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48:49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篇1

关键词:校园媒体;校园文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0517(2015)06-0029-02

一、校园媒体和校园文化的含义及关系

(一)校园媒体

校园媒体是学校重要的宣传工具之一,是上情下达,沟通师生的纽带和桥梁,校园媒体主要包括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网、校园杂志、宣传栏、电子屏等。它在学校内聚人心,外树形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校园媒体要始终坚持用“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宣传方针,引导校园舆论。校园媒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校园媒体通过各自的特点在学校营造健康积极的氛围,从而促进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各方面工作的开展,是宣传学校大政方针的重要喉舌,同时也肩负着对外展树形象的重要使命。

(二)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代表着一所学校的教学精神和文化理念,它不仅表现为校风校训,还体现为学生在学术活动、社团活动等方面表现出的精神风貌,它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学校园文化也是大学的一种精神传承和再塑,大学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底蕴,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引领师生心智,促进学校的发展。校园文化是以“多学科、跨领域的文化交流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基本文化形态,它涵盖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既是大学的办学理念、风格特色及人文精神的综合体现,又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精神所在。优秀的校园文化体现着学校的精神风貌和办学特色,引领着一代代大学生健康成长,对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校园媒体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校园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担负着传播校园文化、宣传校园文化、彰显校园文化和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功能,校园媒体是高校进行形象展示的重要窗口,也是高校与外界联系的重要纽带。现今高校都非常重视校园媒体的建设,校园媒体承担着高校舆论宣传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和使命,承担宣传学校学科建设、教书育人、校园活动等方方面面的角色,但它的作用不仅仅在于传播校园信息,更是指校园文化、大学精神的传播,是一种价值理念和追求的传播。它是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助推器,同时校园文化的发展也大大提升了校园媒体的范畴,校园文化的发展需要借助校园媒体的推动,作为师生自己的新闻媒体,宣传校园人、报道校园事是校园媒体报道的主要内容。我们要充分运用利用好校园各种媒体的优势,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从而促进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

二、校园媒体在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一)发挥传统媒体在校园文化中的权威性

报纸、广播、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应发挥权威性、专业性的资源优势,通过及时准确地信息,纠正各种谣言、传闻和误讯,集中解答媒体和师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引导广大师生理智客观地看待问题,积极影响和引导网上舆论。校报作为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媒体中居于引领舆论的主导地位,与其他校园媒体比,校报的公信力和权威度高,为学校改革发展铸就坚强阵地,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在现今媒体飞速发展的时代,校报以其自身权威性高的优势仍然占领舆论高地,是其他媒体不可替代的。校报不仅传达国家、学校的大政方针政策,还担负着宣传学校各方面改革发展如教学、科研、服务、后勤等方面点点滴滴的使命。它真实记录学校发展的大事记,但校报不是简单的事迹记录,最主要的是透过事物深层次剖析其本质,挖掘事物深层次的内涵,来引领受众的思想潮流。

校园广播作为校园主流媒体之一,肩负着宣传党的大政方针、学校的办学宗旨及理念的重要使命,要牢牢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航之声”的经典栏目《校园最榜样》,通过邀请学校优秀学生走进直播间,以他们自己亲身感悟,通过电波传送给听众朋友,让听众感同身受,从而使榜样的力量在校园传扬,反响很好。在《温馨点歌台》栏目中学生在一些重要的节日,为老师、亲人、同学通过校园广播传递他们最感人的心声,送上他们最温馨的祝福等。通过这样一系列生动感人接地气的栏目,在学校营造一种向上、励志、温暖的环境,使校园人在享受良好的校园氛围同时,进一步激发师生努力工作,积极学习的动力,从而更好地促进了校风、学风、教风建设。

(二)顺应媒体发展趋势创新校园文化载体

在媒体日益发展的今天,新媒体如能贴近师生的需求并善加利用,就可以使师生深切地感受先进文化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吸引力。有的高校通过“书记在线”、“校长面对面”等网站阐明学校的方针、政策,听取广大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拉近了与师生的心理距离。同时,通过“师者”栏目,对学校教学名师的系列报道,影响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开设学习重要讲话精神的报道,有助于提高师生的思想理论水平。校园网每天都有更新,大量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校园网及时,学生通过校园网不仅可以看到学校每天发生在教学、科研、育人等方面的信息,还可以从中感受到学校浓厚的文化学术氛围,这种氛围对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奋发向上的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进而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大环境。

(三)利用网上即时通讯工具创新校园文化建设

新媒体现今正以疾风骤雨之势覆盖着整个校园,校园媒体正被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所“侵袭”。现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都是“手机控”,无论是食堂、路上甚至在课堂上有的学生也会经常翻看手机,所以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对学生影响很大,怎样把握利用好这个新媒体,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肩负的共同责任,正确引导利用好这个强大的舆论阵地,为丰富校园文化建设服务。这就需要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专业管理队伍,如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校报和“沈航之声”开设了官方微信,组建了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良,具有较高的新媒体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干部队伍,他们通过微信平台,传递正能量,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递“沈航好声音”,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发展。

(四)利用博客推动思想、价值共享

科学技术的发展引发了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信息交流和传递方式的改变。博客的出现,拓宽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和时间,从“面对面”到“键对键”,教育者可以通过“博客”,将自己的积极情绪、思想和知识与大家分享,使校园文化的空间变得更为广阔、更为开放。高校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引导和鼓励师生运用博客,建立博客知识库、思想库和教育平台,有效地运用博客来弘扬正气、传播先进的思想。

(五)做好校园媒体的融合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校园媒体的发展,校园媒体种类繁多,点多面广,有主流媒体如校级的、还有二级院系的,这些媒体在宣传报道学校时都是独立的个体,有时缺乏有效的沟通,这样就造成很多资源浪费,没有达到造势增值的新闻传播效果。只有加强校园媒体的整合,充分利用好资源,形成合力,才能更加有效地在构建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发挥作用。

三、加强校园媒体建设的若干策略

(一)依法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管理

一方面,综合管理,成立专门职能部门进行监管。针对当前网络环境,高校和政府有关部门应成立专门的职能部门,进行专项治理,既要进行网络管理、网络引导、网络舆情分析,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纽带作用,加强校园网络组织的建设,引导、规范网络文化。另一方面,开辟更多贴近校园生活的讨论区,提高讨论区的品味,增强学校电子商务的公信力。

(二)重视传统校园媒体的发展创新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微博、微信、QQ群等新媒体对传统的校园媒体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顺应时代潮流、发展创新,才能增强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进而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求。新媒体的个性化、小众化、碎片化的特点,要求校园传统媒体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加快与新兴媒体进行融合发展,从而占领校园新兴舆论阵地,进而在服务教师、服务学生过程中引领大家,在报道主流、关注热点中引领校园舆论,在增强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中,推进校园文化的不断发展。

(三)与时俱进,推进校园媒体的现代化建设

现代社会是一个技术创新的社会,技术的发展是难以预计和穷尽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充分运用新媒体,形成传统媒体优势发挥,新兴媒体优化利用的格局。不仅要发挥好校报、广播、电台等传统媒介的专业性,还要有效利用网络、微信、微博、博客、QQ等现代媒介媒体,使校园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四、结束语

校园文化建设,思想引领是关键,要在校园上下真正形成一股弘扬主旋律的风气,不仅要利用好校报、广播等传统媒介的载体,网络、微信、微博等现代媒介手段更是舆论引导的重点,加强两者的融合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传递“沈航好声音”,讲好“沈航好故事”,在校园营造一种风清气正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在校园中树立大宣传理念,把宣传好的典型,优秀的事迹,感人的故事等优秀文化在校园发扬光大,用好手中的宣传阵地,让学校到处飘洒文明之风。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eB/oL].

[2]张英杰,杨延生.高校媒体整合与校园文化引领[J].现代教育科学,2009,(07):89-90.

[3]韩宁.高校校园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嘉兴学院学报,2006,(03):132-134.

