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调研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55:34

人工智能调研论文篇1

涂序彦曾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学术指导委员会主席,是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的主要创建人、我国“人工智能”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的“广义智能信息系统论”为“人工智能”学科提供了统一的理论架构,他倡导的多学派兼容、多层次结合、多智体协同的“广义人工智能”学科体系,为现代“人工智能”学科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提供了研究开发策略,他提出的“广义智能学”促进了“智能科学技术”新学科的诞生。1988年,他编著的高等学校教材《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获电子工业部优秀教材一等奖。

1977年,他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工作,主持“控制论组”,与北京市中医院合作,研究开发我国第一个中医专家系统“关幼波中医肝炎诊断治疗程序”,这也是世界第一个中医专家系统。1985年,主持“国家经济信息专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提出大型“多级专家系统”新方法,获国家“七,五”攻关重大成果奖。

1960年,在第一届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世界大会,创立多变量控制系统的新原理:“协调控制”理论,他提出的升船机多电机同步的“协调控制”方法应用于三峡工程。1981年,在《科技管理与科学学》发表“论协调”,提出创建“协调学”新学科。

1977年,涂序彦发表我国“大系统理论及应用”首篇论文,1985年,创立“大系统控制论”,1994年,撰写出版《大系统控制论》专著,发展“控制论”的新学科。

1979年,根据国情,他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最经济控制”理论,提出天文科学卫星“最经济姿态控制”新方法,在《自动化学报》发表了关于“最经济控制”多篇论文。

1980年,总结有关“生物控制论”的科研成果,主持编著我国第一本《生物控制论》专著,由科学出版社出版,重点研究“人体控制论”,他提出“针麻-多级协调控制过程”,“经络-人体控制系统”新学说。

1977年,涂序彦发表我国“智能控制及其应用”首篇论文,开拓“智能控制”新技术,1985年,提出“多级自寻优、自协调控制”新方法,1990年,参与发起主办“全球华人智能控制与智能自动化”大会,任大会主席之一。2004年,在国际“人工生命与机器人”aRoB学术会议宣读论文“intelligentControlSystembasedonartificialLife”。

1985年,在iFaC/iFoRS/iFip国际学术会议,涂序彦提出“智能管理”(intelligentmanagement)新概念,开拓我国“智能管理”新方法、新技术,1995年,撰写《智能管理》专著,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10年,他和马忠贵博士撰写《协调智能调度》专著,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

1995年,在“人工智能”与计算机“仿真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上,涂序彦提出“智能仿真”的概念与系统架构,2009年,应邀在中国计算机仿真高层论坛作“协同智能仿真”大会报告。

2000年,开发“智能信息推拉”技术、“基于公共知识库的智能通信”系统,2004年,在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信息网络学术会议,作大会报告“智能通信与智能网络”,2005年,提出“互动智能通信”的概念,2008年,他和马忠贵博士撰写《智能通信》专著,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2002年,涂序彦发起并主持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首届“人工生命及应用”学术会议,提出“广义人工生命”的概念和类谱,2003年,在国际“人工生命与机器人”aRoB学术会议宣读论文“GeneralizedartificialLifeRace&model”,2004年,主编《人工生命及应用》论文集,2005年,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2年,涂序彦与曾广平教授等合作,提出“软件人”的新概念,200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计算机网络环境中的虚拟机器人一软件人”支持,2004年,提出“广义软件人”,2007年,总结相关研究开发成果,撰写《“软件人”研究及应用》专著,由科学出版社出版。2008年,主持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HumanizedSystems,作大会主题报告“advancedintelligence,Humanics,Softman”。

2002年,涂序彦与韩力群教授合作,提出“多中枢自协调人工脑”的新概念,2004年,在aRoB国际学术会议“StudyofartificialBrainbasedonmulti-CentrumSelf-Coordinationmechanism”,2009年,总结相关研究开发成果,撰写《多中枢自协调人工脑》专著,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2003年,他在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第十届全国人工智能学术大会报告中,提出“人工智能”的姐妹学科:“人工情感”的新学科架构。2004年,在北京主持召开中日国际学术会议,作大会报告“artificialemotionanditsapplications”,提出“intelligentanimation,intelligentGame,intelligentFilm&television”。

1991年,在全国“智能控制”学术会议的大会报告中,涂序彦提出“智能控制论”新学科架构,2010年,他与王枞教授等合作,撰写出版《智能控制论》专著,在科学出版社出版。

2004年,在“智能系统”国际学术会议,涂序彦提出“拟人系统”新概念,2005年,在中国武汉,发起并主持第一届“拟人系统”国际学术会议,他提出创建“拟人学”新学科,2008年,在中国北京,主持召开“拟人系统”国际学术大会。

2005年,他的诗集《糊涂集》包括:理智篇、山水篇、情感篇等涂诗四百首,由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出版。

人工智能调研论文篇2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语言教学重心从教师转移到学生,外语教学研究的重点也逐渐从语言本体、教材与教法转向学习者主体研究,外语学习者个体差异逐步成为二语习得研究的主线之一。多元智能的研究属于学习者个体差异的研究范畴,其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关注。加德纳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共提出8种“多元智能”。即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以及自然智能。多元智能的出现使教育者的研究重点也产生了变化,大多数的研究都是关于把此理论直接运用在教育实践研究。关于多元智能与学习成绩的研究尚少。本文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框架,以100名医学专业二级独立学院的学生为研究对象,用调查问卷的形式,首先对这些学生的多元智能进行描述性分析,然后探讨了多元智能与英语成绩之间的相关性。希望本研究成果对我们更好地了解学习者的多元智能和他们语言成绩的关系,并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一定的启示。

二.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1)独立学院学生的多元智能有什么特点?(2)学生的多元智能与英语学习成绩相关性如何?

2.测量工具:本项调查研究有两个测量工具:1)独立学院医学专业大二学生的四级成绩;2)多元智能调查问卷(HarvardSilver&RichardStrong),该调查问卷涉及80道题,每10道题测试一种智能,是多元智能较好的测量工具,适用我国大学生。多元智能问卷运用从“完全符合”到“完全不符合”5个等级的里克特量表,每题最高5分,最低1分。

3.调查对象:本项研究调查了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学院2010级临床专业100名学生,由老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统一作答。为了不影响问卷调查,数据搜集工作与2012年3月份进行,英语成绩采用2011年12月份的全国大学生四级考试成绩。通过研究该群体的多元智能分布,以及它们与学习成绩的关系,探索独立学院学生学习英语存在的问题,并为之求解。

4.研究程序:本文的数据基于100人的样本,问卷和英语成绩的数据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1)描述性统计分析,用来描述受试群体的多元智能(100人)的总体倾向性;2)皮尔逊相关检验,用来分析受试群体的多元智能与他们的英语成绩之间的相关关系。

三结果与讨论

(1)独立学院学生的多元智能分布如何?表1列出了独立学院学生多元智能的分布情况。

独立学院学生多元智能分布情况

根据表格显示,独立学院医学专业的学生内省智能均值最高,为40.2分;语言智能最低,为30.8分;介于两者之间的分别是人际交往智能39.7分、视觉空间智能37.2分、音乐智能35.7分、数理逻辑智能34.9分、身体运动智能34.1分和自然智能31.3分。

这以结果值得关注,这100名学生中语言智能最低,内省智能最高,这点暗示了这些学生虽然经常反思自己,但他们的语言智能不占优势,在英语学习上可能会有些困难。人际交往智能仅次于内省智能排第二位,可以推测他们善于交际,不喜欢沉闷古板的学习方法。其音乐智能和视觉空间智能高于数理逻辑和身体运动智能,推测这些学生也许有艺术方面的潜质,在传统的以语言和数理逻辑为中心考查学生成绩的方式中显示不出自己的长处。自然智能高于语言智能,说明在自然观察方面还是比语言方面要强一些。

(2)学生的多元智能与英语成绩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相关性如何?表2说明了多元智能与英语成绩之间的关系。

多元智能与Cet成绩的相关性

这一结果说明,语言智能高的学生英语成绩可能会高,因为语言智能高的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较强,记忆信息的能力较强,他们喜欢阅读,并且容易记忆语法和词汇,这些引导他们对英语有更好地理解。数理逻辑智能高的同学在逻辑理解方面有自己的优势,善长阅读和写作,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可以更容易地把握文章大意。内省智能强的同学可以经常反思自己以便总结自己的强弱项,善于扬长避短,使学习更加明确。

四.总结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医学专业独立学院的学生语言智能低于其他智能,但是这些学生人际交往智能很强。该研究还发现人际交往智能与英语成绩之间呈负相关,这点说明学生没把人际交往智能利用到英语学习中去,语言智能不占优势,可以取长补短,发挥人际交往智能,多参加英语学习活动、多用英语对话交流,借助合作学习的方式辅助英语学习。另外,除了数理逻辑智能与内省智能与成绩呈中度相关,其他智能与成绩的相关性均不明显,说明智能差异不会对学习成绩有太大影响,只要利用得当,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能取得好成绩。本文对进一步研究中国外语学习者个体差异、了解多元智能和外语学习成绩的相关性有着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郝玫,付红霞.多元智能、学习风格、学习策略与英语成绩的相关研究[J]

人工智能调研论文篇3

关键词:智能化建筑;项目管理;前期管理;施工管理

1引言

项目管理是建筑工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于项目的进展、质量和成本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智能化系统需要依附于建筑主体而存在,所以在主体施工中需要与其他工程相配合来完成。同时智能化系统是一项高科技的技术,其结构和功能性都较为复杂,涉及的学科较多,所以无论其在施工还是高科技特征方面都需要与其他项目及学科进行很好的配合和协调,因此在建筑智能化项目管理过程中,应从各个方面和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沟通和协调,从而达成项目管理的最终目标。本文主要就智能化建筑项目管理要点进行了论述。

2智能化建筑项目管理要点

2.1智能化建筑项目前期管理

智能化建筑项目前期管理就是对项目进行前期策划与论证,主要表现为可行性研究和技术方案论证。自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努力吸收外来的优良信息作为自己发展经济、文化、政治的一个重要手段,然而,由于我国起步比较晚,智能化建筑在我国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对于智能化建筑项目的前期管理我国的具体技术和理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将对整个智能化建筑的项目管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谓的可行性研究就是更具现在的市场联系与项目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并更具分析、预算以及评价研究某个项目能否带来经济效益,能得到多大的效益,所以它是在投资投标之前进行的,在这个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之上,利用信息技术和人力来综合论证项目是否有投资的必要,在财务上、技术上是不是有可能性,分析以上的并合理的为是否为项目进行投资提供科学依据。

由于不同项目的建设在建设过程中的方法、经济支出、建筑场地不同,最终导致用途不同,所以在对其可行性进行研究的时候,其研究的内容也不同。智能化建筑的可行性研究内容所涉及的领域是比较广阔的,它不仅仅只是适用于对一般建筑的可行性研究,它还有其他的作用。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关于智能化的东西的淘汰速度也在增快,智能化建筑作为这信息时代的重要基础设施体现,不仅支出的花费较大、而且淘汰的速度也在增快,可行性研究在经济效益的分析具有一定的特殊要求,智能化建筑的优点体现在,一是智能化、二是信息含量大、三是灵活性较强、最后是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以及能源利用效率高,这种多种优势结合的智能化建筑能满足多种多样的需求,然而对于智能化建筑的理论和实践没有很好的联系,导致脱节现象的产生,因此,在智能化建筑项目前期的管理中,可行性研究在经济上、技术上的理论和实践论证应该尽快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

