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医院检验科质量管理体系十篇医院检验科质量管理体系十篇

医院检验科质量管理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50:57

医院检验科质量管理体系篇1

为了加强临床科室与检验医学科的沟通,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检验医学科将美国病理学会实验室认可体系(collegeofamericanpathologists-laboratoryaccreditationprogram,Cap-Lap)员工培训程序、培训内容、评估时间、评估内容、评估方法、培训档案管理及培训过程监控指标等方面的质量标准及其在科室通过Cap认可过程中建立的员工培训与评估模式的成功实践经验运用到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中,通过对教学管理人员及带教老师岗位职责的界定、《轮转培训手册》的编写、入科培训、入组培训、出科考试、反馈及改进机制和培训档案管理等具体环节,逐步建立起一套系统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模式。基于Cap-Lap员工培训质量标准建立的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模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得到所有完成轮转培训临床住院医师的高度认可,荣获2008-200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临床住院医师轮转培训质量综合评价第一名。

【关键词】

Cap-Lap;培训;质量标准;临床医师;检验医学科

实验室员工培训是一个相当抽象的概念,模糊的质量标准容易造成培训程序缺乏系统性、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评估时机缺乏严密性、评估内容缺乏依据、评估方法缺乏科学性、培训档案管理缺乏条理性及培训过程缺乏监控指标等一系列问题。美国病理学会实验室认可体系(collegeofameri-canpathologists-laboratoryaccreditationprogram,Cap-Lap)的质量标准则对实验室的员工培训程序、培训内容、评估时机、评估内容、评估方法、培训档案管理及培训质量监控指标等方面的要求进行了具体而详细的描述[1]。2003年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检验医学科遵循Cap-Lap的要求,逐步建立起一种“谁负责谁编写,谁编写谁培训,谁培训谁评估,培训评估有记录,所有记录要归档,培训质量要监控”的员工培训与评估模式[2]。这套模式历经Cap三个检查团的严格检查均获得较高评价。临床医师到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可达到两个目的,一个是掌握与检验医学科相关的专业知识,提高临床医师完成岗位职责的能力;另一个是了解检验医学科全程质量管理体系,增加临床与检验的信任度。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检验医学科是临床住院医师轮转培训的科室之一,而我国尚未制订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轮转培训的相关制度。基于上述原因,复旦大学华山医院检验医学科吕元主任多次向医院呼吁进行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的探索。2008年起,在医院教育处的大力支持下,检验医学科开创性地将Cap-Lap员工培训的质量标准和科室通过Cap认可过程中建立员工培训与评估模式的成功实践经验运用到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模式的实践中。

1Cap-Lap员工培训质量标准

1.1培训程序必须先培训后评估;评估不合格必须进行再培训和再评估。

1.2培训内容实验室必须针对每位员工完成其岗位职责的能力进行培训。《员工岗位能力培训手册》必须详细而准确地描述每个岗位不同的培训要求,必须包括检测结果的判断和解释等技能。《员工岗位能力培训记录表》必须包括培训人及被培训人签名、培训项目和有效期。

1.3评估时间①新定岗人员(半年一次);②定岗一年以上在职人员(每年至少一次);③启用新的操作项目、新方法及新仪器时;④工作轮调前一个月内。

1.4评估内容必须针对已培训内容进行评估。

1.5评估方法①直接观察常规操作,包括标本准备、标本处理和测试等环节;②监测化验结果的报告和记录;③审核检测中间结果或工作表、室内质控记录、室间质控结果与分析和定期检修记录;④直接观察仪器保养和功能检查的操作;⑤通过已知结果的标本和Cap室间质量评估及室内盲样标本检测来评估操作能力;⑥评估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员工岗位能力评估记录表》必须使审核人员能够明确什么技能已被评估和如何评估。

1.6培训档案管理《员工岗位能力培训记录表》存入组室培训档案。《员工岗位能力培训汇总表》和《员工岗位能力评估记录表》存入《员工档案》。

1.7培训质量监控指标实验室质量改进计划必须包括合适的质量监控指标以保证质量的持续性改进。可选择培训与评估等记录为培训过程的监控指标。可选择Cap员工室间质量评估标本检测结果反馈表为培训结果的监控指标。

2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模式

目前,我国尚未制订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轮转培训的相关制度。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借鉴Cap-Lap质量标准和科室通过Cap认可的成功实践经验建立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模式,并根据培训过程的反馈意见持续完善。

2.1入科前准备

2.1.1建立培训团队1)教学管理人员由检验医学科主任及教学主管和教育处继续教育办公室管理人员组成。具体负责:①确定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的住院医师数量、批次和时间(与放射医学科相同);②制订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的住院医师的轮转进度;③督促带教老师编写《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手册》,经科主任审核后由教学主管汇编成册;④监控并记录各培训与评估的环节;⑤实施反馈及改进机制;⑥管理培训档案;⑦严格执行检验医学科和教育处双重管理的考勤制度。2)带教老师由检验医学科主任、主管、组长和检验医师组成,具体负责:①针对临床住院医师岗位需求制订培训内容;②培训并评估相关的培训环节;③根据临床住院医师的反馈意见及时改进培训质量。

2.1.2编写《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手册》制订培训内容的依据是临床住院医师岗位职责中与检验医学科相关的部分,主要包括:①网上查阅《标本采集和运输手册》;②指导患者、护士和其他工作人员进行正确的标本采集和运输工作;③网上选择和组合检验项目;④正确解读检验数据;⑤合理使用检验报告;⑥掌握与检验医学科交流的方式。手册由轮转进度表、入科培训、入组培训、自评表与评估表等四部分组成。每批更新一次。

2.2入科培训由科主任和各职组室的主管主讲。科室领导介绍科室的概况、通过Cap的过程和规章制度并参观科室。医疗副主任讲解检验科的全程(尤其是分析前)质量控制与临床的关系。医疗主管(检验医师)讲解临床医生在检验科的学习要点。实验室信息系统(laboratoryinformationsystem,LiS)主管讲解检验流程与LiS管理。文本主管讲解文本管理制度。安全主管讲解对实验室安全的认识。教学主管讲解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培训模式及注意事项。《入科培训记录表》由教学主管负责记录,每位授课老师和轮转住院医师签名后交科主任审核。

2.3入组培训由各临床组室的组长和检验医师主讲。

2.3.1标本接收室及抽血组1)理论讲解,包括Cap-Lap对检验科分析前质量控制与临床关系的要求,探讨临床医师、护士、患者及家属、标本运输工作人员和检验科在分析前质量控制中的作用。2)现场介绍,包括门诊抽血组工作流程,标本接收和拒收工作流程,标本接收过程中容易忽略的问题。3)示范,包括整个抽血操作、标本接收和拒收流程。4)专题讨论:如何做好分析前质量保证的工作。

2.3.2生化组1)现场介绍,包括生化组工作流程,生化组检验项目、临床意义及正常范围,项目标本采集要求(包括注意标本送检时间、标本拒收范围),急诊项目要求和危重患者项目急诊检验及危急值报告项目,生化项目检测过程质量控制,生化检验项目的合理使用。2)轮转各组,包括LiS系统标本前处理小组、出凝血小组、自动生化分析小组、电泳和杂项小组。3)专题讨论:如何做好生化检测的临床沟通工作。

2.3.3免疫组1)现场介绍,包括免疫组工作流程,免疫室检测项目及相关临床意义,免疫检测项目及分析和应用免疫检测结果,免疫室检测项目的分类及开单要求(包括开单路径),免疫检测项目的特殊要求(包括患者准备、标本的采集、送检时间等),主要是激素、甲状腺、药物浓度等,免疫检测可能存在的干扰(包括患者自身问题和检测过程中的问题),免疫检测过程中的全程质量控制。2)专题讨论:如何做好免疫检测的临床沟通工作。

2.3.4pCR室1)现场介绍,包括pCR室工作流程(以HBV为例),HBV病毒载量与肝炎的预后、转归以及肝癌患病率之间的关系,介绍HBV检测的方法和各自的优点、局限性,乙肝病毒YmDD基因突变以及检测的意义,我国标准化临床基因扩增实验室建立的意义和基本设置。2)专题讨论:pCR检测项目的临床意义和科研价值。

2.3.5门诊、急诊组入组培训1)现场介绍,包括门诊、急诊组工作流程,常规检测项目所使用的仪器、方法、操作、质量控制、检验目的和报告方法,门诊、急诊生化检验项目的正常值、临床意义、危急值、标本采集与运送的特殊要求和干扰因素等。2)专题讨论:门诊、急诊组等窗口单位与临床各科室的沟通方法。

2.3.6微生物组1)现场介绍,包括微生物实验室工作流程,怎样开出正确且有意义的培养单,各种微生物标本的采集、运送、储存的具体要求,各种临床上常见细菌的革兰染色形状,痰标本培养合格痰的判断标准,血培养流程,抗酸涂片及分枝杆菌培养标本采集、送检的要求,读懂微生物报告表达内容、药敏结果。2)依次轮转标本接种、痰标本鉴定、其他标本鉴定和药敏试验等岗位。3)专题讨论:微生物检测项目的临床沟通和科研价值。每组轮转培训结束时每位住院医师填写轮转体会,组长填写组室评语,由教学主管汇总后交科主任审核。

