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养的核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57:58

职业素养的核心篇1

一、素质教育与职业核心能力的内在联系

关于人的素质之内涵,包含四个方面: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素质及身体和心理素质。其中,思想品德素质是人的灵魂与方向,是做人的根本;科学文化素质是人的发展基础,体现了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了解;职业素质是人的立业本领,其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结构,还包括工作能力;身体和心理素质则是前三项素质的物质与精神的基础,反映了人对自然与社会的承受力。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一体系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最终才能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学生的职业能力不仅要求能获得职业岗位技术应用能力,还应能获得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革新创新、外语应用等八项内容。具有职业核心能力的学生,以后从事其他任何职业活动时,都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和技术飞速发展的综合能力或基本能力。学生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使学生获得职业核心能力,为学生就业及今后的发展创造条件。

二、中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1、社会要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冲突

职业核心能力已成为企业单位的主要考核因素。有关调查显示,56%的企业认为现阶段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比培养专业能力更为重要,而职业学校的工作重心仍然在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在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等方面均呈现出劣势,这与企业需求差异明显。尤其在解决问题方面,企业认为现在毕业生最缺失的能力和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出入很大。相关调查显示:超过60%的企业和在校学生认为学校现阶段有关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训一般,关注度不够,与企业的愿景相去甚?h。

2、学生个人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认识不足,核心能力低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为初中毕业生,年龄小,而且是中考后没有考上高中、或不想继续上高中的学生,他们在世界观、学习能力、自我管理等能力上有一定的不足。父母送子女上职业学校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学习一技之长,在就业市场能找到工作而已。有关问卷显示,有83.1%的学生从来不知道职业核心能力是什么。中职学生缺少培养自身职业核心能力的意识,职业生涯规划的欠缺使学生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不了解职业要求与自身素质的匹配程度,不了解社会需要,看不到职业核心能力在就业和今后职业生涯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中职生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能力低下,综合素质偏低等问题。一批批中职生进入职场后,虽然刚开始能马上适应工作岗位要求,但一年后甚至更短时间,就显示出竞争的劣势,职业生涯发展受到限制,而自我学习、自我管理更是无从谈起。

3、学校方面在培养核心能力上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

首先,中职学校职业教育理念落后、方法陈旧,依然采用填鸭式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对职业核心能力认识不足,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还处于探索阶段。大多数教师对职业核心能力认识不足,在教学和管理中没有主动地渗透核心能力的培养。核心能力的教师培训和认证工作涉及面还较小,力度、影响力不够。中职教师在专业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和职教理论素养及教育教学能力方面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和不足。

三、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途径

1、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力度

政府部门的指导思想和政策、资金支持是最重要的,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实施核心能力培养的途径。政府必须制定相应政策,加大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投入力度。鼓励用人单位通过各种方式设立校企合作基金;鼓励学校和用人单位建立对口联系,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所需的各类人才;由于各地区域发展的差异性、教学资源的不平衡性,可根据各地的特点,组织有关单位研发一套适合当地特点的教学改革方案,以培养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的人才。

2、加强中职教师的培养

加强中职师资队伍职业核心能力方面的培训,是实施核心能力培养的前提和保障。教师是具体实施教育教学的主体,只有对教师的培训和培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使核心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1)课程体系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整体建设。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所有的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都应该具有培养核心能力的教学内容,通过课程模式、行动导向教学组织、多种学习途径进行综合化培养。

①在现有课程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已有一些学者进行了相关课程的探索和实证研究,可以借鉴,如与人交流能力可融入语文课;数字应用能力可融入数学课;信息处理能力可融入计算机课;自我管理融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自我学习、解决问题和创新等能力。

②开设职业核心能力模块课程,将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如信息处理模块、数字应用模块、自我学习模块,等,让学生自由选修,缺什么补什么。鉴于中职院校学生年龄较小,历练时间较短,可以开设组合模块课程,如与人交流与合作模块、解决问题与创新模块,等。所有的课程都应该具有培养核心能力的教学目标,可多模式、多途径综合培养。

③开展第二课堂。依照职业核心能力的八大模块进行划分,有意识地设计和组织相应项目的培训和实践活动。包括开展社团活动,技能竞赛活动。

3、采用新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评价形式

新的教学评价形式应以核心能力的测评为基本取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评价方法是一种崭新的评价形式。在这种评价形式里,学习结果(特殊的和一般的)得到清晰的界定,评价者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做出合理的和客观的判断,并依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进步情况予以认定。教学评价主要发挥目标导向、信息反馈、质量监控的作用。

职业素养的核心篇2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药学专业职业素养教育

中D分类号:G6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2-0216-01

一、核心竞争力与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素养的关联性

高职高专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围绕个人专长的各种素质的综合表现,是人文精神、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的统一。核心竞争力是高职高专学生在校期间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所获得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能力等职业素养中最具突出、最具竞争力的部分[1]。这种核心竞争力的获得使得高职高专毕业生能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并符合企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也使得毕业生能在激励的求职竞争中战胜竞争对手。

职业素养是在工作岗位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以及满足岗位的要求和规范。这些岗位主要表现为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信念、责任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奉献精神以及职业认同等等。一般情况下职业素养是和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是成正比的。职业素养高的人,他所创造的价值才会越高,才会得到单位的认可。可见,职业素养在人的职业生涯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和重要作用。高职高专院校主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的高低也是衡量职业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高职高专学生相对于本科生而言,他们的综合素质要差一些,职业素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加强职业素养教育,才能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培养他们的爱岗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才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

1.核心竞争力是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素养的内在特质

2016年3月,“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工匠精神”是追求极致的精神,其核心内涵是对职业的敬畏、对工作的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是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的敬业精神[2]。“工匠精神”就是一种核心竞争力,当然这种核心竞争力的背后是工匠们长期形成的较高的甚至一流的职业素养。由此可见,核心竞争力是职业素养的内在特质。高职高专学生要想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打造与众不同的核心竞争力。

2.职业素养是高职高专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

高职高专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主要由思维力、意志力、凝聚力、适应力和创造力等五种能力构成。思维力考量的是高职高专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意志力考量学生是否具备锲而不舍、不断进取精神。凝聚力则考量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人格魅力,能否有效的组织大家实现既定的目标。适应力则是考量高职高专学生能否适应外在环境变化和内在心理变化等的能力。而创造力在当前“双创”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直接影响着高职高专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能力。结合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素养构成,我们不难看出职业素养正是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和具体化。

二、以核心竞争力培养为目标,加强药学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

1.通过开设以思政课为核心的人文素质课程,提升药学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职业发展能力

相比本科院校学生而言,高职高专学生的理论知识、道德修养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而且如果疏于人文素养教育、缺失人文精神,将会对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素养大打折扣。2011年印度曝光的医务人员擅自用儿童做药理实验的事件,以及齐二药亮菌甲事件等反映出当前医药工作者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缺失[3]。由此,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需要借助学校开设的人文素养课程了解职业理念、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等职业素养,更需要培养自己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和责任意识等等核心竞争力,从而顺利完成向“职业人”的转变。

2.通过药学专业知识传授和实训操作,提高药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认知和职业技能

药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掘专业课程的职业素养教育资源,更要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真正让学生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热爱药学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职业素养的内容,将专业课教学内容和目的与药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结合起来,把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与学生感兴趣的专业课程结合起来,从而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职业认知。如在《药事法规》教学中结合案例对学生进行“医药无小事”教育,促使其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在药学实训环节,教师在进行示范操作的过程中也可以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在仿真实训环节,可以通过模拟场景来充分营造仿真环境,使药学专业学生进行职业的切身体验。

3.通过构建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提升药学专业学生的职业适应力

校企合作模式是对高职高专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这一模式中,高职高专院校可以根据医药行业的需求,精心设计职业素养教学内容,把技能要求和职业精神有机融合。也可以通过建立的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旨在增强药学专业学生职业意识、职业精神、职业能力的实训项目,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充分了解医药行业的发展趋势,提升职业技能,进而根据未来岗位要求,培养职业习惯。总之,通过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力,而且可以通过培养职业素养为药学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优势。

参考文献

[1]梁雪,牛静,王曼:核心竞争力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J].高教学刊,2016(18):245.

职业素养的核心篇3

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促使英语成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英语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龚亚夫(2014)认为,英语教育的价值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一门语言交流工具,更在于促进人的心智发展,塑造健康的品格,培养思维能力。英语教学活动除了知识传授,更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实现学校教育价值和确立人才质量标准的基础和核心,是在国家教育方针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学生发展必须达到的目标体系(常珊珊,李家清,2015)。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通过学科教育教学来实现。各学科都要结合学科内容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服务,英语学科亦不例外。

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围绕英语学科特征,聚焦核心素养体系,英语教育专家们厘定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为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能力四个维度。这一学科核心素养,将成为各阶段英语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的重要参考,对广大教师的教育理解和教学实践起到重要的指引作用。

1.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指在社会情境中借助语言通过听、说、读、看、写等方式来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它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最基本维度,包含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语言意识等内容。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掌握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提升语言意识,达到对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2.文化品格

文化品格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知。它是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通过体验、认知及内化等过程逐步形成的知识素质、人文修养和价值取向。未来社会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国际化和跨文化交流,学生需要树立全球化视野、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形成兼收并蓄的文化素养观。

3.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指学习者主动拓宽学习渠道,积极运用各种学习策略,从而提升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每个人都要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明确目标的指引下,能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资源,选择恰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并不断监控、反思、调整和评价自己的学习行为。

4.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所表达的水平和特点。思维品质维度着重培养学生辨析现象、分类信息、概括概念、总结规律和评判观点的能力。学生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发展其独创性和批判性思维品质。

