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先生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8:48:34

石先生篇1

齐白石先生的名望,可以说是举世周知的,不但中国人都熟悉,在世界各国中,也不是陌生人。他的篆刻、绘画、书法、诗句,都各有特点,用不着在这里多加重复叙述。现在要写的,只是我个人接触到的几件轶事,也就是老先生生活中的几个侧面,从这里可以看到他的生活、风趣,对于从旁印证他的性格和艺术的特点,大概也不是没有点滴的帮助吧!

我有一位远房的叔祖,是个封建官僚,曾买了一批松柏木材,就开起棺材铺来。齐先生有一口“寿材”,是他从家乡带到北京来的,摆在跨车胡同住宅正房西间窗户外的廊子上,棺上盖着些防雨的油布,来的客人常认为是个长案子或大箱子之类的东西。一天老先生与客人谈起棺材问题,说道“我这一个……”如何如何,便领着客人到廊子上揭开油布来看,我才吃惊地知道那是一口棺材。这时他已经委托我的这位叔祖另做好木料的新寿材,尚未做成,这旧的也还没有换掉。后来新的做成,也没放在廊上,廊上摆着的还是那个旧的。客人对于此事,有种种不同的评论,有人认为老先生好奇,有人认为是一种引人注意的“噱头”,有人认为是“达观”的表现。后来我到过湖南的农村,才知道这本是先生家乡的习惯,人家有老人,预制寿材,有的做出板来,有的做成棺材,往往放在户外窗下,并没什么稀奇。那时我以一个生长在北京城的青年,自然不会不“少见多怪”了。

我认识齐先生,即是由我这位叔祖的介绍,当时我年龄只有十七八岁。我自幼喜爱画画,这时已向贾羲民先生学画,并由贾先生介绍向吴镜汀先生请教。对于齐先生的画,只听说是好,至于怎么好,应该怎么学,则是茫然无所知的。我那个叔祖因为看见齐先生的画大量卖钱,就以为只要画齐先生那样的画便能卖钱,他却没想,他自己做的棺材能卖钱,是因为它是木头做的,如果是纸糊的即使样式丝毫不差,也不会有人买去做秘器。即使是用澄心堂、金粟山纸糊的也没什么好看,如果用金银铸造,也没人抬得动啊!

齐先生大我整整五十岁,对我很优待,大约老年人没有不喜爱孩子的。我有一段较长时间没去看他,他向胡佩衡先生说:“那个小孩怎么好久不来了?”我现在的年龄已经超过了齐先生初次接见我时的年龄,回顾我在艺术上无论应得多少分,从齐先生学了没有,即由于先生这一句殷勤的垂问,也使我永远不能不称他老先生是我的一位老师!

齐先生早年刻苦学习的事,大家已经传述很多,在这里我想谈两件重要的文物,也就是齐先生刻苦用功的两件“物证”:一件是用油竹纸描的《芥子园画谱》,一件是用油竹纸描的《二金蝶堂印谱》。那本画谱,没画上颜色,可见当时根据的底本并不是套版设色的善本。即那一种多次重翻的印熬,先生描写得也一丝不苟,连那些枯笔破锋,都不“走样”。这本,可惜当时已残缺不全。尤其令人惊叹的是那本赵之谦的印谱,我那时虽没见过许多印谱,但常看蘸印泥打印出来的印章,它们与用笔描成的有显著的差异,而宋元人用的墨印,却完全没有见过。当我打开先生手描的那本印谱时,惊奇地、脱口而出地问了一句话:“怎么?还有黑色印泥呀?”及至我得知是用笔描成的,再仔细去看,仍然看不出笔描的痕迹。惭愧呵!我少年时学习的条件不算不苦,但我竟自有两部《芥子园画谱》,一部是巢勋重摹的石印本,一部是翻刻的木板本,我从来没有从头至尾临仿过一次。今天齐先生的艺术创作,保存在国内外各个博物馆中,而我在中年青年时也曾有些绘画作品,即使现在偶然有所存留,将来也必然与我的骨头同归腐朽。诸位青年朋友啊,这个客观的真理,无情的事例,是多么值得深思熟虑的啊!这里我也要附带说明,艺术的成就,绝不是单靠照猫画虎地描摹,我也不是在这里提倡描摹,我只是要说明齐老先生在青年时得到参考书的困难,偶然借到了,又是如何仔细地复制下来,以备随时翻阅借鉴,在艰难的条件下是如何刻苦用功的。他那种看去横涂竖抹的笔画,又是怎样走过精雕细琢的道路的。我也不是说这种精神只有齐先生在清代末年才有,即如在浩劫中,我们学校里有不少同学偷偷地借到几本参考书,没日没夜地抄成小册后,还订成硬皮包脊的精装小册,这岂能不说是那些罪人们减绝民族文化罪恶企图意外的相反后果呢!