2.4出科考试带教老师依据实用性的原则针对培训内容出题并依据得分标准阅卷,阅卷后签名。评估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教学主管负责监考和试卷分析。教学主任审核评估结果。

2.5反馈及改进机制将培训内容和培训进度列为培训质量持续改进的监控指标,每批学员在出科考试时针对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的内容和进度也进行适时的不署名反馈调查。科主任定期主持召开检验医学科教学会议。教学主管汇总并汇报反馈意见。教学管理人员和带教老师根据反馈意见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完善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培训模式。

2.6培训档案管理《入科培训记录表》、组室评语和出科考试试卷由检验医学科教学主管汇总后交教育处继续教育办公室备案。出科考试结果由检验医学科主任录入每位受训医师的《临床住院医师华山医院轮转手册》(华山医院教育处编)。反馈表和改进措施在所有授课老师和科主任签名认可后,由检验医学科教学主管一式两份交检验医学科和教育处继续教育办公室备案。

3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模式的成效和体会

3.1培训成效检验医学科按照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模式培训了10批共100名临床住院医师。受训完毕的临床住院医师针对轮转培训的内容和进度提出了97条具有建设性的反馈意见和建议。检验医学科召开相应的教学会议,认真对待每一条意见和建议,集体讨论合理的改进措施并付之实际行动,取得2008-200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临床住院医师轮转培训质量综合评价第一名的优秀成绩(图1)。

3.2实践体会

3.2.1《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手册》的重要性《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手册》针对提高临床住院医师完成岗位职责的能力编写,受训医师普遍反映实用性很强,可作为工具书长期使用。手册是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与评估的依据,丰富多彩的培训方式有利于临床住院医师消化培训内容,开卷考试的形式有利于临床住院医师归纳总结培训内容。

3.2.2反馈及改进机制的重要性实践证明不署名的反馈调查反映出临床住院医师的真实想法并能实时监控培训质量。检验医学科定期召开相应的教学会议,集体讨论每一条意见和建议合理的改进措施,有利于及时发现培训过程的问题、解决问题并保证培训质量持续改进。

3.2.3检验医学科与医院教育处共同管理的重要性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系统的轮转培训在国内缺乏先例,作为医院住院医师轮转培训的管理部门,医院教育处响应检验医学科主任的呼吁并给予具体行动的支持:①将检验医学科列入临床住院医师轮转培训的科室之一;②将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模式的建立作为医院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③医院教育处定期进行专项培训质量调查并及时与检验医学科交流和沟通。检验医学科吕元主任对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方面的前瞻性和医院教育处的务实作风有力地推动了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系统的轮转培训模式健康发展。

医院检验科质量管理体系篇2

资料与方法

1.调查对象

咸宁市30家一级医院检验科(咸宁市各县市区中心卫生院)。

2.调查内容

检验科室内质量控制、室间质量评价、人力资源配备、设备配置、检测能力、科内制度建设、医院感染管理、生物安全等。

3.调查方法

采用询问检验科负责人、当班技师、医院领导和现场记录的方式进行统计。

结果

咸宁市30家一级医院检验科开展各子专业室内质量控制情况和参加湖北省、咸宁市各子专业室间质量评价活动情况见表1。咸宁市30家一级医院检验科人员学历、职称情况见表2(表略)。30家医院检验科共配备有万元以上仪器136台,其分布情况见表3(表略)。咸宁市30家一级医院检验科检测能力情况:所有卫生院均开展了三大常规、血型、肝功能、乙肝两对半检测,其中乙肝两对半检测只有一家卫生院使用酶标仪判读,其他卫生院均使用金标法检测,26家开展了肾功能三项,24家开展了血脂两项(胆固醇、甘油三脂)和血糖、C反应蛋白检测,而微生物检验均未开展。

咸宁市30家一级医院检验科科内制度建设、医院感染管理、生物安全等方面情况:有15家医院检验科张贴了检验科工作制度和技师职责,所有实验室均未建立检验科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没有建立医院内感染管理方面的制度,院感设备、设施配备不全,对在操作时发生的血液、体液污染、锐器扎伤等缺乏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实验室防护设施不全,有些卫生院由于领导重视不够或基础设施不足导致检验科业务用房偏少,造成布局不合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没有明显标识和区分,有的医院检验科甚至只有一间房,检测工作台和值班床放在一起。所有实验室均未建立实验室生物安全制度,院领导、职能部门、实验室人员对生物安全的认识水平不够,预防生物污染的能力不够,直接导致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力度不足。

讨论

乡镇卫生院检验科均没有建立完善的、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没有编写体系文件,检验质量管理普遍比较薄弱,缺乏质量控制的必要手段。所有卫生院均未参加省级室间质量评价,只有20家卫生院参加市级室间质量评价,而且参加专业也不全,质评成绩也不十分理想,仅10家卫生院部分项目开展了室内质量控制,而且质控方法还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另20家甚至未开展任何室内质量控制。究其原因,标本量小、成本核算、如何开展、无人监督是形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

医院对检验科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人力资源配备不合理,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是所有卫生院都存在的问题,调查的75人中第一学历均为中专及以下,只有10人获得了函授专科学历,除去两个检验专业出身的院长取得了副高职称外,其余在职人员均只有主管技师及以下职称。乡镇卫生院近些年最大的进步与变化是实验室设备有了很大提高,所有卫生院均配置了半自动及以上的生化分析仪、血球分析仪和尿液分析仪,还有的卫生院配置了电解质分析仪、血凝仪、酶标洗板系统。有15家配置了全自动生化分析仪、18家配置了全自动血球分析仪,可也有部分医院有一些仪器因室内温度达不到要求、电源地线原因、灰尘太厚而无法正常运行,成了摆设,还有的检验科因业务用房分配不足,致使所有仪器摆放在一间窄小的房间内,仪器之间相互干扰,检测结果波动很大。

医院感染管理、生物安全等方面的现状非常让人担忧,检验科工作服、隔离服、帽子、橡胶手套、护目镜、洗眼器、紫外线消毒灯配备不足,紫外线强度、压力锅强度监测不能定期进行,消毒效果就无从谈起,洗手基本上都用的是肥皂,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检验人员预防感染的观念差,乡镇卫生院的很多检验人员是由护士、药剂专业经过简单培训转行而来,没有系统学习过与检验专业有关的消毒隔离和无菌技术,多年养成的老习惯使一些检验人员对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很多规定无法适应。有些人为了操作方便,不按程序和规章制度操作,既不重视自我保护,也不注意交叉污染,生物安全存在极大隐患。所有卫生院均未开展医院内感染监测,此项工作一片空白。对生物安全在思想上、管理制度上准备不足,实验室管理的混乱,给生物安全带来重大隐患,消毒设施不完善,试剂、食品、标本、药品、血浆都放在一个冰箱内,其危险性可想而知。

医院检验科质量管理体系篇3

【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优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20)17-288-01引言:临床医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提高临床治疗水平,促进人体健康的科学。随着医学诊断流程的不断规范,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地位不断提升,目前已经成为临床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为了确保诊断结果的准确性,需要保证临床检验的质量安全。

1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现状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管理,历来被视作辅助诊断的项目,特别是在一些非三甲医院以及卫生工作站,很多医务工作者丝毫没有意识到检验技术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导致安全隐患频发,具体问题如下:第一,对检验流程重视程度不足。近年来人们对临床检验有了初步认识,然而在实际诊断过程中,部分医护人员没有严格执行安全检验的相关操作,对医院发放的检验流程手册视若无睹,很多时候甚至只是简单询问患者相关症状,没有进行检验步骤。第二,部分医护人员检验技术质量管理意识严重缺失,某些医院个别检验项目没有详细的质量要求和操作程序,大多数时间流于形式,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给患者造成更大经济压力的同时,影响诊断结果,间接导致了医患关系的紧张。第三,很多患者凭借自身经验对病症进行判断,当医生提出临床检验时,患者以及家属经常认为医院是在“骗钱”导致重大疾病未能及时确诊从而错过了最佳诊断时间。前不久引发舆论激烈探讨的“民航医院杀医事件”,正是患者家属拒绝接受一切检查导致了恶性后果。第四,整体来看,我国医疗资源处于严重短缺的情况,很多医院虽然制定了检验技术质量管理细则,然而医院各部门随时处于“战备”状态,特别是急诊等科室,医护人员常年缺乏休息时间,在执行上难免出现不合乎规定的疏漏。

2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优化对策

2.1提高临床医学检验人员工作精度临床医学检验对患者病情确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慎重对待,不断提高工作精准度。第一,检验流程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检验器械的使用和校准以及维护工作需要严格执行,并由医院领导定期检查。第二,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制定检验质量控制方案,疑似出现重大疾病或罕见病症时,检验人员需要对检验流程以及结果反复确认,务必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很多县级医院的检测设备功能有限,医务人员水平不够,因此检验结果若是存在不确定性,严禁瞒报或谎报,必须及时与病人家属进行沟通,联系具备资质的医院重新检验进行比对。第三,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很多致病因素将会被逐渐发现,因此医院应该定期组织检测人员进行培训,更新知识储备,当患者患有较为罕见的疾病或新型病毒等引发的疾病时能够及时发现,从而为患者争得宝贵的治疗时间。第四,检验设备需要由专人进行看护、保管,特别是一些重要的机械设备以及化学试剂。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药物可能存在过期现象,设备的精准度会下降,因此需要定期进行校准,务必保证检验设备能够随时提供精确数据。第五,检验人员必须对检验试剂使用严格控制,上岗之前需要通过医院的资格考试,人员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一旦出现错误必须进行严厉惩罚,务必确保精准性。