2.2智能化建筑项目招投标管理

在进行建筑项目的投标过程中,首先要项目进行资质的确定,对于总承包商应该持有承接建筑智能化相对应的资格证书,不管在技术方面还是实施能力方面都要有一定的经验和能力,在管理体系上一定要严谨,在执行过程中必须符合相关的条例和国家的规章制度。其次招标的文件必须要按照国家的规定,因为有两个,其一是防止设置的标底被泄露,造成某些腐败现象,其二是能够充分的为广大招标单位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机制,达到优化市场配置资源。最后对于招标的文件内容要做到仔细明确的说明,不能出现含糊其辞的东西,如项目的建设位置、所包含的工程设备、环保卫生、空间结构等都要有一个准确的说明。

2.3智能化建筑施工项目管理

在对已招标回来的建筑进行施工的时候,由于项目管理不当造成最终建筑没有合格的事件是屡见不鲜的,所以在施工过程中的项目管理水平的好坏直接与到项目的进展是否顺利、项目的质量是否合格和项目成本投入是否获得了盈利等息息相关。虽然智能化建筑是为信息社会的基础设,但是它依旧不能完全取代以前的人工建筑,它只是作为建筑项目的一个子项目,但是工程项目能否顺利进行且最终获得效益和它是分不开的。不同类项目管理有着自身的独立的特点也有着共性,智能化项目也不例外。首先,在整体的建筑项目中,智能化建筑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它需要与其他的子项目积极配合才能很好的推动工程项目的进行。其次,智能化系统包含于建筑体内,那么它就与整体项目的其他子项目有着一定的联系,它们相互依存配合、相互协调沟通,最终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完工。最后建筑智能化体统作为信息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不仅综合力强、而且系统构成极为复杂,它包含着多种学科,如:计算机学科、电子学科、声光学学科等等。以上论述都表明,如果建筑智能化项目管理的体系结构、技术要求、组织与实施、沟通和协调等多方面与其固有的特征能紧密结合,那么才能达成其项目的顺利进行。

智能化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重点主要有两个,首先技术上的管理,设计作为智能化建筑建设的起始部分,其设计的方案是否周密影响着建筑最终达成的效果。智能化建筑与一般的建筑不同,主要取决于智能两个字,一般的建筑只要有建筑家给出图纸,施工队伍只要按照该图纸进行建筑就行了。然而针对于智能化建筑,必须根据建设部颁发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管理暂行规定”第十条规定“系统集成商必须根据工程设计单位提供的资料、图纸进行有关专业系统的深化设计,系统深化设计必须在与设计方案协调统一的条件下进行优化设计、系统调试,在系统运行之后对物业管理人员提供培训、技术支持和维护服务。”其次是实施过程管理,建筑项目是由多个专业和工种共同运行的,那么只有加强专业与工种之间的相互配合,并且在每个小的工序完成之后要进行严格的检验,看该工序是否达标,只有达标了才能进行下一个工序。在检验加强工序之间的检查与验收。

3结语

总之,目前在我国的建筑行业当中,智能化项目还属于一个暂新的领域,在这个领域当中,需要项目管理者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的增加自身的管理水平,培养创新的意识,这样在专业知识及现代化管理理念的共同作用下,才能使智能化项目得以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积累更多更完善的智能化项目的管理经验和手段。

参考文献

[1]檀秋芬.浅谈智能建筑的发展[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7).

人工智能调研论文篇4

关键词:综合素质;培养维度;因子分析;高职学生

作者简介:殷红卫(1972-),男,江苏泰州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城市旅游、高职教育。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资助课题“基于职业素质的高职课程体系整体构建研究”(编号:2015JSJG366),主持人:殷红卫、祝晔;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研究”(编号:ZCZ47),主持人:殷红卫;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项目资助。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6)33-0021-05

一、引言

上世纪80-9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教授认为传统智力理论更多着重强调一元智力观的弊端,率先提出多元智能理论(thetheoryofmultipleintelligences,简称mi)。该理论认为,人的智力并不是像传统论者所说的以语言和逻辑为中心构建起来的系统,而是彼此独立、以多元形式共存的一组智能,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1]。

多元智能理论自提出以来,先后在美国、英国、日本、马来西亚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教学改革及实践中得到较好推广和应用。例如,马来西亚学者Sulaiman认为教师本身的多元智能情况有利于教师更好实施教学策略[2];台湾国立师范大w的Kuo和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Junemaker等研究工作者尝试构建了用于识别普通人群中具有更多天赋和超常能力儿童的“多元智能识别模型(theidentificationmodel)”[3];罗马尼亚学者Stanciu等,通过对36名具有学习困难的小学生的学习模式、思维模式和个人多种智能等方面的研究,得出个人经历或其他系统性的经历会影响学生智力发展的结论[4]。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中国教育界也开始关注此理论,将其引入中国高等教育教学的研究与改革实践中。例如,曾繁仁提出多元智能理论是知识经济背景下反对传统“应试教育”的产物,是一种更加灵活的情景化评估体系,其实质内涵是“素质教育”[1];牛实华等指出,多元智能组合可以让人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以优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并内化为教师的自然禀赋,形成教师优良的专业素养[5];樊晓红认为信息技术能够为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提供实施的技术保障[6];张祖民等基于多元智能视角,对教育过程的公平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学生的智能类型存在较强关联想,但现实的教育过程到处存在“龟兔赛跑”式的不公平现象,而在课堂提问、教师对学生期望、师生交往、学生座位安排等方面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公平状况[7]。

总体来看,多元智能理论相关的研究内容和成果颇多,包括该理论与教师素养、学生学习模式、学习经历、信息技术环境、教育公平等问题的关系研究。但是,结合多元智能理论,对当代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开展的研究尚且薄弱。事实上,高职教育是高职学生多元智能有的放矢并得以延伸和拓展的重要发展时期。进入新世纪以来,人才竞争态势越发明显,社会各行各业对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当代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以及实现其主动、快乐的成才和就业,成为当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和提升内涵建设水平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本研究在参考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基础上,以在宁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和部分行业及企业专家作为调研对象,针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相关的研究内容进行问卷设计和数据采样,同时运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探索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科学路径,从而为培养社会各行各业急需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设计

(一)理论基础

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每一种智能都是由生物、社会、个体等多重因素综合而成,经过多年研究和反复实验,先后得出相互独立的三大类共8种智能。具体而言,第一大类是与物体相关的智能,具体又分成四个亚类,即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第二大类是与语言相关的智能,包含语言智能和音乐智能两个亚类型;第三大类是与人际相关的智能,主要包括自我认识智能和人际交往智能两个亚类型(见表1)。

(二)研究设计

基于加德纳在多元智能理论中总结的三大主类、亚类智能结构,本研究针对性地设计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建构的维度量表,具体包括如下一些主要内容。

1.量表设计。本文依据半结构式访谈和文献梳理进行了量表设计,侧重于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多角度调查与分析。量表内容为两个部分,一是客观选择题,内容涉及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水平、收入状况,目的是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二是以Likert5点量表方式,依据加德纳的三大主类、亚类智能结构,设计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测量题项。其中,1分表示非常不重要,2分表示不重要,3分表示不确定,4分表示比较重要,5分表示非常重要,共涉及17个测量题项(见表2)。

2.调查过程。调查主要针对在宁的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部分社会行业及企业专家、已经毕业工作的高职学生展开,于2016年4月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地调研和问卷数据采样。同时,结合不同受访对象的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等,进行有针对性地深度访谈。调查问卷采用现场发放和当场回收的方式,以此提高问卷回收率和调研质量。

3.样本概况。调研共发放问卷300份,当场回收问卷280份,剔除填写不规范部分以及其他类型无效样本,使用有效问卷样本共246份,有效率为82%。样本统计结果显示,男女比例基本平衡;年龄层次主要分布在35-50岁之间的中青年;职业构成因调研对象本身具有较强的选择性而主要集中在高校教师及相关管理人员、企业或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者、已毕业工作的高职学生等;学历以大学专科和本科层次的居多。调查样本总体结构合理,适合具体分析论证开展。

三、调研样本分析

(一)信度和效度检验

对样本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可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一致性,从可靠性度量分析看,推力指标和拉力指标的Cronbach'sα信度值均达到0.803和0.856,表明样本数据信度可靠。Kmo度量值为0.839,大于0.7的检验标准,表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s球形度检验近似卡防值为1917.013,通过Bartlett's球形检验,p值接近于0,小于显著性系数0.05,拒绝了球形检验的零假设,表明相关系数矩阵具有显著差异,表明样本数据适合因子分析。

(二)因子分析

利用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对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17个因素进行因子分析。在指标因子的选择上,因子载荷截取点选择0.5,删除因子载荷低于0.5或多个因子上负载大于0.4的题项,据此删除(2)实验假设(6)身体协调度(7)反应灵敏三项;然后再以余下的14个指标进行数据验证和因子分析。结果显示,Kmo值为0.805,适合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s球形度检验p值接近于0,达到了显著性水平,拒绝了球形检验的零假设,可以进行因子分析。然后进行主成分分析,根据特征值>1的原则提取公因子;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解释公因子。结果可以提取5个公因子,方差贡献率共解释了95%的信息,进而对各测量指标的均值进行了统计分析,具体见表3。

表3大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测量题项的因子分析

(三)基于因子分析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维度研究

基于表3中的分析Y果,对提取的5个公因子进行归类。其中,(1)数理统计(3)逻辑推理(4)不同感官体验(5)形象思维四个题项归类于一个公因子,将其命名为F1逻辑思维;(8)观察敏锐性和(9)分析判断力两个题项,将其归类并命名为公因子F2观察分析;(10)语言表达流畅(11)口语交际能力(16)人际沟通能力(17)他人合作能力四个题项,将其归类并命名为公因子F3社交合作;(12)文化鉴赏力和(13)审美领悟能力两个题项,将其归类并命名为公因子F4文化审美;(14)自我评价和(15)职业生涯规划两个题项,将其归类并命名为公因子F5自我评价。

进一步分析发现,5个公因子中,F3社交合作的公因子均值最高(4.06),说明社交合作在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十分突出而重要的地位,同时其包含的具体观测题项即语言表达流畅(0.829)、口语交际能力(0.807)、人际沟通能力(0.843)和与他人合作能力(0.825)的因子载荷值都较高,说明高职学生潜移默化的语言、交际、与他人沟通及合作能力都是体现社交合作能力的重要测量维度。F2观察分析(3.95)和F1逻辑思维(3.92)的均值也较高,说明这两类公因子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也发挥相当重要的作用,同时数理统计(0.839)、形象思维(0.819)、观察敏锐性(0.896)和分析判断力(0.803)这几个观测题项的因子载荷值也较高,说明高职学生除了需要掌握必备的数理分析与统计等技能,还需要具备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果断判断与决策等能力。此外,文化审美(3.36)和自我评价(3.11)两个公因子的均值排序虽然不靠前,但也隶属于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范畴,说明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已经不再仅限于单一的学科理论和专业知识范畴,而开始关注学生艺术审美、道德情感、高尚情操,并能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个体职业生涯的理性规划和评估。