[4]李红霞.试论校园文化建设及育人功能[J].卫生职业教育,2010,(09):14-17.

[5]陈剑旄,等.大学生成人成才论纲[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6]曲建武,周伯伟.信息网络时代大学生德育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1,(09):36-37.

[7]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十个如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篇2

abstract:thispapersummarizesthecontentsandcharacteristicsofthecampusculture,andmakesrationalthinkinganddiscussiononthecollegesanduniversities’campuscultureincludingtheconstructionofmaterialculture,spiritualculture,institutionalculture.

关键词:校园文化;内涵;特征;意义;思路

Keywords:campusculture;connotation;characteristic;meaning;thinking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5-0285-02

1校园文化的内涵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是当代中国文化自觉的理论标志。大学作为新思想的发源地,培养人才的摇篮和文化中心,理当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中心地。

何谓大学校园文化?这是我们研究校园文化建设所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谈及校园文化,不同的人或许有不同的理解。常见的是将其等同于精神文明建设,甚至视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有的将校园文化政治化,认为校园文化就是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工作的中心就是贯彻各种指示精神;有的将校园文化文体化,认为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浓郁活跃的文学氛围就是校园文化;有的将校园文化制度化和表象化,认为完善的规章制度加上优美怡人的校园环境就是校园文化;更有的将校园文化口号化,认为学校有条校训、有几条积极向上的标语口号就是校园文化。

我们认为校园文化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物质形态,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行为准则等精神层面。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风格和精神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包含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包括校园环境建设和校园文化设施建设,是校园文化的载体;精神文化是一种高层次的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抽象和升华。包括学校师生认同的,有自身特色的价值理念、理想追求、道德要求等,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师生在交往中缔结的社会关系以及用于调控这些关系的规范体系。包括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工作守则等。校园制度是约束、规范、引导、保护校园师生员工行为与利益,维护高校正常的学习、生活、工作秩序的根本保障。制度文化的实质是反映学校的调控程度、监控原则和管理张力。

校园文化存在于社会亚文化系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资源和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管理哲学和校园精神的核心,是一种凝聚师生归属感、积极性、创造性的文化现象,强调“校园文化建设”,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以文化为导航”的管理思想和模式。它是一种形成良好的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整体。这种文化氛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风和优化育人环境。

2校园文化的特征

2.1校园文化的先导性与超越性大学是传承知识和创造知识的地方,也是信息汇集、文化交融、人才荟萃的地方。大学师生的求知欲、探索精神和敏感性,使大学成为时代的晴雨表。在立足于本国、本民族当前任务的同时,大学总是同时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大学所创造的思想、理论及科技成果和其他文化成果,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超前性和先导性。

2.2校园文化的继承性与创新性任何一所大学的文化都是历史沉淀的结果,同时也随着学校的发展不断的完善改进。创新是大学的灵魂和生命力之所在。传承已知、探索未知是大学的使命,从一定意义上说,大学就是为了人类通过知识的传递和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存在的。

2.3校园文化的约束潜隐性校园文化往往具有规范性,但这种规范性更多的是潜在的,不具有强制性,于潜移默化之中感染人的理性,陶冶人的情操。首先,作为校园文化核心的校园精神,体现了师生的价值观念,集体荣誉感,自豪感和精神意志,它以潜在的规范性支配着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对群体中的每个成员产生潜在的教育作用。其次,优化的校园环境往往使师生的不和谐行为因受到环境美的无形约束而收敛,从而对生活其中的师生起着陶冶情操和规范行为的作用,使师生通过亲身感受,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因此,校园文化的约束作用具有鲜明的潜隐性。

2.4校园文化的多元性创造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具有较高文化层次、较好人文修养的教师和作为青年才俊的大学生,他们的知识结构文化修养决定了在精神领域的追求上相对较高。同时,各高校不同的学科专业设置、办学历史和传统,造就了不同的风格和品味,加上接受国外新思想、新理论、新科技使校园文化具有多元性。

3建设良好校园文化的意义

校园文化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起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热爱专业,养成健康的审美意识、文明习惯和良好的道德情操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其主体的心理特征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现代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显然,传统的教育模式中"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智育定形,轻人格塑造"的特点与现代化需要的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高素质人才之间构成了尖锐的矛盾,学生求知成才的强烈愿望对滞后于社会变革的现代教育体制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这种矛盾冲突和巨大的社会变革一起引起了校园内诸种因素及其关系的变更,这主要表现为等教育改革的提出和深化。我国逐步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因此,建立契合大学生特殊心理需要,具有弥补教育某些不足的高校校园文化,便具有了积极的意义。从根本上说,现代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教育的一种合力因素,满足和实现大学生求知成才的心理需求。

另一方面,在当今社会开放的大背景下,原本相对独立的校园文化业必然受到各种各样社会文化的冲击,其中有积极的方面,自然也会有一些消极的方面。比如有的有的学生沉醉于烟酒、打牌、电子游戏,有的学生迷恋于谈情说爱,甚至打架,,作弊及公共场所不文明,不守秩序的混乱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的存在充分说明了一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在令人担忧,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已迫在眉睫。要改变对这些负面的文化现象,就必须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不能放任自流。而主动积极的校园文化建设,正是对症下药的手段。同时应该指出,上述种种负面现象的消除并不是光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能完成的,而必须依靠学校,社会,家庭的合力。我们不能过分夸大校园文化的作用,同样,也不能忽视校园文化的独特功能。

4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

4.1精心设计,创建优美的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是以物质文明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景观,即通常所说的硬件,包括校容、校貌、学校的整体规划、布局、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支撑,是最能给人直观感受的部分。没有完善的物质环境,校园文化就得不到健康的发展。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在全面设施和布局中要考虑到整体化、生活化、人性化、多样化,精心设计。

校园文化建设在实行总体规划的前提下,还要特别注意在人文特点、园林绿化与管理等方面下功夫,更好地追求其物质效果和精神效果。精心设计,精雕细啄,从细微的设计中入手,使之更能打动人和感染人,使其别具一格,独显风韵,体现校园文化的特点和魅力,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体现学院的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的浓厚气息,寓情于物,寓情于景,寓教育于景物之中。即使是校方的一个通知、喜报也应起到达境悦目的作用,给学生以形式美、言语美的示范,为广大师生创造优雅、文明、进步的校园文化氛围。

4.2加强精神文化建设,丰富人文底蕴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工程,包括校风、学风、师生的精神面貌及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等,体现着校园文化的方向和实质,是高校师生的理想、信念、情操、行为、价值和道德观念水平高低的标志。通过设计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校训、校歌、校徽、校旗,通过宣传牌和橱窗等载体将优良校风呈现出来,让师生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和激励。通过建立校史陈列室、荣誉室,举办校史展览、校庆活动等,增强师生对校史、校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志存高远、立德树人,严谨笃学、诲人不倦,以真心、真功充实完善自己,使自己成功、成名、成家。以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增强学习动力,积极营造文明向上的道德风尚和奋发进取的学习氛围,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品质。总之,校园精神文化可以通过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出来,师生们的一言一行,某种生活习惯,甚至食堂门口的遗失启事,布告栏里的招聘广告等,也能体现一所学校的精神风貌.校园精神产品可谓无所不在。这种精神产品是由校园人创造的,又反作用于校园师生,对他们的心理,思想观念产生影响,从而推动校园精神文化的发展。

4.3结合校情,创设“以人为本”的校园制度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对于任何组织,制度和纪律都是必要的,对于以青年学生为主要对象的高校则更为必要。规章制度制定得是否合情、合理、合法,对规范学生的行为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制定规章制度时,只有从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实际需要和社会要求出发,做到情、理、法的有机统一,形成一个良好的制度体系,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地去执行,去遵守。