2.2检验人员在临床医学检验中应该加强沟通由于患者的病情多种多样,很多时候临床医学检验结果并不能及时精确反馈出检查结果,或限于患者症状和医护人员的临床经验,在病症没有表征时没能进行针对性检验。因此无论是检验人员还是医生,应该加强沟通,无论发现何种问题首先做到客观陈述事实,通过不同切入角度将所有情况综合分析,尽可能得出最准确的结果。医务工作者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很多错误没有纠正的机会,一旦出现,无法挽回。很多医生随着经验和职级的增加,在业内具有权威性,在绝大多数时候,他们的判断非常准确,受到社会的尊重。而臨床医学检测人员有时候会被医学以外的其他原因所影响,不敢说话,基于此,医院管理者应该制定严格的制度:首先,临床医学检测必须严格按照既定流程进行操作,原则上不允许出现失误;其次,医生需要根据检验结果与患者实际表现出的症状进行对照,判断检验结果的科学性,如果结果相符则正常治疗,如果结果不相符则需要进行二次检验,必要时需组织各科专家进行会诊,务必使诊断结果准确。最后,鼓励所有医务工作者就检验工作大胆说话,在医学范畴内正常讨论[2]。

2.3建立完善的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体系现阶段临床医学检验收费较高,特别是一些针对重大疾病的检验需要通过进口设备辅助进行,很多患者无法承受,一旦经过检验发现并不是预先设想的疾病时,患者难免产生“医院骗钱”的想法。基于此,应该建立完善的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体系。第一,从国家宏观角度出发,逐渐将更多的临床检验环节纳入医保,降低患者经济负担。第二,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的人认识到临床检验的重要性,同时对医生制定严格的规范要求,通过传统方法能够准确判断出患者的病症时,不必通过昂贵的器械进行辅助检验。第三,对诊断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内容应该包含患者发病前后的生活、工作情节以及饮食、作息规律,为诊断提供详细的参考,如果患者听取医生建议接受检验后未检测出病症,需要通过复盘对医生的工作作出客观评价,必要时予以惩处。

2.4开展全过程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优化还需要引入全过程管理理念,由此开展的管理需围绕检验前标本信息、实验试剂与实验设备、具体检测环节、检验报告展开。在检验前标本信息的管理中,在标本由送检人员送至检验科前,需对标本开展细致核对,同时对电子医嘱、所用抗凝剂、所用防腐剂、检测项目、采集方式、送检时间等方面信息进行检查,只有核对无误,方可将标本送检。在收到标本后,检验科标本接收人员需要对相关信息进行仔细核查,以此判断标本有效性,保证签字接收的标本有效,并拒收不合格标本;在实验试剂与实验设备的管理中,医院需要在每一批检验试剂入库后开展针对性的信息录入工作,涉及的信息包括批号、数量、有效日期、生产日期、购买日期等,该批实验试剂的库存量与有效使用期需要由计算机管理系统动态显示,包括试剂能够在有效期内投入使用。为保证医院试剂采购及时开展,应提供详细库存量等依据,提示即将过期的试剂,实现更加系统化的临床医学检验,临床检验工作效率提升、每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均可由此实现。在具体的临床检验操作中,需严格遵循现用原则、结合仪器设备使用配套试剂,配合采用分类管理模式的相关设备管理,医学检验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即可得到更好保障。在设备仪器管理中,还应引入数字信息化技术,设备仪器参数的及时录入、定期更新与升级也不容忽视。还应做好检验仪器设备的日常保养维修工作,设置专门人员负责相关工作,配合针对性建设的仪器设备使用台账,即可对仪器使用情况进行动态监测,随之开展的仪器校正需严格遵循国家相关计量法要求与规定;在具体检测环节的管理中,需建立健全医院检验科的操作考核制度、岗位职责、质量标准、工作管理制度,检验科工作可由此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由此分析具体实践中暴露的问题,即可进一步形成科学的标本送检核对制度、差错登记制度、安全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配合针对性的职业道德培训,检验工作者的责任感可大幅提高。此外,具体检测中的重要环节控制管理也需要得到重视,以此基于暴露的问题采取针对性处理对策,即可保证调整和改进的及时性;在检验报告管理中,需开展数字化检验报告管理,保证服务器系统能够及时录入患者检验结果,且计算机系统能够自动核对报告单相关指标结果正确性,只有通过核对的报告单方可发出。

2.5其他策略为进一步优化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还应关注资本同享、仪器运用管理、三基训练等策略。资本同享指的是检验仪器的网络化、自动化运用,以此逐步淘汰手工检验分析试验办法。配合业务知识的通常化培训、规范化的试剂盒运用,现代化的全自动分析仪器即可更好服务于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在具体实践中,专业学组的针对性调整、现代化仪器的开放和运用、各临床科室的小试验室规范、检验报告一单通的落实、集合化的仪器设备管理均不容忽视;仪器运用管理需基于检验仪器管理运用案卷开展,以此登记注册各类检验仪器,做到责任到人,基于操作指导书的检验仪器规范化运用也必须实现,定期维护、保养记录等工作也需要严格开展,检验仪器的稳定运行可由此得到保障;三基训练需围绕“三严”、“三基”的学习展开,医院检验科需要开展定期考核。基于临床医学检验工作的特色,必须针对性加强急救技术知识、急救医学知识的训练学习,并设法提升相关人员应对无法公共事件的应急能力,围绕新仪器操作步骤和原理、新测定办法、新知识开展的培训也不容忽视,基本医学知识学习的加强同样较为关键。通过加强临床科室与检验科的联系,检验科即可更为深入了解不同疾病的诊断标准,积累更多的常见病和高发病的医学知识,通过不断积累临床工作经验、学习各类知识技能,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即可取得更令人满意的成果。

医院检验科质量管理体系篇4

thepaperwasinordertoinvestigateintoscientificandresearchmanagementandnewproductexploitforthenewdevelopingindependent/commercialclinicallaboratory.thesubjectconstructincludedsamplesreceptionroom,clinicalbiochemistry,analyticalchemistry,radioimmunology,gene-baseddiagnostics,clinicalmicrobiology,cytogenetics,histopathologyandcytopathology,andqualitycontrolsystemandbiologicalsafetysystem,etc.intheScientificmanagementandeducation,itwasestablishedthat“KingmedScholarship”inbothcooperatesuniversityof“Central-SouthUniversity”and“ChongqingmedicalUniversity”inordertotraininghigh-levelpersonnelforscientificandtechniquedevelopment.

Keywords

independent/commercialclinicallaboratory;scientificmanage;scientificandtechnologicexploiture

摘要:本文对我国新兴的医学独立实验室,及其科研管理与科技开发等问题,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探讨与分析。本中心学科建设有:标本接收室、临床生化室、卫生检验室、放射免疫室、基因诊断室、临床微生物室、细胞遗传室、组织病理室和细胞病理室等多个学科,以及质量控制体系、生物安全体系,在科研管理方面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在科研协作大学设立“金域奖学金”,为科技发展培养高级技术人才。

关键词:医学独立实验室;科研管理;科技开发

随着我国医疗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医学独立实验室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在我国悄然兴起与稳步发展[1]。我中心是我国具有法人资格独立运行的第一个医学独立实验室。中心成立于1994年,原属广州医学院,从一个做保健品研发和经营检验试剂与器材的校办小企业,历经10年的发展,从开始仅有3~4间房,几十平方米的实验场所,发展到目前拥有4000m2,近300名职工,由多学科、多部门组成的一个拥有现代检验医学科学仪器设备的、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医学检验独立实验室。是国内首家通过iSo/ieC-17025认可和iSo9001-2000认证。目前正沿着美国Cap(病理学家协会)认可实验室发展,并且按照国际标准化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2]:即要有高质量、高标准、快速、准确的检验技术服务项目,同时大力开展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工作,不断引进新技术、新项目,扩大检验服务范围,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现就我医学独立实验室及其科技开发与科研管理等进行以下初步探索。

1医学独立实验室组织架构

目前,我中心以实验诊断部为主体,分设临床生化室、卫生检验室、放射免疫室、基因诊断室、临床微生物室、细胞遗传室、组织病理室、细胞病理室、免疫组化室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以及质量保证部和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等多个学科。此外,中心还在北京等地建立了自己的检验试剂研发与生产中心、健康检查中心。开展检验项目达1000多项,为广东省700多家基层医院和20多家三甲医院提供高新检验诊断技术服务。检验项目和服务范围日趋扩大,在当今国内检验技术服务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2医学独立实验室科研管理体系

2.1在提供检验技术服务中确立科研方向我中心是实验诊断技术服务的提供者,是一个高度专业性的独立临床实验室。为了满足广大地市级基层医院和部分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对一些特殊检验项目测试的需求,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按照国际与国内实验室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3,4]和国家、省、市科技发展规划以及地区基层医院科研工作的需要,确立自身的科研方向。

