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情商与情商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34:10

论情商与情商培养篇1

 教师是爱的使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离开了教师的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教师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教师若把自己变成孩子,便有奇迹出现:师生立即成为朋友,学校瞬间成为乐园。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情商,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人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仅有人的物质需要,还有人的精神需要,满足学生合理的精神需要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重视情商培养,是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教育,是有利于学生素质内在性特征内化的教育。喜爱与尊重是建立起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保证。面对学生,不论是成绩高者还是差者,均应一视同仁,不要用有色眼镜去看他们。对于他们的作业,他们的课堂表现,他们的发问,他们内心的想法,哪怕是一点点想法,都要认真的面对并加以解决。这就无形当中让他们感受到在语文老师这里,在语文学习方面,他们是平等的,他们得到的是理解与尊重。一次书写工整的作业,一次有一点点新鲜感的作文,都是表扬他们的最好材料,老师不要吝啬这样的机会,要带着一种欣赏与敬佩的态度,让其展示在同学面前。长此以来,就可以与学生之间少几分隔阂,多几分信任。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自然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二、发掘课文中的激情以情激情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文章,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不论是优美秀丽的自然风光,也不论是曲折生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还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都寄托着作者的情思,饱含着作者的情感。表达着作者对真、善、美无限赞美,对假、恶、丑无比厌恶之情。教师通过对这样课文的朗读、讲析可以发掘出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来激励学生。是学生与之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方法有:

 1.激情朗读。

 如教《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时,教师进行表情朗读,产生很强的感染力。学生被周总理一心一意为人民,人民无限深情怀念周总理的真挚情感深深打动。

 2.创设情境。

 文章不是无情物。

课文学习阅读,实际上是对作品中人物、情景的再创造。是对作者体验过并形诸文字的内容的在体验。所以,课堂教学起始阶段,针对学生求知欲好奇心强的特点,在导入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努力创设与课文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可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高昂的精神状态,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三、在讲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商

  

  情商诸因素中,了解人、理解人,善于帮助人,保持融洽的人际关系,是其核心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国,发挥语文课“文以载道”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这一高尚的情操,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课文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教育性。利用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教师讲读,让学生体会作品蕴藏的思想感情,是学生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转化的目的。如课文《驿路梨花处处开》,所表现出来的先人后己,助人为乐,关怀他人,时时想着他人,处处为他人着想的雷锋精神;《一件小事》车夫所表现出来的,勇于负责,关心他人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质等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人格教育和培养的好教材。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走向社会后,就能正确、恰当的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四、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商

 

论情商与情商培养篇2

关键词:民办高校,情商教育,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情商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与智商相对应。情商和智商都是衡量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心理指标,二者在人才培养方面相辅相成。现实中,人们往往只关注智商的高低而忽视了情商的重要性。长期以来,民办高校对于大学生培养也更多的关注智力智商培养和知识的传授,忽略了情商培养对于大学的影响。因此,现在民办高校培养出很多的高分数、高学历的人才,但却是低情商、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这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进行反思的问题。大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因此培养高智商、高情商兼备的人才是当前高校一项重要的课题。

一、情商的内涵

情商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专家丹尼尔・戈尔曼提出,他将情商教育理论推向高潮,这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挑战。情商也叫情绪智商,它是相对智商而言的心理学概念,属于人的非智力因素的范畴。戈尔曼提出了情商五个方面的内涵:(一)认识和察觉自身的情绪,即当某种情绪出现时便能察觉和了解,这是情感智商的核心。(二)妥善管理情绪。在认知和察觉情绪之后,也要懂得调理情绪。(三)自我激励。(四)认识他人的情绪。(五)人际关系的处理。综合上述,笔者认为:情商也是一种智慧,只不过情商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力量,人们通过对自己以及他人情绪的认知以及对自身情况的控制来更好的处理人际关系,进行人际交往。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情商现状

1.学生没有完成角色的转换。新生入学面临着角色的转换,先前是高中时代灌输式、督促式的学习,学生习惯了在别人督促下学习。而进入大学后,更多是自主式的学习,学生更多的需要靠自制力去学习。学生们失去了高中时班主任的督促,开始自由散漫,对学习缺乏主动性。

2.学生自控力差。进入大学后,脱离了父母的视线,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他们像放飞的小鸟一样,终于获得了自由,更是把学习忘在了脑后。他们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网络游戏、恋爱、旅游等等,笔者所带的学生中,就有许多自控力差,整天沉迷于游戏中或者心理有问题的学生等。

3.学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进入大学后,逐渐发现不论教学质量、学校管理、学校建设、师资力量、学生素质等都与自己理想的大学生活相差甚远。而他们又缺乏自我调整能力,这种心理落差导致他们逐渐厌学,学习成绩自然下降。

4.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在塑造自我上缺乏主动性。民办高校很多学生的父母或亲戚经营企业或个体,因而在其成长过程中对父母或亲戚经营管理的方式方法耳濡目染,从而影响其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取向。其次体现为专业选择的盲目性。有的学生是根据兴趣选择专业,有的学生是根据就业趋势选择专业,有的学生是屈从于家长的意志,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为了上学而上学。

5.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人际交往能力差。民办高校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比较好,从小在家娇生惯养。而上大学后住在公共宿舍,很容易出现宿舍矛盾,当出现矛盾的时候谁也不会处理矛盾,而且不懂得包容,所以只能让关系越来越僵。因此,这些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亟待提高。

三、民办高校大学生情商现状原因分析

1.家庭因素。在家庭教育方面由于家长缺乏心理学知识,而且也不懂得进行心理教育,因此心理学知识教育几乎为零。情商是一种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能力,而能力是要培养的,但是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只能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再加上独生子女意识所产生的娇、骄二气,这就注定了我国大学生相对的情商基础较薄弱。笔者也通过与学生聊天了解到,不少学生来自于单亲家庭或者是不和谐的家庭。

2.学校方面。由于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没有充分重视学生情商的教育,很多学校都没有开设心理学课程,即使开设也只是教师传授理论,不重视训练,不求实效,这也就无法使心理学理论知识与情商培养结合起来。在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管理卜,大部分高校或采取自然宽松甚至放任自流的管理方式,这些放纵管理方式却不利于大学生的情商培养。

3.社会因素。我国虽然当前经济发展迅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心理学方面发展迅速。在心理学教育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社会对心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导致民办高校对大学生情商培养的缺乏。

四、民办高校情商教育培养途径的几点想法

鉴于情商教育培养如此重要,因此要提高对情商教育的重视程度,全方位的开展民办高校情商教育培养。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不断完善大学生情商培养制度,建立以专业教师和辅导员为主的情商培养队伍。专业教师是掌握了专业的情商教育理论,受过专业的情商技能培训。

2.加强人生观教育,加强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大学时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对于民办高校大学生来说,一定要在这个阶段加强对民办高校大学的人生观教育。

3.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有益的课内外活动,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目前民办高校大学学生抗压能力较差,且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缺乏合作性、团结性以及面对挫折的应变能力。

4.增强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因此需要当代大学生必须具有竞争精神。而现在的当学生尤其是民办高校学生竞争意识相对缺乏,因此,笔者认为辅导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从自身条件出发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目标和理想,避免因不切合实际的理想带来的恶性竞争。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会让学生能够更轻松的应对今后遇到各种挫折。

总之,情商教育培养对于民办高校大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学生工作管理者希望国家、社会以及所有民办高校能够更加重视大学生情商教育,为国家、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智商、高情商兼备的当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王杰.大学生情商培养教育的重要意义及培养途径[J].科教论坛,(2009)02(a)。

