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理论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52:14

电力理论知识篇1

关键词:知识背景电力财务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407.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大环境下,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给电力财务管理的环境带来了重大的变化,财务管理的观念也需要持续更新。对于我国大部分电力企业而言,电力财务管理需要逐步摒弃落后的模式,创新管理手段与途径。

电力行业既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之一,又是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所以在电力行业中实施的改革和创新应当严谨和与时俱进。我国的电力行业一直在市场中有特殊的位置,原因主要是我国的社会体制和经济政策,电力行业内部并没有全面参与到市场经济的经济当中去,但在知识经济背景越来越显著的今天,电力行业其财务管理的创新正势在必行,本文首先阐述电力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的必要性,阐述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方式与路径。

知识经济时代电力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在我国,电力行业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公用事业,其地位重要而又特别。电力行业的垄断性较高,缺乏成本意识。随着我国电力市场的不断开放与完善,为顺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大,传统电力企业自然而然会受到市场、技术和投资等多方面环境因素的挑战,并萌生出生存危机。现阶段,我国外商投资的主体趋于多元化,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又给电力企业的转型与发展蒙上了一层未知的阴影,使整个电力行业陷入了深层次的困境,其竞争实力与市场开放程度普遍出现大幅度的下降势头,在管理层面上缺乏自主核心技术的创新,致使电力行业的经济效益不理想,而电力管理创新的着重点就是财务管理方面的创新。从整个行业的格局来看,电力企业开展有效地财务管理创新,并探索出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新型模式对于其今后的生存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力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对于企业顺利度过市场、技术难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产生积极的意义。首先来说,财务管理的创新会解决电力系统内部暴露的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难题。近些年来,我国对电力企业进行改组、重建的途中,凸显了大量未解决的财务管理的体制机制问题,主要表现在利润分配机制的制定,多元化投资整合的明确,财务资源的合理配置,资本结构的科学优化,电力行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构建与完善,证券市场的平稳、有序地运转和企业核心产品的鉴定与评估等,经由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完善会逐步解决这一系列影响经济正常运转、电力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困难与矛盾,促使电力行业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克服体制机制障碍,积极开拓电力市场,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第二,电力财务管理的创新与模式的完善,会紧密服从和服务于知识经济时代下电力行业的创新与发展,大幅度地提升信息、技术和知识等多种生产要素的分配与流动,优化电力资源的配置,促使电力企业主动加强行业、技术与知识的创新,最大限度地提升电力行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知识经济时代电力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思路

2.1财务风险管理模式的创新途径

知识经济环境下,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要想从根本上创新途径与方法,就要首先从人才的培养入手,企业必须有意识地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促使他们尽快地掌握财务理论、有较强的业务素养和较扎实的财务决策能力,需要持续地充实个人的财务理论知识,并在财务理论的基础上,与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不断创新,把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转移到依靠管理的进步与提高财务管理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才会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风潮影响下,财务信息传播的速度与频率大大加快,假若电力企业无法在第一时间感知和获取外部信息,或者披露不及时、不准确,都会给企业开展下一步的电力决策造成一些隐患与风险。为有效地规避财务信息在反馈或处理时所催生的决策风险,需要在确保会计信息精确性的前提之下,进一步要求财务报告的公开性与透明性,确保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受知识经济的影响,企业风险投资所占据的投资总额的比重不断扩大,因全球经济市场所带来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给企业投资造成的隐患远比传统意义上的工业经济大得多,这造成了财务管理中不可避免地产生风险管理与投资,加剧了财务管理工作的难度,也不利于投资的保值增值。基于此,必须加大调研力度,采用最科学、先进的手段与途径搞好投资项目的设计、评估与论证,从而规避投资风险,确保财务管理任务能够平稳、健康运行。此外,第三次科技革命至今方兴未艾,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与周期极大地缩短,知识、信息、技术和工艺的更新速度异常迅速,在财务风险随时可能加重的情况下,财务风险管理模式实现与时俱进,会给电力企业妥善安排财务管理,避免更多地经济损失。

2.2财务管理方法的创新路径

在当前知识经济的宏观形势下,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外部环境变得相当繁杂,经济全球化趋势势不可挡,企业要想争得一席之地,就要努力扩展市场范围,拓宽投资领域与渠道。特别是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企业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时要通

观全局、放眼全球、布局同行业、服务本区域,及时获取各种财务管理的信息,才能使企业在错综复杂的财务管理环境中得以持续发挥影响力。同时,企业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它在日常经济活动中,都要履行基本的职责,企业的财务管理不能只拘泥于又财务部门人员统一施行,必须要开展预测、细化和决策等管理活动。这就要求企业内部需明定各自的责任,统筹规划,扩大财务管理的主体空间,调动各部门技术人员的聪明智慧、集合大家的才干,并汲取和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的良好经验做法,实现财务管理的创新。

2.3财务管理理论的创新方式

前文已提到,当今经济时代,一个企业要想取得竞争的主动权,就要靠人才与技术,技术是企业生存之本,而技术的发展与理论创新息息相关。就目前而言,电力企业要做到这点,就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用这一正确和先进的理论指导财务管理模式的改进,将财务管理与转变电力能源开发方式,实现电力行业机构的升级与换代,最终统一到国家关于电力行业的改革决策上来,切实将财务管理理论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并紧密与经济时代下的电力行业发展相适相协调,更好地发挥理论的应用效能。在经济时代下,企业的财务目标主要集中于投资人员的利益,投资者有对电力企业所创利润的分享权,这也在很大意义上将劳动人员对企业价值的占有权予以剥夺。知识资本已成为企业乃至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同时也掌握着企业效益分配的命运,相较于物质资本,知识资本对于提升企业的经营价值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效应。从这个角度来讲,企业财务目标的深刻改革有利于更精准化地开展财务管理。

结语

电力企业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内部财务管理创新对于电力企业改革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要充分认清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电力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的紧迫感,增强忧患意识,一切从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出发,依靠电力财务管理的新模式促进电力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戴雄敏.浅谈电力财务管理模式与创新[J].广东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6).

[2]王守信.当代电力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的思考[J].电力企业管理,2011,(10).

[3]李奇.论电力财务预算管理与风险管理的关系[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1,(16).

