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金融资产的主要估值方法十篇金融资产的主要估值方法十篇

金融资产的主要估值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02:55

金融资产的主要估值方法篇1

(一)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对象确定评估对象是进行资产评估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对于金融不良资产的评估业务分为价值评估业务和价值分析业务。金融不良资产分为债权类不良资产、股权类不良资产和物权类不良资产三个部分。金融不良资产评估的评估对象便是这三种资产,根据业务的不同有所区别。

(二)金融不良资产评估研究现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资产评估行业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对于金融不良资产评估的研究更是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完善的评估理论和评估市场。对于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方面存在的主要观点有刘萍通过研究我国金融不良资产评估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增强各方交流和沟通更有利于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卢根发认为应该加强评估人员的执业能力。

二、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存在的问题

(一)评估结果客观性较差资产评估是建立在大量交易资料基础上,由专业的机构和人员进行评估得出最后估价结果。任何评估方法的应用都是以大量资料为前提的,这是准确估值的基础。而对于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来说,资料获取比较困难,每项不良资产都有其区别于其他不良资产的特点,可比性较差,这就使得评估结果囊括了评估人员的主观判断,评估结果的客观性便会降低,由于评估人员的不专业、知识能力的不足或者是对资产情况了解不全面,评估值会与实际处置价格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因为有些不良资产本身是国有资产,对于其存在的各种贬值,评估人员倾向于保守估计,导致在一定程度上会高估不良资产。

(二)缺乏系统专业的评估理论不良资产评估工作需要有专业理论的指导,单一的《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指导意见(试行)》指导尚不专业、系统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不良资产评估的难度。由于多年来对于我国银行究竟产生多少金融不良资产,以及处置了多少金融不良资产等问题讳莫如深,评估人员对于不良资产价值影响因素的研究并未深入,在此方面的评估理论也相对薄弱。

(三)价值类型多为非市场价值长城资产管理公司总裁张晓松认为目前金融不良资产的估值难点便是价值倾向于市场价值以外的价值,所以,评估值较难确定。产生这种问题与不良资产本身的性质及其形成有关系。金融不良资产是由于银行贷款得不到偿付所形成的,因此有关不良资产的各种资料信息不齐全,评估人员无法得知其市场情况,评价市场价值存在难度。采用非市场价值本身是存在缺陷的,是资产脱离市场得到的结果,本身公允性比较差,因此这是我国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存在的不足,随着评估专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不良资产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不良资产的评估会更多地评估其市场价值。

(四)评估方法的缺陷目前金融不良资产评估主要有现金流偿债法、合理分析法、交易案例比较法、信用评分法等方法。而每种方法都存在其自身的局限。现金流量方法需要对现金流量、折现系数和年限进行估计,本身就存在较大主观因素,评估结果并不客观。由于不良资产可比性较差,不存在完善的交易市场所以交易案例比较法的应用范围较窄,信用评分法适用于有会计报表的持续经营企业,这并不符合一般拥有不良资产企业的情况,使用存在局限性。因此,对于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来说,现有评估方法存在缺陷,这对于评估工作的进行产生了重大的阻碍。

三、优化金融不良资产评估的建议

(一)加大政策支持,强化自律监督对于不良资产的评估来说,政府的支持和引导,行业自律组织的监督也是重要的环节。在资产评估过程中,政府相关政策的引导有助于发挥资产评估防范金融风险的作用,有助于资产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而自律组织的存在也为评估研究工作的推进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资产评估协会作为评估行业的自律组织,致力于指导、约束执业行为,深化评估过程中的遇到新问题的研究,完善评估准则提升执业质量。中国资产评估协会每年组织大量的交流研讨活动,加强国际交流,吸收国外最新研究成果,保证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加快不良资产市场发展,倾向市场价值评估目前我国不良资产评估过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便是价值类型倾向于非市场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无法保证评估结果的公允性。因此,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便是选择市场价值而非市场价值以外的价值作为评估的价值类型以保证评估结果的公允性,而首要前提便是培育我国发达的金融不良资产市场。众所周知,在发达的市场中,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他们以双方认为公平的价格进行交易,当买者和卖者足够多信息足够充分时,交易价值越接近公允价值。加快金融不良资产市场的发展有利于确定更公允的交易的价值,有利于买卖双方的公平交易以吸引更多的买者和卖者,有利于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同时为不良资产的评估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三)加速创新,改进评估方法长城资产公司为了适应金融不良资产评估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创新发展了金融不良资产估值模型。正如张晓松所说,这并不只是一种先进的估值技术同时是一种先进的创新理念。而这种创新理念也使得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对于防范风险加速业务扩展等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积极进行股改上市。对于目前方法存在的缺陷主要是尚未将非财务因素列入重要研究领域予以量化。改进评估方法重要一点是将企业的还款意愿作为一项影响因素,与偿债能力指标相结合进行金融不良资产价值的评估。

(四)加强评估操作基础,完善评估理论鉴于目前不良资产评估理论不完善,评估人员在进行不良资产评估过程中大量问题得不到解决以至于影响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应该加强评估工作日常积累,从而完善评估的操作基础。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成立初期主要任务就是承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经过15年的发展,在实践中处理了大量的交易案例,这些案例为日后的评估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从我国来说,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各工作领域提供了方便,数据库的建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真正实现了可知天下事。对于不良资产评估,也应充分利用互联,建立数据库,搜集交易案例,从中总结规律和经验,为市场法应用提供可比实例,同时也可以加强对评估工作的监督约束,形成评估工作的操作基础,有利于评估行业的发展。

四、总结

金融资产的主要估值方法篇2

关键词: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方法;多元回归

中图分类号:F8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70(2014)05-0021-05

一、引言

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和金融不良资产处置工作的推进,金融不良资产处置机制与业务工作开展越发成熟,其价值评估方法也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研究。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对金融不良资产进行价值评估意义重大,并探讨了目前国内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存在的问题:秦Z[1]将资产评估方法定义为评估执业人员估算资产价值的技术手段,并认为其对资产评估结果合理性有着重要影响。李跃[2]认为国内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存在评估理论严重滞后、债权性资产债权人不清晰、制度环境与评估方法存在缺陷等问题。谭小蓓[3]认为国内评估理论滞后于评估实践,部分债权性资产权属不清,产权依据不足,金融不良资产的处置进度与评估咨询报告质量的矛盾突出。

另外,部分学者则对目前的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方法进行了重点研究:宋雨舟、于倩[4]将评估方法定义为评定估算资产价值的技术手段,并重点分析了当时国内主要运用三种基本的评估方法,即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张成文、王福和[5]具体分析了假设清算法在金融不良资产评估中的适用范围、应用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优化政策。李晓炎[6]探讨了在金融不良资产评估业务中使用交易案例比较法时,如何采取优化的措施来提高可操作性及评估精度,并从交易案例的选择、交易案例的修正、比较调整因素的补充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汪柏林[7]对德尔菲法在金融不良资产评估中的应用前景、收敛性检验的必要性进行了讨论,并对所选用的检验方法进行了分析。

综上所述,国内大部分学者都认同对金融不良资产进行价值评估的意义,但目前尚未在学术界形成权威且统一的价值评估方法,因此对金融不良资产的评估方法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二、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方法的一种新思路

由于传统的评估方法存在一定缺陷,本文尝试从测算单户金融不良资产回收率的角度对金融不良资产的价值进行评估,并使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通过建立经验方程对具体案例进行验证。

(一)基本理论假设

对金融不良资产进行评估首先需确定影响价值实现的因素。本文假设:金融不良资产的价值与其回收率正相关,回收率越高,其相应的价值也越高。影响资产价值的因素主要有:(1)债务人财务及经营状况。债务人的财务状况主要指其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及现金比率等财务指标,债务人财务状况越好,其还款的几率越大;而债务人经营状况的好坏又会直接影响其财务指标,从而间接影响其还款。(2)债权方式。按债权担保方式划分,债权资产可分为信用债权、抵(质)押债权、保证债权等三类:信用方式债权其追偿范围为债务人的资产,因此价值相对要低;保证方式债权,债权追索扩大,因此价值相应要高;抵押方式债权,由于较其他债权人有特定的资产保障,且拥有一定的财产支配权和优先受偿的权利,其价值最高。(3)不良资产处置环境。影响不良资产处置的环境主要包括法律环境与市场环境。法律环境越完善,法律约束越严格,债务人逃废债务的可能性越小;市场环境越优越,金融不良资产变现渠道越多,资产回收比率越大。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拟以单户金融不良资产的回收率为因变量,债务人目前拖欠债权本息、所属行业、所处区域、贷款用途、还款记录、经营状况、有无抵押/担保措施、贷款五级分类、有无法律诉讼作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方程。假设其线性回归模型为:Y=β0+β1X1+β2X2+β3X3+…βpXp+μ,其中β0,β1,β2,β3,…,βp为p+1个未知参数,即需要求取的回归系数,Y为回归方程的因变量,代表单户资产的回收率,X1,X2,X3,…,Xp是p个解释变量,代表影响该资产变现的各种因素。当确定多元回归线性方程后,我们即可求取在一定置信水平下的回归系数,继而对单户资产的回收率进行预测,并以此为根据确定该不良资产的价值。

(二)历史数据搜集与处理

本文所搜集的不良资产信息均来自于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湖南省、湖北省、广东省分公司2013年商业银行资产包收购案例中真实数据,收购债权真实,收购过程公开透明,不存在虚拟数据。同时,根据本文确定的回归方程解释变量,在选取数据时充分考虑了数据的相关性,避免相关性不明显的数据作为回归分析变量。所选取的案例数据如表1所示(由于篇幅限制,详表略):

