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57:44

金融业研究篇1

关键词:金融产业集聚;金融中心;竞争力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04-0096-05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在一国经济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金融自由化的进程日益加快,信息技术飞快发展以及新兴市场迅速崛起,金融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扩展了金融活动和金融活动的全球化网络,国际资本流动加速,机构投资者快速发展,国际金融业购并重组迭起。同时也引发了金融活动和机构在少数重要金融中心高度集聚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学者把关注的目光于金融产业集聚现象,他们在不同的学科体系下采用不同的理论体系和方法研究探寻金融产业集聚现象。对金融产业集聚最早的探寻则要追溯到上个世纪初期经济学家powell(1915)在其著作《货币市场的演进》对金融业空间演化的关注,在书中他详细描述了银行集聚并集中在伦敦的金融机构演进过程,同时运用了许多生物学上的类比,比如“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经济史学家Gras(1922)曾深入分析了作为大城市功能之一的专业化金融机构的发展,之后,学者对金融的研究发生了转向,更多地集中于金融衍生工具的效应及对金融政策的研究和评论。值得注意的是,1955年,法国学者JeanLabasse最先将地理学的视角涉及金融业的研究,描绘了里昂地区银行网络的发展,以及中心城市问的金融联系。此后在20世纪的70年代到80年代曾掀起了研究金融中心的热潮。我国学者对金融产业集聚形成的理论研究关注不多,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迫于产业升级和国家城市竞争的压力,特别是政府提出建设金融中心的口号之后,不少学者开始关注金融产业集聚和金融中心的研究。

一、金融产业集聚的现象及内涵

在金融产业领域,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采用企业间协调的方式来组织交易和生产活动,从最初的少数几家银行集中到金融控股公司的兴起,再到今天各种不同种类的金融机构的空间集聚,集群已经成为现代金融产业组织的基本形式。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以纽约、伦敦和东京为代表的三大国际金融集聚区,而在一些新兴的国家和地区也出现了明显的金融机构集聚趋势。新加坡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通过税收政策优惠、亚洲美元市场的建立和对证券期货市场予以支持等措施吸引大量的金融机构集聚。国内的金融机构集聚现象也是风起云涌,北京的金融街已经成为国内金融机构的集聚地,上海浦东金融机构聚集的趋势也十分明显。

早期的空间分析体系承认产业集聚的存在(weber(1909/1929),最初对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正式阐释却是由marshall给出的,提出产业集聚即空间外部性的概念,他的分析缘自adam.Smith对劳动力专业化的观察。对产业集聚的经典定义则来源于porter的《论国家的竞争优势》:它是一组在地缘上接近的相关企业和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共同性和互补性联系在一起,主要指生产、制造性企业。目前,理论界尚未有对金融产业集聚的明确定义,相比而言,金融产业集聚则包括了更多的内涵,不仅仅是一个过程,同样可以描述为一种状态或者结果,它既是金融资源、金融系统在结构、功能、规模、等级上的时空有序演变的结果,又是金融资源与地域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及其他产业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结果。金融产业总是以企业集群的形式出现并形成金融中心,金融中心是金融企业高度集聚的产物(panditetal,2001)。因此,目前关于金融产业集群的内涵散见于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义之中,KindleBerger(1974)从功能角度给出了金融中心的经典定义:金融中心不仅可以平衡私人企业储蓄和投资以及将金融资本从存款人向投资者转移,而且也可以影响支付和地区之间的存款转移。银行与金融服务中心充当了空间价值转移和交易的媒介与桥梁。香港大学饶余庆(1997)将国际金融中心定义为“一个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所趋近,并进行各种金融交易活动,如存款、放款、汇兑、资金转移、外币买卖、证券买卖、黄金买卖等等的都市”。最近的经典文献则把金融中心定义为,银行和其他金融中介及其附属机构在一定区域内的集中。

目前,国内学者对金融产业集聚的研究开始涉足。王步芳(2006)认为,金融产业集群是指金融产业的各种企业和机构根据纵向专业化分工以及横向竞争和合作关系,大量集聚于某一特定地区而形成具有聚集经济性的产业组织。金融产业集群综合了金融市场和金融企业科层组织的功能,能够形成一个稳定、持续、有序的金融生态组织,从而在金融整合力、竞争力、吸引力和影响力等方面具备金融市场或金融机构科层组织所不拥有的整体竞争优势。金融中心则不过是金融产业集群的表现形式,金融产业集群不是靠政策导向就能够发展起来的,而是市场长期竞争的结果。连建辉、孙焕民(2006)等认为:金融企业集群是复合性金融产品生产与交易的中间网络组织,构成所谓金融中心的微观基础,其存在有内在的经济逻辑。金融产业集群所具有的区域金融创新优势、风险缓释优势以及生产经营效率优势,能够为区域内金融企业带来租金,也能够为区域经济金融发展提供强劲的成长动力,由此成为现代金融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和栖息地。滕春强(2006)认为金融产业集群是具有空间地理接近性、行业接近性、社会接近性的金融机构及其相关企业,通过金融资源与地域条件协调、配置、组合的时空动态变化,达到一定规模和密集程度的介于金融市场组织和金融企业的一种中间网络组织。梁颖(2006)则把金融产业集聚定义为:金融产业集聚是指一国的金融监管部门、金融中介机构、跨国金融企业、国内金融企业等具有总部功能的机构在地域上向特定区域集中,并与其他国际性(跨国)机构、跨国公司、国内大型企业总部之间存在密切往来联系的特殊产业空间结构。

综合以上学者对金融产业集聚的定义,因此金融产业集聚可以定义为金融机构、金融企业、金融中介机构、金融监管部门及其跨国金融机构在某地域高度集中,通过市场联系和非市场联系,形成的相互竞争、相互合作的产业群体。

二、金融产业集聚的生成动因

金融产业集聚的生成动因包括金融产业集聚的生成的驱动因素及内在机理问题。多数学者对金融产业集聚的原因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在金融产业集聚生成动因的理论依据方面,大多数学者以marshall(1920)、weber

(1929)、porter(1990,1998)等的集聚理论为基础的,将金融产业集聚的主要原因归结于以下经济因素:外部经济、规模经济、集聚经济和交易成本。Kindleerger(1974)认为是规模经济使得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选择一个特定的区位。外部规模经济是自我加强的,更多的金融部门在一个区域内定位,那么这些区域对于其他金融参与者来说更加具有吸引力。韩国经济学家park(1982/1989)将规模经济理论集聚经济理论应用于国际银行集中发展和国际金融中心的成因分析上,他认为当一个地区跨国银行的数量增多、规模增大时,国际中心便有形成的可能。同时外部规模经济会进一步促成生产和经营单位的空间集聚,表现为行业内银行之间的合作,金融机构之间共享基础设施,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更加邻近,流通环节的减少,信息沟通的便捷等。nareshR.pandit(2001,2002)等学者采用了Swann(1998)提出的产业集群动态研究方法,对英国金融服务产业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集聚效应影响公司的成长及新进入者的数量,同一金融服务中心的不同金融部门之间存在相关性。economistsadvisoryGroup(1984)在《城市20年:伦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未来》一文中指出:“金融中心发展缓慢,但是一旦建立,它们就显示出生存的巨大能量。这部分是因为习惯的力量、顾客的忠诚或者简单的惯性(或者说是“路径依赖”),但大多是源于建立金融中心所享有的各种规模经济。”arthur(1994)提供了一个路径依赖模型来描述下面情形:如果外部经济(或者集聚经济)盛行,那么一个具体企业定位是怎样变得比其他更为优越。他表明,对于一个特定种类的金融业务,这会使得这项业务对于其他银行来说更加具有吸引力,这些规模递增收益有助于一个地理上的“锁定(lock-in)”。也就是说,这使得一个区域优于其他区域,在此模型中,只要有新的企业进入,一旦它们选择了区域就很难有移动。taylor(2003)等通过对伦敦金融服务业集群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由地理邻近和面对面接触而发展密切的人际关系是伦敦金融服务业集群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过程。熟练的劳动力、顾客和供应者三者关系的地方化对金融服务企业的创新和产品、服务的递送很重要。

金融地理学主要从信息的角度对金融产业集聚的生成动因进行多角度的阐释。porteous(1995)一系列的工具去说明和解释区域金融中心的发展,比如“路径依赖”说明为何某城市能长久在区内维持优势;而“不对称信息理论”和“信息腹地论”则能解释为何“路径依赖”优势会被改变或者削弱。Gehrig(1998)利用场摩擦理论和大量的实证分析,证明了某些金融活动在地理上的聚集趋势与另外一些金融活动在地理上的分散趋势并存。为了理解这看似矛盾的现象,根据信息内容将金融活动分类是特别有用的。信息敏感性的证券交易更易集中于相关证券信息更集中、更易交流的地区,而标准化证券可能较之更自由,对成本差别的反应更敏感。Zhao(2002)则运用信息腹地理论来研究中国金融问题,他将信息分为标准化信息和非标准化信息。要想准确解释非标准化信息的内涵和价值是非常困难的,必须要准确了解这类信息的广阔背景(或日文化)。正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质,金融部门需要接近于信息源。该研究还指出,信息外部性和不对称信息不仅是塑造信息腹地的决定金融中心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地区等级和全球层次的重要因素。标准化信息与非标准化信息的另一种表述为编码知识(codifiedknowl,edge)和默示知识(tacitknowledge)。这是演化经济学常用的表述方法。金融地理学家借用了这一概念,指出默示知识的学习需要面对面的交流(facetofacecontact)。因此,人们不可能完全摆脱地理因素的约束。Davis(1990)则通过对金融服务业领域的调查发现,在大都市区域里,大、中、小型的金融服务产业都倾向形成集聚。通过专业的劳动力人才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企业协助,例如会计业、保险精算、法律咨询等,金融服务产业将更加接近市场,减少交易成本,通过彼此之间知识与经验的分享,开发出创新技术。他指出,许多外部经济与优良的信息流有关,假如在更加准确和更加有竞争力的金融服务和金融工具定价的基础上,金融市场越大,那么它的效率和流动性就越高,并且金融市场是高度相关的,彼此之间相关度将不断增强。RistoLaulaiainen(2001)则从金融资源的流动性角度来研究金融产业集聚现象,他认为一种可自由兑换的货币或者一个重要国家的政府债券实际上是一种商品,在各个地方都可以同等交易,而逻辑上这种交易更倾向于在流动性:好的大金融中心进行。

