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经费奖励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12:01

科研经费奖励办法篇1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实施绩效工资,坚持效率优先、注重公平、按劳取酬、优劳优酬的指导思想。各项考核工作透明、公正,强化教职工的敬业心和责任感。提高全校工作效率,增强学校办学活力。

(一)坚持责、权、利一致的原则。

职工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挂钩。

(二)坚持突出一线、突出重点的原则。

分配向工作一线、高层次人才和有突出贡献者倾斜,强化激励机制。

(三)坚持量入为出,总体平衡的原则。

根据学校财力确定绩效工资发放标准,使教职工的收入与学校发展、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联动。

二、实施范围和时间

绩效工资实施范围为:学校在编在岗的教职工和离岗待退人员。

绩效工资兑现时间以市人事部门正式通知为准。

三、绩效工资分类及比例

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绩效和奖励性绩效工资两部分,基础性绩效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各占绩效工资总量的50%。

四、实施办法

(一)基础性绩效工资。

基础性绩效工资占绩效工资总量的50%。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的岗位系数按照学校现行奖金系数标准执行。基础性绩效工资基数根据学校财力确定,报上级相关部门备案核准。

教职工应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按照学校规定的基本工作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按月考核发放基础性绩效工资。

(二)奖励性绩效工资。

奖励性绩效工资占绩效工资总量的50%。主要包括超工作量补贴、突出贡献奖励、年度考核奖励、政策性奖励、教育科研项目奖励、班主任津贴、通讯费、交通费、伙食费、一次性奖励等,根据教职工绩效考核结果发放。

1、超工作量补贴。教师超课时、教师兼岗、行政人员兼课、教职工加班值班等基本工作量之外的工作计发超工作量补贴。按照《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超工作量补贴计发办法》计发。

2、突出贡献奖励。对有突出贡献的部门或教职工发放突出贡献奖。结合绩效奖励工资总量,由学校研究决定发放标准和范围。

3、教职工年度考核奖励。教职工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经考核发放年度考核奖。校级干部按照市教育局的要求考核。中层干部按照《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中层干部年度考核办法》进行考核,其他教职工按照《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教师考核办法》和《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非教学人员年度考核办法》进行综合考核,依据考核结果计发。结合绩效奖励工资总量,由学校研究决定发放标准。

4、政策性奖励。学校获得国家、省、市(区)级各项荣誉称号,按政策予以奖励。

5、教育科研项目奖励。部门或教职工从事教育、科研项目取得突出成绩计发教育科研项目奖。按照《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科研成果奖励办法》计发。

6、班主任津贴。教职工从事班主任工作计发班主任津贴。按照《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班主任考核办法》计发。

7、通讯费、交通费、伙食费。根据工作需要发放通讯费、交通费、伙食费。按学校现有规定执行。

8、一次性奖励。除上述奖项之外的一次性发放的奖励。由学校研究决定发放标准和范围。

五、方案执行

本方案经学校教代会讨论通过,报上级部门备案核定后执行。

学校根据本方案制定相应的配套实施细则。

科研经费奖励办法篇2

一、科技项目经费安排

1、县级科技项目的经费补助额度为:一般科技项目每项1--3万元,重点科技项目每项4--5万元。

2、市级科技项目的推荐申报。市级科技项目在县科技项目中择优推荐申报。列入市级重点科技项目的,县科技经费再给予每项2--3万元的补助;列入市级一般科技项目和星火项目的,县科技经费再给予每项1万元的补助。

3、省级科技项目的推荐申报。同一承担单位已经承担2项省级科技项目且均未完成的,不再推荐申报省科技计划项目。列入省级科技项目、省级安排项目经费的,县科技经费按本细则第二条的有关规定给予配套。列入省级火炬项目,县科技经费给予每项4万元的补助;列入省级星火项目,县科技经费给予每项2万元的补助;列入省级新产品计划,通过鉴定或验收并投入批量生产的,县科技经费给予每项2万元的补助。

4、部级科技项目的推荐申报。同一承担单位已经承担2项部级科技项目且均未完成的,不再推荐申报部级科技项目。列入部级科技项目、部级安排项目经费的,县科技经费按本细则第二条的有关规定给予配套。列入部级火炬项目,县科技经费给予每项6万元的补助;列入部级星火项目,县科技经费给予每项4万元的补助;列入国家新产品计划的,县科技经费给予每项4万元的补助。

5、通过省级、市级、县级科技部门组织的鉴定、评审或验收的科技项目分别给予3万元、2万元、0.5万元的奖励。同一项目不重复奖励。

6、享受以上科技项目经费补助或奖励的对象均指项目第一承担单位。

二、上级科技经费的配套

列入省级以上科技项目,上级科技部门安排项目经费的,县科技经费给予配套。

1、配套条件:享受配套的项目必须是省级以上(含省级)有科技经费资助的项目,享受配套的单位必须是项目的第一承担单位。

2、配套标准:列入省级、部级创新基金项目和农业成果转化项目,按50%--100%的比例给予配套(省级项目最高不超过30万元,部级项目最高不超过50万元),列入省级、部级其他科技项目且上级科技部门要求配套经费的,按30%--50%的比例给予配套(省级项目最高不超过30万元,部级项目最高不超过50万元)。

3、享受资金配套的项目,项目研究内容涵盖前两年度内该承担单位列入县、市级科技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的,相应的县、市级科技项目的项目经费视同配套经费。

4、对上级科技项目的补助经费和对上级科技经费的配套经费使用和管理按照各级科技部门对科技经费管理的有关规定安排、使用、实施和管理。

三、支持创新载体建设

1、经各级科技部门批准组建的市级以上(含市级)企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企业研发中心和区域创新服务中心,经组织检查认为运行正常的,给予部级10万元、省级5万元、市级3万元的奖励。

2、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省级以上(含省级)科研机构,从事本县特色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经组织检查认为运行正常的,给予5万元的奖励。

四、鼓励科技合作

企业参加由县科技局组织的重要科技合作交流活动并与合作方签订科技合作协议的,给予每项1--3万元的科技合作补助,同一项目靠高享受:

1、科技合作活动地点在省内的,给予每项1万元的补助。

2、科技合作活动地点在省外的,给予每项2万元的补助。

3、科技合作活动地点在国外的,给予每项3万元的补助。

五、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1、新认定的部级、省级、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和农业科技企业,分别奖励20万元、10万元、5万元。鼓励引进县外高新技术企业来*投资创业。从县外新引进的部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农业科技企业在我县从事高新技术产业化经营的,经县科技局审核,视同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奖励。

2、新认定的部级、省级、市级、县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奖励10万元、5万元、3万元、1万元。

3、企业研究开发的高新技术产品,经各级科技部门认定后,分别给予部级10万元、省级5万元、市级1万元的奖励。鼓励企业引进高新技术产品来*实施产业化。从县外引进两年内认定的的部级、省级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县实施产业化,已投入批量生产的,视同本县企业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给予奖励。

4、对经科技部门认定的部级、省级、市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3万元的奖励。

六、其他事项

科研经费奖励办法篇3

第一条为了鼓励、吸引优秀人才来创业和工作,落实“人才强区”战略,搞好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国家、省、市相关规定精神,结合本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辖区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各类企业、科研机构等用人单位中的人员及项目。本办法第二章适用于辖区内高等院校。

第三条本办法的资助和奖励是指使用人才发展资金进行的资助和奖励,包括引进高层次人员安家费补贴、拔尖专业技术人才和后备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经费资助、拔尖技能型人才和后备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经费资助、博士后人员安家费补贴,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科研创新基地)建设补贴、博士后项目启动经费资助、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配套资助、人才培训项目资助、海外留学人才补贴和项目资助、引智项目资助、新兴战略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领域人才开发专项奖励和资助等。

