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审计信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06:16

财务审计信息篇1

证券市场建立十多年来,为配合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证券监管部门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1998年以前证券监管部门允许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在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时就可以申请股票发行上市,并且其前三年的业绩可连续计算。但是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性,大多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并不是整体改制上市,而是在改制为股份公司时,要对不相关联的经营性或非经营性资产进行剥离,否则,公司往往难以达到发行股票的条件。

为达到上市条件,这些模拟编报的财务信息就需要作为股份公司发行上市三年又一期(以下简称“报告期”)会计报表的组成部分,在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后作为招股说明书的一部分。由于股份公司在三年前是不存在的,在会计主体不存在而又要为其编报财务信息,如何编制就成为证券市场中公司能否发行上市的关键问题之一。遗憾的是,直到现在,监管部门未制定出相关的编报指南和审计准则,导致证券市场在公司首次发行股票时,财务信息的编制与披露方面缺乏规范,财务信息缺乏可比性。这几年证券市场存在的“虚假上市”等问题或多或少与此有关。

为配合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扭亏为盈,1997年以来,证券监管部门允许上市公司二次发行股票(以下简称“增发”)。问题是,在试点的六家纺织企业中,有些上市公司历史财务报表是亏损的,但公司也成功增发了,这似乎与《公司法》规定的公司发行股票的条件之一是公司连续三年盈利的规定不合。但是,这些公司在二次发行前,大多进行了规模较大资产重组,证监会实际上是默许上市公司按重组后的架构模拟编报财务信息的,并以模拟后的会计报表为考核基准。上市公司进行大比例的资产重组后如何编报财务信息,监管部门未制定相关的指南,结果是首批六家公司增发时所公布的会计报表的编报标准存在较大的差异。由于缺乏编报标准,监管部门个人、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意见相当不一致。这就导致,对于进行过大比例资产重组的公司,二次发行时的财务信息的编制和披露较不规范,投资者也就无法从过去的历史信息来判断公司未来的财务情况。

另外,上市公司发生大规模的购并时,如何编制和披露财务信息也未有相关的规定。有些公司发生吸收合并时,并未编制模拟会计报表,吸收合并发生在不同的年度、不同的公司其财务信息的披露是不一样的。这就说明,上市公司发生购并时,如何通过财务信息的编制和披露来反映事项的影响程度,从而为投资者提供有用的信息,监管部门尚缺乏编报的指南。

但是,在缺乏首次发行财务信息编报指南和相应的审计准则的情况下,有1000多家公司通过改制为股份公司并发行股票,并大多模拟编报了报告期前两年的会计报表。对发生大比例资产重组或购并的公司,也编报了模拟财务信息,并作为二次发行的材料。可见,在特殊情况下,公司的改组上市和增发是离不开模拟编报的财务信息的。本文拟结合与模拟编报财务信息有关的问题,谈一谈个人的认识,同时对证监会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申报财务报表剥离调整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一些意见。

二、模拟财务信息的含义

何为模拟财务信息,有关文件并未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按照美国证监会(以下简称“SeC”)的说法,模拟财务信息是相对于历史财务信息而言的。美国SeC在其RegulationS-Xarticle11中提到模拟财务信息(proformafinancialinformation),是指为了给投资者提供某些特定交易影响的信息,即这些交易在早些时候发生,对历史财务报表产生影响。模拟财务信息的编报一般在仅仅依靠历史财务报表不能满足投资者决策需求时进行。SeC为模拟财务信息的编制和报告制定了详细的指南。

我们认为,模拟财务信息可以这样来定义:假定公司现在的架构在报告期初已存在且无转变,按报告期各年实际存在的公司各构成实体,按公司现在执行的会计政策来编制和报告报告期各年度的财务信息。这个定义可解释为:

1.模拟财务信息不是主要财务报表,仅仅是对历史财务报表的一种补充;既可以是申报财务信息的一部分,也可以作为历史财务信息的注释。

2.在编报时,实际包含了这种假定:各种资产或业务产生的业绩在重组入(或置换入)公司前是实际存在的,不是人为虚构的。编报时,仅仅为其移动了一下位置,放在公司的名下。若原来的业务是直接面向市场的,则原来的数据直接作为财务数据的来源;若当时是内部结转的,则根据生产数量或劳务数量,按当时的市场价格模拟计算作为财务数据的来源;若当时的资产未能产生活动,则没有可以作为财务数据的来源的业务。若在改组为股份公司前发生了资产剥离、资产重组,可以按剥离和重组后的架构来编制以前的会计报表;若上市公司发生了兼并、收购、大比例的资产置换(或买卖),可按兼并或置换后(买卖后)的架构来编制以前的会计报表。

3.架构的假定应该包括公司的结构、资产情况、业务情况、执行的会计政策等;假定纳入会计报表范围的公司或子公司从报告期期初就执行《企业会计制度》,若实际不是,应按该会计制度进行归口调整。

4.模拟财务信息编报所覆盖的期间各国规定的不一样,我国一般指二年。首次发行要提供三年又一期会计报表的审计报告,大比例资产重组也是三年又一期。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模拟编报财务信息的目的在于利用历史信息,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加工,使拟上市公司三年又一期财务信息在一致性的基础上进行表述,为投资者分析目前状况下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未来一年盈利预测数据的需要提供相关的信息。我们知道,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除了强调信息的可靠性外,信息的相关性也很重要。只有通过比较过去可比期间的财务信息,才可预测将来的可能情况。所以,在制定模拟财务信息编报指南时,我们更应该强调的是信息的相关性这一质量特征,而不是可靠性。

三、需要编报模拟财务信息的情况

财务信息的编报是有成本的。只有在编报财务信息预期收益大于编报成本的情况下,财务信息的编报才有意义。根据这一约束条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要编制模拟的财务信息。

在我国,编报模拟财务信息虽然没有统一的规定,但归结证券市场发生的各种案例,需要编报模拟财务信息的条件应包括:1.在发生吸收合并时,要编制模拟财务信息。现在上市公司在发生吸收合并时,要公布合并方案,但如何编制和何时编制未见到相关规定。2.在首次发行时,对于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公司,允许其在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前的业绩模拟计算,独立运行一年后可申请股票发行,包括:①对原企业的非经营性资产或非相关的经营性资产和相关负债、损益剥离后,以一部分经营性资产设立股份公司,则这部分经营性资产和业务对应的前两年的业绩可模拟计算;②几个发起人以经营性资产出资(包括股权),则这些投入的个别资产和对应业务的经营业绩也可以相加,作为股份公司前两年的业绩。对于有限责任公司,若是整体改制为股份公司,则有限公司的前两年的业绩可模拟计算。3.上市公司发生重大的购买或出售资产的行为,且购买或出售的资产占上市公司总资产70%以上,其重组前的业绩可模拟计算。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由于企业上市改组中或上市公司的资本重组方式不同,公司是否需要模拟编报财务信息,应视情况而定:

1.考虑到编报财务信息的成本和对信息的影响程度,规定重要性的定量指标就很重要。美国SeC规定的相对重要程度是50%。我国对重大资产重组的重大是指对总资产、净资产或净利润而言,也可以对收购或出售资产的价款而言。在购买或出售资产占最近一期经审计的总资产的70%,还可以模拟计算业绩,其余没有规定。我们认为,对重要性指标不要硬性规定,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影响程度由公司判断决定,并以50%作为重要性指标。

2.上市公司在收购或合并其他企业时,以及发生大比例资产剥离、出售或置换时,应编报模拟的财务信息,并作为临时报告予以公告,而不仅仅在有增发的需求时编报。

3.有限责任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时,应对其前两年会计报表按现行会计政策进行追溯调整,并作为申报会计报表的一部分。

4.非国有企业首次发行时,只要规范改制我们认为也可按照改制方案模拟计算其前两年的业绩。

5.编报模拟财务信息的角度应是投资者,而不是监管部门的需要。模拟财务信息是为投资者的需要而编制的,因而应强调信息的可比性,监管部门应根据投资者的需要制定编报方法。现在,往往是根据监管部门的意见来编报模拟财务信息,比较强调可靠性,信息的横向可比性较差,不能为投资者提供与决策相关的财务信息。

四、模拟财务信息编报所覆盖的期间及何时编制

由于模拟财务信息是假定资产重组交易在早些时候发生从而对历史财务信息所产生的影响,因而必须确定模拟财务信息编报所覆盖交易发生前的期间,覆盖的期间取决于信息的有效性。美国SeC规定:在编制模拟利润表时,可采用财务预测,所覆盖的日期至少应该包括从交易预计完成日期开始的12个月。

在我国,由于《公司法》规定公司发行股票的条件之一是公司连续三年盈利,所以三年应该是法律规定的限制条件。证监会规定公司必须改制为规范的股份公司,并运行一年以上才可以申请发行,所以,我们认为可以以公司购并后或资产剥离或资产置换后的公司架构为基础,模拟编报前两年的财务信息,并在招股说明书中公布。因为仅模拟合并基准日的资产负债表,可以基本看出合并后公司的财务状况,但看不出公司的盈利水平和趋势。以三年为窗口,观察一个公司的发展,历史信息就会有预测价值。上市公司发生大比例置换、收购或出售资产时,监管部门并未要求编制模拟财务信息,仅是公司可以在重组完成一年以后提出配股或增发新股的申请,其重组前的业绩可以模拟计算。所以,上市公司发生大比例置、换收购或出售资产时,可以模拟编报二个会计年度的财务信息。

信息是有时效性的。信息公布晚了,信息的作用也就弱。对于何时编报模拟财务信息也是应该考虑和解决的。对于公司的改制,应根据改组的方案来编报模拟财务信息,并在申请为股份公司时编制。对于公司的合并,应模拟编报生效当日的合并财务信息,并随合并公告书一起公布。合并完成后,应该对合并发生年度以前三年的报表进行追溯调整,并公告。上市公司发生大比例置换、收购或出售资产时,应在签订计划时而非完成交易时,编制模拟前三年的财务信息,并公告。

五、编制模拟财务信息所采用的方式

以美国SeC规定的条例为例,模拟财务信息由引言、简化的模拟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以及注释等组成。引言应该对交易和所涉及的主体以及编制模拟财务信息的目的加以说明,注释应该详细说明编制模拟信息所涉及的假设与相关的数据。模拟财务信息是对历史财务报表的补充。允许在模拟利润表中进行财务预测,并要求计算模拟的每股收益。

我国以ipo为例,模拟财务信息的编报是在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第9号中规定的(一直未公开过,被最近的指导意见所代替),内容可归纳为:

1.模拟会计报表作为报告期历史财务报表的一部分(但本身在报告期发生了重大重组,需要再模拟的情况除外)。

2.模拟财务信息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注释。只需要编制设立日的资产负债表,要编制设立日前两年的利润表。

3.在注释中披露所涉及的交易主体、交易的资产和方式,模拟会计报表编制的基准、依据等;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以历史成本计价原则、收入和成本配比为主要的编制基础。

