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指导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33:56

高血压指导建议篇1

目的了解湖城中老年人居民高血压患病与社区生活方式的干预情况。方法根据自制《湖州市中老年人群慢性病危险因素调查问卷》,对3157名城市中老年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男性居民1175名(37.15%),女性居民1982名(62.66%)(p=0.000);②被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男性(66.33±8.83)岁,女性(64.06±9.25)岁(p=0.238);③医务人员告知患有高血压或血压升高者1270人(40.8%),不同的街道比较差异显著(p=0.007);④“医务人员是否对高血压患者开过特别的膳食处方”不同街道的比较分析无显著差异(p=0.771);⑤“医务人员针对高血压减轻体重的建议和治疗”不同街道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28)。结论湖州城市中老年居民的高血压患病在社会需求方面值得关注,应当提供良好的生活方式干预。在哪里

【关键词】 城区中老年居民;高血压患病;生活方式干预;调查分析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升高为特征,同时可伴有心、脑、血管和肾脏等重要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1〕。研究证实,高血压是脑梗死、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防治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防治的关键〔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为此,本文就湖州城区中老年高血压患病与生活方式干预进行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根据自制《湖州市中老年人群慢性病危险因素调查问卷》,对湖州城区年龄在55~75岁女性和年龄在60~75岁男性以方便抽样方式进行调查,共调查对象3157人。主要涉及3个街道(其他街道的部分居民也参加了调查,这部分对象被给予另外的代码编号),分别为爱山街道、飞英街道和龙泉街道。其中,男性1175人,平均(66.33±8.83)岁;女性1982人,平均(64.06±9.25)岁,性别比较无显著差异(t=6

.70,p=0.238)。在哪里

1.2 调查问卷

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慢性疾病危险因素的阶梯监测》〔3〕调查自制而成的《湖州市中老年人群慢性病危险因素调查问卷》,主要针对高血压患病与生活方式干预状况进行描述和分析。

1.3 调查方式

由经过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护理班和社区班在校大学学生对符合纳入标准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eXCeL3000,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在哪里

2 结果

2.1 血压升高或患高血压情况不同街道的比较分析

剔除42名无效问卷,共有3115名调查对象提供了有关信息,占99.1%(3115/3157)。其中血压不高或未患高血压为1841人,占59.1%(1841/3115),医务人员告知患有高血压或血压升高者1270人,占40.8%。不同街道比较差异显著(χ2=17.56,p=0.007)。见表1。表1 血压升高或患高血压情况不同街道的比较分析(略)

2.2 “医务人员是否对高血压患者开过特别的膳食处方”不同街道的比较分析

不同的街道之间无显著差异(χ2=1.125,p=0.771)。纳入分析的研究对象1259中,有505人告知医务人员给过自己膳食方面的指导性建议,754人告知医务人员没有给过自己膳食方面的相关建议。见表2。表2 “医务人员是否对高血压患者开过特别膳食处方”的比较分析(略)

2.3 不同街道“医务人员针对高血压减轻体重的建议和治疗”的比较分析在哪里

不同街道医务人员针对高血压减轻体重的建议和治疗方面具有显著差异(χ2=9.118,p=0.028)。在纳入分析的1249名调查对象中,医务人员给过针对高血压减轻体重的建议和治疗的有238人,仅占19.1%,绝大多数未给过减轻体重的建议和治疗。见

表3。表3 不同街道“减轻体重的建议和治疗”的比较分析(略)

3 讨论

  

本文讨论的是调查人群中高血压的患病情况以及高血压患者的社区资源利用情况。根据调查,高血压的患病率约为40%,基本反映湖州城市社区本调查年龄段(女性:55~75岁,男性:60~75岁)高血压的患病情况,这一数据提示应加强中老年人群血压状况的检测。除了城市社区高血压的患病情况应引起很多相关部门的重视之外,本部分在着重调查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以及其他医务人员对高血压患者的管理情况,如给高血压患者有关饮食、减重和加强锻炼方面的指导等工作显得不足。医务人员为高血压患者进行膳食方面的指导性建议的占40.1%、针对高血压减轻体重的建议和治疗的仅占19.1%。说明社区工作者可能对慢性病相关的生活方式治疗的认识不够。

  

因此,社区医务人员应充分认识对慢性病相关的生活方式的干预治疗,在饮食、减重和加强锻炼等方面给予社区高血压患者充分的指导,加强健康教育,使全民认识到防治高血压的重要性,达到预防高血压,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减缓高血压的进展,降低高血压的并发症。

在哪里

【参考文献】

 

1李霞.以健康教育方式干预中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2008;6(3):102.