第二章引进人才的薪酬、住房保障及安家费补贴

第四条鼓励用人单位在收入分配中向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倾斜,企业引进国内外人才的薪酬待遇、参股形式及分配方式,均由受益单位与本人协商确定。

第五条引进人才在本区形成的职务科技成果采用股份制形式在企业实施转化的,企业应将科技成果作价为30%的股份奖励给成果完成人或主要参加人员;以技术转让方式将科技成果提供给他人实施的,应从转让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30%的奖金发给成果完成人;自行转化或合作实施转化的,应当在项目完成投产后3-5年内,从该科技成果的年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10%的比例奖金发给成果完成人和成果转化人员。其中,主要贡献者所得的奖金要占奖金总额的50%以上。对从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海外留学人才在我区取得的工薪收入,可视同境外收入。

第六条引进人才的住房,由用人单位按照我区及本单位的住房制度改革有关政策规定,优先通过货币补贴方式解决,有条件的可适当增加补贴。管委会将通过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等渠道,优先解决引进人才的住房问题。其中,与用人单位签订不少于3年劳动(聘用)合同,所从事的职业与其专业背景相近,落户在市辖区或取得3年期《人才工作居住证》,在缴纳工薪收入所得税或基本养老保险金的,并符合以下条件的引进高层次人才可享受购房安家费补贴。

㈠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㈡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获得国家“”的归国留学人才,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的人选,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技术)中心学术技术带头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提高奖一、二等奖的前5位完成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人选,在国(境)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负责相当于副教授及以上职务的专家学者,在世界500强或国内100强企业负责3年以上高级职务的专业技术人员或经营管治人员。

㈢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技术)中心学术技术带头人,获省部级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提高奖一等奖的前5位完成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企业引进的主持国家、省部级重大科研和成果产业化项目的技术带头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先进技术成果来我区进行研发和实施成果转化的创新型科技研发课题负责人。

㈣获得中华技能大奖或全国技术能手称号的高技能人才或出站留在本区企业的博士后研究人员。

㈤企业引进紧缺专业高级技师(国家一级职业资格人员)和获得省部级及以上技能大奖或技术能手称号的紧缺专业工人技师(国家二级职业资格人员)。

㈥带资金、带技术创办资产规模100万元以上新兴产业企业,自有资金(含技术入股)或跟进的风险投资之和占创业投资的50%以上的下列高层次创业人才及其创业团队核心成员(每个团队限5名以内的核心成员):

1.50周岁以下拥有海外硕士以上学历,有海外创业经历或曾在国内外知名企业负责中、高层管治职务3年以上的高层次留学人才;

2.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并在国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学习2年以上,具有国内先进水平技术成果的访问学者;

3.在新兴产业领域取得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具有市场潜力并进行产业化生产的海内外创业人才团队主要成员。

本条第㈠款的人员资助规范为50万元;第㈡款人员的资助规范为30万元;第㈢款人员的资助规范为20万元;第㈣款人员的资助规范为10万元;第㈤款人员为5万元;第㈥款人员为每个团队的资助上限为30万元,每个团队成员平均不超过6万元。上述安家费资助分3年等额支付,期间离开工作的,从离开当年停止资助。

第七条经管委会审定成建制引进的部级、省部级重要研发设计机构及知名企业总部等用人单位的高层次人才资助和补贴,可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统筹安排。

第三章人才奖励和认定培养

第八条建立拔尖人才、后备人才选拔、培养、考核和动态管治制度,激励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尤其是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三年内选拔和培养拔尖专业技术人才和拔尖技能型人才100名,选拔和培养后备级专业技术人才和后备级技能人才400名。拔尖人才和后备人才的任期均为3年,坚持优中选优和宁缺毋滥的原则,进行拔尖人才和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实行任期动态管治制度。在任期内经过考核合格的,分别择优资助拔尖专业技术人才人均4万元、拔尖技能型人才人均3万元、后备级专业技术人才人均2万元、后备级技能人才人均1万元专项培养经费。支持拔尖人才和后备人才的培训和学术交流等活动。具体办法见《创新人才选拔培养实施办法》。

第九条建立新兴产业领域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专项奖励制度。经过认定的软件与信息服务、生物技术外包企业,以及集成电路、半导体照明、生物、智能制造装备、软件及信息服务以及新材料、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新型平板显示、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战略产业(以下简称新兴产业)企业研发机构和工程技术中心的高层次研发人才(系指本科以上学历,从事研发技术工作5年以上;硕士学位,从事研发工作3年以上;博士毕业的研发人员)和高技能型人才,其年薪收入为上年全市社会平均工资4倍—10倍的,缴纳一年以上工薪收入个人所得税的,其工薪收入个人所得税所形成的当年地方财政收入作为专项奖励,次年奖励给个人,最多可奖励3年。其中,年薪收入为上年全市社会平均工资10倍以上的,次年奖励5万元安家费补贴,最多可奖励3年。新兴产业领域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专项奖励与本办法第六条引进人才安家费补贴,在统一年度内不重复享受,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执行。

第四章人才和引智项目资助补贴

第十条资助经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企业一次性建站补贴20万元;资助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创新基地的企业一次性基地建设补贴15万元;由博士后科研创新基地晋升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资助一次性建站补贴5万元。给予企业每个博士后项目一次性启动经费8万元,其中,属于新兴产业的研发和产业化的博士后项目,给予一次性启动经费20万元。2年内给予企业博士后研究人员每年5万元安家费补贴;给予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的企业博士后项目等额配套资金资助。具体办法见《博士后工作管治实施办法》。

第十一条经过管委会批准立项列入年度全区人才培训计划的紧缺专业人才培训、高层次人才境外培训和国际技术交流项目,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认定的培训总额50%--80%,境外培训和国际技术交流项目给予人均不超过2万元的培训补贴,境内紧缺人才培训项目每人每年不超过6000元的培训补贴。具体办法见《人才培训项目资助实施办法》。

第十二条资助经国家、省、市、外国专家管治部门批准立项的引进国外智力项目、海外研发团队项目。对国家高端外国专家项目、国家引智重点项目、国家引智专项项目、国家引智面上项目分别配套资助7万元、5万元、3万元、2万元。对省海外研发团队项目、省引智重点项目、市引智项目分别配套资助8万元、3万元、1万元。对区级引智重点项目、区级引智成果示范推广项目分别资助3万元、2万元。统一个引智项目不重复获得区级资助,只按照各级资助中的较高限额资助,在立项年份或结项年份各支付50%资助资金。具体办法见《引进国外智力项目资助实施办法》。

第十三条扶持海外留学创业人员,对毕业于国(境外)外高校(科研机构)获得学士以上学位,在海外工作3年以上(在海外正常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的年限视同工作经历),在投资100万元以上,以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创办新兴产业项目,其本人的投资(含技术入股和跟进的境内外风险投资)占50%以上股份的,在企业注册登记1年内,给予海外留学创业项目10万元启动补贴。具体办法见《鼓励引进高层次海外归国留学人才实施办法》。

第十四条资助国家、省、市各级海外留学人才管治部门批准立项的海外留学人才创业项目、科研择优支持计划项目、国家和省“”项目、市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项目。在国家、省、市项目资助经费到位后,对上述项目按照1:1配套资助,最高不超过100万元。上述各项资助,不重复进行。符合《鼓励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创新暂行办法》规定条件的海外留学人才创业项目,只按照该办法进行资助。

