清明记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8:44:09

清明记事篇1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让我又想起了去世的二爷爷。听妈妈说我的二爷爷是一位解放军,还是一位军官。是一次二爷爷生了一场小病,发生了意外,不幸去世了。我想:二爷爷还在的话,一定会对我格外关心。每年我们都会去山上,我想:二爷爷在坟墓里一定很饿。我们就买了很多好吃的东西。我们又把坟墓前的草割掉,让二爷爷出来吃个饱。我们大家都希望二爷爷在另外一个世界活的开开心心。

浙江省慈溪市逍林镇镇东小学二年级:栅杉

清明记事篇2

像往常一样,今年的清明节我们全家仍旧一起去野外踏青,谁也不缺席,我和爷爷还特地提早了一个小时到达墓地那边。

跟往常不一样的是,天空中下起了淅沥沥的小雨,滴答滴答的,把本就坎坷的泥泞小路摧残得不堪入眼,好不容易像走钢丝一样到达目的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一大片杂草,覆盖了许多墓碑,于是堂哥用锄头开辟出一条小路来,我们便沿着小路走近墓碑,寻了个地方放下祭品,然后稍作休息。我登上山头,向远处眺望,只见方圆几里都是密密麻麻的人群,鞭炮声此起彼伏,打破了以往的宁静,阵阵的浓烟笼罩着整个天空,放眼望去,天与云与山,构成了一幅别样的景色。一阵风吹过,夹杂着刺鼻的烟味,还带来了远处飘荡着的几张墓纸。按往常一样,全家人一到齐,便分工合作—小孩子撒墓纸,青少年“顺碑”,妇女们摆祭品,老年人则坐在一起闲聊。等一切准备就绪,便上香祭拜祖先。弟弟妹妹争先恐后地爬上山顶,将手里的墓纸撒向天空,随着风传达我们的悼念。我和堂哥们则挥动毛笔描摹碑上的字,堂哥告诉我们“顺碑”是很讲究的事,蘸的红墨水不能多也不能少,描摹时要照着它的笔顺,不然的话描出来的字就不漂亮。我吸取堂哥的经验,保持姿势,小心翼翼地描摹,虽然有时手会不由自主的抖动起来,但终究还是完成得很圆满。完成后,我们便开始祭拜祖先,只见婶婶的嘴里念念有词,父亲和伯伯们诚心地鞠躬,弟弟妹妹也模仿着他们,逗得我们哈哈大笑。上完香,堂兄点燃鞭炮,顿时一阵震耳欲聋的响声,又一次地撕破了当时的寂静。

一系列工作完成后,我们便偷闲地坐在一旁,周围的鞭炮声交织成一片罗网,好像伸手就能触摸到,我的心情不禁烦闷起来,再看看周围,来扫墓的大多都是中年人和小孩子,而年轻的人却在旁边玩起手机,人们把自己吃完的包装袋随手乱扔,破坏了原来那番别样的景象。看到这满山遍野的垃圾,我们失去了在这里欣赏景色的闲情逸致,坐了一会儿,便动身回家,只留下这空旷的山在鞭炮的硝烟中喘息……

初三:小蔡

清明记事篇3

注销登记是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中的难点之一,从济南市事业单位法人的注销登记工作开展情况来分析,主要原因如下:

配套法规缺失,监管机制不健全

由于各方面条件不甚成熟,事业单位登记还在摸索中前进。1998年颁布的《条例》及2005年的《实施细则》对事业单位注销、清算等法律名词的含义及相关程序和内容等问题,没有明确表述,从而在注销工作实践中造成不少困惑。一是事业单位清算工作法规缺失。首先,清算组织的组成和工作内容不明确。其次,清算完成期限无规定。《条例》中并未规定单位撤销后从何时开始清算,多长时间必须完成清算。政府财政部门的有关法律法规也未作明确规定,因此缺乏硬性规定的约束。再者,清算责任不明确。二是注销登记的启动机制不健全。事业单位注销是一种行政许可行为,是“依申请而发生”的,就目前的法律法规而言,如果被撤销单位不提出注销申请,登记管理机关就无权干涉,并且不能采取强制措施。三是注销登记的制约手段不力。《条例》第19条规定,对不办理注销登记的事业单位,“情节严重的,经审批机关同意,予以撤销登记,收缴《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和印章”。不难看出,撤销登记并收缴《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和印章,是登记管理机关对事业单位因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剥夺其参与市场活动权的最严厉的行政处罚行为。但是,事业单位法人终止的最终程序是注销登记,而非撤销登记,撤销登记以后仍然需要办理注销登记才能在法律角度终止其法人资格。四是事业单位破产规定缺失。法律法规对事业单位资不抵债的情况如何进行注销未做明确规定。

职能部门管理缺位

一是审批机关不作为,未按自身职责要求指导被撤单位进行清算。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审批机关法律意识不强,只重机构编制的审批,对被撤单位的清算工作不管不问,放任自留,甚至认为是登记机关的事,一纸撤销批文就将整个清算工作甩给登记机关,致使大量事业单位撤销后得不到及时清算,导致登记机关无法办理注销登记。二是体制机制没有形成有机整体,没有形成注销合力。由于相关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不健全,执行法规不规范,未能形成有效监管合力,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事业单位注销工作的开展。三是机构编制管理与登记管理工作进度不衔接。事业单位经机构编制机关批准撤销或解散是事业单位注销的必要条件。实际工作中,由于机构编制管理与登记管理工作不衔接,造成注销工作的被动。四是有关业务部门参与热情不高,甚至推诿扯皮,“公事当私事办”,致使清算迟缓,影响注销进度。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清算程序繁琐、工作量大,加之财政部门业务上的不足等原因,清算工作迟迟不能结束,导致事业单位无法申请注销登记。

事业单位清算工作开展困难较多

一是负债累累且无法提供清算经费。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事业单位进入市场经济时期,因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资不抵债”,由于事业单位破产清算政策的缺失,无法进行清算。二是陷入民事诉讼难以清算。从具体情况来看,因为民事诉讼没有处理完结,或遗留大量经济纠纷案件和债权债务不能处理,至今尚未启动清算程序。三是业务未处理完结难以进入清算程序。个别事业单位虽不再开展业务范围内的活动,但需要以事业单位法人名义处理相关问题,而不能进行清算。四是转企后无人担责致使不能清算。因为原主管部门已经转制为企业,原主管部门不想或者不能承担相应责任,使得此类事业单位迟迟不能进入清算程序。五是清算工作复杂,延误注销时间。

对于应注销事业单位,如果不能按程序及时办理注销登记,势必对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护和相关群体的利益保护产生不良影响。为此,建议采取如下主要措施。

完善配套法规,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是完善事业单位清算制度。首先,明确清算的涵义。对清算组织的人员构成、成立时限、工作内容和程序作出明确规定;对因主管部门改制,或者清算费用不足,特别是净资产为负的事业单位,如何处置债权债务,采取何种救助措施,提出具体的操作办法,提高清算工作的可操作性。其次,明确相关职能部门法律责任。根据《条例》规定,注销登记必须提供有关部门确认的清算报告。如果事业单位未清算而办理了注销登记,且是因为登记管理机关工作人员不依法办事,或是审核不严等原因造成的,应依法追究登记管理机关工作人员法律责任。如果清算失实而注销登记的,就应该追究清算组织,以及清算指导机关有关人员的相关责任。二是加强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工作。根据《条例》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配套法规,以事业单位法人的设立登记为抓手,按照国家局下发的《事业单位章程》的要求,规范事业单位法人的设立、运行和解散等工作,从源头上建立事业单位规范有序的退出机制。同时,积极参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在进行试点的基础上,开展现有事业单位的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工作,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离,事业单位依法自我管理的市场化模式。

机构编制审批机关尽职尽责,

依法指导举办单位和事业单位完成清算工作

机构编制审批机关与登记机关共同担负被撤单位的善后处理。《条例》明确规定了“审批机关要指导事业单位成立清算组织,完成清算工作”。这一规定确定了机构编制审批机关在注销工作中的龙头地位,决定了审批机关不仅具有机构编制审批职责,还应严格依法定条件、程序指导清算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审批机关较之登记机关有众多有利条件:一是职责所系。这是《条例》规定的职责任务,责无旁贷。二是具有诸多制约或强制性手段,如机构编制资源的配置、编制的调整、机构规格的升降。三是信息获取较早。在研究某事业单位撤销时,即可一并研究其清算问题。四是协调力度大。在提交编委会研究撤销问题时,可与同是编委成员的财政部门沟通,要求其按职责审批确定被撤销单位的清算报告,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同时对负债单位提出补偿或处置意见。五是可以一次性整体提出较多单位的清算计划,交由财政部门处置。在分类改革中,将拟撤、并、转、分的事业单位集中通报给财政部门,使其全面了解事业单位撤销情况,系统研究清算问题,制定工作计划,提出相关政策。六是审批机关了解并掌握被撤事业单位的原因及政策依据和政策取向。上述这些方面是登记执法机关难以替代的。所以审批机关在研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及其撤、并、转时,就应效仿行政机构改革模式,指导举办单位和事业单位,制定工作推进方案,根据其不同的职责分工,研究制定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明确任务,落实责任,集中精力,集中时间,抽调专人,组成专门工作班子,一并研究并指导事业单位及举办单位建立清算组织,完成清算工作。而仅凭“想当然”,不按法定程序进行的注销是无法律效力的。在整个清算工作完成后,事业单位才可以提出申请,按照《条例》规定,才是登记机关介入“注销”的时间节点。否则,由登记机关指导清算工作不仅没有法律依据,而且使之兼具裁判员和运动员的双重身份本身就不合法,登记机关在职责和信息获取不对等的情况下难以协调众多部门进行清算。

强化协调制约,加强相关部门责任

一是建立部门联合制约机制。以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使用为纽带和抓手,加大建立机构编制、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统计、公安、税务、人民银行、技术监督等部门联系沟通机制的力度。每年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加强登记管理机关与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共同制约拒不注销的行为,加大事业单位违法的成本。二是机构编制部门在撤销机构时应统筹考虑相关部门注销登记责任。按照惯例,撤销行政机关的同时一般同步撤销或划转其所属事业单位,行政机关法人资格的撤销无须办理相关手续,而事业单位法人必须注销登记后才能终止其法人资格。如果没有事业单位主管部门的配合监管,事业单位的注销登记工作很难开展起来,登记管理机关要进行督办也会苦于无从入手。所以,今后机构编制部门在进行机构编制调整时,应考虑到相关事业单位注销登记责任的承担问题,尤其是在机构改革中,撤销行政机关的同时应对其所属事业单位进行通盘考虑,在机构改革批复中明确行政机关被撤销后其所属事业单位的注销和清算工作由承接其职能的机构来负责。

成立清算组织,妥善处理债务

如果说注销工作难,实质难在注销前的清算工作,其要通过建立清算组织,并向财政部门提交清算申请,经财政部门认定的清算组织确认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评估出具清算报告,报财政局审批后,方可送机构编制审批机关核准,并到登记机关办理注销。为此,一方面要成立精悍高效的清算组织。根据《条例》规定,事业单位办理注销登记前,应当在审批机关指导下成立清算组织。从注销工作实践看,若清算组织仅建于事业单位内部,将阻力重重,很难完成清算工作。因此,根据清算工作涉及的方方面面,清算组织还应包括以下组织单位和人员:一是举办单位。举办单位负责所属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事业单位清算必须得到其认可;二是财政部门。财政部门代表政府出资建立了事业单位,不仅清算报告最终须财政部门审批,而且在清算过程中,无论是会计师事务所的选择认定,还是撤、并、转、分事业单位资产的处置、分割、清算费用的补偿,负债单位负资产的政策扶持,均须财政行政部门提出意见,所以,财政部门是清算工作得以完成的关键;三是会计师事务所。为了强化责任,参与清算的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也可纳入清算组织内。四是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其在清算中,组织本单位财务部门提供相应的财务报表和数据,交由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并对事业单位的资产负责。

另一方面,要妥善处置资产债务。从调研情况看,单位未注销很多是由于程序繁琐,清算工作不易开展,而清算的重点是债务问题,若这点解决了,则注销要简单的多。应当针对事业单位不同的撤销方式,分门别类地处理好被撤销事业单位债务问题。

