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医院医疗风险应急预案十篇医院医疗风险应急预案十篇

医院医疗风险应急预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38:34

医院医疗风险应急预案篇1

【关键词】

风险管理;急救;护理安全

医疗风险管理是一个管理程序,是指对现有和潜在的医疗风险的识别、评价和处理,以减少医疗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事件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及经济损失。其过程主要包括医疗风险识别、医疗风险衡量与评价、医疗风险处理、医疗风险管理效果评价[1]。急诊科是医院急救的前沿阵线,面对的都是急、危重患者,面对群体伤害事件,能否及时无误地做出诊断和救护,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和以后的康复。为了保障突发事件群体伤员急救过程中的救护安全,我科自2009年以来利用风险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取得了较好效果。

1临床资料

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急诊科组织抢救突发事件29起,收治群体伤员238例,男137例,女101例;年龄7~76岁;食物中毒106例,交通事故98例,爆炸伤21例,重物压伤13例;院前死亡9例,在急诊室抢救无效死亡27例,其余经抢救转住院或留院观察治疗。

2实施院前风险管理的方法

2.1风险识别

经充分调查分析,突发事件群体伤员救护中风险隐患主要为急救流程欠完善,工作人员应急能力差,急救技术知识不够扎实,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不到位,患者转运过程发生意外等几个方面。

2.2突发事件群体伤员救护中的风险评价

2.2.1急救流程欠完善应急体系不够完善,对人力、物质等资源未能合理的协调和统筹,各种风险的应急预案、防范措施未健全。

2.2.2工作人员应急能力差,急救技术知识不够扎实突发事件中危重伤病谱广,病情危重凶险,急救经验不足,协作性技术技能下降,对危重患者的评估能力差,不能熟练使用抢救仪器,救护技术不熟练,法律意识淡漠,没有风险观念。

2.2.3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不到位群体伤员因突然发生意外产生恐惧、紧张的心理,加上创伤的剧烈疼痛,使患者情绪不稳定,患者与家属很容易产生激惹情绪,如解释沟通不到位,易发生医患冲突。

2.2.4患者转运过程发生意外转运前未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患者可能发生意外的原因未进行分析,患者的转运承受能力未评估或评估不全面。

2.3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

2.3.1成立安全质量管理小组科室成立安全管理监控小组,对急救安全管理进行监控。主要职责是:制定突发事件群体伤员救护预案,培养医护人员风险意识及抗风险能力,及时收集潜在的风险信息,分析急救过程中的存在问题。

2.3.2建立急救领导小组,制定院内急救预案院内急救预案:①急诊科接到抢救通知时,立即通报科主任、护士长,启动应急预案,立即成立检伤分类组、抢救治疗组、病情观察组、护送患者组。②畅通急救绿色通道,按群体伤员病情轻重快速分类编号,把编号标牌套在患者的手腕上或贴于胸前,并根据病情轻重做出紧急相应处理,一切诊疗操作检查,实行先抢救,后补办手续。③护送组负责送伤员检查、住院、手术,护送前先与相关科室取得联系,对危重伤员应有专人护送,携带简易呼吸气囊等抢救物品,并注意观察病情,保持各种管道通畅。④一般患者或经急诊处理后的患者,由病情观察组人员专人分工负责治疗护理,加强巡视,高度警惕沉默不语、表情淡漠的患者是否处于休克状态,避免忙乱遗漏患者。

2.3.3持续专业教育和急救技能培训急诊护士是具体实施抢救和治疗方案的主力军[2],急诊科护士必须具备很强的应急能力、观察能力、娴熟的抢救护理技术。科室人员有计划地安排外出进修、业务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安排护士去心电图室轮流学习,定期进行呼吸机的使用和管理、气管插管、心电除颤、心肺复苏等训练,掌握各项急救流程。科室实行“三定三不定”[3]质量控制方法,对急救技术进行检查,每季度组织医护人员进行现场急救演习,通过模拟训练,建立一支快速的应急抢救护理队伍。

2.3.4加强心理素质稳定性的培训急救重在“急”字,医护人员必须对病情做出判断,做到眼、耳、手并进。实施稳、准、快的抢救。只有在具备扎实的基本急救技能的基础上遇到意外情况,才能不惊慌失措,才能灵活应用现场条件和设备,相互默契配合。除了平日加强急救技能及急救理论知识培训外,每周业务学习时,安排模拟情景训练,以锻炼在紧急情况下的心理承受能力及反应速度。

2.3.5护理记录要全面、真实,急救护理文书涉及法律、赔偿等问题也是医疗纠纷的第一手资料[4],要及时准确地记录患者到达时间、生命体征、抢救措施、医嘱执行情况、病情发展过程,禁止出现遗漏、涂改现象,抢救患者或紧急情况下用药,完成每项操作后及时补写医嘱,避免护理记录与医嘱单不符。

2.3.6加强护患沟通,及时实行告知由于存在着医疗技术专业与患者认知水平的矛盾和患者就医的高期望值与医疗发展阶段性的矛盾[5],群体急救患者病情复杂,变化性有时难以预料,护理人员应突出“急”字,妥善合理安排患者,加强沟通协调。及时向患者或家属交代病情及预后,不能轻易下“没问题”、“不要紧”等结论,以免病情突变,家属无思想准备,出现误解和纠纷,在使用急救器械时如心脏起搏器、侵入性操作等,应告知家属其目的、配合的注意事项、作用及不良反应等。

3效果评价

在29起突发事件群体伤员急救中运用护理风险管理,避免了以往的盲目混乱现象,抢救工作分工明确,医护人员密切协作,对高风险环节,能及时控制缩短了救治时间,使全部患者得到妥善处理,无医疗护理纠纷发生。

4讨论

4.1风险防范规范了过程的管理风险管理是把发生不安全事件后的消极处理,变成不安全事件前的积极预防,处理更全面、更科学[6]。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运用急救预案,成立急救小组,对高风险环节采取有力的防范措施,建立适合本院实际情况的应急管理体系,使急救人员各尽其责,进入应急状态,有条不紊地展开救护工作,保持绿色通道畅通无阻。

4.2增强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通过有计划的专科培训,执行急救任务后,有组织地对救治过程进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隐患,提高急救人员的风险意识,能迅速发挥人员调配、物质供应、信息报导等职能作用,有预见性地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做好人力、物力上的准备,做到忙而不乱,准确执行抢救方案,使每一个患者都得到及时的救治和处置。

4.3促进急诊救护质量的持续改进突发事件群体伤员急救时,涉及部门科室广、人员多,在组织管理的同时进行质量检查,加强风险管理,每次抢救患者后总结讨论,不足之处提出整改措施,从中吸取教训,同时狠抓薄弱环节:如节假日的排班、新调入人员的培训等,全员树立了风险意识,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淳德,郑思炳,王渠江.医疗风险浅析.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19(7):398.

[2]戴青梅,陈丽英,徐雪艳,等.护理风险管理研究进展.中国护理管理,2006,6(8):3638.

[3]林菊英.医院管理学・护理管理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2.

[4]张颖,高秀芬,史忠岗.急诊护理的风险管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5354.

医院医疗风险应急预案篇2

一、医院急救设备的管理要点

医院急救设备的管理要点通常建立在急救医疗设备的特点之上,从而突出其所拥有的管理要点,当前需要掌握的方面包括了三个层面。其一,可靠性,医院急救设备在管理当中应当保证其可以长期处于性能良好的状态,并且能够保证立即使用;其二,安全性,医院急救设备主要用来对急危重患者进行救治,因此对该设备的安全问题要重视,与其相关的设备也需要引进安全注意;其三,有效性,这不仅体现在了医院急救设备与其性能之间的关联,还体现在了设备与相关操作人员和技术素质的关联。因此,对于医院工作人员来说需要加强学习和教育培训工作。

二、急救设备的存储与待用管理

对于急救设备而言,应当确保其拥有较高的工作效率,能够始终处于急救的待用状态。为此作为主管部门来说,需要时刻加强对急救设备的使用情况和完全情况的监管工作。由于使用急救设备,需要保证设备的准确性和精准性,为此需要相关部门能够针对设备的数据和功能做好定期的检测和校准,从而实现对设备的周期性维护保养。此外,从当前的情况来分析,对于任何的医疗单位来说都不可能具备所有的大量的急救设备,但是遇到灾害性急救的时候往往需要大量的急救设备,这样就需要针对急救设备做好供货渠道和储存。医院方面可以针对突发事件,做好应急物品的需要,这方面可以与信誉较高的企业进行长期的合作。医院在进行设备采购时候,可以随时了解急救设备的相关信息,从而能够在最短时间中获得设备,增加挽救成功的概率。

三、急救医疗设备的安全风险管理

急救医疗设备同样存在着安全风险问题,所以,医院需要做好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在医院当中,这种风险往往指的是由于医疗技术所带给患者或使用人员的伤害的可能性。当前安全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医院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没有安全,就无法保障质量,也就不能提升工作效率。急救医疗设备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必然存在着危险性。目前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是针对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三个主要工作。风险分析,自然指的是针对可能发生伤害概率的分析,风险评估则是对这种概率以及伤害程度进行评估,而风险控制就是对整个风险进行整体的控制。我国于2007年推出的《医疗器械监管监督条例(修订草案)》当中已经明确的规定了相关内容,针对医疗设备在生产环节、经营环节以及使用环节都做出了具体规定,从而在制度层面保障了对医疗设备的管理,加强了安全风险控制。但是,由于当前关于急救医疗设备的安全风险管理理论尚待进一步完善,要通过具体的实践加以确认,从而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预防性的维修,最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目前该项工作还处于发展阶段,还要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发展。