第十五条对经过管委会批准的新兴战略产业重点企业人才开发活动给予专项资助。

第五章人才资助和奖励资金的申报、受理、审核

第十六条申请资助原则上应当在符合资助规定的当年由所在单位提出书面申请,提供申请人有效身份证明及下列材料:

㈠符合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申请资助的,须提供受资助人的人才引进审批材料、学历学位证书、学历认定材料、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劳动(聘用)合同、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记录、户口或长期《人才工作居住证》、业绩证明等材料。

㈡符合本规定第九条规定申请资助的,须提供科技部门的高新技术企业或研发中心认定材料、信息产业部门的软件企业认定材料、企业营业执照副本、地税部门出具的缴纳工资薪金收入所得税证明、企业代扣个人所得税凭证、人才的引进审批材料、学历证明、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劳动(聘用)合同等材料。

㈢符合本办法第十条规定申请资助的,须提供博士后工作站或博士后科研基地批准手续、博士后进站或出站手续、在站工作情况及科研项目进展情况的总结评估材料、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资助批准文件。

㈣符合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申请资助的,须提供培训立项的相关材料;

㈤符合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申请资助的,须提供各级引智(海外研发团队)项目立项或结项材料的批件等材料。

㈥符合本办法第十三条、第十四条规定申请资助的,须提供各级归国留学人才项目批件。留学生创办企业的营业执照、资产评估报告、企业章程、上级项目资助经费银行进账单、归国留学人员的学历认证材料和身份证等材料。

科研经费奖励办法篇4

一、整合社区生产网点资源,盘活存量资产。

各社区所有出租房、自办生产、合同承包经营在原社区分散管理的基础上由街道经济管理科统一管理,负责出租经营、组织收缴房租和经营收入。相关社区做好配合工作,形成社区参与街道主管的经济管理新机制。

二、经费管理及使用。

1、社区办公经费和党建活动经费,主要由区财政拨付。办公经费各社区每月控制在500元之内(办公经费调整后按新标准实施),不得超支使用。党建活动经费党总支每年控制在6000元之内,党支部每年控制在4000元之内。报支办法:每个社区500元备用金,每月20--25日为报支时间,报批方法和程序不变,社区不再发生生产报支费用。社区单项支出超过200元(含200元)必须事先向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批准后方可支出。

2、居办生产收益。所有居办生产收入由街道办事处设定居办生产总帐户统一管理,主要用于社区干部平时工作考核奖励和年终考核奖励,纯居干津贴药费补助,社区中心工作、重大活动补贴及居委会房屋维修、改造、装潢等。各社区活动室收益,必须建立收入明细帐,按月缴入经管科社区办公帐户统一管理。各社区开展中心工作和重大活动,必须事先向办事处书面报告活动方案和费用预算,由分管领导审核后经办事处党政联席会研究同意后方可实施。真正做到社区收益来自社区,用于社区,服务社区。

三、考核奖励。

1、平时工作实绩考核奖按季度实施。(按平时考核办法实施考核)

2、年度目标考核奖,按照办事处年度考核意见实施。

3、办公费用节约奖,按照上级所拨经费标准节余部分年底按20%实施奖励,剩余部分转入下年度使用。党建经费逐年滚动使用,不实施奖励。

4、赞助奖,社区开展各项活动得到辖区单位、部门赞助的仍按30%奖励,其余转入社区办公经费,党建经费明细帐统一管理。任何人不得截留私分。联创共建单位受上级指令的专项赞助除外。

5、新办生产网点奖励。居办生产统筹后,各社区仍可利用辖区资源新办网点,二年内按新办网点收益(剔除费用后)的50%奖励。

6、对协助办事处完成各项经济任务的社区干部年终给予一次性适当奖励。

四、移交及监管。

1、本意见自2014年11月1日开始实行。各社区要对所属资产进行全面清理。所有房屋证件、租赁合同原件及房屋资产移交经管科。社区存复印件,不得隐瞒、截留。

科研经费奖励办法篇5

关键词:研究生;奖助改革;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5-0194-02

随着《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出台,研究生教育自2014年秋季开始,全面开启收费制度。在全面实行收费制度以后,研究生的奖助体系改革也进一步得到深化,地方高校基本按《意见》的要求,建立了由国家助学金、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三助”津贴、助学贷款和其他专项资助等构成的奖助体系。但是,地方高校受限制于现实情况,其研究生奖助体系的建构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一、地方高校研究生奖助体系基本情况

在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的背景下,构建与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相匹配的奖助体系是必然的选择。在国家意见的指导下,各个高校的奖助体系改革却不一致,基本上呈现出“一校一例”的现状,以西部某地方高校X大学为例,改革后的奖助学金体系由奖学和助学两部分组成。助学制度主要包括国家助学金、学校助研助管助教“三助”津贴、国家助学贷款以及经济困难研究生补助四项;奖学制度包括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研究生科研奖励、在读研究生出国留学奖学金以及外国留学研究生奖学金五项。

(一)助学制度

1.国家助学金制度。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将学校现有的研究生普通奖学金调整为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用于补助研究生基本生活支出。研究生国家助学金范围为“非定向就业”录取类别的全日制研究生。博士生资助标准每生每年12000元,硕士生资助标准每生每年6000元,按月发放。

2.研究生助教、助研和助管(以下简称“三助”)岗位津贴制度。学校面向在读全日制研究生,提供“三助”津贴。硕士研究生的“三助”岗位津贴每月不高于700元,博士研究生的“三助”岗位津贴每月不高于1000元。

3.研究生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学校制定《X大学国家助学贷款实施办法》,确保符合条件的研究生都可以申请并及时获得国家助学贷款。

4.经济困难研究生补助制度。针对研究生济困难的情况,实施特困补助、临时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和缓交”,用于帮助研究生解决暂时性、临时性困难。特困补助每学年实施一次,人数不多于研究生总人数的10%,补助标准为500元/人;临时困难补助为一次性发放,补助标准为500元、1000元、2000元三个等级;同时,开辟学费减免与缓交的绿色通道,确保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优秀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

(二)奖学项目

1.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制度。奖励学业成绩特别优秀、科学研究成果显著、社会公益活动表现突出的在读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3万元,硕士研究生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2万元。

2.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制度。学校设立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用于奖励和支持研究生更好地完成学业。研究生学业奖学金适用于录取类别为“非定向就业”的在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分为全额奖学金、新生奖学金和综合奖学金三类。

3.研究生科研奖励。包括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奖和研究生科研成果奖两类,适用于研究生招生计划内所有全日制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奖的奖励范围为攻读该校硕士、博士学位而形成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最高奖励金额50000元;研究生科研成果奖的奖励范围为在本校求学期间以本校为第一署名单位独立发表或以第一作者名义发表的学术论文、出版的学术著作,最高奖励金额8000元。

4.在读研究生留学奖学金制度。学校每年资助一定比例的在读优秀全日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出国访学或攻读学位。硕士研究生出国留学奖学金最高额为每生5万元,博士研究生出国留学奖学金最高额为每生10万元。

5.设立“外国留学研究生奖学金”。外国留学研究生奖学金分为学位奖学金和专项奖学金两类。

二、地方高校研究生奖助体系存在的问题

西部地方高校X大学研究生奖助体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反映了地方高校研究生奖助体系的基本情况。总体来看,地方高校已经建立了科学合理、覆盖范围广泛的奖助体系。但是,从微观层面考察地方高校研究生奖助体系,至少还存在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一)研究生奖助资金来源单一且不均衡