[2]王步云.提高大学生情商培养高素质人才[J].魅力中国,2010.(10)。

[3]左勇,李增学等.浅谈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情商培养[J].高教视窗[J].2008.(9)。

论情商与情商培养篇3

关键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1-157-03

近年来,电子商务在我国获得了快速发展势头,对我国经济和社会产生了革命性影响,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电子商务人才产生了强大需求。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联合赢动教育的《2015年度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调查报告》显示,75%的电商企业存在人才缺口①。事实上,为解决电子商务发展所产生的人才需求问题,从本世纪初到现在,教育部就已先后批准了430多所高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每年毕业生达几万人②。可随着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数量的增加,毕业生就业质量却不甚理想。为什么在企业电子商务人才存在缺口的情况下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却不够好呢?除了全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因素外,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能达到产业发展的要求,从而产生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不平衡的矛盾。纵观国内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我们不难发现,当前人才培养主要以学科理论为导向,以培养理论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且培养方式和过程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而从人才市场和人才招聘网站上,我们可以看到,当前绝大部分企业都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设置了“须若干年实践经验”的门槛,这自然将所有仅经过理论学习而未进行实践锻炼的毕业生挡在了门外。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将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构建产学结合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

一、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产学结合教育思想理论渊源流长。早在公元前6世纪,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将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相统一的过程,主张学习与行动相统一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也有一些先驱者提出产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如孙中山先生的“以行而求知”、蔡元培先生的“边工边学”、黄炎培先生的“做学合一”和主席的“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等。从国外来看,早在18世纪初,欧洲就产生了学习与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思想,20世纪中期,美国实用主义哲学也主张“从做中学”。这说明,学习必须与实践相统一,教育必须要兼顾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协调与平衡。为此,英国在20世纪初就开展了“三明治教育”实践,美国也于同期开展“合作教育”实践,德国也在此基础上开展“双元制教育”实践。

由于各种原因,我国专业教育基本都实行以学科为主导的专业教育体制。这种教育体制通常以学科理论为基础,根据学科理论自身的特点来进行专业教育方案的制定与施行,较少考虑社会实践发展的要求和特点,从而使得专业教育过于理论化而不能满足社会实践需要。而产学结合教育思想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协调进行,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发展,其实质就是根据产业实践活动的特征和发展变化情况来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法,人才培养要根植于产业实践的需要,绝对不能脱离实践发展。

以学科理论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区别是如何处理理论教育与实践发展的关系,以及理论教育如何与产业实践互动。从培养过程来看,以学科理论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指导实践”、“理论应用于实践”,虽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从人才培养过程也会加入实践环节,如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但其作用和在培养过程中所占比例显得相当有限,辅助角色地位相当明显。而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同等重要,要从实践中学习,也要学以致用,学习与实践相得益彰。从培养结果来看,以学科理论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理论型人才为目标,而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二、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特征与人才需求

当前之所以会产生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不平衡的矛盾,很大程度上是由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特征所决定的,产业发展特征从根本上决定了人才需求的标准和层次。

(一)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仍处于发展期

电子商务从20世纪90年代诞生至今,已走过了20多个年头。目前,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已突破20万亿元大关①,且从使用范围来看,电子商务已俨然进入全民电商时代。由于目前很多传统产业仍处于在电子商务转型阶段,且其转型过程尚未完全结束,电子商务仍处于“电子商务+”的工具范畴,其产业主体地位尚未明确,因而从产业发展周期来看,电子商务产业仍处于发展期,尚未进入成熟期。通常情况下,处于发展期的产业对人才需求层次比较高,但对人才需求标准未明确界定,经常根据产业发展情况作出灵活变化。而作为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高校来说,由于教育体制、无法全面了解产业实践状况等原因,很难有针对性地提出符合产业要求的培养模式,从而使得人才供需矛盾无法协调。

(二)电子商务产业涵盖范围过于宽广

由于电子商务是综合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从事商务活动,从产业范围看,电子商务几乎囊括了所有的产业;从产业链的角度看,电子商务几乎包含从运营商、网络服务商、设备提供商和产品生产商等各领域环节。事实上,作为从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高校来说,很难对产业范围如此之广、产业链如此复杂的电子商务提供完美的解决方案,因为这牵涉到的学科范围非常广泛,整合学科资源对当前很多高校来说是容易说而不容易做的事。为此,目前很多高校都只能依托于某一学科开设电子商务专业,而通过该学科整合其他学科资源以满足人才培养需要。在当前各高校学科发展各自为营的情况下,整合效果很难达到理想化境界,其结果是电子商务专业在不同的高校偏向不同的学科方向。这种局面使得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知识能力结构很难达到产业发展的要求,从而加剧人才供需矛盾。

(三)电子商务产业变革速度较快

随着互联网发展速度加快,电子商务也迈入了快速发展轨道。电子商务的无国界及7*24小时服务特征决定这种商务形式必然要面对激烈的竞争形势。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要不断革新,创造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当产业内的所有企业都面临相同的生存法则时,速度将会成为企业决胜的关键。谁能根据市场形势快速地推陈出新,创造适宜于市场需求的经营方式,谁就能够站稳市场,立于不败之地。这种“快鱼吃慢鱼”的生存法则使电子商务产业变革速度变得越来越快,同时大大提高了对人才的要求,即不但要懂得如何经营,还要擅长于如何快速创新,而这对于只接受过理论教育的高校毕业生来说是很难达到的。

三、产学结合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解决目前电子商务人才供需矛盾,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提供智力资源,作为提供人才培养服务的高校来说,必须要改变现有以学科理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现状,构建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借鉴产学结合教育理念,根据目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现状,我们提出构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产学结合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如图1所示。

(一)产

产即产业实践。按照西方实用主义哲学的观点,个体应该从工作中获取知识,即从做中学,主张经验是获取知识的基础。由于电子商务专业应用性极强,因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强化产业实践的导向作用。而且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电子商务产业实践更加便捷,学校完全可以利用一些初会资源为人才培养服务。大体上讲,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的实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模拟仿真实践,主要通过利用一些模拟仿真软件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电子商务的实质和交易过程;第二个层次为综合实践实训,主要通过使用一些综合性任务型实训平台,如网络营销能力秀、C实习等等,让学生参与并完成一些任务,从而获得综合性的知识;第三个层次为产业经营实践,主要通过学生创建电子商务经营实体,真正开展电子商务经营实践活动。

(二)学

学即理论学习。理论学习是通过让学生学习一些成熟的理论知识,以更好地指导和应用于产业实践,是开展专业教育的基础。理论学习模式目前已相对成熟,且教育形式也基本相同。在理论知识教育中,既要开展专业教育,又要兼顾基础教育。基础教育主要通过开设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知识基础和知识结构。专业教育主要通过开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又能根据自己的偏好有侧重地对专业知识进行深化。

(三)“产”与“学”结合

英国“三明治”教育提出“理论学习―产业实践―理论学习”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理论能够较好地强化理论学习成效,协调理论与实践相向发展。但由于电子商务专业应用性非常强,且其专业内涵仍不够明确,所以在人才培养过程别应注重强化“产”的导向作用。与英国“三明治”教育不同,我们主张电子商务推行“产业实践―理论学习―产业实践”的教育模式,如此可以让学生首先对电子商务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通过理论学习后上升为理性认识,最后将理论知识再应用于实践之中,以更好地指导实践。之所以采用这种教育模式,是由于当前电子商务普及率已非常高,青年学生对电子商务已不再陌生,让他们从非常熟悉的实践开始具有先天的认知优势。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产业实践的先期导入,可以让学生对实践有更多的思考,从而在理论学习阶段更加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1]潘旭华,尉斌,张波.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9,(15):16-19.

