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项目绩效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36:05

科研项目绩效管理篇1

关键词:科研项目;绩效管理;预算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科研项目绩效管理逐步渗透到项目的整个进程,而不是仅在“事后”开展工作,进一步强化了预算支出的权责和效率。目前,我国科研项目预算绩效管理仍存在体系不完善、绩效理念尚未牢固树立等问题。科研单位要推动科技事业发展,适应当前科研项目管理要求,改进预算绩效管理已经十分紧迫和必要。

一、科研项目预算绩效管理概述

科研项目预算绩效管理是以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为基础,以提高项目支出效率和效果为方向,最终目标是促进科技成果产出。科研项目预算绩效管理体现的是科研经费的目标化管理。就现状而言,我国科研项目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仍处在不断探索和改进的阶段,在预算绩效评价指标的设定和考核等方面尚不完善。总体上,与公众期待的绩效管理成效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二、科研项目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绩效意识”不足,没有形成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由于绩效考核结果未纳入课题组或个人的奖惩范围之中,使得科研人员未形成一种积极、主动参与到绩效管理中来的意识。此外,绩效管理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一些科研单位只是在项目的某一阶段采取绩效管理措施,难以保证项目每个环节合规、高效的运行。

(二)绩效考核指标设置不完善。总体来说,科研项目绩效管理设定的合规性指标较多,效果性指标较少,使绩效评价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且很少对绩效相关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进行较为全面的收集与分析,缺乏对科研项目绩效目标实现趋势和发展的长效关注。

(三)“项目库”信息化平台建设滞后。项目库信息化平台是保证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有效运行的技术基础和管理手段。部分科研单位整合了科研项目、财务、资产等多模块信息的共享数据库还未形成。信息化平台的不完善,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研人员掌握项目相关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四)绩效管理人员队伍素质有待提高。虽然绩效管理人员未直接创造经济价值,但是在项目资金合理、有效使用,促进科技成果产出等方面则起着重要作用。绩效管理人员不仅要了解预算管理的业务知识,还要熟知科研项目管理的规范和要求,需要“多面手”型的管理人才。

三、科研项目预算绩效考核优化策略

(一)建立以预算基础工作为根本,绩效管理为导向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通过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实现绩效管理和预算管理之间的有机融合,将绩效这一管理概念融入到每一个科研项目管理环节,实现以目标为导向、科研为基础、预算为主线、绩效为核心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体系要兼顾全局与重点、完善评估与考核,激励与约束并行。同时,借助信息化平台的计算、统计和分析等功能为整个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高效运行服务。

(二)合理设置项目绩效指标。绩效指标应能够清晰反映预算资金的投入产出效果,立足实际,具有前瞻性,与项目拨付资金量相匹配,使指标具备可实现性,起到指引作用。设置指标时,建议以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增强考核的客观性、综合性。根据科研项目进展情况将绩效指标划分为初始指标、过程指标和终极指标三类一级指标,再层层分解至二级、三级明细指标,汇总形成一个完整的科研项目绩效指标体系表(见表1)。

(三)建立项目库信息化平台。项目库是对项目进行规范化、流程化管理的数据库系统,项目库中的所有项目均实行全周期滚动管理。高效的项目库信息化平台可以加快项目遴选、审核、反馈的速度,促进科研项目工作的顺利开展。具体来说,一个较为完善的项目库信息化平台应具备以下功能:(1)项目申报数据资料录入和上传功能,如:可行性分析等证明文件,方便用户操作。(2)根据项目所属领域、是否、横向或纵向等分别设置对应的数据模板,增强录入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3)专家意见反馈和建议列表模块,帮助科研项目人员及时了解评审结果,完善项目管理。(4)项目数据信息的整合和预算执行的趋势分析功能,为预算绩效管理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5)非财务信息接入功能,设置独立模块用于搜集项目相关的非财务信息。

(四)优化预算绩效考核方法,采用平衡计分卡进行项目绩效考核。根据科研项目的特点,将平衡计分卡四个维度的内容设定如下:(1)财务维度。包括项目资金的预算执行率、分年度预算计划完成度以及项目资金使用的合法、合规性检查等。(2)客户维度。根据科技成果对社会公众、科技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作为考核依据,可采用社会调查等方式进行。(3)内部业务流程维度。由内审部门对项目预算绩效管理全流程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形成内部控制报告。(4)学习和成长维度。考核预算期内项目人员参与绩效管理相关培训的情况,包括:培训课程数量、培训时长、情况等。

(五)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项目中期预算绩效评价和项目结题整体性评价,客观反映项目资金使用效果。第三方机构对绩效评价相关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开展一系列核查工作,操作方式上可采取随机抽样,以保证选取样本的代表性。

(六)加强预算绩效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科研单位可以定期举办科研项目管理相关的培训课程和竞赛活动,积极鼓励员工参与到项目绩效管理工作中来,不断丰富实践经验,提升绩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七)牢固树立绩效意识,建立绩效评价结果奖惩问责机制。科研单位要不断加强绩效管理的宣传工作,落实奖惩问责,使科研人员愿意主动参与到绩效管理工作中来。对于绩效评价良好的项目,给予项目人员一定的奖励。对于绩效评价不佳的项目,项目负责人应承担相应的监督管理责任,分析原因并制定改进方案。

四、结语

科研项目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在“绩效意识”的确立,落实在“管理方法”的科学使用和“管理工具”的高效运用。科研单位应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项目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依托高效、便捷的项目库信息化平台,增强绩效考核评价结果的应用,落实奖惩问责机制,使每一分钱都花出效益,实现卓越绩效。

参考文献:

[1]王佳.预算绩效管理相关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2013(17)

[2]黄艳,廖元柱,蒋丽红,黄千红.项目绩效预算与评价体系研究[J].财会通讯,2012(20)

科研项目绩效管理篇2

【关键词】绩效考核计划制定

科研单位不仅承担国家的重要课题研究,也承担来自于不同单位的资产经营项目,为了更加科学的管理所有业务,部分科研单位都开始采用国际最为流行的全面项目管理方法。每一个科研课题及资产经项目均可看为一个项目,从课题申报开始到课题结束均渗透项目管理方法。在全面项目管理中计划和绩效是一条主线,依靠人力资源,融合风险评估等因素进行管理。

科研单位由于人员同时承担多项任务,等同于承担了多个项目,为了更加公正、公平的进行有效考核与控制,需要定期对人员工作完成进行评估。卓有成效的考核方式的运用能够提升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能够使科研项目顺利完成。

一、科研单位绩效考核存在的主要问题

采用绩效考核要达到什么目的是使用绩效考核的核心问题。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时候单位在使用绩效考核做为手段时候都有考核目的不明确的问题,仅仅是为了考核而考核,并没有解决计划在执行中出现的问题,致使考核仅停留于形式而已,考核结果没有充分的可利用性,耗时耗力,科研人员反对声音很大,情绪低沉,背离使用绩效考核的初衷。

目前,绩效考核有两种较为常见的方法,科研单位采用的都是单一的某种方法而已,这两种方法为:绝对考核法和相对考核法。绝对考核法适合于根据绩效考核结果给科研员工发放薪酬的时候,而相对考评法则是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强制给出科研人员任务完成情况排名,而往往又和薪酬挂钩。两种考核方式都没有系统客观的对综合考核结果进行分析,没有考虑到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客观因素,强调的是结果,否定了科研人员的工作成果,打击了大家的积极性,不利于项目的正常运作。

绩效沟通是绩效考核的重要环节,只有把绩效考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公开化,方能得到大家才能重视。绩效考核本质是为了纠正科研人员的工作习惯,完成工作任务,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因此沟通和反馈是考核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因为需要周期性的沟通,使这个环节往往会不被人重视,从而忽略。故需要单位领导层从根本上重视,并带动管理人员,坚持并采用不同的方式和人员进行有成效沟通。绩效考核不只是为了得到奖惩,更为重要的是把考核过程进行监控,控制和管理,只有不停的沟通,将所有制约因素都放到”桌面上”才会利于事情解决。这样管理者和科研人员矛盾和冲突才能降低,项目执行中的不利于因子才会减少。

二、戴明环循环理论在绩效考核中运用的可行性

为了寻找一种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绩效考核,经过一定的调研后发现戴明环循环理论更加适合科研单位的项目管理。何为戴明环循环理论呢?戴明环循环理论(Demingcircle)又称为pDCa循环管理是项目计划制定中最为普遍采用的方法。pDCa分为四个部分:p(plan)表示的是计划制定,D(do)表示的是计划实施,C(check)表示的是核查,a(action)表示的是调整处理。由于该循环方式适合于任何一种形式组织,对于那种承担较为单一而项目自身研发又存在未知性较大的单位计划制定方面来说是一种好的选择。该理论要求一环扣一环,大环带小环循环向前执行。该方法拥有层次性、连续性、通用性等优点,会使计划的执行提供便利。

计划制定(plan)是绩效考核的首要环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计划要符合一个规则。SmaRt原则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SmaRt原则:S(specific)目标清晰、明确,m(measurable)可衡量;a(attainable)可实现性,R(relevant)相关性,t(time)规定的时间。就是在规定时间内,制定具有清晰明确且包含有相关性的能够衡量的目标。计划制定后需要根据后续执行的情况进行不停的修订,滚动管理是计划的最重要方法,绩效考核是检查计划制定是否合理的方法.绩效考核的首要工作是制定符合绩效考核的项目计划。

实施(do)是指在一个周期内,按照既定的计划实现项目目的,是为了统计考核结果、搜集执行中的各类数据。计划制定可以在短期内完成,但是施则需要一个耗时较长的时间。在国际上pDCa是一个广义的绩效考核。只有在计划执行中我们才能发现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纠正偏离的计划。这个环节中还有一个可能被忽视的地方就是沟通。沟通是科研单位较为忽视的一个环节,大家只重视考核结果,对为什么会得出这个结果,结果的后续影响却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这需要管理者重视沟通,寻找有效方式对考核结果不满意的部门、个人进行沟通,寻找问题根源,解决问题。

检查(check)是指考核完成后,对考核结果进行搜集、分析、处理,利用考核结果检查目标的完成情况,并取得一定成绩,及时给予肯定,避免了为了考核而考核,强调解决存在的问题,寻找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实施阶段的数据可以采用SpSS等方法处理。因为方法不同,得出的结果必然不同。该阶段就是通过整个生命周期的信息搜集,避免风险过大的问题产生,将责任主体落实到位,带着目的性去解决问题,可想而知效果会和普通的解决方式存在多大的不同。目前,部分科研院所采用了360度全方位考核法,通过上级、平级、下级的三个不同层级的打分,总结统计出被考核者的最终考核结果。杜绝末位淘汰制,一票否决制,强制排名等方式,避免科研人员出现地处情绪,产生消极影响。但是还有很多单位采用了将项目分类的方式,针对不同项目制定不同考核周期、将考核结果与薪酬包的分配比例挂钩,将每项任务都落实到个人身上,用奖金的方式刺激人员工作,这种方法的效果自热要高于其他方法。

科研项目绩效管理篇3

关键词:科研项目;绩效评价;农业

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科学研究对于农业的贡献率明显提高,农业综合实力得到显著增强。农业发展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实施农业科研项目的最终目的是完成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善其生活环境,促进“三农”的顺利发展,从而保障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增长。对农业科研项目开展绩效评价,是提高农业科研成果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为促进农业科研项目的发展,就需要规范加大农业科研项目绩效评价力度,通过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优化评价流程,以保障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一、农业科研项目开展绩效评价存在问题分析

虽然随着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绩效管理越来越重视,但毕竟绩效评价在科研事业单位中起步尚晚,特别对于农业科研单位来说,受管理能力限制以及农业科研项目公益性、非营利性、以及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影响,绩效管理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绩效评价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