张连仲教授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形象地归纳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ofenglish”,即英语学科教学必须做的事情,包括听说读写译、语音语法词汇等;第二层次为“withenglish”,指通过英语学习获得的素养和能力,如良好的跨文化意识、面向未来的国际视野、自如的人际交往能力;第三层次为“beyondenglish”,意指对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十分重要的能力,如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职教英语教学体系建构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施,需探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转化为英语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可能。笔者基于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在职业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诸多尝试,挖掘职教英语教学实践路径中具有发展核心素养的特性因子,力图使英语课堂成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一方天地。

1.语言能力: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除语言专业能力,英语教学还应提升学生的语言职业能力。职业英语教学承接了专业化英语与职业化英语融合的任务,涵盖的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变化的关联性更大,涉猎范围更广。因此职教英语教学要整合教育思想,对语言进行建构与运用,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实践应用时,根据不同对象和职业需求,延展、丰富内容信息。除日常交际话题(如购物、就餐)之外,还应增加各类相关专业性和功能性较强的语言知识,如3D打印机的使用、酒店前台预定房间、空乘服务、银行业务办理、服务软件运用(如airbnb)等等。

比如在谈论交通工具这一话题时,除了学习基础词汇bus,taxi,bicycle,subway之外,针对所带的轨道交通专业学生,我适当地进行专业知识拓展,如地铁自动售票机的使用步骤:?choosethecorrectline(选择正确线路);?pressthestationonthescreen(在屏幕上点击站点);?insertthecoinsorbillsintothemachine(放入硬币或纸币);?taketheticketandchange(取走车票和零钱)。知识层面还可以增加有关将来的就业方向的词汇,如站务员(stationoperator),票务员(ticketclerk),安检员(securityinspector),综控员(integratedcontroller)等。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实现了英语教学与职业岗位对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文化品格:中外文化的理解与认知

任何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不尽的文化内涵。语言与文化是共生共存的。文化品格可通过课堂教学加以实践。我们要把相应的文化知识同步贯穿于英语教学,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获得文化知识、吸收文化精髓、理解文化内涵、包容文化差异,加深对中外优秀文化的理解与认知。教师应挖掘教学内容的文化信息,通过英语词汇进行文化比较,基于绘本阅读和批判性阅读理解文化价值,通过节日习俗介绍文化背景。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仅要学习他国文化,也要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真正实现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传播交流,这也是英语课程的文化品格培养所肩负的应有使命。

英语课堂是塑造学生文化品格的重要舞台。以开篇的打招呼为例,我们只教会学生说nicetomeetyou.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这里还可以拓展文化信息,如世界各地常见的问候方式(thewaysofgreeting),如handshake握手礼,cheekkissing吻面礼,bowing鞠躬礼,hug拥抱礼,pressingnoses碰鼻礼,nodding点头礼等。教师可概括每种见面礼的使用范围和国家,利用视频展示具体动作,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示范性操作演练,让他们更直观地体会文化差异。

3.思维品质:独创性与批判性

英语课程有助于促进思维品质的发展。英语教学不仅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英语教育所体现的双语性和跨文化性能更好地提升学生语言、艺术、文化、思想等方面的鉴赏力。基于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多样的形式,英?Z教学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发散思维和判断能力,最终为培养学生独创性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应大胆在课堂教学中,以有效的方式,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发展。比如在学习旅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尝试制定旅行计划(travelitinerary),包括choosethedestination(选择旅行目的地);booktheflight(订机票);bookthehotel(定宾馆)和packupthebags(打包行李)等,培养学生做事前的准备意识及理性思维能力。比如在讲授angry时可提问学生平时生气了是怎么做的,出现的后果是什么,给他人造成了哪些影响,以及应该如何正确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等。

4.学习能力:信息化与自主学习

核心素养的获得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发展成为更为健全的个体,并为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于作为数码原住民(digitalnatives)的当代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信息化教学平台和网络软件成为重要的手段。云平台教学(如UmU)和微课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升了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素养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笔者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尝试采用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在UmU平台上进行注册创建班课,并邀请学生扫码加入。教师上传自主学习任务单、微课视频和任务练习,学生在任务单的指导下,利用移动终端设备(如智能手机、ipad、电脑)反复观看微课视频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在翻转课堂上,教师通过问卷形式调查学生微课内容掌握情况,提取学生的疑难点和困惑点加以讲解并辅以各种小组活动,完成教学目标。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与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完美融合,符合现代教育因材施教,差异教学的理念。

职业素养的核心篇4

【关键词】船舶行业;职业素养;人才培养模式

船舶行业属于实践操作性非常强的行业,具备综合职业素养与能力,能有效应对与处理工作问题、具有职业成长空间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颇受船舶企业的普遍欢迎。因此,学院立足船舶行业发展需求,树德立人,坚持以高职学生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提升为重点,探索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相关机制体制,培养合格的职业人。

一、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础

(一)人才需求调研与毕业生跟踪。借助船舶行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我院有着充足的校企合作资源。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深入行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进行市场调研,做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坚持每年做人才需求调研与分析以及毕业生跟踪调查,实时把握船舶行业人才需求情况,适当调整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向,跟上船舶行业企业发展步伐。

(二)行业专家共同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蕴含教育理念、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是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教育方法、教学团队、培养途径与特色、实践教学等要素。校企合作制定船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行业专家、政府监管部门领导共同参与设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重要问题。

二、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我院依托校企合作管理平台,构建“三结合、六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以真实工作任务或产品生产过程为载体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将生产任务、生产过程和真实产品与教学相结合,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对接,培养方案制定与职业岗位要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行业企业标准对接,教学实训环节与企业生产计划对接,专业教学团队与双师结构要求对接,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满意度对接。

通过建立校企合作董事会、专业指导委员会等,把企业典型生产任务作为培养高职学生阶段性能力的主要内容纳入教学环节中,用企业典型生产过程培养高职学生编制生产流程、熟悉生产过程的能力,在企业真实产品的设计、生产、制造过程中实施综合能力培养。

三、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坚持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相融合,兼顾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船舶类专业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打造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双师团队。依托学院培养重点建设专业及专业群领军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学历进修、师资培训,与渤船重工和大连船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企业专家工作室、教师流动工作站、企业项目工作室,培养专业教师的教学技能和双师素质。聘任在行业有影响力的专家为我院特聘教授,建立相对稳定的300名左右由优秀技术专家、操作能手组成的兼职教师人才库,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

(二)创建特色专业群和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主动适应辽宁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需要,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设置,逐步建立对应地方区域支柱产业群的特色专业群,创建符合区域地方经济和产业集群发展需要的特色专业。依据学生就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结合职业规范和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与企业共同开发和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按行业情况分析、工作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描述和学习情境与课业设计进行课程开发,并课程设置中全面渗透职业素质元素。职业能力目标定位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与水平。技能类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重点训练学生完成岗位工作流程任务所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生产性顶岗实习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实际操作过程为主线,确定生产性实习目标,从岗位需求出发,以岗位的工作任务来确定实训内容。通过真实的生产实训、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

(三)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成融教学、生产、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功能于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共建长期稳定的校外教学性实习基地。

四、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一)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稳定、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是保障人才培养模式最大限度发挥其功能的基础条件。设计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能否取得实效的基础性工作和能否取得事半功倍效果的根本保证。以区域经济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为依据,行业专家、学者、专业教师共同开发,围绕提升职业素质的目标进行编制。对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中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二)完善绩效评价机制。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对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导向功能。专业建设绩效评价通过对专业建设绩效进行考核、评定等级,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起到检验、肯定与导向的作用。以每年的专业建设绩效考核、专业建设报告、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等工作为抓手,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人才培养市场调研,吸纳行业和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质量的考评中,及时总结和提升。

五、结语

船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的难点,以提升职业素养为核心构建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拥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做保障,才能有效满足社会对具备良好职业素养与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阎卫东.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途径[Z].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http://.cn/web/index.aspx.

职业素养的核心篇5

关键词:高职阶段;核心素养;内涵构建

一、引言

1972年,德国学者梅腾斯在给欧盟题为《职业适应性研究概览》的报告中最先阐述“核心素养”,将其定义为:“一种超越具体职业的、可广泛迁移的、对人的终身发展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的能力”,它在人的能力体系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是从所有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除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随着世界经济和科技的交互发展,职业领域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互赖性逐渐加深,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因而,各国的专家学者的注意力逐渐转移到人才核心素养的培育这一主题上来。2003年经合组织(oeCD)在《核心素养促进成功地生活和健全的社会》的研究报告中再次明确提出“核心素养(KeyCompetencies)”这一概念。随后英国、美国、新加坡等国家都提出相同或类似概念并形成各自的基本框架体系,但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差异,对“核心素养”的认知和关注点也各有不同。我国在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为贯彻落实这一要求,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随后我国开始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研究成果《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于2016年9月正式向全国,将“核心素养”这一“舶来品”做了中国化改造,明确了中国学生应具备哪些核心素养,并强调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从容面对未来发展的核心素养,为中国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但每个阶段应重点培养哪些核心素养?并没有进行具体地说明,这给广大教育工作者留下了广袤的研究空间。因高职教育直接为社会输送各种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的职业素养就是其核心素养的集中表现,因此对核心素养的研究是职业素养培养的前提和基础,更应得到高职教育的重视。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要着力研究高职阶段要培养学生哪些核心素养,因为只有知道要培养学生哪些核心素养后,才能在各个专业各个学科的教学中针对性地去培养这些核心素养。

二、高职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内涵构建的基本依据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将人的发展分为3大类,即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大类,综合表现为六大核心素养,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方面。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2]为了使其在实践中更具操作性,又进一步将六大素养细化为18个基本观测点,并对基本点进行了具体描述。这就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深入分析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其三层结构在维护人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方面,不仅继承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使用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同时还引入了哲学中主客体关系即主体性的人与外在对象之间关系。它不仅重视外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结果,而且直接指向人的内在品质,既体现了对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品质三维目标的提炼,也体现了对“全人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关照,为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基本参照依据或蓝本。不同阶段的教育者可以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一步构建各学段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框架及具体要求。核心素养研究应用到高职教育中,是培育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前提,构建高职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内涵体系就是要弄清高职学生需要培养哪些职业素养。因此,根据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结合高职教育特色和学生特点,进一步构建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内涵及其具体要求是职业素养培养的首要工作。

