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基础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44:26

中学教育基础篇1

课堂教学是高中教育教学管理的重点,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阵地。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都以教学秩序的维护者自居,学生自主性被严重压制,学生在教学管理中的地位也非常被动。新课改要求高中教学管理要运用科学的方式进行教学管理,为学生主体作用发挥提供有利条件。具体来说,这就要求高中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课堂教学和管理主体,构建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具体来说,高中教师要结合高中生心理特点、发展需求、教学目标,合理进行课堂教学目标设定、教学环节设置、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评价,确保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其次,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科学进行教学内容展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就要求高中教师要积极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有利因素,打造教育合力,构建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环境。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能通过多媒体教学、合作教学、情景教学、课外教学实践突破传统的校园教学的界限,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惰性,培养其学习主体意识。

2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等级式、扁平式教学管理结构,是长期以来高中教学管理的主要形式。学生处于教学管理金字塔的最底层,其兴趣和要求常常不受重视。教学的高级管理者与基础管理者、教学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一直处于相对僵硬的状态。管理部门与教师之间也习惯了各自为政、不过多干预,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学管理的难度。教育界一致认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思维完善,也是优化教学管理的有效途径。鉴于此,高中教师在教学管理中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关心、爱护、尊重每一位学生,正视学生个体差异,以平等、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其次,教师在教学管理中要尊重学生情感和心里需求,尊重学生人格,不以权压人、以威欺人,允许学生犯错,不歧视每一个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具体到教学管理中,教师不但要能给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其帮助还要有度,如学生能自己完成的任务或学生通过努力去完成且对学生有所帮助的任务,教师就不要插手;学生力所不及或根本就没有想到、无从下手的地方,教师要适时引导,确保学生能在教师帮助下提高自我认知和监控能力。

3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中学教育基础篇2

对于中职在基础化学的教材选择上,要坚持“理论知识适度,后续课程够用”的基本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在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和对教材内容分析的基础上,要勇于删除那些深奥的理论和陈旧的内容,善于补充一些新近的科研成果和科技动态,使教学具有新颖性、时代性和前瞻性。同时,基础化学作为化工学科的基础课程,不可能只用一本教材就能够顾及到各相关专业的联系点,这就需要教师对化工专业都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提前了解教材了解专业特点及该专业在基础化学中所要涉及到的知识点,以便在备课前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制定适合的授课计划。例如:在化工冶炼专业的教学中应侧重常见金属及其化合物、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和氧化还原反应这四部分的内容;在食品化工专业的教学中应侧重物质的量、有机化合物和溶液的配制这三部分的内容。同时,要将学生实验作为重中之重,在实验中教给学生正确的操作规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因为中职学生不像普高学生要面临升学压力,用人单位在他们身上看中的不是理论知识的深远,而是动手能力的强弱。为了培养这样具有一定知识的技术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论知识的教学中,不要求纵向的深度而要求横向的广度,在教学中应遵循“宁浅勿深”的原则,加强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大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为相关专业课打造一个够用管用的平台。例如:指导食品加工专业的学生制作果冻;引导化工冶炼专业的学生可以自行设计简单的实验装置来模拟“炼焦”等,充分体现“以专业为中心,基础知识服务于专业”这一教学理念,进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坚持因材施教原则

由于中职学校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课前个别辅导查漏补缺,让基础差的学生能够吃得了;课堂讲解时“宁少勿多”,让基础居中的学生能够吃得好;课下个别补充扩展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吃得饱,最终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进步有所发展。

3采用探究型教学法

为了让培养出的学生能够很快适应相关专业课的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基础化学教学中应加快探究型教学法的步伐。因为探究型教学法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学习研究过程和方法的能力为教学目标而设计授课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具体步骤如下:教师先提出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分析解决问题→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发言进行评议→最后得出结论。从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服务于学生”这一教学理念,既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

中学教育基础篇3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著名的医学科学家和教育家吴阶平院士曾说过,“一个好医生应该具有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艺术的服务”,三者缺一不可。医生的医德和人格修养是医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动力,体现的是医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格特点。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病人在医疗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特殊医治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医患关系呈现出日趋紧张的趋势,这不仅冲击着整个医疗服务市场的稳定性,而且已成为导致社会不和谐的因素。国家卫计委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发生医疗纠纷7万件左右,医患关系紧张已经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即,社会因素、医患双方的认知差异、医患双方缺乏沟通。2014年8月10日湖南湘潭县一产妇因羊水栓塞死亡,引发广泛关注。在此次事件中,院方相关人员和患方家属沟通不够充分、院方应急处置机制不够完善是导致这次严重医患纠纷的重要原因。此外,事后医护人员出于害怕等原因,离开手术室,留死者在手术台上的做法,缺乏对死者遗体的尊重,更加重了患者家属的不满情绪。一项对医务人员及患者的调查显示,沟通欠佳是影响医患和谐的最主要因素。有些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表现出不愿向患者多解释、不愿多倾听,缺乏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与情感交流,在与患者交往中也不太注重沟通技巧,因而会存在医生在门诊不愿意多听病人的病史,在病房使用简单或命令式的语言等现象。然而,针对上述问题,一味责怪或埋怨医生是有失公允的。我们从深层次分析中发现,出现上述问题与多年的医学教育体系存在缺陷有关,因为无论本科在校教育还是毕业后的医学继续教育,医学生和医生们几乎没有系统接受过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知识的教育及实践,而这些知识储备又与医疗卫生工作中的医患沟通技巧密切相关。由于医疗卫生服务的对象是人,这种特殊性对医生的职业道德提出更高的要求。高等医学院校要重视学生的医学基础及临床知识教育,更要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使毕业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医疗卫生工作岗位的需要。