2.1.1建立实验室国际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及iSo/ieC17025要求,制定实验室质量保证和管理制度。积极参与国际(Cap)、国内(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和省内(广东省临床检验中心)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体系,在iSo/ieC-1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认可的基础上[4],创建美国Cap认可的实验室,建立省级生物医药临床检测试验基地和技术平台为目标。

2.1.2检验诊断试剂研发一是在北京金域重点研制和开发干化学检验诊断试剂,如骨代谢(骨钙知a/B)、尿碘、BV(细菌性阴道病)等妇婴保健与健康评价快速诊断检测试剂盒等系列产品;二是对目前承担的省市科委科研项目及其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研发新的诊断试剂盒(如改良嗜肺军团菌BCYeα-DGVp培养基和乙肝耐药基因分型检测试剂盒等)。

2.1.3基础应用研究检验中心通过自行研发、引进、合作等多种途径,运用分子生物学、分子免疫学、分子病理学等最新检验技术,整合先进的诊断技术和方法,大力开展特种检验项目:包括分子生物学基因诊断新技术、遗传性疾病易感基因诊断、感染性疾病病源微生物基因诊断等,为临床提供高新检验诊断技术服务。

2.2确立重点科研项目现阶段重点科研项目包括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研究及在iSo-ieC-17025认可基础上,创建美国Cap认可实验室和生物医药临床试验技术平台。研发妇婴健康评价系列诊断试剂盒、液基薄层细胞学(tCt)设备和试剂国产化、广东地区宫颈癌和癌前病变流行病学、细胞学和HpV(人瘤病毒)病因学研究等。

2.3承担和完成国家、省、市科技发展规划项目中心科研管理部门引导中高级科技人员,每年向省、市、区各级科研机构申报科研项目。近5年来曾先后申报、承担和完成10多项省、市科技发展规划项目,创建了检验医学产、学、研一体化的检验科技诊断技术平台,促进了金域医学检验科技事业的高速发展。

3人才培养与科研梯队建设

3.1科研梯队建设发展科技事业必须建立一支科研队伍,必须引进与培养学科带头人。为此,我中心在国内、外招聘了一批知名检验医学与病理学专家,组建了专家顾问委员会,指导科研工作。同时招聘与引进一批中青年科技专家,包括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等高中级科技人员,组成一支老中青三结合的科研队伍,承担各项科研项目。

3.2人才培养金域检验以广州医学院为依托,同时与国内部分具有检验医学专业的高等医学院校,包括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重庆医科大学检验系等密切合作,建立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共同招收硕士研究生,培养中高级检验医学人才。我中心亦选拔各学组技术骨干和优秀人才,外送委派培养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自身培养本专业学科带头人。

4建立科技攻关与科研奖励制度

4.1科技攻关对于目前承担的10多项省、市科委科研攻关项目,由老专家和学科带头人组织科研攻关小组,共同参与课题研究,撰写科研论文,组织科研成果鉴定。近2~3年来,先后开展和完成的省、市科委科研攻关项目有《嗜肺军团菌快速诊断试剂盒研发》、《乙肝病毒拉米夫定耐药基因快速诊断试剂盒研发》、《尿碘、骨钙知、BV妇幼健康评价快速诊断试剂盒研发》、《中国人pLGK1-3、K5及eDn基因工程研究》、《医学检验诊断试剂产学研一体化应用开发研究》等项目,并且取得了阶段性科研成果。先后在国际、国内10多种医学期刊发表了60多篇科研论文,现正准备做系列科研成果鉴定。

4.2学术活动检验中心积极参与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每年要派出5~6批科研管理人员、中青年科技专家和科技员参加国际(iFCC、apCCB)、国内(中华医学会检验学会)各种学术会议,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同时还申请承办或协办中华医学会的一些学术会议,以及卫生部和省卫生厅主办的检验专业继续教育学习班。近年来,中心先后承办了中华医学会检验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学独立实验室研讨会》、《医学微生物学检验新技术》、《分子生物学诊断新技术》等多个学习班,并邀请国内、外专家来讲学班授课。

4.3科研奖励我中心对科技人员在国家或国际级权威杂志上发表科研论文者,不仅提供全部费,而且给者以实际奖励。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参与科研工作,撰写科研论文,提高学术水平。

5建立检验诊断试剂产学研一体化研究开发基地

我中心参照国外大型现代化医学独立实验室产学研一体化运行模式,集科研、教学、检验、诊断、试剂产品开发和高科技检验诊断技术服务为一体,建立科研与科技开发生产基地。

5.1高科技检验诊断技术服务我中心引进国内外高新检验诊断技术,开展检验项目1000多项,为广东省700多家基层医院和部分三甲医院提供特种检验诊断技术服务。其特点:一是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二是提供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三是提高检验诊断技术水平,方便患者,缩小基层医院医生与上级医生间诊断和科研水平上的差距,减小城乡之间医疗服务质量的差别,提高整体医学检验水平。病人可以实现就近就医,避免因为医院不具备检验技术而不得不转院的麻烦。尤其是对于广大农村患者来说,他们不用再专门到中心城市,也可以享受到高水平的医学检验服务。

5.2建立科研与科技开发生产基地中心自身建有检验产品研发基地(北京金域高科诊断技术有限公司),将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新产品,进行开发生产。目前已有妇幼保健和健康评价快速诊断系列产品(骨钙知、尿碘、VB快速诊断试剂盒),取得专利技术和生产许可证,其中有些为国内首创,解决了过去对这类产品完全依赖进口的难题。

5.3通过医学检验诊断试剂产学研一体化应用开发系列研究对我国检验医学事业的发展、对提供高新检验诊断技术服务与检验诊断试剂产学研一体化,营造一个高新技术平台。

6医学独立实验室科技开发的有利因素

6.1资源共享、设备优良我中心现有全自动生化仪、放免仪、原子吸收光谱、荧光实时定量pCR、HC2、Dna杂交仪、化学发光仪、紫外分光仪、全自动病理组织制片系统、tCt检测仪、荧光显微镜、多头显微镜、远程病理诊断会诊系统、全排式生物安全柜等价值1000多万元现代检验仪器设备,最近又引进了气相和液相色谱仪、串联质谱仪等先进检验仪器设备。

6.2标本来源广、数量多每天有几千例临床检验和病理标本,来自全省、乃至国内其他地区,病例数之多、范围之广,是医院内检验科无法比拟的。2004年标本总量达到656973例,年测试量超过200万次,年收入6000万元以上。其中,病理标本量处于全国医疗机构首位,pCR、分子杂交等基因诊断、细胞遗传学诊断、优生优育系列诊断等项目的标本量在广东省位居前列。如果计算如此大的标本量和服务项目,为医院节约的设备等成本费用和为病人节约因异地求诊而导致的差旅支出,中心所创造的间接经济效益在数亿元人民币。

总之,随着临床医学检验独立实验室在国内的兴起和蓬勃发展,及其产学研一体化的运行模式和科学管理,科研与科技开发是推动我中心检验技术服务更加全面发展的源动力。

参考文献

1梁耀铭.医学独立实验室发展模式探讨.中国临床实验室,2005;4(1):16-20.

医院检验科质量管理体系篇5

检验科在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之间发挥着过渡作用,也是各级医院中的关键部门[1]。检验科工作中,最关键的即为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其直接影响着临床医生对患者的诊疗效果[2]。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医院检验科的医疗质量控制,以有效提升医院整体服务质量水平和患者对医院服务的整体满意度[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检验科的所有事物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在本次研究中,将检验科质量控制活动开始的前一年的相关数据设为对照组,将检验科质量控制活动开始的后一年的相关数据设为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数据中研究指标的差异。

1.2方法本次质量控制活动的开展主要针对的是我院检验科当前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活动开展的最终目的是提升检验科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满意度,最终实现患者对医院服务质量满意度的有效提升。本次质量控制活动开展的具体措施包括:

1.2.1科学合理的调配人才医院检验科中,许多工作都需要在多个不同专业的人才共同协作下才能完成[4]。①重视人才的培养,在检验的实际操作中,给检验科中经验较少的检验人员提供更多的学习、观摩机会,以使这些检验人员能够更熟练的掌握相应的检验技能。②定期举办一些医学技术的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参照我院检验科当前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③加强检验科的内部交流,帮助发现各自的薄弱点,以有针对性的加强学习。

1.2.2成立质量管理小组在检验科内部进行质量管理小组的组建,组长由科主任担任,小组成员囊括生化、免疫、血液、细菌等专业负责人[5]。同时在检验科内部实行个人责任制,对各岗位职责进行进一步的明确,分工细致,责任到人。在检验工作中出现疑问,可进行小组讨论,及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同时,要求检验科各成员进行相互监督。相互协作。

1.2.3注重每一个检验环节要求每一个检验人员站在整体的高度上对检验的每个环节进行把握,并能够充分的了解各环节之间存在的相应关系和可能产生的相互影响[7]。规范检验程序,具体的检验程序步骤为:申请检验项目收集受检标本检验处理受检标本写报告。注意每一个步骤都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