要建立良好的制度文化,必须要做到“以人为本”,创立有效的制度体系。首先要求规章制度具有科学性。所谓科学性就管理规章制度的期望目标必须积极健康,内容明确清晰,具体要求易被学生接受,操作施行简洁方便等。构成有自己特色的校园制度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文化融入到管理之中,去激励、凝聚和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校园文化人格化,形成学校特色的文化观念、文化行为,体现学校价值准则。其次,执行规章制度要保持其严肃性。一旦形成以后,就要按章办事,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制度贵在严,严格才有效,否则就会形同虚设。再次,规章制度应具时效性和针对性。对涉及各类规章的相关事件的处理一定要掌握适当的时机,否则就难以收到应有的功效,使其激励和约束作用大打折扣。

总之,校园文化是学校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和不竭动力。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求有良好的硬件建设作支撑,而且要求有一套合理的软件建设相配套。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创新性、多元性、广泛性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精心打造自己的品牌文化,不断积淀文化底蕴,使之成为学校各方面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参考文献: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篇3

校园文化建设是发挥党校干部教育职能、建设高素质职工队伍的需要。全体党校职工要凝聚力量、激发活力、积极努力,建设优质高效的校园文化。

1.党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党的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校在领导人才的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担负着特殊重大的历史责任。当前,要通过党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使党性教育融汇于党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让经过党校教育培训的干部努力成为政治立场坚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会治党治国、具有驾驭全局能力的优秀领导干部。

2.党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党校培养高素质领导人才的重要途径。党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如教学内容、教育水平以及党校的精神风貌和校园环境等方面,都会对学员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加强党校校园文化建设,党校可以充分发挥干部教育的独特优势,强化学员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从而为党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合格领导人才。

3.党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党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党校的办学目标是为党的现代化事业服务,其自身的发展不仅仅包括硬件设施的完善,同时也包含着其整体精神风貌的培育,而党校校园文化则为党校的发展起到了一种强大的推动作用。党校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最终有力地促进党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4.党校校园文化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开展党校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就是为党校人和谐发展创造环境、营造氛围、搭建平台。用科学发展观解决党校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努力实现人和自然环境的和谐、人和制度的和谐、人和人的和谐,学术氛围和谐,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创建党校人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

当前培训需求个性化、培训资源市场化、培训机构多元化、培训形式多样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各级各类党校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还存在与干部教育培训需求不相适应,与党校未来文化建设需要不相适应的困难和问题。

1.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全体教职工,只有从上到下、从领导到职工都认识到用优秀的校园文化管理人、教育人、引导人,促进党校发展,构建和谐党校的重要性,才能营造一种让人心身愉悦的环境和氛围,让大家快乐学习,开心工作。

2.对党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整体设计。现在开展的创先争优、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组织教职工参加主体班听课、开展教学竞赛,建立健全各种管理制度成果等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但是缺乏对这一系列活动的统一策划和统筹推进,没有上升到校园文化的层面来组织开展。

3.对校园文化的连续性建设落实不到位。校园文化建设是有机统一的,不能把校园文化建设看成孤立的几次活动,需要把党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与机关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服务中心工作结合起来,与发挥党员的作用、提升教学服务水平结合起来,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4.校园文化建设中人力不足。就目前情况来看,部分党校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在完成日常公文流转、科研教学、学历继续教育等工作时人力分配已经是捉襟见肘,再承担组织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是缺少这方面的专业人才。

党校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管理文化、行为文化和特色文化五种形式。在指导思想上,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坚持党校姓“党”,表达党的声音,实践党的宗旨,服务党的工作大局;在运行方式上,要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让教职工广泛参与,在焦点难点问题上形成共识;在活动载体上,注重实效,灵活多样,寓教于乐,创设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活动载体;在建设重点上,以规范“三风(校风、教风、学风)”为突破口,突出“道德修养和心志历练”这个主题;在建设目标上,以构建和谐校园为目标,形成教师乐于教、学员乐于学的良性互动,催人向上的党校新局面。

1.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包括一所学校的教材、场所、设备和教学科研队伍等要素。校园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无不反映了某种教育价值观、精神风貌、规范准则和价值体系,是学校这个有机体的“气血”和“灵魂”。完善的党校校园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如党校的校训标志牌,设立的宣传、报刊橱窗和一些文化内涵深、具有党校特点标示,将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有助于使师生员工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陶冶校园人的情操,塑造校园人的美好心灵,激发校园人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无形中约束校园人的不良风气和行为,将促进校园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2.精神文化建设。

党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党校素质的综合体现。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教职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众所周知,长期以来,人们一致认为“实事求是”既是党校校训,也是党校精神。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党校和

行政学院合署后,对干部培训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需要对新时期党校精神进行新的拓展和延伸,用新的党校精神引领党校人向更高目标迈进。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一是加强塑造和维护党校核心价值观,重视感情的凝聚力量,引导党校核心价值观和党校精神的形成为主的校风建设。二是突出党校特色和优势,加强学科建设,形成优良教风,建立适应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学科发展的趋势学科教学布局。三是加强学员集体在学习过程中的治学态度和方法,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学风建设。四是加强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学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员之间的关系、学员与学员之间的学校人际关系建设。3.管理文化建设。

校园管理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党校的管理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科学态度、现实精神,体现新时期党校建设的时代特征、人文关怀、公平与效率,在协调各方面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对员工在党校文化核心价值观方面的考评与激励,体现了这种强化机制。考评内容方面应具体化和形象化,比如员工晋薪晋级时,要考虑他是否与党校文化相融合,对于那些难以和党校文化融合的人员要加强教育,让员工明白党校核心价值观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同时要把精神激励与物质奖励结合起来,并考虑他们的需求,引导员工的个人目标与党校的工作目标相一致,使之产生强大的内驱力,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这种激励机制,员工就会逐渐形成习惯,自然地接受指导这种行为的价值观念,从而使党校核心价值观念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形成优良的党校文化。

4.行为文化建设。

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主要指师生员工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各类群体、社团的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表现出的校风、班风、学风等。《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__—20__年工作规划》规定“把反腐倡廉教育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及其他干部培训机构教学计划。在领导干部任职培训、干部在职岗位培训中开设廉政教育课程。”因此,党校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的重点就是加强受训学员的党性锻炼,提高廉洁自律意识,不断规范从政行为,努力实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各类培训班中,注重将廉政文化与推进干部教育培训相结合,加强党员干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知识的教育培训,强化党性修养,培养政治坚定,清政廉洁,公道正派的党员干部队伍。在校园设立廉政文化宣传栏,设规章制度公开栏,建廉政文化活动室,所有办公电脑设廉政文化网页,在办公室摆放廉政格言警句桌签,开展廉政文艺活动等,充分调动全校职工积极参与廉政文化建设的热情。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篇4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含义