二、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

(一)理论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是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最主要的途径,医学院校要将人文素质教育的系列课程合理整合到医学教育体系中,从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就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形成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并重的新型医学教育模式。高等医学院校可通过“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技巧”和“职业礼仪”等课程加强对医学生医德意识的培养。我国法制建设的日益完善使医疗卫生事业逐步走向法制化轨道,同时患者的维权意识在逐渐增强,这些变化都要求医务工作者要相应地增强依法行医的意识,增强防范和处理医疗纠纷的能力。对此,高等医学院校应通过开设“法律基础”、“执业医师法”等课程,加强医学生的法律意识。在学校教育阶段加强学生医、德、法并治教育,这样医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后才能从容应对所出现的问题。除了开设有关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外,在基础医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将有关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穿插其中。例如,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教师可以结合授课内容选用学科发展史上著名的科学家的事迹或者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启发教育学生,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在生理学教学过程中,讲到神经递质这个部分时,教师可引入20世纪初期德国科学家Loewi发现“迷走素”(即乙酰胆碱)的故事。通过17年的执着探索,Loewi终于在1920年首次成功地阐明了神经系统对生命活动的调节机制,他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医务人员和医学生很容易出现浮躁和急于求成的心理,在基础医学的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这种科学家对知识执着追求的精神,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价值观。当然,这种渗入到基础医学课程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熟悉教学内容,精心组织,合理规划课堂时间。这种“润物细无声”的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医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是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环节。

(二)实验课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实验课是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课的重要补充。作为多门基础医学实验课的实验对象,动物对医学发展的贡献不可忽略,因此,我们在实验课教学中要教育学生善待实验动物,体现人类对生命的关心和爱惜。例如,在实验中合理限制动物的使用数量,规范手术操作步骤,优化实验流程等。这种对实验动物的人文关怀要从规章制度层面上逐渐渗透到医学生的思想和价值取向中,使他们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就树立起爱护和珍惜生命的意识。基础医学的学习阶段,医学生还没有接触病人,实验动物是医学生首先接触的对象,珍爱生命,从正确使用和爱惜实验动物开始做起;严格规范实验动物的使用和操作步骤,培养医学生感受医疗工作的严谨和认真;实验结束后将动物处死后再统一丢弃,更是培养医学生尊重逝者的职业道德。作为一门形态学课程,实验课在解剖学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尸体标本是解剖学实验课的主要教具。尸体解剖可以让学生直接体会到学习医学知识是多少逝者的奉献,尸体作为曾经活着的人,尽管生命已经结束,但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大部分医学生在刚开始接触尸体标本时,会产生恐惧和厌恶的心理,教师应该对此进行细致耐心的解释,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在解剖学的实验课中,医学生应尊重尸体标本,满怀敬仰和科学的态度,认真仔细进行组织解剖,对组织碎片要妥善处置保管,在实际行动中体现对逝者的尊重,践行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伦理道德观。

(三)其他形式的人文素质教育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高等医学院校还可以结合各种宣传平台,如利用广播、板报、校报、特色校园网等宣传先进人物的事迹,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例如,2013年,我校护理学院的李娟同学被确诊患有黑色素瘤。在李娟患病期间,学校利用各种宣传平台举办了“‘捐’‘娟’细流,你我同在”的募捐活动,为李娟同学奉献爱心。2014年2月28日,李娟因黑色素瘤不幸去世,按照她生前愿望,遗体捐赠给母校用于医学研究。李娟的大爱行为在全校师生中引起了强烈震撼,报纸、网络和电视等多种媒体对李娟同学及其家人的大爱举动表示了敬意和感谢,对李娟同学热爱医学、献身医学的崇高精神给予了高度赞扬,《人民日报》以《生命虽逝梦想仍在延续》为题,介绍了李娟的先进事迹。学生对于这种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典型事例印象深刻,学校可以利用正面的舆论和榜样的力量向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引导学生树立服务患者、回报社会的意识。此外,医学院校还可以开设有关人文素质教育的讲座,聘请医德高尚的名医或专家为医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讲座;广泛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仁心仁术”的思想品德,让“医者父母心”从口号变成医务工作者实实在在的行为准则。

三、小结

中学教育基础篇4

关键词:游戏教学基础教育运用主要问题对策探讨与分析

游戏教学的含义以及意义

游戏教学是现代教学的新模式,其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根据一定的学习理论,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以游戏的方式给学生教授一些书本知识,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游戏教学的意义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方面,采取游戏教学方式是顺应当今新课程改革的趋势,其是在传统的教育中的一种创新;另一方面,游戏教学结合趣味性和竞争性于一身,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游戏教学由于本身就可以让学生亲身他去体游戏的整个过程以及游戏所传达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从而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与竞争意识,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改变传统的老师唱独角戏的局面,以便老师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二、游戏教学在基础教育的运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原因分析

在全面贯彻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随着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游戏教学在基础教育中慢慢地得到了推广,其在新形势下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运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以下就是游戏教学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对存在相关问题原因的分析与探讨。

1、学生不积极参与。游戏教学在我们看来是一件很有效的教学方式,但是在实际情况下不是那么地理想。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采取应试教育,不管是从初中升高中,还是从高中升大学都是采取考试的方式,特别是在高考指挥棒下,大多数学生只注重理论知识教学,他们更喜欢老师讲更多的知识而不是通过游戏的方式教学,他们认为那样浪费了好多不必要的学习时间。因此,他们不愿意接受老师那种游戏的教学方式,所以即使老师在课堂上运用游戏教学,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不愿意积极地参与,而宁愿自己搞学习,这样一来,游戏教学在基础教育中的运用并没有我们想像中的好。

2、教学内容不能按时完成。虽然游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也有其弊端的,很多情况下,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运用游戏教学时,由于部分学生没有积极参与进来,以及游戏太复杂或者游戏太过于有趣,没有控制好预习时间,以致大家都忘了教学的内容,因此,老师大多数都是没有完成当天的教学任务的,这样一来,我们运用游戏教学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与价值。