三、影响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内涵构建的因素

核心素养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并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毫无疑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各要素指标在高职教育阶段应继续培育,但不同阶段、不同培育对象、培育的侧重点应有不同。那么,在高职教育阶段应着重培育学生的哪些核心素养呢?这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考虑世界发展潮流趋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我国高职学生特点及教育发展宗旨等多个因素。首先,要考虑世界的不断发展变化给职业世界带来的变化和要求。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着全球化、信息化、民主化、数字化、技术革新、职业变更、环境危机等新形势,人类职业的变化日益加剧(旧职业快速淘汰,新职业不断涌现),从而导致劳动力市场不断变化、产品的创新快速发展,职业流动性加强、失业风险增高,为了增强技术技能人才对未来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性和社会创新性的需求,高职阶段应着重培养学生超出特定专业之外的核心素养。只有从业者具备广泛“灵活的、可迁移的、跨领域的胜任力”[4],如交流与合作、创造与创新、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等能力,才能跟上快速变化的时代步伐,单一的职业技能已经无法应对这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其次,要考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及其新战略。十以来,中国开启了由“富起来”进入“强起来”的新时代,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互联网+”等重大发展战略,对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体系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中国制造2025”所强调的工匠精神培养和技能人才的工业文化素养,要求技能人才更具整体观、质量观、责任感和伦理规则等方面的素养;为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则强调技术技能人才要具备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交流沟通能力等;信息技术变革带来的“互联网+”时代的工作方式的变化则呼唤人才的信息素养。同时,我国经济社会转型、产业结构升级、增长方式转变和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强烈要求人才的创新精神。再次,要考虑高职学生的具体特点。由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高职学生群体的独特性同样值得我们高度关注。一是绝大多数高职学生都是基础教育或是应试教育中的牺牲品或失败者,一个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就是多数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有被忽略或被瞧不起的感觉,学习能力、态度和习惯普遍缺乏,学习的内驱力不足,厌学倾向比较突出,依靠外部物质利益驱使比较明显。二是习惯并依赖于教师知识传授,缺乏批判性思维,没有质疑经验和权威的勇气,创新精神缺乏。三是多数学生是在经济生活条件日益丰富、智能手机普及的独生子女家庭社会环境中成长,很多学生娇生惯养,劳动意识、吃苦能力和自控力也极为缺乏,怕艰苦、不愿意干体力活、责任心不强。高职阶段发展核心素养、培育职业素养正是要从高职学生的这些问题出发,探索、明晰和界定此阶段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然后,要主动借鉴别国职业核心素养培养中的成功经验。在核心素养的培养实践方面,一些国家已经走在前面,必然有一些成功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例如英国,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和社会职场对员工的核心需求,构建了包括沟通交流、多元信息解读、数字电子技术应用、团结协作、处理问题和自我完善六项核心素养的培训结构认证体系。又如美国劳工部依据企业的实际要求,提出所有的从业者应具备资源处理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综合运用科学技术能力五种核心素养。再如新加坡劳动部门根据本国自身产业发展的需求,对从业者提出十项基本职业工作技能: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享技术、处理问题与策划、创业素养、沟通交流与协调人际关系能力、持久学习、全球一体化意识、自我完善、自我协调心理技能、安全、规范工作能力等。各国都重视的核心素养,一定是我们在构建中应该重点关注的方面。最后,要考虑教育的终极目的。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3],在高职教育领域关注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对新时代职业教育目标的新定位与价值追求,体现的是对职业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宗旨的回归。过去片面的“专业化”的功利追求容易引发“全人”教育的缺失和教育宗旨的偏离,“工具式”的人才培养导致学生成为主体异化、知识储备单一、视野思维狭隘、精神世界空虚、责任意识淡漠、惯性盲从或者缺乏自信的职场“奴仆”[5],根本无法满足当今世界时代变化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无法满足个体对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幸福人生的追求。而“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从“人”本身出发,以高瞻远瞩的视角来思考和规划人的发展。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内涵的构建要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基本依据,考虑影响高职学生核心素养构建的各种因素,坚持时代性、整体性、导向性、可操作性原则,既要关注高职学生的特殊性、回看“前高职教育阶段”应有的核心素养是否养成,又要着眼于教育的共通性、应对现实和未来核心素养的培育,彰显核心素养的“职教元素”,并将其核心素养内涵细化为以下可操作的具体要求。因而,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构成,需要在现有研究基础上进行深入切实的研究。

四、高职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构成

据中国学生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来看,大学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内涵有共通之处,其“三方面、六大核心素养”都要继续培育和发展。但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的核心素养的侧重点应有不同。首先,由于高职学生多数是中考或高考的落榜生,文化基础较薄弱,人文底蕴有待丰富,科学精神尚未形成,因而高职阶段应进一步重视培育学生的人文底蕴、提升其科学精神。一是要重点培育学生人文情怀,提升其健康的审美意识、价值取向和能力;二是要重点培育其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其次,由于高职学生多数在基础教育阶段自主发展不均衡,学习生活能力和素养不健全,高职阶段应进一步提升其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一是要重点培育自主学习兴趣和能力,乐学善学;二是要重点培育其信息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三是要重点培育其健康生活,珍爱生命、健全人格和自我管理能力。最后,由于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试为主,学生社会参与不多,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的意识和能力都有待培育和强化。一是在责任担当方面,除了进一步强化自律、诚信、宽容、感恩、奉献等品格外,重点培育其团队意识、履职尽责、明辨是非、公平正义、规则法治意识、尊重自然、绿色生活、可持续发展等素养。同时要培育其国家意识、文化自信、爱党拥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复兴信念等国家认同感和全球意识、开放心态,尊重多元文化,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挑战,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国际理解。二是在实践创新方面,要重点培育其劳动意识、习惯和技能,培育其发现并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并培养其工程思维和掌握应用技术的兴趣和意愿等。目前虽也有部分关于职业院校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构成的探究,这些成果为制定高职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如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研究报告中,将职业核心素养定位为信息处理、问题解决、交流表达、语言能力、创新改革、与人合作、数字应用能力、自我学习等八项能力[6];在《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强调,“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并将“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作为四大关键能力[7]等构建。但个人认为,这些内涵构建还不够全面、精准,应在全面考虑权衡考量上述影响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内涵构建的因素、参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同时,并在对市场企业人才需求作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不断筛选、调整和确定高职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构成。因为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职业教育还必须兼顾当下的企业需求。例如,在相关调查中,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中的六大核心素养之一———责任担当被企业家列为首位,并从遵守规范、主动学习、时间管理、全力以赴这四个方面给予解构[8]。另据有关调查显示,企业最关注的学生素养因素排名前十位的是“工作兴趣和积极性、责任心、职业道德、承担困难和努力工作、自我激励、诚实守信、主动、奉献、守法、创造性。”[9]在学习借鉴综合上述国际国内各种研究成果,考虑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彰显核心素养的“职教元素”,结合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学生特点和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我们对高职学生的核心素养内涵构成进行了整合提练,以力求简洁、具体、针对性、操作性更强。为了直观起见,用表格展示(表1)。

综上是笔者对高职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内涵构建的一点探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愿能起到抛压引玉的作用,有更多的学者加入探讨,对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有一个完整、科学、系统、具体的构建,进而运用到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的具体方案中,能在现代学徒制和工匠精神的背景下对高职人才表1素养培养起到可操作可量化的定向作用,使高职阶段的人才素养培养有章可循,并通过各种举措贯彻落实,使上述核心素养得到培养与强化。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更是要借鉴英国等外国成功经验,依托现代学徒中心,针对这些核心素养专门开发出一套高绩效行为评价体系与机制,通过末端考核来倒逼教学改革,促使职业院校教师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工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2017-12-05;

[2][3]人民网.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eB/oL].2017-12-05.

[4]马健生,李洋.核心素养的边界与限度———一种比较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

[5]杨倩倩.教育功利化的现实困境与祛除路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5-15.

[6]《国家技能振兴战略》研究报告[eB/oL].

[7]《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eB/oL].

[8]陈向阳.核心素养的职教表达与可能路径[J].当代职业教育,2018-02-15.