关于文化的定义,古往今来众说纷纭,我国著名学者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就曾把文化界定为“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其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精神生活方面,如宗教、哲学、科学、艺术等。宗教、文艺是偏于情感的,哲学、科学是偏于理智的。二是社会生活方面,我们周围的人――家庭、朋友,社会、国家、世界――之间的生活方式都属于社会生活一方面,如社会组织、伦理习惯、政治制度及经济关系。三是物质生活方面,如饮食、起居种种享用,人类对于自然界求生存的各种事务。[1]从广义上来理解,文化是价值观、信仰、习俗和制度等的综合,“文化既有物质形式,也有精神形式;既带有民族特性,拥有一定的模式,又是活生生的、动态变化着的东西;其中核心表现为某种特定的价值观念。”[2]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文化体系中的一个层面,是生长在高等教育环境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由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充满时代气息和校园特点的人文氛围。由于其扎根于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艺术氛围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对一个国家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引导、开拓作用,是社会优秀文化的代表。从总体上来说,我们也可以从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三个层面来理解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物质文化主要指校园的自然景观、建筑风格、教学实验的基础设施以及校园内开展具体的群众性文化、卫生、体育和科技社会实践活动等。校园制度文化主要是指保证高校正常学习生活秩序的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各种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和学生团体组织机构,以及物化了的校徽、校训、校歌等等。校园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精华所在,它主要是指一所高校的校风,校风集中体现了一所高校在长期办学实践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最能体现一所高校教书育人、蓬勃向上的文化精神,它可以广泛地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师、学生、行政人员等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道德修养等,校园的思想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着力点,它们能否提炼出为师生员工所广泛认同并转化为自觉行动的积级向上、充满活力的校园精神,是衡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素质教育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是直接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作为我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陶冶功能。校园文化是沉积了各个时期的校园文化生活、记载和延续学校优秀的学术传统和人文精神的体现,在高校成员共同创造它的同时,它也反过来影响着成员自身,在人们耳濡目染地领悟整个校园文化的精神、沐浴在优秀文化传统中的同时,校园文化已经在潜移默化地引导、熏陶、修正、培养着人们的价值取向。第二,导向功能。我国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高校是我国培养专业人员的基地,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校训最具有导向功能。高校的校训集中体现了一个学校的精神文化追求,也是对其教育思想、办法理念的浓缩和总结,比如北大的“思想自由兼容并蓄”、清华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哈师大的“敦品励学,弘毅致远”。这些校训不仅折射出大学的办学传统和治校方针,又表现出它的时代追求,极大地活跃了校园的学术气氛,进而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有效地矫正了由于受到社会上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而产生的厌学和拜金主义的倾向,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第三,素质教育的动力功能。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深层次的教育模式,是一种积淀教育。它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自觉性。这种自觉性的养成和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因为校园文化是一种有形的文化环境与无形的精神氛围的统一。通过创建良好和谐的校园环境,开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课程,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作用,使他们在有意或无意中受到启发和感染,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和文明素质,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保持自己的内驱力,并能通过各种校园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

1.市场经济的挑战。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地被世界各国所承认,我们正把自己融入到世界经济之中。同时经济腾飞、市场经济的极度扩张也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并对文化建设造成冲击。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不可避免地会使学生滋生利己主义思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有人就提出大学校长要“经营”大学的观点,结果遭到普遍反对。因为强调“经营”,就有把大学当作公司来进行商业运作之嫌。如果把大学看成公司,就会忽视和否定大学在知识积淀与文化传承方面的主要功能。另一方面,大学生一味地受到物欲和功利的驱使,也会失去认识和判断事物真善美的能力,严重影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先锋模范作用。

2.网络文化的挑战。21世纪是数字化的时代,网络文化已经逐渐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它所独有的开放性、自由性、去中心性、边缘性等后现代特点对传统的校园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由于网络用户都是以匿名形式出现在虚拟世界中,可以摆脱现实社会的种种约束,各种社会群体和个人都获得了空前自由的发表言论、结社活动的阵地。在这一网络文化大合唱中,不良文化信息也难免泛滥开来,形形的垃圾文化、边缘文化、“黄色文化”、“黑色文化”等应有尽有,严重地影响了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3.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不足。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部分高校只把重心放在校园的硬件设施的建设上。但高校的发展只有大楼还不够,必须还要有大师才行,软件和硬件只有共同建设才能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发展。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先锋,具有开放、兼容、创新的特性,需要积极开展对外的交流与对话。但于由目前存在的教育资金紧缺的问题,严重阻碍了高校与外界交流沟通的深度和广度,阻碍了校园文化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影响了校园文化与社会优秀文化的相互吸收和对社会的辐射作用的发挥。

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应对策略

1.顺应全球化时代世界范围内文化整合的历史潮流,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的制度建设和校风建设。“这种文化整合与世界文化的生成,一方面来自经济全球论以及国际范围内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则越来越成为各个民族和人们自觉和主动的价值选择。而现代信息技术所支撑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生存方式则成为这种文化整合与世界文化的生成奠定了基础。”[3]东华大学贺善侃教授也以全球化为视野,探讨了不同于以往时代的人文精神的基本特征:融合性与冲突性的统一、开放性与地域性的统一、创新性与传统性的统一。高校校园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一部分,一方面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积极吸纳社会上优秀文化的精华,进而起到先锋导向作用。另一方面,任何大学都是历史环境的产物。大学本身即肩负着道德与文化的传承,一味保守而偏至复古固然不行,但忘记传统而完全流俗,也就是放弃了责任。所以说只有把“坚守性”和“创造性”结合起来,方能构成“大学之魂”。基于这种观点,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首先要建立健全校园内的各种规章制度,使学校的日常工作、学生的学习生活都有法可依,规范师生的一言一行,树立良好的师风学风,营造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其次,要充分重视网络文化的正面效应,积极引导、利用网络文化的影响来促进学校与学校间、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国际间的交流和沟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丰富和发展高校的校园文化。

2.充分利用开发校园非物质文化的学术价值,积极增加校园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为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针对于目前广泛存在的高校教学投入不足的问题,高校必须积极主动地充分利用和开发学校的学术文化成果,对它们进行推广并促进学术成果的转换。一方面推进社会科技的进步,另一方面也为学校增加了可观的资金收入。哈尔滨师范大学提出建立学校的艺术产业园区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一方面,艺术产业园区可以很好地发挥哈师大在黑龙江省文化领域的影响力,为黑龙江省文化艺术的发展和对外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切实起到了高校文化的先锋模范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学术成果的转换,解决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资金问题,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交流、互相学习促进的基地,把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摒弃以往那种只读书、读死书的学习模式。通过多元文化的交流,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篇5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城市职业学院思考

一所学校的人文气息、师生的精神面貌和教与学的氛围就是它的校园文化,具体体现在学院的办学宗旨、教育理念、管理模式、制度建设等方面。重庆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是一所年轻的高等职业院校,可我们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虽然不管是从教学条件、设备设施或队伍组成等方面,目前都还弱于其他兄弟院校,但我们的领导班子自学院成立以来,就一直很重视我们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应用,使我们城市职业学院能迅速的成为永川职教城的示范单位,这一点我们相比那些由中专、技校升格发展起来的职业院校而言,我们的校园文化氛围、精神承载风格的鲜明度和功能的应用上,都要强于他们。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社会对职业院校学生具备核心竞争力的要求的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和课程标准等方面都面临着改革和挑战,而我们的校园文化也应从其内涵、功能、表现和建设方式上,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使我们的校园文化更贴近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特点,并着力将之建设成更具备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的校园文化。

建校六年来,我们经历了校址的变迁、办学模式的转变、培养方案的论证、教育教学的改革等一系列有助于提高学院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的过程,而我个人认为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前进的脚步就略显有些滞后,下面我将从我院校园文化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如何将校园文化与教学运行和学生管理等方面有机的结合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等方面,提出一些个人的思考。

首先是我院校园文化建设所出现的问题:

一、缺乏系统性、科学性的规划

我院自成立以来,虽然一直很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和体现,学院的形象和声誉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和较强的社会关注度,但一直未有一个成型的、权威性指导性的总体规划方案,组织机构、制度要求、实施与督查标准等都不是很明确,这就出现了重点不明、功能性不强、随意性大、组织实施困难、认识偏差等问题。

二、内涵与表现之间的矛盾

正确认识校园文化的内涵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和基础,而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则是其功能性的体现。但就目前来看,我们很多人都片面的的将学院的文体活动就当成了我们校园文化的全部,因而就出现了群起而演、相互较劲的现象,一年下来大大小小的文体活动多达十余起,但我们这样的非艺术类职业学院,本身就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再加上指导思想的差异,于是基本上这些文体活动的质量都不高,只图一个热闹,忽略了校园文化是学院整体精神面貌、理性目标、办学水平、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等方面的体现这一实质性内涵。