电力理论知识篇2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电动力学

1.引言

《电动力学》课程是物理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也是理论物理的第一门基础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高等数学、数学物理方法和电磁学等基础课程之后开设的。分析整个电动力学教材的内容体系,我们不难看出,矢量分析和数学物理方法好比电动力学的双腿,电磁学的实验、定义、公式、方法和应用则是它的躯干,而物理概念、物理思想、物理图像和物理思维方式是它的灵魂。

由此可见,学生的数学基础特别是对矢量、张量分析的掌握是学好整个课程的关键,没有这个基础,学生就无法领会电动力学的定义、公式和方法。电动力学本身是一门较难也比较枯燥的理论课程,如果此时教师不注意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自主性的引导,就很容易滋生厌学清晰,从而影响教学质量。本文利用建构主义理论针对电动力学中如何处理一些知识的教学做了一些探讨,希望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是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代表人物是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理论内容丰富、流派纷呈,本文只对建构主义理论中对学习及教学的认识加以浅析。

2.1建构主义理论对学习的认识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在原有经验基础上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这种过程要在实践中或者在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通过新旧知识间的反复相互作用而建构而成。在此过程中学生依靠同化和顺应来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同化是指把外来的信息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以丰富和加强原有的思维取向和行为模式;顺应是通过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与新的信息产生冲突,调整原有认识结构,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通过不断地同化——顺应——同化——顺应……循环往复,相互交替,将新知识转化、组织和重新组织,并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这就是学习的过程。

2.2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的认识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是学生在教师设置的情景中通过交流和协作对知识进行主动加工的过程。它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对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学生对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只能由学生自己来建构完成,所以在教学中不能把教师对知识的理解传递给学生,而要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即教学的关键其实是向学生展示这些结论是如何得到的,而不是去熟记这些结论。

3.建构主义理论对指导电动力学教学的启示

3.1学生基础现状分析

学生经过对经典物理学力学、热学、光学和电磁学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和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并且已经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但目前的基本现状是:数学基础知识特别是矢量计算基础较差、先行课程电磁学的知识有很多已经生疏或遗忘、学生习惯接受教师“咀嚼”好的知识和方法,不愿意也不会自己去思考和总结,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

上述问题在班上是普遍存在的,它为电动力学的正常教学提出了了刻不容缓的难题,如果不运用适当的手段搞清楚学生的知识状况,并能及时调整知识的讲授方式以便能适当与先行课程做好衔接,就势必给学生学习电动力学造成很大的困难,对教师的教学也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3.2建构主义对教学的指导——两个案例的分析

(1)“位移电流”的教学

‘位移电流假说是麦克斯韦为了将稳恒情况下电磁场所满足的麦克斯韦方程(积分形式为推广到普遍情况(包括稳恒和非稳恒)而引入的一个定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新概念,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的思维里可能比较熟悉的是传导电流的性质。

稳恒情况下,磁场的安培环路定理的积分那么在非稳恒情况下,磁场的环流这个地方,书上的阐述是由麦克斯韦方程与电荷守恒定律之间的矛盾来引入这个概念的口。这是用理论来讲授理论,当然推理严密,讲解简单。但在教学中,我觉得可以从大家熟悉的含有平行板电容器的充、放电电路(图1)来讲述,学生会更领会“位移电流”的本质。

现考虑以L为边界作曲面S1和S2,其中曲面S1通过导线的横截面,有自由电子穿过S1;而曲面S2通过电容器的两极板之间,没有自由电子穿过S2.这说明,尽管两个曲面的边界L是相同的,但穿过曲面的传导电流并不一样,也就是说这个方程不能推广到非稳恒电流的情况。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麦克斯韦提出了“位移电流”的假设,将方程稍做修改为就代表“位移电流”的贡献。下面再来计算的表示式。利用×)所以直接比较得出:由此式我们就很容易看出:位移电流的本质是变化的电场,它和传导电流一样都能激发磁场。引入位移电流以后,上述电路的全电流可表示为:这个全电流在整个电路中是连续的。对上式取散度(并用到这样一来,平板电容器充、放电电路中出现的矛盾就得到解决:在电容器两极之间随时间变化的电场形成了位移电流它把电容器极板中间断的电流.厂连接起来,使全电流.Jr具有闭合的性质。

(2)“谐振腔”的教学

第四章四、五节讨论的是有界空间的电磁波的传播问题,以矩形波导和谐振腔为例,研究了高频电磁波的传播的驻留行为。从知识的角度来看,本章属于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类型,在前面,先给学生回顾和讲解分离变量法求解亥姆霍兹方程中的定解问题,同时让学生学会分析理想导体的边界条件。有了这两个基础以后,后面介绍的具体例子——谐振腔和波导问题的求解就应该不是重点,学生只需要针对具体情况分析好边界条件就没有困难。

我们知道谐振腔是储存某一特定频率的电磁能量的器件,常用于选择并发射某一频率的电磁波。我觉得作为一种光学的应用器件,讲授它的功能、用途以及为何具备这样的功用是很有必要的。在教学中可以从复习学生比较熟悉的LC振荡回路的知识来过渡到对谐振腔的讲解。我们知道,低频电磁波是利用

如图(2)所示的LC振荡回路激发的,首先用外电源给电容器充电至U,合上开关k以后,储存在电容器内的电场能与电感中的磁场能在不停地相互转换,形成电磁振荡。LC回路振荡频率为

电力理论知识篇3

关键词:知识建构;概括;升华;小学科学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03(2015)09-0050-04

小学科学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探究自然科学的机会,但每周1课时的教学时间限制了探究活动的开展;“螺旋上升式”教材编写方式,导致内容有宽度而无深度等问题。一个较新的方法是将科学、技术、社会三门学科整合在一起,形成StS课程,进行每周4-5课时的统整教学。整合后的StS课程可以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围绕某一个主题学习,结合多学科的知识深入探究,防止学科知识的割裂和知识点的重复。

知识建构(KnowledgeBuilding)是一种新建构主义理论。与传统的基于过程的教学不同,知识建构理论强调的是基于原则的教学设计,从观点、社区、工具三个方面阐述了12条原则,其中,一条核心原则是强调观点的概括与升华。在源自日常生活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对多样化、复杂的“观点”进行概括和总结,不仅仅是简单罗列观点,而且引用他人观点和权威资料来丰富和提炼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和学生可以收集相互关联的观点,放入一个升华短文中,加以概括,提出更复杂且相互联系的社区观点。

在StS课程的教学中,运用知识建构理论可以更有效地实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本学期的探究活动围绕“电”展开,通过观点的“概括”与“升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电”出发,建构出有关的知识体系与设想,如不同发电方式、我国发电能源结构、国外发电方式、对我国发电能源结构的建议和大胆的设想等,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对“电”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促进交流协作。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围绕研究主题“电”,了解不同发电方式的优缺点、我国发电方式能源结构等。

(2)初步形成“电”的系统化认知,认识到电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

(3)能够进一步理解知识建构学习,熟练使用知识论坛的阅读、改进、发展等功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自主开展基于知识建构的探究学习,积极运用多种研究方法,通过与老师、同学的交流积极主动地合作,不断提出和完善个人观点,共同建构社区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更加关注与“电”相关的现实问题,增强环保意识和安全用电意识,并落实到平时的实践行动中。