职业素养的核心篇6

关键词:区域经济;职业教育;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

信息化社会里,经济快速发展,产业更替迅速,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在发生变化。学生的人际交流、团队合作、创新革新等核心素质成为用人单位首先考虑的职业素养。所谓核心素质是指,在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可迁移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通用能力,包括自我管理、人际交流、团队合作、竞争意识、信息处理、解决问题、创新革新、国际视野八项核心技能。它是个体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岗位变换等必备的能力。无锡是全国经济强市,处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关键期,技能人才需求发生着变化。因此,加强职业院校学生核心从业素质的培养,探索出一条有效的培养途径,以跟上无锡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需求变化步伐,是当前无锡职业教育非常紧迫的任务。

一、区域经济视野下的无锡职业教育

无锡地处江苏省东南部,位于长江三角洲江湖间走廊部分。无锡市为江苏省省辖市,是江苏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强市。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全面调整升级,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首先,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其次,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再次,民营经济持续壮大,开放型经济水平进一步提高。另外,无锡居于长三角腹地、上海强辐射范围之内,经济发展水平高。无锡可与上海形成衔接互补、错位发展,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意设计基地和区域交通枢纽、商贸中心、旅游胜地,打造现代滨水花园城市和智慧城市。随着无锡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无锡职业教育的认可度、规模、学科结构、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都发生巨大变化,走向高级化、高端化和规模化,无锡职业教育悄然发生变化。首先,职业教育作为人力资本积累的一个重要形式,越来越受到重视。职业教育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专业技能人才,以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其在经济发展中地位受到重视。职业教育又是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新兴产业的出现将会产业出更多的就业岗,从而保障职业教育学生就业,增加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更多的人愿意投资职业教育。其次,受地区经济发展带动,职业教育规模不断发展,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走在全省、全国的前列。目前,“无锡有职业院校44所,其中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0所,五年制高职校和中等专业学校20所,技工院校14所,在校生突破21万人。全市中职院校共开设56个专业,涵盖教育部中等职业院校专业目录19个专业门类中的13类。高职院校共开设90个专业,涵盖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目录19个专业门类中的15类。”无锡藕塘职教园区是亚洲最在职业教育园区,其示范引领作用和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再次,由于新兴产业兴起,市场对人才的专业需求发生变化,职业教育学科专业设置也因此产生明显变化,职业院校纷纷开设物联网、物流管理等新专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作用下,新的学科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电气自动化、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等传统专业群。最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新兴产业不断兴起,外向型经济深入发展,无锡职业教育摒弃了传统的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培养专业技能与核心从业素质相结合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无锡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相互影响。

二、区域经济视野下的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无论是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还是打造国内外著名旅游城市,或是区域物流中心,这都需要大批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但作为人力资源重要内容的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存在着些许问题,不能满足当前无锡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需求。

1.忽视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工作,人力资源开发偏位

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职业教育一直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法方针。受这种社会本位思想影响,无锡市各职业院校大都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课堂理论课学习和车间实训学习上,以培养岗位专业知识和技能素质,为顺利毕业和就业服务,而忽视了“人”本位的理念,不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忽视了自我管理能力、合作竞争能力等核心素质的培养,使人力资源开发发生偏离,影响人力资源水平的提高。

2.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体系不完善,影响人力资本形成

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它可以增加人力资本数量,加快人力资本增长速度,而各种形式的正规教育都离不开教师、课程、设备等要素。学生核心从业素质作为人力资本的重要方面,培养过程离不开教师、课程、设备等要素。但当前,无锡市职业院校学生核心从业素质教育师资队伍还未建成,绝大多数学校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未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课程体系不完善,大多数学校仅根据国家政策要求,借助《德育》《就业指导》等少数课程开展核心从业素质培养工作。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影响着人力资本的形成。

3.学生核心从业素质水平不高,阻碍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人力资本的有效供给能显著地提高产业资源转移弹性,人力资本存量较高的人力资本承载者较一般能更快、更容易、更有效地适应新的生产环境。产业活力来自于该产业的从业人员,真正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创新源于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即人力资本存量较高的承载者。由此可见,创新的基础与源泉,产业发展的活力、动力在于雄厚的人力资本积累。调查发现,当前职业教育环境里,作为人力资本的重要部分,无锡地区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具有以下特点:理论课学习能力不强、个人发展目标不稳定、自我管理能力较弱、人际交往缺乏技巧、解决问题能力较低、国际视野狭窄、学生自控力不够、自我管理能力较弱等。这抑制无锡地区人力资本的有效供给,影响地区产业活力的提升,阻碍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区域经济视野下的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策略

当前,无锡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正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关键时期,我们应顺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提高人才素质的内在要求,从多方面入手,创造有利氛围,提升劳动力素质,为无锡地区经济发展输送合格的人力资本要素。

1.中央政府发挥导向作用

(1)顺应产业结构升级要求,将核心从业素质培养法制化为积极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劳动力多方位的需求,增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契合度,我们可借鉴德国,从国家层面将职业教育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法制化。早在1998年,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明确了职业核心技能的内涵并组织开发核心技能,做出一系列努力和尝试。就目前而言,这些努力和尝试并未带给职业教育学生核心从业素质的明显变化,学生核心从业素质的培养遇到了诸多阻力。因此,政府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完善《职业教育法》,将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写进职业教育法,发挥法律的强制力,促使地方政府和学校切实执行。(2)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完善核心从业素质培养制度吸取英国、德国、新加坡等国经验,政府要发挥制度的引导作用,制定完善的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相关制度,如实行统一的国家资格证书制度,将获取核心从业素质资格证书作为职业学校毕业的必备凭证,以推动各职业学校核心从业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同时,对职业学校学生实行核心从业素质培训计划,健全学生核心从业素质评价制度,批准成立学生职业核心从业素质培训机构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在经济全球化、企业国际化的环境中,将我国的人口资源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深入发展。

2.地方政府做好统筹规划

(1)拓宽区域经济发展思路,深入推进核心从业素质培养教育和经济之间存必然联系,经济发展则决定了劳动力的需求,教育可以助推经济发展。职业教育是一种直接面向就业市场的、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教育,它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技能型人才,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发达地区更是如此。无锡市政府要不断拓宽区域经济发展思路,深入研究核心从业素质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人口素质提高,以及社会和谐稳定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到核心从业素质培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推进职业教育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2)利用市场主体作用,增强核心从业素质培养的针对性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无锡地区工业经济发达,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5284家,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达804家。无锡市政府应充分利用丰富的企业资源,积极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鼓励他们参与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过程,如让行业企业根据自身需要,配合学校开发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课程,制定培养目标,研讨培养方法;积极向学生提供资金、设备、场所等。这将会丰富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主体,既可减轻政府和学校的负担,也可增强核心从业素质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政府可以出台一些政策规章鼓励和要求行业企业积极性参与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如对那些积极主动配合学校为毕业生进行核心从业素质培训的行业企业,给予税收等方面优惠,对那些拒不参与核心从业素质培训的行业企业给予应有的教育引导或一定惩罚等。(3)发挥职教资源比较优势,开展核心从业素质培养的本土研究由于有庞大的产业群的支撑,无锡地区职业教育发达,仅无锡市惠山区藕塘职教园区就集中了10余所职业院校,职业教育资源丰富,优势明显。无锡市政府应发挥职教园区的规模效应和比较优势,组织一批职教专家学者结合无锡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根据无锡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实际,深入开发利用职教资源,进行核心从业素质培养的理论研究,构建一套完善的培养体系,指导无锡地区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工作。这既可加强教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创新职业教育理论,又可丰富无锡地区教育实践,推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

3.职业院校健全培养体系

在培养核心从业素质过程中,职业院校应紧密联系当地企业,紧扣职教改革主题,结合无锡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现状,积极开展理论和实践研究,调整学校教育目标和管理策略,培养“生长型”而不是“生存型”的人才,为他们的“完满人生”奠定基础。笔者结合无锡技师学院核心素质培养体系建设实践,提出如下建议:

(1)紧盯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确立核心从业素质培养目标

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说,在一个开放的竞争市场里不管是商品市场还是人才市场,当处在卖方市场时,可以用数量抢占市场;当是买方市场时,靠的是质量、品牌、服务去赢得市场。当今的人才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在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职业教育要紧盯无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现状与趋势,以核心从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牢固树立人才质量观,准确把握学校自身的定位和目标,确立培养学生核心从业素质的教育目标。

(2)利用市场资源,开发核心从业素质培养课程

首先,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开发校本教材。无锡地区职业院校要整合各校师资力量,凝心聚智,深入调查分析,探讨无锡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对技能人才综合素质的需求,编写一套针对性高、实用强、学生易于接受的核心从业素质课程校本教材。教材编写过程中,教师可深入企业中,充分利用市场重要主体——企业的优质资源,为校本教材开发提供专业技能知识、专业理论知识的指导,寻找教材编写的第一手资料。其次,积极利用企业文化开发隐性课程。文化是人力资本的一种形态,文化是无声的课程,学校重视企业文化在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过程中的作用,让这种无声课程发挥出正能量。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学校应将企业文化引入学校,建设了企业文化室,发挥企业文化的育人作用,丰富学校隐性课程内容,丰富学生核心从业素质教育中的企业文化知识,这是学生毕业后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实现与企业无缝对接的必要前提。

(3)推行多种举措,提供核心从业素质培养保障

首先,与企业建立人才交流制度,提高师资力量。在核心从业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学校可借助校企合作平台,与企业实现人力资源的共同开发和共享。特别是在一些新兴产业领域,由于企业的在硬件和软件上都具有优势,学校可与企业建立人才定期交流制度,将教师送进企业学习,同时邀请企业优秀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讲解新兴产业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和核心从业素质的要求。通过互动,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校内外互补、量足质优”的核心素质教育师资队伍,为学校核心素质培养体系建设提供坚实师资保障。其次,加大硬件设备投资,搭建优质平台。完备的硬件设施设备是开展核心素质培养课程教学和相关活动的重要基础。学校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和学生活动实际需要,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活动课程,加大各种硬件设备投资,着力提高现有的楼宇设施利用率,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设计,建立学生社团中心、艺术教育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各种活动中心,从而延伸课堂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核心从业素质提高搭建优质活动平台。再次,强化班主任角色,推动人力资本形成。班主任是学生核心从业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学生各种能力培养和习惯养成的重要“见证人”,在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班主任要深刻领会其内涵,做到熟记于心,外显于行,以身作则,成为学生表率。结合班级管理工作,班主任应有计划地开展班有主题活动,形成核心从业素质教育系列活动。班主任还应针对核心从业素质多元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在内容选择、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下大功夫、花大力气,有选择性地培养学生的核心从业素质。

(4)联手企业参与,健全核心从业素质培养评价机制

为了确保评价合理性,学校要联手企业,发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影响力,建立社会、企业、教师、同学、自我四位一体的评价主体体系,确保评价的公平公正。向行业企业咨询,了解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过程中对学生核心素质培养的要求与建议,制定顶岗实习学生、工学结合学生、冠名班学生的评价指标与评价原则。学生核心素质评价体系建设是一项导向性的工作,职业院校应积极组建专业的评价体系建设团队,以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导向,实现有效评价,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激励和诊断功能,推进无锡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