齐先生送给过我一册影印手写的《借山吟馆诗草》,有樊山先生题签,还有樊氏手写的序。册中齐先生抄诗的字体扁扁的,点画肥肥的,和有正书局影印的金冬心自书诗稿的字迹风格完全一样。那时王壬秋先生已逝,齐先生正和樊山先生往来,诗草也是樊山选定的。齐先生说:“我的画,樊山说像金冬心,还劝我也学冬心的字,这册即是我学冬心字体所写的。”其实先生学金冬心还不止抄诗稿的字体,金有许多别号,齐先生也曾一一仿效。金号“三百砚田富翁”,齐号“三百石印富翁”,金号“心出家庵粥饭僧”,齐号“心出家庵僧”,亦步亦趋,极见“相如慕蔺”之意。但稍欠考虑的是:田多为富,印多为贵,兼官多的人,当然俸禄多,但自古官僚们却都讳言因官致富,大概是怕有贪污的嫌疑。如果称“三百石印贵人”,岂不更为恰当。又粥饭僧是寺院中的服务人员,熬粥做饭,在和尚中地位是最为卑下的。去了“粥饭”二字,地位立刻提高了。老先生自称木匠,而不甘做粥饭僧,似尚未达一间。金冬心又有“稽留山民”的别号,齐先生则有“杏子坞老民”之号,就无从知是模拟还是另起的了。金冬心别号中最怪的是“苏伐罗吉苏伐罗”,因冬心又名“金吉金”,“苏伐罗”是外来语“金”的音译,把两个译音字夹着一个汉字“吉”字来用,竟使得齐老先生束手无策。胆大如斗的齐先生,还没敢用“齐怀特斯动”(“怀特斯动”是英语“白石”二字音译)。我还记得,当年我双手捧过先生面赐的那本《借山吟馆诗草》后,又听先生讲了如何学金冬心的画和字,我就问了一句:“先生的诗也必学金冬心了?”先生说:“金冬心的诗并不好,他的词好。”我当时只有一小套石印的《金冬心集》,里边没有词,我忙向先生请教到哪里去找冬心的词。先生回答说:“他是博学鸿词啊!”

齐先生对于写字,是不主张临帖的。他说字就那么写去,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他又说碑帖里只有李邕的《云麾李思训碑》最好。他家里挂着一副宋代陈抟写的对联拓本:“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抟(下有“图南”印章)。”这联的字体是北魏《石门铭》的样子,这十个字也见于《石门铭》里。但是扩大临写的,远看去,很似康南海写的。老先生每每对人夸奖这副对联写的怎么好,还说自己学过多次总是学不好,以说明这联上字的水平之高。我还看见过齐先生中年时用篆书写的一副联:“老树着花偏有态,春蚕食叶例抽丝。”笔画圆润饱满,转折处交代分明,一个个字,都像老先生中年时刻的印章,又很像吴让之刻的印章,也像吴昌硕中年学吴让之的印章。又曾见到他四十多岁时画的山水,题字完全是何子贞样。我才知道老先生曾用过什么功夫。他教人爱怎么写就怎么写的理论,是他老先生自己晚年想要融化从前所学的,也可以说是想摆脱从前所学的,是他内心对自己的希望。当他对学生说出时,漏掉了前半。好比一个人消化不佳时,服用药物,帮助消化。但吃的并不甚多,甚至还没吃饱的人,随便服用强烈的助消化剂,是会发生营养不良症的。

有一次我向老先生请教刻印的问题,先生到后边屋中拿出一块寿山石章,印面已经磨平,放在画案上。又从案面下面的一层支架上掏出一本翻得很旧的《六书通》,查了一个“迟”字,然后拿起墨笔在印面上写起反的印文来,是“齐良迟”三个字。写成了,对着案上立着的一面小镜子照了一下,镜中的字都是正的,用笔修改了几处,即持刀刻起来。一边刻一边向我说:“人家刻印,用刀这么一来,还那么一来,我只用刀这么一来。”讲说时,用刀在空中比划。即是每一笔画,只用刀在笔画的一侧刻下去,刀刃随着笔画的轨道走去就完了。刻成后的笔画,一侧是光光溜溜的,另一侧是剥剥落落的,即是所谓的“单刀法”。所说的“还那么一来”,是指每笔画下刀的对面一边也刻上一刀。这方印刻完了,又在镜中照了一下,修改几处,然后才蘸印泥打出来看,这时已不再作修改了。然后刻“边款”,是“长儿求宝”,下落自己的别号。我自幼听说过:刻印熟练的人,常把印面用墨涂满,就用刀在黑面上刻字,如同用笔写字一般。这个说法,流行很广,我却没有亲眼见过。在未见齐先生刻印前,我想像中必应是幼年听到的那类刻法,又见齐先生所刻的那种大刀阔斧的作风,更使我预料将会看到那种“铁笔”在黑色石面上写字的奇迹。谁知看到了,结果却完全两样,他那种小心的态度,反而使我失望,遗憾没有看到那样铁笔写字的把戏。这是我青年时的幼稚想法,如今渐渐老了,才懂得:精心用意地做事,尚且未必都能成功,而卤莽灭裂地做事,则绝对没有能够成功的。这又岂但刻印一艺是如此呢?

齐先生画的特点,人所共见,亲见过先生作画的,就不如只见到先生作品的那么多了。一次我看到先生正在作画,画一个渔翁,手提竹篮,肩荷钓竿,身披蓑衣,头戴箬笠,赤着脚,站在那里,原是先生常画的一幅稿本。那天先生铺开纸,拿起炭条,向纸上仔细端详,然后一一画去。我当时的感想正和初见先生刻印时一样,惊讶的是先生画笔那样毫无拘束,造形又那么不求形似,满以为临纸都是信手一挥,没想到起草时,却是如此精心!当用炭条画到膝下小腿到脚趾部分时,只见画了一条长勾短股的九十度的线条,又和这条线平行着另画一个勾股。这时忽然抬头问我:“你知道什么是大家!什么是名家吗?”我当时只曾在《桐阴论画》上见到秦祖永评论明清画家时分过这两类,但不知怎么讲,以什么为标准。既然说不出具体答案来,只好回答:“不知道。”先生说:“大家画,画脚,不画踝骨,就这么一来,名家就要画出骨形了。”说罢,然后在这两道平行的勾股线勾的一端画上四个小短笔,果然是五个脚趾的一只脚。我从这时以后,大约二十多年,才从八股文的选熬上见到大家名家的分类,见到八股选本上的眉批和夹批,才了然《桐阴论画》中不但分大家名家是从八股选编中来的,即眉批夹批也是从那里学来的。齐先生虽然生在晚清,但没听说学做过八股,那么无疑也是看了《桐阴论画》的。