[2]瞿辉,王景河.产业导向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6,(17):94-96.

[3]陈维彬.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21):97-99.

论情商与情商培养篇4

一、现阶段高校商务英语教学应以基本能力培养为主

现阶段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英语教学任务繁重,高校英语教师除了要担任本专业的教学任务外,一般还得承担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任务,上课课时数普遍达到每周14-20课时,使英语教师的精力主要耗费在备课和日常教学中,很难有时间去提升个人的科研能力。日常科研主要限于评职称等需要而匆匆撰写几篇论文。真正具有商务能力和英语语言能力的商务英语专业科研型教师更少。一般地,具有商务能力的教师以经济管理和金融类学院为主,上课主要以中文为主,缺乏英语语言能力,而具有语言能力的英语专业教师且缺乏商务知识和商务能力,商务科研能力更是缺乏。商务科研能力主要包括商务情报的研究能力和商务理论研究的能力,两类商务科研能力的缺乏,成为我国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短板。客观因素导致我国现阶段高校商务英语教学应以基本能力培养为主。

二、加强英语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成为时代必要

研究型的商务英语教师更能有效地提升商务英语专业的整体教学水平。即使缺乏实际商务能力,但对各种商务活动、政策、商务人才以及商务发展科学规律等商务相关事务的研究,能有效地提升商务英语教师的商务素质,增强学生对商务的理论把控能力,使学生走上实际工作岗位后能快速提升个人的商务能力,较快地成为优秀的商务人才。在商务英语教师普通缺乏商务实践的背景下,提升教师的相关科研能力就显得更加必要和重要。现在上课任务繁重是英语教师普遍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如何提升科研能力,如何获得科研机会,也是英语教师普遍面临的困难。客观原因造成从学校到教师个人教忽视了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加强英语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成为学校和教师个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三、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科研能力的内涵

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科研能力主要包括商务情报的研究能力和商务理论研究的能力。

1.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商务情报的研究能力

情报研究是商业领域重要的业务工作,也是商务开展的前提和保障。对商业的情报分析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商务的成功。情报研究主要是解决“事物的现状是怎样的”的问题。它是在广泛全面且准确地收集商业活动的各方面信息后,对商业活动进行全面分析判断的过程。它最后的研究结果人们对商业活动各方面具体情况的认识,是将大量原始信息情报化的过程,也是人们知识创新的过程。商务情报研究能力理所当然成了商务人才的一项重要业务能力,也是商务英语专业要重点培养的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商务活动中的翻译、报关、谈判等能力的培养已经有了较高效而科学的方式方法,并且现代大学教育和实践锻炼,大多数商务人才都能胜任其中一项或多项技能性业务工作。但现代商务要求的商务情报研究能力却仍然缺乏。它需要商务人才有较强的商务情报意识,能有效地在日常商务工作中收集有价值的信息,并对进行有效的综合分析,最终获得能对商务实践起指导作用的有价值的商务情况。商务情报能力是现代企业较需要的一种能力。商务情报能力需要商务人才掌握有关商务学、信息学、情报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掌握相关专业的实际应用技能,如信息系统的检索知识、信息分析的各种软件、统计分析软件以及商务分析软件等。并且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和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要严谨,综合归纳分析能力要强。

2.商务理论研究能力

理论研究是对专业知识的创新和突破,是严谨科学研究的结果,是教师在调查和知识积累基础上进行的知识创新。知识创新是为了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创新新的学说、创立新的方法等。知识创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保障,知识创新主要是促进科学技术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高校作为知识的传授机构,同时也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在理论研究中教师是主要的力量,是主要创新人才。理论研究对教师个人的科学研究素质要求较高。理论研究是教学的基础,只有理论研究水平高的教师才能紧跟专业学科发展的最前沿,才能高屋建瓴地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讲透专业基础理论。而要提升教师的理论研究能力,构建教师个人扎实的专业基础是保障,同时要加强教师个人严谨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理论研究的核心是创新,教师作为主要创新型人才,不同于一般技术人员。他要求具备有全面的知识体系,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超前的创思维,可贵的创新品质,不因个人名利影响创新活动,能擅于发现别人的科学观点并能有效吸收到个人的知识体系中,尊重别人的科学成果,能意识到自己科研成果的科学价值,不卑不亢。专业理论学习是大学学习的一个重点,掌握了专业的科学理论,尤其是最新的理论,是今后在专业领域快速成长的基础和保障。许多学生不理解在大学学习中为什么要学习许多专业理论知识,包括基本概念,教师也大多较忽视向学生阐明其中的缘由,导致学生忽视对专业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学习和理解,较重视对专业技能的掌握。甚至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也忽视专业理论教学,特别突出专业技能的讲授。这些与教师缺乏理论研究能力是有一定关系的。因此在现在商务英语专业中加强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四、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

学校要从学校专业学科发展出发,认识到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有针对性地培养教师的各方面技能和整体科研素质。

1.通过校内培训提升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信息意识以及信息获取和检索能力。

在实际商务活动中,对商务信息的敏感性非常重要,个人需要有一定的信息学理论知识,掌握一定的信息检索和获取技巧,熟悉国内外各种网络信息资源。只有全面而准许地获取了商务信息,才能准确地分析商务活动,获得商务情报,为商务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信息学理论知识以及信息检索和获取技巧,可利用校内相关的师资和专业条件为商务英语教师提供培训机会,如参加校内相关的信息学课程和信息检索课程的学习,邀请相应的信息检索专业人员为商务英语教师提供短期培训,在继续教育课程中开设信息检索相关课程等。这些途径可以在短期内快速提高商务英语教师的信息意识和相应的技能,为科研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础。

2.通过科研立项提升商务英语教师的实际科研能力。

学校可针对本校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研究,将相关的研究任务通过科研立项的途径分配给教师个人或团队。通过实际科研活动,不仅使教师能认真研究本校商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相应的改革方案,而且可以快速地提升教师个人的科研能力,在实践中了解科研行为,掌握科研规律,是一条很有效的提升教师科研能力的途径。

3.以参与科研和外派学习为主,加强商务理论研究的能力。

商务理论是商务英语教师现存的一个“短板”,要以国内外高水平的商务专业为培养基地,外派本校商务英语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学校和科研机构中去。通过参与相应学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了解掌握商务理论的研究方法。或通过外派到高水平学校和科研机构学习商务理论,使本校商务英语教师快速了解或掌握商务理论知识,尤其是最新的商务理论知识。水平较好的商务英语教师可以主持一些商务科研项目。学校可通过外派和合作科研的方式派遣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参与国内外高校的科研活动或参与学习。

五、结语

论情商与情商培养篇5

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具有两大特性:应用性、无行业背景性。其中应用性是工商管理专业最根本的专业特性[5],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方法,具有企业综合管理的基本素养和技能,能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企业管理的实际问题。应用性问题也是现在高校在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培养出的管理人才往往是理论基础扎实,但实际操作能力缺乏,无法适应实际工作岗位。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意识到工商管理专业应用性的学科特性,把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方式与其它学科教育方式等同起来,不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无行业背景性是指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并没有特定的行业背景,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各行各业的管理工作,这给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在教学中,必须创造更多样化的情景供学生来进行学习、了解各行各业的运行模式,把握各行各业的行业动态,锻炼学生各种行业所需的行业素质与技能,使学生在工作中具有更强的行业适应性。建构主义特别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这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科特性是十分契合的。建构主义的社会性与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性相适应,建构主义的情境性与工商管理专业的无行业背景性相适应,而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都应该是积极主动的,是知识的主动接纳者,这与建构主义强调的学习主动性也是契合的。所以,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能够很好的把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科特性充分发挥出来,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最终目的。

