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问题解决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56:11

环境问题解决措施篇1

关键词:环境评价;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B84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0、引言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影响评价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环境评价不仅关注当代人对环境资源的需求,还要考虑后代人对环境资源的要求因此,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趋势在内容上和对象上,将从生产的某一过程的评价向生产全过程评价发展;从以环境质量的物质属性为中心的评价向以环境质量价值为中心的评价发展;从以生产行为的环境评价为主,逐渐向对经济行为、政策行为和国际行为的环境评价发展。

一、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环保问题受到人们的日益重视。为了提高环境保护投资效率,进一步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很有必要对实践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并加以解决。随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实施,对减缓和防治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改善环境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在环境影响评价实际工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具体说来有以下方面:

1、人们的环境意识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公众环境意识亟待改善,特别是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表现尤为突出,一些建设单位及执法部门对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是将其作为任务敷衍了事,以至于实际工作中流于形式。部分地方政府甚至为了吸引投资,片面简化环境影响评价手续,缩短审批时间或减低评价等级,更严重的是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就直接上项目。

2、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管

虽然法律规定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及其相应的处罚措施,但由于责任不明晰,导致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干扰。即便有较大的误差也不用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更不会受到处罚。因此,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在具体工作中没有法律约束,不利于增强责任心。这样就造成了很多弊端,如有的项目不做环境影响评价就开始,有的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竟然由审批单位制定的做,这些都给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带来负面效应。

3、上岗制度不健全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证书管理办法》规定,环境影响评价证书的发放资格按单位划分,并没有升降级制度的限制。上岗人员几乎是终身制,一次性考试通过后终身无忧,于是带来以下问题:①环境影响评价队伍素质不高。一些非专业人员为了考取资格证书,临时抱佛脚“努力”几天,通过考试就不再继续加强学习。因而业务水平不高,对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知之甚少,无法提出切实有效的污染防治对策和建议;不敢以客观事实和科学数据为依据,缺乏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某些环评人员甚至弄虚作假、编造数据,严重扰乱了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②由于没有升降级制度的制约,其结果是“能者不能上,差者不会下”,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极为不利。有些环评单位存在技术力量薄弱,特别是一些乙级评价单位,问题就更为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实际意义。

4、环境评价实践中的问题

①缺乏时效性。往往由于项目所在地的环境质量、污染等背景资料欠缺,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工作,如调查、收集和测试工作,耗费了相当长的时间。②指导作用不强。有的项目进度太快,在环境影响评价中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得不到落实就已经结束,使环境影响评价失去了指导作用。③公众参与性不高。让公众参与是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途径,但目前这一问题尚未引起各地重视。

二、解决措施

1、重视环境影响评价宣传,充分认识其重要性

笔者认为,对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也是认识生态环境与人类经济活动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的过程。当今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就是片面追求社会发展而忽视环境影响评价,因而有必要宣传环境评价的作用,提高认识,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追求发展经济、注重环境保护的双赢。一方面,提高人民的环境法制意识,在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举行宣传活动,通过报纸、电视、网络、手机等方式宣传环保的重要性,也可以考虑设立市长专线,让大家对于环保提出建议;另一方面,提升青少年的环境法制观念,与教育部门合作,有针对性地出版环保教材。

2、加强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健全环境影响评价法律体系

国家相关部门应制定专门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将环境影响评价提升到法律层面。可参考发达国家的做法,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目的、内容、适用对象、公众参与、审批程序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对由环境影响评价单位而造成的危害明确法律责任,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比如,实行执法责任制,明确各科室的责任和执法范围,这样就不会因交叉而产生相互推诿的现象。

3、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

对于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偏颇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必须分清责任,并对责任人给予处罚,甚至吊销资格证书,追究法律责任:①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要打破地区限制和证书等级限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投标,择优录取。在管理体制上建立能上能下、定时考核、优者上岗、劣者淘汰的竞争机制。②把好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关。要完善审批程序,避免环境影响报告书和审批走过场。一般来说,审批过程可分为审前、审中、审后三个环节,审批部门在审批之前,要组成初审小组负责对环境影响报告书主要内容和有关数据、资料审查、核实,这是保证审查结论客观、真实的重要程序。例如,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的选址,就应考虑选址、建设规模,以及投入使用后对当地环境造成的影响,恶臭的防治渗滤水治理、释放气体的处理等,都要在报告书中体现出来。

4、公众参与要落到实处

国家环保部2006年2月14日已正式了《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目的在于广泛听取利害关系人或利害团体的意见和要求,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因而应遵循“依法行政”的法治原则,对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程序,严格落到实处。为此各级环保局要建立监督检查机制,确保公众参与制度的执行。公众参加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评议,是一项极为明智和重要的政策.建设项目的环境问题与周围公众生产生活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关系最为密切,由于缺乏征求公众意见的规定,容易引起新的污染纠纷,导致厂方与公众的矛盾十分突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人民造福,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议,更应当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但目前群众参加评议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除少数城市外,群众监督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还没有一个适合我同国情的群众参加审议的具体条例和方法,在环境影响坪价工作中群众的监督权利还未得到很好地体现。例如,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各种废弃物填埋后产生的恶臭、渗滤水的外泄都会可能影响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环境评价工作实现要考虑当地居民的意见,还要在防治对策中体现出来。

环境问题解决措施篇2

【关键词】引滦水源;生态环境;问题;措施;于桥水库

一、引滦水源现状

引滦入津工程1983年建成通水,至今已整整32年,国家环保部历次在引滦宜兴埠泵站后池监测的水质结果,均符合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据了解,天津市各自来水厂的出水水质综合合格率为99.86%,高于95%的国家标准。引滦的水质虽然一直保持地表水Ⅲ类水平,但总氮、总磷总体呈上升趋势。总氮、总磷上升,将会加重水体的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暴发蓝藻的风险加大,这将严重影响天津城市的供水安全。造成引滦水质氮、磷营养物质上升的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1.来自潘家口、大黑汀水库及其上游的污染

潘家口和大黑汀水库内养鱼网箱总数近70000箱,每年投放饵料140多万t,饵料的沉淀腐蚀和死鱼等造成了水体水质的严重污染;潘、大水库上游有排污企业近千家,连同生活污水年排放量近7000万t;两座水库周边及上游地区有近800家矿选厂,年排入河道尾矿砂300多万t、污水4000多万t;库区周边的旅游、宾馆饭店和村落污染物直接入库。据了解,潘家口水库总氮、总磷自2000年以来上升趋势明显。

2.来自潘家口、大黑汀水库以下、于桥水库以上河北境内的污染

于桥水库上游有沙河、黎河、淋河等3条主要入库河流,沿河共有铁选厂200多家,年排入河道污水近2000万t;沙河河道内存在近千个养鱼网箱;黎河是引滦输水借用的天然河道,沿岸分布7个乡镇79个自然村,共6万余人,生活垃圾未经收集转运,这些面源污染随着汛期降雨直接排入河道,进而汇入于桥水库;在3条主要入库河流上还分布着很多支流,支流汇集的污染物随雨水冲入主河道。

3.天津市境内的污染

于桥水库周边有耕地近13万亩(15亩=1hm2,下同)、果园3万多亩,尤其是22m以下警戒区内有4万多亩耕地仍施用化肥农药,有1万多亩鱼池;保护区内有百余家餐馆、农家院,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库区周边有197个村约15万人,其中86个村生活垃圾未经处理,有35万m2的畜禽养殖粪便未经处理;于桥水库以下为封闭式管理,直接的污染并不存在,但输水沿线周边生活垃圾未完全实现收集转运,从水环境管理与保护的角度讲,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二、所采取的保护措施

1.加强水源保护立法,为城市供水管理保驾护航

1998年出台了《天津市引滦工程管理办法》,2002年出台了《天津市引滦水源污染防治管理条例》,这两部地方性法规,划定了引滦水源地保护区以及引滦明渠保护范围和管理范围,规定了禁止行为,为保护水源工作提供了依据。成立了引滦水政支队,同武警、公安、渔政和管理人员一起建立了“五位一体”的巡护机制,并实施常态化管理,为城市供水安全保驾护航。

2.采取工程措施,治理引滦水源污染

2002―2007年投资24亿元实施了引滦入津水源保护工程,新建34.14km输水暗渠,解决了利用天然河道州河输水带来的排沥矛盾和水污染问题;对64.2km的引滦明渠进行了全断面衬砌、堤岸绿化,安装隔离护网,实现了封闭式管理。2009―2012年投资3亿元完成了于桥水库周边水污染源近期治理工程,实施了水体生态修复、村落垃圾集中收集转运处理、沼气池建设、沟道坑塘支流治理、湖滨带生态防护、库区周边鱼池清除和黎河支流口治理示范工程等项目。安排大修和专项维修资金开展水环境保护项目建设,在平交口门建设截污墙工程,在重点部位设置警告警示标识牌,对黎河西铺、龙湾、马各庄和庄沟等沿河区域进行环境综合整治等。

3.加强日常管理,预防水源污染

建立了跨省界水文水质监测断面,引滦沿线共设水质监测断面54个,还就外来水以及交叉河流水源等实施监测监控,及时掌握水源地水质、汛期沥水、周边外水水质和供水水质变化。增添了藻类、藻毒素等检测设备,于桥实验室已开展34项地表水监测项目,且通过了国家计量认证。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对沿线及周边区域开展污染源调查,编制污染源调查报告,明确污染源位置,绘制污染源示意图,积极采取工程和非工程措施进行治理和预防。

三、做好引滦水源保护工作的思考

2013年为确保城市供水安全,天津市水务局进一步编制实施了《关于加强引滦水源保护的工作方案》,全力构建政府主导、属地负责、部门联动、公众参与的引滦水源保护机制,努力实现工程管理、资源管理和环境管理全覆盖,保证引滦水质稳定在地表水Ⅲ类标准,水体富营养化得到有效改善,并力求在此基础上不断改善引滦水质。

1.率先做好天津境内的引滦水源保护工作

努力实现引滦入津工程全封闭管理,果河两侧设立护栏网,环于桥水库警戒区建设湖滨带、截污沟、护栏网、巡视路,对引滦输水明渠、尔王庄水库周边封闭设施进行更新改造,完善引滦入津水源保护警示标志标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完善监控监测设施,建设果河沿线、于桥水库警戒线视频监控系统,完善引滦输水明渠视频监控系统,增加水质水量在线监测断面;理顺于桥水库渔政管理体制,将于桥水库渔政管理和执法权委托水库管理部门,延长休渔禁渔期,严厉打击机动船捕鱼和毒、电、炸、钓鱼等非法捕捞行为;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建立环保、水务、规划、水产、公安等部门常态化执法机制,并与沿线地方政府定期开展水污染联合执法活动;对北辰区和蓟县段暗渠保护范围内违章占压设施彻底清理。

2.全面加强于桥水库周边水污染防治

按照《蓟县新城规划》,加快工程建设步伐,早日实现“南迁北管”的建设目标;调整于桥水库周边种养殖业结构,水库警戒区内农耕地及鱼池实施“退耕还库”“退渔还库”。保护区内养殖业实行生态养殖,实现无污染零排放;加快文明生态村建设,于桥水库周边和引滦明渠、尔王庄水库保护区范围内村落全部建成文明生态村,率先实现道路硬化、街道亮化、能源清洁化、垃圾污水处理无害化、村庄绿化美化;完成于桥水库周边剩余86个村落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建设,实现天津市境内于桥水库汇水流域村落垃圾收集转运系统全覆盖。落实垃圾收集转运处理系统运行管理费、垃圾处理费和设备维护更新费;建设于桥水库保护区内医院、宾馆、餐馆、农家院和村落污水处理设施;实施水库周边剩余84km2汇水山地小流域综合治理、封山育林和生态林、经济林建设,完成时临河、关东河等沟道的治理。

环境问题解决措施篇3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财务会计报告;会计信息;问题

一、引言

目前我国处于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行业的红利逐步丧失,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已刻不容缓。当下国内经济对政府政策的依赖程度比较高,对投资的依赖程度也很大,经济的脆弱性比较显著,经济对外依存度很大。近年来,国家不断在提,拉动内需,扩大内需增长。在当前新兴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对于人们来说,重要性不言而喻,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最宝贵的财富。人们对信息的消费也不断增长,有研究者指出信息消费有望成为内需拉动新引擎。

信息时代,有效信息数据是核心竞争力。大数据来自每一个人每天生活的方方面面,数据量大而庞杂,且没有固定的模式,有一定的随机性,对数据的分析也不能依靠传统的分析方法,更多的要与行为学相结合。从这巨大的数据信息中,研究者可以发现提炼出不同类人的生活、消费习惯,从而定向投其所好,产生高效率的盈利。