作者:杨磊云韩仁美单位:无锡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孙久文.区域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

职业素养的核心篇7

关键词:高校;学生技师;核心技能;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G4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3-0026-02

2012年2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高技能培训联合委员会向全国所有技工院校发出了把“‘优质产品制造者’作为首要培养目标,为中国优质产品走向世界做出贡献”的倡议。倡议书中提出:一要把培养“优质产品制造者”的办学理念放在首位,正确处理操作技能中快速与精良的关系,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产品质量精准意识和能力。二要学习研究世界技能大赛评价标准,把新的办学理念贯穿到教学全过程,形成以“精准”为核心的技工教育培养体系和良好学风。三要重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一、职业核心技能的理解

“优质产品制造者”,是指具有产品质量精度意识和能力,具备严谨、精细的职业素养和良好习惯,能正确处理操作技能中快速与精良关系的操作技能型高技能人才。“优质产品制造者”所具备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素养、职业核心能力和核心技能等方面,其中核心技能是整个能力体系中的关键所在。

在高校人才培养中,人们对“核心技能”含义的理解不同。从职业能力决定权的角度去理解,应该是所有职业都要掌握。从职业能力的价值角度去理解,是要掌握核心的、重要的专业技术内容。对“核心技能”的理解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核心技能划分为八项,即“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提高”“革新创新”“外语应用”。而狭义的核心技能是从事职业活动必不可少的关键性的基本技能,又称关键技能,它是指一种可迁移、具体的专业操作技能,与所学专业相对应的核心专业技能,是需要持续系统学习训练而获得、其他职业无法取代的技能,是带有职业导向性的共同的、普遍的、核心的知识与技能,直接影响到整个专业领域的发展,对于学生自身发展也有着极其关键的决定性作用。

二、数控加工类技师培养核心技能现状分析

从目前我国高校技师培养的情况来分析,对于学生技师的核心技能培养还存在很多不足:缺乏对学生技师核心技能构成的全面、清晰的认识;培养目标不明确,层次性不强;课程体系与核心技能缺乏有机联系;只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操作,而往往忽视核心技能的培养。

1.核心技能认识模糊或概念不清

培养技师的核心技能,大多数高等院校都还只是停留在专业知识技能的层面上,对于广义与狭义的核心技能理解不透彻,未能透彻地挖掘出具有专业特色的核心技能。这样,导致对于某些核心技能项目的培养未引起足够重视,如培养质量精确意识、自我反思评价、工艺革新创新、互助协作等能力尚未明确培养途径与方法,使得学生这些方面能力普遍较弱。

2.能力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科学性、有效性

在教学中,由于对核心技能培养理解得不充分、不透彻,并缺乏相应的技能标准,从而导致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现有技师培养课程体系缺少整合,对基础课和选修课开设目的及意义认识不足,专业课教学中核心技能的内容比较薄弱,教学大纲中也未体现核心技能培养的要求。在专业教学中,一些教师对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重视不足,在教学内容上没有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其中,缺乏有机整合。因此,在课堂活动的具体环节中,也疏于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从而导致核心技能培养与专业技术教育相脱节。

3.教学评价标准单一,缺乏针对性

现有学生技师培养过程中由于缺乏对核心技能深入透彻的理论性研究,导致对学生的评价方法上没有创新,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学业评价为主,缺乏核心技能的评价标准,忽视精准意识和产品质量的评判。基于此单一评价机制的导向性,决定了学生的能力发展方向。所以,建立有效的核心技能培养机制,是当前学校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数控加工类技师核心技能的构成

要分析数控加工技师核心技能的构成,首先要从数控加工专业的职业岗位分析开始。通过制造类企业调研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然后对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工作内容及要求进行分析,根据其岗位职责所要求的专业技能,遴选出所需掌握的职业核心技能。最后结合人社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数控技师职业标准中提到的技师所具备的能力要求,构建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核心技能为本位、以终身自我发展为目的的课程体系,确立数控技师核心技能为:产品图纸分析技能、产品工艺设计技能、加工程序编制技能、产品数控加工技能、产品质量控制技能、设备维护保养技能。

四、数控加工类学生技师核心技能的培养

1.更新培养理念、明确培养目标

改革数控加工类技师核心技能的培养的关键在于更新教育观念。要认识到“核心技能和核心能力”是能力培养这一整体目标的两个不同方面,还要深刻认识职业教育能力培养阶梯型、开放性的内涵。要改变技师培养偏重于教学生“技能操作”的倾向,将“优质产品制造者”作为培养目标,构建起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核心技能为本位、以终身自我发展为目的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让学生正确处理快速与精确的关系,树立规范操作、质量精确意识,时时处处体现标准,按照标准去做事。

在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培养核心技能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能力训练之中。在坚持方法指导的同时,更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地提高核心能力课程的教学水准,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提高自身能力。

2.重组课程体系、系统培养技能

依据“优质产品制造者”内涵要求和国家技师职业标准确定专业核心技能后,便可围绕其进行课程开发、设置,按照目标具体化、内容灵活性、彼此衔接好、形式多样化、参与全员化、调查全面化、评价适时性的原则,进行课程体系的重组构建,确定培养途径方法。在课程体系及培养方案中,要明确指出核心技能的构成及培养途径、方法,以求课程体系满足职业共同性、技能主导性、内容发展性、课程多样性的特性,在满足技师核心技能培养的同时,兼顾专业基础知识、生产管理知识、职业拓展知识技能等多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让学生在掌握本专业职业核心技能知识的基础上,拓宽自身的知识面,增强综合素质与能力,早日成长为合格人才。最终构建课程体系如图所示(篇幅所限,图略)。

数控加工专业学生技师核心技能培养课程体系,包括文化基础课程、核心技能课程、职业拓展课程、综合实训课程四方面。其中,核心技能课程又包括产品图纸分析、产品工艺设计、加工程序编制、产品数控加工、产品质量控制、设备维护保养六个方面,具体包含机械识图与绘图训练、互换性知识与测量测绘技术训练、工程材料与金属切削刀具、机械制造技术及工艺设计训练、机械加工实训、数控加工工艺与操作实训、CaD/Cam软件应用实训、质量控制技术、数控机床电气控制及pLC实训、液压与气动控制技术及实训、机床结构与拆装实训、阶段性岗位实训。职业拓展课程又包括逆向工程应用、模具设计制造、工业产品设计、生产管理知识四个方面,具体包含三坐标测量扫描技术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及实训、快速成型技术实训、CaD/Cam/Cae软件实训、模具结构与设计制造、企业管理。综合实训课程包括岗位实训、职业资格证考证训练两个方面。

3.注重核心技能、核心能力与职业素养的有机统一

现在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都有一定的要求。首先,要具备正确的职业态度,包括敬业精神、工作热情、职业道德、诚信度等,以及必需的职业能力,包括语言能力、交际能力、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应变能力等等。其次,还必须具备与职业相关的核心技能。以上素质对学生的个体发展,从事更宽泛、技术要求更高的职业工作,可以起到夯实基础的作用。技工院校要将学生技师培养成为适应市场要求的“优质产品制造者”,就要在其培养方案中将核心技能、职业核心能力与职业素养统一起来,培养过程应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互动发展的。例如专业技能教学是以掌握专业技能操作为核心,以生产工作型任务和综合性课题为载体,融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根据学生的层次性开展递进式教学,融教、学、做于一体,注重学生质量精准意识及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同时运用项目驱动、岗位模拟、产品制造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通过融入企业“6S”车间管理制度,强化严谨的合格品废品质量管理制度,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职业素养,增强岗位竞争能力。

4.注重全面型、复合型专业教师的培养

在学生技师核心技能培养的过程中,其专业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丰富的现场实践经验将直接决定其培养的成败。专业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教学水平之外,还要具备本专业核心技能所要求的综合能力与素质,还必须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为此,技工院校的专业教师每年要定期参与企业生产实习,担任学生阶段性岗位实训的指导教师,这样做除了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知识技能,吸收先进生产技术、企业文化外,还可以真正明确落实学生岗位实训的培养目标,提升学生阶段性岗位实训的成效。除此以外,还可以在企业中选取一些能工巧匠或工程技术人才担任学生的岗位实训指导教师,尤其是学生技师毕业论文的指导,对培养学生技师的职业核心技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5.改革现有教学评价机制

改变传统的以学业成绩来评价学生的评价方式,开展重在适时实效的综合评价机制改革,紧密围绕以核心技能以本位的“优质产品制造者”评价体系,明确细化过程评价标准。从行为表现的一贯性、发展性,从特殊事件的表现中,结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构建核心技能的评价体系(评价标准、评价手段、评价方法等),以适时、准确、科学、有效地促进学生技师核心技能的培养。

五、结束语

高校要将学生技师培养成为“优质产品制造者”,就必须注重其核心技能的培养。文章围绕“优质产品制造者”内涵要求、国家技师职业标准,分析技工院校数控加工专业学生技师核心技能的构成,探求以技能规范为基础、质量精准为核心的操作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方法,以便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高技能培训联合委员会倡议书[Z].2012.

[2]陈宇.职业能力以及核心技能[J].职业技术教育,2003(33).

[3]吴建设,丁继安.高等职业教育核心技能培养:意义、现状、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

[4]吴建设.高职核心技能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03).

[5]冯志林.高等职业教育要注重核心技能的培养[J].职业时空,2007(17).

[6]杨轶峰.技工院校学制式技师职业核心素质培养探讨――以数控专业为例[a].中国职协2013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3.

