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网络通信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13:11

多媒体网络通信技术篇1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通信;接入技术;方法要点

中图分类号tp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0)13-0000-02

multimedianetworkCommunicationaccesstechnology

mengJing

(GuangxiVocational&technicalSchool,nanning530031,China)

abstract:intemetandcomputertechnologyhaschangedtraditionalbusinesspracticesandpersonalcomputing.afteryearsofdevelopment,theworldwideweb(www)tobewelcomed.Low-costnetworkingtoolsandtheadventofswitchingtechnology,therapidincreaseincomputerperformanceandreliability,creatinganewnetworkmultimediaage.thisera,peoplehaveunrestricteduseofreal-timemultimediainformation.increasinglylargenumberofreal-timeflowofmultimediadataontheinternet,oncomputersystemsandnetworktechnologyrequirementsputforwardanunprecedentedamazing.thispaperdiscussesthemultimedianetworkaccesstechnology.

Keywords:multimedia;networkcommunication;accesstechnology;methodpoint

一、多媒体通信网络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多媒体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可以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主要是文字、图像、图形、声音等人性化信息作为交互界面,满足了现代人感觉器官对多媒体信息的要求。而人机多媒体交互界面通常都是双向的:一方面,网络通过图文、音像等综合多媒体信息,为人类服务;另一方面,人类也以手写输入、声控输入、传真扫描输入等各种方式向计算机通信网络输入信息。

(二)多属性信息与外界交互。这是多媒体网络的一个特点。一般来说,社会活动中的信息如经济、市场等,大都是经过大脑转换成文字和数字数据等信息形式,再输入到计算机通信网络的。而在多媒体计算机通信网络下,许多信息能直接通过摄影采集技术,实现社会生活情况,直接以图像信息形式输入到计算机通信网络中。所以,广义的多媒体信息,可以说是客观世界与计算机通信网络直接交互的各种属性信息。

(三)在多媒体通信环境下,与人交互的人性化的多媒体信息和与客观世界直接交互的多媒体信息,在进入计算机通信网络进行处理、存储和传输时,都要实现转换,形成统一的数字编码信息。因此,实现各种信息类型与数字编码信息的变换也是其主要的功能之一。所以,在当前,将图文、音像和各种属性信息,顺利的转换成计算机通信网络能够进行处理、存储和传输的数字编码信息,同时顺利完成反变换,就成了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多媒体信息网络接入技术

多媒体信息网络接入方式的结构统称为网络的接入技术,其发生在连接网络与用户的最后一段路程,网络的接入部分是目前最有希望大幅提高网络性能的环节。为了适应新的形式和需要,出现了多种宽带接入网技术,包括铜线接入技术、光纤接入技术、混合光纤同轴(HFC)接入技术等多种有线接入技术以及无线接入技术。

(一)非对称数字用户线路

传统铜线接入技术,即借助电话线路,其速率根本不能满足用户对宽带业务的要求。而铜线的传输带宽有限,但当前电话网是非常宽泛的,全世界用户线的90%以上都是电话线,因此,如何提高高新技术,提高铜线的传输速率,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接入网宽带化的重要任务。DSL技术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较好的技术手段。DSL(DigitalSubscriberLine,数字用户线)是以铜质电话线为传输介质的传输技术组合,包括HDSL、SDSL、VDSL、aDSL和RaDSL等,一般称之为xDSL。它们主要的区别体现在两个方面:信号传输速度和距离的不同,上行速率和下行速率对称性的不同。其中,aDSL(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是最具前景及竞争力的一种,预测它将在未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内占主导地位。

虽然具有这样的优点,但aDSL却并非什么新技术。早在20世纪60年代,传统t1线路每隔大约3km就需要一个放大器,使其成本较高,这促使人们寻找一种廉价的传输方式,于是就出现了HDSL(High―speedDigitalSubscriberLine)。HDSL使用两对铜线作为传输介质,可以在不使用放大器的情况下使数字信号传输大约llkm。后来,t1线路也改为使用HDSL,到了20世纪90年代就演变出了使用一对铜线的aDSL。

aDSL在开发初期是专为视频节目点播而设计的,具有不对称性和高速的下行通道。随着internet的高速发展,aDSL作为一种高速接入internet的技术变得更具生命力,使得在现有internet上提供多媒体服务成为可能。

aDSL利用数字编码技术,从现有的铜制电话线上,获取最大数据传输容量,但与此同时又不干扰在同一条线路上进行的常规语音服务。aDSL在一对铜线上支持上行速率为640kbps~1mbps,下行速率为1mbps~Smbps,有效传输距离为3km~5km。它可以根据双绞铜线质量的优劣和传输距离的远近,动态地调整用户的访问速度。正是这些特点使aDSL成为用于网上冲浪、视频点播、远程局域网络访问的理想技术,因为在这些应用中用户下载的信息往往比上传的信息(发送指令)要多得多。随着aDSL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aDSL接入还将可以提供点对点的远程医疗、远程教学、异地可视会议服务。

(二)电缆调制解调器

电缆调制解调器(CablemoDem)又名线缆调制解调器,是近几年随着网络应用的扩大而发展起来的,主要用于有线电视网进行数据传输。

其实电缆调制解调器的传输机理跟普通moDem是相同的,一般都是对数据进行调制,然后在Cable的一个固定的频率内传输,在进行接收时采开始解调。其差异主要表现为其所进行的调制解调,是依据有线电视CatV的某个传输频带进行的。而与之相比,普通moDem属于用户独享通信介质性质的。而CablemoDem是属于共享介质系统,也就是说其他空闲的频段,依然可用于有线电视信号的传输。

CablemoDem彻底解决了由于声音图像的传输而引起的阻塞,其速率已达10mbps以上,下行速率更高。而传统的moDem虽然已经开发出了56kbps的产品,但其理论传输极限为64kbps,再想提高已不大可能。

与aDSL相比,CablemoDem技术有些不足。CablemoDem的HFC(光纤同轴混合网络)接入方案采用分层树型结构,其优势是带宽比较高(10mbps),但这种技术本身是一个较粗糙的总线型网络。这就意味着用户要和邻近用户分享有限的带宽,当一条线路上用户激增时,其速度将会减慢。有关资料表明,大部分情况下,HFC方案必须兼顾现有的有