二、教学平台

知识论坛(KnowledgeForum)是知识建构理论的支撑性工具。学生可以将自己的隐性知识外化到知识论坛中,辅以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成个人观点。学生通过知识论坛提供的阅读、发展观点和支架等功能,提炼和完善自己的观点;在小组内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小组成员讨论后将观点进行综合,实现个人观点向小组观点的转化。在多元化观点的基础上,知识论坛提供“升华”功能,联系多样化观点,总结出更综合、更统筹的观点,形成班级观点。在此过程中,论坛内还提供了形成性评价的工具,帮助诊断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反馈到正在进行的活动中。

三、教学对象

南京市白云园小学六年级(2)班有28名学生,其中,男生13人,女生15人。在计算机操作方面,学生的打字速度达到了基本要求,熟练掌握使用计算机编辑文本、浏览网页等基本操作。在论坛使用方面,学生在“电”这个主题之前已经接触过知识论坛,会使用知识论坛浏览、发表、修改、引用和联系观点。在自主学习方面,学生能够自发地提出问题,并与他人进行讨论,合作探究学习。在对主题感知方面,“电”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有关“电”的现象、知识或经验。

四、教学过程

知识建构理论强调从真实的观点、现实的问题出发。“电”作为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源,学生在生活中早已通过感知接触过“电”并形成了初步的经验。教师引导学生从身边真实的情景――灯泡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自主探究,集体建构,逐步建立关于“电”的系统性认知以及“电”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在现有认知水平上实现知识的创新。

五、个人观点的提出

1.问题情境

教学初期,教师通过“点亮小灯泡”的实验创设学习情景,对学生进行集中教学,让学生初步感知“电”的现象,熟悉并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探究作铺垫。

2.初步提出个人观点

教师在课程初始创设的学习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开始在生活中寻找有关“电”的现象:有的学生提出“鸟站在电线上为什么不会触电”的问题;有的学生注意到干电池、发电机等与“电”有关的物体;有的学生简单描述了有关“电”的现象,如闪电、灯泡发光等;还有的注意到不同的发电方式,如:水力发电、火力发电、潮汐发电等。学生将这些观点和问题及时记录在知识论坛中的“对电的了解”和“最初的问题”两部分,以便学生观点的交流和分享。

3.筛选并确定研究内容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每个学生都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教师的引导下,与学生对观点进行分类汇总,确定了研究内容分为“电从哪里来”、“电的流动”和“电与生活”。在“电从哪里来”中,确定了对闪电、火力发电、水力发电等不同的发电方式的探究。教师还带领学生参观火力发电厂,向专业人士请教,听讲座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4.观点推进

确定探究闪电后,学生开始从教师提供的网站、文本资料或书籍入手,详细了解闪电的形成过程。与之前简单描述闪电现象不同的是,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在课堂讨论中表述自己的观点,还会利用示意图形象、具体地解释闪电的形成。

对于研究潮汐发电的学生,在阅读资料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提取其中的重要信息;学生整理后,提出“潮汐发电和水力发电工作原理相似”的观点,并画出示意图,详细解释了潮汐发电的工作原理;最后,提出要对问题“为什么潮汐发电现在还没有大规模使用”进行深入探究。

教师通过“点亮灯泡”的实验创设情境,引入到有关“电”的研究主题,引导学生从真实的问题出发,允许多样化观点的存在。学生经过与同伴、教师的讨论,从多样化的观点中确定了自己的研究主题,并在知识论坛中写下对研究主题最初的了解,形成个人的最初观点。学生通过阅读他人的观点,引用与自己观点联系密切的观点;同时在教师指导下仔细阅读权威资料,并将其中的关键字词、语句进行归纳,融合到自己的观点中,推进个人观点。

学习初期,学生并不知道如何概括资料和观点,只是将查找到的资料复制到知识论坛中,作为个人的最初观点;随着探究的深入,学生意识到要通过阅读材料,概括出材料主旨,并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成观点,才能继续探究,推进个人最初的观点。在提出个人最初观点到个人观点推进的过程中,学生实现了从最初的简单罗列观点和问题,到引用他人观点来丰富自己的观点,再到概括权威资料,融合到自己的观点及提炼观点的跨越。

六、小组观点的形成

在学生感兴趣的研究问题中,有些学生开展了对干电池进行探究。于是,学生在知识论坛中提出对干电池的了解后,以小组的形式,通过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干电池的发电原理,最后在论坛中提出小组的观点。

1.设计实验

确定对干电池的发电原理探究后,学生认为要了解干电池的内部结构,于是,学生选择对一个废日的干电池进行解剖;学生将解剖后的干电池与电池的内部结构图对照,认识了电池的内部构造。为进一步探究电池的工作原理,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一般流程,提出自己的假设“电池里的酸性物质与锌片反应而产生电”。为验证这一假设,学生将实验搬到课堂上,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将锌片放入白醋中并测量其电流,结果测量出了微弱的电流,证明了假设的正确性。

2.深入探究

小组演示实验后,学生开始提出问题:“为什么用白醋而不是其他的物质”、“锂电池、充电电池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与非酸性物质反应能否发电”以及“为什么干电池只能用一次而充电电池可以在充电后重复使用”等。小组成员对于能给出确定答案的问题在课堂上及时解答;对于不确定或不知道的问题会记录下来,以便课后查阅资料,进行下一步的探究和解答。

学生提出个人观点后,教师将观点相同或相似的学生分到一个小组。在小组内部,小组成员先提出自己的观点;组内成员进行讨论,质疑,查资料;最后,将观点进行汇总,确定一个研究主题并提出小组的综合观点。

实验前,干电池探究小组的成员提出个人的观点,组内总结概括一个探究的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过程中,学生对实验进行解说,学生所有的解释都是在理解原理、概括材料、抽取关键词的基础上进行的。实验结束后,全班学生对小组成员提出问题,有的问题是对实验本身提出的问题;有的是其他相关的问题,这使小组的观点与其他的观点形成关联,促进观点的升华。除了进行小组实验,学生还可以通过示意图对某一原理进行解释,如学生画出示意图并向全班同学详细描述水力发电的过程。

在个人观点向小组观点转化的过程中,对权威资料的阅读与概括促进了观点的综合。学生对其他小组提出质疑之前,必须先阅读其观点和有相关的理论依据之后,再提出自己的问题或观点。因此,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自己研究问题的知识,还对其他观点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加强了观点间的联系,拓宽了知识面。

七、班级观点的建构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究后,学生对各种发电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让学生围绕主题“我国发电能源结构是否合理”,来探究我国的发电能源结构的合理性、国外发电方式及对我国发电方式的建议等。