四、急救医疗设备的计量质控管理

急救医疗设备所拥有的特殊性质,决定了需要重视其在计量和质控方面的工作。当前很多医院已经在针对急救医疗设备的计量质控管理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并且制订了相关的流程。对于具体的急救医疗设备,维护保养工作如下:其一治疗类,需要定期对其进行检测、更换、矫正、检查、预警等相关工作,需要用前进行测试、检查、消毒等,需要做好工作记录、切断电源、管理附件、清洁等;其二诊断类,需要做好绝缘检测、分析仪器检查等,用前和用后做好与治疗类同样的工作;其三监护类,在做好前两种的基础工作之后,还需要注重监护类设备的稳定性,需要用前做好完好性和传感器的检查工作,需要用后做好同诊疗类一样的工作。对于上述三种急救医疗设备都需要做到的是,定期进行计量检测的工作。对于计量和质控管理方面,医院急救医疗设备应当做好常规检测跟预防性维修相结合的方式。常规检测就是要能够保证其跟其他类别的设备一样做好定期计量质控维护工作,预防性维修工作则主要是通过对设备风险程度的把握,以及具体实践经验,对设备加强各方面的维护工作。做好检测的原始记录以及合格证书工作,将会为遇到医疗纠纷时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同时,应当认识到随着宣传工作的开展、医疗安全意识的增强,计量和质控管理也会得到更好地贯彻和落实,会受到更多重视。

五、发生不良器械事件急救设备的处理

近年来,世界各国相继出现了一些不良器械事件,严重影响了医疗急救事业的发展。因此引起各国的重视。我国也加强了对不良器械事件的监督管理工作,要知道不良器械可能影响到患者,给患者带来很大伤害。所以当前在急救设备使用中,需要加强对不良器械事件急救设备的处理工作,保证设备的安全有效。为此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其一,建立检测工作具体实施方案。要根据当前的规定要求,组建相应的工作小组,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从而各司其职;其二,实现巡查工作的制度化。拥有了具体方案就要逐渐的落实具体的方案,这就需要实现工作的制度化,工作人员需要及时的对急救设备做好巡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防止出现意外;其三,鼓励进行预防性维修。由于设备拥有着各自的特点,因此在预防性维修方面应当保证其科学性,做好相关数据的记录工作,并且维修之后对设备进行校验,从而降低事故发生概率。

医院医疗风险应急预案篇3

一、工作原则

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遵循“依法、科学、规范、统一”的原则,按照“有力、有序、有效、有度”和“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的防控方针,加强统一领导,充分发挥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作用,实施分级负责,依法、科学、规范做好全疫情防控工作。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未发生病毒感染的肺炎持续行政村(社区)传播时我县各医疗卫生单位的防控工作。

三、组织机构

(一)应急指挥机构

成立县健康局肺炎疫情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卫健局局长任组长,其他副局长任副组长,统一指挥、协调辖区内的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组、疫情防控组、医疗救治组、监督检查组、后勤保障组、宣传组、督查组、隔离转运组8个工作组。各医疗卫生单位在卫健局统一领导下,根据实际需要成立本单位防控病毒感染的肺炎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辖区疫情应急处置工作。

(二)应急处置专家组

卫生健康局分别成立医疗救治专家组和疫情防控专家组。各医疗卫生单位可根据本单位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应急处置工作需要,组建应急处置专家组。

四、职责分工

(一)卫生健康行政部门

1.县卫健局负责指挥、协调、管理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防控病毒感染的肺炎应急处置工作,制定各医疗卫生单位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和防控策略,指导各医疗卫生单位做好防控病毒感染的肺炎应急处置工作,组织开展病毒感染的肺炎专业人员培训,组建专家组,为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开展防控处置工作的督导检查。

2.各医疗卫生单位负责指挥、协调、管理本辖区内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处置工作,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方案》,组织开展病毒感染的肺炎培训,组织专家组排查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开展督导检查和社会动员及宣教活动,组织开展对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调查处置。

3.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与配合,建立部门之间信息沟通和固定联络员制度,及时与有关部门交流协商,形成多部门共同参与的联防联控机制。

(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全县辖区内病毒感染的肺炎预防控制及监测工作,负责制订全县疫情处置技术方案,评估和监测疫情发展趋势,负责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包括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追踪,相关标本的采集和运送)及疫情处置,负责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及监测资料的收集、汇总分析、反馈和上报,指导全县做好生活环境、物品的卫生学处理和疫情现场处置人员的个人防护,开展技术培训和健康教育,开展实验室检测工作,并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

(三)医疗机构

1.定点医院负责病人的隔离、诊断和报告,开展临床救治、院内感染控制工作,配合疾控机构对疑似、确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病人标本,落实医院内的各项防控措施,并根据国家卫健委《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第八版),做好病例尤其是危重症例的救治工作,负责重症病例的转运工作。

2.县级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负责规范设置预检分诊,二级综合医院负责规范设置发热门诊,开展疫情监测、报告和院内感染控制工作,负责本机构内有关人员的培训,做好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应急处置工作。

3.乡镇卫生院(含村卫生室)在疾控机构和上级医疗机构的指导下,开展本辖区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对中高风险地区返乡的需要居家隔离重点人员,配合当地政府开展体温和健康情况监测。

(四)卫生监督机构

主要协助卫生健康局对疫情发生地医疗卫生机构疫情报告、医疗救治、传染病防治等进行卫生监督和执法。

五、防控措施

(一)病例监测、发现和报告

1.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符合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定义的患者后,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于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尚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当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等)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并寄出传染病报告卡。

2.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接到报告后要立即进行网络直报,同时应当立即报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县卫健局。县卫健局接到报告后立即报告市卫健委,同时报告县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县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按疫情报告程序报告市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3.按照上级要求严格实行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

(二)流行病学调查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辖区内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报告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后,协调公安、交运等部门按照《病毒感染的肺炎流行病学调查方案》进行调查,必要时根据个案流行病学调查情况组织开展病例主动搜索。

(三)标本采集与检测

收治病例的医疗机构要及时采集病例的相关临床样本,并通知尽快将标本送至实验室进行相关病原检测。采集的临床标本包括病人的上呼吸道、下呼吸道标本和血清标本等。应当尽量采集病例发病早期的呼吸道标本(尤其是下呼吸道标本)和发病7天内急性期血清以及间隔2-4周的恢复期血清。标本采集、保存、运送和检测暂按二类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管理,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的要求执行。

(四)病例救治和院内感染预防控制

病例需收治在定点医疗机构,我县确定县人民医院为定点医院。定点医院要积极做好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人隔离治疗,并做好医疗救治所需的人员、药品、设施、设备、防护用品等保障工作。

医疗机构要进一步完善预检分诊制度,完善预案及工作流程,规范设立发热门诊、隔离区,满足疑似或确诊患者就地隔离和救治的需要。要严格按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疗废弃物处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弃物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做好院内消毒和医疗废弃物的处理,控制院内感染。要积极开展临床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病毒感染的肺炎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意识。医务人员按照标准预防的原则,根据导致感染的风险程度,使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防护用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五)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和管理

县卫健局组织各医院医护人员进驻隔离场所,对隔离人员进行医学观察,每日至少进行2次体温测定,并询问是否出现急性呼吸道症状或其他相关症状及病情发展,按照上级管理控措施进行隔离管控。

医院医疗风险应急预案篇4

关键词风险管理;护理管理;护理风险

在现代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日益受到管理者的关注,是评价医院医疗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指标,风险管理是指对病人、工作人员、探视者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采取正确行动的过程【1】。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过程中不安全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病人死亡或伤残后果的可能性,除具有一般风险的特性外,还具有风险水平高、风险不确定、风险复杂性,并存在护理工作的各个缓解,风险后果严重等特性【2、3】。急诊科作为医院的一个特殊部门,是生命的绿色通道,具有病人病情危、急、重以及不可预见性、风险大、流动性大、病谱广、工作任务繁重、工作难度大等特点,属于高风险科室,急诊科护士的风险防范意识直接关系着病人的生命安危【4】。因此,要有效预防回避风险,减少护理纠纷发生、提高服务质量、确保安全,必须实施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

1风险管理的识别

护理风险的识别是护理风险管理的基础,其主要任务是分析、识别护理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由于护理服务过程中病人流动、设备运转、疾病的护理等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故实际上风险的识别是对风险的一个动态监测过程【5】。

2急诊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2.1强化法制观念

我院护理部邀请律师进行医疗纠纷个案进行分析讲座,组织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有关法律,法规和护理规章制度,强化护士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风险意识、竞争意识,让护士清楚地知道护患利益是相连的,维护病人的利益,就等于保护了自己的利益,把为病人服务的理念衍伸和升华,准确定位,既要“微笑服务”,更要“知识服务”,激发护士们的内在因素,自觉落实防范措施,让每个护士都明确“医嘱是护士对病人实施诊断和治疗措施的依据,具有法律效应,随意改医嘱均视为违法行为”。

2.2加强急诊护理技术操作培养、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在强化法制意识教育及服务意识教育的同时,强化急救护理操作技术培训,我们根据科室护士急救技能的熟练情况,针对薄弱环节,制定业务培训计划,要求每位护士熟练掌握急诊科所有仪器的使用,组织高年资、高职称的护士进行模拟抢救演练、定期对全科护士进行三基理论及急救护理操作技能的考核,成绩纳入年终量考核、开展对各种护理新技术的学习,如深静脉留置针穿刺、气管插管、心肺复苏等,使全体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2.3制定完善风险管理制度,确保管理措施落实到位

实施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用制度来规范、约束各项活动,以达到预防风险时间发生的目的【6】。在充分分析评估的基础上,找出高危环节、高危人群、高危时段和高危部门,制定负荷各单位实际的规章制度和防范细则;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充实完善,从而增强医护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医护质量,减少风险时间的发生【7】。在护理风险管理上做到了有章可循,结核临床经验制定出输血管理制度,危重病人转接制度,防止导管脱落,防止病人跌倒的管理制度等,每项制度都管理都有评估、上报、监控、反馈等流程。完善的制度是确保护理风险管理顺利落实有利保障,对违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行为给予警示教育,做到警钟长鸣【8】。

2.4健全急诊抢救流程,加强紧预案的制定及管理

提高护理人员风险意识和应对风险的能力是持续实施风险管理的基础【9】。平时对急诊护士经常进行急救抢救的模拟演练,使训练护士在实地抢救时熟悉抢救流程,观察仔细,条理清晰。加强护理紧急预案的制定,如火灾、水灾、盗窃等事件发生时处理预案;发现病人摔倒、坠床、烫伤或有自杀倾向时的处理预案,心跳、呼吸骤停病人抢救紧急元,发生差错事故紧急处理预案,病人投诉处理预案等【10】。

2.5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在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急诊科护士只有加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流程,防范护理纠纷的发生,才能赢得病人的信赖,医院才能顺利发展,护士自身业务水平才能提高。因此,强化学习医务人员服务道德规范以及有关内容,使护士在思想上、服务理念上和行为上,真正做到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病人着想,对病人进行人性化服务,改善服务态度,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3实施效果

3.1提高了全体护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和防范风险的能力

通过实施安全和风险管理措施,护理纠纷发生频次减少,护士转变了理念,增强了护理人员的责任管,护理人员由原来的怕出差错到现在的积极思考潜在风险因素,而采取应对措施,正确面对、从服务理念上逐步渗透达成共识。

3.2提高了护理质量

护理风险管理是护理质量管理改进工作的一部分,重视对护理各环节中不安全事件的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率,通过制订专科急救护理应急流程,强化护士风险管理意识和责任心,明确了职责范围,克服了随意性,使各项护理行为规范化、合理化、保障了病人的安全、有效降低了护理风险的发生,从而更好地保证了护理质量,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

4小结

目前我国护理风险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持续不断地提高护士风险防范意识及能力,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不断完善并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一套完善的各科室护理风险管理体系,护理风险才能取得较好效果【11】。

参考文献

[1]林菊英.医院管理学:护理管理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67.