三、游戏教学在基础教育的运用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的应对措施

虽然在新课改的形式下,我们的新教学模式—游戏教学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基础教育运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给予重视,并找出及时地相应的对策。以下就是针对游戏教学在基础教育的运用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的一些应对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给学生做思想工作,提高学生参与游戏教学的积极性。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更是学习的主体,如果我们学生对于老师运用的游戏教学不能积极地参与进来,那么即使老师讲得再好,那也是徒劳的。因此,为了更好地推进游戏教学在基础教育中的运用,我们首先必须提高学生参与游戏教学的积极性。虽然,当今我们的教育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不管是中考还是高考,大多都是以考试的方式进行升学,即使有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但是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游戏教学在基础教学中的运用。我们虽然都是以考试作为升学率的标准,但是如果平时我们总是处于高度紧张的学习的状态。学习效率不一定高,这时候,如果我们老师采用游戏教学的方式又何尝不是一种解压的方法呢,再此过程中我们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也缓解了其学习压力。因此,给学生做好思想工作,提高他们参与以游戏教学的积极性。

2、老师应做好游戏教学的相关备课准备。游戏教学固然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对于正在全面贯彻课改的形势下,但是我们也应该要看到其所引起的不必要的弊端。例如,由于课堂时间不够用、游戏本身太复杂或者游戏太过于有趣,以致使我们都忘了教学的内容,老师无法按时完成当天的教学任务,造成课程任务上的堆积。因此,为了尽可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这个时候,老师方面就应该做好游戏教学的相关备课准备,把所要涉及到的相关游戏内容都要做好充分的材料收集、整理、游戏顺序的开展、游戏时间的控制等等方面,只有这样,游戏教学才能在基础教育中才能体现出其价值,以便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目标服务。

总结

总之,将游戏教学运用在基础教育领域,是顺应教育改革的要求,我们在看到游戏教学的光明的前景是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在将游戏教学运用到基础教育的课堂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及时找出相应的措施,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地去推广实施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不管从中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是可以克服的。因为我们应该看到,游戏教学在基础教育中所蕴含的学习性因素和其内在的教育意义的价值,并以此利用这一因素,我们更应该重视游戏教学在基础教育中的运用,并通过游戏教学在基础教育中的运用,以便更好地为我们现在的教学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1]蔡进﹑赵呈领,浅谈我国教育游戏的现状﹑问题及开发原则,《教育信息化》

[2]韩庆年、李艺,网络游戏在网络教育中的角色探讨[J],中国远程教育

[3]余赵呈、领邓涛,教育网络游戏:网络游戏教育潜质的价值体验[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4]赵玉青,对网络游戏教育应用的再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

中学教育基础篇5

关键词:高职教育;基础课;教与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1C-0046-02

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在就业竞争中缺一不可,培养高职大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精神,离不开基础课。把握不好基础课“教”与“学”的关系,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础课教育的各环节,人才质量就不会得到有力提升。加强基础课理论研究,精准进行教育教学指导,对于有效促进课堂和谐、增进师生交流,有效提升人文素养、技术技能积累,有效提高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高职教育在文化育人与文化传承中的基础性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础课“教”与“学”的现状及分析

(一)基础课程建设力度重视不够

近年来高职教育围绕课程标准、专业设置、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等方面下足了功夫和力气,硬件建设日趋完善,内涵建设相对不足,对于基础课的投入和建设力度远不如专业建设,如思政课合班教学、大学语文只在个别专业开设、数学课和英语课教改效果不理想。基础课教师在课程建设、科学研究、考核评价等方面没有作出成绩,存在被动工作现象;学校存在着为了加大专业实践课课时,而压缩基础课课时的现象;学校主观上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和大学语文课相对于专业课是不重要的,都没有给予有力支持。

(二)教学模式结合实际创新不够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到什么东西、学到什么程度,学完知识后有没有成就感,从这些方面入手创新教学模式,使基础课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目标,深入研究的不多,有成就和特色的少之又少。遵循教育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符合师生特点的教学标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在实践中指导性不强。教改中,对于采取哪种教学模式来授课,有时不考虑内外部教学环境,拿来就用,一种教学模式还没有研究透,就要谈成果、谈教改,基础不牢,规律没摸清,创新的原动力不足。

(三)功利主义影响教学质量提升

教师花大功夫精心备一次课,收效却不大,这种现象一直在困扰着基础课教师。与学生的谈心谈话得知,学生认为基础课没用,至少现在没用,如“思政课”的理论教学是脱离实际的,凭生活经验完全可以“闯”社会,照理论课所学的做会吃亏,这种观念主要来源于社会、网络一些不良影响;学习语文课中的传统文化,对凭专业吃饭没有直接用处或影响,学不学无所谓;英语、高数底子薄,听不懂,在学习中没有成就感。发现大多数学生喜欢体育课,原因是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自在。发现学生在考取资格证书时,会主动学习,因为有用。以上说明,学生的学习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实用性,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基础课“教”与“学”的把握

(一)坚定理想信念,逐步培养良好学风

罗杰斯说:“我们知道促进这种学习,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技能,促进有意义的学习的关键乃是教师和学生的某些态度品质。”教的态度和学的态度,是教学活动的关键所在,教师要诲人不倦,学生要学而不厌。解决学习态度的问题要充分重视“思政课”和“语文课”在思想政治教育和传承传统文化中的作用,思想端正则学习态度端正,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必然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充分把握基础课“教”与“学”的关系,在培养大学生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树立正确的“三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通过典型案例和正面引导,传播正能量,有效抵制不良现象和负面舆论,让更多的大学生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中国传统文化,在理想信念的支撑下,让大学生逐步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主动学习求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学风可以改善,教学效果可以提升。

(二)精心组织教学,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目前,从各高职院校的就业率来看,大多数院校专业对口就业率不高于60%,很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关联度不高。从人才发展和就业创业角度看,基础课在培养学生文化素质、职业操守、综合能力上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有些人认为高职学生分数低、质量差、不好教,以成绩低而否定学生的其他能力,没有关注到很多学生在创业大赛、国赛、就业、创业中与本科学生同台竞技取得的不俗成绩。基础课在“教”的上面,应该注重对大学生情商、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的引导,教师带领、帮助学生走出学习误区,正确衡量和评估自己的能力,从而扬长避短、学有所获,从事适合的工作,有所成就。在“教”的过程中,应体现基础课的实用性,改变“填鸭式”教学,尽力实现“小班化”教学,要因材施教。做到知识点与规律性相结合,知识点与趣味性相结合,知识点与实用性相结合,让基础课教学有价值、有意义,实现教学相长。

