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服务调研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49:27

社交服务调研篇1

>>社交网络服务模式下的高校图书馆用户需求研究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的信息需求与服务对策探析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用户需求与信息服务高校移动图书馆用户个性化服务策略与研究图书馆用户需求与服务研究浅谈高校图书馆读者特点与服务对策试论社交网络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的研究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需求及信息服务探析网络环境下高校数字图书馆用户增值服务体系构建分析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及用户服务创新基于社交网络的数字图书馆分布式服务模式研究图书馆在社交网络服务中的隐私保护研究基于供给侧改革理论的图书馆社交网络微服务研究基于科研社交需求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面向用户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探索国外高校图书馆社交网络应用调查与分析网络环境下高等学校图书馆用户服务工作研究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用户忠诚度影响因子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4]中文国际.全球十大社交网排名QQ空间第3人人网第9[eB/oL].[2015-03-25]..

[5]邓志文,都平平,秦丽,等.面向社交网的图书馆信息主动推送方法研究:以“人人网”为例[J].图书馆杂志,2015(3):84-89.

[6]邓胜利,周婷.社交网站的用户交互动力研究[J].情报科学,2014,32(4):72-76,84.

[7]oCLCprogram&Researchoverview[eB/oL].[2015-05-18].http:///research/activities/vandr/as-

ist2011.pptx.

[8]李金波.社交网络在高校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研究[J].

图书馆论坛,2012,36(6):170-174.

[9]都平平,郭琪,李雨珂,等.基于社交媒体的网络学科信息交互推广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2):84-90.

[10]pHiLLipSnK.academiclibraryuseoffacehook:buildingrelationshipswithstudents[J].theJournalofacademicLibrarianship,2011,37(6):512-522.

[11]oCLC.Sharing,privacyandturstinournetworkedworld,areporttotheoCLCmembership[eB/oL].[2015-05-13].http:///us/en/reports/pdfs/sharing.pdf.

[12]刘征.基于社交网络的图书馆资源整合与服务研究[J].

图书与情报,2014(6):117-119.

[13]王红英.mooC环境下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思考[J].图书馆学研究,2015(2):32-35.

[14]吴英梅.基于社交网站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2(6):108-111.

[15]李志超,刘文云,周泰冰.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网络社区模式[J].情报科学,2012,30(6):831-834.

[16]上海图书馆微群[eB/oL].[2014-09-29].http:///296559.

[17]刘奕捷,吕荣胜,刘燕权.美国图书馆移动服务发展现状:纽约州图书馆的调查[J].图书情报工作,2014,

58(12):17-25.

社交服务调研篇2

【关键词】统一战 线群众工作 思路模式

我国正处于实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发展时期,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要实现“十二五”纲要提出的“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发展,发挥统一战线在联系群众、团结群众的重要作用,使我们党始终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一、统一战线做好党的群众工作的有效模式

第一,充分发挥统战工作对象参政议政职能优势,切实反映群众呼声,维护群众利益,服务人民群众。

围绕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提出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建议,为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服务。积极摸索调研模式,拓展工作思路,努力实现统战调研工作三个方面的转变。一要由封闭式的内部调研向开放型的社会调研转变,利用社会的智力资源来为统战工作服务,建立开放式的调研体系。二要由一般性的工作调研向专门的课题调研转变,深度挖掘人民群众真正关心的问题,做到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分析,既有深度的理论思考,又有科学的实证研究。三要由通常的决策前开展调研向决策的全过程开展调研转变,做到信息调研工作服务于科学决策的全过程。因此,为拓宽统战工作的思路,提高统战信息调研工作水平,一要增强信息调研的时效性,切实加强有效反馈。调查研究要切实做到“准、新、快”。二要适应新的形势,推动信息调研工作不断创新。调查问卷、随机采访、实地考察和集中座谈相结合。三要强化成果意识,增强利用信息调研成果的自觉性,扩大统战的信息调研工作的影响。

第二,充分发挥统战工作对象分布领域广、联系面大的优势,做好相关层面的群众工作。

一要利用好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平台。积极探索的新路子,不断加大为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服务的力度,进一步提升统战部门服务经济的广度、深度和力度。二要利用好海外联谊会的平台。积极推进海外统战战略思路,抓住各种经贸文化交流活动契机;同时组织联谊、座谈和考察访问活动。三要利用好地方社团组织的平台,坚持引资与引智相结合。开展科技服务活动,进一步发挥派和工商联的智囊团、人才库优势,充分调动他们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积极性,帮助科技攻关,把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中华儿女凝聚起来,把群众工作做好。

第三,充分发挥统战工作对象自身素质高、在群众中具有表率和引导作用的优势,凝聚群众,引导群众。

一是要努力建立一整套有利于优秀统战人才发现、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当务之急是要抓好统一战线干部队伍和统一战线成员队伍“两支队伍”的建设工作,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不断完善服务经济建设的激励措施,真正形成一个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让他们成为优秀的党政领导人才、经济管理人才和科技服务人才。

二是激励统战对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特别是要在国家政策的许可下,尊重与保护统战对象的合法权益与利益,让他们享有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权利与地位。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优势,紧紧围绕、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参与经济建设,为发展社会生产力提供强大的力量支持。

第四,充分发挥统战工作自身优势,切实帮助群众解决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问题,通过服务人民群众,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

一是可以通过参加民主座谈会、协商会、专题研讨会等形式定期与群众沟通,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及时反馈基层群众的意见,做广大群众的代言人。

二是可以充分发挥民主监督职能。要监督各种行政行为,有效防止和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督促违法案件的查处,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要监督提案、议案的落实,使涉及群众利益的各种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三是可以推动民主法制建设,促进民主决策机制的形成,使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在决策前要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充分进行协商;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要深入听取群众意见,从而使各项决策最大限度地代表广大群众的利益,反映广大群众的愿望和要求。

二、统一战线做好群众工作的工作思路和方法

第一,要树立群众观念,把凝心聚力作为统一战线群众工作的根本任务

要真情贴近,说暖心话,办贴心事,拉近距离、增进感情,让他们真切感受到挚友般的关怀。要真诚相待,尊重广大成员在统一战线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平等交流、虚心问计,使他们始终感到受重视的荣誉感、得信任的责任感,自觉成为党与更多群众沟通的连心桥。要真心帮助。把统一战线成员的事当作自己的事,为他们全面发展积极创造条件,激发他们带动更多群众共建共享幸福美好生活。

第二,要坚持群众立场,把维护群众根本利益作为统一战线群众工作的出发点。

要关注群众所思所想,鼓励统一战线成员发挥联系广、渠道多的独特优势,深入体察群众疾苦,广泛了解利益需求,最充分地体现民情、反映民意。要关切群众所疑所惑,引导统一战线成员通过现身说法,帮助所联系群众正确看待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问题,以合法途径解决利益纠纷,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

第三,要创新工作方法,把联谊交友作为统一战线群众工作的重要方式。

要顺应统一战线成员社会化的分布特点,推动与有关部门、团体和社会组织资源共享,广泛搭建共建型、服务型等交友平台,不断拓宽联谊交友的覆盖面。要重视统一战线成员信息化的现实影响,广泛运用新兴媒体,注重联谊交友资源提供和形式载体创新,实现联谊交友的常态化。

第四,强化服务意识,把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作为统一战线群众工作的根本保障。

要注重品德修养,以丰富的学识增强人格魅力,以高尚的品行传递精神力量,以民主的作风赢得统一战线成员和所联系群众的信任。要增强工作本领,系统学习理论知识,自觉加强实践锤炼,在与统一战线成员交流交往中开阔眼界、增长阅历,切实提高能力水平。要树立务实形象,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以实际业绩赢得统一战线成员和所联系群众的支持,真正成为他们信得过、靠得住的贴心人。

社交服务调研篇3

会上,贺铿表示,服务业是面向实体经济、面向人民大众的一个行业,应该受到各种方式的监督,以便了解大家需要什么、要求什么、对什么不满意。服务行业应该牢牢树立为实体经济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来发展我们的产业,只有这样,服务行业才能发展得更好,发展得更快。

保育钧在发言中指出,中国的服务业要做到公众满意度高,需要两个条件:政府要深化改革,企业要努力创新。他表示,我国服务业之所以发展缓慢,主要是体制问题。政府要转变职能,放权、分权、限权,把政府不该管、管不好的事情交给社会、企业去办。同时,企业也要自律、有诚信,树立为社会服务,提供优质产品、优质服务的责任意识,以此来争得自己的发言权。

冯并认为,服务业的充分发展对当前不断推进的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在未来发展中,要保证一定的GDp增速不能靠制造业,而要靠服务业的发展。在城市化发展中,要更多地注意到各种服务的均衡发展,服务业往各个领域不断延伸、深化,也是我们发展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的目标。

社交服务调研篇4

[关键词]旅行社网站;服务公平性;顾客信任感;顾客满意感;顾客的行为意向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8)02―0017―06

引言

在网络环境中,当顾客通过远程交易方式从旅行社网站预订机票和酒店时,他们往往很难控制交易过程和交易结果。目前,网络欺诈、顾客个人信息泄露、实际的服务与企业承诺不符等情况时有发生,因此,顾客非常关心旅行社网站是否公平待客,即服务公平性问题。美国服务管理学者塞德丝(KarthleenSeiders)和贝里(LeonardL.Berry)指出,顾客遭到企业不公平的对待,就会产生不满的情绪。不满的顾客不仅可能会改购其他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而且可能会向其他顾客作不利的口头宣传,使企业失去大批潜在的顾客。因此,旅行社网站应高度重视顾客感觉中的服务公平性。