在我国的农业科研项目绩效评价中,缺乏健全的监督管理机制。虽然有些省级财政部门已经建立了绩效评价处,但只是处于对已立项的且资金额度大的项目开展事后评价,并且受人力财力能力的影响,只能抽查部分项目,绩效评价结果对社会层面上优化资金分配作用不大。在单位内部,受机构编制和业务能力所限,基本没有绩效管理部门。通常情况下,科研人员以项目申报指南为依据,对其中的内容进行筛选,确定出科研项目的重点和创新方向,并申报给相关的政府部门。在政府部门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立项后,就会将研究经费下拨给科研项目小组,项目组再开展科研工作。而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以及完成情况,会参差不齐,在专家对其进行评审验收的过程中,存在对研究成果的质量模糊验收的情况。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专家对项目执行情况的评价并没有从实际出发,这就导致在农业科研项目研究中将申报作为重点,而将管理和研究放在次要地位的现象十分严重,导致科研项目经费效果难以得到真正的保障。

(二)绩效评价的目标值不好确定

农业科研因其特殊性导致不同研究类别项目的成果效益存在较大差异,在建立绩效目标时,易受主^判断影响,且项目承担部门申报的绩效目标,未能经过管理部门进行有效核定,往往形式上过关即可。在农业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中,经济效益指标最难确定。农业科研项目与其他类别的科研项目不同,因其具有的特殊性,造成了其产生的经济效益难以估量。因此,在许多农业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指标中,不包含经济效益指标。而农业项目的研究通常会花费较长的时间,且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导致研究成果的不确定性也大,在短时间内难以见到成效,其投资回报比率很低,在这样的情况下,一般不采用经济效益指标,而用社会效益指标取而代之。因此,一些基础研究类的农业科研项目便成为投入产出比率很低的项目,导致项目投入量难以得到增加。

(三)没有将环境影响因素纳入评价体系中

农业科研项目与土地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农作物的培育和生长离不开土地,因此土地环境对农业科研项目能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而在农业项目的科研工作中,可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可能对其产生消极的影响。如果在对农业科研项目进行绩效评价时,不考虑环境影响因素,则可能对实施农业科研项目的土地造成负面影响,使其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必须将环境影响因素纳入绩效评价体系中,才能维持农业科研项目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

(四)评价指标之间没有建立起内在联系

农业科研项目的来源渠道是非常丰富的,项目内容和侧重点也有所差别,主管单位在选择评价指标时,会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项目进行评价。由此,便可得出不同的评价结果,这些结果还可能存在巨大的差距,甚至完全相反。而在选择评价指标时,主管单位并没有对其做出主次的区分,也没有对选取标准做出规定。于是,独立看待每个指标时,其都具有现实的意义,但又都存在一些不足,综合性较差,不能对所有类型的农业科研项目进行绩效评价。因此,在对农业科研项目开展绩效评价时,需要将各指标结合起来,建立起内在的联系,并将各种理论和方法融入其中,从而形成完整的、具有可行性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做好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的方法分析

(一)建立完善的评价监督管理机制

为确保农业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的有效性,就需要不断完善其绩效评价管理机制。在确定项目研究重点和创新方向时,不仅要以项目申报指南为依据,还需要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在保证项目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的前提下,确定出正确的项目重点。同时,根据创新方向和项目重点,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编制项目绩效目标申报书。而在项目申报后,相关的政府主管部门则应该严格按照评审制度,对其展开全面的评审,评审内容要包括对项目绩效目标的审核。只有扩大评审内容范围,严控评审流程,才能从源头上开展绩效管理,充分体现研究经费的价值,下一步绩效评价才有的放矢。必须改变当前项目下达后才编制绩效目标的做法,因为事后编制的绩效目标,很多存在敷衍应付的成分,不利于项目资金的有效运用。在项目立项拨付研究经费后,政府主管部门的管理工作还要继续,还应制定相应的监督制度,对研究进展进行跟踪管理,并结合审定过的绩效目标任务,进行阶段性的对照,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及研究成果的质量。项目完成后,由政府部门组织或要求项目管理部门聘请有资质的社会机构开展第三方绩效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反馈整改及下一步项目立项和资金分配的依据,对存在问题的项目,实行绩效问责制。只有建立健全的绩效评价监督机制,才能够使农业科研项目小组将研究作为重点,从而有效的提高我国的农业科研水平。

(二)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

在农业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中,需要强化绩效评价意识,完善评价标准,建立健全的绩效评价体系。而在制定评价体系时,既要考虑常规的评价指标,又需要融入新的评价指标,并在构建评价体系时,坚持以研究成果为评价的导向。而在农业科研项目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中,也要考]将一些定性指标纳入其中。如科技惠农项目涉及到农业政策的宣讲,如对“农业补贴政策”、“惠农政策”的解读宣传的范围人次等,也应作为评价体系的一部分。同时,对于农业科研成果的普及应用情况也是绩效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将研究成果的普及情况纳入评价范畴,就会出现研究成果不具有适应性的现象。

(三)在开展绩效评价时考虑环境影响因素

土壤和水是影响农业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的主要环境影响因素,土地中的土质、含水量、微量元素、酸碱度等都会影响评价结果。而在实施农业科研项目过程中,则可能会改变这些因素的含量和性质,从而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因此,在对农业科研项目开展绩效评价时,需要将这些环境影响因素考虑进去,才能在研究过程中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比如,在某个农作物大田种植的研究中,由于过分追逐产量而大量施肥等,会造成土壤板结严重,造成周边水域硝化物含量增加,也就是说,改变了土壤性质,污染了环境。如果在评价时不考虑这一点,就会造成盲目追逐产量的短期效益而忽视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从而影响绩效评价的正确性,对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四)建立评价指标的内在联系

主管单位在选取指标时,应坚持客观性、全面性、经济性以及可比性等原则,同时制定相关的指标选择标准,将筛选出的指标进行区分,确定出主要指标和次要指标。同时,要将这些指标建立起内在的联系,使各个指标既有独立存在的意义,又能被综合起来,适用于农业科研项目绩效评价。

三、科研项目开展绩效评价的应用

(一)应用实例分析

以我国某农业科学院的农业科研项目绩效评价为例,评价对象为该院作物研究所三年内通过验收结题的农业科研项目。在评价体系中,总共设置4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评价指标,并以10分制进行打分,其评价结果如下:二级指标中得6-6.9分的有3项,主要包括科技人员相对数、论文和报告引用、粮食安全程度;得7-7.9分的有3项,即科技奖励、农户技术、人均收入增长率;得8-8.9分的有5项,分别为品种审定、技术评价指标、农业科技贡献率、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得9-10分的有3项,包括论文和专著、成果推广应用以及单位面积产值。4个一级指标中7-7.9分的有3个,即土地复种指数、能量产投率、生态效益,8分的有1个,即农村自然环境。最后,通过计算,该所近3年的农业科研项目绩效评价得分为8.23分,其结果被评定为良好。

(二)评价结果的作用分析

从上述评价结果中可以看出,该所的项目管理中得分较高的项目已经发展得比较好,而得分较低的项目则应该作为管理中的重点,加以改善。比如,科技人员相对数就较少,在开展农业科研项目时,应适当增加科技人员的数量,在其指导下进行农业研究,才能提高其研究结果的质量。上述评价结果显示,4个一级指标中,只有农村自然环境达到了8分,其他指标都低于8分。因此,在实施农业科研项目时,应加大对土地的资金分配,从而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其土地复种率,增加投入产出比例,并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以产生更好的生态效益。由此可见,通过对农业科研项目开展绩效评价,能够清晰的展示出项目中存在的优点和缺点,从而针对缺点进行调整,以便从整体上改善农业科研项目。并且,通过对农业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还能让社会资金分配更加科学、合理,并保证其正确的投向,从而提高社会资金的利用率,优化各类资源配置,尽可能的减少资金、资源以及能源浪费。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业科研项目开展绩效评价,是促进农业科研项目发展的重要手段,只有对其开展有效的绩效评价,才能提升其研究成果的质量,从而提高“三农”的发展水平。因此,在农业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中,需要建立完善监督机制和评价体系,并在各评价指标之间建立起内在联系,加大绩效评价的范围和力度,加强评价结果的运用,在保障农业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社会资源配置。

参考文献:

科研项目绩效管理篇4

1关于科研绩效管理的理解与认识

科研管理工作大到行业管理,小到具体的单位内部管理,都是以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基本特征的部门管理,从属于公共服务部门的一个部分,以提供管理和服务为目标,具有社会公益特点。

绩效,又称生产力、业绩、作为等,指的是行为主体的工作和活动所取得的成就或者产生的积极效果,是对资源投入-产出行为效益的评价。针对农业科研工作来说,具体到科研管理的工作实践,就是通过科研组织系统整合资源达成目标的行为,从全方位对科研工作绩效进行监控、行为改进和评估,它主体功能是评估、衡量、追踪,主要作用表现在:(1)对科研项目、科研工作的责任落实;(2)承担工作利害关系人的期望;(3)科技成果、工作结果导向的强调;(4)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的双重需要;(5)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6)有效的管理工具与工作改进。

从管理学来讲,绩效管理是管理组织绩效的实现过程,管理学界对绩效管理的研究和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丰富而发展完善。绩效管理作为一种动态的改进公共绩效果的管理方式,在科研单位内部它以单位的整体绩效为分析单元,更加强调结果导向、战略管理与系统管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单位的工作效益和业绩、明确管理职责和任务,强化单位内部的激励机制,优化单位内部的资源配置。

2当前我国科研工作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加快,绩效管理作为一种新管理理念和实践,在我国不少地区、单位进行的推广应用,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科研工作特别是在农业科研单位中,绩效管理还处在起步发展阶段,不够完备,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科研工作的产出难以量化,运行的成本缺乏可比性

农业科研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一项受环境因素干扰较为严重的工作,特别是科研项目来源多元化、考核指标的多元化、考核过程的复杂化、科研工作量化的复杂性、考评标准的多元化等等,都决定了科研工作难以以正确测量技术进行度量或者量化。不同的项目来源责任方对项目绩效目标要求也不尽相同,在同一个单位内部不同类项目之间目标考核的差异较为明显,而对同类项目之间科研产出也难尽相同,不可类比。农业科研工作包括农业科研项目既要注重实效性又要注重时效性,更多地农业科研项目的投入更关注社会效益,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运算问题,因而无法取得比较可靠的比较成本和收益数据,在绩效评价上造成困难。

(2)绩效管理项目目标缺乏准确性

在公共部门的管理过程当中,一般情况下,绩效管理项目目标都缺乏一定的准确性,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众多的公共项目在管理的过程当中都包含着许多价值判断和政治因素,难以以数量或者正确定量定性表达,在社会成员中很难形成一致的看法或者评价尺度,甚至在项目指标的设计上有一些长官意志,缺乏科学依据,与实际脱节;甚至在一些竞争性项目的申请上,申请者之间对同一项目的实施结果和效果相互攀比。而从公共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农业科研工作的管理部门更多地愿意把管理目标、工作目标用文字性语言修饰完满、表述含糊,这样为避免更多的社会责任而寻求突破口。

由于农业行业和产业的特殊性和特殊地位,农业科研不仅仅涉及农业生产活动,也涉及到农业产业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是一项涉及民生和社会长久稳定发展的公共事业。因此在农业科技项目绩效管理目标中涉及众多内容,在科研工作具体的管理和执行实践中,同一类农业科研项目之间考核指标的定性和定量标准很难确定一致。由于农业生产活动有一定的特殊性,农业科研既需要实验室工作,又需要更多地田间实验实践等等,因而农业科研工作的运行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生产的实际,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难确定性,不可能完完全全地实施刚性管理制度,更多地需要弹性和柔性管理。

(3)理论和实践不足

从我国目前的绩效评价的实践来看,从参与绩效评价的研究者本身讲,要求要有多学科的知识背景,如管理学、统计学、经济学、心理学、行政学、法学等,对研究人才的要求很高,而我国在这方面的人才比较少。