1.组内交流

学生最初接触的发电方式是火力发电,在小组内学生根据在发电厂的参观经历、专家讲座以及权威资料,提出有关火力发电的个人观点,如“火力发电污染环境”。在此类观点的启发下,学生对火力发电的污染物产生了兴趣,发现火力发电的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和粉尘等,还发现火力发电对人的呼吸道会造成伤害,但也发现火力发电相较其他的发电方式有“费用低”、“受环境制约较小”等优势。每个小组将组内观点汇总,画出思维导图便于课上交流。

2.班级交流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的观点,其他同学可以对小组的观点提出质疑,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除了将火力发电与不同发电方式进行对比之外,学生还参考国外的发电方式提出“美国天然气资源丰富,可大力发展天然气发电;以色列大面积沙漠,可大力发展太阳能发电”的观点,提出新能源、清洁能源的概念。

3.新的观点

将我国发电方式与国外其他发电方式比较后,大多数学生认为我国发电能源结构不合理。于是,教师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设想,有的学生考虑到火力发电是以煤炭为原料,认为“中国的煤炭总有一天会用完,所以,我的设想是逐步减少火力发电”,建议“把小型和中型的发电厂合并到大型的发电厂,这样可以减少一半的资金,并投资在减少污染上”;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充分依靠自然条件发电,如利用雷电,“可以引取自然的雷电,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或者借鉴国外技术,使用清洁能源;还有学生提出“宇宙太阳能发电”,不过受技术条件的限制,这种发电方式还只是一个设想。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建议进行记录和总结,让每个学生的观点都得到了认可。

4.制作作品

教师征求学生意见设计ppt作品,将对不同发电方式的探究结果以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将学生的观点进行汇总,推进个人、小组观点向班级观点转化,并将ppt作品放在校内展示。

在对“我国能源结构是否合理”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借鉴他人观点,提出更加精炼、全面的个人观点。小组在汇总个人观点时,从最初的将每个人的观点罗列,到对观点进行筛选,提出质疑,去掉没有理论依据的观点,合并相同或相似的观点,再将各个观点中的关键词提取出来加以总结概括,形成小组观点的思维导图,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全班学生进行讨论,及时记录他人提出的问题,继续探究与自己观点相关的问题。学生在阅读其他人的观点之后,简要提出火力发电的优缺点,并提出自己的设想,以创新的思维方式提出自己的新观点。课程接近尾声之时,教师组织学生设计ppt作品,将小组观点进一步推进为班级观点,同时,加强学生各个观点之间的联系,达到升华观点的目的。学生提出的新的探究问题也将在知识论坛中留下痕迹,方便学生课下继续深入探究,拓宽知识面。

八、总结

以知识建构为理论基础,通过学习“电”,学生在概括能力、加强观点间联系和知识创新三个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1.提高学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学习初期,学生通过简单地复制和粘贴资料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描述闪电现象。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仔细阅读和理解权威材料、实地考察、讲座中选择自己需要的知识支撑观点;在小组和班级的讨论中,借鉴他人的观点,提取其中的重要信息,与自己的观点进行整合,用实验、示意图、思维导图等多种方式呈现观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论述观点,对闪电形成过程借助于示意图的方式来阐述,提高了学生理解、概括材料的能力。

2.加强观点间的联系,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

从个人观点到小组观点再到班级观点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地阅读和借鉴他人的观点,丰富自己的观点,使每个人的观点相互联系;同时,学生通过探究将深层次的知识点联系在一起。最终形成班级作品时,学生对本主题的相关问题已经有了系统化的认知,形成了知识体系,如学生对干电池发电原理的探究,涉及到的问题不仅包括干电池的内部结构、发电原理,还包括对不同种类电池发电原理的探究、以及对干电池的成分是否一样提出质疑。

电力理论知识篇4

“电工学”是高等院校非电类专业学生学习电学知识的基础课程,也是非电类专业学生获得电工电子技术以及电气控制基本理论和技能的重要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电工电子技术和电气控制基本理论的分析方法和基本技能,并为后续课程以及从事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综合性强、覆盖面广、实践性强[1]。但现行的《电工学》课程教学主要采用两种方法:要么是教师以板书为主,采用精讲细练的方法来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虽然教师课堂上一边讲解一边书写板书很是辛苦,但“满堂灌”且缺乏新意的教学方法,学生听的是昏昏欲睡;要么是采取以课件为主的“满屏讲”的教学模式,虽然引入的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课件的教学进度快,换页频繁也经常使得学生抓不住重点,从而对重点、难点知识理解不透彻。这就与《电工学》课程的重要性相悖,也使得《电工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适当修改教学内容,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电工学》作为一门非电类专业学生的必修基础课,其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教学重点,这些必须讲得清楚、透彻,要让学生掌握这些基本的知识。而对于一些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繁烦的数学推导、论证,尽量删减,增加一些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应用实例”[2]。即通过适当修改教学内容,做到既注重基础理论和基本的电路分析方法,又注重引导学生了解所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让学生确实感受到知识的重要性,进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电路的瞬态分析部分,教学重点要放在一阶线性电路暂态分析的三要素法和微分电路、积分电路的应用上,使学生既能熟练的运用三要素法分析电路中电压和电流的变化情况;还能结合生活中实际的电路,比如电视机中同步信号的分离电路,了解积分电路和微分电路的特点及其应用,知道电视中由于行同步脉冲(4.7)与场同步脉冲(160)的宽度相差很大,所以利用微积分电路把行同步脉冲和场同步脉冲从复合同步信号中区别出来。而对于RC、RL电路的零输入、零状态和全响应的分析、以及如何求解微分方程做简单阐述即可。再比如在三相电路部分,当学生理解了基本的理论知识之后,教师要结合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寝室或教学楼里的两芯、三芯插座上接的各是什么线;教学楼或寝室的灯光变暗或不亮的原因是什么。和学生一起分析电路,并引导学生在遇到电路故障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安全的、可行的处理。书上的理论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学习的重要性。

三、打破原有教学模式,采用大班教学和小班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1.大班教学,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讲解

大班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主体”,以“课程为中心”,重点讲授《电工学》课程中的一些基础概念和基本理论。授课时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对一些理论推导和例题的讲解采用以板书为主的授课方式,让学生能够由浅入深的逐步理解所学知识。而对于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公式、表格、图片可以用多媒体进行显示,以便节约时间;针对一些抽象问题,诸如三相电动势的产生、晶体管的放大原理、总线的传输原理等可以用动画进行演示,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再者教师灵活的运用一些仿真软件,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用pspice仿真软件对RLC串联谐振电路进行分析,能方便的进行电路参数的调整和设定,使学生通过模拟曲线直观的看到参数变化对电路的影响,进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用multisim仿真软件对一些电子电路进行仿真,也会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使枯燥的电路特性分析变得生动、形象、真实、可信。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建立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也是十分必要的,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教师一方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答疑,另一方面将教学视频共享,也能方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学习和巩固。