迄今为止,在实证研究中,国内外学者侧重于研究补救公平性与顾客排队等候服务公平性对顾客消费行为的影响,近年来,一些学者也开始探讨正常服务工作中的公平性对顾客消费行为的影响。但是,在现有文献中,国内外学者探讨网络环境中的服务公平性作用的论著极为少见。在本项研究中,笔者尝试研究旅行社网站服务公平性对顾客的消费态度和行为意向的影响,以深入了解服务公平性的作用,为旅行社网站管理人员做好服务管理工作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

1文献综述

1.1服务公平性的组成成分

1988年,美国学者克莱曼(elizabethC.Clemmer)首次提出了“服务公平性”概念。她认为社会交往公平性理论对企业与顾客的交往也是适用的。她发现,顾客会从结果、程序、交往等3个方面评估买卖双方之间的交易是否公平。结果指顾客接受服务之后获得的利益,程序指企业采用的服务方针和方法,交往指服务过程中双方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克莱曼和施奈德(BenjaminSchneider)在4类企业中研究顾客等待服务中的公平性问题。他们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顾客既会评估服务结果公平性,也会评估服务过程公平性、服务人员与他们之间的交往公平性。

1.2旅行社网站服务公平性对顾客消费态度和行为意向的影响

1.2.1服务公平性对顾客信任感的影响

塞德丝和贝里认为,服务公平性会影响顾客的信任感,如果顾客在某个企业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就不会信任这个企业。美国学者鲍恩(Davide.Bowen)、吉伦特(Stephenw.Glliland)和福尔格(RobertFolger)认为,企业公平待客,顾客才可能信任企业,与企业保持长期关系。但是,塞德丝、贝里、鲍恩等人都没有对服务公平性与顾客信任感之间关系进行实证检验。

有些欧美学者探讨补救公平性与顾客信任感之间的关系。美国学者泰克斯(Stephena.tax)等人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服务结果公平性、程序公平性和交往公平性都会通过顾客满意感间接影响顾客信任感。但是,他们没有在正常服务环境中探讨服务公平性与顾客信任感之间的关系。

至今为止,学术界在正常服务环境中探讨服务公平性与顾客信任感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极为少见。韩小芸和汪纯孝在正常服务环境中,对服务公平性与顾客信任感的关系进行了探索性探究。他们发现,服务结果公平性、程序公平性对顾客信任感有显著的直接影响。温碧燕等人的实证研究结果则表明,服务程序公平性对顾客信任感有显著的直接影响,服务结果公平性对顾客信任感有显著的间接影响。在本项研究中,笔者在旅行社网站对正常服务公平性与顾客信任感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1.2.2服务公平性对顾客满意感的影响

美国学者奥立佛、克莱曼、斯奈德和鲍恩都认为服务公平性是影响顾客满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探讨过服务公平性与顾客满意感的关系,但是他们主要在补救环境中研究服务公平性对顾客满意感的影响。至今为止,学术界在正常服务环境中探讨服务公平性与顾客满意感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成果比较少见。克莱曼和施奈德、新加坡学者雷(thompsonS.H.teo)和林(VivienK.G.Lim)的实证研究结果都表明,服务结果公平性和程序公平性对顾客满意感有显著的直接影响。韩小芸和汪纯孝的实证研究结果则表明,服务结果公平性和程序公平性既会直接影响顾客满意感,也会通过顾客感知的服务质量间接地影响顾客满意感。笔者认为,在网络环境中,旅行社网站采用公平的服务程序,为顾客提供公平的服务结果,可增强顾客的满意感。在本项研究中,笔者对这一观点进行实证检验。

1.2.3服务公平性对顾客行为意向的影响

根据社会交易理论,企业与顾客之间公平合理的交易会影响顾客今后的购买行为。许多欧美学者研究补救公平性与顾客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补救公平性对顾客的行为意向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但是,他们都没有在正常服务环境中探讨服务公平性对顾客行为意向的影响。

在现有文献中,只有极少数学者在正常服务环境中探讨过服务公平性对顾客行为意向的影响。克莱曼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顾客在正常服务环境中感知的服务结果公平性和程序公平性对顾客的行为意向有显著的直接影响。新加坡学者雷和林也发现,在正常服务中,服务程序公平性对顾客的再购意向有显著的直接影响。温碧燕等人的研究结果则表明:在正常服务中,服务公平性对顾客行为意向没有显著的直接影响,只有显著的间接影响。2003年,韩小芸和汪纯孝对正常服务中服务公平性对顾客忠诚感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发现,服务公平性对顾客的意向性忠诚感既有显著的直接影响,也有显著的间接影响。

综上所述,尽管不同的学者在实证研究中对服务公平性与顾客忠诚感之间的关系得出了一些不同的结论,但笔者也尚未发现学术界在网络环境中探讨服务公平性与顾客信任感之间关系的研究文献。

1.3网络环境中顾客公平感的实证研究文献概述

近年来,国内外企业管理学者开始探讨网络企业顾客公平感的前因后果。他们主要探讨了如下内容:(1)网络企业服务公平性对顾客感知的隐私风险的影响。(2)顾客对网络企业定价公平性的看法。美国学者奥立佛(RichardL.oliver)和肖(mikhaelShor)研究过网络企业的价格公平性对顾客态度和行为的影响。但是,价格公平性毕竟只是结果公平性的一个组成成分。(3)补救公平性对顾客满意感和行为意向的影响。美国学者霍洛韦(BetsyBuggHolloway)等人检验过网络企业补救结果公平性对顾客满意感、口头宣传可能性和再购意向的影响,但他们却只研究一类网络服务公平性对顾客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上述的学者或使用第二手资料,或采用实验法和学生样本,检验他们提出的假设。至今为止,国内外企业管理学者在网络环境中探讨顾客公平感前因后果的实证研究成果仍极为少见,更没有在旅行社网站探讨服务公平性对顾客态度和行为的影响。笔者希望通过本项研究,填补这一学术研究领域的空白,以便拓宽服务公平性理论研究的范围。

2 研究假设与模型

2.1服务公平性与顾客感知的信任感的关系

赛德丝和贝里指出,企业坚持公平性原则,才能赢得顾客的信任感。如果顾客觉得旅行社网站采用公平的服务程序为自己提供公平的服务结果,就会相信旅行社网站愿意并能够满足顾客的需要,不会欺骗顾客,损害顾客的利益,对旅行社网站产生信任感。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假设:

H1:旅行社网站程序公平性对顾客的信任感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

H2:旅行社网站结果公平性对顾客的信任感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

2.2服务公平性与顾客满意感的关系

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著名营销学者奥立佛(RichardL.oliver)最先研究公平的交易对顾客满意感的影响。他指出,顾客会根据自己对公平服务结果的期望,评估产品和服务的实绩。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企业公平地对待顾客,可增强顾客的满意感。这些学者在传统企业的研究结果都表明,企业采用公平的服务程序,为顾客提供公平的服务结果,可增强顾客的满意感。笔者认为,旅行社网站服务结果公平性和程序公平性同样可提高顾客的满意程度。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假设:

H3:旅行社网站程序公平性对顾客的满意感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

H4:旅行社网站结果公平性对顾客的满意感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

2.3服务公平性与顾客的意向性忠诚感的关系

塞德丝和贝里指出,企业在顾客心目中形成公平待客的形象,才能赢得顾客的信任感和忠诚感。顾客不会信任不公平待客的企业,也就不会忠诚于这类企业。克莱曼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顾客在正常服务环境中感知的结果公平性和程序公平性对顾客的行为意向有显著的直接影响。新加坡学者雷和林也发现,在正常服务中,程序公平性对顾客的再购意向有显著的直接影响。韩小芸和汪纯孝在正常服务环境中研究服务公平性对顾客忠诚感的影响。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公平地对待顾客,才能增强双方之间的关系,增大顾客再次购买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可能性。他们发现,服务公平性对顾客的意向性忠诚感既有显著的直接影响,也有显著的间接影响。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假设:

H5:旅行社网站程序公平性对顾客的行为意向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

6:旅行社网站结果公平性对顾客的行为意向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

2.4顾客对旅行社网站的信任感对顾客满意感的影响

在B2C电子商务环境中,顾客与旅行社网站之间的交易是一种远程交易,顾客无法看到旅行社网站真实的办公场景,也无法与服务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因此,与传统的交易环境相比较,顾客在旅行社网站进行交易可能面临更大的风险,顾客对旅行社网站往往缺乏信任感。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网络企业能否与顾客建立、保持、增强信任关系,是决定网络企业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顾客对企业的信任感影响他们的满意感。笔者认为,顾客会根据旅行社网站的诚信、善意和能力,形成他们对旅行社网站的信任感。顾客信任旅行社网站,相信旅行社网站会恪守商业道德,不会欺骗自己,损害自己的利益,相信旅行社网站愿意并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就更可能对旅行社网站产生满意感。因此,笔者提出如下假设:

H7:顾客对旅行社网站的信任感影响他们的满意感。

2.5顾客对旅行社网站的信任感对顾客行为意向的影响

美国学者雷奇汉等人指出,顾客信任感是决定他们是否会选择某个网络企业的最重要的因素。与传统的预订方式相比较,进行网上预订的顾客面临更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雷奇汉和谢夫特(philSchefter)的调研结果表明,顾客是否了解与信任某个网站,是影响他们购买决策的最重要因素。因此,雷奇汉和谢夫特认为,要赢得顾客的忠诚感,网络企业必须首先赢得顾客的信任感。不少欧美学者的实证研究结果也表明,顾客对网络零售企业的信任感是影响他们对企业的忠诚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笔者提出如下假设:

H8:顾客对旅行社网站的信任感影响他们的行为意向。

2.6顾客对旅行社网站的满意感对顾客行为意向的影响

美国学者安德逊(Rolphe.anderson)和斯林伏森(Srinis.Sfinivasan)探讨了顾客对网络零售企业的满意感和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他们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网络零售企业顾客的满意感对他们的行为意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英国学者贝拉巴尼斯(GeorgeBalabanis)等人检验了网络商店顾客的满意感与他们改换商店的障碍对他们的行为意向的影响。他们的分层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顾客的满意感是决定顾客行为意向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笔者假设:

H9:顾客对旅行社网站的满意感影响他们的行为意向。

在网络环境中,顾客通常不会与服务人员直接接触。因此,在本项研究中,笔者不探讨服务交往公平性对顾客的消费态度和行为意向的影响。

本项研究模型见图1。

3 调研过程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设计了调查问卷:(1)从价格合理性、服务完整性等方面计量旅行社网站顾客感知的结果公平性;(2)从顾客等待服务时间、服务程序合理性等方面计量旅行社网站顾客感知的程序公平性;(3)从善意、诚实、能力等3个方面计量顾客对旅行社网站的信任感;(4)从顾客对本次消费经历的满意程度、对旅行社网站的满意程度等方面计量顾客满意感;(5)从顾客的再购意向、向他人推荐旅行社网站的意向等方面计量顾客的行为意向。问卷中各个计量项目均采用李克特7点量表。

笔者首先对问卷进行了测试,根据测试结果修改问卷,确定正式的调研问卷。然后,笔者与8家旅行社网站合作,对曾在该网站订购机票和酒店的顾客进行了问卷调查。笔者将问卷放置于这8家旅行社网站首页,采用抽奖方式鼓励顾客参与调查,共收回问卷792份,除去未曾订购机票和酒店的顾客、漏答、选择完全一致及重复提交等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580份,有效回收率为73.2%。其中,女性顾客占45.2%,年龄在35岁以下的顾客占76.7%,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顾客占45.1%,大专以上学历的顾客占78.6%。

4 数据分析

4.1计量尺度的可靠性

笔者使用SpSS12.0软件分析各个计量尺度的可靠性。样本中所有计量尺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96到0.935之间,表明各个计量尺度是可靠的。

4.2计量模型的确认性因子分析

笔者使用LiSReL8.52软件的极大似然估计程序,对概念模型中的5个隐变量进行确认性因子分析(见表1),表明计量模型与数据的拟合程度很高。确认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指标在各自计量的概念上的因子负载都高度显著,即各个计量项目有较高的会聚有效性。模型中各个变量解释的方差都大于该变量与其他变量的共同方差,表明数据有较高的判别有效性。

4.3结构等式模型分析

笔者使用样本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对概念模型进行检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这个模型与数据的拟合程度很高:x2=83.88(25个自由度),规范的拟合指数(nFi)、不规范的拟合指数(nnFi)、比较拟合指数(CFi)、增量拟合指数(iFi)、相对拟合指数(RFi)、拟合优度指数(GFi)、调整后的拟合指数(aGFi)、均方根残差(RmR)、近似均方根残差(RmSea)分别为0.99、0.99、0.99、0.99、0.98、0.97、0.94、0.019、0.064。各个待估计系数的标准化估计值见表2。

5 结论与建议

5.1顾客感知的网络服务公平性越高,顾客对旅行社网站的信任感就会越高

本项研究结果表明,程序公平性和结果公平性都直接影响顾客对旅行社网站的信任感,其中,程序公平性对顾客信任感的影响更大。顾客与旅行社网站的远程交易方式决定了顾客无法事先根据旅行社网站的办公地点判断旅行社网站的实力和服务质量,同时由于顾客还必须按照旅行社网站的要求,提供个人信息(例如地址和电话号码)和财务信息(例如信用卡号码),顾客会担心旅行社网站滥用和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因此,与传统的交易环境相比较,顾客在网络交易环境中面临更大的风险。顾客会更加关注网站服务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网络的安全性以及个人隐私、财务信息的保护。

5.2网络服务公平性直接影响顾客满意感,间接影响顾客的行为意向

许多学者在传统环境中的实证研究均表明,由于顾客购物是为了获得特定的结果(特定的产品和服务),因此,相对于程序公平性,结果公平性更能决定顾客对企业的满意程度。在本项研究结果中,笔者发现,在B2C电子商务环境中,服务公平性仍然是影响顾客满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与服务结果公平性相比较,顾客更有可能根据旅行社网站的服务程序公平性形成自己对旅行社网站的满意感。

温碧燕等人发现,在传统服务环境中,服务公平性对顾客行为意向没有显著的直接影响,只有显著的间接影响。本项研究结果也表明,旅行社网站的服务公平性通过顾客信任感和满意感间接影响顾客的行为意向。

因此,笔者认为,旅行社网站除了应为顾客提供公平的服务结果外,更应制定公平合理的服务程序,尊重顾客的知情权,为顾客提供准确无误的信息,灵活、及时地为顾客服务,以提高顾客的信任感和满意感。

5.3顾客信任感和满意感直接影响顾客的行为意向

许多学者认为,顾客信任感是决定他们是否会选择某个旅行社网站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笔者的研究结果也表明,顾客对旅行社网站的信任感不仅直接影响顾客的行为意向,而且通过顾客满意感对顾客的行为意向产生间接影响。在本项研究中,笔者还发现,顾客对旅行社网站的满意感是影响顾客行为意向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旅行社网站要与顾客保持长期的关系,不仅必须赢得顾客的信任感,而且更应努力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社交服务调研篇5

[关键词]高校职能地方高校合作交流

[作者简介]李霞(1979-),女,四川邻水人,四川文理学院体育系,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张皓(1973-),男,重庆人,四川文理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四川达州635000)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029-01

高校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高校的社会职能决定了高等教育必须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只有立足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强化社会服务功能,地方高校才能获得发展的不竭动力。不断拓展社会服务职能既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的需要,也是地方高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走内涵发展之路的需要,更是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对其提出的必然要求。因此,地方高校应不断探索如何强化与地方政府、区域经济社会的合作交流。

一、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区域社会合作交流的积极作用

地方高校在与地方政府、区域社会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应利用和发挥各自的优势,通过不断加强基地、实体建设,增强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物质技术基础和能力,加强地方政府的协调指导作用,增进区域社会与地方高校的互动合作,从而实现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区域社会共建共享的“三赢”。地方高校可以加强人才培养计划、就业计划与区域社会人才需求供应系统建设,实施多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在实用技术技能培训、企事业订单式委托培养、居民文化素质提高等方面取得实效。地方政府、区域社会应积极推广地方高校的各种先进技术,用于指导本地企业的产品设计、技术改造、升级换代,加强科技人才及科研机构建设,促进科技成果的培育与转化。三方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发挥地方高校“思想库”的作用,着力推进区域文化与资源的开发论证;推进先进生活方式进社区,参与社区管理及文化建设,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区;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的体育场馆、图书馆和其他文化设施,为区域社会的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实施学习型社会的推进工程,满足中国梦的实现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二、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区域社会合作交流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地方高校自身的服务能力不强。地方高校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上不可能与本地的行业分布及其发展情况完全一致,但应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培养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急需人才,选择与区域经济契合度高、实用性强的课题开展科学研究。当前,一些地方高校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设置陈旧、课程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与地方支柱产业、重点企业关联度不高,没有考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有关人才需求的长期性、人才培养的超前性。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地方高校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不能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跟不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

2.地方政府的协调与引导功能滞后。目前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是省级部门主抓高等教育,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来执行高等教育的管理、监督和督查、评估;市(州)、区(县)政府及其教育管理部门主抓本区域的学前教育、基础教育或职业教育。没有相应的组织机构来协调区域社会与地方高校的关系,缺乏地方政府、高校、区域社会三者互通的运行机制,缺少加强三者合作交流的平台。这种机制和平台的缺失,使得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协调与引导功能缺位。

3.区域社会对地方高校的认识不足、认可度不高。由于地方高校与区域社会二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社会对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社会服务状态缺乏了解。在一些部门或一些人看来,高校是研究高深学问、培养高级人才的“象牙塔”,与区域社会的生产、生活没有联系或联系不大,很少思考或根本没有思考如何利用地方高校的人才优势、智力优势和技术优势来发展区域经济。有的企业或单位即使对地方高校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地方高校的服务内容、服务形式不熟悉,对地方高校能为区域经济社会提供哪些方面的服务了解不多。同时,区域社会对地方高校的信赖感不够、认可度不高,宁愿花高价舍近求远,也不让本地高校来提供技术服务。