1.2.4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质控考核对检验科所有成员进行每月质控考核,实施岗位责任制,确保每一位成员均有较强的责任意识,能够在检验高峰期,妥善处理好每个环节,并可在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时及时给予解决。同时,安排专门人员进行仪器设备和试剂的管理、保养。

活动开展后,两组之间进行对比的主要指标为服务满意度,将两个阶段统计的数据对应记录入两组中。其中,临床科室的满意度由我院各科室每月汇总提供,门诊患者满意度及住院患者满意度的相关数据则通过问卷调查来获取。对比两组之间的患者满意度。

1.3统计学方法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对比以p

2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科室、门诊患者、住院患者的满意度相较于对照组都有明显的提高,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检验质量直接关系着医院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对于医院的生存和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充分考虑基层医院实际的清下,我科在进行质量控制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秉持着科学、公正、准确、高效的方针,以国家相关质量控制要求为依据进行检验工作[8]。规范化质量控制实行的过程中,检验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责任意识都有了相应的提升和加强,并进一步熟悉和掌握了质控的目标、程序、标准,能够最大限度的确保检验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可靠性。①检验人员需要由良好的品德和过硬的业务水平,可通过必要的学习培训来实现。实践工作中,可组织检验科全体成员进行《医院检验科管理办法》、《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等先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培养和加强检验科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②进行相关工作素养的培训,以帮助检验人员熟练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及时了解相关知识领域的新知识和新技能。③在专题报告中增加人文项目,注重检验科检验人员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培养,并进行相应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实现检验科内部的规范管理。④进一步完善检验科质量控制的考评指标体系。

由表1可知,经过为期1年的质量控制后,临床科室的满意度由85.04%提升至93.17%,门诊患者满意度由78.24%提升至86.54%,住院患者满意度由87.78%提升至93.84%,前后对比差异显著,患者整体满意度有了明显的提升(p

参考文献:

[1]邓素贞.质量控制对提高检验科服务满意度的调查研究[J].吉林医学,2014(06):1344.

[2]赵丙喜.基层医院检验科质量控制难点及对策分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01):597+598.

[3]王学燕.检验科检验结果质量控制措施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13):248+249.

[4]郝秀珍.医院检验科质量控制难点与应对措施[J].中国卫生产业,2014(24):62+64.

[5]刘盛强.浅议如何做好基层医院临床检验科质量控制的管理工作[J].中国医药指南,2013(28):284.

[6]朱丹,赵红霞,李未今,钱林利,林雪峰.pDCa循环在提高检验科门诊窗口患者满意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3(29):121+123.

医院检验科质量管理体系篇6

[关键词]临床检验信息系统;管理;标准化;编码;检验项目

FunctionalFeatureoftheLaboratoryinformationandmanagementassistantSystemSoftware

abstract:Duetofailingtostandardization,hugeinvestmentinclinicallaboratoryinformationturnedtobealotof“informationislets”,andlaboratorynetworkeffortwasinvainjustasplanting,treesonlywithoutforest.Facingtothemusic,westartedfromthenormalizationinexploitationplatform,informationplatform,andcodedtests,anddevelopedthesoftwareofclinicalinformationandmanagementassistantsystem(LimaS).Browser/Server(B/S)architecturewasemployedinoperation,Client/Server(C/S)architecturewasshiftedwheninquiring,andSQLServer2000wasusedasdatabase.Datasharingandcommunicationrequirementwithotherinformationsystemswerethoroughlytakenintoconsiderationindatabasedesign.elementaryunitwasutilizedindatamemories,multipleoutputformatswereofferedtoensuredatasharable,tCp/tptransmissionprotocolwassupportedtoofferdatainthesystemsharableforothersystems.morethanonewayofcipheringwasavailabletoensurethenetworksafety.afterall,thesystemhadcomprehensivelaboratorymodules,powerfulconnectioncapacitywithothersystems,convenientwaystoinput,standardizedcodedtests,all?roundandauthorityreferencevaluesdata?base,and,originaldynamicmanagementassistantfunction.Strikingeffectwasbroughtwithitintheapplicationinseveralorganizations.Desirablesocialbenefitsshouldbeachievedinclinicallaboratoryindustry,government,and,societywiththespreadapplication.

Keywords:Laboratoryinformationsystem;management;Standardization;Code;Laboratorytests

1背景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医院信息化建设成了医院发展必然走向。据悉,全国超过84%的医院进行着信息化建设[1,2],上海、山东医院整体实现信息化[3],贵州医院整体信息化建设如火如荼,南方沿海地区各医疗机构的电脑普及率及信息化程度则整体上更高[4,5]。然而,由于系统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基础较差、版本较早,走在前面的使用者面临被淘汰的危险;更由于没有从一开始就进行标准化,各自为政、重复研发,由此造成缺乏统一标准[6,7],使各医院、卫生部门、医保部门之间,信息无法沟通交流、互相共享而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8,9]:一方面是信息化建设本身投入不足、产品档次低且不成规模;另一方面却又存在资金、资源的巨大浪费。所以我国不仅各医院的信息化步履蹒跚、裹足不前,各医院信息化后区域内的网络化更是困难重重、难有作为,突显统一管理、区域规划的缺位与滞后。由于网络化滞后,医疗服务信息也流通不畅,造成对医疗服务的微观和宏观管理水平都十分低下[10],医院内部管理充斥着粗放型的管理方式[11]。例如,医疗服务成本长期以来都是医院经营者和管理者极其重视而极想弄清却一直没有弄清的基础性问题。众多的经营者往往掌握着一定的成本信息却由于资料的分散、独立而形成不了可供借鉴的成本信息;上级管理者或物价部门则由于缺乏可靠详实全面的实证资料而无从进行成本的分析。实际上,医院的经营者和管理者们就处于一种典型的“囚徒困境”之中,出现典型的“个体的理性导致集体的非理性”。这样,全国范围内没有一套完整可靠的医疗服务成本信息。经检索,以往10年间,见诸于公开发行的刊物的有关医疗服务项目成本的文献达数百篇,但涉及成本实证资料的文献仅有区区十余篇,涉及项目不足百项,占不到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中3966项的3%,其中涉及的检验项目不足10项。在这种医疗服务项目实证成本极其匮乏的情况下,医院的经营者不能运用经济规律进行有效的经营,非营利性医院的经济效益普遍比营利性医院的差;医院的主管部门如卫生局、卫生厅等不能进行科学决策,医疗服务补偿机制严重缺陷;物价部门则无据可依,往往循环参照、相互参照,信息严重失真,由此制订和修订的医疗服务价格既不反映其价值、也不反映其供求关系,医疗服务价格间关系严重扭曲[12]。所以,医疗体制改革“基本不成功”就不难理解。在检验信息系统(LiS)方面,更是版本众多、良莠不齐。如广州杜丰、广州康软、南方惠桥、广州怡捷、上海希森美康、杭州创业等各路开发群雄逐鹿、诸侯争霸,都在推出各自的LiS产品[13,14]。客观地分析这些LiS产品,各有其可取之处。它们的系统结构多为B/S或C/S或二者兼有,操作系统为winDowS2000以上,数据库为SQLSeRVeR2000,多能与HiS联接,能与主流检验设备联机,支持质控管理,部分能支持图形传输、条码模式[15,16]。但是,它们往往缺乏方便的数据录入方式、缺乏令人满意的图像图形处理能力、缺乏一些重要而基础的模块如微生物检验模块、尿沉渣处理模块等,对人员管理、耗材管理、工作量管理与分析方面要么全然缺乏、要么采用孤立的系统进行处理而不能实现流程与动态管理;更大的缺陷是,各种LiS之间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服务项目设置,不能实现数据共享,局部的计算机化不能带来整体的信息化与网络化。如此格局演绎下去,再多再大的投入,网络建设都将是只见树木不见树林[17]。

2LimaS的开发与试用

为了破解此困局,我们按《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年至2010年》、卫生部《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和《全国医疗机构服务价格项目规范》等要求建立了医院检验信息系统、按《医院会计制度》及《医院财务制度》中关于成本核算的要求建立了人员、成本及工作量等管理指标的信息化系统、结合《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iSo15189?2003)》中对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和技术要求方面的准则[18],建立了旨在能与本市卫生系统数据中心及各医疗卫生单位间信息共享的标准化信息平台,共同构建成一套完整的检验信息系统,称之为检验信息与管理辅助系统(LaboratoryinformationandmanagementassistanceSystem,LimaS)。本系统采用在作业时使用B/S而在查录时使用C/S系统结构复合模式,从而达到扬长避短的效果;使用SQLServer2000做数据库,在数据库的设计时充分考虑了数据共享和LimaS与其他信息系统的联网需求,对数据的存储采用最小元素结构,并可根据需要提供多种格式输出,保证了数据的可共享性;系统支持tCp/ip通讯协议传输方式,为系统内的业务数据跨平台共享提供了基础;可根据要求提供多种加密方式,这使信息系统的联网安全得到了保障;有全面的检验模块、强大的联机功能、方便的数据录入方式、规范的项目设置、全面而权威的项目参考值数据库、独创的动态管理辅助功能。

