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的功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35:38

互联网金融的功能篇1

虽然在目前人们对互联网金融还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定义,但是,从整体的角度来分析,它的含义内容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来说,就是传统金融服务在当前互联网技术的作用下,改变过去的服务模式,由线下转移到线上[2],实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狭义来讲,就是在互联网作用下来合理配置金融资源,确保金融的各项功能可以顺利实现。在新形势下,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极大的丰富了金融功能体系,从金融功能的视角来对互联网金融分析,实质上也是对其自身新功能的一种完善和描述。

一、互联网金融的描述

从新形势下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形态来讲,它有两个明显的特征:第一,拥有和传统金融服务完全不一样的业务模式的特点;第二,实现了对传统金融模式服务功能的改进完善。它的业务形态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首先,网络信贷。网络信贷是近些年来出现的新的金融功能,在2010年得到了迅速发展,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信贷网站不断增多,并且成交量也在逐渐的上升;其次,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以“支付宝”为代表的新型支付方式在2003年得到了迅速发展,并且取得了极好的市场效果,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支付形式,众多的第三方网站也都开始了发展第三方支付业务,这就使得金融业务的商业附加值逐渐降低;第三,众筹融资平台。我国的众筹融资平台最早发展的是2011年的“点名时间”,当前也是规模最大、体系最为完善的平台,也刺激了其他网站的借鉴发展;第四,移动金融。移动金融主要是针对于手机银行业务来说,通过手机银行实现金融的相关服务,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加上人们对金融功能的了解,运用移动金融的方式来完成金融相关功能,像条码支付、poS机支付等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但是,从总体上来讲,这方面还处于完善成长阶段[2]。

二、金融功能视角下的互联网金融分析

从当前的金融服务功能的构成结构来看,它主要包含有五个方面的功能,即支付结算功能、资源配置、信息传递、风险管理以及经济调节。由于其自身业态的差异性,使得各项功能的完成还需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

1.支付结算功能

互联网金融主要是依靠基础就是互联网网络技术,可以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完成金融服务的支付结算功能,在这方面最为典型的就是支付宝。从互联网支付业务的发生流程来看,它主要涉及到的主体有用户、第三方支付机构以及商业银行。相对于传统银行支付来说,它具有一系列的优势特点,首先,支付简单快捷,可以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第二,成本花费低,在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支持下,各个不同银行账户之间可以实现无额外费用的转账,改变了过去转账收费的模式;第三,担保保障,这方面最为明显的就是淘宝在每一笔订单生效后都会给用户提供担保服务,用户支付的资金需要由支付宝来完成转接[3],不是直接支付给卖家的。

2.资源配置功能

这一功能是金融服务体系的核心所在,对外的表现主要是刺激储存和投资优化。在互联网金融的带动下,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可以对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确保信用贷款的进一步完善发展,对于个人和企业来说,所要做的事情并不多,只需要在网上形成一个行为数据就可以了,由此产生信用评价,进而在此基础上得到可授信度,这一系列工作的完成都是由互联网自动实现的,不需要过多的中间交易成本[3]。

3.信息管理功能

过去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在对信息的获取和管理上呈现出成本支出大、结构化数据、易于判别信息的可靠性以及管理的安全度高等特点。它与互联网金融相比来说,互联网金融在信息的获取和管理方面具有成本低、非结构化数据偏多、信息的共享程度高等的特点。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创新完善,这会促进互联网金融管理的成本和效率得到有效的改善,并有利于建立普遍性的信用体系[4]。

4.风险管理功能

在金融活动往来中,交易双方的交易成本和信息如果出现了不对称现象就会直接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增加。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可以对所获得的数据信息进行深层次的挖掘,这样可以确保交易过程中成本和信息的对称,两者之间是一致的,并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实现风险管理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也是其风险管理功能的一种体现[4]。

5.经济调节功能

在当前经济态势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前途是很好的,从金融的经济调节功能来看,它的实现主要是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等等在金融体系的作用下来完成[3]。但是,因为互联网金融在现阶段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并不多,而且它是融合了互联网的开发、平等、协作特点的,主要取决于市场的活力,因此,它的这方面功能较为薄弱。

互联网金融的功能篇2

文章编号:1003-0751(2017)03-0027-0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崭新的数字金融时代已经悄然而至。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之间功能的融合逐步改变着传统金融生态、业态和模式,并对互联网环境下的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一方面,互联网企业等金融的“外行人”逐步踏入金融领域,为客户提供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推进普惠金融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运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创新金融产品或服务的提供方式,降低金融产品与服务的成本,改变金融的格局与环境。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基于各自的优势融合发展,为金融体系的完备、金融业务的丰富提供了新的思路,为金融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向,引导创造更加丰富的金融新业态。

一、互联网发展催生金融的物质基础和功能基础

互联网发展产生了金融的物质基础和功能基础,为金融模式创新提供了必要条件。

1.互联网背景下的金融物质基础

互联网背景下的金融物质基础主要包括技术基础、平台基础和客户基础等。

第一,以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为代表的互联网新技术,深刻改变着传统金融模式,推进了金融深化发展,为金融模式创新提供了支撑。云计算通过分担电脑存储、计算及扩展等功能,提高了用户计算能力和信息服务能力,通过交叉配置服务时间满足服务需求时间分布不同的用户需求,提高服务响应效率。陈甚澍(2012)认为云计算技术能够降低银行业的成本、风险,提升其竞争优势。大数据通过数据挖掘、分析等方式创造价值,成为驱动创新、提高生产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基础。谢平(2013)指出,大数据为金融活动参与者的信用评级提供了支撑。在大数据技术运用背景下,互联网金融能够缓解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违约概率。

第二,互联网平台是一个虚拟的空间,用于匹配参与者双方的需求。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平台基础主要由三个层面构成:一是数据层,主要是运用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对原始基础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反馈;二是规则层,主要由交易规则、运营规则、管理规则、安全规则等构成;三是应用层,主要是为金融需求者提供集支付、理财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当在模式创新基础上的用户累积数量达到质变之后,互联网平台的应用层、规则层和数据层会出现联动创新的局面,呈现出向综合化或横向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第三,互联网的客户基础强调了两个关键问题:一是互联网的客户基础旨在汇集客户资源,覆盖长尾市场,这要求单个客户边际服务成本足够低和客户数量足够大以实现规模经济。借助于互联网服务渠道能够有效获取大量客户,同时降低单个客户的边际服务成本。二是互联网满足客户的个性化、差异化和便捷化的服务需求。随着市场用户信息的不断透明化,客户需求不断凸显个性化,借助互联网的金融服务能够实现对客户的细分,充分挖掘客户潜在需求,针对不同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从客户需求出发提升服务价值。

2.互联网背景下的金融功能基础

互联网背景下的金融功能基础主要包括支付功能、信息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其中,支付功能是金融的基础设施,信息功能是金融资源配置的基础,资源配置是提高配置效率的支撑。

第一,传统支付是对交易者之间、金融机构之间债权债务关系进行清偿的一系列组织和安排。而互联网背景下的支付是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信技术为支撑,实现债权债务清偿的制度与组织安排。以运营商为主体的模式下,运营商通常将用户手机账户作为移动支付账户,通过扣除用户话费进行支付交易。以银行为主体的模式下,银行通过运营商获得通信网络服务,将用户的银行账户与手机账户绑定,通过银行卡账户进行支付。在以第三方支付机构为主体的模式下,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过与运营商、银行和商家合作,共同完成支付交易,合作方权责明确,有效提高了支付效率。

第二,互联网的信息功能不仅优化了传统金融的“提供价格信息”的功能,而且使“价格信息”的内涵得以丰富。一是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加快了信息的流动和资金的流动速度,从而使利率指标更加准确地反映资金的供需状况,引导资金的配置效率,为金融机构带来了价值增长。二是信息的流?影樗孀胖Ц痘疃?,对这些支付活动蕴含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挖掘,了解客户偏好、信用状况等信息,通过精准营销实现金融机构的价值增长。

第三,互联网在资源配置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一是互联网技术对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均能进行科学高效处理,解决传统金融忽视的小微领域的信用评价问题,大大降低交易成本,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二是互联网能够实现跨国界、跨时区和跨领域配置资源,拓展传统金融配置的范围和边界,为风险管理提供广阔的市场和完善的交易工具,可深化金融发展,优化资源配置。

二、互联网发展背景下金融模式创新的动力分析

互联网技术发展形成了金融的物质基础和功能基础,这是金融模式创新的必要前提。从国内实践看,金融抑制、制度变迁和信息不对称为互联网基础上的金融模式创新提供了环境和空间,互联网金融得到快速发展,成为当前互联网时代的金融新生态。

1.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现实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金融行业更为突出。信息不对称影响了金融交易的效率,并增大了金融交易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不能对企业信用状况进行全面了解,从而不能确定企业的风险与风险成本,导致商业银行只能依据平均风险值来确定企业利率水平。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低风险企业由于借贷成本高于自身预期而退出信贷市场,信贷市场存在更多的是借贷成本低于自身预期的高风险企业。在此背景下,必将推动信贷市场利率上升,同时增加信贷市场的整体风险,从而造成大量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使中小企业融资更加困难。

互联网金融在本质上可被视为一种在信息技术推动下形成的“新金融中介”。互联网技术能够提高信息传递效率,使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更加透明和有效,缓解资金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改善资金配置效率。例如,p2p、网络众筹等金融模式的出现,从市场痛点出发,有效弥补了市场空白,推动了金融模式创新发展。

2.制度变迁

制度变迁(institutionalchange)是指新制度(或新制度结构)产生、替代或改变旧制度的动态过程。制度变迁是以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替代原制度,突破原有制度的制约,解放生产力,适应生产关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我国金融业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的根本原因在于金融制度滞后。从金融制度变迁的层面来看,我国原有的金融体系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我国的金融体系逐步从计划型向市场型转变。然而传统金融机构的牌照垄断、利率市场化进程缓慢,忽视中小微企业等因素使金融体制改革整体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金融体系的发展滞后又阻碍了经济发展。

互联网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金融制度变迁。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在法律层面,为规范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国务院及各省部委纷纷出台相关规章,鼓励和引导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在政策层面,降低金融行业准入门槛、鼓励金融创新发展、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完善金融监管机制等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政策相继出台。在征信层面,互联网金融与征信体系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专门针对互联网金融的征信机构应运而生。