4.三方在发展关系协调上存在脱节现象。脱节的主要原因是行政管理体制上的条块分割,这给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学研基地建设等带来一定的困难。就地方高校自身而言,不管是省属或市属高校,还是省市共建高校,他们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课程开设都会按照学校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去实施,教师招聘、财政拨款、招生计划、设备设施配置等方面都是由上级主管部门决定,这或多或少容易与地方高校所在区域社会发展的需要相脱节。就地方政府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而言,它的关注点更多的是在地方高校能为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效益上。效益大,则合作紧密、支持力度大;反之,则会轻视或忽略高校的改革与发展。由于关注点不同,地方高校不能很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地方政府和区域经济社会不能及时把自身的客观需求及时反馈给学校,使得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不能有效发挥。

三、加强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区域社会合作交流的对策

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区域社会三方应紧密联手,共谋发展。地方高校在向地方政府、区域社会提供社会服务的同时,地方政府、区域社会也在不断满足地方高校的各种需要。地方高校在促进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也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因此,应建立地方高校、地方政府、区域社会合作交流的完善机制,使三者之间能够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开展社会服务是地方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实现其“地方性、应用型”发展思路的重要途径。地方高校在为社会服务中能够充分了解区域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并据此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操作中,地方高校可以采取与相关行业、企业和政府合作创办二级学院、合作共建实训实习基地、合作共建专业或进行课程开发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地方各界的合作和联系。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方面,要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的结构变化,不断提高学科的建设、调整、转型能力和条件。在科学研究方面,要着力“三个面向”开展科学研究,包括面向区域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基础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面向经营管理中的问题、生产领域的技术难题。研究要偏向于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增强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影响、辐射、带动、引导和提升作用。

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宏观调控机制,从完善教育立法、政策制定等方面对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工作予以适当的支持。为确保社会服务职能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地方政府应主动与地方高校携手,不断探索建立起一套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校社会服务机制。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支持或推动地方高校与相关产业联合共建科教园区;帮助地方高校与企业、科研单位共建产学研基地;召开科技成果推介会,促进地方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聘请地方高校有关专家为顾问,建立地方政府重大决策向地方高校咨询制度;等等。

区域社会应建立与地方高校之间的互动合作机制,加强与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协作,切实提高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水平和社会服务效益。采取相关措施,加强互信,建立地方企业、科研单位依靠地方高校人才支持、智力支持的体制,提高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对企业的吸引力。地方企业、社会各界要支持或推动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联姻”,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的人才资源、智力优势、科技优势,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无论是从地方经济、文化、教育发展趋势还是从地方高校的职能来看,地方高校已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教育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地方高校应抓住当前的发展机遇,充分利用自身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加强同地方政府、区域社会的合作,大力开展服务社会工作,不断提高社会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宋汉君,宋远航,程瑞峰.略论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8(5).

[2]颜新云.论地方院校的生存与发展之道[J].河池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3).

社交服务调研篇6

述职人:薛xx

单位职务:xx高中高二历史学科组长

会内职务:民进十堰市委委员、理论研究部部长兼东风高中支部主任

社会兼职:十堰市张湾区政协委员

述职内容:

一、认真履行政协委员职责、积极参政议政

近几年来,围绕十堰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十堰市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问题,在广泛调研、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本人代表民进市委或以委员个人名义区政协大会提交提案十余份,所提交提案大都立案。其中《建议在六堰岗亭处修建地下人行通道,解决此十字路通堵塞问题》、《规范中考中招、实现公平公正》、《修建东风一中桥解决广东路交通堵塞问题》、《关于解决广东路交通堵塞的一揽子方案》、《关于广东路及东风高中桥交通管理的建议》、《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行业滥收费问题》、《政府应以立法手段禁止在职教师个人开办补习班进行营业性授课》等提案受到市政府、市政协及相关部门领导的肯定与重视,早已落实。提案《修通东风高中后门连接凯旋大道的支线,缓解公园路、田沟巷的交通拥挤》也被政府采纳于年内启动。《关于推进凯旋大道沿线开发的建议》《建议尽快修建岩洞沟水库公园》《完善四方山南门公园设施给市民提供更丰富的休闲娱乐》也受到政府高度重视。向省里提交的信息《高考招生中的优录政策弊端丛生应该取消》被部分采纳,近年来在高考优录政策上已经作了许多调整。

二、坚持自学,提升自我

几年来,本人紧紧把握抓学习、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参加以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主题的政治交接学习活动,进一步加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认识,全面增强了服务社会、推进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了自己的政治鉴别能力、主动服务水平和理论素养。对中国民主政治的现实与未来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参政议政的理论水平与政策水平进一步提升。

三、爱岗敬业、忠于职守

从教以来一直战斗在教学第一线,长期从事高三历史教学,有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所带班级高考历史成绩一直居全市之首。积极从事教学研究,先后数次主讲市级教学研讨课,在省刊、省学术年会、东风科协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注重教书育人,善于做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和思想工作,教学得法,育人有方。担任文、理科班主任近20年,所带班级成绩一直居年级前茅,多数被评为优秀班主任,近十年中先后六次获得东风公司优秀班主任称号。

四、遵纪守法、廉洁奉公

作为教师,能够为人师表,遵纪守法,从不参与黄赌毒、从不涉足、从不接受贿赂。作为班主任,从不介入与钱有关的事:如班费、校服、资料费、采买用品。

五、存在不足:

(一)因本职工作繁忙,支部工作开展不够正常,活动偏少。

(二)调研研究不够,参政议政的深度广度有待进一步拓展。

六、今后努力方向:

(一)按照民进十堰市委的工作部署,认真组织、联系、协调东风基层委员会各支部开展各项工作和活动。做好基层组织发展、会员培训等工作,广泛开展组织间的交流,积极开展学习、考察、调研活动,努力提高本组织和会员的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和服务社会能力。

社交服务调研篇7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图书馆 发展 定位 合作

[分类号]G250

2007年年初,国家图书馆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标重大科研项目。时隔两年,由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柯平教授承担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图书馆发展趋势、定位与服务研究”课题已圆满结项。课题组通过问卷调研、实地访谈等方法,对新阶段下图书馆的发展定位等作了较细致深入的探讨,本文选取“南开国家课题组”中关于图书馆机构的专门调研问卷进行分析,内容包括图书馆当前和未来关于角色定位、服务以及合作情况等,主要是呈现图书馆当前发展现状,为图书馆的后续研究和综合建议提供基础。

“南开国家课题组”以省级地区图书馆为初级抽样单位,逐级按照一定比例选取样本,同时侧重经济发达地区的数据收集,以更好把握图书馆服务发展趋势并为其他地区提供经验借鉴。共发放各类图书馆调研问卷770份,回收303份,排除重复填写的问卷27份,有效问卷共276份,回收率为39.4%,有效回收率为35.8%。

从问卷分布情况看,所得问卷涵盖了全国27个省份,并具有一定的梯度。广东省回收的图书馆问卷数最多(35份),其次如河北省、福建省、北京市、辽宁省、天津市的图书馆比例较多,其他回收问卷在地区分布上较为均衡。从问卷来源类型看,在276份有效问卷中,公共馆有126份,高校馆有139份,其他馆填写11份。从行政级别看,省级图书馆有18份,占有效问卷总量的14.3%,县级以及基层社区图书馆的问卷共占38.13%。

1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图书馆角色定位和服务现状分析

1.1 图书馆角色定位分析

问卷对于各类图书馆的自身定位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信息服务中心、书刊阅读中心和文化资源中心,以其相对优势位居前三位,其比例分别为84.1%、73.6%和69.9%。社会教育中心及社区活动中心所占比例较低,分别为45.7%及17.4%。另有极少部分图书馆把自身定位为文化交流平台、公共信息资源交流服务平台以及休闲娱乐中心、政府信息服务中心。总体来看,图书馆的角色以资源服务为主,关注的是所藏知识的效用性,而较少考虑其作为机构实体的活动性和娱乐性。从机构类别来看,公共馆所强调的服务全民性大大超过高校馆。如在社区服务角色一栏中,公共馆的选择比例为34.13%,而高校图书馆的选择比例仅为2.16%,一方面反映出了公共馆关注延伸服务和基层覆盖服务;另一方面凸现出当前高校馆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上的排他性。访谈结果证实了高校馆对于社会开放的公开抵触,他们更希望把有效资源提供给校内的师生。

1.2 图书馆服务状况分析

1.2.1 服务对象与服务条件分析 调研数据显示,公共馆基本上都能突破户籍限制,面向本地的所有人员服务。但仍需办理相关证件(借书证或阅览证),占92.03%;而且,大多数需要交纳一定的费用(83.97%),真正宣称不需要任何手续的图书馆仅占5.43%。在具体分析各类图书馆的具体服务条件时,笔者发现,公共馆需要收取押金达65.08%,而高校馆需要收取押金的比例只占到19.42%。作为面向社会公众自由开放的公共馆而言,收取押金尽管便于管理,但在具体数额的设置上依然有待商榷。尤其是一些欠发达地区,其押金门槛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公众办证的热情,而且由于宣传不足导致部分公众认为需要付费才能进行借阅。以至于当近两年公共文化服务突出强调“免费、平等”时,广大民众将信将疑地涌进图书馆,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期待。

1.2.2 服务项目分析 调研结果见表1,图书馆的服务内容较为丰富多样,一半以上的图书馆都选择了含传统借阅与现代网络多媒体服务等在内的数十种项目。与倡导阅读型社会相对应,近年来图书馆在指导阅读服务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另有36,59%的图书馆开展特色文化推荐服务,活动效果得到当地民众的热烈支持。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图书馆并不热衷于广告宣传服务,这是由于一方面网络服务和新书通报服务等已能起到近似的推介效果;另一方面图书馆的日常业务主要是基于资源服务,但尚未有足够的资金和人力进行专门的广告策划活动。甚至有些图书馆把广告宣传活动理解为为企业或其他部门制作有偿推广服务,这种服务机会和方式都相当有限。