一次谈到画山水,我请教学哪一家好,还问老先生自己学哪一家。老先生说:“山水只有大涤子(即石涛)画的好。”我请教好在哪里?老先生说:“大涤子画的树最直,我画不到他那样。”我听着有些不明白,就问:“一点都没有弯曲处吗?”先生肯定地回答说:“一点都没有的。”我又问当今还有谁画得好?先生说:“有一个瑞光和尚,一个吴熙曾(吴镜汀先生名熙曾),这两个人我最怕。瑞光画的树比我画的直,吴熙曾学大涤子的画我买过一张。”后来我问起吴先生,先生说确有一张画,是仿石涛的,在展览会上为齐先生买去。从这里可见齐先生如何认为“后生可畏”而加以鼓励的。但我自那时以后,很长时间,看到石涛的画,无论在人家壁上的,还是在印本书册上的,我都怀疑是假的。旁人问我的理由,我即提出“树不直”。

齐先生最佩服吴昌硕先生,一次屋内墙上用图钉钉着一张吴昌硕的小幅,画的是紫藤花。齐先生跨车胡同住宅的正房南边有一道屏风门,门外是一个小院,院中有一架紫藤,那时正在开花。先生指着墙上的画说:“你看,哪里是他画的像葡萄藤(先生称紫藤为葡萄藤,大约是先生家乡的话),分明是葡萄藤像它呀!”姑且不管葡萄藤与画谁像谁,但可见到齐先生对吴昌硕是如何的推重的。我们问起齐先生是否见过吴昌硕,齐先生说两次到上海,都没有见着。齐先生曾把石涛的“老夫也在皮毛类”一句诗刻成印章,还加跋说明,是吴昌硕有一次说当时学他自己的一些皮毛就能成名。当然吴所说的并不会是专指齐先生,而齐先生也未必因此便多疑是指自己,我们可以理解,大约也和郑板桥刻“青藤门下牛马走”印是同一自谦和服善吧!

齐先生在出处上是正义凛然的,抗日战争后,伪政权的“国立艺专”送给他聘书,请他继续当艺专的教授,他老先生即在信封上写了五个字“齐白石死了”,原封退回。又一次伪警察挨户要出人,要出钱,说是为了什么事。他和齐先生表白他没教齐家出人出钱,因此便提出要齐先生一幅画,先生大怒,对家里人说:“找我的拐杖来,我去打他。”那人听到,也就跑了。

石先生篇2

石磊,男,1924年出生于河南滑县,汉族,陈式太极拳小架著名传人,中国武术七段。少时读书,1946年毕业于郾城高中,受党的地下组织引导,放弃学业(当时已被西北师范学院录取),投笔从戎,于1947年参加人民。亲历洛阳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全国解放后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美国“细菌战”中身染重疴,1966年因病离职休养,定居开封。

他自幼喜爱武术,早年曾习少林拳,1956年开始练习太极拳。1963年至1966年,在大连师从陈敬陶习杨式太极拳。1967年至1974年在开封师从卢问渠习太极推手和陈式太极拳,得卢师馈赠珍藏多年的陈鑫著《太极拳图说》四卷(1933年开封开明书局初版),对陈拳理法产生浓厚兴趣,继而访得陈家沟移居开封的陈鑫亲传弟子、陈氏十八世陈克弟先生,遂投其门下,专心钻研,自1975年至1984年先后十个寒暑,紧随陈师左右,潜心学习,深得先生真传,并在学习过程中与陈氏太极拳著名传人陈伯祥、陈伯先、陈立清等结下深厚情谊,全面系统地掌握了陈氏太极拳小架的理法精要。

1976年“”结束后,武术运动开始复兴。他积极参与开封市武术活动的教研、训练、竞赛和组织工作,先后任太极拳教研组组长、市武术协会副主席,组建太极拳辅导站二十余个,亲自授课培训骨干,受业学员万余人(次),多人在省、市级比赛中摘金夺银,获得中国武术中级段位和省一级拳师。1982年,他参与创编《汴梁武术》杂志,继而在《汴梁武术》、《中州武术》、《少林武术》(《少林与太极》的前身)杂志社任编辑,并在以上期刊发表了《论太极拳的缠丝劲》等学术论文多篇。

1979年,他受开封市体委和武协的委托,在陈克弟先生的指导下,编写出《陈式太极拳(小架)图解》讲义,用现代语言逐势分析了其中理法,增绘了过渡动作的图像,由开封市体委和武协印发给从学人员。随后,他又以陈鑫先生的《陈氏太极拳图说》为纲,结合自己习拳教拳的领悟和体会,对该讲义历经二十年反复锤炼和不断充实,于1999年完成了《陈式太极拳陈鑫拳架》专著,言简意赅地阐明了太极拳拳理和《易》理的结合,拳理和中国传统医学的结合,并着重讲述了太极拳缠丝劲的锻炼与运用,和以丹田为中心结合腰劲、裆劲的运劲方法。此书问世,不仅为习练者提供了一条升堂入室的捷径,也为陈式太极拳小架的普及开展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他为了满足一些有一定基础的陈拳爱好者学习传统套路的热情,不顾年事已高,在教学之余继续研究整理了《陈鑫拳架二套拳》的书稿和图片,因陈氏太极拳二套拳从来只是师徒之间口耳相传,从未见于任何书籍史料,该书的出版必将为广大陈拳爱好者提供一个极好的学习机会。