职业素养的核心篇8

(一)职业核心能力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差异我国教育部2011年编制的《全国职业核心能力测试大纲》规定“:职业核心能力是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②也就是说,职业核心能力是从所有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普适性、促进性或可迁移性的能力,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国家技能振兴战略》研究报告指出,职业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八项核心能力。“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思想政治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治、道德、心理几方面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主要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道德观教育,政治观教育,法治观教育,可续发展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

(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同基因

1.相同的价值目标。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为了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全面发展的人”描述为能够“把不同社会职能当做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可见,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高职思政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两者都是培养使人终身受益的能力,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且二者的最终落脚点都在培养人才,致力于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保证和人才支撑。

2.重合的教育内容。职业核心能力从结构上划分的三大板块与高职思政教育内容高度重合:一是职业共性素质板块,主要包括法纪观念、政策理论、思想素质等,与思政课教育、国防教育、法纪安全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等思政课堂教育内容基本一致。二是职业能力素质板块,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应用、口才写作、外语应用、就业与创业等,往往在思政教育的第二课堂和素质拓展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三是职业行为养成模块,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职业礼仪、职业文化等,在思政教育的社会实践方面有所涉及。

3.相似的教育方法。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都要求“入心见行”,通过丰富教学手段来增强教育实效性,实现“理论—认知—行为—素质—能力”的步步提升。与理论灌输相比,社会实践是更重要的教育方法,在实践中训练、检验和巩固要求除了在显性的课堂教育,还要通过第二课堂、素质拓展和校外实践活动,充分发掘隐性思政教育的辅助功能,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还要求师者躬身示范,以增强说服力。

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现实需求

(一)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表现不足与用人单位的高标准形成反差2012年11月,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题某课题组针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素质情况,向300家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有两点调查结果引起了笔者的注意:第一,在“用人单位对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素质要求排序”的调查中,受访单位认为“非常重要”的依次是“动手能力(61.25%)、创新能力(53.63%)、表达能力(53.29%)、专业对口(31.15%)、学习成绩(14.88%)”,说明用人单位关注高职生的重点在由理论向实践、专业特定能力逐渐向职业核心能力转移。第二,在“用人单位对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知识和能力的评价”的调查中,近1/3的受访单位对高职毕业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一般或较差”,1/3以上的受访单位对“英语水平”“独立工作及应变能力”“组织协调和决策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的评价“一般或较差”。说明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实际水平与用人单位的高要求形成了明显反差。虽然该调查受地域局限性和取样有限性的影响,未必完全反映高职生的真实水平,但其结果却与笔者近年来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体会基本吻合。

(二)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表现不足折射出高职思政教育培养工作的不足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尚未构建成熟的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思政教育实际上已成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主渠道。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不够高,其外因在于思政教育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存在不足。

1.思想认识不到位。多数高职院校既没有广泛开展职业核心能力知识的宣传活动,也没有开设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专门课程。高职院校师生普遍缺乏对职业核心能力的科学认知,没有给予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工作应有的重视,表现在学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主要关注专业教育和改革。

2.顶层设计缺失。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还处于“三无”状态,即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工作无领导机构、无工作机制、无实施方案。顶层设计的缺失导致思政教育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无章可循”,具体工作难落实、人力财力保障难到位、校园内有效教育资源难整合,没有发挥出“大思政”教育的优势,没有形成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效应叠加。

3.师资水平待提高。在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工作整体疲软的大环境下,高职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积极性难以被有效激发,导致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知识、职业核心能力的手段匮乏。加之,高职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几乎都属于非专业教师,不可能完全了解企业对高职生的期望和要求,在开展思政教育时,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难免缺乏针对性。

4.分类教育需加强。第一,高职院校思政课是思政教育的主阵地,虽然经历了多年的改革,但其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仍未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要求同步。第二,不少高职院校在“第二课堂”和素质拓展活动方面,呈现出百花齐放、成绩突出的良好局面,但是在活动中往往没有深入挖掘潜藏的职业核心能力训练机会,培养效果大打折扣。第三,社会实践有利于职业核心能力的锻炼和巩固,但往往因为缺乏思政教育任务驱动,加上出于安全考虑,各校常常控制活动规模,最终导致活动效果不明显。

三、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思政教育策略

(一)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高度重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行为从观念来,观念从学习来”,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工作的顺利推进,必须在全校师生中加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重要理论的学习宣传,一是在全校教职工中,通过党政联席会、部门工作会、思政工作会议、教研活动等开展自上而下的专题学习,发放自学资料,督促全体教职工熟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理论。二是开设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专门课程,将其作为必修课,覆盖全院学生,利用入学教育和毕业实习动员等机会,召开主题班会、印发宣传手册等,激励学生提高职业核心能力认知水平。三是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网站、报刊、宣传栏等舆论平台,开展知识普及、理论研究、事迹报道等活动,营造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教育的浓厚氛围。

(二)科学进行顶层设计,系统构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工作框架

1.成立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高职院校“一把手”担任组长,党委宣传部、思政教学部、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团委、就业指导办公室、系(部)等负责人担任成员,保证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工作的部门协同和联动,实现校内资源的有效整合。

2.组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教研室。领导小组下设职业核心能力教研室,挂靠思政部,遴选思政教师、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等思政教育工作者,开发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专门课程,与思政课、选修课组合,形成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系列课程,并积极开展理论教学、实践探索和课题研究。

3.科学拟定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总方案,构建思政教育工作框架。统筹规划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总方案,将思政教育作为该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要明确以下几点内容:一是目标任务要以职业共性素质教育为主、以职业能力素质锻炼为辅,进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二是教育内容和方式要实现分类推进:直接开展课堂理论教育;开发第二课堂和素质拓展活动中的职业核心培养能力训练途径;校外实践中附加职业核心培养能力锻炼任务。三是教育实施和考评要通过任务分解明确相关部门权责划分,并对其工作进行年度考评。四是依据政策,为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工作的思政教育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保障、资金保障、物质保障。

(三)加强思政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工作能力

1.开辟思政教育工作者接触行业企业的通道。组织思政教育工作者参与就业指导、回访用人单位、参观学生实习基地等,鼓励他们旁听专业建设会、专家论坛等,熟悉职业环境、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使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有的放矢、更具针对性。

2.安排思政教育工作者兼职一线学生管理工作。安排非辅导员岗位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兼任班级导师或班主任,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贯穿于学生的日常教育中,并在学生的三年学习期里全程跟踪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状况,加强工作的渗透性和持久性。

3.鼓励思政教育工作者充分发挥自身职业优势。一是要鼓励思政教育工作者多承担英语、语文、口才写作、法律、礼仪、心理等选修课的授课工作;二是鼓励他们积极承担学生社团、学生大型活动、比赛竞赛的指导教师及评委;三是鼓励他们获取专业领域的职业资质,争做“双师”,例如考取心理咨询师、律师、翻译、注册会计师、职业指导师等,通过提高自身职业化程度,进而对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等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

(四)扎实推进分类教育,确保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工作的实效

1.加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强化基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导向。在目标定位上,要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列入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注重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与职业核心能力的同时提高。在教学内容上,运用专题教学等方式,结合高职学生和地方行业实际情况,整合教学内容、突出职业导向。在教学方式上,通过综合运用理论渗透、任务驱动、行为导向、项目教学、角色扮演、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在评价方式上,探索实现考核主体多元化、考核过程全程化、考核指标多样化,以便更有效地考核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2.精心设计第二课堂和素质拓展活动,深入挖掘职业核心能力培育的隐性教育途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寓于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的、不为受教育者焦点关注(甚或不为受教育者明确感知)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类型。”④课外的科技艺术节、宿舍文化建设、党团组织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网络信息建设、各类比赛竞赛等都是隐性思政教育的具体形式。这种形式具有内隐的特点,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学生的接受度更高,不会产生排斥心理。开发第二课堂和素质拓展活动中的职业核心能力训练会使思政教育的效果更明显,例如,安排建筑类学生参与校园设施建设,安排文管类学生参与学院对外接待,综合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礼仪;通过科技周、艺术节作品展示、体育比赛获奖队伍与学生交流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尚美情操、团队精神、创新意识;通过学生社团公开招募等活动,训练参与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心理素质,激发关注群体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

职业素养的核心篇9

【关键词】财经类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核心职业能力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126-04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和金融行业的迅速发展,对高职金融类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除了专业技能外,还要具有较强的核心职业能力。核心职业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外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自我学习等几种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是伴随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一、金融类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定位与要素

(一)金融类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培养定位。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金融业的混业经营成为一种趋势,银行、证券及保险业务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单纯学习金融某一分支知识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因此,财经类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办学中,应在确立金融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明确自身的职业能力定位:培养立足地方,面向区域,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对接地方金融服务重点产业适应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投资咨询公司等金融部门一线操作、服务、营销需要,培养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诚信、敬业的良好职业素养,以及从事岗位实际工作所需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金融类专业核心职业能力构成要素。围绕“高素质高技能”的培养目标,本文以“职业素养”为基础,“职业技能”为核心,“职业拓展”为顶点,构筑起金融类专业核心职业能力的“金字塔”层级。其中,“职业素养”包括职业态度和道德修养、沟通交流、心理素质、公文写作等“基本人文素质能力”。“职业技能”包括服务、管理、核算等“行业通用能力”,以及职业判断、操作、营销等“职业岗位特定能力”。“职业拓展”包括专业后续发展能力、合作创新、跨专业学习等“职业拓展能力”。这些能力统称为核心职业能力的“三层级”构成要素。

二、金融类专业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一)缺乏职业教育理念,忽视“能力”为本。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缺乏职业能力教育理念。在制定学生培养目标时,由于缺乏对核心职业能力的明确定位,许多高职院校没有将核心职业能力视为主要的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按照传统的学科教学理念教学,没有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忽视了课程性质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符合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教学方式仍以“注入式”传统教学为主,或者过分依赖多媒体,照本宣科,缺乏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不能营造出好的课堂氛围,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知道如何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学效果差。