2.小班辅导,讲练结合,突出专业特色和理论联系实际

小班辅导,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目标”。讲练结合,突出专业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把课程按照教学内容的不同分成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设置一个难易适中,具有一定可行性和实际应用意义的教学任务。例如汽车的测速装置,出租车的计价系统,照明电路的安装与调试,这些任务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3]。

教师在布置教学任务之后,先说明每个教学任务要达到的目标和需要运用到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对理论课程进行再学习和深入的理解,然后带领学生查找资料,制定完成项目的可行性方案,最后指导学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通过基本操作理解课堂上教师所讲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反复的琢磨、理解、消化和吸收,而不是简单的“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四、引入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引入实践环节既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又能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做到“学以致用”。教师把学生分组,为他们提供一些和日常生活相关或者和所学专业相关的“应用实例”,让学生自行进行电路设计。比如让学生应用计数器和译码器设计简单电子循环彩灯、应用运算放大器和传感器设计简单的火灾报警电路等,虽然电路简单,但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学生也表现出很高的学习热情,为了达到设计要求,能主动学习,互相探讨,反复研究。电路设计结束后,每组选取一名学生对自己的设计进行讲解和演示,和全班学生共同讨论。最后教师要做好总结,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长处和存在的问题,并对电路设计进行改进。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更主要的是学生虽然只做了一个设计,但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却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开拓了视野。

五、增加对学生实践环节和平时表现的考核

考虑到现在很多大学生平时上课睡觉、玩手机、看录像,而期末通过突击复习应付考试,这种做法即使勉强通过考试,但由于缺乏平时对知识的积累和理解过程,学习也就显得空洞和乏味,而且考过就忘。所以一个好的教学改革还应该增加对学生平时表现和实践环节的考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能保持较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考查内容包括出勤率、课堂提问、作业和实验完成情况以及电路设计的完成情况。这种考核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能按时上课,认真听讲。课下能主动复习、预习,认真完成作业,从而更好的提高了教学质量。

电力理论知识篇5

一、中职电工电子课程的特点

1.是一门理论与实际联系十分紧密的课程

在实际的电工电子工作中,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需要对与电相关的基本概念、定义、计算公式及安全规则的掌握。例如在敷设线路时,对于导线线径的选择,要考虑是否符合用户的用电需求,布线路径是否符合用电标准。另一方面,电工电子课程有些概念和定义相对抽象,因此学生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进行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对相关概念和定义有更好的理解和把握。

2.是一门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课程

中职学校主要是为社会输送中级技术人才,因此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这样学生才有“市场”,学校才有办学的“生命力”。

二、目前在中职电工电子课程教学设计中存在的有关问题

1.教学设计中知识传授设计的较多,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创造能力的设计较少

2.教学设计中课内知识设计的较多,课外知识、拓展性知识设计的较少

3.有教案的企盼却无设计的意识

目前中职电工电子专业有相对较丰富的教科书及参考书,有些教师往往一味依赖教科书及参考书,不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独立思考和主动研究,在这种依赖中思想逐渐丧失了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学设计能力得不到提高。

4.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有些教师虽然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但是教学方法欠缺、教学技巧不足、教学艺术缺乏,教学设计能力亟待提高。

5.学生学习呈现消极的状态

由于教师的电子电工专业教学设计缺乏生动性与形象性,理论联系实际不足,导致学生对电子电工学科的学习积极性明显降低。

三、着力提高中职电工电子专业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1.教师对电工电子课程教学设计的标准和要求要清楚

教学设计的标准和要求主要是:学生活动环节设计要多;在每个学生活动环节中,学生参与时间设计要多;在学生参与过程中,学生思考时间设计要多。教学设计中要注重点拨,多设计一些“情境”。

2.领悟、把握相关的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对于中职电工电子专业教师来说,就是电工电子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有相关理论知识要能融会贯通,并能对新知识、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能有所了解,在技能上要积极主动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有一定的理论与技能,进行教学设计时才能。

3.提高分析教学内容的能力

对于中职电工电子专业学生,笔者认为应掌握的理论知识主要有:电路基本概念、直流电路、交流电路、磁路、电动机、安全用电等;学会用基尔霍夫定律、叠加原理、戴维南定理分析一般电路;掌握常用电子元器件、电工材料的原理、作用及功能。应掌握的技能目标主要有:会正确使用示波器、万用表、场强仪等仪器仪表;能正确识别、测量元器件及电工器材;能设计一些简单的电子线路;对一些常用的家用电器及工业器具能进行故障分析及排除等。中职电工电子专业教师在设计时,需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了解其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分阶段、分项目、分层次设定教学内容。

4.让学生有成就感,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学生制作内容从简单逐渐到复杂,从教师要求会自觉过渡到学生主动,自然融入了知识性和创造性。教师还可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到社区、集市,到单位进行义务维修,这样不但可以为社会服务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开阔眼界,提高学生的维修技能,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在维修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被尊重的满足,成就感油然而生,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会空前高涨。

5.改进教法,打造高效课堂

电力理论知识篇6

一、中职电工电子课程的特点

1.是一门理论与实际联系十分紧密的课程在实际的电工电子工作中,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需要对与电相关的基本概念、定义、计算公式及安全规则的掌握。例如在敷设线路时,对于导线线径的选择,要考虑是否符合用户的用电需求,布线路径是否符合用电标准。另一方面,电工电子课程有些概念和定义相对抽象,因此学生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进行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对相关概念和定义有更好的理解和把握。

2.是一门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课程中职学校主要是为社会输送中级技术人才,因此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这样学生才有“市场”,学校才有办学的“生命力”。

二、目前在中职电工电子课程教学设计中存在的有关问题

1.教学设计中知识传授设计的较多,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创造能力的设计较少

2.教学设计中课内知识设计的较多,课外知识、拓展性知识设计的较少

3.有教案的企盼却无设计的意识目前中职电工电子专业有相对较丰富的教科书及参考书,有些教师往往一味依赖教科书及参考书,不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独立思考和主动研究,在这种依赖中思想逐渐丧失了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学设计能力得不到提高。

4.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有些教师虽然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但是教学方法欠缺、教学技巧不足、教学艺术缺乏,教学设计能力亟待提高。