城市经济学者则从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理论的角度对金融产业集聚现象进行论述。在城市经济中,城市功能的分化导致经济系统中等级框架的出现。Gras(1922)描述了从乡村、城镇到城市经济的发展阶段,将专业金融机构所提供的服务作为大城市一项功能来研究,他描绘了城市作为腹地的四个阶段,商业、工业、交通和金融业,金融业处在城市发展的最高阶段,与商业、工业和房地产业相比,金融业具有更大的集中度。Vernon(1960)认为,城市吸引着具有巨大不确定性、需要面对面接触的产业和服务业,吸引着那些以较快的互动速度为必要条件的行业。公司或者金融机构的集中能够促进为熟悉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而建立起来的客户关系,纽约港吸引了批发商,批发商带来了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又引来了全国性公司的核心机构。

金融产业集聚生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选择了同一个区位,但在竞争性的产业环境中,只有部分空间具有适合金融产业的空间要素,这种特殊的场所被markusen称为“光滑空间中的黏结点”。这种独特的场所之所以成为金融产业集聚的合适温床,就在于具有独特的空间区位。空间区位是金融产业集聚的基本要素。martin(1999)研究了不同金融机构的区位分布情况得出:银行与证券交易机构、外汇交易机构的区位会有所区别,前者会相对较为分散,而后两者会较为集中。porteous对银行区位模型进行了很好的理论分析。通过分析距离对银行贷款监督成本影响的模型,他认为,如果市场潜力的空间分布是不均匀的,在不考虑价格竞争的情况下,将产生银行的集聚,其结果类似霍特林(Hotelling)对企业的空间分析模型。Choi&Gehrig对世界主要银行业中心的成因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研究证明了地区间贸易流量、直接投资规模、距离的远近、文化的差异及当地银行业商业机会的大小等因素是影响银行跨国区位选择的因素,但仍缺乏对这些因素重要性的实证检验。e.p.David(1988)首先将企业选址理论运用到

金融中心的形成研究中,并于1990年对企业选址理论进行了系统整理。该理论主要解释在各种可供选择的区位中,特定企业选择特定区位的原因,在“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成立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行为均以利润最大化为原则。他提出了一个清晰的分析框架,即影响企业选址的因素可分为供给、需求和外部经济三部分,这就是所谓的企业选址的利润最大化模型。但是利润最大化模型有弊端,而且过于简单化。我国学者潘江丽(2002)运用区位理论分析了金融机构选址决策的重要决定因素:1.地区成本优势;2.人力资源的规模和质量;3.电信设施的先进性与安全可靠性;4.金融监管环境与税收制度。

从上述对金融产业集聚的生成原因的文献回顾中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还缺乏专门针对金融产业特性的集聚理论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而仅仅是分析促使集聚形成的具体因素,况且针对这些具体因素的研究也比较分散,缺乏系统的模型。因此,从总体而言,对金融产业集聚内在机理的研究还不够深入,需要有系统的理论和模型对其进行整合。

三、金融产业集聚的演化

金融产业集聚的演化是从动态角度探讨金融产业集聚。英国学者Dow总结了伴随着其组织变化的银行业空间演化过程。即银行业空间系统演化分为六个阶段。1.服务当地社区的金融中介;2.经营者信誉带来市场拓展但仍限于本地;3.银行系统向全国发展;4.依据国内向海外拓展;5.在全国市场上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竞争;6.放松管制带来国际竞争并最终导致相关活动在金融中心集中。该过程可概括为,银行系统开始于当地或区域银行阶段,通过全国性银行的分支分散阶段和金融活动在特殊区位集中形成区域性和全国性金融中心阶段,达到国际发展和向国际金融中心集中阶段。

naresh和Gary(2003)认为金融服务业集群是动态发展的。在Swan(1998)提出的集群生命周期的基础上,他们指出,金融服务业集群产生的积极效果并不会无限期地持续存在,到了一定的临界点就会成熟,这时集群内的拥挤和竞争现象会加剧,集群内企业的进入和成长速度就会降低,最终会导致集群的衰落。他们还分析了导致金融服务业集群动态发展的原因:金融服务业集聚能够带来利益,也会产生成本,当利益大于成本时,集群就会成长,包括集群内原有服务企业的成长,以及不断吸引新的企业加入;而当金融服务业集聚的成本大于收益时,集群就会逐渐衰落,他们用表1来表示促进金融服务业集群成长和导致衰落的因素。

Gehrig重点对金融中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存在影响金融中心的向心因素和离心因素。其中向心因素包括:(1)规模经济,即当地的经济规模。已经存在的金融业规模,这一因素对于金融业集聚非常重要。(2)信息溢出效应。金融机构的集中使得有效信息更容易扩散,增大了金融从业者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新思路、新想法的出现。(3)市场的流动性。投资者往往更倾向于选择风险小的地区,而在流动性强的市场中,单独交易者对价格的影响比不流动的市场要小。因此,市场流动性强,相应的交流量更多。离心因素是指市场进入成本,政治上的干涉以及地方保护等。这些因素往往造成金融业进入的壁垒。

从上面的文献中可以看出,金融产业集聚的演化,既受集聚区内成本和利润变动的影响,也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比如政府政策、金融制度等。因此从系统动态的角度对金融产业集聚的影响,应比静态视角更能说明金融产业集聚这种复杂的经济现象。

四、金融产业集聚竞争力研究

金融产业集聚的竞争力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国际金融中心的研究当中。对国际金融集聚区的形成和发展进行研究比较有影响的是Sagaram(2004)。他根据20世纪90年代的有关资料、选择指标,选取包括集聚在国际金融中心的国内银行总部数、国际金融中心通过对国内银行总部数与外部国际金融中心联系的个数、国际金融中心的国外银行总部数等在内的指标分析了除美国以外的37个1FC国家的发展和竞争力状况,得出提高竞争力是促使金融资源集中的重要诱因。Lee和S.marwde(1993/1995)具体研究了集群内金融生产和创新的运作方式与金融产业集群彼此间竞争的关系,认为金融产业集群间的竞争关系是金融服务业生产环境、生产条件与金融产业集群的生产能力之间的辨证。他们特别强调“金融生产”的作用,认为金融业也有其实质生产条件,金融产业集聚正是市场、服务和组织间互动网络发生的场所;金融中心本身的竞争力来自其中运作厂商地方能力的总和,即金融服务业的本地化。audress和feldman(1996)的研究表明,知识技术的外溢效应随空间距离的扩大而下降,因此,集聚所带来的知识溢出,有利于集聚区内经验共享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RichardmcGahey(1990)等也从竞争力角度探讨了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指出了区位成本和区域优势,劳动力和人力资源优势,通讯和技术,法治与税收四因素决定金融中心的竞争力。殷兴山(2003)构建了金融综合竞争力的指标体系,指出金融综合竞争力由金融聚集力、金融区位力和金融资源力构成。倪腾飞和孙承平(2005)利用模糊曲线关系模型和样本城市的相关数据,计量了城市金融功能竞争力指数及其对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影响权重,并对哪些城市能够成为全国性金融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进行了判断。

五、总结与展望

学者们从不同的学科角度用不同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金融产业集聚问题,对金融产业集聚的内涵、生成动因、演化和竞争力等方面得出了很多重要结论。总体而言,相对于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产业集聚的研究还显得较为单薄,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笔者认为,对金融产业集聚的进一步研究,应该特别关注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从金融产业的特性出发,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金融产业有不同于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特性,其集聚的机理及集聚模式可能会与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有所不同,因此应该紧密联系金融产业特性,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探讨。

金融业研究篇2

通过对我国农业金融的现状分析,在现阶段大力推进并发展农业经济的前提下,解决农业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将为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力。

1.投融资体系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金融机构完备的投融资体系,将通过银行、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等方式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在政策性农业金融投资的引导下,政府将财政投入和金融手段结合起来,合并两者的优势,不仅能够有效的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力度,还能够有效的吸收民间资本,进一步为农业金融市场的投资和融资体系提供充足的资金。

2.提供完善的风险保障机制农业科技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具有较大风险和挑战性的活动,无论是针对科技创新投入的资金、还是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都需要拥有一个健全的风险保障体系。保险,很显然成为了这一风险保障的承载主体。针对农业科技创新而提出的经济补偿和资金融通机制,将能够有效的减少科技创新活动可能失败而带来的巨大损失。基于此,完备的金融风险保障体系,将能够有效的转移科技创新带来的潜在民事赔偿责任等风险。譬如,农业科技受到自然环境和生物特性的影响较大,无法准确的预知其对消费者将产生何种影响,此时,研发机构将可能面临高额的民事赔偿。在有了风险保障之后,便可以有效的降低这类风险。譬如,目前,转基因食品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若没有风险保障措施,研发机构将无法承担所面临的各种民事责任。