2建构主义在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运用的保障体系

建构主义理论在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运用需要有一个完整的保障体系做后盾。保障体系由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加强教学资源的整合、注重教学过程的管理、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

2.1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新的培养模式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把书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一般教师支配学生思维的习惯,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建构主义理论在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运用时虽然不放弃传统的教学方法,但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起着引导者的作用。即不拘泥于课本,不把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对知识的理解强加于学生,也要在情境教学中给学生正确的指导与帮助,不至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出现明显的偏差。其次,教师需要提高情境设计的能力。新的教学模式是围绕建构主义情境教学为核心展开的,情景教学需要教师去创造在适当的时机选择适当的具体化情境为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服务。再次,教师需要较强沟通协调能力。这是因为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变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需要交流协作,一方面,要求教师与学生中提供指引与帮助,一方面,需要教师在学生之间提供协调。同时,对于教师介入的时机也是非常重要的。最后,教师需要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评估方式。教师应该在传统单一以卷面考试评估形式的基础上丰富教学评估,创建一种直接评估和间接评估、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个体评估和集体评估、学生批判性评估和教师批判性评估、校内评估和校外评估等多种评估手段相结合的评估方式。从全方位去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使得教学监督更加的客观,学生更好地认清自己的学习阶段与学习的方向[6]。

2.2加强教学资源的整合

教学资源对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是非常重要的。建构主义理论在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运用,除了需要过去的教材、课件、教具、基础设施等资源外,还需要信息资源和外部资源等。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要求的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需拥有顺畅的信息渠道,及时把握外部的信息,才能在教学中做出及时的更新与调整。情景教学方法,如企业家进课堂、企业实践等都需要学校和企业有着很好的合作关系才能够实现。校企结合是学校充分利用和挖掘外部资源的重要途径。只有充分加强教学资源的整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才能够让教学顺利运行,从而实现培养目标。3.3注重教学过程的管理建构主义理论在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运用的根本思想主要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为了体现这一点,我们需要注重对教学过程的有效管理。注重教学过程的有效管理,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保证课堂教学的同时,要保证适时的一定量的实践教学环节。二是处理好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综合应用能力提高的关系,教学过程中,要把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作为重点,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积淀[7]。三是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学生自学的关系,既要保证理论教学内容完成,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自我学习。

2.4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建构主义理论在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运用还有赖于一系列保障措施,这样才能够规范教学秩序和监督教学质量。在建立和健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方面,需建立以下相关制度:如教学大纲制定与修改制度;教师培训制度;学生职业发展培训制度;教师教学质量总结和评优制度;学生学习评估制度;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模拟教学管理制度等等。这一系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教学质量提供一个稳健良性的保证体系。

3结论

论情商与情商培养篇6

关键词: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创业型人才

作者简介:王坤(1980-),男,安徽肥东人,天津商业大学工商管理系,讲师;蒋国平(1963-),女,江苏淮安人,天津商业大学工商管理系,教授。(天津300134)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市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基于创业教育的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aSK模式研究”(项目编号:C03-11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027-03

从1998年开始随着管理学学科从经济学学科中独立出来,工商管理专业被正式列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迄今为止,全国有超过500多所本科院校设立了工商管理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在高校的普遍开设并不能忽视自身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如重视知识传授、轻视能力与素质培养,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以教为中心、忽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新性与创造性。[1]王玖河和李晓霞(2007)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t型知识结构没有形成,知识结构和社会需求脱节,就业竞争力不强。[2]唐新平(2008)则认为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雷同现象,从培养目标到课程设置既未能与地区经济发展结合,也未充分与现实企业的岗位需求相适应。[3]总体来看,工商管理专业由于人才培养处于“大一统”状态,特别是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而人才培养缺乏特色,难以满足市场需求。[4]

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出现的各种共性问题,学者们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大都属于定性描述,缺乏实证数据予以支持;大都站在研究者(即人才培养者)自身判断立场上,并没有基于人才受培养者学生这一群体角度去深入探索。为深入了解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本文结合天津商业大学(前身为天津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情况,针对近5年毕业生开展网络问卷调查,希望探索毕业生的现在工作情况以及对专业建设的反思与建议,从而为天津商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未来的改革与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一、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总体情况简介

工商管理学科是改革开放后在我国兴起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是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多个相关分支学科为一体的实用型、应用型的学科。天津商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原商业企业管理专业)于1980年开办,同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招收本科学生,1997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11年成为天津市重点建设的品牌专业。

1.人才培养模式简介

学者们普遍认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包括“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这两个根本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涉及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两个要素;“如何培养人”则包括培养内容、培养过程、培养途径、考核评价、保障措施等要素。[5]天津商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

在2012年人才培养方案中天津商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现代商学素养熏陶和创业教育为基石,培养“懂经济、善经营、会管理,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与能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管理精英。所培养的学生能凭借宽厚的知识基础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在现代大公司或政府机关单位中快速成长和发展。人才培养规格概括为:本专业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社团活动的组织与参与、社会实践的体验逐步贯彻“道术兼备、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理念。“道”要求学生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贡献社会的意识;“术”要求学生掌握最核心的管理素养,包括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反思与学习能力等;“知”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知识,为下一步的行动提供基础;“行”要求学生敢于行动,在不断尝试和体验中感受管理活动的魅力。

本专业招收的学生大都是学生会和各类学生社团骨干成员,学生不仅接受系统的理论知识熏陶,更有机会参加各种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曾在本专业就读的校院两级社团核心骨干的学生有:2005级学生梁修超(校大学生成长协会创始人),2005级学生钟宏亮(曾任校赛扶社团队长),2006级学生张敖(曾任校学生会副主席),2007级学生杨敏(校魔术俱乐部创始人),2008级学生卢明韧(曾任校星海艺术团团长),2008级学生杨岚(曾任校赛扶社团队长),2008级学生刘建剑(校弘毅精英商学会创始人),2008级学生丁琳(曾任二级学院商学院学生会主席),2009级学生刘家瑞(京津印象工作室创始人),2009级学生胡润飞(曾任校赛扶社团队长)。目前在读的优秀学生代表有:2010级学生彭璐(现任校拉丁舞社社长),2010级学生罗巍(现任校广播台台长),2011级学生王凯(校国学社首任社长),2011级学生罗冲(现任校黑苹果俱乐部队长)。这些优秀的学生通过社团的力量,积极参与各种创新创业类活动,取得了优异的成果,也锻炼了自身的管理能力和创新思维。

2.人才培养成果介绍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以其较强的综合素质使其在就业、考研、考公务员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广泛适应性,许多毕业生成为企业或机关单位的精英人物。近5年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考上211院校和985院校研究生的基本情况如下:2005级何朝旭(清华大学经管学院)、2006级杜昌顺(南开大学商学院)、2007级何宽(复旦大学商学院)、2008级林丁健(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学院)、2008级双学位钟萌(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2009级王亮(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此外,还有十几人考上国内其他高校及海外大学的经管类专业研究生。近5年我系学生先后有去三星电子、摩托罗拉、海尔、京东商城、苏宁电器、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著名企业工作,也有多名同学考入国家商务部、天津市工商局、天津市地税局、天津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等多个部门公务员系列。

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调研

为深入了解天津商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及工作后对专业建设的反思,本课题组对2004~2008级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相关问卷制作、发放及数据分析主要借助网络来完成。问卷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及存在的问题。

