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节能调研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59:33

工业节能调研篇1

一是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我县的石材原材料采掘所毁坏的自然地貌、农民耕地等现象不容忽视;

二是通过“行风热线”以及石材企业主反映,石材加工企业所产生的石沫泥渣等废料很让令人头疼,这些废物不仅污染了环境,占压了大量土地,还对环境造成污染,浪费了许多宝贵资源;

三是个别石材企业因加工区位设置不当,产生噪音污染,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

原因分析:

节能减排问题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在当前全球变暖、部分地区癌症发病率居高不下、沙尘暴袭击等严峻形势下,如果忽视了以上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会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还必将影响我县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进程。针对于此,×××人民非常有觉悟,纷纷行动起来,积极采取节能降耗、限制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做了大量的工作。诸如对地方国际罐头城的治理等,都充分体现了我县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决心和工作力度。为了×××能够实现山青水秀的生态环境,摆脱“资源--产品--环境污染”的“直线型”生产套路,逐步形成低耗高效经济发展模式,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对策建议:

节能减排,没有退路,难在出路。要想打开出路,企业是主体,科技创新是支撑。

一、转换思路视角,通过循环经济模式“变废为宝”,可实现“节能”、“减排”的双赢。

在循环经济理念下,所谓废物,不过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欲生环境美,先断污染源”,在石材等加工企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石沫泥渣等废料”,在人们惯常印象里是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灾害的“废物”,而通过资源化处置的途径,却可变“废”成金,通过实现无害利用和产业开发,使废料变身为创造效益的宝贵资源。让企业得到切身实惠,由此产生的“减排”热情必然也就能更加持久,“减排”成果也将更加巩固。

二、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推广和设施改造,让企业由“泥山”变“金山”的前景预期及利益回报得到实现,是节能减排的关键。

应当看到,尽管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都对节能减排给予高度重视,且包括问责制、区域限批等政策措施纷纷出台实施,但实际的“减排”成效却差强人意。这其中的一个根本症结是部分企业畏于“减排”成本过高,不是不想“减”,而是不敢“减”,或者无力“减”。要从根本上激发企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和动力,重要的是要依靠科技,通过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使企业在加大环境投入的同时,又能实实在在地尝到“节”和“减”所带来的“甜头”。否则,一些企业的排污设施仍将是“聋子的耳朵”,诸如地方国际罐头城曾经存在的一些令人头疼的现实,其实多部分是环境执法部门与违法企业间“猫鼠游戏”的尴尬写照。如果实现了由“泥山”变“金山”的前景预期及利益回报就能从根本上彻底消除这些问题。

三、协调引导企业变只靠自身“单打独斗”式的内部节能减排,走多企业、跨行业、区域间循环经济之路,有利于广领域、大幅度提升节能减排的成效。

通过统筹区域产业结构布局,整合拉长产业链条,引导、协调相关企业走跨行业循环、区域间循环的路子,可实现参与企业多方得利、区域经济联合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共赢。通过技术改造和区域循环助推节能减排,是实现环境友好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为让“石泥(渣)山”加快向“金山”和“青山”转变,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点:

一是坚持“结构节能”和“技术节能”两手抓,当前尤其要突出抓好“技术节能”。尽管根据发达国家经验,调整产业结构带来的节能潜力高于技术进步。但从平邑的实际情况看,我们正努力推进人口大县向人力资源强县跨越,由资源加工型产业向资源高新型产业跨越,内向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跨越,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跨越。为实现平邑经济的快速、健康、有序发展,发展好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工业还是我们招商引资工作的重点,如何实现好“高标准起步,跨越式发展”,在发展的同时不忘节能减排,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能耗指标的科学、限期、有序下降,是我们当前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于此,必须把“技术节能”提到突出位置上来抓紧抓好。

二是推行“石泥(渣)等废料”双向治理模式,密切合作,加快节能减排先进技术研发推广和重点项目实施。节能减排单靠单个企业自身往往力量不足、收效不大。针对于此,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应成立企业技术研究中心,积极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与企业间牵线搭桥,支持其开展科研合作与项目共营,统筹推动企业间、行业间、区域间的循环经济发展。当前,应重点组织实施一批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示范项目,在重点行业中选择一批节能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技术,加大推广力度,促进企业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要积极推广金矿工业景区示范项目建设模式,把石材原材料采掘后遗症彻底消除。要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使旅游景点建设成为我县的绿色产业龙头,积极打造文化名城并做大做强,做出特色。

工业节能调研篇2

[关键词]工业企业;节能减排行为;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识码]a

1研究背景

能源的大量消耗,温室气体的排放成了制约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顽症,企业作为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大户,实施节能减排责无旁贷[1]。与此同时,政府在生态环保资金投入及监管力度方面非常重视,“十二五”时期,中国生态环保投入将达到3.4万亿元,2013年发改委确定的节能目标为单位GDp能耗下降3.5%,较2011和2012目标提升了0.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实施节能减排不仅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更是政府监管工作的着重点。

在国内外学者对节能减排行为的研究中,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1企业节能减排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国内外学者对节能减排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内学者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对关于企业节能减排行为的制约因素研究,另一个则是关于企业节能减排影响因素与管理对策的理论模型研究[2]。相关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企业自身的技术能力、行业特征、企业规模、管理者素质,政策层面的支持;外部的政府管制、商会和社会压力等[3];而企业节能减排的影响因素可以归结为外部驱动力和内部驱动力[4]。

1.2企业采取的节能减排行为分析

在对企业主要采取的节能减排行为进行分析研究中,主要集中于耗能领域分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重点对高耗能行业可采取的节能减排措施进行研究说明。而在对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则主要集中于对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发展前景等的介绍。

1.3企业节能减排行为管理对策及政策建议研究

企业节能减排管理对策及政策建议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各国家的节能政策和经验,与此同时分析我国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式,提出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对策建议。

学术界已经对节能减排行为进行了较多研究,但仍然呈现出理论分析为主,实证研究较少的特点,与此同时,针对某一特定地区或行业的节能减排行为原因及目的、采取行为、取得效果、政策建议等的研究仍较少,本项目研究则随机选择江西工业企业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43家工业企业的实地调研及访谈来了解江西工业企业节能减排行为目的、所采取措施、取得效果,最终提出改进建议。

2研究设计及数据收集

2.1问卷设计流程

问卷调查法是本次调研的主要方法,在问卷设计过程中经过了文献研究、企业预调查、资料整理、题目筛选、专家修改等五个步骤最终确定问卷。

问卷思路主要为获得五个方面的信息:企业基本情况的了解;企业节能减排原因及目的;企业所采取的节能减排措施;节能减排绩效;节能减排施行障碍;建议及期望。

2.2样本选择

通过实地调研,以问卷及访谈的形式对江西65家工业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抽样调查,实际发出65份问卷,收回的有效问卷43份,问卷回收率为66.15%。在样本选择过程中,各行业占总调查单位的比例为:钢铁7.0%,有色金属7.0%,石油石化2.3%,电力4.7%,机械11.6%,化工2.3%,制药2.3%;同时,被调查样本企业中主要排放的污染物为:烟尘(23.9%)、粉尘(19.7%)、化学需氧量(12.7%)、二氧化硫(11.3%)、氮氧化物、重金属离子等。

3调研结果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及文献参考,研究发现企业节能减排意愿由内部驱动因素和外部驱动因素决定,而节能减排意愿驱使企业采取节能减排措施,节能减排措施施行的效果则为节能减排绩效,节能减排措施绩效经反馈转而影响节能减排意愿,同时通过绩效改进进而使节能减排效率优化,而节能减排效率优化也将影响节能减排意愿,具体而言可由以下图示说明:

3.1企业节能减排意愿分析

企业经营状况和所面临情况各具差异,因此各个企业采取节能减排行为的意愿不尽相同。企业节能减排原因是基于企业经营者的价值观(22%)、企业社会责任与压力(22%);其次是控制成本提高利润考虑(20.5%),政府的监管与扶持(18.9%),同样周围居民的要求(9.1%)及竞争者及顾客的节能减排偏好(6.1%)也会对企业节能减排意愿产生影响。

通过对企业调研结果及文献资料分析,我们将影响企业节能减排意愿的因素分为内部驱动因素和外部驱动因素。而内部驱动因素中主要可以分为企业经营目标、社会责任、市场需求三个层面,外部驱动因素主要为管制压力、竞争压力、社会压力。

3.2企业节能减排措施分析

由于企业本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各不相同,不同企业采取的节能减排措施也各具差异。大体而言,企业的节能减排措施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引进新技术、优化生产工艺,二是引进新设备,三是人才培训及企业文化宣导。

样本企业主要选取的节能减排措施为优化生产工艺(29.1%)、引进节能设备(23.6%)、发展循环经济(15.7%)、相关人员节能减排行为思想培训(18.1%)和参加节能减排经验交流、学习活动(13.4%)。

3.3企业节能减排绩效分析

企业节能绩效是指单位产值能耗下降幅度;企业减排绩效是指主要污染物

(二氧化硫或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的下降幅度[5]。样本企业选择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后,23.3%的企业认为带来的直接效果是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22.5%的企业认为有效降低了能源消耗,另有20.2%的企业认为污染物排放明显减少。