3.提供可靠的信用担保农业科技创新和研发项目因性质的不同,所需要的资金和面临的风险都是不一样的。发挥信用担保的作用,对科技创新的投资进行引导,也是十分重要的。地方政府建立科技创新信贷风险担保基金,引导资金投入向着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且经济效益显着的科技创新项目倾斜。在对创新项目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中,将经济补偿倾向于风险较大但具有市场潜力的投资项目。而信用担保机构的首要决策前提,是依据该项目是否具有技术先进性和市场成长性,从客观上建立完备的风险防范、风险处理和风险管理体系,将担保风险最大化的分散和转移。

二、农业科技创新背景下农业金融发展的方向

结合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可知农业金融强劲的支撑力度和各种金融扶持措施都是十分必要的。更新并完善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的金融投入机制,加强对金融管理人才的培养,进一步的建立健全农村金融发展制度和体系,都将有助于农村金融市场的成熟,并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

1.更新并完善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的金融投入机制政府对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的投入,需要农业金融体系全面深入的系统支持。从创新项目的启动,到农业科技研究和成果的转化,有了金融系统的科学运作和支持,政府对农产品市场的干预费用将大幅降低,用于政府投资的资金就会加大,基于此,政府对农业财政支出的投资效益也将得到优化。除却政策性投资的部分,充分调动社会闲散资金,加入到农业科技创新的领域,将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企业及个人等社会力量的投入,不仅会增加农业金融机构融资的总量,在促进金融投资方面也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综合分析农业科技创新项目多年的投资经验,需要合理确定科研经费投入的结构比例,优化基础科研投入、科研成果应用投入和项目开发研究投入三方面的投资结构。改变长期以来,农业科技创新领域重视引进、忽略消化的做法。力争做到技术引进后续阶段的资金稳步投入,为农户或者企业提供一定的财政补贴,促进农民对新技术的应用。

2.加强对农业金融管理人才的培养农业金融业务在农村市场的空白,需要大量的农业金融人才来开拓和管理市场。可见,无论是从事农业金融产品的开发还是从事农业金融市场的维护管理,都需要拥有足够的人力资源保障。结合农业金融发展的现状,有目的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式。面对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日益增加的农村市场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业务,都需要大量的人力进行宣传、推广和操作。面对农村的信贷业务、各类商业保险、证券咨询和信托业务,均有十分广阔的市场空间。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需要有计划的培养相关的人才,并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来加强农业金融人才的快速成长和成熟。在现有的金融从业人员中,注重面对农村金融业务的培训和交流,也能够快速培养一批具有农村金融工作经验的人才。

3.健全农业金融发展体系健全农业金融体系,需要从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加强金融服务创新着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农村金融发展环境,完善农业信贷支持体系。在农业金融总体框架搭建完成的情况下,再对非正规金融市场进行规范化,促使民间融资的合法化。全方位的发展农业金融体系,支持农业科技的原始创新及引进技术的二次创新性研究。现今,在东南部分沿海城市,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成了有特色的农村商业银行。基于村镇的邮储银行,在县域、村镇均设立有营业网点,其功能的定位也颇有特色。邮政储蓄银行将聚集的农村闲散资金通过贷款的方式回流到农村。同时,以农业发展银行为首的政策性银行,在拓展业务范围的时候,将新增农业综合项目开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贷款业务,还将支持农业和农业发展的金融业务纳入重点开发的项目中。另外,通过政策和法律的手段,强化国有商业银行的创新功能,会促使其开发一部分引导农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和产品。政府还将通过税收、提供贴息和补偿损失的方式,鼓励社会闲散资金向“三农”领域流动,进一步的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金融支持。金融机构面向“三农”的贷款业务要适当的降低要求,尤其是对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的信贷要实施一定的优惠政策,以鼓励和引导农业可以创新。政府对农业科技创新项目所在的机构和企业可提供贴息、担保贷款,减免其税收等,这些优惠措施和扶持政策将更好的促进农村金融环境的优化,促进信贷支持体系的完善,确保农业科技创新的进步和不断转化。

金融业研究篇3

(长春工业大学,吉林长春130000)

摘 要:本文根据现有的金融制度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进行了解读,并且发现了症结所在,即中小企业同银行等金融机构存在三个结构性矛盾,直接影响了中小企业的贷款数量和贷款效率,所以,要想实现中小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就要针对实际的漏洞实施改革。

关键词:中小企业;金融制度;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2-0094-01

收稿日期:2014-07-20

作者简介:周颖(1963-),女,吉林通化人,经济师。研究方向:经济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制度性错位的原因

造成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制度性错位的原因有两方面,第一方面就是金融机构的信贷决策机制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综合最近几年中小企业的融资情况来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不外乎企业信用等级低、风险大这两个问题,并且,中小企业的资信评估达不到信贷银行的要求。一般情况下,资金需求时间紧、期限短这两个中小企业融资特点往往同银行信贷审批权限集中的特点产生偏差;第二个方面的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影响了银企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参照对各个中小企业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他们普遍坦言是自身的非国有企业导致了银行信贷难、融资难的局面。但是,真实的情况却不是这样,绝大多数的商业银行在投放贷款时最关心、最先考虑的因素是该企业是否有能力在期限内将贷款如数还回,将贷款投放到中小企业会存在多大的风险。这种情况就是,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存在信息偏差,严重限制了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对于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说,需要加大信息宣传,让中小企业充分了解小额贷款、短期贷款等机制,加强同中小企业的合作。在现实中,一些中小企业并不公开自身的财务状况,因此,银行等金融机构并不能真实完整的掌握中小企业的信息,两者出现沟通屏障,直接导致了中小企业不能顺利及时的获得投资贷款。这种状况的出现使得很多中小企业只能采取自筹、占用客户资金、民间借贷等方式,此种做法,虽然可以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但是,这种做法不够规范,为中小企业带来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纠纷,还干扰正常的信用秩序。

二、现行金融制度的配套服务体系不健全

导致现行金融制度配套服务体系不健全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分别是中介手续繁、费率高、效率低;担保机构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现在,与中小企业相关的金融服务体系并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而且,连接中小企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中介服务质量和效率低,与中小企业的融资要求相差甚远。根据对中小企业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在申请贷款的时候,几乎没有可抵押物品,而且,贷款需要中小企业进行资产评估登记,资产评估登记不但手续繁,而且费率高,同中小企业时间紧、期限短的贷款需求产生冲突,同时也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不能快捷高效发放贷款。导致现行金融制度配套服务体系不健全的第二个因素就是担保机构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根据对中小企业融资情况调查结果,中小企业普遍反映担保公司没有完全履行其职责,发挥其效用。担保机构存在的最终目的便是协调中小企业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关系,但是,随着担保机构自身的发展,往往改变了其根本职能,因此,也不能够为中小企业带来便利。

三、建议

(一)不断加强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进程,提高银行间接融资的资金配置效率

要想促进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不但需要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各金融机构及时调整信贷政策,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如此,便需要各个地区的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发挥自身作用,扮演好中小企业社区银行的角色,并且,针对本地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融资难等问题提供信贷支持,改变以往信贷手续耗时长的弊端,充分提高中小企业融资效率,与此同时,还要将服务范围进行横向扩展,力求最大程度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帮助。中小企业种类繁多,融资需求也是各种各样的,所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拓展服务范围,为不断适应中小企业信贷需求创新业务品种,在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同时,也提升自身的高度。

(二)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日益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同时,也要关注中小企业生存的环境,并且要有支持其发展的相关政策相伴随。首先,政府可以在严格的监管下,适当的放低中小企业的市场准人门槛。其次,政府可以适当改革国民收人分配流程,尽量增加中小企业的利润收入,适当降低财政收入,使得中小企业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使其在发展过程中有足够的资金可用,并促进其长远发展。

(三)作好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提高融资效率建立功能完备的担保体系

担保公司可以说是中小企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沟通媒介,所以,担保公司服务功能的增加,可以充分的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等资金问题。而且,为了使担保公司可以快速健康运行,当地政府应当按照有关文件精神,学习成功经验,协助担保公司建立健康完善的担保体系。而且,政府、银行等金融机构、担保机构、中小企业必须要逐步统一信用等级评定标准,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更多的便利和保证。同时,政府也要帮助简化信贷手续,让中小企业可以在短期内获得资金帮助。政府要加强对担保机构的管理与监督,为银行提供高效快捷的信贷服务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杨元泽.中国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评估研究[J].金融论坛.2009(03).