登记机关严格执法,杜绝以其他方式代替注销

清明记事篇4

一、农村集体“三资”清查的任务和目标

农村集体“三资”清查主要是全面清查村所有的资金、资产、资源状况,界定产权,维护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达到摸清家底、盘活存量、整合资源、规范利用、保值增值的目的。一是查清集体资产的价值总额和资源存量总额,做到账实相符、账账相符、账表相符、账证相符,形成“三资”清查后的农村集体资产负债总表、资源存量总表。二是通过对资产重新核实,理顺产权关系,维护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把应归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资金、资产、资源全部纳入规范管理范围。

二、农村集体“三资”清查的对象、范围和内容

农村集体“三资”清查的对象是指全镇范围内所有村集体经济组织。清查范围是指以上对象及属于集体所有的资金、资产和资源(具体包括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全镇确定2011年6月30日为“三资”清查时间点。具体工作内容包括:

(一)清查登记。对清查时间点以前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各种资金、资产、资源从账面数据入手进行全面清查核实。对有账面价值且账实相符的,以账面价值为准进行清查登记;对账实悬殊较大和有实无账的资产按重置和评估价值进行登记;对盘亏、报废、毁损以及挂失、挂账的资产按程序进行核销登记。

1、资金清查登记。包括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清查。

(1)现金:将镇“三资”管理服务中心账面余额与村报账员现金日记账和库存现金三者进行核对,发现长款或短款要查明原因,予以纠正,对白条抵库情况严重的村报镇(办事处)“三资”办审查处理。

(2)银行存款:主要是将银行存款账面余额与镇“三资”管理服务中心的对账单进行核对,对未达业务凭证要迅速取得,二者必须达到一致。

清查时须填制“库存现金、存款盘点登记表”。

2、资产清查登记。包括对内对外投资、应收款项、库存物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林木资产等进行清查。

(1)短期投资:清查各种短期投资的投资额、投资对象、收益情况、投资时间及清查建议等。

(2)长期投资:包括集体经济组织各类形态、各种形式的长期投资。在清查长期投资时,村集体经济组织凡按股份或资本份额拥有实际控制权的,按照权益归属进行清查;没有实际控制权的,按集体经济组织目前对外投资的核算方式进行清查。清查的具体内容与短期投资相同。

(3)应收款:要逐一与对方单位核对,以双方记账金额一致为准,对个人借款的清理要逐人核对,以双方确认相同的金额为准。在清理过程中,对有争议的债权要查证核实;对长期拖欠的,要积极催收;对确认无法收回需核销的款项要明确责任,逐笔说明原因,同时进行核销登记。

(4)库存物资:要逐一清查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修理用备件、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外购商品以及代保管、在途、外存、外借、委托加工的物资(商品)等的账面数据,并与实际库存情况进行核对,分品种登记库存物资的购买日期、数量、金额、质量状况和存放地点等。对于清查中发现的积压、已毁损或需报废的库存物资,要成立相应的鉴定小组,划分责任进行妥善处理,并进行核销登记。对长期借出未收回或代保管的库存物资,要查明原因、查看实物,积极收回或按规定作价出售。

(5)林木资产:不仅要清查价值总额,还要清查品种名称、存在地点、形成时间等,对林木资产实物和账存价值差距太大的要重新估价。

(6)固定资产:包括房屋及建筑物、交通运输设备以及办公设施、机器设备、工具器具等通用及专业设备。对固定资产要查清其管理现状,包括固定资产规格、数量、原值、保管责任、已使用年限、用途、存放地点等,对待报废和提前报废固定资产的数额及固定资产损失,要进行核销登记。承包、出租的各项固定资产由发包方和租入方负责清查,对没有登记入账的要将清查结果与承包、租入方核对后,登记入账。对借出和未按规定办理转让手续的资产,要清理收回或补办手续。经清查后的各项固定资产,要按规定区别固定资产的用途(指经营性和非经营性)和使用情况(指在用、未使用或不需用等)进行重新登记,建立健全实物账卡。对清查出的各项未使用、不需用的固定资产,要查明购建日期、使用时间、技术状况和主要参数等,按出售、待报废等提出处理意见。

(7)在建工程:包括在建或停缓建的基本建设、技术改造项目,含完工未交付使用、验收后交付使用但未转入固定资产的工程项目。对这些在建工程,要查清项目、投资总额、项目预算和完工期限等。对在建工程清查时,要根据情况作出清查建议,对已验收合格并交付使用的在建工程要转入固定资产,对需要核销的在建工程进行核销登记。

(8)内部往来借方余额:结合坏呆账处理和2010年村级审计、清查结果,据实登记。

在对所有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资产清查时,要充分考虑债权的诉讼时效,对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所有债权,都要进行催收和发出函证,明确主张债权,并保存相关证据。对村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债权,可采用公告的方式进行确认。

清查时须填制“三资”清查表中的资产类清查明细表、债权填制:应收款项(内部往来)清查明细表。

上述清查科目以外的资产按账面数据进行填报。

3、负债清查登记。包括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各种短期借款、应付款、长期借款及应付款、内部往来贷方余额等。在清查负债时,村集体经济组织要与债权单位和个人逐一核对,达到双方认可一致,并保存认可的书面证据。同时要查明负债原因、期限、用途等。

清查时须填写“应付款项(内部往来)清查明细表”。

上述清查科目以外的负债按账面数据进行填报。

4、资源清查登记。资源的清查包括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山林、荒山荒坡、草场、水库、堰塘、果园、鱼池、道路、水渠、农业基础设施和开展经营性活动占用或租用的集体土地(地上附属物按产权进行固定资产登记)等。对资源的清查主要是查清实际数量及其权属,暂不进行价值登记。

开展经营性活动使用的集体土地,凡已办理报批手续的,按批准的数量填报;没有办理报批手续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对其土地面积丈量后填报,以后再申报办理有关手续;对报批的数量与实际丈量的数量不符的,以实际丈量的数量填报;对土地权属不明或有争议的,由占用的集体经济组织负责清查登记并单独注明。

机动地、村办柑桔场、林场、集体公山等资产,以大家公认的习惯面积为准进行登记;农户家庭承包的土地(包括自留地、饲料地)、林地以最新颁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林权证》面积为准进行登记。草场、荒山荒坡要登记地名、四至边界。集体所有的水库及其它水利设施等按面积登记,水渠、管道等按长度进行登记。

对资源的登记还要反映出用途、承包经营等具体情况。

对河流、滩涂、堤坝、水闸、矿藏等属于国家所有的资源不予登记。

清查登记时须填写“村资源性资产情况清理表”、“村统一管理的资源性资产清查明细表”、村级“三资”承包(租赁)清查明细表,同时建立实物账卡。

5、资产估价与价值重估清查登记。资产估价是对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无原始凭证依据的账外资产进行市场价值评估;资产价值重估是对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资产中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背离较大的主要资产进行重新评定估算。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估价和价值重估结果须经村民(社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并报办事处“三资”办审核确认。

对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的估价与价值重估一般按购建、调入时的原始价值确定。账外财产和无偿调入的财产等,凡查不到原始价值依据的,可比照同类财产现行购建价格,结合新旧程度确定。为提高使用价值而改变原有实物形态的财产,因改建、扩建、装修、更换部件等增加的价值,按实际开支费用调增原值;拆除部分,按拆除部分调减原值。

使用或征用土地支付的补偿费、价款及其他费用计入在土地上兴建的房屋和构筑物的价值内;使用或征用后尚未兴建房屋及构筑物的,按实际支付的价款和费用进行登记。

清查时填报“固定资产价值重估申报表”。

6、资产核销清查登记。对清理出来的“库存物资”和“固定资产”盘亏、报废、毁损的部分,以及“在建工程”、“应收款”等科目中需要核销的部分,在查清原因后予以核销。

所有资产及债权的核销必须按规定程序进行:一是情况必须真实准确;二是证据必须充分有效;三是核销记录必须详细全面;四是核销依据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五是核销决定必须经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并报办事处“三资”办审查批准。

对核销的资产要登记资产来源、主要用途、核算科目、账面价值、须核销价值、核销原因说明以及核销通过情况等内容。

清查时填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毁损、报废核销申报表”。

(二)界定产权。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规定,对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各种资产和资源的所有权归属关系进行确认。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所有权界定要坚持“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同时要充分考虑资产形成的过程,从有利于管理的实际出发,尊重历史、照顾现实,实事求是地进行。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所有权界定工作,以《宪法》、《民法通则》、《农业法》、《物权法》、《土地管理法》、《省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执行。按照统一口径和标准计量,村集体所有的资金、资产、资源所有权界定的范围包括:

1、集体所有的土地和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荒山、荒地、滩涂、水面等自然资源;

2、集体所有的现金、存款等流动资产;

3、集体经济组织拥有的或以投资、贷款和劳动积累形成的水利、电力、交通等生产性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通讯、福利等公益性设施;

4、集体经济组织投资办的企业及其收益形成的资产;

5、在国内联营、股份经营、股份合作和中外合资、合作以及兼并、有偿转让的企业中,集体经济组织按照章程、协议(合同)应有的资产份额;

6、集体经济组织接受捐赠、资助等形成的资产;

7、集体经济组织投资办的企业享受国家的各种优惠政策以及按国家和地方规定历年提取的生产性积累资金形成的资产及增值部分;

8、以集体出资为主,国家或地方财政补助等形成的非经营性资产;

9、集体经济组织拥有的著作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土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

10、集体经济组织出资购买的股份、债券等有价证券;

11、依法属于集体所有的其他资产。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所有权和使用权发生纠纷的,除法律、法规已有规定外,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镇“三资”管理领导小组进行协调或裁定,也可直接向人民法院。

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所有权界定工作与“三资”清查工作同步进行。

(三)清查汇总,调整账务。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本方案要求,各村“三资”清查专班在完成所有集体资产的清查登记、估价和价值重估、核销毁损资产、界定所有权等工作后,按照统一报表格式将清查登记表进行汇总,将清查情况和“资产清查汇总表(村级汇总表)”,办事处在审核后填制“清查汇总表(办事处汇总表)”,并将清产核资工作总结和“清查汇总表(办事处汇总表)”及“三资清查科目余额汇总表”报镇“三资”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查,经镇审查合格后,农村“三资”管理服务中心根据镇审查结果分村调整和完善账务。

三、“三资”清查的工作步骤

本次农村集体“三资”清查工作,要求在2011年11月底前全部结束。具体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动员阶段(2011年9月)

主要任务是:1、办事处农经部门督促各村核对有关账表,及时报账并处理相关遗留。农村会计服务机构要迅速完成清查时间点以前的所有会计业务处理工作,形成完整的村级财务报表(包括所有明细科目余额),为“三资”清查提供准确的账面依据。2、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和本方案,结合本办事处、村实际,制定“三资”清查实施细则。3、抽调业务骨干分村组建“三资”清查工作专班。4、做好“三资”清查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培训骨干、账外资料的准备和知情人员的联络等。

(二)清查实施阶段(2011年10月8日至11月15日)

主要任务是:

1、对照办事处“三资”管理服务中心提供的财务报表和农村土地承包合同、集体资产资源发包租赁合同以及其他相关资料,采取账实核对、实地勘查、内查外调、合同清理等办法,对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资源进行逐项清理登记,分别填制“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清查表”中相关表格。同步进行资产所有权界定工作。

2、对清理过程中需要进行估价或价值重估的资产,填制“固定资产价值重估申报表”,经清查专班或评估机构确价后,提请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报办事处“三资”办审核确认。

3、对清理过程中需要核销的资产,填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毁损、报废核销申报表”,经社员代表大会审查通过后,报办事处“三资”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审定。

4、驻村干部根据办事处“三资”管理服务中心提供的财务报表以及“村经济合作社三资清查表”填写整理村级清查资料。

5、办事处对“村经济合作社三资清查表”审核后填制镇清查汇总表”及“三资清查科目余额汇总表”,汇总表内容包括:清查前资产及负债情况、资产评估及价值重估情况、资产核销情况、清查后资产及负债情况、资源清查汇总情况等。其中的平衡关系为:清查后资产=清查前服务中心资产负债表资产总额+资产评估及价值重估清查登记表资产增加额-资产评估及价值重估清查登记表资产减少额-核销资产清查登记表资产总额;资产清查登记汇总表负债总额与负债清查登记表负债总额一致;资产清查登记汇总表资源总额与资源清查登记表总额一致。

本阶段要严格按照清理、登记、核实、公示(形成的“资产清查登记表”(明细)以及“资产汇总表”)、确认、上报的程序的操作程序进行。

(1)清理。以村自查为主,全面进行清理。每个村成立由村两委或集体经济组织主要负责人、报账员、村务监督委员会或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和群众推荐的村民代表参加的5-7人小组,对集体“三资”进行逐笔逐项清理。资金、资产的清理,要以村会计账目为依据,坚持账内账外相结合、实物盘点同核实账务相结合,以物对账,以账查物,全面清点品种、规格、型号、数量,查清来源、去向和管理情况;对资源的清理,要采取实地勘测丈量的方式,查明实际数量及其权属。在清理过程中,办事处要安排联系村干部和懂财务人员驻村指导督查。