石磊治学严谨,其拳架秉承其师遗风,沉稳圆活,刚柔相济。现在已是八十多岁高龄,行拳走架依然是中气十足,灵动敏捷。与人演练推手,走化对方来劲精巧无比,使对方自始至终找不到力点和支撑点。他为人宽厚,平易近人,是一位忠厚长者;他带徒授课,呕心沥血,视祖国的武术事业为生命,是一位诲人不倦的师长;他厚德博学,淡泊名利,悉心研究传授小架拳艺,是一位默默无闻的耕耘者。“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在耄耋之年仍然对陈氏太极拳小架的拳理拳法孜孜以求,为陈氏太极拳小架的继承与发展身体力行,其人、其书、其拳,饱醮对陈氏太极小架拳艺的热爱,以一个由病转康,再到拳艺之精者直至最后成为精神矍铄之寿者的神奇经历,昭示引领后来学人,为陈氏太极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石先生篇3

自古以来,黄金、钻石就是财富的象征,而经过精巧设计、匠心制造的各种珠宝首饰,更体现了人们对美和时尚的追求。

随着中国居民收入与财富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也开始不断升级,珠宝首饰等高档消费品的消费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周大生(002867.SZ)从事“周大生”品牌珠宝首饰的设计生产、品牌运营和连锁经营,是国内最具规模的珠宝品牌运营商之一。公司2014年至2016年营业总收入分别为266382万元、272906万元、290180万元,净利润分别为32444万元、35307万元、42667万元,无论从规模还是从持续增长的情况来看,都反映了行业状况和公司的强大竞争实力。

形成行业领先连锁渠道网络

“周大生”是国内中高端主流市场钻石珠宝领先品牌,主要产品包括钻石镶嵌首饰、素金首饰。

公司采取轻资产、整合运营型经营策略,专注于品牌运营、渠道管理、产品研发和供应链整合,不断提升品牌形象和影响力,实现公司的快速发展。截至2016年年底,公司拥有自营店294家,加盟店2162家。

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公司及时把握珠宝行业爆发式增长的历史机遇,依托整合研发、生产外包的优异供应链整合能力,采用外延式、规模先行的渠道建设战略,建立了覆盖面广且深的“自营+加盟”连锁网络。公司目前已形成行业领先的连锁渠道网络,极大地提升了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带来了强大的集群效应和资源整合优势。

在渠道布局方面,公司通过在一、二线城市的核心商圈开设自营店的方式,形成了一批经营管理标准化的样板店,有效地提升“周大生”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从而对城市周边和三、四线城市发展和经营加盟店产生有力的辐射作用和带动作用,构成了以直辖市为核心、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为骨干、三、四线城市为主体的全国性珠宝连锁网络体系。

珠宝首饰作为高端消费品,主要依托商场和专卖店等终端载体进行销售。根据中国珠宝玉石首饰年鉴统计,以商场联营模式进行销售的珠宝首饰占珠宝首饰销售模式的比重约45%。

中国的百货零售行业于2015年达到人民币10875亿元的市场规模。伴随着中国零售百货业的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珠宝首饰作为零售百货业的主要驻店产品,其渠道数量和铺货规模将随之增长,进一步推动珠宝首饰零售额。

品牌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

“周大生”定位于中高端主流市场钻石珠宝领先品牌,为追求品质生活的时尚女性提供流行精品珠宝首饰。

公司紧密围绕“周大生”品牌的定位、价值和理念,制定和实施领先和可行的战略发展规划,不断提升品牌形象和影响力,实现公司的快速发展。

根据品牌定位和战略规划,公司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式品牌整合营销战略,通过优选品牌形象代言人,强化品牌识别;选择电视、纸媒、网络、户外等各种媒介,实行全国、省、城市、店面四级广告联动;举办全国珠宝首饰设计大赛,参加全国性行业展会,实施特色项目营销、公关营销和会员营销;全方位覆盖目标消费群体,不断提高“周大生”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及忠\度。

经过多年在行业内的深耕细作,周大生凭借品牌、渠道、产品、供应链整合、标准化运营等优势,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根据相关部门出具的证明,报告期内,“周大生”品牌市场占有率在境内珠宝首饰市场均排名前三。

石先生篇4

但知白酒留佳客,不问黄公觅素书。

符离道士晨兴际,华岳先生尸解馀。

忽见黄庭丹篆句,犹传青纸小朱书。

石先生篇5

田黄、瓷器、玉石、钩骨……

皆是他的心爱之物,

後来,他索性结束了其它生意,一心做收藏。

从收藏出发,

他寻找的是自己的精神故乡,

从而完成自己的文化修养;

从收藏出发,

他追求的是中国的历史文化,

从而让沉淀的历史再现。

陈兆实先生主要职务与履历

祖籍福建

1986年来港

自小锺爱田黄石

成为田黄定家、赏家、收藏家

後於香港德辅道西开办“云轩”收藏店

全球炎黄子孙爱国促进会理事长

受岳父影响,对石头产生兴趣

陈兆实先生祖籍福建省一个离寿山不远的地方,出生於一个贫穷的家庭。小时候,因为家里穷,没有多的钱其零花,甚至有时候还无法让他填饱肚子。那时,他会拿起刀,在石头上雕刻。替别人刻的印章,赚一两毛钱换饼吃,这时候的他不过十一岁。

也许是天生一双雕刻的手,也许是贫困日子磨砺出来的谋生手段,经由陈兆实先生雕刻过的石头颇具艺术性,常让人爱不释手。长大一些後,他成为一位高级工艺师。

他对石头的好感在小的时候已经萌发,然而兴趣真正成长起来,是因为他的岳父。以前,他也常跟着岳父学习木艺。在他结婚那天,陈兆实先生的岳父送给他一箱寿山石,自那个时候起,陈兆实先生对石头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也逐渐地对寿山石有了些研究。

1986年,陈兆实先生来到香港从商(其父亲早在1956年便来到了香港)。当时,他的心中有个愿望,就是将来有一天,能开设一家博物馆,将自己的珍藏在大家面前展现,传扬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