1.2.3 服务宣传方式分析 调研结果显示,宣传栏/牌以及网站推广由于方便快捷、省时省力等优点,成为图书馆当前最为常用的宣传手段,分别占86.60%和84.10%。宣传手册和举办推介活动位居其次,分别占48.60%和43.10%,这两种方式需要占用图书馆一定的资金和人力资源。位居第三层次的广播/电视/报纸、电子邮件以及电话,分别占26.40%、25.40%和17.40%,这几种推广方式具有受众面广、针对性和灵活性高的特点,但服务成本较高。此外,图书馆还借助“手机短信群发”的方式进行业务宣传,但比例仅占8.70%。通过电话访谈得知,这种方式主要在发达地区的某些公共馆中试行,这些公共馆除与大众媒介进行联合外,还积极与电信部门合作,以提高图书馆的影响力。相比于12.70%的公共馆利用短信群发,而仅有5.76%的高校馆正在进行这种尝试。

2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图书馆合作现状分析

2.1 图书馆与公共文化服务组织的合作情况

・就合作范围而言(见图1)。除了行政(如图书馆与政府部门、教育部门)和同行业务往来(比如与文化馆、博物馆、群艺馆等)外,图书馆与其他文化娱乐机构合作的机会很少。总体而言,当前图书馆与外界的合作情况并不理想,合作意向和实效所占的比例都相

・就合作频率而言,“由于某些因素限制,很少合作”占据最高比例47.0%,“经常协调合作”的比例与之相近为43.2%,而由于“竞争关系,不合作”占1.5%,“不清楚”占8.3%。这些数据说明了图书馆对于身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合作发展并不缺乏清醒的认识,关键是如何推行之。

・就合作交流方式而言,图书馆与其他部门交往主要以电话联系(51.81%)和共同举办活动(51.45%)为主,其次是信函往来(27.90%),再次为报告座谈(25.72%)。值得一提的是,很少交流的比例占到了25.36%,对应前面选项中“缺乏与其他相关部门的沟通”可以看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团体协作能力建设任重而道远。

2.2 图书馆与营利组织的合作情况

首先,在问及图书馆与营利组织交往情况中,图书馆依次列举了以下4类合作对象:信息公司(15.22%),咨询中心(10.14%),私营企业(9.06%),信息中介所(7.61%)。总体来看,它们之间的合作不仅在范围上比较窄,在合作频率上也比较低。如在调研合作交流方式方面,“很少交流”占据了最高的比例,达到了36.23%,而其他运用比较多的交流方式仅有基本的电话联系(19.20%)、信函来往(9.78%)、共同举办/参加活动(8.70%)、报告会/交流会(5.07%)和学习研讨(3.62%)。此外,本次调研中有两份问卷中提出了两种交流方式――购置数据库或试用数据库和外包业务。

其次,对于合作的效果,认为“效果非常好”和“效果一般”的比例相当,分别占40.2%和35.9%,仅有6.9%的图书馆认为“效果不太好”,另有17.0%的图书馆弃权回答。可见,尽管图书馆与营利组织之间尚缺乏有效的合作途径和足够的思想认识,但有限的合作中已初步显示合作效果,两者应该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共存共生发展。

3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图书馆未来发展分析

3.1 图书馆未来服务改善举措分析

图书馆必须通过多种措施来改善并宣传自身的服务,让更多的读者接纳并很好地使用图书馆。调研结果显示,85.1%的受访机构表示要提高馆藏数量和质量;多数受访机构普遍把改善的重点集中为:改善馆藏基础设施的达到64.5%,举办用户/读者培训的达到64.1%,调整开放时间的达到63.8%、举办讲座/报告的达到61.6%和提供主动服务的达到60.1%。而只有极少数的图书馆会选择以商业方式或降低收费标准来促进服务发展。作为以资源收藏和加工整理见长的信息机构,图书馆在馆藏服务上具备相当的实力和社会认可,加大资源开发力度,完善设施环境,增强用户利用信息的方便性(降低技术门槛,淡化时间限制自由),势必有助于图书馆在竞争环境中保持良好的优势。有些图书馆提出举办免证阅览日、开展明星读者服务等,以个性化服务拉近公众与图书馆的距离。

关于图书馆未来服务发展,来自图书馆的调研意见表明,意见的主体部分都集中在服务层面,这其中既有涵盖多个领域的建议,也有针对某一专属服务领域的建议,但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图书馆应首先树立主动服务的意识,而非等待读者主动上门寻求服务,这样才能有更大的服务覆盖范围与社会影响力。

在具体的服务范围上也存在一定争议,有些受访者认为,人们的需要是多元的,图书馆不可能包打天下,所以不宜将自身的功能延伸太广,以避免丧失了核心价值力。但也有主张认为应该扩展图书馆的服务层次、内容与质量,建立一种大文化服务体系,从而获取更大的社会认知度和价值认可。

在服务公益化上,大部分的意见是图书馆应当始终坚持其公益性质,以追求最大的社会效益为根本目的。但又有观点指出免费服务的观念必须与政府的经费承担联系上,否则只能是无米之炊。还有主张应坚持公益性与商业化多种经营服务有机结合。

在娱乐中心建设上,若干受访者提出图书馆应该在新形势下担当娱乐休闲中心的角色,但在具体的发展层次上又有不同的见解,一种观点认为公共图书馆应在提高大众文化普及民众休闲娱乐方面有所侧重。同时从资源的选择、服务方式的选择等方面围绕娱乐休闲职能做进一步努力,从服务的细节上体现其功能,最终是作为高雅的文化休闲场所而非单纯休闲娱乐服务。但也有观点坚决否认图书馆应该将娱乐服务作为发展重心之一。

在特色服务、个性化服务上,大部分受访者的意见一致,但也有某一高校馆提出在过分注重专指的同时可能会与大众化服务产生矛盾,要正确把握其尺度问题。其余如在文化传承和社会教育,普及文化知识消除知识鸿沟;信息收集、咨询和知识导航服务;建设自主学习型组织等领域受访者的观点较为一致,都持比较赞同的态度。

3.2 图书馆未来角色定位分析

在以往的定位中,图书馆的角色一直不避其资源和服务的地位。那么,面对新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环境,图书馆如何评价?调研数据表明,多数图书馆(65.9%)认可新环境给予了自身良好的发展机遇,部分图书馆(26.1%)持较为谨慎的态度,认为关键问题是图书馆能否善待和懂得把握这个机会。在这个新的发展环境中,图书馆又将发挥怎样的作用?调研数据表明,67.4%的图书馆认为,应该“在政府指导下与其他公共服务部门一起协调且稳健地发展”,29.3%的图书馆的态度更为积极乐观,认为其角色应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主导力量”。而认为“与其他非公共服务部门展开竞争,维护公众的利益”以及“不作答”的图书馆比例相当,均为1.1%。

综合图书馆的总体问卷调研情况,首先可以看出大部分意见认为图书馆应该对自身定位和角色有清醒的认识,并主动宣传和强化该角色,在加大图书馆投入的基础上增加宣传力度,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使主管部门和社会认同该角色。其次要从该角色的要求出发,做好图书馆事业。对于服务人群而言,图书馆必须了解并服务所服务人群,高校馆应主要为高校师生服务,公共图书馆则是服务社会,面对社会各界开放,要走出馆外,深入基层,服务的目的在于保障其文化权力,消除信息鸿沟。同时在注重服务同时也不应忽略学术性的构建。在图书馆的服务提供上,要避免千馆一面,找准自己的定位差异化发展,发展特色化服务。并通过网络实现服务的延伸与其他馆的合作,实现互惠互利的合作与资源共享。

3.3 图书馆未来合作发展分析

几乎所有受访者都承认合作的重要性,或认可其为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现实中却存在着一些不协调因素。调研发现,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部门协调沟通少(51.81%),对公共文化服务内涵和性质了解得不够(50.72%)和各地区公共文化服务部门发展差距大(50.72%)比例都过半,另有42.03%的图书馆认为合作中“缺乏有效的监督考评机制”,25.72%的图书馆认为“各级/各类部门分工不明确”等。针对这种情况,有部分受访者认为必须依赖于政府的协调指挥性作用,或者明确建立一个统一协调的上级部门,这样更有利于部门之问的沟通和协作,建立一个长效机制。在合作方式上,应该加强各文化服务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了解,利用各自的优势条件,通过最佳的合作切入点,并以注意彼此的互补性,避免提供同质服务,完善和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为此,要加强领导之间的交流、合作项目的长效互惠互利以及管理经验的交流。

大部分的受访者都认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对图书馆的发展是一个有利的契机,图书馆应抓紧机遇,加强与公益性组织的合作,以文化中心为轴心,形成一个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的社区文化服务体系;一般较为赞同的观点是:图书馆与其他服务体系不存在竞争关系,即使有也是有助于服务,是良性的,值得提倡

的。但在此体系中图书馆能否占据主导地位仍需待时日观察。图书馆应在大众性、普及性、平等性上与公共服务体系中其他部门有所区分,当然也要打破部门界限,发挥自己的优势,搞好与其他文化服务部门的合作,进行优势互补,实现多赢。