(三)让学生学有所获,逐步建立学习自信

西方人本主义认为学习是有意义的心理过程,期望教育能够更多地帮助人们自我实现和心理健康,能有目的地、愉快地生活。人类具有学习的自然倾向或学习的内在潜能。教学的任务就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使学生能够成为选择和塑造自己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的人。教师要用真诚关怀和理解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创造一种促进学习的良好氛围。在学习基础课中学习哲学思维、逻辑思维,用辩证法和方法论指导自己的学习。主动控制自身的行为,杜绝上课睡觉、玩手机、逃课等现象,改善不愿意学习,不善于学习的状况。基础不牢,学习动力不足,只有基础课教师帮学生打牢基础,学生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通过进一步改革基础课的考核评价标准,让学生在学习基础课的过程中建立学习自信,有效改善低分学生学习自卑感,以充分的自信投入到专业学习当中。让每一位学生都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学得一技之长,有成材的希望,有出彩的机会。

(四)各方共同努力,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通过多年的观察和总结,发现学风的好坏与班主任有关,一个关心社会、关心学校,有想法、有干劲的班主任与一个涉世未深、没有经历、缺乏经验的班主任带出的学生完全不同;学风的好坏与所学专业有关,商务专业、物流专业、软件专业等,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高,考核平均成绩高;学风好坏与基础课的任课教师有关,道德品质高、风趣幽默、知识广博的教师受学生欢迎。基础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要以远见卓识对学生进行引导,同时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个人内涵,以坚定的政治思想、高尚的道德品质、深厚的专业素养、广博的知识经验、胜任的教育能力、现代的教育观念、健康的身心素质,营造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各高职院校在一年级时,教学任务以基础课为主,基础课在学风营造,建立学生学习信心上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基础课教师要了解所带专业的基本情况,服务于专业建设,结合专业课特点使所教内容适度、够用。班主任、辅导员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成长成材愿望。相互之间多交流多沟通,共同抓好基础课“教”与“学”的工作。

三、结论

把握好基础课“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从中找到“教”与“学”的规律,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全过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以高度的自觉找到学习的方法论,建立学习自信、人生自信,全身心投入到专业学习中。

参考文献:

中学教育基础篇6

关键词:陶艺基础教育设计素养融合

检索:.cn

abstract:inourcultureandhistory,ceramicart,asanoutstandingrepresentativeof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hasbeenpublicconcernandattention.today'ssociety,livingstandardsareimproving,withtheinterpretationofthedesignlifeofcharmandbasicabilitytodesignqualityhasbecomeoneofpeople'sbasicquality,universaldesignliteracytrainingintoday'seraofculturaldiversityisparticularlyimportant.thisarticleaimstointroducebasiceducationhighschoolpotterydesignconcept,designliteracyandpotterymultidimensionaleducationinorderto"formadesignawareness,improveability"asthestartingpoint,toachieveconvergenceandintegrationbetweenthetwo.

Keywords:Ceramicart,Basiceducation,DesignLiteracy,Fuse

internet:.cn

《考工记》中有这样的记述:“……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百工之技艺是其登堂入室的前奏,然而陶工之事,智者创物为最高境界,是为圣人之作。

可以说设计无处不在,它存在于人们的物质空间中。设计教育产生于新时代的工业化进程中,社会的科技、经济、生活的发展都和它密切相关,这是它最为有效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正因为其如此重要,所以从小培养人的设计意识显得十分重要,尤其是中学阶段。

一、陶艺基础教育的现状

随着“设计・工艺”列入中学美术课程四大学习领域之一,陶艺基础教育因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轨道。中学设计教育是个新名词新领域,其进入到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更是像一张白纸。因而,在其发展的道路上必然存在许多曲折。比如在其目标定位上是怎样解读的;教学范围含糊不清;教学内容杂乱无章;设计教学与其他教学课程交叉混杂;中学设计教育到底要怎样引导?陶艺,不仅在工艺上有它的独特性,在设计层面上也有其研究性、长远性,在这里只谈在陶艺基础教育中的设计素养的培养上。

在陶艺基础教学的过程中引入设计素养的教学,首先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尊重学生,启发学生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因此我们必须:(一)实现交互式教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指导学生通过自我提问,总结,澄清和预言等步骤,监控学习的过程,并建构起对所学知识的理解。”[1]如何作用?这些都可以在陶艺教学中体现出来,学生在接触泥巴的同时,更是对设计理念与思维的碰撞(图1);(二)提倡个性化设计教育。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潜能,以原有开设的课程为切入点,将过去单一维度的课程内容转化为独立创意,自主创新能力的思考。

二、设计素养教育与中学陶艺教育的融合

(一)设计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一个相对较完整且知识架构较严谨和知识范围较宽广的的学科体系,因此基础教育中设计素养的培养价值的新定位应以使学生形成设计习惯为主,那么,教授给学生的应是这个体系中最核心最基础的部分。

大家知道大学设计专业必修的三大构成课程是成为专业设计师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可以让设计师的表达意图切中要害,但中学设计教育的重点是基础素养的培养,而非学习某种技术。所以说,在中学阶段涉及太多的三大构成的知识没什么必要,应该点到即可。

繁多的设计种类,那么基本的设计是怎么形成的呢?“设计的含义包含三个方面:第一是计划、构思;第二是将计划、构想中解决问题的方式表达出来;第三是通过传达之后的具体应用。”[2]任何设计的形成都会或多或少涉及这三个阶段,“不同的设计领域有不同的规律和现实的特殊性,同时又遵循着设计思维发展的共同方向,相互渗透、联系和影响,并且也体现出融合的迹象,”[3]通过陶瓷材料的教学参与,让学生们认识到这里面要遵循的设计思维,逐渐形成设计素养,这才是目前我们要做的。