我国大部分普通高校研究生奖助资金主要来自地方政府财政投入、高校自筹资金以及比重最大的研究生学费收入等。地方政府财政投入和社会企业的捐赠资金与国外发达国家的高校相比数量较少。如美国研究生资助资金来源主体多样,并且在它的奖助学金中社会资金所占的比重十分可观。国内则相反,主要表现在高校自筹资金和获得社会捐助的资金额度所占比重太少,并且在经济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普通高校与名牌高校之间、理工类为主高校与人文社科类为主高校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些差距将进一步加深高校间获得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导致各高校在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发展、学术水平等综合发展实力方面显现差距。地方高校在研究生奖助资金来源方面与部属院校相比而言,渠道单一,资金相对不足。

(二)奖助体系的构建有待进一步优化

地方高校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研究生奖助体系,但是从微观层面观察,还存在一定的优化空间。比如:各项奖学金之间存在重合叠加,以至于部分学生垄断奖学金,缩小了奖学金的覆盖面;学业奖学金表面上看是全面覆盖,但是部分奖励金额偏低,甚至综合起来低于改革前学生平均获得资助的金额;助教、助管、助研岗位开发不够充分,未能充分挖掘研究生的“三助”潜力。而且,“三助”岗位的津贴偏低,学生缺乏积极性。

(三)奖助项目设置和评选办法需要更加规范化

奖助学金项目的设置和评选办法的制定,对奖助系统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奖学金制度作为高校研究生资助的又一重要政策措施,在实际实行中也存在很大缺陷,对研究生资助效果有着不利的作用和影响。由于各高校、高校各专业情况不同,奖学金评选的标准也是各种各样的,评选下放到基层培养单位,评选结果大多偏重科研成果多的研究生,常常会忽视研究生的思想道德和家庭困难等方面的情况。校内优秀奖学金在研究生资助中覆盖的范围虽然较广,但是奖学金数额较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研究生贫困现状,因此,在研究生资助中l挥的功效也十分小。另外,部分高校奖助学金的奖助办法具有一定的临时性、随意性,缺乏科学的流程设计。

(四)奖助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未能发挥

奖助学金的设置,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在于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引导学生培养感恩意识。而目前的情况是学生认为自己获得奖助学金是理所应当的,是自己努力学习的结果,忽视了奖助学金背后的思想教育意义。一方面是学生缺乏感恩意识,把奖助学金仅仅定位为金钱的奖励和资助,另一方面是学校层面没有注意培育学生的感恩意识,缺乏相应的仪式,无法引导学生理解奖助学金背后的荣誉和鼓励意义。

三、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奖助体系的路径

在全面收费的背景下,研究生奖助体系的构建,在帮助贫困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激励优秀的研究生安心科研和发挥奖助的德育功能等诸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地方高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研究生奖助体系。

(一)争取校外资源支持,丰富研究生奖助项目

地方高校面对资金来源失衡及单一的局面,主要解决方式为拓宽研究生奖助经费来源渠道,争取更多的社会资助。美国学者约翰斯通认为社会、大学、企业、家庭和学生都是高等教育的受益者,因此高等教育的成本应当由受益者共同分担。高等教育不同于义务教育,它的成本需要社会各界力量来共同承担。因此,作为培养单位的高校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努力构建产学研平台,让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市场需求相接轨。另外,高校可通过校友基金会或者建立杰出校友奖助学金等方式积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奖学金指标和助学金岗位。同时也可以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助学金回报机制使得资金流良性循环,为研究生培养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地方学校可以继续坚持开放办学的理念,把全方位吸引校友资源作为学校增强办学实力的重要措施,加强对优秀校友的宣传和回馈,积极争取校友资源,设立更加丰富的奖助项目,达到接续情缘、感恩母校、励志助学的良好效果。

(二)扩大奖助项目覆盖面,构筑更加科学的奖助体系

地方高校研究生的奖助项目已经达到了相当宽的覆盖面,但是还有提升的空间,对奖学金的金额、助学项目的覆盖面还可以考虑进一步增加和扩大,构筑更加科学的奖助体系。既要提高研究生获得奖学金的荣誉感,又要扩大助学项目的覆盖面,力争做到让优秀的研究生学更有动力,让贫困的学生也能安心学习,让研究生无温饱之忧。如此,既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也能鼓励贫困的学生安心学习、做好科研,从而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竞争力。

(三)推进奖助项目评选规范化、流程化发展

随着奖助政策的改革,地方高校奖助办法出台实施之后,其奖助体系基本明晰,各种与研究生相关的奖学项目也基本可以确定,但是还缺乏可操作的体系性方案。在此背景下,我们也可以考虑出台《XXXX―XXXX学年优秀研究生评选奖项及要求》,梳理各项奖助项目的评选范围、评选条件、资助金额以及报送材料要求,使奖助项目评选更加规范化、流程化、科学化。同时,还应注意各项奖学金的评定时间及条件,将奖助学金放在每学年结束后的下一学期进行,使学生的努力能更直接地得到反馈与回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获得奖学金的荣誉感,也更能激发学生不断学习和进步。

(四)加强奖助项目的仪式化管理,激发学生感恩之心

高校的学习、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奖助学金的发放也越来越缺乏仪式感。获得奖助学金的同学,收到的仅仅是金钱,而没有意会背后的荣誉或鼓励。奖助仪式,是构建高校仪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奖助学金发放仪式的举办,有助于获得奖助的研究生进一步了解奖助项目的深层意义,实现奖助项目的育人价值,从而进一步增强奖助项目的实施效果。此外,通过奖助项目发放仪式,我们可以引导研究生在获奖后树立感恩及回馈意识,助益校风、学风建设。

参考文献:

[1]卢毅,肖湘愚.明确理念针对实际创建新型研究生奖助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0).

科研经费奖励办法篇6

第一条为奖励在我市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人员和组织,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和《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市人民政府设立*市科学技术奖(以下简称“市科技奖”)。市科技奖只设*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第三条科学技术奖励工作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方针。

第四条市科技奖的评审、授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受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的非法干涉。

第五条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市科技奖评审的组织工作。市人民政府设立*市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审委员会”),负责市科技奖的评审工作。评审委员会的组成人选由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提出,报市人民政府批准。评审委员会下设若干行业评审组,负责市科技奖各行业的评审工作。行业评审组由市评审委员会聘请有关专家、学者组成。

第六条鼓励社会力量在本市行政区域内设立面向社会的科学技术奖。社会力量设立面向本市的科学技术奖应当依法在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登记。社会力量经登记设立的面向社会的科学技术奖,在奖励活动中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第二章市科技奖授予的对象和条件

第七条市科技奖授予下列人员、组织:

(一)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在产品、工艺、方法、材料及其系统等方面做出重大技术发明的;

(二)在实施技术开发项目中,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创造显著经济效益的;

(三)在实施社会公益性项目中,长期从事科学技术基础性、社会公益性工作,创造显著社会效益的;

(四)在实施重大工程项目中,采用先进技术方法,使工程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

(五)在软科学研究项目中,经应用对推动决策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促进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创造显著社会效益的。

市科技奖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3个等级,每次奖励项目总数不超过30项。

第三章市科技奖的评审和授予

第八条市科技奖每2年评审一次。

第九条市科技奖候选项目由下列组织推荐:

(一)县、市、区人民政府;

(二)市政府组成部门、直属机构;

(三)大专院校、科研机构;