[2]李淳.实行风险管理提高服务质量[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10):953~95.

[3]郑红、张红虹.脑外科病房常见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天津护理,2006,14(1):42~43.

[4]张琳、张海平、冯理.急诊护理风险管理[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4):181-182.

[5]徐秀英、张惠贤、阿部富美子等.日本医院医疗风险管理的应对措施[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8):744~745.

[6]陈丽芳.加强急诊风险管理防止护患纠纷发生[J].护理研究.2004,18(8a):1392~139.

[7]陈辽平.香港医院的医疗风险管理[J].医院管理杂志,2000,7(4):313.

[8]缪薇菁.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9):830~832.

[9]刁冬梅、林岩、卢玉贞等.护理风险管理的实践效果[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1(3a):628~630.

医院医疗风险应急预案篇5

关键词急诊医疗风险

医疗服务行业,既是一种高技术行业,又是一种高风险行业【sup】[1]【/sup】。急诊要求在突发疾病、意外伤害时,能在最快时间内给予专业、科学的救治。急诊科面对的是病情复杂、危重、紧急且涉及面广,没有经过分诊,潜在的危险多的不同患者,具有高风险性,也存在导致医疗纠纷和投诉发生的隐患。近年来,患者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医疗纠纷也逐渐上升【sup】[2]【/sup】。

急诊医疗风险分析

医学发展的局限性:医学的发展必然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现代医学不断进步,但仍然有一些疾病为医疗所无法企及。因此,医疗活动存在着诸多不可预知或控制的风险,常常被人们所忽视误会,导致些纠纷的发生。

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的复杂性:疾病固然有共同的特征和规律,但它在每一个患者身上的表现都会有所不同,疾病的共性寓于临床患者千差万别的个性表现之中,因而临床表现差异很大,特别是急危重患者,疾病的转归很难预料。

仪器设备故障:急诊绿色通道应畅通无阻,但也不排除仪器设备发生故障的可能性。如抢救仪器如呼机、心电监护仪、洗胃机等设备性能陈旧,只能勉强维持运转,一旦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故障,很容易使患者及家属不满,导致纠纷。

规章制度不健全:规章制度由于制订的年代不同,制定时所处环境不同,其相互间矛盾或脱节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急诊医疗流程不够规范或过于复杂,各环节衔接不合理。

工作责任心不强:诊断不清或病情变化时观察不仔细,处理不及时;责任心不强,工作粗心,在诊疗过程中产生差错,造成患者和家属的不信任,产生纠纷。急诊工作繁重且无规律,患者多、病重、病种杂,医务人员易身心疲惫,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反应慢,工作质量下降,致使发生过错的概率增加。

业务技术不精湛、应急能力差:急诊工作要求医务人员有精湛的业务技术和良好的应急力。如对患者的病情变化缺乏判断能力,影响前瞻性措施的落实;或基本功不扎实遇到实际抢救工作,心慌意乱,不知所措,影响及时救治。

医患沟通不畅:由沟通问题引发的风险仍然是常见问题,由于患者及家属的文化水平存在差异,遇到医生态度不够热情,解答不够细心,交代不够清楚极易引起误会而引发医患纠纷。

社会心理因素:亲人去世可使亲属情绪失控迁怒于医护人员;受病痛折磨的患者也可能心情焦急,发泄于医护人员。社会上的一些非医护人员可能同情患者的痛苦,而误会医护人员,进而发生纠纷。

急诊医疗风险的防范

健全急诊风险管理:建立急诊风险管理机构,由科主任负责,明确职责,落实组织,实施诊疗全程风险监控,消除安全隐患。对已经发生的医疗争议,及时报告、妥善处理,降低成本。

牢固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医疗活动中一切以患者为中心,保持良好的医惠沟通,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增加患者的满意度,更好地配合治疗,从而减少医疗争议的发生。

加强专业技能培训:经常组织医务人员进行急救急诊基学习和急救操作培训,定期派送医护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规范医疗文书:特别是三无患者(无主、无钱、无意识)和收住大批量患者时更应重视文书的完整及保存。切不可因工作忙患者多只顾操作,忽视记录,尽量做到及时、准确、客观。

增强医疗风险教育:用真实事例不断教育医生,敲响警钟,增强风险意识,工作中一定要慎独。

建立合理预案,正确应对突发事件【sup】[3]【/sup】:急诊医疗作为医院最前沿的对外窗口,常面对着各种突发应急事件,为了提高急诊医疗中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和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保障急诊医疗顺利进行,维护社会稳定,必须制订急诊医疗安全应急预案。

依法从事:在临床诊疗活动中,患者认为个人权利受到损害时,就可能投诉或使用法律程序来处理医疗争议,甚至会对医护人员采取一些不正当的行为威胁医护人员【sup】[4]【/sup】。组织医务人员学习《侵权责任法》、《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不断加强法律意识,使其在诊疗行为能依法办事。

加强政府在卫生事业中的公益性:目前人民群众越来越高的健康需求与医疗服务的相对供应不足是卫生工作中存在的基本矛盾。政府相关部门必须研究如何维护医院的公益性质,坚定不移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卫生事业发展道路【sup】[5]【/sup】,坚持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改革医疗服务体制。

总之,要不断健全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培训人材,提高人材素质。完善设备设施,开展优质服务,提高风险意识【sup】[6]【/sup】,紧密结合急诊自身的特点,不断探索,加强急诊学科建设,走出急诊高风险,同时赢得社会和患者对急救急诊的理解和支持。

参考文献

1谢红莉,张秀华,王爱华.论处理医疗纠纷的法律持有原则[J].中国医院管理,2003,23(6):32.

2赵铮民.从多维角度看医疗纠纷的形成及防范[J].医院管理杂志,2010,17(4):309-311.

3王与荣,孙海晨,申萍.南京总医院急诊运行模式与安全管理的做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22(5):522-524.

4杨玮.谈急诊工作中医疗纠纷防范和应对[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0,8(4):78-79.

医院医疗风险应急预案篇6

【关键词】医疗质量;联动;预警;医患沟通;医疗纠纷;医疗救助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522-02

随着《侵权责任法》的实施,广大群众自我保护、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群众对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医疗纠纷的发生率迅速攀升,医疗纠纷已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群众议论关注的热点,医疗机构管理的难点,我院采取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提升技术水平、强化安全检查预警、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医患沟通、纠纷早期介入沟通调解,纠纷应急处置联动、医疗救助八位一体机制防范处理纠纷取得了一定成效,医院投诉率、医疗纠纷发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医疗纠纷严重程度明显下降,有效地保障了患者的医疗安全,促进了医患关系和谐,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到位

院领导对医疗质量安全工作高度重视,成立医院质量安全管理委员会,由院长亲任委员会主任,业务院长任副主任。将医疗纠纷防范处理与创建“平安医院”、“医疗质量万里行”、“三好一满意”、“抗生素专项整治”活动相结合,由院长和各科主任签订医疗质量安全责任状,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形成了医疗、护理、后勤、保卫、纪检、党群、宣传等各科室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扎实推进医疗纠纷防范处理工作。

二强化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安全保障

医疗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核心,是医院的生命线,医疗水平的高低、优劣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全院医护人员严格依法执业,医务科对开展的医疗技术进行了全面梳理,实行医疗质量整改、医疗纠纷防控制度,严格按诊疗操作规程标准开展医疗活动[1]。制定完善了《七台河市人民医院目标管理考核细则》、《七台河市人民医院医疗质量量化指标考评细则》、《七台河市人民医院医务人员不良行为记录制度》和《七台河市人民医院医务人员执业不良行为实施细则》,按照三甲标准、《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医疗质量万里行”、“三好一满意”、《患者安全评估标准》要求,针对工作中的不足及薄弱环节,责任到人逐条逐项进行落实,不断完善三级质控体系,加大质控考评力度,加强三级查房等各项医疗核心制度、诊疗常规、技术操作流程、单病种质量控制的落实,每月通过全院病历点评对病历质量、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加大检查力度,积极推行医护沟通制度、药品不良反应、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查对制度、手术核查、手术评估制度,加强药品、医疗器械管理。通过加强医疗质量管理,进一步增强了各级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提升了医院综合实力。