1.调研方式及总体情况说明

由于工商管理专业生源来自全国各地,毕业生就业单位所在地也并不集中,通过传统的现场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调研,其时间、金钱成本都太高。因而需要借助现代网络技术手段进行问卷调研。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现有工作情况,包括单位性质、行业类型、工作内容等;第二部分:对专业优势的反思,包括读专业的收获、专业优势的判断等;第三部分:对专业改革的建议,包括封闭式问题选择和开放式问题填写两类。

本研究主要借助问卷星网站()进行问卷设计及工作,问卷设计完成后通过给学生发QQ消息及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联络。问卷发放及回收周期为2013年7月22日到8月10日(含起止日),共回收有效问卷75份,其中2004级学生占5.41%,2005级学生占20.27%,2006级学生占31.08%,2007级学生为16.22%,2008级学生占27.03%;男生比例为46%,女生为54%。

2.调研发现

在毕业生现有工作情况方面,此次调研发现:有32.43%的学生在民营企业工作,有22.97%的学生在国有企业工作,而在政府部门及相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占14.86%,还有12.16%的毕业生选择读研究生进行深造。值得关注的是有5.41%的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而不是雇佣于别人(注:此处列举的相关调研数据为各个问题的主要回答部分,相关不太重要的选项并没有进行描述,因而每个问题回答人数的累计百分比可能不为100%,下同)。在企业工作的毕业生中,33.78%在非金融企业工作,其次有17.57%的学生在工业企业工作,而在金融机构工作的有14.86%的学生。在企业工作的毕业生中,有20.27%的人从事市场及销售工作,有13.51%的人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9.46%的学生从事财务会计工作,有相同比例的学生从事行政管理工作。

在毕业生对专业优势反思方面,通过此次调查发现:认为读工商管理专业的最大收获是有自由的空间,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占59.46%),其次为专业就业面广(占35.14%),再者为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占33.78%),而认为老师认真负责的态度及教学形式新颖的学生分别占24.32%。值得注意的是认为工商管理专业知识具有实用性的只占17.57%,而认为课程新颖的比例更好,只有9.46%(注:此题为多选题)。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优势的判断,认为完全有优势的仅有4.05%,认为比较有优势的占22.97%,认为有一些优势的占47.3%,而认为几乎没有优势的被调查者占16.22%,而认为基本有优势的有9.46%的学生。在反思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具体优势方面,有四项内容学生选择的比例都超过40%,分别是:表达沟通能力强(占52.7%),知识面广(占50%),团队合作能力强(占41.89%),而再学习能力强(占40.54%)。在毕业生选择比例低于40%的内容中认为创新能力强的比例只有20.27%(注:此题为多选题)。

在毕业生对专业改革的建议方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最为重要,比例为64.86%;增加课程实用性,比例为54.05%;引入职业(就业)指导课程比例也较高,占40.54%;而建议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比例为35.14%,重要性处于第四位置上(说明:此题为封闭式多选题)。本研究还设计了一个开放式的填空题,希望毕业生们为工商管理专业的改革与建设再提出一些意见。经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这些意见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在专业培养目标方面,有学生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应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内涵以及企业家精神,该专业特别适合有家族企业和打算自己创业的学生学习。但依然有学生反对此做法,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不一定要创业,太多的创业讲座及相关活动容易误导大家。有许多同学认识到工商管理专业所学的知识体系过于庞杂,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时存在许多迷茫之处,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让理论知识落地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对此毕业生们建议可以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推动学生对相关行业知识的了解,在营造企业模拟环境时不仅要关注少数大公司的情况,也要关注广大中小企业的情况,毕竟培养的人才大多数是去中小企业的。

在课程设置方面,毕业生们主要建议应增加一些实践性课程和就业指导类课程,有学生建议应重视假期实习活动,可以尝试把其课程化,借此推动学生重视假期实习,努力提升人际关系技能和沟通能力。还有学生建议围绕就业、出国、考研三个方向增加相应课程。有少数学生建议引入更多关于量化分析和管理科学的课程。在教学方式和方法方面,许多学生认为应该加强案例教学,结合课堂成果展示、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和管理思维方式。课堂教学应关注理论应用,通过活跃课堂氛围来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训练现实工作所需要的各种技能,而不只单单运用于对付考试。

在课外实践活动方面,有部分同学提及在校期间参与科研课题对自身能力提升的价值;大部分同学认为应加强去企业参观、实习等实践活动。在实习结束后,加强分享和交流也非常重要。工商管理专业应多为学生提供去企业实习的机会。有部分同学建议应较早让专业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实习。

三、讨论及结论

1998年由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工商管理被作为一级学科对待。在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设置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旅游管理等六个专业。按照一级学科设置的本科专业,在培养上必然会遇到“工商管理无专业课,工商管理学生毕业无岗位”的尴尬局面。国内一些工科院校仅仅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等少数专业,因而它们可以在此专业下设置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方向。而工商管理学科建立比较早,该学科下相关专业均都设立,因而在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时遇到了巨大挑战。

结合毕业生的调查发现来看,增加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帮助学生明确求职的方向是毕业生们的共识。目前国内各高校基本遵循两条路径来进行改革:第一条路径是强调工商管理专业应培养应用型人才,关注学生的应用型能力提升,通过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与相关行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来实现。[6-8]第二条路径是强调工商管理专业应培养创业型人才,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提升,通过开展有层次的系列创业教育活动来实现。[1,9,10]

第一条路径主要遵循培养职业经理人的发展路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职能管理知识和概念技能、人际技能和技术技能等管理技能。[11,12]从本研究对毕业生的调查来看,全面的知识教育在缺乏明确职业指导的情况下容易使学生在职业选择时充满迷惑,从而成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劣势之一,但与此同时全面的知识教育使得学生具有宽广的就业空间,这也被学生们视为工商管理专业的优势之一。对于这个悖论,毕业生们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即应鼓励学生去实践和实习,从而提升他们自身的知识应用能力,同时工商管理专业应加强职业指导,结合某些行业背景加以重点引导。从调查来看,有超过30%的学生在非金融企业工作,从事市场营销方面及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工作的学生比例均超过了10%,因而未来可以据此开展专业建设工作。表达沟通能力也被毕业生们视为工商管理专业最有优势的地方,显然这与工商管理专业最需要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技能是一脉相承的。

第二条路径主要遵循培养创业家的发展路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管理知识与开拓创新的技能。[13,14]在创新创业教育普及程度比较低的情况下,通过对相关毕业生的调查发现某些学生对创业教育存在认知误区,不太赞同工商管理专业对学生创业的鼓励。当然,仍有许多学生认为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只有20%的学生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具有创新能力的优势。这也说明需要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一般的管理教育相比,创业教育更加强调理论与实践互动的、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以期学员在基于现实模拟的教学方法中逐步锻炼其企业家能力。[15]

应用型人才的发展路径和创业型人才的发展路径不是截然分开的,有时会交叉在一起。两者的共同特征是:强调能力本位,特别是关注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前者试图培养职业经理人,而后者培养创业家。这导致了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情境营造等方面的差别。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开设针对大公司成熟管理方式的相应课程,并营造体验式的教学情境(如参观、实习、观看视频)等去传授职能管理知识与相应技能,而创业型人才培养需要设置针对中小企业成长管理方式的课程体系,并营造亲身实践式的教学情境(如创业模拟、开办企业实训等)去传授创新管理知识与技能。

目前天津商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正试图构建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基于学生基本管理技能的培养,强调创新意识的熏陶和创业技能的训练。未来需要加快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通过课程设置及相关课外活动的开展尽快让创新创业理念深入到全系教师和学生的思想中,以推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化。

参考文献:

[1]饶扬德,等.创业导向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2]王玖河,李晓霞.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教学研究,2007,(1).