4.不可采用预测信息。

5.要按《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假定在报告期的期初就执行《企业会计制度》,追溯调整原会计报表。

6.对原来会计报表存在的会计差错作出恰当的会计调整。

7.编制设立前各会计期间财务报表时,应以改制方案为依据,对设立前原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收入、成本与费用进行划分。同一账项在报告期内各会计期间或时点采用的剥离调整方法应保持一致。若是多个经营实体发起设立股份公司,则各经营实体对同一账项所采用会计政策和剥离调整方法应保持一致,各经营实体之间的交易或事项必须予以抵销。

8.以模拟财务信息计算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

六、模拟财务信息编制的具体原理与方法

对于如何编制模拟财务信息,美国SeC规定,要以计划或完成的资产重组交易为基础,对交易发生前的历史财务报表进行追溯调整或合并后编制。在编制时,具体的规定较为弹性,以使模拟信息能适应于各种个别事实和情形。在编报模拟利润表时,要求对交易的一次性影响持续性影响要加以明显区分,并将一次性影响项目(中止经营、非常项目和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等)排除在模拟利润表外,但要在注释中加以说明这种排除。

证监会了ipo的指导意见。对上市公司发生大比例资产重组、吸收合并的情况尚未有具体规定,但公司会比照指导意见执行。针对该指导意见,我们认为,ipo时,模拟财务信息编报需要讨论的几点是:

1.对于模拟财务信息的编报,我们必须强调信息的相关性,而不是信息的可靠性。该指导意见非常强调信息的可靠性,会导致信息的相关性减弱,甚至不可比。比如,由内部产品或劳务转移所形成的部分,原企业会计核算中采用内部价格计量的,应以报告期实际内部价格为基础。这种规定导致的结果是,为了强调信息的可靠性,三年利润表的编制采用了不同的计量标准,改制后的公司收入的计量以市价为基础,而改制前基本上以成本为计量基础,这样,编报的各年度的财务信息就不可比。实际工作中,企业制定的内部价格,往往未考虑管理费用,有的企业的内部价格甚至弥补不了费用,也不是真实的内部价格。我们认为,模拟财务信息是在假定一定基础上编制出来的,改制前二年的收入应比照同期产品或劳务的市场价格来模拟。在无法寻求同类价格的时候,应在成本的基础上,加上适当的毛利。再如,按指导意见,设立股份公司时债权人承诺放弃债权或债转股的,划分财务费用时,不应追溯调整股份公司设立以前年度已入账的相关财务费用。按这种规定来编制三年的会计报表,对财务费用这一信息来说就没有可比性。

2.股份公司在报告期发生了重大资产置换,股份公司应以置换后的架构重编会计报表,而不是仅仅编制和披露备考财务信息。指导意见的做法是,在发生重大资产置换时,还是按原来的方案编报财务信息。对于首次发行ipo来说,若在报告期发生重大资产置换,则三年的财务信息不是在同一资产和业务的基础上编报的,披露的信息不是在同一资产和业务产生的,因而反映不了实质内容。所以,根据重组后的架构编制的财务信息不能作为备考的财务信息,而应该作为历史财务报表的一部分。

3.在报告期发生吸收合并或控股合并时,要区分支付方式,选择合并基准日前各会计期间应按合并后或合并前公司架构编制。在发生吸收合并或控股合并,并以现金方式购受企业的情况下,上市改组企业的会计报表应包括自合并日起被购企业的经营成果。在以换股方式购受企业,上市改组企业整个报告期内应包括被购企业的经营成果。但是,对被购企业于合并日之前的资产负债表则不应作模拟性调整,因为审计基准日的资产负债表已为投资者提供了最为有用的财务状况信息。

4.对于我国企业存在特殊性的地方,在模拟编报财务信息时要有所考虑。如,原企业免费使用的土地、商标、专利权等,在模拟编报财务信息时,应假定在报告期初就有偿使用,并考虑使用费用计入模拟利润表。

七、模拟财务信息的审计

模拟财务信息在对投资者公布前是否需要审计,各国的规定是不一样的。以美国为例,1988年,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了题为“模拟财务信息的报告”的鉴证准则(ReportingonproFormaFinancialinformation)。鉴证准则的无疑为模拟财务信息的审查、评价和报告提供了指南,是注册会计师在进行类似业务时必须遵循的标准。必须注意的是,这一鉴证准则并不适用于按会计准则在会计报表或在会计报表注释中编报的模拟财务信息。显然,注册会计师要对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其遵循的标准仍是审计准则。

在我国,模拟财务信息被当作历史财务信息来看待,需要按历史财务信息的要求进行审计,这就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1.我国尚无模拟财务信息的审计准则。与美国不同,我国的审计准则覆盖了所有的业务范围。但实际上,注册会计师是按年度会计报表审计的要求来审计模拟会计报表,都出具了类似年度会计报表审计的审计报告(包括ipo、吸收合并、增发时),在审计报告中表述的是“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进行的。但实际上,目前的审计准则并未规范模拟财务信息审计的特殊之处。按照年度会计报表的审计程序,是不足以使注册会计师获取模拟会计报表的编报是否符合规定的满意证据,从而发表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的。

财务审计信息篇2

对于各个会计主体,财务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财务审计信息管理是对财务信息的采集、整合、判断以及存档的过程。财务审计工作在财务工作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基于财务工作的数据多信息量大的特征,相对传统的信息管理方式在现代化的今天所采取的信息管理方式在财务审计工作所发挥的作用尤为明显。本文主要内容在阐述财务审计的信息管理的概念和内容的基础上对审计信息管理工作中问题进行的相关探讨。

关键词:

财务审计;信息管理;问题研究

在财务审计工作中,传统的方式多是以纸质资料来记录和存档信息的。而在计算机逐渐普及的当下,大多数部门已经开始实行资料电子化办公无纸化的方式来运作了。财务信息也是如此。虽然信息无纸化的办公形式给审计人员工作和整体运作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考虑到审计工作的保密性,电子备份资料安全性尤为重要,因此在财务审计信息管理制度上需要不断的完善。

1.财务审计信息管理概述

1.1财务审计信息管理的概念财务审计信息管理是审计人员根据自身经验在信息采集、分析、整理以及合法验证相关的财务审计活动中通过信息管理的方式完成对被审计对象的财务收支情况和相关责任人审计的工作过程。信息管理一般来说都是个信息系统化的过程。在财务审计中也是如此,审计人员在客观上采集整理所需审计的信息和数据,并合理地验证是否符合相关规定并判断其真实性,这样的过程其实就是信息系统化的过程。

1.2财务审计信息管理的内容和程序

财务审计信息管理的内容很多,不单单是指凭证、报表、账簿和合同等记录类的信息,还有其他实物类的信息,比如固定资产和相关库存产品等等。简而言之,财务审计信息管理包括审计人员在对财务资料进行审计过程中的一切相关信息。财务审计信息管理有具体的操作流程,各个环节都有效的完成才能保证该项工作的完整性和安全性。首先从信息的采集开始,采集信息是将所需要的信息根据相关要求和不同范围进行收集查找然后整合的过程,其次将所采集的信息用定量定性的方式根据不同审计工作的具体需求做好初步审计评价分析的过程,最后,综合采集分析的结果形成新的信息产品,成为对审计事项重要性判断的依据。还有一项容易忽视的工作,就是审计信息的保存。

2.财务审计信息管理的问题与对策探究

2.1财务审计信息管理的具体问题分析

根据多年财务审计工作和相关资料的具体了解,发现财务审计信息管理工作的问题的大致分类:第一、通常情况下电子或者纸质资料为了保证其有效性和真实性都会有加盖具有法律效力的公章的要求。即使如此,审计工作中还是会出现“反电子化”的问题,而且十分突出。并且在此过程中,因为有太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会出现信息破坏、资料清晰度不够、内容变更等问题,这就对信息的可信度大打折扣,从而会造成很多审计工作的不便和麻烦,浪费很多资源影响审计工作效率。第二、现代财务工作大多都是借助财务软件来办公的。财务审计中的信息采集也会受到财务软件自身程序的影响。因为财务审计信息的采集和整合都需要一定的时效性的保证,是需要根据时点来完成工作的。因此,审计信息的采集必然受到干扰。第三、财务审计信息管理是需要对审计相关的所有信息进行管理的工作。而在软件作为主要采集载体的情况下,有些构成重要审计信息和结果的一些基本信息源不能全面获得,这就对审计工作很不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相应的审计风险。第四、审计工作主要是通过各相关工作人员之间书面或者口头的形式提供相关信息的方式来完成。基本还是停留在基础层面,没有更详尽的来完善过程避免漏洞,多数情况是根据审计人员的经验作为主要手段的。因此,对于审计的总体判别的准确性无法保证,也增加了审计的风险性。第五、安全隐患问题。在传统时代,报表凭证都是纸质的,那么要想对这些重要信息做恶意的改动必然会留下痕迹。而在利用软件来完成财务信息处理的工作中,对于这一问题,就很大地增加了信息管理的风险。另外,计算机毕竟是机器,都会有出现问题的时候,信息就更容易丢失。因此,也会提高信息被窃取的风险程度。还有就是在信息处理上出现问题的可能性也会因此增加。在信息管理和保存中,最难处理也最令人担忧的是一旦计算机受到恶意入侵和病毒感染,这将会对整个工作造成很大的问题,更严重的可能是造成审计工作机密的泄漏和其他的损失。

2.2财务审计信息管理的问题分析与应对策略

财务审计信息管理的问题主要是由于相关政策完善度、监管力度、人员素质、时间以及相关信息技术水平等各项指标都达不到所需水准而导致的。那么,下面将根据问题产生的各类原因来制定相对应的应对策略。首先,提高相关法律规定的覆盖率和完整性,解决现有某些情况无法可依的问题。明确规定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和责任范围。保证信息存储工作的真实性和安全性,还要对整个审计信息的保密性做出具体细则的规定避免相关漏洞。另外,还要加强监督工作的力度。其次,有效提高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和存储等能力,这一方面,可以从信息管理的角度在相关行业中寻找也引进一些功能更加强大的处理技术和软件来实现,使大量的数据信息管理工作可以更加简化、准确和安全。最后,要调整和提高财务审计工作的信息管理的方式方法,使其更好的完成信息的分析和处理。在实际工作中,无论是信息采集、分析还是存储方面,都要进行对比然后选择能得到最优结果的方法来进行。比如信息采集时所采用的访谈法,其弊端就是往往访谈不到上层管理人员,这些人员除了工作比较忙之外,还对审计工作的理解和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审计人员对管理的宏观认识不够,而且访谈时所用表格多流于形式且数量较大导致这项工作整体、形式化严重。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制定追责制度来予以约束,也可以用根据相关准则设计合理实用的模版来减轻工作量等等。这些方法都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很好的解决一些假大空的问题。另外,还要对审计人员在信息管理技术知识方面做一些相应的培训和增值,以便更好地结合其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更好的完成审计工作。

3.结语

本文对财务审计信息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并对这些问题的应对策略进行了探讨。总之,在财务审计信息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需要不断完善和解决的问题。因此,作为审计工作人员要切实提高自身信息管理技能结合专业知识更好地完成审计信息相关工作。

参考文献:

[1]胡洁.内部财务审计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云南大学,2013.