线电视节目,而占用了部分带宽,只剩余了一部分可供传送其他数据信号,所以CablemoDem的理论传输速率只能达到一小半。

(三)电力线接入方案

随着因特网应用的不断扩展和各种新技术的出现,电力线通信开始应用于高速数据接入和室内组网,通过电力线载波方式传送语音和数据信息,把电力网用于网络通信,以节省通信网络的建设成本。

电力线接入是把户外通信设备插入到变压器用户侧的输出电力线上,该通信设备可以通过光纤与主干网相连,向用户提供数据、语音和多媒体等业务。在通信设备内部,高频网络信号与50/60Hz低频电信号一起,耦合到用户端电力线上,由此可把通信网、电力输送网和用户驻地网连接起来。户外设备与各用户端设备之间的所有连接都可看成是具有不同特性和通信质量的信道,如果通信系统支持室内组网,则室内任两个电源插座间的连接都是一个通信信道。因此,低压电力网有多个通信信道。通信质量的好坏与通信信道直接相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接收端的噪声水平和不同频率信号的衰减。噪声越大,在接收端将越难提取出有用的信号;同样,如果信号从发送端到接收端的传输过程中发生衰减,在接收端,信号可能被淹没在噪声之中,也很难提取出有用的信号。

电力线通信的噪声主要来源于与低压电网相连的所有负载以及无线电广播的干扰等,由于负载的开关会引起电力线上电流的波动,使得电力线的周围会产生电磁辐射,所以沿电力线传送数据时,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另外,信号衰减与信道的物理长度和低压电网的阻抗匹配情况有关,由于低压电网上负载的开关是随机的,因此其阻抗是随时间而变化的,很难进行匹配。所以,电力线通信的环境极为恶劣,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很难保证数据传输的质量,必须采用许多相关的技术加以解决。

三、结束语

由于多媒体的各种信息类型在计算机通信网络中都被转换成统一的数字编码形式,才使多媒体信息的综合处理、传输、存储成为可能。所以,多媒体技术正是在数字化的基础上与计算机通信网络紧密融合在一起的。

参考文献:

[1]娄生强.多媒体数据压缩标准及其实现.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96-112

多媒体网络通信技术篇2

关键词:网络多媒体;组织;作用

1.网络多媒体技术的背景、定义及特征

  随着国际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化,计算机正在经历一场网络化、多元化的革命。在变革中,多媒体与网络不可避免的结合到了一起。为了迎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把加快发展信息技术发展作为促进经济飞速发展的战略手段。经济发展,教育先行。考虑到这样的形势,教育领域必须与计算机信息网络结合。当今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信息化、国际化、现代化、和社会化。这一趋势表明教育将受到新思想,新模式,新手段的挑战。

网络多媒体是高速局域网技术和宽带网络技术为网络多媒体应用提供网络支持后,形成用网络进行传输媒体信息的形式。九十年代后的通信网技术,其发展方向是宽带网络的进步,接入技术、交换技术和传输技术的迅速发展使通信网络的传输带宽和网络传输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同时,高速局域网也为局部多媒体网络的发展应用提供了更良好的平台。网络多媒体不但具有多媒体的基本性能、特征,还单独具有资源共享的特征。在多媒体技术发展为网络化后,人们不仅在单机上能获得多媒体的诸多优点,而且通过网络可以获得本地当时无法得到的多媒体信息资源,能够将网络应用成功的多媒体化,如多媒体桌面会议、多媒体远程教学。网络多媒体在利用网络进行教学的同时,达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

2.网络多媒体教学组成要素与关键技术

  多媒体网络教学有以下几个要素构成:

2.1硬件环境:组成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的硬件资源主要有服务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连接设备、网络传输介质等。如音频,在声卡面世前,计算机靠pC喇叭发出简单的声音,基本就是“哑巴”。从新加坡创新公司80年代末发明声卡到现在,声卡得到了广泛应用,多媒体教育软件、语音识别,人机对话等等,声卡已成为所有家用多媒体电脑的必配设备。

2.2软件环境:网络教学支撑平台、多媒体信息传输技术、网络教学管理系统等。例如网络教学支撑平台通过各种手段、工具和教学管理系统进行组织学习资源的活动,从而以此支持基于网络的各种学习、教学方式。

2.3网络教育应用:学习者和教师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环境下进行学习与教学。教学从学习时间的可控性角度上可分为异步教学和同步教学。异步教学在时间的安排上比较灵活,教师容易根据需要给学生安排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师生之间通过公告板、电子邮件等进行非实时交流,实现教师对学生学习控制和指导。同步教学是在预先安排好的时间段内进行,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实时交流、互动。

3.多媒体网络的关键技术:

(1)多媒体数据压缩技术。多媒体的数据压缩方式可以根据编码原理进行分类,大致有以下几种:变换编码、编码、统计编码、混合编码、分析-合成编码和其他一些方法。统计编码为无失真编码,其他编码基本上都是有失真的编码

(2)在mpeG视频压缩中,为提高压缩比,主要使用了两种技术:即预测和插补帧间编码技术。

(3)多媒体数据库基于内容的检索,即CBR,有如下特点:a.从媒体内容中提取信息的线索,然后直接对媒体进行分析,从里面提取特征;b.提取特征的方法比较多样化;c.人机交互;d.基于内容检索采用一种近似匹配技术(即逐步求精,不断较少集合的范围,一直定位到要查找的目标结束)。

(4)视频信号获取器。其工作原理如下:从彩色摄像机等视频信号源得到的彩色全电视信号送到视频摸拟输入端口,首先解决行同步信号和场同步信号的分离问题,可以通过采用限幅的方法,将场同步和行同步信号与图像信号分开,然后用微分和积分的方法获得场同步信号和行同步信号。然后送到具有自动增益和钳位电路的运算放大器,经过a/D变换器将彩色全电视信号转换成为8位的数字信号,送给彩色多制式数字解码器。通过多制式数字解码器解码得到Y、U、V数据,由视频窗口控制器对其进行剪裁,改变比例后存入帧存储器,帧存储器的内容在窗口控制器的控制下与VGa信号或视频编码器的同步信号同步,再送到D/a变换器,送到数字式视频编辑器下进行视频的编码,最后输出到VGa监视器及电视机。