(二)理论脱离实践,忽略核心职业能力培养。许多高职教师没有金融行业的实战经验,讲授内容过于理论化,脱离实践,不能充分利用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忽略了学生实践、就业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实训课设计的业务基本都是简单的常规业务,与金融机构实际相差较大,难以起到实训效果,难以保证毕业实习的专业对口率和人才培养质量,致使教学实践浮于形式,以至于部分学生毕业时连基本的常识都不懂,沟通能力、判断能力、动手能力等均难以适应职业发展需要。

(三)教学内容未能与时俱进,达不到职业拓展能力要求。金融学科日新月异,其内容应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而变化:如应对全球金融危机,金融从业人员应具备风险管理能力;互联网金融崛起时,应具备金融工具创新能力等,相应地,学校应该增设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或综合实践环节,以凸显其实用性、可操作性。但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更新的节奏难以跟上时展的步伐,未能切实做到与时俱进,达不到职业拓展能力的要求。

(四)人才培养不注重校企合作,能力培养存在“闭门造车”现象。由于劳动力供大于求,企业缺乏合作的动力,而学校缺乏政策支持与长期发展目标,因而校企合作和产学结合的实际运行只是某一点和某一时段的成功,远没有良性循环。大多数高职院校只停留在教学实习层面上的合作,企业界和学校双方不能相互深度介入,未建立双方相互促进、互惠互利的“双赢”机制。这导致许多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方面存在“闭门造车”现象,难以与经济发展和行业变革有效结合。

三、校企合作共促金融类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的可行性分析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和金融学科的不断发展,金融类专业人才培养教育不能再闭门造车,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大胆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市场对金融类专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金融保险业迅猛发展,人们对个人理财、投资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行业对金融专业人才需求呈现规模扩大、业务综合能力要求高、人才需求逐渐理性等特征,这给高职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在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开始意识到只有专注于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提升,才能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学校通过校企合作这一模式,能够更加完善具备职业核心能力的金融人才培养方案,加速“教学做一体化”金融实训室的构建,规范金融模拟公司的管理,加强师生的职业感,使师生都置身于金融职场中完成教和学,即完成金融类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学校通过校企合作这一模式,才能培养出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于一身的优秀毕业生,才能解决当前高素质高技能金融人才极为短缺的情况,才能保证金融类专业学生不会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处境,这也是财经类高职院校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障。

(二)校企之间存在着双赢的关系。为了顺应时展和需要,高职院校应致力于金融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通过校企合作,立足于金融机构完成相关市场调研、理财规划以及毕业顶岗实习等,使金融类专业教学目的更明确,教学计划更完善,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考核评价更科学合理,最终有效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金融机构需要吸纳学校提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来保证自身的发展和稳定,而学校需要借助企业达成就业率指标,二者之间存在互惠互利的关系。

校企合作这种模式是财经类高职院校和金融机构双方都乐于促成的。财经类高职院校需要结合市场需求及金融类专业的自身特色,聘请相关行业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并组建关于金融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指导委员会,向他们征询相关意见,包括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内容的制定。与此同时,为了设置与时俱进的实训基地、实训教材、实践课程,专业课教师需要积极参与到金融机构和投资咨询公司的调研活动中去,在第一时间了解市场变化,并了解企业对金融人才的具体要求和行业标准。唯有这样,才能实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培养模式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

四、校企合作金融类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为实现校企合作培养金融类专业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要求,应对传统的金融类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体系进行改革、创新,以深化校企合作为主要切入点和着力点,最终形成以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决策管理、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践实训、师资队伍、课程考核为支撑,符合核心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的校企合作培养体系。

(一)国家出台金融支持法规,确保核心职业能力培养条件。主要从政府、行业组织、金融机构三方面着手。

1.政府方面。政府运用财政、税收等手段,调动职业院校、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增加资金投入,改善核心职业能力培养条件。例如: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准予金融机构因接受实习生所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按现行税收法律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2.行业组织。行业组织要履行好行业人才需求、推进校企合作、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开展质量评价等职责,建立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定期制度。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分类制定行业指导政策。

3.金融机构。鼓励金融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鼓励中央企业和金融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鼓励多种形式支持金融机构建设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

规定金融机构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要有机构或人员组织实施职工教育培训、对接职业院校,设立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鼓励企业为职业院校提供资助和捐赠。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捐助形式支持职业院校建设和发展,在职业院校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创业就业和教学科研基金等资助项目。职业院校教师和学生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等成果,可依法依规在企业作价入股。金融机构要依法履行职工教育培训和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的责任。

(二)搭建专业建设决策框架,提升核心职业能力培养质量。政府强化统筹协调,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政府引导,行业指导,企业、科研机构职业院校共同参与的“四位一体”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确保核心职业能力培养有效实施:一是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借助其在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中的重要作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深化校企合作。二是完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成员包含行业专家、企业名家、学院领导以及有影响力的企业,举办校企合作论坛,破解校企合作“瓶颈”问题,探讨行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师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有效途径。三是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包括行业、企业专家、学校领导、学校专业骨干教师,依据行业岗位职责要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监控教学质量,力争专业与产业(岗位)对接,教师执教水平与行业岗位要求对接,学生核心职业能力与行业人员从业要求对接。

(三)强化核心团队素质建设,增强职业能力培养实力。师资核心团队的建设水平,将直接制约着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质量。在金融类专业合作办学中,师资队伍建设应做好“派”、“送”、“带”、“引”、“聘”等工作。

“派”是从企业引进实力强、理论相对薄弱的行业专家和中青年教师,派遣到重点院校的对口专业进修、培训、攻读学位、参与课题,提高业务能力。

“送”是有计划地将学院的师资送到行业公司挂职锻炼、实践躬行、调研、管理实训学生,深入行业一线,提升专业技能与科研能力,以便更好地进行核心职业能力教学,所讲授的内容与时俱进。

“带”是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定期对中青年教师有针对性开展实习、实训的培训。如鼓励中青年教师共同参与由行业或教育主管部门主办的技能大赛,以赛促训,提高老师的实践指导能力。

“引”是指学院与当地人事主管部门建立绿色人才引进机制,从行业调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担任专业教学工作。通过引进专业骨干、学科带头人,加大师资培养力度,使教学更加贴近实际,实现教学过程的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聘”是指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业内行家能手担任客座教授,对现场技术技能水平要求较高的、专业性非常强的课程,聘请现场技术人员讲学,并请他们做兼职教师,保证学生能够得到“双师型”教师的教育,为学院的核心职业能力培养和学生的思维注人行业最新理念。

(四)科学设置“两块七层”课程体系,实现核心职业能力“三层级”塑造。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校企合作,根据“核心职业能力”定位,学院与行业共同构建以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其中核心职业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金融类专业课程体系(见图1)。

图1财经类高职金融类专业合作办学核心职业能力目标与课程体系设置

在核心职业能力架构上,按“素质课程”和“职业课程”两大模块构建高职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其中,“素质课程”课程包括国家素质课程、素质提升课程;“职业课程”包括行业通用能力基础课程、岗位特定能力核心课程、职业综合能力课程、职业考证能力课程、职业拓展能力课程。

在“职业素养”层级能力培养中,要穿插开设思想道德修养、职业道德案例讲座、心理健康教育等“国家素质课程”和经济应用文写作、商务礼仪等“素质提升课程”,为综合平衡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奠定基础。

在“职业技能”层级能力培养中,以“职业基础课程”和“职业核心课程”为主。其中,“职业基础课程”主要有金融学基础、经济法、基础会计、金融营销实务、税收筹划等课程。“职业核心课程”主要包含商业银行柜台综合业务、银行会计、保险实务、人身保险、财产保险、证券投资、金融营销实务、财务管理、个人理财等课程。

(五)变革传统金融教学模式,强化核心职业能力培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这为金融类专业合作办学,强化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思路:

1.更新教学理念。金融类专业应形成“四对准”(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能力抓教学、对准创业育人才)和“两个对接”(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对接、学生能力与岗位需要对接)的教学观念,进一步丰富核心职业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

2.以工作项目(任务)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一是“课证融通”,在教学内容里融入职业资格考试的核心内容,同时,兼顾学生的专业发展,将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和岗位后续发展教育内容纳入课程教学中,做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二是以“工作项目为导向,任务为驱动”组织教学,以业务操作流程的方式展开教学内容,整合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培养和提高学生核心职业能力。

3.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课堂教学除了保留传统的课堂系统讲授法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工作的任务驱动,将职业标准融入教学要求,在教学方法上灵活采用模拟教学法、项目小组工作法、引导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实训法、情景教学法、学生实训比赛法等组织教学,做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课程培养与岗位要求对接。这些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伙伴,而学生自主实施计划、反馈控制、评估成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收集信息、制订计划及决策等核心职业能力。

4.校企合作开发教学资源库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在开发实训课程教学资源库时,要聘请业内专家与学院共同研究,针对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优化各类教学素材:一是“岗位实训”教材。做到专业课程与产业(岗位)对接,提高教材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二是实训教辅资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制作教学课件和与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三是网络课程资源,突破教学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性。

以全真型业务环境与业务流程为背景建立全真的“模拟理财公司”,满足学生理财分析与投资咨询业务的实训教学任务;与校外金融机构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成立“订单班”,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供学生实施课程工学交替、顶岗实习项目,实现全真化教学,在金融职业素养、金融文化礼仪、业务流程操作、业务技能训练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核心职业能力培养。

5.校企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第二课堂活动。(1)行业技能竞赛。校企共同制订基于行业标准的规划方案设计竞赛和基于真实产品销售的金融产品营销竞赛实施方案。如商务礼仪大赛、创业规划大赛、金融知识比赛、金融产品营销大赛等,以赛促学,以赛考核学生核心职业能力。(2)职业规划、行业动态讲座或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3)行业专家、专业教师共同担任学生会、社团指导老师,借助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沟通协调、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力、领导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心理素质。(4)社区宣传理财知识、勤工俭学、假期社会实践等课外活动。增加学生社会经验,培养自律自控、独立处理问题、沟通交流及团队协作精神等核心职业能力。