从农业科研工作绩效管理运行来看,特别是现实国情的制约、体制和传统作风的影响,使得对绩效管理的研究难、见效慢,同时绩效评价过多地带有行政色彩,也使得绩效评价与一般工作考核差异不大。其次,由于农业科研项目的实施周期较长,特别是科研项目更注重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这种效益的测算标准、方法还不健全和科学,从而使得农业科研工作的绩效难以有统一的标准和方法。第三,绩效评价针对的测评群体都是具有专业技能的高知群体,在科研项目、科研工作管理的过程当中,难以形成统一整合的量化行为标准,对人才考核的标准在不同的项目、工作领域不同。第四,在具体实践方面,我国开展绩效管理起步较晚,相关的理论研究不足,绩效管理的制度基础薄弱,绩效管理较多地停留行政模式的基础之上,在绩效评价的指标设计以及评估方法的选择上,受到局限,也使得绩效管理的效用难以有效发挥,绩效管理理论上有待于进一步深化,逐步建立和完善。3完善我国农业科研工作绩效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1)积极培育绩效管理的生态环境

目前我国农业科研工作推行绩效管理之所以举步维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还没有形成一个有利于主管部门和单位组织机构实施绩效管理的社会生态环境。绩效管理是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植根于发育良好的公共管理的土壤之中,也植根于社会这一更大的土壤之中。

农业科研绩效管理涉及面广、宽泛,我国的绩效管理要能够健康发展,并迎头赶上国外先行国家的水平,现在就需要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科研工作的得失成败,要审时度势,在新的历史时期,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要善于抓住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机遇,加强农业科研绩效管理的宣传和理论研究,要增加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遵循农业科研工作规律,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加强单位内部组织文化建设,积极转变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更加注重加强行业主管部门在提供绩效管理全面质量,积极改变不适应发展需要的考评制度,不断探索和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为开展绩效管理的发展提供条件,在全社会营造合理公平的环境,建立“以人为本”作为基本价值取向,以责任性、回应性、公平性、节约性、高效性为基本特征,积极推进科研工作绩效管理工作。

(2)不断完善绩效管理的配套体系

一是要实现科学地评价公共管理部门的绩效,需要建立一个规范的、合法的、真实的统计数据系统,逐步与国际接轨,建立科学的标价指标体系和科学的方法,采集真实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估的出正确的结论。

二是要逐步建立导入基于绩效的预算体系。要将加大对涉及公共事业运行成本的核算和监督,加强各级人大对政府预算审定和监督,努力构建完善的基于绩效的公共预算体系,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从而为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提供基础。

三是要加强绩效评估的后管理过程。要积极把绩效评估的结果纳入到日常的管理过程之中,让参与者真正能正确认识到其有存有的价值,减少组织内部成员对自我评价偏失造成了工作上的被动,把组织内部成员的奖金分配、职务升迁等与绩效考评的结果联系起来,发挥好绩效管理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可把绩效评估的结果做好今后组织内部政策、制度等改进的依据。

(3)强化绩效意识,促使绩效改进

一是要积极改变绩效意识,积极改变绩效核算的方式和体系把绩效评估纳入管理成本效益的核算体系,建立公众参与的评价方式方法,改变主管部门绩效评估的方式。

二是要根据不同科研项目、科研工作的性质以及现实情况和阶段发展,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制定灵活多样的绩效目标和绩效规划。

三是要建立多重绩效评估体制,特别是要积极改变以往单纯靠农业科技主管部门评估的单一主体形式,逐步实现官方评估、民间评估、专家评估并或者多元化评估。

四是要建立全新的激励机制。促使农业科技工作者,特别是科技项目的参与者、执行者以及相关的社会公众,参与改进绩效评估的方式方法,为科学评价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是要建立绩效管理的诚信机制。把绩效管理纳入常规工作之中,建立一种相互之间的诚信机制,有效降低绩效考核中随机误差,使考核的结果更能珍视与现实,实现绩效管理的常态化和动态化管理。

科研项目绩效管理篇5

摘要: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对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进行研究,介绍了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基本情况,从制度建设、评价方法、结果应用3方面分析了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并对完善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提出建议。

关键词: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湖北省指标设计

中图分类号:F22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2272.2017.18.026

收稿日期:2017-07-27

0引言

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是指在湖北省科技计划中实施安排,由项目单位或个人承担,并在一定时间周期内进行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活动。实施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有利于提高政府科技投入决策与管理水平,有利于完善和细化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绩效管理规范,有利于调整和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效用。通过对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进行研究,介绍了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基本情况,从制度建设、绩效评价方法、结果应用3方面分析了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并对完善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提出建议。

1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基本情况

1.1湖北省科技计划专项分类

根据湖北省科技计划设置及各计划属性,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分为知识创新专项(自然科学基金)、技术创新专项、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和科技创新创业服务能力建设专项4类。

(1)知识创新专项(自然科学基金)主要支持应用基础方向、科学前沿开展的探索性和前瞻性研究项目,旨在培养优秀科研人才和团队,加强重点实验室平台建设,增强湖北省源头创新能力。具体包括面上类项目、杰青项目、创新群体项目和重点实验室项目。

(2)技术创新专项重点支持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以及产业技术研究院项目,旨在攻克一批产业核心、关键、共性技术,从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支撑产业发展,如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软科学研究类项目等。

(3)科技成果转化专项主要支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主要包括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旨在促进加强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共享。

(4)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建设专项包括大学生科技创业专项、科技创新条件共享平台及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旨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1.2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类型分类

根据项目是否产生现实的、直接的经济社会效益分类,科技计划项目又可分为基础研究项目类、技术开发项目类和科技支撑项目等类别。

(1)基础研究项目成果形式主要以论文、著作、专利等为主,主要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原始创新成果等为目标,支持发展科学知识的独创性基础研究项目。如知识创新专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

(2)技术开发类项目成果形式主要为新的产品、材料和装置,建立新的工艺、系统和服务,以及对已产生和建立的上述各项作实质性改进,如科技成果转化专项项目等。

(3)科技支撑类项目主要为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提供基础设施和基地、营造良好环境等基本条件,主要支持为研发活动和成果转化活动提供基础性支撑作用的科技计划项目,如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建设专项等项目。

2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分析

2.1绩效评价管理制度建设

为保障绩效评价有序进行,省财政厅和省科技厅出台了一系列文件。省财政厅2012年制定了《湖北省省级财政项目资金绩效评价实施暂行办法》,对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的内容和方法、具体实施、结果应用以及评价工作的监督管理进行了规范,2014年印发了《湖北省财政项目资金绩效评价操作指南》,有效保证了绩效评价工作的规范性,同时2016年就湖北省省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暂行办法广泛征集意见。湖北省科技厅先后制订了《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试行)》、《湖北省科技计划相关管理规范(试行)》,并于2017年6月修订印发了《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对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的组织管理、申报受理、评审与立项、实施与检查、验收和监督进行了规范,明确了项目承担单位应按要求配合开展绩效评价,绩效评价报告将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纳入承担单位的信用体系。

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研究区域创新发展

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研究

同时,湖北省科技厅现已实行科技计划项目网上管理,开通了“湖北省科技厅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实现了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受理等网络信息化,保障了绩效评价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2.2绩效评价方法

常用的绩效评价方法有:成本效益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公众评判法等。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主要以项目绩效评价为基础,整体计划绩效评价方法主要采用如下两种:

2.2.1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方法,主要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特点,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

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业务制度健全性、社会效益、项目可持续影响等为定性评价,难以准确衡量。模糊综合评价法通过把这些定性指标转化为定量评价,使评估结果更加清晰。

2.2.2指标评分法

按照科技计划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虑计划层面和项目评价结果,对各指标赋分并归总得出计划评价结果。

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及时到位率、预算执行率等定量的指标可根据总体情况评分,业务制度健全性、社会效益等定性指标则综合考虑总体情况评分和项目平均分两项得分,评分一般为两者平均分,此方法优点是比较直观,缺点是比较麻烦。

2.3绩效评价应用

2.3.1指标设计

根据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及财政支出内容的特点,确定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结构。结合国内其他省市开展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的情况,依照相关文件,湖北省科技项目绩效评价主要按照省财政部门的部署和绩效考核进行,分为项目目标、项目管理、项目产出和项目效果4个一级指标。根据项目类型的不同,基础研究项目、技术开发类项目及科技支撑类项目项目目标、项目管理基本一致,项目产出和项目效果则根据绩效目标设定(见图1)。

2.3.2结果应用

参考国内外的做法,结合我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的情况,绩效评价结果采用百分制,评价结果分为优、良、中、差,对应分值区间为:优:评价得分≥85分;良:70分≤评价得分<85分;中:50分≤评价得分<70分;差:评价得分<50分。

3完善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的建议

近年来,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明显问题。要完善科技项目绩效考评,促进绩效评价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以及制度化,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和考评方法。现行评估指标忽视了不同项目的特殊性,业务指标和财务指标的设置过于笼统,指标定性的多,定量的少。应根据科技计划项目不同类别,针对性的细化指标,比如知识创新专项(自然科学基金)专项主要为基础性研究,其产出与效果的评价指标与其他专项应有所区分。同时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如实行书面评价和实地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保证单位填报信息和数据的真实性。

(2)加强绩效评价制度建设。建立项目绩效评估信息公开反馈和报告制度,一定程度上公开绩效评估结果,加强公众对科技管理工作的了解和监督;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至项目承担单位,根据项目绩效评价结果,科技管理部门和项目承担单位针对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制定措施、完善制度、加强整改,从而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3)实现科技项目绩效评估网络化管理。实现绩效评价工作的网络化、信息化和自动化,如可在“湖北省科技厅综合业务管理平台”中添加科技项目绩效管理模块,有利于项目单位在网络上填报信息,省市科技管理部门也可在线综合评价,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4)构建科技项目绩效评估数据库。收集、整理、分析各单位项目立项、实施、验收、成果等项目全过程信息,建立一个科学可靠的科技项目绩效评估数据库,从而保证科技项目绩效评估的全面性与客观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地方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21).

2地方财政科技项目绩效评价实证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7).

科研项目绩效管理篇6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针对我国尽管加大对高校科研经费投入力度,但原始创新并不显著,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不高的现象,从实现路径角度科学界定了科研经费绩效,并将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创新性运用到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管理中。围绕质量管理的原则,具体论述科研经费绩效全面质量管理的思路方法,并提出运用质量创新管理工具对科研活动行为绩效和成果绩效进行评价。最后据此理论,对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全面质量管理未来方向提出有关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

高等学校;科研管理;科研经费绩效;全面质量管理

当今世界处于繁荣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流动,各国为了抢占国际科技竞争力的制高点,纷纷加大对科研领域的投入。如何提高科研经费使用绩效,提高科研成果投入产出比例,是各国科研管理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我国也不例外,为了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有数据表明,2008年-2012年5年间我国科研经费投入总额增123.10%,其中在科研创新方面占据天然优势的高校占据了全国科研经费将近一半以上,而此期间,全国登记科技成果总数5年间增长43.79%,对比科研经费投入增长率,科技成果产出的增长率远远低于科研经费的增长率[1],这反映出我国科研经费使用绩效不高,创新效率有待提升。因此如何创新管理高校科研经费,提高科研经费绩效,是中国高校面临的严峻挑战。

全面质量管理(tQm)起于产品领域的质量管理活动,是企业提高自身质量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这个概念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著名科学家菲根堡姆提出的,他认为“tQm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制造和售后服务,把企业内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体系”,该理论强调顾客满意、组织领导与战略、组织结构、学习与持续改进、精确度量、向员工授权、考核与激励等,应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质量控制,使质量管理定量化,从传统产品质量的事后检验转变为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87年国际标准iSo9000系列标准,同时在经济全球化中经历四次修改完善,将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抽象得更为一般化,使其运用的范围不断扩大,如人力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环境系统管理等[2-4]。最早将全面质量管理引入高校科研管理中的是英国,之后大量学者围绕高校科研质量管理开展大量研究,如魏欣亚[5]借鉴全面管理思想,构建高效科研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形成全员参与的管理模式,提高科研管理效率;张志生[6]提出了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中实施和评价持续改进的途径和具体措施,提高高校科研质量管理运行的有效性;赵醒村[7]通过对现行科研课题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引入高校科研课题管理。因此目前研究大多数从科研质量管理模型角度开展理论分析,大多数集中在落实科研质量管理步骤和措施上,对科研质量管理工具和方法研究相对较少[8]。在科研质量管理的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管理领域,大多数学者集中在对科研经费绩效管理评价体系构建、体制机制建设[9-11]等方面研究,将全面质量管理方法运用于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管理系统中的几乎没有,故笔者在前人全面质量管理在高校科研质量管理应用研究基础上,科学界定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创新性提出其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加强过程质量控制,以激发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管理系统中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推进科研成果产出效率,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