调研结果中,企业通过采取节能减排措施获得社会或政府的奖励的企业仅占14%,且仅有7%的企业产品的销量增加(顾客节能偏好),由此可见,政府及公众在激励企业采取节能减排措施方面仍有较大欠缺,这也是企业节能减排绩效改进的重要提升点。

3.4节能减排施行障碍

在节能减排政策施行过程中,企业节能降耗的开展,存在两方面的阻碍因素:第一,企业自身缺乏开展节能的积极性;第二,外在条件的制约,政府优惠政策与帮助不够、技术不成熟等。样本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施行障碍主要为缺乏政府政策支持、增加企业成本(17.7%),缺乏资金、节能减排成本太高(16.7%),缺乏相关技术(13.5%),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9.4%)等。

4企业节能减排效率优化

样本企业期望获得的支持中,主要是政府专项资金的支持,所得税、增值税等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专业人才,环保及节能降耗相关技术的引进等。企业节能减排行为优化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公众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4.1政府需加强规范、引导、监控、激励工作

政府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主要作用在于规范、引导、监控、激励整个社会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标本兼治,建立工业节能减排长效机制。

政府监督因素是企业节能减排的重要原因,这证明了政府建立健全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执法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同时,政府要扮演起一个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通过建立行业内技术、资源、信息等的共享平台,为企业提供相关人才、技术等的支持,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加速企业技术创新的进程,推进节能减排产品的市场化,帮助企业更好地完成节能减排目标。

4.2企业需健全体制、提高意识、加大技术投入

企业应提升自身对节能减排的认识及重视程度,将节能减排纳入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同时,也应致力于调动员工从事节能减排的工作积极性。一方面鼓励员工在日常工作中为公司节约资源;另一方面,加强与基层员工的交流,从实操细节优化生产工艺,减少资源浪费。

同时,企业应通过引进先进的节能减排设备、技术和人才,推进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展开,通过优化生产工艺、流程再造等措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的步伐,力争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出更高质量的产品。

4.3社会公众需提升节能减排意识

企业作为一种服务社会的盈利性组织,其性质决定了它必然会受到社会公众的偏好及舆论影响。因此,充分利用社会公众的力量,无疑会对整个社会节能减排的进程起到一个推动和监督作用。

值得高兴的是,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有20%的企业认为“周围居民要求”及“竞争者及顾客的节能减排偏好”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企业产品的未来发展趋势。因此,若能提升公众节能减排的意识,让公众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选择并使用节能产品,必将促使企业在市场和竞争对手的压力下,加快研发节能减排产品的步伐,以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与此同时,企业社会责任和社会压力在促使企业进行节能减排的原因中占有极大的比重(29%)。社会公众作为社会舆论的载体和传播者,无形中对企业的产品起着一种有效的监督作用,为了能够获得长久的市场竞争力,企业不得不改善自身形象,塑造良好信誉。而在环保意识日益盛行的今天,节能减排也将成为企业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可的不二选择。

参考文献

[1]吴滢,冯瑶瑶,张晶.企业的节能减排行为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6).

[2]林永居.企业节能减排行为的影响因素与管理对策研究述评[J].东南学术,2011(3).

[3]邹艳芬.企业节能减排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节能减排支持度感知角度[J].资源科学,2011.05.

工业节能调研篇3

关键词现代高效节水农业;节水技术;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S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16-0199-01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战略资源。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作为用水大户,近年来农业用水量约占经济社会用水总量的62%,部分地区高达90%以上,农业用水效率不高,节水潜力很大。大力发展农业节水,是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粮食安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1]。该文阐述现代高效节水农业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节水农业进行展望。

1现代高效节水农业技术研究进展

传统的农业节水技术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现代节水高效农业技术是在传统节水技术上发展的。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技术、高分子材料技术等技术的应用使现代节水技术更纯熟。

1.1生物节水技术

生物节水技术种类繁多,包括利用生物技术培育节水抗旱作物及采用RDi调亏灌溉、aRDi分根区交替灌溉、pRD部分根干燥的以植物生理需水调控为基础的非充分灌溉技术等。这些节水技术既可明显提高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也可抗旱、杀虫防病,已在美国、加拿大、以色列、澳大利亚等推广应用,我国部分地区也有应用。这些技术在大量减少灌溉用水量、降低水分蒸腾时,并没有降低作物产量[2]。

1.2农艺节水技术

农艺节水技术包括农田保水蓄水、合理节水耕作与栽培、适水种植、水肥耦合、抗旱作物品种选育、作物合理布局、培肥地力等技术,是利用耕作、覆盖措施和化学制剂进行调控,达到节水高产的目的[3]。研究表明,采用合理耕作、水肥耦合、化学制剂调控等措施可节水30%。农艺节水技术具有保土保肥保温、调节田间小气候、灌水均匀、改善土壤结构、减少病虫害等优点,可使作物增产20%以上。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通过修建水库、池塘、水窖等水利工程,再结合深松深耕、以肥调水、合理控制作物群体种植密度等农艺措施,可确保作物的高产稳产,并保证作物的品质[3]。

1.3工程节水技术

工程节水技术是结合了最新技术的一种节水技术,包括高分子技术、信息技术、现代高新科技等,以减少灌溉时出现的水量损失。工程节水技术就是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对传统技术和产品进行升级改造,创制出多功能、低能耗、智能化、环保化的节水灌溉系统,从而实现精量灌溉节水。为了减少农田输水系统水量损失,许多国家采用机械化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采用管网化的灌溉输水系统,将高分子材料应用于渠道防渗系统,研究出具有防渗、抗冻胀性能的复合衬砌的工程结构,开发出高性能、低成本的新型土壤固化剂和固化土复合材料,并利用工程技术对雨水、污水、咸水、大气水等非常规水的开发利用。

1.4水管理节水技术

水管理节水技术就是利用3S技术、智能技术、信息技术等,对作物进行水分监测与信息采集,对作物生长进行决策模拟,对农田信息实时采集,实现灌溉用水管理的现代化、高效化和自动化,满足对灌溉系统管理的灵活、精准和快捷的要求,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4]。利用水管理节水技术,在灌区采用多种水源进行灌溉,如利用经处理达标的工业废水灌溉、咸水淡化灌溉、收集雨水灌溉等,合理利用和配置灌区的土壤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最大限度地利用灌区的一切水资源,既满足作物对水的要求,也能达到节水的目的。

2对现代高效节水农业技术的展望

现代高效节水农业技术是传统节水技术与高新技术结合的产物,具有多学科交叉、多技术融合渗透的特点,如涉及作物学、生物学、水利工程学、土壤学、材料学、遗传学、数学和化学等学科,利用水利、农艺、高分子材料、信息、计算机、化工、生物工程技术等多,以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

在现代高效节水农业技术的研究中,借助土壤水动力学和植物生理学的理论、现代数学方法及计算模型等,通过对“土壤—植物—大气”中水分和养分转化过程的定量研究,制定符合农田情况的水肥调控机制,使现代高效节水农业技术成为一门理论基础和定量方法相结合的严谨科学。

在今后高效节水农业技术的研究中,应对如作物高效用水与生理调控、作物需水信息采集与精准灌溉、农田水肥调控与作物高效节水栽培等前沿技术开展创新性研究,并继续重点研究如田间节水灌溉、灌溉系统监控与调配、农艺节水、新型节水材料与产品、水源开发与高效利用等现代高效节水农业关键技术,建立适合国情的现代高效节水农业技术体系,从而更有力地促进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

3参考文献

[1]国家农业节水纲要(2012-2020年)[eB/oL].(2012-12-15)[2013-07-08].http:///main/hhmh/zwgk/rdzz/4_37918/Default.shtml.

[2]吴普特,冯浩,牛文全,等.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发展趋势与未来研发重点[J].中国工程科学,2007,9(2):12-18.