(5)多媒体计算机获取常用的图形,如静态图象和动态图象(视频)有不少方法,现列举如下:a.通过计算机来产生彩色图形,动态图像和静态图像;b.用彩色扫描仪,然后扫描输入彩色图形以及静态图像;c.用视频信号数字化仪,将彩色全电视信号数字化后,再输入到多媒体计算机中。

4.网络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4.1积极促进了教学效果

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作为一种新型教学的模式,会对学生有一定积极的吸引力,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项技术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和当今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这项技术对老师来讲同样有比较大的辅助作用,比如说学生有了更大自主权,教师压力会相应减小很多,通过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教师可以根据图片和视频进行讲解,有实可依,让老师更了解学生处于各个阶段的状态,并依据学生的状态制定具体的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同时,通过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老师可以对学生有较好的远程控制能力,可以科学地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乐于接受课后的安排,继而教师能更轻松地进行教学。

  4.2有效改进了传统教学模式

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的使用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完全改革,它是以传统教学模式为铺垫为基础从而飞速发展的。在传统的教学当中通过使用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授课,发挥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具体性、生动性,发挥学生的自主科研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思考,使学生带着思考好的问题进入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并从中找到相应答案,提高了整个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以其动感、逼真的效果,通过人机交互和网络平台,营造出一种新颖的学习环境。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师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来渲染教学氛围,传输学习内容。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教学是教学改革的一种新思路,它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十分显著的意义。

5.结论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极大丰富了教学形式,优化了教学结构,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为教师提高了教学效果,现在教育应该抓住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这一契机,大力研究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关键技术,并通过努力普及网络多媒体教学,促进教育进步。

参考文献:

多媒体网络通信技术篇3

关键词:ip网;多媒体技术;压缩;流媒体

经验表明,目前ip网络音频、视频、数据信息之间争抢信道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由此可见,ip网络的多媒体业务的QoS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基于ip网络开发多媒体应用系统,一方面,必须充分理解并利用现有ip网络服务质量保证机制;另一方面,在工程设计时必须采取合理、可行的、高效的技术,如自适应的多媒体压缩编码、视频的流媒体传输机制等。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共同来提高应用工程的性能,保证多媒体业务的服务质量。

1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

多媒体应用系统已经在ip网上获得了实用,这得益于多媒体压缩标准、新的支持多媒体通信的网络协议以及流媒体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首先,在多媒体压缩技术方面,到目前为止,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信联盟(itU)两个国际组织制定的编码标准有H.261、mpeG-1、mpeG-2、H.263、mpeG-4、mpeG-7、H.26L等。其次,网络多媒体应用的发展也离不开一系列新的支持多媒体通信的网络协议。再次,ip网络上多媒体,尤其是视、音频等连续媒体广泛应用也离不开流媒体技术的巨大发展。流媒体技术的出现,一改视、音频数据在网络上先下载后播放的处理模式。用户只需要等到几十秒,甚至几秒,就能观看感兴趣的视音频信息。而且,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快进、回退等进行播放控制。微软推出的windowsmediaservice9系列提供了快速启动快、速缓存等功能,这些功能的启用为流媒体应用系统提供一种超出流格式指定的数据速率向客户端更快地传输内容。这样可以将用户在收看、收听之前缓冲时间降低到最小。另外,预缓冲数据还可以使播放机抵抗由于数据包丢失或其他网络问题导致的播放错误。从而使应用系统具有更好的鲁棒性、实用性。目前,ip网络上的视音频业务,主要采用流媒体技术。

总之,网络多媒体获得巨大实用离不开高效的压缩编码标准、支持多媒体通信的新的协议、流媒体技术。

2网络多媒体关键技术

2.1多媒体信息的压缩技术

综观当今网络多媒体发展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压缩技术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没有压缩技术,音频、视频等大数据量信息在网络上传输就不可能。这是因为,大部分网络和通信技术无法达到这些数据所要求的速率,就是能够达到,链路的带宽也会很快被它耗光。因此,多媒体技术要想获得实用就必须解决视频、音频等数字化后数据量大与通信网容量小的矛盾。其中压缩就是有效解决途径之一。目前,压缩标准主要分为两大派系,即itU组织制定的H.26X系列标准和iSo制定的mpeG系列标准。

2.2多媒体网络的特点

所谓多媒体网络,就是一个端到端的、能够提供多性能服务的网络。通常由多媒体终端、多媒体接入网络、多媒体传输骨干网络以及能够满足多媒体网络化应用的网络软件等四部分组成。多媒体网络需要能传输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这样以来,所需的网络资源比基于纯文本的web应用有较大的提高。为了完成承载多媒体业务的要求,多媒体网络应具有如下几个特性:高带宽,也就是网络的宽带化;具有低延迟的特点;允许一定的差错传输;业务等级保证也就是常说的QoS(QualityofService)保证;具有保持媒体同步机制。

2.3现有网络协议的分析

从某种意义上说,多媒体网络就是ip网络。tCp/ip之所以能成为目前为止最成功的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规范,tCp/ip代表网络分组化,无连接化和全球寻址的大趋势和大方向,它统一了上层通信协议,而其基础可以是任何现有网络,其低廉的通信成本又为其大规模开发建立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可以说,internet技术的最大生命力就在于它采用了tCp/ip协议。

3流式媒体技术及应用

流媒体技术是近年来发展最迅速的网络应用技术。它是一种从internet上获取音频和视频等连续媒体数据的新技术。流媒体技术将多媒体文件打散成适合于网络传送和客户端播放的片段,经封装后源源不断的传送给客户端并在客户端解压播放。

3.1流式传输特点

所谓流式传输,目前特指通过internet网络传送媒体(如视频数据)的技术总称。与传统的传输相比,流式传输具有以下特点:普通的多媒体数据必须进行预处理才能适合流式传输,流式传输的实现需要缓存,在internet上传输视频流时需要相应的传输协议,所涉及的协议主要有:网络层的ip协议、RSVp协议等;传输层的tCp/UDp,Rtp/RtCp协议;应用层的RtSp、mmS等。ip提供了在internet上传送UDp/tCp数据包的公共平台,UDp/tCp是用于传送Rtp/RtCp/RtSp数据包的低层传输协议。这些协议结合起来可以提供internet上的视频流服务。