[2]李盈霏.信息化系统下内部审计风险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3]唐璇.财务审计信息管理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4.

财务审计信息篇3

证券市场建立十多年来,为配合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证券监管部门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1998年以前证券监管部门允许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在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时就可以申请股票发行上市,并且其前三年的业绩可连续计算。但是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性,大多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并不是整体改制上市,而是在改制为股份公司时,要对不相关联的经营性或非经营性资产进行剥离,否则,公司往往难以达到发行股票的条件。

为达到上市条件,这些模拟编报的财务信息就需要作为股份公司发行上市三年又一期(以下简称“报告期”)会计报表的组成部分,在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后作为招股说明书的一部分。由于股份公司在三年前是不存在的,在会计主体不存在而又要为其编报财务信息,如何编制就成为证券市场中公司能否发行上市的关键问题之一。遗憾的是,直到现在,监管部门未制定出相关的编报指南和审计准则,导致证券市场在公司首次发行股票时,财务信息的编制与披露方面缺乏规范,财务信息缺乏可比性。这几年证券市场存在的“虚假上市”等问题或多或少与此有关。

为配合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扭亏为盈,1997年以来,证券监管部门允许上市公司二次发行股票(以下简称“增发”)。问题是,在试点的六家纺织企业中,有些上市公司历史财务报表是亏损的,但公司也成功增发了,这似乎与《公司法》规定的公司发行股票的条件之一是公司连续三年盈利的规定不合。但是,这些公司在二次发行前,大多进行了规模较大资产重组,证监会实际上是默许上市公司按重组后的架构模拟编报财务信息的,并以模拟后的会计报表为考核基准。上市公司进行大比例的资产重组后如何编报财务信息,监管部门未制定相关的指南,结果是首批六家公司增发时所公布的会计报表的编报标准存在较大的差异。由于缺乏编报标准,监管部门个人、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意见相当不一致。这就导致,对于进行过大比例资产重组的公司,二次发行时的财务信息的编制和披露较不规范,投资者也就无法从过去的历史信息来判断公司未来的财务情况。

另外,上市公司发生大规模的购并时,如何编制和披露财务信息也未有相关的规定。有些公司发生吸收合并时,并未编制模拟会计报表,吸收合并发生在不同的年度、不同的公司其财务信息的披露是不一样的。这就说明,上市公司发生购并时,如何通过财务信息的编制和披露来反映事项的影响程度,从而为投资者提供有用的信息,监管部门尚缺乏编报的指南。

但是,在缺乏首次发行财务信息编报指南和相应的审计准则的情况下,有1000多家公司通过改制为股份公司并发行股票,并大多模拟编报了报告期前两年的会计报表。对发生大比例资产重组或购并的公司,也编报了模拟财务信息,并作为二次发行的材料。可见,在特殊情况下,公司的改组上市和增发是离不开模拟编报的财务信息的。本文拟结合与模拟编报财务信息有关的问题,谈一谈个人的认识,同时对证监会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申报财务报表剥离调整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一些意见。

二、模拟财务信息的含义

何为模拟财务信息,有关文件并未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按照美国证监会(以下简称“SeC”)的说法,模拟财务信息是相对于历史财务信息而言的。美国SeC在其RegulationS-Xarticle11中提到模拟财务信息(proformafinancialinformation),是指为了给投资者提供某些特定交易影响的信息,即这些交易在早些时候发生,对历史财务报表产生影响。模拟财务信息的编报一般在仅仅依靠历史财务报表不能满足投资者决策需求时进行。SeC为模拟财务信息的编制和报告制定了详细的指南。

我们认为,模拟财务信息可以这样来定义:假定公司现在的架构在报告期初已存在且无转变,按报告期各年实际存在的公司各构成实体,按公司现在执行的会计政策来编制和报告报告期各年度的财务信息。这个定义可解释为:

1.模拟财务信息不是主要财务报表,仅仅是对历史财务报表的一种补充;既可以是申报财务信息的一部分,也可以作为历史财务信息的注释。

2.在编报时,实际包含了这种假定:各种资产或业务产生的业绩在重组入(或置换入)公司前是实际存在的,不是人为虚构的。编报时,仅仅为其移动了一下位置,放在公司的名下。若原来的业务是直接面向市场的,则原来的数据直接作为财务数据的来源;若当时是内部结转的,则根据生产数量或劳务数量,按当时的市场价格模拟计算作为财务数据的来源;若当时的资产未能产生活动,则没有可以作为财务数据的来源的业务。若在改组为股份公司前发生了资产剥离、资产重组,可以按剥离和重组后的架构来编制以前的会计报表;若上市公司发生了兼并、收购、大比例的资产置换(或买卖),可按兼并或置换后(买卖后)的架构来编制以前的会计报表。

3.架构的假定应该包括公司的结构、资产情况、业务情况、执行的会计政策等;假定纳入会计报表范围的公司或子公司从报告期期初就执行《企业会计制度》,若实际不是,应按该会计制度进行归口调整。

4.模拟财务信息编报所覆盖的期间各国规定的不一样,我国一般指二年。首次发行要提供三年又一期会计报表的审计报告,大比例资产重组也是三年又一期。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模拟编报财务信息的目的在于利用历史信息,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加工,使拟上市公司三年又一期财务信息在一致性的基础上进行表述,为投资者分析目前状况下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未来一年盈利预测数据的需要提供相关的信息。我们知道,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除了强调信息的可靠性外,信息的相关性也很重要。只有通过比较过去可比期间的财务信息,才可预测将来的可能情况。所以,在制定模拟财务信息编报指南时,我们更应该强调的是信息的相关性这一质量特征,而不是可靠性。

三、需要编报模拟财务信息的情况

财务信息的编报是有成本的。只有在编报财务信息预期收益大于编报成本的情况下,财务信息的编报才有意义。根据这一约束条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要编制模拟的财务信息。

在我国,编报模拟财务信息虽然没有统一的规定,但归结证券市场发生的各种案例,需要编报模拟财务信息的条件应包括:1.在发生吸收合并时,要编制模拟财务信息。现在上市公司在发生吸收合并时,要公布合并方案,但如何编制和何时编制未见到相关规定。2.在首次发行时,对于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公司,允许其在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前的业绩模拟计算,独立运行一年后可申请股票发行,包括:①对原企业的非经营性资产或非相关的经营性资产和相关负债、损益剥离后,以一部分经营性资产设立股份公司,则这部分经营性资产和业务对应的前两年的业绩可模拟计算;②几个发起人以经营性资产出资(包括股权),则这些投入的个别资产和对应业务的经营业绩也可以相加,作为股份公司前两年的业绩。对于有限责任公司,若是整体改制为股份公司,则有限公司的前两年的业绩可模拟计算。3.上市公司发生重大的购买或出售资产的行为,且购买或出售的资产占上市公司总资产70%以上,其重组前的业绩可模拟计算。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由于企业上市改组中或上市公司的资本重组方式不同,公司是否需要模拟编报财务信息,应视情况而定:

1.考虑到编报财务信息的成本和对信息的影响程度,规定重要性的定量指标就很重要。美国SeC规定的相对重要程度是50%。我国对重大资产重组的重大是指对总资产、净资产或净利润而言,也可以对收购或出售资产的价款而言。在购买或出售资产占最近一期经审计的总资产的70%,还可以模拟计算业绩,其余没有规定。我们认为,对重要性指标不要硬性规定,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影响程度由公司判断决定,并以50%作为重要性指标。

2.上市公司在收购或合并其他企业时,以及发生大比例资产剥离、出售或置换时,应编报模拟的财务信息,并作为临时报告予以公告,而不仅仅在有增发的需求时编报。

3.有限责任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时,应对其前两年会计报表按现行会计政策进行追溯调整,并作为申报会计报表的一部分。

4.非国有企业首次发行时,只要规范改制我们认为也可按照改制方案模拟计算其前两年的业绩。

5.编报模拟财务信息的角度应是投资者,而不是监管部门的需要。模拟财务信息是为投资者的需要而编制的,因而应强调信息的可比性,监管部门应根据投资者的需要制定编报方法。现在,往往是根据监管部门的意见来编报模拟财务信息,比较强调可靠性,信息的横向可比性较差,不能为投资者提供与决策相关的财务信息。

四、模拟财务信息编报所覆盖的期间及何时编制

由于模拟财务信息是假定资产重组交易在早些时候发生从而对历史财务信息所产生的影响,因而必须确定模拟财务信息编报所覆盖交易发生前的期间,覆盖的期间取决于信息的有效性。美国SeC规定:在编制模拟利润表时,可采用财务预测,所覆盖的日期至少应该包括从交易预计完成日期开始的12个月。

在我国,由于《公司法》规定公司发行股票的条件之一是公司连续三年盈利,所以三年应该是法律规定的限制条件。证监会规定公司必须改制为规范的股份公司,并运行一年以上才可以申请发行,所以,我们认为可以以公司购并后或资产剥离或资产置换后的公司架构为基础,模拟编报前两年的财务信息,并在招股说明书中公布。因为仅模拟合并基准日的资产负债表,可以基本看出合并后公司的财务状况,但看不出公司的盈利水平和趋势。以三年为窗口,观察一个公司的发展,历史信息就会有预测价值。上市公司发生大比例置换、收购或出售资产时,监管部门并未要求编制模拟财务信息,仅是公司可以在重组完成一年以后提出配股或增发新股的申请,其重组前的业绩可以模拟计算。所以,上市公司发生大比例置、换收购或出售资产时,可以模拟编报二个会计年度的财务信息。

信息是有时效性的。信息公布晚了,信息的作用也就弱。对于何时编报模拟财务信息也是应该考虑和解决的。对于公司的改制,应根据改组的方案来编报模拟财务信息,并在申请为股份公司时编制。对于公司的合并,应模拟编报生效当日的合并财务信息,并随合并公告书一起公布。合并完成后,应该对合并发生年度以前三年的报表进行追溯调整,并公告。上市公司发生大比例置换、收购或出售资产时,应在签订计划时而非完成交易时,编制模拟前三年的财务信息,并公告。

五、编制模拟财务信息所采用的方式

以美国SeC规定的条例为例,模拟财务信息由引言、简化的模拟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以及注释等组成。引言应该对交易和所涉及的主体以及编制模拟财务信息的目的加以说明,注释应该详细说明编制模拟信息所涉及的假设与相关的数据。模拟财务信息是对历史财务报表的补充。允许在模拟利润表中进行财务预测,并要求计算模拟的每股收益。

我国以ipo为例,模拟财务信息的编报是在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第9号中规定的(一直未公开过,被最近的指导意见所代替),内容可归纳为:

1.模拟会计报表作为报告期历史财务报表的一部分(但本身在报告期发生了重大重组,需要再模拟的情况除外)。

2.模拟财务信息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注释。只需要编制设立日的资产负债表,要编制设立日前两年的利润表。

3.在注释中披露所涉及的交易主体、交易的资产和方式,模拟会计报表编制的基准、依据等;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以历史成本计价原则、收入和成本配比为主要的编制基础。

4.不可采用预测信息。

5.要按《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假定在报告期的期初就执行《企业会计制度》,追溯调整原会计报表。

6.对原来会计报表存在的会计差错作出恰当的会计调整。

7.编制设立前各会计期间财务报表时,应以改制方案为依据,对设立前原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收入、成本与费用进行划分。同一账项在报告期内各会计期间或时点采用的剥离调整方法应保持一致。若是多个经营实体发起设立股份公司,则各经营实体对同一账项所采用会计政策和剥离调整方法应保持一致,各经营实体之间的交易或事项必须予以抵销。

8.以模拟财务信息计算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

六、模拟财务信息编制的具体原理与方法

对于如何编制模拟财务信息,美国SeC规定,要以计划或完成的资产重组交易为基础,对交易发生前的历史财务报表进行追溯调整或合并后编制。在编制时,具体的规定较为弹性,以使模拟信息能适应于各种个别事实和情形。在编报模拟利润表时,要求对交易的一次性影响持续性影响要加以明显区分,并将一次性影响项目(中止经营、非常项目和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等)排除在模拟利润表外,但要在注释中加以说明这种排除。

证监会了ipo的指导意见。对上市公司发生大比例资产重组、吸收合并的情况尚未有具体规定,但公司会比照指导意见执行。针对该指导意见,我们认为,ipo时,模拟财务信息编报需要讨论的几点是:

1.对于模拟财务信息的编报,我们必须强调信息的相关性,而不是信息的可靠性。该指导意见非常强调信息的可靠性,会导致信息的相关性减弱,甚至不可比。比如,由内部产品或劳务转移所形成的部分,原企业会计核算中采用内部价格计量的,应以报告期实际内部价格为基础。这种规定导致的结果是,为了强调信息的可靠性,三年利润表的编制采用了不同的计量标准,改制后的公司收入的计量以市价为基础,而改制前基本上以成本为计量基础,这样,编报的各年度的财务信息就不可比。实际工作中,企业制定的内部价格,往往未考虑管理费用,有的企业的内部价格甚至弥补不了费用,也不是真实的内部价格。我们认为,模拟财务信息是在假定一定基础上编制出来的,改制前二年的收入应比照同期产品或劳务的市场价格来模拟。在无法寻求同类价格的时候,应在成本的基础上,加上适当的毛利。再如,按指导意见,设立股份公司时债权人承诺放弃债权或债转股的,划分财务费用时,不应追溯调整股份公司设立以前年度已入账的相关财务费用。按这种规定来编制三年的会计报表,对财务费用这一信息来说就没有可比性。

2.股份公司在报告期发生了重大资产置换,股份公司应以置换后的架构重编会计报表,而不是仅仅编制和披露备考财务信息。指导意见的做法是,在发生重大资产置换时,还是按原来的方案编报财务信息。对于首次发行ipo来说,若在报告期发生重大资产置换,则三年的财务信息不是在同一资产和业务的基础上编报的,披露的信息不是在同一资产和业务产生的,因而反映不了实质内容。所以,根据重组后的架构编制的财务信息不能作为备考的财务信息,而应该作为历史财务报表的一部分。

3.在报告期发生吸收合并或控股合并时,要区分支付方式,选择合并基准日前各会计期间应按合并后或合并前公司架构编制。在发生吸收合并或控股合并,并以现金方式购受企业的情况下,上市改组企业的会计报表应包括自合并日起被购企业的经营成果。在以换股方式购受企业,上市改组企业整个报告期内应包括被购企业的经营成果。但是,对被购企业于合并日之前的资产负债表则不应作模拟性调整,因为审计基准日的资产负债表已为投资者提供了最为有用的财务状况信息。

4.对于我国企业存在特殊性的地方,在模拟编报财务信息时要有所考虑。如,原企业免费使用的土地、商标、专利权等,在模拟编报财务信息时,应假定在报告期初就有偿使用,并考虑使用费用计入模拟利润表。

七、模拟财务信息的审计

模拟财务信息在对投资者公布前是否需要审计,各国的规定是不一样的。以美国为例,1988年,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了题为“模拟财务信息的报告”的鉴证准则(ReportingonproFormaFinancialinformation)。鉴证准则的无疑为模拟财务信息的审查、评价和报告提供了指南,是注册会计师在进行类似业务时必须遵循的标准。必须注意的是,这一鉴证准则并不适用于按会计准则在会计报表或在会计报表注释中编报的模拟财务信息。显然,注册会计师要对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其遵循的标准仍是审计准则。

在我国,模拟财务信息被当作历史财务信息来看待,需要按历史财务信息的要求进行审计,这就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1.我国尚无模拟财务信息的审计准则。与美国不同,我国的审计准则覆盖了所有的业务范围。但实际上,注册会计师是按年度会计报表审计的要求来审计模拟会计报表,都出具了类似年度会计报表审计的审计报告(包括ipo、吸收合并、增发时),在审计报告中表述的是“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进行的。但实际上,目前的审计准则并未规范模拟财务信息审计的特殊之处。按照年度会计报表的审计程序,是不足以使注册会计师获取模拟会计报表的编报是否符合规定的满意证据,从而发表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的。

财务审计信息篇4

一、树立正确的审计工作思想理念

(一)树立审计工作的责任理念

审计工作是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一种必然产物,它的产生所基于的是一种委托关系以及对于财务的监督需求,对于消防单位的财务审计工作而言,它也是由来自老百姓的委托与对自身的财务监督需求而产生的。由于这一层委托关系以及财务监督需求的存在,搞好财务审计工作,管好经济财务开支,给委托人一个清清楚楚的交代,则是消防单位财务审计工作的最基本责任之所在。所以消防单位的财务审计工作首先要树立起维护人民群众合法利益的根本责任理念与宗旨,这样才能促进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二)树立审计工作的服务理念

就消防单位财务审计工作的本质与根本目的来说,是为社会、为老百姓、为消防单位自身建设与发展而服务的,审计监督只是它的一种外在的手段与表现形式。所以要树立起真心成为的服务理念,才能将财务审计工作的作用价值完全的体现出来。

(三)树立审计工作的效益理念

就整个审计工作的发展趋势而言,“效益”审计已经日渐的突出,它需要对单位内部实施更加全面、细致的审计监督。对于消防单位而言,树立审计工作的“效益”理念就是争取用最低的经费消耗,而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说得“俗气”一点,就是花最少的钱,为老百姓办最好的事。

二、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能力素质

(一)完善用人机制

在消防单位审计工作人员的用人机制上一定要加大重视力度,切实的贯彻公开、民主、择优、竞争这样的上岗原则,以不断增强消防单位审计工作队伍的结构优势,组建一支思想政治过硬、专业素质能力超群的审计工作队伍,为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打下基础,推动消防单位审计工作朝着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

(二)加大在职培训力度

要根据消防单位的内部运作特点,对审计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业务培训与思想政治教育,不断丰富他们的知识能力结构,使他们能够向管理、法律、财经等多学科综合发展,并增强他们的党性思想与政治素养,使他们从思想上与能力上都更够更加适应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与审计工作需求。

三、改进审计工作措施

要切实提高消防单位审计工作的有效性,除了需要树立正确的审计工作思想理念、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能力素质之外,还要对审计工作的具体措施作出进一步的改进,这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搞好消防部队的财务审计工作。

(一)明确审计工作的目标

消防单位财务审计工作的现代化发展必须以有效服务、有效监督、有效覆盖为基本工作目标,对传统审计工作所涉及的领域进行拓展,着眼预防和效益,切实发挥财务审计工作的“免疫系统”功能作用。

(二)改进审计工作的方式方法

要加快消防单位审计工作的推进,就要求审计人员改进审计方法,规范审计程序,采取现代化审计手段,拓宽审计思路,确定审计重点,大力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为开展各项审计业务提供快速有效的服务,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财务审计信息篇5

关键词:信息化财务审计关键控制点

一、前言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各行业中的广泛应用,传统的内部财务审计方法受到了新的挑战。信息化环境下,每一项交易在进行时主要由业务人员将相关信息直接输入计算机,实现计算机的自动化记录。由传统的手工核对、审核方式转化为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应用计算机的自动化性质来进行财务审计工作,不仅加快了数据处理的速度,也提高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失误。内部财务审计工作能有效控制管理者的违法乱纪的行为,维护组织正常的经济秩序,保障资产的完整性与安全性。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财务审计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以通过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保证财务相关资料的完整性、确保财务及审计资料的安全性、加强审计人员的教育培训等关键控制点来提高内部财务审计工作质量。

二、信息化环境下内部财务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人员计算机操作能力较低

虽然内部财务审计工作内容在信息化环境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财务审计系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并没有跟上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在信息化条件下,财务审计工作已经从传统、单一的纸质财务账薄手工管理方式转化为由计算机来实施的电子化审计方式。但是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及计算机操作能力较低,不会使用会计电算化软件,真正掌握审计知识及会计知识,并且能熟练操作计算机的人才非常缺乏。

(二)内部控制系统审计难度大

在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有手工处理环境下,一些内部控制措施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由于防火墙技术及密码控制技术等内部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了解、测试及评价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情况成为了内部财务审计的难题,而且系统集成化也改变了单位的管理模式。信息系统将后面的处理结果直接覆盖了前面的处理结果,为内部审计评价数据的完整可靠性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同时,信息系统的使用简化了相关审计人员的工作量,增加了员工的职责,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出现一人监管多个业务规模及随意更改数据的现象,这种现象会严重影响财会系统的指责分离原则的正常执行。

(三)缺乏财务与审计软件

内部财务审计的信息化在财务的管理方面缺乏较为先进的财务和审计软件,而且财务软件与设计软件的相容性较低。缺少专用的软件接口,没有办法链接到具体的审计对象,以至于不能进行相应的会计电算化,因此并没有获得所需的信息来进行审计工作,不利于随时跟踪财务软件的审计,严重影响到数据的采集及其他功能的发挥。

三、信息化环境下内部财务审计的关键控制点

(一)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财务审计制度的基础是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的良好执行有利于保障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与安全性。内部审计是在单位或企业的最高行政负责人领导下,对集网络、计算机及信息处理为一体的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只能管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内部管理制度对其合法性及效益性进行监督、检查及评价的活动。每一个内部审计人员应该积极参与到信息系统的各个环节中,定期对信息系统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与测试,完善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及时加强和提高全面审计工作的进度,降低内部审计风险。