3.金融抑制

对金融进行过度管理会导致金融配置效率低下,甚至金融秩序无序。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扭曲导致形成金融抑制,使得金融资源不能发挥作用,从而制约了经济增长。像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目前仍然存在着金融抑制的特征,例如政府规定的存贷款利率、信贷资金流向限制、信贷配额限制、银行开设分支机构限制等。

金融抑制导致了金融服务缺口不断扩大,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土壤,金融抑制下的市场需求是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内在动力。由于金融抑制的存在,大量的金融资源被配置到了政府项目及国有企业等大企业,对中小企业及一些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不足。互联网发展推动了金融模式的创新发展,为金融抑制局面的改变提供了支撑。基于互联网的金融模式实现了金融行业内交易成本的降低、交易效率的提高以及信息不对称的降低,对资金需求者的信用和风险等方面进行评价,将分散化的金融资源高度融合,推进了普惠金融的发展。

三、互联网发展背景下金融模式创新的方向

依据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从经济社会属性、产业组织属性和功能属性等角度分析金融模式创新方向,为未来的金融模式创新提供指导。

1.基于互联网金融经济社会属性的演进方向分析

金融功能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向前发展。注重用户体验、满足用户心理价值感知和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的理念向传统金融持续渗透,成为互联网时代金融功能转型的内在驱动力。农业文明背景下,经济具有较强的自给性、区域性和封闭性等特征,此时的金融功能仅是货币功能。工业文明背景下,经济呈现出全球化、一体化特征,生产要素跨地区和跨国界流动,金融功能从支付结算到信贷功能,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信息文明背景下,互联网技术发展丰富了信息交流的空间和信息价值创造的渠道,信息数据出现了跨时空、跨虚实的交互。经济发展推动金融从服务生产功能向满足客户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与价值创造功能转变。

在此背景下,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金融模式创新的出现,融合了互联网时代的商业基因、创新思维和消费方式,创造出不同于传统金融的服务方式和商业模式,改变了现代经济用户的信息获取方式和金融消费习惯。这在追求金融活动更加高效便捷的同时,也满足了广泛用户在支付、融资与投资等方面的金融需求。以关注用户体验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打上了关注内心、关注精神、关注感受的广义虚拟经济思想烙印,蕴含着社会生活价值重塑的社会经济生态变迁逻辑。

2.基于互联网金融产业属性的演进方向分析

互联网金融产业属性演进方向表现为互联网系统与金融系统的相互交织和动态演变过程。互联网企业的跨界渗透和传统金融基于互联网的技术创新,使原本不交叉的产业领域实现了跨界融合。这一过程不仅包括“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思维向传统金融机构渗透,而且包括金融机构运用互联网技?g推进金融服务模式创新。

金融模式创新本质上是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之间各种金融交易和组织形式持续交织、耦合与互动,生成新模式的过程。从互联网金融来看,互联网金融借助互联网技术,以电子化、信息化等方式进行金融交易,并融入以人为本、注重用户体验、满足用户心理价值和提供个性化服务等内容,具有形态虚拟化、运行方式网络化等特征。金融机构在互联网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依托,需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强调满足用户心理需求,让其因享受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服务而感知价值。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通过对信息数据等无形资源的挖掘和分析,使价值形成方式摆脱了传统有形资源的路径。互联网金融将价值创造与社会需求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以金融民主化、普惠化为特征的产业组织属性和价值创造的演进路径。

3.基于互联网金融功能属性的演进方向分析

以长尾理论为基础,互联网金融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降低边际成本。互联网金融的边际效益递增规律使个性化金融服务模式进一步优化,资金的时间、空间匹配边界和规模得以极大的扩展。互联网背景下的虚拟经济时代,新的金融产品、金融需求、金融服务以及新的交易关系不断出现,冲击并颠覆着传统经济基础上的传统金融模式与功能,使金融模式创新成为必要和可能,并推动了金融模式创新进一步发挥壮大。正如林左鸣(2011)所强调:“正是此类让虚拟价值走上前台的规则变化和观念更新,使商业模式创新成为必要并且可能。”

虚拟经济重新定义了金融行业的价值分工和商业模式,让虚拟价值走上前台,利用新思维、新技术对传统金融商业模式和服务功能进行创新。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是将金融业态模式和本质功能加以网络化和及时化,是对传统金融功能进行的有益拓展,营造了新的金融生态圈及其价值创造方式。互联网金融精确对接用户的需求盲点,让金融回归普惠和民主化,让服务更加个性化和定制化,满足用户体验。互联网金融模式演进与功能拓展,既取决于互联网技术对金融业的渗透,又取决于现代社会大众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更高层次的需求体验。通过金融模式创新与功能拓展,可向用户开放金融服务、金融产品的制定权和所有权,为用户提供具备互联网基因的生活体验和全新的金融消费生态链。

四、互联网发展背景下金融模式创新的路径与对策

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迎合了我国金融产业发展新趋势,带动了金融服务需求的增长,改变着传统金融生态和模式,不断地促进传统金融的发展模式、运营模式和服务模式转型升级。

1.金融模式创新的路径

随着互联网技术产业的不断完善和成熟,互联网企业逐渐开始拓宽业务范围,不仅为金融机构提供网络技术支持,还在不断地创新和探寻新型的业务模式。未来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的路径有两类:一是依赖技术进步而实现的移动支付、大数据金融平台和直销银行等;二是依赖与传统金融合作而实现的综合性平台和智慧银行等。

第一,基于技术进步的金融模式创新。从技术层面来看,移动支付、大数据金融平台和直销银行等将是金融模式创新的新渠道。在移动支付方面,未来支付模式将围绕“金融+生物识别”开展。目前,利用指纹、声波、人脸、虹膜、指静脉等生物识别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集中在开户身份核验、缴费支付认证、自助机无卡取现等场景,如招商银行的“atm刷脸取款”、民生银行的“手机银行指纹支付”以及阿里、腾讯等互联网金融企业推出的“刷脸付”“声波付”“空付”等。多渠道探索生物识别技术应用场景,是未来金融模式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在金融数据平台方面,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平台+数据+金融”。利用大数据金融平台能够实现对用户数据的分析、挖掘,对用户信用进行评价,以及对金融产品进行定价等,推进金融模式深化发展。在直销银行方面,由于没有物理网点,直销银行可以有效降低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比如汇丰银行的直销银行通过互联网渠道、手机银行方式或其他电子渠道提供产品或服务。

第二,合作基础上的金融模式创新。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合作方式从“大数据+电商平台”向“大数据+综合性平台”转型。商业银行通过与互联网金融平台合作,能够积累大规模的用户,并通过平台规则、互动机制为用户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合作背景下形成的数据、平台和金融三位一体的运营模式,实现对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综合化管理,在此基础上能够为用户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包括支付结算、现金管理、融资担保和财富管理等,实现互利多赢的全新商业模式。未来将形成三大模式:一是以浦发银行为代表,关注消费金融和支付功能,利用高效的平台处理终端,构建跨平台、跨币种、跨渠道的支付体系;二是以招商银行为代表,关注创新财富管理服务,构建一个提供资讯、金融产品精选、在线理财顾问的全流程财富管理平台;三是以华夏银行为代表,关注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功能,打造立足于支付结算、现金管理为代表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和创新的银企合作模式。

2.金融模式创新的对策

互联网发展与金融模式的创新深化,重塑了金融体系的核心竞争优势。作为传统的金融机构,应深刻认识互联网发展对金融模式创新的重要影响,借助于互联网技术探讨促进商业银行创新的对策,为互联网发展背景下的金融模式创新提供支持。

第一,借鉴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体现为尊重用户体验、开放包容以及公平普惠等。传统金融企业应借鉴互联网思维,为其金融模式的创新发展提供方向参考。重视客户对金融服务需求的细微变化,根据用户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通过差异化、定制化的金融产品设计,持续提升客户体验;学习借鉴互联网金融模式,??化商业银行内部业务流程,最大化地满足用户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

第二,运用互联网技术。依托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挖掘、整理和分析数据,把握产品发展方向和用户需求偏好,精准设计金融产品和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增强用户体验;线上线下方式相互配合,实现用户获取便捷化的金融服务。线下主要是进行获客和增加客户体验,线上主要是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便捷化。

第三,推进服务渠道创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金融服务或金融交易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在此背景下,传统金融企业必须瞄准金融服务趋势,推进服务渠道创新。通过开发各种软件,利用线上银行业务替代线下业务,提高工作效率。比如郑州银行的“简单派”和“鼎融易”,通过自建或整合外部渠道,为其上下游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利用广告宣传、新闻媒体和口碑等方式,推广渠道影响力。

互联网金融的功能篇3

互联网作为一项技术,在过去20多年来一直在影响着全球的金融业。不过,互联网的影响主要集中于后台(比如支付)和渠道,并没有催生出任何新金融。在互联网技术发展最早、最为成熟且应用领域最广的美国,并不存在所谓“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大行其道,主要源于中国金融体系中“金融压抑”(financialrepression)的宏观背景,以及对“互联网金融”所涉及的金融业务的监管空白。所谓“互联网金融”之所以迅速发展,实际上是进行了比传统银行更为激进的监管套利。

互联网公司灵活而激进的运作模式,扰动了传统金融企业固有格局。它们正在倒逼着传统金融企业运营的市场化,以及利率的市场化。不过,中国所谓“互联网金融”业务,只是传统金融在监管之外的一种生存形态,互联网只是一种工具。金融的本质没变,也没有产生可以叫做“互联网金融”的新金融。

如此,“互联网金融”恐怕是一个伪命题。对互联网进行研究,应该认识到其作为技术的本质,及其作为技术的普遍适用性,包括在传统金融企业的运用。作为技术,互联网有助于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客户体验,延展金融服务的边界,并帮助实现“普惠金融”(inclusivefinance)的理念,“互联网金融”则是个似是而非的概念。美国为何没有“互联网金融”

美国是金融和互联网都最为发达的国家,但是美国没有“互联网金融”的说法。

这缘于互联网作为技术的本质。互联网对金融的冲击,本质上就是机器与人力资本的冲突,其结果取决于机器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取代人力。而这种冲突自金融诞生之初就一直在进行。在这点上,互联网并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地方。

互联网的特性,就是对标准化、数字化内容传输的便利性和规模化。在金融领域,这类信息(如交易数据)和流程多为业务的后台。难以标准化的人力资本(如商业关系)则储存于个体之中,很难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在历史上,金融领域的技术进步已经对人力资本进行了多轮淘汰。但有些信息注定难以用机器处理,而这往往是金融最重要的部分。