三、功能与教育教学、学生管理的脱节

校园文化的功能是很广泛的,首先就是对学生“德”的教育功能,

还有引导、凝聚、激励、辐射等功能,但不可忽视的是,校园文化的所有功能都应是与学院的教育教学活动、学生管理是融为一体的,而这一点,是我们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的教师队伍还很年轻,他们大多将对学生的教育局限于课堂之上,而课堂教育仅仅教育方式的一种,仅仅是一个环节,忽略了课堂之外的教育,也就缺少了教育的连续性,特别是我们是职业院校,我们的校园文化更应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将其功能扩展到应用性、职业性、特色性、行业性等方面来;其次,不能将校园文化简单的与思想政治工作混淆,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只是政工部门或学生管理部门的事,这样就会缺少全员意识,而没有了各系部的联合与协作的活动出现;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与活动性质的有很大关系,这就涉及到校园文化的引导问题,娱乐性的活动参与的人多,真正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参与的学生很少,甚至排斥;学生社团的自发性太强,其宗旨、活动内容我们都很少去主动了解,导致学生社团各自为政,随心所欲,缺乏思想上的引导、行为上的规范。

四、外部环境对校园文化的冲击

当今社会信息与网络的快速发展,对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非常之大,特别是网络,基本上成了学生的信息来源、了解社会的重要载体,但对于我们这些学生来讲,他们的是非辨别和道德约束能力还很弱,那么所出现的情况就是沉迷于网络游戏、接受垃圾信息、受到低俗反动的思想影响,而这些现象会对我们的学生的身心产生极大的伤害,严重影响了我们校园文化的主题意义。

现在的年轻人,往往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功利心较强,社会的负面现象,也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缺乏应有的感恩之心和责任之心,继而对学习、人际沟通、校园文化活动等表现出极大的消极情绪。

在分析思考以上这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和现象后,就如何改变目前的现状、如何寻找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并充分发挥其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的取向、行为导向和就业导向等方面的功效,给我们提出了要求和命题,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在来思考建设途径的问题:

一、从学院整体战略目标出发,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

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校园文化建设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对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实施措施作出长远的规划,根据我们自身的强势和特点,建设成型具有特点鲜明、特色明显的校园文化。

二、加强管理力度,建立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体系;

建立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形成具有导向性、规范性、发展性、稳定性和科学性等特征的制度文化,切实做到党政齐抓、系部共管、师生共建。

三、严格遵循职业教育的办学规律和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认识及理解来建设具有自身特征的校园文化;

职业教育的特点就是以就业为导向,我们的校园文化应根据我们的专业特点与相关的企业文化紧密结合,以校园文化活动为引导,以提高学生的团队沟通协调、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与学习习惯、分析解决问题、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等核心能力为目的,来建设具有我们自身特征的校园文化。

四、充分利用现在信息化的优势,将外部环境与校园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多元化的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

正确认识信息、网络对校园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以网络文化为载体,用积极的态度赋予信息化技术更深层次的文化涵义,有意识地吸收有意义的网络文化来充实校园文化的内容,使它和校园文化和谐地共生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篇6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环境

关于校园文化的内涵,可从两方面来理解。从狭义上来讲,校园文化就是学校的墙报、宣传语、手抄报、展览、文体活动等外在的直观的文化。从广义上来讲,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内涵和外延的展现,它是以全体师生为行为主体,以校园环境为行为客体,以教育、文化、体育、艺术等活动为行为载体,从而体现出一所学校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文化,是学生对学习、对生活的热爱,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是对校园一草一木的爱护,是师生平等交流、积极探索的课堂氛围;是运动场上生龙活虎的比赛情境,是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人文关怀,是对人生价值的充分体现……因此,一个大学要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

一、物质文化建设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物质决定意识,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是实现精神文化的前提和基础。如果离开了物质基础,精神文化建设就成为一句空话。昌吉学院自2001年升本以来,学院在重重压力下,通过多方面争取、压缩开支等方式投资了大量资金改善办学环境。例如,在新校区新建一栋行政楼、一栋图书馆、两栋宿舍楼、添置办公设备、建设校园网络、新增多媒体设施等。在改善办学环境的过程中,学院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服务学生为根本目标,立足现在,着眼未来,致力于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舒适、舒心、优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同时也形成了良好的育人氛围。

二、精神文化建设

(l)校风建设。校风建设在本质上是学校精神的建设,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主体因素,从校训、校徽、校歌、办学理念、办学思想以及学校内部管理的各个层面都不同程度体现出一个学校的精神面貌。昌吉学院的校训是“惟德唯才,笃学笃行”。“惟德唯才”中的“惟”字,至少有两重含义,一是“唯一”,即唯德是举,唯才是举,强调德才的独一性的崇高地位;二是“思维”,即从心而动,具有思考反省,见德见才而思齐的意味。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把德才作为学校工作尤其是育人的主旨来认识,又要时时刻刻把德才的标准铭记在心,并不断充实,真正实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动态的教育。“笃学笃行”中的“笃”,是忠实深厚的意思。所谓笃学,即专心致志地学习。意指教师要专心治学,学生要专心学习,教风朴实无华,学风扎实淳厚。师生们在淳朴纯正的学风中教学相长,有所精进。“笃行”一词,源于《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在强调学习是为了实践。有学者认为,我国儒家思想最伟大的精髓在于其实践品格,“笃行”恰恰是这一品格的最好概况。

(2)教风建设。教风即教师风范,是教师的德与才的统一性表现,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是教师道德、才学、作风、素养、治教的集中反映。从某种意义上讲,教风也是一个学校崇高的精神旗帜,它对学生可以起到熏陶、激励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良好的教风不仅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还可以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可信度。因此,教风是一个学校生存和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之源。在教风建设上我院始终坚持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即“三育人原则”。首先,通过每周的例会总结和安排工作,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教职工热爱教育的情怀。其次,通过制定骨干教师的培养计划,激励教师加强学历进修。最后,鼓励教职工订阅教育教学专业报刊,撰写教育论文和科研论文,积极探索教学教改之路。为此,我院除了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外,还编辑了《昌吉学院学报》校刊,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交流、展示自我的平台。从而形成了爱岗敬业,创优争先的教学风气,教师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3)学风建设。学风是学生在长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以及人格品质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学风直接体现出一个学校的管理水平、教学水平和德育水平。因此,良好的学风会对学生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在学风建设中,我院始终坚持以“勤、礼、孝、信”的德育理念为核心,以文化、体育、艺术和团队等活动为载体,以实现“四爱”为目标。通过举办讲课大赛、“三字一画”、文艺会演、歌咏比赛、演讲比赛、青年志愿者活动、举行男女篮球友谊赛等各类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学风的建设。在学风建设中,学院始终要求老师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比如老师的自觉爱护校园环境、和学生一起出早操等,都为学生起到了较好的榜样和示范作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寓教于乐,寓教于做,为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使学生自觉养成了热爱学习、珍爱生命、保护环境、诚实守信、尊敬师长、助人为乐的道德品质,越来越受到家长和社会的好评。

(4)学校人际关系建设。学校人际关系包括学校领导、教职工、学生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关系,过去学校人际关系建设很少被纳人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现在,学校人际关系已经被纳人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因为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密切合作,形成团结统一的集体,有助于形成合力,减少内耗,从而使全体师生把精力和心思都用在工作和学习上。为了形成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我院积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沟通,增进理解,消除分歧,彼此之间以诚相待,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现在整个学院从上至下,人人讲团结、顾大局,齐心协力,形成了宽松和谐的人际氛围。

三、制度文化建设

学校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运行制度,包括学校约定俗成的传统、规章制度、各种仪式等,是维系学校秩序的保障机制,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持续性和长效性的有力保证。一所学校如果缺少了完整的制度文化,学校就会始终处于随意和无章可循的混乱状态,但制度文化建设不仅仅是规章制度的产生与建立,更重要的是制度的贯彻与落实。学校以传授文化知识为己任,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优化学校的校园环境、提高办学质量、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学校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学校是传承和发展文化的重要场所,学校的师生,更是校园文化的活载体,学校举办的每一项活动,都应渗透、弥漫着文化气息,都应具有共同的文化追求。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学校工作能在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里进行,这将无疑是有序健康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总而言之,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核心和灵魂,校园文化渗透在学校建设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它不仅能给我们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也是“校园无空地,处处皆育人”的很好体现。同时,又会为学校的管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事实证明,浓厚的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学校管理就会变得轻而易举。

参考文献:

[1]王红,徐海波.高校校园文化的意识形态解读田.肇庆学院学报,2022(06).