[3]唐新平.工商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科教文汇,2008,(31).

[4]王坤,李德平.创业教育与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基于整合的视角[J].科技创业月刊,2010,(6).

[5]孔繁敏,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证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周立华,等.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3).

[7]刘永,等.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构建“一体四翼”应用型本科教育视角[J].科技创业月刊,2012,(4).

[8]栾立明,林艳辉.基于产学研合作教育视角以能力为本位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21).

[9]郝英奇,等.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6,(5).

[10]黄金梅,等.基于创业能力核心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2013,(9).

[11]汪张林.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J].科学与管理,2009,(2).

[12]罗拥华.论概念、人际与技术“三位一体”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

[13]张白.工商管理类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就业与保障,

2005,(5).

论情商与情商培养篇7

[关键词]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人才培养

一、前言

艾瑞咨询调查显示,电子商务用人需求已经出现井喷现象。据调查,仅2008年中国企业新增电子商务人才需要超过230万。中国目前开设电子商务本科高校已达275所,高职院校近700所,电子商务专业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专业建设中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专业。而据专家预测,未来10年我国电子商务人才缺口达200多万。所以,从理论上讲,电子商务专业的高职毕业生在市场上应该是赤手可热的,但实际的情况却相反,很多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很难找到对口的工作,甚至可能一毕业就面临着失业的问题。与此同时,许多电子商务企业却人才难求,由此可见,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就业出现了脱节,对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和规范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二、我国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专业定位不清晰

专业定位不清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电子商务专业开办时间短,一些高职院校办学经验不足,对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模式套用本科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重理论,应用性培养不足,忽略了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职业”的特点。另一方面,有的高职院校对培养目标制定得过于宽泛,对于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没有把握好复合的程度,结果导致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知识比较全面,但是因为能力和精力的限制,又什么没学精,影响到了电子商务人才的就业能力,使学生一毕业就面临着知识失业的问题。

2.师资力量不足

现有的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师资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从计算机类、经济类等专业转行而来的教师,另一部分则是近年来从一些高等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走上教育育人岗位的教师。前一种类型的教师,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学习,因此在电子商务的教学中难以给予学生专业指导;而第二种类型的教师虽然理论知识系统扎实,但是教学经验不足,在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执行力方面还有待加强。

3.课程体系落后,教材陈旧

一些院校没有根据岗位群优化课程,而是简单的将计算机网络的课程和商务方面的课程拼在一起,每个课程使用的是各专业的教材,教师大多也是按照专业课的标准去讲授,课程之间没有达到相互通融的效果。学生掌握的是被分割的知识,泛而不精,缺乏针对性。此外,电子商务教材的编写通常滞后于电子商务的发展,也落后于教学内容的更新,并且教材之间相互有重复。

4.理论与实践没有很好的结合

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需要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近几年很多高职院校开始建设电子商务实验室,安装了电子商务模拟实验系统。但目前市场推出的电子商务模拟软件还不是很成熟,整个电子商务的流程过于机械化、简单,不利于锻炼学生独立思考,无法让学生具备实用的操作能力。大部分学校缺乏必要的实习基地,学生无法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理论和实践难以结合,使得学生普遍无法直接上岗。

三、加强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对策

1.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广东省作为电子商务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地区,在《广东省电子商务“十一五”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各类院校要承担起“加快培养电子商务专业行政管理人才和技能型技术应用人才”的任务。电子商务企业的实际岗位对电子商务人才需要是有基层和高层之分的。基层是属于实务操作层次,而高层属于管理层次。因此,高职院校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主要是立足于应用层面的应用性人才,特别是侧重于一线岗位的技能型人才。

2.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教师队伍建设应以“双师型”为目标,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的方针安排教师从事具体的电子商务工作,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一方面,选派教师去企业进行实践,通过亲自参与企业实施电子商务的过程,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请一些具有丰富行业背景的电子商务专业专家来校开展讲座,帮助教师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情况;另外,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电子商务实践教学的科研项目,通过科研课题研究,锻炼教师的科研能力,加深教师对实践教学的体会。

3.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电子商务的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组织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设计理论课程时,应充分体现“理论够用”的原则。正确把握“理论够用”原则,必须妥善处理一个“度”的问题。第一是深度要适当,必须能够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第二是广度要足够,应覆盖“电子商务岗位”必需的理论知识宽度。同时,以社会对电子商务毕业生所要求的知识体系和标准为依据,围绕就业岗位群,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

4.加强实践教学

为了体现高职电子商务的应用性特点,在专业理论知识够用的前提下,要增加实践性课时的比例。电子商务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借助internet的商务实践,比如借助淘宝网、拍拍网、百度等网站进行真实商务运作;二是利用电子商务软件进行模拟训练,通过模拟软件能练习一些不能上网操作的内容,如电子银行、后台管理、物流配送等内容;三是利用合作企业成立联盟公司,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通过将课堂由校内延伸到校外,使学生可以得到校外真实商务体验,提升了职业能力。

四、结语

随着电子商务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以及电子商务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对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紧随市场的步伐,在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根据社会需求不断调整和完善课程体系,并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方刚,孟祥年.对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若干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20).

论情商与情商培养篇8

【关键词】需求分析农业院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

一、引言

在“一带一路”与全球化的背景下,商务英语人才愈加缺乏,虽然近几十年来研究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作品极多,但目前实践的指导效果却不乐观。尤其农业院校,教学资源缺乏,课程安排缺乏合理性、科学性,一定程度上对人才专业性的培养是不利的。同时目前开设商务英语专业的农业院校并不多,仅有的几所大学如甘肃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开设效果也不是很好。因此无论是从国际发展形势、高校开设专业情况还是该专业的的实用性而言其发展前景都很可观。

二、eSp需求分析理论的基本内涵

需求分析(needsanalysis)是指通过内省、访谈、观察和问卷等手段对研究对象的需求进行研究的技术和方法。Long认为需求分析与eSp有着密切关系,且在第二语言学习上有着重要指导作用。农业院校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较特殊,基于需求分析可以让我们从实际出发,以当前农业院校具体状况和市场需求为参考和指导探究人才培养方案。当然,对于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我们也应该一并注重人文情怀的培养,即这种培养必须具有人文性。所谓的人文性就是在课程设置与实施过程当中,在追求培养学习者必要的技能与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大限度的提升课程设置的人文思想与人文情怀。这是基于新时期国际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一方面,这些人才需要有夯实的专业功底,另一方面,也必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农业院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以甘肃农业大学为例,本小组成员做问卷调查,分析了当前环境下农业院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情况。目前各大高校对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还在改革,众多教学方案及现行教学体制不成熟。据调查大部分该专业学生并不能很好的获取专业知识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目前农业院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还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即教学资源严重缺乏,如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实践机会等。由于该专业实用性和专业性较强,对教师和实践这两方面的要求尤其高。调查发现,根据目前学生的学习状况来看,大二有75%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很重要,大三也有一半学生认为如此。而学校却不能提供信息或机会帮助学生在大二大三期间提前实习,仅仅是老师讲理论知识。在课程设置上农业院校也是给学生带来很大困扰,近40%的学生认为目前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学习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很多专业性的课程没有基础积累几乎学不懂,很难掌握。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即便掌握了专业知识,农业院校学生也不能很好的适应国际社会及国际市场的需要。