2006年,陈兆实先生结束了自己的生意,一心一意收藏,做古董研究,四年前,他在香港德辅道西开办了一家名为“云轩”,以交流、交换、交友、交心为目的,以收藏为主的古董店。之所以选址德辅道西,陈兆实先生认为那里汇集了许多古董专家以及作家,他可以在那里广交朋友,以店为平台,传播文化,尽己之力,也为国家做点事。

陈兆实先生锺爱古董、田黄,他说:“石头懂人。”沉醉其间,他感到充实和踏实,他的思想、性格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

石通人性修身养性

上品田黄有灵气,有如生命之光在闪动,这种光同时又是内敛的、蕴藉的,没有夺目耀眼之气,没有浮华虚躁之气,这种宝光也就是田黄的灵魂之光,能与鉴藏者心灵感应。对此,陈兆实先生深有体会。他的意志如石般坚硬,几遇挫折,而始终坚定不移。

商海潮起潮落,波诡云谲,几时欢乐几时愁,来港之後的陈兆实先生在生意场上有过不少成功的经典案例,亦不乏失败的经历,他坦言自己曾经一败涂地,那种从高处跌落的感觉让人痛不欲生。许多人因此一蹶不振,陈兆实先生在那样的情况下昂起头来。重新开始,再获成功。

陈兆实先生的坚强和乐观感染了他的一位在股市上失利的朋友,让他再次站起来後,他的朋友一家对他满怀感激,因为正是陈兆实先生亲身经历的鼓舞,激起了他的朋友对新生的希望。

与田黄石接触,让陈兆实先生对田黄石的认识不断提高,且有收,更有成就感。对於田黄石等古董的了解,他靠的是自学以及对石头那份天生的敏感。管在买石时,偶有看走眼的时候,但是大多时候是判断确的。在他购买的十块石头中,一般有六七块为真且高质地的田黄石,他常流连於玉石市场上淘宝,曾花几千块钱买回一块现价值上亿的田黄石,精的眼光让陈兆实先生感到自豪。

书上曾记载:寿山田黄有六德,一为细,细则匀净,若婴儿肌肤;二为结,石结则坚实耐用,似密实纯金;三为润,石质滋润,不乾不脆,如石泌露;四为腻,石质油性好,石性稳定,美妙常,如肌理泌油;五为温,若蕴玉老熟;六为凝,似清澈明镜。对於此“六德”,陈兆实先生熟稔於心。

陈兆实先生爱石更懂石。二十年前,他曾鉴定过一块石头,当时他跟在场人分析了那块石头里所展现出来矿物质的变化,以此为依据断定那块石头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当时,因为在场许多专家对於田黄石认识不深,大家对此未给出最後结论,後来,经过哈佛大学、清华大学、以及权威机构的许多专家的鉴定,肯定了陈兆实先生的判断,许多有地位的人都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这大大提高了他对收藏的兴致和意愿,他决定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平日里,说起田黄石来,陈兆实先生总是滔滔不绝,对田黄石的锺爱之情溢於言表。

他的店里收藏了许多国宝级的田黄石,田黄石给他带来了成就感,而他收获的除了物质之外,更有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

藏品之价值

在於价格更在於其历史味

田黄石是我国特有的“软宝石”,据说全世界只有我国福建寿山一带的田中出产,因色相普遍泛黄色,又产自田里,故称为田黄石。田黄因质佳色浓,稀少难得,尊为“石中之帝”,价格极高,早有“一两田黄十两金”之说,而现在田黄的价值可以说是“一两田黄万两金”,足以见得其收藏价值。然而,陈兆实先生有些遗憾地说:“香港有这样一个情况,就是懂古董,懂田黄石的许多长者已经去世,而香港的年轻人大多忙着工作或生意上的事,意欲在商海中大展拳脚,很少有人愿意在这些具有文化内涵的宝物上花费心思,他们对田黄石等古董的了解不深。因此,许多好东西,三五百、几千块就会出手,这是非常可惜的。”

陈兆实先生创办“云轩”的初衷便是想将中国的文物收集起来,他最不愿意看到的是这些价值连城,蕴藏着中国数千年文化和历史的文物随意、廉价地流通、流失,这是对文物的亵渎。他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古董。

他说自己一生最爱收藏,真正置身於其中,有一种特别的感觉,从每一块石头中,陈兆实先生学到了许多知识和学问,除了对田黄石本身的认识之外,更有深藏於田黄石内的文化价值。他和许多对中国文物、古董有深厚感情的收藏家一样,当对某件古物爱不释手时,便会先去努力赚钱,然後将其买回,在收藏中,他更添一份理智。在这份理智下,陈兆实先生得以源源不断地买进田黄石、钩骨、瓷器等具有历史价值、经济价值、研究价值的古董,一个个古董文物,是沉淀历史的再现。

陈兆实先生身边有一批学生,平日里,他会根据学生的兴趣,为他们讲解各种玉石的知识,他的女儿在他的影响下,亦对收藏和赏兴致浓,在瓷器的鉴定上颇有成就,於美国从事瓷器鉴定工作。

石先生篇6

原来,50岁的王先生是因双肾结石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在医院接受治疗。

王先生是一家私营企业主,经营着规模中等的一家建材公司。由于天天忙于公司的管理,他几乎没有时间到医院作个体检。用王先生自己的话说,身上不痛不痒的,好端端的要到医院作个什么检查?

两个月前,王先生明显感到自己的精力和体力越来越差,乏力、食欲下降时常困扰着他。他把这些看成是上了年纪的原因,依然不到医院检查。直到出现恶心呕吐、严重贫血晕倒时,才到医院检查。医院的一纸血尿化验单,证明王先生是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王先生发生慢性肾功能衰竭呢?医生们又对王先生进行进一步检查。双肾B超提示,王先生是由于双肾结石所导致的肾积水,从而引发慢性肾功能衰竭。

当听到要命的病因竟是肾结石时,王先生几乎要跳了起来:“肾结石?我怎么会是肾结石呢?我可从来没有痛过啊!”