金融业研究篇4

1国内外研究文献回顾

一方面,关于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根因研究。Stiglitz和weiss认为,银行与企业的信息不对称才引起了逆向选择,由此贷款供给可能不是贷款利率的单调函数,结果是即使很多企业愿意支付较高利息,也得不到贷款。[1]张捷和王霄认为,是小微企业的“先天不足”即自身素质薄弱导致融资抑制,加上外部金融环境恶劣,加剧了融资困难。[2]郭娜认为,缺乏信用担保和有效的政策扶持都是融资困难的成因。因此,结合搜集的文献资料可以发现,现有金融体制没有将小微企业这一服务对象容纳进来,不能完全满足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另一方面,关于小微企业融资困难解决路径研究。Banerjee等学者指出,对比传统的大型金融机构而言,中小型金融机构在小额信贷金融服务上更具有优势。林毅夫和李永军也提出了相同观点,认为传统商业银行因其资本偏好和风险规避,与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本身就不兼容,应该依靠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5]李泳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运作绩效,认为政府的职能履行将会更有效地促进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彭江波则从发展第三方担保的角度,指出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有利于缓解信息不对称现象,从而产生对融资的作用。关于互联网金融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路径选择方面,谢平2012年最先提出互联网金融模式,并在理论上证明了互联网金融在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刘澜飚认为,互联网金融的融资模式是对原有金融融资模式的有益补充,互联网金融在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博弈下,也存在协同发展的潜质;宏皓则从目前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出发,提出了风险监管的有关建议。[10]通过以上研究,仅仅依靠提高小微企业自身素质,是无法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而大多数金融机构出于控制风险的考虑,要求信用缺失的小微企业出具资信证明,这就造成了小微企业融资悖论。

2互联网金融对接小微企业融资路径研究

2.1小微企业融资瓶颈分析在分析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前,为了便于研究,笔者列出目前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

2.1.1自身造血不足导致内源融资有限由图1可知,小微企业的内源融资多是依靠企业自身经营的长期积累,以及利用人际关系的筹借和风险投资的回报等。由于小微企业规模小,资产本身力量就较小,依靠内源融资的方式获取资金发展,是有限制的。我国的小微企业目前过多受市场需求影响,抗风险能力薄弱,竞争能力较差,盈利能力有限。因此内源融资上面临资金断裂的可能,会极大影响小微企业的长期发展。这也是内源融资对小微企业融资发展的局限所在。

2.1.2制度不完善导致外源直接融资尴尬对于小微企业外源直接融资途径来说,从资本市场上利用股权筹资和通过股票债券、基金等形式融资发展都是不错的选择。然而现实情况是,一是小微企业主一般都是集所有权和经营权于一身,出于利益固化思想,对于股权出让的选择难以接受;[12]二是对于从证券市场筹资的方式,绝大多数小微企业不能达到我国现行的中小板和创业板进入门槛的规定。另外,我国对于私募股权基金的相配套的制度管理进程缓慢,相关市场发展不完善,小微企业以此融资还有待时机成熟。因此,在直接融资的市场制度发展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全方位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设完成显得尤为必要。

2.1.3资本偏好壁垒导致外源间接融资受挫对于小微企业外源融资的间接融资渠道来说,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代表着商业金融,这就决定了其资本偏好和利益选择。小微企业在经营运行竞争方面是很难与大中企业相提并论的,这就首先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小微企业在银行客户选择上处于被动和劣势地位。而且小微企业资信较差,银行面临的违约风险较高。小微企业贷款一般用于自身周期性运营,时效性强,使得银行需要以更大成本去完成信贷业务。[13]出于风险控制等因素,银行多隐形回避小微企业融资需要。至于以小额贷款公司为代表的民间金融机构,不仅利率条件高于银行,同时和银行一样,大都需要实际的或变相的抵押才能交易。小微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符合条件的资产较少,库存货物和应收账款较多,提供资信证明难度较大,使得融资请求易碰壁。这些情况正是小微企业融资悖论的具体体现。

2.1.4政策调控不能根治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对于小微企业融资困境,我国政府相继出台和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2002年,国家对中小企业予以立法管理;2013年8月,国家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期间几乎每年都有针对小微企业的税收减免和补贴的政策条文实施,对于小微企业贷款违约容忍度也一再放宽。这些政策的调控都具有鲜明的支持方向,在很多方面都较大地缓解了小微企业的发展压力。但由于这些举措的实际操作执行力欠缺,小微企业仍然缺乏专门的金融平台对口支持,这种输血式的政策调控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13]基于以上分析,互联网金融若要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其路径发展必须要围绕打破上述小微企业融资瓶颈,予以创新发展,带动普惠金融发展形成,才能真正解决他们的融资难题。

2.2互联网金融支持小微企业融资路径优化为了接下来对互联网金融支持小微企业融资途径的研究需要,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定义和融资归属问题,有必要进行界定判断。现今理论学界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研究尚处于开始阶段,笔者采用我国互联网金融概念提出者谢平的定义:互联网金融是一个谱系概念,涵盖因为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精神的影响,从传统银行、证券、保险、交易所等金融中介和市场,到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对应的无金融中介或市场情形之间的所有金融交易和组织形式。[14]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2015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的表述,互联网金融尚属民间金融范畴。而融资方式判断方面,很多学者认为互联网金融将属于外源融资中不同于直接间接形式的第三种融资方式,笔者依据互联网金融有着金融脱媒的因素和发展潜质也将其划定为新型融资途径。当前大多学术文章在互联网金融与小微企业融资研究方面,集中于论述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小微企业融资模式,一共总结出5种互联网金融业态。这5种互联网金融业态除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业态外,其余四种都是与小微企业融资联系密切的融资模式,分别是p2p网贷平台模式、大数据下电商融资模式、众筹融资模式和互联网金融垂直搜索平台融资模式。[15]笔者在此基础上,通过互联网金融形态的探索实践,依据互联网金融的支柱表现(见图2所示),对目前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正研究。下面主要对p2p点网贷、众筹融资两种互联网金融模式进行优化分析,理清互联网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路径。

2.2.1p2p点对点式融资的路径研究对于p2p网络贷款模式的路径优化研究。因为拍拍贷和陆金所分属于p2p网络贷款模式的两个分类,笔者以拍拍贷和易信这两个案例进行分析。以拍拍贷的经营模式为代表的线上融资平台,实际上起的是一个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中介作用。拍拍贷公司负责制定信贷条件和规定,为资金供需双方提供平台,其所有的信贷业务流程均依靠互联网金融平成。由于所有业务都是在网上进行,所以对风险把控的关键就是对申请贷款者的资信审核。拍拍贷公司目前进行的信用审核业务都是利用公安部、工商局、司法机构、财政局、税务局和主要社交平台等提供的数据中心进行大数据分析。[16]尽管如此,拍拍贷作为开展线上网贷的领头羊,其市场份额却所占极少,究其原因,是目前的信用评价体系还没有统一形成,违约惩罚机制发展缓慢。以易信公司为代表的网贷模式,是一种线上线下联动的业务模式。资金需求方在网上申请贷款,易信公司服务人员则实地考察其信息真实性,进行贷款审核,这样一来,风险更加可控。同时,对于p2p网贷融资模式中争议较大的,就是易信公司又发展的债权打包转让的经营模式。为了进一步扩大其公司规模,在易信的融资平台上,易信公司先进行资金放贷,形成一种易信与贷款需求方的债权债务关系;接着通过审核认定后,再将易信自己的债权过渡给资金供给方。这种债券转移的模式虽然受到市场热捧,但极易产生“庞氏骗局”。这种情况下,资金的供需时间搭配存在偏差,其融资平台就有可能在法律定位不明确的前提下形成资金池,成为一个“假银行”。那么,对于p2p平台这种点对点的融资方式到底如何进行发展优化?其融资路径是否可以健康发展,从而充分服务小微企业呢?笔者认为,p2p网贷模式的发展首先不能违背点点结合的搭配原则,避免进入非法区域;其次,要尽快形成互联网金融行业信息交流平台和线下政府机构部门为主的数据交流平台,从而组成统一的社会信用评价平台(如图3所示)。[16]这样才能真正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进行风险控制监测。

2.2.2众筹融资发展路径研究众筹融资分为3种形式,奖励式融资、募捐式融资和股权式融资。这三种形式都是通过互联网平台推出需融资的项目,利用公众的点滴投资聚合为大规模资金,进而满足项目的资金要求。只是其成功融资后回报的形式不同而已。这种众筹方法的融资模式的运行关键有两个:一是对推出项目的可信度的审核部分,二是对于项目融资成功后的管理。这个融资过程需要处理好小微企业、投资者和互联网金融中介三者间的关系。作为项目推出的审核部分需要以互联网金融公司为担保,以加强其责任意识。同时项目成功后的获得资金应实行第三方保管制度,确保对投资者的风险控制。而且由于融资成功的小微企业需要支配项目资金来发展,所以应建立小微企业资金使用信息公开制度。[16]另外,这样的众筹融资过程,还需要政府起到监管作用。那么对于众筹融资的路径优化,笔者研究出以下发展机制(如图4所示)。对于大数据下电商融资模式和互联网金融垂直搜索平台融资模式来说,以阿里巴巴旗下的电商融资平台为主的融资机构已经获得民营银行牌照,其发展路径已然明了,只要充分发挥自身平台优势,开拓多种渠道经营,就能迅速发展壮大。至于互联网金融垂直搜索平台,其比价搜索的形式还过于单一,需要进一步地金融创新。

2.3建议与补充

2.3.1政府方面政府对于互联网金融方面,要扶持与监管“两手齐抓”。一是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给予更多的支持,鼓励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金融创新,引导促进互联网金融参与小微企业融资,一定程度上容忍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冲击,以促进普惠金融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二是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形成覆盖机制,监控运营风险,以避免市场波动,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针对互联网金融企业开展的业务可能存在的法律空白要审慎对待,明确法律定位。政府对于小微企业方面,加大融资支持力度,特别对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小微企业主给予特殊政策扶持,更要从顶层设计上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完善资本市场制度,提供多种形式的融资平台,使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化,从而对小微企业融资渴求起到“开源”作用。

2.3.2互联网金融企业方面首先,互联网金融企业要加大风险控制,形成多级交叉防控,尤其是建立互联网金融行业内的数据交流中心,以保障自身持续发展和维护投资者的权益;其次,进一步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整合资源,大胆创新,有针对性地区别客户群体。例如将小微企业按其经营业务细分,从而划分出不同贷款类型,来满足不同客户的融资需求。