一、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的科学界定

目前,管理领域对绩效的理解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将绩效视为结果,典型代表是Bernardin,他认为:“绩效应该是工作的结果,因为这些工作结果与组织的战略目标、顾客满意度及所投资金的关系最为密切。”[12]第二类是将绩效视为行为与过程,典型代表是Compell等一派人,他们认为:“绩效不是活动的结果,而是活动本身,是人们实际做的并且可以观察到的行动或行为。”[13]第三类是前两类的的综合,典型代表是Brumbrach,他认为:绩效指行为和结果。行为由从事工作的人表现出来,将工作任务付诸实施。行为不仅仅是结果的工具,其本身也是结果,是为完成任务所付出的脑力和体力的结果,并且能与结果分开进行判断”[14]。本研究倾向第三类观点,认为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应该是从高校科研项目申报、立项、研究实施、中期评估、结项验收等全过程中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的活动或行为表现,以及科研成果产出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合法性、环境性的结果表现。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的活动或行为表现主要体现为在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科研经费管理模式、科研成果评价机制、科研人员学术责任、科研管理人员监管责任等五方面的执行程度。这里的经济性是指在保证科研项目研究目标的前提下,科研经费使用降到最低;效率性是指科研经费投入和科研成果产生数量和质量的对比关系,即在相同的科研经费投入条件下,科研成果产出的周期更短,数量更多,质量更好;效果性是指将实际产出的科研成果与预期成果进行比对,预期成果目标实现的程度,尤其是在产业推广中的价值;合法性是指科研活动过程中,科研经费是否诚信、合法使用,科研成果是否是诚实自主研发结果,而非剽窃结果;环境性是指科研成果本身或产出过程对环境的友好性,对社会群众身体健康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程度。以上科研经费管理全过程的活动或行为表现影响着科研成果产出的结果表现,科研成果的产出结果表现又是活动或行为表现的具体体现。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二、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创新管理方法

(一)全面质量管理引入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创新管理的方法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从系统和全局出发、为用户服务、预防为主、基于事实与数据分析与决策、不断改进、以人为主体贯彻群众路线、质量与经济统一、突出质量的管理等八个方面。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管理思路可以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即在科研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把握基本原则,分别是将科研经费绩效作为关注点、高度重视高校科研项目顶层设计、鼓励与科研有关的全体人员参与管理、强调过程管理、坚持质量管理的系统性、注重持续改进、基于事实分析的决策方法、互利的产研关系。

1.将科研经费绩效作为关注点如上述所述,将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的活动或行为表现,以及科研成果产出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合法性、环境性的结果表现作为关注点。一切科研经费管理围绕着“持续改进活动或行为表现和提高科研成果质量”这个中心。

2.高度重视高校科研项目顶层设计有效的科研项目顶层设计是决定科研经费绩效的重要因素。作为科研经费主管部门,在科研经费绩效质量管理体系中应发挥以下作用:高层领导重视科研质量战略与规划,设计真正符合国家、社会需求的项目申报指南,强化自上而下的学术责任意识,建设统一的科研项目管理平台,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制定绩效方针目标,健全管理、成果评价与监督机制,寻找持续改进的机会等等。科研项目顶层设计框架如图2所示。

3.鼓励与科研有关的全体人员参与管理与科研有关的全体人员主要包括高层领导、科研管理人员、科研辅助人员、研发人员、教师、后勤保障人员等都应该参与科研经费绩效管理中,对经费绩效负责。从文化氛围、管理精细化分工、考评机制上鼓励全体人员分层参与管理。领导者应统领全局,优化学科布局,开拓新研究领域,保证科研经费流向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管理者应加强思想、业务培训,强化服务意识,精通管理业务,为研究者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力求成为研究型、专家型的管理者,为科研经费的有效使用保驾护航;研究者应把握研究成果进度和质量,及时攻关科研难题,合理使用经费;专家应对项目评审、论证、中期检查、结题鉴定等过程进行严格把关,充分发挥科研经费的价值。

4.强调过程管理根据pDCa(戴明循环)管理模式加强科研过程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它包括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研究实施、中期评估、结题验收、后期成果转化推广等全过程。在项目申报阶段,为了防止相似项目套取不同来源科研经费,科研项目的申报必须基于同一管理平台上申报。项目申报的范围必须事先经过社会调研、专家论证,优选符合国家、社会重大需求的研究方向申报项目。在项目立项阶段,项目各类支出预算须经过财务专家核算才可立项。在项目研究实施阶段,项目主持人应对课题组成员的实施目标分解任务执行状况和科研诚信度进行督促检查,实施单位财务处需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管理,科研处需对项目完成进度进行严密跟踪管理,后勤资产部门应对采购各类设备、器材进行严格审核、统一进仓管理,环卫部门应对研究活动的环境友好性进行跟踪管理,经费绩效领导小组应随时对各部门依法履行职能进行监管。在中期评估阶段,应对项目中期预期成果进行评价,对于无进展项目视情而处,撤销或继续监查,后期经费暂停拨放,防止经费浪费。在结题验收阶段,召集专家举行评审论证会,严格对照项目合同书检查研究任务的完成情况,评价科研经费使用的合理、合法和效率性,同时评价研究产出成果的质量并予以奖惩,建立全过程管理记录档案保存。在后期成果转化推广阶段,一方面加强成果知识产权保护,另一方面创造项目成果企业对接的平台,加大成果推广应用力度,更好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以上各阶段的过程管理可以抽象为基于过程基础的tQm模式,如图3所示。

5.坚持质量管理的系统性科研经费绩效质量管理的系统性,即六大系统,分别是顶层决策系统、质量资源系统(人力、设施、设备、环境)、质量信息系统(信息管理平台、科技档案系统)、质量审核系统、质量过程系统、质量操作系统(项目实施、项目管理、监督作业规程)。质量系统运行情况可以通过科研成果质量、领导重视程度、全员参与度、经费使用效率、资源保证度、过程控制力、持续改进能力等指标进行评价。

6.注重持续改进在科研经费绩效质量系统管理中,通过内审、外审发现问题,找到偏差原因,并实施纠正和预防措施,进行持续改进,不断提高科研经费绩效水平。持续改进在科研经费绩效管理中具体表现为高度重视质量管理系统建设,创新管理方法,适时制定新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完善管理体系,规范操作规程,从而提高科研管理和研究活动的行为表现,以及科研成果产出的结果表现。

7.基于事实分析的决策方法质量管理过程中的决策准确性取决于及时、可靠、真实、全面的质量记录、质量信息和数据分析。制定质量目标是基于决策方法的典型过程。制定质量目标的方法可以遵行平均先进性、关键性、激励性、调节性原则。平行比较本单位科研经费以往绩效情况,通过数据分析,寻找关键突破点,将质量目标分解到院单位,再分解到每位人员,明确每位人员质量目标和在实现质量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采用激励措施保证每个质量控制点的目标实现,并且及时调节执行过程中的偏差。

8.互利的产研关系互利的产研关系要求以科研主体为中心,把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组成一个三方利益共同体,实现供需互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优势互补。具体来说,首先三方达成供需一致,建设协同创新合作关系,接着通过知识流、资金流为合作创新奠定基础,然后通过项目集群、基地集群等方式,攻克技术难题,推广应用到生产中,表现为产品[15],最后协同创新中输出的人才、技术资源进一步应用于三方中。而这种互利产研关系可以通过建立和健全相关机制实现,即科学的协同学习机制、完善的创新推动机制、规范的组织管理机制和有序的联合攻关机制[16-17]。互利产研关系的实现可以大大提高科研经费绩效,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增强知识的溢出效应。

(二)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创新管理工具高校科研经费行为绩效创新管理主要是对顶层决策系统、质量资源系统、质量信息系统、质量审核系统、质量过程系统、质量操作系统等六大系统运用管理工具进行过程控制管理。高校科研经费成果绩效评价可以通过评价工具进行经济性、效果性、效率性、合法性、环境性等方面的评价。

1.系统行为绩效分析工具借鉴QC新七大工具,可以对各个系统的流程控制点状况进行分析。第一,系统图法。把实现达到目标与需要采取的措施系统展开分析,明确问题的重点,寻找最佳手段解决问题;第二,关联法。把原因关系复杂、互相纠缠的问题和因素用箭头连接,从而找出主要因素和问题症结所在;第三,亲和法。把收集到的事实、意见或构思等语言资料,按照其相近性归纳整理,找到问题重点,制定改善对策;第四,矩阵图法。从问题事项中,找出对应因素群,分别排成行和列,找出行列关系或相关程度大小,明确首要关注解决的问题;第五,矢线法。通过组织与问题相关人员的小组讨论,对项目实施进程建立最佳的日程计划并落实追踪管理,使其顺利完成;第六,矩阵数据分析法。在矩阵图上分析各元素之间量化关系,定量计算分析结果;第七,pDpC法。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达到目标状态的措施,同时针对提出措施预先列举出将要出现的结果和问题所要采取的措施和方案。

2.系统成果绩效评价工具系统成果绩效评价工具常采用层次分析法,或是直接打分法。而评价工具必须依托相应的评价体系才能实现。根据前面对科研经费绩效的定义,系统成果绩效评价就是对科研成果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合法性、环境性的评价。经济性可用经费实际支出总额指标表示。效率性可用预期科研成果实现周期和单位经费任务目标完成比例等2个指标来表示。效果性可用专利、标准、收录论文数、出版论著数、论文质量、奖项、推广转化效益等7个指标来表示。其中,专利包含专利(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集成电路布图)授权数、专利转让收入等2个子指标;标准包含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等3个子指标;收录论文数包含SCi收录论文数、ei收录论文数、iStp收录论文数、国家一级核心期刊收录论文数等4个子指标;出版论著数包含专著和译著等2个子指标;论文质量包含国际三大名刊(SCienCe、natURe、CeLL)数、各学科顶尖期刊数、eSi热点论文数、SCi收录论文被引次数等4个子指标;奖项数包含国家科技奖和省科技奖等2个子指标;推广转化效益包含签订合同数和经济产值等2个子指标。合法性可用经费使用情况合法、合理性和学术诚信度等2个指标表示。环境性可用研发过程的环境友好性和研发成果的环境友好性等2个指标表示。系统成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三、结语

在当今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家加大对高校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力求以更多的原始理论创新借助协同创新平台带动技术创新,从而促进企业持续发展,提升国家核心竞争优势,故高效科研经费绩效管理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对科研经费绩效作了科学界定,揭示了科研经费绩效管理的基本路径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改善科研活动全过程中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的行为表现,二是提高科研成果产出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合法性和环境性的结果表现。其次,本文将“全面质量管理”的管理理念创新性引入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管理中,围绕基本原则论述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方法和管理工具,使其具有可操作性。根据本文理论分析,对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全面质量管理的未来方向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1)优化高校科研经费投入结构和方式,合理配置财政资金。一是加大对科研活动基础平台建设的资金投入,解决科技资源布局条块分割、科技信息资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从而为科技活动提供良好基础条件和外部环境,有效避免经费重复投入的情况。二是优先安排、重点支持和稳步增加基础研究和重点、重大新型产业领域的经费投入,合理配置科研经费。(2)强化高校科研经费使用内外联控监管能力。一方面要强化内部控制,以资金流向作为切入点,对科研经费使用全过程进行跟踪。相关各部门各司其职,形成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系统,在资金方面形成预算、核算、结余决算三阶段控制节点。另一方面强化外部监管力度,积极引入第三方独立机构进行外部审计,依托科研信息管理平台,实现科研活动全过程透明化,接受公众监督,启用信用管理系统。(3)拓展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制度。不断健全绩效评价体系,并组织专家小组,对科研项目前期、中期、结题及之后阶段的成果表现进行论证评估,降低科研经费下拨风险,提高科研经费投入的科学性、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参考文献:

[1]顾浙标.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研究——以G高校为例[D].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13-14.