四、农业院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由于商务英语人才实用性与专业性极强,农业院校要想真正的培养一大批国际化人才,必须以其市场需求为基础,根据学生接受状况制定培养计划,保证做到科学合理。大一由于刚开始接受高等教育,学习习惯、学习深度等都有很大的转变,因此一些基础性的课程的学习是相当重要的,这一年就要注重基础理论及其他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基本技能的提升,应设置较多的课程,既可以学习尽可能多的知识又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开设基本英语语言类的课程(听、说、读、写)、计算机基础的理论学习及运用、中文版经济类课程,如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等。大二主要是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商务技能素养的培养。上学期开设商务英语基础理论与知识类的课程、口语与听力的强化练习、商务英语写作、计算机office的熟练掌握与使用等。下学期开设稍难的商务英语函电、商务英语口语和听力、继续学习商务英语写作、开设国际商务活动模拟课程等,逐步加强专业课程的学习,提高专业素养专业并指导学生扩大信息渠道,培养国际化视野。大三主要是商务技能的培养和专业素养的提高,适当增加课堂实践活动。可以开设商务英语口译、笔译、谈判、贸易实务等更加专业化的课程,学校帮助学生联系假期实习,如进入一些企业、参加国际会展等国际性活动,熟悉国际环境及基本商业运作。大四学生即将毕业,大部分学生虽然会急于找工作等,但第一学期还是需要开一些适应型或强化型课程,如商务礼仪与交际、国际商务技能操作等应对即将到来的职场挑战。当然,对学生职业道德与操守的培养是必须要贯穿始终。

五、结束语

本次调研收获颇丰。通过文献考察、数据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最终得出适合农业院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模式。目前,农业院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课程少,教学过程中也存在漏洞,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实践训练机会也极少,就学生自身而言,学习强度不够、缺乏实践能力、专业知识不扎实等,这些都成为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障碍。总之,培养商务英语人才对于农业院校的确很具挑战性,还需要不断努力克服困难。

参考文献:

[1]刘洋基于“需求分析理论”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与发展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2016(1):108-112.

论情商与情商培养篇9

关键词:工商管理;企业;人才培养;需求分析;具体措施

中图分类号:F20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2-0153-02

一、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分析

企业工商管理人才需求量的确定,需要根据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自身发展状况和行业竞争者人才需求水准等指标进行综合判断。对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分析,主要从四个层面着手,分别为需求数量的确定、需求范围的界定、需求层次的划分和需求方向的锁定。

1.需求数量的确定。近年来,随着企业发展规模和数量的不断扩充,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就企业工商管理人才需求数量的确定而言,企业既可以按照劳动效率、设备、岗位和比例来进行需求定员,也可以按照数理统计、概率推断、排队论来进行需求确定。

2.需求范围的界定。各行各业对工商管理人才都有一定的需求,只是不同行业对工商管理人才所具备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有所不同。首先,就服务业而言,其所需要的工商管理人才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且能够对客户管理和团队文化建o实施有效协调的中层管理人才;其次,就采矿业而言,其所需要的工商管理人才既要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又要掌握一定的能源知识、专业技术和基层实践经验的技术性工商管理人才;最后,就金融业而言,其所需要的工商管理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抗压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

3.需求层次的划分。在需求层次上,大部分企业所需要的工商管理人才都是本科毕业生,而对工商管理专业专科毕业生、硕博研究生的需求量相对较少。另外,在高校的批次和知名度上,企业更愿意聘请重点高校的毕业生,而地方性高校毕业生则处于劣势地位。

4.需求方向的锁定。首先,经济主体的多元化决定了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其次,从企业运营的侧重点来看,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方向可以细分为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以及采购管理等;最后,不同的行业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要求不同,同一行业不同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要求也存在差异性。

二、开展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实现对企业运营成本的控制,提高企业的整体运作效率。企业工商管理人才能够对企业的资源配置和业务流程规划进行统筹兼顾,一方面,通过精简设计业务工作流程,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的整体运作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对各类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来实现合理分工,从而实现对企业运营成本的控制。

2.加强对企业运作方向的指引,提高发现企业错误的及时率。首先,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在营销方案实施前,会对市场外部环境、竞争对手情况以及企业自身优劣势进行调研和分析,从而为加强企业运作指明了方向;其次,企业运营中出现纰漏或差错时,企业工商管理人才能够准确定位,从而降低事故的发生率。

3.提高员工管理的有效性,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企业工商管理人才不仅可以对员工进行合理规划,从而提高员工管理的有效性,而且还能够通过设置激励制度、协助员工制定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以实现对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的激发。

4.实现企业运营同企业财务状况的统筹,优化企业组织结构。维系企业运营和发展的核心要素就是资金的有效循环和安全流动,如果企业的资金链出现中断,则企业势必要遭受重创,而企业工商管理人才能够对企业的资金流向产生一定的引导作用,从而提高企业资金运转的可靠性。

三、当前我国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

1.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落后。传统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下,工商管理人才思想落后,缺乏创新意识,在面对困难和问题时,缺乏决断力,害怕风险和承担责任,由此致使企业工商管理人才难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2.对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缺乏科学定位。很多高校在对企业工商管理人才进行培养时,缺乏精确的目标定位,从而导致人们对工商管理人才的认识还停留在知识面宽、专业技能薄弱的层面。对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缺乏科学定位,不仅不利于人才与企业的无缝对接,还限制了工商管理人才综合技能的提升。

3.课程的设计与企业实际发展需求脱轨严重。工商管理人才的课程体系设置与实际脱轨问题严重,究其原因在于:一方面,课程设置的精细化程度过高,从而忽视了工商管理人才的全面发展,加剧了人才培养的畸形发展;另一方面,工商管理人才所参与的社会实践和实习也具有单一性,从而致使短时间内无法快速成长为企业所需要的全能型人才。

4.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落后,抑制了工商管理人才的全面发展。高校在对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由于师资队伍建设落后而致使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发展受限的情况比比皆是。在高校师资队伍中,很多教员缺乏在企业从事管理工作的经验和切身的实践研究,从而致使教学内容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且内容设计生动性不足。

5.企业工商管理人员的实践经验不足。由于企业工商管理人才主要在企业从事人事管理、营销策划、市场分析以及行政管理等工作,所以实践经验丰富、管理能力突出、综合素质强的工商管理人才更能够受到重视,但是很多工商管理人员由于缺乏实践经验,且不愿从基层岗位做起,从而失去了专业优势。

6.企业工商管理人员严重缺乏创新意识,且专业素养不高。企业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面临着诸多的风险,要想长期屹立不倒,则需要企业管理者要时刻保持创新意识,企业工商管理人员也不例外。但是,现阶段很多企业工商管理人员严重缺乏创新精神,且专业素养较低。

四、加强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强化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从高校和企业两个层面出发,从而才能够有效实现企业管理人才由高校学生向企业职业人的角色过渡。

1.高校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1)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积极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首先,高校教师要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学会利用实践经验和成功的企业案例来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其次,将工商管专业人才培养的侧重点放在创新性思维模式的拓展上,从而为工商管理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要求奠定基础;最后,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工商管理人才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2)加强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实践教学。首先,增加企业管理模拟环节的教学设置,从而让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按照自身的思维模式和管理方法来解决企业管理中的问题,避免思维模式的僵化;其次,积极引导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进行社会实践,提高对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最后,加强校企合作模式的开展和创新,为工商管理人才提供真实的实习平台。(3)对工商管理人才进行教学目标定位和职业规划设。首先,高校要以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就业为导向,来进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从而提高工商管理人才与企业需求的匹配性;其次,加强教师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职业规划的设计,从而引导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向着高级管理者的规划目标迈进。(4)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工商管理人才的学习热情。首先,加强高校师资力量的扩展,不断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优秀管理者到高校执教;其次,要发挥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引导、教育作用,鼓励教师发挥个人力量为工商管理人才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或实践机会。