2.3.3小微企业方面小微企业自身要主动出击,努力争取融资机会。一是对自身财务管理的完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地招揽人才提高自身实力,进一步加强诚信意识,从而提高自身信用等级;二是积极了解国家政策,利用国家扶持政策促进自身发展。积极进行融资自我教育,充分利用金融知识和先进的融资方式。

3总结与思考

金融业研究篇5

[关键词]物流金融;现状;业务模式

一、物流金融的主要作用

1.物流金融的概念

从广义上讲,物流金融是指面向物流运营全过程,应用各种金融产品,实施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整合,组织和调节供应链运作过程中货币资金的运动,从而提高资金运行效率的一系列经营活动。从狭义上讲,物流金融是指企业以市场畅销、价格波动幅度小、处于正常贸易流转状态且符合要求的产品向银行抵押作为授信条件,运用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将银行的资金流与企业的物流进行结合,向公司提供融资、结算等服务于一体的银行综合服务业务。

2.物流金融的作用

物流金融其实就是物流的组成部分。现代物流本身就包括商品流通过程中的资金流和信息流,因此,可以认为物流金融是物流业务发展的内在的、客观的需要,同时,物流金融也是物流企业提供物流增值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

融资企业。物流金融业务利用动产质押突破了传统固定资产抵押模式,缓解了贷款企业急需的流动资金;物流金融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模式,有效降低企业50%的融资成本,加快了资金周转率;贷款企业利用银行的资金与物流企业的规范化、信息化管理,缩短了销售周期、降低产品库存,加快了产品周转,提高了资金利用率。

银行。物流金融业务为银行完善结算支付工具,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创造了机会;银行在发展该业务的同时,也开发了新的客户群体,培育了潜在的优质客户;银行通过承兑汇票业务不仅可以快速吸收存款,还通过银承贴现获得了一定的利润;银行通过和物流公司的合作,极大地降低了资金风险,据有关银行统计物流金融的坏账率低于0.2%,大大低于银行现有业务的坏账率。

生产企业。生产商参与物流金融业务,可以提高企业资金回笼速度,加快了资金周转,降低了运营成本;解决了下游经销商的周转资金,生产企业可以稳定并拓展销售网络,有效扩大了产能。

物流企业。物流业与金融业结合,创造了一个跨行业、相互交叉发展的新业务空间,为同质化经营向差异化经营的转变提供了可能;物流企业通过融资物流业务,在获得物流业务的报酬之外还可以得到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的报酬,这种报酬通常是与融资金额或与货物价值相挂钩,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盈利水平;利用融资物流业务,物流企业可以快速切入核心企业的供应链,从核心企业向其上游和下游拓展,延伸服务链条。

二、物流金融发展现状

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物流金融已经成为世界各大物流企业新的利润来源。世界最大的船运公司马士基、快递物流公司ups等都在大力开展物流金融业务,这些跨国公司依托良好的信誉和强大的金融实力,结合自己对物流过程中货物实际监控,在为发货方和货主提供物流服务的同时,也提供物流金融服务,如开具信用证、仓单质押、票据担保、结算融资等,这样不仅吸引了更多客户,而且在物流金融活动中还创造了可观的利润。以ups为例,为了推进物流金融服务,公司于2001年5月并购了美国第一国际银行,将其改造成ups金融部门。在ups提供的物流金融服务中,ups在收货的同时直接给出口商提供预付货款,货物即是抵押,这样,小型出口商们得到及时的现金流;ups再通过ups银行实现与进口商的结算,而货物在ups手中,也不必担心进口商赖账的风险。对于出口企业来说,借用ups的资金流,货物发出之后立刻就能变现,如果把这笔现金再拿去做其他的流动用途,便能增加资金的周转率。

国内物流金融业务发展处于探索阶段,但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国内大型物流仓储企业因为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先决条件和较大规模、良好行业信誉和充足资本储备,在物流金融业务拓展方面呈现出明显的优势。2005年以来,国内多家第三方物流公司和银行携手开展物流金融的新业务。中国诚通集团在全国各主要城市拥有近100家大型仓库,占地面积1500多万平方米,库房面积200万平方米,货场面积370万平方米,拥有铁路专用线120多条,存储能力为1000万吨,年吞吐能力为4000万吨,拥有国内最大的仓储企业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该公司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广发银行等十几家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500多家客户累计提供质押监管融资近200亿元,抵押产品涉及黑色金属材料、有色金属材料、建材、食品、家电、汽车、纸张、煤炭、化工等诸多种类。①2005年12月22日,该公司与中国建设银行签署《银企合作协议》,开展监管货物、仓单质押、动产质押、指定付款买方信贷(保兑仓)等物流金融业务。中远物流从2006年开始探索物流金融业务,已先后与国内14家银行签订了框架协议,目前开发项目累计达到300多个。业务模式在仓单质押、保兑仓基础上,中远物流还结合自身优势打造了海陆仓操作模式,即银行为进口商开立信用证向国外的生产商购买货物,进口商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其余部分以进口货物的货权提供质押担保的货押业务。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于2006年7月与中国工商银行签署了《物流金融战略框架协议》,在该协议中双方约定在物流监管与商品融资、物流结算、物流保理、物流担保和客户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共同研发新产品,联结双方的服务平台,延伸客户服务范围,为客户提供高效、低成本的增值服务。

三、企业物流金融的主要业务模式

1.代收货款

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将货物送至收货方后,货方收取货款,并在一定时间内将货款返还发货方。第三方物流企业收取现款后,由于时空、技术条件等限制,一般需要滞后一段时间向供方返款,随着不断的收款付款业务的开展,在一定的时间后就会积淀下相当规模的资金,不仅方便了客户,而且也大大改善了企业的现金流。代收货款模式常见于btoc业务,并且在邮政物流系统和很多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中广泛开展。

2.垫付货款

垫付货款模式是发货人委托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垫付扣除物流费用的部分或者全部货款,第三物流供应商向提货人交货,根据发货人的委托同时向提货人收取发货人的应收账款,最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与发货人结清存款。这样既可以消除发货人资金积压的困扰,又可以让双方放心。在垫付货款模式中,除了发货人与提货人签订的《购销合同》之外,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还应该与发货人签订《物流服务合同》,在该合同中发货人应无条件承担回购义务。

3.仓单质押

仓单质押分为典型仓单质押模式和综合仓单质押模式。

典型仓单质押模式是仓单质押的基本模式,融资方把货物存储在金融机构指定的仓库后,凭仓库开具的货物仓储凭证即仓单向金融机构申请融资,金融机构根据货物的价值向客户提供一定比例的融资。第三方物流企业根据融资方与金融机构签订的质押贷款合同以及三方签订的仓单质押业务合作协议书,根据质押物寄存地点的不同,对融资企业提供两种类型的服务:一是对寄存在本企业仓储中心的质物提供仓储管理和监管服务;二是对融资方寄存在经过金融机构确认的本企业之外的其他社会仓库中的质押物提供监管服务,必要时才提供仓储管理服务。

综合业务型仓单质押模式。金融机构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模、经营业绩、运营现状、资产负债比例以及信用程度,授予第三方物流企业一定的信贷额度,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直接利用这些信贷额度向相关企业提供便捷灵活的质押贷款业务,由第三方物流企业直接监控质押贷款业务的全过程。这种运作模式把大部分的业务操作集中到第三方物流企业身上,金融机构只要负责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统一授信,其他的都由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

仓单质押业务通过仓储企业作为第三方担保人,有效地规避了金融风险,既可以解决货主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的困难,同时保证银行高利贷安全,又能拓展仓库服务功能,增加货源,提高效益。

4.保兑仓业务

保兑仓业务是仓单质押的延伸。在保兑仓业务模式中,制造商、经销商、第三方物流供应商、银行四方签署保兑仓业务合作协议书,经销商根据与制造商签订的购销合同,向银行缴纳一定比率的保证金,一般不少于经销商计划向制造商此次提货的价款,申请开立银行承兑汇票,专项用于向制造商支付货款,由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提供承兑担保,经销商以货物对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进行反担保。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根据掌控货物的销售情况和库存情况按比例决定承保金额,并收取监管费用。银行给制造商开出承兑汇票后,制造商向保兑仓交货,此时转为仓单质押。通过保兑仓,大大缓解了交易双方的现金压力,提高了资金周转,真正实现了制造商、经销商、第三方物流和银行的多赢。

5.物流保理

物流保理模式是保理市场迅速发展的产物,客户在其产品置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监管之下的同时,就能凭提单获得物流企业预付的货款,货物运输和保理业务的办理同时进行。

zhong可指物流企业联合金融机构为其他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服务。从保理业务的服务内容来说,物流保理业务与银行保理业务无本质不同,但是其经营的主体由银行变为了第三方物流企业,使物流和金融流的联系更为紧密。

与金融机构相比,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对客户的供应链管理中,对于买卖双方的经营状况和资信程度都有相当深人的了解,在进行信用评估时不仅手续更为简捷方便,风险也能够得到有效控制。金融机构保理业务的主要风险来自于买卖双方的合谋性欺骗,一旦金融机构在信用评估时出现失误,就很可能财货两空,而在物流保理业务中,由于货物尚在物流企业控制之下,可以降低这一风险。

即使第三方物流企业因无法追讨货款而将货物滞留,由于对该货物市场有相当的了解,与该行业内部的供应商和销售商具有广泛的联系,在货物变现时能够享受到诸多的便利,使货物得到最大程度的保值。

参考文献:

[1]唐少麟,乔婷婷,发展物流金融强化供应链整合———物流金融系列研讨之一[j],物流技术,2006,(2)。

[2]林惠丹,第三方物流[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3]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05)》,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出版,2006。