(六)提高实践、实训教学比重,夯实职业核心能力基础。依托行业,构筑校内金融综合实训室、模拟理财公司和校外实训三大教学平台,打造良好的实训载体,通过专业理论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岗位业务模拟实习、顶岗实习等方式,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在课程设置时,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者紧密结合,总学时比掌握在2∶3左右。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实践教学环节,循序渐进。从第2~4学期的专业理论课“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基本岗位能力认知实习、金融市场调研,到保险、银行、证券、投资咨询公司等职业岗位模拟演练、专业实习,还有第5~6学期的毕业顶岗实习的实战演练,均做好统筹安排,使学生掌握各项业务操作方法,提升核心职业能力。改革考核方式,实现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采用技能比赛、报告评比等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考核,提高学生从业资格证书的取证率。

【参考文献】

[1]徐田强.中外合作办学视野下高职会计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培养探微[J].职教通讯,2012(8)

[2]高丽红.校企合作构建高职旅游专业实践教学[J].教育与职业,2014(26)

[3]王伟.高职金融与证券专业“教学经营”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以重庆财经职业学院为例[J].重庆高教研究,2013(3)

【基金项目】2011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科研课题(201106LX806)

职业素养的核心篇10

一是找方法,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质与核心职业能力;二是查问题,促使教师进行针对性教学;三是为学院的发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四是为企业的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

关键词:职业素质;核心职业能力;研究与实践

一、职业素质与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

云南锡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文理兼容,以有色金属行业所需专业为重点,以有色金属锡资源开发为龙头,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院隶属于云南锡业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其办学经费由云锡公司全部投入,毕业生就业有“以云锡为主”的办学特点。基于企业办学的特殊性和用人用工的针对性,云南锡业职业技术学院更应该注重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的运用,深刻研究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质与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受教育者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职业能力是检验职业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职业素质是职场取胜、事业成功的第一法宝。职业素质和核心职业能力越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多。所以,核心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是求职竞争的重要条件,是入职发展的基本动因和依托,是晋职成功的内核所在。

职业素质是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职业情况等方面。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根据有色金属行业的特点和云锡公司用人的实际情况,云锡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包括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四大类。

职业能力包括核心职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职业特定能力三个组成要素,其中,核心职业能力占据主导地位。核心职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一种跨行业、跨专业的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的基本能力,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可转移性的特点,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作用和主导作用。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1998年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规定核心职业能力共包括与人交流、与人合作、数字应用、信息处理、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八项的能力。2010年教育部职业核心能力的认证培训项目(CVCC项目)总结为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解决问题、自我管理、信息处理、创新创业等六大模块。

职业素质和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现实意义:

首先,对于求职者来说,可以适应就业、再就业、职场升迁的需要;可以应对就业风险;可以在工作岗位上调整自己、提升自己、发展自己。由于我院是依托云南锡业集团公司办学,办学的宗旨就是为了解决公司的用人用工问题。因此,只要在三年的求学过程中,能够顺利完成学业的学生,都有留用公司工作的机会。根据调查:学院93%的学生都心甘情愿地选择云锡公司就业,只有6%的学生毕业出路选择继续去学或其他方式就业。

其次,对于企业来说,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是企业取得成功的基本要素;是企业提高工作绩效、提高效益的基础。十一五以来,云锡把人才工作放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待,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第一优势。因此,公司全力推进实施“营造环境,培养并重、优化结构、保障发展”的人才强企战略,充分挖掘和探索技术人才培养的各种有效途径。人才是当今经济社会“第四利润”的源泉。

最后,对于学校而言,职业素质与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是为学生就业服务、为企业发展服务、为劳动者终生就业、全面发展服务。学院积极配合云锡人才强企战略的推进,以“服务企业、服务社会、行业支持、自主办学”为办学思路,以“培养生产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支持云锡公司跨越式可持续发展”为主要任务,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努力推进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二、职业素质与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

根据云锡公司的用工需求和学院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学院在职业素质与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中,首先把职业道德放在首位。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职业道德是职业素质和核心职业能力的组成基石。职业道德是指适应各种职业的特性和要求而产生的道德规范,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也是本行业对社会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学院在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过程中,从国家制定的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出发,紧扣集团公司对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的要求,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实习实训活动等手段,促使我院学生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从而使学生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改造,内化、提升职业道德素质。

知识素质是职业素质组成中的关键因素。处于知识经济的当今社会,学生就业是根据所学专业从事相应的工作,学生要在市场中与各类群体竞争岗位,其核心竞争力就是靠知识转化率的高低来取胜,知识转化率快慢体现了求职者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的掌握程度。因此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才能提高竞争的实力。可见,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锻炼较强的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对于即将进入云南锡业公司工作的学生来说,作一个“t型”人才,即知识面要广、博,技术掌握要专、精、深,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

能力素质是职业素质的核心组成要素,也是大学生就业从业的核心支点。职业能力包括核心职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职业特定能力三个组成要素,也包括一个人综合运用智商、情商、灵商的均衡发展。其中,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学院按照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1998年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规定核心职业能力共包括与人交流、与人合作、数字应用、信息处理、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8项能力,采用职业活动导向模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

心理素质是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社会竞争机制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人生的整个过程,强化竞争意识是大学生就业最基本的心理准备。要敢于竞争和善于竞争就必须体现在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上。因此,学会正确认识自我,正确对待挫折,积极培养自己的交流意识和团队精神,增强自己的应变能力,是提升心理素质的基本要求。

三、职业素质与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

1、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构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依据。我院依托企业办学的条件,建立了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有色金属行业人才需求为主、培养具有相应的专业基础理论、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学院的发展目标是:专业设置以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要求为参考,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以先进的生产技术、工艺流程和岗位技能要求为依据,教学改革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充分发挥企业办学优势,利用企业实习实训基地和技术人才资源,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理实交替、模式教学、顶岗实习”的教学改革。

2、整合人才培养的资源

校企双方有效整合企业办学的优势资源,构建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院的办学的亮点。

一是整合校企的人才资源。学院定期邀请云锡专家委员会的专家、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直接参与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及课程改革,使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更加符合职业岗位的要求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学院还结合教学教研的需要,聘请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承担专业课教学及实习实训的指导工作,组建一支“专工兼备、编制灵活、待遇随岗、长短结合”的兼职教师队伍。同时,自学院成立6年来共选派近60名教师到云锡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锻炼,提高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为学院“双师”型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二是整合校企技术资源。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形成了一系列教学质量监控实施的办法、教学质量的评估办法、实践性教学质量的标准。同时,积极鼓励学院教师参与云锡的生产技改科研项目9个,提高学院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是整合校企管理资源。实行校企共管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实现了校企共同完成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实践教学管理、质量监控与督导、成绩考核鉴定等工作。建立了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实践能力和品德、纪律两个方面的评价标准。

总之,通过开展学院与云锡公司各厂矿单位的深度合作,有效整合校企双方的人才、技术、管理、设备利用等资源,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

3、优化课程体系的建设

学院课程体系的建设以能力为核心,以职业岗位群的要求为依据,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导,突出应用性、强调实践性,按照“基础理论够用,专业技能以常规技术为基础,以关键技术为核心,以先进技术为导向”逐步推进改革和建设。课程体系强调必须、够用,突出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培养。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相对独立和完善。校企联合编写具有云锡特色的,适用于学院人才培养的教材,例如,《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抓好实习实训,落实顶岗实习,确保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符合高职办学的要求,实践教学的比例不低于45%。

4、注重实践教学的管理

学院在校内实训、校外实习、顶岗实习等方面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

一是实习地点以一线生产车间为主,教学环境工厂化,工厂氛围更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和职业素质的养成。首先,学院与云锡所属27家厂矿单位签订了生产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建设协议,形成了稳定的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实训设备以一线生产设备为主,更具真实性和操作性。其次,加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由云锡控股公司投资1800万,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的实训大楼已经竣工,并且公司还下达了学院2208万的实验、实训设备购置安排,第一批已经进行招标采购,大部分设备已经到位,目前,学院校内共有3个实习实训基地,23个生产实习车间。其中,校内机电实训中心,校外云锡老厂分矿,已经被列入省级示范性实训实习基地。

二是实习指导教师以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为主,更具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和更强的岗位操作能力。

三是实习内容以一线生产的工艺流程为主,使实践教学更贴近生产岗位的技能要求。学院机电系08级学生在参与2010年中国有色金属维修电工专业比赛中,唐国民同学获得二等

奖,赵狄同学获得三等奖,学院国土资源系11级学生在参与2013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荣获选矿专业团体二等奖。

通过实践教学的建构和管理,学生们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塑造得到了强化;学院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也得到了提高。例如,针对国土资源系的学生,学院更加注重吃苦耐劳精神、意志力、责任心、职业操守的锻炼;针对机电专业的学生,则偏重于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操作、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会计专业的学生更加强调法律意识和诚信道德的内化。

5、注重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结合

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体,充分利用专业教学、实践教学等环节相互作用,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融合,将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实践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个过程中。学院积极参与云锡组织的各种活动,例如:每年“矿工节”的演出;通过建立校内大学生社团,例如机电系组织的“电光社”,参与社会实践等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表1

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

道德素质思想道德法律教育校园文化活动

职业道德就业指导社会实践活动

实习实训中养成职业道德精神

知识素质学习方法的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专业知识的运用

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

能力素质职业核心能力训练认识性实习专业技术掌握生产性实习创新思维培养专业能力实习考证

心理素质正确认识自我克服不良心理培养交流意识团队精神增强应变能力

表2

较好%适中%较差%

与人交流46468

与人合作74260

数字运用25705

信息处理21709

解决问题36631

自我学习39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