[2]CardyRL,DobbinsGH.Humanresourcemanagementinatotalqualityorganizationalenvironment:ShiftingfromatraditionaltoatQHRmapproach[J].JournalofQualitymanagement,1996,1(1):5-20.

[3]JungJY,wangYJ.Relationshipbetweentotalqualitymanagement(tQm)continuousimprovementofinternationalprojectmanagement(Ciipm)[J].technovation,2006,26(5/6):716-722.

[4]milesmp,RussellGR.iSo14000totalqualityenvironmentalmanagement:theintegrationofenvironmentalmarketing,totalqualitymanagement,corporateenvironmentalpolicy[J].JournalofQualitymanagement,1997,2(1):151-168.

[5]魏欣亚,张武军,徐宁.高校科研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11):152-154.

[6]张志生,张冰.持续改进在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应用[J].科学管理研究,2012,30(6):25-28.

[7]赵醒村,刘辉,刘影,等.高校科研课题管理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适用性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3(3):91-94.

[8]方勇,郑银霞.全面质量管理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与发展[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35(2):28-34.

[9]李佳.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管理评价体系构建初探[J].教育财会研究,2011,22(5):31-35.

[10]苏立利.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制度建设研究[J].财务与管理,2014(5):19-21.

[11]夏文莉,李渝红.大学科研经费有效管理的路径探析-基于与美国北卡州立大学的比较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6):48-51.

[12]H.J.Bernadin,J.S.Kane.performanceappraisalacontingencyapproachtosystemdevelopmentevaluation,secondedition[m].Bostonma:pwS-Kent,1993:10-30.

[13]Combell.J.p,Franciscomurphy.G.Humanresourcemanagement,6theditionchapter12[m].newYork: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jectmanagement,1993:3-15.

[14]Brumbrach.performancemanagement[m].London:thecronwellpress,1988:12-56.

[15]刘佳.2011计划系统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组织管理保障与政策创新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10):1-6.

[16]mirjamKnockaert,DeninzUcbasaran,mikewright,etal..therelationshipbetweenknowledgetransfer,topmanagementteamcomposition,performance:thecaseofscience-basedentrepreneurialfirms[J].theorypractice,2011,35(4):777-803.

科研项目绩效管理篇7

财政科技资金是指政府为科技事业发展等事项安排的政府财政资金,从内容上看,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财政科技资金绩效审计的对象主要是项目支出,即用于科研单位、企业或其他组织为完成特定的科技事业发展目标或特定的科研项目研发任务以及将科研成果完成市场转化的财政资金专项支出。审计的目的是对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效率做出评估并提出审计建议。本文根据实际审计工作中的经验,对财政科技资金绩效审计的难点进行梳理和归纳,并对审计方法做出初步探讨。一、财政科技资金绩效审计的难点1.审计人员知识背景无法满足财政科技资金绩效审计的需要财政科技支出是政府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都涉及多个项目,多个行业,技术复杂,有很强的专业性。而目前我国审计人员主要还是财务审计专业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首先遇到的就是“隔行如隔山”的问题,即使是近年来大力推进复合审计人员建设,也仅仅涉及计算机、法律等有限的几个非财会专业,审计人员的知识面远远不能覆盖所涉及到的科技项目。因此,在进行绩效审计时,往往只能囿于对资金的财务收支进行审核,而很难评估项目到底研发到什么程度,有没有达到科研合同所要求的各项科技指标,或者即使审计人员能够做出一定程度的判断,也容易被科研人员用各种专业术语和技术解释所辩驳甚至被“忽悠”。然而财政科技资金绩效审计就是要通过对科技项目研况的剖析来评价财政科技资金的效益和效率,仅仅审核财务收支,只能审计资金支出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查错防弊,检查资金有没有被虚报冒领或挤占挪用等等,不能达到财政科技资金绩效审计的根本目的。2.不同项目的评价标准不同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专业性质和技术层面,存在不同的评价标准。有的项目投入大,研究时间长,但不一定代表其效益和效率差,有的项目短平快,也不一定代表其绩效高,有的项目经济效益不高,但是具有部分公共品的性质,比如打破国外产品的垄断,社会效益很高。由于缺乏统一且易于参照的标准,审计人员难以准确、客观地评价绩效。3.不同项目的评价难度不同不同项目的评价难度也有很大差异,有的项目如装备制造业的科研项目,物质资本如仪器设备等是主要成本,产品也是有形有物,便于评价和测量。有的项目如软件开发等,人力资本是主要成本,产品可能作为嵌入式模块封装在电子芯片中,难以准确评估和度量。审计人员要在有限的审计期间内,完成不同难度的项目评估,加大了审计风险。4.科研项目往往存在重技术、轻管理、轻财务的现象由于目前我国科研项目使用课题负责人制,很多项目立项后几乎全盘交给科技人员负责,项目的管理和资金、资源的支配都集中在科研人员手上。客观上,科研人员并不具备相关的管理和财务知识,无法胜任相关工作。主观上,科研人员一般在科研工作上投入主要精力,而对管理、财务等不够重视,甚至连项目预算也只是随便应付。因此,在绩效审计过程中,往往出现资料不完整的现象,很多事情连主管人员都一头雾水,无法解释,整个科研项目就好像经济学中的黑箱,只能检查输入参数即投入的资金、人力、物资,和输出结果即实际成品或科研成果,而具体科研过程无法跟踪和剖析。5.科研管理部门制度建设不完善或偏离实际科研管理部门如财政、科技部门制定的项目管理制度是财政科技资金绩效审计依据的准绳,但是有时这些制度并不完善或偏离实际。比如制度很少对科技项目追溯期做出规定,就会导致在核实项目成本时无法确定准确的项目实施期间,很多项目承担单位就会钻这个漏洞,将项目立项之前购买的设备、材料、人员工资等等全部算作项目支出。6.地方具体科研管理部门重申报、轻管理在审计过程中,一般对地方政府的具体科研管理部门如科技局和财政局做“信任推定”。但在实际审计过程中,经常发现地方具体科研管理部门有直接辅导、包装科研项目的情况。而项目顺利立项后,地方管理部门往往疏于管理,而将工作中心放在协助其他项目立项,“协调”上级部门对项目的考核,帮助项目顺利通过验收等工作上。二、政府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方法的初步探讨1.做好审前调查工作。在进点之前,做好审前调查是题中之意,需要重点强调的是应该特别注意主管部门项目档案中的项目建议书和可研性报告,项目合同,以及立项、期间考核和验收等环节的专家意见。项目建议书和可研性报告是由项目承担单位向项目审批部门上报的材料,目前广泛应用于项目的立项工作中,主要论述项目设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供项目审批部门作出初步决策。通过认真研究项目建议书和可研性报告,可以掌握科研项目涉及的承办单位概况,科研内容与规模,涉及的技术,概算投资以及最重要的效益分析。科研合同是主管部门与项目承担单位之间就由政府提供资助,项目承担单位实施科研工作并提供科研成果而签订的协议。认真研究项目合同可以掌握项目研发目标,项目具体实施期间,收支预算,具体科研进度要求等,以在审计中对财政资金绩效情况进行量化考核。而项目主管单位在项目立项、期间考核和验收过程中通常依赖专家做出评估,一般包括技术专家和财务专家,因此研究专家意见也非常重要,尤其注意是否存在前后矛盾的专家意见,或者在立项时过分拔高,而在考核和验收时降低技术层次和研发难度的现象。2.做好审前培训,建立专家聘用机制,整合审计资源在正式审计之前必须做好审计人员审前培训工作,让审计人员充分熟悉项目管理制度,了解科研项目的相关技术。同时,针对审计人员知识背景无法满足绩效审计的实际情况,建立专家聘用机制,在政策和资金的保证下甄选出独立、合适的相关技术专家加入审计组。如果在现有条件下不能实现专家聘用,就要加强审计机关内部审计资源的整合,打室界限,协同完成项目。3.在实际审计中紧扣科研项目合同科研项目合同是审计人员评价财政科研资金效益和效率的参照系。目前大多数科研项目合同都包括进度计划,包括资金和人员投入计划,科研设备和物资材料的购买计划,项目技术和质量指标完成计划,成果转化计划和市场推广计划,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计划等等。这些进度计划是由项目承担单位提出,专家评估认可,项目主管单位批准,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在绩效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应紧扣科研项目合同,把握各个关键时间节点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而对财政科技资金使用的效益和效率做出客观评价。#p#分页标题#e#4.注重对科技项目主管部门项目管理制度的评估并提出完善制度的建议查出问题只是手段,财政科技资金绩效审计的根本目的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益和效率,毕竟审计抽样只占项目总体的一小部分,只有完善的制度才能最终保证公共资金得到有效的使用,增进社会总体收益。因此,绩效审计应重点评估科技项目主管部门的管理制度,并提出完善制度的审计建议。

科研项目绩效管理篇8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以来,随着国家科技经费渠道和经费投入的大幅度增加,高校可申请的科技经费渠道和数量也越来越多。科研经费的增长,使高校科学研究工作有了长期稳定的财政支持,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高校科研工作的持续发展,并使得高校的科学研究工作由国家科学研究队伍中的方面军快速发展成为了我国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应用研究的重要方面军。而对于高校而言,一个科学、系统的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模式的建立是对于学校经济的良好运行和高校教育、科研事业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面临的问题

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工作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各个部门优化资源配置,其实质是通过一系列、全方位、多维度的绩效测评指标对科研经费使用效益进行分析、评价。通过对科研经费收支情况的分析,掌握科研项目支出比例;通过财务状况的分析,有利于科学决策,统筹调度,合理运用资金;通过科研经费效益比较分析,科学评价科研经费产出效益(成果应用率、成本效益率、科研经费节约率、新增销售收入、利润、上交税金等指标是否符合经济效益原则),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提供依据。

目前,高校科研项目绩效评价工作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与国家对科研管理改革的客观要求尚有一定差距。

(一)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与科研经费管理信息不对称

高校科研活动的管理包括两方面:科研项目管理和科研经费管理,科研部门负责科研项目管理和合同管理及使用控制,并定期与财务部门的相关账务进行核对。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在实际运作过程中造成的结果是:不少高校的财务部门不了解项目资料与信息,无法积极主动配合科研部门跟踪、评价经费的使用情况,并进一步通过经费管理来控制项目进程,而科研管理部门也只重视争取项目或提取管理费;谈不上对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跟踪,从而导致科研经费的项目管理与会计核算各成一体,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相对脱节。而且目前的绩效评价工作尚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绩效评价结果对于项目执行的成效与相关责任的直接约束力欠缺,在财政支出管理和科研管理中应有的参考作用、导向作用和制约作用尚未得到充分体现,也影响了该项工作的权威性和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重核算而轻预算”的现象普遍存在

我国对科研计划实行课题负责制管理,即以课题组为基本活动单位进行课题组织、管理和研究活动的一种科研管理制度,课题负责人负责课题的立项、组织、经费管理、结题、科技成果转化等全过程。然而由于高校的科研人员对专业性较强的财务预算意识和认识不足,对预算科目内容不清晰,预算的编制缺乏科学性、规范性,完全随意进行经费预测划分,造成课题经费在使用过程中预算与实际存在一定的偏差,预算执行缺乏严肃性。并且在科研过程中,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其他费用,科研项目承担者也没有将这部分经费预算到科研经费之中,且有的项目承担者在实施科研项目研究工作时,有的将教学经费混作研究经费,有的不同科研项目资金交叉使用,致使科研收入与支出无法匹配,给成本核算带来困难。这样就会使得科研课题成本,无法得到真实反映,进而导致预算失真,给科研项目的进度、管理和监督带来困难。