财务会计报告是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书面文件,财务会计报告的主要体现形式是财务会计报表。财务会计报告是会计核算的一种专门方法,是会计主体提供会计信息的主要手段,是会计核算的最后一个环节。会计核算工作,经过原始凭证的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以及各类账簿的登记,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分散的、无条理的、不系统的。为了使企业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经营管理层,以及企业外部工商、税务、商业银行等行政管理部门及时了解掌握企业经营活动动态,需要通过财务会计报告形式来披露信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财务会计报告的报送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从手工填制、计算机打印到通过互联网传输,及时性、准确性不断提高。在互联网、大数据环境下,借助云计算技术,会计核算手段更加先进,财务会计报告从事后编报转为实时编报成为可能。会计核算环境的变化,需要应对一些新问题,保证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现行财务会计报告存在的问题

财务会计报告是会计主体经营管理活动情况的总结,是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经营决策的依据,是投资者、债权人规避投资风险的重要参考依据。在国际、国内市场风云突变的情况下,经济运行步入新常态,企业经营风险不确定。及时准确掌握会计信息,进行正确的预测决策,是企业管理层迫切需要的。现行财务会计报告还存在着许多片面性和局限性。

1.财务会计报告信息内容不够充分。

财务会计报告是了解掌握企业情况的最主要信息来源渠道,只有充分全面的财务会计信息,才能够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尽管会计核算手段从手工过渡到电脑到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但财务会计报告体系依然如故,没有什么变化。企业信息披露不够充分,直接影响经营业绩的反映和监督效果。财务会计报告信息还停留在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阶段,缺少预测性、前瞻性信息,缺少风险披露和影响财务状况的非财务信息,缺少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低碳环保绿色会计信息等。

2.财务会计报告信息披露方式单一。

财务会计报告的具体体现形式是财务会计报表,会计主体的财务会计报表主要是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财务会计报告的信息披露方式单一,不能满足各个层次使用者的需求。一成不变的报表格式,固定的项目数据,无法满足千差万别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财务会计报告的最初设计,服务对象是企业投资者,忽视对其他利益相关者所关心问题的披露。债权人、行政管理机关、上级部门,关心企业的角度不同,了解企业信息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因此,要解决会计信息使用上的差异,满足不同需求,是会计信息披露的新挑战。

3.财务会计报告信息缺乏时效性。

知识经济、信息和大数据时代,时效性占有极其重要地位。会计工作特点是事后工作,财务会计报告报送延后进行,导致会计信息缺乏时效性。传统财务会计报告是手工完成的,同时受股利分配工作按年度进行的影响,财务会计报告的完成周期均耗时较长。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要在下一年度的第一季度后才能完成,中期财务报告也会延时两个月。市场经济瞬时万变,这么长的报送周期,财务状况会发生很多新变化,进行正确预测决策缺乏有力依据。同时,长时间的报送周期,为企业的幕后交易提供了时间条件,资金的时间价值也被忽视。

4.财务会计报告信息可靠性难以保证。

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或信用经济,处处需要讲诚信、讲信用。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一直以来,一些企业甚至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受到诟病。财务会计报告虚假,会计信息失真,是危害国家、投资者、债权人利益的大问题。企业经营管理者为达到粉饰经营业绩的目的,常常借助期末会计核算中的配比转账机会,带有更多的主观性,收支确认、计量随意进行。财务会计报告的过度粉饰,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作出正确判断,影响宏观经济的预测和决策,减少国家税收,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

三、解决大数据背景下财务会计报告问题的具体措施

市场经济形势下,企业之间竞争激烈,经济信息瞬息万变,财务会计报告的时效性、有用性格外重要。随着会计核算手段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财务会计报告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创新发展,提高服务水平,满足需求。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为了使会计工作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财务会计报告将扮演重要角色。

1.要提高财务会计报告内容的完整性。

完整的会计信息才能全面、准确反映企业发展情况,为投资者、债权人、行政管理部门进行预测、决策提供依据。相关部门要结合经济快速发展的实际情况和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需求,及时调整财务报表的内容构成和项目设置。遵循重要性原则,对可以合并的债权债务等项目进行调整,新增那些具有经济发展时代特征的项目。为适应不同会计主体的需要,应当增加一些空白项目,以备个别企业的特殊需求。对内容表达含糊的项目进行重新设置,避免填报或使用者的误读。例如,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项目,应当直接列作“固定资产净值”,或者通过“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分别反映。

2.要建立灵活多样的财务会计报告披露方式。

信息社会和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数据情况,能够有多种形式和手段。简单明了的会计信息,通过快捷的技术手段传播,可以减少财务报告使用者的阅读时间,更轻松、更快速做出评价和判断。传统的表格数据,可以在数据处理时自动生成示意图、曲线图等形式,使得提供的信息更加直观和形象。为适合不同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需求,应报送不同风格、不同格式、不同数据角度的报表。当然,报表之间需要有内在的关联,避免造假情况的发生。同时,也应照顾到统计部门的需求,在报表系统设计上能够完成统计报表的填报任务。

3.要提高财务会计报告的时效性。

互联网让世界变成地球村,信息传播手段的不断翻新,对提高财务会计报告的时效性成为可能。及时的会计信息才有价值,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经济发展,才能做出正确的预测和决策。改变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的报送周期规定,借助于云计算、互联网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应当采用定期报送和实时报送并存的形式。压缩财务报表尤其是年度财务报告的报送间隔,为使用者提供及时的会计信息。对会计主体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数据,进行及时处理,自动生成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主要财务报表,实时报送。需要进行数据深加工,借助人工分析的定性内容,可采用定期报送形式。

4.要确保财务会计报告的可靠性。

财务会计报告是会计主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报告性文件,是会计信息使用者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主要手段。准确无误的财务会计报告,才能让企业关联方和行政管理部门作出正确判断。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传输方式,也离不开人的操作。要提高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创造良好和谐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让会计人员安心工作,没有后顾之忧,没有来自工作之外的干扰和压力。保证财会人员队伍稳定,确保会计核算工作的延续性。表彰工作兢业,责任心强,制度、政策落实到位的会计人员。对那些弄虚作假,提供不真实财务会计报告的人员及时惩处。

参考文献[1]周坤,李宏林.关于财务会计报告存在问题的研究[J].新经济,2014,(20):107-108.

环境问题解决措施篇4

首先,针对农户过度使用农药问题,国家除了可以采取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大力倡导使用农家肥以减少对环境特别是水质的直接污染的方法外,还可以给予农民生产以及技术的支持。

2.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提高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

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生态资源的日渐匮乏,对生态以及自然资源的保护成为我们党的重点关注问题,于是加强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了解人们的心理,了解他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程度,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在中小学的教育中增加对学生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的教育,有意识地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培养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对于生态的保护应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由于受教育情况分布不均的特点,农村的受教育情况远不如城镇,于是在某种程度上农户们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更为薄弱。但是,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主题,若没有意识到自身的某些生产行为可能产生的危害性,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就非常的不利。加强农户思想上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视,让农户树立起生态治理与与经济同步发展的理念。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宣扬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和环境法规,切实深入各家各户,让人们深刻体会到资源的重要性,了解到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从根本上认识到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认识到生态建设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从而有意识的主动参与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中来。

3.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目前我国仍处于粗放型的增长模式,粗放型的增长模式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生产成本的提高,但是由于产品的质量难以同比的提高,导致了经济效益较低,所以能源利用的效率低下,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我国以资源的大量消耗支撑经济增长的现状,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由于我国大部分的生产仍停留在对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加工上,生产相对分散,资源性产品价格偏低,直接造成稀缺资源的迅速减少,对生态的破坏程度大大加重,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在工业生产中应该树立节能减排的经营理念,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改进机器设备,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同时,企业应该努力培养技术创造型人才,利用先进的技术增加产品的价值。实现经济增长,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减低成本,不断提高产品的种类,使经济效益更大化。努力实现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的转变。

4.适度提高资源性产品的价格

由于目前我国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偏低,导致企业多发展资源依赖性产业,过多的使用稀缺资源,导致生产环节对稀缺资源的粗放使用和较多的污染物排放。政府可以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适当的提高资源型产品的价格,以此来降低居民对于此类产品的购买,通过这种方式来引导企业转向对其他产品的生产。这一举措引起的消费减少对于稀缺资源的利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生态环境。

5.总结

环境问题解决措施篇5

关键词:单边环境贸易措施;例外条款;域外管辖;透明度;国际环境法规范

abtract:inhistoryofDSB,therewasaseriesofcasesabouttheenvironment-relatedtrademeasurestakenbysomecountries.thisarticleelaboratesonsuchbehaviors’necessity&validitytogetherwithcorrelativeregulationsinGatt/wtoandDSB’spractice(especiallythelatter),then,givesabriefsummary.

Keywords:environment-relatedtrademeasures;exceptionarticle;jurisdictionbeyondterritory;transparency;internationalenvironmentlaw.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有关环境与贸易问题的争论也愈演愈烈,“过去十年中,人们对贸易与环境、劳工标准之间联系的兴趣重新涌现”。环境的恶化触及和动摇了自由贸易的物质基础,作为多边贸易体制法律和组织保障的wto,如何使wto有关环保贸易条款在实施中找到自由贸易和环境保护的最佳平衡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宗旨是摆在wto面前的现实难题。

这些问题包括:1、环境法规对贸易的影响(竞争力问题);2、与环境相关的标准对贸易的影响;3、为环境目标而采取的贸易措施的合法性;4、贸易和贸易自由化对环境的效应。其中第三个问题主要包括多边环境协定中的贸易措施和一些国家单边采取的贸易措施,如限制或禁止进口、许可证制度、征收环境附加税等。本文将重点论述国家采取的单边环境贸易措施在Gatt/wto体制下的合法性问题。

二、Gatt/wto体制下的相关规定

(一)、Gatt/wto共有的规定

重审历史,我们发现有关环保与贸易的关系并非是Gatt/wto全新的课题,只不过Gatt的起草者们并未料到今日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毕竟促进自由贸易的增长是Gatt当时头等重要的任务。以下是Gatt时期有关环保和贸易的条款,这些条款也为wto所继承,被认为是解决成员间有关环保和贸易争端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据。

1、按照《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2条、第3条第2款及第3款规定,缔约方可以在不违反国民待遇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环境计划自行决定对进口产品征收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环境税费。但同时限定条件,包括:(1)所征收的环境税费在计算上必须合理;(2)所征收的环境税费必须符合国民待遇原则,不能对进口产品和出口产品搞差别待遇。(3)不能将对进口产品征收环境税费的方法对国内生产提供保护。

2、第11条关于进出口产品数量限制的规定,一般而言,wto禁止实行数量限制,但不适用于下列措施;(1)是出口缔约方出于粮食或其他必需品的严重短缺而临时实施的出口禁止或限制;(2)是为实施某些商品归类、分级和销售法规而必须实施的进出口限制;(3)是在符合某些特定条件下的对进口农产品和鱼制品的进口限制。可以看出,这些例外均直接的或间接地可归于一国出于环保目的而采取的贸易限制措施,从而获得wto义务的豁免。

3、关贸总协定第20条关于一般例外的规定。具体内容为:“在遵守关于此类措施的实施不在情形相同的国家之间构成任意的或不合理歧视的手段或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的要求前提下,本协定的任何规定不得解释为阻止任何缔约方采取或实施以下措施:……规定缔约方可以为保护环境采取下列措施:“(B)为保障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措施;……(G)为保护可用竭的天然资源有关的措施,如此类措施与限制国内生产或消费一同实施……”。鉴于该条(B)和(G)款被普遍认为与环境保护有关,也是成员方引用最多、分歧最大之处,在争端解决机制的实践中亦形成了一套相对系统的适用规则,在接下来的具体案件分析中,将以此为主要法律依据展开论述。

(二)、wto对环境贸易条款的发展

一方面来自发达国家、环保组织的压力,一方面也是出于环境与贸易之间的能动关系,wto对环境与贸易关系的课题也做出了积极的回应。

1、《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议》序言:“……而且按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使世界资源获得最佳利用,力求兼顾保持与维护环境,并以符合经济发展不同水平的需要和关注,加强达此目的的措施……”,明确将可持续性发展纳入多边贸易体制,而且这也是“环境”字眼首次出现在多边贸易协议中。

2、其他各项一揽子协议中所包含的环境条款。包括《贸易的技术壁垒协定》、《卫生与植物检疫措施协定》、《补贴和反补贴措施协定》、《农业协定》、《服务贸易总协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中的相应规定,主要为成员方采取的与环境有关的措施设定了纪律和行为准则。