“不痛,并不等于就没有肾结石。某些肾结石,真的可以不痛。”对王先生的不解,该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石洪波教授如是说。

据石教授介绍,该科开放近50张病床,其中近一半的住院病人为泌尿系统的结石,如双侧或一侧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等。其中有三分之一的结石病人都是没有症状而在健康体检中发现的。也有一些类似王先生这样的病人,是发展到慢性肾功能衰竭才到医院治疗的。

一般说来,疼痛和血尿是肾结石的主要症状。约75%的肾结石患者有腰痛。结石较大,在肾盂中移动度较小时,疼痛多为钝痛,有时是隐痛。结石小,在肾盂内移动度大时,容易引起肾盂输尿管联接部的梗阻而出现肾绞痛。肾绞痛是一种突然发生的严重疼痛,从腰部开始,沿输尿管向下放射至膀胱。疼痛呈阵发性,一般持续数分钟,亦可长达数小时,并有恶心呕吐,有时病人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呈虚脱状态。

血尿是泌尿系结石的第二个重要症状,疼痛和血尿相继出现是肾和输尿管结石的特点;尤其是体力活动较多时,如劳动、运动、骑马和乘车时突然发生疼痛和血尿。但血尿一般较轻,有时肉眼不能看出,但几乎每个病例都能在显微镜下见到从少数到多数的红细胞,因此尿的显微镜检查很重要。

一部分患者在临床上并无结石病的典型疼痛及血尿,而因泌尿系感染的症状就医。在这一类患者中,如不追究引起感染的原发病因,不做泌尿系平片及静脉泌尿系X线造影检查,就容易忽略结石的存在。

还有一部分肾结石长期存在而并未引起明显症状,特别是较大的鹿角形结石。这些因为结石较大,不易活动从而不引起疼痛。相比较大的结石来说,疼痛多半是由活动的小结石引起的。

因此,20岁后的成年人每年都应该进行一次双肾B超检查。这样可以及早发现有无结石,并可以在泌尿外科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

总之,不痛,不等于没有肾结石。要发现泌尿系结石,其实很简单,一个B超,或一次尿常规检查,足以让你远离结石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

石先生篇7

2010年哈密首届奇石展上,王岗与陈西同时看中了精品展中的一方蛋白玛瑙――回头羊,二人问价,藏家却毫无卖石之意,仅以“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为由才拿出展示,二人只好作罢。不成想,第二天几人同乘一辆车,再见面亦是缘分,按耐不住爱石心切,王岗欲曲线“破敌”,声称陈老师非常喜欢这方石,想让崔先生开个价,谁知崔先生却说:“既然陈老师喜欢,那就送给他吧”。王岗见这招不灵,继续发动攻势,以“好石要有好价值”游说崔先生。眼见崔先生有所动摇,王岗便说:“你开价吧,随便开。”

当所有人以为这可能又是石界一笔大额成交的典范时,而从不卖石的崔先生却随口说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低价。要知道,这是多少爱石人都在垂涎的精品啊。即使谈妥了价格,王岗还是不安心,当即就把钱打给了对方。

第二天,崔先生来送石,黑着一张脸说:石友们都在“骂”我,这么好的石头竟然这样就卖了。

耳闻崔先生很久了,哈密藏石家,石界“老兵”,眼光独特,石界理论也能信手拈来。未见其人,偶见其文,洋洋洒洒,鞭辟入里。

确切的说,崔先生是位真真正正的收藏家,很多人“觊觎”他手中的藏品,几番游说其出手也不得法,而当他以极低的价格割爱“回头羊”的时候,引得一片惊讶,其中有埋怨,也有不解。

在这个过程中,最打动人的并不只是藏品的精彩,更是他的人格人品,如此精品,却能抛去世俗割爱于他人,这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这种“大舍”,为他赢得了石界多年如一日的好口碑。

崔先生并没有过多地再谈起当年的故事,或许心中的遗憾一直挥之不去,或许现藏者已转为他人,不便再多说什么。而换位思考便也可以察觉个中心思:作为一个有爱石情结的收藏家,崔先生内心肯定要比常人更能敏感地感受到这份转让宝贝后的“孤独”,而这种不可为外人道的感受恐怕只有寄语于奇石了。

自“回头羊”易主王岗后的几年中,很多人都来游说他,呼市一藏家曾出价到160万;内蒙冯总开着市值170万崭新凌志汽车想与之换购,都未能打动他。

至此以后,崔先生也几乎再没有卖过石头。

结语:

对诗人来说,言为心声;对收藏家来说,奇石何尝又不是表露自己心声的载体呢?细赏这只“回头羊”,五官生得如此精致,头身分明,兼具俏色,连眼神都刻画得惟妙惟肖,仿若活物一般。盈盈几寸,却大显乾坤,难怪爱石之人跃跃欲试、争相购藏。

石先生篇8

邵斌告诉我们:“它就是大松石,印石的一种,鄞州区的东部沿海大嵩一带是它唯一的产地。它可是我们鄞州的又一宝噢。”

东海滋润大松石

人们通常都把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和巴林石并称四大国石,早已名闻艺林。而产于宁波鄞州东南沿海的大松石在中国篆刻史上以其高雅、清纯、莹润著称,更以“有骨气、性适刀”而深受人们喜爱。