(二)保证财务相关资料的完整性与真实性

财务相关资料的完整性与真实性是提高内部财务审计工作有效性的基础保障,这就需要相关的资料能够真实、准确、有效,并且使计算机的控制系统与处理系统相互配合。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时,首先要从信息系统中采集相关的数据,再通过一定的数据接口将数据资料导入财务审计软件中,使其转化为内部的审计人员能够进行操作和应用数据,形成内部财务审计可直接采纳的数据资料,以便于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在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人员进行财务审计工作时要充分重视财会信息系统采用的各种应用软件的维护过程、数据的存储及控制的科学性。

(三)确保财务及审计资料的安全性

信息化环境下,传统的审计线索已经电子化或者不存在了,加强计算机系统内部组织经济运行中各种文件及数据的安全储存及保证财务及审计资料的安全性非常有必要。对涉及到计算机资料的文件做好备份及加密储存和恢复等工作,新的数据资料一直存放在硬盘中,而新的数据资料在存盘时可能会覆盖原有的数据资料,使整体的数据材料都发生变化,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容易出现线索中断的情况,以至于不能找到相关的数据资料。因此,要保证财务及审计资料的安全性与准确性,必须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只有得到授权的审计工作人员才能查询和接触硬盘、软件、系统资料及数据资料,从而确保财务及审计材料的安全性。

(四)加强审计人员的教育培训

内部财务审计工作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操作能力及职业责任感有很高的要求,加强审计人员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势在必行。定期对审计人员开展培训活动,有利于对相关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进行及时更新,增强审计人员的自身责任感。目前从事审计工作的相关人员虽然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及经验,但是他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差,未能满足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工作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与此同时,内部财务审计人员也应该积极学习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内部审计知识,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从而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五)重视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评审

完善内部财务评审机制有利于提高信息化环境下内部财务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内部财务评审机制是内部财务审计的核心基础,只有建立完善的内部评审制度才能确保财务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安全性及完整性。信息化环境下的财会系统与传统的手工财会系统相比,组织财务系统中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的具体职责分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进内部财务控制的内容、方法及重点能使其与信息化环境下的财务信息系统相匹配,从而实现各财务流程有效控制。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可以查阅财务信息系统中的文件资料及财务流程来进行实地审查,或者与财务人员进行交流,从而提高对内部财务控制的准确性。根据相关信息内部财务控制的合理性及完善性进行科学合理评价。当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组织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具有不合理性或者存在漏洞时,审计人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设计相应的审计方案,确保审计结果的准确性。

四、结束语

随着信息化技术不断更新,传统的财务审计方法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组织财务信息系统信息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只有掌握好信息环境下采取信息系统的基本特点和运行原理才能做好内部财务审计工作。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训,使每一位审计人员都彻底了解信息化对财务审计的影响因素,高度重视自身信息系统操作能力的提高,从而科学合理地开展组织内部财务审计工作,提高财务审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此外,还应该确保财务及审计相关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及安全性,完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评审机制,确保内部财务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孙杰.实现高校财务审计信息化应注意的技术问题[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5(22):35-37

[2]张林.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提升问题刍探[J].商业会计,2012,19(08):137-138

[3]张鹏,吴子杏.信息技术手段在内部审计中的应用及其效果[J].审计与理财,2011,6(01):183-184

财务审计信息篇6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印发的《关于当前经济形势下服务经济发展大局、促进行业平稳发展的意见》(会协[2009]26号),要求注册会计师行业在国际金融蔓延的经济形势下,既要搞好专业服务,又要防范审计风险,“要切实贯彻风险导向审计理念,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及当前环境对其财务报告产生的影响,谨慎评估审计风险。”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形势动荡,致使企业财务报告的重大错报风险加大,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也随之加大。而当前环境下的重大错报风险,多由企业管理层故意操纵财务信息所致。故意操纵财务信息,属财务舞弊范畴,而财务舞弊一般均具有隐蔽、伪装、串通等特点,通过一般实质性程序多数情况下很难发现、识别和认定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因此,只有切实贯彻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注重从宏观层面了解被审计单位状况及金融危机对其影响,从整体评估企业可能采用舞弊手段故意操作财务信息的动机,同时通过实施风险评估程序,认真识别、评估和应对财务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才能在当前新形势下,不致重蹈当年琼民源、银广厦、郑百文等案件中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的覆辙。

所谓操纵财务信息,是指企业管理层凌驾于控制之上,采用舞弊手段,编造虚假会计记录和财务报表,虚假财务信息,以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行为。

二、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理念

风险导向审计,是目前国际审计界最新的审计理念。我国在本世纪初从国际审计准则体系引入该理念,其内容分别体现在我国1101、1211、1221、1231、1301等几个审计准则中,其基本理念包括:

1.强调从宏观层面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风险导向审计基本精髓是注重从宏观层面了解财务报表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新的审计风险模型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但更注重从行业状况、监管环境、企业的性质、相关经营风险等宏观层面了解、评估会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新的审计理念还认为: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是一个连续和动态地收集、更新与分析信息的过程,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的始终。

2.充分识别和评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程序和要求包括:(1)实施风险评估程序。(2)识别和评估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的起因、类型、程度及其对审计整体的影响。

3.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根据风险评估结果设计和实施的审计程序,在新的审计准则中称为“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区别于包括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程序在内的通常审计程序。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既包括总体应对措施、评价审计证据和工作记录的充分性和适当性,还包括具体审计的方法和时间、范围,以及审计抽样、抽样审计结果的评价、认定等。

三、风险评估应考虑和分析企业操纵财务信息的动机

评估企业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时,审计人员应当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充分考虑企业管理层操纵财务信息的动机,只因为这些动机存在,企业管理层才会冒风险虚构财务信息和编制虚假财务报表。在当前金融危机大环境下,这些动机一般包括:

1.为企业摆脱危机困境而操纵财务信息。受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企业经营面临许多新的不利因素,其中包括企业经营效益下滑带来持续经营问题。因此;(1)企业管理层为了摆脱困境,避免股票退市或维持股价,往往不惜冒险做假,向社会、向股东、向监管部门提供虚假信息,夸大利润或隐瞒亏损,粉饰公司业绩;(2)经营资金紧缺的企业为了取得信贷资金和经济交易中的商业信用,也用操纵财务信息的方法粉饰业绩,以维持或拔高企业形象。

2.为取得国家补助资金而编造虚假财务信息。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较快平衡发展,国家推出了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但要取得这些投资资金,企业必须具备一定条件,或需要通过资质论证,而这些条件或论证都必须以一定财务实绩为基础。那些不符合条件或其实绩通不过论证的企业,就通过财务信息操纵,编造经营“业绩”,以期“符合”条件或通过论证而骗取相应利益。

3.企业经营者为追求政绩而虚构业绩。现在大公司多实行领导者年薪制,年薪多寡直接与企业利润挂钩,高水平利润又是企业经营者追求名誉、地位乃至官衔的重要筹码。金融风暴袭来,导致不少企业效益下滑,业绩不佳,企业管理层为保护个人报酬、名誉和地位,不惜造假求财、造假求荣,其重要手续当然还是操纵财务信息,虚抬企业业绩。

4.屈于“上司”的压力。多数从公有制改制为股份制的企业,至今仍没有摆脱旧管理体制的束缚,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对这些企业虽然已不再持股或不再控股,但仍“爱不释手”,每年对其下达考核指标,将其头头找去签责任状,年终开大会兑现奖励(开条子让企业自己发)。指标年年加码,现在遇到金融风暴的冲击,企业外部环境恶化而完不成任务,但企业经营者仍不甘示弱,他们就虚避实,搞假销售、假利润,以蒙混过关,依靠造假,骗取荣誉、奖金。

5.为偷漏税而少计收入、隐瞒利润。一些股权集中、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一的小企业,其经营者往往不求荣华、只求富有,为了自身经济利益,少计收入,隐瞒利润,以达到偷漏流转税和企业所得税的目的。

另外,企业管理层还为了隐瞒决策失误、避免报告重大损失,或者出于保持企业财务稳定性和利润率,而搞财务信息操纵,编制虚假财务报表。

当前对企业进行审计时,应结合金融危机对被审计单位的影响,将上述操纵财务信息的动机作为风险评估的重要内容,针对企业的不同情况、不同外部环境,有的放矢地进行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

四、识别与认定企业财务信息操纵的切入点

内部控制松驰,外部监管失察,管理层缺乏诚信,以及以上各种动机,都只能是判断企业有财务信息操纵的可能,要真正识别企业操纵财务信息、构成财务报表重大错报,还需要选择适当、可靠的切入点,设计和实施重点突出、点面结合的审计程序,有的放矢的识别、评估和应对操纵财务信息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

(一)会计政策选用的弊端种种

选用不当的会计政策,无端、频繁地变更会计政策,是操纵会计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审计人员也只有通晓、熟知这些手段,“顺藤摸瓜”,才能识别和认定其通过操纵财务信息、故意选用不当会计政策导致的重大错报。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鉴于企业效益普通下滑,会计政策选用方面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期间费用资本化。本该记入当期损益的费用支出,企业通过资本化方法,将其记入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和长期待摊费用项目,借以虚增当期利润,或“阻止”经营业绩下滑。

2.提前确认收入。有些企业将预收账款提前确认销售,在产品未发出甚至尚未生产的情况下,将预收货款转作销售;对于应以完工百分比确认收入的长期合同,确认的收入比例则往往远高于实际完工比例。

3.利用追溯调整将业绩负值“飞过海”。有些企业将本年费用、损失虚挂为资产,到第二年以后再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项目,以使费用、损失“飞过海”。

4.擅自变更股权投资核算方法,变更折旧、摊销政策,藉以调节费用支出或相关收益。比如是将股权核算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如对盈利的子公司投资),以期确认投资收益;或者将已采用权益法核算的亏损合营企业、联营企业改为成本法核算,以避免确认投资损失;在折旧、摊销政策上,则采用延长折旧、摊销年限,降低年折旧额、年摊销额,或长期将已交付使用工程项目不转为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5.随意使用谨慎性原则。资产减值准备由于其操作空间较大,有的企业往往任意操纵,金融风暴的冲击,致使不少企业资产大幅减值,损失巨大,但碍于企业形象,仍不提减值准备,导致企业资产账面价值严重不实。

6.随意、反复变更会计政策以操纵利润。有些企业,选用会计政策以后,不遵循一贯性原则,第一年该政策对提高利润有利,就予选用,第二年对抬高利润不利了,就变更重选,到第三年还能又变回头,既不讲究变更程序,也不在报表附注中披露。

(二)利用关联交易操纵企业财务信息

1.以远低于或远高于市价的价格在关联企业之间搞商品交换,以达到人为抬高或降低关联企业链中某些企业经营业绩的目的。

2.通过无偿承担费用转移利润。具体做法往往是在离退休人员供给、社会保障费用承担、管理人员无偿使用方面任意摆布;还有通过一方无偿使用另一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转移利润。