2.1LimaS包括如下主要内容及技术指标

2.1.1检验模块—临床标本的检验过程的信息化。

2.1.1.1检验项目已按标准化要求进行了系统化编码[19]。

2.1.1.2与HiS联接以实现标本信息及检验信息与临床的互通。

2.1.1.3与所有种类所有型号的检验仪器的联接以实现仪器检测全息数据和图形的自动传输、与具备相应条件的仪器进行双向联接,最大程度地提高仪器操作的程序化、自动化水平,如通常只有生产厂商才能进行的SYSmeX血球仪的散点图、半自动酶标仪的酶标板吸光度“地图”及结果判断等。

2.1.1.4显微镜镜检图形的数字化。

2.1.1.5可供选择的人工录入途径便捷而普适。

2.1.1.6安全可靠的数据有效性判断和提示,如负值的无效判断、定量测定项目过高或过低结果(如血钾>10mmol/L)的有效性判断与提示、重要检验项目定性结果(如HiV阳性、梅毒阳性等)的有效性判断与提示等,大大提高检验结果的安全性。

2.1.1.7参考值数据库对字段不仅区分性别、年龄、标本种类等信息,还进一步区分月龄、日龄甚至时龄、妊娠周龄等,全面、科学、方便于临床。

2.1.1.8强大的结果查询及相关历史资料的即时显示/提示功能。

2.1.1.9信息全面科学合理的检验报告内容与版面[20]。

2.1.1.10可选的检验报告英文版,为非国民就医者提供符合国际惯例的便利。

2.1.1.11规范而全面的质量控制管理模式—包括常规质控模式(Levy?Jennings质控图)、均值及差距质控模式(X?R)、moniCa质控模式、方差分析法、累加质控模式等。

2.1.1.12灵活而开放且符合项目规范的项目维护及客户化管理。

2.1.1.13内容丰富不断更新的检验临床意义文库以供临床实时查询。

2.1.2器材模块—检验过程物质消耗过程的信息化;检验仪器、设备、耗材全面入库管理。

2.1.2.1检验耗材消耗过程与检验过程的联动以实现自动出库,辅以实际数据损益盘点,校正可能出现的偏差,并在不断的校正过程中使自动出库过程越来越精确,使实际消耗过程及存量管理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

2.1.2.2耗材的有效期及最低必要存量自动预警。

2.1.2.3仪器、设备的折旧、使用率的信息化与成本分析。

2.1.3人员模块—检验过程人员工时分配的信息化。

2.1.3.1工作人员上下班管理自动化。

2.1.3.2人员在不同工作室、检验小组、直至检验项目之间的流动,其工时消耗和分配管理的精细化。

2.1.4管理辅助模块—信息资源促进科室内、外管理的科学化。

2.1.4.1任意选项及组合的检验结果统计分析,以此实现对检验资料的科学利用。

2.1.4.2任意选项及组合的检验工时量的统计分析,为人员的绩效管理提供详实、准确、可靠的基础数据,以此实现人员绩效管理及内部分配的科学化。

2.1.4.3任意选项及组合的各仪器检验工作量的统计分析。

2.1.4.4各个检验项目、项目组合、检验小组或全科的变动成本要素如各种耗材消耗量、仪器折旧率、人员工时量等的统计分析,结合固定成本资料,以此实现科学准确、高时效性的科室内及院内检验成本核算。

2.1.4.5标准化的信息平台,可与本市卫生局数据中心及各使用单位间可通过联网实现无障碍性信息共享。

2.2LimaS的试用本系统在本市三家市级医院、五家二级医院的检验科室使用情况十分满意,对本地检验信息化工程起到了“示范工程”的效果,它将是使本市与周边地区尚未使用LiS的检验科室实现信息化的首选,并将取代检验科室使用的现有的LiS;由于它标准化的检验项目设置,经过一定的客户化后,它也完全可以向卫生检验部门推广。

3LimaS社会价值

所以,该系统的进一步推广与应用,它将产生明显的社会效益。

3.1对本部门由于该LimaS可实现与医院信息系统、与互联网的无缝连接、可以实现对本实验室的人、财、物和信息的全息全程管理。

3.2对检验行业由于检验信息沟通的无障碍性,消除了检验服务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检验项目的标准化则有利于区域内检验信息的交流、互认、利于本行业发展的标准化和规模化,有助于通过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国家认可;从而引发检验服务提供者的优胜劣汰,检验资源的整合和配置将更趋合理,检验服务作为一个整体,效率将得到明显改善;作为一个行业,医学检验技术水平及竞争力将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3.3对政府作为一个标准化的信息平台,可为政府建立检验数据库、卫生经济类数据库,可为卫生主管部门的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准确、客观、及时、全面的检验服务信息,极大地降低决策成本、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显著地提高决策效率,从而彻底告别经验决策时代。

3.4对社会可以根据需要,实现本市医疗机构检验信息的联网互通,使检验信息在全市范围内实现共享,充分提高检验信息的利用率,减少患方在不同医疗机构间就医时重复检验之忧,降低患方择医、就医成本,节约社会资源[21]。

表1LimaS系统与其他LiS的特点相比主要性能指标(略)

参考文献:

[1]段会龙,吕旭东.医疗信息系统发展现状及趋势[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4,10(2):1?6,41.

[2]陈恒年,范水平,王景明,等.构建数字化医院促进可持续发展[J].医院管理杂志,2004,11(2):125?126.

[3]王爱杰,刘兵,王坤.聚焦山东卫生信息化[J].山东电子,2004,1:1?3.

[4]牛英,杨勇,余元龙,等.大规模集成化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J].医院管理论坛,2003,77:54?59.

[5]何智勇,李青,刘康,等.中山市人民医院数字化建设绩效[J].现代医院,2004,4(4):63?64.

[6]赵亚俐.把脉我国医疗信息化[J].中国电子商务杂志,2003,10:60?63.

[7]丰子.卫生信息化还要过多少个坎[J].医院管理论坛,2003,9:60?61.

[8]孙丽君.医院信息化迫在眉睫[J].中国电子商务杂志,2002,9:32?34.

[9]刘丹红,潘峰,徐勇勇,等.我国医院信息系统数据标准与HL7[J].中国医院管理,2004,24(2):39?41.

[10]刘丽娟,葛宏宇,路力,等.谈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医院的改革与发展[J].卫生经济研究,2003,4:39.

[11]黄文瑶.纠正补偿机制缺陷应是医院改革与发展的关键[J].医院管理论坛,2005,101:12?16.

[12]卜让吉,丁伟,王富才.对当前医疗收费标准的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0,139:12?13,19.

[13]龙二木,高育林.医院检验网络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医学信息,2003,16(9):493?494.

[14]张健,陈兴,李玮,等.“军字一号”工程检验科信息系统的初步应用及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16(10):1237?1238.

[15]丁锦春,王名育,陈少清,等.卫生检验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制[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3,20(2):110?114.

[16]王惠萱,王胜华,民.检验科网络化运行与管理探讨[J].医学信息,2002,15(12):702?703.

[17]高华.浅谈卫生信息化建设[J].安微预防医学杂志,2004,10(2):111?112.

[18]iSo15189:2003(e).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S].

[19]黄文瑶,谢宝同.对检验医学服务项目系统化编码之浅见[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6,4(2):39?41.

医院检验科质量管理体系篇7

【关键词】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流程改进;电子病历

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在近30年有了革命性的发展。硬件计算能力大幅度提高同时价格大幅度下降。软件开发方法论、开发语言、开发工具发展也很迅速。医院的信息系统应用得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条件已经具备。在这种条件下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医院的业务处理效率,辅助提高管理水平已经是医院信息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下面针对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具有的功能进行论述。

一、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功能

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医嘱信息与医疗记录管理,护理信息管理,临床检查信息管理,临床检验信息管理,医学影像信息管理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医嘱信息与医疗记录管理

医嘱信息管理系统是以医师的医嘱为主要管理内容的计算机系统。医嘱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作用是自动生成药疗单、治疗单、膳食医嘱、护理医嘱等处置单,减少核对的工作量和差错。同时将医嘱信息通过网络传往收费处代替手工进行自动划价,传往检查科室代替手工申请检查项目。

医嘱信息系统的功能包括:(1)医嘱数据的输入与核对处理。(2)药疗单、治疗单、膳食医嘱、护理医嘱、检查申请和医嘱病历的自动生成处理。www.133229.com(3)根据医嘱、治疗单、检查申请、护嘱生成每天的收费记录处理。

(二)护理信息管理

计算机护理管理系统,一般由护理信息、护理管理和护理支持等三个子系统组成,应用于护理管理、护理实践、护理科研与教学及其它护理活动领域。

1.护理信息子系统:是在搜集大量的医疗信息的基础上,按标准化以及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统一性的要求整理成护理信息。护理信息主要包括:(1)护理分级记录。(2)病人状况记录。(3)入院护理记录。(4)出院护理记录。(5)病房护理记录。

2.护理管理子系统:完成护理活动中对护理资源管理、护理人员管理以及护理实践中的文秘等工作。

3.护理支持子系统:用于责任制护理,辅助护理诊断和制定护理计划,以及为护理科研和教学提供有关的医疗信息等。主要包括:(1)辅助护理诊断。(2)辅助制定护理计划。(3)检索各种医疗信息。(4)护理科研。(5)护理教学。