三提升技术水平、降低医疗安全风险

医疗是一项高风险行业,医疗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不安全因素。只有“提高职业素质,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才能有效地防范医疗纠纷事故的发生。为进一步提高医护人员基本技能,医务科加强住院医规范化培训及全院“三基”业务学习,通过培训考核提高了医务人员对危、急、重症患者抢救的应急能力,调动了全院医生的学习热情,提升了广大医务人员素质,为医疗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医院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做好“三关”,一是人才建设关,大力培养引进学科带头人22名,选派15名医护骨干到法国交流学习,选派42名业务骨干到北京、上海等上级医院进修,担负科技兴院的重任,二是专科建设关,努力做好重点专科建设,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已进入部级重点专科行列;三是科研项目关,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缺陷,把“创专科中心、创重点专科、创医院特色”作为发展战略,依靠技术优势吸引患者,做到在常见病、多发病诊治上有新方法,在处理疑难杂症上有新特色,在解决重大危难救治上有新优势,在开展新技术上有新突破,获省新技术应用奖24项,市科技进步103项,开展新技术、新项目278项,形成了“院有特色专科,科有专科优势,人有技术专长”的良好发展氛围。

四强化安全检查预警,促进医疗安全

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集中梳理、责任明确、措施到位”的医疗纠纷调处排查机制。医务科对医疗各环节实施危机预警评估机制,定期抽检、评估,将不稳定因素分门别类,逐一登记备案,找准疑点、难点问题,将危机因素解决在萌芽中。医护人员认真执行医疗事故预防制度和处理预案,做好“三环三控”,即抓好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三个环节,做好预先、过程、事后三项控制,健全完善报错纠错机制与体系[2]。医院每季度进行患者安全目标评估,召开医疗安全会议,每年按照《防恐怖、防破坏、防灾害事故、防等应急处置预案》组织演练2次。加强对重点人群、环节管理,特别是对五种重点人群:危、重、急、群、住院超30天;三类重点对象:重要、知名、特殊;三个重点时间:周末、节日、晚班:三个重点环节:交接班、科室衔接、术前后;六个重点科室:产、骨、外、内、儿、iCU;三类重点药物:过敏、特殊、抗生素药品;十六项核心制度执行加大督查力度,建立事前安全预警和事后安全警示机制,对用药安全、院内感染、传染病管理、病历质控、危急值实时事前预警,对全院历年医疗纠纷进行梳理剖析,邀请院内外学科专家对发生的典型纠纷,以“五个不放过”为核心,组织全院讨论,即病人死亡原因不明不放过;手术失败原因不明不放过;病人投诉不满意原因不明不放过;病人出现并发症原因不明不放过;纠纷处理当事人认识不到位不放过,通过总结工作经验、剖析典型案例事后预警,应用管理学危机原理和pDCa管理循环法建立完善医疗纠纷防范机制,加强对重点环节、重点科室质控,加强针对iCU、急诊、手术室、血液透析室等重点科室监管,把医疗质量管理工作重点从医疗终末质量评价扩展到医疗全过程,针对医疗质量薄弱环节和医疗缺陷,提早介入,及时解决问题。通过医疗安全多视角预防措施,实现了医院安全管理的规范化、流程化,提升了医疗安全管理效率和医院快速反应能力、危机处理能力,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医疗安全防范意识,有效地保障了患者的医疗安全。

五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升安全意识

加强医护人员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开展多层次多种形式的医疗安全防范讲座,对全院十年来发生的医疗纠纷案例进行剖析,请全国知名专家进行《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纠纷防范”、“医患沟通技巧”、《侵权责任法》培训,通过讲座、多学科病例讨论、医疗纠纷案例分析等形式,研究梳理医疗行为中容易出现的并发症、不良事件、医疗风险,分析原因,制定防范措施,减少医疗差错事故、医疗投诉,通过培训医护人员更新了观念,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我能安全”,变他律为自律,把行动统一到“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价值观上来,把员工和医院的追求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安全管理更趋规范化、人性化、常态化。

六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医患沟通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之本,更是医院生存发展之基。我院医患纠纷80%是由于沟通缺陷导致,医院针对问题从建立医患沟通日常机制入手,加强医务人员沟通知识培训,要求医护人员与患者沟通时换位思考,讲求沟通技巧,做到一个要求:诚信、尊重、同情、耐心;二个技巧:倾听----多听家属说几句;介绍----多对家属说几句;工作中做到“五心”,即倾听时耐心、观察时细心、处置时专心、沟通时热心、解决问题时诚心;“六不”,即不说服务忌语、不泄露病人隐私、不对病人生冷硬顶,不拖延病人手术时间,不推诿病人,延误病人诊治,从而使医患间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医院优化服务流程,改善就诊环境,积极开展预约诊疗服务,在门诊四楼增设收款处、药局,通过医院网站、电子屏、宣传栏及时公开科室、专家、诊疗特色、收费标准等信息,各服务窗口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划价交费、检查、取药等候时间。医院大厅、楼层、科室的标识规范、清楚、醒目、易懂、方便患者查找。医院开展“诚信、规范、零投诉”为主题的活动,对实现患者零投诉、零差错、零事故的科室进行表彰,积极向社会监督员征询意见建议,对《患者意见本》、投诉信箱,投诉电话中各方提出的意见及时整改,对出院患者定期进行回访满意度调查。通过加强医德医风教育,使广大职工进一步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改善医患关系,促进医患和谐,病人满意度达98%以上。

七纠纷早期介入沟通调解,化解安全风险

医院建立了科学的医患纠纷处置组织体系、程序,完善医疗纠纷应急处置预案,认真落实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告诫谈话制度,设立专人、专室负责投诉管理,对发生的医疗纠纷逐一登记,认真调查讨论,及时答复,对医疗纠纷产生原因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领导和有关科室,内部找出不足,总结经验教训,限期整改,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医务人员素质。确保广大患者话有处说、怨有处诉、难有处解、事有处办。鼓励医务人员报告不良事件及异常信息,加大高龄患者围手术期风险评估,开展高危诊疗技术准入管理,针对不良事件及医疗投诉,医务科高度重视,以公正立场,提早介入,全力采取补救措施,积极沟通调解处理,加大纠纷排查化解力度,将纠纷处理关口前移,努力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避免纠纷进一步激化。通过人文沟通化解投诉,避免纠纷26例,修补了医患裂痕,重建和谐医患关系。

八纠纷应急处置联动,营造医疗安全环境

医疗纠纷危机事件以急诊、手术科室、儿科、产科的急诊、危重患者多见,原因多见于医患沟通缺陷、诊断不清、误诊误治、诊疗中发生不可避免的并发症、医疗意外所致的突然死亡或严重后遗症。医院制定规范了医疗纠纷危机应对的投诉受理、逐级报告、警方介入、媒体接待、尸体移送、证据保全及与患方沟通等程序的操作细则,建立健全了纠纷应急处置联动机制,医院内部建立纠纷危机处理、持续运行督导小组,在纠纷危机发生时各小组互相配合,在保障医院正常运行前提下,防止事态扩大,妥善处理危机。对外联合公安、医疗调解、法院建立医疗纠纷危机联动机制,经评估将要升级的纠纷充分发挥警民联动作用,为确保纠纷危机事件“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市医调解办联动采取医疗调解办“事前参与”、“个案委托”等务实、灵活处置形式,早期及时介入,充分发挥调解人员的特长和优势,展开对纠纷危机事件的全面调查、调解,使得事态及时得到控制。市医调办作为“第三方”中立性机构,可以减少医患间直接冲突,以“第三方”身份介入参与调解医疗纠纷,既可以架设医患双方沟通的平台,又可以铺就医患双方的“缓冲区”,把医疗纠纷从院内冲突转移到院外调解,保障了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调解结果可作为保险公司赔付及司法机构审判的依据;百姓对于医疗纠纷的处理结果更加信服,减少了司法诉讼成本,同时医院健全医疗责任保险风险分担机制,实施全员医疗保险,为调解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全年通过市医调办调解处理医疗纠纷16起,保障了医患双方权益。

医院设立医疗纠纷危机管理新闻发言人制度,通过媒体反馈院方积极处理医患纠纷的决心与进展,努力消除危机,维护医患双方正当权益与医院品牌。

八医疗救助绿色通道,保障医疗安全

大医精诚大爱无疆,为充分体现人道主义和救死扶伤精神,我院对危、急重无主病人开辟救助“绿色通道”,实行先抢救,后付费;确保危重无主患者在抢救、检查、治疗过程中无缝衔接,为其安排护工、提供三餐,几年来我院为无主病人垫资共近265万元,救助无主病人400余人次,获得了群众的广泛认可和社会各界的好评,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半世风雨沧桑路,几代精医济世人。近年来我院医疗纠纷稳步下降,医疗投诉率由2010年的0.28%下降到2013年的0.118%,平均每年下降0.16%左右,医疗纠纷发生率由2010年的0.049%下降到2013年的0.038%,平均每年下降0.011%左右,基本杜绝了前些年抢、砸、堵、闹等严重影响医院秩序的重大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医疗纠纷的减少,使医务人员有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医疗质量改进、技术提升和医疗服务中,有效地保障了患者的医疗安全,促进了医患关系和谐,医院美誉度逐年提升,医院年均门急量逐年以15%的速度递增,住院率增幅10%以上,医院先后荣获了首批“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国百佳放心示范医院”、“全省十佳平安医院”等荣誉称号。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多措并举,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确保医疗安全,继续深入开展医疗纠纷排查处理工作,进一步健全医疗安全防控工作机制,做到在诊疗规范上突出一个“严”字,消除安全隐患突出一个“早”字,处理纠纷突出一个“和”字,努力营造和谐、安全的医疗环境,为广大患者健康保驾护航!