3.通过无偿、低息或高利息占用资金实现利润转移,或通过整体资产置换、企业租赁、托管经营等方式进行关联交易,以调节企业利润和净资产。

(三)虚拟收入、无本“有利”

财务审计信息篇7

一、网络财务报告概论

关于网络财务报告的定义,很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崔也光提出,所谓网络财务报告,就是指企业在国际互联网上设置站点,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定期更新的财务报告。企业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通过环球网或与因特网相关的传播媒介公开披露企业各项经营与财务信息。沈颖玲认为,网络财务报告是指企业通过万维网(www)或与因特网相关的传播媒体披露企业各项经营业务与财务信息,并将反映企业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和事项的财务报告存储在可供使用者随时查阅的数据库中,供使用者查询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以及其他重要事项。不难看出,网络财务报告简单概括起来就是借助于网络公开的财务报告。它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公司借助于网络披露财务信息;二是披露的内容为财务报告。

网络财务报告的形式主要是指财务报告的呈现形式,目前主要有word/excel文件、pDF文档、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及XBRL(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四种形式。其中XBRL是应用于非结构化信息处理,尤其是财务信息处理的最新标准和技术。它将企业财务报告要素及其他信息用一种简明的语言标记进行编码,信息使用者通过运行财务软件,自动嵌入这些标记,将其展现为各种所需的形式而不会改变标记属性。与其他三种形式相比,XBRL具有较大的优势,它能够实现证券业业内和业间的信息共享,有利于公司信息披露和证券信息服务业规范、有序地发展,而且还可以提高公司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因此,XBRL必将是网络财务报告形式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

二、网络财务报告的特征

通过对众多学者关于网络财务报告定义的分析,笔者得出网络财务报告的以下几个特征,主要体现在披露的时间间隔、披露的形式及披露的内容三个方面。

(一)披露实时化。网络时代以光纤作为主要传输介质,可以快速传输数据、文字、声音、图像等内容,具有双向传输、高精度、数字化传送等优点。快速的传输速度使企业可以随时更新网络财务报告的内容,同时信息使用者也可以获得有关企业财务信息的即时报告。而且资产负债表日与财务报告公布日之间时间间隔的缩短将有助于防范企业内幕交易的发生,从而加强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并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

(二)形式多样化。传统财务报告主要以报表的形式来表达会计信息,信息通过文字、图表等静态的介质进行传播,在阅读上市公司年报全文的时候,会令人感到精疲力竭,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传统的企业财务报告采用纸介质进行传播有关。而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网络财务报告综合采用了多媒体技术使信息呈现更具综合性、直观性和形象性。特别是音频、视频技术的运用,使用动态化的图像来传播信息成为可能。用户在接收信息时,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全方位地接收信息,从而财务报告的传播形式呈现出了多样化特征。

(三)内容个性化。网络为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及时交流创造了条件。在网络环境下,借助计算机网络所提供的人机对话功能,信息使用者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统一格式的财务信息,而是根据自身的需求获取相关的会计信息,并可对这些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处理,满足自身的使用需求。同时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提供图像化、音讯化的需求差异,按用户不同的个体需求提供信息,提高了会计信息提供的相关性,更好地实现了会计目标。

三、网络财务报告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影响

由于网络财务报告与传统财务报告相比具有其独到之处,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既对会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提出了挑战,也对注册会计师审计产生了影响。

(一)扩大了审计范围。审计范围是指针对特定审计对象所开展的审计实践活动在空间上所达到的广度。总体而言,传统审计范围依据不同的审计对象和审计目标而定,审计范围有限。网络会计下的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具有开放性,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能同时访问会计信息,接触会计信息的人可能涉及整个网络用户。而网络用户的不正当行为可能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审计范围就不能只局限于被审计单位,而应扩大到交易关联方以及网上的有关信息用户。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十分重视与信息系统开发人员协同合作,并提前参与系统设计与控制。审计人员应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修改阶段积极介入,帮助提出实时控制,使信息技术为新的服务方式提供机会。

(二)加大了取证难度。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形成审计意见和发表审计结论的重要依据。但由于网络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量大,涉及的范围广,因此加大了审计取证的难度。一方面网络财务报告中涉及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的界定及计量的证据很难获得;另一方面联机实时数据处理使很多经济业务在发生时没有留下任何手工凭证。比如,利用网上订单可以通过网络实现直接订货、账款的划拨而不用手工编制凭证。财务报告实现网络化,会计数据的存储介质和形式都发生了变化,审计人员很难甚至根本无法通过肉眼来跟踪会计业务的处理,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获取审计证据的难度。

(三)增大了审计风险。网络环境下的审计不仅具有传统工业经济条件下的风险,而且由于网络财务的特殊性而具有一些特殊的风险。李闻一认为网络经济的全球化、虚拟化及网络本身的安全性等给审计带来新的风险。全球化对审计报告的进一步重视对审计质量、审计结论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然会增加审计风险;虚拟市场和虚拟企业的风险比传统企业要大得多,对审计同样会带来更大的风险;而网络技术的脆弱性、黑客和计算机病毒以及网管人员的安全意识等对审计也会带来不可预测的风险。杨平波认为,网络环境下审计风险包括:1、审计动态取证的风险;2、审计内容难以把握的风险;3、内部控制评价的风险。

在综合以上学者观点的基础上,笔者提出网络财务报告给审计人员带来的新的审计风险有以下六点:1、公允性审计目标受到冲击带来的风险;2、审计意见的发表受到影响带来的风险;3、审计证据取得的难度加大带来的风险;4、审计内容难以把握带来的风险;5、审计计划需要加强事前控制带来的风险;6、网络技术上的问题给审计带来的额外风险。

企业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个性化的财务报告,意味着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生成各种不同数量和质量的财务信息。目前,注册会计师发表的审计意见都是以原始财务报告为依据的,而个性化的网络财务报告与之相比具有不同的披露内容和方式,对这些个性化的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进行评价比较困难,这就导致注册会计师对会计报表公允性进行审计的基本目标受到影响。同时,审计师可能不再根据独立审计准则发表意见,而是根据公认控制准则对整个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和收集、储蓄及披露财务信息的内部控制程序发表意见。可以推测,未来的审计报告不仅要对信息的披露方式发表意见,还要对信息的获取方式发表意见。

充分性和适当性是审计证据的两大特性,充分性要求注册会计师注重审计的效果,而适当性要求注册会计师注重审计的效率,在收集审计证据时审计师应同时兼顾效率和效果,并争取将支持审计结论的审计证据降低至最低限度。网络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涉及范围广、信息量大,从内容上看应该包括管理、控制、预测、分析和决策等层次的信息,尤其是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的信息。如知识性资产的信息、金融工具信息、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行业和地区分部信息、预测性信息及其他非财务信息。信息内容的丰富与复杂,部分信息的可靠性令人质疑,会计业务处理的无法追踪,这些都给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取证带来了困难,也使得他们无法准确把握审计的具体内容,势必加大审计风险。同时,由于网络财务报告涉及的面广、影响大,需要审计人员重视与信息系统开发人员的协同合作,并提前参与系统设计与控制。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加强事前控制,审计环节的增加也会增大审计风险。

网络技术是先进的技术,但网络的安全性并不高,首先,被审计企业接受审计后对外的会计报表可能会受到恶意的攻击,如网络病毒的破坏,而且网络本身对外界具有高度的依赖性,比如突然断电对电脑的影响和电子数据未保存等。其次,被审计企业账务处理实现网络化之后历史追踪困难。如企业可以利用财务软件提供的多套账套进行会计造假,而会计人员有时可能并非出于恶意,对以往操作错误的财务数据进行修改,这两种行为在网络财务条件下都是无法查证的,因此都会给审计带来额外的风险。

财务审计信息篇8

关键词:会计审计;财务管理;作用;措施

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必不可少的部分,集中体现着企业的经营和经济状况,对企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会计审计是会计部门对会计资料进行分析、核查的工作,便于减少会计问题,提高管理质量,维护资金安全。因此,会计审计、财务管理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一、会计审计对财务管理的促进作用

1.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的认识。财务管理是增强企业决策力,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但是从实际来看,部分企业领导并不重视财务管理,尤其是民营小企业。而会计审计工作在财务管理中的实施,能全面、深入的审查会计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的合法性、真实性,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预防决策失误带来的损失。同时,会计审计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还能提高企业领导对财务管理的认识,从而将其纳入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中。2.降低财务管理风险。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会计审计能监督各项工作的开展,帮助管理人员检查经济活动中的财务信息,用公平、客观、透明的态度评价和审核财务信息,同时根据信息所反映的情况找寻管理漏洞,发现安全风险。在对会计信息的准确性进行分析时,能通过对市场变化的预测,判断市场风险,建立完善、科学的风险预防体系,达到降低财务管理风险的效果。3.提升财务管理质量。会计审计能通过对企业经济活动产生账簿、报表的审核和检查,提升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从而提升财务信息价值,帮助管理人员根据信息的反映情况,对管理决策进行调整,并结合管理问题制定有效的解决对策,提升财务管理质量,促进企业发展。4.完善财务管理体系。会计审计结束后,企业领导或管理人员能根据反映情况及时发现财务管理问题,并在审计人员的帮助下调整和规划财务管理内容和制度。通过会计审计来重建和梳理财务管理体系,能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体系,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管理效率。另外,财务管理体系的完善,还能规范企业的财务管理行为,明确工作职责,同时还能根据企业情况制定更加合理、高效的规划,保证资源分配的合理性,预防有损企业效益现象的发生。5.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会计审计能帮助管理人员全面掌握和了解企业资产、经济状况,保证财务报表、会计数据等资料的合法性、精准性。而且,还能帮助企业决策者利用财会信心对企业进行经营规划,保证决策的可行性,提高经济效益。此外,会计审计还能完善财务管理体系,降低财务管理风险,提高财务管理质量。