3.4 图书馆未来发展其他策略分析

针对图书馆未来发展改革,还有不少图书馆认为应该从资金(87.3%)、人员配置(61.2%)、读者调研(50.4%)、改进管理(49.6%)、延伸服务(36.6%)和制定发展规划(27.5%)等方面着手。有73.91%的图书馆认为障碍图书馆发展的最大因素是“资金不足”,39.9%的图书馆认为当前“人员结构不合理”,20%以上比例的图书馆选择了“馆舍或馆藏太小”、“设施落后”、“缺乏科学的定位和规划”等。外部机制对于图书馆的发展也有所影响,调研结果反映出图书馆等文化服务机构有待通过有效的运营联合来实现共同的目标,以及通过集体化组织的形象来获取更多的社会认可与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此外,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是主张政府加大投入力度,一是主张图书馆通过自身努力以及业绩争取政府的支持,相比来说后者的选择占据了主流,也比较符合现实的状况。许多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还提出了对图书馆法制定的殷切期盼。在管理体制上,希望建立起自国家图书馆到乡镇图书馆(基层图书馆、室)的独立服务体系,打破传统的行政局限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束缚,加强自上而下的协调和资源调配。内部机制方面则主张图书馆采用民主管理模式,改变现有工作人员竞争意识不强,定位不准,缺乏积极主动服务精神的通病,培养馆员服务的综合素质。

4 结 语

社交服务调研篇8

关键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科学技术协会工作服务创新

科协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和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推动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武汉市科协在党委的领导下,团结和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我市的现代化建设,在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促进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繁荣和发展,促进科技人才的成长与提高,维护科技工作者合法权益,组织科技工作者参政议政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推进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肯定与广大科技工作者以及人民群众的交口称赞。在科技革命迅猛推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融合势头渐猛的当今时代,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全面深化改革,完成武汉市委确定的武汉发展远景规划,迫切需要武汉市科协工作实现服务创新。

一、当代科学在深度分化中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要求科协工作实现服务创新

科学的这种非常复杂的学科体系,可以按不同标准对其加以划分。当前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包含哲学、文学、史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涵盖了数十个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它们与工学、理学、医学、农学和军事学等一起构成了当前我国的学科门类体系。对于自然科学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学术界已经早就达成了共识;分歧仅仅在于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价值、范围与作用等方面。

第一,就认识发展史而言,历史进程中不同社会认识形式及其学科分野,制约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深度分化。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人们对社会的认识,但在不同历史时期,这种认识的方式和达到的水平是很不相同的。人类对社会认识的历史进程大概有六种历史形式,也就是神话、经验(以史为鉴)、西欧中世纪以神学或信仰为主的认识方式、文艺复兴之后的理性主义认识方式、近代以来的实证方法以及当今非常盛行的解释学方式。在社会认识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分野,当代学科体系基本上也可分成这三个大类,这已经成为学界的基本看法与共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人类文明的进步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而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又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了思想指导。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过对社会历史的回溯与反思,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建构,对未来社会的展望与规范,提升社会的自我认识能力,使人类文明发展行进在正确的方向和轨道上。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标志着人们在认识社会和提升自我认识方面的进步,社会科学研究以其超前性和预见功能,引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当代科学在深度分化的基础上高度综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呈现出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交叉、相互借鉴和彼此融合渗透的趋势。

第二,就科学研究对象而言,研究方法成为学科分野的基础,决定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高度综合。自然科学是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探寻自然规律为目标,以实证性研究方法为手段,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等诸多学科,在人类认识、适应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人文科学随着人类文明发展而逐渐形成,以广泛的人文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文学、史学、哲学、艺术学等为主干学科,目的在于帮助人类理解和把握自身。社会科学是在近代以来逐步形成的,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力求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对社会生活做出科学的说明和合理的评价,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在人类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过程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一般来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可以叫做科学,而那些经典的人文学科如文史哲等则很难叫做科学,尽管我们称之为人文科学。我们认为这里研究的社会科学总体上也是适合于人文科学的,因为相当于与自然和自然科学的关系而言,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是比较相近的,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因此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科学包含了人文科学(学科)。

第三,就科学发展进程而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混合与分离,影响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在语言文字符号发明和运用后,人类生产技能与生活经验得以保持、提升和传播,人们在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中逐步产生了政治、伦理、军事、经济、历史、教育、文艺、美学等有关社会的思想,单在早期,它们是与数学、天文、地理、水文、农耕、畜牧等有关自然的思想混合在一起的,尚未分化为独立学问。近代以来,随着人类对自然认识的不断深入,自然科学的实证性认识方法扩展到人文社会领域,实证性理论与方法主导着社会认识和社会科学研究,科学主义成为社会认识的一种主要思潮。对于人的情感、意志、欲望和个性的关注,则引发了社会认识中的人本主义认识方式。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方法论上的差异,决定于它们研究对象的特点。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同一性决定了社会科学可以而且应当学习借鉴自然科学的某些方法;而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差别性则要求社会科学必须具有适合于社会现象的独特研究方法。在当代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中,凸显着社会科学区别于自然科学的特殊性,构成了实证与人本并行的局面。与实证、人本同时发生的则是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基础和特征的社会认识形式,形成了当代社会认识方法论中多种趋势并行的局面。

第四,在经济社会发展实践而言,学科交叉融合取得的巨大成就,强化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协同创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曾组织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等23个全国学会,出版了23卷学科发展研究报告与1卷综合研究报告。报告指出,科学与技术之间、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渗透、融合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学科联合攻关、跨学科融合创新成为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学科交叉融合成必然趋势。学科间交叉、融合,能够促使研究者打破学科划分,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当前学科间交叉融合在持续加强,各学科都朝着高度综合的方向发展。在科学技术的应用中,无可避免地涉及价值判断;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也越来越重视用实证方法克服单纯抽象探讨的不足。在科学发展的早期,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是紧密联系的整体。为便于学习和研究,培根、笛卡尔以来的学者将学术进行了分门别类,这种划分曾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学科的交叉、融合仍是学术研究中的普遍现象。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学科交叉融合往往带来创新。学科的交叉、融合往往是创新的前沿领域,很多学者对此深有体会。“学科割据”是现代中国科学与文化创新发展的制约因素。而整体性是中华文化的特点,其思想对现代学科交叉发展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学科交叉融合需要观念变革。交叉科学前景广大,但其发展面临诸多挑战。现阶段交叉科学仍难找到自身的位置,需要通过改革排除制约其发展的诸多因素。目前在科研基金等方面缺少对交叉科学的支持,旧有的学科划分方法不利于新学科的产生。除了缺少研究平台、阵地,缺少学科承认等因素制约着交叉科学的发展之外,对交叉科学理解的观念滞后也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科协组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要求科协工作实现服务创新

现在,我国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达到社会经济全面持续协调发展。科协作为科技团体,具有人才荟萃的优势,要团结和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与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开展社会经济发展重大课题研究和决策咨询,为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第一,武汉市确立建设国家创新中心的远景目标要求科协工作实现服务创新。党的十报告强调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武汉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强调要把科技创新作为加快城市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动力。为贯彻落实党的十报告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中心的意见》(武发[2012]7号),提出了将武汉建设成为立足中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创新中心的远景目标。科协组织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要求科协工作实现服务创新。全市各级科协组织通过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科协工作的方向和要求,认真履行“三服务一加强”工作职能,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上有新作为,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上有新突破,在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上有新提升,在加强自身建设上有新进展,为推进建设创新武汉、幸福武汉、生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奠定基础做出新的贡献。全市科协系统着力集成各种武汉科教资源,充分发挥全市数十万科技大军的智力优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推进学术交流、决策咨询、科学普及、表彰举荐、科技思想库建设等工作,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贡献力量。

第二,科协组织正确发挥作用履行职能的环境变化要求科协工作实现服务创新。具体来说:其一,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科技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用日益增大。其二,科技工作者的群体构成、利益需求、价值观念、发展方式等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对科协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三,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战略高度出发,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武汉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从党的群众工作和科技事业发展的大局出发,进一步提高对科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其四,充分发挥科协组织学科齐全、人才荟萃、网络健全的独特优势,使科协工作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为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服务,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第三,科协组织发挥特色优势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现实状况,要求科协工作实现服务创新。各级科协组织充分发挥人才智力和科技资源优势,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围绕武汉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献计献策,围绕科技创新和学科前沿的关键问题研讨论证,广泛深入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科技服务活动,促进了武汉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但是仍然需要进一步拓展服务创新的空间,具体表现在:其一,在学术交流活动中,虽然交流活动场次,人次,论文篇数实现重大突破,但缺少社会科学领域学科前沿的学术创新与交流,缺乏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领域学科前沿的学术交流(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武汉经济社会发展中热点、难点、重点问题献计献策要更多的吸引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专家学者参与。其二,在科技服务工作中,要进一步拓展院士专家工作站的范围,向社会科学领域延伸;企事业单位科协组织举办的“讲理想、比贡献”活动、“金桥工程”等活动吸引社会科学工作者参与,设置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的论题。其三,在科普助农工作中,在各级科协组织开展的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科普示范助力新农村建设项目、科普助推都市农业行动计划等活动中,引入人文社会科学内容,吸引社会科学工作者参与;新型城镇化中人的现代化、人的思想观念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中和谐农村、法治农村、文明农村、生态农村建设。其四,在决策咨询服务中,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湖北(武汉)院士咨询服务(活动)中心、“两型”社会建设专家委员会、经济社会发展思路院士专家咨询等重大项目,要与各级社科联一起,团结、邀请更多的社会科学领域著名专家学者参与为省市重大战略、重点项目的决策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科协组织发挥联系桥梁纽带作用的主要职能要求科协工作实现服务创新