高血压指导建议篇2

家庭自测血压能够提供更多院外的血压信息,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病人真实血压的变化情况,可以明确诊断,防止并发症。如今电子血压计的使用已经越来越普遍了,电子血压计也朝着小,精,便的方向发展,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提出自测血压时提倡使用经国际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

1自测血压适用对象

自测血压适用于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欧洲高血压学会建议在下列情况下进行自测血压:可疑白大衣高血压,可疑隐蔽性高血压,抗高血压治疗指导,老年高血压,妊娠,糖尿病与难治性高血压。[1]

2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测量血压

测压前至少休息5分钟;袖带与心脏保持同一水平;坐靠背椅坐位,测压时不讲话,不活动肢体,保持安静;每次测压3遍,取其平均值为本次血压值;贮存血压数值或真实记录血压数值。

家庭自测血压的间期,频率:家庭自测血压分三个阶段:

2.1初始阶段:连续测量7天,每天早上6点~9点间测量一次,每次3遍,取其平均值;下午18点~21点之间测量一次,每次3遍,取其平均值。计算时排除第一天血压值,仅计算后6天血压平均值,即记录12个读数,取其平均值。

2.2治疗阶段:根据第一周自测血压值指导药物治疗。如改变治疗,则自测血压2周,用2周血压平均值评估疗效。

2.3随访阶段:如高血压得到控制,建议每周自测血压一次,如血压未控制、或血压波动大、或病人依从性差,则建议增加自测血压频率,如每天早晚各测一次,或每周自测几次。

3电子血压计使用注意事项

使用电子血压计的,长时间不使用时,要把电池拿出来。电池的更换也要几节电池同时换,以保持电压的稳定,血压计的存放也要注意防潮,防晒,防高温。袖带,胶管,气囊也要妥善保管,已防折叠和老化。电子血压计要经常开机使用,放置久了会影响血压计的测量正确性。

4判定标准略不同

一般情况下,电子血压计测量的血压值低于诊所测量的血压。电子血压计测量的平均值为135/85mmhg相当于诊所测量的140/90mmhg。

总之,造成我国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都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患者不知道自己的血压水平,知道如何自测血压,尤其是高血压患者应高度重视自测血压,以便更好控制血压[2]。

参考文献

高血压指导建议篇3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病人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对健康指导的需求和必要性。方法:632例高血压病人,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对其进行健康指导。了解病人的病因、家族史、生活方式,进行健康宣教,进行个体化的药物治疗与健康宣教,动态反馈。结果:使病人与家属及时掌握预防与治疗高血压的相关知识,对提高药物治疗效果、促进健康、防止高血压导致靶器官的损害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血压药物治疗与健康宣教相结合

资料与方法

选择2003年2月~2006年2月门诊及住院的高血压患者632例,其中男388例,女244例,年龄32~78岁,平均年龄56.82岁,其中1级高血压200例,2级高血压230例,3级高血压202例,有320例病人间断服用药物治疗,有260例病人长年服药治疗,有71例未服用药物治疗。

对以上高血压病人采取一对一教育,包括语言宣传、书面宣传、示范宣传,全面指导病人服药,指导饮食结构,病人定期复查血压,必要时做24小时动态血压进行评估。根据病人的血压不同分级及是否有靶器官损害,进行个体化服药指导和健康宣传教育。

根据病人自身经济状况,结合年龄及有关并发症指导用药,建议享有医保、经济状况好的病人选择长效抗高血压药物[1]。患有糖尿病、动脉硬化的病人,指导使用长效钙离子拮抗剂。有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的病人,指导其用长效钙离子拮抗剂加β-受体阻滞剂(BB)。左室肥厚同时患有糖尿病病人,指导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同时患有稳定型心绞痛,则首选β受体阻滞剂或钙离子拮抗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患者,降压药物宜首选BB及aCeiaCei(或aRB);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宜首选aCei(或aRB)、BB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如果病人有干咳不能耐受指导,改用aRB类。超体重舒张压增高的病人,指导应用小剂量利尿剂而达到更好的降压效果。

经济困难、收入低、不享有医保的高血压病人,没有条件耐受长效制剂,指导病人使用价格低廉的复方制剂或短效的降压药物。有些复方制剂及短效的降压药物半衰期短,指导病人服药次数,帮助病人节省费用的同时又达到控制血压的目的。

健康指导:在指导服药同时向病人宣传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消除患者对疾病的焦虑状态,让病人保持良好心理和身体健康的行为。改善生活方式,戒烟,在服药以前及服药后30分钟内不要吸烟,减轻体重,减少盐摄入量,根据wHo建议让高血压病人食盐量不超过6g,减轻精神压力,参加体育锻炼。

讨论

高血压人群平均寿命较正常人群缩短15~20年[2],单存降压是不够的,高血压治疗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减轻或逆转病人靶器官的损害,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出现,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病人的寿命。

向高血压病人宣教,反对药物的滥用,也纠正高血压病人不用药物的错误认识。宣教高血压一旦确诊,非药物疗法只能作为辅助,不能轻易取代药物治疗。此外,进一步明确高血压治疗是终身治疗,即使血压已被控制,一旦停药血压很可能回升。向病人说明,根据研究及临床实践,血压控制良好病人中有2/3是联合用药[3]。