表1案例数据单位:万元案例序号本息合计所属行业所处区域贷款用途还款记录经营状况有无抵押有无担保是否诉讼五级分类实际回收率1.武钢维尔卡钢绳制品有限公司20021.4工业省会城市资金周转有半关停无无否次级20.7%2.武汉国际会展中心股份有限公司8811.86服务业省会城市基建有正常有无是可疑32.1%3.美家龙健身器材有限公司2464.07工业地级市其他无正常无有是损失15.3%4.湖南骏n机械制造有限公司1530工业省会城市资金周转有正常有有是次级4.3%5.株洲新通铁路装备有限公司1852工业地级市资金周转无半关停无无是损失7.9%6.长沙有有实业有限公司1816工业省会城市其他有正常有有是损失9.2%7.科雷诺机械有限公司621.2工业省会城市资金周转有正常有有是次级12.3%8.同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374.24工业省会城市基建无正常有无是损失13.1%续表19.紫东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4504.7服务业省会城市资金周转有正常无有是次级30.6%10.合力热电有限公司2420.25工业地级市其他有关停有有是损失23.7%

以上搜集的历史数据未经过加工处理,大部分信息并非数值型信息,因而难以直接使用,因此在进行数据处理前需进行转换。转换思路如下:(1)贷款本息为非线性相关因素,在处理时取其自然对数;(2)企业所属行业与所属区域等变量接近正态分布,转换方式为:转换后数据=(原始数据-原始数据平均值)/原始数据标准差;(3)本文拟使用eviews软件进行数据的回归分析,故所处行业、所处区域、贷款用途、有无还款记录、经营状况、是否有抵押/担保、是否诉讼以及五级分类的数据必须转换为数值分类指标,具体处理方式及结果分别如表2、表3所示:

三、结论

本文从传统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方法的局限性出发,采用计量经济学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提出了估计单户不良资产的回收率及整体资产包的综合回收率,从而对资产包的价值进行评估的方法,即资产包价值为∑niYimi=mY,其中Yi为单户不良资产回收率,mi为单户不良资产的金额。尽管不同类型的金融不良资产具有不同的种类和价值表现形式,但由于对不同的金融不良资产进行估值时,其资产价值回收率都是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故从资产回收率的视角来研究一般性的金融不良资产价值评估问题具有可行性。

采用该方法对金融不良资产进行价值评估,优势在于:第一,采用此方法对于金融不良债权资产包,特别是信用债权资产包进行,比传统的成本法或交易案例比较法更为科学、严谨,特别是在该资产评估对象为大宗对象且涉及大量复杂产权纠纷的情况下,与针对逐个评估对象进行传统评估的方法相比,可以极大地节约时间与成本;第二,对于非债券类金融不良资产,采用此方法进行价值评估,利用计量软件来进行定量分析,也可以避免交易案例比较法或专家打分法所固有的主观性与随意性。

同时,此方法也存在相应的弊端:首先,历史经验数据的真实可靠性与案例数量对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影响较大,对于评估机构与人员来说,运用此方法通常要求其找到足够多的、公开市场交易的且满足计量要求的样本,而这通常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其次,回归模型的构建、经验方程的建立以及计量过程中的变量与方程显著性检验,都涉及相关复杂的数理统计与运算,通常需要借助相关计算机程序与计量软件,单纯依靠手工计算难度较大;最后,采用此方法对金融不良资产进行价值评估,得到的不良资产回收率回归分析结果为区间结果而非绝对确定结果,不能将其作为不良资产处置的唯一依据,而应同时配合成本法、交易案例比较法等传统评估方法确定金融不良资产的最终价值,否则容易加大处置风险。

参考文献:

[1]秦Z.资产评估方法的选择与资产评估结果合理性[J].东岳论丛,2013(3):181-185.

[2]李跃.金融不良资产评估问题及对策研究[J].国际商务财会,2009(9):34-35.

[3]谭小蓓.关于我国金融不良资产评估若干问题的思考[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9(2):46-47.

[4]宋雨舟,于倩.浅析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方法[J].才智,2009(25):170.

[5]张成文,王福和.假设清算法在金融不良资产评估中的应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70-272.

[6]李晓彦.优化交易案例比较法在金融不良资产评估中的应用研究[J].企业导报,2011(11):57-58.

[7]汪柏林.采用德尔菲法评估金融不良资产时的收敛性检验[J].中国资产评估,2006,(7):36-41.

金融资产的主要估值方法篇3

金融不良资产评估问题对策

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是指,在金融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对评估对象的确定,评估方法的公允程度和合理性以及评估价值类型的选择。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是伴随着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和使命出现的新生事物,多数是债权资产的评估,而且国家目前对债券资产评估还没有统一的操作规范,在评估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需要加以探索。本文就目前金融不良资产评估过程中仍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做简单分析。

一、金融不良资产评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评估理论需不断完善

对于目前的金融不良资产评估行业,我国还没有比较完整的评估理论体系,我国资产评估所遵循的评估规范和条例主要有《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试行)》、《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城镇土地估价规程》、《房地产估价规范》等,而这些规范不适用于金融类的不良资产进行价值评估,只适用于事物性质的资产进行价值评估。所以,对于那些非正常交易,非连续运行的不良资产来说,它们几乎没有可以借鉴的规范条例。尽管《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指导意见(试行)》吸收了各方关于不良资产评估的经验,但仍存在许多局限性,并且金融不良资产管理公司处置的评估办法和程序也不尽相同。因此,我国应建立一个统一的评估标准价值体系。

(二)部分债权性资产的产权依据不足

资产管理公司在对委托和评估机构对金融资产的处置过程中进行相关的咨询和评估过程中,往往需要一些债权性的资料。由于这些数据资料中有些还不能够提供一个较为完善的财产产权证明,从而就加大了评估中介对其评估目标确定产权性质和数量的难度系数,给评估这一环节带来了不少的阻碍。有些资产作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主要资产,在进行债权转让时具有一定的转让价值,导致处置结果和评估结论明显脱离,给债务企业恶意隐匿资产提供了可乘之机。

(三)评估价值产生的差异较大

根据交易情况和评估案例统计分析,得出评估范围的误差为14%左右,而我国金融不良资产的处置价值和评估价值之间的差值,远远超出这个范围。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多数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是不完整、不连续、不完全的。2.一些不完全相关的其他评估数据不完整。3.企业的少数房地产并没有房屋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等手续文件证明。4.对于停止甚至倒闭的企业,债务人无法偿还债务。5.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些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无法出示投资协议和合同。

(四)没有统一的计费标准

对于不良资产的评估类型主要有股权类和物权类两种,评估形式包括信用评价法、模拟拍卖法、假设清算等方法来确定一个企业的偿债能力。评估方法的不同也使其工作量不同,我们应根据不同的评估方法制定不同的计费标准。目前资产管理公司采取的多是将可回收的债权或拟处置的债权作为新的底线和计费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评估中介对不良资产评估分析的主动性。

二、解决我国金融不良资产评估问题的对策

(一)制定相关的金融资产评估方法标准体系

金融资产评估与一般的资产评估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所以,呼吁有关职能部门尽快制定金融机构不良资产评估标准,尽快解决债权评估和偿债能力评估中可能出现的政策、理论和法律等方面的问题。在工商企业资产评估方法的基础上,认真研究金融资产的结构特点、状况、以及金融资产重组的要求和政策,借鉴国外先进的金融资产评估方法,制定出更加完善的标准体系。

(二)使用合理的评估产权依据

对于出现评估资料不完整、产权依据不足等的情况,在处置金融资产的过程中,应该以实质重于形式作为根本,实事求是,详尽的对其进行概况分析。对于本身就已经拥有一些支配和控制权的那些金融资产,只要在事实上给予控制人一种经济方面的收益,那么就应该考虑在一边方面的评估。然后在以重要性为目的,通过对内部的了解和对外部的观察,分析贷款户的经营状况和偿债能力,其中调查的内容包括与之相关的行业信息分析、财务分析报告、公司年报以及资信评估报告等资料的核实情况。再针对每一笔金融贷款的具体运作情况,将各类风险贷款状况划分为不同类型,并加以归类,能够更加准确、快捷的核定每笔贷款的最终评估价值。对已经出现的评估资料不完整和产权依据不足等各种情况,只要有借款人和贷款人都能够确认的资产转让协议,并且具备房产管理部门出具的证明都可以作为评估产权的依据。

(三)对非市场因素进行有效的评估

为了解决非市场因素问题,应制定出具体的规则,基于非市场因素具体分析,建立公允价值的资产评估体系,更进一步的调查价格分析结果。满足法律、政府、企业以及其他方面的需求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调整和配置,提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四)尽快出台有关不良资产评估的计费标准。

金融资产的主要估值方法篇4

关键词:金融不良资产评估资产处置

一、金融不良资产评估的主要方法

(一)假设清算法

假设清算法是金融不良资产评估中,使用最广泛的方法,是在假设对债务人或债务责任关联方进行破产清算偿债的情况下对债权可能受偿程度进行分析的方法。

适用范围:与债务有关的企业或相关的责任关联方(可以获得最近财务状况和其他的基本信息,而且通过合理可信的财务数据分析)。一般此类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相对简单,资产分布区域集中,经营条件困难。具体可表现为严重亏损或现金流严重不足。

具体公式为:

债务人一般债权偿债能力系数=(有效资产-资产项优先扣除项目)/(有效负债-负债项优先扣除项目)

债务人一般债权可受偿额=(特定债权总额-优先债权受偿金额)×一般债权偿债能力系数

债务人可获受偿额=一般债权可受偿额+优先债权受偿额

保证人所获受偿额=(债权总额-由债务人所获受偿额)×保证人一般债权偿债能力系数

可回收额=债务人可获受偿额+保证人所获受偿额

受偿比例=不良债权受偿金额/债权总额×100%

操作思路:企业进行清算偿债时,以企业的总体资产为基础、减去无法用于偿债的无效资产和实际不必偿还的无效负债,按照企业清算过程中的偿债顺序,考虑债权的优先受偿,以分析债权资产所能获得的受偿程度。

(二)现金流偿债法

适用范围:与债务有关的企业或相关的责任关联方(可以获得最近财务状况和其他的基本信息,而且通过合理可信的财务数据分析的)。一般此类公司资产负债结构相对简单,资产分布区域集中,公司的经营状况可以维持。具体可表现为略有盈利或虽然亏损但仍能获取一定现金流。

具体公式:

可回收额=(未来n年净现金流折现值+期末可收回资产价值折现)/企业全部负债总额×特定债权总额

操作思路:现金流偿债法是根据近几年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对产品销售、企业管理、行业、市场等因素的影响进行考虑。然后在一个合理的未来业务范围内,对可以偿债的现金流和经营成本进行分析。最终将用企业未来的经营成果和因资产变现产生的现金流去清偿债务。

(三)信用评价法

适用范围:与债务有关的企业或相关的责任关联方(可以获得最近财务状况和其他的基本信息,而且通过合理可信的财务数据分析的)。一般此类公司资产负债结构复杂,资产分布区域广泛,长期股权投资较多,企业经营状况较好,具体可表现为盈利。

具体公式:

贷款本金损失率=(贷款企业信用等级系数×贷款方式系数+贷款资产形态系数)-贷款企业信用等级系数×贷款方式系数×贷款资产形态系数

贷款利息损失率=(信用等级系数+贷款资产形态系数)-(信用等级系数×贷款资产形态系数)

操作思路:利用分析得出的企业财务指标结果,判定公司的信用评价等级。在分析信用评价等级和贷款形态的情况下,计算不良贷款的本息风险度等级,并以此来计算不良贷款本息折扣率和现值。

二、金融不良资产评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评估理论的欠缺限制了发展

截至目前,对于金融不良资产评估行业,我国还没有较完整的评估理论体系,因为资产评估所遵循的评估规范和条例,主要是《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试行)》、《房地产估价规范》、《城镇土地估价规程》、《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等。然而这些规范只适用于实物性质的资产进行价值评估,不适合对金融类的不良资产进行价值评估。所以,对于那些非正常交易,非连续运行,无收入或收入减少的不良资产来说,它们几乎没有可以借鉴的规范条例。而且,根据《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指导意见(试行)》的规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的评估程序和评估办法也不尽相同。因此,我国应该建立一个统一的评估标准体系。不然,必然导致同一性质的不良资产的评估价值产生差异,进而也使这些不良资产处置的评估现值产生差异。

(二)评估价值产生的差异较大

在处置抵押物的不良资产时,时常发生实际处置价值与评估价值差异很大的现象。根据评估案例和交易情况的对比统计分析,得出评估值范围的误差一般是在14%左右。而我国金融不良资产得出的评估价值与实际处置价值之间的差值,却远远超过这个范围。主要原因如下:1.对于停止、倒闭的企业,债务人无法偿还债务。2.多数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是不连续、不完整、不完全的。3.一些不完全相关的其他评估数据不完整。4.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些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无法出示投资合同或协议。5.企业的少数房地产并没有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等手续文件证明。例如,依据现有的评估惯例,只有委托方出具了评估对象的相关产权证明,评估机构才能对委托方拥有的合法资产进行评估。然而,在许多情况下,许多专业的评估机构在处理待处置的不良资产时,因待评估企业不能提供完整齐全的相关产权证明,导致评估机构很难确定评估对象的产权的所属价值,从而给评估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三)存在低估的现象

虽然业内普遍认为,评估机构给出的评估价值比实际处置价值要高。然而,仍然有少数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敢于违背职业道德规范,迎合评估报告的使用者,协助企业完成收购金融不良资产的违法行为,只为达到负债企业快速变现的目的和收购低估价值企业的需要。当然还有个别的金融管理公司人员和一些品质不好的潜在买家,故意直接或间接地干扰实际公允价值的确定,干涉评估人员的评估,从而影响到评估价值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四)非财务因素

一般情况下,在处置过程中,想要准确确认金融不良资产评估价值结果是困难的。因为它的评估价值不仅受负债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而且还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企业职工的安置还款意愿;企业未来发展的社会信用;企业的固定资产变现和债权到股权的转换;投资者企业现有的价值和未来企业的盈利能力;许多专业评估机构对企业现有资产成本方式的评估;对企业未来盈利的网络营销的影响;企业声誉;还有评估业未来的发展前景等。这些非财务因素,需要资产评估师在实际操作中多多积累经验。

三、完善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处置的建议

(一)研究编制相关的评估标准体系

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和一般性质企业的资产评估有很大的差异,它是一种特殊情况下的评估形式,在评估方法运用上应该有所不同。所以,应该在使用企业资产评估方法的基础上,根据金融不良资产的特性,认真探究金融不良资产的状况和结构特点。适当借鉴国外先进的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方法,从而制定适用于我国的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标准体系。

(二)对非市场因素进行有效的评估

在实务中,评估价值与处置价值之间将会有不小的误差幅度,非市场因素就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非市场因素问题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国家的市场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制定出具体的规则和方法,建立公允价值的资产评估体系,并基于非市场因素具体分析,进一步调整价格分析结果。在满足法律、企业、政府和其他方面需求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配置和调整,最终提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三)加强行业建设,提高专业能力

应加强行业建设的诚信,提高从业人员的诚信道德标准,营造一个良好的从业环境。制定可以让人接受的收费标准,提高评估机制的规范。调动评估机构对评估工作的参与积极性,快速推动评估工作的发展完成进度。评估人员应当注意提高专业的评估能力。由于这类资产比一般的资产评估业务要更加繁琐和复杂,所以要求相关的评估人员拥有广泛的知识内涵。因此,为了把评估工作做好,要求相关的评估人员每年必须进修学习专业知识,保持和提高评估专业能力。实施严格的评估程序,以确保评估方法的正确使用。

评估人员要建立风险防范意识,并按照规定的程序,基于职业的责任感,严格执行指导建议和准则规范。评估在实施和分析过程中,应该积极寻找有用的信息,仔细探究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以提高这类资产的评估价值。此外,关于评估方法,还应对其范围和前提的使用谨慎考虑,为正确评估不良资产提供保障。

(四)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

由于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涉及到各个方面,有时可能涉及到几个部门,导致各个部门都有可能对其评估程序进行干涉,对相关的评估人员提出各自不同的要求,这就需要强调各部门之间协调的重要性。通过协调统一政策、统一要求,减少部门之间很多不必要的摩擦。如果只由评估机构的人员单独去配合工作,这个任务很难完成。如果行业管理部门能积极参与,这不失为一个更好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李刚.我国金融不良资产分类管理研究――基于价值重估的视角[D].北京:中央财经大学,2011.

2.权熙哲.运用战略并购处置中国不良资产的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

作者简介:

金融资产的主要估值方法篇5

[关键词]银行价值;价值评估;权益现金流;风险资本;权益回报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2.13.016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2)12-0024-03

0引言

在加入wto的五年保护期结束后,我国金融业全面开放,中外资银行同台竞技。外资银行的进入成为我国银行业改革的动力,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建行、中行和工行率先走向资本市场,以工行在香港和上海的同时挂牌上市为标志,我国国有银行的改革基本完成。在我国,银行不再是非企业性质的机构,而是成为金融企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要对银行这样的金融企业进行价值评估。资产评估学中的企业价值评估及其方法主要是针对于非金融企业而言的,非金融企业的经营决策与融资决策是分开的,因此在评估非金融企业的企业价值时主要应用折现现金流估值法。对于银行等金融企业,由于利息收入和费用是其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不能撇开利息收入和费用来进行价值评估,而且融资决策是银行等金融企业获取回报的关键,因此,应该考虑使用权益现金流法对银行等金融企业进行价值评估。

1评估银行价值的权益现金流法分析

在计算权益现金流时,一种方法是对所有支付给股东或自股东处收到的现金进行加总,包括股息、股票回购和新股发行。另一种方法是由净回报减去银行留存回报的结果决定权益现金流,即:

权益现金流=净回报-权益增加额+其他综合回报。

其中净回报是由银行的收入减去支出决定的,从理论上来讲,净回报代表了银行在支付了所有费用(包括向债权人进行支付)后股东所能获得的回报,但是净回报本身并不是现金流。由于银行的盈利方式主要是贷款活动和收费服务,因此银行最重要的回报类型是净利息回报和收费回报。净利息回报是银行贷款的利息回报与银行借入资金所付利息费用的差额。银行的这部分盈利回报包含两个单独的部分:一个是真正的客户利差,即银行贷出资金的利率高于借入资金的利率部分,它能够创造价值;另一个是期限错配收入,它是在银行的资产期限与负债期限不同的时候产生的,此时银行因位于回报曲线的不同部分而挣得利差。错配利润难以持久,而且如果考虑到在回报曲线上建立头寸的风险,错配通常是不创造价值的。净利息回报的计算主要采用回报模型或利差模型,这两种模型方法实际上是等同的。回报模型法是先用利息回报减去利息费用,然后再减去其他费用和税款,得出净回报。利差模型法与回报模型法得到的结果是相同的,但利差模型法能显示出银行利润的来源,即存贷款利差,并且有助于判断银行不同部门实际的价值创造情况。收费回报是通过提供服务而取得的收入。银行还可以通过其他金融活动取得收入,如通过自营交易或通过证券投资组合获得资本回报,但这些回报来源通常具有较大波动性。在银行的成本当中,贷款损失准备金是一种重要的成本,对于任何银行而言,一个重要的价值动因是多少贷款按时得到清偿,但是一个局外人是很难真正了解银行的贷款组合的质量的,最多只能对银行的未来贷款损失做些预测。另一种重要的成本是非利息费用,包括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在资产负债表中,银行的主要资产一般是贷款组合和证券与现金组合。通常,固定资产和经营资本只是资产负债表中的一小部分,主要的负债通常是存款、债务和权益。

另外,随着银行的发展壮大,它需要增加权益,否则负债对权益的比率就会上升,有可能使得监管机构和客户担心其偿付能力。权益的增加减少了权益现金流,因为它意味着银行将本可以分给股东的回报留存。最后,再加入其他综合回报。

除了这两种方法外,还可以通过计算所有资产负债表的变化来计算权益现金流,比如待估银行的权益现金流等于净回报加上存款与准备金的增加值,再减去贷款和投资的增加值等。这种方法凸显了银行资产或负债构成的变化。以上这3种计算权益现金流的方法虽然不同,但是对于同一待估银行,它们所计算出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