工业节能调研篇4

[关键词]:民用建筑暖通空调节能经济原理资源配置改进措施

引言

随着人民水平的提高和电气价格的下滑,越来越多的百姓都购买了空调等暖通设备,即便在暖气或地热东北也有越来越大的群体开始采用空调控制室内温度。虽然空调越来越普遍了,但是也有百姓对其表示不满,因为空调等电器产品由于电量消耗大,导致一部分普通百姓有“空调买得起用不起”,可见空调的节能方面也应该大有研究。对空调等暖通设备的节能研究,不仅有助于节约能量,而且还能节省成本,确实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1.建筑节能简介

建筑节能具体指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新建(改建、扩建)、改造和使用过程中,执行相关的节能标准,采用节能型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提高空调制冷制热系统效率、和采暖供热、保温隔热性能,加强建筑物用能系统的运作和操控,利用相对价格低廉或者可再生资源,在保证室内热环境供热质量的前提下,增大室内外能量交换热阻,以减少热水供应、供热系统、照明、空调制冷制热因大量热消耗而产生的能耗。其途径包括减少能源总需求、建筑规划与设计、围护结构、提高终端用户用能效率、提高总的能源利用效率和利用新能源。

2.民用建筑暖通空调节能的外部经济性研究

对节能进行研究,特别是从理论经济学出发对民用建筑暖通空调节能的外部性进行研究,必然会涉及到经济、成本、利润因素,有时还会设计对环境的影响等。就暖通空调节能而言,有知识很多研究:技术突破、成本分析、安装环境分析等等,本文作者从经济学角度出发,研究民用建筑暖通空调节能的经济外部性,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一个不一样的视角来看待民用建筑暖通空调节能。

2.1民用建筑暖通空调节能的外部理论经济分析

在经济学里面,外部性是指一个活动对外部企业或者环境所造成的影响,这种影响就是外部性。根据外部性的特征,可以将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指该活动带给外部的利益是正的,即带给了外部企业或者环境好处,例如:使得空气质量更好,道路更加宽畅,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等等,也称作外部收益;负外部性则是该活动带给外部企业或者环境的利益是负的,即带给里外部企业或者环境坏处,例如饮水遭到了污染,空气质量变坏,生物物种减少等等,也称作外部成本。

民用建筑暖通节能如果实现,将会减少煤矿等资源的燃烧,在很大程度上就减少了部分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的排放,空气质量得到改善,环境得到了改善,人们和在周围生活的其它生物在获得环境收益,但是人们并不需要为此付出任何代价,而且该活动对活动者带来的收益远远小于带活动带给社会的收益,满足经济学中的外部性原理,即可以认为,民用建筑暖通空调节能具有正外部性,具有外部收益。

2.2民用建筑暖通空调节能的外部经济性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当某项活动带来外部经济性时,市场不能通过自身调节优化资源配置,社会也不在最理想的生产状态。假设某个人或者某企业通过采用相关技术提高民用建筑暖通空调节能性能,为此投入的成本为C1,因此获得的收益为B1,社会因此而产生的成本为C2,获得的收益为B2,由于该活动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因此个人收益远小于社会收益,个人成本远远大于社会成本,即C1>C2,B1B1,因此有社会收益大于个人成本,个人成本大于个人利益,即B1B2—B1,如果社会中的其他人愿意拿出一部分收益作为对活动者或者企业的补偿,则是对经济活动的一种改进,使其向帕累托最优状态靠近。(帕累托最优状态:在不使其他人处境变坏的情况下,不能使另外的人的处境变得更好)

2.3民用建筑暖通空调节能外部性改进

对外部性的改进,都是使其向帕累托最优状态靠近,当然帕累托最优状态是不可能实现的。改进只有一个基本标准:将外部利益内部化,将外部成本内部化。目前经济学界承认的、常用的改进措施有企业合并、产权界定和税收和补贴。对于民用建筑暖通空调节能活动,不可能把受益的群体和活动主体公司合并,因此企业合并在这里是行不通的;同时暖通节能活动者和受益者的产权在此已经相当明显,因此产权界定在此也是不合理;只有通过税收和补贴,才能对民用建筑暖通空调节能活动进行改进。

因此,对于民用建筑的暖通空调节能的改进,最好的方式是通过财政补贴等经济杠杆作用增加或者强化正外部性经济活动。从道德伦理来判断,正外部性活动能够社会带来很多利益,应该得到发扬与强化,但是由于社会中的个体都是从自身出发,不考虑社会和整体的利益。因此,加强大家的道德建设也有助于正外部性活动的推广。

3.研究结语

到目前,我国对民用建筑暖通空调节能的研究,在技术等各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并且有些不错的方法得到了很好的推广,总的来说节能研究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同时,相关暖通工作人员已经将部分研究技术等成果运用在现实的生活中,例如:现在很多温控电器的耗电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节约了用户的成本,这对用户来说是一大福音。但是这种技术上的突破并不具有外部性,企业已经将其成本通过产品转化为利润。虽然目前我国在民用建筑暖通空调节能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其在很多其它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其进步空间还是很大的。因此,相关研究人员和工作人员应该提高自身技术学习,及时更新自身知识,加强对外技术研究交流,做好这些工作,才能为我国的民用建筑暖通空调节能做出应有的贡献,我国民用建筑暖通空调节能工作才能有质的提高和量的突破。

参考文献:

[1]魏嵬.??浅谈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问题[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7)

[2]李晓影.??对暖通空调系统节能措施的分析[J].科技咨询导报.2007(07)

[3]于晓明,李向东,任照峰,王莉莉.??暖通空调系统几项重点节能设计措施探讨[J].暖通空调.2007(09)

[4]杨臣彪.??高层建筑暖通空调系统节能技术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中旬刊).2007(08)

工业节能调研篇5

一、工业流通运行情况

菏泽、枣庄两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全面落实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坚持好字当头、好中求快、又好又快的工作思路,切实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大经济运行调节力度,努力应对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矛盾和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工业经济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为全省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主要特点:

一、工业经济保持健康平稳运行

菏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工业经济运行工作,近期连续出台了六个文件,分成多个小组下县区、下企业进行调研,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全市20****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40亿元,同比增长30.95%;实现销售收入904.96亿元,同比增长42.99%;实现利税63.88亿元,同比增长53.32%。1-2月份预计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分别达到35.89亿元、150亿元和10亿元,分别增长30.1%、45%和50%,继续保持良好的运行态势。

枣庄市突出工作重点,制定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工业结构调整的意见,集中培植工业集群,拉长产业产品链条,新上一批亿元以上大项目。全市20****年完成工业增加值483.5亿元,同比增长21.49%;实现销售收入1696.97亿元,同比增长30.74%;实现利税227.04万元,同比增长33.11%。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年度计划目标。预计一季度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分别达到121亿元、418亿元和50亿元,分别增长25%、25%和29%,继续保持良好的运行态势。

二、工业投资更趋优化合理。菏泽20****年完成技改投资213亿元,同比增长23.5%;今年1-2月份完成技改投资36亿元。

枣庄20****年完成技改投资182.6亿元,同比增长24.7%;预计今年一季度完成技改投资32亿元,同比增长18%。

三、市场流通产销两旺。受人民币升值影响,两市外贸企业利润普遍降低,“家电下乡”试点工作的开展,刺激了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扩大。1-2月份部分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较高,但是供应充裕。菏泽1-2月份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3.5亿元,同比增长18%;预计一季度完成出口1.7亿美元,同比增长19%,上半年预计完成出口3.83亿美元,增长20%。枣庄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42.1亿元,同比增长18.4%;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70元,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86元,增长14.2%。

二、节能降耗工作情况

去年以来,菏泽、枣庄两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资源节约放在基本国策位置,狠抓节能降耗,实行一票否决,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突出重点,强化措施,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预计两市20****年都能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降耗目标任务。

一、进一步完善节能降耗工作机制。菏泽、枣庄两市不断强化对节能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完善节能机构,建立了节能评估、考核办法,并实行“一票否决”。枣庄在市、县,都成立了节能办,部乡镇也建立了节能机构,并率先实行了能耗容量限批制度。

二、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节能技术进步。菏泽****年拒批“双高”项目22个,关停51家“双高”企业,节能6.7万吨;同时节能技改项目499个,实现节能11.3万吨。枣庄****年关闭立窑企业34家,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321万吨,节能60万吨;关闭小火电18.9万千瓦,节能50万吨;淘汰落后钢铁生产能力95万吨,节能60万吨。同时在企业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机制,实行节能变频改造、余热发电,并通过国家、省、市在政策、资金上予以扶持。

三、强化对重点用能企业的监管。两市都加强了对重点用能企业的监管,强化用能审计,落实节能目标责任书。菏泽市对16户重点用能企业进行了能源审计,对5户高耗能企业实行了差别电价;涌现出了圣奥化工、锦江环保能源公司、大华广济、国能单县生物发电厂等一部分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的的典型。枣庄加强对重点用能企业的执法检查,共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18份,提出合理化建议120余条。

三、提高自主创新,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情况

菏泽、枣庄两市都把自主创新,加快工业结构调整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举措来抓,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依靠创新,加大技改投入力度。菏泽提出了技改投入要达到固定资产投入的35%,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

二、多措并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两市都通过强化产学研联合,推进企业技术中心来建设来推动技术创新。菏泽还设立了自主创新重大专项资金500万元,每年筛选10项自主创新的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进行重点培育、重点支持。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两市均属欠发达地区,发展与结构调整的矛盾比较突出,二产占比偏重,二产中资源类初加工类企业占比较大,提高科技含量和加大技术改造的任务压力较大。

二、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个别地区能耗基数低,既要发展经济,又要完成节能降耗的任务目标,工作上存在较大的困难和压力。

三、淘汰落后产能的有关政策不够完善,关停的阻力大,造成了矛盾下移,存在不稳定因素。

四、基层节能机构的基础设施和技术力量不够,一些地市有关业务人员专业知识不够,缺乏必要的设施、设备,影响了节能降耗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五、几点建议

一、建议两市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提高科技含量,新上一批高科技高盈利项目。

二、建议省里针对不同地区的发展实际,区别对待,在节能降耗指标分解上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进一步细分,在确保完成全省节能降耗目标的基础上,照顾后发地区发展经济对能耗容量的需求。