(四)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认定的其它组织。

第十条申请市科技奖的单位和个人应填写统一格式的申报书,提供真实、可靠的评价证明材料。推荐者应当提供科学技术成果初审结论,并提出奖励等级的建议。

第十一条市科技奖由各行业评审组负责评审,并向市评审委员会提出获奖项目及奖励等级的建议。

市评审委员会根据行业评审组的建议,作出获奖项目及奖励等级的决议。

第十二条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对评审委员会的评审决议进行审核,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应当在获奖项目和奖励等级决议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前,通过《*日报》、*市政府网站等媒体向社会公示,征求公众对获奖项目及获奖人选的意见。公开征求意见期为30日。任何组织和个人对获奖项目及获奖人选有异议的,均可在征求意见期内以书面形式向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提出。

第十三条市科技奖由市人民政府颁发证书、奖金。

奖金额为:一等奖3万元、二等奖2万元、三等奖1万元。

市科技奖的奖励经费由市财政列支。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十四条剽窃、侵夺他人科学技术成果,或者以提供虚假数据、材料等不正当手段骗取市科技奖的,由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撤销奖励,追回奖金。

第十五条推荐组织或者个人提供虚假数据、材料,协助他人骗取市科技奖的,由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取消其推荐资格。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按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六条参与市科技奖评审及有关活动的人员,在评审活动中弄虚作假、的,按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七条社会力量未经登记设立面向社会的科学技术奖,由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予以取缔。

社会力量经登记设立的面向社会的科学技术奖,在奖励活动中收取费用的,由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没收所收取的费用,并处以所收取费用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撤销登记。

第五章附则

第十八条本办法由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解释,并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科研经费奖励办法篇7

重点引进培养的高层次人才范围和对象

创新和科研团队;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的首席科学家;

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前两位完成人;

现代生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高层次人才,主要包括金融、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外包服务、商务会展、文化创意、总部经济和装备制造、汽车、钢铁、石化、船舶制造等产业的高层次人才;

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或具有高成长性项目的境内人员和境外留学人员;高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部级教学名师;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和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人选;

外籍及港澳台地区高端人才;

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领军人才以及其他领域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优化环境努力创造吸引高层次人才的新优势

实施创新和科研团队引进计划。重点引进我省优先发展产业急需的创新和科研团队。引进世界一流水平、对我省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能带来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创新和科研团队,省财政给予8000万~1亿元的专项工作经费;引进国内顶尖水平、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和科研团队,省财政给予3000~5000万元的专项工作经费;引进国内先进水平的创新和科研团队,省财政给予1000~2000万元的专项工作经费。

实施领军人才引进计划。重点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相同等级担任省级重大科技项目首席科学家、重大工程项目首席工程技术专家、管理专家。每引进1名两院院士、相同等级担任省级重大科技项目首席科学家、重大工程项目首席工程技术专家、管理专家,省财政一次性提供500万元专项工作经费和100万元(税后)住房补贴。凡“重点引进培养的高层次人才范围和对象”中所列的其他高层次人才,可由同级政府或用人单位一次性给予适当的经费补贴。

实施留学人员来粤创业服务计划。进一步办好广州留交会、深圳高交会和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以及各类留学人员创业园,拓宽引才引智渠道。修订《关于鼓励出国留学高级人才来粤创业的若干规定》,以更加优惠的政策、更加开放的态度、更加优越的工作条件和更加宽松的人文环境,吸引高层次留学人员来粤创业。

实施现代生产业人才集聚计划。在珠三角地区打造若干个世界性营销服务中心和中央商务区,逐步形成能为全球客户提供金融、物流、信息、科技、外包、商务会展、文化创意、总部经济等服务的国际高端生产业中心,吸引一大批国内外脱代生产业高层次人才来粤创业,形成一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生产业高层次人才队伍。

实施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创业精英引进计划。重点引进一批装备制造、汽车、钢铁、石化、船舶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和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节能与新能源、海洋生物等高新技术产业顶尖级人才。有关地区和部门要尽快拿出一批重大科技项目面向国内外公开招标,依托项目引进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高层次人才。

建立完善引才引智机制。加快培育发展高层次人才市场,构建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体系。建立由省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统筹领导的海内外引才引智工作机制,探索设立海外引才引智工作站。建屯海外来粤工作的高层次人才信息库,编制我省高层次紧缺人才开发目录,定期向海内外需求信息,引导供需对接。依托粤港澳紧密合作,创建粤港澳人才交流平台,充分利用港澳地区人才资源优势。出台形式多样、灵活便捷的引才引智政策,鼓励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来粤从事兼职、咨询、讲学、科研活动,开展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投资办企业或从事其他专业工作,鼓励用人单位以岗位聘用、项目聘用、任务聘用、项目合作等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建立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绿卡制度”。

创新高层次人才分配机制。探索人才资本产权激励办法,推进生产要素按贡献大小参与分配的改革,建立健全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薪酬机制。各地各部门可选择有条件的单位在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奖励项目完成人员和有贡献的人员,建立完善人才资本与科研成果有偿转移制度,也可采取协议方式高薪聘用拔尖人才,实行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

突出企事业单位在吸引高层次人才中的主体作用。企事业单位可把引进人才的购房补贴、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列入成本核算。用人单位要善于发现和大胆使用才智出众、个性特点突出的人才,帮助他们搞好职业生涯设计,努力改善高层次人才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营造高层次人才发挥才干的良好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高层次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工作热情。

为吸引高层次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保障。

1、简化流动手续。取消现行各种限制人才流动的规定,有条件的地区可建立引进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凡“重点引进培养的高层次人才范围和对象”中所列的高层次人才,党委组织部门、政府人事部门应随报随批,及时办结调动手续,其配偶、子女、父母均可随迁来粤,公安部门凭上述部门签发的调动通知办理入户手续,可在本人工作所在地或居住地选择入户,不受户口指标和年龄等条件限制。本人不愿意迁移户口的,可办理《广东省居住证》,享受户籍居民同等待遇。

2、妥善解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认定和岗位聘用问题。抓紧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解决职称评聘和认定问题,按照科学人才观和有利于吸引人才的原则,修订完善来粤高层次人才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认定制度。制定广东省特级专家聘任办法,推行首席专家、大师工作室等制度。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因岗位职数不足的,可向政府人事部门申请追加职数。引进首席专家、学科带头人的,因不同制度没有职称的,可设置特聘岗位予以解决,享受相同岗位人员待遇。

3、努力解决家属就业和子女读书问题。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家属就业和子女上学由用人单位会同政府有关部门妥善解决。其子女参加高考不受户口年限限制,对户籍没有迁入的可免借读费。

4、妥善解决居住问题。采取多种渠道解

决引进人才的住房问题。鼓励政府在引进人才相对集中的地区统一建设人才周转公寓出租给高层次人才。鼓励企业租用商品住房给高层次人才居住,或通过发放住房货币补贴支持高层次人才购买商品住房。

5、提供医疗保障。实行政府投保高级专家医疗保险制度。建立高层次人才健康档案制度,提供个性化医疗服务,享受相当级别人员同等医疗待遇,实行每年体检制度,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6、提供特殊人才特殊保障服务。研究制定为顶尖级高层次人才实行专项投保制度办法。同级政府和用人单位要共同为顶尖级高层次人才购买专项保险,解决其后顾之忧。

7、提供可持续发展服务。抓紧出台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建立学术休假制度,依法保障高层次人才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支持其自主选择继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鼓励高层次人才出国(境)培训,参加国际性高层次学术、技术活动;支持主办国际性高层次学术、技术交流活动。出入境管理部门要优先审批办理出国手续,保障高层次人才出入境自由。

8、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与保护。为高层次人才申请国外专利提供帮助。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活动提供知识产权政策和有关信息的咨询与服务。继续做好“广东省专利奖”评选工作,鼓励和调动高层次人才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高层次人才知识产权的生成与保护提供良好环境。