健康教育要贯穿整个治疗过程中,使病人树立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的信心,对于血压的控制和防止靶器官的损坏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那开宪.中国临床医生.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3(7):10

高血压指导建议篇4

每人都该做的检查

1.身体质量指数检查。多项研究发现,体重增加与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和癌症等多种疾病有关。身体质量指数(Bmi)是检测肥胖的便捷指标,Bmi在18.5~24.9之间为正常。专家建议至少每3年查一次,一段时间内体重变化明显时,应及时检查。

2.心脏病检查。心脏病是全球男女头号致死病因,30岁之后,应该密切关注血压变化。高血压容易增加心脏病、脑卒中和肾衰竭危险,有心脏病或高血压病史的人,更应注意心脏病检查。专家建议至少5年查一次,同时,还要关注血脂。研究发现,55%的心脏病发作患者LDL(坏胆固醇)水平正常。因此,即使血脂正常的人也不能掉以轻心。

3.糖尿病检查。糖尿病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体重下降),会导致心脏、眼睛、足部、肾脏、神经及其他器官病变。专家建议,最好是一年查一次血糖,如若发现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应立即就医。一项研究发现,每天锻炼30分钟,体重减轻5%,多吃水果蔬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可将糖尿病风险降低58%。

4.牙科检查。美国梅奥诊所医学教授布伦特·鲍尔博士表示,牙周病与心脏病之间存在很大关联。因为导致蛀牙和牙周疾病的口腔内部细菌可能会进入血液,破坏血管壁内层,或者在体内引发炎症,从而导致心脏病。专家建议,每两年应全面查一次口腔。

5.肠镜检查。在50及50岁以上的人群中,肠癌发病率最高。多项研究表明,肠镜检查应从50岁开始,之后每10年筛查一次。

6.艾滋病检查。艾滋病致死率相对较高,高危人群更应经常接受相关检查。血检或口腔擦拭检查可检测HiV感染情况,专家建议,普通人5年查一次。一般情况下,男性最好每年查一次。

男性加查项目

7.前列腺癌筛查。数字直肠检查或者前列腺抗原(pSa)检查可测出前列腺癌风险。专家建议,男性50岁之后更应关注前列腺癌危险。

8.癌检查。发生肿大、内有肿块及疼痛,应当心癌,最好上医院做血液、尿液等相关检查。美国癌症协会建议,男性30岁之后,每月应自检一次。

女性加查项目

9.HpV检查。女性30岁之后免疫力开始下降,也更容易感染HpV(人状病毒)。HpV感染会增加子宫颈癌危险,性活跃女性更容易感染HpV。专家建议,如果30岁时HpV检查正常,之后可每3年查一次。

高血压指导建议篇5

控好血压最关键

国内外研究发现,降压治疗可显著降低卒中风险。中国国家卒中登记平台对22490例患者分析发现,出院后坚持降压治疗的患者,一年内卒中复发率降低22%,死亡率降低43%,致残率降低27%。

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卒中协会的2014版《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二级预防指南》中建议,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的目标血压应为140/90毫米汞柱以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目标血压为130/80毫米汞柱以下。因此建议,缺血性卒中患者应遵医嘱坚持小剂量、联合应用长效制剂,进行个体化抗高血压治疗。擅自减药或停药容易引起血压反弹,增加脑出血危险。

控制血压重在改变生活方式,包括饮食、运动和体重管理。其一,建议减少钠盐摄入,每天小于2.4克。“口重”的人如果实在难以达到这个目标,那也要尽量控制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每日6克以下。其二,推荐饮食,包括蔬菜、水果、全谷物、低脂乳制品、禽类、鱼类、豆类、橄榄油和坚果,限制糖类和红肉,不推荐长期补充某种维生素或复合维生素。其三,保持乐观的情绪,避免剧烈咳嗽或用力大便等,防止血压急骤升高。其四,戒烟限酒能有效控制高血压。

降糖比减脂更重要

“三高”中最易导致卒中的是高血压,紧随其后的是血糖。国内一项针对卒中的研究显示,糖尿病与3~6个月内死亡或致残及卒中复发风险增加有关。可见,糖尿病是中国缺血性卒中独立的预后决定因素。高血糖对颅内微血管和大血管的损伤是持续性的。中国国家卒中注册研究发现,降糖治疗可使卒中一年复发率减少30%,死亡率降低57%,致残率减少40%。

高血脂是卒中的第三大危险因素,其中“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隐藏在卒中背后的“敌人”。“坏胆固醇”会像垃圾一样沉积在血管壁上,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继而形成斑块。斑块增多增大可堵塞血管,使血流受阻;突然破裂会形成血栓,使血管急性闭塞,血流中断。上述情况发生在脑部就会出现脑卒中。

卒中高危人群必须定期到医院检查血糖、血脂。如果查出糖耐量异常或确诊为糖尿病,应听从医生的建议控制血糖,减少摄入的总热量,少吃油脂,多吃粗粮、蔬菜、水果,要有适当的体力活动。如果存在血脂异常,要以低脂饮食为主,尽早戒烟限酒。