四、基于多元智能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策略

基于上述分析结果,结合当前中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现实状况,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观点出发,为中国当代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出如下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和策略。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内容丰富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始终认为,每个学生都是潜在的天才,但其表现形式可能各不相同。因此,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每一位学生搭建一个创设情境的平台,这种平台应该有助于开发他们各项智能,使其能够扬长避短并促进其智能结构进一步优化。这在传统只涉及到语言、数理逻辑等内容的学习环境中很难实现。因此,满足不同学生展现、发展自己不同智能特征的需要,包括本研究中凝练的F1逻辑思维公因子中呈现的数理统计、逻辑推理、不同感官体验、形象思维等方面的智能,都可以通过构建丰富的学习环境而实现。比如,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开发计算机友好的交互界面、生动逼真的实验模拟、饶有兴趣的游戏探索,让学生在幻灯、电影、电视、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多种媒体的刺激下,调动多种感官,激发自我学习知识的欲望,培养大学生主动思考、形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等能力。

(二)提供实践机会,增强高职学生了解社会和认知判断的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所有学生都是具有相当能力学习的,每个学生都具有多元智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质,学校教育应该为每一个想学习的学生提供均等发展的机会。因此,结合本研究得出的F2观察分析公因子,认为要提升高职学生在观察敏锐性和分析判断力方面的综合素质,就必须拓宽学生实践的渠道。渠道的构建可以充分考虑与学生家庭、所在社区、公益组织以及社会企业等建立长期而紧密的合作关系,充分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广泛的实践与发展经验,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切身实践,与学校之外的社会建立真实而完整的联系。目前,中国部分高职院校开展的校企深度合作以及与国内外相关社区开展的学习型社会建构等研究,存在一致性,可以参考借鉴成功经验进行适度延伸和拓展。

(三)提供团队学习与交流的学习情境,锻炼学生的社交合作潜能

人际交往智能作为多元智能理论的分支之一,突出强调个体对他人的理解与包容,同时还强调主动与人开展交往合作的能力,而这点对于当代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十分关键,因为现代企业越发关注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以及个体所具备的团队合作意识。因此,大学教育及教学改革实践应主动创设学生开展团队学习、团队训练及交流合作的学习情境。比如在相关专业的课程设计中,安排室内和室外交叉的学习活动,可以考虑开展团队拓展训练、野外实践、实地调研等相关学习活动,同时关注学生在团队活动中展现的语言交流、社交沟通、与团队成员协作等方面技能等,从而与本研究因子分析结果中F3社交合作这一公因子的分析结果相一致。

(四)构建多元的校园文化,提高高职学生的文化审美素养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智能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用同一个标准来评价跨越不同文化某种特质,其核心在于其创造产品的能力,它认为,文化不仅是人类多元智力发展的源泉,而且不同文化、不同智力模式客观上能够促进不同智能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倡导构建多元的校园文化,创造丰富多样的文化育人环境,培育出能够促进学生个体和群体潜能充分发挥的外部文化环境,并影响其智能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基于本研究中F4艺术审美公因子中,文化鉴赏力和审美领悟能力两个子维度的分析结果,笔者认为在目前的社会情势下,大学文化氛围的培育应以文化鉴赏、艺术审美、认知领悟能力为基础,通过文化创新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通过大学校园文化氛围建设来引导学生的文化及审美素养,并担负起引领社会创新文化发展的重任。

(五)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促进高职学生的自我认知与理性评价

多元智能理论一反传统智能测试中将语言和数学逻辑智能放在首位的观点,主张从多元角度对学生开展综合测评,同时强调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同等重要地位。比如,对于学生而言,教师评价的权威性可能更高,但是当面向社会企业,面向行业需求的时候,用人单位,同事之间的相互评价同样不可忽视,且往往对个体产生的促动效果更直接和明显。本研究中F5自我评价公因子两个子维度,即自我评价和职业生涯规划两个观测变量的分析结果表明,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不仅仅只考虑教师的评价内容,还要让每个学生具备充分自我认知和评价的机会,让他们在反思中学会学习、学会管理自我的学习。此外,还需要更多结合当前社会不同行业和专业领域对专业人才的个性化需求,突出强调学生开展未来职业生涯的理性规划能力。

参考文献:

[1]曾繁仁.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与美育[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48-51.

[2]Sulaimant.,abdurrahmanaR,RahimSSa.teachingStrategiesBasedonmultipleintelligencestheoryamongScienceandmathematicsSecondarySchoolteachers[J].procedia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2010(8):152-158.

[3]Kuo,Ching-Chih.,marker,etal.identifyingYoungGiftedChildrenandCultivatingproblemSolvingabilitiesandmultipleintelligences[J].LearningandindividualDifferences,2010(20):170-175.

[4]Stanciu.Dorin,orban.ioan,Bocos.musata,applyingthemultipleintelligencestheoryintopedagogicalpractice:LessonsfromtheRomanianprimaryeducationSystem[J].procedia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2011(11):65-69.

[5]牛实华,白晶.多元智能理论与教师素养形成[J].继续教育研究,2011(4):79-81.

人工智能调研论文篇5

关键词 情绪智力;工作绩效;中介变量;调节变量

分类号 B849:C93

1990年,“情绪智力”概念由Salovey和mayer正式提出。1995年,Goleman的著作《emotionalintligence:whyitCallmattermorethaniQ》使得情绪智力概念在全世界得到广泛传播。自此之后,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就成为了工业与组织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基于情绪智力的不同理论模型,采用情绪智力的不同测验方法和测验工具,研究者针对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开展了大量研究,积累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实践应用领域,为了帮助员工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表现出良好的工作绩效,管理者在员工招募和培训等环节也广泛应用了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

然而,由于多方面原因,有关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的研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这一方面阻碍了相关心理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也制约了情绪智力在工业与组织领域的实践应用。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的系统回顾与梳理,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的研究现状,然后系统分析了现有研究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详细阐述了造成这些问题与不足的多方面原因,最后指出了未来研究可能的发展方向,供研究者参考。

1 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的研究现状

关于工作绩效(jobperformance)的定义,工业与组织心理学领域主要存在着三种观点,分别是工作绩效的结果观、行为观和综合观。结果观倾向于把工作绩效定义为与组织目标实现相关的结果,如产出、关键成果领域、指标、目标、生产率、标准等,代表人物包括Bemardino。Beatty,Kane,Jerry和maycunich等;行为观倾向于把工作绩效界定为与组织目标实现直接或间接相关的行为,代表人物包括murphy,Campbell,Borman,motowidlo,Rotundo和Sackett等;综合观认为工作绩效不仅包括行为和结果,甚至还包括能力、态度、适应性等,代表人物包括woodruffe,michael,angela,pulakos,arad,Donovan,plamondon,paul和Jane等(韩翼,2006;王弘钰,2010)。本文采用的是工作绩效的综合观,将其定义为与组织目标实现相关的行为与结果的统一体。

关于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现有研究结论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1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的直接关系

首先,大量实证研究已经证实,情绪智力与不同工作领域――如公司职员(童佳瑾,王垒,解雪,2008;张剑,唐中正,岳红,2008;Kerr,Garvin,Heaton,&Boyle,2006;Lopes,Grewal,Kadis,Gall,&Salovey,2006;Semadar,Robins,&Ferris,2006:Sy,tram,&o'Hara,2006)、政府雇员(Rosete&Ciarrochi,2005;wong&Law,2002)、公关与销售人员(Baehman,Stain,Campell,&Sitarenios,2000;Rozell,pettjohn,&parkeL2006)、心理咨询人员(malouff&SchuRe,1998)、舞蹈演员(petrides,niven,&mouskounfi,2006)等――和不同工作层级――如普通工作人员和管理者(吴维库,关鑫,胡伟科,2011;杨慧芳,顾建平,2007;余琼,袁登华,2008;张辉华,李爱梅,凌文辁,徐波,2009;Kerretal.,2006;Rosete&Ciarrochi,2005;Semadaretal.,2006)――的工作绩效都有密切关系,更高水平的情绪智力与更高水平的工作绩效相关。其次,还有一些研究显示,在控制一般心理能力和人格变量之后,情绪智力对于工作绩效仍然具有预测能力(递增预测效度)(Lopesetal.,2006;Lopes,SmoveBCote,&Beers,2005;offerman,Bailey,Vasilopoulos,Seal,&Sass,2004;sy,C6td,&Saavedra,2005)。最后,在单独的实证研究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元分析研究结果也证实,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之间存在着积极关系。

1.2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之间可能的中介变量

大量研究显示,情绪智力与一些虽然不是工作绩效的直接测量指标但同时又对于工作绩效非常重要的变量之间存在相关,这些变量有可能是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之间的中介变量。首先,情绪智力与社会关系质量存在关联。高情绪智力者具有更高的人际敏感性,能够更好地处理人际交往中的问题,从而能够保持更好的人际关系、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其次,情绪智力与个体健康状况(包括心理健康、生理健康和心身健康)密切相关。更高的情绪智力与更高的乐观水平、更高的工作生活质量、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更低水平的抑郁、社会焦虑知觉、症状报告和心理社会压力以及更少的不良生活习惯相关。再次,情绪智力与个体的压力应对密切相关。在压力情境中,情绪智力相关能力是一种重要的个人资源,有助于促进对压力环境的挑战性而非威胁性评价,引发主动而非逃避的应对策略,从而改善压力应对过程,减轻工作与生活压力。最后,情绪智力与个体的工作生活满意度密切相关,更高的情绪智力与更高水平的工作生活满意度相关联。

1.3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之间可能的调节变量

研究者发现,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很有可能会随着工作、情境、测量方法和参与者的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化,这些变量有可能是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之间的调节变量。首先,工作性质可能影响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在包含大量社会交往、对情绪劳动有很高要求、需要应对很大压力的工作中,情绪智力对于工作绩效的预测能力更强。其次,某些人格特质(如内外倾)可能影响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外向型领导者从情绪智力中获益最多(Rubin,munz,&Bommer,2005)。再次,认知能力可能影响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在不同认知能力水平群体中,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模式存在差异(c6t6&miners,2006;Ferris,witt,&Hochwarter,2001)。最后,测量方法可能影响

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当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的评价都来自于同一来源时(如都是自评),二者之间的相关最高(HaltoS&Cmdd,2010b)。

2 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相关研究的问题和不足

对于有关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的研究结论,由于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们应该保持非常谨慎的态度。归结起来,现有研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和不足。

其一,直接探讨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发表在高质量的同行评阅期刊上的相关研究就更少。当Joseph和newman(2010)用情绪智力作为关键词在psyinFo中进行检索时,他们只找到22篇关于隋绪智力与工作绩效的研究。

其二,尽管大量研究显示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存在积极关系,但是仍然有研究没有发现二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没有发现情绪智力对于工作绩效的递增预测效度。weinberger(2002)研究了情绪智力与变革型领导的关系,结果发现二者之间没有显著相关。Harms和Cred6(2010a)通过元分析研究发现:对于总体情绪智力相关矩阵,情绪智力几乎不能解释工作绩效任何额外(递增)的变异;对于基于情绪智力能力模型的相关矩阵,情绪智力同样几乎不能解释工作绩效任何额外(递增)的变异;而对于基于情绪智力特质模型的相关矩阵,情绪智力也只能够解释工作绩效少量的额外(递增)变异。