3、wto成立后有关部长会议的宣言、决议。如2001年第四届部长会议通过的多哈宣言中的《贸易与环境》工作计划。

小结:从以上归纳可以看出,与其他投资、知识产权等议题不同,世贸组织并未形成关于环境保护的单项协议,而是主要通过成员方在环境保护方面达成的合意以“环保例外+限制条件”的条款形式加以表现,其规则具有分散性、原则性、高度抽象等特点,从而导致相关环保条款只有在诉诸争端解决机制后,才得以逐步澄清、确定和发展。因而,对wto案例的研究在环保方面具有相当大的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价值,下面结合Gatt/wto史上的经典案例就以下几个在适用过程中出现争议和分歧较多的问题加以分析和澄清,从中总结、归纳wto在处理该方面形成的规则,推敲wto对该问题的态度和基本原则,以期对成员方的行为起到一定的指引和调整作用。

三、案例分析

(一)对条文用语的扩大/松动解释

适用wto条款第一步的工作就是解释条文的含义。解释的原则、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wto在环境保护和自由贸易之间进行协调的能力。争端解决机构在对有关协议的适用和解释方面,一改Gatt争端解决机构的保守作风,积极致力于对环境贸易关系的协调,在对条文用语的解释上,明显地放松了标准,更加注重了环境保护的需要。

1、可用竭的天然资源

根据立法背景和通常理解,对“可用竭的天然资源”一词的合理解释应是诸如煤、矿产品等有限的资源,而不是其他可更新、可再生的资源甚至生物资源。但在Gatt后期就开始体现出体现了对该词语宽泛、扩大解释的趋向。

在wto受理的第一起上诉案中,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均认为,清洁空气属于20条意义上的可用竭的天然资源,资源的可再生性不能成为反对构成可用竭天然资源的理由,初步体现了DSB在环境贸易措施保护对象的范围的放松倾向。而1998年wto上诉机构对海龟案的最终裁决报告可以说是全面表述了DSB在此方面所持的立场。上诉机构解释到:首先,根据条约文字,可用竭的天然资源与可再生的资源以及生物资源并不相互排斥,活的物种虽然从理论上来讲可以再生,但由于人类的活动,也是可以耗尽穷竭并灭失的。其次,条约解释应遵循同时展(contemporarydevelopment)的原则,wto协议的序言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和保持与维护环境的重要性,:现代国际公约和宣言经常把天然资源看作兼指有生命和无生命的资源,在这种情况下,Gatt1994第20条(g)项解读为仅指养护可用竭的矿产或无生命资源,未免太落伍了;再者,前此Gatt1947通过的两个专家组报告(1982年的美国禁止从加拿大进口金枪鱼案和1988年的加拿大影响鲱鱼和鲑鱼出口案)都认为,鱼类作为有生命的自然资源属于可用竭的天然资源;最后,上诉机构注意到所有当事方和参加的第三方都承认其可用竭性和本案所涉五种海龟已都列入《野生动植物濒危物种的国际贸易公约》的事实。根据海龟案上诉机构报告第129—132段。可以看出,上诉机构在此充分运用了条约解释的方法,如通常含义、立法变迁、条约的后续实践、其他国际法源源的发展、争诉方的特定情况,对“可用竭的天然资源”的解释范围大大放松了,虽未明言环境保护的目标,但已具保护之实,为在wto框架下缔约国合法合理地实行环境贸易措施提供了很大的适用空间,充分表明,“至少在目前情况下,wto依然是解决国际贸易争议乃至与其他议题交叉争议的良好场所”。

2、“必需”

在Gatt/wto很多规则中都涉及到,它(必需)是指不能够选择符合Gatt的措施或者没有与Gatt较少抵触的措施时才可以采用这项措施,换言之,援用该款必须首先证明本国采取的措施是达到保护人民动植物健康目的唯一手段。在1990年泰国香烟案中,专家组认为可供泰国选择的既符合Gatt规定又符合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目的的措施很多,如危险标记标识、禁止香烟广告、维持烟草专卖等等,因此泰国对美国香烟的进口加以限制不是必需的,不能适用B款。这一理解在其后的91年美国禁止从墨西哥进口金枪鱼案、韩国牛肉案和美国汽油规则案中均得以坚持和贯彻。事实上,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专家组总能设想出一种既与Gatt相符有能达到被诉方相关目的的替代措施,因而如果严格适用,几乎没有什么措施能够通过“必要性审查”在这种情况下,不少成员方对wto能否承担起合理审查一国环保贸易措施合法性的问题表示担忧。

值得注意的是,在最近的加拿大诉欧盟石棉案中上诉机构对“必需”的认定标准有了很大变化:“wto成员有权决定他们认为合适的健康保护水平,法国选择的保护水平是阻止石棉产生的健康风险扩散,石棉禁令是达到这一目的所必需的。而‘控制使用石棉(加拿大所诉称的)’的措施不足以实现法国所确定的健康保护水平,并非是可以合理获得的替代措施”。我们可以这样推导出,wto争端解决机构在考察必需的时候,已经开始从其“是否是专属的与wto规则唯一相符或损害程度最小的措施”的审查标准逐步过渡到“该措施是否可用于实现被诉方所确立的公共健康保护水平”。存在两个衡量因素,一是所称的替代措施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有助于实现希望达到的目标;二是所追求的共同利益或共同价值越至关重要,就越容易接受用以实现那些目标的措施是必要的。

3、有关及有关的措施

在Gatt的专家组实践中,对“必须”(necessary)和“有关”(relatingto)其实并未明确加以区分,专家组在对“有关”进行解释时,往往沿袭了对B款“必需”的解释思路和判断标准。在wto后的争端解决实践中,这个问题终于得到了澄清。在汽油规则案中,上诉机构批评了专家组违反了条约解释的基本原则,“第20条中各项使用的不同措辞体现了不同的立法意图,对‘必须’和‘有关’应有不同的理解”。同时上诉机构认为有关的措施是指一国为了环境保护目的而颁布的被指责为限制贸易的政策、法规、命令,而不是指包括在该法令政策中的具体方式和手段,所以在该案中,应考察“有关的措施”——汽油规则的主要目的是否是保护资源,而不是先验地考虑对进口汽油给予相对于国产汽油“较低待遇”的主要目的旨在保护清洁空气免受污染。

1998年的加拿大鲱鱼和鲑鱼出口案的专家组报告可以说是全面的阐述和体现了wto争端解决机构在对G项上的适用原则:“第20条G款不仅包括对养护可用尽的自然资源必需的措施,也包括范围更为广泛的有关措施。只要所采取的措施的首要目的(primarilyaimedat)旨在保护可用尽的自然资源,即便此种措施在客观上并不能有效地保护可用尽的自然资源,也仍可解释为有关的措施”。可以说,wto争端解决实践在三个方面降低了成员方援用20条G款的难度:1、“有关的措施”的范围大大扩大,对有关的解释突破了以往对必需解释的限制;2、有关的判断标准得以放松,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审查的对象是措施与环境保护目的的相关性而不是措施中包含的具体内容(往往是造成歧视效果的元凶),同时,对“主要目的”的解释从以往一贯坚持的“直接联系”过渡到只要存在“一定真实、密切的合理联系”即可;3、有关的非效果原则:只要认定了主要目的旨在保护资源,即使这种措施的实施在实际上并未达到声称的积极保护效果,也可被认为符合wto对有关的要求。

4、与限制国内生产或消费一同实施

在引用20条G款“与保护可用竭的天然资源有关的措施”为自己的贸易限制措施辩护时,需要同时充分“此类措施与限制国内生产和消费一同实施”的条件。何谓一道实施,实施的对象、效果等问题在不同的案件中专家组、上诉机构的理解也存在差异。在wto首例上诉案——汽油规则案中上诉机构作出了相对明确的解释:“要求该施加限制的措施,不仅是对进口汽油的也是对本国汽油的”,不是要求进行“效果判断,也不是要求措施产生实际效果”,也就是说,G款要求的针对产品的限制措施,只要对于进口产品和国内产品都产生了公平(evenhandedness)而非歧视的影响,就可以认为是满足了一同实施的要件,而不要求达到完全相同的限制效果。另外,“或”是一个反义连接词,这表明,在“国内生产限制”和“国内消费限制”中,只要有某一项实施即可。在海龟案中,上诉机构同样根据这一标准审查了美国的第609条款对进口海虾和国内捕虾拖网船所捞到的虾所施加的限制,得出了美国养护海龟的措施大体上是不偏不倚的,因而认定其满足了“同限制国内生产一同实施”的条件。

(二)域外管辖权/单边措施的有效性

鉴于环境保护的整体性、一体化特点,为了更有效的保护环境,一国采取的限制贸易措施很有可能波及至其管辖范围之外。一国能否用贸易限制的方式来保护在该国管辖范围外的环境事项,从Gatt到现在的wto始终是一个饱受争议而未获澄清的问题。第20条的例外条款能否域外适用,只能去相关案件的审理结果中寻求答案。

在1991年的第一金枪鱼案件中,专家组通过考察对20条B款的起草历史,认为该条的起草者们集中关注的是进口国范围内的为保障人类动植物生命或健康的卫生措施的使用,应限于有关国家的地域范围之内;同时还引用了1990年泰国香烟案中的结论,认为如果每一缔约方可单方确定其生命或健康保护政策,那么总协定将不再构成一个在所有缔约方间贸易的多边框架,可见专家组持绝对禁止的立场。在后续的1994年欧共体诉美国的第二金枪鱼案件中,专家组的态度有所不同。专家组认为并没有有效的理由支持Gatt第20条只适用于缔约方领域内的可用竭资源的保护,但只能对其自己的国民和船舶强制实施域外管辖。言下之意是20条可以适用域外环境保护,但只能对本国国民发生效力并强制其遵守,对其他国家则无效,不能强迫他们改变他们管辖下的政策。在这里,专家组运用了国际法属人管辖原则对20条的适用做了些许松动。遗憾的是,该案专家组在Gatt全体会议上并未获得通过,因而也就不具备拘束力。

在wto的第一龙虾海龟案中,上诉机构同样没有对于20条的域外适用作出明确裁定,而是采取了一种灵活务实的方式,具体分析了该案中美国所采取措施的性质、实施方式等,指出了美国609条款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及任意的歧视,避免了环境与贸易问题的直接交锋。报告中写道;我们没有宣布过第20条(g)项是否暗示管辖上的限制,若有的话其性质或范围。我们仅注意到,就本案所审理的特定情况而论,为第20条(g)项目的,在所涉的这些游动并濒危的海洋物种与美国之间有着足够的联结(nexus)”(报告第133段)。也就是说,出口国生产加工的行为所威胁到的环境事项(可用竭资源、人类健康等)如果与进口国存在足够的联结时,进口国可以域外实施20条规定下的贸易限制措施。当然,何谓足够的联结,还需在争端解决机制的实践中加以确立。尽管对于域外效力,wto没有明确答复,但是它却“透露”了一些与以往不同的“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理解为是倾向于环境保护的“信息”。这也是尽管美国败诉,却对上诉机构报告中体现出对于环境贸易措施的审查方式表示欢迎的原因。海龟案的判决也引起了不少成员国的担心和疑虑,认为它认可了单边环境行动的合法性,给一国采取单边贸易措施开了方便之门,这种忧虑不无道理。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2000年的石棉案中,上诉机构首次肯认了非违反之诉也可以适用于环境贸易措施,也就是说,即使一国的单边贸易措施被认定符合wto,受损方也可以基于wto第23条第1款B提出非违反之诉,要求对其造成的贸易利益的伤害进行协商和赔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成员国的单边环境行动的泛滥,相当于起到了一个安全阀的作用。目前这方面还未有案例出现,对非违反之诉在环境贸易关系领域中的适用我们将拭目以待。

(三)国际法尤其是国际环境法规范在wto内的效力

Gatt时期的专家组在实践中通常倾向于单纯依靠立法历史、国家意识来解释规则条文,排除Gatt之外的国际法规范的适用。对于当事方援引用来证明其采取的有关环境贸易措施合法性的国际环境协定,关贸总协定专家组一般强调,其职责仅限于根据总协定有关规定审查争端涉及的措施,而对被引用的国际环境协定不予考虑。如在第二个金枪鱼案件中,专家组认为,与关贸总协定不相关的国际协定只能在关贸总协定不清楚时作为次要解释渊源。而且,即使关贸总协定规定不清楚,由于当事方援引的国际协定从未在总协定起草过程中被提到,因此,这些国际协定不具备什么证明价值。对于这种Gatt规则与一般国际法的脱节的现象,有学者批评为“独门独院、自成体系、自我封闭”。

wto成员方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谅解总则第3条别指出:用国际公法(条约)解释的习惯规则来阐明协议中的权利和义务。随后,一批国际法专家/上诉机构成员为将wto规则与一般国际法联系起来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在wto成立后的第一案——美国汽油规则案中,就发出了不能将“wto法”与国际公法分离开的呼声。而在海龟案中,上诉机构为印证对“可用竭的天然资源”进行的解释,广泛地引用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第21世纪议程》、《养护野生动物的游动种群的公约》、《野生动植物濒危物种的国际贸易公约》等公约中的相关条文,甚至还扩及到国际法院对纳米比亚咨询案和爱琴海大陆架案的判决乃至《奥本海国际法》这样的著作。由此做出的法律推理说理充分、论证详密,得到了当事国和有关国际组织的认同,也频为以后的案件审理所引用。但值得注意的是,上诉机构只是对国际环境法规范(尤其是当事国均接受的公约)可以作为解释wto有关条文乃至当事国措施合理限度等事项的依据作出了肯定,而未涉及其他如国际环境法规范与wto法的协调、发生冲突时的效力等级等更具实质意义的问题。因而,国际环境法规范在wto中的法律地位仍尚待确定,但我们毕竟看到,作为争端解决机构的DSB已经率先迈出了一步。