3.2流式传输模式

通常情况下,流式传输有两种基本模式:顺序流式传输(progressivestreaming)和实时流式传输(real-timestreaming)。顺序流式传输是顺序下载,下载的同时可以观看在线媒体,但是,它在传输过程中不支持额外的传输控制,因此,在客户端用户在观看时不能快进,不能直接跳到某个位置进行播放。同时,数据的传输带宽不能根据用户连接速率的变化调整。这种类型的传输比较适合高质量的短片段如广告,它能保证视频播放的最终质量。但是,用户观看前必须等待一段时间,对较慢的连接尤其如此。对通过调制解调器的短片段,顺序流式传输显得非常实用,它允许用比调制解调器更高的数据速率创建视频片段。

为了尽量减少网络带宽不足所带来的影响,现在多数流媒体系统提供了“快速流式播放”方式。该方式采用快速启动和快速缓存功能。服务器使用快速启动功能,可确保客户端在传输开始之后尽可能快地开始播放内容。

多媒体网络通信技术篇4

关键词新时代社会;多媒体通信;通信技术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4)120-0228-02

现在电子信息的发展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人们从事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生活质量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大大节约了人们节许多宝贵的时间,多媒体信息处理传播是一个关键技术在多媒体信息和通信技术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1新时代多媒体通信技术

1.1多媒体数字通信

多媒体数字通信技术是将信号的源头用数字摸你信号系统经过数字终端发出的信号然后用编码进行处理,最后成为数字信号,用调节器把信号调到系统所在的数字信号单位上,最终经过相反的变换传输到用户端。多媒体数字通信的优势是抗干扰、通信技术强、方便通信信息的存储,已经成为当今社会通信中重要的通信方式,是现代通信技术中的必要基础设施,并且应用广泛。

1.2线控通信技术

线控交换通信技术是将人们通用的计算机中需要的程序预先编好,然后进行置换步骤,线控通信技术能够有效的将信息快速处理,其优点是速度快、直接、设施应用效率强、便于功能交换。线控通信技术能够向用户提供较多且方便的电话交流服务,更好的处理数据信息的交流,由程序进行控制网络之间的电路中设备的交换。随着通信行业的逐步扩大且完善,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数据的传输,线控技术在这方面具有极大的便捷,优势也较多,在宽带数据交换方面能够替代传统的通信方式,逐步向通信行业更好的方向发展。

1.3信息传输技术

主要是指一台计算机向远程的另一台计算机或传真机发送传真、一台计算机接收远程信息,在告诉发展的当今社会中,信息传输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显得日益重要,这给现代通信创造了新的方式。结合多媒体通信技术和信息传输技术,促进了通信行业更好的发展,使信息服务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热潮,并朝着多媒体方向发展。

1.4语音通信

多媒体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市场的领先地位一直以来都被图像和计算机所占据。多媒体数字图象压缩和数字图像处理和传输图像信息的处理,除了图像编辑和转换以外,以及图像存储和诸多其他技术的需要。无线多媒体通信网络管理的相关协议一般分层次结构。所以,在固定无线多媒体通信系统的发展和可移动终端装置当中,建议有局部优化。通过协议的有关规定应当具有低级别的空中接口,从而使得无线多媒体网络的建设有不同的操作系统供我们选择,或者连接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议也是可以的。在未来的系统容量方面通过实际系统中全面优化的方法为我们更好的服务。

1.5多媒体网络通信

多媒体网络通信是将通信断和传输断进行有效结合,实现了俩者之间通信上的连接,多媒体网络通信是通过网络为通信之间提供一种便捷且有效的通信形式,这种通信体系将网络与通信之间有机联合。网络通信的功能和用途由多种形式组合而成,一般情况是管理网、服务网和通信应用网络的形式,通信应用网是将用户的终端应用进行连接,经由系统的交换之后提供的一种传输形式,这种设备组成的应用结构是将通信网的基础通信进行传输;服务网络通信是结合通信网络的用户终端进行网络的服务,将网络通信的外部设备以信息的形式进行网络传输,对传输中的可识别信息进行系统的分析处理,实现信息内部的交换,最终达到网络通信的本来目的。网络通信技术是将信息实现新的交换与传递,将用户端的信息进行系统的交换与连接的一种基础的通信网络。

2对多媒体通信的发展分析

当今社会中对多媒体通信行业的发展状况是具有极大的要求,随着现代通信行业的的快速发展,通信技术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其发展的趋势也将会随之扩大。通信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面,大部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通过多媒体方式进行的,其发展的趋势中宽带通信技术占据大部分,要综合各种通信形式展现多媒体通信的优势,使其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更好的发展。

2.1宽带通信技术

宽带通信是利用地域网的传输模式将频率范围内的宽带信息在单位时间内进行传输,当传输的速度越快表示信号越好,由于当前社会中的数字通信技术已经得到广泛运用,宽带通信向数字通信方面的改变也逐渐得到了变动。宽带通信的发展是由线路的数字信号传输进行,宽带数字通信传输的信息效率较高,即使在同一条光纤里,其传输的速度也还是较快,其优点是传输频率较宽,通信之间的内部容量较大,损耗小且抗磁,保密好的优势,所以其在发展方面也得到广泛应用。

2.2综合形式通信

综合形式的通信方式是结合多种合理有效的通信措施结合运用,把多种通信的网络业务进行综合,形成一个大型化的基础通信措施,这种综合形式的通信措施的优势是简单便捷,能够更好的综合各种通信极技术的优势于一体,在技术上优化处理方法进行管理。

2.3个人形式通信技术

个人通信技术是将不同的人在任何时间或是地点中通信所用的通信代码进行分析处理,代码不是系统中的终端设备,例如在打电话或是网络之间的联系是,必定会用到自己的个人联系识别码,让他人方便查找与联系。个人形式的通信技术是个人单独号码,不会与外部通信之间造成混乱。个人形式的通信时,只需要将单独的代码进行联系就可以与之进行通信。

2.4通信智能技术

通信智能技术是将通信网络进行智能化,因为智能化的网络能够方便的微通信提供便捷的内容服务,是将多种网络进行联合,形成智能化信息处理,在已有的网络基础上增加一些新的功能,形成智能化通信。智能化通信的优势是能够将中断的网络服务器进行分析处理,从而恢复出原来的服务功能,智能化通信对发生的事件的处理时间上较快,在相关的系统中增加服务的新方法就可以更好的处理通信中的问题。