[4]马克·格林布莱特(美),施瑞丹·蒂特曼(美),金融市场与公司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林勋亮,对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服务的思考[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5,(6)。

[6]唐少艺.,物流金融实务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

[7]傅新平,潘朝晖,我国发展物流主导产业的必要性与对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1)。

[8]刘士宁,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与风险防范[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7)。

[9]戴湘荣,一种新型增值服务模式———仓单质押[j],物流技术,2004,(11)。

[10]陈祥锋,石代伦,朱道立,金融供应链与融通仓服务务[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6,(3)。

[11]谢鹏,物流金融运作模式探讨[j],福建金融,2007,(2)。

金融业研究篇6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现状;影响;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状况及其对融资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itFin)是指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讯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互联网金融不是互联网和金融业的简单机械结合,而是在实现安全、移动等网络技术水平的基础上,被用户熟悉接受后,自然而然为适应新的需求而产生的新模式及新业务,是传统金融行业和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有:(1)p2p。p2p本质上其实与民间个人借贷并无多大差异,但是媒介的改变也相应地带来许多变化,使得资金更加融通,目前也是互联网金融发展最快的领域。(2)以电子商务平台为基础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以阿里为代表的这类金融企业利用其收集的信息,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贷款,这正是互联网金融企业对大数据挖掘所带来的结果。(3)众筹。众筹大多是以某一个项目为基础,筹资方在网站上公布其内容以及回报方式,一般也以一些非资金的物质作为回报。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互联网金融也对中小企业融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互联网金融可以帮助中小企业融资做到:(1)降低服务成本。互联网金融利用其自身网络平台的优势收集中小企业的信息,实现电子化金融服务,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也会相应地降低。(2)服务订单化,小额信贷规模化。中小企业通过互联网提交相关资料,将订单标准化,方便进行批量处理,若是由本地化的金融机构进行管理,更能降低融资风险。(3)风险控制方法创新化。由于众多不安全因素的存在,许多互联网金融机构开始更加注意风险管理问题,健全这一机制可以提高中小企业融资的安全保障性,但是,互联网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也有一定的坏影响,主要体现在由于系统尚未健全,各项体系仍需完善,再加上相应的政策法规缺乏或不明确,信息、资金等等不能得到安全的保障。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问题及分析

目前融资难已成为中小企业不得不面临的头疼问题,中小企业融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融资渠道狭窄。中小企业通常以向银行贷款为主,银行也会对企业进行信誉及偿债能力评级,不满足条件的企业往往被银行拒之门外。相对于大企业的多种融资渠道,中小企业相形见绌,而融资渠道受限大大限制了企业的发展。(2)直接融资难度大。随着金融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直接融资方式,但是中小企业由于自身条件的不足,很难像大企业一样利用股权、债权融资来筹集资金。(3)企业资信状况有待提高。由于规模较小,再加上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投资回报期限也较长,银行出于安全考虑,不愿冒风险投放大量资金给中小企业。(4)未得到政府足够重视。近年来,中小企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这块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这部分企业融资困难的现象并未得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政府应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扶持力度,真正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中小企业融资难也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其一,信息不对称,银行对企业信息不能完全了解,企业对银行的放贷信息又不能充分掌握,导致拥有资金一方不能够找到好的项目,而拥有好项目的一方又苦于融资问题,双方需求不能够合理匹配,信息不对称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陷入困境。其二,中小企业自身发展不足,由于自身缺陷,如管理混乱、制度不健全等等,企业没有足够的担保条件,不能满足银行安全放贷的条件,若是企业在遇到资金问题时拖延还款,势必更会影响日后贷款的进行。其三,制度性约束,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银行借贷市场远远领先于其他市场,再加上没有完整金融体系的支撑,商业银行出于对自身利润的考虑,则会更加倾向于大型企业的放贷,不冒险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三、基于互联网金融下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

互联网金融融资主要优势有:(1)大数据能力强。以阿里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融资平台通过大量数据信息的获得,更好地评价了企业的资信状况,进而决定是否发放贷款。而大数据处理的基础又是云计算和云存储,保证了信息的可获得性和可利用性。(2)成本低廉。互联网金融平台通常涉及许多前期的技术工作,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但当前期建设完成后,后期投入成本非常低,使得在信息收集与处理方面具有成本优势。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融资通过互联网交易免去了许多中间过程以及人力财力的耗费,在作业与交易时压低了成本,避免了其他多余的部分,做到双方均收益。

互联网金融融资主要劣势有:其一,互联网金融系统尚未健全。由于目前系统尚未健全,所以类似于商业银行的网络借贷就是在线上填写资料及做些简单的咨询业务,贷款的的投放流程基本还是在线下进行的。其二,监管缺失,主要体现在法律法规和监管层面的缺失。我国在互联网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并未完善,因此给许多打“球”的不法分子留下了机会,为互联网金融融资的安全埋下了隐患。另外监管层面也未及时监督管理,又加强了不安定因素。其三,信用支持不充分。我国信用评级体系建立较晚,而且互联网金融信用评级体系口径不统一,不利于互联网金融融资的发展。

互联网金融平台通过一定的运作原理来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困难的问题。其一,互联网金融利用大数据优势和移动通讯技术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互联网金融企业积极主动地获取数据信息对中小企业进行评估,而移动通讯技术又是大数据优势的基础,保障了数据的获得与处理。其二,互联网金融本身提供了多种形式的直接融资方式。虽然互联网在融资过程中相当于是中介,但是它替借贷双方提供了直接接触的条件,使得资金直接流动,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互联网只是起到信息收集与披露的作用。因此,互联网金融之所以能解决直接融资难度大的问题,是因为它本身就提供了多种形式的直接融资方式。

四、结论与建议

1.完善互联网信用体系。互联网金融企业之间要统一信息口径,实现信息共享,与此同时,还需要降低企业准入条件,帮助信用评价低的中小企业获得较长时间的融资,实现长远发展。

2.加强互联网安全建设。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企业需要吸引互联网技术领域的人才,加大对安全建设的投资力度。另一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需要进一步完善,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对不合规现象要有明确的处罚措施,保障双方的安全,也帮助促进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

3.开辟多元化融资渠道。目前商业银行是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但是在如今互联网金融的背景下,天使投资、债券投资等投资方式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企业不妨可以选择此类融资方式。

4.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良好融资环境的塑造,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引导。政府应该加强各个部门、机构之间的组织协调工作,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真正关心企业发展,解决好它们的难处。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平台的出现,给中小企业融资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金融解决资金短缺问题,然而,我们要在其繁荣发展的背后看到它存在的不足,应该看清缺陷,权衡利弊,选择适合自己的融资方式,解决好资金问题,才能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天捷,张贻.基于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中国市场,2013(45):134-136.

[2]单纯.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剖析――源自中小微企业的p2p和众筹实践[J].科技管理研究,2015(24):177-181.

[3]谢群斌.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8).

[4]蒋继娴.“新常态”经济下中小企业融资创新模式探讨[J].商,财经纵览・财政金融:180.

[5]丁嘉伦.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博士论坛,2015(12):46-48.

金融业研究篇7

关键词:金融租赁;小企业;融资

小企业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增长国民经济、活跃市场氛围的重要成员,它的发展状况及成长力度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和收入,而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障碍是资金短缺。为了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小企业需要寻求资金注入-融资。我国传统的融资方式是向银行借款,但小企业经常因为信息不对称、借款程序繁琐等问题导致向银行借款比较困难。因此,寻找新的融资方式来解决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成为我国小企业融资的迫切需求,而金融租赁这一融资方式在小企业融资上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一、金融租赁的定义

金融租赁又可称为融资租赁,它是把融资和融物、贸易和技术集合为一体的一种新型的金融产业,它是根据双方事先商量好的内容签订合同,承租人支付租金给拥有待出租资产所有权和收益权的出租人,用来换取该资产租赁期间的使用权的一种信用活动。金融租赁是以资金为纽带,把资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开来,把与资产所有权相关的所有报酬和风险全部转移给承租方。金融租赁能够帮助缓解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在现代社会经济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从世界中小企业的发展史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大多都是通过在创业阶段进行融资而产生的。因为在小企业的创业阶段,经营规模比较小,产品也没有成熟,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也比较大,所以想得到外部融资就比较困难,并且融资成本也比较高,这就导致小企业不得不选择金融租赁成为筹集发展资金的主要方法。而在我国,绝大部分的小企业都存在着融资困难的问题,制约了小企业的发展,为了解决资金困难这个问题,金融租赁是一个相对合适的选择。

二、金融租赁在我国小企业融资中的优势

选择金融租赁即融资租赁对我国小企业的发展有着强有力的推进促进作用,能够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有效解决小企业在生产发展中遇到的融资困境,对小企业的融资具有独特的不可被替代的优势。

1.融资程序简单

小企业规模较小,进行融资时一般需求的资金量比较少、期限短、频率比较高、相对急切,在我国比较常见的融资方式是向银行贷款,但是在银行贷款需要办理繁琐的担保手续,然后层层审批,程序比较复杂,对小企业来说适合度低,不能很好地满足自身融资需求。而采取金融租赁的方式去获取生产设备时既不需要提供额外的抵押品,也不需要去办理担保手续,程序相对来说比较简单,限制条款也比较少,同时,在进行金融租赁时,对企业的信用审查手续也相对要简单一些,因此,金融租赁方式对于小企业来说,具有强大的优势和吸引力。