要充分发挥科协组织“三个服务,一个加强”的重要职能,就必须加强科协工作,实现服务创新。2006年中国科协提出“三个服务,一个加强”的工作要求与目标,也就是科协要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为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服务;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能力。“三服务一加强”是新时期科协系统“三主一家”的崭新体现,“三服务”是科协组织工作服务创新的目标,“一加强”是科协组织工作实现服务创新的保证。

第一,科协组织履行其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桥梁纽带的职能要求科协工作实现服务创新。其一,科技工作者一方面要献身经济社会建设,在科技强国、科技强市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要实现自身价值,满足生活休息,教育提高,参政议政等要求。所以,科协组织作为科技工作者之家,必须创造条件,紧密联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工作者,使科技工作者更好地发挥作用,如科技研究、学术交流、咨询服务等,同时要维护科技工作者的合法权益,保证他们的学习生活、继续教育、评先授奖等待遇的实现。其二,随着我国教育文化事业的进步,社会大众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不仅有量的增加,还要质的提高。我们科协作为科技普及的主要社会力量,要针对不同阶层的对象进行科普宣传,运用多种手段,以满足社区、农村、企业、学生等不同群体对科技知识的需求,达到提高中华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和谐社会的目的。其三,科协自身的能力尚不适应。作为基层科协组织,自身条件还比较欠缺。比如工作人员配备少,有的人还有消极应付的精神状态,难以适应繁重的工作任务;硬件方面虽然近些年有所改善,但宣传车、科普场馆、科普经费等普遍不足,难以有效地开展科普工作;科协所属的学会协会有的活动不正常,缺乏凝聚力战斗力。所以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科协能力,全面做好服务工作。

第二,科协组织着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基础工程要求科协工作实现服务创新。各级科协组织在深入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着力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中,不断创新工作理念,整合科普资源,充分发挥科普工作主力军的作用,推动我市公民科学素质稳步提升。但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完整素质,也包括政治素质、人文素养等人的全面素质。其一,需要科协服务创新工作体系日益完善。在认真履行市素质办的职责,研究拟定并由市政府颁发《武汉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十二五规划》和《武汉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的同时,积极推进《武汉市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促进条例》立法工作,要将科学素质拓展为科学文化素质,以此囊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范围,涵盖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政治素质,文学素质与修养,法律意识与素质等等),其二,进一步彰显科学素质行动的成效。坚持以重点人群为突破口,实施包括文化素质(这要由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承担的)在内的各具特色的素质行动。虽然2011年武汉市公民基本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5.12%,提前达到“十二五”预期目标,但市民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素质并没有涵括在内。其三,在各类品牌科普活动中加大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方法与素养的普及培养。“百万市民学科学”品牌效应日益扩大,在全社会掀起了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高潮。但这里的科学应该涵盖社会科学,科普活动应该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的普及活动,例如法律知识的普及活动,针对老年人的法律生活知识普及,反的普及。其四,稳步推进涵盖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在区级科普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荣获“2011-2015年度全国暨湖北省科普示范区”命名等显著成绩的同时,要继续发挥科技馆科普主阵地作用,发挥高校与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科普资源特别是社会科学科普资源的社会效益,以进一步提升市民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整合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普及资源。

第三,科协组织竭诚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优质高校服务的首要任务要求科协工作实现服务创新。全市各级科协组织及所属团体一直坚持把培养、凝聚和服务各类科技人才为首要任务,千方百计建好科技工作者之家,竭诚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在科协工作服务创新中,要进一步密切与包括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内的各类科学工作者的联系,坚持联系科技工作者制度,认真听取各类科学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反映他们的诉求,搭建党委政府与科学工作者的沟通平台。同时,表彰和宣传工作中进一步加大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融合学科与课题研究的力度,积极维护科技工作者与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科协工作的意见[eB/oL].[2006-05-15]..

[2]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4.

[3]张春海.学科交叉融合孕育创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4-25(7).

[4].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1.

[5]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中心的意见[eB/oL].[2012-07-04]..

[6]曲颖.创造科协工作新型品牌力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J].学习月刊,2008(11):38-39.

[7]卢光发.论科协组织在服务和促进自主创新中的作用[a].2010湖北省科协工作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64-66.

社交服务调研篇9

五年回眸

继续教育特别是成人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成人教育协会成立之日起,就一直在推动成人教育相关工作的开展。2007年12月,当选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第四届理事会会长的朱新均,带领协会全体成员,坚持“把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作为中成协今后一个阶段的中心任务”。5年来,通过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品牌活动、国际交流等形式,不断拓展服务范围,提高自身服务能力。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发挥群众性中介组织作用,积极承担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委托的工作,服务政府决策。自2007年开始,受教育部委托组织开展“成人教育培训三项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2012年10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公布了《成人教育培训服务术语》《成人教育培训组织服务通则》《成人教育工作者服务能力评价》三项国家标准。受教育部职成教司委托,开展了多项推动社区教育发展的相关工作,负责起草《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标准》;参与目前已有的98个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和68个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评选;参与2010年12月召开的全国社区教育工作座谈会的筹备工作;对30个社区教育示范区进行督查;制定并实施了《数字化学习先行区评价标准》《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十二五规划》,评选出52个区(县、市)进入“数字化学习先行区”行列。2008年,根据教育部工作安排,承担草拟并上报了《关于制订国家中长期成人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建议(2009-2020)》。2009年,受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委托,完成了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西贝伦召开的第六次世界成人教育大会递交的《中国成人教育发展与学习现状国家报告》和2012年递交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贝伦行动框架后续活动进展报告》。

积极推动群众性、学术性成人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也是中成协的一项重要工作。先后编制了“十一五”和“十二五”《成人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指南》,组织了三批成人教育科研课题的申报、评审和立项,共有333项申报课题立项。从2008年开始,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合作,设立成人教育专项课题,组织了4批全国教育科研规划成人教育专项课题申报,共有54项课题批准立项。5年内3次面对全国成人教育界评选表彰了成人教育优秀成果奖,共有40部著作和482篇优秀调研报告、优秀论文获奖。协会每年都召开学术年会,以论坛方式,组织专题研讨和学术交流。2008~2010年主持承担了教育部社科司委托并列入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学习型社会建设研究”,完成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编写出版了《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学习型社会建设研究课题总报告》和《子课题报告集》。该课题研究成果在2011年教育部第四届全国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评选中荣获一等奖,同时向国务院有关领导和教育部提交了《关于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战略对策的建议》,课题成果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和社会影响。

在加强理论研究的同时,中成协积极推进成人教育学科建设,加强学科基础研究。一是助推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于2009年和2010年举办两届全国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交流研讨会。于2009年和2011年组织了两届全国成人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和表彰,先后共有75篇学位论文获奖。成立了“成人教育学专业中青年论坛”,并于2009年、2010年和2011年举办三届“中青年成人教育理论研究工作者理论研讨会”。开展了全国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基本情况的调查研究;建立了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库。二是开展学科基础建设工作。相继编写出版了《中国成人教育改革发展三十年》《新中国六十年成人教育大事记》等著作;2011年启动并实施了《成人教育与学辞典》的编纂工作。

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是当今国际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任务。中成协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推进全民终身学习。自2005年至今,连续8年举办“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得到了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目前已经成为协会的品牌行动。从2009年起,多次组织开展成人终身学习管理、学习成果认证、积累、转换制度和“学分银行”的研讨交流,总结介绍浙江省慈溪市、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等试点工作经验。与国家开放大学合作,启动了体育和艺术领域的“全民终身学习测评办法”的研发工作,并在体育(乒乓球)领域开展试点实验,目前已进入试运行阶段。与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合作,推进创建“全国城乡社区数字化学习实验(示范)基地”,建立了“全国城乡社区数字化学习协作会”,作为推进全国城乡社区数字化学习的交流协作平台。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合作,成立“社会教育与终身学习资源建设指导委员会”,开展社会教育与学习资源建设的调研、征集、评选、推介、整合工作,目前已评选出第一批全国社区教育特色课程。依托地方力量建立了“终身教育与学习研究中心”。中成协培训中心、上海和深圳培训中心5年共培训21072人。

适应成人教育面向世界的需要,加强成人教育的国际和地区交流与合作,是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的一项重要工作。一是参加国际成人教育大会。2007年和2009年,中成协率团出席了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的第七届成人教育全球会员代表大会和在巴西贝伦召开的第六次国际成人教育大会。二是与澳大利亚南澳洲政府合作开展交流活动。2009年3月,与澳大利亚南澳洲政府继续教育、就业和培训部暨南澳洲技术与继续教育部共同签署了合作备忘录。2012年7月,与南澳大利亚州州长签订了正式合作协议书。分别在新疆、云南、内蒙、河南等中西部地区合作开展了师资培训、学术交流等活动。三是积极组织开展国际成人教育合作项目研究。参与连续开展十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项目“农村社区学习中心能力建设项目”研究与推广。2008至2011年,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共同承担联合国与西班牙政府共同设立的“千年发展目标基金”项目“青年农民工教育就业培训专题”的研究与实验。2009年,启动并完成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北京办事处的项目《农村社区学习中心案例研究报告》。四是组织开展多种对外交流活动。5年间中成协先后多次举办和参加各类国际成人教育学术会议,多次组织人员互访,支持地方成协和分支机构组织开展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对外交流活动。