交易市场因为交易数据是标准化海量数据,因此受到互联网技术影响最深远。比如股票买卖,在业务处理上就是对股票所有权的登记和转让。这种所有权信息以数字化方式储存于电脑中,便于以互联网的方式传输。美国的洲际交易所(iCe,intercontinentalexchange)在上世纪90年代成立时,就是要运用互联网技术来建立一个能源交易市场。发展到今天,洲际交易所已经将纽交所合并而成为世界最大的交易所之一。在交易市场上,互联网还促生了ameritrade和etrade等基于互联网的股票交易平台,降低了交易费用,为散户进行股票交易提供了更多便利,对传统的券商交易平台产生很大冲击。

支付领域的数据则更加单一和标准化。以货币为例,除了手中现金,大部分货币以银行记账的形式存在。也就是说,我们常说的货币,绝大部分是数字化的借记和贷记关系。这种记账关系以数字化方式储存于电脑中,也非常便于以互联网方式进行传输。发展中国家在推广小额贷时,广泛应用的智能手机的支付转账功能就借助了移动互联网。

金融领域的其他信息,如信用信息和经济、行业及公司的研究报告等也多以数字化方式制作并传播。

那些基于互联网的社区和互动技术,则促进了市场参与者彼此交流,使交易变得更加容易,增加了交易的流动性。这同时还加强了金融交易本来就有的网络效应。西方交易所一直都积极采纳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各种技术。交易系统不断演化,技术创新层出不穷。在不断地跨国和跨市场兼并后,少数全球性大型交易所(比如洲际交易所)出现,能够多品种、多区域、24小时交易。

可以说,在过去20多年,互联网技术全面深刻地改变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金融业、尤其是金融交易市场的市场结构。不过,互联网对西方金融业的影响只能说是“静悄悄的革命”。金融在后台提高了效率,但在更多时候并没有喧宾夺主被注意到。而金融在经济体中执行的六大功能(支付、融资、配置资源、管理风险、提供价格信号、处理信息不对称)从未改变。互联网并没有派生出新的金融功能。从这点看,它与对音乐、电影等行业的影响并无本质区别。

以洲际交易所为例,它推动了美国交易市场的巨大变化,甚至吞并了最能代表传统金融的纽交所。但是,并没有任何人将洲际交易所视为互联网公司。而合并后的交易所也没被称为“互联网交易所”。

再以股票的网上交易平台为例。ameritrade等网上交易系统和交易所系统直接相连,减少了中间环节,从而降低了费用,增强了用户体验。但从股票投资者的角度看,后台交易系统的技术改进更便于实施既定的投资策略,但是他的投资收益来源依然是所司(股价变动和分红)。

股票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功能也没有因互联网而有任何改变,投资者依然是根据公司运营和收益前景来决定投资与否。同样,对研究而言,互联网改变了研究报告的传递,但互联网本身并不能产生研究报告。

互联网作为一项技术,在美国的金融业得到广泛应用,并且产生了深刻影响。但互联网并没有产生新金融。这种认识上的清醒,使得西方市场没有产生所谓“互联网金融”概念。“互联网金融”为何盛行中国

互联网在中国金融业的应用,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由招商银行推出的“网上银行”。但互联网在中国金融界真正发力,也就是最近几年。

当前热炒的“互联网金融”概念更多是指p2p平台、余额宝以及移动支付等领域。它们的发展,主要源于制度因素。中国的金融体系长期处于经济学家麦金农和肖所描述的“金融压抑”之中,利率受到管控,资金主要由银行体系进行配置。而逐利的市场,必将试图利用任何由于管制而可能产生的套利空间。这就是目前所谓“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大行其道的基本逻辑。互联网在其中只是个技术手段。

“互联网金融”对中国的金融改革其实有着积极意义。这些企业和服务在客观上推动了传统金融企业的市场化,甚至倒逼了利率市场化。由于其业务主要是面向低净值客户和小微企业,它们还帮助解决了中国金融体系里小微企业贷款难的问题(这是传统金融长期以来不愿或难以解决的问题)。

不过,“互联网金融”企业存在的根本,还是利用监管空白而进行的监管套利,而不是互联网。它们没有依靠互联网而产生任何新金融。

以p2p网上借贷平台为例。p2p借贷平台在美国有Virginmoney以及Kiva(2005年,小额贷)、prosper(2006年)和LendingClub(2007年)等。中国的p2p平台则有宜信和拍拍贷等。但是,除了Virginmoney和拍拍贷的商业模式是建立在所谓web2.0的纯平台基础上,其他的p2p平台都提供本金甚至利息担保,基本都还是承担着传统银行的中介功能。

与p2p平台有着直接竞争关系的小额贷公司,其贷款规模会受到资本金的严格约束,而p2p平台则规避了这种约束,在实际上进行着比传统金融机构更为激进的监管套利。问题是,同样是进行期限“错”配以赚取利差,p2p平台并没有任何制度性的保证以应对违约、挤兑等各种风险。可以说,在p2p领域,真正能够体现出“互联网金融”所隐含的金融脱媒功能的平台并不存在。相反,其监管套利活动如果发展太大反而可能带来系统性风险。

最近谈论最多的是阿里集团的“余额宝”,这与“互联网金融”试图隐含的意义就更加偏离,也更易被误解。余额宝在本质上是货币基金,互联网只是其销售渠道。作为货币基金,余额宝的迅猛发展实际上倒逼了利率的市场化。对之分析,要回到货币基金和银行业务的本质。

货币基金的产生,源于美国政府当初对利率的管控。大萧条后,美国政府推出Q法规(regulationQ),规定银行不可向活期存款发放利息,以防止银行为争夺存款而发起恶性竞争。货币基金的出现,就是为了规避Q法规。作为存款账户的近似替代品,货币基金可以支付利息,从而成为银行的竞争者。

与银行功能相似,货币基金也是将资金集中起来进行放贷,包括向银行提供资金。货币基金在发展起来之后受到政府的严格监管,在投资领域只能投向低于六个月期限的流动性好的高评级债。美国政府曾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向货币基金提供保险,引发银行不满,认为会导致储户将资金转走。

货币基金在中国同样是银行的竞争对手。余额宝就是阿里巴巴与天弘基金共同推出的货币基金。作为渠道,余额宝起到为其背后的货币基金融资的功能,使默默无闻的天弘基金几乎瞬间增加了超过2500亿元的规模,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基金。

余额宝强大的融资功能,引发众多关注及误读。其实,与股东、债权人和储户一样,作为银行竞争者的货币基金,同时又是银行融资渠道之一,在为银行提供融资服务。银行与工厂相似,同样是拿原料(资金),来做出产品卖(发放贷款),从而盈利。银行的资金有几个来源:股东、债权人(比如货币基金),还有储户。其中,从储户获取的资金成本最低。在中国现在具有“金融压抑”特征的金融体系下,老百姓的钱以极低利息放银行里,银行则从中较为轻松地赚取利差。

作为货币基金,余额宝吸引老百姓的钱,然后再投到银行去,从而改变了银行融资结构。由于资金更多来自市场而非储户,银行的融资结构被改变,融资成本被提高。这是正常的市场行为,可以说是利率市场化情况下银行不可避免要做的转变。余额宝对银行的冲击,本质上是货币基金与银行之间的竞争与共生关系,与所谓“互联网金融”无关。

从基金的本质进行分析,余额宝的收益来源于其所进行的投资,比如短期国债等。余额宝的收益并非来自互联网。如果投资不力或风险没有控制好,其收益就会受影响。作为基金,余额宝带来的风险与收益(这正是投资者所需求的)并不会因互联网而改变。

与其他货币基金有很大不同,余额宝拥有阿里巴巴的巨大影响力,而且可以利用互联网很便利地吸引众多小额投资者,从而大大扩展了其客户来源。互联网,准确地说阿里巴巴,为天弘基金提供了一个其他货币基金都不具有的销售渠道。对余额宝进行的任何讨论,都必须围绕着它本身即是个货币基金的事实来展开。将之作为“互联网金融”,从而掩盖了其作为货币基金的事实,已经在众多讨论中产生了误导。

阿里巴巴挑选货币基金合作,亦有其道理。货币基金是最适合以互联网作为渠道来进行销售的基金产品。货币基金投资于流动性高且相对安全的产品,是所有基金里最具同质化的产品。货币基金因此收取费用低,在传统的基金销售渠道(银行券商等)中不受青睐,也很难向小额客户推广。阿里巴巴已经拥有众多客户,获取基金客户的边际成本趋于零,从而可以迅速做大。

余额宝为这类“互联网金融”产品,本质上是基金,互联网只是销售渠道。

对其他“互联网金融”产品进行剖析,同样要回归“传统”金融的本质,而互联网只不过是其在技术上的运用。这些“互联网金融”服务没有创造出特殊的,完全区别于传统金融的新金融。

互联网公司惯有的以烧钱来博眼球的运作方式,与传统金融所秉承的理念完全相反。金融在本质上是对风险进行经营,多遵循审慎原则。比如,投资可以说是以“赚钱”为唯一目标的行业,但同样遵循首先是不输钱,然后才是赚钱这一原则。这与互联网公司的经营规则有根本性冲突。这种冲突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刺激了传统金融企业,使其更加面向市场和客户。另一方面,它的一些做法违背了基本的金融风险管理规则,可能造成行业的无序竞争,甚至积累系统性风险。“互联网金融”并非科学提法

迄今为止,互联网对金融的影响都集中于技术层面。这在中国更是如此。“互联网金融”,并不是一个科学的提法。这等于将后台的技术改进与前台的金融功能混为一谈。

正如上文所述,在互联网和金融都最为发达的美国,金融业的市场结构因互联网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其学术界和业界都从没出现过“互联网金融”这个说法(用谷歌对internetFinance进行搜索,你会发现其结果全部是有关中国的)。原因就在于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尽管提高了效率,但并没有产生新金融。将二者放在一起谈所谓“互联网金融”,从而将之当成一种新的金融形态的分析,是中国独有的。而在中国,之所以会有大批所谓“互联网金融”公司的存在,根本原因是金融管制形成的监管套利空间。