[2]梁德学,彭艳萍.初探自媒体时代的“潜传播”田.新闻爱好者,2022(24).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篇7

一、校园文化建设亟须解决的问题

放眼农村小学校园,楼房林立、场地宽敞、绿树成荫,昔日破旧的平房校舍已变成一座座崭新的楼房,然而,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和不足,学校只重视“教书育人”,忽视环境、文化育人功能的现象十分普遍,大部分教师和个别学校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其主要问题表现为:

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组织领导,缺乏整体设计和综合管理,普遍处于松散无序状态。学校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不能自觉地建设校园文化;二是学校对社会文化缺乏积极有效反馈、筛选和导向、疏导,在学校当中“读书无用论”、讲享受、搞攀比等非理性文化倾向成为时尚;三是在学校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学生自发形成的通俗文化、浅层次文化,如校园童谣、流行歌曲,与学校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和校园的主导文化有较大的距离,需要正确的引导,促进其层次的提高;四是学校组织的体育节、艺术节等,教育活动的形式过于单调,不注重普及性,对学生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五是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和潜能未充分地发挥出来,需要进一步开发;六是教师文化素质不能适应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特别是文化导向上的要求,教师队伍自身的问题亟须解决,如讲进取、讲奉献的风气淡薄了,无心施教的现象近年来时有出现;七是校园建筑、环境布置缺乏文化风格,有些学校校舍墙体脱落、校舍校貌陈旧零乱,绿化美化缺乏文化品位,发挥不了物质文化的教育功能。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校园环境对学生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的作用,一个布局合理、生机盎然、整洁优美、宁静有序、蓬勃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必然产生巨大的影响。农村小学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和目标,同时,要始终坚持高品位、深层次、求实效的原则,与调整学校布局、规范化学校创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工程相结合,加强学校的软、硬件建设。

1.加强标准化学校建设,突出学校环境文化

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对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自然环境建设,要做到校舍建筑美观别致,景点设置精心独到,校园设施设备配置齐备,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得体,整所学校的自然环境总体上达到新、齐、净、绿、美的要求。

一是科学规划校园,加强校舍建设。新建或扩建校舍应着重考虑校园合理布局,力求做到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三区分离,以免相互影响。校园附设的建筑物比如校门、升旗台、花坛等,要从审美学的角度来设计,尽可能做到美观耐看。对于学校的校舍及一切的建筑物,应重视维护,到一定时期予以维修更新,以保持常新。比如,对一些使用时间较长、室内墙皮脱落的办公室和教学用房,要定期用油漆粉刷;对一些蓬头垢面、陈旧破损的附属设施,要维修更新。一句话,农村小学校园的整体建设争取做到“园林式”“花园式”。

二是重视校容校貌治理,确保校园美化、绿化、净化。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校的现实情况和周边环境,做好绿化美化工作。校园内要适当设置绿地、花坛、景点,条件具备的学校要建设校园文化长廊,达成庭园美化效果。对学校扩建和改造校园工程,我们要高起点规划,在功能设置、建筑装修上要上档次,在环境“三化”建设上要有新意、有特色。学校要建立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爱惜做好花草树木,做好校园清洁工作,努力达到“四无”要求,即无杂草杂物、无积水、无散养家禽、水泥地面无尘土。厕所定期冲洗,垃圾定点入坑,校舍天天打扫,校园内无卫生死角。

三是合理配置设施,建设好教育阵地。学校要设置标准的旗杆、旗台,建设适应学校规模的宣传橱窗,加强学校德育室、校史室、少先队活动室、阅览室及各功能室的建设。学校的校门、花坛、台阶等辅助建筑要体现出学校特色,从形式到色彩都力求发挥愉悦学生身心和文化影响的功能。同时,学校要在适当位置设立体现学校特色的校风、校训、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等永久性标语,以及内容健康、富有教育意义的标语牌。近年来,不少学校在办公室、会议室和教室悬挂了国旗,在公共活动专用室、实验室悬挂伟人、名家的肖像和格言,设置了文化科技走廊、画廊,强调“普通话要成为校园语言”。通过隐性教育环境的暗示和潜移默化影响,不断规范师生行为,提高师生人文素养。

通过以上做法,使农村小学的校园展示出如诗如画的美丽风光。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大自然,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优美的校园环境还能规范学生的行为,试想:你会在地面光洁、环境优美的场所乱扔纸屑、随地吐痰吗?你会在雪白的墙壁上乱涂乱画吗?不会!这些行为都会自动消失。

2.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彰显学校人文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从教育工作的特点出发,以教育原则来组织、设计、实施,把着重点放在引导师生提高人文素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上,全面优化校园教育环境。

一是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培养合格人才这个根本任务展开,一切着眼于人的发展。要加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结合校会、班会开展时事政治学习,逐步培养师生关心时事、关心政治、明辨是非的政治意识;借助节日、纪念日等有利时机,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引导师生抚今追昔,聆听历史旋律,了解社会发展;加强党政工队组织建设,创建适合学生特点的社团组织,利用班队会、国旗下讲话、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强化师生的政治思想、品德行为教育,营造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文化氛围,帮助师生解决政治思想、道德文化上的偏差,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

二是大力宣扬民族优秀文化。学校要遵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读书活动、故事会、文化讲座、辩论会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以及热爱民族优秀文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三是要加强学风、教风建设。学校除了要在适当位置设置体现学风、教风、校风标牌以外,还要组织各种形式的讨论学习活动,使师生真正明确其基本内涵,并通过强化管理,使之内化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行动。在学校范围内,要大力倡导刻苦读书、严谨治学、勤于实践的良好风气,宣扬本校的优良传统,促进勤奋好学风气的形成和发展,积极塑造学校教书育人、教师为人师表、学生文明守纪的良好形象。

四是健全管理制度。校园制度文化是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是师生员工活动的准则,是教育教学工作得以正常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重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制定教师、学生管理常规,建立健全教学、科研、生产和生活等规章制度。重视民主管理,要建立教代会制度和校务公开制度,设置校长信箱,畅通师生交流渠道。重视学校管理工作的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规范师生校园行为,人人争做校园文明使者。

只有加强以上工作,重视校园人文氛围的创设,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做到“团结和谐,文明守礼”,构建宽松、互助、友爱的人际环境,学生才能够在集体的熔炉中生锻炼成钢。

3.积极开展教育活动,孕育学校精神文化

学校在组织和指导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尽量利用好学校的人力、财力、物力,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和主题明确的教育活动,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创造一种健康的文化环境,吸引学生广泛参与。通过学校正确的导向,把学生浅层次文化引向高品位,沉淀为校园精神,不断提高师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对社会文化的辨析能力。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活动是文化的载体,校园文化的主旨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学校要定期组织读书实践教育活动,举办文艺沙龙、文学社、书评、影评活动,组织科技节、文化节、艺术节、体育节,举办宿舍文化、文明班级、先进教研组、示范办公室等评选活动,提高师生审美水平,丰富校园文化内容,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指导,防止非理性文化倾向的负面影响。活动的组织要注意计划性、系列化,结合形势发展和学校中心工作周密安排。要注意突出活动主题,内容健康有益,活动规模因地、因时制宜,保证活动质量和教育效果。要坚持举行开学、放假、毕业典礼,定期组织表彰、授奖、宣誓仪式并形成传统,积极创建和谐的人文环境、优雅的教学环境。

二是打造精神文化,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是学校师生共创和认同的文化价值的表现,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因此,打造校园精神文化,着手要实、立意要高,切忌抽象、模糊的价值导向。要注意发现、培养师生中的先进分子和骨干力量,充分发挥他们示范带动作用,做到“培养一个、带动一片”。学校领导要从自我做起,严于律己,作风严谨,团结务实,重视培养师生的责任感、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积极创设良好的舆论环境,培养学校的争先意识、教师的敬业意识、学生的文明意识。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篇8