医院医疗风险应急预案篇7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医疗风险分析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0.213

社区卫生服务医疗风险指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患者健康损失,或者使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失去信任,忠诚度降低或依从性降低的风险[1]。这个风险并不是实际发生的风险,而是指如果不加强管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存在这些因素的话,将可能发生的风险事故,造成损失。

社区卫生服务与其他医疗机构风险的共性

只要有医疗活动,就必定存在医疗风险,社区卫生服务的医疗、保健和护理活动,同样存在风险。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整个医疗体制和医疗机构的一部分,具有与其他医疗机构相同的共性医疗风险,一般分为如下两类:

具有共同医疗技术风险: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各级医院都在加快技术创新,发展自己的优势学科,形成特色优势项目,扩大就医人群。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技术、产品、材料也在不断更新,提高了诊疗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医疗行业的风险水平。其次,医学是为了对抗疾病而发展存在的,这势必导致医学的发展将永远滞后于疾病的发展。对于新发现的致病因素和新的病种,在没有确切治疗方案的情况下,所有的治疗都属于探索过程,将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

具有共同医疗服务风险:医疗服务风险是指在医疗活动中,医疗机构及其人员对他人身体发生医疗侵权行为而应负的法律和经济赔偿责任风险,它是医院现在面临的最大风险。特别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和实施后,人们的法制意识增强,对医疗服务的期望值增高,医疗服务风险明显加大。医疗服务风险贯穿于医生对患者的诊断、治疗与康复的全过程,导致其产生的原因有诸多方面,如:医疗技术水平落后、疾病本身较严重、医疗引起的并发症、医疗设备故障、医务人员缺乏责任心、服务态度差且服务不到位以及违反诊疗常规等。

社区卫生服务医疗风险的特异性

为保障居民公平享有安全、便捷的社区卫生服务,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6年制订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办法》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服务对象、职能、执业范围、人员配备等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其中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基本服务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以下十二大类的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卫生信息管理,健康教育,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慢性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服务,妇女保健、儿童保健,老年保健、残疾康复指导和康复训练,计划生育技术咨询指导及发放避孕药具,协助处置辖区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公共卫生服务。同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以下基本医疗服务:包括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护理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治疗;社区现场应急救护;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等家庭医疗服务;转诊服务;康复医疗服务;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其他适宜医疗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的特殊工作性质决定了它与其它医疗机构不同之处,从规避风险的角度出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已明确规定社区卫生不开展高风险诊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不设住院病床,不得从事专科手术、助产、介入治疗等风险较高、不适宜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的专科诊疗。其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某些高技术风险,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群众就医方向的选择,即“大病去医院,小病进社区”。

但是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承担着繁杂的社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两大任务,其服务对象的复杂性也决定了其面临着与其他医疗机构不同的风险。

特殊的社区公共卫生风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担负着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职责,作为公共卫生工作的“网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担负着十二大类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其服务对象多为社会弱势群体,如: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各种不同的人群存在着不同的医疗需求,而承担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医务人员需要同时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一名责任辖区的社区预防保健医师(“片医”)需要同时完成诸多项目的公共卫生任务,如既要做好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服务,又要进行辖区内传染病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访视和消毒,控制管理好辖区内的精神病病人,还要负责居民、儿童、学校及幼儿园的预防接种工作,其承担的医疗风险繁杂并且巨大。

特殊的社区家庭服务和上门服务的风险:上门服务和家庭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应当发挥的优势和特色,在这个优势发挥的同时,也很容易引发医疗纠纷。贴近群众、方便群众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优点和应当发挥的优势特色,《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中要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要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主,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但是,对于主动服务和上门服务而产生的医疗行为(或服务活动)与一般的医疗行为有较大的区别,在服务方式、服务要求方面没有可以参照的法律规范。

特异的社区急诊急救的风险:社区卫生服务是以社区为基础,担负着社区急诊救护的重要任务,但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急救水平参差不齐,当居民突发身体疾患时,往往第一时间被送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救治。在120急救系统未到达现场时,第一现场的救治也往往是由社区医护人员完成。但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投入严重不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抢救设备匮乏,科室配置不全,医护人员缺乏系统的急救培训,往往不能在“急救白金10分钟”内迅速组建急救小组对患者实施及时、有效的现场急救[2]。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医疗急救的期望值超过了其实际水平,导致医患关系的不和谐。这两者所产生的矛盾,必然导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目前的医疗和社会环境中面临极大的急救医疗风险。

社区卫生服务医疗风险的管理策略

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存在的多种医疗风险,应以预防为主、事前监督的方法,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从而减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减少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达到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医疗水平及服务水平的目的,才能够更加有效地保护病人的医疗安全,提高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医院医疗风险应急预案篇8

河南省肿瘤医院医疗装备部,河南郑州450003

[摘要]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为医疗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医疗设备安全使用,避免医疗设备不良事件的发生十分重要;目前我国多数医疗机构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尚处于薄弱环节,针对目前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思路,以求减少医疗设备风险发生几率,提高服务质量,确保医疗安全。

[

关键词]医疗设备;风险管理;问题;思路

[中图分类号]R197.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4)08(a)-0072-02

医疗设备在疾病诊断、治疗中的可靠性与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患者安全与健康,与医疗质量、医院信誉及经济效益直接相关[1],临床应用安全控制及检测评价为提高医疗技术及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的重要因素,2011版等级医院评审标准明确开展医疗设备风险管理,预防性维护工作管理在我国逐步得到重视[2]。如何做好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减少医疗设备不合理应用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确保医疗设备使用及患者的安全,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的特点

1.1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基本概念

医疗设备风险为在医疗技术过程中对病人或使用人员造成的可能性伤害,医疗设备在使用周期内存在一定风险,主要原因有设备自身因素、使用因素及监管因素,不良事件的发生与人为因素、设备因素以及外在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有些风险需在设备寿命周期内进行风险管理,为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特点之一[3]。

1.2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特点

医疗设备风险分为物理风险、临床风险及技术风险,包括机械损伤、电气安全、操作错误、设备性能指标降低等原因引发的风险,设备应用风险与设备质量、管理措施、使用方法、使用过程中的维护、保养,以及设备维修、报废等环节密切有关,风险管理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处理和评价,以最小的成本将风险的发生可能性降至最低,以保障医疗设备临床应用的安全、有效。

2医院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我国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现状

我国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开展较晚,设备管理部门与临床科室相比长期边缘化,在医院工作中处于被动状态,医院对医疗设备风险管理意识薄弱,医院领导层和设备管理部门缺少相应安全风险管理措施,设备管理工作停滞于在固定资产管理、操作规程制定以及故障维修等相对固化的层面,对设备的技术说明、维护及维修记录、计量管理等重要信息缺乏完整记录,忽视医疗设备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的重要性,多数医院医学工程技术人员不足,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学习不足,尚未开展预防性维修及质量检测,医疗设备使用过程中的数据分析缺乏,技术水平明显滞后。

2.2主要存在的问题

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日常工作多处于接收设备故障通知,进行设备维修的固定流程。上规模的医院医疗设备种类及数目较为庞杂,高风险医疗设备较多,部分设备维修操作难度较大,及时维修设备故障已使技术人员面临很大压力,工作中对医疗设备多属于结果检测,难以达到过程检测的要求,加上医疗设备技术指标尚未健全,基本检测设备不足,技术人员操作规范化程度不够,使得医疗设备管理存在诸多隐患,风险值升高。

3完善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思路及方法

3.1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

加强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建立采购风险控制机制,健全采购管理制度及组织,成立专业、能力较强的专家队伍组织和参与采购管理,依照《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的相关规定,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良性机制,完善并落实设备安装验收、保养检测、维修后检测审查、维护检测信息归档、临床风险上报及通报、设备评估及淘汰制度,以及风险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及培训、考核等相关制度。

3.2提高对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认识

全员提升对医疗设备的认识水平,使医护人员了解医疗设备技术的基本原理、性能,应用及维护的基本常识;强化对设备操作人员的培训,建立医疗设备操作培训考核制度,参照大型医用设备使用人员上岗证制度进行岗前培训及考核,杜绝不合格者上岗,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及时制定设备操作规程交付使用人员保管,如操作步骤、维护、注意事项、故障应急处理等,使操作人员规范医疗设备使用与维护;临床工程技术人员应掌握正确的检测及维护方法,工作过程中定期对操作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再培训,有效控制临床风险的发生。

3.3明晰工作重心及相关责任

建立医疗设备使用管理制度,明确使用者职责,避免人为因素造成设备故障,确保病人及设备应用安全。重视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及相关知识的学习,强化主动服务与法规意识,增强与临床医护人员的沟通与配合,将工作重点向预防性维护及维修质量控制转移,逐步以预防性维修取代被动维修,加强巡检和程序性维护,重视质量检测、计量检测和维修质量管理[4],设计5万元以上及部分常用急救设备风险值、预防性维护周期一览表,工程技术人,根据设备预防性维护周期,在设备维修维护管理系统中制定责任科室设备预防性维护计划[5],定期巡检记录由使用科室负责人签字,对设备故障尽早发现及维修,维修任务可采取分科室负责,按月考核,视其负责科室与设备有关医疗安全情况讲行奖惩[6]。

3.4完善医疗设备故障应急预案

尽快完善医疗设备故障应急预案,医院规模的迅速扩大使得设备故障发生情况明显增多,大型和技术含量较高的设备故障须专业工程人员维修,易出现维修时间延迟、费用过高等现象,适时、实用的医疗设备故障应急预案的制定十分必要,应结合医院具体情况进行完善,确保医疗设备安全运行,以及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对需保存数据或因停电可能对患者造成伤害的医疗设备,须配备纯在线式有延时功能的UpS电源[6]。

3.5加强风险管理的运用

建立设备检测规程及设备信息管理系统,充实设备风险管理所需的人力及相关仪器,在预防性维护工作中运用风险管理方法,对全院设备风险分析与评估,根据风险值计算相应维保周期,对风险值较高、维保周期较短者重点维护管理,对风险值较低、维保周期较长的设备可采用每月一次科室巡查的方法进行管理,可有效缓解技术人员的工作压力,缓和与相关科室的工作矛盾。

3.6完善不合理应用及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完善医疗设备不合理应用及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医疗设备临床监测数据依赖于设备管理部门及使用科室,设备不合理应用及不良事件监测上报是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中的重要环节,设备使用者应将风险意识贯穿于工作的整个过程,医疗装备部门应协助医院相关部门收集、分析医疗设备不良事件信息,并做好报告与管理工作,协助做好不良事件的教育工作,提高全员风险意识,降低风险值。

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存在于设备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医院应强化风险管理意识,不断完善与落实风险管理措施,减少设备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提高服务质量,确保医疗安全。

[

参考文献]

[1]王晓虎,高长林.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的实践与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12,33(3):126,132.

[2]董放.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及法规要求[J].中国医药警戒,2010,7(5):290-292.