房颤是枚“定时炸弹”

在我国,心源性卒中约占全部卒中患者的20%。心房颤动是引发心源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生房颤时心跳频率会加快并失去原有规律,容易造成血液淤滞,从而形成血栓。血栓一旦脱落,可能造成大脑血管栓塞。

高血压指导建议篇6

(1)测压前至少休息5分钟

(2)袖带与心脏保持同一水平

(3)坐靠背椅坐位,测压时不讲话,不活动肢体,保持安静

(4)每次测压3遍,取其平均值为本次血压值

(5)贮存血压数值或真实记录血压数值。

3.家庭自测血压的间期,频率

家庭自测血压分三个阶段:

⑴初始阶段:连续测量7天,每天早上6点~9点间测量一次,每次3遍,取其平均值;下午18点~21点之间测量一次,每次3遍,取其平均值。计算时排除第一天血压值,仅计算后6天血压平均值,即记录12个读数,取其平均值。

⑵治疗阶段:根据第一周自测血压值指导药物治疗。如改变治疗,则自测血压2周,用2周血压平均值评估疗效。

⑶随访阶段:如高血压得到控制,建议每周自测血压一次,如血压未控制、或血压波动大、或病人依从性差,则建议增加自测血压频率,如每天早晚各测一次,或每周自测几次。

⑷特殊情况:如要鉴别隐蔽性高血压、白大衣高血压、难治性高血压,建议每天自测血压早晚各1次,连续测量2周~4周。要了解24小时血压波动变化,可增加自测血压频率,如早(6~8点),中(12~14点),下午16~18点,晚(20~22点)各测一次。连续自测2周~4周。

⑸长期观察:一般每周自测血压一回,早晚各1次,每3个月重复头一周的自测血压频率,即每日早晚各一次,连续7天。血压平稳后,不提倡太过频繁的测量血压。

1.自测血压的国内外现状

**血压测量建议和美国血压测量建议对血压测量的规范发挥重要作用。西方发达国家重视高血压患者家庭自测血压,**年意大利6家医院855例门诊高血压病人规律地进行家庭自测血压达75%,其中使用上臂式电子血压计占54%。

中国医师协会**年调查**和**门诊高血压患者3812例,每天自测血压的占6.8%,每月自测血压一次的41.7%,仅在头晕,头疼时自测血压占40.9%。2007年5月至10月,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中心和阜外医院调查**部分功能社区9900例高血压患者,自测血压占30%。

我国现有高血压2亿人,但高血压的知晓率仅为30%,治疗率25%,控制率6%,以上“三率”较低的原因之一就是病人不知道自己的血压水平;即使已知的高血压患者也仅凭感觉用药。相当多的居民从未测过血压,仅到医院就诊时才发现高血压,甚至发生了脑出血时才发现自己患有高血压。

4.自测血压的影响因素

⑴血压计的性能,准确性

⑵袖带大小:袖带(气囊)太小,则测的血压值偏高;如太大,则血压值偏低。

⑶袖带与心脏水平不一致

⑷测压前未至少休息5分钟

⑸测压时患者讲话或手臂活动

⑹操作者偏见,未真实记录读数

5.自测血压用何种血压计

**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提出:自测血压时提倡使用经国际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国际认证的标准有英国高血压学会(BHS)、

美国仪

器协会(aami)、**高血压学会(eSH)。wHo要求发展中国家使用容易得到的价格低廉的合格的自动或半自动血压计。

6.自测血压的高血压定义

一般情况下,家庭自测血压的血压值低于诊所测量的血压,家庭自测血压的平均值135/85mmHg,,相当于诊所测量血压的140/90mmHg,。非同日多次家庭自测血压的平均值≥135/85mmHg,,可考虑诊断为高血压。最好结合诊所测量血压诊断高血压。

高血压指导建议篇7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护理

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特征,并伴有动脉、心脏、肾脏、脑等重要器官病理改变的全身性疾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老年性高血压是指患者年龄在60岁以上,血压持续或非同日三次以上超过高血压相关诊断标准的疾病。正常血压标准:舒张压为60~89mmHg,收缩压为90~139mmHg。

一、护理评估

1.病因。一部分是由老年前期高血压延期而立,表现为混合性高血压,大部分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

2.患者身体状况。(1)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多见,即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2)血压波动性大,收缩压比年轻人高血压更明显,冬季血压比夏季高。(3)并发症多且严重,我国患者脑血管并发症较为多见,死亡原因以脑出血占首位。(4)伴有多种疾病,老年高血压往往与糖尿病、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肾功能不全等疾病共存。

3.辅助检查。(1)尿液检查:可见蛋白尿、血尿、管型尿。(2)心电图:可出现左心室肥大或伴劳损。

4.药物治疗与疗效评定。(1)药物治疗:临床上常使用6类药物治疗老年高血压,包括利尿剂、α-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2)疗效评定:①治愈。血压降至正常水平,保持在140/90mmHg以内,未发现有明显的靶器官损害;②有效。血压虽然下降明显,但仍未降至正常水平,靶器官损害和/或影响预后的症状得到一定缓解;③无效。治疗后血压并无明显改善,病情也无改善。