5.学生学习呈现消极的状态由于教师的电子电工专业教学设计缺乏生动性与形象性,理论联系实际不足,导致学生对电子电工学科的学习积极性明显降低。

三、着力提高中职电工电子专业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1.教师对电工电子课程教学设计的标准和要求要清楚教学设计的标准和要求主要是:学生活动环节设计要多;在每个学生活动环节中,学生参与时间设计要多;在学生参与过程中,学生思考时间设计要多。教学设计中要注重点拨,多设计一些“情境”。

2.领悟、把握相关的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对于中职电工电子专业教师来说,就是电工电子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有相关理论知识要能融会贯通,并能对新知识、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能有所了解,在技能上要积极主动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有一定的理论与技能,进行教学设计时才能。

3.提高分析教学内容的能力对于中职电工电子专业学生,笔者认为应掌握的理论知识主要有:电路基本概念、直流电路、交流电路、磁路、电动机、安全用电等;学会用基尔霍夫定律、叠加原理、戴维南定理分析一般电路;掌握常用电子元器件、电工材料的原理、作用及功能。应掌握的技能目标主要有:会正确使用示波器、万用表、场强仪等仪器仪表;能正确识别、测量元器件及电工器材;能设计一些简单的电子线路;对一些常用的家用电器及工业器具能进行故障分析及排除等。中职电工电子专业教师在设计时,需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了解其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分阶段、分项目、分层次设定教学内容。

4.让学生有成就感,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学生制作内容从简单逐渐到复杂,从教师要求会自觉过渡到学生主动,自然融入了知识性和创造性。教师还可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到社区、集市,到单位进行义务维修,这样不但可以为社会服务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开阔眼界,提高学生的维修技能,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在维修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被尊重的满足,成就感油然而生,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会空前高涨。

5.改进教法,打造高效课堂中职电工电子的教学现多采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实践的一段时间来看,效果较好,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主要是针对学生和课程特点,比如在讲授元器件的识别方法时,可以与实物进行结合,教师边讲,学生边听、边看、边识别、边测量,把技能教学融入理论教学中,相应的在技能教学中也可以将一些理论知识中较为抽象的内容具象起来,这样能更为形象、直观,加深学生的印象,激发学生的热情,课堂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

电力理论知识篇7

关键词: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效果

电子技术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电工电子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理论性、实践性强,内容多,课时紧。而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综合素质普遍较低,学习自觉性较差,对专业课学习缺乏兴趣与动力。如何让学生学好本课程,为以后的专业知识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呢?笔者在此与同行分享一些经验和体会。

一、运用直观教学,降低学习难度

教学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面向学生日常生活环境和已有的生活经验。

采用“课堂演示—现象观察—学生研讨—归纳结论”的教学方式。注重通过实验引导使学生自己得出有关结论,如在学习三极管的电流分配规律、偏置电阻对放大器波形的影响、负反馈对放大倍数的影响、晶闸管的导电特性等知识时,要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通过分析和推论,得出知识。运用演示实验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的知识和结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训练学生使用科学的方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带来的不仅是手段和方法的变革,更是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的历史性变革。目前,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多媒体的辅助,可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静止的内容动态化、理论的内容实践化,对教育思想、内容、方法和课程体系及学生学习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用计算机仿真实验代替传统实验,能节省时间,节约财力、物力,避免不安全因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创新思维能力。而借助电子仿真软件ewB开展教学,其直观的形象显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讲解,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确立“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应用所学的知识,这里所说的“应用”并不仅仅是会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题,还要让学生知道所学的知识有什么用处,如何在生产实践中应用这些知识。教师教学时应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工程技术上的应用联系起来,改革只重视学科体系、理论偏多,而涉及工程应用少、对实际工作针对性差的旧模式。

三、理论教学坚持以应用为主,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在理论教学方面,坚持以“应用”为主旨,以必需、够用为度。笔者对原有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并、增、改,增加了新知识、新技能,重点知识精讲、细讲,非重点知识一带而过。当然,这需要花很大精力对教材进行加工,否则会有偏离教学目标的危险。

四、加强技能训练,突出动手能力的培养

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关键在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学生的反映来看,他们只希望动手,不喜欢理论,多数只凭乐趣学习。很多已毕业的学生回忆说,理论早已忘得一干二净,而对动手知识的记忆却很深刻。所以,教材必须经过教师的适当处理,才能适应学生的实际。且电子技术基础本身就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更应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作为教改的重点。

五、注重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中职学校学生具有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理论基础水平较薄弱的特点,面对复杂、枯燥的理论推导以及难记的公式,他们往往缺乏学习热情。所以笔者采用了重实践、轻理论的策略,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让学生通过实践更好地掌握理论、在实践中巩固理论,并用理论指导实践,从而达到掌握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如在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的教学中,笔者安排了一个串联稳压电源实验,其中包含变压、整流滤波、稳压电路等,还在电路中设置了一些测试点。通过实验可达到以下几个目的:学习万用表的使用、了解全波整流电路输出电压理论与实际值是否相符、稳压电路电压在电流波动或负载电流改变时是否保持稳定。经过这样的设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就会大大提高。

电力理论知识篇8

关键词:农林院校大学物理高中物理内容比较与分析

1999年开始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是空前的,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上进行全方位整体改革。为适应21世纪技术化社会的需要,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和更新,在内容上体现了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在农林院校,物理课程所涉及的物理学知识内容而言,主要包括力、电、原子、热四部分。在知识的讲述上,农林院校的讲述方式是简单介绍物理学基本原理,然后就介绍物理理论知识在农林科技及日常科技中的应用、物理学在现代农业方面的应用,较少涉及公式的推导、数学计算等。

一、力学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农林院校大学物理课程力学部分讲述了流体力学、振动和波(机械振动、机械波、声波)。流体力学部分的主要内容有:液体的表面张力、液体的流动性质(液体的定常流动、连续性原理、伯努利方程)、液体的猫滞性质(牛顿勃滞定律、泊肃叶公式)、物体在猫滞液体中的流动(斯托克斯公式、雷诺数和流体相似率、离心分离技术)。振动和波的主要内容有:简谐振动的特征及描述、阻尼振动和受迫振动、简谐振动的合成、频谱、机械波的产生和传播、平面简谐波、惠更斯原理、声波、波的干涉、多普勒效应。此外,有些版本的教材如金仲辉(2000)、王海婴(2000)均讲述了牛顿力学和力学的基本定律,两个版本都讲述了质点运动状态的描述、牛顿三定律、力学相对性原理、力学的三个守恒定律、刚体的转动(简述)。除此之外,王海婴(2000)还讲述了非线性力学(线性和非线性力学系统的特点、两种确定性和两种随机性)、相对论力学(相对论运动学、狭义相对论动力学、广义相对论)。刁岗(2001)对于力学基础知识没有专门介绍,在固体一章中涉及应变与应力、杆的弯曲等力学知识。高中物理共同必修中,没有讲述流体力学方面的知识,但是学生在初中物理中学习过浮力、压强、压力方面的知识,高中物理课程涉及的力学基础知识,以及力的应用方面的知识,学生对于流体力学部分的学习应该不会有什么困难。振动和波这部分涉及的知识内容同工科大学物理大致相同,农林学院校对于声波的讲述有所加强。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同样是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