三、建议省里对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拿出一块专项予以扶持补贴,并出台相关政策对关停企业的分流人员予以妥善安置,减少基层的工作压力,化解不稳定因素。

工业节能调研篇6

【关键词】需求调研软件系统探讨方法

1引言

软件需求调研是软件项目实施的开始阶段,是系统设计、开发的重要依据,因此需求调研的质量对软件项目的成败至关重要。然而,在调研过程中对用户需求的获取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例如,在项目初期用户对系统的需求往往并不明确,调研人员与用户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等等。本文将结合实际项目经验,简要介绍软件系统需求调研的概念,并对具体的调研过程进行阐述,最后,对软件系统调研的注意事项进行探讨。

2软件系统需求调研基本知识

2.1软件需求的定义

需求指项目中必须提供的功能或遵守的条件,具体可分为功能性需求、非功能性需求和约束条件。功能性需求,即系统需要实现的具体功能,如报表功能、审批功能等。非功能性需求,指软件质量属性的,包括软件的易用性、响应时间、可靠性、容错性、扩展性等。约束条件则指系统必须满足的一些要求,如使用的浏览器版本、数据库及操作系统版本等。在软件实施过程中,功能性需求的完成标志着系统满足了用户的基本办公要求,在此基础上,非功能性需求的实现程度直接的影响着用户体验,进而影响用户对整个系统质量的感官与评价。

2.2软件需求调研的定义

提到软件系统的建设,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代码开发环节,而容易忽略掉需求调研的重要性。软件需求调研指的是深入的了解用户需求,挖掘存在的问题,并讨论可行的解决办法,最终与用户就目标系统必须要做什么这个问题达成一致。软件需求调研是项目的起点,一份高质量的需求调研能够显著减少项目后期的变更风险,是系统保质、按时的交付的关键。因此,项目启动初期,必须预留出充足的需求调研时间。

2.3软件需求调研的目的

需求调研的目的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正确理解用户的业务现状,充分挖掘用户需求(包括功能性需求及非功能性需求);收集完整的用户资料;划分需求的优先级,为后续的代码开发工作提供依据。

3需求调研的实施

3.1调研前的准备工作

项目启动后,即可开始需求调研的工作。在正式调研前,要明确调研实施人员,其能力与最终需求调研成果的质量息息相关。为了更好的把握用户需求,一个调研团队中应至少由项目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业务专家这三类构成。随后,要制定详细的调研计划,包括{研起始时间,调研对象、涉及的主要模块,调研各阶段预计要花费的时间等,并将调研计划交由用户审核、认可。

3.2实施需求调研

3.2.1调研实施

按照排定的需求调研计划实施调研,并形成调研纪要。调研中,通过向用户复述技术人员所记录内容的方法,查看技术人员的理解是否与用户的表达主旨相一致。调研主体可包含以下几点:

(1)业务的现状及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业务涉及哪些部门、岗位或其它相关者;

(3)业务在部门内及部门间的操作流程;

(4)业务处理过程中是否有一些先决条件、是否有异常处理情况;

(5)用户对提升现有作业模式的需求内容;

(6)非功能性方面的需求;

3.2.2调研方法

(1)访谈法。调研人员与用户面对面的交谈,由用户描述业务现状。并记录访谈内容。

(2)问卷调查法。调研人员将需要了解的问题制作成问卷,分发给业务人员收集信息,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3)实地观察法。调研人员在企业员工实际办公地驻场,观察用户每日的工作流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记录。

(4)查阅资料法。调研人员对用户提供的业务资料进行汇总、分析。

总的来说,访谈法是一种直接有效的获取用户信息的调研方式,也在实际操作中被广泛应用。但是,访谈对象通常很难将他们的工作完整的描述给调研人员,实地观察法便是在访谈的基础上,一个行之有效的了解用户实际业务的方法。同时,实地观察法有助于调研人员发现用户工作中的痛点,而这些细节很可能在访谈过程中被用户忽略。例如,在一项运输系统的调研中,在用户办公地驻场时,我们发现用户日均打印的单据量较大,而当前的打印纸张是单页多联纸,存在人工撕页和手动送纸的问题,每天都需人工看守不停歇的打印当天的路单。另一方面,运输公司原有的针式打印机工作噪音大,干扰客户电话接听,也影响调度人员的工作状态。这些都使打印路单成为调度工作的瓶颈。发现这一问题后,我们即向用户建议,将单页多联打印纸更换为带孔多联打印纸,并采用网络打印的方式,将打印机放置在适合的房间内,通过远程打印便可实现本地的打印工作。通过这些措施,大大节省了人力,提高了调度人员的工作效率,并优化了其工作环境,得到了用户的肯定,也使系统后期的推广得到了更多的用户支持。

3.3编写软件需求说明书

主体调研结束后,要完成软件需求说明书的编制,并提交给用户。尽管编写软件需求说明让很多技术人员非常头疼,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忽略它的重要性,一份高质量的需求说明书,不仅能够让用户认可调研团队的专业素养,而且有助于技术人员整理思路、汇总资料,实现信息的共享,为系统的设计、开发提供便捷。软件需求说明中可以包含的内容有:

(1)用户公司的基本情况,如组织架构、业务现状(要把每个业务部门的业务现状逐条阐述清晰,将调研纪要中的流程图、文档资料、相关截图等罗列在其中);

(2)用户公司现有系统的应用情况,如功能、界面、介绍材料等;

(3)阐明用户希望系统实现的目标,对系统的功能性、非功能性需求。

3.4软件需求说明书的确认

软件调研阶段要与用户针对需求进行反复确认,用户对软件需求说明书的签字确认标志着软件调研阶段的完成。

4需求调研的注意事项

4.1先宏观后微观,由粗到细

调研应采取先宏观后微观的策略,从企业的业务、组织架构等整体情况入手,再顺藤摸瓜,深挖细节。用户是企业业务领域的专家,但调研人员对用户业务的理解往往是有限的,双方在交流中存在隔阂,如果调研从细节入手,调研人员很容易失去对用户核心业务的整体把握。

4.2调研对象要涵盖各个层次的用户,包括领导层、中层以及基层业务人员

首先,领导层更关心项目的宏观目标,因此与领导层调研,可以了解到系统开发的总体目的,所要达到的决策支持等核心方针。其次,中层领导关心工作实现的收益,他们是系统各模块的直接需求者,对相对应功能的定义、业务间的衔接、报表决策进行把控。最后,基层业务人员是系统的操作者,也是真正了解系统各流程具体细节的人,在把握公司领导层以及中层对系统的要求后,调研工作的重点便是针对基层员工展开深入、详细的调研。让相关的基层人员充分参与调研,一方面,可以准确把握每项操作的细节;另一方面,能够对系统后续的推广起到积极的作用。

4.3收集齐所有业务报表、票据等材料,并保留完整的电子版材料

业务相关的报表资料都可以作为后续系统设计中的参考依据,同时,调研人员通过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很可能会发现一些遗漏的信息点。因为调研过程中,用户的描述往往集中于他们常规的工作情况,但是对日常工作中的繁琐细节,以及面对异常情况的处理等特殊情况,很难面面俱到的涉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调研人员对用户的业务不够熟悉,就要仔细研究用户的票据资料,要理解其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字段的由来,对于不清楚的要点要及时的向用户询问,几经反复,对掌握用户真实的业务情况有很大的帮助。

4.4每日的调研成果要以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

每天调研结束后要及时完成调研纪要,整理当日的信息,并且总结出仍需明确的问题,在下一次调研时同用户确认。这样一来便于调研人员梳理思路,避免遗漏,二来,考虑到项目团队成员可能并不能全程参与调研,一份详尽的调研记录更有利于项目组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全面掌握项目相关信息。

4.5对需求的评估与分级

在完成对用户需求的收集后,调研人员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评估和分级。首先,不同部门、不同层级的用户所关心的问题不同,造成他们所提出的需求有可能是相矛盾的,这就需要调研人员通过分析,识别其中不合理的地方并尽早反馈给相关用户进行协调确认,并最终与各方沟通,形成统一、可接受的需求。其次,项目受成本、工期、技术等因素的制约,也许不能一次性将用户提出的所有需求都尽善尽美的实现,因此在编制需求说明之前,调研人员要和用户沟通,将需求按优先级进行分类,确保系统的基本功能以及用户重点关注的功能得到实现。

5结论

综上,软件需求调研中,要准确把握用户需求是非常困难的,调研人员须认真制定调研计划,调研对象的选择除了系统的使用者外,更要包含公司领导及中层领导,以宏观把握管理层对系统的核心要求。此外,调研顺序要先整体后局部,将访谈法与实地观察法相结合,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还可考虑辅以问卷调查及查阅资料法,对调研过程中涉及的业务书面资料要收集全面,并录在调研纪要中。与用户确认调研成果,同时调研人员要对用户需求进行全面分析及优先级的分类,在项目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寻求最合理的需求方案。最后,不能忽略需求规格说明书的编制,只有需求规格说明书得到用户的认可,才能够开始下一阶段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友生.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考试辅导教程(第三版)[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2]张海藩,吕云翔.软件工程[m].人民邮电出版,2013.