(三)科研活动自身特点造成科研经费绩效评价的复杂性

科研活动具有前瞻性、探索性、风险性和不可预见性,使科研部门或财务部门对其制定准确的经费绩效评价体系难度较大。一方面,高新技术对社会、经济、环境将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也具有某种不可预测性和隐蔽性;另一方面,只有具有法律、科技、财政、管理等方面知识和经验的复合型人员才可能对科学研究的特征、内容、项目有较清楚的认识,从而恰当地对科学研究究竟应在什么范围内进行、科研经费预算应在什么范围内支出、如何规范各科目的比例等做出评价。然而目前科研管理队伍中缺乏这样的人才。

二、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第一,科学性。科学性原则要求各项指标的设计不重复、不遗漏,指标之间既具有独立性,又互为补充,能基本反映财务核算和绩效评价的主要特点,从政策导向的意义上抓住评价的中心,保证评价数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第二,系统性。系统性原则要求将每个科研项目活动作为一个系统的过程,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从科研经费的预算、科研经费的使用、科研经费的财务分析等一系列全过程来分析科研经费的绩效,并以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作为考核评价科研经费绩效的基本方法。在设计科研经费评价指标体系时,既要重视经济指标,也要重视科技含量指标,既要考虑绝对指标,也要考虑相对指标,既要采用定量指标,也要采用定性指标。

第三,可比性。可比性原则要求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应具备可比性和适用性。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要对高校经费管理的绩效进行核算和评估,而这种评估只有通过高校之间类似科研项目的比较、科研项目预算与决算指标之间相互比较,才能更充分的体现出来。

第四,实用性。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指标的实用性,包括以下含义:要考虑评价研究的目的和需要;有关数据易于获得,以便为考评工作的可操作性创造条件;应给定性指标制定评分细则,使专家易于理解、判断和打分;考评指标应具有中长期的适用性,利于在同一指标体系下不断总结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工作。

三、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方法

财务绩效评价方法是指在分析工作中用来测算数据、权衡效益、揭示差异、查明原因和明确责任的具体方法。

第一,比较法,又称对比分析法,它是将有关可比的数据进行对比,测算出相互间的差异,并找出原因的一种方法。是财务分析中最常用、最基本的分析方法。

第二,图解法,能直观地反映现象发展趋势及规律。

第三,比率分析法,它是将可比的项目加以对比,求出比率,进行分析,借以说明项目与项目之间关系的方法。

第四,趋势分析法,指在同类指标在不同时期的比较,用于说明现象在时间上发展变化的方法。适于动态分析法,通过分析可以了解事物变化趋势及其规律,为决策和预测未来提供比较有价值的资料。

四、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对科研经费进行评价应该考虑到科研经费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方面设计科研经费评价指标。

(一)定性分析指标的设计

设计科研经费绩效评估定性指标,要根据承担科研项目研究的不同领域和理论、应用、推广等不同的类别,设置相应的指标。一般来讲,在评估时很难用数字来计算和表达的指标应当设置为定性分析指标。定性指标设计情况如下:

科研项目意义:表示科研项目研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影响大小;总体影响:表示科研项目研究在国际和国内所达到的水平高低程度;创新性:表示科研项目研究对本学科或学科某一领域的创新突破程度;复杂性与难度:表示科研项目研究本身的难易程度;对学科贡献:表示科研项目研究对本学科的未来贡献;推广应用情况及前景:表示科研项目成果推广的广度和深度及应用前景;社会效益:表示成果应用对社会所作贡献的大小程度。

对定性指标的评估,要考虑科研项目成果是否被采纳应用。根据科研项目研究的不同类别作为权数,确定适应的评分办法,尽量使定性指标定量化。

(二)定量分析指标的设计

某科研经费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根据科研活动的特点,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估的定量指标可设置如下:

1、科研项目完成率:主要反映高校科研项目按期完成情况。完成率高说明科研单位科研经费使用效率高,反之则低。

计算公式:科研项目完成率=按期科研项目完成数/到期应完成科研项目总数×100%

2、有效资金率:反映科研单位特定期间内科研经费耗费与成果积累的关系,说明资金的有效使用程度和科研项目的按期完成情况及成功率。

计算公式:有效资金率=成果累计总费用/科研经费支出数×100%

科研经费支出数是指在特定期间内为完成科研活动而消耗经费的总金额,具体包括仪器设备费(购置费、试制费及其他费用)、相关业务费(材料费、燃料及动力费、测试及化验费、会议差旅费、专家咨询费等)、承办学术会议费(印刷费、会议资料费、住宿费、专家讲座酬金等)、研发的劳务费(研究生的助研津贴、临时工工资等)、课题管理费、科研协作费等。它是反映科研经费支出的水平与规模。特定期间是指科研单位的科研项目从科研计划、经费投入、科研项目研究和成果应用推广的周期。具体年数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定。

3、经费支出结构占比率:反映科研经费支出结构情况的指标。通过对构成科研经费支出总额的各科目占总支出的比重分析,反映科研经费支出是否合理,根据分析结果,把握科研经费运用的动向。

计算公式:经费支出结构占比率=科研经费支出总额的各科目/科研经费支出数×100%

4、科研经费结余率:反映高校特定期间科研经费使用的节约程度的指标。

计算公式:科研经费结余率=(1-科研经费支出总额/科研经费总投入)×100%

科研经费总投入是指特定期间内科研经费投入总额,它是反映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筹集投入的规模。

5、成果应用率:反映高校在特定时期内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程度的比率,也是科技成果商品化的比率。

计算公式:成果应用率=成果推广个数/科研成果总数×100%

科研成果包括发表的科研论文、出版的学术专著及授权的专利等等。科研成果推广是指将研发成功的成果应用于军工、民用等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中。

6、人均效益:反映科研单位一定时期人均的效益水平。

计算公式:人均效益=成果总效益/科研单位总人数×100%

7、科研效益:它是成果总效益与相应的成本费用之差,反映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取得的纯效益。

计算公式:科研效益=成果总效益-成果总成本

成果总效益是指科研单位通过科研合作、技术转让、推广应用、咨询服务等所取得的收入。科研效益也包括科研项目经费的节约数。其中科研经费资金节约数=上年科研经费结余+本年科研经费收入-本年科研经费支出-科研经费的其他应收款余额。

8、科研成果得奖率:反映科研成果得奖的比率。

计算公式:科研成果得奖率=获奖成果数/科研总成果数×100%

此外,科研仪器设备购置数和利用率、科研活动所消耗学校公用的水、电、气、网络资源等间接成本的比例分摊等问题需要在评估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用一些评估指标,进行考核分析。

参考文献:

1、张艳,崔贞云.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的守夜人作用[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2、汤贺凤.浅谈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创新[J].教育财会研究,2010(1).

科研项目绩效管理篇9

关键词: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方法;关键科研绩效评价指标(KRpi);科研绩效日常管理工具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高校科研管理效能特别是对科研绩效重视不够,导致在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忽视成本与效益的关系,使得科研资金配置不尽合理甚至造成损失和巨大浪费。如何采取科学的方法构建科学的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体系,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政府与高校科研投资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成为科研管理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就教育管理科学研究态势而言,科研管理日益成为教育管理学术共同体关注的焦点。然而,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范围很广,主要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目的、评价程序、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制度等诸多方面。高校教师科研成果评价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高等教育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繁荣、科技进步与理论创新,而高校教师科研成果的评价方法与手段的确立与选择成为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关键所在。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绩效与绩效评价

“绩效”内涵最早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官员选用制度,如《旧唐书・夏侯孜传》中提到“其绩效,擢处钧衡”,指将官员的绩效记录进行存档,并依据其优劣选择合适的官位。[1]我国从古代就开始关注绩效评价,在当今社会,绩效的意义更要得到重视。有学者基于结果的观点对绩效进行了界定,指出“绩效是在特定范围内,在特定工作职能或活动上产出的结果记录”[2]。也有学者提出绩效就是行为,包括任务绩效和关系绩效两个维度:任务绩效是与特定工作中核心任务有关的所有行为,而关系绩效是个体自愿作出的对组织的奉献或与特定任务无关的绩效行为,并提出要重视对员工工作行为的评估,帮助组织及时获得员工活动的信息。[3]学者们研究视角具有差异性,从而对绩效概念的理解也不同。笔者综合相关学者对绩效内涵进行的概述,将绩效界定为产出与投入比率,用于反映资源的配置状况。

绩效评价则指采用客观的评价标准、有效的评价方法、合理的评价指标对特定时期产出的成果进行公正、有效的评判。绩效评价除了作出基本的价值判断之外,还在于进行选择、预测,并发挥导向作用。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是一种特殊的绩效评价,主要指高校用来衡量教师特定时期的工作质量与工作表现,帮助教师发展的过程,就是对教师在高校工作中呈现出来的潜在或现实的价值作出客观评价的活动。[4]

(二)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

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能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高校绩效评价是对高校三项主要职责的绩效进行评价,从而为高校管理服务;作为高校绩效评价组成部分的高校科研绩效评价,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是对科研投入与产出的对比性评价,关涉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及学术成果的质量,其对高校科研工作具有规范功能、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高校科研绩效评价范围很广,本文主要探讨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是指依据特定的评价标准、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高校教师所进行的科研投入、科研产出以及科研效益指标进行客观、公正的价值判断。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科研质量,为此,通过评价区分出教师的科研绩效,调动其科研积极性。[5]

・高校科研・高等学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方法研究(三)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方法

高校教师承担着教学、科研、为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的责任,科学研究是完成其它各项职责的重要保证,为此,对其科研水平及科研绩效评价具有重要作用。国内外关于教育领域绩效评价的研究多集中于教育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关于高校绩效评价研究除了对国外大学投资绩效进行比较研究,就是对高校整体的投入与产出比的研究。我国政府和学术界关注、倡导并开始研究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尤其是对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将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方法界定为,立足高校战略目标和高校教师科研成果的差异性,选择关键科研绩效评价指标(KRpi)、细化KRpi、确定KRpi的权重、审核KRpi等流程构建高效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进行高校教师科研绩效分析,旨在确保科研绩效评价结果公平合理,对教师起到激励作用,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二、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方法的立足点与前提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是提高教师科研水平的有效手段,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评价方法迫切而且必要。科学合理的科研绩效评价方法体系能够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从而促进高校与教师共同发展。为此,在构建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从高校的战略目标出发,结合不同专业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从而保证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结果的客观、全面。

(一)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方法的确立与选择要以高校战略目标为立足点

依据战略性、适应性和目的性的原则,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方法要与高校战略目标相匹配。我国高校由于办学层次、类型的不同,各高校的具体办学目标及定位也不尽相同。有些高校以师范或是文科为主,教师科研项目相对较少,有的高校以工科为主,教师的科研项目则相对较多。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要符合高校的客观情况,紧密结合教师的实际科研水平,评价的结果才会更合理与有效。例如,国家对于“985工程”院校投入的科研经费较多,一般都建有部级的科研实验室,承担的项目多是科技攻关项目与国家重点项目;而我国一些普通本科高校,因资源和地理位置的局限,科研经费不足,所承担的大项目较少,这两类高校在对本学校教师进行科研绩效评价方面则需要选择不同的科研绩效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为此,在构建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方法体系的过程中,要以高校战略目标为前提,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师的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增强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适应性和目的性。