其三,即使是对于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的积极研究结论,我们同样应该谨慎对待。首先,这些关系都只有中等强度,当认知能力和或人格特质的影响被分离之后更是如此。其次,一些研究用的是学生样本,得到的结果可能与真实工作情境存在差异;在现场研究中,工作绩效通常是由上级评定的,而这并不一定是真实绩效的可靠或有效指标;上级评定是“成功”的良好指标,但是其与真实绩效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Chemiss,2010a.2010b)。最后,在发现积极关系的研究中,也包含了混淆的或不一致的研究结果。例如,在同一项研究中,情绪智力的某些维度可以预测工作绩效,而其他维度则不能,情绪智力可以预测工作绩效的某些指标,但却不能同时预测工作绩效的另外一些指标;在一项研究中,情绪智力的某个维度可以预测工作绩效,而在另一项研究中,预测工作绩效同一指标的却变成了情绪智力的另一个维度。

3 现有研究所存在问题和不足的原因分析

3.1情绪智力的不同理论存在分歧和对立

情绪智力领域存在着包括能力模型(mayer,Salovey,&Caruso,2000)、混合模型(mixedmodel)(Bar-on,2006)、胜任特征模型(competencemodel)(Goleman,2001)和特质模型(traitmodel)(petrides&Furnham,2001)在内的诸多理论模型。这些理论模型之间存在着很多分歧甚至对立。

首先,情绪智力的定义存在争议。总共有五种不同的观点:其一,认为情绪智力是一种类似于分析性智力(analyticalintelligence)的智力(intelligence)(mayeretal.,2000)。其二,认为情绪智力是一系列人格特质(trait)(etildes&Furnham,2001)。其三,认为情绪智力是一系列与工作场所的杰出绩效相关联的情绪与社会胜任特征(competence)(Goleman,2001)。其四,认为情绪智力是个体知觉情绪、表达情绪、运用情绪促进推理以及管理自我与他人情绪的相关技能(skill)(palmer,Gignac,ekermans,&Stough,2008)。其五,认为情绪智力是一系列帮助人们适应生活中的社会与情绪需要的技能(skill)和特质(trait)(Bar-on,2006)。

其次,关于情绪智力概念所包含的内容范围存在争议。情绪智力领域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把情绪智力严格限定为知觉、理解与运用情绪信息的能力(mayeretal.,2000),而另一种观点认为情绪智力包括了与成功相关的、没有被iQ所测量的几乎每一个方面(Bat-on,2006;Goleman,2001)。如此一来,尽管情绪智力的一些理论模型只包括四个方面(mayeretal.,2000).,其他一些理论模型则可能包含二十甚至更多个方面(cooper&Sawa,1997)。

最后,理论的分歧在实证研究中也有所体现。Brackett和mayer(2003)发现,情绪智力的能力模型与特质模型之间的相关只有0.21。vanRooy,Viswesvaran和pluta(2005)发现,情绪智力的能力.模型与特质模型之间的相关只有0.14。这么低的相关似乎意味着能力模型和特质模型测量的不是同一个概念,情绪智力概念存在着变得没有意义的危险。

3.2情绪智力的现有测验工具存在问题

3.2.1情绪智力测验的基本模式

基于不同的理论模型,工业与组织心理学领域存在着大量不同的情绪智力测验工具。ashkanasy和Daus(2005)提出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观点,把情绪智力测验划分为三种基本模式。模式1遵循mayer等人(2000)的情绪智力能力模型,采用的测量工具是mayer-Salovey-Carusoemotionalintelligencetest(mSCeit:mayer,Salovey,Caruso,&Sitarenios,2002)。模式2遵循的也是mayer等人(2000)的情绪智力能力模型,但是其采用的测量工具是自陈或他评测验(workgroupemotionalinteHigenceprofile(weip):Jordanetal2002;SwinbumeUniversityemotionalintelligencetest(SUeit):palmer&Smugh.2001;wong&LawemotionalintelligenceScale(wLeiS):wong&Law,2002)。模式3遵循的是情绪智力的混合模型(也包括胜任特征模型和特质模型,这两种模型有时也被研究者统称为混合模型),采用的测量工具是自陈或他评测验(emotionalQuotientinventory(eQ-i):Bar-on,1999;

emotionalCompetenceinventory

360(eCi-360):Boyatzis,Goleman,&Rhee,2000;traitemotionalintelligenceQuestionnaire(teiQue):petrides,2001)。

3.2.2能力测验(mSCeit)存在的问题

实证研究已经发现,情绪智力现有测验工具

(包括能力测验和自陈测验)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关于情绪智力的能力测验(abilitytest)或表现测验(performancetest),即mSCeit研究者提出了以下几方面问题。首先,mSCeit的构念效度(constructvalidity)存在问题。Robert,Zeidner和matthews(2007)曾经指出,关于mSCeit的所有证据都证实了一个三因素模型,而迄今为止没有任何证据支持情绪促进思维(assimilatingemotioninmought]这个因子的存在。

其次,mSCeit的计分方法存在问题。mSCeit提供了两种计分方法:多数人一致评分与专家一致评分(chemiss,2010a)。多数人一致性评分方法将个体的项目反应与常模群体的项目反应进行对照。与常模群体的反应越接近的反应得到的分数越高。例如,如果常模群体中有70%的人选择了某个题目的a选项,那么在该题目上选择a选项的个体就会得到0.70分。专家一致性评分方法与之类似,21位情绪专家组成专家小组,共同决定每个题目的每个选项所对应的分数。例如,如果有18位专家选择D选项作为某个题目的正确答案,那么在该题目上选择D选项的个体就会得到0.86分(18除以21)。murphy(2006)指出,“当一个人关于某个情绪问题的观点与专家或同时参与测验的大多数人不一致时,我们并不能确定究竟是他的能力低下,还是他仅仅是采用了一种新的(也可能是更好的)思维方式”。

再次,mSCeit更像是在测量情绪知识而不是情绪能力,而知识测验并不能提供对于个人的实际能力的良好测量(Brody,2005;Chemiss,2010a]。palmer(2007)曾经指出,除了对于知觉他人情绪的个体能力的测量之外,mSCeit在更大程度上测量的是情绪知识方面的个体差异。因此,在工作领域中,情绪智力能力测验的分数并不必然等同于雇员实际拥有的情绪能力。换句话说,有些人可能拥有高水平的情绪知识,但却不具备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或必需的经验。例如,一个管理者所拥有的关于如何激励下属的知识与理论并不能保证他具备有效运用这些知识与理论的能力或技能。

最后,关于情绪智力的能力模型,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测量方法的影响超过了测量模型。具体而言,基于能力模型的情绪智力自陈测验与基于混合模型的情绪智力自陈测验之间的相关高于前者与其他能力测验的相关。这得到了元分析研究的证实,在不同的情绪智力测验之间,测验方法的相关高于测量模型的相关(Joseph&newman,2010)。

3.2.3自陈测验存在的问题

关于情绪智力的自陈测验,研究者主要提出了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自陈测验的构念效度存在问题,这方面的证据主要来自于新近发表的两篇元分析研究。Joseph和newman(2010)发现,与情绪智力的能力测验(mSCeit)和基于情绪智力混合模型的自陈测验相比,基于情绪智力能力模型的自陈测验与情绪智力能力测验(mSCeit)的相关更低。另外,情绪智力能力测验(mSCeit)与认知能力的相关为0.28,但基于情绪智力能力模型的自陈测验则与认知能力没有相关。Harms和Crede(2010b)发现,情绪智力的自我评定与他人评定的一致性很低(r=0.16)。

其次,研究者认为,人们对自身能力的评价往往不准确;当人们在其要评价的能力方面本身就很差的情况下,他们的自评能力的准确性就更成问题了。大量研究一致发现,人们在评价自身能力时存在偏差(Dunning,Heath,&Suls,2004)。这种现象同样也存在于情绪智力领域:有将近80%的人相信自己的情绪智力处于整个人群的前50%(Brackettetal.,2006)。尤其难以解释的是,情绪能力很低的人如何能够确定他们的情绪能力很低。Chemiss(2010a)也认为,人们对自身能力的判断往往并不准确,当这些能力被高度看重时更是如此。在关于情绪知觉与理解的测验中,这个局限显得尤为突出。人们越是缺乏这些方面的能力,他们对于这些能力的判断的准确性就越是令人怀疑。例如,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在愤怒管理问题上无能为力的人,很可能会在自陈问卷上表示自己几乎不会被困扰自己的事情所激怒。

3.3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之间可能并非直接的正向线性关系

首先,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可能并不是线性的。更有吸引力的一种可能性是,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之间可能是曲线关系,至少对于情绪智力的某些方面以及某些特定的情境来说情况确实如此。例如,凭直觉我们就能知道,太低的情绪意识可能削弱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但是太高的情绪意识可能也会导致一些问题(Jordan,Dasborough,Daus,&ashkanasy,2010)。例如,antonakis等人(2009)在领导情境中发现了“情绪的诅咒(t11ecurseofemotion)”的影子,在一个需要保持头脑清醒的挑战性情境中,领导者对于维持愉快情绪的过度关心可能导致领导效能低下。因为高情绪智力的领导者可能倾向于去避免可能给领导者本人及其下属带来消极情绪的挑战性情境(如提供纠正性的反馈或实施必要的惩罚措施)。与之类似,对于情绪智力的情绪管理成分而言,Blagden和Craske(1996)发现,过度的反思会导致个体更多地体验消极情感。因此,过多的情绪意识与情绪管理也可能像过少的情绪意识与情绪管理一样对我们产生负面影响,这取决于具体的情境与任务。这有点类似于关于动机与效率关系的著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Yerkes-DodsonLaw)。

其次,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可能并不总是正向的。ashkanasy和Dasborou曲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情绪智力的积极作用可能主要体现于包含压力或社会交往的情境中,在某些情境中情绪智力也可能存在着“阴暗面(darkside)'’(antonakisetal.,2009)。例如,Dasborou曲和ashkanasy(2002)指出,在某些特定的领导情境下,领导者有可能利用自己的情绪智力能力来实现一些消极的、自我服务的意图。部分实证研究也发现,在某些情境中,低情绪智力甚至对我们有益。DerFoo,elfenbein,tan和aik(2004)发现,低情绪智力有助于在谈判任务中取得更好的结果。Shiv,Loewenstein,Bechara,Damasio和Damasio(2005)发现,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在情绪加工方面存在神经缺陷的投资者做出的决策优于那些没有类似缺陷的投资者。

最后,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可能并不总是直接关系。如前所述,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可能受到社会关系质量、健康状

况、压力应对和工作生活满意度等中介变量和工作性质、人格特质、认知能力和测量方法等调节变量的影响。

3.4对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的探讨没有深入到维度水平

正如Cherniss(2010a)所指出的那样,探讨情绪智力对于工作绩效的预测能力的大量研究,总是会忽略情绪智力(预测源)的不同成分之间的区别以及工作绩效(效标)的不同类型或维度之间的区别。相反,研究者通常采用的是一个总体的情绪智力测验和一个总体的工作绩效测验。这样做就意味着情绪智力的所有成分(不论基于何种理论模型)与工作绩效的所有维度之间的关系是相同或相似的。这样的做法显然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4 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4.1对情绪智力现有理论模型进行整合