更广泛来看,在互联网商业化发展的20多年的历史中,互联网能真正产生冲击的都是渠道。那些因渠道被冲击而消失的企业,也都是那些经营着已经商品化了的无差异产品的企业。互联网可以将更多的内容提供者带入市场,也可将产品推向更多使用者。所谓颠覆式创新的互联网公司,也集中于渠道。比如谷歌,就依靠搜索而获得巨大成功。相对于一个特定商业领域的核心功能来说,消费者关心的终究是内容。渠道本身并不能产生内容。

以互联网冲击最大的领域音乐为例,互联网的下载功能改变了音乐的销售渠道。但对一个歌手(或唱片公司)而言,创作出受欢迎的音乐永远是获取成功的关键。在金融的支付领域,互联网使支付变得快捷方便,但它依赖的还是以中央银行为核心的整个支付系统基础设施(比特币就因为获得不了中央银行的支持而屡遭挫折)。而支付背后的经济关系(如债务的产生和消除)更不会因互联网本身而改变。

媒体方面,互联网使新闻的传播更为快捷和民主,但当新闻已经同质化后,媒体最终赖以生存的还是内容。好的内容和分析才会真正吸引顾客,这从美版的《华尔街日报》和《经济学人》的演化就可以看出。同样,研究报告的传递因互联网而改变。但互联网产生不了研究报告。

互联网金融的功能篇4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创新发展;风险控制

互联网金融爆发式发展背景下,以传统金融业为代表的商业银行已经意识到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必要性和竞争的激烈性,纷纷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或业务互联网化,从而来适应人们对金融服务和产品的新需求。

一、互联网金融概述

(一)定义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兴金融运行模式。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与传统金融行业相结合的产物,互联网以“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优势不断向传统金融业态渗透,并产生根本性影响。互联网金融通过互联网技术和金融功能的有机结合,在开放的互联网平台上形成功能化金融业态及其服务体系,包括基于网络平台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服务体系、金融组织体系、金融产品体系以及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等,并具有普惠金融、平台金融、信息金融和碎片金融等相异于传统金融的金融模式。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历程要远短于美欧等发达经济体。截至目前,互联网金融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0年-2005年左右的传统金融行业互联网化阶段:第二个阶段是2005-2011年前后的第三方支付蓬勃发展阶段而第三个阶段是2011年以来至今的互联网实质性金融业务发展阶段。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国内互联网金融呈现出多种多样的业务模式和运行机制。

(二)特点

互联网金融能够得到快速发展得益于自身商业模式带来的一系列优势,也尚且存在一定不足。

1.运行成本低。一方面可以减少网点建设和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尽可能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资金供求对接及时有效。

2.工作效率高。通过计算机系统和标准化的操作流程,互联网金融业务可以轻松实现客户无需排队等候,批量处理,速度快且用户体验更好。

3.覆盖范围广。客户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在互联网上寻找到更多所需金融资源,服务更直接,可供选择空间更大。

4.发展速度快。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伴随大数据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得到了快速增长。

5.管理可控性弱。一是风控弱。成熟的信用体系尚未成熟,以及互联网金融在网络环境中存在一定不可控性导致风险控制难度加大。二是监管弱。互联网金融尚处起步阶段,法律法规等制度不健全技术安全方面也时刻存在巨大隐患。

(三)发展趋势

1.可以更好地实现金融资源优化配置。通过为客户建立新型的支付体系和交易平台,使海量的金融供求信息在平台上集合,满足投资者足不出户即可完成投资理财、交易融资的金融需求,使金融资源在信息对称、交易成本极低的基础上,实现合理配置。

2.移动支付逐步取代传统消费支付方式。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移动支付作为互联网金融消费支付的重要形式,集支付、理财等一系列消费功能,将成为普及应用的支付方式,并形成有价值的大数据资源。

3.大数据的分析与挖掘优化服务提升价值。随着数据终端与平台的快速发展,依托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帮助金融企业发现客户需求点,完善金融营销方式,提高客户体验满意度,提升营销与广告的精准性、发现新商机、拓展新业务。

二、互联网金融时代传统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1.互联网金融模式有助商业银行降低运行成本并提高运营效率。商业银行与各大电商进行贷款业务合作,形成互联网融资供应链,使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之间高度融合,同时借助互联网对贷款实施在线监控,促进贷款效率和安全性的大幅提高

2.互联网金融模式有助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在企业贷款、消费贷款业务中积累了大量的客户资源,并逐步形成网上金融消费习惯。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商业银行可以对客户网络活动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对广泛、全面、冗余的个人或机构信息筛选、再加工及组织形成针对性、标准性、动态连续的金融信息,为商业银行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提供决策参考。

(二)挑战

1.传统商业银行现有的经营思路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面对的客户将是追求方便、快捷、个性化服务的企业客户和年轻消费者。而目前,很多商业银行的相应业务未能做到针对客户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趋势做出调整,特别是技术引进和技术安全方面投入缓慢。

2.网络金融信息安全问题面临巨大挑战。网络金融市场上金融交易的运行必须依靠计算机,依靠网络,所有交易资料都在计算机内存储,网上信息的传递很容易成为众多网络“黑客”的攻击目标。网络安全问题是网络金融市场的突出问题。商业银行在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技术和设备更新速度较慢,不仅影响到信息安全问题,也制约着互联网金融业务开展。

3.缺乏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互联网金融时代的竞争,实际上是基于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的竞争,不再需要大量业务娴熟的员工,更需要新科技研发能力超强的科技人员。对于目前传统商业银行的人才队伍结构来说,全面实施互联网金融战略存在不小的难度。

三、互联网金融时代传统商业银行创新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对策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就是金融行为的互联网化。为客户提供多样化、差异化和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其核心是要在业务经营中注入互联网元素,要将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思维融入到未来的业务经营中,要使针对客户的大数据分析对业务经营起到真正的支撑作用。由此可见,商业银行要顺势发展就业把握互联网金融模式的脉搏,既要把握本质,又要创新发展,严格控制风险,保证安全。

(一)创新发展方面

1.转变思想观念,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商业银行首先要充分认知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积极向新型金融行业企业学习最新的商业模式,尽可能寻求合作结合点,在合作竞争中寻求最大发展,并不断全面学习和提升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为传统的商业银行培育出互联网基因。

2.搭建具有生态系统功能的互联网交易平台。传统商业银行首先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尽快搭建起集支付、理财、融资、消费信贷等生态系统功能完备互联网交易平台。传统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利用好自身资源,整合支付等功能,利用原有的优质客户群,在金融互联网时代继续发挥信用中介功能,力求成为各类电商的交易支付平台。

3.与时俱进地不断完善自身金融服务和产品。互联网金融具有尊重客户体验、交互性强、平台开放等新特点。因此,传统商业银行要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与时俱进地根据客户需求不断完善自身金融服务和产品。一是建立智能化网点。将物理网点作为发展互联网金融的重要阵地,重新规划和设置网上银行、掌上银行体验区,并配备专门的讲解人员,使客户在网点既能享受柜台服务,又能切实感受到电子银行的方便、快捷。二是不断优化网银、掌上银行等自助平台操作界面,设立客户体验部,收集客户对意见和建议,并及时进行调整。三是整合业务流程和产品。打破传统的部门局限,以存款、贷款、汇款、支付、银行卡、理财等多业务为基础,充分整合客户多账户、多币种、多投资等信息,通过数据分析,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优质金融服务和产品。

(二)风险控制方面

无论商业银行还是互联网金融机构始终都面临着客户信用安全和网络信息安全两大难题。商业银行必须从客户信用采集、风险控制体系设计、技术设备投入、人才储备保证等方面进行全面地控制风险。

1.严格控制从客户到运行体系可能存在的风险。一是延续传统的线下实名信息采集录入方式,确保真实性。这样有利于网络信用环境的形成,并与社会信用体系形成有效的对接,构建出真实有效的信用体系。二是加强风险控制体系建设。商业银行必须在线上交易高虚拟化的形势下不断优化现有的风险防控体系,不仅要灵活面对客户需求,还要对发生的金融交易实时风险监控。三是设计多元化的风险控制组合。互联网金融时代支付的最大特点是客户自我交易程度较高,这需要商业银行在支付环节为客户提供更为安全丰富的支付工具,让客户根据自身需求和实际支付金额大小,进行安全手段的选择或风险控制组合。

2.加大科技、设备投入,提高金融信息系统的技术水平。在思想认识到位、风险控制体系设计合理的基础上,商业银行还必须通过强大的软硬件设备作支撑,才能够确保各项互联网金融业务顺利开展。商业银行要专于金融业务创新,还要善于利用好网络安全相关的最新技术和设备。在自身不具备研发和生产大型、高端的信息安全设备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必须通过向世界级专业提供商进行定制相关设备,保证信息安全的软硬件设施可以最大限度防御外界存在的安全隐患,确保各项业务顺利开展。

互联网金融的功能篇5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交易平台设计与实现

1互联网金融产品交易

从广义上来看,在互联网进行有关金融业务的交易行为都可以称为是互联网金融交易;狭义上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交易是指实现互联网金融货币流通。互联网金融交易产品平台实际上就是将金融产品放在电子商务的平台上进行销售的行为。相对于传统的金融产品交易来说互联网金融产品交易平台获取信息更加便捷,信息的透明度比较高,这是人类理财方式的一个变革。

2互联网金融产品交易平台设计的技术与理论支撑

2.1JSF技术

JSF技术的主体功能是服务调用框架,它适用于分布式框架下数据量小并发大的场景,它能够实现服务于服务的同步调用,在一个实力尝试失败之后可以接着尝试其他的实例。JSF技术的特点是可以进行高效远程调用,支持多种序列化格式,支持数据压缩,具有在线监控报表的功能。

2.2Cobar技术

Cobar技术的主体功能是能够高效存储和访问数据,它能够在分布式的环境下为用户提供大量的数据服务。Cobar技术的主要特点是能够进行分布处理数据,也就是说数据不是放在一个统一的库而是被放在不同的库中进行调用,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提高调用数据的效率,另一方面就是当一个数据库发生瘫痪不影响整个数据系统的瘫痪。另一个特点就是数据系统的可线性得到了扩展,系统升级的成本低。

2.3JmQ技术

JmQ技术的主要功能是实现信息的处理,连接各个不同环节与不同系统之间数据流缓冲,从而提高服务器的运行效率。它属于一个信息中间件平台,适用于系统解耦,非实时系统通讯,异步处理流程等。它具有高可用性,高性能性,能够提供更为丰富的监控图表,实现信息的监控管理等特点。