5.与受测者自身相关的因素。(1)测量前休息时间的长短。专家建议,测量前最少休息5min。(2)心理因素。情绪变化可使血压有不同程度的增高。(3)季节变化。冬季血压会升高,夏季血压会下降,因为冬天皮肤、血管收缩,夏天皮肤、血管扩张。(4)环境因素。闹市区的居民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安静的偏僻山村。

二、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

头痛:与血压升高有关;活动无耐力:与头痛不适有关;有受伤的危险:与头晕,急性低血压反应有关;执行治疗方案无效:与缺乏低盐饮食、药物、活动计划及并发症的相关知识有关。

三、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主要特征

1.自觉症状不明显。不少患者发病后并未感到有明显症状,一般只有轻微感觉,因此,临床表现不典型。

2.心理特点。老年高血压患者容易感到焦躁、紧张,情绪不稳定,这些不良因素会导致血压上升。

3.认识不足。据调查,76%的患者对原发性高血压缺乏正确的认识,不知道高血压的相关诱因及高血压的主要危害。很多患者片面地认为这只是一种慢性疾病,未做好长期治疗的心理准备。

四、护理措施

1.饮食指导。指导患者控制饮食,建议摄入低盐、低脂、低胆固醇、低热能食物,以植物油为主,少吃或不吃含胆固醇高的食物,保持一定量的钾、钙摄入,多摄入富含钾元素的食物以及新鲜的蔬果、乳制品。建议患者每天钠盐的摄入量控制在2.48g以内,忌饮咖啡、浓茶、烟酒等刺激性食物,建议老年人乙醇每日的限制量为:男性

2.适当运动。指导患者加强体育锻炼,控制体重,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包括散步、太极、气功、跳舞、音乐疗法等。

3.病情监测。指导患者测量血压时,应分时段多次测量,为尽量减少误差,应将测量部位固定,一般选右上臂作为测量部位。注意在患者吸烟、喝酒后不宜马上测量血压,在参与剧烈运动后休息半小时后再进行测量。另外注意,连接袖带的橡皮管不能弯曲,避免测量值不准确。

4.药物护理。这是当前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由于老年患者心血管功能均衰退,因此,降压药要尽量采用口服方式。降压治疗要循序渐进,避免血压骤降而引起心脑肾供血不足。若血压得不到有效控制,患者在劳累、情绪激动时,极易引起高血压急症,包括高血压胞病与高血压危象,严重威胁着患者生命安全。因此,要叮嘱患者必须遵医嘱坚持长期正确用药,了解治疗药物的适应症及相关不良反应,一旦感到有不良反应时要立即就医,及时调整用药。另外,叮嘱老年患者服药后在坐起、站起前,动作要缓慢。

5.心理护理。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种疾病,心理比较脆弱,容易感到悲观、消极。因此,护理人员要多和他们交流,消除他们的心理负担,引导他们保持平和的心态,防止情绪激动或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

五、健康护理

引导患者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注意合理饮食,避免过饱,以免发生脑卒中。还要要求患者戒烟酒,适当运动,控制体重,保持乐观心态,避免急躁易怒,维持心理平衡等。

高血压指导建议篇8

面对夏季温度变化,高血压患者该如何调整降压药?高血压患者在夏季有哪些需要注意?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第22病区主任吴永健提示您。夏天出汗多

血管扩张

导致血压偏低

同样的降压药,在夏天似乎更管用。这是因为到了夏天,人的血压本身就会偏低,这是一个普遍的规律。也就是说,血压除了与情绪、运动有关,还与天气、温度和季节都有关。

一般来说,夏天血压都会有一个普遍的走低趋势,其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是夏天出汗比较多,出汗以后又没有及时补充水分;第二,也是因为夏天天热,会造成血管的扩张。而血管扩张之后才能出汗,尤其是皮肤的血管扩张以后,面积就变大了,更容易把血液中的水分渗到皮肤上,然后蒸发掉。而血管扩张也会造成血压下降。所以一般来说,到了夏天血压会有走低的现象。

天热易烦躁

休息不好血压可能波动

有研究显示,温度如果升高一度,收缩压可以降低1.24个毫米汞柱,舒张压也会降低0.5个毫米汞柱。从春天到夏天,温度升高10度,就意味着一个人的收缩压可以降低10个毫米汞柱。

但其实情况也不尽然。因为现在的夏天和过去的夏天不一样,现在大家的生活节奏比较快,压力很大。很多时候不像过去早上正常起床,晚上正常休息。再加上空调的普遍使用,致使相当一部分人在夏天时,血压变得大起大落。有的人甚至因为晚上热,睡觉睡不好,情绪烦躁,导致血压升高。由此可见,夏天也会造成血压反而更高。

专家提示,针对这种因为夏季天热、心情烦躁、休息不好而导致血压出现升高的情况,除了要及时缓解烦躁的情绪外,还要注意视情况调整服用降压药,以免引起危险。

调药忌盲目

经常测血压,有异常找医生调药

总的来说,在降压药种类相同、用量相等的情况下,夏天血压比冬天血压要低一些。

那么夏天该怎么调整降压药?在节目组采访的10位高血压患者中,只有3位到了夏季会调整降压药的服药量,7位表示不会去管。那么,到了夏季,高血压患者究竟应该如何服药才是最安全的?