2.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1)加强对企业工商管理人才专业素养的培训和考核。对于新入职的工商管理人员而言,由于其管理经验不足,且对企业的发展情况了解得不够全面,因此要加强对该人群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基层实操工作的训练;对于初级工商管理人才而言,要重点培养其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和项目实践能力,从而为其成为中高级管理者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中高级工商管理人才而言,一方面要提高其对初级管理者的培训和指导,另一方面要加强其战略决策能力和战略合作沟通能力的提升。(2)分层对理论型和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进行目标设置。首先,要依据企业工商管理人才掌握理论知识的情况和实践技能情况,对企业的工商管理人才进行层次性划分,分别为理论型工商管理人才和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其次,对理论型工商管理人才而言,企业所设定的培养目标为加强工商管理人才运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的能力;最后,对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而言,企业所设定的培养目标为加强其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五、结语

总之,随着市场竞争程度的不断加剧和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会面临一系列新的难题和挑战,而企业工商管理人才作为企业重要的人力资源,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创新能力的增强以及实践应用水平的提高,都会成为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因此,加强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以提高工商管理人才的适应性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李新.工商管理培训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作用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5).

[2]兰鹏.关于提高工商管理人才应用能力的措施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21).

[3]刘慧明.工商管理类人才能力的培养机制研究[J].企业文化(下旬刊),2015,(9).

[4]詹子平.论新经济时代工商管理人才应具备的素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9).

论情商与情商培养篇10

关键词:体育情商培养三本类院校

1995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提出了“情商”(eQ)的概念,所谓情商,是测定和描述人的“情绪情感”的一种指标。戈尔曼认为“情商”是个体的重要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能力影响生活各个层面和人生未来的关键的品质因素。他甚至认为,在人的成功要素中,智力因素是重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情感因素。情商概念的提出是对传统的智商理论的大胆改进。智商是先天的,带有无可奈何的宿命论色彩,而情商则可以通过后天习得,如合作意识、形象意识、开放的学习意识、角色转换意识和敬业精神等,都可以通过个人的学习与修养来形成。然而,在进行应用型人才教育教学改革、确定培养目标时,出现了片面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忽视情商教育的倾向,培养的学生进入社会后不能妥善处理好人际关系,沟通能力不强,面对挫折无所适从,很难适应社会实际需要。

一、情商的涵义

所谓“情商”是情绪商数的简称,它是“人的个体所具有的一种最为重要的生存能力”,情商包括:对情绪的自我感知能力;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及时摆脱焦急、悲伤或不安的能力;自我激励、抑制冲动或延迟满足、自制力、善解人意和与他人热忱友好相处的能力。因此,情商是情感、道德、品格之集合,它是影响一个人未来发展的关键性品质要素,影响着人生事业的发展和成就。

二、培养大学生情商的必要性

1.情商的培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优胜劣汰是其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人才具有健康的身心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情商”主要涵盖一个人的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因此,没有敢于开拓、敢于进取的心理意识,没有风险意识、挫折意识,没有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只能从竞争的战场上败下阵来。而市场经济对人才的心理素质要求,正是情商主要涵盖的核心内容,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情商的培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2.情商的培养是大学生自身成材的需要。

多年来,智商一直被作为事业成功的第一要素,因此智商便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表征人的潜能的重要指标。然而,人们在依据智商进行判断和测定人的素质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其种种弊端和局限,特别是在人才终生评价中出现了大量“高分低能”现象。于是人们对智商提出了强有力的质疑,开始重视对非智力因素“情商”的理论探讨和教育实践。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及其助手对l500名智商相当高的学生作了50年的追踪研究后,对其150名最成功者和l50名最不成功者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比较,结果发现,两者的智力发展上并没有什么差别,主要差别是在非智力因素上的差别。他在《天才的学生研究》一书中写道:“在最成功的和最不成功的人之间差别最大的四种品质是:取得最后成果的坚持力、为实现目标不断积累成果的能力、自信心和克服自卑的能力。总的看来,这些人之间最大的差别是某方面的感情和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实现目标的内驱力。”可见,智商有其局限性,一个人的成功,“智商”因素只占20%,其余的80%则由非智力因素决定,其中最关键的非智力因素是“情商”。因此,“情商”的高低是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内因,“情商”的培养是大学生自身成材的需要。

3.“情商”的培养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

有学者指出,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是提高人的道德、品格水准。而大学的素质教育主要体现在培养具有完整品格的人,即人的自身完善与发展方面。大学教育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培养,使大学生形成适应社会需要的良好心理品质结构,即培养道德感、理智感等高级社会情感;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品格,提高和发展意志自觉性、坚韧性、果断性。如前所述,情商的内涵无非是对自我和他人情绪的认知能力,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以及调整好人际关系的能力,等等,都是道德、品格形成的基础。因而从其内容来看,情商的培养应包含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中,情商的开发也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

三、通过体育培养大学生情商的主要途径

1.提高认识,完善三本类院校体育教学计划。

体育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是体育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学生情商是评价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对学生日后职业生活的影响极大,可是由于其测评的难度大,对它们的开发以前没有或极少列入正式的教学计划中,多数情况是通过课外活动加以引导,其力度相当有限,覆盖面也不全。体育教师首先要统一认识,将学生的情商培养真正作为正规教育的一部分,要利用体育课堂、课外活动、校内群众性的竞赛等活动的契机,在体育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是增设情商教育课程,诸如“体育与社会”、“体育人文”等。二是在已有的校内体育活动中,将具有合作性、竞争性特点的群体性项目放在首位,使学生在激烈的对抗当中体验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性,在团体项目中感受团结协作的集体性,让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适应环境、培养品质、立足社会。

2.更新观念,重新设置体育教学评估体系。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从单一的知识、技能传授转变为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从单纯对智力因素的考虑转变到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智商与情商的相结合,这就有必要更新原有的教学评估体系。一是要转变教学评价观念,调整评估体系,改革传统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将教学评价、监控的目光同时转移到非智力因素上来,因势利导,注重情商的培养,使体育课不仅传授知识、技能,而且使学生的智商与情商得到协调发展。二是要实现从学校的封闭式自我评价转变到开放型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评价上来。要把相关社会机构、企业等用人单位作为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引进学校办学机制。

3.打破传统,改革体育教学方法。

完善的体育教学计划和评估体系要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支撑。情商的培养不能采用智力培养的方法,应注意情商培养的特点,不断总结有效经验。在课程设计时,要把重点转向对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演示他们能够做出来的技术,不要集中在学生掌握所授技术的程度上。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动机和教会他们如何学习,从而使他们在人生的任何发展阶段,都能凭借这些能力去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

4.进一步提高第二课堂的水平和质量。

三本学生的情商培养内容十分丰富,范围十分广泛,仅凭正常课堂教学是无法完成的。利用课外活动、校内竞赛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情商的培养,是一个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渠道。课外活动、校内竞赛可以充分激发学生潜在的心理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将技战术理论和临场经验自主地应用到活动中,给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提供广阔的空间。我们应将学生课外活动建设纳入学校教学活动中,将学生参与课外活动与学分制联系起来,从机制上调动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四、结语

在当今“创新意识、创新教育和创新思维”新课标理念下,教师应依据学生个性心理,或面向全体,正确归纳;或面向局部,因材施教;或面向实体,以求提高。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以活跃的思维、新颖的观念、独特的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努力使学生的心灵空间呈现出“百花齐放”、“百花争春”的欣欣向荣的景象,切实本着“保护天性、弘扬个性,完美人生”的教学目标开展教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