那么对于待估银行的未来权益现金流应如何预测呢?在简化的情况下,可以把权益现金流等同于折现股息。然而在现实中,银行的情况通常更为复杂,股息是现金流的最大组成部分,但是股票回购和发行等其他项目也有重要的影响。

2未来权益现金流的预测分析

对银行而言,价值的关键动因是增长率和权益回报,那么在总体水平上,可以说增长率和权益回报决定了权益现金流。因此预测权益现金流是从预测银行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开始,可以直接估算作为预测结果一部分的股息,也可以只预测总权益现金流。利用来自财务报表的权益现金流能够明确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和权益回报如何相互影响并共同决定了银行价值。如果直接预测股息,然后求解资产负债表的其他项目,这样做很可能改变了银行的资本结构,导致资本过剩或者杠杆比率过高。当预测完权益现金流之后,还可以从纯会计的角度通过考查资产负债表的整体变化来计算出权益的变化,进而对所预测的权益现金流进行验证。因为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会增加或减少资产与负债,比如银行的贷款、有价证券资产、存款与债务在一年中都将发生变化,而资产负债表必须实现平衡,这样就可以从资产与负债的变化推断权益的变化。

银行从存款人或投保人处吸收资金,然后将资金贷出或用于投资的经营性质决定了银行的高度杠杆性。从根本上来讲,银行的许多业务是在拿他人的资金冒险。监管者或谨慎的管理者会希望银行也把其所有的部分资金拿去冒险,这就需要银行利用权益为部分业务融资,而不仅仅是以无法持久的高杠杆比率经营来获取高额回报。随着银行本身的成长和净回报的增加,银行需要扩大权益,对于银行所需要增加的权益数额,评估预测时要区分是从银行内部还是银行外部来进行价值估测。

从监管机构和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银行所拥有的权益数量取决于其资产组合的风险大小。1988年的《巴塞尔协定》确定了银行根据自身的风险加权资产①而必须拥有的资本额度,还规定了银行资本应当包括的股东权益数量,以及可以包括的其他形式融资②的数量。2004年实施的新“巴塞尔协定”为银行使用内部风险模型评估其资本需求赋予了更大的灵活性。不过,新“巴塞尔协定”依然维持了资本应与风险挂钩的一般原则,这可能导致对每种产品类型的资本要求的重大调整。当从内部对整个银行进行价值评估时,由于银行自身认为所需的风险资本可能少于监管机构要求的金额,而且实际上也少于银行的账面权益总额,因此在银行内部对维持审慎经营所需的风险资本进行计算时,会经常用到回报经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或资本经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等用于多数现代绩效管理系统中,以评估银行内业务单元经济绩效的比率指标。而在由外而内对整个银行进行价值评估时,由于评估主体不大可能知道待估银行内每个业务单元的风险资本,而且也可能并不知道该银行拥有的风险资本在总体上是过剩还是不足,因此只能假设银行运用的风险资本实际上与银行权益的账面价值相等。

如果是从外部来对待估银行进行价值评估,由于不可能真正了解错配利润对总的净利息回报、贷款组合的质量的贡献,以及银行是否有过剩权益,因此在建立该银行的现金流模型时,必须做一些简化,这并不影响对于企业经济状况和前景的了解。然后对利润表项目,通过预测未来存贷款金额和利润来估算利息回报和利息费用,同时预测未来的贷款损失准备金、非利息费用以及分别以贷款、收入和税前回报百分比计算的所得税。由于与银行小额证券交易相关的资本回报无关紧要,所以预期为零。若银行很大一部分回报是依靠证券交易取得的,那就必须估计交易活动的回报率。在资产负债表中,将对存款增长的预测作为一个动因,然后在历史绩效基础上预测贷款对存款的比例,最后将资产负债表资产一方的其他项目与存贷款联系起来。由于银行一般资本结构比较稳定,因此可以通过粗略估计风险加权资产对一类资本的比率来估计和预测每年所需的权益水平。对于风险加权资产的预测可以用风险加权资产对总贷款的历史比率来进行。然后将商誉加入所需的一类资本得到所需的股东总权益。通过调整支付给股东或来自股东的现金,即以股息、股票回购或者发行的形式来平衡各年的权益变化。考虑到每年的权益和资产水平,可以通过加入债务或加入富余现金来平衡资产负债表。对于预测的合理性,可以通过计算回报与净回报的增长率,资产负债表上不同项目之间的比率以及资产和权益回报率这些比率指标来检验。

如果是从内部对银行进行价值评估,由于有内部信息作为评估依据,可以从银行的存贷款业务真正的价值创造情况以及银行每项业务对价值创造的贡献两个方面更好地了解银行,这样可以使价值评估更加详尽。总之,从银行内部视角有助于了解创造价值的具体业务单元以及破坏价值的具体业务单元。因为很少有银行会公开每项业务的风险资本配置信息,所以由内部进行银行价值评估时,能够易于获得这些信息。这样一来,就能够了解经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或者任何业务单元的净利润与经济资本的比率,这些比率指标也是很多银行用来评估绩效的重要指标。此外,风险资本信息还有助于对整个银行是否有富余资本进行判断。

在银行价值评估中,还有两个重要的会计问题。一个是股票期权,它可能既影响银行的利润率,又影响其总价值。因此应该对公司的费用进行调整,以反映发放员工股票期权的成本,此外还应该把当前的和预期的未来股票期权的价值加到银行的总权益价值中。在银行价值评估中的另一个重要会计问题是商誉,因为商誉对权益回报率的影响巨大,为了了解银行的基本经济状况和绩效,应该计算扣除商誉前和扣除商誉后的权益回报率。在估算不考虑商誉的权益回报率时,要把商誉摊销到用做分子的净回报中,而从用做分母的权益中减去商誉。这是由于不考虑商誉的权益回报率可以更好地显示可能的新增权益回报,而新增权益回报是银行权益现金流和价值的驱动因素。

主要参考文献

[1]汪海粟.资产评估[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美]霍华德·弗里曼,马克·李普希,彼得·罗希.评估:方法与技术[m].第7版.刘月,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3][美]斯蒂芬·a·罗斯,伦道夫·w·威斯特菲尔德,杰弗利·F·杰富.公司理财[m].第8版.吴世农,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金融资产的主要估值方法篇6

[关键词]公允价值公允价值会计会计准则实证研究

公允价值会计(FairValueaccounting)是指以公允价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基础的会计模式。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大量产生,人们日益关注对企业商誉、衍生金融工具等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和计量。由于历史成本计量的会计信息缺乏相关性和及时性,使得现行财务报告过度关注历史、成本和利润,忽视未来、现金流和价值。公允价值会计因其潜在的高度相关性,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其运用已经从金融工具扩展到传统领域。在西方国家中,美国对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和应用一直走在前列,iaSB、澳大利亚、英国等在制定会计准则时也不同程度地采用公允价值作为其计量基础。本文对公允价值在西方国家的应用状况以及学术界对公允价值的实证研究进行比较全面的回顾。

一、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针对金融工具,另一类针对非金融工具。90年代以来,由于金融工具的迅速发展,对金融工具,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进行确认和计量的要求十分迫切,SeC力主使用公允价值取代历史成本会计。1990年,前SeC主席Breeden就指出:历史成本计量的财务报告对于预防与化解金融风险毫无用处,公允价值信息是最相关的财务数据,提倡金融机构和所有上市公司采用公允价值会计。80年代后期储蓄银行业的金融危机使得FaSB相信,公允价值为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了更相关和有用的信息,因此,一反其以往审慎的态度,明显转向SeC的立场,了一系列旨在推动公允价值应用的会计准则。

公允价值运用于金融工具首次出现在1984年FaSB的SFaS80《远期合同会计》中。1986年,为了解决由于历史成本会计引起的对投资、衍生金融工具和其他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问题,FaSB启动了金融工具项目,旨在为金融工具及其交易的确认和计量提供指引,并促生了一系列针对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披露和计量的会计准则。这些准则的见证了公允价值的运用从表外披露逐渐过渡到表内确认的过程。其中,SFaS105、107、115、119、126要求主体对公允价值信息进行表外披露。例如,1991年的SFaS107要求所有企业在财务报表或附注中披露相关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1994年的SFaS119要求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SFaS115、133、137则要求主体对公允价值进行表内确认。例如,1993年的SFaS115要求企业在报表中直接报告短期交易性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因此,未实现的损益将直接反映在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中。

FaSB认为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特性,并将这一立场在1998年的针对衍生金融工具和套期业务的SFaS133中作了充分说明,但遭到金融实务界的强烈反对。早在1993年,银行业就曾干预FaSB要求企业对债权和权益证券投资的会计处理采用公允价值,当时FaSB不得已进行妥协,最终的SFaS115只要求交易性证券的损益在损益表中确认,可供出售证券的损益在股东权益中确认。SFaS133虽然再次遭到实务界的强烈反对,但FaSB还是态度强硬地这一推行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Zeff,2004)。

1990年,iaSC金融工具项目筹委会批准了“原则公告草案(DSop)”,要求经营性(或交易性)金融资产和负债应以公允价值计量,但不包括投资和筹资项目(汪祥耀等,2004)。1992年的iaS30《银行和类似金融机构财务报表中的披露》规定银行至少应披露包括企业源生的贷款和应收款项、持有至到期日的投资、为交易而持有的金融资产以及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等在内的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1995年的iaS32《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要求企业对每一类已确认和未确认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披露公允价值信息,标志着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的应用。1997年,iaSC和CiCa共同了《金融资产和负债会计》讨论稿,表明了所有金融工具都要以公允价值计量的立场。1999年的iaS39《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取代了iaS32的部分披露条款,完整地规定了以公允价值对金融工具进行确认、计量的具体做法。

1996年,英国的aSB了《衍生产品及其金融工具》讨论稿,打算在制定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方面分两步走,先披露,后确认和计量。1998年的FRS13《衍生工具与其它金融工具一披露》要求主体在附录中分别作文字披露和数字披露,并对其金融资产和负债进行分类,提供每一类别的公允价值信息。2004年12月,aSB了一系列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新准则,包括内容基本上与iaS32和iaS39相同的FRS25《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和FRS26《金融工具:计量》。FRS25就披露和列报两个方面对FRS13的规定作了修正,要求增加信用风险的数字披露,对货币风险的数字信息则不作要求。