(二)中学设计素养教育的教学内容,可以概括如下:1.设计的基本元素;2.设计的基本法则;3.设计的一般方法;4.设计的一般过程:概念定位――方案制定――草图和制作模型――设计评价与反馈;5.在中学阶段的陶艺基础教育中,首先在学生对材料、形式与功能三者关系的把握上要重视起来,使之融会贯通,学会分析一件作品;6.在对上述知识体系的认识理解上,陶艺这个具有生命力的载体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要在愉快地气氛中把这些具体设计共同遵循的设计思维教授给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必须要结合陶瓷材料进行阐释,这样才能让学生实实在在地理解设计。学生在理解设计的共性特点的同时,达到设计素养与陶艺基础教育的融合。

三、设计在陶艺基础教育中的体现

设计的体现方式多种多样,在这里先说一下在陶艺基础教育中的诸多方式,陶艺的成型工艺中包括泥片成型,盘筑成型,拉坯成型等。(图2~7)

四、教材的实施价值与可行性

如图8寿光市世纪学校学生个人感想美术教材实施的价值在于“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4]陶艺属于教学的延伸,而谈到陶艺教学实施的价值在于创新性实践和三维目标的外延性探索,这种探索是值得的,科学的,是可行的。首先程序化的教学方法,很难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他们在高考激流中忙的身心疲惫。选择符合新课标的精神,又能让学生愉快地来实现美术教学目标,是开设陶艺课的初衷,而师生互动、快乐学习,让学生在“不以为是在学习”间获取知识和发展诸如审美、创造及合作等能力。材料的准备和师资的考核,不应该作为主要困难,先从基础开始,慢慢形成自己学校的规模和适应发展的流程。

五、陶艺基础教育中培养设计素养的价值

首先归结为三个方面,艺术价值: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和消费,从而产生了设计这种创造。陶瓷设计是陶艺精神活动的充分体现。陶瓷设计需要一种意念,更需要一种文化意识,这才是设计的归宿,在基础教育中结合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教师应阶梯性的阐释每个作品所具有的艺术价值,继而让学生主动体会并且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尺度,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发散性的运用所学知识来设计制作来自自身生活的物品,例如近些年提到最多的“手作”一词,或者对正在使用的物品加以改造升华。

科学价值:比如在一个陶瓷器的产品结构的规划上或者是某块面的色彩搭配上,都涉及到人机工程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因素,设计本来就是一个多元化的交叉学科。这样来看学生培养设计素养的科学价值在于每件作品的形式与功能等具体案例分析上。简言之,在陶艺基础教育与设计素养培养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设计某个作品要具有科学依据,并且理解作品的科学性,也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设计理念,从而使学生形成设计意识,具备设计素养。其次要鼓励学生形成勤动手的好习惯,比如制作模型。一般在构思一个茶杯,咖啡杯或者是牛奶杯等杯子时,某些怀有很多固有思想观念的人想的最多的往往是如何有创意,如何推陈出新,但如何让其适合生产,怎样拿起来最舒服、最便捷,以及多种杯子的用途知识等等实际问题,在随着课程的一步步深入操作过程中逐渐发现并解决它们。所以说,要真正理解其科学性,必须完成一个完整的制作过程。强调设计素养教育的科学价值,就要强调学生体验陶艺设计的工艺流程。反过来,理解其科学价值,也从侧面影响到学生对其他学科的知识学习上。作为生活的见证很大程度上是从这些具体的设计作品中反映出来的。

社会价值:1、设计素养的培养应与陶艺的基础教育接轨,借用陶艺自身的材料美感和资源,促成设计的观念教育和设计的能力教育与陶艺的基础教育融合,发展有天赋的孩子的学习和研究潜力,为“中国设计”的未来做出应有贡献。2、中学陶艺基础教育倡导低碳环保理念,这种理念通过课堂让学生从小树立起环保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相信中学陶艺基础课程的实施会越来越明朗化。

设计素养的培养一定基于快乐、健康的学习为出发点,给孩子们一片可以创造的天地,通过动手、动脑、一方面了解祖国的优秀文化艺术,另一方面学习一些简单理论知识,对特殊材料在其特制的加工工艺过程中,学会创造,享受创造带来的身心快乐!同时丰富自己的艺术文化修养,达到全面培养的目的。

注释

[1]http:///link?url=xy6CFeb-Rrn0jp9aZmRi3Qd5-tsXB6tY4seFUrukwVm8G_cCihwr4FiXir8wSFjaQwsbjl82eHpvpwvw6UtBpq

[2]曹川泉.艺术设计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10.

[3]周至禹.思维与设计[m].北京:北京人出版社,2007:200.

[4]余文森.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J].明日教育论坛,2001(3):28.

参考文献

1少儿陶艺基础教育陶艺教学研讨专刊,2004.

2朱智贤著.儿童心理学[m].(修订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杨景芝著.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

4尹少淳主编:新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中学教育基础篇7

1.学生的基础太过薄弱

传统中医教学讲究“非其人勿授”。意思就是说如果学生不具备一定的基础和悟性是不能教授他们医学知识的。过去还有一种说法是秀才学医,笼中抓鸡。意思是文化水平高的人,往往能很快地步入医学之门。但是现在的职校生,大部分情况下是传统教育所不愿意选择或者不愿意选择传统教育的,不具备传统文化基础知识。这样的学生去学中医这样一门非常依赖于其传统文化素养的学科,实在是勉为其难。

2.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学习,尤其是不愿意学习理论课程

中医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数千年文化的积淀要在短时间内想学了就能灵活运用,无异于痴人说梦。这样就造成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又讲究一个“童蒙求我,匪我求童蒙”。强制的填鸭式教学往往在中医的课堂教学中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使学生本来就有的厌学情绪更加浓重。

3.部分学生对中医教学模式不太认可

很多学生对西医的课程非常认可,因为西医往往是多媒体直观教学,学生上课可以听明白,但在中医课堂上,很多学生如坠梦中,或者干脆入梦中。一些学生据此认为西医他们更容易接受。