(四)专家组透明度/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wto争端解决机制包括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审查2个主要程序,专家组审查具体贸易争议的过程一般处于与公众隔绝的“黑箱”状态,“在争端解决过程中,他们(当秘密进行工作时)不能做出传达来自许多利益共同体,包括非政府环境政策团体的论点、信息和证据的准备”,非经专家组决定,一般不向外界寻求法律或专业方面的帮助;上诉机构也仅仅对具体案件涉及到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按照wto有关规则和协议作出最终裁判。因而在许多著述中都呼吁改进争端解决机制的程序规则,增加透明度和吸引有关国家、组织的参与。目前,在争端解决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的关系方面已取得了一些进展。

1、经专家组要求进行的合作

DSU第13条明文规定:“每个专家组有权向其认为适当的个人或机构获取资料和专门意见。……各专家组可以从任何有关来源索取资料并可以咨询专家以获得他们对该事项某些方面的意见。”例如在泰国限制香烟进口案中,专家组与wHo(世界卫生组织)进行了积极合作,由后者对卷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等问题提出意见,并且对该意见及wHo的一些相关做法和建议给予了关注,以此为依据对该案中涉及到的如是否是“必需”及是否存在其他可替代的措施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2、非经要求情况下,非政府机构主动提供材料的接受

关于非政府机构主动提供的材料,DSU并未明确规定专家组或上诉机构是否有权接受或拒绝,从而留下了一个法律适用的漏洞。这个问题是在处理有关案件的实践中加以填补的。在98年的第一龙虾海龟案中,专家组就收到了来自以美国为主的一个nGo协会以及wwF(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提交的文件。然而,专家组认为从非政府渠道接受未经寻求的信息与谅解不符,因而决定不予考虑。该案的上诉机构通过对谅解的分析,推断出wto规定并未禁止专家组接受非政府组织主动递交的利益方陈述,专家组有收集信息的义务,以此为由拒绝采信没有根据,应该允许非政府组织直接向争端解决机构递交申请和意见,从而为公众团体对争端解决机制的介入打开了方便之门。

3、对于上诉审中设立附加程序规定的运用

争端解决机构一向强调和坚持在处理贸易纠纷时在成员方引用具体例外的权利和其他成员方在wto下合理期待获得的实体权利之间划出一条“平衡线”,那么这条界限的划定无疑离不开对具体案情的分析。

1996年通过的《常设上诉机构上诉审查工作程序规则》第16条规定:“为了一项上诉案件的审理的公平性和有序程序,如出现本工作程序所未涉及的某项程序问题,任何上诉庭可以只为该项上诉案之目的通过任一适当程序。”这一规定在如何处理非政府机构提交的书面意见上得到了运用。在98年的石棉案中,上诉机构在咨询了争端当事方和第三方的意见后,于2000年通过了仅对该案适用的附加程序,允许任何自然人和法人(非争端当事方和第三人即案外人)在遵循特定程序下,提交书面意见,上诉机构将予以审查和考虑,但并不一定在报告中加以论述。在规定的时间期限内,上诉机构收到了11份来自不同非政府组织和个人(知名教授)的要求提交书面简要的申请。尽管经过审查和考虑,并未获得最终批准,但可以说是充分考虑到了环境与贸易案件的特殊性和环境组织的作用,从而大大加强了争端解决机制的透明度。

(五)第20条序言和具体例外条款的关系

1、适用环境例外条款的逻辑顺序

以往Gatt实践甚至初期的wto都没有在逻辑上理清对20条序言(也有引言、前言等译法,笔者注)和各单项例外的审查顺序问题。同时Gatt时期的专家组在审查涉及第20条的案件时,也没有统一的程序。而在1998年的海龟案中,上诉机构明确纠正了专家组跳过具体例外条款,直接审查有关措施是否符合第20条序言的做法,“分析要分两步走:第一步,以该措施的特征为理由,暂定符合第20条(g)项规定;第二步,按第20条引言规定,对该同一措施(的实行)作进一步审议。(报告第118段)……对专家组来说,把美国汽油案的次序颠倒过来,‘似乎同样合适’。我们对此不能同意。”(报告第119段)。也就是说,一项环境贸易措施被单个例外条款证明正当之后(有关条件在上文中已一一述及),还要经受序言的检验。

这个解释是合乎逻辑的,因为各个单项例外本身就是破坏wto多边贸易原则的例外措施,第20条序言的目的与宗旨正是为了防止对第20条特定例外的滥用,可以说是实施“例外”所要遵循的“原则”,自然要遵循从例外到原则的审查顺序。如果先行依据序言进行审查,由于环境贸易措施先天具备的威胁、破坏多边贸易规则的性质很容易被认定不符合序言,从而使得各单项例外条款成为多余,成员方援引环保例外权成为一种形同虚设的权利。而该案的上诉机构确认了wto各成员方根据本国的健康水平和环境目标,采取本国的保护环境政策的合法性,只要在这么做时履行wto协定规定的义务并尊重其他成员方的权利。衡量其是否达到该要求的重任或者说作为对各国援用环境保护例外权的最后一道阀门就由序言来承担了。

2、序言的适用标准

在上诉机构针对汽油规则案件的报告中第一次对序言做出了全面权威的解释,上诉机构认为,序言针对的不是措施或它的某项内容,而是措施实施的方式(manneR)。因而对于成员方滥用例外权的防止是通过审查有关措施实行的方式及对相关国家造成的影响进行的。

具体的标准则是三个:不得在情形相同的国家之间构成“任意”的或“不合理歧视”的手段或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在第一海龟案中,上诉机构进一步指出,成员方享有环保例外权的同时负有善意行使条约权利,不得滥用的义务。因而,序言适用的原则是善意原则(principleofgoodfaith)这个国际法的一般原则。其任务在于是在一个成员方引用第20条中例外的权利,和其他成员方在Gatt1994里各实体法权利之间划出一条平衡线。这条平衡线的位置,随着作为措施形态和种类的不同而变动,因特定条件的事实不同而变动。因而序言的适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赋予了争端解决机构较大的随着形式发展和具体案情调整贸易与环境关系的自由裁量权,当然,不可简单地理解成DSB更倾向于保护环境的结论,对序言的适用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成员方的环境例外权要获得尊重,二是这种权利的行使不得滥用,而DSB最终做出的裁决主要依赖对于案件和当事国所采取措施的分析。例如在第一海龟案中,上诉机构虽然认为美国的措施虽有资格引用第20条(g)项,但未满足第20条序言的要求,指出了美国在适用609条款中存在的七个漏洞,从而在情形相同的国家之间构成“任意”的或“不合理歧视”,判其败诉。但在2002年的第二龙虾海龟案中,上诉机构维持了专家组关于美国执行DSB裁定的措施即修订规则并未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的裁决,判美国胜诉。

四、总结、评议及展望

在对争端解决机制协调贸易与环境作用方面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wto仍然是解决环境贸易争议的良好场所,在几个重要案件的处理中体现出了强大生命力;后者则持批评和反面态度,认为争端解决机构的实践是令人沮丧的。

在wto解决环境贸易问题的作用上,我们首先应该明确,从本质上讲,Gatt/wto是一个贸易组织也无意于成为一个环保机构,因而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在wto框架内对环境问题规定地事无巨细,对它在处理某些环境问题上的“无能”横加指责是毫无道理的。

环境问题解决措施篇6

郑圣果

关键词:单边环境贸易措施;例外条款;域外管辖;透明度;国际环境法规范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有关环境与贸易问题的争论也愈演愈烈,“过去十年中,人们对贸易与环境、劳工标准之间联系的兴趣重新涌现”。环境的恶化触及和动摇了自由贸易的物质基础,作为多边贸易体制法律和组织保障的wto,如何使wto有关环保贸易条款在实施中找到自由贸易和环境保护的最佳平衡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宗旨是摆在wto面前的现实难题。

这些问题包括:1、环境法规对贸易的影响(竞争力问题);2、与环境相关的标准对贸易的影响;3、为环境目标而采取的贸易措施的合法性;4、贸易和贸易自由化对环境的效应。其中第三个问题主要包括多边环境协定中的贸易措施和一些国家单边采取的贸易措施,如限制或禁止进口、许可证制度、征收环境附加税等。本文将重点论述国家采取的单边环境贸易措施在gatt/wto体制下的合法性问题。

二、gatt/wto体制下的相关规定

(一)、gatt/wto共有的规定

重审历史,我们发现有关环保与贸易的关系并非是gatt/wto全新的课题,只不过gatt的起草者们并未料到今日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毕竟促进自由贸易的增长是gatt当时头等重要的任务。以下是gatt时期有关环保和贸易的条款,这些条款也为wto所继承,被认为是解决成员间有关环保和贸易争端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据。

1、按照《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2条、第3条第2款及第3款规定,缔约方可以在不违反国民待遇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环境计划自行决定对进口产品征收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环境税费。但同时限定条件,包括:(1)所征收的环境税费在计算上必须合理;(2)所征收的环境税费必须符合国民待遇原则,不能对进口产品和出口产品搞差别待遇。(3)不能将对进口产品征收环境税费的方法对国内生产提供保护。

2、第11条关于进出口产品数量限制的规定,一般而言,wto禁止实行数量限制,但不适用于下列措施;(1)是出口缔约方出于粮食或其他必需品的严重短缺而临时实施的出口禁止或限制;(2)是为实施某些商品归类、分级和销售法规而必须实施的进出口限制;(3)是在符合某些特定条件下的对进口农产品和鱼制品的进口限制。可以看出,这些例外均直接的或间接地可归于一国出于环保目的而采取的贸易限制措施,从而获得wto义务的豁免。

3、关贸总协定第20条关于一般例外的规定。具体内容为:“在遵守关于此类措施的实施不在情形相同的国家之间构成任意的或不合理歧视的手段或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的要求前提下,本协定的任何规定不得解释为阻止任何缔约方采取或实施以下措施:……规定缔约方可以为保护环境采取下列措施:“(b)为保障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措施;……(g)为保护可用竭的天然资源有关的措施,如此类措施与限制国内生产或消费一同实施……”。鉴于该条(b)和(g)款被普遍认为与环境保护有关,也是成员方引用最多、分歧最大之处,在争端解决机制的实践中亦形成了一套相对系统的适用规则,在接下来的具体案件分析中,将以此为主要法律依据展开论述。

(二)、wto对环境贸易条款的发展

一方面来自发达国家、环保组织的压力,一方面也是出于环境与贸易之间的能动关系,wto对环境与贸易关系的课题也做出了积极的回应。

1、《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议》序言:“……而且按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使世界资源获得最佳利用,力求兼顾保持与维护环境,并以符合经济发展不同水平的需要和关注,加强达此目的的措施……”,明确将可持续性发展纳入多边贸易体制,而且这也是“环境”字眼首次出现在多边贸易协议中。

2、其他各项一揽子协议中所包含的环境条款。包括《贸易的技术壁垒协定》、《卫生与植物检疫措施协定》、《补贴和反补贴措施协定》、《农业协定》、《服务贸易总协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中的相应规定,主要为成员方采取的与环境有关的措施设定了纪律和行为准则。

3、wto成立后有关部长会议的宣言、决议。如2001年第四届部长会议通过的多哈宣言中的《贸易与环境》工作计划。

小结:从以上归纳可以看出,与其他投资、知识产权等议题不同,世贸组织并未形成关于环境保护的单项协议,而是主要通过成员方在环境保护方面达成的合意以“环保例外+限制条件”的条款形式加以表现,其规则具有分散性、原则性、高度抽象等特点,从而导致相关环保条款只有在诉诸争端解决机制后,才得以逐步澄清、确定和发展。因而,对wto案例的研究在环保方面具有相当大的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价值,下面结合gatt/wto史上的经典案例就以下几个在适用过程中出现争议和分歧较多的问题加以分析和澄清,从中总结、归纳wto在处理该方面形成的规则,推敲wto对该问题的态度和基本原则,以期对成员方的行为起到一定的指引和调整作用。