FRS26填补了计量方面的空白,要求所有交易性的衍生工具以及金融资产和负债以公允价值计量,产生的变化在损益表中确认;而所有其他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产生的损益在总确认收益表中确认。

1996年,澳大利亚aaSB和澳大利亚公共会计准则委员会在iaS32的基础上了aaSB1033/aaS33《金融工具:列报和披露》。该准则规定主体应对每一类别的金融资产和负债(无论是否确认)的公允价值信息、确定公允价值的方法以及重要的假设加以披露。2004年7月,为了与其第4号政策报告书“国际趋同和协调政策”相一致,aaSB在重新修订的iaS32和iaS39的基础上了aaSB132《金融工具:列报和披露》和aaSB139《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并于2005年1月1日开始实施。

二、公允价值在非金融工具类项目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1.非流动资产的重估增值

对于非流动资产的重估增值,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规定。iaSB、英国、澳大利亚、荷兰等允许对非流动资产进行重估增值;美国、加拿大等不允许对非流动资产进行重估增值。

2004年修订的iaS16《不动产、厂房和设备》规定主体进行后续计量时可选择成本模式和重估价模式。iaS40《投资性房地产》规定主体可以选择以成本减去折旧或者公允价值(脱手价格)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化立即在损益表中确认。

英国对重估增值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有形资产上,企业对重估增值的项目和时间选择比较随意。1999年的FRS15《有形固定资产》规定企业有权对有形资产进行重估价,被重估价的有形固定资产的账面金额应该是在资产负债表日的现行价值。

澳大利亚处理重估增值问题的系统性比较强,重估增值可应用于有形资产、长期投资和无形资产。和英国不同,上市公司至少每三年对非流动资产根据估定市价进行重估,而且必须针对同一类别中的所有资产(aboody等,1999)。2001年的aaSB1041《非流动资产的重估价》规定非流动资产可以以成本或公允价值计量,重估价会计处理方法与iaS16一致。

2.资产减值

1995年iaSC在ioSCo支持下启动了“核心准则”项目。其中,1998年的iaS36《资产减值》规定,如果资产的账面金额超过通过使用或销售可收回的金额,该资产应视为已经减值,企业应确认资产减值损失。英国FRS11《固定资产和商誉的减值》对资产减值的确认原则与iaS36基本一致,但FRS11采用了有别于iaS36“销售净价”的“可实现净值”概念。

2001年FaSB的FaS142《商誉和其他无形资产》规定对不进行摊销的无形资产(如商誉)每年作减值测试,包括对无形资产公允价值和账面金额的比较。同年的SFaS144《长期资产减值与处置会计》规定减值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SFaS144用“不折现的现金流量”来判断是否减值,与iaS36和FRS11有较大区别,对资产减值设定了更高的“门槛”。澳大利亚aaSB1010也规定主体应进行资产减值测试,对“可收回金额”的定义与美国一致。

3.其它非金融工具项目

从1982年的iaS16开始,iaSC/iaSB了一系列把公允价值运用到不动产、租赁、养老金和企业合并等项目的会计准则,如iaS17《租赁会计》、iaS19《雇员福利》和iFRS3《企业合并》等。iaS41《农业》把公允价值会计运用到农业方面,比FaSB更进了一步。iFRS2《股票基础的支付》规定在支付日用公允价值计量所有以权益清算的股票基础的支付以及以现金清算的交易,公允价值的变化在损益表中确认。

除了针对金融工具项目的会计准则外,美国FaSB也了一系列针对资产和负债项目运用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例如,SFaS114《债权人对贷款减损的会计处理》要求金融机构按照预期现金流量的现值按照贷款的市价或其抵押物的公允价值,对已经发生价值减损的贷款重新计价,并将减损计入当期损失。如果其预期现金流量再度发生变化,金融机构必须对这些贷款的账面余额进行调整。因此,SFaS114是公允价值会计发展上的一大飞跃(Zeff,2004)。

英国的FaS13《租赁会计》应用公允价值来确定在交易发生日资产负债表中融资租赁的金额以及当交易发生时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低于其折旧成本要报告的损失的金额。SSap21《租赁和租购合同会计》要求根据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孰低的原则确定入账价值。FRS2《附属企业会计》、FRS3《报告财务业绩》、FRS6《收购与兼并》、FRS7《购买会计中的公允价值》对企业合并中公允价值的应用给出了权威性的准则规范。澳大利亚aaSB上个世纪90年布的一系列会计准则和指引则要求主体披露资产的脱手价格(exitprice),包括对私有企业可收回金额测试、养老金计划托管人持有资产销售价格、自生和重生自然资产、雇员权利现值的使用、租赁和货币资产及负债等。

三、FaSB《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草案主要内容

2003年6月,FaSB启动了制定《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计划,并于2004年6月征求意见稿。

美国各界对此反应十分热烈,FaSB一共收回93封来自工商企业界、审计机构、金融机构、证券公司、投资机构和价值评估机构的反馈意见书,这些意见基本上代表了美国社会各界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看法。在对反馈意见进行充分讨论后,FaSB于2005年10月了准则工作草案,并计划在2006年第二季度正式《公允价值计量》准则。

FaSB《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草案包含公允价值定义、估价前提、估价技术、公允价值层级和披露等内容。草案给出的公允价值定义特别强调了现实交易、脱手价格、市场参与者、参考市场等问题。指出现实交易是反映计量日市场环境的有秩序的交易,而不是强迫性的交易,强调企业持续经营的状态。脱手价格(exitprice)为与资产相关的未来现金流入以及与负债相关的未来现金流出的市场估计提供了一个直接的估量(测度),因此是形成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的价格,这与FaSB的SFaC6对资产和负债的定义是一致的。FaSB认为,“市场观察到的价格包含了所有市场参与者对一项资产或负债的效用、未来现金流量和现金流的不确定性以及市场参与者承受这些不确定性的程度的一致看法”(SFaC7)。而随着主体进行不同的商业活动,参考市场和市场参与者也有所不同,FaSB从主体的角度承认这些不同,认为参考市场是主体对资产或负债进行交易时最有利的市场,即出售一项资产可以获得最高金额或转移一项负债可以支付最低金额的市场①。

基于资产使用的最大化和最佳化(thehighestandlaestuseoftheasset),准则草案提出了两个估价前提。当市场参与者能够使资产保持目前已经安装好的或与其他资产配套成组使用的状态,就构成了“在用估价”前提;当市场参与者不能够使资产保持目前已经安装好的状态或资产只能单独使用而不能与其他资产配套使用时,就构成了“交换估价”前提。公允价值的估价技术包括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

为了确定估价技术的选择,准则草案建立了一个区分各种属性优先次序的公允价值层级。具体来说,就是根据相对可靠性把各种属性分组成为五个层次,把最高优先权分配给反映在活跃市场上同类资产或债务的开列市价的市场属性(第一层次),把最低的优先权分配给企业属性(第五层次),并阐明了中间各层级的属性(第二到第四层次)。虽然各种属性的可用性及其相对可靠性会影响估价技术的选择,但公允价值层级所关注的并不是估价技术本身。

准则草案规定企业必须披露相关的数量信息和文字信息,帮助信息使用者评估用于计量资产负债表中确认的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形成公允价值估计的属性以及公允价值计量对利润产生的影响。

注释:

①需要说明的是,参考市场上资产和负债的价格是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边际直接成本(theincrementaldirectcosts),没有就交易成本进行调整。FaSB认为,交易成本是交易的特征,而不是资产和负债的特征,应该依照其他适用的会计公告的条款进行说明。

主要参考文献

金融资产的主要估值方法篇7

【关键词】危机;公允价值;顺经济周期;副作用;启示

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产生源自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性和经济虚拟化带来的不确定性,2006年我国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中,金融工具、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17项具体准则中,按国际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概念。新准则明确地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改变了我国以历史成本作为单一会计计量属性的传统。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在国际范围的推行虽然几经波折,但一直被认为是会计计量的发展方向。而2008年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暴露了其顺经济周期效应,一些金融业人士将矛头指向美国会计准则,认为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夸大了次债产品的损失,放大了次贷危机的深度和广度,对加重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副作用,公允价值一度成为了众矢之的[1]。公允价值是否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是否需要新的会计计量方式代替公允价值计量,我国正在推行的公允价值会计是否应该止步等等一系列问题成了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公允价值顺经济周期与金融危机的关系分析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涵义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2006年正式《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根据公告,公允价值是指在计量日,在市场参与者之间进行的有序交易中,销售一项资产所能获得或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认为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者负债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估价的确认依据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交易价格,指在活跃市场上存在相同的资产或负债报价时,使用该报价对公允价值进行估价。第二层次是类似资产报价,指活跃市场上虽然没有相同但有相似资产或负债的价格信息,根据相似资产或负债价格确认估价。第三层次是模型定价技术,指市场上不存在关于资产或负债可观察到的相关信息时,应用本层次的定价方法估价,包括矩阵定价法、现值技术等[2]。可见,以活跃市场报价确定公允价值能反映金融资产的真实价值,符合公允价值的经济实质,也具有可操作性。但是,在市场发生突变时,例如由于金融危机导致市场信心丧失,出现恐慌性“贱卖”资产的时候,资产卖方处于非理性状态下,其交易地位很难与交易对手保持平等。此时,市场报价类似于资产快速变现时的“清算价格”,不符合“持续经营”的会计假设前提,市场报价就不再是确定公允价值估价的最优选择。

(二)公允价值顺经济周期对金融危机的加剧作用机制

从经济发展周期角度来看,随行就市的公允价值会计助长了经济周期性的波动。法国银行联合会曾警告说,公允价值计量在泡沫时期可以增强幸福感,在危机时期会使恐慌情绪不断放大升级。尤其在经济周期中的特殊阶段或者临界拐点处,其有显著放大作用。公允价值会计使资产负债表的扩张或者收缩速度明显加快,从而促使泡沫膨胀或萧条加剧。