2.4Redis技术

Redis技术主要提供的是数据的存储和提高访问速度的支持。

2.5nginx技术

nginx技术主要作用是提高用户的并发访问数。

3互联网金融产品交易平台需求分析

一个互联网平台设计的是否得当,平台设计是否有存在价值,这就需要在产品设计之前进行市场需求分析,分析的对象主要涉及到产品与用户两个方面。

3.1平台特点分析

相对于传统的金融交易平台,互联网金融交易平台具有效率高、覆盖面积广、具有移动性以及生产成本低等方面的优点。互联网金融产品交易平台实现的是网上金融交易,一方面信息传递速度快,另一方面服务与购买流程标准规范,这就节省了很多的传统的到银行办手续所花费的人工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随着互联网网络普及速度的加快,移动电话的普及以及手机客户端的研发与完善,很多的金融产品交易在手机上就能够完成,就不需要到固定的地点才能完成金融产品的交易。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加入网购的人数越来越多,这样金融产品通过在电子商务平台上的宣传就扩大了受众的面积,扩大了受众人群,提高了金融产品交易的覆盖面。

3.2用户特征分析

相对于传统的金融产品交易,互联网金融产品交易用户最担心的应该是资金的安全问题。其实无论是传统金融产品交易还是互联网金融产品交易用户第一考虑的都是资金的安全问题,只有对用户提供了足够的资金安全保障才能赢得用户对使用平台的信心和信任,采样才能为平台的发展留下更多的用户,才能支持平台的长久发展。因此相对于资金而言,平台应该更加的关注用户资金的安全问题

除了用户资金的安全题,用户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关于对自己隐私的保护问题。每一个人都会想要维护自己的信息隐私,保护自己的信息安全。因此平台在开发时要注意对用户信息安全方面的考虑。最后就是操作的手续要简便,所有人都不喜欢繁琐的操作程序,因此在设计平台时要尽量简化操作的手续,方便用户的使用。

还有就是页面的反应速度不应该持续太长的时间,在出现问题要有及时灵敏的反应机制。

4互联网金融产品交易平台设计

互联网交易平台的设计设计到许多不同板块的协调。第一是票据理财页面,它包括票据购买流程、票购买功能以及票据功能列表三个方面;第二是基金理财模块,包括基金申请流程、基金赎回流程、基金申购功能以及基金赎回功能;第三部分是资产总揽和我的资产两个方面;第四部分是交易模块;第五部分是交易数据库设计模块,主要是表结构的设计。通过了解这些模块的实际功能与详细设计,我们就能够比较全面的了解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设计流程与实现过程。

5结语

金融产品交易与互联网相连接是金融产品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既是时展的要求也是金融产品发展自己的要求,在互联网金融产品交易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许多的技术与理论方面的支持,因此要实现互联网金融产品交易就必须注重技术的变革与发展,这样才能促进互联网金融交易的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洪梅,谢朝阳.基于金融功能观的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比较[J].中国流通经济,2014(11).

互联网金融的功能篇6

一、中国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

1.市场化程度低

中国金融体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垄断性强,以商业银行为例,国内交易量较大的几大银行均属国有资产,在国家政策偏移的背景下,形成了行业垄断的局面。封闭的市场信息以及行业竞争现状导致金融行业的市场化程度低,继而造成了银行超额利润明显,客户对于市场抱怨大,消极应对消费与储蓄,不利于金融行业的发展与变革。另外,中国金融市场的金融效率低是另一显著特征,金融效率低造成的主要局面则是通货膨胀现象严重。据调查显示,中国的m2存量与GDp比例高达200%,这个数字远高于欧美等发达国家。

2.金融结构弹性低

金融结构弹性取决于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市场运营透明度、以及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等,也与证券发展程度及证券基金等在整个金融市场所占比重有关。金融市场变幻莫测,任何财政政策的颁布都有可能对整个金融行业走向产生巨大影响,金融风险也是中国金融能否平稳发展的关键性要素,一时的风险变动可能不会拉低整个金融市场的走向,但长时间的风险沉淀与积累将不利于中国金融行业的稳定发展。风险的流量机制则是影响金融结构的首要条件。

3.国际化程度低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的波动也会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但我国金融市场在国际中地位较低,以中国为核心的庞大经济体系还没有在世界范围内建设起来,这与中国经济在世界舞台所占比重是严重不相符的。为了屏蔽世界金融风暴与经济危机,中国政府对于中国金融行业掌控较为保守,人民币还未成为可以交易的货币,外资入华条件较为苛刻,且外资企业在华上市也还未实现。无法与国际经济相接轨是中国金融行业现存的主要问题之一,会对整个金融市场走向产生深远影响。

二、中国金融体系的“三维”改革

为了打破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局限性,保证我国金融行业在符合国家相关市场经济政策的前提下蓬勃发展,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势必要进行。金融行业在近几十年发展由盛至衰,符合一般行业的发展周期,如果不进行全面深化改革,放任市场自由交易下去将会为中国经济带来消极影响。下面,本文即从“长度”、“宽度”、“深度”三个维度来细述中国金融体系的全面改革。

1.中国金融“长度”改革

中国金融市场的“长度”改革针对的是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国际化程度低现状,改革核心即为大力开放中国金融市场,推进中国金融市场走向国际舞台。主要方法有开放人民币自由交易,以及允许外资在华上市等。规避金融风险是好,但过于谨慎小心不但不利于金融行业的长远发展还会对中国经济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经济发展迅猛,已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现阶段已出现经济增长放缓现象,人民币国际化是政府与市场共同制定的战略走向。后,中国金融市场已经进入了深刻修正期,政府开始更多干预诸如银行、基金、进出口等项目,为即将开放的人民币自由贸易做好准备。相关报道指出,中国欲在5年之内全面放开货币政策,实现万众期待的人民币自由贸易。此外,中国政府还宣布将以上海自由贸易区为基点,在上海建设21世纪全新贸易金融中心。届时,上海自由贸易区将实行人民币与美元共同流通的结算机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币自由交易。

人民币实现自由贸易后,下一步目标就是成为国际货币中的重要一员。人民币由自由贸易向国际储备性货币的过渡阶段也是中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进行博弈的过程。想要成为国际性储备货币的前提条件就是中国全面放开开放政策,引起外资企业在华投资。因为只有大量的境外资金在中国投资建厂,才能实现人民币在中国金融市场的回流。资本市场的开放不代表我们与原始政策背道而驰,而是在适应整体改革开放大背景下的新尝试。

2.中国金融“宽度”改革

中国金融市场的“宽度”改革即是放开资本市场,实现金融结构的宽放,具体做法则是做到金融市场证券化。资产证券化是国家金融体系的中坚力量,对整个国家经济都会产生深远影响。目前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较为保守,所开放的流通证券类型仅有权益类资产证券与债券类资产证券,这与我国对未来金融市场发展走向的设定是背道而驰的。现阶段我国的资本市场规模小且发展结构不平衡,股票与证券市场化发展进度严重不符。在2008年股市崩盘前,我国已进入全民炒股时代,我国人民对于股市热情高涨,股票市场的市场化程度较高。但众所周知,股票市场这些年来发展也并不景气,即使有庞大的股民基数以及交易成交量,也无法拉高其价格指数。而证券市场的发展与股票市场相比则更为迟滞,我国证券市场规模较小且信息较为封闭,人们大多宁愿把资金放入利率较低的银行也不愿将其投入到证券市场。

中国金融市场的“宽度”改革即应从股票证券市场的全面整改开始。完善修订《证券法》,在法律层面为投资者做好坚强后盾。另一方面,全面修改ipo审核制度,根据市场要求,制定全新的审核、资金进入及退出规则。最后则是要规范股票证券市场运行,绝不允许资本家操控市场。信贷资产证券化是符合我国金融市场发展预期的,目前我国传统商业银行在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竞争下经营压力较大,当实现信贷资产证券化后,商业银行的资本消耗锐减,降低了其经营风险,利于其未来发展。

3.中国金融“深度”改革

中国金融市场的“深度”改革即是打破现有市场规模,避免行业垄断现象出现,全面引进更多投资者进入市场,实现利率市场化。中国金融市场在国家政策扶持与驱动下,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以及形成了行业垄断现象,这样寡头独大的市场结构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了,急需引进如“互联网”这种可能会给传统市场结构带来天翻地覆变化的竞争者进入市场,为市场运行注入新鲜血液,“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是中国金融“深度”改革的必然产物。

利率市场化是实现中国金融市场“深度”改革的先决条件。过去由于政府对于金融市场过于保护,对利率进行严格管制,导致资金供求关系紧张,催生了不少资本市场腐败现象。只有放松对利率的限制,任其随市场情况自由波动,才能引入大量竞争者,唤醒中国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的全面开放肯能会对一些基础较为薄弱的商业银行带来冲击,但市场发展必然化趋势如此,不能出于对原有产业的保护就停滞不前,不做出变革。况且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兴起势必会为原来的金融结构带来颠覆性改变,传统金融市场的深度改革势在必行。

三、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机构与基于互联网计算机技术的企业如电商企业等相结合实现支付功能以及资金流通等的新型金融模式。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为中国经济增长做出了突出贡献,国家提出“互联网+”概念,鼓励各行业尝试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创新合作形式。“互联网金融”概念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互联网金融不是简单地将互联网平台与传统金融机构结合起来,而是在实现互联网计算机技术成熟后,顺应市场变化而自然产生的新生产物。

1.互联网金融与金融功能的耦合分析

互联网金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不仅因为其符合金融市场利润大、服务面广等特点,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其金融行业的基本功能可实现耦合。例如,互联网金融即能很好地实现金融市场的支付清算功能。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金融市场已经形成了以商业银行为主的支付清算体系,传统的支付清算功能即是到银行办理业务,近年来为了应对第三方支付平台为传统金融行业带来的冲击,各商业银行纷纷开展电子银行功能,实现用户在网上的支付清算功能。而互联网金融支付清算体系的开放,则可降低资本市场资金留存量,规避市场风险。

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对于财产管理也将有突出贡献。当今时代虽理财产品良多,金融机构也不惜成本进行宣传,但投资者却对其态度冷淡。一方面原因是理财产品收益低,回收期长,另一方面原因则是受到了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余额宝”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客户将资金存在余额宝中可获得较大利率,且交易方便,不受平台的约束限制。互联网金融为这些金融产品提供了良好、自由的交易平台,具有较大的成本优势。