(2)登记。在“三资”清理过程中,按照市里统一制定的清理核实情况登记表,清理一项登记一项。资产资源的登记要按类别详细登记其名称、数量及使用情况。登记的内容要全面,事实要清楚,数字要准确,做到不遗不漏。

(3)核实。对已清理登记的集体“三资”,由村务监督委员会、社监会、各村民小组组长和村民(社员)代表参加的核实小组进一步逐项逐笔进行核实。重点对“三资”的数额、权属、台账与实物、处置与管理等情况进行核实。经过核实后的“三资”,要做到数额无误,产权明确,现状清楚。

(4)公示。对初步核实后的集体“三资”,由清理核实小组负责逐项逐笔在村务公开栏进行公示,或通过发放明白纸等形式,向农民群众和有关当事人征求意见。公示时间不得少于7天。公示期间,村要安排清理核实人员,接待农民群众的咨询和反映,并认真做好记录和解释工作。凡在公示期间,农民群众对“三资”情况有异议的,都要认真进行核查,直至农民群众认可。对核查不清或有权属争议的“三资”,不得进入确认程序,列为“待处理问题”,上报镇级以上“三资”清理机构协调处理。

(5)确认。公示期满,按照有关规定,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对集体“三资”清理结果进行确认。

(6)上报。经社员会议或社员代表会议确认通过的“三资”清理结果,由村两委或集体经济组织主要负责人、村报账员、村务监督委员会负责人、社监会负责人签字后分别上报办事处农村“三资”管理机构审核,再经镇人民政府核定同意后,汇总上报。接受群众监督,公示期限不得少于七天。在公示期间,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要认真调查核实,确有问题的要及时纠正。

(三)检查完善阶段(2011年11月底前)

办事处对各村公示后上报的资产清查登记结果组织专班进行复核。复核后进行汇总,并将汇总表报镇“三资”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查。镇“三资”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将根据各村上报情况,适时组织抽查,抽查面不低于20%,对抽查合格率不足80%的村,将责令其限期整改,直至合格为止。

抽查合格的村,由办事处“农村三资管理服务中心”按照审查后的“村经济合作社三资清查表”及“三资清查科目余额汇总表”调整和完善相关账务,形成“三资清查报表”(包括资产负债总表和资源存量总表等),报送“三资”管理服务中心存档备查。同时服务中心要建立规范的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管理账务体系(包括总账、明细账、各类台账),村内也要建立必要的明细账、日记账、备查账等。

四、“三资”清查工作的基本要求

(一)严格执行政策。本次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清查工作要按照国家的有关文件和本方案的规定进行,实行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一政策、统一资产估价与价值重估的标准和程序、统一清查表格式。清查必须全面、完整。清查工作要充分依靠和发动群众,对集体所有的各种资产,包括账内外、库内外、地上地下、村内外都要进行彻底的清查,不得遗漏。在清查中要把实物盘点同核查账务结合起来,把清查资产同核实负债结合起来。查清资产来源、去向和管理情况,对账物不清的资产要进行追忆、查找,做到不留死角,不打埋伏,不重不漏。

(二)理顺产权关系。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包括属于全体成员集体所有的一切资产。这些资产无论采用哪种经营形式,也无论是由谁占用,集体所有的性质不能变。要通过界定集体资产的所有权,理顺三方面的权属关系:一是镇、村两级之间的产权关系,不能相互平调和挤占。二是村集体经济组织出资、参股的共有资产,均要按各方出资额和比例分享所有者权益,以此界定资产的权属。三是集体经济组织独资形成的资产,应全部归集体所有。

清明记事篇5

甲:尊敬的老师、叔叔阿姨、

乙:亲爱的同学们:

齐:大们好!

甲:春风送花表哀思,青松滴翠寄深情。

乙:天空为今天垂泪,松涛为今天呜咽。

甲:今天,我们濮阳市实验小学五年级七班全体少先队员带着浓浓的敬意,乙:站在庄严肃穆的烈士纪念碑前,缅怀共和国的英烈!

甲:为了祖国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多少革命先烈长眠于地下。

乙:历史不会忘记他们,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我们更不会忘记他们。

甲:我宣布濮阳市实验小学五年级七班《话清明祭先烈》主题队会

齐:现在开始。

甲: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年的4月4日是什么节日吗?(生齐答)

乙:对,那天是我们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关于清明节,你都知道些什么呢?

指生回答并讲述清明节的由来。

甲:原来,清明节的来历是这样的。我还想考考大家,你知道清明节有哪些习俗吗?谁来说一说?

学生自由说。

乙:原来,清明节有这么丰富多彩的活动呀!

甲:其实,古人也经常用写诗的方式来纪念清明节的。下面我们再来听几首。

学生展示《清明古诗诵》 《清明日》

《苏堤清明即事》等古诗。

乙:谢谢几位同学的精彩展示。现在,我又多了解了一些关于清明节的知识了。

甲:自古以来,清明扫墓不光是纪念自己的祖先,对历史上为人民立过功,做过好事的人物,人民都会纪念他。因此,今天我们来到了濮阳县烈士陵园。

张晔广介绍濮阳县烈士陵园。

乙:原来,在这个烈士陵园里安息着这么多英雄先烈们啊!那么你还知道哪些英雄先烈的事迹?

指生说并讲述烈士的英雄事迹。《夏明翰的故事》

甲:专门有一首歌就是歌唱王二小的,让我们来唱一唱《歌唱二小放牛郎》吧!指挥:赵子萱口风琴伴奏:陈嘉霖

甲:一个个故事,说不完我们的思念;

乙:一首首赞歌,说不完我们的崇敬。

甲:英灵已逝,精神永存,请欣赏诗朗诵《站在烈士纪念碑前》

甲:历史刻在石头上的记录可以随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消失,但刻在人们头脑中的记忆却永远清晰。

乙:有形的纪念碑可能会垮掉,但人们心里的纪念碑却永远屹立。

甲:我们不会忘记,我们怎能忘记!

乙:放心吧,敬爱的先烈,您的遗愿我们来实现。

甲:让我们高高地举起手臂,庄严宣誓(请大家举起右拳,跟我宣誓):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存。

甲:松涛阵阵,那仿佛是先烈们发出了欣慰的微笑。

乙:先烈们,如果你们在天有灵,就请你们看一看你们的鲜血浇灌出的美丽的鲜花吧!

(学生代表向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

甲:今天,我们在这里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

乙:今天,我们以祖国飞速发展的现实来告慰英魂。

合:先烈们,你们安息吧!(奏哀乐,全体默哀3分钟。)

甲:让我们记住这庄严的时刻,

乙:让我们记住这郑重的承诺,

甲:先烈们的故事,我们记在心里,我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先烈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清明记事篇6

讯问笔录是公安机关侦查人员、预审人员在侦查活动中,为了证实犯罪、查明犯罪事实,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时如实记载讯问情况的文字记录。

讯问笔录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对于获取证据、全面分析研究案情、定罪量刑、总结办案经验、检查办案质量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格式、内容及写作方法

讯问笔录的结构大体可分为以下三部分:

(一)首部

1.标题

在文书顶端正中,只写文书名称。若非第一次,标题后用括号注明次数。

2.讯问起止时间。

3.讯问地点。

4.侦查员、记录员姓名及单位。

5.犯罪嫌疑人姓名。

(二)正文

这部分内容是讯问笔录记录的重点。根据讯问次数的不同,记录内容也有所不同。第一次讯问时,要在第一部分依项讯问和记录清楚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曾用名、化名、年龄或出生年月日、民族、籍贯、文化程度、现住址、工作单位、职务与职业、家庭情况、社会经历、是否受过刑事处罚或行政处分等情况。要与原案件材料认真核对,严防错拘错捕。另外,还要问清记明犯罪嫌疑人是否知道为什么被拘留或被逮捕。

除第一次讯问外,以后的系列讯问可不再问基本情况。可直接进行第二部分讯问内容。

第二部分,要问清记明讯问的全部过程,记录人首先要记清讯问人的提问,根据提问的中心问题,全面准确地记载犯罪嫌疑人关于犯罪事实的供辩。这一部分内容要根据讯问的原过程准确清楚地证明犯罪的时间、地点、动机、目的、手段、起因、后果、证据、涉及到的人和事等,尤其是其中能说明案件性质的关键情节、有关的证据、有明显矛盾的地方等重要情况,要注意准确清楚地记录下来。如果犯罪嫌疑人进行无罪辩解,要注意记清其陈述的理由和依据。此外,犯罪嫌疑人的认罪态度如何,也要准确地记录下来。

(三)尾部

讯问结束时,笔录应交犯罪嫌疑人核对(没有阅读能力的要向其宣读)无误后,在笔录的末尾由犯罪嫌疑人签明对笔录的意见:“以上笔录我看过(或向我宣读过),和我说的相符,”并在笔录逐页末尾右下角签名(盖章)或按指印。如记录有差错、遗漏,应当允许犯罪嫌疑人更正或者补充,并在改正补充的文字上按指印。如果拒绝签名(盖章)或按指印,记录员应在笔录中注明。

三、注意事项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91条规定,讯问时,侦查人员不得少于二人。讯问笔录的书写应当用钢笔、毛笔或其他能长期保持字迹的书写工具。

讯问笔录首部内容的填写要内容齐全,不得漏填。

笔录记录内容要清楚、全面、准确。对犯罪嫌疑人的供述,不仅要记“七何”要素,还应该尽可能完整地再现原始犯罪过程;对犯罪嫌疑人供述认罪的情况要记,翻供辩解的也要记;态度老实的要记,态度顽固等不老实的也要记;有回答的要记,拒绝回答、沉默的场面也要记;纪录要如实反映犯罪嫌疑人供述的原意,不能随意夸大、缩小或改变原意。特别是对于涉及定罪定性的重要情节、重要供词,应尽可能地记录原话。对于涉及黑话、方言、特殊内容的词语也要用括号作说明解释;对于讯问过程中犯罪嫌疑人的表情、语气、体态语等也要用括号作准确适当的描写。

清明记事篇7

[关键词]王世贞;《嘉靖以来首辅传》;文献成就

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别号■州山人,江苏太仓人。嘉靖二十六年举进士,授刑部主事,后历任刑部员外郎、郎中、青州兵备副使、河南按察使司副使、山西按察使、湖广按察使、太仆卿、右都御史、南京兵部右侍郎等职。世贞一生勤于治学,《明史》称其“才最高,地望最显,声华意气笼盖海内”,曾独主文坛二十余年,一时士大夫莫不奔走门下。其著述丰富,总集有《■州山人四部稿》、《■州山人续稿》。史学专著包括《■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等。

一、《首辅传》的编纂情况

《嘉靖以来首辅传》(以下简称《首辅传》)是明代王世贞编纂的有关明后期政治制度的重要史书,共八卷。成书于万历十八年左右,为世贞晚年的史学著作。

有明一代,官修史书状况不如人意。世贞认为“国史之失职,未有甚于我朝者也”,其编修存在严重的曲笔隐讳现象。而私修史书则存在“挟郄而多诬、轻听而多舛、好怪而多诞”等弊端。鉴于此,世贞有心效法史迁,修一部可信的明史。但遗憾的是,直到他去世,也仅完成了部分表、志、世家、列传,其余多为史料汇编与考证。而《首辅传》则是他完成的传记中较重要的一部。依据内阁制度的特点,王世贞以嘉靖朝为上限,专门作《首辅传》一书,详细阐明明中后期内阁制度的发展与首辅权力的变化。

《首辅传》取材广泛,主要包括国史、野史、家乘。国史指实录,野史为私家撰述,家乘包括家谱、行状、墓志铭等诸多内容。世贞在取材过程中相互考证,以求充分发挥国史“叙章典、述文献”,野史“征是非、削讳忌”,家史“■宗阀、表官绩”的长处,避免其“人恣、人臆、人谀”的缺陷。此外,王世贞还将他的所见所闻录于书中,无疑增加了该书的可信性。如隆庆三年高拱复起之事,穆宗实录载:“起……高拱以原官,不妨阁务兼掌吏部事”,而是时世贞“亲睹邸报”,高拱以原官掌吏部事,并无“不妨阁务”诸字,到次年二月到任,“始真为阁臣”。《首辅传》卷六所记则与所观邸报同。再如《首辅传》卷四载赵文华进百花仙酒事,实录中没有记载,为世贞亲身经历。他说:“余于壬子年在燕中,知进仙酒事”,对该事始末俱了解详实,并称其事“余所亲见”。以世贞治史之严,当不致有误。