[3]亢德洪,方洪兴.谈医疗设备的质童拉制与安全管理[J].中国医疗设备,2011,26(1):95-96,76.

[4]刘昊君.浅析医疗设备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3,

8(26):268-269.

[5]陈绵康,余世准,鲍俊成,等.基于风险分析的医疗设备预防性维护实践与探索[J].临床医学工程,2014,38(2):149-151.

医院医疗风险应急预案篇9

一、编制目的

2

二、工作原则

2

三、适用范围

3

四、应急组织指挥体系

4

五、分区分级风险等级判定与

4

六、不同风险等级的应急处置措施

6

七、工作评估

19

2020秋冬季疫情防控应急预案

为积极有效应对秋冬季可能出现的新冠肺炎疫情,提早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工作,根据“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体防控策略,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通过不同风险等级提出相应的防控策略和应对措施,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

根据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提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断完善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和各项配套工作方案和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的要求,按照《XX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秋冬季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和工作指引的通知》(省疫情防控办〔2020〕XX号)要求,结合XX实际,针对疫情传播的不同风险等级,确定分区分级标准,提出相应的防控策略和应急处置措施,进一步明确工作要点,实施精准防控,最大程度防止疫情扩散和蔓延,保障全市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

展工作。

二、工作原则

(一)生命至上,预防为主。

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加强监测、评估、预警,积极开展卫生应急准备,落实防范措施,做到有备无患。

(二)统一领导,联防联控。

在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各县(市、区)疫情防控指挥部与市卫健、海关、市场监管、经信、财政、宣传、公安、交通运输等部门加强信息沟通,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工作。

(三)依法规范,措施果断。

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以及相关的技术要求,规范开展新冠肺炎应急处置工作,充分发挥专家指导作用,运用有效手段,果断处置新冠肺炎疫情。

(四)分区分级,精准施策。

针对不同风险等级、不同环节、不同场所、不同地区特点,采取高中低风险差异化防控,及时启动和动态调整响应级别,做到精准施策,科学防控。

(五)平战结合,统筹兼顾。

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社会经济平稳发展,科学应对,确保疫情及时控制,社会经济平稳发展。

(六)加强宣教,社会参与。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自我防护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及时、主动引导社会舆论,维护社会稳定。积极组织、动员公众参与新冠肺炎应急准备和应急处置等活动。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指导本市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处置工作。

四、应急组织指挥体系

按照属地原则,坚持常态化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相结合,进一步完善XX市、各县(市、区)、XX湾新区(高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的指挥体系,负责组织实施辖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工作,根据疫情防控需要适时调整成员单位和工作组。市、县(市、区)要进一步完善多部门多领域疫情防控专家团队,充分利用精密智控疫情防控指挥平台,构建决策服务平台,为指挥机构决策提供参谋意见。

各县(市、区)、XX湾新区(高新区)、各部门要按照“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应急指挥机制,强化监测预警、风险防范、防控救治、信息、心理干预等方面的工作职责;针对疫情的不同风险等级和响应级别,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置工作措施。

五、分区分级风险等级判定与

(一)风险区域等级划分标准

按照《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明电〔2020〕14号)、《XX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秋冬季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和工作指引的通知》(省疫情防控办〔2020〕XX号)和XX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相关防控工作方案要求,以县(市、区)为单位,划分为低、中、高三类风险等级。

风险区域等级划分标准(2020版)

风险等级

低风险

14天内,出现未闭环管理的市外输入的散发病例(包括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下同)1-4例。

中风险

14天内,出现以下情况之一:

1.有2-3个乡镇(街道)发生未闭环管理的市外输入的散发病例、传染来源不明的病例、本地病例;

2.发生未闭环管理的市外输入的散发病例5-20例;

3.传染来源不明的病例或本地病例1-9例。

高风险

14天内,出现以下情况之一:

1.有4个及以上乡镇(街道)发生未闭环管理的市外输入的散发病例、传染来源不明的病例、本地病例;

2.发生未闭环管理的市外输入的散发病例大于20例;

3.发生传染来源不明的病例或本地病例10例及以上;

4.发生持续性社区传播。

(二)风险区域等级的判定与

各县(市、区)的风险区域等级由市疫情防控指挥部按本方案进行判定,当日或次日向社会或一定范围内。根据防控政策、疫情发展形势等情况,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可以动态调整风险区域等级和应急响应级别。确定一个风险区域等级后,由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定期(一般是14天内)进行研判后作出调整或继续保持的意见,直至转为常态化。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在作出风险区域等级调整的当日或次日向社会或一定范围内

若国家、省疫情防控领导组织对我市及县(市、区)作出风险区域等级判定后,按国家、省疫情防控领导组织的意见实施。

六、不同风险等级的应急处置措施

根据疫情进展做到分级分类的及时科学响应,落实“四早”措施,坚持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根据疫情形势,在采取对应等级的防控措施外,可采取更高等级的防控措施。

(一)低风险区域应急处置措施

在我市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基础上,做好以下措施:

1.传染源管理。医疗机构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最新版)》标准对病例明确诊断,发现的病例由诊断医疗机构在2小时内完成疫情报告;病例由当地120专车转至当地定点救治医院隔离治疗,重症病人集中收治至XX市公共卫生医学中心隔离治疗;患者符合出院标准后,应由120专车转运回当地集中隔离点继续进行14天的集中隔离管理和健康状况监测。

2.流行病学调查和溯源。对发现的病例应在24小时内完成流行病学调查。在县级疫情防控指挥部的组织下,组建由卫生健康、疾控、公安、通信、交通、大数据等部门相关人员的专班,按照专案的方式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通过面对面、通讯、视频等方式完成初步信息收集,通过通讯、轨迹分析等方式核实、补充调查信息。全面排查接触者,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最新版)》判定密切接触者。快速开展疫情溯源,加强协同联动,由专案专班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精准流行病学调查,划定重点区域、重点人群范围进行核酸和血清学检测,尽可能查明传染来源、传播链和扩散范围。对于感染来源不明的病例,可采集病例标本送至有能力开展基因检测的实验室进行基因同源性分析,协助判断可能的感染来源。

3.接触者管理。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最新版)》进行密切接触者、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的判定。对判定为XX市内的密切接触者采取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由辖区乡镇(街道)安排专人对一般接触者进行登记、健康风险告知和随访。隔离医学观察对象、随访对象出现异常症状,按规定送定点医疗机构诊治,采集标本开展实验室检测与排查工作。对市外密切接触者开展跨区域协查,掌握市外密切接触者、一般接触者排查、管控结果。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最新版)》对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采取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医学观察期满,无异常情况,按时解除医学观察。如密切接触者解除隔离医学观察,该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可立即解除隔离医学观察,无需至医学观察期满。疑似病例在排除后,其密切接触者和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即可解除医学观察。

4.疫点划分和处理。根据流调、通讯、轨迹排查等判定病人发病前3天、无症状感染者采样前3天的活动范围,经专家研判,科学、精准划定封控范围至最小单元。原则上,病人发病前3天、无症状感染者采样前3天至隔离治疗前所到过的场所,停留时间超过1小时、空间较小且通风不良的室内场所,均应列为疫点进行管理。根据患者的活动范围,将一个或若干个住户、办公室、教室,与患者出入口进出的楼层、楼道、电梯、单元和楼栋,同一病区或诊室,同一航班、列车车厢和船舶等划定为疫点,经专家研判,疫点可扩大至居民小区、自然村组等范围。同一病人、无症状感染者可划定一个或多个疫点。

对疫点实行封锁管理,在最后一例病例确诊后

14

天区域内无本地新增确诊病例时,可解除封锁。疫点禁止人员进出,取消所有人员聚集活动,基本生活物资由当地乡镇(街道)、社区(村)通过无接触的方式配送。对疫点所在小区、单位开展逐户排查,对近

14

天内有发热、干咳、乏力、腹泻等症状者,按规定及时送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核酸检测和诊治

疫点所在小区、单位出入口严格执行卡口、健康码查验、体温测量、佩戴口罩等措施,引导居民非必要不出门,禁止外来人员、车辆进入。疫点所在小区、单位范围外的区域继续采取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做好应急准备。

疫点确定后,应由辖区乡镇(街道)组织消杀队伍,及时开展卫生处理和终末消毒。乡镇(街道)组织环卫工人或卫生保洁人员做好社会面外环境消毒工作。应科学选用消杀药品、器械和消杀方法,开展消杀前后消毒效果评价,辖区疾控机构应做好技术指导。当地乡镇(街道)应为居家隔离医学观察人员提供漂白精片、免洗手消液、酒精等消毒药品,做好日常消毒和随时消毒方法指导和安全提示。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经含氯消毒剂处理后按一般生活垃圾处置。

5.核酸检测。对密切接触者纳入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当天或次日开展第一次核酸检测,间隔1日和第14日期满时分别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核酸检测;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在隔离医学观察当日或次日进行一次核酸检测;3日内完成一般接触者、封控范围内最小单元的其他人员的核酸检测;对病例可能暴露场所的食品、环境、从业人员等标本应急开展核酸检测;根据专家研判,可扩大核酸检测范围和对象。

6.开展应急监测。对密切接触者、境外入境人员、发热门诊患者、新住院患者及陪护人员、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口岸检疫和边防检查人员、监所工作人员、社会福利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等重点人群的核酸检测和血清学筛查,做到“应检尽检”。其他人群实行“愿检尽检”。对农贸市场、冷链食品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餐饮和快递等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进行抽检。被划定管控的疫区停售退烧、止咳等相关药品。对病例暴露场所和单位的可疑物品、环境及相关生产和交易环节开展风险监测。

7.加强高风险人群管理。对入境人员、市外中高风险地区来台返台人员实行全程闭环式管理。按照我省境外疫情输入防控工作有关规定,对入境来台人员采取隔离、检测等管控措施

;市外中高风险地区来台返台人员需持7天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绿码”方可在市内有序流动。入境来台人员和市外中高风险地区来台返台人员任何一项检测呈阳性的,落实专车“点对点”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诊治。