2.对小企业的信息披露要求低

进行金融租赁的交易时间段,出租人在整个租期内都将拥有租赁物的所有权,这样可以确保出租人的财产安全并有效避免其经营所带来的风险,所以,出租人在对承租人进行审查时,更多的是关注承租人使用租赁设备能够产生的现金流量,而不是重点审查承租人的整体资信能力。这样,整体资信能力比较差的小企业也能够比较容易获取融资。

3.租金支付灵活

企业在银行进行贷款一般是采取一次性贷出,到期后一次性偿还本息,资金薄弱的小企业还款困难,有时甚至会有不能够偿付的风险。而选择金融租赁这一方式就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经济实力、销售情况等现实情况,制定相对灵活的还款方式。例如:采取延期支付、分期支付、递减或者是递增支付等多种支付租金的支付方式,承租人(企业)就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资金情况来选择付款方式、付款额,从而减轻企业资金流动性的压力,尽量减少到期不能偿付的风险。

4.能够有效节税

为了鼓励金融融资租赁业务的发展,我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1996年)41号文件的第四条第三款规定:“企业技术改造采取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设备,折旧年限可按租赁期限和国家规定的折旧年限孰短的原则确定,但最短折旧年限不短于3年。”,这一规定能够让企业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进行计提折旧,获得较多的折旧费用进行税前抵扣所得税的税收优惠,为企业节省税收支出。

三、如何发展金融租赁改善我国小企业的融资环境

在我国现有的金融租赁市场不够发达,还处于初始阶段,信用状况也比较差,政府的扶持力度弱,同时租赁公司自身的管理也比较紊乱,这导致小企业不能合理利用金融租赁这种方式来进行融资。为了加速我国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在发展金融租赁时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小企业的融资环境。

1.政府方面加大对金融租赁行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的扶持是每个行业发展的强有力保证,因此,政府方面加大对金融租赁行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建立专门的机构负责金融租赁行业,注入资金扶持力度,政策方面采取减免税收、加速设备折旧等各项优惠措施,能够引导金融租赁行业健康持续地发展,改善小企业的融资环境。

2.寻找长期稳定的金融租赁资金来源,拓展筹资渠道

金融租赁一般是针对价值比较高、租期长的大型设备,它的投入资金比较大,借款时间长,而回收却比较漫长,风险比较大,而通过金融融资的租赁公司数量相对较少,同时,金融租赁公司选择的合作对象多偏向在航空、电力、矿产、船舶等大型设备的行业,这样既抑制了金融租赁市场的需求,又减少了租赁公司的利润空间,不利于金融租赁行业的稳健发展。因此,寻找长期稳定的金融租赁资金来源,拓展投资渠道能够改善金融租赁的融资环境,促进金融租赁市场稳定的发展。

3.加强对金融租赁行业的管理和监管

在我国,现有的金融租赁行业主要是由(中外合资)租赁业委员会和金融租赁研究会两个行业组织来辅助维护的,二者均不是独立的社团法人,他们的作用主要是为金融租赁行业提供服务,不具备管理职能。因此,建立具有管理职能的行业协会,制定一套适用于金融租赁市场的规章管理制度,用来协调和管理金融租赁行业,有效解决在金融租赁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规范金融租赁市场,保障租赁双方的合法权益,能够有效改善小企业的融资环境。

4.加强租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企业发展生产的第一生产力,金融租赁作为一门涉及到金融、贸易、投资、管理、财务、科技和法律等多方面综合知识的综合性行业,它对从业员工的专业技术、职业素养要求比较高。因此,加强租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提升金融租赁行业的规范性、合理性、适用性,促进金融租赁行业的健康运营及发展。

5.清查处理承租企业的历史拖欠资金,改善金融租赁环境

各种原因导致目前我国市场上的金融租赁存在着大量的拖欠金融租赁资金的情况,并恶性循环,直接影响到了金融租赁行业的发展。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促进金融租赁业的健康发展,国家应该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针对金融租赁租金拖欠这种情况进行调查处理,查清楚拖欠租金的企业、金额以及拖欠原因,并针对各种情况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尽可能的解决租金拖欠情况,如因政策性原因拖欠租金,可以投入专项资金,帮助企业清理租金拖欠情况;针对恶性非法拖欠租金的行为,可采取法律措施对拖欠的企业进行收回租用设备、财产抵押拍卖、产品抵扣支付租金等各种经济手段来进行处罚,从而为金融租赁行业的发展保驾护航,改善金融租赁的市场环境,使得金融租赁业能够良性循环,健康发展。

小企业通过选择合适的金融方式能够降低融资成本,解决企业自身资金短缺的问题,及时更新生产设备,为企业的产业升级,发展壮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四、结论

金融租赁作为小企业解决融资困难的一种有效融资方式,它能够很好的避免小企业进行融资时面临的信息不对称、商业信用低、融资成本高、没有担保抵押品等这些困难,为小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强有力的助力。在我国,为了更好地解决小企业融资问题,改善金融租赁行业的融资环境,应该从加大对金融租赁行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拓展筹资渠道,成立专门的行业协会对金融租赁行业进行管理和监管,培养金融租赁行业的专业人才,协助清查处理承租企业的历史拖欠资金这几方面进行改进完善,使得金融租赁行业能够健康稳健地发展,为小企业的融资提供强有力的途径,帮助小企业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刘佩瀛.金融租赁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5.

金融业研究篇8

一、互联网金融时代的特征

(一)高效性

互联网金融的便捷性大大的改变了现融资理念。近年来,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电子商务迅速崛起,电子商务又带动了电子支付和第三方支付的发展,方便快捷的特点使其快速被消费者所接受,例如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财付通等,已经成为当下时代的主流支付方式。时至今日,互联网金融已经发展成为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组织系统,开发研究出了网贷、电商金融、网络理财及众筹等众多网络金融项目,尤其是在融资贷款领域,更是出现了很多积极的年轻力量,这些金融平台高效率的工作不仅可以实现方便快捷的资金投放、管理、运转等工作,还可以将其网络化的特点充分体现出来,客观限制小、条件低、灵活性强、手续简单等,这些特点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企业或个人的实际需求,生动的向人们展示了互联网金融及电子信息技术为人们生活工作带来的改变。启发那些尚未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企业或服务机构进行自我反省,最快速度的完成向互联网金融领域靠拢的步伐,进而显著的提升我国整个金融行业的综合实力。总而言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极大的改变了人们投融资的理念以及方式。

(二)价值交换性

与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的不同之处在于,能够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交易主题的转换,简单来说,即互联网金融缩短了投融资渠道跨界的距离,大大减小了不同类型的经济活动之间的转变障碍。互联网金融在投融资渠道的极小限制性体现在众多方面,例如:视频网站能够进行电影票、书籍等销售;汽车行业能够对房地产进行推广等等,这种情况使得互联网平台能够将不同的投融资业务叠加起来,以此来满足消费者不同方面的需求,同时,大大的开拓了投融资的渠道。此外,由于互联网金融的不断进步,也使得各个互联网金融平台之间具有高度联系,侧面加强了各个投融资组织之间的沟通。

二、互联网金融对企业投融资影响分析

(一)扩宽了企业投融资的渠道

现阶段,我国企业投融资的渠道因其自身规模的不同而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差异,大部分大型企业具有较为成熟的投融资的策略,以及通过银行构建的较为稳定的风险控制体系,安全系数比较高但是收益却很小;而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因为资金薄弱、资产的管理缺乏科学的指导,导致企业缺乏专业的风险管理体系,投融资的渠道比较狭窄,使得企业的劣势愈发明显,对其在市场经济中的稳定及长远发展产生极大的威胁。因此,对各企业管理层人员来说,应该首先对现阶段的市场进行充分调研,再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条件和发展目标,对未来投融资的方案及发展对策进行谨慎的制定、选择,以确保企业能够更加有效的吸收资本、扩大效益。目前,正是互联网金融行业逐渐发展并壮大的时代,企业应该在保证资金来源的条件下,尝试对资质好、评价高的一些网络金融平台进行业务拓展[3]。利用网络贷款的便捷和大数据时代资源共享的特点,为企业建立风险小、收益大的资产管理策略。新时代下,每一个企业都应该积极的接触尝试新事物,在不停的调整和改进过程中寻找自身发展特点的新道路,才能使企业实现自我成长。

(二)改变了企业的投融资方式

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使得现代企业进行投融资的方式发生了改变。一些企业为了顺应互联网金融潮流,充分利用其海量的资源与便捷条件,便将投融资平台作为切入点,通过其较为可靠的系统运作,实现自身企业资金筹集和资产管理的目标,在激烈的企业资产竞争中抢得先机,进而快速的完成资金筹集、新项目运行、企业规模扩大等工作,提高企业自身的运营实力。众多网络投融资平台自身也在不断进行融资活?印R虼耍?企业应根据网络投融资平台的能力、信誉、资历及综合实力,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投融资平台,切勿随意选择而为本公司带来资产上的损失。此外,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网络众筹平台可以说是另辟蹊径,尽管其规模小、早期成形缺少稳定性,但是其发展前景是非常可观的,可以在现阶段网络借贷平台趋近饱和的时期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进而实现“逆袭”,在未来,政府股权对网络众筹项目的认可之后,通过与中小企业的互利互进,将会使众筹平台的规范性和稳定性得到进一步提升,使企业获得良好的升值收益和服务享受。总而言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极大的丰富了企业投融资的方式。