在本轮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会计的顺经济周期效应加剧了金融危机的深度和广度。从理论上说,在一个信息对称且市场有效的环境中,会计信息不会对市场产生任何影响。但是,现实的金融市场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投资者也并非完全理性,市场常常受心理、情绪等行为因素影响。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公允价值会计已成为一个市场趋势的追随者。在金融危机中,会计信息完全可能引发市场恐慌气氛,短期内引发市场大幅波动,对金融市场造成致命的冲击。美国金融危机爆发过程中,60名国会议员联名写信给美国证监会,要求暂停使用公允价值计量。他们认为,失灵的市场常常意味着没有什么价格可以让银行作为基准来“盯住”,如果银行不必按市值给其资产定价的话,金融危机就会消退。这种说法虽然不一定符合事实,有其片面性,但一定程度上却说明在有限理性的市场中,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可能存在很大的负效应。

金融危机中涉及的主要产品为场外产品,既缺乏活跃的市场价格,也缺乏相关产品价格。根据公允价值会计规定,不具第一层次与第二层次的价格信息,可以根据模型来定价。然而,当某一金融机构出现危机,需要卖出相关资产,由于缺乏相应活跃市场,通常采用拍卖的方式。而一旦拍卖价出来,就为同类资产提供了参考价。而根据谨慎性原则和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企业须在报表中迅速反映,相应计提大量的减值准备。这样账面遭受巨额损失,又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为了达到监管的要求,他们不得不收缩信贷规模并在短期内加大资产抛售,进而又对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格带来新的下降压力[3]。面对天文数字般的账面损失,投资者的预期被降低,纷纷抛售手中的债券,导致金融产品的市场价格新一轮的下跌,企业也被迫再次确认减值损失。如此往复,便陷入了“价格下跌--资产降低--预期下降--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金融产品和投资者信心均因此而螺旋式下降。次贷危机也随着资产价格和投资者信心的下降恶化成全球性金融危机,最终演变成经济危机。

(三)金融危机中显现的公允价值会计的优势

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加强了财务信息的透明性,特别是在经济下滑期间公允价值的信息更为重要,取消公允价值只会打击投资者的信心,并带来更大的不稳定性。虽然公允价值会计在金融危机的蔓延中充当了“催化剂”,“助推器”作用,金融危机中也暴露了公允价值计量的一些弊端,但不能因此而放弃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公允价值会计计量仍然是未来会计计量方式的发展方向,它的优势仍不可埋没。

首先,公允价值会计更好的坚持了会计计量的相关性原则,能够即时反映企业存在的风险。对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可以有效地避免和减少金融机构及其交易人员故意掩盖投资过程中的成败得失。如果金融产品的市场价格已下降,根据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会计报表中披露的是当前市场价格而非成本价格。在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会计计量迅速的反映了金融产品市价下跌的事实,向市场传达了泡沫和危机存在的信息。其次,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更好的适应金融创新的需要[4]。衍生金融工具的杠杆性特征使得其交易只需要很少的甚至不需要初始净投资,历史成本计量对其无能为力,只有公允价值才能对其进行准确的确认和计量,而且新的金融产品的成本用历史成本也无法衡量,因此用公允价值对新兴金融产品进行估价,使得金融创新有了可靠地计量依据。

二、危机中公允价值会计顺经济周期的矫正

公允价值会计确实在金融危机中有一定的副作用,但绝不是金融危机的根源所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最新发表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globalFinancialStabilityReport)对于这一问题也给出了答案。报告指出,如果市场的透明度高,参与者能够及时得知财务状况的情况下,较高的公允价值波动性不一定会带来问题,所以说归根结底金融危机的产生主要是市场的透明度不高,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等问题所造成的。相比其他计量属性来说,公允价值仍然是目前更优选择。但金融危机的爆发也是对它的一场考验,说明其在运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我国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应根据市场发展状况继续完善推行,不断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市场与会计准则本身就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一个更相关和适合的会计准则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市场运行过程中与之出现的各种摩擦反过来又促使准则的反思和完善。金融危机发生后,为加强市场约束和促进金融稳定,削弱公允价值会计在危机中顺周期效应,各国开始采取措施修订和改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框架。

2008年9月,针对非活跃与非理性市场情况,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了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处理方式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要求企业在为资产确定其公允价值时,如果该类资产缺乏活跃的公开市场交易,则可以通过内部定价,包括合理的主观判断来确定其公允价值。这意味着SeC允许公司可以更大程度运用合理判断来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2008年10月,iaSB也宣布修改会计准则相关条款,允许会计主体在异常情况下可以对非衍生金融资产重新分类。对债券资产的重新分类意味着如果公司有意愿且有能力持有到期,可以按分类当天的市价入账,而不必随波动的市值计算浮动盈亏。iaSB和FaSB在2008年底分别在伦敦、诺沃克和东京召开了三轮圆桌会议,会议围绕金融资产减值、公允价值的选择权、公允价值计量以及相关披露问题展开了讨论,并识别出关于公允价值计量中哪些是趋同项目需要立即进行调整,哪些需要留作长期项目的一部分[5]。国际imF在《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也指出,公允价值计量应采取诸如改进估值技术、采用频率高的简短报告,提供有的放矢的风险披露等手段进一步改进公允价值会计准则。2009年4月FaSB投票决定放宽按公允价值计价的会计准则,金融机构在使用公允价值方法对金融资产进行估值时,可拥有更大的自主判断空间。允许金融机构在证明市场不流动价格不正常的情况下,用其他合理的价格估算方法来估算自己的资产价格。从而使这部分资产不至于因为股价模型导致的价格偏低而造成过多的资产减记。FaSB同时表示,如果一家机构认为自己持有的资产只有在资产到期后才会出售,而不会用作交易来投机,那就不需要根据“非暂时性损失”原则来进行减记。这样在金融危机中价格大跌之时,银行可以通过认定部分资产为持有至到期资产,而避免用市值计价,以避免大规模减记的发生。

三、目前我国采用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约束条件分析

(一)市场环境尚不成熟健全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解决了我国会计计量中资产、负债由于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所导致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背离,会计信息缺乏决策相关性的问题。然而该计量属性应用的前提是存在较为成熟的资本市场。近几年我国经济虽取得了飞速发展,然而市场化程度不高,公平的交易环境尚在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二级市场发展相对落后,流动性较差、监管存在诸多漏洞,基于其市场信息获取公允价值的可靠性相对较低,对绝大多数资产和负债而言,很难找到可以观察到的市场价格。盲目推行公允价值会计不但难以达到公允,反而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在丧失可靠性的前提下,也丧失了决策相关性。

(二)高素质会计人员匮乏

公允价值会计要求会计人员不但要精通会计,还应熟练掌握计算机、财务管理、金融等相关知识。我国目前的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数会计人员仅仅停留在熟练地进行账务处理这一层次。在新准则体系下的财务人员不但是报表的编制者,还应该是合格的评估师。新准则的推行和公允价值的应用赋予会计人员更宽泛的职业判断空间,增加了会计人员基于自身经济利益或迫于企业管理层压力而违背诚信原则的可能性,客观或主观的影响公允价值会计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三)公允价值计量理论模型可操作性差

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规定,公允价值可依次根据活跃市场价格、同类或类似资产的活跃市场价格或估价技术评估来确定,即公允价值的确定,除受人为因素影响外,主要受制于市场的活跃程度与估计技术水平的高低。对于缺乏相关市场价格的资产和负债,确定其公允价值需要依赖于第三层次的方法进行计算。但是,对于风险特定相似的金融工具,估价模型计算出的公允价值有可能产生较大差异。如果不同机构根据不同的假设使用不同的模型,其公允价值及对损益账户的影响在不同机构之间可能不可比,并且为管理层留下很大的操纵空间,与公允价值会计的目标相违背。对于外部审计、评级机构及监管机构来说,证实通过模型获得的公允价值是否可靠将极其富挑战性。花旗银行2007年在估计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时使用了800多个估价模型。随着金融工具日益多元化,确定公允价值过程中隐含的不确定性定也越来越多【6】。我国普遍采用的将未来现金流折现的方法,公允价值根据未来各期的现金流量,折现率和折现期计算,这三个因素在判断时都存在较大的弹性,难以保证其估计结果的合理性。

(四)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要有效运用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必须消除操作过程中的人为操纵问题。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仍存在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的问题,“内部人”为了实现其自身的利益,利用“内部人控制”进行上市公司与其大股东之间不正常的关联方交易,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成了关联方之间随意制定价格的工具。在粉饰经营业绩报告、伪造盈利的行为中,上市公司会在资本市场中利用债务重组、资产置换、投资行为调节利润,使其公司瞬间扭亏为盈。这些行为极大地扰乱了资本市场的秩序,违背了推行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初衷。

四、后危机时期完善我国公允价值会计的对策建议

从长远上看,公允价值会计能较好的反映企业的市场价值和盈利能力,体现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与相关性的统一,促进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之间的协调。应借鉴国际经验,做到未雨绸缪,最大限度的降低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顺经济周期效应,缓和危机发生时对我国经济体系的冲击。

(一)健全公允价值计量的市场环境

积极培育各类资产市场,建立健全健康、有序而又丰富、活跃的市场体系是实施公允价值计量的基础和重要保障。公允价值的可靠性问题一直是公允价值计量的最大弊端,市场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时可获得相关价格信息的充分性和计量结果的可比性,最终影响到公允价值的可靠性。我国应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强政策扶持,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丰富资本市场产品,拓宽资本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只有建立更有效的活跃的资本市场,才能为各层次尤其是第二三层次的公允价值估价提供环境保障。

(二)审慎运用,建立非常时期应急竞争机制

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运用还处于初期阶段,所产生诸多的经济后果还还未完全显现,因此应当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通过这次金融危机可以看到,对于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即使是曾经运用得游刃有余的西方国家,在危机中也还是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无论是国际会计准则体系还是美国会计准则体系,公允价值所涉及的重要概念以及许多实际重大问题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并且它的实施确实会对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体系产生重大影响和冲击。我国在推行公允价值时,必须加强对其认识,在与国际上关于会计计量的理论、实务和准则规范的发展趋势接轨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我国具体国情,研究市场经济状况以及会计计量实务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应对非常时期下的应急竞争机制,在类似金融危机的非常事件发生时,使资产负债表泡沫不致因公允价值的顺经济周期作用而被放大,维护市场信心和稳定参与主体情绪。