2.互联网金融的现状

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成型的市场机制与运行模式,在传统金融结构的冲击下,发展速度明显放缓。几个目前较为成功的互联网金融运行平台虽看似前景良好,但一旦政府加以管控,也很有可能受到较大冲击。因支付宝、余?~宝等第三方网络金融平台的日常运行基于庞大的商业贷款,因此这也是一个互联网金融平台与传统商业银行的博弈过程。总的来说,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金融市场还没有建立起来,目前只是几个片段化的经营成功的典范,想要其建立庞大的金融网络,还需要长时间的发展。

3.互联网金融的未来

无论是整体的市场走向,还是国家的政策倾斜,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势在必行不可逆转的。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行业的功能耦合是其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前提条件,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则是其强大的发展后盾。互联网金融在市场出清、降低金融市场风险等方面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可以见得,互联网金融在未来的中国金融市场前景一片大好。

互联网金融的功能篇7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互联网支付金融风险

一、引言

互联网金融这一概念,是由谢平、邹传伟[1]学者在2012年首次提出的,他们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不同于传统的商业银行间接融资或是传统的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而是与传统融资方式不一样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在2015年,谢平[2]等学者补充,互联网金融是一个谱系概念,涵盖基于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精神,除了传统的金融中介和市场,还包括无金融中介或市场情形之间的所有金融交易和组织形式。然而也有学者认为互联网金融这个新概念并无新的内涵。陈志武[3]认为,互联网金融本质跟传统金融并无区别,其交易的还是金融契约,只是在渠道意义上挑战传统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

以普惠金融视角来看,互联网金融由于其互联网的特性,它的影响延伸到传统金融涉及不到的“长尾”用户。所以本文对于互联网金融一概念及其内涵保持重视。采用中国人民银行[4]的官方定义,互联网金融是基于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新兴金融模式;广义的互联网金融包括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狭义的仅指互联网企业开展的金融业务。

不同学者对互联网金融内涵理解不同,对于互联网金融模式有不同分类。李博、董亮[5]和张晶[6]将互联网金融分为传统金融服务的互联网延伸、金融的互联居间服务和互联网金融服务三种模式。谢平[7]按照各机构在支付、信息处理、资源配置上的差异,将其分为五种主要类型:金融互联网化、移动支付与第三方支付、基于大数据的网络贷款、p2p网络贷款、众筹融资。高汉[8]根据互联网的主要功能,将其分为支付结算类、融资类和投资理财保险类等三类。郑联盛[9]将其分成四类:传统金融业务互联网化、第三方支付及其运行机制、互联网信用业务及其运行机制、互联网虚拟货币。

基于金融功能性理论,互联网金融主要涉及到支付结算、借贷众筹等信用业务。本文将从支付结算业务出发,重点阐述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机构市场特点和发展现状,分析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机构面临的主要风险并给出相应的建议。本文中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机构仅包括互联网企业。

二、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机构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国外的第三方互联网支付起步较早,1998年全球最大的第三方支付机构贝宝(paypal)成立。亚马逊网和谷歌也纷纷推出了amazonpayment和Googlewallet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产品。全球化的信息浪潮也将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业务带入中国,并呈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

(一)互联网普及率高,互联网/移动支付使用率增长快

随着通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越来越低廉便捷的上网设备普及,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在2015年末已经达到了50.3%,中国网民人数达到了6.88亿,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了6.20亿[10]。

在互联网普及率高的基础上,互联网/移动支付使用用户人数基数大,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大。如表1、表2所示,网上支付用户规模达到了4.16亿,手机网上支付用户规模达到了3.57亿。虽然网上支付应用不是使用率最高,仅排名第六位,但是互联网/移动支付使用率增长率迅猛。网上支付应用的使用率从2014年的46.9%增加到60.5%,全年增长率为36.8%。手机网上支付增长尤其迅速,手机网上支付应用的使用率由39.0%提升至57.7%,全年增长率为64.5%,远高于其他应用的增长率。

(二)第三方互联网/移动支付市场集中度高

从市场交易规模来看,在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以及日益壮大的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里,市场集中度很高。第三方互联网/移动支付市场里主要由支付宝和财付通占据了主导地位,在互联网支付市场里占67%的份额,在移动支付市场里占约90%的份额。

支付宝是由国内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淘宝网在2003年推出的。淘宝网海量用户成为支付宝的第一批使用者,比起其他机构拥有更多的基础用户。如表1、表2所示,网上购物也是网民使用互联网主要应用之一。网上购物、电子商务的普及使得支付宝这样的主流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机构占领市场份额。

财付通是由国内最著名的即时通信服务企业――腾讯公司在2005年推出的专业在线支付平台。财付通借助于用户基础好、有大量粘性客户的腾讯软件,通过对Q币这一虚拟货币在不同娱乐、游戏等应用在集团内的通用性,架起从法定货币转换成虚拟货币的桥梁,从而使得财付通获得推广,占领一定份额。

起步较早的一些机构培养了一批忠诚用户,所以在市场里仍占有一定份额,如银商、快钱在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拉卡拉在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其他机构由于起步晚,进入第三方互联网/移动支付市场较晚,转变用户支付习惯成本太难,所以总体所占份额很有限。

(三)业务交互影响和创新,支付场景拓展

如表1、表2所示,网民利用互联网最主要是进行即时通信。根据调研巨头Kantar(凯度)[11]的2016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为微信,占75.9%,其次是QQ空间,占50.5%。微信和QQ空间均由腾讯公司开发。超高的使用率让腾讯公司不断创新业务,研究从基础功能向外延伸拓宽服务类型,在不断提升用户黏性的同时逐渐成为连接用户生活各类服务的综合性平台。例如由财付通与微信合作推出的微信支付正在慢慢侵蚀支付宝的市场份额,还培养用户新的支付习惯,甚至是每逢节日发红包的生活习惯。

众多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机构大力拓展线上线下渠道,丰富支付场景。比如在网络打车市场,阿里巴巴集团和腾讯公司不惜花费巨额资金在市场推广,为了培养用户网络打车的支付习惯。在众多业务创新中,对互联网金融影响最深远的就是支付宝通过余额宝功能推出了互联网货币基金。在用户需要支付时,账户余额显示的是支付金额,在用户不需要支付时,账户余额显示的是金融产品的净值。支付宝的余额宝业务做到了几乎实时性的现金与货币基金的转换,并且由于余额宝起投点低(1元起),比起其他货币基金,突破传统金融业小微客户服务不足、效率不高的缺点,更能惠及广大人群,体现了普惠金融理念。

三、国内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机构面临的风险

在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近几年快速扩张发展后,市场增速放缓趋于稳健。而一些存在的问题也成为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机构健康稳健发展的绊脚石。

(一)安全技术风险

第三方互联网支付的便捷性提升了网民使用率和使用体验。但是便捷性的另一面是安全性的疑问,比起传统商业银行转账汇款减少许多操作步骤,每次支付只需完成一个支付密码的输入即可完成转账。甚至在用户设置了“小额”数据后,在这个金额以内,甚至不需要输入支付密码即可完成支付。现在流行的“二维码扫一扫”“也不需要支付密码。于是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机构面临的首要风险就是安全技术风险。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机构的技术软件和支付逻辑、程序是否能够维持所有用户安全支付成功是个关键问题。

(二)流动性风险

传统的货币基金并不能像余额宝一样做到t+0赎回,而余额宝类产品能够让用户的余额宝余额(实际是货币基金净值)当天内转换成现金或银行账户余额,依靠着是期限错配和流动性错配。一旦有突发金融新闻引起大量用户集中赎回,余额宝等产品将被迫卖出所持的金融产品来应对巨额赎回,导致流动性风险。

(三)用户道德风险

第三方互联网支付的业务将传统的银行转账汇款程序-资金转出方-中央银行支付清算系统-资金转入方分割成资金转出方-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机构-商业银行/中央银行支付清算系统-资金转入方[12]。由于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机构的介入,使得传统资金链的完整性破裂,无法追查某笔款项的源头,这将可能导致用户道德风险。有的用户会利用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业务来进行洗钱非法套现等不法活动。

(四)互联网支付法律法规滞后引起的法律风险

互联网金融提供的是创新的产品,而我国的金融监管框架还是基于传统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等。我国法律法规滞后,没有一部单独完整的监管第三方互联网支付的法律,从而使得许多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机构行走在灰色地带和法律边界,无法有效地约束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机构的行为。

例如快的打车(阿里巴巴集团投资)和滴滴打车(腾讯公司投资)在2014年春节前后“烧钱”(巨额补贴给用户和司机)为了争夺市场份额。等确定了市场垄断地位后宣布停止打车补贴优惠政策。并且在2015年2月14日,快的打车和滴滴打车在没有进行经营者集中申报的情况下,宣布战略合并。这显然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和《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的要求。

四、针对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机构的风险管理建议

(一)改进互联网安全技术

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机构应该在尽量不牺牲用户体验的基础上,针对层出不穷的各类互联网电信诈骗、黑客攻击事件不断研究,投入一定的人力资源和资金,不断地改进和创新互联网安全技术,来更好地提高安全性,防范互联网犯罪。同时,移动支付的比例正快速增长,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机构也要抓紧在不同手机系统上和平板系统上应用软件的开发和维护,保证用户使用互联网或移动网络支付时都能体验到同等的安全性与便捷性融合的体验感。

国家政府方面也要尽快制定互联网支付的安全标准,针对数据保护、客户识别、身份验证等环节设置国家标准,激励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机构达到并超越国家标准。

(二)设立大额赎回准备基金和类存款保险基金

为了预防流动性风险,从单个机构的角度来看,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机构可以建立专门的防范大额赎回的准备基金。一旦大额赎回发生,可以使用准备基金来减少流动性风险。从整个第三方互联网支付行业来看,如果同时发生多起大额赎回事件,还是需要一个行业统一化的机构来防范此类风险。参考2015年银行业实施的《存款保险条例》,在银行业获得广泛的积极影响。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机构也可以联合起来,联手建立一个独立公正公平的机构,建立一个赎回金流动性风险保险基金,来防范行业性、系统性的大额赎回导致的流动性风险。

(三)完善征信系统

在防范用户道德风险方面,有的大型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机构已经推出自己征信系统。比如支付宝推出基于用户网上购物行为计算的芝麻信用。但是对于绝大数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机构来说,独自完善征信系统非易事。建议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机构可以不泄露用户隐私的前提下共享用户违约支付结算行为,构建一个负面信用清单。在清单上的用户,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机构会更加注意监控用户信用行为,从而防范用户道德风险。

(四)尽快出立完整的法律

美国和欧盟等国的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业务早已出现,较国内业务起步较早,根据魏鹏[13]学者研究,美国的监管模式是功能性监管,欧盟的监管模式是机构监管,监管模式虽然不同,但是欧美的监管思想一致,从自律自由到强制监管。从我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机构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国内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机构业务迅猛拓展,支付场景丰富跨行业创新业务众多,如果监管采用机构监管,针对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机构的定义来进行监管显然不适用。并且传统金融行业的“一行三会”分业监管也不适用混业发展的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机构,监管也需要采用混业模式。

所以建议从第三方互联网支付的功能性和支付结算流程出发,重新梳理第三方互联网支付的业务范围,协调好混业监管和功能性监管,针对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机构的市场准入标准、业务范围、业务流程、安全技术风险、流动性风险、反洗钱风险等各类风险和客户权益保护、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机构市场推出机制制定一套单独完善的系统性的法律。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2]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的基础理论[J].金融研究,2015(8):1-12.