3新时代背景下应用的通信技术

3.1远程信息通信应用

随着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应用的范围也随之扩大,人们在通信中的形式内容得到了满足,多媒体通信中的远程通信技术的应用丰富了人们的通信方式,在网络之间更好的实现远程通信。完善了现代通信行业的发展,多样的通信形式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更好的交流,丰富人们对不同地区的的发生事件的了解。

3.2计算机在教育领域中的作用

关于计算机通信在教育领域方面的作用优势有很多,可以利用网络形式提供远程教学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为教学营造了一种高效且方便的教学方式,其发挥的作用较大。目前我国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是结合卫星进行教学,教学的内容较为开放,打破了传统的教学形式,给教师提供了优越的教学资源,这种措施的实施不仅提高了教学的质量,还为学校节省开支和人力,从而降低了所需的资金使用,也在学生学习上提供了便捷,提升了学生对知识内容的了解,增加了教学的内容质量。

3.3人们生活的方式被通信技术的发展而改变

计算机通信技术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改变人们的生活形式,例如给人们在生活中的出行提供路程或是时间的信息,从而节省了不必要的时间。在技术的应用方面随着通信的不断完善且良好发展,其技术也得到了加强;在消费方面例如利用网购增加了新的交易方式,方便了人们的消费,节省许多宝贵的时间。

3.4多媒体通信中的应用现状

在通信市场上,手机的成功就极具代表性,虽然看不到对方的面部特征,但可以传送给我们信息,可以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这样通过对于两种语言反面的研究,使得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得以加深,很好的满足了我们的需求。这些年作为一种新的网络,计算机网络以闪电般的速度发展,公共数据和语音通信系统要实现广泛的使用,网络发展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我们需要在其主要领域进行详细的规划,新网络中的物理介质或其他介质的多媒体网的多媒体网,分散在地面的通信网络上,可以连接电脑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共享。

4结论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多媒体通信也逐渐有着较高的要求,多媒体通信技术形式给社会通信创造了新的通信方式,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发展也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发展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将会更加开阔,将会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通信行业发展中的无线多媒体通信和先进的多媒体通信技术发展的日渐成熟,使得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朱志鹏,赵秀玉.会议电视系统及应用技[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2]王新华.多媒体技术与现代教育[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3]蔡安妮.多媒体通信技术基础[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多媒体网络通信技术篇5

关键词:流媒体流技术网络传输

0引言

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个人计算机的普及,网络从最初的传播文字、图片等资料到现在的各种形式的网络视频和三维动画,人们获取信息的形式呈现多样化。然而,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问题,上网人数的增加和网络设备的局限性直接让文件的大小成为网络传输过程中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一方面:在网络上看到生动、清晰的多媒体信息演示;另一方面:网络速度制约着文件的下载时间。在这种情况下,流媒体技术应运而生。流媒体是指在互联网上以数据流的方式实时音频,视频,动画或者其他多媒体文件的媒体,实质是应用流技术在网络上传输的多媒体文件,数据从发送源端同时向目的接收端传输,它可以作为连续实时流在目的地被接收。其原理是将连续的多媒体文件或信息进行压缩处理后放到网络服务器上,让浏览者一边下载一边观看收听,而不需要整个多媒体文件下载完成就可以即时观看的技术,它不是一门单一的技术,融合了多种网络技术和其他计算机技术,包括流媒体数据的采集、压缩、编码、存储、网络传输和网络通信等多种技术。www.133229.Com

1流媒体技术的应用现状

现在,流媒体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朝阳产业。有专家预言,流媒体将成为未来因特网上应用的主流,实现沟通和传播的多向性,使传播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流媒体技术广泛用于新闻出版、证券、娱乐、电子商务、远程培训、视频会议、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互联网信息服务的方方面面,总结起来有三大应用。

1.1网络视频直播目前,流媒体技术作为第四代媒体技术中的一种,很多大型的新闻娱乐媒体,如中央电视台和一些地方电视台等,都在互联网上提供基于流媒体技术的节目,目前流媒体的视频直播应用突破了网络带宽的限制,实现了在低带宽的环境下的高质量影音传输,其中的智能流技术保证不同连接速率下的用户,使得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应用流媒体技术在网络上观看多媒体信息。

1.2远程教育internet的使用开创了远程教育的里程碑,它促进了远程教育中的教学传递日趋现代化,这种教育形式能跨越校界、区界甚至国界。流媒体技术应用突破传统的远程教育以文本为主、没有声音和视频,解决了教学模式单一、交互性差的问题。教学模式多样化体现在教师的在线直播授课和授课视频观看,学员可以由针对性的选择想要学习的章节和内容,极大的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节省时间。此外,流媒体技术也使远程教育的交互从单向通信的方式,如通过email、在线聊天、bbs等。采用流媒体技术,把流式视频、音频加入答疑系统将提高它的完整性和交互能力。流媒体的vod技术还可以进行交互式教学,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像flash、shockwave等技术就经常应用到网络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共享学习经验。大型企业可以利用基于流媒体技术的远程教育对员工进行培训。

1.3视频点播及电视电话会议视频会议系统指互联网上或者其它数据网络上开展的一种交互式多媒体通信业务。视频会议系统与流媒体技术应用相结合,利用流媒体技术的良好的可访问性、可扩展性和对带宽的有效利用性,实现视频会议内容的广播和录播,并且由于流媒体终端播放软件大多是免费的,因此利用流媒体机制:点对点(unicast)、多址广播(multicast)和广播(broadcast)可以很好地满足视频会议的如上需求:首先可以使大量的授权流媒体用户参加到视频会议中,扩大了会议的规模和覆盖面;而且利用流媒体技术的记录功能,视频会议在召开完以后可以实时存储,流媒体用户就可以通过点播的方式来访问会议的内容。

流媒体进行php的通信,最常见的就是可视电话。只要两端都有一台接入internet的电脑和一个摄像头,在世界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音视频通信。此外,大型企业可以利用基于流媒体的视频会议系统来组织跨地区的会议和讨论。

2流媒体技术的研究现状

目前,流媒体技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编码器(编码技术)、播放器(播放支持)和流服务器,三者缺一不可。在数据网络上传输流媒体,需要解决从音/视频源的编码/解码、存储,到网络端的媒体服务、媒体流传输,到用户端的播放一系列问题。