三、案例分析

(一)对条文用语的扩大/松动解释

适用wto条款第一步的工作就是解释条文的含义。解释的原则、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wto在环境保护和自由贸易之间进行协调的能力。争端解决机构在对有关协议的适用和解释方面,一改gatt争端解决机构的保守作风,积极致力于对环境贸易关系的协调,在对条文用语的解释上,明显地放松了标准,更加注重了环境保护的需要。

1、可用竭的天然资源

根据立法背景和通常理解,对“可用竭的天然资源”一词的合理解释应是诸如煤、矿产品等有限的资源,而不是其他可更新、可再生的资源甚至生物资源。但在gatt后期就开始体现出体现了对该词语宽泛、扩大解释的趋向。

在wto受理的第一起上诉案中,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均认为,清洁空气属于20条意义上的可用竭的天然资源,资源的可再生性不能成为反对构成可用竭天然资源的理由,初步体现了dsb在环境贸易措施保护对象的范围的放松倾向。而1998年wto上诉机构对海龟案的最终裁决报告可以说是全面表述了dsb在此方面所持的立场。上诉机构解释到:首先,根据条约文字,可用竭的天然资源与可再生的资源以及生物资源并不相互排斥,活的物种虽然从理论上来讲可以再生,但由于人类的活动,也是可以耗尽穷竭并灭失的。其次,条约解释应遵循同时展(contemporary

development)的原则,wto协议的序言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和保持与维护环境的重要性,:现代国际公约和宣言经常把天然资源看作兼指有生命和无生命的资源,在这种情况下,gatt1994第20条(g)项解读为仅指养护可用竭的矿产或无生命资源,未免太落伍了;再者,前此gatt1947通过的两个专家组报告(1982年的美国禁止从加拿大进口金枪鱼案和1988年的加拿大影响鲱鱼和鲑鱼出口案)都认为,鱼类作为有生命的自然资源属于可用竭的天然资源;最后,上诉机构注意到所有当事方和参加的第三方都承认其可用竭性和本案所涉五种海龟已都列入《野生动植物濒危物种的国际贸易公约》的事实。根据海龟案上诉机构报告第129—132段。可以看出,上诉机构在此充分运用了条约解释的方法,如通常含义、立法变迁、条约的后续实践、其他国际法源源的发展、争诉方的特定情况,对“可用竭的天然资源”的解释范围大大放松了,虽未明言环境保护的目标,但已具保护之实,为在wto框架下缔约国合法合理地实行环境贸易措施提供了很大的适用空间,充分表明,“至少在目前情况下,wto依然是解决国际贸易争议乃至与其他议题交叉争议的良好场所”。

2、“必需”

在gatt/wto很多规则中都涉及到,它(必需)是指不能够选择符合gatt的措施或者没有与gatt较少抵触的措施时才可以采用这项措施,换言之,援用该款必须首先证明本国采取的措施是达到保护人民动植物健康目的唯一手段。在1990年泰国香烟案中,专家组认为可供泰国选择的既符合gatt规定又符合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目的的措施很多,如危险标记标识、禁止香烟广告、维持烟草专卖等等,因此泰国对美国香烟的进口加以限制不是必需的,不能适用b款。这一理解在其后的91年美国禁止从墨西哥进口金枪鱼案、韩国牛肉案和美国汽油规则案中均得以坚持和贯彻。事实上,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专家组总能设想出一种既与gatt相符有能达到被诉方相关目的的替代措施,因而如果严格适用,几乎没有什么措施能够通过“必要性审查”在这种情况下,不少成员方对wto能否承担起合理审查一国环保贸易措施合法性的问题表示担忧。

值得注意的是,在最近的加拿大诉欧盟石棉案中上诉机构对“必需”的认定标准有了很大变化:“wto成员有权决定他们认为合适的健康保护水平,法国选择的保护水平是阻止石棉产生的健康风险扩散,石棉禁令是达到这一目的所必需的。而‘控制使用石棉(加拿大所诉称的)’的措施不足以实现法国所确定的健康保护水平,并非是可以合理获得的替代措施”。我们可以这样推导出,wto争端解决机构在考察必需的时候,已经开始从其“是否是专属的与wto规则唯一相符或损害程度最小的措施”的审查标准逐步过渡到“该措施是否可用于实现被诉方所确立的公共健康保护水平”。存在两个衡量因素,一是所称的替代措施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有助于实现希望达到的目标;二是所追求的共同利益或共同价值越至关重要,就越容易接受用以实现那些目标的措施是必要的。

3、有关及有关的措施

在gatt的专家组实践中,对“必须”(necessary)和“有关”(relatingto)其实并未明确加以区分,专家组在对“有关”进行解释时,往往沿袭了对b款“必需”的解释思路和判断标准。在wto后的争端解决实践中,这个问题终于得到了澄清。在汽油规则案中,上诉机构批评了专家组违反了条约解释的基本原则,“第20条中各项使用的不同措辞体现了不同的立法意图,对‘必须’和‘有关’应有不同的理解”。同时上诉机构认为有关的措施是指一国为了环境保护目的而颁布的被指责为限制贸易的政策、法规、命令,而不是指包括在该法令政策中的具体方式和手段,所以在该案中,应考察“有关的措施”——汽油规则的主要目的是否是保护资源,而不是先验地考虑对进口汽油给予相对于国产汽油“较低待遇”的主要目的旨在保护清洁空气免受污染。

1998年的加拿大鲱鱼和鲑鱼出口案的专家组报告可以说是全面的阐述和体现了wto争端解决机构在对g项上的适用原则:“第20条g款不仅包括对养护可用尽的自然资源必需的措施,也包括范围更为广泛的有关措施。只要所采取的措施的首要目的(primarilyaimedat)旨在保护可用尽的自然资源,即便此种措施在客观上并不能有效地保护可用尽的自然资源,也仍可解释为有关的措施”。可以说,wto争端解决实践在三个方面降低了成员方援用20条g款的难度:1、“有关的措施”的范围大大扩大,对有关的解释突破了以往对必需解释的限制;2、有关的判断标准得以放松,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审查的对象是措施与环境保护目的的相关性而不是措施中包含的具体内容(往往是造成歧视效果的元凶),同时,对“主要目的”的解释从以往一贯坚持的“直接联系”过渡到只要存在“一定真实、密切的合理联系”即可;3、有关的非效果原则:只要认定了主要目的旨在保护资源,即使这种措施的实施在实际上并未达到声称的积极保护效果,也可被认为符合wto对有关的要求。

4、与限制国内生产或消费一同实施

在引用20条g款“与保护可用竭的天然资源有关的措施”为自己的贸易限制措施辩护时,需要同时充分“此类措施与限制国内生产和消费一同实施”的条件。何谓一道实施,实施的对象、效果等问题在不同的案件中专家组、上诉机构的理解也存在差异。在wto首例上诉案——汽油规则案中上诉机构作出了相对明确的解释:“要求该施加限制的措施,不仅是对进口汽油的也是对本国汽油的”,不是要求进行“效果判断,也不是要求措施产生实际效果”,也就是说,g款要求的针对产品的限制措施,只要对于进口产品和国内产品都产生了公平(evenhandedness)而非歧视的影响,就可以认为是满足了一同实施的要件,而不要求达到完全相同的限制效果。另外,“或”是一个反义连接词,这表明,在“国内生产限制”和“国内消费限制”中,只要有某一项实施即可。在海龟案中,上诉机构同样根据这一标准审查了美国的第609条款对进口海虾和国内捕虾拖网船所捞到的虾所施加的限制,得出了美国养护海龟的措施大体上是不偏不倚的,因而认定其满足了“同限制国内生产一同实施”的条件。

(二)域外管辖权/单边措施的有效性

鉴于环境保护的整体性、一体化特点,为了更有效的保护环境,一国采取的限制贸易措施很有可能波及至其管辖范围之外。一国能否用贸易限制的方式来保护在该国主权管辖范围外的环境事项,从gatt到现在的wto始终是一个饱受争议而未获澄清的问题。第20条的例外条款能否域外适用,只能去相关案件的审理结果中寻求答案。

在1991年的第一金枪鱼案件中,专家组通过考察对20条b款的起草历史,认为该条的起草者们集中关注的是进口国主权范围内的为保障人类动植物生命或健康的卫生措施的使用,应限于有关国家的地域范围之内;同时还引用了1990年泰国香烟案中的结论,认为如果每一缔约方可单方确定其生命或健康保护政策,那么总协定将不再构成一个在所有缔约方间贸易的多边框架,可见专家组持绝对禁止的立场。在后续的1994年欧共体诉美国的第二金枪鱼案件中,专家组的态度有所不同。专家组认为并没有有效的理由支持gatt第20条只适用于缔约方领域内的可用竭资源的保护,但只能

对其自己的国民和船舶强制实施域外管辖。言下之意是20条可以适用域外环境保护,但只能对本国国民发生效力并强制其遵守,对其他国家则无效,不能强迫他们改变他们主权管辖下的政策。在这里,专家组运用了国际法属人管辖原则对20条的适用做了些许松动。遗憾的是,该案专家组在gatt全体会议上并未获得通过,因而也就不具备拘束力。

在wto的第一龙虾海龟案中,上诉机构同样没有对于20条的域外适用作出明确裁定,而是采取了一种灵活务实的方式,具体分析了该案中美国所采取措施的性质、实施方式等,指出了美国609条款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及任意的歧视,避免了环境与贸易问题的直接交锋。报告中写道;我们没有宣布过第20条(g)项是否暗示管辖上的限制,若有的话其性质或范围。我们仅注意到,就本案所审理的特定情况而论,为第20条(g)项目的,在所涉的这些游动并濒危的海洋物种与美国之间有着足够的联结(nexus)”(报告第133段)。也就是说,出口国生产加工的行为所威胁到的环境事项(可用竭资源、人类健康等)如果与进口国存在足够的联结时,进口国可以域外实施20条规定下的贸易限制措施。当然,何谓足够的联结,还需在争端解决机制的实践中加以确立。尽管对于域外效力,wto没有明确答复,但是它却“透露”了一些与以往不同的“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理解为是倾向于环境保护的“信息”。这也是尽管美国败诉,却对上诉机构报告中体现出对于环境贸易措施的审查方式表示欢迎的原因。海龟案的判决也引起了不少成员国的担心和疑虑,认为它认可了单边环境行动的合法性,给一国采取单边贸易措施开了方便之门,这种忧虑不无道理。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2000年的石棉案中,上诉机构首次肯认了非违反之诉也可以适用于环境贸易措施,也就是说,即使一国的单边贸易措施被认定符合wto,受损方也可以基于wto第23条第1款b提出非违反之诉,要求对其造成的贸易利益的伤害进行协商和赔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成员国的单边环境行动的泛滥,相当于起到了一个安全阀的作用。目前这方面还未有案例出现,对非违反之诉在环境贸易关系领域中的适用我们将拭目以待。

(三)国际法尤其是国际环境法规范在wto内的效力

gatt时期的专家组在实践中通常倾向于单纯依靠立法历史、国家意识来解释规则条文,排除gatt之外的国际法规范的适用。对于当事方援引用来证明其采取的有关环境贸易措施合法性的国际环境协定,关贸总协定专家组一般强调,其职责仅限于根据总协定有关规定审查争端涉及的措施,而对被引用的国际环境协定不予考虑。如在第二个金枪鱼案件中,专家组认为,与关贸总协定不相关的国际协定只能在关贸总协定不清楚时作为次要解释渊源。而且,即使关贸总协定规定不清楚,由于当事方援引的国际协定从未在总协定起草过程中被提到,因此,这些国际协定不具备什么证明价值。对于这种gatt规则与一般国际法的脱节的现象,有学者批评为“独门独院、自成体系、自我封闭”。

wto成员方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谅解总则第3条中特别指出:用国际公法(条约)解释的习惯规则来阐明协议中的权利和义务。随后,一批国际法专家/上诉机构成员为将wto规则与一般国际法联系起来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在wto成立后的第一案——美国汽油规则案中,就发出了不能将“wto法”与国际公法分离开的呼声。而在海龟案中,上诉机构为印证对“可用竭的天然资源”进行的解释,广泛地引用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第21世纪议程》、《养护野生动物的游动种群的公约》、《野生动植物濒危物种的国际贸易公约》等公约中的相关条文,甚至还扩及到国际法院对纳米比亚咨询案和爱琴海大陆架案的判决乃至《奥本海国际法》这样的著作。由此做出的法律推理说理充分、论证详密,得到了当事国和有关国际组织的认同,也频为以后的案件审理所引用。但值得注意的是,上诉机构只是对国际环境法规范(尤其是当事国均接受的公约)可以作为解释wto有关条文乃至当事国措施合理限度等事项的依据作出了肯定,而未涉及其他如国际环境法规范与wto法的协调、发生冲突时的效力等级等更具实质意义的问题。因而,国际环境法规范在wto中的法律地位仍尚待确定,但我们毕竟看到,作为争端解决机构的dsb已经率先迈出了一步。