《首辅传》内容详实,主要记载的内阁辅臣共一十七人。其中以杨廷和、张璁、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申时行八人记叙最为详尽,居于卷首。其余人等传记相对简略,只提及他们的为官历程与进退之故,其事迹有与居首者相关联的,则详见于居首者传中,最后在传尾对其进行总结,或贤或否,褒贬不一。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所言:《首辅传》“所载始杨廷和,迄于申时行,皆以居首者为主,而间以他人事迹附之,于当时国事是非及诸臣贤不肖进退之故,序次详悉,颇得史法。”且世贞勤于读书,熟知朝章典故,又与多位首辅同朝为官,所以《首辅传》所纪大抵近实,可以与正史相参证。但是考虑到王世贞与多位首辅的个人恩怨,他在人物评断方面是否能做到客观公正、褒贬合宜,辄待方家考证。

二、记载人物较为详细、全面

清修明史前后六十年,后世史家评价较高,赵翼曾言:“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未有如《明史》之完备者。”清修《明史》在史料采择过程中十分重视王世贞的史书,这一观点已为学界广泛认可。《首辅传》也因为记载客观全面、史料详实可信而为《明史》各传广泛借鉴。孙卫国先生曾考证过两者关系,认为《明史・张居正传》前半部分只是对《首辅传》进行了某些删节,几近于全文招录,其他如徐阶、高拱传则或多或少抄录《首辅传》中的语句。

但考虑到官修史书因篇幅有限而行文简洁,加上清廷的种种忌讳,许多历史事实遭到了删削与掩埋,所以《明史》对某些事实或记载简略,或略而不记,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缺憾。

如《明史・杨一清传》中着重突出其通练时政、甚悉边事,而《首辅传》则记有一清督学之事,调山西学校时,“力祛宿弊、杜请托,一切以严绳之”,改提调陕西学校后,“益自振励,创正学书院,选英■其中而躬自教督之”,经他提携的人物,如李梦阳、康海、吕■等,皆一时之杰。《明史・杨一清传》没有保留这部分史料,因此在记载人物方面,就远不如《首辅传》丰富和全面。

此外,《首辅传》还可对《明史》各传中记载简略的史实进行增补,使得所述内容更充实详备,方便读者理解。

如《明史・夏言传》于夏言失帝宠一事记曰:“言进青词,往往失帝旨,嵩闻益精治其事”。而前文刚刚提到,上方治斋醮,“言撰青词及他文,最当帝意”,至此何以“失帝旨”。考之《首辅传》可知,“言初以是(青词)得幸,老而倦思,听客具藁,亦不复检阅,多旧所进者”,又因“言奴视上左右小”,其所上青词,“上每掷之地而弃之,左右无为报言”。而严嵩何以闻,自然是他注意巴结宦官的结果。此后夏言失宠而严嵩得宠,侧面可以反映嘉靖朝首辅与皇帝、宦官的利害关系。再如《明史・张居正传》记:“嘉靖二十六年,居正成进士,改庶吉士。……徐阶辈皆器重之。授编修,请急归,亡何还职。”居正为何请急归,《明史》不详。考之《首辅传》,“……遂得授编修,寻以妻丧请急归,亡何还职”。由此可知其因,《明史》列传叙述不详,需读《首辅传》方明了此事。

如上举《首辅传》为《明史》补缺事例还有许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两相比较,《首辅传》以其详备的史实、丰富的史料,可多方面弥补《明史》各传失之简略的缺陷。

三、品评人物较为公允

王世贞对诸首辅的评价:最为推崇杨廷和与徐阶,称其为“救时相”,其次为蒋冕、毛纪、翟銮、二李,赞其性宽和、知进退。此外,讥费宏晚节不保,讽杨一清多用权术;论张璁功过半,惜夏言弃之市;论严嵩则极言其谄媚贪贿、残害忠良,于高拱则言其“刚愎强忮,幸其早败”;对于张居正,世贞赞其功,亦责其过失;至于张四维、申时行,则不满其废居正之法,以及追夺居正的行为。清人李慈铭认为《首辅传》人物评断“皆持平之论”,并认为世贞著此书“事多目击,曲折详尽,较史为备而可信”,对该书给予了较高评价。

因此,《明史》首辅各传于人物褒贬大多依循世贞的论断,但也有不同之处。对某些首辅的评断虽然和《首辅传》相似,但细微之处也有差别。两者于人物褒贬出入较大的有杨一清与张璁两人:

杨一清,世贞赞其才能,称其“性阔大”,乐举荐,以致“桃李遍天下”,但也讥其用权术、纳贿营私。而《明史》称其“博学,善权变,尤晓畅边事”,于纳贿营私等事则未提及。《首辅传》记有一清经营其与宦官关系诸事:正德十五年,武宗南征,幸一清第,一清“大献其金宝,所从巨幸贵咸饫”;张永掌司礼监,“时时密叩一清计为进止机宜,有所传旨皆与兵法合,中外颇称永”,可知二人私交甚密,这些《明史》中都没有记载。又如杨一清与钱宁的关系,《明史》也加以隐匿。根据《首辅传》所记,钱宁因中间“怒一清”后,“一清盛置酒礼之,且用币,甫得解”,《明史》则没有这样的记载。可知清人修史时对于一清的形象是加以修饰美化的,他与宦官、佞臣私交一概略去不记。

张璁,《明史》称其“性狠愎,报复相寻,不护善类”,且“‘大礼’大狱,丛诟没世”,对张璁及议“大礼”诸臣的贬低溢于言表,近于人格诋毁。但世贞对张璁的评价却与《明史》大相径庭,他在卷首自序中指出:张璁为首辅,“直者犹能奋而与之抗,健者犹能挟而刺其肘”,比起严嵩时“群臣万马齐喑”、居正时“六卿惕息屏气”要好的多。而且“若乃屏苞苴,折奸幸,明主威,荡国C,斯亦功之首也”,亦肯定他为首辅时做出的积极贡献。王世贞在《张文忠公孚敬传》中也提及:“天下迫于议礼而口非公者十之九,忌公贵而刺之者十之九,久而称公是非公者半,公殁而思之者更十九矣。”与《明史》“丛诟没世”的评断相悖,显然《明史》对张璁的评价有失偏颇。

两相比较,可知《首辅传》品评人物更为客观公正。

四、《首辅传》:研究明代内阁制度的专史

与《明史》各传相比,《首辅传》不仅仅是一部优秀的人物传记,还可以作为一部讲述嘉靖朝以后内阁政治演变、权力交替的专题史。

《首辅传》中关于明代的内阁制度的记载较为详细。在该书中王世贞以首辅为核心,揭示了内阁权力发展演变的历程,如杨廷和为首时,“相形成,而首次大分”,但首、次之差距还不大,如张璁虽居于次,而能“出首之上”。但是到张居正为首时,首辅权力则空前强大,首、次渐有霄壤之别。《首辅传》所述明末内阁政治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其一,内阁权力受制于司礼监。宣德以后,内阁首辅逐渐独占票拟之权,但是,奏章、文本仍需朱批方为有效。明末各朝,皇帝多荒于政事,批红权多委之司礼监太监。因此,内阁首辅若想有所作为,无不极力讨好司礼监太监。即使如张居正这般“窃”天子之威而行首辅之权,也不得不结交宦官冯保以为内援。内阁与司礼监的相互制约,皇帝最终得以牢牢掌握最高权力。

其二,六部权力受制于内阁。随着内阁的权力越来越大,首辅权势日益膨胀,更兼有“会议”和“票拟”之权,不可避免的插手六部事务,侵夺六部之权。例如高拱,首次以阁臣身份兼掌吏部,并达两年半之久。至居正时,六部尚书或为其门人或为其姻亲,“六曹咸倾心事居正”[,不敢有所异同,六部之权受侵夺若此。

其三,首辅与次辅争宠激烈。内阁首辅握有票拟之权,位高而权重,势必招致次辅们的不满,于是阁臣倾轧应运而生。此后,首辅的权力日益扩大,次辅则难以与之争锋。如徐阶时,身为首辅仍需“示公同列”,“使轮执笔而己酌之”,而郭朴、高拱事徐阶尚“于礼稍倨”。但到张居正大权在握时,“其视四维等若不屑,与称僚u者,四维等事之益谨”,乃至“恂恂若属吏”。

其四,内阁权力始终受制于皇权。获得皇帝的支持和信任就成为了权力斗争的关键。阁臣一旦失去皇帝的信任,轻则落职归家,重则发配荒芜,甚至身首异处。如杨廷和,虽有推立之功,但因为议“大礼”与世宗不合,不得不去职闲住。如夏言“宠尽而辱乘之,身首异处,为天下笑”。严嵩甚至“死时寄食墓舍,不能具棺椁”。生前礼遇隆盛的张居正,死后受神宗皇帝猜忌,最终名秽家灭,子孙遭殃。

总之,明代内阁首辅权力远没有相权那样的独立性,其实质是皇权的附庸,专制君权的产物。

综上所述,《嘉靖以来首辅传》与《明史》首辅各传相比,史实详备,材料丰富,可以补《明史》各传之缺;人物评断方面较之《明史》首辅各传更为公允;此外,在史料价值方面,《首辅传》亦可作为研究明末内阁政治的专题史;当然,《首辅传》亦存在人名有误、收录史料不严谨,以及行文不规范等不当之处,但也不可就此否认其独特的文献学价值。

注释:

[1]张廷玉等.明史・文苑三[m].北京:中华书局,1974.4

[2]王世贞.史乘考误.m山堂别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12

清明记事篇8

本文拟就当前《清史·史表》的纂修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大家。

一、“史表”在《清史》中的地位与功能

自司马迁撰著《史记》之后,千百年来,“史表”作为纪传体史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体裁体例不断发展、完善,后人对其功能的理解和认识也越来越深刻。

《史记》作十表,昉于周之谱牒。《史记正义》载:“谱,布也,列其事也。”唐刘知几曰:“盖谱之建名,起于周代;表之所作,因谱象形。”所以自古以来即有“谱表”、“表谱”并列之称。明于此,即可理解为什么《史记》以来,历朝作表,繁简不一,无一定之格式,均以内容需要而定,与今日之表格记事,相去甚远。

以上是就表的形式而言。至于“表”之功能,纪传体中纪、志、表、传各部之间的关系如何?唐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曾言:“《礼》有《表记》,而郑玄云:‘表,明也’,谓事微而不著,须表明也,故曰表也”。也就是说,司马贞认为,表之功能,在于将不显著的史事用表之形式,明白清楚地表列出来。

唐刘知几曾提出:纪传体史书中“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表,以谱列年爵;志,以总括遗漏,逮于天文、地理、国典、朝章,显隐必该,洪纤靡失,此其所以为长也。”既明确了纪、志、表、传之间的相互关系,又点出了“表”之作用,主要在“谱列年爵”。

《明史》总裁王鸿绪则曰:“纪、传、志、表本属一贯。纪,编年以载其纲;传,列事以详其目,礼、乐、兵、农、制度,纪传难以具录,则胪列沿革于志以成文;用人贤否不能备书,则疏除罢于表,以资考义。取相需,无庸矛盾。”

这里,王鸿绪又强调了“史表”的另一个功能,即通过“谱列年爵”来总结历代君主用人是否得当。

此外,史家赵翼在论《史记》中亦指出:“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史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于一编之中。”也同样在论述纪、志、表、传之关系中,点明了“表”之作用,在于“以系时事”。

就上述诸家所言,明确纪、志、表、传本属一体,互为弥补,各有侧重,这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但若如前人所言,“列侯将相、王公九卿、功名显赫者,则系之以列传,其无积劳亦无显过,列传之不可胜书,而举措之迹有不容遽泯者,则于表中载之;又其功罪事实列传中有未能系备者,亦于表中见之”。将史表之功能,仅看作“用人贤否,以资考义”的工具;或将表作为拾遗补缺,其罗列之内容仅为“微而不著”之事,如此,又似乎失之偏颇。

罗尔纲先生在总结《太平天国史》体裁时,曾批评司马贞,认为其所言“表的作用,是表明微而不著的事,这个说法是片面的”,并引用梁启超的观点,说明史表亦可驾御史之大事,即“凡遇复杂之史迹,以表驭之,什九皆可就范”,故表可将“复杂繁赜的史事为整饬,化乱芜的文章为简洁,且使读者一目了然,为功亦殊不小”。