8.全程心理疏导。落实完善康复和心理疏导机制,成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心理疏导专家组,组建心理应急救援队伍。各乡镇(街道)明确1名领导负责相关工作;在社区设置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设置心理专干,在乡镇(街道)设置社会工作站,建立社区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服务队。各级医疗机构要做好对口指导,根据服务对象需求,提供相关服务和精神科转介服务。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和社会工作行业组织对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心理专干等人员开展培训和督导

9.健康教育风险沟通。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和大众传媒,积极开展多种形式宣传教育活动。宣传部门要组织动员当地新闻媒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短信、微博、微信等手段,建立权威可靠传播渠道,开展疫情防控和个人防护知识宣传,科学指导公众正确认识和预防疾病,提高防护意识和健康素养,持续推动出门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咳嗽礼仪、勤洗手、勤通风、使用公筷公勺等社会风尚,减少非必要聚集活动。加强舆情收集分析和研判处置,针对群众的误解和不实传言,及时组织专业机构和人员进行回应和澄清。

10.强化流感等秋冬季传染病防治。提高流感疫苗、b型嗜血杆菌疫苗(Hib疫苗)、肺炎球菌疫苗、水痘疫苗和腮腺炎疫苗等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减少流感等秋冬季呼吸道传染病发病。将老年人、儿童、医务人员等重点人群作为优先接种对象,减少常见呼吸道传染病发病,避免造成医疗资源挤兑。

11.做好人员和物资储备。做好流调、检测、医疗救治等人力储备,加强培训和演练。在流行病学调查专班、流行病学调查行动小组的基础上,建立流行病学协查员队伍,各县(市、区)按照每村(社区)3-5人规模储备流行病学协查员。做好社区全员核酸筛查准备,制定大规模核酸检测方案,根据疫情发展及时启动社区全员核酸筛查。储备五合一混采检测、十合一混采检测物资和技术,建立完善辖区核酸检测调度和紧急动员机制。加强全市呼吸系统感染专业医务人员队伍能力建设

12.生产、生活运行保障准备。兼顾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需求的平衡,维持社会基本运行和社会秩序。各县(市、区)、XX湾新区(高新区)结合实际做好医疗物资生产、居民基本生活保障、关乎国计民生、城市安全等各类重点企业、行业的生产运行保障,储备必要的生产物资,确保供应链畅通。做好重点企业、行业在疫情持续严重状态下的人员和物资流通及生产环境安全保障预案,维持重点企业正常生产秩序。

13.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公共场所疫情防控准备。未发生疫情的学校、幼托机构、企事业单位、医疗机构等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农贸市场、餐饮、超市、景区景点、影剧院、培训机构、室、游艺厅、网吧、舞厅、酒吧、KtV、室内游泳馆等公共场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疫情防控管理制度和应急处置流程,在做好进入人员测温、亮码、防护物资储备、宣传教育、流入物资生物安全等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可以正常运行。

14.特殊场所管理。以县(市、区)为单位,辖区内一旦出现来源不明的病例或本地病例,辖区内所有的养老院、福利院、监狱、戒毒所、拘留所、精神病院等实行全封闭管理和全员核酸检测,禁止人员进出,暂停接收新进人员,停止家属探视活动。

15.储备并启用隔离场所。各县(市、区)、XX湾新区(高新区)要根据疫情形势,按照1∶100的比例做好隔离场所的准备(即1例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准备100个隔离房间),同时至少准备1处符合标准、可随时启用的集中隔离备用场所。每个隔离点足额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和设施设备,严格落实单人单间隔离措施。做好隔离点安全保卫和医疗废物处理工作。

16.医疗救治资源准备。实行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分级启动机制。XX省XX医院、XX恩泽医疗中心(集团)恩泽医院(XX市公共卫生医学中心)、市中心医院为市级定点救治医院,每个县(市、区)至少确定1家县级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定点医院名称、地址、联系电话要向社会公布。市本级和各县(市、区)均要确定1家后备医院和1家方舱医院,并做好相应救治团队组建,后备医院需做好必要设施设备改造,方舱医院需做好水、电、供气、排污等改造准备。一旦出现确诊病例,立即启用当地定点医院隔离病区,轻症、无症状感染者、疑似病例由各县(市、区)定点医院收治,重症病人集中收治市级定点救治医院。一旦出现两位数以上的确诊病例,48小时内迅速腾空1家定点医院(后备医院)或1个独立收治的院区,同时统筹区域内外资源,派驻高水平专业技术团队,为集中收治患者做好准备。辖区内定点医院及后备医院床位使用超过50%时,做好方舱医院启用准备。市级后备医院为恩泽医疗中心(集团)路桥医院,方舱医院设在

XX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全民健身馆1号馆和2号馆。

17.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广泛宣传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组织开展清洁家园、除四害活动,减少疾病危害。

18.加强网络化管理。依靠社会力量,开展群防群控,做好社区管控措施,完善社区防控工作方案,加强网格化管理,健全区域一体化防控体系,严防疫情扩散。

19.省、市疫情防控指挥部或专家组认为需要采取的其他措施。

(二)中风险区域应急处置措施

在低风险区域应急处置措施基础上,增加以下措施:

1.调整响应等级。县(市、区)达到中风险,所有工作组全面启动工作;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加大对发生疫情县(市、区)防控工作的指导力度,调配适当力量予以支援,指导其他县(市、区)做好应急准备,必要时,请求省级调配资源进行跨区域紧急支援。

2.疫区封控。以村(社区)为单位划分封控范围,实施封锁管理。疫点所在的所有村(社区)均为封控范围,经评估,必要时,可将疫点周边村(社区)划定为疫区进行封控管理。在封控范围内,以户为最小单位实施封控管理。对封控范围内所有小区、单位设置卡口,实行24小时值守,非隔离人员可凭7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离开封控范围。

3.封控范围内重点场所防控措施

(1)利用全省统一的企业、生产经营单位开工和公共场所开放开业负面清单,评估、管理封控范围内的单位和公共场所。

(2)医疗机构管理。定点救治医院和设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规范开展发热病人诊疗工作,加强发热门诊、呼吸内科、急诊等重点科室人员和设备配置,落实首诊负责制,建立发热病例快速排查和风险管理机制,实现对疑似病例的及时诊断和管理;非感染性疾病科室加强感染控制标准防护,提高医务人员对病例的发现意识;设置发热门诊(或诊室)和隔离病房留观室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专车转诊发热患者;其他未设有发热门诊或诊室的医疗机构一律不得接收发热病人。医疗机构严格落实医务人员全员核酸检测和症状监测,住院患者和陪护人员全部开展核酸检测,实行医院主要负责人带队的院感防控日巡查制度,对重点部门

、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以及防控的基础设施、基本流程逐一梳理,排摸整治各类风险隐患。

(3)企事业单位管理。经评估,关闭列入负面清单的单位和公共场所;列入负面清单的企事业单位,经整改、评估合格后可复工复产;未列入负面清单的企事业单位不停工停产,落实防控措施;区域内各企事业单位减少人员进出,鼓励远程居家等弹性办公、错峰上下班。

(4)公共场所管理。暂停开放影剧院、室、游艺厅、网吧、舞厅、酒吧、KtV、室内游泳馆等密闭场所,停止培训机构开展线下服务;农贸市场、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场所及公园、景区景点实行分时段限流;餐饮店、理发店、超市、便利店根据公共场所开放开业负面清单评估情况缩短营业时间或停止营业。

(5)学校和托幼机构管理。学校、托幼机构,由属地疫情防控指挥部根据疫情程度、学校规模等采取学校停课、校区院系停课等紧急措施,学校场所和在校人员封闭管理。其他学校、托幼机构,可以上课,不组织大型集体活动,做好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健康监测等工作,落实晨检、因病缺勤(课)等报告制度,实行健康监测“日报告”。

(6)公共交通管理:封控范围内公共交通停止运营。封控范围外落实交通运输工具通风消毒,乘坐率不超过70%,控制客

运车辆空调使用,乘客验码、测温后乘车,全程佩戴口罩。

4.封控范围外防控措施

封控范围以外的其他区域内的村(社区)、企业、生产经营单位、公共场所等须在落实好常态化防控措施的基础上,实施必要的限流限客措施;避免非必需的人群聚集活动,尽可能减少参加活动的人数,保持安全社交距离。

5.开展核酸检测。县(市、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协调当地核酸检测力量,5-7天内完成疫点所在村(社区)全员核酸检测;同时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及疫情态势评估,统筹本辖区的核酸检测力量适时扩大核酸检测范围,市疫情防控指挥部根据实际情况可协调全市核酸检测资源予以支持。采样和检测应注意优先顺序:第一批为疑似病例、发热病人、密切接触者、共同暴露人员;第二批为疫点内其他人员及疫点周围人群,近期到访过病例活动场所的人员,医疗卫生机构从业人员,参与疫情防控的一线工作人员,交通运输、商场超市、餐饮企业、快递外卖等公共服务人员等;第三批为疫情重点区域社区居民;第四批为封控区域内其他所有应检人员。

6.应急接种。经过评估,根据疫苗研发供应进度和国家、省、市疫苗接种方案,开展疫苗应急接种。

7.省、市疫情防控指挥部认为需要采取的其他措施。

(三)高风险区域应急处置措施

在中风险区域应急处置措施基础上增加以下措施:

1.调整响应等级。市疫情防控指挥部有序调配全市资源支援,必要时请求省级有关部门予以支持,全市进入疫情防控战时状态。

2.封控区域管控。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划分封控范围,疫点所在乡镇(街道)均为封控范围,经评估,必要时,可扩大至整个县(市、区)。封控范围内所有村(社区)均封锁管理,禁止人员、车辆进出。对封控范围内人员实行“非必要不出封控区域”的管控措施,非隔离人员确需离开的,须持7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劝阻封控区域外人员“非必要不进封控区域”。

城市公交、轮渡、长途客运等暂停运营。严格落实交通卡口管控,在高速、国省道等主要交通干道入口设立检查卡点,禁止人员外流,劝阻外来人员进入。强化对外综合交通管控,机场、火车站等离城通道关闭。除医疗物资生产、居民基本生活保障、关乎国计民生、城市安全等各类重点企业、行业外,全面实行停工停产停学。