[3]陈志武.互联网金融到底有多新?[J].新金融.2014(4):9-13.

[4]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R],2014.

[5]李博,董亮.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与发展[J].中国金融,2013(10):19-21.

[6]张晶.互联网金融新兴业态、潜在风险与应对之策[J].经济问题探索,2014(4):81-85.

[7]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与核心原则[J].国际金融研究,2014(8):3-9.

[8]高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其法制监管[J].中州学刊,2014(2):57-61.

[9]郑联盛.互联网金融的现状、模式与风险:基于美国经验的分析[J].金融市场研究,2014(2):41-49.

[10]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6.

[11]Kantar.KantarSocialmediaimpactReport2016[R],2016.

[12]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手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13]魏鹏.中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与监管研究[J].金融论坛,2014(7):3-16.

互联网金融的功能篇8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1世纪,信息科技发展迅猛,以互联化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创新与金融发展呈现出深度融合,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形态,也改变了传统商业模式,使经济的增长也随着金融发展的新型模式有了新的增长趋势。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和金融结合的产物,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实现资金通融、支付和信息中介功能的新兴金融模式。从发展趋势来看,互联网金融功能在不断完善,同时带动了电子商务、电子支付等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兴起,经济在区别于传统模式下快速增长。

1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现状

(1)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内涵。互联网金融与电子银行的关联是基本业态。主要模式分为:“直客式”模式、“集成式”模式和“渠道式”模式。“直客式”模式为行业大客户与银行关联的上下游交易平台,这种模式还在起步阶段,是大企业进行品牌营销的首选模式。客户的资金直接打入企业的网银账户,企业在于各大经销商进行利润再分配,这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为企业也带来了巨大的效益,是未来经济增长的重点发展模式。关于“集成式”模式,“支付宝”是典型的代表。知名品牌的商业企业借助这种网络平台,为卖家和买家提供金融延伸服务。这种模式的核心是为市场终端客户提供更快捷的交易环境,使人们的消费方式调整,经济增长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渠道式”模式是将众多的散户集聚发展的新模式。各大企业可以借助该渠道发展自身的电子商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该金融模式会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农村、小城镇客户购买商品的重要方式,有利于互联网金融拓展新的市场,为经济增长带来新的动力。

(2)互联网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特点。我国互联网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银行和电子商务。互联网时代银行服务模式创新,移动金融是商业银行正在崛起的重点。其内容主要包括手机银行发展、智能终端金融服务创新及移动金融商业生态圈建设。通过手机银行建设,推动基础金融服务的全面移动化,以满足随时使用,推动基础金融服务的移动化。以移动支付为切入点,建立完整的移动支付服务体系,打破传统业务与部门职能设计的束缚,使经济发展更加开放,实现经济新阶段的快速增长。2016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再创新高,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电子商务成为未来金融服务的必争之地。如今,社会网络化趋势明显,人们的衣食住行处处可见网络的身影,消费方式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发生巨大变化。客户通过网络金融实现自主、自由的支付与买卖,从而使经济增长方式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3)互联网金融存在的潜在风险。在关注互联网金融积极效应的同时,也应注意到一新生业态对金融系统的冲击。目前,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处于非监管的状态。我国的监管制度及法律规范方面有缺失,而且行业自律也极为松散,这使经济环境存在安全问题。我国互联网金融公司尚无法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各公司之间也不存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对于违约人无法惩戒,对行业的长期成长极为不利。此外,由于信用信息交换困难,容易引发恶意骗贷、借旧还新的风险,不利于国内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经济健康增长。再者是技术方面的安全考验。金融互联网虽然大大促进了经济的转型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较为突出的信息和资金安全问题。现在的网络黑客会利用互联网金融的缺陷,窃取客户信息,进行贩卖或诈骗等违法行为,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安定。

2互联网大趋势下,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发展建议

(1)银行在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服务功能。互联网时代的客户需求,随着网络生活习惯的养成而变得多元化。银行的发展最能体现经济的增长。所以,银行在互联网环境中,应延长自身的服?樟刺酰?将融资服务嵌入客户完整的需求结构中,扩展自身的服务范围。未来商业银行可以扮演的综合服务角色分为三大类:服务咨询的提供者、信息资源聚合与传播者、生活服务的介入者。商业银行作为互联网金融生态的塑造者,不能仅将眼光放到金融服务领域,还需要将服务链延伸到客户的各需求层次,并进行跨行业整合,整合平台,聚合资源,挖掘客户衣食住行等全方位的需求。像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产品的出现源自互联网企业和个人交易客户对金融支付的需求。银行恰恰是社会中发挥信用中介的主体,商业银行应该整合各类专业功能,利用自身庞大的客户群发挥信用中介功能,优化网银用户体验,实现信息化下的经济快速增长。

(2)提高合作能力,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互联网金融是一种典型的平台型商业模式,其精髓在于通过打造一个完善的、成长潜力大的开放型的生态圈。构建互联网金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简单的创新并不能给经济社会带来发展。在互联网时代下,多方合作才能完善金融服务体系。银行方面,面向电商和大数据金融的服务转型,突破传统服务的契机,扮演好渠道或中介撮合的角色。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方面,严于律己,对该平台的订单、交易、物流等大数据资产化管理,将消费客户的浏览、搜索、比价、购买行为进行数据登录,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进一步带动经济消费。企业方面,积极创新,应用互联网开展线上服务,打破时间空间对企业发展的限制,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提高服务能力。总而言之,想要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持续健康发展,就要多方面整合资源,提高服务能力。

(3)加强监管力度,规范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对经济增长是存在不利影响的。为保护金融创新,避免引发区域性或系统性风险,政府适时出台法律法规的管理策略,明确互联网金融的业务范围、监管办法及违规处罚制度。工商、税务等部门在部门职责范围内,加强对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机构的监管。工业信息以及人民银行、银监会等行业监管部门,可从信息技术、信贷政策、金融安全等角度,联合科研院所等机构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研究。公安机关加大对网络不法分子的打击力度,使网络金钱交易有足够安全的环境。监管者不仅对金融发展进行监管,也要对新生事物有一定的包容水平,刚柔并济才能有效管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促进互联网金融的规范化,使经济增长阳光化。

互联网金融的功能篇9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众筹融资;互联网技术;第三方支付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国内各行各业均得到了极大进步。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法律、政治诸多环境的完善,给当代企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并打造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一时代背景的影响下,国内企业的发展愈发迅猛。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下,不断催生了当代互联网与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从而为国内各行业利用这一创新技术实现新的腾飞与发展带来了巨大契机。互联网金融是当前社会中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在原有传统金融行业的影响下,逐渐实现了原有金融行业经营范围、经营内容的拓展,从而更有效地盘活了当代国内资本市场。除此之外,互联网金融还充分借助了互联网这一技术手段,利用其在信息传递中的便捷性提升了当代金融市场产品交易的效率,使国内金融市场的价值增加更为顺利。然而,由于互联网这一特定形式,制造了大量的虚拟交易环节和线上运营新模式,使得当前互联网络中经常出现一些不易监管的环节与模式,不但出现了较多侵权问题,更出现了大量的经济犯罪、诈骗等严重影响社会主义治安环境的事件。这些问题的出现非常不利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只有不断加强当代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监管力度,通过对现有互联网金融市场环境及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发掘与研究,建立互联网金融监管立法与审查制度,才能为国内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更加有益的环境和平台。 

二、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形式与功能 

当前国内互联网金融相较于传统金融行业而言拥有着诸多特质,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的形式与功能上: 

(一)金融货币支付 

随着国内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促进了依托移动终端新型货币支付模式的诞生。如:支付宝钱包、微信钱包等众多现代互联网金融产品。这些产品的产生给予了现代消费者新颖与便捷的体验,不但减少了携带钱包、零钱的不便,而且开始逐渐改变现代居民的生活与消费习惯,使现代消费者开始尝试网上购物的消费模式。众多互联网络商城的出现也使现代居民消费者能够足不出户就可购买到心仪的商品,并能够利用互联网络平台实现自媒体的运营、o2o的创业等。因此,可以发现,互联网金融的一项重要表现形式就是金融货币支付手段的开发与应用。借助这一形式及其功能,激发了国内互联网金融市场的消费潜力,并且还利用这种新型服务业的方式,促使了上下游的物流行业、食品加工行业等诸多领域的进步与发展。 

(二)金融货币融通 

随着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的急速发展,现代互联网的辐射范围逐渐扩大,并且在国内居民生活水平与质量日益提升的基础上,互联网金融业逐渐走入了寻常家庭,并利用互联网这一广泛的传播渠道,实现了金融货币的融通。众筹融资和p2p借贷逐渐席卷全球,其借贷关系有效回避了傳统金融机构的审批环节,以第三方为渠道实现了贷款人之间更快的金融交易。这种新型的借贷模式相较于传统金融借贷而言,具有较多鲜明的特征。利用这些优点将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更为简便的借款渠道、投资渠道。例如:可以利用互联网金融手机客户端实现基金定投、股票买卖等,也可以借助客户端所具有的功能实现对众筹项目的投资等。金融货币融通的功能还增加了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机会。与传统金融债务融资相比,互联网金融以更为开阔的渠道,吸引了大量投资客户群体的关注,从而以更为简便的审批模式支撑了中小企业获得较为丰厚的融资额,并可以获得较多具有资金实力资产管理公司的指导与帮助。 