(三)建立独立的第三方公允价值评估

我国的资产评估业经过十多年发展,执业标准和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业务领域和服务对象不断扩大,社会监督作用不断加强。对公允价值会计实施独立的第三方评估能够为公允价值计量的客观真实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可以有效解决不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造成的“内部人控制”问题。资产评估所确定的价值通常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资本保全状态,能够从计量单位与计量属性两方面完善会计的配比原则,真实反映企业的价值,能够合理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可以更有效地提供会计信息。

首先,资产评估是一种专业活动,从事评估业务的机构应由一定数量和不同类型的专家和专业人士组成,评估活动专业化。评估机构及其评估人员对资产价值的估计判断,都是建立在专业技术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之上,所作估价是一种专业判断,只要误差在一定范围内,都可认为是市场均衡价格的反映。

其次,第三方公允价值评估的独立属性提高了评估意见的公正性。独立性是资产评估的基本特征,也是资产评估的灵魂。独立性原则使资产评估师免于利益冲突,从而奠定正直与客观的执业基础。因为是与公允价值评估没有利害关系的第三者,评估活动服务于资产业务的需要,而不服务于资产业务当事人任何一方的需要。既保证了评估的公允性,又起到了监督作用。

(四)加强对公允价值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

公允价值会计在我国的运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框架还不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经济环境和市场条件还不成熟,所以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认为操作空间较大,必须对公允价值的运用应持适度、谨慎的态度。在公允价值计量的信息披露方面,应要求会计主体增加对公允价值信息的表外披露,包括公允价值是如何确定的,所用估值方法预计存在的变动、所用模型的假设、导致价格变动的原因以及风险披露[7]。加强对公允价值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从制度监管等外部环境上保障公允价值准则计量的可靠性,有利于保证公允价值会计的合理使用,保障其在我国的有序推行。

(五)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

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实现彻底的政企分开,让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竞争主体。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真正纳入到法律框架内,严格依照《公司法》的要求规范运作。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对《公司法》中有关公司运营的具体规则进行完善和修订,使其更臻完善。公司组织体制和领导体制,要严格按《公司法》运行,要完善董事会的组成和董事的行为规则,包括健全董事会的组成规则、完善董事会的产生规则、推动董事会运营的合理化,尤其是要强化董事会的监督职能等。三是监事会的监督必须到位,这包括加强监事会的组织、充实监事会的职权,切实发挥监事会的作用。在国家法律、法规范围之内,公司董事会职权内决策事项,政府不进行干预和审批。

通过多途径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会计人才。在加强对现有会计从业人员的再培训再教育的同时,改革高校教育方式,为未来培育符合现实需要的创新复合型人才。或者从国外发达国家引进相关人才,直接借鉴引用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技术。

参考文献

[1]夏雪,张孝友.会计公允价值计量问题研究[J].现代会计,2009(3):12-16.

[2]李金秀.暂停抑或修订公允价值计量――基于次贷危机讨论[J].财会通讯,2009(9):73-76.

[3]章承涛,陆丽琴.金融危机下的公允价值研究[J].管理观察,2009(5):186-187.

[4]宋文秀.金融危机下对公允价值的再认识[J].财会研究,2009(12):37-39.

[5]李杏梅.在金融危机中审视公允价值[J].商场现代化,2009(5):324-325.

[6]周英.金融危机引发的公允价值之争及其最新发展趋势[J].会计研究,2009(6):21-25.

[7]张妍,何玉润.金融危机下的公允价值:美国的经验、教训及其借鉴[J].会计之友,2009(6):74-76.

作者简介:

金融资产的主要估值方法篇8

一、《金融世界》对商标进行评估的背景

    1.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商标的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成为企业特别是消费品生产企业的最重要资产。近20年来美国经济界出现的体现商标重要性的一些现象使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从而加强了对商标进行评估的必要性。

2.根据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商标等无形资产非是外购获得的,一般不得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这样的会计处理使得宝贵的无形资产无法为公众认知,而企业要求正确反映其拥有的无形资产价值的呼声越来越高。

基于上述矛盾,许多评估公司、财务公司等都开始进行研究,试图通过汇总分析市场、财务和会计信息,确定无形资产的价值,但没有形成权威的理论和方法。美国《金融世界》基于“无表资产应当评估,而且可以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评出”的思路,组成了6人专家小组进行研究,希望找出评估商标的准则性方法。经过研究分析,他们认为英国interbrand Group公司的方法十分科学,于是决定采用该公司的方法评估商标的价值。从1992年开始,他们试图对世界最具影响的商标进行评估,到现在已经由最初的几十个扩展到300多个商标。

二、《金融世界》商标评估方法的思路《金融世界》在进行评估时,并没有全部采用各相关公司的实际数据,而是通过咨询财务分析师、商会、阅读财务报表甚至咨询被评估公司竞争对手等方法收集可用数据,当然有时也会从公司直接获得。这是因为基于以下几点考虑:(1)避免与其客户之间产生任何利益关系;(2)公司实际财务数据不易全获得;(3)公司实际财务数据由于会计政策、管理效率等不同,同样收入的企业资产规模差距很大,或者同样资产规模的企业收入相差很大,缺乏直接可比性。

《金融世界》对产品商标的评估思路具体表现在下列公式中:使用该商标产品的全部收入×该行业的一般利润率=该商标产品的营业利润-正常的合理投资利润=调整后的商标营业利润×(1-所得税率)

=商标纯利润×强度系数=商标价值三、对《金融世界》商标评估方法的评价《金融世界》所采用的商标评估方法之所以广泛流行并具有相对的权威性,有其合理之处:一是其评估思路与传统无形资产评估中的收益法基本相同,即合理预测该无形资产所带来的超额收益,并予以折现,计算评估的价值。因此,它实际上并不是一种独创的商标评估方法,而是对传统收益法的发展。二是《金融世界》的评估十分重视评估假设,每一步运算都不仅仅是数学意义上的计算,而且是严格建立在经济条件假设基础上的计算。离开这些严格的假设,计算的结果就没有任何意义。这再次揭示了商标评估价值是建立在假设基础上的理性估算,脱离这些假设谈论评估结果没有任何经济意义。因此在引用商标价值结果时必须同时披露所有的假设条件,否则会引起不必要的误导。三是《金融世界》在商标评估过程中,并没有完全采用各相关公司提供的数据资料,并且也不收费,从而保证了商标评估的独立性,因而也具有了相对的权威性。

但是,我们也应当认识到《金融世界》的评估方法存在许多缺陷,不能认为是一种完美的评估方法,只是作为该期刊的地位而使得这种评估方法广为人知。它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一是《金融世界》所采用的商标评估方法并未对超额收益进行分割,其评估结果与其说是商标价值不如说是包括商标在内的一揽子无形资产价值。如果将这部分价值全部归结为商标,其结果必然是夸大了商标的价值和作用。二是商标强度系数无理论基础,也未进行实证分析,主要基于主观判断,很难说服人。三是正如《金融世界》所强调的,其评估方法主要适用于日常用消费品评估,因为只有消费品的商标强度才可以根据事先确定方法进行估计,而对大量的工业品商标评估并不适用。

通过以上分析,国内的相关企业和组织可以得到两点启示:

    1.有助于提高我国企业对商标资产价值和商标评估重要性的认识。《金融世界》的评估方法揭示了商标是具有资产价值的无形资产,商标价值表现为能给企业获取超额利润的潜能,它与企业盈利水平和综合市场实力紧密相关。这就要求我国企业切实提高商标和商标资产的意识,实施有效的商标战略和策略,培育和提升企业的商标价值,使商标资产成为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金融资产的主要估值方法篇9

一、有关背景

为了提高金融资产会计信息质量,改善并简化金融资产计量方法,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与美国财务报告准则委员会(FaSB)在2008年共同成立了金融危机咨询专家组(FCaG),就金融危机引发的财务报告问题,提交了关于简化金融资产分类、谨慎计量收益、改进财务报告以提供恰当金融资产信息的研究报告。根据该研究报告,iaSB于2009年启动了制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RS9)的项目,计划用RS9替代正在实施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iaS39)。RS9项目计划分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分类和计量,第二阶段为减值方法,第三阶段为套期会计。截至目前,就第二阶段减值方法相关内容,iaSB先后了三份征求意见稿,提出了三种金融资产减值计量方法。

二、金融资产减值方法分析比较

iaS39采用实际损失法(已发生损失法)计提金融资产减值准备,即当且仅当存在客观证据表明一项金融资产(或一组金融资产)初始确认后发生的一个或多个事项导致该资产发生了减值,并且该损失事项影响了可靠估计该金融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时,才确认该金融资产发生了减值。这种损失的递延确认,高估了金融资产的前期收益,影响了报表使用者的信息判断。为此,iaSB决定在RS9中采用预期损失方法,即基于预期的未来事件和风险,对金融资产进行减值计量和报告。

(一)预计损失法2009年11月5日,iaSB了其首个减值征求意见稿———《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和减值(征求意见稿)》。在征求意见稿中,iaSB提出了预计损失法,通过调整金融工具的实际利率来计量预计损失。与iaS39中已发生损失法在初始计量时不考虑预计风险相比,预计损失法要求在金融资产初始计量时即对其存续期间所有预计损失进行估计,并确定对应的实际利率,该实际利率一经确定将不再调整。对预计损失的估计可以以单项金融资产为基础确定,也可以以一组金融资产为基础确定;预计损失的依据可以来自内部历史数据,也可以来自同行业的相同或类似数据。在金融资产存续期的每个计量日,均使用该实际利率确定相应期间的收益,同时对该金融资产剩余存续期内的预计损失进行重新估计,重估额与上一个计量日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但是,该方法对预期损失的估计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且为恶意调节盈余提供了操作空间,不利于客观计量金融资产价值和风险管理。