怎样使较好质量的流媒体实时播放,需要考虑媒体流传输的各个环节。其中,影响传输质量的三个最关键的因素是:编码和压缩的性能、媒体服务器的性能、媒体流传输的质量控制。

2.1编码及压缩:流媒体文件需要在网络上实时传输,因此必须考虑传输中数据丢失对解码质量的影响。针对这个问题,采用先进的编码技术,例如错误弹性编码(errorresilientencoding):在编码中通过适当的控制使得发生数据丢失后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质量的影响。此外,媒体流的压缩/编码还需要考虑速率调节的能力,网络的拥塞状况是实时改变的,流媒体的编码应该最大限度适应网络速率的变化。

2.2服务器的性能提高:流媒体应用规模和范围的扩大,流媒体服务器的性能也成为制约流媒体服务扩展能力的重要因素。提高服务器的性能包括cpu能力提高,i/o总线带宽和传输速度,存储带宽扩展等。

2.3媒体流传输的质量控制:由于流媒体传输对网络带宽、延迟、丢失率等都有很高的要求,提高流媒体系统的整体扩展性和降低单个服务器性能要求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此外还有流媒体技术研究还有流媒体传输协议和流媒体文件格式的兼容和压缩的研究上,流媒体在网络上传输需要合适的协议,tcp需要较多的开销,故不太适合传输实时数据,流媒体一般采用http/tcp来传输控制信息,而用rtp/udp来传输实时多媒体数据,流媒体中协议有三种:实时传输协议rtp与rtcp;实时流协议rtsp;资源预订协议rsvp。流媒体文件的格式主要有三类:realsystem的realmedia文件格式;微软高级流格式asf简介;quicktime电影(movie)文件格式。针对流媒体传输协议的研究和文件格式的转换上也是当前研究的一个方向。

3结论

流媒体作为新兴的媒体形式,以网络和互联网为平台,信息化社会人们对于丰富多彩流媒体的需求将越来越大,流媒体必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一种主流媒体形式之一,而新兴3g业务的推广也将成为驱动流媒体发展的一大助力。

参考文献:

[1]高奎.实时流媒体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博士).2007.(02).

多媒体网络通信技术篇6

近年来,随着广播电视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融合,广播电视业在我国也正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研究发现,目前的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技术正是基于一种新模块支撑系统而实现运转的,得益于这种新模块支撑系统的支持,广播电视系统得以正常运营。本文正是基于对计算机网络论坛管理及运营所依赖的运营支撑系统的更深层次的研究成果,提出一些关于广电交互式网络电视业务运营系统的设想。

【关键词】广播电视网络技术交互式新模块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与广播电视间也在加速融合进程,融合后的广播电视业也不断取得骄人成绩。互联网与广播电视及其接入设备之间的不同特点,正是广播电视与计算机在网络技术结合时的出发点。新技术下的广播电视及计算机正是通过相互间的技术及其他方面的对接,实现有机融合,不断加速图像、视频、音频及其他数据信息的高校融合,实现双方共赢。因此,新一代数字媒体网络技术的构建从设想到实施都极具价值。

1媒体间的融合:广播电视与计算机网络技术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化分工的不断细分,多领域间协同发展正越来越成为社会共同发展的必然趋势。广播电视与网络技术的融合正是符合社会潮流的必然选择,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需求决定市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渴望现有技术不但能实现市场、空间全覆盖理,终端不断融合也逐渐成为其日益增长的客户需求,这就要求传统的广播电视与网络技术等领域之间的加速协同发展。新形势下的基于传统地理及市场销售渠道的分类正逐渐被服务业务提供者、接入商、传送服务商的新分类所取代。产业融合后的市场将为娱乐、数据等产品制造商提供更好的发展机遇,但其同样也面临着产品结构变化、市场区分不明显等方面因素带来的新挑战。网络休闲娱乐、网络信息已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硬件技术、经济水平的提高促使用户不断激增、需求也更加多元化,消费者对网络服务要求提高的同时对新型数字媒体市场扩充不言而喻。新型数字媒体在不断提高我们工作效率的同时,已经开始影响我们的工作习惯及工作方式。QQ视频对话、微信语音、视频会议、远程教育等新型数字媒体已经成为大众生活中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证明,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新型网络技术也不只是单纯网络、电信、广播电视的三网延伸或者是简单,而应该是网络技术与广播电视优势的有机结合,他的实质是基于网络、电信及广播电视技术各自优势上互补技术。通过不断整合吸收,实现优势互补,形成统一的网络支持平台,执行统一规则,积极提供优质服务来不断满足消费者对视频、语音、数据等的要求。由此可见,广播电视与计算机网络技术融合将对新型网络技术的影响意义重大。二者的融合将直接影响传统互联网技术从无需型分布式计算过渡为具备高度异构的网络技术。通过这些我们可以了解到,异构性研究的基础在于网络体系接入的协议和结构的设计。只有充分的利用互联网异构性的研究,把这种研究带入到数字媒体技术中并加以应用,才能最终促成接人机制在广播电视网络技术中的研究和完成。只有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广播电视在数字媒体背景下有机结合进行研究,才能实时的分析这种技术对于数字媒体网络应用是否是可取和可行的。在这里,我们可以根据网络具备集成异构性等特点加以运用,促使异构性能够在数字媒体的整体得以顺利接入,也就是说要包容到每一个对象和层次中去,最后促使数字媒体能够系统的形成网络体系结构的模型化。通过多渠道人机交互等来研究出来并加以采纳的数字媒体的人机交互模式,不仅仅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由于信息冗杂所产生的多余信息垃圾;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人机交互的可得性和多样性,通过接人终端与数字媒体的相互结合和应用还在根本上规范了信息的格式化。

2媒体间的应用:网络电视运营系统

所谓的网络电视,在这里指的是交互式的网络电视,也就是通过有线电视网的宽带系统,服务于家庭居民的方式。这里面囊括了诸多的高新技术,其中就包括高科技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等的。通过对其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交互式网络电视运营的内部技术主要是通过视频压缩和视频信源模型,进而转接到应用层加以控制服务质量,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媒体同步体质、流式媒体协议、媒体服务、版权保护、流式服务器、网络和元数据的管理等方面,将数据通过互联网传输到家庭用户的视频媒体中,最终达到了音频与视频同步播放的目的。

3结束语

近几年来,广播领域中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已经成为虚拟现实技术研究的热点。其目标是要通过信息模型建立来提高效率,进而能完善信息模型的表达,再通过多通道交互手段的完善,最终达到提升用户参与感与真实感方面的目的。而新型的多媒体理解和分析技术主要就是为了能够完善多媒体技术的检索系统而产生的,通过新一代多媒体分析可以把更透明、更智能的技术提供给多媒体技术。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技术进步的世纪,而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也标志着网络时代高潮的出现。通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广播电视网络与传统的电信网络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随着传输理论和交换理论不断完善广播电视网计算机网的融合技术的结果将对用户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极大大影响。广播电视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二者融合后,产生的新一代网络技术,为用户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宽带数字交互式应用平台。从更本上解决了传统窄带网上不能实现的多媒体应用技术,实现了大量数据的自由交换。二者的融合将进一步促使网络用户的发展,同时也对网络的传统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徐扬.计算机信息管理在有线电视合的运用[J].有线电视技术,2005(16):4-5.