[3]陈媛,雷婷.浅谈如何做好软件的需求分析[J].中国科技博览,2010(04).

工业节能调研篇7

财政部副部长廖晓军:

继续完善财税政策进一步促进节能工作

近年来,中央财政实施了一系列财税政策,积极推进节能工作开展。“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继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国家节能目标的实现。

节能工作应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主导,充分调动市场主体在节能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将企业的节能工作置于政府的强力推动和有效监管之下,以重点行业和示范项目为突破口,逐步实现节能资金多元化、运作市场化、发展产业化。做好节能工作要将财政政策与产业政策结合起来,形成合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

一、理顺能源产品价格,抑制能源低成本消费

推进节能首先要理顺能源类产品价格,将低成本使用能源的鼓励政策改为高成本使用能源的约束政策。具体来讲:一是要将目前矿业权无偿取得和有偿取得的双轨制,统一改为有偿取得,实行探矿权和采矿权的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还原资源成本。二是要强制矿山企业提取安全费用,加大安全投入,还原安全成本。三是要建立矿业企业矿区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的责任机制,强制企业从销售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用于矿山环境的恢复、生态补偿,还原环境成本。四是要建立健全员工权益保障机制,所有能源生产销售企业必须保证员工的基本收入、基本福利等权益,还原人工成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顺包括煤电、原油与成品油等在内的各类能源产品的比价关系,使资源、能源的节约利用企业从中受益并快速发展。

二、调整完善现有税收政策,择机出台更有利于节能的优惠措施

一是密切跟踪国际油价变化,研究完善燃油税改革方案,并积极创造条件,推进燃油税尽快出台。二是在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研究制定新的企业所得税法过程中,考虑将节能设备作为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对象之一,鼓励节能设备推广使用。三是研究全国范围内资源品目的资源税税额调整方案,并逐步完善资源税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四是研究调整车辆购置税现行税率结构,并与鼓励环保和节能相结合,引导消费者购买低能耗、低排放汽车。五是根据《可再生能源法》要求,对促进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税收政策进行系统研究。六是配合国家《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及“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的实施,统筹研究相关领域促进节能的税收激励和约束政策。

同时,中央财政将根据节能工作需要,着重从节能产品生产、节能设备应用、节能技术研发推广,以及限制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性产品出口等方面入手,适时研究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在约束、限制能源浪费方面,考虑实行差别化税收政策,鼓励节能、惩治高能耗,进一步调整完善资源税,研究提高燃油使用效率、促进燃油节约的税收制度,尽快形成有利于节能的长效机制。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发挥政策导向作用

一是中央财政将在整合现有资金来源渠道的基础上,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加大对节能工作的支持力度,引导和支持节能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重点支持节能共性技术的产业化和节能通用设备的国产化,同时,建设一批重点节能示范项目,引导社会资金增加节能投入,促进节能产业的蓬勃发展。可考虑以绿色照明器具和高污染、高能耗行业为突破口,探索政府推动节能工作的新机制和新方式。

二是研究促进常规化石能源替代的支持方式和相应措施,按照《可再生能源法》的有关要求,在管好、用好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的同时,继续对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煤制油等石油替代工作进行深入研究、认真测算,争取尽快出台针对性强、可操作的扶持政策。

四、积极开展政府采购,支持采购节能产品

以政府采购为手段,加大对具有典型意义的节能产品的采购力度,鼓励节能产品在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的推广应用,发挥党政机关在节能方面的表率以及对全社会的辐射、带动作用。

五、进一步支持国家标准体系建设,完善能效标识制度

通过该项工作,提高企业准入门槛,将潜在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排除在行业之外,强制企业节能降耗,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建筑节能工作

建设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继续做好新建建筑节能工作

一是有效控制新建建筑面积,从源头上遏制建筑能耗增长过快的势头。二是进一步完善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强化以建筑节能强制性技术标准的贯彻执行为主要内容的工程全过程监管,在工程建设中形成一个各环节互动、各主体互动、行之有效的闭合管理。三是将建筑节能专项检查制度化,在建设领域形成强有力的节能风暴,推动建筑节能工作的全面开展。四是推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及北方严寒寒冷地区率先实施更高节能目标的设计标准。逐步完善评价标准,通过试点示范,推动以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及环境保护为核心的绿色建筑,并逐步提高其比重,促进新建建筑节能目标和节能模式双跨越。

二、突出抓好公共建筑节能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新建大型公共建筑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的监管机制,达不到节能强制性标准的,不得投入使用。二是建立并逐步完善既有大型公共建筑运行节能监管体系,制定运行节能管理制度和标准,对既有高耗能的大型公共建筑和政府办公建筑逐步实施节能改造。政府办公建筑率先进行节能改造,从2007年开始逐步对政府办公建筑中不符合现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进行节能改造,争取到“十一五”期末,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单位面积平均电耗降低20%。三是积极探索公共建筑节能新机制,建立针对高耗能的公共建筑的能耗统计制度、能效审计和披露制度,逐步建立公共建筑能耗定额和超定额加价制度,对新建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进行强制的节能检测并对其能耗指标进行标识。会同国家发改委在北京市评选十大不节能建筑,并向社会披露。其它有条件的城市也可比照进行。

三、积极稳妥地推进北方地区供热体制改革

尽快实行将采暖补贴由“暗补”变“明补”,加快推进供热商品化、货币化;完善供热价格形成机制,制定建筑供热采暖按热量收费政策,鼓励供用热双方的节能行为;新建建筑必须实行按用热量收费,既有建筑要实行按热计量收费或进行节能改造后实行按热计量收费;按照节能和环保的要求整合供热资源,提高热能生产和供热效率;切实保障低收入群体的采暖,加强供热市场监管和应急保障。

四、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

抓紧推进太阳能、浅层地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我部将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一方面开展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的经济激励政策研究工作,另一方面制定太阳能光热、光电、地热能应用的实施方案,并选择条件成熟的城市进行示范,全面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带动市场需求,推动相关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体系的形成及产业的发展。

五、组织实施国家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中的建筑节能工程

按照节能工程实施方案,要着力做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十一五”期间,在北京等四个直辖市率先实施节能65%的地方标准,并逐步上升为国家标准,力争“十二五”期间在北方寒冷地区和有条件的城市推广;二是加大绿色建筑推广力度及部署更低能耗建筑示范;三是进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等城市级示范;四是建立和完善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应用的成套技术和配套政策法规,并同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建筑节能技术支撑体系。

六、积极推进建筑节能技术进步

一是加快对建筑节能关键技术进行攻关,促进传统建筑业和建材业的改造和提升。二是推进以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保为核心的绿色建筑。三是进一步促进建筑节能技术体系、新型墙材技术与产品的发展。

七、建立健全建筑节能法律法规,逐步完善节能省地型建筑经济激励政策

通过立法明确建筑节能的法律地位和相关主体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目前,《建筑节能管理条例》已提请国务院审议,我们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相关工作,确保今年内该条例能颁布实施。同时,积极参与《节约能源法》的修订工作。制定节能省地型建筑及绿色建筑经济激励政策是国务院明确的重点工作。我们将与国务院有关部门积极沟通,确定节能省地型建筑经济激励政策的思路、重点领域、基本框架和体系,明确工作任务,抓紧落实。

八、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建筑节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充分利用国际资源,紧密围绕建筑节能、资源节约、绿色建筑等优先领域,以合作、交流、技术培训等多种方式引进国外先进理念、经验、技术,不断充实和完善我国建筑节能与资源节约等优先领域的政策、法规、标准、技术体系。召开“第三届国际智能、绿色建筑及建筑节能大会”,打造国际化的新技术及新产品交流平台,更好地指导和推动全国建设领域节能工作,以实现建筑节能的跨越式的发展。

上海市副市长:周禹鹏

抓住关键,重在落实,确保完成“十一五”和今年节能降耗任务

我们将根据这次会议的精神和工作部署,认真学习,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进一步将上海节能降耗工作向纵深推进。

一、抓住“三大节能重点”,管好存量

一是抓住重点用能单位。全市年耗能量在5000吨标煤以上的单位有800多家,用能量约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70%。我们将把这些单位作为重点管理对象,加强监控。二是抓住重点耗能设备。对于炉窑、风机、水泵、电机、中央空调等耗能多的设备制定专门管理办法,加快改造换代。三是抓住重点产品单耗。对于钢铁、乙烯、玻璃等主要耗能产品,按照国际先进水平制定产品单耗限额标准,对达不到标准的,限期进行整改。

二、严格实施“两项节能制度”,管住增量

一是对汽车、空调、冰箱等节能潜力大、使用面广的用能产品,严格实施能效标识制度。二是进一步强化实施建设项目能耗审核制度,新建项目必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从源头上把住高能耗、低附加值项目的准入。