情绪智力研究领域存在着以能力模型、特质模型、混合模型和胜任特征模型为代表的诸多理论模型。最初,研究者把情绪智力理论划分为能力模型和混合模型(包括Bar-on的混合模型和Goleman的胜任特征模型)两大流派。后来,研究者又把情绪智力理论划分为能力模型和特质模型(包括Bar-on的混合模型、Goleman的胜任特征模型和petrides的特质模型)两大流派(wood,parker,&Keefer,2009)。在本文接下来的论述中所说的特质模型指的都是这个广义的特质模型。

从本文3.1部分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关于“情绪智力是什么”和“情绪智力应该包含哪些内容”这两个基本问题,能力模型和特质模型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与对立。这一方面给情绪智力概念的批评者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也可能让初次涉足情绪智力领域的研究者和工业与组织心理学领域的实践工作者莫衷一是,妨碍情绪智力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发展。因此,未来研究有必要对情绪智力的不同理论模型进行整合。

仔细分析相关研究文献,我们可以发现,情绪智力现有理论模型的整合存在着理论和方法学基础。首先,关于“情绪智力是什么”的大量不同观点与实证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个关于其科学合理性的真实问题(chemiss,2010b)。换句话说,情绪智力应该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概念。其次,这些不同的理论模型中包含着共同的要素,那就是对情绪的感知、理解和运用。一些研究者已经指出,情绪智力的不同理论模型之间应该是互补关系而不是对立关系,它们都是适应性情绪功能的重要维度(Schutteetal.,2009)。最后,能力模型与特质模型之间的低相关,其原因很可能不是由于它们测量的是不同的概念,而是由于它们采用了不同的测量方法。具体而言,能力模型通常采用的是表现测验(performancetes0(如mSCeit),而特质模型通常采用的是自陈测验(self-reporttest)(如eQ-i)。Cronbach(1960)将心理测验分为最高表现测验(maximalperformancetest)和典型表现测验(typicalperformancetest)两大类。根据这种分类方法,基于能力模型的表现测验属于最高表现测验,而基于特质模型的自陈测验则属于典型表现测验。相关研究已经证实,针对同一概念的最高表现测验和典型表现测验之间的相关不高。如此一来,情绪智力能力模型与特质模型之间相对较低的相关就不仅是正常的,而且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

关于情绪智力理论的整合途径,只有极少数研究者进行了初步的尝试,提出了一些可能的思路。第一种思路是把能力模型代表的个体特征看作情绪智力,把特质模型代表的个体特征看作情绪与社会胜任特征;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具体表现。这里的情绪智力指的是情绪知觉、推理与管理的基本能力,而情绪与社会胜任特征指的是那些与情绪智力存在清晰关联的、有助于在大多数岗位上取得良好绩效的胜任特征,包括社会技能、人格特质、动机、兴趣、目标、价值观、归因风格和生活叙事等(cherniss,2010a,2010b)。第二种思路是“从效标出发”,反过来构建情绪智力的理论体系。具体做法是:第一步,仔细地寻找与情绪以及情绪相关过程关系最为密切、最有可能被其预测的那些工作场所的现象与结果,也就是选择效标;第二步,准确地界定效标并确定其具体维度;第三步,寻找最有助于解释或说明感兴趣效标的特定维度的预测变量,构筑情绪智力的结构体系(Kaplan,Cortina,&Ruark,2010)。第三种思路是综合运用内容分析(contentanalysis)与因素分析,确定情绪智力的结构体系。首先通过内容分析,初步确定情绪智力的共同性维度:(1)确定一个标准,用以判断哪些维度是构成情绪智力概念的共同性维度;(2)系统比较关于情绪智力概念及其相关概念的不同理论模型及其测验工具所包含的具体内容;(3)根据预先设定的判断共同性维度的标准和系统比较分析的结果,确定情绪智力概念的共同性维度。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因素分析,根据因素分析的结果最终确定情绪智力的结构体系(palmeretal.,2008)。

以上我们介绍了整合情绪智力理论的三种可能途径,供研究者参考。但是我们也必须指出,这三种方法目前都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还远没有发展成熟。这三种途径是否能够实现情绪智力理论的整合?它们各自存在什么问题?是否存在着其他更好的途径?整合后的情绪智力理论模型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都有待未来研究予以澄清。

4.2借鉴新的测验范式,编制新的测验工具

情绪智力的现有测验工具都存在着各自的问题。要想推动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的研究继续向前发展,一方面可以对现有测验工具进行改进和完善,另外一种很重要的途径就是借鉴心理测量学领域的新的测验范式,编制出信效度更好的新的情绪智力测验工具。

根据有关研究,情境判断测验(situationalJudgmenttest,SJt)可能是一个可以借鉴的有用范式。SJt是一种测验方式,它给被试设置一个问题情境,并提供解决这一问题的几个可能的行为反应,让被试进行判断、评价或选择,然后根据被试的作答表现进行评分,并推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Lievens,peeters,&Schollaert,2008)。首先,SJt的性质适用于测量情绪智力。SJt是一种更为情境化(更具生态效度)的方法(Lievens&Chan,2005),更有可能测量到真实的情绪能力,而不再是情绪知识,而后者正是现有情绪智力能力测验的一个重大不足(Brody,2005;Cherniss,2010a)。另外,因为SJt具有情境化、半投射化特点,相比自陈测验,其测验结果受到社会称许性影响的程度会大大降低。其次,运用SJt测量情绪智力的早期尝试得到了积极的结果(Freudenthaler&

neubaueL2007;macCann&Robe,s.2008;mcDaniel,Hartman,whetzel,&Grubb,2007)。最后,SJt可能降低情绪智力测验在不同人群之间的项目功能差异(DifferentialitemFunetioning.DiF),提高测验公平性(nguyen,Biderman,&mcDaniel,2005)。这对于在选拔情境中应用情绪智力测验尤为重要。

此外,情绪智力测量可借鉴的测验范式还包括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associationtests)、条件推理范式(conditionalreasoningparadigm)(orchardetal.,2009)、委托人一人范式(principal-agentparadigm)(Huber.ariely,&Fischer,2002)和情感预报范式(affectiveforecastingparadigm)(Hsee&Hastie,2006)。

4.3综合考虑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等因素对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的影响

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之间可能是曲线关系而不是线性关系,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也并不总是正向的,二者之间的关系会受到诸多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的影响。换句话说,随着工作性质、任务情境、绩效测量和样本群体的变化,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模式也可能随之发生改变。因此,对于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模式,研究者不能一概而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该综合考虑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等因素的影响。中介变量用以阐述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存在某种特定关系的内在作用机制,调节变量用以说明情绪智力对工作绩效预测效度的变化范围和发挥作用的具体条件。

具体而言,未来研究应该致力于回答下列问题:(i)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之间是线性关系还是曲线关系?在什么情况下,二者之间是线性关系?在什么情况下,二者之间是曲线关系?(2)情绪智力的哪些维度与工作绩效之间是线性关系,哪些维度与工作绩效之间是曲线关系?(3)在什么情况下,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之间是负向关系?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限制情绪智力对于工作绩效的负面影响?(4)社会关系质量、健康状况、压力应对和工作生活满意度等变量是不是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之间的中介变量?是否还存在其他的中介变量?(5)工作性质、人格特质、认知能力和测量方法等变量是不是影响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的调节变量?是否还存在其他的调节变量?(6)众多中介变量与调节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4.4

深入到维度水平上探讨情绪智力与工作绩

效的关系

人工智能调研论文篇6

关键词:智能控制;电网规划;发展

中图分类号:tm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12(2013)20-0000-01

一、对智能控制技术发展的简单分析

从目前生活中各种智能化的现象我们不难知道,其实所谓的智能控制也就是通过一些对人的行为的模拟,例如学习、工作等等,在一定的条件下的策划、推理、判断等等,从而做到对一些较为复杂的程序的有效控制。目前我们不得不承认它涉及的领域已经很广泛了,但是我们还是无法对智能化作以完整的解释。但是智能化控制必须是要模拟人的行为进行学习和适应已经被普遍的认同。

智能控制的原理主要是根据被受控制的主体、所处环境、要完成的任务的复杂程度而设计出来的。近些年来,各种智能控制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并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进程。所以,在电网规划方面,我们也根据智能控制的广泛应用,通过此技术对我国电网规划作以有效规划。

二、电网智能的发展趋势

电网智能调度要做到自动化所产生的相关系统是应电网调度的发展要求而产生的,最新的调度自动化系统在原有电网调度的基础之上,还要进一步的发展;例如标准化、智能化和数字化等等多个全新的科学技术来对调电网调度自动化这一部分进行完善。

虽说目前电网调动有多种发展趋势,但是智能化还是其最终的发展目标。电网的智能化发展是运用数据的调动集成科技,对相关的电力系统存在的一些动、静态或者暂停工作的状态的不同的信息做到科学的整合,对相对应的电力检测系统的正常工作以优化和动态预防,进而对电网调度在工作过程中所发生的故障,做到智能的识别和故障后进行分析及其系统的恢复处理。在比较紧急的情况下对电网的协调控制,可以实现在调度、运作及其智能化工作和一些可视化电网调度的智能化应用功能,同时还能对电网的调度进行控制方面的指导,从而使其正常工作和更好的控制故障系统恢复。

电网调度智能化要做到的最后目标即是构建一个与同步信息的互联网维护及其紧急控制一体化的创新理论技术,同时还能实现对电力系统的基础维护、故障后体统的基本恢复、紧急情况处理等等一些相关的系统协调处理和控制从而实现有多种防备的紧急应对措施的安全保护防护体系。

三、智能控制技术在电网规划中的有效应用

综合智能控制技术是多项科学知识相结合的产物,不仅仅从控制理论的角度着手来对其进行研究,我们还能从信息理论、生物学角度、社会科学方面等等来对其进行讨论和探究。对我国电网的综合智能控制不仅包括现代化智能控制与传统的控制方法的结合,例如自适应模糊控制、神经网络变结构控制、模糊变结构控制等;此外它还包括一些智能控制方法的结合综合应用,例如,模糊神经网络控制、专家神经网络控制、专家模糊控制等等。

迄今为止,在对我国电网进行规划的过程中相对较为科学的综合智能的控制系统还很少,但其中也有佼佼者,例如加拿大的魁北克水电公司的交流输电和直流输电的互联网构建专家系统。在八九十年代,随着一些工作人员的陆续退休和长期搁置不用,就使一些在六七十年代加拿大电网快速发展时期,相关科研工作者研发的一些有关电力系统构建设计的专业知识被人们抛之脑后,而魁北克水电站就是看到了这点,把专家构建的系统看成是对前人的专业经验和知识的保存,从而对电网规划进行更上一层的发展。

对我国电网的建设是一个集资金和技术于一体的高科技项目,我们所采用的电网中德线路和准备的配置都是要有一定的质量保证,最重要是要有使用时间的保证,这些对国家电网的综合效益都是有较大影响的。就针对当下我国电网发展状况来说,如何对我国电网进行合理的规划,以及如何促进我国电网甚至是整个电力业的发展,已经成为相关单位十分关注的话题。