4.中医基础理论和当前的生产工作实践有一定的距离

当前的中医理论教学只重知识的讲解,而较少讲解知识的运用,造成学生即使学会了也无处可用的局面。汉方制药的司跟立先生曾经到河南医药高级技工学校和老师讨论当前的中医教育是不是对企业生产有所裨益的问题,但没有结果。并且传统中医讲究的是个体化,而现代的企业生产经营中讲究的是标准化,两者之间存在有着的矛盾。

5.中西医结合教学的欠缺

当前在医院中已经很少看到只用中药的中医和只用西药的西医,无论是中西药结合,还是中西医结合,这样的一个两者互相借鉴乃至于融合的趋势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但是很遗憾,至今没有看到哪一所职业教育学校开设中西医结合这门课程,也没有一本教材是中西医结合教学的教材。即使部分职业学校同时开设中医和西医,但是这样所产生的效果可想而知。中医讲究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等宏观的内容,而西医学讲究的是解剖生理病理药理等微观的内容。即使是大学生同时学起来也是非常吃力,更何况是这些文化基础知识本就薄弱的职校生去同时学习这样两门医学课程。

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1.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接受完整的传统文化的教育

部分教师不注重学生实际情况,只是按照大纲亦步亦趋,不能够帮助学生补足学生缺失的环节。

2.传统的理论课程离生产实际有一定的距离

部分教师不能与时俱进,又不能够将书本知识和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造成教学的枯燥乏味。部分教师采取简单粗暴措施,造成学生厌学。

3.社会环境问题

这两年中药的注射液的问题,还有“张悟本事件”,都使一些舆论将矛头指向中医。

4.中医理论的误用

中医基础理论中虽然包含这很多养生和治病的法则,但是“学医三年,自谓天下无不治之症;行医三年,方知天下无可用之方”。中医基础理论的博大精深使其返璞归真,真正对中医理论研究透彻的却又少之又少。部分学生学了一星半点就使用,往往起不到相应的效果,对中医产生怀疑。更何况一些学生只是学了一些中药的功效,连阴阳表里虚实寒热都很难分清,更是对中医基础理论的误用。

5.中西医结合的问题

中西医结合的问题已经从清末到现在讨论了上百年的时间,不是一时半会能够得出结论的问题。

三、解决方案

1.从学生实际出发

学生的基础薄弱,那么我们在制定教学大纲的时候就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中尽可能教授简单实用的知识,更要帮助学生先把基础知识补足。

2.丰富教学手段

多采用多媒体教学,大量使用图片甚至影视片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多在实际环境中讲授中医药知识,如讲学生带到大自然中讲解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整体,效果会更好。

3.在中医课程中加入西医的元素

如在讲解麻黄汤的时候,不妨讲解一下新康泰克和快克,进行对比教学。

中学教育基础篇8

1.1计算机文化素养是跟随时代需要的必备素养

现在的社会是网络和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我们已经进入到信息时代,具备计算机文化素养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对于处在信息时代的我们,必须会应用自己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实现准确高效的信息检索,从而对信息进行正确的处理,并在法律和道德的监督下合理传播并应用信息。只有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才能创造性地应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对于高职学校来说,学校应该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置,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并能灵活使用,且能高效应用计算机准确实现信息的检索任务。同时还能使用计算机实现对图像和文件的处理,并利用计算机实现资料的整理和传播。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具备高计算机素养的的人才必然是人才市场上的宠儿。目前市场上和计算机与互联网相关的企业都在不断的崛起,为不同的行业提供着转型和升级的技术保障。互联网技术也为社会提供了很多优质的工作职位,同时使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更加便利。信息时代,掌握计算机技术是我们必须具备的基础技能。高素质的计算机技能必然会帮助我们的事业更进一步,使用计算机进行办公已经是时代的基础要求了。

1.2制定以提升学生信息化为目标的教学任务

高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必须彻底抛弃“为了达到国家计算机等级”的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养为主要目标。高职学校还要废除一切和计算机基础教学相关的等级考试等相关政策,使得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更加科学。高职学校的教学目的本来就是帮助学生在毕业后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上更是如此。现实社会中的计算机应用已经非常广泛,因此高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更是要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养为目标,让学生能应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虽然低年级的学生对于未来毕业后就业实践中对于计算机应用的重要性意识还不够了解,但是学校一定要加强对计算机基础教学任务的重视,积极引导低年级的学生重视对计算机基础技术的学习,意识到计算机文化素养对于未来就业的重要性,并能重视对计算机实践能力的重视。同时学生们也要逐渐淡化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是为了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学习态度,从根本上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高职学校要和学生们一起努力,树立正确的计算机学习理念,紧跟新时代背景对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力的培养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满足社会的要求,不被社会所淘汰。

1.3注重计算机基础教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

计算机技术作为一门应用性比较强的课程,自然不能按应试教育的理念进行教学,而是应该作为一种跨专业学习的有力工具来进行普及。计算机技术的教学应该贯穿到整个课程的学习中去,与不同的课程相互融合,从而帮助学生利用计算机知识更好地学习整个课程体系。同时高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还和学生的人文素质、逻辑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息息相关,因此在不同课程的授课中要注意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积极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对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并让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运用始终贯穿在学生不同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去。让学生在不断的课程融合中,学习对相关专业知识的信息检索和处理能力,并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好的使用计算机这一强大的工具。帮助学生在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过程中实现对计算机知识的应用,高效准确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习的效率,为未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结束语

中学教育基础篇9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学兴趣自主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社会知识等浪潮,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各国几乎都把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作为重点和关键,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和投入,力图提高全民族素质,发挥教育在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与此同时,我国提出了“民族复兴”的伟大战略。

“民族复兴”的关键在于,我们的教育战线能否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人才的培养要立足实践、勇于探索,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教育之路。在基础教育教学中,“人文性”理念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一些资料表明,中国的教育同西方相比,基础教育较扎实,学生能吃苦耐劳,记的、背的东西多,做难题的能力比西方学生强。但为什么越到后来,我们学生的成绩就相对不突出了呢?这就在于我们的某些传统基础教育模式束缚了我们的学生,一定程度上把孩子的创造性给抹杀了。