三、采取“三种淘汰方式”,做好减量

一是结合区域功能转换调整企业。主要是结合世博会会址、苏州河等区域的功能转换,通过搬迁、淘汰等方式调整现有企业。二是结合行业调整淘汰劣势企业。主要是对污染严重、技术落后、布局不合理的行业,实施严格的管理措施,推进高能耗、低附加值行业的退出。三是结合零星工业点整合淘汰劣势企业。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的要求,把零星工业点企业淘汰或集中到工业区内。

四、开拓“三个节能新领域”,扩展空间

一是加强建筑节能。目前上海建筑用能占全市用能总量的近20%。我们将把建筑物作为耗能产品,在设计、建设和使用的全过程中进行节能管理和节能改造。二是加强交通节能。目前上海成品油消费中交通用油近60%。我们把交通节能作为节能的新的重点领域。三是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重点是太阳能和风能,每年组织实施一批示范工程和重点工程。

五、创新“三种节能机制”,力求突破

一是发挥能源价格机制作用,加快建立反映能源供求状况和体现能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按照产业政策实施差别化能源价格政策,促进节能。二是进一步发挥大型能源企业作用,电力、燃气等国有能源企业不仅要做好内部节能,而且要发挥综合优势,承担为用户节能降耗服务的社会责任。三是扶持节能服务公司(eSCo)发展,为用户提供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管理等专业服务,推进“能效电厂”建设。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强节能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山东省副省长王仁元:

理清思路狠抓落实促进节能工作上新水平

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全国节能工作会议,对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节能工作,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将按照这次会议的要求,进一步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促进山东省节能工作再上新水平。

我们要进一步强化措施,确保节能降耗落到实处。

一、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制和考核问责制

省委、省政府在已经建立的决策目标、执行责任和监督考核“三个体系”基础上,今年又把节能降耗指标纳入监督考核体系,将“十一五”和今年的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了各市、各有关部门和重点企业。省政府每半年公布一次各市万元GDp能耗、电耗和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情况,每季度公布一次1000户重点企业能耗情况,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和企业法人代表是本地区、本系统和本企业节能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依据节能降耗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奖惩。

二、加快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

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对新上项目一律进行能耗预审核,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的发展,新上高耗能项目设备工艺和能耗水平必须达到国际或国内一流水平。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服务业和生态农业。加大技改投入,加快高耗能行业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突出发展循环经济,组织实施好“123”示范工程,即重点抓好10个循环经济型城市,20个循环经济行业和园区,300个循环经济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调整能源结构,积极发展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尽快改变我省一次能源单一的状况。

三、加快节能技术创新和推广

积极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和产学研联合,集中力量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关键技术、成套装备和工艺流程,推广应用一批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近期集中在工业、农业、建筑业领域推广100项重大节能技术、100项重大节能装备,实施100项重大节能示范项目。

四、加快构建政策保障机制

充分发挥省政府节能专项资金、结构调整资金和技术创新资金的导向作用,整合各种资源,形成支持节能降耗的合力。进一步修订重点产品和设备工艺能耗标准,制定服务业、建筑业能耗标准,探索建立超标准耗能加价制度,为指导企业节能降耗提供政策依据。完善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办法,深入开展节约型机关创建活动,带动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区、节约型学校的建设。

工业节能调研篇8

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央提出加快两个根本性转变以来,我国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了积极进展,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淡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环境压力日益增大。“十一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必须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领域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损失浪费,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创造尽可能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节约意识,尽快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此,现就做好今明两年建设节约型社会重点工作通知如下:一、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工作(一)大力推进能源节约。1.落实《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提出的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研究提出《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主要目标、重点内容、保障措施、实施主体,以及分年度实施计划、国家支持的重点。2005年启动节约和替代石油、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建筑节能、政府机构节能、绿色照明、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7项工程。2.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节能。突出抓好钢铁、有色、煤炭、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节能,国家重点抓好1000家高耗能企业,提出节能降耗目标和措施,加强跟踪和指导。3.推进交通运输和农业机械节能。加快淘汰老旧汽车、船舶和落后农业机械。加快发展电气化铁路,实现以电代油。研究提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系统的具体措施。开发和推广清洁燃料汽车、节能农业机械。推动《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国家标准的实施,从源头控制高耗油汽车的发展。按照国务院批准实施的试点工作方案,稳步推进车用乙醇汽油推广工作。4.推动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抓紧出台《关于新建居住建筑严格执行节能设计标准的通知》。贯彻实施《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指导意见》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新建建筑严格实施节能50%的设计标准,推动北京、天津等少数大城市率先实施节能65%的标准。深化北方地区供热体制改革,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开展建筑节能关键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工程应用技术研发、集成和城市级工程示范,启动低能耗、超低能耗和绿色建筑示范工程。5.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推行空调、冰箱等产品强制性产品能效标识管理,扩大节能产品认证,促进高效节能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加快淘汰落后产品。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居民住宅中推广采用高效节电照明产品。严格执行公共建筑夏季空调室内温度最低标准,在全社会倡导夏季用电高峰期间室内空调温度提高1-2度。在农村大力发展户用沼气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推广省柴节煤灶。6.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推进大型水电、风电基地建设;在西部电网未覆盖地区发展小水电和太阳能发电,在东部沿海地区和有居民的海岛大力推进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在农村地区推广风能、太阳能利用。组织生物质能资源调查及生物质能技术示范和推广;研究制定可再生能源配额、价格管理等配套规章和实施措施。大力推进能源林基地建设和开发利用。7.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落实电力需求侧管理及迎峰度夏工作的部署,加强以节电和提高用电效率为核心的需求侧管理,完善配套法规,制定有效的激励政策,推广典型经验,指导各地加大推行力度。8.加快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节能投资担保机制,为企业实施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二)深入开展节约用水。1.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认真研究提出关于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性文件,适时召开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会议。继续开展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重点抓好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和宁夏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建设。研究提出水资源宏观分配指标和微观取水定额指标,推进国家水权制度建设。2.推进城市节水工作。积极开展节水产品研发,加大节水设备和器具的推广力度,指导各地加快供水管网改造,降低管网漏失率。推动公共建筑、生活小区、住宅节水和中水回用设施建设。推进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加快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市场的改革。3.推进农业节水。继续推进农业节水灌溉,推广农业节水灌溉设备应用,大力推进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积极开展农业末级渠系节水改造试点。在丘陵、山区和干旱地区积极开展雨水积蓄利用,支持农村水窖建设,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扩大节水作物品种和种植面积。开展农村、集镇生态卫生旱厕试点。4.推进节水技术改造和海水利用。推进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矿井水资源化利用。推进沿海缺水城市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5.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严格控制超采、滥采地下水。防治水污染,缓解水质性缺水。(三)积极推进原材料节约。1.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严格设计规范、生产规程、施工工艺等技术标准和材料消耗核算制度,推行产品生态设计和使用再生材料,减少损失浪费,提高原材料利用率。2.延长材料使用寿命和节约木材。鼓励生产高强度和耐腐蚀金属材料,提高材料强度和使用寿命。加强木材节约代用,抓紧研究提出《关于加快推进木材节约和代用工作的意见》。3.研究实施节约包装材料的政策措施。重点研究禁止过度包装的政策措施,2005年针对社会反映强烈的月饼等过度包装和搭售问题,从市场价格入手出台规范性意见。落实发展散装水泥的政策措施,从使用环节入手,进一步加大散装水泥推广力度。(四)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1.实行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修订和完善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完善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制度。推进土地复垦。2.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试点。指导村镇按集约利用土地原则做好规划和建设,促进农村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启动“沃土工程”,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3.研究提出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措施。重点研究提出城市建设节约利用和集约利用土地的政策措施,以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集约利用土地的意见。4.进一步限制毁田烧砖。认真实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通知》(国办发[2005]33号),推动第二批城市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有关部门要适时联合召开“全国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五)加强资源综合利用。1.推进废物综合利用。要以煤矿瓦斯利用为重点,推进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以粉煤灰、煤矸石、尾矿和冶金、化工废渣及有机废水综合利用为重点,推进工业废物综合利用。2.做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以再生金属、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利用为重点,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推进生活垃圾和污泥资源化利用。3.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推行农资节约。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以及秸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技术。研究提出农户秸秆综合利用补偿政策,开展秸杆和粪便还田的农田保育示范工程。推广节肥、节药技术,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鼓励并推广农膜回收利用。二、加快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一)加强规划指导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编制《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海水利用专项规划》、《全国节水灌溉规划》、《全国旱作节水农业发展规划》、《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农村沼气工程建设规划》、《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建设规划》。加快出台《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明确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产业项目,促进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产业项目发展,淘汰技术水平低、消耗大、污染严重的产业。(二)健全节约资源的法律法规。抓紧制定和修订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配合全国人大财经委研究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修订建议,重点研究建立严格的节能管理制度、明确激励政策、规范执法主体、加大惩戒力度等。配合全国人大环资委研究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修订《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起草《节约用水管理条例》。抓紧出台废旧家电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完善回收体系,建立生产者责任制。加强石油节约、建筑节能、墙体材料革新、包装物和废旧轮胎回收等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法律法规建设,做好相关立法工作。(三)完善资源节约标准。编制《2005━2007年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标准发展计划》。制定风机、水泵、变压器、电动机等工业用能产品和家用电器、办公设备强制性能效标准,完善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研究制定《轻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制定《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建筑节能工程施工验收规范》。修订节水型城市考核标准和雨水利用标准,完善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加大农业节水灌溉设备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和实施力度。制定和实施新的土地使用标准,建立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和考核标准,完善村镇规划标准。研究提出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行业标准,制定《矿山企业尾矿利用技术规范》。(四)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市场化改革进程,逐步建立能够体现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落实全国水价改革与节水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推进阶梯式水价制度和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加价收费方式。逐步推进农业水价改革试点,依法全面整顿农业供水末级渠系的水价秩序,取消水费计收中的搭车收费,制止截留挪用。加大实施峰谷分时、丰枯和季节性电价力度,扩大执行范围。对高耗能行业中国家淘汰类和限制类项目,继续实行差别电价。研究制定建立煤热价格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改革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理顺天然气与其他产品的比价关系。运用价格机制调控土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五)完善有利于节约资源的财税政策。研究制定鼓励生产、使用节能节水产品的税收政策,以及鼓励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的经济政策。研究制定鼓励低油耗、小排量车辆的财税政策。调整高耗能产品进出口政策。积极研究财税体制改革,适时开征燃油税,完善消费税税制。加大公共财政对政府节约资源管理和政府机构节能改造的支持力度。逐步扩大节能、节水产品实施政府采购的范围。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在理顺现有收费和资金来源渠道的基础上,研究建立和完善资源开发与生态补偿机制。(六)推进节约资源科学技术进步。国家科技计划继续加大对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组织开发和示范有重大推广意义的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雨洪收集和苦咸水综合利用技术、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拆解技术、流程工业能源综合利用技术、重大机电产品节能降耗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以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努力取得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在中央预算内投资(含国债项目资金)中继续支持一批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重大项目,包括重大技术示范项目、重大资源节约技术开发和产业化项目等。贯彻实施《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修订《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编制重点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先进适用技术目录。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推广应用力度。(七)建立资源节约监督管理制度。建立高耗能、高耗水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完善重点耗能产品和新建建筑市场准入制度,对达不到最低能效标准的产品,禁止生产、进口和销售;对公共建筑和民用建筑达不到建筑节能设计规范要求的,不准施工、验收备案、销售和使用;对矿山尾矿中资源品位严重超标的,要采取强制回收措施。在2004年有关部门联合开展资源节约专项检查的基础上,组织各地节能监察(监测)中心对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重点企业开展节能监督检查。对北方采暖地区、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情况分别组织一次规模较大的专项检查。针对2005年3月1日起施行的强制性能效标识管理和7月1日起施行的《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国家标准,组织全国性的国家监督抽查活动。继续开展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专项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各种浪费资源的做法和行为,要严肃查处。研究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制度。加强和完善能源、水资源以及节能、节水统计工作。三、加强对资源节约工作的领导和协调(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铁道部、交通部、水利部、农业部、商务部、国资委、税务总局、质检总局、环保总局、统计局、林业局、法制办、国管局、电监会、海洋局等有关部门要根据确定的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按照职责分工,尽快制定具体政策措施,积极做好资源节约工作。为了加强各有关部门间的协调配合,由发展改革委负责做好组织协调,牵头建立由有关部门参加的部门协调机制,加强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组织实施资源节约的主要工作在地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特别是省级人民政府要对本地区资源节约工作负责,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并建立相应协调机制,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和分工,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工作。各地区、各部门在推进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中,要注重发挥人民团体和行业协会的作用。(二)政府机构要带头节约。各级政府部门要从自身做起,带头厉行节约,在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发挥表率作用。要制定《推动政府机构节能的实施意见》,建立政府机构能耗统计体系,明确能耗、水耗定额,重点抓好政府建筑物和采暖、空调、照明系统节能改造以及公务车节能。落实《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推行政府机构节能采购,优先采购节能(节水)产品和节约办公用品,降低费用支出。各级政府在认真做好机关节约工作的同时,更要抓好全社会的节约工作。为此,要抓紧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进一步健全干部考核机制,将资源节约责任和实际效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和干部考核体系中。(三)组织开展创建节约型社会活动。要研究制定《创建节约型社会实施方案》,在“十一五”期间创建一批节约型城市、节约型政府机构、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区,发挥示范作用,并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资源节约的路子。要及时总结和推广节约型社会建设中的经验和典型。在冶金、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建材、造纸、酿造等重点行业,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生物质能综合利用、废旧家电、废旧轮胎、废纸回收利用、绿色再制造等重点领域和产业园区及城市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通过试点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确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技术领域和重大项目领域,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提出按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规划、建设、改造产业园区和建设节约型城市的思路。(四)努力营造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良好氛围。建设节约型社会涉及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2005年要围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这一主题,继续开展“资源节约行”活动。要组织新闻媒体采访,集中宣传节约资源的先进典型,揭露和曝光浪费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和现象。要在工矿企业职工中开展“我为节约做贡献”活动,在中小学校开展“珍惜资源、从我做起”活动,在宾馆开展“争创绿色饭店”活动,在社区开展“创建绿色社区”活动,在中央国家机关开展“做节约表率”活动,在全国质量月开展“降废减损兴质量”活动。要认真组织好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以及世界水日、土地日、环境日等宣传活动,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公益广告和征文活动。同时,要加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研讨和交流,2005年底在北京举办建设节约型社会展览会,择时组织开展节能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先进典型推广现场会及技术交流会。各地区、各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意义,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各项工作安排,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抓紧制订具体实施方案,精心组织,认真抓好落实,切实抓出成效。