近人傅振伦在评论《清史稿》时,更将史表的作用提到一个很高的程度,其言曰:“史之有表,盖所以提一书之纲要,为传记之总汇,节烦文而清眉目,亦綦重矣。”

为此,我们可将“史表”在纪传体史书中的功能和作用,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1.提纲挈领,为全书之纲要。也即前人所言:表之为用,“不仅旁行斜上,而在乎钩玄提要”,系“一代之纲纪”。尤其是《清史·史事表》上下两卷,在通纪8卷、典志39卷、传记22卷中,确应发挥“提一书之纲要,为传记之总汇”的作用。

2.补纪、传之不足。作史无表,则列传不得不多,传愈多,文愈繁,而事迹或反遗漏而不举。故万斯同言:“史之有表,所以通纪传之穷。……表立而后纪传之文可省,故表不可废。读史而不读表,非深于史者也。”

3.眉目清晰,一目了然。由于史表体裁之特点,前述梁启超语,史表亦能将史事“化繁赜为整饬,化乱芜为简洁,使读者一目了然”,与全祖望在建议《明史》中增设“属国表”、“土司表”时所言,“其兴废传袭琐屑之迹,虽有列传可考,而眉目非表不著”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4.准确完备,便于检索,为读清史者之工具书。章学诚在论述纪传体史书时曾言:“至于人名事类,合于本末之中,难于稽检,则别编为表。”正因为史表全、简、确、明的功能和特点,所以古往今来好的史表著作,均为人们案头的必备辞书。

5.文省事赅,节约篇幅。如果说,完整、准确是史表之生命,那简约无赘,便是史表最突出的风格。因此,简明划一、文省事赅,亦应是史表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正如傅振伦所言:“节烦文而清眉目,亦綦重矣”。

二、《清史·史表》编纂的几个问题

由于史学界同仁和史表编纂者对纪传体史表的功能和作用,认识不一或认识不到位,往往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集中在下列几个方面:

1.关于纠偏补课的问题

建国以来,由于现代章节体史书的盛行,史学界用纪传体体裁编写的史表成果十分稀缺,至于迄今尚在的、曾研究撰写过清史史表的作者,更是廖若星辰。这就使得清史项目启动以来,史表撰写体裁的调研工作明显不足,遴选史表项目主持人也遇到了种种困难。在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之后,各类史表虽已大部分立项,但包括史表组成员和各史表项目主持人在内的史表撰写人员,都还存在一个“纠偏补课”的问题。所谓“纠偏补课”,即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传统史表的研究与撰写,改变以往或轻视史表,或只能查阅而不会编纂的窘况。与此同时,还需要深入了解什么是“史表”?传统史书中“表”的功能和特点是什么?传统史表与当代学者所著之史表(如台湾魏秀梅女士《清季职官表》)的差异及利弊如何?今天纂修《清史》应如何确定“史表”的地位?史表与通纪、典志、传记、图录等部分的关系如何?“史表”中的“人表”(即各类职官表、封爵表之简称,下同)应如何创新;“事表”(即《史事年表》与各类以个案为表列对象的,如《教案表》等,下同)该怎样书写,才能反映出新世纪清史的最高学术水平?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

2.关于换位研究的问题

由于绝大多数的“史表”项目主持人并未深入地研究过纪传体史书的“表”,所以很容易出现用已习惯的现代章节体史书的写法来作史表,这在某些“事表”项目方面,表现的较为突出。所以如何从纂修宗旨、体裁体例、选材界定、文字表达等各方面,从“史书”“史论”的思路,转化到传统“史表”的思路。即从专题史的研究,如近代教案史、中外不平等条约史、清季报刊史等,换位到用传统史表对某一专题的史实作表列概述。“史论”与“史表”,二者间多有不同,如前者为章节体或纪事本末体,突出的是观点和立论,要求是史料愈丰富愈好,论述愈缜密愈好;而后者则为纪传体中的史表,栏目、要素为先,重要的是界定、取舍,表列的是同类事务的相对独立的个案,要求的是全面、准确、言简意赅,一目了然。

3.关于《清史》各部件的关系问题。

由于上述原因,有的“史表”项目,总想在自己的表中解决更多的问题,故栏目设置过多,内容过于复杂,结果作了通纪、典志、传记该做的事情,自己的精华反倒被掩盖了。因此,明确《清史》各部门的功能和特点,摆正好自己的位置,各司其事,各负其责,是完成“史表”项目,避免大清史内容重复、叠床架屋的关键之一。

4.关于篇幅字数的问题。

不论“人表”还是“事表”,在立项之前,其成果的数字估算,颇为费事。因“史表”与纪传不同,其计算字数系以页面为准,又受到版本和栏目的制约,故其具体字数很难估计。但整个《清史》项目要求有一个字数的规划,并将其写入每个项目的合同书中。以致后来出现的问题是,有些“史表”(人表、事表均有)项目即将合同上的最终成果字数,有计划地分配到各阶段、各栏目,以便“圆满”完成合同任务。按说,事先规定各项成果的字数,是不科学的,如果再不科学地设置栏目、界定选材、简明书写,那带有水分的成果肯定是低水平的。因此,一方面要强调篇幅字数必须服从学术质量,各项成果愈严谨、愈精练愈好;另一方面在各类史表的编纂过程中,注意适当调整字数,修改合同,以期在过程中解决问题。

5.由于《清史·史表》大小不一,许多表事属首创,加之前期的调研工作不到位,史表体裁的确立相对滞后,所以有些表在立项时,对其实际内容和工作量估计不足,尤其是首批立项的史表及某些超大型的史表,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质、按量完成,恐怕困难较大。因此,为保证《清史·史表》的质量,这些史表完成的周期,亦应相对调整。

三、《清史·史表》“人表”应如何创新

按传统的“史表”体例而言,“史表”有世表、年表、月表之分;如以类别而论,又有人表、事表、地表之别。今《清史目录》第六稿中的“人表”,则囊括职官表(包括中央与地方)、世系封爵表、中外使领表、历科进士表,为传统史表中内容最丰富的“人表”。就清代史表而言,其有代表性的前人与当代学者之成果,主要有《八旗通志·表》、《清史稿·表》、萧一山《清代通史·附表》、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和魏秀梅《清季职官表》。其中《八旗通志》、《清史稿》内的职官表和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的体例均为年表,即以年系人,以人系事。此种体例的最大特点是以年为经,以事为纬,按年索阅,眉目清晰,便于查找同一年同类横向的职官内容,如同一年之军机大臣、同一年之六部尚书、同一年之总督,皆言简事赅,一目了然。但由于清代官员往往连年而任,故其职官年表中最大的缺点之一,就是空格太多,版面浪费太大。如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煌煌四大册,除附录人名录外,共3124页,其中部院大臣年表、满汉侍郎表、满缺侍郎表共726页,几占钱表的四分之一。而钱表的全部职官表亦仅仅是《清史·史表》中“人表”的一半(因钱表无世系封爵表、中外使领表、历科进士表等),故囿于《清史·史表》字数的限制,史表组拟将《军机大臣表》、《大学士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表》等,这些统称的职官表及《清末内阁表》(因此表历时较短,内容繁杂),不能不用年表的体例外,其余的职官表,则借鉴萧一山《清代通史·附表》中的《清代宰辅表》、《清代督抚表》和魏秀梅的《清季职官表》体例(萧表的《军机大臣表》和魏表的《军机大臣表》、《大学士表》亦均为年表),采取一职一表的方式。

严格地讲,这种一职一表的方式,并非传统纪传体中的“表”,因从《史记》中的十表,到《清史稿·表》内的职官表,除《史记》中的《三代世表》、《秦楚之际月表》和《清史稿》内的各类世表外,其余诸表均是以年系人、以人系事的年表。魏秀梅女士在萧一山《清代督抚表》以职系朝,以朝系人,以人系事(即督抚表内分四阶段,以顺康雍乾嘉历朝总督表为“总督上”;以道咸同光宣历朝总督表为“总督下”,巡抚亦同样分为上下两部分;某职下以各朝分栏,一朝一栏,一栏数人,连续书写;如顺康雍乾嘉历朝的山西巡抚,可在“巡抚上”某页见之,道咸同光宣历朝的山西巡抚,可在“巡抚下”某页见之)的体例之下,改为一职一表,即以职系人,以人系事,每栏一人,中分姓名、任职时间、任职类别、离职时间、离职原因、备注等六格。魏表体例的优点,主要有四:一是节省版面;二是一任官员只占一栏,任离职时间及类别首尾相贯,无需翻页而览其全貌;三是其内容较《八旗通志·表》、《清史稿·表》、萧表、钱表等更为丰富;四是与前述职官年表相反,其便于查找同类纵向的职官内容,如同一职官的吏部尚书、同一职官的总督、同一职官的布政使,从前至后,亦可一目了然。但缺点是分格较多,略嫌琐碎,不便按年索阅,如欲查阅某年六部尚书为何人,某年各地总督为何人,均不能一览可得。

在上述成果利弊互见的基础上,《清史》“人表”该如何取长补短,有所创新?我想,是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充分注重前车之鉴。前人曾指出总结传统史表的弊端,是(1)“有性质相同,而体式不一者”;(2)“有分别项目,本无一定标准者”;(3)“有因横格太多,分截转行,而反使系统惑乱者”;(4)“亦有本无纵横关系,而漫为添格者,淆乱分错,先后异辙”;(5)“至于空格辽阔,浪费纸幅,抑又其次。”针对上述可能出现的(1)(2)问题,在《清史》各类史表的凡例和内容的界定上,一定要做到科学、准确、严谨;对(3)(4)(5)之弊端,则重点从体裁体例和栏目的设置上加以解决,以免重蹈覆辙。

其次,鉴于史表的功能和特点,清史史表的体裁体例和栏目设置应以简约为上。就当代的史表编纂成果而论,目前“以职系人,以人系事”的魏表体裁,和“以年系人,以人系事”的钱表体裁,是清史史表比较成功的两种类型。针对魏表失之琐碎的毛病,是否可先明确“人表”栏内不可或缺的几大要素,如职官表中姓名、任职时间、任职类别、离职时间、离职原因等;然后用通栏的办法,即一人一栏;其中姓名一格,任职时间及类别、离职时间及原因一格,这样通过减少中间的竖格,以避免魏表的不足。

其三,针对魏表不便按年索阅的问题,主要考虑如何解决横向的职官联系,是否可将魏表中官员的任职年号提出,放置每页清帝年号第一次出现的表腰位置为注,栏内则直书某年某月某日。同时在每页页眉或表头位置上,加注本页所录官员任职的始末时间及职官称谓,如“道光2年——咸丰3年直隶总督”等。如此,既可节省字数,又能减轻查阅有关同年同类职官的负担。

其四,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无疑是迄今各种清史职官表中最完整的年表。在学习的过程中,清史史表组的研究人员已借鉴了其超越前人的诸多优点,如职官表中除任、离职时间外,还要有来因与去职两大要素,并注意官员职位变化的完整性与连续性;在时间的书写上,以干支注明实际日期,并用阿拉伯字加注公元时间于后,以及大学士表、部院大臣表均采取满汉分栏(表)之法等。

在此基础上,鉴于《清史》的撰写宗旨与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并不一样,故钱表的某些地方亦需修改和完善。

这主要表现在:(1)钱表用特别符号代表某官兼某职的做法,既省字不多,又添凌乱,初识者还须翻阅凡例,反到费时费力,不如用简明文字替代。(2)有关官名与地名的缩写问题。有清一代的行政建置及行政区划,前后不一,其职官之管辖与称谓亦多有变化,如直隶省原称北直隶,顺治二年(1645)改称直隶;六年(1649)置直隶、河南、山东三省总督,其后两次裁复,雍正二年(1724)方改直隶巡抚为直隶总督,终清未变。因此,清代的官名与地名之缩写,应十分慎重,稍有不当,便会造成混乱。(3)清代文武官员之升迁降调等情,内容十分复杂,其表达之属词多达近百种,钱表于此一律简化,自然掩盖了不少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如同一“处死”,清时就有“弃市”、“正法”、“斩”、“枭首”、“赐自尽”等,如均用一“杀”字,则不能完全说明当时的历史事实,而上述词语之差异,恰好反映了清代不同的刑律层次和统治者的政策差别。类似这些与职官和封爵变迁有关的属词,我们认为应本着“要而不繁,准确划一”的原则,尽可能地保留属词背后的历史信息和学术含量。