(四)专家组透明度/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wto争端解决机制包括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审查2个主要程序,专家组审查具体贸易争议的过程一般处于与公众隔绝的“黑箱”状态,“在争端解决过程中,他们(当秘密进行工作时)不能做出传达来自许多利益共同体,包括非政府环境政策团体的论点、信息和证据的准备”,非经专家组决定,一般不向外界寻求法律或专业方面的帮助;上诉机构也仅仅对具体案件涉及到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按照wto有关规则和协议作出最终裁判。因而在许多著述中都呼吁改进争端解决机制的程序规则,增加透明度和吸引有关国家、组织的参与。目前,在争端解决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的关系方面已取得了一些进展。

1、经专家组要求进行的合作

dsu第13条明文规定:“每个专家组有权向其认为适当的个人或机构获取资料和专门意见。……各专家组可以从任何有关来源索取资料并可以咨询专家以获得他们对该事项某些方面的意见。”例如在泰国限制香烟进口案中,专家组与who(世界卫生组织)进行了积极合作,由后者对卷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等问题提出意见,并且对该意见及who的一些相关做法和建议给予了关注,以此为依据对该案中涉及到的如是否是“必需”及是否存在其他可替代的措施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2、非经要求情况下,非政府机构主动提供材料的接受

关于非政府机构主动提供的材料,dsu并未明确规定专家组或上诉机构是否有权接受或拒绝,从而留下了一个法律适用的漏洞。这个问题是在处理有关案件的实践中加以填补的。在98年的第一龙虾海龟案中,专家组就收到了来自以美国为主的一个ngo协会以及wwf(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提交的文件。然而,专家组认为从非政府渠道接受未经寻求的信息与谅解不符,因而决定不予考虑。该案的上诉机构通过对谅解的分析,推断出wto规定并未禁止专家组接受非政府组织主动递交的利益方陈述,专家组有收集信息的义务,以此为由拒绝采信没有根据,应该允许非政府组织直接向争端解决机构递交申请和意见,从而为公众团体对争端解决机制的介入打开了方便之门。

3、对于上诉审中设立附加程序规定的运用

争端解决机构一向强调和坚持在处理贸易纠纷时在成员方引用具体例外的权利和其他成员方在wto下合理期待获得的实体权利之间划出一条“平衡线”,那么这条界限的划定无疑离不开对具体案情的分析。

1996年通过的《常设上诉机构上诉审查工作程序规则》第16条规定:“为了一项上诉案件的审理的公平性和有序程序,如出现本工作程序所未涉及的某项程序问题,任何上诉庭可以只为该项上诉案之目的通过任一适当程序。”这一规定在如何处理非政府机构提交的书面意见上得到了运用。在98年的石棉案中,上诉机构在咨询了争端当事方和第三方的意见后,于2000年通过了仅对该案适用的附加程序,允许任何自然人和法人(非争端当事方和第三人即案外人)在遵循特定程序下,提交书面意见,上诉机构将予以审查和

考虑,但并不一定在报告中加以论述。在规定的时间期限内,上诉机构收到了11份来自不同非政府组织和个人(知名教授)的要求提交书面简要的申请。尽管经过审查和考虑,并未获得最终批准,但可以说是充分考虑到了环境与贸易案件的特殊性和环境组织的作用,从而大大加强了争端解决机制的透明度。

(五)第20条序言和具体例外条款的关系

1、适用环境例外条款的逻辑顺序

以往gatt实践甚至初期的wto都没有在逻辑上理清对20条序言(也有引言、前言等译法,笔者注)和各单项例外的审查顺序问题。同时gatt时期的专家组在审查涉及第20条的案件时,也没有统一的程序。而在1998年的海龟案中,上诉机构明确纠正了专家组跳过具体例外条款,直接审查有关措施是否符合第20条序言的做法,“分析要分两步走:第一步,以该措施的特征为理由,暂定符合第20条(g)项规定;第二步,按第20条引言规定,对该同一措施(的实行)作进一步审议。(报告第118段)……对专家组来说,把美国汽油案的次序颠倒过来,‘似乎同样合适’。我们对此不能同意。”(报告第119段)。也就是说,一项环境贸易措施被单个例外条款证明正当之后(有关条件在上文中已一一述及),还要经受序言的检验。

这个解释是合乎逻辑的,因为各个单项例外本身就是破坏wto多边贸易原则的例外措施,第20条序言的目的与宗旨正是为了防止对第20条特定例外的滥用,可以说是实施“例外”所要遵循的“原则”,自然要遵循从例外到原则的审查顺序。如果先行依据序言进行审查,由于环境贸易措施先天具备的威胁、破坏多边贸易规则的性质很容易被认定不符合序言,从而使得各单项例外条款成为多余,成员方援引环保例外权成为一种形同虚设的权利。而该案的上诉机构确认了wto各成员方根据本国的健康水平和环境目标,采取本国的保护环境政策的合法性,只要在这么做时履行wto协定规定的义务并尊重其他成员方的权利。衡量其是否达到该要求的重任或者说作为对各国援用环境保护例外权的最后一道阀门就由序言来承担了。

2、序言的适用标准

在上诉机构针对汽油规则案件的报告中第一次对序言做出了全面权威的解释,上诉机构认为,序言针对的不是措施或它的某项内容,而是措施实施的方式(manner)。因而对于成员方滥用例外权的防止是通过审查有关措施实行的方式及对相关国家造成的影响进行的。

具体的标准则是三个:不得在情形相同的国家之间构成“任意”的或“不合理歧视”的手段或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在第一海龟案中,上诉机构进一步指出,成员方享有环保例外权的同时负有善意行使条约权利,不得滥用的义务。因而,序言适用的原则是善意原则(principleofgoodfaith)这个国际法的一般原则。其任务在于是在一个成员方引用第20条中例外的权利,和其他成员方在gatt1994里各实体法权利之间划出一条平衡线。这条平衡线的位置,随着作为措施形态和种类的不同而变动,因特定条件的事实不同而变动。因而序言的适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赋予了争端解决机构较大的随着形式发展和具体案情调整贸易与环境关系的自由裁量权,当然,不可简单地理解成dsb更倾向于保护环境的结论,对序言的适用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成员方的环境例外权要获得尊重,二是这种权利的行使不得滥用,而dsb最终做出的裁决主要依赖对于案件和当事国所采取措施的分析。例如在第一海龟案中,上诉机构虽然认为美国的措施虽有资格引用第20条(g)项,但未满足第20条序言的要求,指出了美国在适用609条款中存在的七个漏洞,从而在情形相同的国家之间构成“任意”的或“不合理歧视”,判其败诉。但在2002年的第二龙虾海龟案中,上诉机构维持了专家组关于美国执行dsb裁定的措施即修订规则并未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的裁决,判美国胜诉。

四、总结、评议及展望

在对争端解决机制协调贸易与环境作用方面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wto仍然是解决环境贸易争议的良好场所,在几个重要案件的处理中体现出了强大生命力;后者则持批评和反面态度,认为争端解决机构的实践是令人沮丧的。

在wto解决环境贸易问题的作用上,我们首先应该明确,从本质上讲,gatt/wto是一个贸易组织也无意于成为一个环保机构,因而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在wto框架内对环境问题规定地事无巨细,对它在处理某些环境问题上的“无能”横加指责是毫无道理的。

多哈回合部长宣言充分表达了wto在此方面所持的立场:“……我们坚信,坚持和维护一个开放的和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与保护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能够而且应当相互支持。……我们认识到wto规则下,任何国家都不应被阻止为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而采取措施,或采取他认为适当的措施来保护环境,但对情况相同的各国,实施的措施不得构成武断的或不合理的差别待遇,或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并且在其他方面要符合wto有关协议的规定。……”站在该立场,wto认为现有的体制已经为各国实施环境保护政策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因而协调贸易与环境关系的重点不在于改革、整合现有的贸易体制,而在于原有的传统多边贸易规则如何适用于各国的环境规则、措施。基本思路是对现行的环保贸易条款做出新的或更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解释,增加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力,从而将环境保护有机地融入wto贸易体制。

环境的恶化、资源的过度开发是这个世纪的严峻问题之一,各国采取的环境贸易措施不同程度上对世界贸易组织的现行贸易规则造成了压力。当然,二者的关系并非截然对立,也存在互相促进的一面,国际社会的主流意见是“人们希望建立一套能够使环境和贸易互相支持的国际贸易规则”。作为致力于协调、解决当事方环保贸易争端的主要组织机构,争端解决机构可以说是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了不懈努力,“成为wto协调贸易与环境关系体制中最活跃的部分”。我们将继续关注wto相关议题谈判的进程及争端解决机制的新近实践。

caseanalysisaboutenvironment-relatedtrademeasurestakenbymemberswithingatt/wto

zhengshengguo

(chinauniversityofpoliticalscienceandlawbeijing100088)

abtract:inhistoryofdsb,therewasaseriesofcasesabouttheenvironment-relatedtrademeasurestakenbysomecountries.thisarticleelaboratesonsuchbehaviors’necessity&validitytogetherwithcorrelativeregulationsingatt/wtoanddsb’spractice(especiallythelatter),then,givesabriefsummary.

keywords:environm

环境问题解决措施篇7

关键词:气候变化国际法;wto规则;贸易及环境纠纷处理

在气候变化的议题上,联合国气候变化条约及wto规则是否能够互相兼容这个问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比如排放权交易体制与wto规则是否兼容,排放权交易单位是否覆盖服务贸易协议,清洁发展机制与tRimS之间的关系。在贸易国际化发展的今天,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实施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由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与wto也存在着一定的冲突。本文就研究两者有所交际的部分,提出了两者在贸易环境纠纷处理中的有效应用。

一、气候变化国际法与wto规则的冲突

wto是从1995年1月1日开始运行的,在成立wto规则的时候就提出了保护环境及可持续发展,保障开放国际市场不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wto对贸易及环境做出了一系列的关系概括,参加国家为了能够满足保护环境的需求,应该提高处于不同经济发展状况水平的国家地位和其他相关措施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这个条约的主要目的就是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wto规则中,有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条约,受到其影响,就具备了环境保护因素。wto规则中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文件就有许多与气候问题有关的条约,比如相同的产品由于制造工艺不同,在生产的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的量就会不同。如果某一个国家要求高温室气体排放征收关税,这就违背了国民待遇原则。wto规则中并没有将贸易及环境单独立法,但是实际生活中保护环境的措施在本质上就存在限制贸易的因素,对于其他会员的权利造成一定的影响,也违背了wto的反歧视原则及禁止数量原则。

二、气候变化国际法与wto规则在贸易及环境纠纷处理中的协调

与气候问题相关的国际贸易讨论至今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主要是由于没有与之相对解决讨论的机构,在此背景下的气候问题争论就不得不由wto规则进行解决。由于wto是国际贸易方面的组织,关于气候问题在wto中很难进行判断,所以就要在京都议定书中创建一个气候变化国际协调机构。各国应该注重贸易及环境的关系,为了人类经济可持续发展,就要做到具有法律性的减排目标,这样才能为解决贸易及环境纠纷提供解决途径。各国也应该了解到单单凭借wto是很难快速、有效的解决与气候相关联的国际贸易问题的,尤其是在碳排放、交易及关税方面的问题。那么就可以以wto规则为基础,针对气候变化的国际问题提出相应的国际协调措施。以此就可以对一些由于气候变化受害的国家通过执行京都议定书解决和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对于一些不履行义务的国家可以给予相应的制裁。这样不仅保持京都议定书的权威性,还可以避免贸易及气候环境之间发生问题,缓解了气候变化和wto贸易之间的冲突。在这几年的国际贸易争论中,越来越多的贸易问题中牵连环境因素,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的今天,保护环境与贸易两者之间的影响关系,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冲突。所以就要使气候变化措施预wto规则缓解大气环境与追求贸易间的冲突。

三、结语

虽然wto规则中有了协调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但是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却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就要中和气候变化与wto规则间的矛盾,基于气候变化与京都协议订书之间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各国应该了解到不管是贸易问题还是气候问题,都已经跨国界成为了国际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各国之间共同面对,以大局为重,在今后的人类发展中,讨论并制定全新的制度,以来缓解气候变化与wto间的冲突,使两者可以协调贸易及环境间的纠纷关系。

[参考文献]

[1]杨雯.试论wto规则在我国的适用问题[J].法制与社会,2012(14).