校园文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体现,是以校园为主阵地,以教师、学生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是校园中所有成员共同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及其这种创造的形成过程,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是学校教育成功的重要基础,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是抓好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物质文化的建设及管理直接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优化育人环境。而在物质文化建设中,主要要体现出“四性”,即科学性,整体规划,合理布局;教育性,渗透思想教育的成份,寓德育于物质文化建设中;艺术性,精心设计,严密组织,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富有艺术意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经济性,物质文化建设要有艺术性并具时代感,但却不可一味追求时髦、高档、漂亮,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校制宜,要考虑经济、实用。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要做到“四化”,即绿化、美化、净化、静化。校园美化不应局限在校园整体布局、教学楼等建筑群的室内外装修及教学设施的更新添置等纯粹的物质文化层面上,更应侧重通过对校园环境的点缀来体现出全校师生的共同思想、共同情感、共同的审美观等精神文化上,如板报形式的创新,办公室、教室的个性化布置,名人画像、名人名言、艺术作品的选择悬挂等。

三、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证

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产物,是为了达到无意境界而采取的—种有意识手段,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情境来内化。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经过师生充分酝酿和讨论,最后再以条文的形式定下来。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一是全,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二是细,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三是严,纪律严明,赏罚分明。因为制度的执行有一个强制执行、认同执行和自觉遵守的过程,可以说制度的执行力越强,制度文化环境的影响力就越深越远。

四、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

根据学生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和创造欲强的特点,精心组织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活动,努力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尽情释放潜能,展示特长,实现自我发展。“学校搭台”,给予必要的行为指导和物质支持;“学生唱戏”,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要遵循自主性、实践性、愉悦性、发展性、教育性的原则,做到“二有”(有计划、有成果、又“三落实”(组织、经费、器材),“四定”(定人员、定地点、定时间、定内容入巩固和发展校本实践活动小组。活动形式要丰富多彩,吸引全校师生一起参与。既要有思想性和知识性的,又要有娱乐性和实践性的,还有必要设置全校性的学校传统活动,如三月学雷锋活动、五一劳动节、国庆红歌比赛等等。活动要兼顾教育与情趣、知识与娱乐、活动与休闲的关系,努力让学生根据天资所好、扬长避短,各得其所,各行其乐,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组织,主动参与,寓教于乐。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篇9

关键词:校园文化高职特色实现途径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应以能力为本位,突出高职特色、行业特点、职业特色。校园文化是体现高职特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淋漓尽致地体现了高职院校的风格、特色和水准,高职校园文化在增强学院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竞争力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强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建设发展过程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

一、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高职办学实力、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具有高等教育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共性。同时,高职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校企合作的办学道路,培养的是第一线需要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校园文化建设又应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色。“职”的特征应在高职校园文化中凸显出来,将职业特点、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技能完美地融合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具体表现为:教师技师化、学生员工化、学校环境企业化、教室车间化。

二、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脱离高职培养目标未能体现高职特色

目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只是把校园文化作为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层面的问题考虑,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到学院建设和发展及整体办学方向的背景下操作和实施。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可搬可抄的东西,把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克隆或者微缩过来根本行不通,导致高职校园文化与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这一整体目标相脱节,无法彰显高职特色。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未能突出学校所属行业的文化特征

许多高职院校都追求大而全的专业设置办学理念,这就导致一方面专业设置的行业特征不明显,专业设置时对行业需求、行业优势及行业发展趋势没有进行深入分析,很难满足本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专业建设与所属行业理念衔接不紧密,行业所要求的职业技能、职业素质、职业道德等没有很好地融入到专业建设中去,没有形成鲜明的行业文化特色,同时,特色专业建设落后,没有形成具有行业优势的专业群。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彰显出职业特色

大多数高职院校校园内的教学楼、办公楼、实训楼、图书馆、宿舍楼等从设计到布局再到规划,都表现出合理性、整齐性和美观性,但在校园内很难找到体现高职特色校园文化的标志性建筑。走在校园之中,不能让人充分地感受到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的景观设计,仅有的一些标志性建筑也缺乏独创性,不能体现高职校园建筑独有的特点和文化的功能。

三、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实现途径

(一)突出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1.明确发展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必须明确发展定位,积极探索引领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围绕职业能力这个中心,开拓市场,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目标,量身定做,鼓励学生一面在学校学习,一面在企业工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项目集群推进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课程的理实一体化,让学生在学校读书的三年,同时也是适应岗位工作的三年,使学生毕业后不用岗前培训,马上成为企业所需人才;职业渗透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造就双师型队伍,校企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建课堂;冠名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订单企业量身打造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实现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

2.营造育人氛围,塑造德育精神文化。

精神文明建设要想深入发展,就一定要以学生个体为中心,在学生中积极组织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活动,让学生参与制度的制定,参与学校的事务管理,产生责任心和使命感。以行业企业特点和行业道德规范为内容,积极构建符合高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不断提高职业素质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精心组织策划主题鲜明、内容具体、形式多样的素质教育精品活动,让广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顶岗实习等机会与社会接触,端正对服务社会的认识,逐步形成优秀的高职学生德育精神文化。

(二)加强彰显行业特点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1.建立以职业本位为基础的教学管理制度。

职业本位就是要求高等职业教育须从职业出发,强调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专业划分要具有职业性和行业特点。一是在课程评价制度上需要将职业本位贯穿其中,不仅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强弱对课程进行评价,还要把职业能力导入课程评价制度当中。二是进一步完善各专业的分级教学管理制度,各专业教研室成为教学管理的主体,系级教学单位主要是配合各专业教研室进行日常的教学事务的管理,院级的教学管理则在于制定和完善各种政策及规章,实现组织、协调、监督、服务等职能。三是教学管理的形式必须灵活多变,如在实践教学的考试中,允许老师根据课程的特点确定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

2.建立以企业仿真为着力点的实训制度。

企业仿真的实训,就是在实习、实训的过程中模拟企业的工作环境,按照企业的基本工作流程、操作方式完成实训任务,在企业仿真的实习实训中,其制度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实习、实训的课程灵活性很大,为了让学生们通过实训课程掌握技能,练就本领,保证课程进行得井井有条,必须以相关的制度进行约束和限制,这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通过企业仿真实训制度的建设,有利于加强实训制度文化建设,加强与企业的联系,走校企共建、互利双赢的道路。

(三)强化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1.提升物质载体,彰显职业特色。

一是要在室内外树立彰显高职特色标语牌,如在教室后墙张贴鼓舞人奋进的名言警句,在走廊、楼梯等地张贴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类的文明用语,让人抬头就能见到,起到时刻感染的作用。二是加强学校标志物建设,学校标志物是学校整体形象浓缩和集中体现,是物质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不仅能体现一所学校的办学优势和自身特色,而且能提升整个校园的文化层次,对塑造学校的外在形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三是要开展学校品牌形象识别系统的建设工作,重视品牌形象的推广,重视公共关系工作,重视学校形象宣传工作,扩大学校的知名度,提升学校品牌的价值。

2.务实教学设施,突出企业文化。

在职业院校,实践教学有其突出的地位和作用,实践所需的相应的硬件支撑――实训基地建设是物质文化建设的基础。实训基地包括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要依据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由学院和企业共同投资建设、联合培养学生、合作经营和生产。在建立实训基地的过程中要做到创造出真实的职业岗位环境,尽可能与第一线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相适应,让学生能够在较真实的岗位环境中得到实际的操作训练,掌握工作规范,不断积累实战经验,使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真正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实现学院、企业和学生三方受益共赢。

参考文献:

[1]刘晓燕.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篇10

厦门工商旅游学校是由厦门旅游学校、厦门商业学校、厦门交通学校三校于2008年9月合并而成的一所职业中专学校,其中厦门旅游学校建校百年,厦门商业学校建校44年,厦门交通学校建校27年。合并前,每所学校都有各自的发展历史,都有各自独特的校园文化。