传统教学观念认为,一个好的教师,就应该在每节课上把内容讲深、讲透,不能有任何后遗症。从上课铃声一响,就开始按照教师自己的逻辑进行“演讲”,教师就好像是进入角色的演员,辞藻华丽优美,表情生动丰富。教学活动应该是教与学、师与生的双边活动。教是手段,学是目的。而不少教师却喜欢越俎代庖,喧宾夺主,这将导致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压抑,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思想上缺乏自我教育能力。所以,中国物理奥赛总教练赵凯华教授说:“在这种细嚼慢咽的讲课风格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思想比较规范,缺乏一定的创新意识。”评价一个教师不能只看这位教师讲得怎么好,也不能看他一堂公开课上得如何精彩,而应看他的学生学到了什么,在课堂上解决了什么问题,学生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对未来的社会有多大用处等。一味地以教师、教材、考试、课堂为中心,却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为学习而学习、为考试而考试,这样下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将受到遏制。

在教学这个双边活动中,应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拘囿于固有的程式。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应充分起到组织、引导、参谋、解惑的作用。不要以考试去定学生的优劣,而应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特性,把“兴趣、自主、创新”的理念真正贯穿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唱主角,得新知,强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课上的有趣,就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培养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带着兴趣去学习才能有主动性,而某些传统的教育带给学生的是一种学习上的负担。有这样一种现象:小孩子在刚开始上学时都高兴得不得了,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闹着去上学,而后来孩子对学习越来越没了兴趣,越来越不愿意到学校,这也许应归咎于某些传统的教育方式不适应孩子的心理需求。笔者曾对刚升入初二的某班学生做过一个跟踪调查,刚开始98%的学生都是抱着对物理的好奇,以及想学好的念头,可是一个学期下来,真正对物理有兴趣的学生却已不到一半了,为什么呢?原因是物理老师对只要做错一道题的学生统统罚抄50遍甚至100遍,这样机械、大强度抄写法,把学生给抄累了、抄怕了、抄烦了,哪里还谈什么兴趣呢?北京市四中的邱济隆校长说:“我们的校长和教师在好心办着一件坏事,那就是从一早上就管着学生,让他学习,一直到放学。有的甚至学到天黑,这谁也受不了。”很难想象在这种状态下,有多少学生会爱上学习。教师认为他教得越多越好,到时候就一定会有用的,殊不知很多时候他是在教学生讨厌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还说过:“孩子获得知识越来越多,但是他们的学习却不是变得越轻松,而是越艰难了。”

二、落实“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

应该说自主性和兴趣的培养是紧密相关的。有了兴趣就能够自主地去学习,自主学习同样会促进兴趣的培养。教师应从传授知识,转移到“教会学习”“教会发现”“授人以金不如授人以点金之术”。教师应充分地信任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都能够成功。

笔者在南京晓庄学院参加江苏省骨干教师培训时,有一位心理学老师给我们讲过这样的心理实验:拿两杯自来水分别放开,每天对一杯水以最美的语言进行夸奖,而对另一杯水却以最恶毒的语言进行谩骂,经过一段时间把这原本是同时间、同一水管接的两杯自来水,放到显微镜下看,它们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杯每天被夸赞的水分子变成了美丽的六角形,而那杯被谩骂的水分子却极其丑陋。一杯淡水尚且如此,何况人呢?德国教育哲学家波尔诺夫认为:信任这种关系对教育有不可估量的、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意义,它是一切教育都必不可少的基础。教师应从传统的控制学生,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做好学生的参谋。在教学中应该改变过于频繁的测试、考查、评比,避免让学生有太多的失败的痛苦。教师应有一个宽广的胸怀,不要吝啬夸奖、鼓励、赞美的话语。江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就是一种很成功的自主的学习典范,它加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而不是一味不加消化的“拿来主义”。

笔者在刚毕业时给学生讲美术欣赏课时,翻阅了很多资料,查清画家创作的年代背景,共有多少作品,一一讲给学生听,有时还为自己的认真和善讲沾沾自喜。但让笔者受到一记重击的,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下做的一次民意测验。从学生交上来的民意测验表,笔者发现:有85%以上的学生反映所讲内容他们听不懂,上课就想睡觉。经过思考、调查、总结经验教训,笔者改变了方法,先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欣赏课文,找学生轮流到讲台前面当“一堂课老师”,根据历史画面让学生排演课本剧……分析画面尽述其所知,最后由笔者来总结、归纳、补充。这样,他们的学习兴趣上来了,课堂气氛也由原来的死气沉沉变得活跃了。学生争相讨论、发言。他们这时已经不只是把自己看成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主动的思维者,是这节课的主人。

三、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创新,实际上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竞争能力,是民族振兴的关键。美国、日本教育界早在20多年前就把培养创造性人才作为21世纪培育的目标。马斯洛认为:“教育如果能帮助一个人发挥潜能力,自我实现,那就是好的。”