二、发挥会计审计促进作用的措施

1.转变对会计审计的认识。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多,管理人员、领导文化素质不高,缺乏对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的认识,严重影响着会计审计的推行,阻碍着财务管理工作的进行。因此,无论是企业管理者还是领导,都要转变对会计审计的认识,可从这样几点进行:第一,借鉴国内外同行的工作经验,明确会计审计在企业中的作用,根据自身情况推行会计审计;第二,领导必须具备前瞻性的眼光,明确现代化管理才是促进自身发展的关键。而会计审计作为企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只有了解到会计审计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才能建立完善的审计体系,促进企业发展。2.健全会计监督机制。企业只有建立完善的会计监督机制,才能充分发挥会计审计作用,提高财务管理质量。首先,明确会计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将其贯穿企业各环节,同时加强事前预测、事中跟踪、事后核算,保证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可行性。其次,构建会计结算中心,重视财务信息化建设,共享财务信息,帮助管理人员及时、全面的掌握企业情况。最后,发挥财会部门的监督作用,保证财会信息的真实性。3.提高会计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会计审计工作开展中,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和审计质量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必须重视审计人员的技能培养,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首先,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保证每位工作人员都能自觉执行职业规范,提高工作效率。其次,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完善知识体系,丰富法律、财务、生产经营、会计等方面的知识,积极学习先进的审计方法,提高业务处理能力。最后,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定期对会计审计人员进行考核,选用合适措施奖罚和激励,约束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4.加强内部控制。企业财务管理中,应建立完善的会计控制体系,使各部门形成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保证各项经济活动的有序进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首先,基于不相容岗位的分离原则对会计岗位进行设置,制定并实施职务分离控制制度,预防会计管理漏洞、弄虚作假现象的出现。其次,控制财会信息质量,履行审计职能,及时发现、纠正财会信息误差。同时还要严格审查会计记录和凭证,保证财会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最后,落实授权批准机制,加强对资金保管业务的管理和控制,保证资金安全;强化实物资金管理,严格把控实物资产的领用、入库、保管等环节,预防资产流失。5.保证会计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会计审计是约束企业财务管理、经济行为的主要途径,为推动会计审计工作开展,发挥监管职能,必须保证审计部门的独立性。首先,将审计部门设于企业董事会下,使审计工作不再受管理层干扰,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其次,借助抽样审计、详细审计法提高工作质量,规避审计风险。同时,还要将先进化的技术手段、审计软件引入其中,提升审计效率。最后,拓展审计范围,除要重视财会审计外,还要重视管理组织、内部控制等方面的审计,为会计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审计作用,提升整体的管理水平。6.提升企业的审计能力。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会计审计的应用能通过对会计信息、报表等资料的审核,保证财会信息的完整性。但是,部分企业多使用会计电算法的方式提高管理效率,使得以往的审计方法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因此,会计审计工作必须紧跟时展步伐来提高自身能力,充分发挥审计作用。此外,还要将财会信息的管理作为企业会计审计工作重点,由于会计审计工作方式、重点等方面的变化,增加会计审计工作难度,故而需要提升会计审计能力,这样才能保证信息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三、小结

综上所述,企业财务管理中会计审计的实施,能约束经济行为,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为充分发挥会计审计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企业必须转变对会计审计的认识,设立独立的审计部门,健全会计监督机制,配置复合型、高素质的审计人员,同时还要加强内部控制,提升企业的会计审计能力,便于全面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预防有损企业效益的行为发生,促进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志坤.分析会计审计对财务管理的促进作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20(12):200-200.

[2]刘冠峰.浅谈会计审计对财务管理的促进作用[J].魅力中国,2017,36(25):70.

[3]胡婷雅.解读会计审计对财务管理的促进作用[J].中国科技投资,2017,15(17):229,228.

财务审计信息篇9

关键词:鉴证内容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经济制度经济行为

一、引言

民间审计机构的业务类型区分为鉴证业务和咨询业务,那么,鉴证业务能对什么进行鉴证呢?从何种角度鉴证?对于这些问题的不同界定,民间审计机构就会有不同的鉴证业务类型。所以,鉴证内容或鉴证业务类型是民间审计制度建构的重要内容。

从现实鉴证实践来说,民间审计机构通过审计业务、审核业务和确认业务,其鉴证内容已经超越财务信息,走向更加广泛的领域;从理论分析来看,基本认同随着受托责任的发展,民间审计机构的鉴证内容也会发展。然而,总体来说,关于民间审计机构的鉴证内容还是缺乏一个系统理论框架,本文拟提出这个理论框架。随后的内容安排如下:首先是一个简要的文献综述,梳理民间审计机构鉴证业务类型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从鉴证主题、鉴证基础、保证程度三个维度,构建民间审计鉴证内容的理论框架;最后是结论和启示。

二、文献综述

民间审计机构鉴证业务类型是审计内容的主要体现,现有文献分为两类,一是民间审计机构鉴证业务类型现状的相关文献,二是民间审计机构鉴证业务类型理论分析的相关文献。

关于前者,民间审计机构的鉴证业务区分为审计、审核和确认(arens、elder&Beasley,2015),具体的确认业务类型,职业组织的权威规范有规定,一些研究性文献也有描述。从职业组织的权威规范来看,aiCpa的《鉴证准则说明书》(StatementonattestationStandards)规定了三种形式的确认业务:检查、复核及商定程序(王光远,1994)。iaaSB颁布的iSae100及随后而代之的iSae3000,将确认业务主题区分为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流程及制度、行为(iaaSB,2013)。我国的《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2006)规定,鉴证业务包括历史财务信息审计业务、历史财务信息审阅业务和其他鉴证业务。一些研究性文献对民间审计业务类型也有描述,不少的文献指出,民间审计的主要鉴证业务是企业财务报告审计(杨正良,1993;弓中岩,1994;来明敏,1996;王向东,1997);还有些文献指出,民间审计通过审计业务外包的方式对公共组织进行审计,此时,除了关注财务报告是否公允外,还要关注内部控制是否存在缺陷、是否遵守相关法律法规(Roberts、Glezen、Jones,1990;Raman、wlison,1992;thorneetal,2000;蔡昌,2000;许汉友,2004;张小秋,2005;车嘉丽,2008);还有不少的文献调查了民间审计机构的确认业务类型,发现确认的主题很广泛,涉及到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流程及制度、行为,已经从传统的财务审计向效益审计、经营管理审计、社会责任审计方向发展(muysken,1998;Bennet,1998;Grant,1998;wolosky,1998;pace,1999;Beets、Souther,1999;english,1999;Hughes,1999;See、mock,1999;Dassen、Schelleman,2001;Hasanetal,2005)。

关于民间审计机构鉴证业务类型的理论分析文献不多,但是,共识程度较高,认为随着受托责任的发展,民间审计内容也会发展,随着受托责任从财务责任走向管理责任,民间审计内容也从财务鉴证走向管理鉴证,鉴证对象及鉴证对象信息都得以扩大(Clarke,1968;王光远,1994;王光远,1994;曹建勇、杨俊凯,1996;房巧玲、李雪、刘学华,2001;王光远,2004;arens、elder、Beasley,2015)。

上述文献综述显示,民间审计机构通过审计业务、审核业务和确认业务,其鉴证内容已经超越财务信息,走向更加广泛的领域,但是,总体来说,关于民间审计鉴证内容,还是缺乏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本文拟提出这个理论框架。

三、理论框架

民g审计机构的鉴证业务类型涉及三个问题,一是能对什么进行鉴证,这主要涉及鉴证主题,一般区分为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经济制度、经济行为四个方面;二是在什么基础上进行鉴证,一般区分为基于责任方认定业务和直接报告业务;三是以什么保证程度进行鉴证,一般区分为有限保证和合理保证。综合上述三个维度,民间审计机构的鉴证业务类型就呈现多样化,如图1所示,这也是本文的研究框架(图1实线部分)。无论何种鉴证业务,都是源于鉴证需求,这涉及的内容较多,本文不展开分析(图1虚线部分)。

(一)民间审计的鉴证主题

《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规定,鉴证业务是指审计师对鉴证对象信息提出结论,以增强除责任方之外的预期使用者对鉴证对象信息信任程度的业务。鉴证主题是审计师提出结论、发表意见的特定事项(subjectmatter),所以,鉴证主题类型信赖于鉴证对象信息类型。那么,有哪些类型呢?

一些职业组织的权威规范有界定。《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规定,鉴证对象与鉴证对象信息具有多种形式,主要包括:(1)当鉴证对象为财务业绩或状况时(如历史或预测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鉴证对象信息是财务报表;(2)当鉴证对象为非财务业绩或状况时(如企业的运营情况),鉴证对象信息可能是反映效率或效果的关键指标;(3)当鉴证对象为物理特征时(如设备的生产能力),鉴证对象信息可能是有关鉴证对象物理特征的说明文件;(4)当鉴证对象为某种系统和过程时(如企业的内部控制或信息技术系统),鉴证对象信息可能是关于其有效性的认定;(5)当鉴证对象为一种行为时(如遵守法律法规的情况),鉴证对象信息可能是对法律法规遵守情况或执行效果的声明。iaaSB颁布的iSae100及随后而代之的iSae3000,将确认业务主题区分为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流程及制度、行为(iaaSB,2013)。

一些文献对民间审计机构的鉴证实践进行了较为广泛的调查,调查发现,其鉴证内容已经超越财务信息,走向更加广泛的领域,但是,总体来说,区分为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流程及制度、行为(muysken,1998;Bennet,1998;Grant,1998;wolosky,1998;pace,1999;Beets、Souther,1999;english,1999;Hughes,1999;See、mock,1999;Dassen、Schelleman,2001;Hasanetal,2005)。

C合职业组织权威文献的界定以及各类调查文献反映的鉴证实践,民间审计机构的鉴证主题大致如表1所示。

(二)鉴证基础与鉴证业务类型

根据iSae3000(iaaSB,2013)和《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2006),以及鉴证业务基础,鉴证业务分为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和直接报告业务。

在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中,责任方对鉴证对象进行评价或计量,鉴证对象信息以责任方认定的形式为预期使用者获取。如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被审计单位管理层(责任方)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鉴证对象)进行确认、计量和列报(评价或计量)而形成的财务报表(鉴证对象信息)即为责任方的认定,该财务报表可为预期报表使用者获取,审计师针对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在直接报告业务中,审计师直接对鉴证对象进行评价或计量,或者从责任方获取对鉴证对象评价或计量的认定,而该认定无法为预期使用者获取,预期使用者只能通过阅读鉴证报告获取鉴证对象信息。如在内部控制鉴证业务中,审计师直接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鉴证对象)进行评价并出具鉴证报告,预期使用者通过阅读该鉴证报告获得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信息(鉴证对象信息),这种业务属于直接报告业务。

各种鉴证主题都可能在不同的基础上进行鉴证,从而形成不同基础的鉴证业务,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当然,为什么会有不同基础的鉴证业务,这与鉴证需求相关,例如,内部控制鉴证可以是基于责任方认定业务,也可以是直接报告业务,最终选择了直接报告业务,这是源于一些需求因素(刘明辉,2010)。

(三)鉴证保证程度与鉴证业务类型

根据iSae3000(iaaSB,2013)和《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2006),鉴证业务保证程度分为合理保证和有限保证。

合理保证的鉴证业务的目标是审计师将鉴证业务风险降至该业务环境下可接受的低水平,以此作为以积极方式提出结论的基础。如在历史财务信息审计中,要求审计师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对审计后的历史财务信息提供高水平保证(合理保证),在审计报告中对历史财务信息采用积极方式提出结论。这种业务属于合理保证的鉴证业务。有限保证的鉴证业务的目标是审计师将鉴证业务风险降至该业务环境下可接受的水平,以此作为以消极方式提出结论的基础。如在历史财务信息审阅中,要求审计师将审阅风险降至该业务环境下可接受的水平(高于历史财务信息审计中可接受的低水平),对审阅后的历史财务信息提供低于高水平的保证(有限保证),在审阅报告中对历史财务信息采用消极方式提出结论。这种业务属于有限保证的鉴证业务。一些非财务信息鉴证业务也属于有限保证,对于经济制度鉴证,可以是有限保证,也可以是合理保证。