三、我国互联网金融面临的风险 

在2011年早期,我国银监会曾经了了《人人贷有关风险提示的通知》(简称人人贷p2p借贷)。在该部通知当中对当前国内从事信贷服务的公司进行了的相关规定,并指出了当前从事此类互联网金融平台运营企业中存在的潜在问题与风险因素。在银监会的调查当中显示,当前我国从事p2p金融借贷业务的企业主要面临着三大巨大的核心风险:第一,一对多。p2p借贷平台当中经常会出现由一家平台主导的,多个合作借贷平台参与的模式。在这一模式当中,出现最多的问题在于平台总体的抗风险能力受到质疑,虽然存在有多个资本管理公司或银行为平台进行担保,但是主要的归责还是仅限于平台本身的。这就造成了一旦某些用户失信,就会使资金平台出现可用量紧缺的问题;第二,金额错配。用于互联网金融的信用评价机制并不会对用户的个人征信进行调查。只要使用个人身份证进行注册,或者是在该平台指定的渠道中曾有过消费,就会给该用户提供一定额度的信用贷款。但是,虽然较多用户在平台消费还款并没有逾期,却有大额消费贷款、信用卡贷款还款逾期的问题,而互联网金融却不会发现事实的存在,因此造成信用资金借款的错配,并使整个平台流动资金的运营变得较为困难;第三,资金池期限。互联网金融资金池的使用较为简单,并且会随着企业进行多层融资后,快速实现自身规模的扩大。但是,由于当前国内出现了大量以p2p为主要运营模式的公司,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现代互联网金融企业容易出现投资方撤资的问题,且互联网金融运营企业本身的资金池期限较短,因此在进行外部业务合作时容易捉襟见肘。 

众筹融资是一种比p2p借贷规模小的互联网金融模式。虽然其所出现的风险事件较少,但是也已经引发了市场中投资者和领域专家对该种模式互联网金融的探索。互联网金融兴起取决于民间借贷的流通,由于市场中经常会出现大量有着新点子、爱创新的社会人,但是由于自身资金实力不足原因,使他们更加期望能够利用捐赠的形式获得启动资金。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与发展,在这一社会背景与群体需求的影响下,逐步催生了互联网众筹平台的产生。但是,该平台虽然能够满足多数中小企业,或是社会个体的创业梦的启动资金来源,但是同样也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风险点:第一,借贷信息不透明。众筹融资经常会承诺大量的产品或服务,以吸引热衷用户预付款投资。但是,却由于产品本身的价值与筹资期限不固定因素,致使最终众筹融资出现信息不透明的消费者用户沉没成本;第二,家族性管理。大多数已经涉足相关领域的企业加入了众筹行列,不乏存在大量的家族性企业;第三,短期借贷和长期借贷;第四,财务管理上混乱;第五,个别信用放款量大;第六,借贷资金去向不明。通过上文的研究,可以发现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中存在着大量的风险点,这些漏洞的存在致使个别非法投机个人和企业借用金融创新的名义实行非法集资。特别是大多数p2p借贷平台可以直接参与到个人和企业的借贷,从而给予了这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机,给国内互联网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风险。

四、构建互联网金融安全制度的途径 

在货币融通和货币支付领域中,金融与互联网两者完美结合,并迈向深层融合,具有很好的时代前景。两者结合正催生着一场时代意义的变革,并推动时代金融快速发展。但是其作为事关国计民生的金融行业,其虽然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但是也应当利用国家宏观调控无形的手来规范市场,使市场的可控风险降到最低,为投资者、消费者提供良好的平台与氛围。因此,逐步加强互联网金融安全制度的构建就变得至关重要。在本部分当中,作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构建国家互联网金融监管机制。 

第一,构建委托机制,排除集合机制。委托机制的构建对互联网金融监管而言十分重要。委托机制的构建应当依托现有金融市场平台,利用传统金融行业多年来稳固的市场地位、良好的口碑来作为互联网金融新产品及服务推送的基礎,将更有利于投资者理性判断。与此同时,也可以借助长久以往所坚持的准则与规范,实现互联网金融的健康与稳步发展。利用委托机制,还能够减少由于新产品、新服务出现后对市场产生的刺激行为,一旦产品服务承诺的利益较大,就会造成消费者、投资者的盲目跟风心理。为此,应逐步加强现有委托机制的构建,增加对互联网金融的管控。 

第二,构建合法权益机制,保护投资人的合法权益。由于大多数互联网金融类产品与服务虽然能够承诺一定的报酬,但由于事前没有签订较为规范的合同,使得最终的承诺流于形式,或者是仅仅利用互联网推送不具有法律条文的简单协议所打的公告等。因此,针对互联网金融类产品与服务经常出现的上述行为,应当逐步重视起这些问题,构建互联网金融合法的权益机制,保护投资人的合法权益。并且,还能在一定基础上营造互联网金融良好的成长空间,减少市场中出现的恶意竞争和盲目行为。 

第三,构建金融安全保护机制,保护借贷双方合法权益。互联网金融存在的另一问题为安全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各部门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但由于国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速度十分之快,没有考虑实际情况的安全保护机制、缺乏实质性功能的安全保护机制等削弱了这些安全保护机制立法的功能性作用。为此,逐步加强现代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安全保护机制构建,能够保障借贷双方的权益,减少违规操作、互联网诈骗等问题给借贷双方带来的权益侵害。 

【参考文献】 

[1]杨青丽.第三方支付的格局与中国愿景[J].清华金融评论,2014(08). 

[2]李豪豪,张帆,吴越.第三方支付对于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6(24). 

[3]叶晓欢,杨林.第三方支付风险管理创新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6(20). 

互联网金融的功能篇10

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

一、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首先,与互联网相关的技术在国内取得巨大进步,网速的提高及网络安全性加强为国内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其次,传统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在为中小企业及个人融资提供金融服务方面的能力较为薄弱,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再次,在更好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以及国家相关的政策和改革红利都体现了国家监管对互联网金融的支持。

二、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有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资产业务是其资金运用,收入来源;中间业务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互联网金融具有基于大数据的网络信息平台,快捷的支付系统及灵活的产品设计等特点,使得互联网金融的融资模式,结算模式和支付模式等对传统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造成巨大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弱化了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地位

商业银行服务于实体经济主要是以资金融通体现的,其在传统的金融业务中处于金融中介地位。首先,商业银行具有融资中介的职能。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连接了资金的需求方和供给方,实现了资金盈余部门向资金短缺部门的流通,同时商业银行的规模优势和专业化降低了融资成本,使得商业银行成为间接融资平台。其次,商业银行又具有信息中介的职能。商业银行在为客户办理业务过程中,其有较强的能力收集、处理、分析客户信息,能够匹配资金供给者和资金需求者的信息,能够缓解两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正是由于商业银行具有融资中介和信息中介的职能,其才能够扮演金融中介的角色。然而,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及发展,弱化了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地位。

具体来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的获取变得容易,资金的供求双方不再通过商业银行来匹配,而是通过互联网企业提供的搜索平台快速便捷地找到双方,不对称的市场信息和交易成本将大大降低,此时商业银行的信息中介职能被弱化了;在后续的资金交易过程中,由供需双方通过互联网平成资金转移,而脱离了商业银行这一融资平台,从而商业银行的融资中介职能也被弱化。互联网金融使得商业银行金融中介功能边缘化。

(二)互联网金融冲击了商业银行的支付中介功能

商业银行依赖于债权债务活动中人们在时间上的不匹配或者空间上分离而具有支付中介的职能。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第三方支付模式是以移动支付为基础,通过移动通讯设备、无线通讯技术来转移货币和清偿债权债务,从而商业银行不能再垄断线下支付,其垄断收益将被分流。同时,第三方支付除了能够为客户提供收付款服务,还能够提供自动分账、转账汇款、充值及代缴等服务,并已经张有很大份额,对商业银行的支付中介职能造成巨大冲击。

(三)互联网金融倒逼商业银行改变经营理念及模式

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及功能使其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这将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造成严重冲击。网络平台、信息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是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竞争基础,可以使客户的需求、期限、风险和定价等业务流程变得简单。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客户不再满足于标准化金融服务,其消费习惯、投资方式和价值诉求发生改变,要求差异化和个性化服务;同时,随着年轻一代逐渐成为对消费具有影响力的群体,其更加倾向于快捷、方便、参与和体验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客户需求的改变倒逼商业银行改变其传统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

(四)互联网金融威胁到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

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主要有利差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然而,网络借贷公司是非金融机构,其贷款利率不受中国人民银行的管制,和其成本较低的特点使得商业银行的客户流失;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发放和其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广泛运用使得其有机会在商业银行的业务中分一杯羹,影响了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凸显价格发现功能,推动利率市场化,加剧了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同时,互联网金融的高效、便捷、低成本将商业银行的客户吸引过去,对商业银行的盈利状况有严重影响。

三、面对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的应对措施

在短期内,互联网金融在交易金额、资产总量、市场地位等方面难以动摇商业银行的地位;但长期来看,联网金融的发展必将倒逼商业银行进行由上至下、由内而外的改革。商业银行必须高度重视互联网金融带来挑战和冲击。

(一)实施互联网金融发展活动战略

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商业银行要有危机意识,立足自身实际情况和竞争优势,改变目前相对零散和迟钝的应对方式,有计划分布实施互联网金融行动计划,确定参与互联网金融市场的竞争策略和战略定位,快速抢占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先机。

(二)转变商业银行经营理念

商业银行应该时刻关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向,转变经营理念。一方面,商业银行的高层管理人员应该高度重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未来发展带来的挑战,全面认识技术变革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所有层次和整个系统,都要改变对互联网金融的认知,要将互联网金融作为核心业务来开展,积极开拓新用户。

(三)调整商业银行经营战略

商业银行面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巨大冲击,应该及时调整自身的经营战略来积极应对。在战略规划和战略定位方面应进行调整,并且考虑是否要和互联网金融达成战略联盟,同时还要考虑到传统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改变是否应该结合互联网金融的思维和经营模式。参考文献:

[1]谭天文,陆楠.互联网金融模式与传统金融模式的对比分析[J].中国市场,201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