二、电磁学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农林院校大学物理电磁学部分涉及的物理学基础知识同工科院校基本一致,但是,在叙述上更精炼和简单,内容更侧重于物理知识在生物学、医学中的应用,如静电场的应用(静电场处理种子、电晕放电处理种子、人工诱发闪电的应用、静电喷农药和静电人工授粉)、磁的应用(磁场处理、磁性肥料、磁化水、磁法检验)、电磁波在农业上的应用、电容器与细胞电容、生物组织的电阻等,以及基尔霍夫定律及应用、直流电的医学应用。基尔霍夫第一定律的物理背景是电荷守恒定律,基尔霍夫第二定律可以在高中全电路欧姆定律的基础上引申得出。农林院校大学物理电磁学部分同高中物理课程的编排思想是一致的,涉及的电磁学知识提供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所需要的物理学基础知识。

三、光学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农林院校大学物理光学部分涉及光的干涉、衍射、偏振,光的吸收与散射等知识内容,在讲述物理基础知识时,更加侧重于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如薄膜干涉的应用、夫琅禾费圆孔衍射与生物显微镜、激光在现代农业和生物学中的作用、生物体发光的性质和实际应用、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光学仪器(光学显微镜、分光光度计、特种生物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由此看到,农林院校大学物理光学部分同高中物理的编排思想基本是一致的,高中物理课程涉及的光学、原子物理的知识提供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所需要的物理学基础知识。

四、量子物理基础知识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农林院校量子物理基础知识部分涉及的内容主要有:第一,光的量子性(黑体辐射定律、光电效应实验规律、爱因斯坦光子理论、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光电效应的应用、光的波粒二象性);第二,量子力学初步(德布罗意波、不确定关系、薛定愕方程、势阱和势垒、氢原子光谱的规律性、泡利不相容原理、能量最小原理);第三,光谱分析(原子光谱、分子光谱、X射线谱及其应用);第四,激光的原理和应用医学院校大学物理该部分讲述了原子物理和量子力学基础知识,原子物理中介绍了X射线(X射线的产生、X射线的强度和硬度、X射线谱、X射线的性质、X射线衍射、X射线的衰减规律、X射线的医学应用)、原子核和放射性(原子核的角动量和磁矩、原子核的稳定性、放射性核素的衰变种类和衰变规律、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电离辐射防护、放射性核素在医学上的应用)。量子力学基础讲述了玻尔的氢原子理论、德布罗意假设、物质波的统计解释、不确定关系、波函数、薛定愕方程、势阱与势垒、原子结构理论(四个量子数、原子的壳层结构、分子结构)。此外,还介绍了相对论基础(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和混沌动力学基础知识。高中物理对于相对论与量子物理的知识作了初步的介绍,使学生对此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而农林院校大学物理对于这部分内容的讲述,是在高中物理已有知识基础上的提高和扩展。高中物理涉及的激光、放射性同位素、核反应方程、衰变、半衰期、结合能、核裂变、链式反应、核聚变等知识,侧重于从应用的角度展开物理知识,这同农林院校大学物理基本是一致的。

五、热学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电力理论知识篇9

(一)教学实施过程

在实施模块一电路中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需要使用板书和多媒体对相关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和介绍,在此之后,给学生大量时间,让他们独立地对电流表、电压表、稳压电源、绝缘电阻表等仪表进行实践操作,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这期间,通过万用表的使用和操作能够掌握万用表的调零方法、注意事项。此外,通过实践操作还可以掌握电流、电压、电阻的测量和读数方法。模块二直流电路分析方面,对于电阻、电容、电感等电子器件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这些元器件是直流电路和交流电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它们进行实际操作并搭建直流电路是非常有实用价值的。此外,这个模块还有重要的直流电路的定律———基尔霍夫定律,掌握它对于分析直流电路工作原理有着指导的作用。模块三是单相正弦和三相交流电路,通过学习需要学生掌握交流电路、RLC串联电路、三相交流电和三相负载的星形角形连接。在荧光灯电路和照明电路的安装实验中,学生们不仅学习到了交流电路分析的理论知识,同时还掌握到了实际电路安装过程中的实际操作。

(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课程学时分配问题:以前的教学安排大多是每次2学时,这样老师在完成讲授理论知识后,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将课堂上所讲的理论知识进行吸收,更不可能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上,再者上下次课时前面讲的理论内容忘记很多,基于此,将学时进行调整,理实一体化课程变为4学时,这样做的好处是当学生听完老师讲授的理论知识,还没有忘记的时候,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强化对理论知识的消化,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实施地点问题:传统教学模式的授课地点通常是教室,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不具备实践操作的条件。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地点则为实训室或实验室,这样不仅具备理论知识教学的条件,还可以利用实训设备和仪器进行实践操作,这样的话,老师可以一边教授理论知识,一边进行现场演示实践,教学的效果更佳。教学模式转变问题: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在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学生通常作为配合老师的地位,这种情况下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太高,学习主动性没有被完全地调动。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老师的职责更多的是要指导学生,这样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益处

1.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理论知识

在实施过程中,对于电阻、电容、电感、常用电路和仪器仪表的认识可以通过实训室来获得,而不再是传统教学中靠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想象或借助多媒体手段获得。这样,原来想象中的知识内容变成了现实中鲜活的东西,使得学生更加深刻地学习到了这些知识。

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了实训室或实验室的操作平台,让学生们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动手实践操作,不再像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死记硬背,这样使得学生们在学习理论知识中增加了实践的机会,在实践过程中又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理论知识的指导性。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施过程中,学生不再是配合老师教学的配角,而占主导地位,这样势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将更加积极踊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和老师一起高效地完成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教学工作。

三、结束语

电力理论知识篇10

[论文关键词]电子电工专业创新改革技能训练

电子电工专业必修的实践性课程就是电工操作技能训练,而实践教学是增强学生社会适应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必备环节。书本理论知识无法满足学生面对严峻的社会竞争,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熟练操作技能、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的实用型人才。良好的专业技能素质是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构成部分,要以理论指导实践,强化实践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便实践与理论更好地结合。创新与改革电子电工专业技能训练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倡导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从社会、现实生活和自然中自主地确定并选择专门的研究课题来研究,并且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教学方式。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不再拘泥于老师安排或课本上的实验方案和学习方法,为学生提供自由宽松的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索。教育模式由传统的先理论后实操教学方式向先实操后理论再实操的新型教育模式转变,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索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在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习电工的兴趣极大地提高。总的来说,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1.对学生电工实验技能的训练要加倍重视。要求学生从点滴的规范操作做起,根据自己的学习进行情况和电工实验的基本特点,进行实验技能的强化训练,要求学生操作达到准确化、熟练化、规范化。