9、提供畅通的投融资渠道。拓宽融资方式,探索多元化、多层次的高新技术项目融资渠道,吸引高层次人才来粤开办高新技术企业。提高风险投资资金使用效率,推动风险投资向高层次人才来粤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倾斜,发挥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催化作用。

10、建立各级领导干部听取高层次人才意见的“直通车”制度。注意保护高层次人才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吸收符合条件的海外人才参加政协、青年联合会、工商联等。建立重大决策专家咨询机制,遴选一批符合条件且本人愿意的高层次人才担任各级党委、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咨询专家。构建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网络民主平台。各级党委、政府门户网站要专门设立高层次人才建言献策智囊箱,通过个别约谈或集体约谈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智慧和作用,保障其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11、提供良好的文化信息服务。倡导和培育创新文化,加快建设适合高层次人才需要的文化信息服务体系,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文化信息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其对文化信息产品的需求。

重奖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建立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抓紧制定南粤功勋奖、南粤创新奖评选办法,设立南粤功勋奖2名,每名奖金3000万元;设立南粤创新奖5名,每名奖金500万元。继续做好南粤友谊奖评选工作,加大对贡献突出的外国专家表彰奖励的力度。上述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

狠抓培养搭建高层次人才成长的新平台

实施百名南粤杰出人才培养工程。打造高层次人才培养品牌工程,着力培养一批有实力竞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候选人才。2009~2013年,组织人事部门会同有关部门通过竞争择优的办法,每年遴选20名以上优秀中青年高层次科研人才进入培养工程。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补助用人单位培养经费。为入选对象提供科研平台,配备工作助手,推荐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研项目、重大科研课题的主要负责人,推荐进入国际性或全国性学术团体和各级评价、评审、评奖机构专家委员会及咨询委员会。5年为一个培养周期,每年考核一次,实行淘汰制。每培养1名两院院士、相同等级担任省级重大科技项目首席科学家、重大工程项目首席工程技术专家、管理专家,省财政一次性提供500万元专项工作经费和100万元(税后)住房补贴。

实施博士后培养工程。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申请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鼓励暂未设站的企业与高校共建博士后科研基地,联合招收项目博士后。5年内新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0个、工作站80个,新增进站博士后2000名。适当提高博士后日常经费标准,加强博士后进站、在站和出站管理,提高博士后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各级政府要对所属在站企业博士后给予相应的科研经费补贴。招收单位要按照不少于财政经费补贴的:三分之一比例给予科研启动经费。用人单位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或具有高成长项目的博士后,出站后继续留在我省工作。

实施现代生产业人才培养工程。采取校企合作等多种渠道、灵活多样的方式,着力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的现代生产业人才。探索校企双导师培养研究生模式,鼓励研究生选择企业攻关项目作为研究方向。通过世界性营销服务中心和中央商务区等实践平台,加速现代生产业人才的培养。

实施企业家培养工程。支持和鼓励企业家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与竞争,重视在市场竞争中发现、培养具有现代管理理念、战略开拓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的企业家,加快提升企业家职业化水平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熟练掌握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省经贸部门和省国资部门要尽快出台企业家培养工程实施方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骨干企业的高层经营管理人才在5年内轮训一遍,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3个月。利用国(境)外培训资源,每年选派100名左右年轻优秀企业家到国(境)外培训、考察。鼓励企业家参加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教育。

加强人才培养载体建设。发挥高等学校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础作用,调整优化高等学校专业结构和培养方向。继续办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工业园区和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完善配套政策和设施。鼓励企业自办或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重点扶持一批学科基础较好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公共管理部门与海外研发机构组建联合实验室或研发中心。鼓励国内外著名高等学校、部级重点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跨国公司、培训咨询机构、中介机构来粤设立分支机构。支持企事业单位“走出去”,在境内外人才密集地区设立研发机构,力争在优势产业建成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研发机构。

推进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建设。建立我省高层次人才政策理论研修制度。

落实责任形成高层次人才工作的新机制

建立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责任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把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工作列入主要领导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切实做到“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建立领导问责制度,定期组织高层次人才满意度调查和工作评估,对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工作严重滞后,或者本地区用人单位和高层次人才投诉较多,或者造成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的地区和部门,给予通报批评;对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弄虚作假的,按有关规定给予严肃处理。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要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各职能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尽快研究制定配套政策,狠抓落实,发挥优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科研经费奖励办法篇8

第一条为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规范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工作,充分发挥各类人才在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中的作用,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范围内的各类企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单位。

第三条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党管人才原则;

(二)引进、培养和使用并重原则;

(三)政府引导、单位主体、市场配置原则。

第二章人才引进

第四条引进到我市工作的各类人才,是指适应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特别是先进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烟草、食品、纺织、林纸等传统产业所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主要包括:

(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二)应用型和关键领域的国内外高端技术人才、高层管理人才和高级金融人才(以下简称“三高”人才),以及由“三高”人才率领的创新专业研发和管理团队;

(三)省(部)级以上优秀专家、学术技术带头人;

(四)具有正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

(五)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

(六)具有副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

(七)拥有技术含量高、市场开发前景广阔的专利或专有技术以及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人才或团队;

(八)其他具有特殊才能的、应用型的,能够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专门人才。

第五条引进人才坚持市场化配置,充分尊重用人单位的用人自,实行双向选择。

第六条对引进到我市工作的各类人才,可实行档案工资与实际收入分离,其工资福利等待遇标准由用人单位与本人商定,可根据实际情况实行月薪制或年薪制。鼓励用人单位与引进人才实行技术入股、智力入股、资金入股、管理入股等新的分配方式,收入分配比例由受益单位与引进人才协商确定。

第七条对引进到我市工作的各类人才,按下列条件和标准对用人单位和引进人才予以经费支持:

(一)符合本办法第四条(一)、(二)、(三)项规定条件,且与用人单位签订三年以上(含三年,下同)正式合同的,由市人民政府分别拨付150万元、80万元、50万元给用人单位,用于为引进人才提供安家补助费和事业启动资金,其中安家补助费不低于30%。用人单位根据市人民政府的经费支持标准,按不低于1:1的比例予以配套。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二)符合本办法第四条(一)项规定条件,未享受本条(一)项规定待遇的,由市人民政府按实际在我市工作时间,每月发放10000元生活津贴;符合本办法第四条(二)、(三)项规定条件,与用人单位签订三年以下、二年以上(含二年,下同)正式合同的,由市人民政府按实际在我市工作时间,每月分别发放5000元、3000元生活津贴。

(三)符合本办法第四条(四)、(五)、(六)项规定条件,且与企业单位签订三年以上正式合同的,由同级人民政府分别发放6万元、5万元、4万元安家补助费,分三年发放到位。

(四)符合本办法第四条(四)、(五)项规定条件,且与事业单位签订三年以上正式合同的,分别发放6万元、5万元安家补助费,分三年发放到位。

(五)符合本办法第四条(四)、(五)、(六)项规定条件,到企业直接从事科研、生产、经营,且与企业单位签订二年以上正式合同的,由同级人民政府发放住房补助和生活津贴。发放标准为:属第四条(四)项规定条件的,每月住房补助和生活津贴各1000元;属第四条(五)项规定条件的,每月住房补助和生活津贴各800元;属第四条(六)项规定条件的,每月住房补助和生活津贴各500元。住房补助和生活津贴最长发放期限为五年,每年核发一次。

(六)属于柔性引进到我市工作的各类高层次人才,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且未享受上述待遇的,可由专家认定委员会研究确定待遇,实行一事一议。