(三)减小了企业投融资的成本

与传统的投融资方式相比,互联网金融的优点在于,投融资的合作双方不必再进行实际调查去获取对方的情报,而是通过互联网平台上的借贷信息,去了解对方的资金状况与诚信情况,因为这些信息的可靠性比较大,所以骗贷或者借贷不还的现象吧比较少。此外,互联网平台也有着一定的交易规则,即交易双方的所有信息必须公开,以此来保证交易的双方均能够及时收到外界的消息,这种做好极大的减少了违约情况的发生,降低了企业分析消息的成本,所以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企业的投融资。互联网金融不断发展壮大的局面,实际上为企业尤其是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便利。企业在投融资方案的制定、金融平台的选择及资金运转的过程中,应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利用企业自身的特点,找寻适合的投资项目或理财产品,慎重对待每一次的投融资活动,对数据进行详细的科学技术分析,做好每一次战略调整的应对准备。

金融业研究篇9

 

为了适应国际经济发展情况和各国金融业的改革步伐,混业经营被引进金融业。伴随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加深,可以预期,混业经营将成为各国金融业经营模式发展的基本模式。

 

一、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综述

 

对于货币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西方古典经济学家根据萨伊定律提出了货币中性和信用媒介论,该理论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不影响产出、就业等实际的经济变量。后来的一些经济学家如K·wicksell虽然认识到了货币在经济增长中具有重大的、实质性的影响,但主要强调的是消除货币对经济的不利影响。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Friedman认为“货币至关重要”只是就短期而言,在长期中货币供给的变化只会引起物价水平的变动,而不会影响实际产出。

 

20世纪70年代,mckinnon和Shaw以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问题为研究对象,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严重的金融约束和金融压抑现象。1973年,他们分别提出了著名的金融浅化理论和金融自由化理论。他们分别从“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这两个不同角度,将货币金融理论与发展理论结合起来,全面论证了货币金融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资金短缺,并不是因为缺乏能用于积累的资金,而是因为“金融抑制”造成了融资渠道堵塞和资金成本的扭曲。

 

二、由分业管理机制向混业发展的原因

 

1.从需求方面考虑:首先,众所周知,金融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固定汇率制度崩溃,打破了世界金融市场的平稳状态,金融业进入到了动荡期。金融业的风险激增,金融危机频繁爆发要求金融业必须实行混业经营。其次,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经济金融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为了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金融业不得不扩大经营规模和业务范围,金融分业管制模式限制了各个国家金融业的发展,使他们在全球竞争中逐渐落到下风,因此,这些国家纷纷放弃了分业管制政策。

 

2.从供给方面考虑:首先,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导致居民生活和企业生产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各类经济主体为了防范风险,对保险业的依赖增强了;与此同时,经济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居民收入,增加了企业效益,这使得他们拥有更加充足的财力支付保费。由此可见,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必然推动保险业快速发展。其次,以计算机技术和无线网络技术为特征的新技术革命大大降低了金融通讯和数据处理成本,从而促进了金融信息传播和科学管理,为金融机构提供多种业务服务打下了基础。最后,近年来人们对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银行倒闭、股市崩盘等相关事宜做的分析表明,分业管理也并非是恢复公众对商业银行体系信心、化解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合作冲突和预防银行垄断的唯一法宝,因此,从理论上也给了混业经营以发展空间。

 

三、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情况

 

1.逐步走向国际化。从全球十大银行以及金融集团排名的巨幅波动我们可以看出,全球都被卷入了兼并浪潮之中。兼并范围不断扩大,兼并金额不断上升,可见混业经营已经逐步走向国际化。

 

2.大型金融机构大力推动混业经营。大型金融机构所青睐的超级复合体对于分散风险、提高竞争力的效果显而易见,在这些大型金融机构的大力推动下,“金融超级市场”、“金融百货公司”不断涌现,混业经营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3.金融业走向全方位、一体化。随着兼并浪潮席卷全球,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等在兼并过程中结合而成的“金融百货公司”经营规模和服务范围都进一步加大,金融业已经走向全方位、一体化的道路。

 

4.网络金融的发展。在国际兼并的浪潮下,网络金融对传统跨国金融机构的冲击越来越大,迫使传统跨国金融机构步入全面重构。一方面跨国金融机构需要在加速兼并中弥补跨国银行在网络金融投资上的损失;另一方面,由于兼并而强化的全球体系给跨国银行赢得了调整的时间,以应对来自网络金融带来的冲击。

 

5.分业经营的金融企业面临改革。虽然很多大型、超大型金融集团已经采取了混业经营的模式,但是各种形式的分业经营管理的金融企业仍然占绝大多数份额,并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这些企业一面在坚守分业经营的管理模式,一面在金融全球化的影响下逐步走上了改革之路。

 

四、结语

 

在很多国家,金融混业经营仍处于初级阶段,各国如果想搞好混业经营,还需加强监管机构建设,对国际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现状、特点和趋势等做深入研究和分析,根据各国国情,加深金融业经营模式改革。

金融业研究篇10

关键词: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关系

一、金融及其分类

对于金融的含义,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定论。笔者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金融的构成要素包括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金融市场与金融组织、金融调控与管理方式,以及金融交易、金融市场、金融组织、金融管理之间及与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狭义的金融可以指以资金融通和货币经营为主的金融活动即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从事金融中介与金融服务,创造和提供金融市场,组织金融活动的主要组织与机构及其以存贷、信用、资本、证券、外汇等金融工具为载体,以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金融组织中心的各种信贷、资本交易、债权与债务转移等经济活动;广义的金融包括一个国家的所有经济单位、个人、家庭以及政府同货币、资本、信用、证券等有关的经济活动、经济行为及体现的各种经济关系。

通常来说,从理论上金融可以基本分为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所谓商业性金融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体按照市场的原则所从事的货币资金融通活动;所谓政策性金融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体尤其是政府为了弥补市场的缺陷,即”市场失灵”,以国家信用为基础、国家作为融资主体运用各种特殊的融资手段和融资渠道、为配合国家特定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而进行的特殊的资金融资行为。可见,政策性金融是与商业性金融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政策性金融是商业性金融市场失灵的条件下产生的。

二、开发性金融是政策性金融的发展

由于政策性金融天生具有弥补市场的优点,国家开始不断的组建政策性金融机构,大量的政策性金融进入市场,但是政策性金融在弥补了市场不足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如金融体系发育滞后、经济结构扭曲、融资制度僵化、运营效率低下、缺乏透明度等等,这些问题我们称为”政府失灵”。仔细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还是政策性金融缺乏市场的介入,这些问题在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体制国家不是很突出,如美国和英国;在不是十分发达的金融体制国家却尤为严重,如日本,显然市场的作用对于解决这些问题不容忽视。因此,就有了开发性金融的产生,它融合了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的优点,弥补了”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是改革政策性金融的一个方向。

总之,开发性金融是指单一国家或国家联合体通过建立具有国家信用的金融机构(通常为银行),为特定需求者提供中长期信用,同时以建设市场和健全制度的方式,加快经济发展,实现长期经济增长以及其他政府目标的一种金融形式。它与政策性金融的不同之处是:政策性金融是以优于商业性金融的条件向特定项目提供中长期大额贷款,不追求自身业绩,实质是财政拨款的延伸和补充。而开发性金融则是政策性金融的深化和发展,不但可以从事传统的政策性金融业务,通过市场化经营,其能力和潜力均远远大于政策性金融。可以说,开发性金融是传统政策性金融的继承和超越。

三、政策性金融是开发性金融的基础

实践中,开发性金融从产生之日就肩负着两项任务,即一方面要从事政策性非盈利业务来弥补‘市场失灵’,另一方面要开展商业性盈利业务来避免‘政府失灵’,使银行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而这两项任务中,最主要的还是从事政策性非盈利业务来弥补‘市场失灵’,因为这是国家设立该类金融机构的主要目的,而第二项任务只是为了完成第一项任务才产生的。

理论上,也可以看出政策性金融的基础性地位。日本学者小滨裕久、小奥英田等人认为政策金融是为了培育特定的战略性的产业,在利率、贷款期限、担保条件等方面予以优惠,并有选择地提供资金。政策金融并不仅仅是由开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商业金融机构在政府的干预下为特定产业提供资金。而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政策性金融不仅要考虑政策性,还要考虑盈利性,要以市场规则经营政策性经营,甚至有学者认为开发性金融就是政策性金融,很少有学者再认为政策性金融不以盈利为目的,显示了政策性金融的基础地位。

四、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融合开发性金融

纵观开发性金融的含义与主要任务,可以看出开发性金融具有两个主要特征:

第一,开发性金融以国家信用为基础,主要执行政策任务。开发性金融的资金一般由国家提供,并拥有国家赋予的发行金融债券的特许权,享有准级的国家信用。国家信用是开发性金融机构市场化运作的基础。这一特征也体现在政策性金融之中,说明政策性金融在向开发性金融发展的过程中把自己的基本性质保留了下来,并成为了开发性金融的基本特征,是开发性金融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开发性金融运用国家信用筹集资金,在支持项目发展的同时,积极推动制度建设和市场建设,从而实现政府的发展目标。

第二,开发性金融以市场业绩为支柱,以市场路径实现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这是开发性金融的核心内容,也是与政策性金融最重要的区别。开发性金融讲求市场业绩,以商业性金融的方式运作开展盈利业务,避免”政府失灵”。我国的国家开发银行将国家信用与机构信用有机的结合起来,以市场业绩为支柱,以建设市场来实现政府目标作为运行基础,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五、结语

综上所述,开发性金融是政策性金融在引入市场的运作原理下的新的发展阶段,政策性金融是开发性金融的基础阶段,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在某种条件下的融合生成了开发性金融,他们共同构成了现代金融。

参考文献:

[1]国家开发银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课题组:《开发性金融论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