工业节能调研篇9

【关键词】节能环保技术路线图

随着世界人口的迅猛增长,以及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不可再生资源遭到掠夺式开采、能源消耗几何级增长、环境污染程度大大超出了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节能与环保问题已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暖已成为全人类发展共同面临的课题,正在受到全球的关注。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供技术、装备和服务保障的产业,是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服务业紧密结合并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在狭义上可以理解为终端控制,即在环境污染控制与减排、污染清理以及废物处理等方面提品和服务,在广义的理解则包括生产中的清洁技术、节能技术,以及产品的回收、安全处置与再利用等。节能环保产业是跨行业、涵盖面宽的综合性产业,主要包括节能装备产品、环保装备产品、资源循环利用、节能服务和环保服务等领域。

近年来,现代工业高速发展,资源过度开采,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环境污染不断加重,极端天气、海啸、地震、温室效应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已经引起各国的高度重视。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式面临着重大变革调整,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等已经成世界发展的新趋势。特别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实施绿色新政,发展绿色经济已成为全球的共识。

1我国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节能环保问题,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技术,节能环保产品和服务的市场规模越来越大。目前,全球节能环保产业相关产品贸易额在国际贸易各类商品的排名中已上升到第4位。在发达国家,节能环保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09年,全球环保产业规模达到6520亿美元,同比增速远高于全球经济发展,环保产业已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0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2万亿元,从业人数2800万人。产业领域不断扩大,技术装备迅速升级,产品种类日益丰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在节能领域,干法熄焦、纯低温余热发电、高炉煤气发电、炉顶压差发电、等离子点火、变频调速等一批重大节能技术装备得到推广普及;高效节能产品推广取得较大突破,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节能服务产业快速发展,到2010年,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节能服务产业产值达830亿元。在资源循环利用领域,“三废”(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装备广泛应用,再制造表面工程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再生铝蓄热式熔炼技术、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和包装物资源化利用技术装备等取得一定突破,无机改性利废复合材料在高速铁路上得到应用。在环保领域,已具备自行设计、建设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发电厂及大型火电厂烟气脱硫设施的能力,关键设备可自主生产,电除尘、袋式除尘技术和装备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环保服务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大部分烟气脱硫设施和污水处理厂采取市场化模式建设运营。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今后5年,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十二五”将是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一个新起点。

在追求低碳与经济协同发展的背景下,节能环保产业无疑具有巨大的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据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估算,“十二五”期间,我国环保投资需求约为3.1万亿元,将比“十一五”增加1倍多。投资快速增长将大幅拉动环保产业产值,全国工商联表示,预计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5.3万亿元,相当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10%左右,年均增长率达到20%;节能环保骨干企业产值年均增长率达30%,将形成若干个年产值过百亿元的大型节能环保企业。

2黑龙江省技术路线图绘制

我省是能源大省

,也是高耗能企业较为集中的省份,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调整和优化结构的重要抓手,是实现我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保证。近年来,通过加快构建节能环保型产业结构、建立和完善节能环保产业技术支撑、建立健全法规和政策体系等方面为切入点,严把投资和项目建设关口,引导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新兴节能环保产业,积极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关键和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提高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和创新能力;积极引导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强化企业创新能力建设,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着力开拓和培育市场需求,大力开展应用示范,加大投资和财税政策扶持力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