一、高品位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所好的学校一定有优秀的校园文化,而优秀的校园文化又是一所好学校、名学校必备的。所以,要想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部级重点中专学校,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建设是非常必要的,而且也是非常重要的。

校园文化是体现一所学校办学理念及学校精神、风气与传统的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等共同构成的一种文化,它是学校隐性德育的主渠道,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师生员工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的一种精神氛围与物质环境,每个师生员工都生活在其中,并且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这种精神氛围和物质环境的建造与变革,又自觉不自觉地接受这一文化氛围的陶冶、引导和塑造。

环境塑造人,环境改变人。对可塑性极大、正处在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阶段的中职学生来说,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他们健康成长、成才的沃土和摇篮。正因为如此,重视高品位校园文化的建设,以高品位校园文化建设来带动教育现代化,从而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为社会、经济、文明的不断繁荣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高品位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

多校合并,在刚刚整合的时候,由于一些之前无法预测的问题,会带来很多方面的碰撞。所以,构建全新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对教职员工、学生经常进行沟通、了解,对问题进行梳理,民主、透明、公平、公正地管理和建设。

对于一些好的、适合于当前校园文化的可直接推广使用,而对那些不适合于当前校园的文化,就要进行剔除。所以,在融合阶段,高品位校园文化的建设就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立足本体,继承借鉴既不能完全服从于三者之中某个学校校园文化的历史惯性,也不能服从于既有文化的强大吸引力,对于以前校园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要继承发扬,并从当前的校园文化出发,广泛汲取外校的先进校园文化。

立足实践,抓住根本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抓住职业学校的职业特色,立足于学生技能培养,抓住职业学校发展的根本。

解放思想,大胆扬弃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往往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同时也会积淀下来一些“约定俗成”的“清规戒律”。在新的校园文化环境中,校领导、教师、学生都要解放思想,因为一切新的理念、思路和行为都来源于具有创新性的思维。只有走出思维定势,才会打开一个崭新的思想境界,才会突破现有的理论和模式,才会建立全新的工作理念。大胆扬弃,敢于挑战,敢于实现历史超越。

以立为本,重在建设建设新的校园文化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原因之一就是我们过多地顾及历史。以立为本就是从现实出发,但不满足现状,以我们究竟“要什么、追求什么、最终造成什么和得到什么”为根据,以“有利于建设高品位校园文化”为标准,重在踏踏实实、坚持不懈,重在建立、产生、形成和创新。

三、高品位校园文化的建设途径

校园文化的形成主要通过两个渠道来实现:一是学校结合当前社会的特定要求及社会的主流文化精心设计和安排,也就是为了使学生顺利地完成在校受教育的过程,教师必须对进入校园内的各种复杂的社会文化因素进行精心取舍、重新组织,从而建立适宜的文化环境,这是校园文化构建的一个重要渠道。二是来自学生群体本身。不同学生的各种行为习惯、风俗、传统、时尚、规范、语汇、价值观念等汇聚在一起,这种文化从根本上来说其实是化的一种反映,但因其内容与表现形式是通过青少年的言行表现出来的,所以又与化有很大的差别,是不同于社会主流文化的一种亚文化。

根据校园文化的内涵可以看出,高品位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应当是现代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结合,现代教育缺少现代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任何一方面的支持都是不完全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建设,包含了物质、制度、精神、行为四个方面。

(一)校园物质文化方面:净化、美化与文明化

校园物质文化作为一种物质的客观存在,能为人们的感官所直接触及,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这种直观的物质文化包含了设计者、建设者和使用者的价值观、审美观,具有相当的持久性。它包括校园的地理位置、地形风貌等自然环境和校园的各种建筑、教学科研设备、文化设施和生活设施以及校园里大小园林、草地、花坛、道路等硬件工程的合理布局。良好的、富有个性的校园建设,一方面可起到美化环境、装饰校容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能以其独特校园文化是师生员工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的一种精神氛围与物质环境,每个师生员工都生活在其中,并且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这种精神氛围和物质环境的建造与变革,又自觉不自觉地接受这一文化氛围的陶冶、引导和塑造环境塑造人,环境改变人。对可塑性极大、正处在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阶段的中职学生来说,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他们健康成长、成才的沃土和摇篮。正因为如此,重视高品位校园文化的建设,以高品位校园文化建设来带动教育现代化,从而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为社会、经济、文明的不断繁荣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的物质文化形态影响学生,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

净化对于任何学校来说,干净整洁都是其对环境的最基本要求,这不仅是保护学生身心健康、帮助他们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需要,也是提升学生文明修养的需要。从广义上来说,校园净化还包括学校师生员工语言的净化、行为的净化和心灵的净化。美化美的校园为师生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文明化所谓“文明化”就是在校园建设中把教育性与艺术性完美地结合起来。校园文化建设立意要高,要充分注重它的教育性,没有教育性的校园文化是没有灵魂的文化。所以,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建设校园文化,从净化入手,向校园文化的美化和文明化发展,是高品质校园文化建设的先决条件。

(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方面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营造的最高目标。构建学校精神文化不仅体现在对内创设出一种积极健康、团结向上、影响校内成员价值取向、人格塑造、思维方式、精神风貌、道德情感等关系学校优劣的教育环境和组织氛围,同时对外也体现了学校的价值观念和目标追求以及学校的精神风貌、个性特色和社会魅力。和谐宽松的精神文化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地把外在的要求内化为校园文化主体的自我要求,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塑造优良的个性品格。牛津、剑桥、哈佛、北大、清华等中外各校之所以魅力经久不衰,就在于他们能始终坚持和弘扬自己优秀的校园文化传统,经过历史的积淀、选择、凝聚,形成一种更高境界的精神文化――学校精神,并由此透射其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和震撼力,陶冶和启示着一代一代的学子。

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应当是充满着追求卓越的拼搏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不畏权威的求实精神和与人为善的团队合作精神:(1)追求卓越的拼搏精神。追求卓越、崇尚一流、拒绝平庸,这是任何一所一流学校的校园文化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精神,勇于创造、自信自强,对自身的高期望、高目标是出大成果的基础。(2)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学校是传授科学的场所,只有以这种科学的精神来办学,学校才有可能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进步。(3)不畏权威的求实精神。不唯人、不唯权、不唯书,只唯实。(4)与人为善的团队合作精神。大力提倡与人为善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为他人鼓掌,就是要善于发现、欣赏、理解和掌握他人的长处,在不断学习中提高自己。

(三)制度方面:人性化、规范化

校园制度文化环境是具有强烈的规范性、组织性、秩序性,属于校园范围内必须强制执行和严格遵守的文化类型,如培养目标、校规、校纪、教学及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的严密组织机构。成员价值取向、人格塑造、思维方式、精神风貌、道德情感等关系学校优劣的教育环境和组织氛围,同时对外也体现了学校的价值观念和目标追求以及学校的精神风貌、个性特色和社会魅力。和谐宽松的精神文化环境可以潜这种具有强制性的制度文化环境,一经学校成员的高度认同,不仅能促进良好价值观念的形成,更能凝结为一种不需强制就能在代代学生中自然传承的精神文化传统。一所学校必须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方针,有严格完整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才能培养和锻炼师生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制度既然成为一种文化,它愈符合人的需求和愿望就愈先进。这里制度文化不单指学校的规章制度,而是有着更广泛的内容,学校的运行机制、管理模式、制度纪律等都属于制度形态的文化。所以,学校的制度不仅要体现规范化,体现公平和公正,而且还要体现人性化,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四)行为文化:大方、得体

学校组织的运作方式、发展战略、工作行为,组织成员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话语方式、交际方式,这些都属于学校的行为文化。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得体的服饰、文明的言谈、大方的举止都能表现一种行为文化,行为文化具有教育和辐射功能,也是学校形象的一种呈现。

总之,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立体化、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处理好各种关系,才能构建和谐校园、文明校园。

参考文献:

[1]陈玉琨.发展性教育质量保障的理论与操作[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6.

[2]孙鹤娟.学校文化管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