(三)临床检查信息管理

临床检查有各种形式的结果,但归纳起来有6种类型:(1)定性结果,如一些定性检查。(2)数值性结果,如血压、体温、各种检验结果等。(3)文字结果,如病理检查报告、心电图检查报告、超声检查报告等。(4)图形结果,如心、脑电图等。(5)图像结果,如x光片、ct片、核磁共振片等。(6)动态图像结果,如血管造影检查记录、内窥镜检查录像等。

临床检查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作用就是用计算机采集、存贮、传输这些检查的结果记录。充分发挥出辅助诊断治疗的作用。临床检查信息系统不仅解决了医疗中的问题,同时也为收费等管理工作提供了原始数据。临床检查信息系统通常由:申请处理、结果采集、报告生成、结果存贮与传送和结果查询等几个部分组成。

(四)临床检验信息管理

临床检验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包括:(1)检验申请的输入。当病人需要进行各种检验时,医师能够在计算机上选择所需的项目,由计算机将这些申请单传往检验科室。(2)标本采集与编号处理。在采集样本时从计算机中调出检验申请并对将进行的检验项目进行编号,如果使用了条形码,此时将条形码贴在试管上。(3)检验与结果数据采集。将检验结果录入计算机系统。目前很多检验项目已使用自动分析仪进行处理,分析完成后能自动将结果传回计算机。(4)检验结果的传输。(5)检验工作登记。计算机将上述检验申请和结果记录下来,既能够作为检验科室的工作登记记录,又能够根据这些记录进行自动划价并传往收费处。(6)检验科室的质量控制。通过计算机记录下质量控制的数据,使检验科室能够随时掌握检验设备的工作情况,计算机绘制出的质控图形使质控情况一目了然。(7)检验结果的查询与打印。主要是使临床医师能够很方便地查到所需要的检验结果。

(五)医学影像信息管理

医学影像信息的管理是医院辅诊检查信息管理的一种。但由于医学影像的数据量比一般文字信息大几个数量级,这给医学影像的管理带来了许多技术问题,主要是影像的存贮、传输、显示都与一般文字信息有很大的区别。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通用的计算机设备性能也越来越接近专用设备。因而医院可以用较小的投资来建立一个功能较强、能满足绝大部分临床需要的医学影像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建成后,医院的影像检查设备可与计算机管理系统联网,临床医师可以在每个病房中使用联网的微机显示出所需的图像,包括:ct图像、核磁共振图像、超声图像、内窥镜图像、病理切片和电镜图像、血管造影图像、核医学检查图像、x光图像等。

二、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医院管理是指医院的各级领导通过各级管理职能部门实施对医疗、护理、行政等方面的全面管理。根据医院的医疗任务及业务特点,其中医疗、护理的管理占整个医院管理的主要部分,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也主要是对医疗及其相关信息的管理,因此在医院管理上,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一)正确无误的综合信息统计分析是领导和管理部门的决策依据

医院医疗信息通常可归为二类:一类是效率管理指标,一类是质量管理指标。效率指标包括伤病员流动情况,床位周转和使用情况等。质量指标包括治疗情况、手术情况、床位周转和诊断符合情况等。这些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真实反应一定时期内医院的收治情况、伤病员的人员结构情况、床位周转使用情况,同时从管理上掌握目前治疗水平高低和病种分布情况,经过计算和统计分析,院领导和职能部门可根据这些信息和数据作出一系列相应调整措施,出台一些适应当前情况的政策,使医院在收治上适应病人分布,在经费使用上减少流失和浪费,药品采购上少占资金,技术力量调整上渐趋合理。因此,准确、及时、可靠的信息反馈及综合分析是领导决策不可缺少的依据。

(二)医疗信息的计算机处理对各个管理环节进行实时监控

计算机是医疗信息处理必不可少的工具。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解决了涉及钱、财、物等环节的管理,对这些数据的流向从根本上加以控制和管理,使各级管理部门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这些重点环节实施监控。因此,信息管理的计算机网络化是对管理环节实时监控的重要手段。

(三)病案信息是科研、教学、总结经验、提高医疗质量的最好资料

病案是病人住院期间的全部检查治疗过程的真实记录。病案信息的管理既为科研教学提供原始信息资料,又为医疗质量控制提供依据。同时也反映了医疗质量水平的高低。

(四)提供优良的医学期刊信息服务也能为提高医疗水平和业务技术建设发挥作用

医学期刊是医学科技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报道科研成果的主要途径。它不仅可以推动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交流,而且在医院业务建设上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这是因为医学期刊是传播新技术、新创造、新信息、新科研设计及医学发展新动向的主要媒体,它为科学研究的交流和推广提供了园地。

(五)影像信息管理也是医院科研管理的重要部分

影像信息是通过录像、照片、幻灯片以及多媒体技术作为信息媒体存贮的医学信息,它既有医院重大改革的现场纪实,也有特殊病例的治疗记载,还有科研论文的精辟总结,它在促进医院建设及科研指导上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立平.军队医院管理学(第三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

[2]徐忠艳.医学期刊在医学领域中的作用[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1998,11.

医院检验科质量管理体系篇8

一、当前临床检验技术质量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不少医院存在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之间缺乏沟通,且互相之间产生矛盾等问题。检验人员在检验工作中总是指望临床医师能及时跟上检验科推出新检验技术的步伐,并想让临床医师体会到检验技术中一些高度专业化的难度,从而形成检验人员和临床医生之间的关系难以协调,导致不良的医疗合作关系产生,从而容易出现医疗缺陷并引发医疗事故发生。这主要的根源是检验科检验人员和临床科医生缺乏互相的合作关系及检验和医疗技术方面的沟通[1]。针对上述问题,检验科要做到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使检验质量显著提升,加强检验人员业务知识培训,提高检验人员素质,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检验工作,日益改善检验科和临床科人员的关系;严格认真做好室内、室间质控,确保测定结果的精确度和精浓度,减小试验操作经过中批间和日间标本检测结果的差别;增强仪器运用管理,保障仪器能正常使用:检验科自动化仪器使用能力的提升,要运用经国内有关行政部门认证注册并检测及格的医疗仪器。要创立、健全检验仪器管理运用案卷,对仪器登记注册、责任到人。同时,检验科要认真贯彻“三基”、“三严”的学习方针[2],同时要定期考核。应从检验工作的本色出发,加强急救医学、急救技术知识的培训。增强工作职员应对医疗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对新知识、新测定办法、新仪器的操作原理和步骤应实行重点培训并严格考核,不断增强检验人员的基本医学知识。检验科要加强和临床科室的互动合作与交流,熟悉不同疾病的试验室查看本色和疾病的诊断标准,理解临床常见病例和高发病例的相关医学知识,不断学习和积累临床知识和临床工作经验,提升专业检验能力。

二、提高临床医学检验技术整体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检验科需要建立和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和检验技术质量保证机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加强对试验室信息系统(LiS)的建设,严格的试验室标准作业程序,同时要求编写Sop文件,为试验室的规范化化管理和质量确保机制的创立供应相关的文件依据,尽量使检验经过标准化、精确化、程序化。科室质量管理小组要严格按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需求和检验质量管理的需求对检验人员工作的质量进行监控,严格监控室内质控记录和室间质评成绩,对发觉的缺陷和事故隐患进行及时处理,尽量避免医疗缺陷和医疗隐患事故的发生。落实管理机制和考核机制的具体情况。院方在对检验科的具体管理情况应落实到实处,不定期地对检验科人员进行检验技术质量的考核和监督。考核时要注意到整个检验过程中检验技术质量的考核,也要保证阶段性质量检查得到全面落实。加强医学检验人员和临床医生的联系,双方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和交流经验,实现相互发展。检验科工作根本任务是为临床一线医生决定诊断、判定疗效、查明病因、施行临床医学研究等提供全面准确的医学检验数据[3]。为此,临床科室医生们的意见和建议就成为检验科检验人员改进工作办法、提升服务质量的依据。检验科人员要积极和临床科室人员不断地进行联系和交流,每次召开质量分析会要邀请资深的临床医师参加,积极听取临床医师对检验工作的意见和要求,对临床医师提出的建议及时进行研究和有效施行,提高检验工作质量。

三、增强阶段质量控制力度,确保医疗服务质量提高

医院检验科质量管理体系篇9

关键词:医学检验;实验室认可质量管理体系;实习

医学检验是现代实验室技术与临床医学在较高层次上的结合[1],实践性要求高,为使检验工作的正常进行就必须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和准确,要达到这一目标,实验室必须有比较完善的程序和规则。

1医学检验专业建立实验室认可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

iSo15189实验室认可质量管理体系是国际最新质量管理的理念和质量改进方法的标准,其内容包括15个管理要求和8个技术要求。iSo15189核心思想是实验室质量管理持续改进,其意义在于用国际标准规范医疗行为和质量管理,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可靠。近年来,伴随检验医学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加之检验与临床各学科的交叉联系日益频繁,不同规格的医疗机构及相关领域对检验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即由过去的熟练操作工逐渐转变为当前理论实践能力强、懂管理的高级人才。因此,为培养高素质的检验人才,必须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实纲规定的专业技能,主动参与到实验室质量管理,对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制定、运行以及实验室认可熟知,以期在毕业后尽快适应临床检验工作,提高检验工作的质量。以往由于未将实验室认可体系纳入医学检验实习教学,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学虽然开设有临床实验室管理课程,但课程学习期间只是涉及具体的质量管理学术语、质量控制的方法和原理,并没有深入学习质量管理体系的制定和运行。如果将实验室认可体系及质量管理融入到医学检验实习教学,就可以做到在实践环节中,让学生主动参与认可的全过程,这样既可以巩固加深所学的理论知识,也可以为其将来参与实验室质量管理和认可打下一定基础,提高其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