节能环保产业是我省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我省出台了《黑龙江省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并实施了《黑龙江省新兴产业发展三年倍增行动计划》、《黑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黑龙江省关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黑龙江省工业节能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有力保障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虽然,我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内先进省市相比,发展相对落后,产值在全省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很低,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要求很不适应等问题亟待解决。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不仅是我省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必然要求。大力发展我省的节能环保产业,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重点工程建设为依托,围绕污染治理、节能减排、生态保护等领域,加快突破关键技术,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提升节能环保服务能力,强化政策导向,突出区域特色,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增强节能环保产业的国内外的竞争力,把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成为具有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黑龙江省节能环保领域技术路线图的研究绘制,是在借鉴、参考国内技术预测成功案例和我省以往研究经验的基础上,从我省战略需求出发,充分结合我省节能环保领域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以德尔菲调查为主,同时综合运用文献调查、头脑风暴法、专家会议和其他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制定工作,以确保技术路线图的战略性、前瞻性、科学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

问卷调查:节能环保领域专家调查问卷指标分为“对该课题的熟悉程度、对黑龙江省的重要度、预期技术实现时间、研发水平、技术实现途径、预期产业化时间”等6个一级指标,分设若干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在把握未来节能环保领域发展的基础上,研究组采用文献调查、专家会议调查、收集国家(省)现有科技计划项目的方式,并结合我省发展现状,确定了第一轮德尔菲调查的40项技术课题。经过第一轮德尔菲调查后的数据分析结果,依据专家的意见与建议,确定了第二轮德尔菲调查的23项技术课题。德尔菲调查共开展两轮,有数百位来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等方面的专家参与了问卷调查。最终通过确定了2个专题领域,共4项关键技术,分解出23项技术课题。

专利分析:据我省的实际情况和德尔菲调查问卷,主要从水污染防治与水环境修复、废弃物质资源化、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等四个方面进行专利检索分析。截至2011年7月,节能环保研究领域研究组从中国知识产权网专利数据库中检索了1985年以来收录的国内申请的新能源领域的专利数据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由于专利申请到公开有18个月的滞后期,因此2010年和2011年的数据仅供参考)。

swot分析:根据战略研究,结合专家意见,对我省节能环保领域现状开展自身优势(strength)和弱势(weakness)以及外部存在的机遇(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等因素分析,形成的swot分析矩阵图。

技术路线图绘制:以德尔菲调查统计结果为基础,按“专题领域——关键技术——重要度指数——发展路径”主线,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确定专题领域,选择出的关键技术,由关键技术分解出优先研发技术课题;二是雷达图描述技术课题的综合重要度指数(综合技术重要度和研发基础);三是以调查数据为基础,综合考虑技术重要度指数、研发基础、预期实现时间和技术发展路径,以时间序列系统描述节能

保领域关键技术研发的时序,最终形成技术路线图。

参考文献:

[1]《2011中国节能减排发展报告》——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协会.

[2]《2010中国节能减排产业发展报告--探索低碳经济之路》——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

[3]《中国至2050年生态与环境科技发展路线图》——中国科学院生态与环境领域战略研究组.

工业节能调研篇10

【关键词】节能环保技术路线图

随着世界人口的迅猛增长,以及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不可再生资源遭到掠夺式开采、能源消耗几何级增长、环境污染程度大大超出了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节能与环保问题已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暖已成为全人类发展共同面临的课题,正在受到全球的关注。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供技术、装备和服务保障的产业,是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服务业紧密结合并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在狭义上可以理解为终端控制,即在环境污染控制与减排、污染清理以及废物处理等方面提供产品和服务,在广义的理解则包括生产中的清洁技术、节能技术,以及产品的回收、安全处置与再利用等。节能环保产业是跨行业、涵盖面宽的综合性产业,主要包括节能装备产品、环保装备产品、资源循环利用、节能服务和环保服务等领域。

近年来,现代工业高速发展,资源过度开采,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环境污染不断加重,极端天气、海啸、地震、温室效应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已经引起各国的高度重视。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式面临着重大变革调整,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等已经成世界发展的新趋势。特别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实施绿色新政,发展绿色经济已成为全球的共识。

1我国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节能环保问题,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技术,节能环保产品和服务的市场规模越来越大。目前,全球节能环保产业相关产品贸易额在国际贸易各类商品的排名中已上升到第4位。在发达国家,节能环保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09年,全球环保产业规模达到6520亿美元,同比增速远高于全球经济发展,环保产业已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0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2万亿元,从业人数2800万人。产业领域不断扩大,技术装备迅速升级,产品种类日益丰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在节能领域,干法熄焦、纯低温余热发电、高炉煤气发电、炉顶压差发电、等离子点火、变频调速等一批重大节能技术装备得到推广普及;高效节能产品推广取得较大突破,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节能服务产业快速发展,到2010年,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节能服务产业产值达830亿元。在资源循环利用领域,“三废”(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装备广泛应用,再制造表面工程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再生铝蓄热式熔炼技术、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和包装物资源化利用技术装备等取得一定突破,无机改性利废复合材料在高速铁路上得到应用。在环保领域,已具备自行设计、建设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发电厂及大型火电厂烟气脱硫设施的能力,关键设备可自主生产,电除尘、袋式除尘技术和装备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环保服务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大部分烟气脱硫设施和污水处理厂采取市场化模式建设运营。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今后5年,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十二五”将是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一个新起点。

在追求低碳与经济协同发展的背景下,节能环保产业无疑具有巨大的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据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估算,“十二五”期间,我国环保投资需求约为3.1万亿元,将比“十一五”增加1倍多。投资快速增长将大幅拉动环保产业产值,全国工商联表示,预计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5.3万亿元,相当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10%左右,年均增长率达到20%;节能环保骨干企业产值年均增长率达30%,将形成若干个年产值过百亿元的大型节能环保企业。

2黑龙江省技术路线图绘制

我省是能源大省

,也是高耗能企业较为集中的省份,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调整和优化结构的重要抓手,是实现我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保证。近年来,通过加快构建节能环保型产业结构、建立和完善节能环保产业技术支撑、建立健全法规和政策体系等方面为切入点,严把投资和项目建设关口,引导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新兴节能环保产业,积极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关键和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提高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和创新能力;积极引导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强化企业创新能力建设,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着力开拓和培育市场需求,大力开展应用示范,加大投资和财税政策扶持力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

节能环保产业是我省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我省出台了《黑龙江省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并实施了《黑龙江省新兴产业发展三年倍增行动计划》、《黑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黑龙江省关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黑龙江省工业节能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有力保障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虽然,我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内先进省市相比,发展相对落后,产值在全省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很低,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要求很不适应等问题亟待解决。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不仅是我省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必然要求。大力发展我省的节能环保产业,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重点工程建设为依托,围绕污染治理、节能减排、生态保护等领域,加快突破关键技术,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提升节能环保服务能力,强化政策导向,突出区域特色,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增强节能环保产业的国内外的竞争力,把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成为具有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黑龙江省节能环保领域技术路线图的研究绘制,是在借鉴、参考国内技术预测成功案例和我省以往研究经验的基础上,从我省战略需求出发,充分结合我省节能环保领域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以德尔菲调查为主,同时综合运用文献调查、头脑风暴法、专家会议和其他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制定工作,以确保技术路线图的战略性、前瞻性、科学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

问卷调查:节能环保领域专家调查问卷指标分为“对该课题的熟悉程度、对黑龙江省的重要度、预期技术实现时间、研发水平、技术实现途径、预期产业化时间”等6个一级指标,分设若干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在把握未来节能环保领域发展的基础上,研究组采用文献调查、专家会议调查、收集国家(省)现有科技计划项目的方式,并结合我省发展现状,确定了第一轮德尔菲调查的40项技术课题。经过第一轮德尔菲调查后的数据分析结果,依据专家的意见与建议,确定了第二轮德尔菲调查的23项技术课题。德尔菲调查共开展两轮,有数百位来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等方面的专家参与了问卷调查。最终通过确定了2个专题领域,共4项关键技术,分解出23项技术课题。

专利分析:据我省的实际情况和德尔菲调查问卷,主要从水污染防治与水环境修复、废弃物质资源化、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等四个方面进行专利检索分析。截至2011年7月,节能环保研究领域研究组从中国知识产权网专利数据库中检索了1985年以来收录的国内申请的新能源领域的专利数据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由于专利申请到公开有18个月的滞后期,因此2010年和2011年的数据仅供参考)。

swot分析:根据战略研究,结合专家意见,对我省节能环保领域现状开展自身优势(strength)和弱势(weakness)以及外部存在的机遇(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等因素分析,形成的swot分析矩阵图。

技术路线图绘制:以德尔菲调查统计结果为基础,按“专题领域——关键技术——重要度指数——发展路径”主线,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确定专题领域,选择出的关键技术,由关键技术分解出优先研发技术课题;二是雷达图描述技术课题的综合重要度指数(综合技术重要度和研发基础);三是以调查数据为基础,综合考虑技术重要度指数、研发基础、预期实现时间和技术发展路径,以时间序列系统描述节能

保领域关键技术研发的时序,最终形成技术路线图。

参考文献:

[1]《2011中国节能减排发展报告》——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协会.

[2]《2010中国节能减排产业发展报告--探索低碳经济之路》——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

[3]《中国至2050年生态与环境科技发展路线图》——中国科学院生态与环境领域战略研究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