其五,除体裁体例外,今清史职官表还可在表的内容上有所完善和超越,这其中除了校勘补正之外(囿于当时之历史条件,钱表编纂难免有诸多讹误阙漏之处),某些极有价值的学术信息,亦可增添列入。如两任官员及官员在任期间的属护问题,是清代官制中较为突出的现象,但其在钱表中显有遗漏。再如钱表各类职官的任、离职时间,均以上谕的时间为准,但实际情况往往与之差距甚大,有些官员甚至从未到任。如果依据相关档案文献,添录各类职官实际到、离任的时间,则对读者帮助更大。

至于《清史稿·表》的设置及其表中的缺漏与不足,容作者专文另议,此不赘。

四、《清史·史表》“事表”该如何撰写

《史记》作十表,其中有“事表”内容者几占一半,除“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四表外,“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中则既有大事记,又存有将相大夫等职官栏目,可谓人表事表合璧。其后历朝之史,或无表,或少有“事表”,直到《元史》表六、《明史》表五、《清史稿》表十,均无“事表”。今《清史》拟作史表十三卷,三十一表,其中“事表”即有五卷,七表,占总“史表”量的38%。因此“事表”的设置,既是《清史·史表》的一大创新和亮点,亦是《清史·史表》成功与否、学术水平高低的一大关键。

《清史·史表》中之“事表”,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以有清一代大事为主的“史事年表”;二是以同类个案排列为序的各种“事表”,如《中外约章表》、《教案表》、《文祸表》、《报刊表》等。两类“事表”均以“事”为中心,故与突出职官、封爵要素,准确布列的“人表”不同。至于如何才能高质量地完成上述两类“事表”,前人之作史方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如清人潘耒上《修明史议》中曾言:欲修好明史,应“搜采欲博,考证欲精,职任欲分,义例欲一,秉笔欲直,持论欲平,岁月欲宽,卷帙欲简”。因“博则无疏漏之讥,精则无抵牾之病,分则众目之有条,一则大纲之不紊,直则万世之公道申,平则天下之人心服,宽则察之而无疵,简则传之而可久”。纂修《明史》的总裁官徐乾学在《修史条议序》中则更具体地指出,在史料方面,应广搜博采,“集众家以成一是”;在史法方面,则“当详加考核,以为信史,既不可虚美失实,又不可偏听乱真”;在史记方面,则提出“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的叙事标准。

就《清史·史表》中的“事表”而言,我觉得以下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1.“事表”所录个案的界定问题。“事表”与“人表”不同,“人表”重在全、准二字,即某官某爵所收录之人,不仅内容要准确、精当,不能缺失有误,而且人物要完整,一个都不能少。而“事表”内容庞杂,层次不一,其间多有模糊之处。因此,首要解决的是界定问题,即何谓“教案”,何谓“文祸”。如清代教案,史学界有几十、上百直至两千件之说,如何界定取舍,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只有科学的界定及明确的撰写凡例,并以此严格取舍,才能使诸多个案集成的“事表”,真正作到不阙不滥。

2.“事表”所录个案的取舍问题。“事表”的另一特点就是有些表需收录的内容太多,如清代《史事年表》涉及面极广,即凡有关国之兴亡,世之治乱,统治阶级内部之纷争,内忧外患之交困,政治制度之沿革,经济文化之变迁,军事活动之始末,行政机构之变更,重要官员之升黜,各类典章之制定,大政方针之实施,民族矛盾之激化,反清抗清之义举,对外关系之冲突变化,以及重大科技之发明,重要学者之活动,重要学术著作之问世,重要官书之编定,重大自然灾害之发生,以及必要之统计数字等等,均需收录。如此庞杂的内容,在一个篇幅十分有限的史表中,何者该取,何者该舍,自然是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

3.“事表”的体例和栏目设置问题。传统“史表”与今日表格记事不同,其实质就是仿照谱牒,分类排列,按年次或类别列记复杂事件的一种文体,其功能和特点尤在简明。故我们设想,是否应尽量减少中间的竖格,统一采取一事一栏的办法(《史事年表》可一年一栏),如《中外约章表》,名称一格,签约时间、地点、人物、语种、主要内容为一格,前边各要素之间,或中间空一字,或用黑体字,以显突出。

4.“事表”的书法问题。“事表”的内容一般均为个案史实的简约概述,其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农民起义与对外关系等内容,如《史事年表》、《教案表》、《文祸表》、《中外约章表》、《报刊表》等,而所依据的档案史料又大都为封建官书。因此,如何“秉笔欲直,持论欲平”,“不扬善,不隐恶”,又能正确地反映国家清史编委会的立场和观点,是“事表”、也是整个《清史》的难点与重点。鉴于史表与历史文章和专著不同,表文中一般不用引文,亦无须注明出处,故原始档案中的诸多封建术语,应尽量避免使用。

清明记事篇9

乾嘉时期是考据学的极盛阶段。当时文人学者大多从事考证,整个学术界几乎全部纳入考据的轨道。近人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称,“夫无考证学则是无清学,故言清学必以此时为中坚”1。但在清代文化专制之下,当时学者们埋头于古代文献整理,从事繁琐的考证,不敢涉及当世之务。与清初相比,虽有实学之风,却无经世之旨,甚至完全脱离实际,为考据而考据。《札记》虽受这一时代思潮的影响,但作者却能从历史考证中抽身出来,着眼于“古今风会之递变,政事之屡更,有关于治乱兴衰之故者”2,从事历史上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探讨,并把清初学者倡导的“经世致用”思想贯穿于史事评论。

在《札记》“小引”中,赵翼自称“或以比顾亭林《日知录》,谓身虽不仕,而其言有可用者,则吾岂敢!”清初顾炎武提倡实学,“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自言“所著《日知录》三十余卷,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3。赵翼谦言不敢比拟顾炎武《日知录》,实际上正表明《札记》仿效《日知录》,以经世致用为己任。《札记》刻成后,赵翼在《再题〈廿二史札记〉》中写道:“一事无成两鬓霜,聊凭阅史遣年光。敢从棋谱论新局,略仿医经载古方。千载文章宁汝数,十年辛苦为谁忙。只应纸上空谈在,留享他时酱瓿香。”4在另一首《读史》诗中,他也说,“历历兴衰史册陈,古方今病辄相陈。时当暇豫谁忧国,事到艰难已乏人。”5显然作者要通过史事来发表议论,企图以“古方”来医治“今病”,向古代史书中探求安邦治国的“良方”,传之后人;同时提醒统治者要居安思危,以史为鉴。

在《札记》中,赵翼抓住了历史上有关治乱兴衰的重大问题,胪列众多史实,加以评论,分析产生的原因,以及可以提供的教训。如两汉的外戚、宦官、、经学,魏晋南北朝的禅代、世族、选举、清谈,唐代的女祸、宦官、藩镇、杂税,五代的武人、滥刑,宋代的弊政、议和,辽、金、元的制度和风习,明代刑狱、朋党、吏治、“流贼”等重大问题,《札记》都作了分析和评论。谈到东汉宦官,作者认为“先害民而及于国”,“由是流毒遍天下”,张角等人“遂因民之怨起兵为逆矣”6。在谈到两汉外戚之祸时,指出“两汉以外戚辅政,国家既受其祸,而外戚之祸亦莫如两汉者”7。对于唐代宦官专横,赵翼认为其原因在于宦官“掌禁兵”及“外使监军”8;而藩镇跋扈,“推原祸始,皆由于节度使掌兵民之权故也”。因此,他肯定宋代“以文臣知州事”,实行强干弱枝,从而“消患于未萌”9。对于宋代弊政,《札记》有多条加以论述,指责两宋加恩官吏太滥,造成冗官冗费,并增加了农民负担,进而指出,“恩逮于百官者惟恐其不足,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有余,此宋制之不可为法者也”。对明代矿使税监横征暴敛,骚扰天下,不断激起反抗之事,作者指出,“明之亡,不亡于崇祯而亡于万历”10。赵翼这些评论,意在引起统治者的警惕,避免重蹈覆辙。所以,钱大昕称之为“洵儒者有体有用之学”11。

不仅如此,作者在评论史事时,还借古喻今,抨击时弊。他在谈到《新五代史》时说,“欧史纪、传各赞,皆有深意”,欧阳修在评论史事之时,“警切时事”,讽喻宋代政事12。《汉时以经义断事》条在列举若干事实后,借题发挥,称“后世有一事即有一例,自亦无庸援古证今,第条例过多,竟成一吏胥之天下,而经义尽为虚设耳”。《后魏刑杀太过》条在论及北魏族诛之惨时,愤愤不平地指出,“一人有罪,害及无辜,秦、汉以来,以此法枉杀者不知其几!”在《齐梁台使之害》条论及台使催征赋税,“公私劳扰”时,指出:“后代钦差之弊,往往类此!”像这些都是面对现实有感而发的。鉴于清廷屡兴文字之狱,镇压异端,赵翼对历史上以文字贾祸史事详加揭露,如《秦桧文字之祸》条说,“秦桧赞成和议,自以为功,惟恐人议己,遂起文字之狱,以倾陷善类。因而附势干进之徒承望风旨,但有一言一字稍涉忌者,无不争先告讦,于是流毒遍天下”。在列举以上事实后,赵翼感叹:“其威焰之酷,真可畏哉!”这实际上是针对当时文化专制的黑暗统治而言的。类似这样的专题如《明初文字之祸》、《明初文人多不仕》等均列举了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事实。

当然,在清廷的高压统治下,赵翼虽能突破考证的框框,发表史论,但他始终不敢明确指责清朝的弊政,对于一些敏感的社会问题也极力回避。在《和议》条中,把明末抗清看作“书生误国”,指责抗清志士为“不识大体”。对于清人所修《明史》也极力推崇而不敢指其瑕疵。而且,《札记》还有多处有意借古颂今,如《元代以江南田赐臣下》条在谈及元、明官田赋重害民时,极力吹捧清廷屡减官赋,“此外无横征之赋,民之生于今者,何其幸也。”《明乡官虐民之害》条在揭露乡绅虐民暴行后,却称“由斯观之,民之生于我朝者,何其幸也”。从作者不敢明确指斥当代,到美化清朝统治,可以看出他的经世思想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赵翼从基本史实出发,进行综合评论分析,揭露了历代封建统治者凶横、贪残和腐朽,对民众疾苦寄予广泛的同情和关注,反映了作者的重民思想。

《札记》在《宋子孙屠戮之惨》、《齐明帝杀高武子孙》、《隋文帝杀宇文氏子孙》、《武后之忍》、《五代诸帝多无后》、《胡蓝之狱》等条,大胆地揭露了历代统治者为了争权夺利,大肆屠杀的凶残行径。《汉诸王荒乱》、《宋齐多荒主》、《海陵荒淫》、《海陵兼齐文宣隋炀帝之恶》等条,列举了统治者的荒淫腐朽。《武帝时刑罚之滥》、《后魏刑杀太过》、《五代滥刑》等条抨击了封建帝王滥施酷刑、草菅人命。从赵翼评论史事的大量言论中,我们发现,他对古代政治几乎没有肯定,多半是揭露和指责。

《札记》还对民众的遭遇表示关注和同情。对于汉武帝时刑罚之滥,“廷尉及中都诏狱,逮至六七万人,吏所增加又十有余万”,作者发出“民之生于是时,何不幸哉”的感叹。在《五代幕僚之祸》条,作者指出,“士之生于是时者,絷手绊足,动触罗网,不知何以全生也”。对五代滥刑,也指出,“民之生于是时,不知如何措手足也”。对于历代横征暴敛和乡绅为害地方,赵翼也进行了揭露。在《五代盐曲之禁》条指出当时“横征无艺”,上至朝廷,下至州县官吏“峻法专利,民已不堪命,况赋役繁重,横征百出,加以藩镇之私敛,如赵在礼之拔丁钱,每户一千,刘铢之加派秋苗,每亩率钱三千,夏苗亩二千。民之生于是时者,可胜慨哉!”在《南宋取民无艺》条,指出南宋大肆榨取,“于是民力既竭,国亦随亡。统观南宋之取民,盖不减于唐之旬输月送。民之生于是时者,不知何以为生也。”《明万历矿税之害》条亦指出,矿使税监“所至肆虐,民不聊生,随地生变。迨(万历)帝崩,始用遗诏罢之,而毒痈已遍天下矣”。他对民众疾苦表示同情,《明末辽饷剿饷练饷》条指出三饷加派,“民穷财尽,困于催科”。