3.封控区域外管控措施。封控区域外所有单位、人员均应做好应急准备。学校、幼托机构、企事业单位、医疗机构等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农贸市场、餐饮、超市、景区景点、影剧院、培训机构、室、游艺厅、网吧、舞厅、酒吧、

KtV、室内游泳馆等公共场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疫情防控管理制度和应急处置流程,对进出人员实施体温必查、口罩必戴和查验健康码方可进入,不举办大型聚集性活动,保持足够的社交距离。如疫情进一步发展,经评估可采取全面停工停产停学措施。

4.全员核酸检测。由所在县(市、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协调区域内核酸检测力量,5-7天内组织完成封控乡镇(街道)的全员核酸检测;必要时,市疫情防控指挥部有序调配全市资源,甚至请求省级调配资源进行跨区域紧急支援,对全县(市、区)开展全员核酸检测筛查。

5.合理调度医疗资源。根据疫情发展情况,科学评估医疗资源,实施分级诊疗制度,必要时及时启动后备医院或搭建启用方舱医院收治轻症病例,按照中西医治疗和“四集中”原则,重症患者及时转诊至XX市公共卫生医学中心隔离诊治。有计划地推迟或暂停非紧迫日常医疗服务,降低疫情传播速度,压低流行高峰,保障医疗服务秩序,减少生命损失。

6.省、市疫情防控指挥部认为需要采取的其他措施。

(四)不同情景下新冠肺炎疫情的应急处置措施

对散发性输入性疫情、传染来源不明的散发病例和聚集性疫情、本地暴发疫情、持续性社区传播疫情等四种情况,按照《XX省秋冬季疫情防控应急预案》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

医院医疗风险应急预案篇10

【关键词】护理不良事件;管理;网上上报系统;pDa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200-02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患者在医院就诊、治疗期间发生的跌倒、走失、用药错误、误吸或窒息、烫伤以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1]。随着卫生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深入开展,提高护理护理服务,保证护理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受到越来越多的护理管理者的重视。护理不良事件是护理服务缺陷的反映,是影响患者安全的重要因素。我国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虽然在大部分医院都存在,但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大多不愿意、也不敢报告,往往在督查中被发现或病人投诉无法隐瞒时才被动报告。

1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

1.1年轻护士技术差,经验不足:近年来,医院的床位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展,护理人员数量缺编。医院新进大量的年轻护士,年轻护士比例增加,年轻护士技术水平有限,对疾病观察力不够,不执行“三查七对”、“交接班”等相关制度。缺乏护理经验,技术操作不熟练,儿科护理操作技术难度大、家属要求高,有些操作护士难以达到1次成功。家属不满意。

1.2护理人员法制观念淡薄,告知义务执行不到位:护理人员法制观念淡薄,风险意识差,不重视护理文件书写,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等。护理风险始终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环节和过程中,有时即使是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都带有风险性。因此,护士在每项工作中必须重视每个细节,培养护士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2]。《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七章第五十五条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书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书面同意。护士没有对特殊治疗,存在的护理风险让患者及家属知情并签写告知书。例如:跌倒坠床告知不到位,患者跌倒坠床。在工作中,有些护理人员由于工作责任心不强,未能及时签写告知书。

1.3查对制度执行不到位:由于个别护士工作态度不够严谨,不按照护理常规执行操作是造成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各种查对制度不严格、护士粗心大意,三查七对一注意未落实流于形式,不能检查出问题,例如:未让患者或家属说姓名而直接喊患者姓名,导致药物输入错误;发错口服药液;采错标本;接送病人错误;医嘱执行错误;转抄医嘱错误;如将时间、剂量看错等。另外,儿科工作繁琐,患儿不配合核对,增加了出错的机率。

1.4护士害怕处罚,不积极上报:我国医疗差错事件报告制度虽然在大部分医院都存在,但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大多不愿意、也不敢报告,往往在督查中被发现或病人投诉无法隐瞒时才被动报告[3]。本护理单元是2010年5月新扩建的病房,护理人员以新分配为主,她们都想在新医院有个好起点,留下好印象,担心发生护理不良事件会影响其个人声誉,也担心被人知道会受到处罚,因而多数护士在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时,如果患者不投诉、护士长不知道,往往采取隐瞒不报,导致同样性质的事件在不同科室,不同的人身上重复发生,同时,事件的当事患者也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因拖延而导致对患者的二次伤害。

2防范措施

2.1建立健全护理安全管理网络,成立护理安全管理委员会:由护理部主管患者安全的主任及护士长、护理骨干30人组成院护理安全委员会,护理部主任担任委员会主任。科护士长及小组护士长、护理骨干10人组成科护理安全委员会,小组护士长及护理骨干4人组成病房护理安全委员会。实行三级负责制,在护理部主任领导下,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开展工作;各级护理安全管理委员会对全院护理单元进行检查、督促、指导,由护士长提出改进、防范措施,护理部对改进、防范措施进行跟踪落实,在三级质控下,做到防微杜渐,确保患者安全。实行无惩罚原则,无惩罚原则是指在差错发生后,不是惩罚犯错者,而是寻找导致差错发生的原因,改进相应的流程[4]。鼓励护士对与护理相关的患者不良件的报告,不论事件是否属于护理人员的差错。使护士自愿、主动上报,使护士长、护理部对某些特殊事件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进行干预,将患者的损害降至最小,患者的情绪得到及时的安抚。

2.2健全各种制度和应急预案:逐步制定各种制度和应急预案,例如输血核对制度、医嘱查对制度、服药、注射、输液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危重患者管理制度、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制度等;住院患者紧急状态时的应急预案,如非计划拔管应急预案、停水和突然停水应急预案、泛水的应急预案、停电和突然停电应急预案、火灾应急预案、患者自杀后的应急预案、患者跌倒坠床时的应急预案、输注化疗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皮肤压疮应急预案等。在制定应急预案时,首先重点突出“预防为主”的原则,如皮肤压疮、非计划拔管、跌倒坠床应急预案中,建立相应的护理评估表、床头设立相应的提示牌。其次,制定各种不良事件发生后的应急处理措施及逐级上报程序。

2.3做好年轻护士培训,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多途径培训护理人员专科发展,提高护士的专业素质,做好三基培训:基础护理理论考核:非注册护士每半年一次,注册护士一年一次。基础护理操作培训与考核:2年资以上护士操作项目:CpR、口腔护理、雾化吸入、鼻饲、导尿、灌肠、翻身叩背、洗头机洗头法;2年资以内的护士操作项目:CpR、口腔护理、静脉输液、肌肉注射、吸氧、吸痰。病房每月组织业务学习两次,内容为专科护理知识及网上和杂志最新刊登的护理的新技术,新进展。每年参加护理部每周五中午专科业务讲座6次。带领全体护士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和《护士条例》等法律相关知识,在一切护理过程中严格遵守各项制度,做好告知义务,做到学法、知法、懂法、遵法、用法、依法施护,这样既保护了患者的利益,反过来说也是对护士的自我保护[5]。定期带领护士学习各种医疗纠纷和医疗警示录,提醒护士不能犯同样的错误。

2.4应用掌上电脑(pDa)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应用掌上电脑(pDa)和二维条码技术的腕带进行各种处置核对以掌上电脑(pDa)为硬件平台,以无线局域网为网络平台,充分利用HiS(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的数据资源,pDa带有无线网卡和条形码扫描头病人专用的采用二维条码技术的腕带记录了病人基本信息[6]。患者入院后,打印以住院号编码的条形码腕带,佩带于患者腕部作为身份标识。护士在床旁为患者进行治疗护理时,用pDa对患者手上的腕带扫描进行患者身份识别与确认。同时可确认患者给药单的条形码与患者腕带上的身份标识条形码的信息均相关联。pDa分类显示全科病人的所有用药医嘱信息,如:注射医嘱、输液医嘱、雾化吸入医嘱、灌肠医嘱、化验医嘱等;同时将处置的时间和处置人等相关信息记录到数据库,保存后所有信息即刻回传到HiS系统,医生下达医嘱输入HiS系统后,会即刻自动转移到pDa上,可实时记录医嘱执行时间和执行人。

2.5建立护理不良事件网上报告系统:医疗差错和不良事件自愿报告系统能促进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1]。我院充分利用HiS系统,建立自愿、非处罚性的护理不良事件网上报告系统,每个护士通过自动化办公网上自己的账号,可以随时报告护理不良事件。层层上报至护理部,护理部对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作出分析,帮助当事科室、当事人及时分析原因,并在全院范围内寻找类似的不安全因素,对有可能导致患者损害的护理不良事件,立即指导、参与、帮助处理,力求将患者的损害减至最小。护理部审阅后实时对全院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公示,事件的过程结果是公开的,但科室、责任者是保密的,只用来警示其他护理人员从事件中进行学习,实现“错误”经验的信息资源共享。

3讨论

通过建立健全护理安全管理网络、健全各种各种制度和各种应急预案、做好年轻护士培训、应用掌上电脑(pDa)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建立护理不良事件网上报告系统、无惩罚原则等几方面,很大程度上避免和杜绝了儿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最终确保了医疗护理安全。pDa应用于临床护理操作的查对,用pDa扫描病人腕带进行病人身份的确认。,实现了新技术有效服务与临床护理实际工作,信息均通过HiS系统相关联,真正做到了“正确的对象、正确的药物、正确的剂量、正确的时间、正确的方法与途径”,杜绝了差错。这一优势在新生儿、精神障碍、昏迷或睡眠状态病人的护理当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有效地规范了护士行为,及时纠正了一些遗漏和差错,对提高医院整体护理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避免多次医嘱转抄、录入,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保证患者安全,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李漓,刘雪琴.我院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中国护理管理,2007,7(11):54-55

[2]李春梅.护理安全管理体会.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4(9):2623-2624

[3]袁晓丽,江智霞.临床护士护理不良事件认知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对策.护士进修杂志,2009,4(24):726-727

[4]徐春,徐红燕.无惩罚原则在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中的应用体会.护理与康复,2009,6(8):523-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