[2]李靖文.论wto体制下的贸易与环境法律规则[J].现代商业,2010(12).

[3]边永民.含贸易措施的多边环境协议与wto之间的关系[J].当代法学,2010(01).

[4]陆燕,付丽.wto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J].国际经济合作,2010(10).

[5]许耀明.气候变化国际法与wto规则在解决贸易与环境纠纷中的矛盾与协调[J].政治与法律,2010(03).

环境问题解决措施篇8

今天,大家不辞辛劳、一路奔波,利用一整天的时间,对全区各镇办主题实践活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三项工作的28个观摩点进行了现场观摩。从观摩情况来看,各镇办开展三项工作各具特色、亮点纷呈,自加压力、争当标兵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使我们既看到了各镇办三项工作的实际成效,更看到了加快发展、建设新区的魄力和决心。看得出,大家对这三项工作都非常重视,抓落实的措施很实、很得力,推进的力度很大,成效比较明显,的确是费了心、劳了神、流了汗,我相信,只要大家咬住目标,夯实措施,这三项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效。以观摩的形式来找差距、促发展,既具有直观性,又具有说服力,这种形式很好。区委决定,今年围绕这三项工作至少要每季度举办1次这样的观摩活动,以推动各项工作落实。

观摩中,我们既看到了成绩,也看到了工作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是: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中,个别镇办和部门的工作领导不力、责任不实、管理不到位,卫生死角整治不够彻底,反弹现象时有发生;主题实践活动中,个别工作组和下派干部在思想和行动上有些松懈,管理不够严格,包抓帮扶作用发挥不到位,工作中典型和亮点不突出;创新社会管理中,个别镇办的两个中心和工作站示范点建设相对滞后,没有达到时间节点要求,平台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流于形式,等等。这些问题,大家要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得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前面,晓明书记、陈锋部长、文涛区长对这三项工作进行了详细通报和安排,美乐区长就做好三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讲得很全面,也很到位,我完全同意。下面,我再简要讲几点意见:

一要在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上见实绩。“转作风、强服务、促发展、惠民生”主题实践活动已开展了两个多月,现在进入组织实施阶段。在此期间,全区各级各部门和下派工作组都能按照区委的要求,认真践行规定动作,扎实工作、共同努力,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在统揽推进全区各项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使活动真正成为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区委对活动开展情况总体上是满意的。下一步,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解决问题和争创亮点。要在解决问题上下功夫。各工作队、工作组要按照活动的要求,组织下派干部在广泛走访摸排、吃透村情民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群众的所需所求,真正弄清问题和矛盾的关键,制定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和目标任务,切实做到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环境问题、创新社会管理平台建设问题、影响和制约新区发展的关键问题“四解决”。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对各类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有明确的时限要求,对能够立即解决的,要及时予以解决;对短期内难以解决的,要制定推进计划和解决措施,并向群众作出什么时限达到什么程度,何时能够解决等作出明确答复;对不在政策范围,确实不能解决的,要给群众说明原因,确保问题事事有结果、件件有回音。区镇机关要按照主题实践活动下一阶段的要求,围绕自身查找出的在思想观念、履行职责、服务新区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整改,并公开进行承诺,接受群众监督,真正做到党员干部的思想境界和能力水平有大提升,在履行职责、推动落实上有新作为,在强化服务、提升效能上有新举措。要在创特色、出亮点上下功夫。区“三为”办要把抓特色、出典型作为下一步推进活动的重要方面,切实加强对各镇办活动开展的长期性检查指导,积极帮助解决各类困难和问题,认真总结活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善于发现工作亮点,积极培育先进典型、宣传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示范的带动作用,引导全区上下形成争楷模、树形象的浓厚氛围。各镇办、各部门也要积极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在认真践行规定动作的前提下,紧密结合各自实际,着力在创特色、出亮点上动脑筋、想办法,创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主题活动新模式。届时,区委将在适当的时候举办活动经验交流会,为大家进一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搭建平台,力争使全区主题实践活动的特色和亮点成为全市乃至全省学习借鉴的典范。

二要在同志们:

今天,大家不辞辛劳、一路奔波,利用一整天的时间,对全区各镇办主题实践活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三项工作的28个观摩点进行了现场观摩。从观摩情况来看,各镇办开展三项工作各具特色、亮点纷呈,自加压力、争当标兵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使我们既看到了各镇办三项工作的实际成效,更看到了加快发展、建设新区的魄力和决心。看得出,大家对这三项工作都非常重视,抓落实的措施很实、很得力,推进的力度很大,成效比较明显,的确是费了心、劳了神、流了汗,我相信,只要大家咬住目标,夯实措施,这三项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效。以观摩的形式来找差距、促发展,既具有直观性,又具有说服力,这种形式很好。区委决定,今年围绕这三项工作至少要每季度举办1次这样的观摩活动,以推动各项工作落实。

观摩中,我们既看到了成绩,也看到了工作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是: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中,个别镇办和部门的工作领导不力、责任不实、管理不到位,卫生死角整治不够彻底,反弹现象时有发生;主题实践活动中,个别工作组和下派干部在思想和行动上有些松懈,管理不够严格,包抓帮扶作用发挥不到位,工作中典型和亮点不突出;创新社会管理中,个别镇办的两个中心和工作站示范点建设相对滞后,没有达到时间节点要求,平台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流于形式,等等。这些问题,大家要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得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前面,晓明书记、陈锋部长、文涛区长对这三项工作进行了详细通报和安排,美乐区长就做好三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讲得很全面,也很到位,我完全同意。下面,我再简要讲几点意见:

一要在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上见实绩。“转作风、强服务、促发展、惠民生”主题实践活动已开展了两个多月,现在进入组织实施阶段。在此期间,全区各级各部门和下派工作组都能按照区委的要求,认真践行规定动作,扎实工作、共同努力,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在统揽推进全区各项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使活动真正成为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区委对活动开展情况总体上是满意的。下一步,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解决问题和争创亮点。要在解决问题上下功夫。各工作队、工作组要按照活动的要求,组织下派干部在广泛走访摸排、吃透村情民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群众的所需所求,真正弄清问题和矛盾的关键,制定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和目标任务,切实做到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环境问题、创新社会管理平台建设问题、影响和制约新区发展的关键问题“四解决”。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对各类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有明确的时限要求,对能够立即解决的,要及时予以解决;对短期内难以解决的,要制定推进计划和解决措施,并向群众作出什么时限达到什么程度,何时能够解决等作出明确答复;对不在政策范围,确实不能解决的,要给群众说明原因,确保问题事事有结果、件件有回音。区镇机关要按照主题实践活动下一阶段的要求,围绕自身查找出的在思想观念、履行职责、服务新区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整改,并公开进行承诺,接受群众监督,真正做到党员干部的思想境界和能力水平有大提升,在履行职责、推动落实上有新作为,在强化服务、提升效能上有新举措。要在创特色、出亮点上下功夫。区“三为”办要把抓特色、出典型作为下一步推进活动的重要方面,切实加强对各镇办活动开展的长期性检查指导,积极帮助解决各类困难和问题,认真总结活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善于发现工作亮点,积极培育先进典型、宣传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示范的带动作用,引导全区上下形成争楷模、树形象的浓厚氛围。各镇办、各部门也要积极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在认真践行规定动作的前提下,紧密结合各自实际,着力在创特色、出亮点上动脑筋、想办法,创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主题活动新模式。届时,区委将在适当的时候举办活动经验交流会,为大家进一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搭建平台,力争使全区主题实践活动的特色和亮点成为全市乃至全省学习借鉴的典范。

二要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上创亮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是我党在总结60多年执政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社会管理有益做法而提出的一个全新的课题,是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我党执政地位的一大创新举措。此前,从来没有把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提升到如此高的战略地位来研究、来谋划、来落实。在一开始,大家也对这项工作有很多问题不知道如何去抓,感到很迷茫。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会开的最多、规格要求最高、安排部署最勤的一项工作,通过前一个时期的探索和实践,大家都已基本进入了角色,明确了方向,找到了抓手,工作有了起色,但是工作进展和落实还不尽如人意。我看主要是思想认识问题,对这项工作研究不深、不透,并随着工作的持续推进,个别领导和基层镇办开始出现松劲厌战思想,被动应付的情绪有所滋生。大家要认识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服务是根本、管理是手段、促进发展和惠及民生是目的。工作中,我们要具体做好“四个到位”,即:思想认识要到位。各镇办、各部门都要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新区的战略高度出发,把社会管理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谋划、来推进,扎实、认真、细致、长久的抓好这项工作,进一步充实人员力量,理顺工作关系,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健全工作机制,推动创新社会管理各项工作高效、快捷运转,确保在省市检查中取得好成绩。目标要求要到位。严格按照全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要求,紧密结合各自实际,进一步明确各自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推进措施,确保把区上规定的任务落实好,把各自的特色展现好,努力使自身工作既完全符合全区社会管理创新的“大盘子”,又具有各自鲜明的特色和亮点。综合投入要到位。为了确保这项工作扎实顺利开展,区上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在有关会议和文件上作了规定,从机构建设、配套设施、人员待遇等方面给予了必要的经费保障,并坚持做到优先考虑、优先拨付、优先保障。各镇办、各相关部门也要舍得投入,多方筹措资金,确保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如期达到形象进度。工作落实要到位。严格按照既定的目标要求,从抓基层、打基础做起,进一步量化、细化工作任务,明确每项工作的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对未完成“两中心、两支队伍”建设的,要查明原因,制定措施,加快进度,确保6月底前高标准建成并投入使用区综治维稳大厅和社会管理服务大厅,服务工作站建成比例要达到30%以上;年底前全面完成村(社区)社会管理服务站建设任务,真正把创新社会管理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切实解决社会管理中存在的“不安宁”、“不和谐”、“不到位”、“不满意”的“四不”问题,全面提升社会管理工作水平,努力在省、市创亮点、树典型。

三要在提升城乡环境卫生水平上下真功。从今天的观摩情况来看,大家在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中确实动了硬手、下了大力气,以前存在的“垃圾山”、“污水河”等现象都得到了有效整治,全区城乡环境卫生面貌大为改善。但是,从刚才播放的曝光片来看,局部区域还存在不少问题,“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环境卫生时有反弹,力度仍需加大。下一步,我们的工作重点就是要巩固提升整治成果,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做到机关环境卫生创一流,各镇办、村(社区)长效机制建立运转,不得发生对全区整体形象造成影响的环境卫生事件。具体就是要做到四个到位,即:人员力量投入要到位。严格落实“一日两扫、全天保洁”和“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制度,按照“干劲不松、标准不降、力度不减”的要求,增加清扫保洁频次,夯实清扫保洁人员力量,加大垃圾清运力度,提高作业质量,不断巩固和提升整治成果。资金和装备工具要到位。前不久,区财政专门出资为各镇办配发了一批清扫装备和工具,区市容、财政等部门要根据情况,加大经费投入力度,落实必要的工作经费,进一步配齐配全环境卫生所需的清扫车辆、作业工具等配套装备,确保环境整治工作取得实效。整治推进措施要到位。区市容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切实负起责任,加强对整治活动的指导和协调,全面掌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予以解决,确保整治活动取得实效。各镇办、各相关部门要重新对各自辖区的环境卫生进一步详细排查,查找卫生死角和潜在问题,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整治措施,明确工作标准和时限要求,加大管理力度和整治力度,确保环境卫生的突出问题得到解决。长效工作机制要到位。在认真吸取和总结整治活动中创造出的好经验、好做法的基础上,创新方式和方法,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维护环境卫生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为,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和提炼,最终以制度的形式巩固下来,努力使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四要在强化督查考核上出成效。强有力的督查考核是确保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主题实践活动、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今年,为了彻底改善工作落实不到位、制约加快发展、影响新区建设的“顽疾”,区委对区委督查室和区政府督查室进一步配强了督查人员,充实督查力量,确保工作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得到有效改善。区委、区政府督查室、区考核办和各牵头部门要通过现场检查、明察暗访、限期督办等方式,对各镇办、各部门三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每周一督查,半月一通报,每季度一排名,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区级包抓领导每周至少要抽出两天时间,深入各自的包抓部门和镇办,加强工作指导,加大检查力度,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突出问题,全力以赴抓好落实,促进各项工作扎实有序开展。要加大奖惩力度,对任务完成好、成效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区委、区政府将召开专题总结表彰大会予以表彰奖励;对工作滞后、推进不力、影响工作大局的,要提出严肃批评,限期整改,并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特别是对多次督办未果的,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要向区委、区政府作出书面检查,力求通过强有力的奖罚措施,确保各项工作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总之,希望大家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明确目标,夯实责任,再鼓干劲,再添措施,全力以赴抓好落实,确保各项工作快速推进、取得实效,以此促进国际化大都市新区快建设、快发展。。在一开始,大家也对这项工作有很多问题不知道如何去抓,感到很迷茫。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会开的最多、规格要求最高、安排部署最勤的一项工作,通过前一个时期的探索和实践,大家都已基本进入了角色,明确了方向,找到了抓手,工作有了起色,但是工作进展和落实还不尽如人意。我看主要是思想认识问题,对这项工作研究不深、不透,并随着工作的持续推进,个别领导和基层镇办开始出现松劲厌战思想,被动应付的情绪有所滋生。大家要认识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服务是根本、管理是手段、促进发展和惠及民生是目的。工作中,我们要具体做好“四个到位”,即:思想认识要到位。各镇办、各部门都要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新区的战略高度出发,把社会管理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谋划、来推进,扎实、认真、细致、长久的抓好这项工作,进一步充实人员力量,理顺工作关系,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健全工作机制,推动创新社会管理各项工作高效、快捷运转,确保在省市检查中取得好成绩。目标要求要到位。严格按照全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要求,紧密结合各自实际,进一步明确各自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推进措施,确保把区上规定的任务落实好,把各自的特色展现好,努力使自身工作既完全符合全区社会管理创新的“大盘子”,又具有各自鲜明的特色和亮点。综合投入要到位。为了确保这项工作扎实顺利开展,区上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在有关会议和文件上作了规定,从机构建设、配套设施、人员待遇等方面给予了必要的经费保障,并坚持做到优先考虑、优先拨付、优先保障。各镇办、各相关部门也要舍得投入,多方筹措资金,确保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如期达到形象进度。工作落实要到位。严格按照既定的目标要求,从抓基层、打基础做起,进一步量化、细化工作任务,明确每项工作的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对未完成“两中心、两支队伍”建设的,要查明原因,制定措施,加快进度,确保6月底前高标准建成并投入使用区综治维稳大厅和社会管理服务大厅,服务工作站建成比例要达到30%以上;年底前全面完成村(社区)社会管理服务站建设任务,真正把创新社会管理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切实解决社会管理中存在的“不安宁”、“不和谐”、“不到位”、“不满意”的“四不”问题,全面提升社会管理工作水平,努力在省、市创亮点、树典型。