(二)分类的预计损失法2011年1月31日,iaSB和FaSB联合了第二个减值征求意见稿———《金融工具:减值(增补征求意见稿)》。首个征求意见稿的反馈意见认为,预计损失法比实际损失法具有前瞻性和合理性,但实务中不易操作。增补征求意见稿提出会计主体可依据资产违约概率和损失程度,将金融资产分成好账户和坏账户两类。好账户包含那些在资产负债表日不存在损失的金融资产,反之则为坏账户。好账户的预计损失根据时间比例法和未来可预测期法孰高确认预期损失。时间比例法可采用直线法和年金法两种算法,根据资产组合的加权平均账龄与加权平均期限的比例来摊销预期损失。未来可预测期法是指根据资产组合的历史风险特征,来估计信用损失的未来期限,该期限最短不少于12个月。而对坏账户应按照该账户可预估到的风险损失,按剩余存续期分配的数额计提坏账准备。对于开放式组合金融资产的减值问题,好账户后续期间发生的预期损失变化,将在金融资产剩余期限中进行摊销,不需再对初始预期损失及其损失的变化进行追溯。当组合金融资产的可收回性变得非常不确定时,则可将该账户转为坏账户。分类的预计损失法在考虑风险管理基础上,降低了金融资产减值计提的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预计损失法的实务操作问题,但仍面临一些新的问题。一是对好账户、坏账户、未来可预测期等概念的理解,不同使用者间存在较大差异。二是预计损失的计算仍过于复杂,实际操作中,需要对金融资产的期限、预计损失的估计及摊销方法进行估量选择,以分别按时间比例法和未来可预测期法来计算信用损失,估算的工作量较大,没有实现iaSB与FaSB期望降低金融资产价值计量复杂性的初衷。

(三)预计信用损失法2013年3月7日,iaSB了第三个金融资产减值征求意见稿———《金融工具:预计信用损失(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基于货币时间价值的预期信用损失三阶段模型,即将金融资产的减值计量分为三个阶段,通过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计提金融资产预计损失,计算及列报金融资产的预期收益。信用损失是指资产负债表日后特定时期内可能发生的违约事件导致的预期在金融资产到期前无法收回的现金流损失。具体来说,第一步:在资产负债表日具有低信用风险或初始确认后信用质量没有显著恶化的金融资产。对该类金融资产,按照12个月的预期信用损失金额确认减值准备,并根据资产的账面总额(即不扣减预期信用损失的金额)来计算预期收益。第二步:初始确认后信用质量显著恶化但没有客观减值迹象的金融资产。对该类金融资产,按照生命周期预期信用损失的金额确认减值准备,但仍按该资产的账面总额计算预期收益。第三步:在资产负债表日存在客观减值迹象的金融资产。对该类金融资产,按照生命周期预期信用损失的金额确认减值准备,即主体应当确认金融资产到期前所有预计信用损失。并按该资产的账面净额(即扣减预计信用损失的金额)计算预期收益。预计信用损失法相比较前两种计量方法,在减值计量的复杂性上有所降低,且进一步实现了风险管理的目标要求,但仍存在概念模糊、类别转换倚重主观判断等问题。例如,iaSB没有对违约事件进行明确定义。因此,在使用预计信用损失法时,必须进行主观判断,但是由于不同金融资产的特征和风险状况差异较大,因而会计人员在界定违约事件并计提减值损失时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判断,进而影响金融资产价值的客观性和可比性。

三、对我国的影响及建议

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背景下,根据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我国作为iaSB的成员国之一,也需适时修订相关会计准则。同时,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报表使用者对金融资产相关信息的列报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不断提升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可比性,充分发挥会计在防范金融风险中的作用,帮助企业和金融机构为投资者提供更多有用的决策信息,2012年9月,在征求部分金融机构、中央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意见基础上,就RS9的截至2013年生效的相关准则,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修订)(征求意见稿)》,对金融资产计量、减值列报等情况进行征求意见,以期降低准则执行难度、提高可操作性,以简洁有效的准则条款来计量和披露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同时,为实现金融资产财务报表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公允列报目标,我国需在RS9准则制定过程中充分争夺话语权,通过对中国特殊情况和特有问题的研究总结,提出有说服力的证据和意见反馈给iaSB,力争采用对我国有利的减值方法,满足会计报告信息质量要求。此外,我国也要借鉴国际研究成果,做好金融工具减值准则实施准备工作。

(一)加强数据库体系建设。从已公布的三种金融资产减值方法看,预计风险损失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数据质量直接影响着预期损失估计的可靠性和公允性,进而影响报表使用者的业务决策和风险管理。因此,应重视数据库体系建设,通过整合分析市场数据、风险数据和行业数据,来提高数据的可获得性和资产减值的可计量性。

(二)提高会计人员素质。预期损失法对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为降低预期损失计提的主观性和复杂性,RS9要求会计人员对预期信用损失进行确认和风险估计、验证,并在财务报表中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这就需要会计人员熟练掌握减值计提方法,并能对减值计提方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比较,以保证金融资产价值的如实计量和披露。

金融资产的主要估值方法篇10

【关键词】民营企业;信用评价;方法

1.引言

民营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建立的目的是为金融机构判断是否给民营企业提供贷款做参考,而通过使用该体系能否保障金融机构降低风险,建立体系的方法的可靠性就成了关键。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引入企业信用评级的,经过30多年的发展,信用评价理论及应用都有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我国企业信用评价方法没有形成体系,目前应用的方法有传统的5C法为代表的要素分析法(专家法)、简单的财务比率分析模型、多元判断分析模型、人工智能模型、模糊多目标多人评价方法、模糊数学法、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模糊综合评判法等,其主要弊端在于:(1)评价方法单一,没有形成体系;(2)没办法对建立的评价体系进行评价;(3)对该体系使用下对金融机构的风险无法估计,难以形成有效的问责。

而用资产评估的方法建立民营企业信用评价指标刚好能弥补上述单一方法的不足,其优点有:(1)自成体系;(2)在体系下各方法可以相互验证和互补;(3)建立在抵押基础上的评价指标降低了金融机构贷款的风险。资产评估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方法体系,对于民营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具体可以采用民营企业整体资产评估的方法,比较客观、公正、合理和科学的得出民营企业信用评价的指标。而这种民营企业整体评估的指标体系的建立能比较准确的反应民营企业的整体价值,作为抵押价值的参考,而抵押贷款无疑是金融机构风险最小的举措,更容易为金融机构所接受。

2.资产评估方法在民营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建立中的应用

根据资产评估三大原理,即替代原理、预期收益原理和生产费用价值论,常用三大方法及其衍生方法,主要有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每个方法都可以独立测算出民营企业整体价值,而三个方法测算出的结果又可以相互验证,在不同经济环境下,三个结果可以通过一定的数学方法进行处理得到公允的结果。特别是在某个方法里面指标无法采集或准确采集时候,而其他方法的指标又很容易获得情况下得出民营企业信用评价的指标。

(1)市场法的应用

市场法是指利用市场上同样或类似资产的近期交易价格,经过直接比较或类比分析,以估测资产价值的各种评估技术方法的总称。评估思路为:寻找可比案例调整差异调整案例价格综合确定评估值。其中调整差异时可以乘以调整系数也可以加减调整值。综合确定评估值时可以用简单算术平均,也可以用加权平均。

市场法的应用前提:①充分发达活跃的资产市场(公开市场)。需要有一个充分发达活跃的资产市场。资产市场上,资产交易越频繁,与被评估资产相类似资产的价格越容易获得。②资产及其交易的可比性(参照物)。公开市场上要有可比的资产及其交易活动。资产及其交易的可比性,是指选择的可比资产及其交易活动在近期公开市场上已经发生过,且与被评估资产及资产业务相同或相似。

市场比较法的基本程序及有关指标:1)选择参照物。①成交价必须真实。②至少三个交易案例。③与被估资产相类似(可以替代,即功能相同)。④成交价是正常交易的结果。⑤尽可能选择近期成交的交易案例。2)选择比较因素。不论何种资产,影响其价值的因素基本相同,如资产的性质、市场条件等。但具体到每一种资产时,影响资产价值的因素又各有侧重。例如房地产主要受地理位置因素的影响,而机器设备则受技术水平的影响。根据不同种类资产价值形成的特点,选择对资产价值形成影响较大的因素作为对比指标,在参照物与评估对象之间进行比较。3)指标对比、量化差异。根据所选定的对比指标,在参照物及评估对象之间进行比较,并将两者的差异进行量化。例如资产功能指标,参照物与评估对象尽管用途功能相同或相近,但是在生产能力上、在生产产品的质量方面,以及在资产运营过程中的能耗、物耗和人工消耗等方面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将参照物与评估对象对比指标之间的差异数量化、货币化是运用市场途径的重要环节。4)调整差异。市场途径是以参照物的成交价格作为估算评估对象价值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将已经量化的参照物与评估对象对比指标差异进行调增或调减,就能得到以每个参照物为基础的评估对象的初评结果。初评结果的数量取决于所选择的参照物个数。5)综合分析确定评估结果。运用市场途径通常应选择三个以上参照物,就是说在通常情况下,运用市场途径评估的初评结果也在三个以上。按照资产评估一般惯例的要求,正式的评估结果只能是一个,这就需要评估人员对若干初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来确定最终的评估值。在这个环节上没有制度规定,取决于评估人员对参照物的把握和对评估对象的认识,再加上评估经验。当然,假如参照物与评估对象可比性都很好,评估过程中没有明显的遗漏或疏忽,采用加权平均的办法将初评结果转换成最终评估结果也是可以的。

通过市场法的原理,运用市场法建立民营企业信用评价体系需要找出三个以上最近交易过的同类企业,并对这些企业和相关情况和交易情况进行详细了解,选择出比较因素,建立相关影响企业价值的重要指标体系,通过比较和量化差异,就可以得出企业的价值。

(2)收益法的应用

收益法是指通过估测被评估资产未来预期收益的现值来判断资产价值的各种评估方法的总称。即依据资产未来预期收益,经折现或本金化处理来估测资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