专家指出,调药也是一门学问,自行调整存在很多隐患。要想安全度夏,还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调药。

专家建议:高血压患者每年五月份一定要去看医生,听听医生的调药建议。这是因为北京的天气一般五月份就开始逐渐热了,在进入夏季之前,要考虑是否应调整药物的问题。因为高血压病人进入夏季之后,血压会发生几种情况。一种是走低。这种情况如果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内,比如过去血压都是在160、170,冬季吃药控制到140、150;而夏天在同样的吃这些药物的情况下,也许就变成了120、130。这种情况下是不需要停药的,因为它是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但也有一些高血压患者对温度太过敏感。曾经有一个患者,前段时间找医生说自己头晕得厉害。医生一量血压,结果降到了高压80、低压60。经过检查,没有发现其他原因,医生判断这是由天热造成的。这个时候,医生只好建议他把药物先停一停,因为血压降得太低,身体也会出现问题。

高血压指导建议篇9

不重视查病因,结果凶险

还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小聂不止血压高,肾功能也出了问题。考虑到宝宝马上要出生,加上工作也比较忙,他没有按医生的建议做进一步检查就匆匆出院了。出院后,小聂虽然坚持吃药,但血压仍控制不理想,大都在160~180/100~110毫米汞柱之间。门诊随诊时,小聂抱怨说降压药物都吃了五种,一日三餐当饭一样吃,可就是没效果。门诊医生诊断他为顽固性高血压,多次建议他住院规范治疗,进一步完善检查,可都被小聂以忙为理由拒绝了。

一年多过去了,小聂逐渐出现头昏、记忆力下降、夜尿增多等症状,这次他不得不放下工作,住进了医院心血管内科。心血管内科专家立即查看患者所有病历,组织全科人员协同介入导管室,一起讨论制定详尽的治疗方案。

结合前一次住院的检查结果,医生认为小聂需要先完成肾动脉造影检查。在介入室医生的指导下,经肾动脉造影,医生终于发现了导致小聂高血压顽固的元凶:双侧肾动脉严重狭窄。随即,医生在他的双侧肾动脉植入支架。支架植入后,配合两种小剂量降压药物口服,小聂现在血压恢复正常,头昏症状消失,肾功能也明显改善。

7天后,他康复出院。医生说小聂以后吃的药会越来越少,身体状况也会越来越好,但一定要注意门诊随诊。小聂紧紧握住医生的双手说:“谢谢!早该听医生的建议做进一步检查就好了,顽固的不是血压,是自己,幸好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对因治疗,降压效果好

临床上高血压分原发与继发两大类。原发性高血压指病因尚不清楚,而以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独立性疾病,故又称高血压病,占所有高血压病人的90%以上,大都为中年发病,目前尚难根治,但能控制。继发性高血压的血压升高有明确原因,因其发生原因比较简单而清楚,故又称单因性高血压,约占高血压病人的5%~10%。

继发性高血压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①肾脏病变,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动脉狭窄等;②大血管病变,如大血管畸形(先天性主动脉狭窄)、多发性大动脉炎等;③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多发生于妊娠晚期,严重时要终止妊娠;④内分泌性病变,如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⑤脑部疾患,如脑瘤、脑部创伤等;⑥药源性因素,如长期口服避孕药、器官移植后长期应用激素等。

对于继发性高血压的治疗,首先要寻找病因,才能有效地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单用降压药治疗效果则不佳。如嗜铬细胞瘤患者在手术切除瘤体后,血压大都完全正常;如小聂的肾动脉狭窄,经肾动脉支架植入,血压也不再顽固性升高。

继发性高血压的可疑人群

高血压指导建议篇10

[关键词]阵发性心房纤颤;临床药师;药学监护

[中图分类号]R947[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4(b)-132-02

2002年1月由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指出临床药师工作职责的核心是如何给患者用好药,其中包括临床药学监护。本文中笔者对1例阵发性房颤行导管射频消融术患者进行了药学监护,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入院病情