三要在提升城乡环境卫生水平上下真功。从今天的观摩情况来看,大家在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中确实动了硬手、下了大力气,以前存在的“垃圾山”、“污水河”等现象都得到了有效整治,全区城乡环境卫生面貌大为改善。但是,从刚才播放的曝光片来看,局部区域还存在不少问题,“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环境卫生时有反弹,力度仍需加大。下一步,我们的工作重点就是要巩固提升整治成果,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做到机关环境卫生创一流,各镇办、村(社区)长效机制建立运转,不得发生对全区整体形象造成影响的环境卫生事件。具体就是要做到四个到位,即:人员力量投入要到位。严格落实“一日两扫、全天保洁”和“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制度,按照“干劲不松、标准不降、力度不减”的要求,增加清扫保洁频次,夯实清扫保洁人员力量,加大垃圾清运力度,提高作业质量,不断巩固和提升整治成果。资金和装备工具要到位。前不久,区财政专门出资为各镇办配发了一批清扫装备和工具,区市容、财政等部门要根据情况,加大经费投入力度,落实必要的工作经费,进一步配齐配全环境卫生所需的清扫车辆、作业工具等配套装备,确保环境整治工作取得实效。整治推进措施要到位。区市容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切实负起责任,加强对整治活动的指导和协调,全面掌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予以解决,确保整治活动取得实效。各镇办、各相关部门要重新对各自辖区的环境卫生进一步详细排查,查找卫生死角和潜在问题,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整治措施,明确工作标准和时限要求,加大管理力度和整治力度,确保环境卫生的突出问题得到解决。长效工作机制要到位。在认真吸取和总结整治活动中创造出的好经验、好做法的基础上,创新方式和方法,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维护环境卫生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为,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和提炼,最终以制度的形式巩固下来,努力使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环境问题解决措施篇9

一、基本情况及成效

近年来,县上按照“招商引资办工业,立足农业兴工业,开发资源强工业”的主攻方向,全力营造良好的投资、融资环境,以转变政府职能为突破口,立足实际,加强领导,注重宣传,强化措施,标本兼治,我县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各级领导普遍重视,齐抓共管的局面初步形成。我县高度重视对良好投资环境的营造工作,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各尽其职,协力配合,县营造经济发展良好环境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已初步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工作网络和责任体系不断完善。

(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基本形成共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政府追求税收的最大化,部门和个人追求效益的最大化,特别是在我县财政溃乏,部门经费紧张的前提下,这三者的矛盾表现尤为尖锐。营造经济发展良好环境工作是关键问题,对于这点全县上下已经基本形成了共识。企业和群众对此呼声很高,对营造经济发展良好环境工作寄予很大希望。

(三)各项规章制度逐渐完善,运行态势良好。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加大营造经济发展良好环境工作力度,出台了相关规章制度。先后制定了《##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招商引资奖励办法》等政策措施,对利税大户实行县级领导包扶制度,适时到企业检查、指导,了解企业发展工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尽全力保障企业的发展,县上先后减免了部分行政性收费项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有的单位、部门领导对营造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在认识上还存在偏差,重视不够,对营造经济发展良好环境工作缺乏自觉性。有的领导干部错误的认为营造经济发展良好环境工作是主要领导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没有形成整体合力。有的单位、部门领导认为营造经济发展良好环境工作不是硬指标,可抓可不抓,时抓时不抓,对县上出台的营造经济发展良好环境工作方面的政策漠不关心,措施落实不到位。有的单位、部门领导对如何强化营造经济发展良好环境工作招法不多,措施不具体,不知从何处下手,上边催一催,下边动一动。有的仍停留在过去窗口服务承诺上,工作口头部署多,抓落实的力度不够。有的单位、部门领导对干扰、阻碍经济发展良好环境建设的违法违纪行为查处不力,不愿查、不愿处。个别垂直管理单位的领导错误的认为,我们不归地方管辖,营造经济发展良好环境工作与我们关系不大,重视不够。

二是政策规定落实不到位,“中梗阻”问题仍然存在。有的单位固守本系统的条条框框,对收费必须实行的“两证一卡”制度执行的不够好。

三是“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个别现象仍然存在。有部分单位和部门缺乏大局意识,只重视自身利益,影响了全县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工作的大局。

四是一些执法人员素质不高,以权代法、野蛮执法,不依法行政问题时有发生。有的执法部门政务公开不到位,执法不严、执法不公,有的行政人员素质不高,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个人特权,服务态度生、冷、硬,利用职权吃、拿、卡、要、报、拖,工作不负责任,服务意识不够强,推诿扯皮,办事效率不高,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群众意见大。

上述这些问题表明我县营造经济发展良好环境工作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必须认真尽快加以解决。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原有的领导机制,同时加强岗位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工作。形成各单位、各部门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各司其职,责任到人,自上而下一级抓一级,一级管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管理机制。把工作的目标、任务、措施落到负责领导和承办人员,狠抓跟踪落实,确保营造经济发展良好环境工作不断深入

(二)突出整治重点。要把当前制约我县营造经济发展良好环境建设的突出问题作为重点,开展整治工作。一是畅通政令。重点解决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顾大局,各行其是,部门和小团体利益至上,政令不通等问题。二是转变工作作风。重点解决部门纪律松驰,作风松散,办事拖拉,推诿扯皮,敷衍塞责,效率低下,服务不优等问题。三是规范执法行为。重点解决办事不公、有法不依、违法行政、越权执法、滥用权力、野蛮执法问题。四是遏制违纪行为。重点解决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向企业拉赞助及利用职权吃、拿、卡、要、报、拖,、权钱交易等问题。五是加强诚信建设。重点解决不讲诚信,不践行承诺,道德失范,言行不一,坑商骗商等问题。六是强化检查监督。重点解决营造经济发展良好环境工作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督渠道不畅通,监督措施不落实,查处问题和责任追究偏窄偏软等问题。七是继续深化改革。重点解决政务公开透明度较差、服务承诺信用度较低等问题。

环境问题解决措施篇10

一、目标任务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围绕市委确定的“三问三保三促进,千人千策解千难”的主题实践活动,狠抓整改落实,进一步理清推动科学发展的思路,把解决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紧密结合起来,突出重点,解决突出问题,切实取得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科学发展的实践和制度成果,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基本原则

整改落实阶段是学习实践活动集中精力解决问题、完善制度、出成果、见实效的关键阶段,对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至关重要,抓好整改落实阶段工作,要遵循以下原则。

1.统一思想,深化认识。以整改落实为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强化党性锻炼和修养,不断改进方式方法,着力提高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推进全市环保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2.全面整改,突出重点。既全面推进整改工作,逐项研究分析,拿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和具体办法。

3.落实责任,务求实效。充分发挥党支部集体领导作用,局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党组成员按照分工认真落实责任,带头落实整改措施,集中力量解决问题,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各责任科室要严格按照方案逐条整改,狠抓落实,务求实效。

4、建章立制,常抓不懈。要把整改的过程作为健全机制、巩固提高的过程。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建立长效机制,巩固整改成果。

三、整改措施

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着力解决我市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与科学发展观要求不符合、不适应的突出问题。

1、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的压力大

整改要求:我市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十分有限。随着我市一大批煤电、化工项目陆续建成投产,××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总体呈增长趋势,减排任务十分艰巨,针对实际困难,破解难题,确保我市重大项目建设环境容量空间和“十一五”减排任务的完成。

整改措施:

(1)运用环保手段,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防止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重复建设。

责任领导:*

责任科室:监督管理科

整改时限:2009年8月15日

(2)推进污染整治,为经济发展提供环境支撑。把加强污染减排作为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全面落实污染减排各项措施,全力完成“十一五”确定的工作任务。切实抓好国电5、6、7期,润凯淀粉厂和污水处理厂污染治理设施的日常监管工作,加快国电5、6期脱硫工程和润凯淀粉厂污染治理设施的竣工验收,继续深化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的污染整治。结合完成污染减排指标,全面实施总量控制制度。

责任领导:*

责任科室:污染控制科、总量控制科

整改时限:2009年8月20日

(3)强化执法监管,提高企业污染防治水平和达标排放率,继续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加大跟踪力度,全面完成对宇恒水泥厂,污水处理厂一期和羊场煤矿沙背冲井的挂牌督办任务。

责任领导:*

责任科室:监察大队、污染控制科、办

整改时限:2009年8月30日

2、城乡统筹发展给环保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整改要求:由于治理工作不平衡,城市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但农村面源污染日趋严重。具体反映在污染治理存在片面性,比较注重城市环境保护工作,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欠账较多。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切实解决城乡协调发展难题。

整改措施:制定农村环境保护计划,通过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切实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责任领导:*

责任科室:自然保护科

整改时限:2009年8月15日

3、环保机构、队伍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整改要求:针对环保部门技术力量薄弱,能力建设严重滞后,专业人员缺乏的情况,打造一支能全面履行职责、适应环保历史性转变的环保队伍。

整改措施:进一步加强硬件设备建设,创造条件强化干部职工的技术理论学习,加大培训力度,强化科学发展的新理念。深化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改进机关作风,加强群众监督,进一步加大轮岗力度,落实岗位责任,使干部能在多个岗位上得到锻炼。坚持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对违纪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责任领导:*

责任科室:办公室,法规宣教科

整改时限:2009年8月20日

4、环境案件逐年加剧,某些重污染区环境、敏感区域的污染举报、纠纷时有发生。

整改要求:认真开展污染纠纷排查,做到早发现,早控制,及时化解热点难点问题,最大限度地预防控制和减少环境案件。

整改措施:加大环境现场执法检查力度,督促企业做到污染物达标排放,严肃查处发现的违法排污问题,把环境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责任领导:*

责任科室:监察大队,办

整改时限:2009年8月20日

三、组织实施

1.领导率先垂范,切实加强组织保障。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坚持“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为广大党员干部做出榜样。凡要求科室和直属单位做到的,局党支部班子首先做到,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做到的,局党支部班子成员率先做到。

2.加强分类指导,解决突出问题。在整改过程中,要强调原则性,注重差异性,讲究灵活性,针对市局机关和基层单位不同特点、党员领导干部和普通党员等不同层面,提出不同要求,分层分类指导,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集中力量解决一些群众呼声强烈、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要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提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不互相攀比。对一些涉及到多个不同的地方、行业、部门或多个层级的问题,要注意加强上下互动、左右联动,形成合力,共同促进问题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