(二)注重科研成果差异性是有效采用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方法的前提

鉴于高校教师所从事学科专业的差异性,对其科研成果类型也应该进行合理划分,实施分类评价,旨在实现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客观性及针对性。当前,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方法中存在传统僵化与“一刀切”的做法,不仅给高校教师带来紧张感,也制约了高校对教师的管理效能。在高校中,教师队伍分为不同的学科、专业与层次,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师,由于受到学历、经验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其科研成果的类型应有不同的分类。科研绩效评价需要体现专业特殊性,如对高校管理学专业的教师科研绩效评价应以其科研成果被政府采纳的情况为依据,而对于艺术专业的教师科研评价应以其作品具有的社会影响力为评价根本。各专业学科的教师科学研究成果产生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不同,为此对高校教师科研成果划分的类型也不应该是固定不变的,而应该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也就是说,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主要目的不是比较教师科研能力高低,而是在评价中尊重教师专业学科差异性,在承认差异性的前提下,对高校教师科研成果进行分类评价,以达到提高教师科研热情的评价目的。基于此对高校教师进行的科研绩效评价指标才具有可比性,衡量值才具有客观性,同时也要考虑到科研绩效评价的实际操作性,避免加大科研绩效评价难度。为此,合理划分高校教师科研成果的类型,做好教师科研绩效评价,使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必然能够促进高校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高校的战略目标。对教师科研成果进行差异性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服务于高校的发展战略。为此,在制定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方法体系时要针对高校的实际情况,对教师科研成果按照学科内容、研究方向进行分类,对同类科研成果运用相同的标准进行评价,才会保证评价的公平、准确。

三、高校教师关键科研绩效指标(KRpi)以及日常管理工具的设计(一)高校教师关键科研绩效指标(KRpi)建立的原则与流程

由于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方法的多样化以及复杂性,使得评价指标的具体内容也会有所差异,不同类型划分的教师科研成果评价方法及指标上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在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之前,首先需要明确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指标。关键绩效指标(Kpi)则是在绩效评价体系中一种科学且客观的评价方法。Kpi(Keyperformanceindex)全称关键绩效指标分析,是组织绩效管理的基础,是通过对组织内部某一流程的输入端、输出端的关键参数进行设量、取样、计算、分析,衡量流程绩效的一种目标式量化管理指标,继而把组织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可运作的远景目标。[6]

高校教师是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主体,具有很强的发展意愿。针对高校教师科研水平差异性特征,本研究设计了能够有效评价高校教师科研成果的关键科研绩效指标。关键科研绩效指标KRpi(KeyResearchperformanceindex)是对传统的关键绩效评价指标(Kpi)的创新,侧重对高校教师科研成果社会效益的评价,考察科研成果对社会经济文化的贡献。通过对关键科研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细化、权重确定、审核四个方面,把复杂的评价内容简单化,抽象的评价内容具体化,从而将高校战略目标逐层分解成能够操作的绩效目标,通过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信度,使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成为实现高校战略目标的有效手段。以下主要从KRpi建立要遵循的原则以及确定KRpi的程序两方面出发对构建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指标进行探讨。

一方面,高校教师关键科研绩效指标建立应遵循SmaRt原则。在SmaRt原则中,S代表Specific,指“具体的”;m代表的是measurable,指“可测量的”;a代表的是attainable,指“可实现的”;R代表的是Realistic,指“现实的”;t代表的是timebound,指“有时间限制的”[7]。所谓“具体的”,即高校教师关键科研绩效指标要适当细化,而不应是模糊的。绩效科研评价指标体系要符合高校教师特定的科研目标,对科研目标的实现发挥重要作用。“可测量的”,是指关键科研绩效指标要体现数量化的特性且准确可靠,并且确保信息或是数据能够触手可及。“可实现的”,即高校教师关键科研绩效目标的设立要切合实际,不要过低或过高,要使高校教师在经过努力的条件下可以达到。“现实的”,即高校教师关键科研绩效目标是真实存在的,绝非假设的,能够观察和证明获得。“有时间限制的”,意味着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关键科研绩效指标要有时间的限制,也就是说,要对完成这些科研绩效指标设置时间结点。

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关键科研绩效指标建立的“四步骤”流程。

第一,关键科研绩效指标的选择。关键科研绩效指标选择过程中,需要立足高校,密切结合高校的发展目标和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具体而言,本研究的高校教师关键科研绩效指标主要从科研投入指标、科研产出指标、科研效益指标三个方面进行选择。在高校教师的关键科研绩效指标中,科研投入指标是科研产出与科研效益的基本保证,主要包括获得资助科研项目的层级、资助的科研经费等,是高校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支撑系统。科研产出指标是非常重要的关键科研绩效指标,指高校教师从事科研活动获得的创新性的成果,包括论文、出版著作、奖励及专利等。科研效益指标是建立关键科研绩效指标的基础,侧重评价高校教师科研结果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二,关键科研绩效指标类型的细化。高校教师关键科研绩效指标的选择能够客观、全面的反映教师的科研工作。在关键科研绩效指标选择后,还需要运用由粗到细的方式,将各项关键科研绩效指标进一步细化,确定衡量各项关键科研绩效指标的具体方面,操作要体现规范性。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校教师关键科研绩效指标进行了细化:一级KRpi包括科研投入指标、科研产出指标和科研效益指标。二级KRpi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科研投入指标分为各级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的投入量;科研产出指标包括学术论文、出版著作、科技获奖与专利;科研效益指标主要包括高校教师科研成果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三级KRpi又可以将二级KRpi继续细化,具体为科研项目包括部级科研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校级科研项目与横向科研项目等;科研经费包括部级科研项目经费、部级科研项目经费、省级科研项目经费、厅级科研项目经费、校级科研项目经费以及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等;出版著作包括专著、编著、全国规划教材以及普通教材等;社会效益包括科研成果被国家采纳、科研成果被省和部采纳、科研成果被地级市和厅局采纳以及被其他部门采纳等。由于每所高校的战略目标不同,为此,各高校要密切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以KRpi为依据,逐层分解学校的战略目标,确定高校教师关键科研绩效指标。

第三,关键科研绩效指标权重的确立。KRpi权重是指关键科研绩效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相对重要程度。确定权重的方法有很多,比较常见的有aHp层次分析法、专家加权法、两两比较法、德尔斐咨询法、主因素分析法等[8],运用科学的方法合理确定后,对各项指标加权赋予一定的数值。KRpi权重的确立过程是对各项关键科研绩效指标重要程度的排序,直接决定着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科学性,为此建立客观、合理的KRpi权重具有重要意义。在确定KRpi权重后,综合高校每位教师的评价信息,设定科研绩效评价的标准。不仅要遵循促进高校科技创新和科研项目发展的原则,而且要顾全不同学科、专业教师的科研产出和社会效益,设定的标准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要以高校多数教师都能达到的科研水平为准。在分析各项评价指标特点的基础上,广泛听取相关学者、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建议,以确定最佳评价标准。

第四,关键科研绩效指标的审核。为了考察KRpi是否科学、全面,是否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高校教师的科研绩效,要对关键科研绩效指标进行审核。基于此,高校需要建立校级关键科研绩效指标审核小组,审核小组的职责是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对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结果进行分析,综合考核关键科研绩效指标观察和证明的操作性,科研绩效指标对于被评教师的大多数科研工作的代表性等问题,对于不合理的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指标,及时改进,从而避免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流于形式,不断完善关键科研绩效指标。

以上四个步骤,构成了高校教师关键科研绩效指标完整的流程。KRpi作为关键科研绩效指标的建立对于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客观性具有重要意义,将有助于绩效评价方法的具体操作与执行。

(二)高校教师科研绩效日常管理工具的设计

在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过程中,制定科研绩效评价计划、确立关键科研绩效指标体系是关键,其合理性与否直接决定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成败。然而,为了提高高校教师科研绩效管理效能,需要开发和设计一整套日常管理工具。笔者认为,需要从如下五个方面去设计高校教师科研绩效日常管理工具。

《教师关键科研绩效指标管理卡》的设计。全面的教师关键科研绩效指标管理卡一般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高校教师的基本信息,如教师姓名、所在学院、职位名称、制定日期等。第二部分是教师关键科研绩效指标管理卡的主体部分,即教师关键科研绩效指标。在这一部分可以分成三个方面,分别从科研投入指标、科研产出指标与科研效益指标三个层次评价教师科研绩效,能够使教师的科研绩效得到综合全面的衡量。第三部分是科研绩效指标确认签字栏,一般由教师和所在学院科研负责人签字。第四部分是科研绩效评价结果确认签字栏。科研绩效评价结束后,教师和所在学院相关负责人要在这部分签字确认绩效评价结果。

《教师科研业绩档案记录卡》的设计。所谓教师科研业绩档案记录卡实际就是有关教师科研实际信息的收集,是对主要科研活动和成就的摘要,是对个人简历的有益补充。[9]通常,高校教师科研业绩档案记录卡包括以下内容:教师的姓名、学历、工作履历、职务、职称等基本信息情况;教师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论文被转引次数和收录情况、科研项目、著作、编写的教材、创造发明、专利、及科研获奖等情况。教师科研业绩档案记录卡的特点是突出教师的科研业绩、科研贡献和社会影响。教师科研业绩档案记录卡的信息可以向所有教师公开,教师个人和高校对档案记录卡上的信息都有使用权,是对高校现有科研档案的补充,能够更便捷的查找准确、全面的信息。教师科研业绩档案记录卡也可以借助数字化手段进行存储,构建大规模的教师科研业绩档案记录信息系统,为教师绩效评价提供原始依据。

《教师科研绩效反馈卡》的设计。绩效评价是我国高校对教师进行管理的重要环节,但多数高校却没有重视对教师绩效评价结果的合理反馈。对教师进行科研绩效评价不只是简单地检查教师科研工作情况,更重要的是在确定教师的科研绩效评价结果后,客观的分析评价结果。高校需要设计相应的《教师科研绩效反馈卡》,将教师的科研绩效结果反馈给每位教师。在反馈卡中,要尊重教师的科研成果,突出表现其科研成就,并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的原因和建议,让每个教师既全面了解自己的科研绩效,扬长避短,又保证教师具有自我完善的持续动力,进而起到自我激励的作用。[10]高校同时要鼓励教师针对反馈的科研绩效评价结果,在反馈卡上提出问题和意见。这些意见又通过反馈卡反馈给评价者,为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指标和方法的改进提供依据。

《教师科研绩效改进计划》的设计。在《教师科研绩效反馈卡》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发现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计划制定上存在的不足,从而在科研绩效改进环节有针对性的对教师科研绩效评价内容进行完善。具体来说,为确保教师科研绩效改进计划的实现,通过《教师科研绩效改进计划》改进的内容应是学校教师与管理者都认同的内容;另一方面,教师科研绩效改进计划要从重点方面进行改进,考虑成本收益;此外,《教师科研绩效改进计划》要有截止日期,设定期限,体现时间观念。通过对教师科研绩效的不断改进,使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工作不断规范化与科学化。

《教师科研绩效申诉表》的设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过程中,教师按照学校科研绩效评价计划的规定,上交科研业绩相关材料,然后,由评价小组存档。年末,经所在工作部门依据教师的科研绩效进行评价,学校科研绩效评价小组综合教师自评、互评和领导评价结果后作出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与不合格。评价小组将评价结果告知被评价教师,经本人确认。教师如对科研绩效评价结果有不同意见,可通过填写《教师科研绩效申诉表》向学校评价小组及主管部门提出申诉。《教师科研绩效申诉表》的设计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申诉人个人信息、申诉时间、申诉内容和申诉依据;第二部分是主管部门调查情况及其处理措施;第三部分是申诉人、学院负责人和主管部门签字。《教师科研绩效申诉表》的设计力求做到尊重每位教师的学术权利,应有助于营造和谐的科研环境,避免因不公正的评价结果带来的负面影响。

以上通过对高校教师科研绩效日常管理工具的设计,能够有效改进高校教师关键科研绩效指标,减少因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不合理或不符合实际情况而产生的评价偏差。高校教师科研绩效日常管理工具的设计也要综合衡量被评价教师的学术经历和专业背景,不能一概而论,才能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科研绩效日常管理工具的作用,从而不断完善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办法体系。