根据调查,现实生活中,不同的鉴证主题都存在合理保证和有限保证的选择,所以,鉴证业务类型呈现多样化,基本情况如表3所示。当然,不同的鉴证保证程度,也是受到鉴证需求的重要影响,正是由于鉴证需求不同,才可能出现不同保证程度的鉴证业务(鲁桂华,2000;刘明辉、徐正刚,2006)。

四、结论和启示

民间审计机构的鉴证业务能对什么进行鉴证呢?以何种基础进行鉴证?从何种角度鉴证?对于这些问题的不同界定,民间审计机构就会有不同的鉴证业务类型。本文从鉴证主题、鉴证基础、保证程度三个维度,构建民间审计鉴证内容的理论框架。

民间审计机构的鉴证业务是指审计师对鉴证对象信息提出结论的业务,这里的鉴证对象信息就是鉴证主题,包括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经济制度和经济行为;对于上述这些鉴证主题,按鉴证基础不同,形成基于责任方认定业务和直接报告业务;按鉴证保证程度不同,形成有限保证业务和合理保证业务。由于鉴证主题不同、鉴证基础不同、鉴证保证程度不同,民间审计机构的鉴证业务呈现多样化。

本文的研究启示我们,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审计需求在变化,随着这种审计需求的变化,民间审计的鉴证业务类型也在发展变化,并且,从发展总趋势来看,民间审计、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其鉴证的主题、鉴证保证程度、鉴证基础,越来越呈现趋同化倾向,这种倾向,为一个国家有效地整合各类审计资源奠定了基础。如果国家的相关管理当局,不能正视这种趋势,可能浪费审计资源。X

参考文献:

[1]arensaa,elderRJ,BeasleymS.auditingandassuranceServices-anintergrationapproach,fourteenedition[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王光远.民间审计发展的总趋势:从财务鉴证到管理鉴证(上)[J].中国注册会计师,1994,(10):22-27.

[3]iaaSB(internationalauditingandassurancestandardsboard),iSae3000,assuranceengagementsotherthanauditsorReviewsofHistoricalFinancialinformation(effectiveforassurancereportsdatedonorafterDecember15,2015),2013.

[4]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通知[S].2006.

[5]杨正良.日本的民间审计制度[J].现代日本经济,1993,(6):38-39.

[6]弓中岩.英国的社会审计[J].中国审计,1994,(3):25-26.

[7]来明敏.对我国社会审计的几点认R[J].现代财经,1996,(2):39-41.

[8]王向东.德国的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J].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1997,(9):42-43.

[9]RobertsRw,GlezenGw,Jonestw.Determinantsofauditorchangeinthepublicsector[J].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1990,28(1):220-228.

[10]RamanK,wlisonw.anempiricalinvestigationofthemarketfor“singleaudit”services[J].Journalofaccountingandpublicpolicy,1992,11(4):271-295.

[11]thorneJ,HolmesSa,mcGowanaS,StrandCa,StrawserRH.therelationbetweenpricingandauditcontracttype:apublicsectoranalysis[J].Journalofaccountingandpublicpolicy,2000,(20):189-215.

[12]蔡昌.论社会审计的发展趋势[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0,(4):16-17.

[13]许汉友.论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的协调[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1):18-20.

[14]张小秋.对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内部审计资源整合的探讨[J].陕西审计,2005,(5):15-16.

[15]车嘉丽.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资源整合的研究[J].会计之友,2008,(6):48-49.

[16]muyskenJ.webtrust:assuranceandecommerce[J].australianCpa,1998,68(7):56-57.

[17]BennetC,SylphJ.thetrustbusiness:assuranceservicesande-commerce[J].australianCpa,1998,68(2):43C44.

[18]GrantJ.aprincipledapproachtoprovidingassurance[J].accountancy,1998,121(4).

[19]woloskyHw.Choosingeldercareassuranceservices[J].thepracticalaccountant,1998,31(1):33-37.

[20]paceD.assuranceintheelectroniccommerceenvironment[J].pennsylvaniaCpaJournal,1999,70(3):21-25.

[21]BeetsDS,SoutherCC.Corporateenvironmentalreports:theneedforstandardsandanenvironmentalassuranceservice[J].accountingHorizons,1999,(6):129-145.

[22]englishL.Seekingassurance-newcourses[J].australianCpa,1999,69(5):28-29.

[23]HughesDa.assuranceservicesissues[J].australianCpa,1999,69(9):36-38.

[24]SeeCp,mocktJ.themarketforassuranceservicesinSingapore[J].accountingandBusinessReview,1999,6(2):289-305.

[25]DassenRJm,SchellemanCCm.themarketforassuranceservicesinthenetherlands[w].workingpaper,Universiteitmaastricht,2001.

[26]Hasanm,StevenmaijoorS,mocktJ,Roebuckp,SimnettR,Vanstraelena.theDifferenttypesofassuranceServicesandLevelsofassuranceprovided[J].internationalJournalofauditing,2005,(9):91-102.

[27]ClarkeRw.extensionofCpa′sattestfunctionincorporateannualreports[J].theaccountingReview,1968,(10):769-776.

[28]王光远.民间审计发展的总趋势:从财务鉴证到管理鉴证(下)[J].中国注册会计师,1994,(11):11-16.

[29]曹建勇,杨俊凯.社会审计发展新趋势――管理审计[J].广东审计,1996,(7):35-36.

[30]房巧玲,李雪,刘学华.论民间审计报告的未来发展[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001,(2):54-57.

[31]王光远.受托管理责任与管理审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32]刘明辉.内部控制鉴证:争论与选择[J].会计研究,2010,(9):43-50.

[33]鲁桂华.需求者均衡与审计意见的保证程度[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0,(9):51-52.

[34]刘明辉,徐正刚.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中的保证概念[J].财务与会计,2006,(6):55-57.

作者简介:

财务审计信息篇10

[关键词]XBRL实时审计影响

XBRL(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eXtensibleBusinessReportingLanguage),是XmL(可扩展的标记语言,extensiblemarkupLanguage)在财务报告信息交换方面的一种应用,是目前应用于非结构化信息处理尤其是财务信息处理的最新技术。它使得应用该技术的软件供应商、程序员和终端用户增强了创建、交换和比较商务报告信息的能力。XBRL能够向外部实体提供标准的方法,供它们自己的财务信息,并且这个财务报告一经,可以为更多的分析程序自动从中提取数据,并对它们的用户所关心的信息进行翔尽和客观的分析。

一、XBRL具有的优势

1.完全开放性。XBRL提供的数据都是免费的,不需要任何许可证,任何人、任何部门都可以免费注册使用,大大方便了财务信息的使用。

2.财务报告的利用方式丰富。利用XBRL可以完全打破传统的财务报告按年、按季、按月的模式,做到实时、在线披露。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实时地了解企业的最新财务状况,而不必等到一个会计期间结束。财务报告的格式也由通用式向自定义式转变,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取阅读的信息。

3.信息追踪功能。XBRL不仅可以搜索到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还可以搜索到形成财务报告信息的初始信息,可以追根求源。

4.可跨平台使用。信息使用者可同时采用多家企业的财务信息,比较行业内、不同组织或公司内不同部门的数据,通过比较分析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

虽然XBRL使得信息的使用和交换更加流畅,具有这么多的优势,但是XBRL财务报告传播中也存在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财务报告是否可信。因此,在XBRL的推广应用中,必须要对XBRL报告进行审计。并且XBRL应用对审计业务、审计环境、审计风险、审计人员素质等等一系列方面都会产生重大影响。下面我们将仔细探讨对审计各方面的影响。

二、XBRL的应用对审计的影响

1.审计服务业务的影响。XBRL全面实施以后,注册会计师的认证服务进一步开拓。注册会计师必须对信息系统的可靠性进行认证。认证的范围包括:XBRL系统本身、XBRL系统和内部控制以及XBRL系统数据与信息。同时使用XBRL后,财务报告按使用者的要求编制,使用者需要大量的信息,但是又不知道如何从原始数据中获得,这时注册会计师就需要给使用者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使用者可以在此了解信息的产生过程,了解哪些财务数据或财务指标说明哪些可能存在的问题,这样,审计的咨询服务会进一步扩展。

2.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的影响。采用XBRL以后,给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电子文档、记录和数据的可靠性、相关性进行审计。还应更好的理解在电子实施系统中确保信息的有效性、合法性的实务流程和相关控制活动以及在连续审计环境下电子实施系统内部控制活动的有效性。因此审计人员必须掌握甚至精通信息系统及it技术和一定的XBRL、XmL技术和原理,对系统流程和控制十分精通。完全不懂得XBRL的审计人员就有可能被淘汰。

3.审计风险的影响。XBRi不限制任何人生产和电子化的财务信息,因特网上尤其是网站上的信息,能够在未授权的情况下被创建和篡改。财务数据通过互联网、传输和交换存在许多安全问题。如果企业单独通过互联网财务信息,需要建立防火墙、设置进入数据库的防伪认证系统等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相应保护。XBRL安全风险的加剧会增加注朋会计师执业的审计风险。同时网络审计的出现,使得审计报告的受众范围扩大,这也将增加审计人员的风险。

4.审计收费的影响。采用XBRL以后,财务报告成为了在线的、实时的披露系统。审计是实施财务报告质量的外部保证,为保证实时财务报告的质量,即时审计或实时审计应运而生,审计人员要随着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发生随时进行审计。谁为审计买单这一问题将再次困扰大家,审计报告受众范围扩大审计实时等等这些变化都将使审计费用大大增加,增加的费用由被审单位承担、还是由受用者承担、还是共同承担?尚需进一步探讨。

5.审计工作效率的影响。XBRL的应用可以减少分析数据录入和转换的时间。XBRL能和许多不同的软件兼容,所以它能自动、方便地在不同系统平台上运行,使用者可以选择包括数字和文字信息在内的所有企业信息。当通过网络浏览器浏览网页或把数据导入电子表格运用程序以便计算和分析时,应用软件能识别每一个数据。而且,XBRL数据一经创建及首次格式化,无须第二次键入或重新格式化为任何特殊的报表形式,这不仅大大降低了处理、计算和格式化财务信息的成本,而且同时也降低了手工输入或键入数据可能发生的错误率。XBRL的运用使得审计工作在时间地点和空间上的限制减少,可以大大减少审计人员数据录入和转换的时间,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XBRL对审计的影响不仅仅是审计方法和技术的创新,而是通过方法和技术创新的传递作用,引发审计系统及制度等的一次彻底变革,也可以说将会引起一场审计革命。XBRL所带来的实时审计可行程度及其推广难度有多大,全世界范围内正在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其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不可估量。

参考文献:

[1]张天西:网络财务报告.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姜彤彤:XBRL对审计的影响及建议.国际商务财会,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