地处东海之滨的鄞州区咸祥镇球山村是大松石的唯一产地。球山原是东海象山港中的一座海礁,此礁海拔81米,其形奇特如球,便被命名为球山。《鄞县通志・博物志》载:“球山为流纹岩,系上部之凝灰质流纹岩,在曾经采石之岩基中见有极清楚之断层面,在此断层上附有光滑之笔蜡石薄层,笔蜡石即雕刻图章用形似冻石之石,谓球山曾产玉石者即此也。”由于是海礁,又在港中,如此便有海潮相击,潮起潮落,日月轮回。据《大松石考略》记载:“当球山浸波涛声时,长风数万里,自远而届入象山港,遇诸山之障,折而降迥,卷波鼓浪,变为狂飑,而飓至。势倍剧,人庐畜物受损害者,惨莫能述。”清代史学大师全祖望赋诗《大松石》:“地气有时返,未必无连城。海潮日日来,吞吐太。石其果有知,为我光莹莹。”

在众多名闻遐迩的印石之中也许惟独大松石是喝着大海母亲的乳汁成长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地质因素,使大松石在沧海桑田的巨变中完成自己的涅,形成了独特的矿物质成分。大松石的化学成分构成,以水铝硅酸盐为主,少量有地开石、高岭石等黏土类矿物混生而成。大松石含丰富的锰、铁、钛、铅等元素,所以,色泽非常丰富。奇殊的地质成因使上好的大松石具有极品印石的“六德”,即“润、腻、凝、温、细、结”。这使它不但具有蛋青、玉白、米黄、绛紫、铅灰、朱砂等主色和各色相杂、隐约有纹的色泽,而且软硬适中,手感细腻、凝结温润,成为非常适宜篆刻的印材。

甬上篆刻名家史晓卿先生曾言:“大松石是极好的篆刻石材,其硬度与巴林石相似,按行话说,下刀时有股韧性,正适合刻印。”

元末,用印材料的选择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相传元末明初的著名画家、书法家王冕偶然发现一种名叫“花乳石”的印材,因其质地细腻、易于雕刻,故选其作印材。自此,花乳石印章代替原先的铜、玉印被广泛运用,这也标志着中国篆刻史正式进入了“石章时代”,而以上提到的花乳石应该包括大松石。清代诗人陈莱孝在《论印绝句》一诗中写道“冶金刻石古时章,花乳青田质最良。多事羊求兼稷下,笑他群象太纷张。”也将青田石和大松石单独罗列。由此可见大松石的重要地位。

一直以来,大松石名声在外,载之经籍,而实物若隐若现,佳品更是难得一见。到了清代后期和民国时期,大松石竟成了只闻其名不见其石的奇石。

沙孟海钟爱大松石

大松石真正成为印章的质地是非常值得称道的,它莹润、细腻、温润,冻体多呈微透明状。打磨印石时,可见石粉极为细腻,韧性十足。品质优异的大松石石性通灵,这是别的任何印石所不具备的。因其有受刀韧性极佳之特点,故篆刻细朱文线条挺拔而不易断裂,在篆刻界颇负盛名,因而也得到了老一辈篆刻家的赞誉。

早在1963年10月,沙孟海先生得到了几块大松石印材,尔后当他看到大松石所制的印章时,情不自禁,摩挲许久,盛赞它“材料非常适合篆刻,兼有寿山和青田的品质”,并欣然为之题字,刻“家在赤堇山麓”一印,有款署:“此大嵩石,出吾乡球山,今不可多得,芝篆、道初各以旧藏璞石见诒,采泉使其子剖而治之,分赠诸同乡,亦客中韵事也,癸卯十月,孟海。”沙孟海先生还曾专门为大松石收藏者陈世林题写苍劲有力的“大松石”三个字。

回顾历史,其实早在明末清初时,大松石因其颜色艳丽、易于奏刀而名扬天下,当时著名的学者朱彝尊在给东皋印派创始人许容的《赠许容》一诗中就提及“青田山根冻玉石,稷下里石旧穴空。羊求休嫩大松老,其余粗恶不可砻”。他说青田山脚下产冻玉,怀安县的稷下出寿山石,羊求休石也很好,其余的石头都比较粗糙不是很适合雕刻。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海宁陈目耕著《篆刻针度》八卷,在卷八《选石》中介绍了十六种印石,将大松石排在第三位,并记录说“大松石,出浙江宁波府大松所。其质类玉,间有洒墨黑斑,文采流丽,真者稀少,假者烧斑伪造,最可乱真,不足贵也。开采时,必以牛祭,后戚南塘以羊易之,此石遂绝。后人呼此石为羊求休。”

数百年来,大松石为文人雅士所宝重,被誉为“幽人化士”独步石林。

上世纪60年代,时任宁波市工艺美术研究所负责人的曹厚德先生,在沙孟海先生的介绍下,找到沪上鄞县籍人士即著名的收藏家、篆刻家、西泠印社常务理事秦彦冲先生,将其随身所带的大松石交由秦先生鉴别评价。秦先生曾在典籍中读到过大松石的诗文,但是实物还是第一次亲眼见到,当时就对大松石爱不释手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将这枚大松石的毛石认真打磨并仔仔细细雕刻了一枚印章,且刻边款“公元一千九百六十六年三月试新坑大松石,厚德同志属,彦冲刻于沪寓”,送给了曹厚德先生,曹先生将此块印章视若宝贝,小心珍藏至今。这种文人之间的交流让我们看到了大松石在古代和近现代文人心目中的地位。

1962年至1964年期间,曹厚德掌门的宁波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属下的竹编厂业务量逐年稀少,研究所决定转型来开采大松石并加工成工艺品。从1964年起的两年多时间里,他们开采矿石,做印章料、摆件等,远渡重洋出口日本。他也多次与文化界人士共商宣传大松石的办法,并用大松石给上海、杭州文化界名人刻印。

大松石与中国书法之乡

鄞州区是闻名海内外的中国书法之乡。如今,大松石终于撩起她神秘而又美丽的面纱。2015年6月,鄞州区文联与宁波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联袂编写、出版的《中国大松石图典》成为中国大松石文化的第一部专著,图典系统性地梳理了大松石的概况、脉络及收藏、鉴赏等知识,收录了诸多难得一见的大松石精品,并整理出历代文化名人撰写的与大松石有关的诗文,可谓图文并茂,是较为完整、全面且理论性较强的大松石专著。同时,《大松石》特种邮票一套10张也成为特殊的“鄞州名片”。