2.让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自主探索教师的实习课题和教学计划规定的器材,并尝试分析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打开思路;之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效地进行生产实习,最后展开讨论,做出总结。另外,要鼓励学生树立信心,进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探求真理的精神。

三、强化技能训练专业模块教学

专业模块教学重视学生学习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心理基础的培养,同时也可以强化实训教学和专业技能。电子电工技能训练通过标准化、规范化训练,采用模块法教学,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整体素质可以得到全面提高。总之,专业模块教学便于学生加深对技能的掌握和知识点的理解,这也是培养学生适应生产需要的重要途径之一。例如,电路模块中,安装实习具有放大环节的串联型稳压电源电路,提前把介绍组成电路的低压部分的原理、作用、结构等有关材料发给学生,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较深刻的印象,实验时知道学生用示波器在实验台上观察整流、放大电路、稳压、滤波各个分电路输出波形情况。

四、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各种方式增加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要求学生课前熟悉理论内容,了解操作步骤,实验时教师给学生做边演示边解说的示范操作,对关键环节反复强调说明,步骤分明、分解操作和整体操作有机结合。实验前的准备可采用师生共同参与准备,包括拓宽学生知识面,实验的预试,之后学生分组操作实验,教师巡回评价、指导。让学生通过回答教师在实验操作中选择性的提问,来强化记忆,理论联系实际操作,提高自信心。例如,在电工技能试验中,用无交流电流挡级mF30型的万用表去测量某一电路中的交流电流的方法是什么?此类问题情境会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的兴趣集中到专业知识上来。

五、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技能

1.重点培养识图与读图能力。各种电气设备虽然工作过程不同,但却都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由简单的基本控制环节组成。所以,通过培训使学生们具备掌握各种连接关系、图形的含义和电气符号,根据电气原理图分析常见故障的检修方法及电气设备的工作过程。

2.注重培养电工基本操作工艺能力。电工基本操作工艺是通过培训电器维修工作人员的基本功,使学生具备日常照明电路检修与安装的能力、掌握正确使用常用电工工具的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使用电工三表(钳形电流表、兆欧表、万用表)的能力。通过培训使学生具备了解“三表”的简要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熟练运用“三表”检测各种电气参数,掌握“三表”的常见故障维修。

六、采用现代化先进的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既能允许教师通过编程主动地控制计算机,又把来自各种电子媒介的信息进行集成,改善传统教学中的说教场面,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容易接受。尤其在电工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演示文稿、多媒体制作课件,把深奥的、难讲的理论做成图画的形式讲给学生,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降低教学成本、熟练操作技能、理解理论概念,充分调动学员的思考、听觉和视觉,增强培训效果起到重要作用。 七、趣味化教学法事例

1.趣味化教学法。趣味化教法就是在学习电子类专业课程时,暂时免去系统的课堂理论教学,而提前进行趣味性实验教学,将教材中的基础理论趣味化,以培养学生兴趣为目的,先开展实验,在激发、培养了好奇心、兴趣后,最后将理论知识的传授渗透在一系列的兴趣性动手操作中进行,在实验过程中渗透必要的理论教学。学生配合教师开发兴趣实验,再通过系列兴趣性实验制作,使学生在掌握系统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稳固形成各种技能。如“电视机原理”“收录机原理”“电子技术基础”等专业课,都可以采用这个模式。通过趣味性实验去增强基础知识教学,实现“先懂理论后去做实验”到“从兴趣性动手实验中去学理论”的转变,解决了两者在课时分配上的矛盾,同时也能在有限的课时中获得技能与理论的双丰收。学电子关键在于多动手,许多理论上不懂的东西,在动手过程中都会慢慢被消化、理解。在目前职业院校与生源现状下,电子电工专业的教学应该采用:以培养技能为中心,“先动手,后理论”即以动手操作为先导,以实验教学为基础,以专业基础为主线的教学方式。

2.趣味化教学法的实践效果。趣味化教法改善专业学习气氛,改变学生学习生活;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趣味化教法”消除了以往初学者对电子技术的那种高不可攀的感觉,使初学者容易入门。通过趣味制作学生兴趣倍增,多数能快速、轻松地迈入电子世界的大门,很多学生将课外时间投入到电子小制作和小发明上,那种班级制作学习的气氛和求知欲为专业课的学习扫除了障碍。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大,便于同学之间交流学习、相互探讨,全班学生平时都忙了起来,业余时间得到充分利用。开始是教师为学生组织制作元件与资料,一个学年之后,多数学生能设计其他实用性小电路与课外自行搜寻并进行制作。除了教师及时进行解答指导在制作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外,学生们还经常会自行找资料翻书寻找答案。总之,趣味教学法使学生爱上了电子,班中形成了你追我赶的专业学习气氛,学生的学习生活充实了,学生能够自行学习了,“趣味化教法”模式深受学生喜欢。

3.趣味化教学法的具体实施。(1)针对原教材的教学。对教材中必需的且职业院校学生能接受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尽量以趣味性演示为先导适当运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对那些难度大的内容,理论性强,暂时略讲或删去(与其花较多的课时去讲解这些内容,情同浪费时间,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这样做的效果很差,倒不如将时间花费在实际操作中,等到学生实验做得很好的合适时机,再回来讲这些必需的难懂知识)。这样就使得原教材的授课时数大量压缩,进而有大量课时补充实用性电子技能课,趣味性的教学,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兴趣状态下,下意识地获取电子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原教材可作为技能教学中精简教学及及时查阅的教本。在技能操作的合适时机进行有针对性的简短教学原教材中的主要知识点,这样做就分解了难点,增加了教与学的现实性与兴趣性,避免或减少了枯燥乏味的课堂电子理论教学,体现了教学的实践性与直观性。实践表明,这种教法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教学效率高,具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2)辅助教材的延伸。教师要整理出教材中分布的重点难点、各知识点,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将其分散到各电子小制作电路中,设计出一套自成体系的辅助教材,并注意尽量不遗漏,少重复,并使其系统化、系列化,尽量能融入教材中的所有基础理论,使小制作电路与教材融为一体。教学时,动手操作作为先导,要以实验教学为基础,配以适当的操作过程及传统理论教学中的难点、知识点的指导、讲解。有必要时回过头来讲解原教材中那些当时略讲或删去的内容,也就是讲讲做做,边做边讲,讲做结合,这样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