英国亚皮丹博物馆有两幅引人注目的藏画,一幅是人体骨骼图,一幅是人体血液图。这是当年一个叫约翰·麦克劳德的学生的作品。麦克劳德上小学时,有一天异想天开,想看看狗的内脏是什么样的,就和小伙伴偷偷地宰了一条狗,把内脏一件件分割、观察。没想到狗是校长家的,校长就“罚”他画一幅人体骨骼图、一幅血液循环图。麦克劳德欣然接受“处罚”,非常认真地画好交给老师。校长看他画得那么认真,认错态度也很诚恳,就没再追究他。以后麦克劳德更加发愤致力于解剖学研究,终于成为一名著名的解剖学家。麦克劳德是有创造性的,而校长不更是天才的创造者吗?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不能对学生的创造性进行压制。不要认为班级的“鸦雀无声”就是好班级,学生“没有问题”才是好学生。教育过程,不是工厂用模具翻制工业成品的过程,“出笼”后都是一个样的,没有大小、粗细、黑白之区别。“我国一位非常优秀的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上内容非常精彩,用传统的评课标准来看,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清晰,教学方法灵活,有理论、有实验,教学过程活跃。师生互动充分,气氛热烈,教师语言精练,教学时间安排精当。课上完了,听课的中国老师掌声雷动,钦佩不已。然而美国客人却面无表情,当接待者请他们谈一谈自己的观感时,他们说,这堂课老师问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出来,既然如此,这节课还上它干什么?”其实,应该允许学生犯“合理的错误”,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主教育思想,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教育环境,将课内外的相关知识,以及各种媒体手段恰当地应用到教学中来,使“安静的好班级”“活”起来,使学生的视野开阔起来,让教师的“满堂灌”变成学生主动提问题,教师分析问题的“活”课堂。在融洽的、活泼的课堂上开发学生的思维,锻炼他们的手、脑并用的能力,形成新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之二十一条.科学教育出版社,1981.

[2]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

[3]尹少淳.走进美术.湖南美术出版社.

[4]高师《美术教育学》教材编写组.美术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5]余木佑,赵浚沫.教育学.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6]张世臣,杜兰玉,赵淑文.心理学.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中学教育基础篇10

关键词:素质教育;学以致用;课外活动;实验操作

素质教育是促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注重开发学生的潜力。它关系到一个人的前途、未来教育的发展和国家民族的进步。学会生存首先要学会学习,医护专业基础课包括生物学、解剖学、生理学等一些基础学科,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都能进行素质教育,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尝试。

一、首先要改变观念,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以前有人认为老师讲得精辟,学生听得明白就是好课。当堂学生是学到了一定的知识点,可是他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毕竟是有限的,而知识的海洋浩瀚无边,你能教他一时你能教他一世吗?事实上对学生来讲重要的不是已经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能否学会主动地学习,态度得到端正;是否能独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我们自觉不自觉地偏重教学生一些知识性东西,却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等

品行的培养,培养出的是一些高分低能低情商的“机器人”。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

应试教育下的课堂,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缺乏主动性,我们应该把教师的教大幅度的减下来,着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重点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只是指导者,我在教学绪论课所用课时总要比大纲要求的课时多,虽然绪论课的知识点在考试中所占分值很小,但是它容量大,从中学生可以涉猎到整个学科的发展过程和许多科学家的故事和贡献,完全可以把学生参与“拍成”一部内容生动、声势浩大的“电影”。学习是学生的事,我们不应该越俎代庖,要有彻底放手的远见和不撒手就学不会走的决心,如学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时,我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1.预习本节内容并从网络寻找相关图片和视频,以小组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图片和视频分享给全班同学。

2.观看图片视频后用自己的话概括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3.同学们提出预习时的各种疑问:

(1)生存机率小为什么还要那么大量的繁殖自己的后代,等待毙命?质量高一点不更好?

(2)除了争夺食物外还争夺什么?在什么之间进行?有哪些斗争方式?

(3)遗传有何意义?发生变异一定是有害的?

(4)只有妥协才能生存吗?为了生存各种生物要做哪些变化?

(5)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这四点内容互不相干吗?

4.作为挑战者的同学们快速回答和反驳其他同学的各种疑问,并对自己所持观点加以阐明。

5.师引导学生辨析四点之间的联系,整合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

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夜之间就会发生,教师由主导者变为指导者,需要不断总结、积累和完善。再者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不适应主动寻求知识,所以需要教师做好幕后策划,开始多教少学,然后少教多学,最后甚至达到不教自学,使得课堂比以前更有活力和创造力。

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一心只读圣贤书已成为过去,学以致用是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比如,学习了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以后,师引导学生解释肥胖引起的原因。

学生讨论:

(1)肥胖的本质是什么?

(2)能转变为脂肪的物质有哪些?

(3)脂肪主要储存在哪里?

(4)控制饮食的目的是什么?

(5)提倡运动有何意义?

学生回答:

(1)脂肪过多

(2)糖类、蛋白质都可以转变为脂肪

(3)储存在皮下、腹部的大网膜、肠系膜

(4)目的是减少脂肪的最终来源

(5)意义是消耗体内过多的脂肪

这是同学们比较关心的热门话题,特别是女同学爱吃零食,而且多为含糖量较高的食品,又不喜欢运动,想健美、想苗条,用所学知识审视自己减肥的方式是否正确?该如何减肥?怎样保持优美的身材?

四、充分利用实验课和各项课外活动,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我们职高实验器材比较简陋,光学显微镜是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实验用具。首先是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然后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和洋葱鳞片叶的表皮细胞,练习使用显微镜,人人亲自动手制作细胞临时装片,同学们积极性都很高,表现出了很浓的兴趣。之后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究,明白了水分在植物细胞与外界溶液之间流动的情况、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原理,形象生动。

活动多样化,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就要十分重视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到公园,对其中的花草树木进行识别、分类和挂牌;制作五角槭树叶的标本,制作动物消化系统标本等。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实习,既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发展学生的特长,提高学生将来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素质。

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手段,加强素质教育

利用多媒体可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可以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例如,播放一段动物世界的视频,演示动画骨、骨连接、骨骼肌配合进行的运动。

多媒体教学可以迅速把大量的课程资源呈现在学生面前,如整个体循环动静脉图增加教学容量,同时节省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究知识,提高了教学效率。还有应用多媒体网络将多姿多彩的课外知识引入课堂可以拓宽学生视野,丰富教学内容。

六、建立符合素质教育的评价、考核机制

注重形成性评价和教育过程的检查和平时的测评。学完一章让学生出题选题,建立题库,考查形式和内容多样,出试卷、开辩论会,展开知识竞赛,做报告,做课件等等,学生自建评委会,每次都做出评价结果并进行记录。师只做指导和要求,自评自测,能从多方面检测学生的能力。

在医护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中竭力创设一切利于素质教育的契机,开发学生的潜能,不断总结得失,相信一定会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