夫妻双方同为引进人才的,住房补贴按一方享受的最高标准执行。

用人单位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

第八条引进到我市工作,且符合本办法第四条(一)、(二)、(三)项规定条件的人才,自引进之日起,五年内其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地方所得部分按受益财政关系全额兑现奖励。

引进到我市工业企业工作,且符合本办法第四条除(一)、(二)、(三)项规定条件之外的高层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年缴纳个人所得税在2万以上的,自引进之日起,五年内其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地方所得部分的50%按受益财政关系兑现奖励。

第九条引进人才的科研经费,可向有关部门申请立项,优先安排。对引进人才携带的高科技开发项目、从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创办领办高新技术领域的合资合作或独资项目、对传统产业有重大升级作用的项目,经有关部门认定,通过产业引导资金、科技研究与开发经费等渠道给予经费资助。

第十条对进入事业单位工作的引进人才已获得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按程序认定后,在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职数内优先聘用。

第十一条引进人才落户我市的,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可随调随迁,其配偶原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可优先调入我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原没有正式工作的,优先办理社会保障手续,并由用人单位或主管部门协助安排其就业。引进人才的未成年子女入学,由教育行政部门就近安排学校就读。

第十二条对引进人才可按有关规定和程序纳入市“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享受相应的教育培训和业务资料补助费等待遇。作出突出贡献的引进人才,优先推荐为市级以上人才奖、科学技术奖和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的候选人,优先申报评审和破格晋升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

第十三条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对引进人才,可随时办理引进手续,并实行人才自由流动政策。引进人才的人事档案由市人力资源开发交流服务中心的,免收人事费用。事业单位编制内引进专业对口、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的紧缺急需人才,经有关部门批准认定,可破格聘用。事业单位编制已满,确需引进急需紧缺人才的,由用人单位事先向编制和人事主管部门申报,经人事主管部门认定后,由编制部门按有关规定办理编制事宜。

第三章人才培养

第十四条建立多渠道的人才培养投入机制。市、县两级人才培养投入资金每年应与财政收入相应增长,事业单位每年要安排专门经费用于人才培养,企业要按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职工教育经费,优先用于人才培养。

鼓励和吸引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资人才智力开发事业,拓宽人才培训教育投资渠道。

第十五条完善市“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培养措施。每年选派10名左右第一、二层次人选外出培训深造,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按第一层次人选每人3万元、第二层次人选每人2万元的标准给予培训经费补贴。加大对工程人选学习业务经费的投入,第一、二层次人选在担任工程人选期间,从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中分别给予每人每年2000元、1500元的业务资料补助费;第三层次人选由区县(市)人民政府或工程人选所在单位给予每人每年1000元的业务资料补助费,实行实报实销。

第十六条加强人才载体建设。加快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加速培养博士后人才资源,鼓励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大力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从市科技研究与开发经费中每年给予现有工作站科研经费10万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设立研发和技术中心,对新建部级、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的,按有关规定给予奖励,并给予一定的研发经费支持。支持企业以技术研发机构为依托,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在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区,制定相应吸引人才来园区创业政策。

第十七条加大人才继续教育力度。围绕我市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课题,举办高层次人才高级研修班,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常讲学交流。建立和完善中小微型企业家培养机制,组建企业人才沙龙,定期开展学习交流。

第十八条鼓励企事业单位在职培养各类人才,不断提升人才的素质和水平。对我市事业单位现有人才中通过培训深造新取得博士学位,且与用人单位签订回原单位工作不少于三年服务协议的,给予一次性经费补助2万元。对我市工业企业现有人才中拥有正高职称或博士学位,或者通过培训深造新取得正高职称或博士学位的,参照人才引进政策的相关标准发放生活津贴。

鼓励各系统、各行业和企业组织各种中短期培训,选送优秀人才到国(境)内外培训或到发达地区或企业跟班学习、挂职锻炼。

第十九条实施“名师名家”培养工程。每三年开展一次市“名师名家”评选活动,每次评选30名左右在行业内有较大影响、突出贡献的专家、行家、能人和专业领军人物作为市“名师名家”,由市人民政府每人每年发放生活津贴6000元。最长发放期限为三年,每年核发一次。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四章人才使用

第二十条实行区域内人才资源共享。鼓励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完成本职工作任务、不损害本单位或他人利益前提下,经本单位许可,到市内其他单位兼职(聘职),参与技术开发研究,兼职(聘职)收入由用人单位与本人协商确定。

第二十一条鼓励人才创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经本单位同意、有关部门批准,可以在全市范围内承包、领办、创办企业或进行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承包等,五年内保留档案工资,参加正常晋档晋级,创业期间享受现行相关优惠政策。五年期满后,本人要求回原单位工作的,由原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和本人条件安排,工龄连续计算。

第二十二条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到基层锻炼。对通过科技特派员、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医生晋升职称前下乡锻炼、星火“12396”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等载体,到农村基层和企业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其在原单位的职务、职称以及工资奖金等福利待遇保持不变,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对取得突出成绩的给予奖励。

第二十三条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决策咨询和参政议政作用。对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组织专家进行调查研究论证,提出意见、建议和方案,作为决策参考,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优先推荐符合条件且个人有意愿的各类高层次人才担任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建立和完善激励分配机制、社会保障机制和人才选拔使用机制,保护好各类人才在专利技术、科研成果等方面享有的权益,充分发挥现有人才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五章人才服务与管理

第二十四条加快人才市场建设。办好人才市场,创新机制,规范管理,完善服务体系。

第二十五条建立和完善高层次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加快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建设,不断扩充入库人选。建立人才信息制度,定期重大人才活动、人才政策信息和急需人才专业目录,提供创新成果交流、继续教育、技术成果交易、投融资和技术支持等服务。成立高端人才俱乐部,促进高端人才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第二十六条加强专家的联系与服务。完善市级领导联系专家制度,充分听取其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坚持专家慰问、休假疗养制度,定期开展高层次人才健康体检工作,建立专家健康档案,开展专家健康管理,开通专家看病就医“绿色通道”。

第二十七条设立专家认定委员会。专家认定委员会由市直有关单位负责人和聘请的相关领域专家组成。主要职责是审定高层次人才范围对象,对引进人才和现有优秀人才资格进行认定,为加快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咨询建议等。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二十八条完善人才评价考核机制。建立以业绩为主要内容的各类人才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实行分类分层次、定期与不定期地对各类人才的任务完成情况和工作成果进行评价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晋升工资、续聘职务、评定职称、兑现补贴、实施奖励的依据。

第二十九条加强人才工作督促检查。将人才工作纳入区县(市)绩效评估和市直单位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内容,定期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条加大人才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我市人才工作的优惠政策和各类人才的优秀事迹、突出贡献等,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第六章资金保障与奖励

第三十一条设立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市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人才队伍建设,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状况逐年提高。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表彰奖励等工作,专款专用。

对本办法第七条(四)项规定的事业单位引进人才的安家补助费和第十八条规定的事业单位在职人才培养的一次性经费补助,由同级人才开发专项资金承担50%,其余部分由用人单位承担。

各区县(市)要加大对人才开发的投入和引导力度,设立人才开发专项资金,每年应按一定比例相应增长。鼓励企事业单位设立人才开发的专项资金。

第三十二条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科研经费奖励办法篇9

【关键词】全面收费制度研究生奖助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37-02

我国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制度于2014年秋季学期全面实行,自此,公费研究生模式成为过去。近几年,研究生队伍规模的急速扩大,使旧有模式在造成国家财政严重负担的同时,既不能很好地解决大部分研究生的学习生活需要,更显著影响了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