2如何将实验室质量管理应用于检验专业实习中

借助iSo15189实验室认可体系,不断规范检验本科生的实习教学,注重检验规范操作和质量管理观念。首先要根据认证体系中的要素点,找到可以与实习相结合的点,之后编写实纲的试行版,并制定一系列实习计划;其次备课,向带教教师讲解实纲试行版及实习计划的具体内容,按其要求严格进行实习带教,告知学生将会不定期地在实习过程及实习结束后进行考核,并随时对实纲试行版具体实施过程进行总结,探讨实纲试行版的优缺点,寻找实纲试行版的不足之处并进行纠正,通过持续改进,优化相关具体实施内容,在试行版基础上修订《实纲》,经论证专家审定后,先在校内实施,有一定明显效果后向其他附属医院推广。要做好实验室质量管理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要求学生阅读有关iSo15189实验室认可体系的优秀文献,帮助他们对实验室认可有一个初步概念;此外学生要到各专业组进行轮转学习,将他们分到科室的各关键岗位(包括文档管理组、计算机信息组、安全组、仪器设备组、咨询组、质量监督组)。学生在科室轮转期间应掌握以下内容,包括检验项目,试验的原理、操作、结果的报告审核及分析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重点是学会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的全程质量控制,学会方法学评价和性能验证。每个学生在每个专业组轮转期间要完成2-3个作业指导书的编写或修改,并养成按作业指导书操作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参与到质量管理体系的各个环节,要让学生了解如何发现不符合项,发现后如何进行分析原因以及如何纠正等。在不同专业组要进行质量控制讲座,方法学评价和性能验证的培训并实操,CnaS-CL02认可准则的解读,质量管理体系培训,内审员培训等,在每次培训后进行考核并作好记录。在不同实习阶段针对内容不同对实习生要进行考核评价。通过考核评价发现实验室质量管理和认可体系与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习环节相结合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对实验室质量管理等诸多内容的掌握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对每一环节进行探索和改革,以此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从而达到持续改进。近年来,医学院校开始将iSo15189实验室认可与检验人才的培养相结合,认为对培养高质量检验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王惠民等认为,在通过了iSo15189认可的临床实验室实习过的学生,毕业后在各自的医院都很快成长为业务骨干,并承担着科室的质量管理工作,甚至成为科主任的助手[2]。iSo15189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思想就是“写你该做的,做你所写的,记你已做的,分析已记的,从而达到持续性质量改进的目的”,因此郑培烝等[3]在检验专业实习教学中提出为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质量管理的理念,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参与各个专业组标准操作规程(Sop)的编写与实践操作,例如标本的签收、不合格标本的登记、温湿度记录、室内质控的判断和处理、测定后标本的保存和处理等检测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对质量管理有感性认识,知道质量管理涉及检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只有每个环节都规范操作,才能保证结果的准确。通过借助实验室认可体系,即完善了实习生的检验规范操作,而且提高了其质量管理的观念。目前国内许多医院检验科均在进行实验室认可的准备工作,需要编写大量文件,学生对iSo15189相关知识的了解可以使他们很快融入检验科的该项工作中,同时也使学生掌握了标准化的检验操作,有利于临床工作的开展及相应医院iSo15189的申请工作[4]。

3总结与讨论

医学检验是一门对实践性和技术性要求很强的临床学科[5],通过临床实习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我们把15189涵盖的内容穿插在临床实习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逐步了解并掌握实验室认可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将带教过程中可能遇到问题以及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总结、商量探讨,从而找出最优的解决方案,让实验室质量管理的教学模式可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确保实习任务完成[6]。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自己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力。全面质量控制过程是实验室检测结果质量最根本的保证,也是15189实验室认可的核心要素,我们将iSo15189质量管理体系纳入到检验专业的实践教学,建立了新的实习教学体系,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和亲身体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工作产生影响。除此之外我们应该在临床实习带教工作中不断探索、改革,规范实习管理体系,从而培养出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职业道德、精湛的专业技能和实验室质量管理的优秀检验人才。

参考文献

[1]郑磊,王前.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和管理模式的优化[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1):115-117.

[2]王惠民,倪红兵,崔明.“临床实验室管理学”的优化组合教学[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4(1):88-96.

[3]郑培烝,曹颖平,王梅华.检验医学临床教学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18):2393-2394.

[4]贺付成,赵雪,明亮.检验专业学生医学实验室认可知识介绍及教学体会[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2,24(4):527-529.

[5]刘丽华.医学检验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11):1021-1023.

医院检验科质量管理体系篇10

【关键词】危急值;临床检验;质量系统;关键性;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807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788-01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健全,医疗手段也逐渐的先进,临床检验危急值在检验科质量系统中的作用逐渐增强。最近一段时间,检验质量出现问题,导致出现很多的医护纠纷,对医生自我形象的维护很不利,并且也对病人的健康产生了一定的负面作用。临床医疗工作中的核心是检验质量,检验质量是搭建检验科室与临床科室的桥梁。所以,须规范危急值的报告体系,将临床检验的危急值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指引其正确的操作。我院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2010年至2013年间来我院的175名临床医生进行临床检验质量系统中危急值的工作服务程度调查。特将结果呈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目标选取2010年至2013年间来自12个科室的175名临床医生为分析目标。其中,女医生有90名,男医生有85名,他们的年龄分布范围较广,最小的为21岁,最大的则达到了59岁,36.6岁为平均年龄。有78名医生的职位为副主任医师以上,主治医师有97名,这些医生均在本院工作两年以上。

1.2实施方法有效的管理危急值,制定相应的体系,根据职责进行管理。核心的管理手段包含以下的几个方面:首先,所有的医务工作者需明确危急值在检验科质量系统中的作用及关键性,为使医务工作者对管理方法的具体要求及规则有更明确的认知,可采用个别宣传及集中宣传的手段。宣传的方法可为将宣传画贴在公告栏上,发放小册子进行宣传,促使医务工作者对其自身的工作有更清楚的认识,要经常派遣一些医务人员去学习、培训,改变固有的危急值思想,增强自身的危机觉悟。同时,临床实验室是危急值找到的关键地方。建立奖惩体系,促使医务人员第一时间汇报危急值,表扬工作积极认真、业务水平较高的工作者,及时提醒危急值意识不够的人员,促进他们及时改正,积极进步。其次,临床实验室将危急值送达临床实验室后,临床科室的任务是及时正确的处理危急值。在这之前,科室要做好查对的工作。当确保查对未出现问题时才可依照自身的特点进行危急值项目的处理,促进危急值的处理工作逐渐完善。再次,要对病人进行随访及复查,观察病人的身体状态是否恢复正常。并且,及时记录病人的危急值,保留病人的记录,从而方便日后的应用。再者,要不断的健全危急值管理体系。依照具体的工作状况及时进行分析调整,改进危急值管理体系,促使其能适应医院的发展需要。

1.3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2010年至2013年间来我院的175名临床医生进行临床检验质量系统中危急值工作服务程度的调查。将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调查表上分为三等,“好”、“一般”、“不满意”。采用不记名的方式进行调查,共发放175张问卷,收回175张问卷,问卷全部回收。

2结果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2010年至2013年间来我院的175名临床医生进行临床检验质量系统中危急值的工作服务程度的调查。结果表明:有96名病人很满意,71名病人认为服务较为一般,另外的8名病人不太满意。

3讨论

最近几年,临床检验危急值在检验科质量系统中的作用逐渐增强。为使医院临床医疗质量得到发展,就需完善临床检验危急值体系,其结果直接关乎护理及治疗工作的开展程度。当今,国内外的很多医学界人士都对健全危急值体系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合理的管理危急值,注重其在临床系统中的价值。可以赢得患者的普遍认可,并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危急值管理工作的开展。建立危急值体系可以减少医护纠纷,促进医务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满足卫生部对医疗工作能力的要求。危急值体系的建立可以保证病人的人身安全并促进临床医生对检验科室的工作较为认可。当然,规范危急值体系可以促使检验科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及工作能力提高。

研究表明,参与问卷调查的175名病人,其中,有96名病人很满意,71名病人认为服务较为一般,另外的8名病人不太满意。这一结果符合国内的相关报告,表明了危急值体系的完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医院检验科的工作水平及能力,有利于促进检验科工作人员提高积极性,并且还可赢得临床科室的医生的普遍认可。

参考文献

[1]柴淼,罗晓慧,郭晶,等.试论临床检验中危急值的应用[J].中外医疗,2011,12(1):41.

[2]黄海云.检验科危急值的设立及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0,13(1):76.

[3]袁春雷,王冬娥,任伟,等.iSo15189实验室认可与危急值报告、追踪制度[J].现代医院,2009,2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