伴随着我国各个方面的不断发展,电网的智能化发展当然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目前我国电网在时代信息化、科技化的不断推动下有智能化发展的趋势,同时这种形势对于我国电网以及电力业的发展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或者也可以说是一个挑战。我们只有根据现代化发展对我国电网规划做到合理化、科学化的决策,才能真正实现电网的综合发展,由此才能达到电网以及电力事业单位的发展目标。所以,在电力规划中遇到的一系列的决策问题,成为我们特别注意的内容。

对电网的规划需要大量确定性的决策,并且这些关键的决策在时间上和理论空间上是彼此影响着的。当前,由于各个方面条件的限制,我们还没有具体的措施把这些决策放在一起进行综合统一的考虑。由此,我们会把其分解成许多的相对较为简单的个别问题,然后会通过每个问题之间的关系再做调节。如果按照这些问题我们将电网规划进行划分,大致可分为:稳定性分析电网规划、短路电流电网规划、网架规划等等。

对电网的合理科学的规划是一项综合性强的工作,这就需要我们的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结合传统的电网规划系统与新时代的相结合,从而创新出一套新的电网规划体系,对我国电网进行有效的规划。就目前我国电网规划状况来看,利用智能控制技术是对电网规划的最有效手段。在对电网规划措施进行创新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适当的引用国外先进技术,把比较适合我国电网规划状况的方法做到有效的结合从而出奇制胜,把智能控制技术在我国电网规划发展中德作用发挥到极致。

四、结论

综上所述,智能控制技术已经是目前我国电网规划发展的必然途径。我们只有结合目前智能技术的发展状况月我国电网的发展前景,把多种发放相结合,从而创新出适合我国电网规划的新方案。在对电网进行规划时,我们不难发现,知识的运用和对事故的处理占了重要的地位,所以我们就要引入智能控制技术来对电网中出现的一些事故作以处理和系统恢复。目前我国已经有了一些对智能控制技术在电网规划使用方面的探索,并寄予了很大希望,希望我们的科研工作人员继续努力,争取早日利用综合智能控制技术来加强我国电网规划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关于智能电网自动化的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13).

[2]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7).

[3]智能配电网调度[J].天津电力技术,2012(1).

人工智能调研论文篇7

关键词:B/S;本科生;论文质量;创新

1B/S技术概述

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结构技术是由美国微软公司研发,是weB兴起后的一种网络结构模式,weB浏览器(Browser)是客户端最主要的应用软件,这种模式统一了客户端,将智能系统可实现的核心内容集中到服务器(Server)上,简化了系统开发、维护及使用成本。在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教育界提出“面向教育信息化”的教学管理发展目标。就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工作而言,以往论文写作、指导模式主要是通过笔、墨、纸等传统媒介实现,论文管理工作也主要是按照印发规章制度推行。这种管理模式在当今信息技术已渗透教育管理各个层面的形势下为高度依赖网络交流手段的“90一代”的“电子学生”所排斥。可以说基于B/S技术下的论文智能管理系统是应人、应时而生。

2002年B/S计算模式与C/S的计算模式并存混合计算模式的提出,预示着B/S架构模式,跨入“大众”门槛。我校引进论文智能管理系统,也是基于此技术研发的。首先,它是基于JaVa跨平台语言的B/S智能论文管理系统,具有使用随时性和便捷性的特点,不仅无需安装任何专门软件,且系统操作方便,用户通过浏览器,输入系统管理员分配的用户名和密码(系统设置为教师工号或学生学号)就能很方便地登录并使用系统。其次,该系统日常维护成本低廉,作为技术成熟产品它已考虑多种应用环境,能针对不同的使用者身份设定权限,更可以让用户在不同的使用地点、以不同的接入方式(比如Lan,wan,internet/intranet等)便捷访问,无需后期额外开发。再次,该系统稳定性强,能有效地保护数据平台和管理访问权限,服务器数据库也相对安全。

2论文写作质量现状

基于B/S技术下的论文智能系统优化策略分析是笔者对南京晓庄学院2009-2012级毕业生(部分)进行论文写作模式、智能系统应用缺陷及论文管理方式缺陷等问卷调查及跟踪数据基础上提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准确性、应用性及创新性特点。同时针对性指出“传统模式”(纸质材料为主要媒介)缺陷同时,也为论文管理的完善提供重要参考数据;强化智能管理系统与论文写作之间融合度,以期帮助学生提高对论文写作训练功效的认知和对切实论文写作总体质量的提高提供有效数据。笔者依据对调查数据的汇总、统计后发现目前论文写作存在众多问题:(1)论文重题问题不时发生;(2)论文抄袭现象普遍;(3)学生写作素养较为薄弱;(4)部分导师指导能力有限;(5)论文管理人员工作方式传统、单一和低效率。

在数字化、网络化的社会发展趋势下,教育领域顺应时代潮流,逐步向全面信息化发展目标迈进,在数字信息技术普及应用的当下,单一、低效的传统论文管理模式已严重滞后于时展和教育改革方向的要求。2012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强化实践育人环节,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训、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这意味着毕业论文写作要从质量逐年降低的颓势中解放出来,必须寻找由传统模式向数字信息模式转变的自救创新之路。受此发展趋势影响,基于B/S技术架构下的智能论文管理系统应时而生,其特点与优势凸显。虽然技术和时代优势明显,但根据调出数据显示:仍存在一些问题:(1)使用者对论文智能系统操作不熟练;(2)论文智能系统技术漏洞有待完善(文件支持版本格式太低、软件兼容性问题等);(3)功能设置与论文实际管理有较多矛盾点等问题需要解决。

3智能技术深入应用

3.1B/S新模式与传统模式的功能衔接

1999年国内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学生人数飙涨。论文传统模式,历史资料长期保存不易,参考时查询异常困难,大量纸质材料的存档浪费资源;工作程序繁琐复杂需要耗费人力、物力和时间来完成;受现有条件所困,师生交流互动受限等诸多问题,都从侧面上反映出我国的高校管理工作需要尽快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新模式已迫在眉睫。B/S智能管理系统符合高校信息化发展特点,我们可以将一些先进的管理技术、智能技术等应用到论文系统应用中,从而提高系统的智能化程度,更好地为论文管理服务。论文智能管理系统依赖的是B/S技术优荩加以适当的优化而来。但系统研发的基础是对论文传统模式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两者之间的是相辅相成,优势互补的关系。所以,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出传统模式的管理优势,看准时机的融入到B/S智能管理系统中,达到新旧管理模式的和谐衔接。对此我们应依据论文成果质量和使用反馈的调查问卷为基础,与软件开发公司协调信息进行功能性的技术弥补和进一步完善,直至缩小智能系统与是实际论文管理间的距离或提高其相互间的融合度。

3.2B/S架构下论文智能管理系统的优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论文智能化管理的手段也得到很大提升,水平也得到快速的提高,并逐渐为高校的师生创造了良好论文写作与指导新环境。较之发展,论文管理虽然在智能化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是高校围绕论文管理而展开的各项工作,还远远没有集成到各个管理系统中(论文管理和教学并没有紧密结合)所以,未来的论文智能管理系统的优化应该重点考虑各种管理系统的高度集成化,并且以教务管理中的论文管理和教学工作为优化核心。同时,对于智能系统与实际管理中的时间节点、步骤安排、灵活机动等方面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及融合。

3.3智能系统功能优化,应考虑不同学生的专业特点

对于B/S论文智能管理系统的研发应用,应考虑学生的不同院系、不同学科及专业性质等情况,区别对待,合理开发应用。根据学生所学学科,凡所学为基础学科,考核标准应趋重理论,以培养学术人才为旨归的,论文考核标准就需要求严格;而学生所学学科为应用学科范畴,考核标准英趋重实践,以培养实用型为目标,应更看重大学四年平时考试或实践成绩为考核重点。对于智能系统的管理应将一定的权限划分到二级学院,由他们根据专业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设置论文完成步骤的各要求(质量、字数、时间节点、评优及考核标准等)为智能系统的“自”方面的技术设计应用提供合理思路,增加智能系统的操作灵活性,强化系统的应用体验。例如英语学科论文写作中存在机器翻译问题、语法问题等这方面系统功能并未有效开发,导致教师认为智能系统并未真正体现“智能”不过是个重复工作步骤的“系统”而已。最大的优势就是把纸质材料转化成电子文档,并未对论文指导工作的有效开展起到明显作用,所以对于智能软件的维护更新还应进一步多功能、多学科的角度进行优化,实现真正的智能。

4结束语

在数字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本科论文管理走上信息化之路是必然趋势。本研究开展过程中将随时跟踪本科毕业生论文撰写各环节的数据资源,进行及时的动态分析,并向相关领导和论文指导教师以及学生及时反馈信息,从而对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此项就如何运用B/S技术论文智能管理系统以促进毕业论文质量大面积提高的研究只要各环节数据获取准确、分析方法得当、对发现的问题能构想出有效解决路径,那么研究过程中累积的成果必然会促进我院办学质量的提高,也会有向其他院校推广的价值。同时,B/S架构技术下论文智能管理系统的全面推广应用,能够有效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丰富指导教师的论文指导方式,优化工作流程,促动指导热情的激发与提升;满足学生他们对电子技术应用教学模式的功能延续的“电子心理”。以上种种价值同时对促进论文写作、指导与管理模式的变革,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与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都有积极影响作用。最终为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创造了机会和新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n].中国教育报,2012,04.

人工智能调研论文篇8

【关键词】党建智库;前瞻性;应用性;专业性;灵活性

【中图分类号】D26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码号】1674―0351(2016)05―0092―04

高度重视智库建设,强调要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在2016年3月22日召开的全国党建研究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上,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全国党建研究会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发挥党建高端智库的作用,发扬成绩,发挥优势,为构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建设党建高端智库,在实际工作中,要注重前瞻性、应用性、专业性和灵活性,不断推进党建高端智库健康发展。

一、瞄准前瞻性

智者前瞻,智库谋远。智库是思想新的源泉,是企业、行业乃至国家“软实力”和话语权的重要标志。党建高端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党建高端智库建设,首先要求我们要瞄准前瞻性。只有超前谋划,才能高瞻远瞩、洞察未来。

推动党建高端智库建设,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高度谋划长远、规划超前,既着眼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又面向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超前研究,提供决策储备。在党的领导下,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日益生机蓬勃,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与此相伴随,我们党的理论日益丰富发展,充满生机活力。党的十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是全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政治宣言,是指引我们党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工程的纲领性文献。告诫全党要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要求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前,我们要以学习、研究和宣传党建思想为主线,以构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为主攻方向,真正做到围绕主题抓住主线,明确主攻方向不走偏。

树立超前理念,引领智库建设。放眼未来,以先进的理念引领党建研究工作,以“策为天下先”的超前理念指导党建高端智库建设。要坚持把政策阐释与战略预测结合起来,把总结经验与理论创新结合起来,不能单纯地停留在政策解读阐释层面,更不能生搬硬套。在重大问题的预测、预判和预警研究工作中,努力做到先见、先知、先谋,争取提供更为超前的科学决策依据。要深入研究组织工作如何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深入研究人才工作如何适应“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要求,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才评价、流动、引才用才等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党建研究工作的前瞻性,更好地发挥党建高端智库的作用。