四、为政府和高校改善科研管理提供政策建议及管理对策高校教师队伍是我国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对其做好培养、使用及评价等管理工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国家赋予高等教育责任的重要方面。高校教师科研管理工作的重点是进行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水平。但目前我国政府和高校对教师科研绩效评价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造成科研资源配置不合理。为此,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为完善我国政府和高校科研管理提出建议。

一方面,政府应不断完善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法律法规。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制定了《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根据不同科研性质,不同研究领域来制定高校教师科学合理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简化科研评价环节,适当延长评价周期,使评价工作与高校教师科研工作的规律和特点相适应,但对如何完善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方法的相关规定还不全面。为深入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笔者认为我国政府必须完善当前的法律、法规以提高我国高等学校科研管理的有效性。要高度重视高校科研绩效评价监督体系的政策完善,对于重大项目进行全程评估,鼓励具有创新型的研究项目,国家有关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规定中也要倡导科学道德和科研诚信,克服浮躁心态,避免急功近利的思想。[11]

另一方面,高校应加强科研管理制度建设,完善科研管理办法。当前,我国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工作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不仅表现为国家对于高校科研绩效评价的法律法规仍有待完善,而且表现为高校的科研管理制度和具体方法的不规范,尚未形成良好的科研管理氛围,降低了高校教师科研积极性。为此,高校需要依据学校发展战略,采取如下措施。

首先,加强高校科研管理制度建设。做好高校科研管理,有助于高校战略目标的实现,促进高校全方面发展,从而为教师队伍从事科学研究提供更好的环境。一方面,高校科研管理制度需要逐渐淡化制约和管理的观念,而强化提供服务的职能。高校科研管理制度要在遵守国家有关科研管理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帮助高校教师解决科学研究中出现的难题,为教师排忧解难。另一方面,高校在建立科研绩效管理制度过程中,要确保制度在一定时间内的稳定性,调整或修改科研管理制度时,要衔接国家相关政策。同时由于个体差异性特点,不同高校教师对物质、声誉等需求各不相同,为此,高校要结合科研绩效评价,针对教师的具体情况,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导向作用,调动教师科研的积极性。

其次,完善高校科研管理具体办法。高校对教师进行科研绩效评价是为了最大程度的体现教师的科研价值与贡献,从而激励教师努力工作,不断发展。为此,高校在科研管理具体方法中可以把科研绩效评价体系与绩效薪酬和奖酬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将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结果与薪酬挂钩,实现按劳分配和多劳多得,能够更有效地激励教师,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同时,高校还要注意科研绩效评价指标的局限性,及时纠正评价结果与实际绩效存在的偏差。为此,高校要综合运用定量与定性的科研绩效评价方法对教师科研成果进行客观的衡量,以期为教师营造公平良好的科研氛围。

综上所述,高校教师作为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的主体,其科学研究质量不仅影响着整个高校的发展,而且决定了国家的综合实力,因此,高校教师的科研质量尤其重要。合理的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方法体系不仅是提高高校教师科研绩效的有效手段,而且也是保证教师科学研究质量的前提条件。但是现有的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方法落后,指标体系单一,难以对高校教师起到激励作用。为此,设计科学合理的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不仅要求高校建立符合本校战略目标的评价方法与指标并对不同学科高校教师科研成果进行分类评价,同时,也要与高等教育国际化、全球化背景相适应,鼓励高校外籍教师投身于科学研究,加强国际科研合作,采取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对外籍教师进行科研绩效评价,激发全校教师的科研热情,从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比较优势,为经济建设与文化繁荣贡献更多力量。

参考文献:

[1]吴建南,杨宇谦,阎波.政府绩效评价:指标设计与模式构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79-85.

[2]BernardinHJ.BeattyRw.performanceappraisal:assessinghumanbehavioratwork[m].Kentpublishers.1984:15.

[3]BormanwC,motowidloSJ.expandingthecriteriondomaintoinclude.

elementsofcontextualperformance[m]//n.Schitt,w.Borman(eds).personnelSelectioninorganizations.SanFrancisco:Jossey-Bass,1993:71-98.

[4]王光彦,李元元,邱雪青,李敏.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2):46-49.

[5]R.JohnCasey.patriciaGentile&Stephenw.Bigger.teachingappraisalinHighereducation:anaustralianperspective[J].Highereducation,1997:459-482.

[6]易开刚.Kpi考核:内涵、流程及对策探究[J].技术经济,2005(1):48-49.

[7]毛文慧.Kpi在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2.14.

[8]李朝明,刘晖铭.企业知识管理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2-49.

科研项目绩效管理篇10

关键词:科学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10-112-02

预算管理是科学事业单位财务活动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加强科学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可以规范财务活动行为,合理使用各类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因此有必要对科学事业单位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检查的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科学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相应对策。

一、科学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现状

1.预算编制重视不够,措施不力。预算编制在科学事业单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些科学事业单位的领导认为预算只是简单地争取年度财政经费的一种方式,走走形式而已,不够重视。有些科学事业单位的领导局限地认为预算编制只是财务部门的工作,交由财务部门单独完成,无需各业务部门参与,预算编制的组织措施不力。

2.预算编制与业务活动相脱节。科学事业单位专项项目由业务部门组织实施,所需专项经费的多少,应由业务部门根据专项项目的性质、任务、工作量、期限等因素综合考虑,提出合理的专项经费预算。有些科学事业单位过于注重既得利益,不考虑专项项目的实际情况,也不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专项经费的社会效益,只简单地要求在上年的基础上增涨专项经费,预算的编制与业务活动相脱节。

3.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不够准确。科学事业单位资金来源除财政拨款外,很重要的一个经费来源是从各种渠道争取的科研项目经费,科研项目的主管部门一般是当年的上半年科研项目申报指南,科学事业单位根据申报指南申报科研项目,获准的科研项目,其科研项目经费于当年的下半年下达。而科学事业单位预算编制一般是在上年度的8月份开始,预算编制时无法预计下年度科研项目申报情况,只能大概估计,因此也就无法准确预算下年度的科研项目经费,导致预算编制准确性低。

4.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不够细致。按照部门预算的要求,科学事业单位在编制经费预算的同时,根据财政部门的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和采购限额标准,按照采购类别、品目、支出标准,全面、准确地编制政府采购预算,详细说明采购的货物和服务的数量、单价、资金来源等。但是有些科学事业单位未从单位实际情况出发,编制政府预算不够严格,随意性大,应实行政府采购的未编制政府采购预算,编入政府采购预算的,在数量上预算编制数与实际采购数相差较大,预算与实际相脱节。

5.绩效目标预算不够全面。绩效目标预算目前只是在部分科学事业单位开展绩效目标预算,还没有全面涉及。进行绩效目标预算的科学事业单位,由于绩效目标预算的基础薄弱,绩效责任意识与管理机制还未建立,部门绩效管理队伍还未组建,绩效目标编制和专项管理能力较弱,导致绩效目标预算不彻底、不全面。

6.预算执行不够严格。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有些科学事业单位不按预算办事,擅自改变资金用途;有些科学事业单位不按程序办理,越权执行预算;有些科学事业单位不按进度支出,超期支付资金,导致预算执行不够严格。

7.预算执行检查不得力。有些科学事业单位平时支出不规范,年度编制决算报表时随意调整数字,预算执行检查时,由单位自己聘请熟悉的会计师事务所,只简单核对报表数字,没有认真核查数字背后的收支业务的实际情况,导致决算报表信息严重失真。

二、加强科学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对策

1.高度重视预算编制,切实履行主体责任。部门预算是科学事业单位全面反映年度所有收入和支出的综合财务计划,是年度财务活动的依据,具有极高的重要性。科学事业单位法人以及相关领导应高度重视部门预算编制工作,切实履行预算工作的主体责任,保证单位编制的预算具有真实性、合规性、科学性和完整性。

2.做好预算编制组织、协调工作。科学事业单位应组织财务、人事、业务等部门,实行综合预算、零基预算的方法,坚持“统筹兼顾、保障重点、优化结构、收支平衡”的原则,根据发展需要,编制本单位预算收支计划。同时认真细致地开展调研并进行科学论证,确保预算项目编制切实可行。

3.合理编制科研经费预算。为了避免科研经费不能及时编入科学事业单位预算的情况,将科研项目申报由“当年申报、当年评审、当年下达经费”改为“上年申报、上年评审、下年下达经费”的方式,科学事业单位财务部门,根据业务部门提供的上年评审通过的科研项目,将其科研经费可以完整地编入下年度的预算,保证了预算的完整性。

4.认真编制政府采购预算,规范政府采购行为。科学事业单位应认真做好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工作,以各级财政部门公布的政府采购目录为依据,所有属于政府采购目录中的支出项目,无论是货物还是服务,无论是财政资金还是单位自有资金,科学事业单位都必须按要求编制政府采购预算,确保应编尽编。政府采购预算批准下达后,不得随意调整,强化政府采购的约束力。

5.全面实行绩效目标预算。强化“用钱必问效、问效必问责、问责效为先”的绩效管理理念,科学事业单位在编制部门预算时,凡是申请财政资金的专项项目,都必须实行绩效目标预算,包括阶段性目标。绩效目标预算应设置有效的绩效考核指标,绩效考核指标应具备“相关性、重要性、可比性、系统性、经济性”。通过绩效目标的预算管理,实现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与部门预算编制的有机结合,强化科学事业单位效能责任和预算执行的支出责任,建立健全绩效目标设定、绩效跟踪、绩效评价及结果反馈运用有机结合的预算管理新机制。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工作效率,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6.严格执行部门预算。经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的部门预算具有法律效力,科学事业单位必须严格执行。预算执行过程中必须严格区分基本支出经费和项目支出经费,严禁科研项目经费列支基本支出内容,科研项目经费间不得相互串用,严禁占用、挪用科研项目经费。科研项目实施时,应严格按科研项目合同书批复的支出科目类别和金额使用科研项目经费,支出科目间不得随意调整。科学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应与单位内部科研管理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加强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以保证科研项目顺利实施。

严格按照政府采购预算,加强政府采购执行,切实做到“无预算不采购,超预算不采购”,科学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应经常与单位内物资采购部门及时沟通,加强政府采购计划、执行和支付三个环节的有效衔接,保证政府采购预算监管、计划制约和支付审核等环节职能执行到位。

7.加强预算执行综合检查。上级财政部门应组织独立的第三方对科学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综合检查,检查的范围应包括预算批复、决算报表、财务报表、会计账簿、会计凭证、项目合同等相关资料。必要时,可追溯到以前年度,或延伸检查相关联的单位。应重点检查单位收支是否有漏报、瞒报、多报、少报的情况;是否存在应缴未缴财政国库的情况;有无私设“小金库”现象;基本支出是否符合预算核定的范围和标准;项目支出是否按规定使用,有无挪作他用;决算数据是否与会计账簿相符;财务收支审批手续是否完备;往来账款的核算与管理是否符合规定,是否定时清理;是否符合政府采购的相关规定;固定资产使用、收益和处置,是否符合资产管理的相关规定等,根据综合检查结果提出整改、处分等处理意见。

针对科研项目,科学事业单位应制定绩效目标管理制度,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开展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绩效管理。绩效评价的方法主要有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公众评判法和综合评价法等。在实施绩效评价时,可采取一种评价方法,也可以综合使用多种评价方法。

根据年度绩效目标预算,科学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应配合业务部门,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比照科研项目经费使用进度,对科研项目阶段性目标进行考评,根据考评结果,提出科研项目下一步实施及整改建议。科研项目执行结束后,由上级财政部门和科研项目批复下达部门,联合组织专家进行绩效综合评价,必要时聘请第三方绩效评价中介机构参与评价,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下一年度科研项目申报、评审和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

总之,通过以上各项措施,对科学事业单位预算采取综合管理,必将规范财务活动行为,促使规范使用各类资金,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和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1994.3.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1995.11.2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2002.6.29

[4]陆晓萍.加强事业单位预算执行的对策研究.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