在研究生全面收费制度的背景下,研究生报名人数在逐年下滑。据统计,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为164.9万人,比前一年减少6.5万人。付费读书的模式促使考生在考虑是否继续深造的问题时更加慎重,也更加理性的思考就读的具体事宜,譬如读取研究生的成本、入读学校及专业的选择、学成毕业后的就业方向,甚至于人生发展路径规划等相关问题。

如何在全面收费制度下,探寻一条既保障研究生质量、又保障研究生生活需要的“双赢”奖助机制,日渐成为我国研究生培育领域的重要问题。

一、提高资助标准,优化资助体系

在全面收费制度的背景下,全国所有高校都制定了相关专业的收费标准,且大部分集中于7000元/年-15000元/年之间。此收费标准势必会对我国部分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并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增加了“寒门出贵子”的难度。

而研究生资助体系的主要目的正是为研究生(特别是贫困家庭学生)提供生活保障,从而有效缓解贫困学子的“就读难”问题。针对目前该资助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予以完善。

1.按照经济发展需要,完善国家资助比例

在全面收费政策制定后,国家就随即出台了相关的资助体系。硕士研究生助学贷款额度最高达到12000元/年,国家助学金标准为硕士研究生不得低于6000元/年。

各省份的国家贷款资助比例则是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布情况制定的。其中,东部地区为13%―17%;中部地区为21%―22%;西部地区为27%―29%。但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生助学标准不分学科、专业,统一标准额度,因此国家资助体系中并无对应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和需要的体现。

研究生教育的学科种类、专业规模、课业结构、教学质量无疑都会对拉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结构转型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国家资助体系应该对当地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学科有所倾斜,适当的提高急需领域研究生招录规模,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水平质量,以吸引和培养更多符合社会生产发展效益的优秀人才,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当地财政收入,加大财政对高等教育的补贴,最终形成一个互利互赢的“环经济”发展模式。

2.鼓励研究生劳动所得,强化“三助一辅”培养体系

“三助一辅”为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承担学位论文的科研课题之外的助研、助教、助管和学生辅导员工作。“三助一辅”体系设置的初衷是为了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满足研究生生活需要。但实践过程中,“三助一辅”体系并未发挥出原有意义,主要原因为:助管薪资额度低,研究生不愿申请;助教岗位比例过低,研究生申请不到;助研的方向与研究生科研课题不结合,研究生的导师不支持申请。

培养单位在扩大岗位比例、提高薪资额度的基础上,应按照研究生所学专业分配岗位比例,工、理、管、文等学科区别对待。实行分类管理,提升助研、助教的工作效率。如工、理科研究生应以助研、助教为主,着力提升科研能力与管理能力。同时应该重视岗位设定的科学性和岗前培训的必要性,鼓励研究生劳动所得,鼓励指导教师与研究生共同完成任务,并应以适当方式进行考核,并可考虑计入指导教师工作量。从而,更加公开、透明整个选拔、聘用、考核、评优等环节,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三助一辅”体系。

二、建设激励措施,完善激励培养策略

设置研究生奖学金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研究生奖学金已经沦为学费的替代模式,甚至有些高校推出免除学生学费的方式作为研究生奖学金的政策,致使奖学金完全丧失了本身激励培养的意义。

1.划分奖学金等级和名额

研究生奖学金覆盖面不应过广,分级别、分额度,才能更加有效的起到激励作用。仅以天津理工大学目前研究生奖助学金政策为例。表2-1为研究生奖学金体系

第一学年,新生奖学金的奖励比例为一年级研究生总数的100%,覆盖全体一年级研究生。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及其他基本情况进行奖学金分类。第二学年及以后学年,在各学科门类中按照考试成绩、参与科研项目、获奖成果、、计算机与外语水平等情况进行评比奖励。

2.加强个体化关注

研究生的评比需要参照一些指定的项目标准,由于学科门类的不同,评比的项目却不能完全彰显出研究生的能力,也不能有效激励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与科研能力,如何在奖学金评定体系外,加强研究生个体化培养,是一个值得我国各高校研究生管理人员掩卷沉思的问题。

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制”,导师能够密切关注研究生动态,准确把握研究生的个人发展。所以在奖学金体系外,可加入导师配套奖励机制。以我校目前导师配套政策为例。表2-2为导师配套体系。

导师配套奖励一般为当年的11月份发放,导师可以根据研究生一整年的表现进行评估,选择类别进行奖励。获得a类别奖励的研究生比例不能少于20%,B类别奖励比例不能少于30%。

由导师直接对自己培养的研究生进行评比奖励,在奖学金硬性指标评比中灵活把握,能够更加有的放矢,真正起到对研究生创新精神的激励、引导作用。

三、结语

在研究生全面收费的制度下,现有的研究生奖助政策已很难在满足研究生生活需要的同时,兼顾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激励作用。本文提出的完善国家资助比例、强化“三助一辅”体系、划分奖学金等级和名额、加强个体化培养四大举措,是对现有奖助体系的完善与补充。除此之外还包括国家教育部、财政部设立,中央财政出资奖励优秀的全日制研究生的国家奖学金,每年奖励4.5万名在读全日制研究生,其中,博士研究生1万名,硕士研究生3.5万名。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3万元;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2元。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硕士研究生获得奖助学金金额为14000元/年-40400元/年,博士研究生获得奖助学金金额为42000元/年-84000元/年。

参考文献:

[1]乔锦忠.学术生态治理:研究型大学教师激励机制探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0.

[2]李慧琴.高等教育收费与学生资助的实证研究――云南省案例[D].华中科技大学,2004.

科研经费奖励办法篇10

如何发展“科技北京”?需要有资源、政策环境和实际推动。北京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科技园区密集,蕴藏着优厚的科技资源,正如矿藏中的“富矿区”。如何把这些丰富的科技成果开采出来,转化为实在的生产力?如何激励提高科研单位的开发和转让意愿?如何切实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北京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积极引导和大力促进技术交易的政策措施,并建立了北京技术市场这一专业平台,为技术交易打造了良好的环境,大力推动交易发展,使北京成为全国技术交易最为活跃的地区

作为专业平台,北京技术市场为推动技术交易的规范发展,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奖励政策,二是税收优惠政策。

奖励政策

(一)奖酬金

为促进技术转让,鼓励规范交易,北京交易市场对技术卖方和技术买方都给予奖酬。

对技术卖方来说,只要是经技术台同登记机构登记的合同,卖方就可以从技术交易的净收入中提取奖酬金,比例一般不超过25%,对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技术,奖酬金的比例可以提高,但不超过50%。

承担政府项目的技术合同称为“纵向合同”,其技术性收入最高可以按合同金额的20%核定,并以此作为基数提取奖酬金。

对技术买方来说,只要是经认定登记或备案的技术合同,买方可以在实施该技术的获利当年新增收益中,一次性提取35%的奖酬金,奖励为实施该技术做出贡献的人员。

(二)参与北京技术市场金桥奖的评比

北京技术市场金桥奖是为贯彻《北京技术市场条例》而设立的,用于奖励为首都科技资源转化实现生产力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项目和个人,技术卖方、买方、中介方作为技术市场的主体,都可以参与评比。奖励政策是依据以下法规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等部门《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的通知、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管理办法》、《北京市技术市场条例》、《北京市技术台同认定登记管理办法》。

国家税收优惠政策

在企业所得税方面,技术交易也可以享受优惠政策。

首先,凡是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就可以减免征收所得税。即:一个纳税年度内,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其次,对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