赵翼看到了民心与民力的作用,注意到民心向背与政治成败的关系。在《王莽之败》和《王莽时起兵者皆称汉后》等条指出,王莽政策“召怨于中国”,并“肆其毒痈,结怨中外”,从而导致了灭亡。在分析汉光武帝取得天下的原因时说,“是时人心思汉,举天下不谋而同,是以光武得天下之易,故起兵不三年遂登帝位,自古未有如此之速者。因民心之所愿,故易为力也。”又认为历代亡国之君都是因为失民心而失天下的。《海陵兼齐文宣隋炀帝之恶》条指出,“自古大兵大役,未有不民怨沸腾、丧国亡身者。海陵既竭天下之力,先筑燕京,次第汴京,工役甫毕,又兴此大众,以极无道之主,行此大肆虐之事,岂有不自速其毙者”。在《明祖不嗜杀得天下》条指出,朱元璋正是因为不嗜杀人,民心归附,从而战胜群雄,成就帝业。他说,“是时群雄并起,惟事子女玉帛,荼毒生灵,独明祖以救世安天下为心,故仁声义闻,所至降附,省攻战之力大半”。而明末矿使税监,导致“民不聊生,随地生变”,终至亡国。这种民心向背的成败论,是值得肯定的。

但赵翼毕竟是封建史家,他同情民众疾苦,看到民心与民力的作用,以及“”的事实,但对于农民反抗官府是极端仇视的。他把农民起义领袖看成是“贼”,黄巢、李自成都是“流贼”,进行谩骂和诋毁。在《流贼伪官号》条讥讽明末起义农民,认为“草窃奸宄,横行一时,隅负自雄,设官建职,适以自速其毙也”。而《明乡官虐民之害》条,既斥责欺压百姓的“势家”豪民,又痛骂反抗者为“奸民”,要求最高统治者“禁势家之欺凌,又惩奸民之凶悍,则两得其平,不至滋矣”。这反映了作者立场站在统治阶级的一边,为统治者出谋划策,亦见其重民思想的局限性。因此,《札记》评论封建政治不可能触及其本质问题。

对于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赵翼试图用“势”来解释。势,包括时势和事势,在一般情况下可以理解为“发展的趋势”或“变化的规律”,具有朴素的辩证法的内容。在赵翼看来,“势”隐含在事物内部,决定历史事件的发展方向和变化形态。在《汉儒重灾异》条中,赵翼认为,上古时代,生产水平低下,人的认识能力不足,相信天命,敬天畏天;随着社会进步,人事变动日益频繁,天人关系日趋疏远,事天不如事人,人在社会活动中的份量增加,这是发展规律。《汉初诸侯王自置官属》条阐述西汉诸侯王从专制一方到“惟得食租衣税,贫者或乘牛车”的权力变化过程,指出“法制先疏阔而后渐严,亦事势之必然也”。《公主不讳私夫》条针对西汉董偃事件后,公主贵戚多有违背礼法行为,认为这是“上行下效,势所必至也”。同样,汉初诸侯王行为放纵,是由于分封过早,专制一方,失于教养,“沉溺放恣之中,居势使然也”13。

赵翼从纵向发展过程来考察历史事件,从而突破了就事论事的局限,而且对史事的评论往往具有客观、辩证的效果。如《之起》条,分析东汉的起因和经过,并指出,“汉末,虽起于甘陵南北部及牢修、朱并之告讦,然其所由来已久,非一朝一夕之故也”;《九品中正制》条,通过纵向考察,认为初定制度时,承汉代察举孝廉的乡论遗风,重视才行而不涉及世爵门第,然日久弊生,中正之权操于士族之手,导致“计资定品”,形成“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究其原因,赵翼认为,“魏、晋及南北朝凡四百年,莫有能改之者,盖当时执权者即中正高品之人,各自顾其门户,固不肯变法,且习俗已久,自帝王以及士庶皆视为固然,而无可如何也”。他的分析,把九品中正制的利弊融入其本身的发展之中。

赵翼还注意到各时代风俗的殊异,并且力图用“势”来解释。他认为“东汉尚名节”之风与其时选举制度有关,“当时荐举征辟,必采名誉,故凡可以得名者,必全力赴之,遂成风俗”14。同样,六朝清谈玄学也是“风气所趋,积重难返,直至隋平陈之后,始扫除之。盖关陕朴厚,本无此风,魏、周以来,初未渐染,陈人之迁于长安者,又已衰微不振,故不禁自消也”15。其他如《贞观中直谏者不止魏征》、《五代藩帅劫财之习》、《元季风雅相尚》、《明言路风习先后不同》等条,都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从发展的角度进行评论,分析其渊源和产生的原因。

赵翼用时势或事势观点对许多历史事件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如对武则天,既论及其纳谏知人、政治清明的一面,又指出其荒淫残忍之处。同样,对于宦官、王安石变法、金代考选官吏及推排物力之制、明代政治得失的评价也基本上符合实际。当然,仅用“势之必然”来解释复杂多变的历史事件是不可能完整准确的,而且它虽能解释某些具体问题,但对于整体的历史考察和历史规律的把握是无能为力的。在这方面,赵翼则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之中。

《札记》对于整体历史考察和无法解释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变动,往往用不可名状的“天”和“气运”来解释。他把“天”看成是冥冥中的主宰,是无形无质的。“天命”通过“气”的运动即“气运”来显现,“气运”是天所昭示,通过自然和社会的有形可觉的变动表现出来,所谓“兴王之运,山川效灵”16即是其例。

赵翼看到汉初统治集团成员绝大部分来自社会下层,得出“汉初布衣将相之局”的结论。又指出西汉中叶,“三代世卿世禄之遗法,始荡然净尽,而成后世征辟、选举、科目、杂流之天下”,认为“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但他不能真正理解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只好将它归结为“天意”17。在《元世祖嗜利黩武》条中,列举了元世祖穷兵黩武、嗜利贪财的若干史实后,指出“内用聚敛之臣,视民如土苴,外兴无名之师,戕民命如草芥,有一于此即足亡国亡身”,但适逢“兴王之运”,“故恣其所为,而不至倾覆”,由此赵翼得出结论:“三代之下,国之兴亡,全系天命,非必有道者得天下,无道者失天下也。”

除用“天命”、“天意”来解释重大政治事件和社会变动外,赵翼还以“气运”作为其演变的动力。他把王莽代汉说成是汉家“运祚中衰,国统频绝,故王莽得乘便窃位”18。在《东汉诸帝多不永年》条中,他声称,“国家当气运隆盛时,人主大抵长寿,其生子亦必早且多”,把东汉君主早夭、嗣君年幼归结为“气运”衰竭所致。同样,“晋南渡后多幼主嗣位,宋南渡亦多外藩入继,皆气运使然,非人力所能为也”。在《宋齐多荒主》、《周隋唐皆出自武川》、《元初用兵多有天助》等条,都以“气运”来解释历史现象。他还专门搜集材料写成《长安地气》条目,把古代都城自西向东迁移,说成是“气运”演化的结果。他看不到都城变迁过程中的政治、经济乃至军事方面的原因,而用“气运”、“地气”来解释,这显然是极不科学的。赵翼还搜集资料,写成《诵经获报》、《齐文宣帝能预知》、《辽金之祖皆能先知》等条,认为,“开天立极之君,天回旦聪明,自有不可思议者,即后世草昧开创之主,亦必有异禀,与神为谋”。至于“因果报应”之说,《札记》中更是屡屡出现,这些都反映了作者历史观方面的错误。

《札记》着眼于“经世致用”,突破了狭义的考证,综合和评论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现象,在当时考据之风弥漫的时代可谓独树一帜,反映了作者卓越的才识。作者对于统治阶级的凶残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对于百姓的苦难深表同情,体现了作者的重民思想。作者还从发展的眼光,对于不少历史事件进行了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当然作者毕竟是封建时代的史学家,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札记》在谴责历代暴政的同时,又对清朝的统治进行颂扬;在同情民众疾苦时,又对农民反抗予以敌视;在用时势和事势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的变化时,又把无法解释的历史现象归结为“天意”,这些都反映了作者的唯心主义历史观。

注释:

1《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2《廿二史札记·札记小引》,中华书局1962年版。

3《亭林文集》卷三《与友人论门人书》。

4赵翼:《瓯北集》卷四十一,瓯北全集本。

5《瓯北集》卷四十二。

6《廿二史札记》卷五《东汉宦官》、《宦官之害民》。

7《廿二史札记》卷三《汉外戚辅政》。

8《廿二史札记》卷二十《唐代宦官之祸》、《中官出使及监军之弊》。

9《廿二史札记》卷二十《唐节度使之祸》。

10《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五《万历中矿税之害》。

11《廿二史札记》附录《钱大昕序》。

12《廿二史札记》卷二十一《欧史传赞不苟作》。

13《廿二史札记》卷三《汉诸王荒乱》。

14《廿二史札记》卷五《东汉尚名节》。

15《廿二史札记》卷八《六朝清谈之习》。

16《廿二史札记》卷三十《元初用兵多有天助》。

清明记事篇10

在主义市场条件下,我国公司法对公司解散的原因归纳为两类:一类是自愿解散。另一类是公司被强制解散,解散的原因多种多样,形形色色,较为普遍的是公司不按期参加年检(逃避债务引发的经济纠纷等)而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后,如何保护债权人、债务人的合法权益。在诉讼中如何确定被告、债务人如何承担等等问题摆在了人们的面前,如何操作成为实践中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吊销营业执照主体确定公司

一、吊销营业执照的涵义、后果

营业执照是公司完成设立登记、取得法人资格的标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

通则》的规定,经主管机关标准登记,即取得法人资格。但后来出台的企业法律法规和规章,尤其是国务院和国家工商局出台的有关企业登记规则却将核准登记和签发营业执照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将营业执照的签发或领取作为企业完成登记取得法人资格的标志,突出法人资格的证明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出台、公司企业法人资格的取得已经转由单纯的营业执照证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登记条例》规定:公司登记机关对符合条件的,予以登记、发给营业执照,公司即告成立。营业执照是公司获得经营资格,可以从事核准登记范围内活动的凭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十一条规定:“公司应当在登记的经营范围内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施行细则》第28条也明确规定:“企业必须按照登记主管机关核准登记注册的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从事经营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71条则更具体地规定了:公司超出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从事经营活动所承担的行政责任。上面的规定,我国对经营范围采取的是全面管制政策。与其他民事主体不同,公司的设立目的是追求营利。必须取得法人资格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得经营资格,没有取得法人营业执照属于无证经营,应予以取缔。最高人民法院法经(2003)23号、24号函也予以明确的答复:吊销营业执照不能对外从事经营活动,经济活动的主体资格丧失。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规定,公司解散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自愿解散,另外一种是法定解散。在法定的解散中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公司为了逃避债务,故意违反行政法规定,钻法律的空子,公司的营业执照被吊销,公司作为营利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生产经营。国家为了维护经济秩序,加强管理,惩处公司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在有关法律中对公司企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行为,给予责令关闭公司、企业的处罚或者给予吊销营业执照的处罚。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六十八条的规定:“公司成立后自行停业连续六个月以上的,以及不参加年检或年检不合格的(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情节严重的。)公司登记机关有权吊销营业执照。”

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是一种行政处罚。只追究了公司的行政责任,没有解决民事责任问题。

二、“吊销”与“注销”的行政行为认识及相互关系。

注销是指“登记主管机关依法对歇业、被撤销、宣告破产或者其他原因终止营业收缴营业执照、公章等,撤销其注册,取消其法人资格或经营权的一种登记行为。注销登记是公司法人消亡的法定手续,是实现法人正常消亡的登记行为。清算组进行清算是公司注销的前提条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九十七条规定:“公司清算结束后,清算组应当制作清算报告,报股东会或者有关主管机关确认,并报送公司登记机关,申请注销公司登记,公告公司终止。不申请注销公司登记的,由公司登记机关吊销其公司营业执照,并予以公告。注销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吊销营业执照是工商行政处罚中最严厉的一种,被吊销公司法人的营业执照的公司也就是被强制解散了,必须停止一切生活经营活动,并组织清算组进行清算。在组织清算组清算之前,对于公司的诉讼仍然可以以自己的名义参加诉讼,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吊销营业执照既然是一种行政处罚,公司对行政处罚(吊销营业执照)不服可以享有陈述、申辩、听证、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吊销的只是一种经营行为,而注销的则是正常死亡行为,是不能提起诉讼。