五年展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教育工作提出的具体目标和任务是,“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现代成人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在这其中,成人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协会第五届理事会,原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原党委书记、院长郑树山当选第五届理事会会长,张昭文当选为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大会选举产生518名理事、171名常务理事、35名副会长。审议并通过了《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第四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关于〈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章程〉修改报告》《关于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第四届理事会财务工作报告》和《关于调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会费标准的说明》。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对中国成人教育协会5年来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要求,中国成教协会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参与继续教育的顶层设计、标准制定、监测评估等工作。要坚持紧贴基层、服务一线,大力宣传国家发展继续教育的方针政策和各地创造的成功做法、典型经验。要加强自身建设,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不断增强协会的凝聚力。

面对成人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及未来的工作重点,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新任会长郑树山表示,全体成员一定会牢固树立使命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改革意识,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和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

郑树山强调,未来5年,协会将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围绕教育部的重点工作部署,发挥协会的服务功能。参与学术研究和相关标准的制定,以成人教育培训服务等三项国家标准为引领和抓手,促进成人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配合教育部职成司抓好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示范县的创建工作。成立“全国学习型城市建设联盟”,树立社区教育、企业职工培训、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典型,大力推广经验,使其发挥辐射效应。

二是加强科学研究,为成人继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发挥专家资源优势、坚持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科研价值导向,努力做好科研工作。包括:开展成人继续教育制度研究等,研究建立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换制度、经费投入保障制度、质量认证体系和评价监管制度等;开展基层成人继续教育的现状调研,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提供建议;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研究等。

三是发挥协会的特点和优势,努力创建协会品牌。继续开展好系列活动,夯实成人继续教育的活动平台和工作平台:与教育部职成司、中国教科文全委会秘书处一起,继续举办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动员更多的城市、地区、民众和社会机构参与其中;继续做好社会调研和终身教育资源的建设工作;开展对成人继续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的表彰和宣传,提升其示范作用。

四是加强与有关单位的合作,增强协会的服务创新能力。加强与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单位的合作,推出一批成人教育的公开课、精品课教材。加强与国家开放大学等单位的合作,培育一批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典型学校,继续开展农村社区学习中心能力建设等。加强与各级各类成人继续教育学校的合作,共同搭建推进全民终身学习的平台。

社交服务调研篇10

 

一、研究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技发展和科技更新的步伐越来越快。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立足提高质量和效益,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这些重大任务的落实都需要科技服务的支撑与引领,优先发展科技服务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目前,全国公益性、基础性的社区科技服务站约有1030家,广东省有社区科技服务站56家,其数量远远少于江苏省102家等经济发达省份,甚至少于江西(64家)、辽宁(84家)、陕西(95家)等省份,这与广东省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是极不相称的。广东省的社区科技服务站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四个城市,其社区科技服务站数量约占全省的73%。

 

1、社区定义

 

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2、科技服务业定义

 

科技服务是指是指运用现代科技知识、现代技术和分析研究方法,以及经验、信息等要素向社会提供智力服务的新兴产业,主要包括科学研究、专业技术服务、技术推广、科技信息交流、科技培训、技术咨询、技术孵化、技术市场、知识产权服务等活动。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关键产业。

 

3、社区科技服务站

 

在百度百科及中国知网没有查到准确的定义,属于新词。社区服务站是政府公共服务延伸到社区的工作平台,承担政府公共职能。本项目的社区科技服务站服务对象主要面向企业和群众,为社会提供科技服务。

 

随着中山市城镇化和积分入户政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外地农村人口向中山市转移。依托现有的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综合服务站,设立社区科技服务工作站,填补中山市社区科技服务站的空白,建立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整合高校等各种社会资源,对社区、企业居民开展要包括科学研究、专业技术服务、技术推广、科技信息交流、科技培训、技术咨询、技术孵化、技术市场、知识产权服务等基础性、公益性科技服、共性技术服务等,并形成长效机制,长期为社区企业及居民提供科技服务。这对于提升社区企业及居民运用科技能力和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基础和办法

 

本文通过依托该市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社区科技服务工作。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科优化、基础扎实、技能精湛、师德高尚、爱岗进取的教师科研队伍。目前,学院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任教师占34%,硕士学位以上师资占71%,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占70%。随着学院规模的不断扩大,通过培养、引进及外聘等渠道,学院教师和科研队伍将更加优良强大。

 

学院是一所年轻的高校,目前在校学生6900余人。设有机电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4个二级学院和四个跟特色产业镇结合的产业学院,建成了以电梯制造技术与维护、动漫技术与制作、服装造型设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等为特色的24个专业。

 

学院与英国、德国、新加坡、新西兰、澳大利亚、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一些院校和180多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关系,实行高位嫁接,以推进学院教学科研与国际接轨,与世界同步。学院目前承担了10多项省级科研项目、60多项市级和地方企业项目,科研经费1000多万元,获专利授权660多项(学院职务发明)。这些科研成果已有部分应用于生产实际,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学院还与广东装备制造工业研究院开展了全面科研战略合作(该研究院就坐落中职院内),从而大大促进了学院科研工作的发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广泛阅读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掌握社区科技服务的内涵和方式,思考如何建设适合中山社区的科技服务站。

 

2、个人深度访谈法。本研究将选取若干有代表性的企业代表和居民,了解他们的科技服务需求,为他们提供合适的科技服务。

 

3、发挥学校资源优势,开展暑期三下乡科技调查活动、走访企业等,获得一手资料。

 

三、具体实施

 

经过前期调研、深度访谈等,了解到中山的企业分布在各个镇区,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外贸企业出口低迷,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大。对高校提供的科技服务迫切需要,且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专业需求,科技服务工作站可以开展如下工作:

 

1、成立科技服务志愿者队伍

 

成立由各个行业专家、科技能手、工作人员等组成的志愿者队伍,组成专家智囊团与事务工作小组,与需要的企业开展结对联系和帮扶。将按专业镇转型升级的专业技术特征,分成八大类服务专业组;分头推进落实高企、新型研发机构申报、专利申请和横向技术攻关等问题;服务专家利用学校的科技资源和专业技术经验,深入镇区和企业,向社会提供科教设备、场馆、人才智库,针对企业技术改造、转型升级需求开展定企业、定项目、定时间的“三定”企业技改和咨询服务;开展订单培养、社会培训,为企业提供实用型技能人才,逐步解决一线技能人才的短缺问题,为企业留住人才、员工职称评审等提供辅导;酌情聘请企业技术人员进课堂。通过形式多样的服务,全面助力镇区产业转型升级。

 

2、开展科技服务工作站建设交流

 

为了借鉴其他院校建设科技服务工作站的经验,该学院带领工作站志愿者,到省内其他高职院校就相关工作开展交流,就制度建设、合作领域、成果认定、项目申报等做了专题研讨,取长补短,进一步促进工作站的建设。如与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就节能减排、产学研服务等方面的科技服务展开交流,与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就科技服务模式等开展了交流。通过交流,科技服务工作站的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并能发挥科研融合、资源整合的服务意识,深入一线,为镇区企业和经济多做有效贡献。

 

3、发挥产业学院优势,科技服务助产业转型升级

 

工作站围绕“服务社会、共享资源、科教融合”三大任务,以“服务25个镇区、开放校内资源、输送实用人才”为三大抓手。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有小榄商学院、古镇灯饰学院、沙溪服装学院、南区电梯学院四个与镇区特色产业结合的学院。发挥这四个学院的专业资源优势,与镇区企业开展科技服务帮扶。如:小榄学院以现代服务业为起点,进行对接产业的园区规划。在现有电子商务、营销与策划、金融财会、创业园区规划的基础上,以中山威卡脚轮有限公司为试点的机电一体化实训园区迈出了新的一步,助推小榄企业转型升级。沙溪服装学院通过把有社会担当的企业引进二级学院的同时,把他们的技术、设备、材料和销售网络也引进了学院,使企业的科研、生产、销售与我们的教学、科研直接对接,让师生的优秀作品为企业提供服务。具体流程为:专业教师和企业技师共同指导学生开发产品——企业遴选产品——打样生产——投放市场——反馈整改。这是一种开创性、务实性、“接地气”和联民心的职业教育新路径,使得企业和学校达到双赢。

 

4、社区科技服务工作站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服务社会

 

科技服务工作站除了利用专家学者的资源优势外,还通过对专业学生的培训,开展一系列的科技服务活动,壮大科技服务队伍,使得科技服务活动成为常态。如信息学院学生党员工作站多次到社区开展电子义务维修活动、古镇灯饰学院学生为2015年古镇一年一度的灯饰博览会担任志愿者、化工协会学生开展“保护母亲河之岐江水质调查活动”、校团委开展“中山市古村落文化保护”调查活动等,得到社会各界的赞许。

 

四、小结

 

在广东省市科技改革、创新驱动战略的大好形势下,以及镇区企业面临的艰巨科技任务和高企申报指标等,现中山企业界急需专家、学者提供科技和社会服务,在省内外的创新驱动大发展的“东风”下。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企业需要更多的科技服务支持。通过社区科技服务工作站的建设,实现职业院校和企业的良性互动,推动社会科技进步,促进人才培养工作。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