二、着眼应用性

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先进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旦离开实践,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将失去生命力。如果没有任何应用价值,再先进的理念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需与时俱进、同频共振。推进党建高端智库建设也一样需要着眼应用性。只有形成具有真知灼见、切实管用的研究成果,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建议,真正起到咨政建言、服务决策的作用,才能体现出党建高端智库的价值。

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我们党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党的建设面对着许多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党建高端智库要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有所作为。智库的基本职责是服务决策,提升咨政建言的能力,以科学咨询服务科学决策,使智库的“文章”完善“文件”,智库的“对策”融入“决策”。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对策建议,要坚持问题导向,紧跟时代声音,贴近工作实际,强化责任担当,始终发扬崇尚理性、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要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理性思维,不好高骛远、不脱离现实,真正做到深入实际而不浮躁,独立思考而不跟风,敢说真话而不人云亦云。要着眼于正在做的事情,结合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深入研究党的建设理论和实际问题、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影响制约党建工作的体制机制问题,及时分析研判各种错误思潮和值得注意的倾向性问题。要及时总结反映地方和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加强党建工作的新鲜经验和有效做法,进一步使研究工作具有现实针对性。要聚焦党建工作重大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适当设置议题,引导大家开展研究。当前应当重点研究八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解决党员领导干部精神缺钙的问题,使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进一步强化“四个意识”;二是如何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引导党员做良好政治生态的维护者、建设者,进一步净化政治生态;三是如何落实“两个主体责任”,贯彻落实好《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四是如何加强党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解决部分基层党组织党的领导弱化、软弱涣散的问题;五是如何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建促脱贫的问题;六是如何把握好干部的标准,坚持正确用人导向,解决干部带病提拔的问题;七是如何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强化“为官必为”意识,提高“为官会为”能力,追究“为官不为”责任,营造“为官愿为”环境;八是如何形成激发人才活力,发挥人才作用的氛围,加快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问题。

三、彰显专业性

党建高端智库,主要是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涉及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反腐倡廉等方面,政治性、思想性、专业性都较强。专业化的学术研究是智库研究的基础与前提。没有一定学术研究能力和专业水平的人,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智库工作者;同样,没有专业研究特色和优势的团队,也无法打造高水平的智库。精准定位、彰显特色,是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党建智库要成为战略“谋划者”,就必须明确主政方向,坚持走专业化的路子。

注重队伍建设,打造核心团队。推进党建高端智库,离不开一支强有力的核心团队。经过多年实践,党建研究会汇聚了一批德高望重、理论水平高、政治智慧和实践经验丰富的老领导、老同志,凝聚了一批政治立场坚定、热爱党建研究工作、有较高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的特邀研究员,团结了一批有一定理论功底、实践经验丰富、工作作风优良、工作在一线的实际工作者。今后要注重统筹协调,使三支力量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形成合力。要有计划地开展培训工作,提升在职党建研究人员的素质,还要注重整合社会各领域的资源,掌握一批高水平党建研究领军人才,选拔一批党建专家和学术带头人,尤其要发现使用一批中青年优秀专家,及时补充新鲜血液。

凸显专业特色,打造研究优势。只有打造无以替代的研究领域和无可比拟的研究优势,党建智库才能凸显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党建思想,紧紧围绕全面从严治党这个主线,统筹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统筹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科学回答了“怎样管好党、治好党”这一时代课题,形成了思想深邃、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根本遵循,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内容包含十个方面: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的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指明了“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个党的建设的根本目标。二是党要管h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这一重要思想深刻指出了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根本原则、基本路径、重大举措,是对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的创新发展。三是以人民为中心,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这一重要思想深刻诠释了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进一步指明了党的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四是思想建党要摆在党的建设首要位置。这一重要思想体现了对铸魂育人规律的深刻把握,抓住了加强党的建设的根本。五是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这一重要思想极大丰富拓展了党的干部路线的深刻内涵,从用人标准条件、用人原则程序、用人方法机制等方面,阐明了干部队伍建设与伟大事业的关系,回答了怎样是好干部、怎样成长为好干部、怎样把好干部用起来等重大问题,为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立起了刚性标尺,为组织路线更好服务政治路线提供了科学指引。六是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这一重要思想从党的独特优势、优良传统、经验教训、现实问题等方面,深刻阐述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性紧迫性,并从目标定位、重要内容、行为规范、关键环节等方面,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指明了正确方向。七是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突破口、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这一重要思想抓住了党的建设的要害,深刻揭示了干部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的为政之道以及作风问题的顽固性和容易反弹的特点,构成了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篇章。八是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这一重要思想精辟阐述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目标任务、指导方针、基本路径、工作格局、资源保障,让我们更加明白党的工作重心在基层、执政基础在基层、活力源泉在基层的深刻道理。九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一重要思想从体制机制、战略重点、制度创新、责任主体、廉政文化等方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宝库,为我们党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指明了正确方向。十是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这一重要思想体现了新形势下我们党推进管党治党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新理念,凸显了党内法规制度在党和国家制度体系中的牵引、保障作用,阐释了制度治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内在联系,为全面从严治党指明了治本之策。推进党建高端智库建设,就是要围绕这些内容加以深入研究探讨,不断推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创新发展。高端智库要坚持走专业化路子,着力在提升研究质量上下功夫,多出优秀成果。这样的智库才有竞争力、生命力和影响力。

四、注重灵活性

党建高端智库不是行政机关,不能单纯用行政眼光、行政思维去思考,更不能生搬硬套行政手段,而应该去行政化,淡化行政色彩,突破行政束缚。在运作模式上,要采用更加灵活、自由、开放、有效的方式。

一是实行课题招标和委托制度,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首先,科学设立招标项目,党建高端智库每年列出的重点研究题目,应聚焦热点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其次,要建立和完善招标机制,进行公开招标,组织专家学者、有丰富经验的实际工作者,对申报课题进行论证评审。再次,推进课题研究的实施,签订项目合同书,确定好“时间表、路线图”,明确责任。

二是建立以内容创新为导向的成果评价办法和奖励机制。课题评审标准突出实践性、理论性、政策性。按照评审标准,对课题成果列出不同等级,对优秀成果给予奖励,同时要按照职称评定有关规定给予鼓励。

三是建立与其他智库交流合作的机制。应秉持开放的态度,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在中外智库交流互鉴中促进党建高端智库健康发展。

四是更加注重改进研究方法。在信息化社会,大智慧离不开大数据,党建高端智库只有掌握现代化的研究方法,重视互联网时代的需求,善于运用云技术、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不断加强决策咨询的高端化和科学性。要运用“大数据”研究党员、干部的思想动态。通过分析党员、干部平日浏览的网页信息、博客内容、关注的微博以及论坛发帖等相关数据,综合判断某一地区、某一部门党员干部的思想状况。要运用大数据研究党群干群关系。通过采集各级党委、政府网站的群众留言,某一时间段内各网络论坛的热点话题以及某一地区党员、群众搜索的主要内容等数据,分析党群干群关系。要运用大数据研究党建制度的运行状态。将基层调研得到的数据同日常谈话记录、部门工作总结、网上相关评论等信息综合在一起,整合为一个新的数据库,通过全面深入分析,对党建制度体系运行状况作出科学的评估。

五是加强党建研究人才队伍建设。要营造识才、爱才、用才的氛围,搭建平台,引进人才,使用人才,激励人才。

人工智能调研论文篇9

学院现代设计艺术学院

专业视觉传达设计

班级视觉17-1

学号201705002368

姓名杨腾渊

指导教师范颖

职称讲师

云南财经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姓名

杨腾渊

学号

201705002368

专业

视觉传达设计

拟定论文

(设计)题目

智慧养老型app服务结构与界面设计

论文(设计)来源

自选

论文(设计)类型

B-应用研究

指导

教师

范颖

1.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1选题背景:

截止到2019年1月国家统计局的人口总数调查数据显示,超过65岁的人口已经突破一千六百万,意味着我们身边每一百个人里面就有大概11位老年人。其中2019年65周岁及以上人口比2018年增加了0.7个百分点,为最大增长额。来自云南省人口老龄办的数据显示:我省于2005年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截至2016年底,我省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570.1万,占总人口的11.59%;预计到2020年,全省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607万,占总人口的12.4%;其中约有3.6%的老年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32%的老年人需要适度照护。2015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居住在昆明市的老年人口呈现出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空巢化等特点。昆明市人口老龄化十分突出,老龄化现象已经十分严峻。如此庞大的老龄人口将成为我国最大的消费群体,它们的健康和生活问题将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近年来很多地区已经开展老年人的死因监测工作,分析结果显示,老年人死亡率为2567/10万,占全人群死亡比例为82.07%。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一直都是导致60岁以上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原因,身理和心理伤害也是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此可见,老年人死亡比例较大,其死亡谱决定了全人群的死亡谱,老年人健康相关危险因素的干预工作是非常迫切的。

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同时推动了老龄产业的发展,从而也带动了老龄产业信息数字化的发展。而要怎么做来充分满足国内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交互设计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同时这也直接影响到我国交互设计领域未来能否得到良好发展。当今市场下的智慧养老型app仍存在较多问题。目前市场主要服务与老人的app主要有交友类、健康科普类、医疗类三种类型。交友类如“养老平台”“幸福行”,依托于强大的社交网络媒体,使老年人群体能够进行线上交友并发表动态,分享生活。健康科普类如“养老管家”“老年云课堂”,搜集各方健康相关信息置于平台供老人浏览,为老人提供外界信息,并力求做到信息准确。医疗类app如“黄金急救”“天使救援”,整合当地医院信息,使大众能够就近急救,不过要老年人和年轻人使用一样的功能软件,困难度会大大提高。使以上几类app都有服务于老人,却都是带着设计师的主观色彩来进行设计的。首先是色彩方面,老年人的视觉感官已经衰弱,需要强烈而具有刺激性的颜色才能使老年人看清app界面,当下养老型app基本都采用弱色来颜色填充,虽然做到了颜色和谐,却让使用app的老年人看不清楚。其次是字体大小,老年人的视力是不如中青年人的,进行app设计时需要用大号甚至特大号字体来进行填充,可当下的养老型app与常规app字体大小相同,降低了老年人的使用满足感。接着是图形,养老型app在进行界面设计时,考虑到老年人思维缓慢,应当还原图形本真,使图形一目了然,而当下养老型app的图形结合当下时尚元素,使老年人不能理解,必须进行文字辅助才能明白其意。最后是版式方面,当下养老型app版式设计与常规app无异,其连接点和换页功能不能很好地服务与老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老年人群体而言对信息产品几乎处于创新扩散理论的最末端,只有极少的设计者们会专门针对老年人群体的需求来进行产品设计。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将老年人群体作为产品受众群体之一,充分考虑老年人群体的实际需求,帮助老年人享受信息时代带来的便利,这也是设计师在当前时代下的重要责任。

1-2研究意义:

本文是基于老年人群体而研究的移动应用程序,本程序的主要对象是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基于老年用户的信息需求摸索出有效解决老年人使用app的各种问题,然后结合界面交互,设计出一款服务于老年人的老龄产业的智慧养老型app,做到:

(1)安全化:能让老人进行线上问诊,能使老人在危难之际使用智能设备进行呼救,使老人就近治疗。

(2)智能化:提高老年人app使用率,使老年人们享受科技生活中的乐趣;完善智慧养老型app功能,革新传统养老模式,更好地将老年人与信息社会结合起来,更好地掌握信息,使老年人能够独立自主运用智能设备进行自救,赋予智慧养老型app新的价值使其更加具有较强的的冲击性与吸引力,为老年人量身打造高适用性的智能产品。

(3)全面化:提供社交、科普、急救等功能,更好的让老年人在生活中通过智能手机来满足自身各类需要,从而丰富老年生活,改善老年生活状态,培养老年生活情趣,提高生活幸福指数。

2.文献综述

2-1国内智慧养老型app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国内智慧养老型app的相关应用型研究不足国内关于智慧养老型app的界面和功能研究主要集中于健康科普和社交等方面。对这些方面的研究主要对老年人老年人的情感需求、信息欲望两个方向为主要研究方向,其中对于老年人的急救需求没有涉及和说明。朱媛、段慧敏(2019)提出老年人在智能时代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三层次需求模型,并在现有智能手机上与老年人强相关的应用app研究分析基础上,提出设计策略;经研究得出基于“老有所养”需求的智能手机应用app应凸显专业性、基于“老有所乐”需求的智能手机应用app应更多元化、基于“老有所为”需求的智能手机应用app应深挖价值的与老年人智能时代三层次需求模型相对应设计策略;根据老年人三层次需求模型深入分析老年人需求,能够为开发与设计出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的智能手机应用app提供建议。李邵静(2018)指出,中国老龄化人口趋势日益明显,老年人看病就医拿药比例普遍高于年轻人群,由于医院路途遥远,老年人看病问题成了社会急需解决与关注的首要任务。在互联网模式下医疗类app的设计与开发为老年人看病难找到了良好的解决方案。针对老年人自身特点,老年类就医app在界面设计上应做到简单明了,方便老年人理解记忆。在功能设计上尽量做到从老人需求出发,操作简单,一键解决就医过程。

3.拟采取的研究方案、技术路线

研究方案设计调研调研分析概念设计设计应用技术路线文献查阅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Swot分析法设计定位概念提出概念确立设计流程图设计图效果图

4.研究内容与论文提纲

4-1研究内容:

(1)设计调研

①通过文献调查法查阅相关期刊论文,归纳总结出本文所需的理论支撑(2008年,原卫生部启动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2012年,《“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7年3月,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关于印发“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的通知》(国卫家庭发〔2017〕12号),表明我国健康老龄化规划正式实施);

②通过问卷调查法获得老年人群体的需求,有效提取老年人的想法,并通过问卷数据的总结分析,可以更好地针对老年人需求进行研究;

③通过案例分析法对国内外优秀的老年app界面和功能进行分析比较,了解当下老年app设计的主要趋势以及发展前景,结合自身使用体验以及了解本行业的发展情况和同行水准,总结出可行性强的设计方案。

(2)设计分析

S(优势):国家鼓励银发产业发展,拥有市场前景;app界面结构针对老年人群体进行专门设计。

w(劣势):知名度难以打响,研发的产品及服务同市场上其他智慧养老型app同质化严重,需寻求突破口。

o(机会):产品使用者对其他智慧养老型app已经使用疲劳,需要新的产品刺激活力;大多数养老型app的设计都没有从老年群体的立场出发,是以设计师主观情感为主的产品设计。

t(威胁):替代品多,市场竞争大。

(3)概念设计

设计定位

60岁以上老年人群体、昆明市区、智慧养老

概念提出与确立

地区性智慧养老型app

地区性意义指的是局限性的在某个特定范围中某种事物的存在对这个范围的意义。智慧养老是面向居家老人、社区及养老机构的传感网系统与信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实时、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基于研究内容,为了使老年群体的老年生活更加地安全化、智能化、全面化,根据老年人群体的娱乐社交需求与当地医院的协同性、急救的便捷性选择了“地区性智慧养老型app”这个概念。

(4)设计应用

主要通过电脑辅助如“ai、pS”等设计工具和“墨刀”等交互设计工具来完成整个设计。过程主要为:首先查找相关的素材及资料并提取有用的材料进行考察并对比现有的智慧养老型app进行方案草图的绘制,完成草图并征询老师意见,进行方案草图的确定与修改;收集市场信息,分类整理完善,再进行设计方案的深入与修改,完善app产品功能,最终完成app设计制作,完成毕业设计报告、毕业答辩。

4-2论文提纲:

一、绪论

(一)设计背景

(二)设计目的

(三)设计思路

二、调研与分析

(一)发现问题

(二)调研分析

(三)分析结果

三、概念设计

(一)设计定位

(二)概念提出

(三)概念确立

四、设计应用

(一)设计流程

(二)设计图

(三)效果图

五、结语

5.论文进度安排

(1)设计调研阶段(2020年9月1日-11月30日)

(2)设计分析阶段(2020年12月1日-12月31日)

(3)概念设计阶段(2021年1月1日-1月15日)

(4)设计应用阶段(2021年1月16日-4月15日)

(5)答辩准备阶段(2021年4月16日-5月10日)

6.参考文献

[1]关爽,刘会衡.基于android的老年人养老服务设计[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20(01):52-54.

[2]张玲.基于老年人使用的手机创新性研究[J].设计,2018(14):128-129.

[3]何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视角下的老年广播——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老年之声为例[J].西部学刊(新闻与传播),2016(07):40-42.

[4]JHonYCHoonYeonGnG,陈思璇,谭清美.信息化对老年人生活影响研究——基于智能手机使用情况与感受[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2):58-64.

[5]张阁,于琦,贺培风.我国移动医疗app核心功能分析及发展建议[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7,4(26):21-25,3.

[6]陈赛权.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0,121(3):30-37.

[7]邓诺,卢建华,周业勤.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探索[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4):1805-1807.

[8]张琼,韦焘,刘敏,等.昆明市城区居民对养老模式和服务认知及需求调查分析[J].民康医学,2017,14:76-79.

[9]刘小路,丁虹月,韦鑫珠.基于老年人认知需求模型的资讯app界面设计研究[J].设计,2018(01):26-27.

[10]张玲.基于老年人使用的手机创新性研究[J].设计,2018(14):128-129.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教研室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日期:

学院意见

学院领导签名:日期:

学院盖章

论文(设计)来源:教师课题、社会实践、自选、其他

人工智能调研论文篇10

关键字:智能化技术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应用

中图分类号:F40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智能化技术的含义

智能化技术是人工智能理论与计算机技术全面融合后的重要产物,它是21世纪才兴起的一项高新技术。从兴起到发展,智能化技术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已经被广泛地关注和应用,由此可见,智能化技术的前景将是非常乐观的。

智能化技术被称作人工智能(ai),也可其为机器智能,该技术是自然与社会科学的综合体。ai隶属于计算机技术,它重点研究:将人们的收集信息、识别图文、自动做出反应、分析判断等这些能力,通过运用计算机的编程设计,来加以实现,让计算机来解决各种复杂的问题。目前,ai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到语言和图像识别、自然语言的处理、专家系统和机器人等方面。在电气自动化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专家系统。

智能化技术应用于电气工程的具体内容包括了:信息搜集、信息处理、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运行等。其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能增强控制效果,改进、弥补自动化控制中的缺陷和差错,提高设备运行、设备处理的精确度和准确性,进而提升系统的工作效率,促进行业发展。

二、实现智能化控制的好处

智能化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智能化控制器的开发使用上。与传统控制器相比较,智能化控制器具有很多优点,如取消了控制模型、调整控制更加方便、对于数据处理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等,以下是对其好处的具体分析。

(一)取消了控制模型

过去的自动化控制,由于控制对象的动态方程非常复杂,使得控制器不能对其进行精确的掌握,从而在设计对象模型的过程中,增加了较多的不可测量和不可预估的客观因素。由于客观因素的不确定性,也就无法保证设计模型的精准性,也就降低了自动化控制工作的效率。智能化的控制器,无需设计控制对象的模型,这也就在根本上避免了各种不利的客观因素的产生,从而保证了自动化控制的高精密度。

(二)调整控制更加方便

依据响应时间、鲁棒性和下降时间的变化,智能化控制器可以随时对控制程度进行调节,让工作性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与以前的控制器相比较,智能化控制器更便于调节,也更符合实际的使用。另外,智能化控制器的调节控制是根据数据变化而自动进行调节的,而不需要专业人员的在场操作,它还可以进行远程的调节控制,从而实现了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的无人操作。

(三)较高的一致性

智能化控制器在处理不同的数据时,即使是陌生数据,它也能进行较为准确的估计。针对控制对象的不同,其控制效果也不一样。在对某些对象进行控制时,尽管智能化控制器没有任何行动,但其控制效果还是非常好的。当然这也仅是相对的,若换了控制对象,可能就得不到同样的预期效果了。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技术人员要分析每个对象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化的设计,切实满足智能化控制的高要求。

三、人工智能的具体运用

在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下,其应用领域也不断得到拓展。智能化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电气故障的诊断、优化产品设计、智能控制三方面。

(一)诊断设备故障

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非线性是电气设备故障的基本特征。传统的故障诊断,其准确率和效率都较低。智能化技术的引入,极大程度地提高了故障诊断的准确率,从而保证了故障诊断的高效率。智能化故障诊断主要有专家系统、模糊逻辑和神经网络三种方式。比如,在对发动机、电动机进行故障诊断时,采用智能化技术中的模糊逻辑和神经网络方法,在保留故障诊断的模糊性的同时,使用神经网络的强学习能力对故障进行诊断,有效提高了故障诊断的准确性。

(二)优化产品设计

优化设计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它综合应用了实践经验知识和学科理论知识。传统的产品设计,是使用实验手段与设计经验的综合验证,由于技术支持的缺乏,导致其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低,其设计方案也不尽科学、合理。

在优化设计中,智能化技术的运用包括了遗传算法、专家系统两种方法。专家系统是以优化设计领域中的部分专家所提供的知识和经验为依据,进行合理的推理和判断,对专家的决策过程进行模仿,然后对复杂问题进行处理。目前该方式还处在研究阶段,在实际中的应用较少,但是其发展空间非常大。遗传算法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它可对结构对象直接进行操作,具有全局寻优能力、内在隐并行性;其次,它可对搜索空间继续指导优化、自动获取;最后,它可以对搜索方向进行自动调整。在优化设计中,它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对于优化设计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智能控制的实现

在电气工程中,综合运用智能化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有助于自主化、无人操作化和远程化控制的实现,并为提供给智能控制更好的发展平台。将智能化技术成功运用于智能控制,是对智能化技术本身的肯定,也为今后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智能控制的方式包括了专家系统控制、神经网络控制和模糊控制。智能控制运用的主要方面有:所有开关量、模拟量实时数据的采集和处理;记录故障并进行在线分析;使用鼠标和键盘实现系统控制;对主要设备和系统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

四、总结

智能化理论是对人的智能进行开发、延伸和模拟的理论。作为计算机技术的分支技术,智能化技术以人工智能的实质为依托,生产出类似于人类智能的智能机器。将智能化技术应用于电气自动化控制中,可提高故障诊断的准确率和效率,促进电气产品的优化设计,实现智能化控制,从而提升电气系统效率。由此看来,只有加快电气工程智能化进程,才能促进电力行业的稳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集武.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9).

[2]王楠.浅谈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人工智能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