石先生篇9

一、在工作中熟悉供应商、积累客户,为以后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石头很勤劳,在帮客户拉货的时候,还经常和客户聊聊天,客户有事只要一个电话,石头就把服装从档口拉到客户指定的地方,有时客户没有时间到广州来采购,只要给石头打个电话,石头就自己掏钱,把客户想要的衣服用快递发到客户手里。就这样,石头在“沙河服装批发市场”干了一年多搬运工的时间里,几乎认识了市场上所有开档口的老板,也认识了很多南北商贾,并且和很多客户成为了好朋友。

二、处处是商机,每个人都不缺发财的机会,而是缺少发现商机的眼光!

石头有个客户在北京大红门做生意叫“谭先生”,谭先生30岁不到,生意做得很大,和石头也很谈得来,谭先生每次到广州来,都要和石头在一起吃个饭,聊会天,然后把需要采购的清单交给石头采购,自己就抽空在广州见见朋友或者提前回北京。有一次聊天过程中,谭先生无意间透露出自己的一个无奈,谭先生虽然在北京生意做得很好,可是每一次进货都必须亲自坐飞机到广州来,不但旅途疲惫,而且还浪费时间、金钱。

据谭先生透露,和他合作的广州档口大约有十几个,如果有人能把这十几个档口的新款照成照片,放在网上给他看,他就可以在北京直接用电话进货,这样就不用往返北京和广州之间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石头当时纯属为了朋友的方便去档口拿了样板,拍成照片放在自己的qq空间上,没想到这件事情日后竟然成就了他创业的梦想。

三、QQ空间也卖衣服,第一个月石头挣了5000多元。

听了谭先生的话后,石头就开始把十几个档口的新款拍成照片,放在自己的qq空间上,让后把空间地址告诉了谭先生,谭先生一看乐坏了,一方面从心里感谢朋友对自己的热心帮助,另一方面也感觉确实方便了许多,尽管照片拍的很简单,但还是可以清晰的看出衣服的款式。

石头把新款传完的当天,谭先生就委托石头购买了500多件衣服,并且给了石头200元辛苦费,这下子可乐坏了石头,平时挣200元要早上5点起来,晚上12点回家,200元要拉100趟的小拉车的运费,现在只要拉一趟就挣到了!于是石头把自己的空间告诉了所有认识的朋友,石头按照档口的价格把这些衣服卖给客户,这些客户进货后也没有亏待石头,一般都或多或少了给了石头一些辛苦费,更重要的是这些档口的老板看到石头突然有这么大的采购量,纷纷提出给石头返利,希望石头多买他们的衣服。就这样石头靠客户给辛苦费和档口老板给返利,第一个月竟然挣了5000多元!

四、辛苦学习电脑知识,农民工也要自己做网站卖服装。

由于qq空间无法标明价格,无法下订单,而这些网站都可以做到,于是石头产生了自己做网站卖衣服的想法。可对一个从来没有学习过电脑、平时仅仅会上qq聊天的农民工,自己做网站是何等不可想象的事情啊。当石头在朋友面前宣布要自己做网站的想法后,大家都以为他是发疯了,你一个农民工,放着好好的拉车生意不做,偏偏要去做一个自己完全不懂的网站!可是做网站卖衣服对石头来说已经是铁了心要去做的事情!于是石头四处打听学习做网站技术,听朋友说广州有一个新华电脑学校的陈老师是做网站高手,于是就找到了这个人,功夫不负有心人,石头的坚持精神终于感动了陈老师,在陈老师的帮助下,石头通过2个月的学习,基本掌握了做网站的各项技术,包括图片处理,安装程序等,石头开始着手做网站了。

刚开始做网站叫什么名字好呢?石头小时候有个爱好就是吃西瓜,可是家里穷,西瓜难吃到,只能吃到用西瓜皮做的泡菜,干脆网站就叫“西瓜皮服饰”,于是该网站于2009年12月上线了,上线的第一个月,由于石头已经有了很多老客户,加之“西瓜皮服饰”批发价格很便宜,每一件衣服只加5%的利润就对外批发,“西瓜皮服饰”第一个月销售额就达到80多万元,除去开支,净收入3万元,石头的生意渐渐火起来了。

五、做网站就做最好的网站。

石头决心把自己的服饰网做成广州最大的服装网络批发平台。可是,在广州众多的服装批发网站中如何脱颖而出呢?下面我们看看石头的打算:

1、保持价格最低,只有有人卖的价格比他低,石头就立刻降价。

石先生篇10

游戏形式:两人或多人操作。

材料:人手一块石头。

游戏玩法:先是有幼儿之间石头、剪刀、布决定谁先玩,先玩的小朋友将石头放在写有a的格子里,然后单脚跳,轻轻地将石头踢到第二格,这就要求幼儿要控制力度,石头只能一格一格向前进,否则就当犯规,换对方玩,犯规后的幼儿再玩的话是从第一格开始跳,没有累积的。谁能按规则一次性跳完所有的格子为胜。

(二)拾贝壳

材料:较小的石块若干块、小沙袋。

游戏形式:两人或多人操作

游戏玩法:先是石头、剪刀、布决定谁先开始玩,先玩的小朋友将1块石头撒开在地上,然后将手中的小沙袋向空中抛起,能将石头抓起且接住沙袋的小朋友为胜,胜者加一粒石头,直到能一次性抓五粒,而且接住沙袋者为胜,游戏可重复进行。

(三)生鸡蛋

目标:发展幼儿手眼协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