患者,男性,39岁。因“阵发性心悸,头昏5年,加重1周”入院。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自觉头昏、头胀,测Bp160/110mmHg(1mmHg=0.133kpa),在家间断口服代文1粒,1次/d。出现无周期性肌无力,伴有心悸,呈阵发性,未予重视。2年前就诊我院诊断为“心律失常,阵发性心房纤颤”,1周前无诱因上述病情加重。阵发性心悸,气促伴头昏。为求进一步诊治入院。患者既往有高血压、胆囊炎病史,血压最高可达160/120mmHg,间断服药,未作系统正规治疗,血压控制不佳。否认糖尿病病史,有吸烟饮酒史。饮酒10年,每次5~8两;吸烟10年,平均每日15支。查体:体重指数(Bmi)为26kg/m2。体温(t)36℃,脉搏p90次/min,呼吸频率R18次/min,血压(Bp)160/115mmHg。神清语明,自主。皮肤巩膜无黄染。口唇淡红,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颈静脉无怒张,双肺无干湿性音。心脏听诊心率(HR)90次/min,律绝对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全腹软,肝脾未触及肿大,无压痛,双下肢无水肿,饮食尚可,二便正常。辅助检查:eCG示“异位心律,心房纤颤”。心脏彩超示La:43,Ra:31,RV:44,LViDd:46,LVpwd:9,eF:60%,双房偏大,主动脉瓣微量返流。实验室检查:肝肾功能正常,电解质、血糖、尿便未见异常,血脂tC7.49mmol/L,tG2.66mmol/L,LDL-C4.50mmol/L。入院诊断:心律失常、阵发性房颤、原发性高血压3级、极高危险组。

1.2病情评估与治疗

该患者为中年男性,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患者家族中无房颤患者,除外风心病、甲亢、心包疾病、肺部疾病、心肌病、高血压心脏病等,故考虑该患者为特发性心房颤动。该患血压最高可达160/115mmHg,根据以往血压和在家口服降压药,可诊断为高血压3级,伴有吸烟10年,属于极高危组。eCG示异位心律,心房纤颤,HR90次/min,心脏彩超提示目前双房偏大,根据阵发性房颤的治疗策略,结合患者病史、查体和辅助检查,制订治疗方案如下:降压、转复节律,必要时行导管射频消融、控制心室律、抗凝及改善心肌功能对症治疗。运用的药物有:络活喜、厄贝沙坦、立普妥、胺碘酮、华法林口服、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疏血通、左卡尼汀静脉滴注。

2药学监护的建立及效果

2.1降压药物的选择和用药监护

患者入院时血压最高达160/115mmHg,诊断为高血压3级,伴随肥胖、吸烟、饮酒10年史,属于极高危组。曾在家口服代文1粒/次,1次/d,血压控制欠佳。高血压为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因此使血压达标(140/90mmHg)显得非常重要。根据中国2005年高血压指南,2007年eSC/eSH指南及美国JnC7指南,2级以上高血压(160/100mmHg),或单药治疗血压仍未达标者[1],采用联合用药原则,临床药师建议CCB+aRB。CCB主要扩张小动脉、利尿,但可导致下肢体液漏出。aRB主要扩张小静脉,并增加静脉床流量。两者同时使用,可减轻体液流淤积,缓解下肢水肿,而且两者降压具有协同作用[1]。医生采纳,用络活喜5mg/次,2次/d;厄贝沙坦150mg/次,1次/d。监测Bp130/80mmHg左右,达到目标值。口服厄贝沙坦监护肾毒性。用药前应监测肾功能、血电解质及尿常规,用药2、4周后复查血肌酐和血钾,在巩固治疗期间,应第3~6月复查血肌酐与血钾,对有双侧肾协脉狭窄或单侧功能肾肾动脉狭窄者慎用。CCB与胺碘酮合用,进一步抑制窦性心律或加重房室传导阻滞。监测心律和心率。

2.2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和监护及效果

患者口服胺碘酮进行转律和控制心室率。第1、2、3天口服0.4g/次,3次/d,第4天调整剂量0.2g/次,3次/d,共7d,调整剂量0.2g/次,1次/d,共7d,总量接近10g。查体HR80次/min,p72次/min,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律绝对不齐,药物治疗后房颤仍持续2周以上,故选择行导管射频消融术,术后胺碘酮改为维持剂量0.1g/次,1次/d。出院时HR70次/min,律齐,未闻及早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胺碘酮具有潜在的致命性毒性,包括肺毒性、肝毒性和心毒性。胺碘酮的药物不良反应有一定程度的剂量相关性,且随着用药疗程及时间延长而增加。甲状腺功能异常为长期服药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2%~4%[2],有文献报道胺碘酮可导致心脏横纹肌溶解,引起心脏猝死。因此在用药前后应监测血压、心律、心率、心肌酶、血电解质、甲状腺功能。第1周监测心电图,特别注意有否Qt间期延长,以免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第2周检查肝功能、肺功能、胸部X线片、眼科检查。该患者第4周检查:DR胸部正位片示心影及双侧肺门大小、形态、位置未见异常。血生化示:aLt104U/L,aSt47U/L,γ-Gt46U/L,示有轻度肝损害。药师建议停药观察,医生采纳。出院时检查肝功能正常。