三、

吊销营业执照后涉讼主体确定

1.被吊销营业执照的公司自身权益的维护问题,可以原告身份参与诉讼。

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后,其自身的权益如何维护?这同样不仅是关系到公司股东的利益,同时也是关系公司债权人利益保护的问题。公司只有尽可能地使其自身利益得到保护,尽可能地使公司财产实现保值、增值,才有可能更好地维护债权人和股东个人的利益。从司法实践来看,其自身权益的维护,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公司资格权利的维护;公司债权的收取和债务的抗辩;有限公司内部侵权行为的追究。主要公司债权的收取和债务履行的抗辩。公司的营业执照被吊销后,必然涉及到债权债务的清理,一方面,要尽可能地保证实现其债权;另一方面,又要保证其对不当的债务行使合法的抗辩权。因此,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后,赋予其与其它民事主体一样平等的诉讼权利尤为重要。对于最高人民法院法经(2000)23号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不宜以一方当事人公司营业执照被吊销,已丧失民事主体资格为由裁定驳回起诉问题的复函中指出:被吊销营业执照,清算期间,企业的民事诉讼主体资格仍然存在。为了维护公司的利益,可以以原告资格参与诉讼。对于已成立清算组织的,在参与民事诉讼中,清算组织可以代表公司行使民事权利,未成立清算组织的,也应当允许公司委托诉讼人,代表公司参加民事诉讼,使其民事权利得到及时,合理的保护。但要注意的是,在没有成立清算组之前,对被吊销营业执照的公司通过诉讼或其他方式所获取的财产要加强监管,以防止未清算前财产的灭失或被私分。

2.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清算组成立前,应以公司为被告诉讼主体。

企业法人被吊销营业执照,其后果是企业法人经营资格被强行剥夺,从而丧失了其民事经营活动的行为能力,最终导致企业法人消灭,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被吊销,并不等于企业法人立即消灭,企业法人仅仅是停止清算范围外的一切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四十条,第四十六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条例》第二十条,第三十三条的规定,企业法人被吊销营业执照后,应当由企业上级主管部门或者由企业自行组织清算组织依法进行清算。清算程序结束并办理了工商注销登记后,企业法人才归于消灭,因此,企业法人被吊销营业执照后至其清算程序结束前被工商行政管理注销前,该企业法人仍应视为存续,其仍可以自己名义进行应诉。(经济审判参考与指导)第3卷第56—57页,最高人民法院法经(2000)24号函。

认为被吊销营业执照的公司在清算期间,可以公司清算组名义从事清算活动进行起诉应诉。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后,清算前,清算组来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

3、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后,注销前拒不成立清算的情况如何处理

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属于公司法上强制解散的情形之一。公司解散的法律事实发生后,则必然导致公司的清算,这不仅是公司注销登记的要求,同时也是法人有限责任原则之必须。然而,对于被强制解散的公司清算程序如何启动,现行的公司法规定得比较模糊,无可操作性,公司迟迟无人清算的现象比比皆是。债权人的权利无法兑现(哪怕是部分兑现),社会经济始终处于不稳定状态。按照《公司法》第一百九十一条的条文表述,其所规定的公司解散事由发生后,应当在15日内成立清算组,有限责任公司清算组成员由股东组成,逾期不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债权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指定有关人员

组成清算组等内容,均是指自愿解散下情形的公司清算程序,而对强制解散情形下的公司清算则不适用。《公司法》第192条虽然规定了强制解散情形下的公司清算“由有关主管机关组织股东,有关机关及有关专业人员成立清算组”的内容,但该条文既未规定应当成立清算组的具体时间,也未规定拖延成立清算组后法律措施,致使该条文成了毫无约束力的弹性条款。不仅如此,该条文在相关概念表述上亦让人难以捉摸,如“有关主管机关”组织成立清算组,该有关主管机关指哪些机关不得而知,从而为行政机关相互推诿提供了借口。使得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后的清算工作开展成了现实中的一大难题。债权人面对着早已歇业、吊销,但无人清算的“空壳公司”,往往无从下手,索债无门。即使诉诸法院,法院受理案件后的裁判亦是五花八门,有的判令公司给付,有的判令有关主管部门承担清算责任,有的则判令股东承担清算责任,但无论哪种判决,最终进入执行程序都陷入了僵局。判令公司给付的,往往是缺席判决,公告送达,执行时该公司早已人去楼空,无法下手,即使找到股东,股东亦以其并非承担无限责任而拒绝承担给付责任。判决主管部门或股东承担清算责任的,义务人拒不清算,法院亦无法强制其清算。大量涉及被吊销营业执照的公司作为债务人的判决实际成了“空调空判”。此类案件的审理结果除了严重损害法院裁判文书的严肃性外,对于债权人的利益实现根本无法弥补。

四、立法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存在的不足:

1、明确清算的组织机关。本着“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哪个机关作出强制解散决定的,由哪个机关负责组织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后的清算,应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组织公司股东、工商、税务、审计等职能部门以及师、律师等相关专业人员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同时赋予债权人的司法救济权,允许债权人在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的行政处罚发生法律效力后,对迟迟不进行清算的公司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指定有关人员组成清算组对其进行清算。债权人不申请的,人民法院依职权指定成立。人民法院应当在上述人员范围内及时指定,清算组开展工作必须的费用从公司现有财产中优先拨付。

2、明确清算组成立的时间。参照《公司法》第191条的规定,被吊销营业执照的公司,有关主管机关应当在公司登记机关吊销营业执照发生法律效力和其他强制解散事由发生后的十五日内组织成立清算组,对该公司进行清算,逾期不成立的,由人民法院依据债权人的申请指定相关人员成立。同时对清算组的完成清算工作的时间亦提出明确要求。

3、明确股东拒不清算的责任。对于公司的股东无正当理由拒不参加或拒不配合其他清算组成员开展工作,致使清算工作无法进行的,组织清算的主管机关有权责令限期参加清算,并可对其个人进行经济处罚。不按照人民法院生效判决如期履行清算义务的,人民法院可按照其拒不履行法院生效裁决的行为表现,追究相关法律责任。对于因公司股东在有关主管机关或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内不尽清算责任,造成企业财产毁损、灭失、贬值,甚至私分企业财产,致使债权人的利益遭受实际损失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其对债权人承担赔偿责任。至于赔偿责任的范围,在无法清算,没有准确的财物资料情况下,可以该公司最近年度参加工商年检时资产负债表为依据,裁定该公司的股东在上述资产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法院在执行涉及该公司作为被执行人的案件时,可以变更公司股东为被执行人,在其应承担的赔偿责任范围内以其个人财产对债权人进行清偿。这样既维护了债权人利益,对拒不参加清算的股东待命了惩戒,同时也避免了对公司法人有限责任原则的无序突破,从而也较公平地保护股东的合法权益。当然,因有关主管机关的失职,导致债权人财产损失的,债权人亦有权根据其过错责任的大小向其主张赔偿责任。

五、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后民事责任确定。

1.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根本原则

独立的法人人格制度的产生,尤其是有限责任制度的问世,为的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公司以其所有的全部财产承担民事责任,而的出次人(股东)则以对企业的出资为限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的这一有限责任制度有利于分散投资风险、刺激投资积极性、扩大经营规模、降低企业成本,使得公司出资人(股东)可以利用这一制度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在最终解散清算时,公司股东可以依法清偿债务后分配剩余的财产,同时又利用这一制度把投资风险最小化,即使公司资不抵债,那么,出资人(股东)也仅以其公司的出资额为限承担民事责任,对公司不能清偿的债务不再承担责任。这一制度充分体现了经济效率原则。我国的也确认了这一法律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四十八条规定:“人民所有制企业法人以国家授予它经营管理的财产承担懂事责任。集体所有制企业法人以企业所有的财产承担民事责任。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人,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人和外资企业法人以企业所有的财产承担民事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三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是企业法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股份有限公司,其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企业法人有限责任制度在我国其它一些法律中也有明确的规定。

因此,在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民事责任,而公司则以其全部财产对外承担责任,这是基本原则通过,而不论这个法人公司的经济性质是国有、集体还是私营的,也不论其是内资企业还是外资企业。

2.出资人(股东)出资不实时补充承担有限责任原则

公司法人的有限责任制度充分体现了经济效率原则,较充分地保障了出资人(股东)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和承担风险的最小化。但就公司法人的债权人而言,他通常不能介入公司的管理和动作,当然对该公司的经营、财务状况也就不可能了解的详细。然而,如该公司一旦经营不善,资不抵债时,该公司的损失就有相当部分要由债权人来承担,这对债权人来说,是比较不公平的,这也是公司法人有限制度消极的一面。如果公司法人的注册资金(出资)不实,包括出资不足额及抽逃出资,削弱了公司法人承担债务的能力,恶意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这对债权人而言,更是极端不公平的。按照法律的公平正义原则,应当给予必要的司法救济,以补充承担公司法人的本应承担而不能承担的责任。我国工商行政法规对出资不实规定了相应的行政处罚措施,明确了出资人的行政责任,但没有规定相应的民事责任。我国的司法解释相继明确了注册资金不实时出资人和验资机构的相应民事责任。

如果公司已经工商登记取得《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且该公司已具备法人的基本实质要件,只是出资人(股东)实际出资不足,或事后抽逃出资。在公司资不抵债的情况下,投资人应在企业注册奖金与实际出资的差额范围内或抽逃的奖金范围内承担民事责任。但是,如果公司设立时系虚假出资,或投资人的出资达不到法律规定的最低数额,或虽出资达到了法定最低数额,但欠缺公司成立的其它基本条件,那么,在此种情况下,该企业实质不具备法人的基本条件,不能认定具备法人资格。出资人不能仅就注册奖金与实际出资的差额或抽逃资金的额度内承担责任,而应对该公司承担无限责任。

3.公司注册时采取、审计进行验资,如验资不实或机构出据虚假证明文件,由验资机关、金融机构承担民事责任。

而对法人公司承担民事责任的物质基础——注册资金的审查,则主要是对公司注册资金的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报告或有关单位、机构出具的资金资信证明,为公司出具的注册资金担保进行的形式审查,如果这些机构出具的验资报告、资信证或资金担保不实时,因其违背诚实信用原则,应承担责任。应在注册资金不实的范围内承担民事责任。最高人民法院1996年3月27日《关于金融机构为行政机关批准开办的公司提供注册资金的报告不实,应当承担责任的批复》和1996年4月4日《关于会计师事务所为企业出具虚假验资证明应如何处理的复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施行细则》第三十四条第五款均明确了这些机构的民事责任。

4.清算主体一般承担清算责任,特殊情况下承担侵权赔偿责任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191条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清算组由股东组成,股东是清算主体。有限责任公司的全体股东都有在公司终止后清理公司债权债务的责任,全体股东都是清算主体。股份有限公司的清算组由股东大会选定股东人选组成,只有股东大会选定的股东才是清算主体,并不是全体股东都是有清理公司债权债务的义务。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清算主体不会超出股东范围。如果股东大会不选定股东人选,清算主体不能确定,再加上股份有限公司的全体股东作为诉讼主体在实践中也行不通,可以根据公司法关于股东大会由董事长召集,清算组由股东大会选定股东的规定,确定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会为清算主体。董事会由公司的主要股东组成,是公司的常设权力机构。另外根据公司法第191条的规定,在“逾期不成立清算组的情况下”,人民法院有权根据债权人的申请指定清算组进行清算,因此指定清算组是人民法院的一项职权,人民法院应依照公司法的规定,指定公司董事会进行清算。

由于清算主体在清理公司的债权债务过程中的主要职能和义务,就是尽量保全公司的财产,采取合法的措施回收公司的对外债权,从而实现公司财产的保值增值。加之,清算责任是我国民法通则、公司法和企业法直接规定的法律责任,因此,如果清算主体不履行清算义务而实际损害了公司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人民法院可以判令其在限定期限内承担清算责任,以被清算公司财产为限对该公司的债务承担清偿责任。清算主体不应以自己的财产承担清偿责任,但是如果清算主体在人民法院限定的期限内不尽清算责任,造成公司财产毁损、灭失、贬值,甚至私分公司财产的,致使债权人的债权受到实际损失,则无疑是对债权人构成侵权,应对债权人因此产生的损失承担侵权赔偿责任。

注释:见李国光讲话,《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01年第6期第197页

书目:

2000年《经济审判指导与参考》第2卷

《公司法》徐晓松主编

政法大学出版社

《商法》

王卫国主编

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公司的有限责任制度的若干问题(下)》,王利明著,载于《政法论坛》1994年第三期;

《营业执照被吊销后几个法律问题的探讨》,王建宏著,发表于《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