2.3抗凝药物应用和监护

患者入院时医生给以拜阿司匹林0.1g/次,1次/d抗血小板不妥。房颤发生栓塞事件,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房颤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取决于患者存在的血栓危险因素[3],该患者有高血压,双房偏大,房颤,体循环栓塞形成的可能性大,属于高危人群。在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华法林使脑卒中危险下降68%,在出血的发生率没有显著增加,抗凝降低死亡率33%[4]。该患无华法林使用禁忌证,药师建议停用阿斯匹林改为华法林。华法林最主要的不良反应为出血。因此在使用过程中要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控制inR值在2.0~3.0之间。该患从未使用过华法林,很难判断使用多大剂量使inR达标。服药前inR为0.94,中国人华法林的初始剂量建议为3mg/d,该患者同时服用胺碘酮,胺碘酮有增强华法林抗凝作用药师建议初始剂量为2.5mg/d,治疗3d,测得inR为1.01,增加0.5mg/d,3d后测得inR为1.38,仍未达标,调整剂量为3.125mg/d。1周后测得inR为2.31,达到目标值,pt为29.7s,出院时各项检查均正常。在患者用药期间应严密观察有否鼻出血、牙龈出血、伤口出血经久不愈、观察身上有无瘀斑、紫癜。定期检查血常规,观察血尿和便血。检查肝肾功能。

2.4他汀类药物的应用和监护

2005年aSCot研究,合并至少3个心血管危险因素,且总tC≤6.5mmol/L的高血压患者,在严格控制血压的基础上,随机接受立普妥10mg/d,LDL-C由3.44mmol/L降至2.32mmol/L,冠心病和脑卒中事件下降36%和27%[1]。患者tC7.49mmol/L,LDL-C4.50mmol/L,立普妥主要降低tC、LDL-C和升高HDL-C,另外还可以改善内皮功能,抗感染抗氧化,抑制血小板活化,起到调脂、稳定斑块和抗炎作用;并且具有半衰期长,可任何时间给药的特点,选用立普妥20mg/d。他汀类药物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肝毒性,发生率为10%,具有剂量依赖性[5-6]。观察患者的肝功能指标,预防其毒性发生。治疗前、开始后6、12周或增加剂量时检查肝功能。长期服用每年检查1次。另外严密询问患者肌肉反应情况,有无肌肉疼痛、肌紧张和肌无力。必要时测定CK,如值较高,应停止用药。还要监测患者有无横纹肌溶解,监测肾功能。告知患者特别在伴有周身不适或发热时,立即报告医师和药师。

2.5不良反应的监护

患者应用左卡尼汀3.0g,疏血通8ml静脉滴注1次/d,活血化瘀,改善心肌功能。静脉滴注8d后,临床药师查房,患者主诉两侧、腹股沟两侧出现米粒大小皮疹,并且逐渐增多。查看不是皮下出血点,考虑可能是过敏反应,建议停用疏血通和左卡尼汀,临床观察,加服维生素C0.2g/次,3次/d。停用后3d,皮疹逐渐消退。

3患者用药教育

由于血压有昼夜之间的显著周期变化,晨起6时后开始升高,9~10时达高峰,傍晚开始降低,夜间睡眠降至最低。告知患者每天清晨7时服药最佳,若为1日服2次,则在清晨7时和下午14~16时服用最好。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控制好血压可减少冠心病、脑卒中的发生。不要随意改变用药,改变剂量和停药,提高患者用药的知晓性和依从性。

告知患者在服用华法林期间,不要短时间内食用含丰富维生素K的食物,以免对抗华法林的抗凝作用,如波菜、韭菜、豆角、蛋黄、猪肝、芒果、梨等,应保持食物品种和数量衡定,要均衡饮食。同时不要随意加用药物,如有必要,请向医师和药师咨询。出院后建立出院随访手册,填写每次inR检查结果,不可擅自停药或调整剂量。如发现有出血倾向,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根据inR检测结果,调整用药剂量。

告知患者服用立普妥期间,避免饮食大量葡萄柚汁和柚子汁。因为葡萄柚汁和柚子汁抑制立普妥在肝脏经CYp4503a4酶的代谢,增加其生物利用度,明显升高其血药浓度,增加发生肌病和横纹肌溶解的危险性。

4结论

药学监护是医院药学的发展之路。21世纪药师的基本任务就是实施药学监护。随着临床治疗药品的种类、剂型、商品名等不断更新和发展,临床药师可帮助临床医师更加科学合理地选择药物、监察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防止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实施患者个体化用药,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通过患者用药教育,提高患者的知晓性、依从性。保障患者用药的合理、安全和有效。建立与医师、护士和患者之间的相互信任,更有利于临床药学监护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张石革.抗高血压药治疗的药学监护[J].中国药房,2010,21(42):3948-3950.

[2]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组织.中国医师药师临床用药指南[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477.

[3]韩雅玲,王祖禄.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并发症的防治[J].中国实用内科学杂志,2006,26(3):177-179.

[4]许俊堂,胡大一.华法林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刊,2004,39(10):43-45.

[5]朱振东,马玉梅.他汀类药物的副作用[J].中华综合医学杂志,2005,6(3):24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