[2]马明,刘峰.国家广电网网管建设探讨.国际广播电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杭州,1999(01):21-24.

[3]刘峰,周华春.宽带内容配送网络管理[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2(01):32-35.

多媒体网络通信技术篇7

随着互联网宽带接入和应用的不断发展,网络数字音视频服务需求增长迅猛。最新统计报告显示:网络音乐和网络视频分列互联网应用使用率的第一位和第四位,用户量分别达到2.14亿和1.8亿人。

网络数字音视频需求的增长,在催生出大量视频网站的同时,也对网络传输环境提出新的要求。尽管目前有CDn和p2p等技术解决方案,但服务器端的建设成本、大量无功流量对网络带宽的占用,以及网络数字音视频的服务品质等问题,仍制约着产业发展。本文通过对中国工程院李幼平院士提出的广播网络和互联网络相互融合的“播存结构”理论的理解,结合近年在ip数据广播技术和业务领域的实践,构思了广播网络和互联网络相互融合的数字媒体网络基本架构。希望藉此文抛砖引玉,引发有关专家和业界同仁的关注和研讨。

基本架构篇

借用清华大学宽带网络实验室戴琼海主任及程鹏博士在国家广电总局《下一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广播电视发展的影响》项目调研报告中提出的“数字媒体网络”概念,本文对所研究的“数字媒体网络”定义为:“有线电视广播网络与互联网络相融合的,以ip技术为基本框架的,以媒体服务为主要承载业务的网络。”

选择ip技术为数字媒体网络基本框架,主要是考虑目前ip技术在广播网络和互联网络两种异构网络应用均非常成熟,在数字电视传输标准DVB数据传输协议中,对lp数据传输有明确规定。

数字媒体网络理论基础

经过多年对互联网与广播网络信息服务的研究,李幼平院士指出:互联网已演化成幂律分布/随机分布同时并存的网络。一方面,少数网站集中了大量的用户访问量,而且随着互联网“传媒化”的发展,这种现象将越发显现;另一方面,web2.0带动草根文化的风行,仍反映了互联网文化的多元化特征。图1为对某网络端口某一时刻用户通过p2p下载视频文件的行为统计分析。

互联网上述信息服务特点,需要构建一种更合理的新型网络传输体系,以适应网络信息服务,特别是网络媒体服务需求的发展。李幼平院士创造性地提出,通过广播技术与存储技术相结合的“播存结构”,构建一个互联网的覆盖网(overlay),全面提升网络媒体服务品质。以“播存结构”为核心的网络融合技术体系的实现方式是:互联网络在保留tCp/ip为主结构的基础上,增添“广播传输和分布存储”的“播存结构”做为次级结构,通过主结构实现个性化的交互服务,通过次级结构实现共享信息内容的分发服务,通过用户端透明计算实现业务汇聚,用户无需了解内容从何种网络提供。

上述网络结构体系,也被李幼平院士称为“双结构互联网络”,奠定了数字媒体网络的理论基础。

数字媒体网络基本架构

1 数字媒体网络的技术核心

数字媒体网络将以ip技术为基本框架,实现有线电视广播网络与互联网络两种异构网络在传输层的融合,应用具有内容计算的“广播传输+分布存储”的“播存结构”理论,实现有线电视广播网络与互联网络融合所形成的双结构网络在应用层的汇聚。

2 数字媒体网络的层次化体系结构

数字媒体网络自上而下由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和物理层四层结构构成,如图2所示。

3 数字媒体网络的协议体系

ip技术为基本框架,通过以tCp/ip为主要传输协议标准的互联网络,与以UDp为主要传输协议标准的有线数字电视广播网络的相互融合。形成数字媒体网络协议体系,如图3和表1所示。

4 数字媒体网络的网络拓扑结构

如图4所示,数字媒体网络为广播网络和互联网络两个互为重叠的网络结构。

数据传输协议

在上述数字媒体网络协议体系中,多种协议标准及技术在互联网络中已得到广泛使用,在这里不复赘述。本文只对在协议体系中所涉及的数字电视DVB标准中的数据传输协议做简要介绍。

目前,在我国数字电视采用的DVB标准中,定义了六种基于mpeG-2tS流的数据传输协议,分别为数据管道(Datapiping)、数据流(DataStreaming)、多协议封装(mutiprotoeolencapsulation)、数据轮播(DataCarousels)、对象轮播(objectCarousels)以及用户定义服务。

考虑到多协议封装协议对ip数据传输的支持,具有很好的通用性和可扩展性,因此在本文所论述的数字媒体网络中,广播网络选择采用多协议封装的ip数据传输技术。

关键技术篇

关键技术一:ip数据广播播发控制技术

ip数据广播播发控制技术主要提供数字媒体网络广播传输通道带宽分配、内容播发时间、服务优先级控制和管理,这里主要体现为差分并播技术机制。应用64Qam调制方式,有线电视广播网8mHz模拟带宽,数据传输速率可达到38mbps,差分并播技术将用于解决高优先级的数据内容在广播网络的及时传输(Qos)和广播带宽的有效利用的问题。差分并播技术原理如图5所示:

在数字媒体双网络传输体系中,根据信息传输的路由选择策略,共性信息内容(如广播信息)一般通过广播网络传输通道进行传输。为保证广播网络传输带宽的有效利用,在优先级别高的业务结束后,其所占用的带宽应及时释放,供优先级别低的业务使用。图5将四种优先级别的播发业务对广播带宽的占用情况做简单示意:在广播通道信息传输开始阶段(t=0),广播网络传输通道正在播发“立即播发”级别的几路视频直播流,其余带宽用于传输“尽快播发”级别的业务(一般为传输共享ip数据包)当一路视频直播播发结束时(t=to),系统将其占用带宽释放,而优先级别低的“尽快播发”的业务马上填充所释放的带宽;当优先级别最高的“紧急播发”的业务需求提交时(t=t1),系统将立即响应,分配所需传输带宽,正在传输的“立即播发”级别的业务所占带宽不受影响,而优先级别低的“尽快播发”的业务所占带宽将被压缩;当前三个优先级别业务传输带宽需求小于广播网络传输通道总体带宽时(这里为38mbps)(t=t2),剩余带宽将由优先级别最低的“争取播发”业务所填充。

关键技术二:ip数据包传输路由选择技术

ip数据包传输路由选择技术关键在于共享ip数据包的确定。并将其通过广播网络快捷地分发到用户端,用户对两个传输通道接收的数据包进行组包。通过这种方式,热度越高的内容,用户获取的速度越快。整体的服务品质得以提升。

共享ip数据包主要通过以下三种策略形成:

首先是用户需求动态捕捉策略。通过互联网络响应用户的下载需求,同时对用户行为进行动态分析统计,根据信息内容需求热度,形成共享lp数据包,通过广播网络进行播发;

其次是信息内容订阅策略。通过对用户的服务内容预订信息进行统计,形成信息内容热度排行,确定共享ip数据包,通过广播网络进行播发;

第三是用户需求预判策略(也可称为Cache方式)。根据用户消费习惯,对用户需求进行预判,事先将热度较高的内容,按一定比例(如80%)通过广播网络播发、预存在用户端,将热度次之的内容,也按一定比例(如60%)通过广播网络播发、预存在用户端。依此类推,通过在用户端对内容的预存,减少用户需求的响应时间,提高服务品质。

关键技术三:内容计算一语义标引(UCL)

根据本文对数字媒体网络定义,数字媒体网络应是以媒体服务为主要承载业务的网络。因此,有关信息内容的标引(定位)就显得十分重要。

受香农(Shannon)信息理论忽略语义的影响,在通信工程中缺失语义管理,只注重端对端的连接,不关心通信中传送的是什么内容。针对上述问题,李幼平院士在“播存结构”理论中提出了一个创新的概念:语义标引(或语义地址),也称为统一内容定位(UniformContentLoca60n,UCL),并就应用UCL对传输的信息内容进行标识,提出在ip报头的任选(option)段,嵌入UCL代码。使得ip数据包带有了内容的语义标引,这种iD数据包称为Bip分组,由此形成的传输规则称为Bip标准。数字媒体网络用户接收端通过对Bip分组自动进行识别,可从网络传输的大量的ip数据包中,将符合要求的ip数据包过滤出来,收存在本地。

如果说“广播+存储”带来了广播网络信息服务由“瞬态”到“常在”的变化,那么“语义标引”概念的提出,则带来广播网络与互联网络双网络传输环境内容的识别与重组,实现了广播网络与互联网络在存储节点(Buffer)的融合。同时,改变网络信息内容的无序状态,使用户可以从海量的信息中,准确地找到自己所需的内容,保证了网络所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实现了对网络公共信息的控制监管,这将是网络走向“新媒体”的必由之路。

应用篇

基于“播存结构”理论构建的广播网络与互联网络相融合的数字媒体网络具有如下四个特点。

特点一:帮助互联网络克服带宽瓶颈、提升服务品质

随着互联网应用,特别是互联网音视频应用的不断发展,对互联网传统的传输体系带来了新的挑战。有调查显示。互联网很可能会因承受不住大量数字媒体对带宽的拥塞而崩溃,

同时,目前互联网应用所呈现的需求趋同特征,为数字媒体网络提供了“英雄用武之地”。通过将大量共享信息从互联网中剥离出来,通过广播网络一次传播给所有的需求用户(而不是为每个用户都单独发送一遍),这将大大缓解目前互联网面临的带宽危机,提供网络服务品质。

特点二:提升广播网络在信息传播领域的价值

数字媒体网络构架充分发挥了广播网络的传输优势,而这种优势过去一直被业界所低估和忽视。通过“播存结构”理论的引入,使广播网络信息服务由“瞬态”改变为“常在”,实现了用户互动。而与互联网络的融合,又满足了用户个性化的需求。

广播网络运营商可利用广播网络所特有的低成本传播特性,建立有别于其他网络运营商的、差异化数据业务经营模式,为数据增值业务的开展,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特点三:语义标引实现了公共服务信息的规范管理

语义标引UCL技术数字媒体网络传输内容增加了定位标识,实现对传输信息有效的识别和过滤,保证了信息内容传输的安全性,也有助于政府对公共信息的可靠监管。

特点四:促进网络媒体服务盈利模式的形成

多媒体网络通信技术篇8

关键词网络流媒体;系统组成;传输方式以及传输协议;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n9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41-058-01

目前,我国在互联网的应用技术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随着人们对互联网的应用需求越来越大,网络流媒体成为解决部分缺陷的主力军。网络宽带一直影响着互联网的信息状态,因受其限制,互联网存在的信息仅能以文字和图片等静态方式呈现出来,对于音频、视频数据却无法实现在互联网上的。而FDDi网、aD-SL以及视迅宽带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完善了网络宽带的限制性,虽然传输速率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却依然不能实现传输高质量的多媒体信息,如此,流媒体技术随之产生。

1网络流媒体技术的概念

根据指定的速率,在发送端与接收端两者之间独立传输音频和视频信息的传输技术,即为网络流媒体技术。网络流媒体具有多方面特点,其中包括:传输的实时性与等时性、隐含的时间维以及高吞吐量等。因为互联网受网络宽带的限制,并且存在服务质量的控制机制弱等不足,无法实现流媒体在实时性方面的要求。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因特网工程任务组,即ietF,制定了RtCp、Rtp、RSVp等一系列协议,这些协议不仅支持流媒体的实时传输,还可以有效地控制服务质量。音频和视频等数据由于数据流是在时间上展开的,数据量比较大,并且实时。如此,当在多媒体终端上重复播放多媒体信息时,数据流的平滑度显得尤为重要。有了这种流式传输技术,通过网络,便可向用户机连续、实时的传送声音和影像等,用户不仅不用耗时间等着全部文件下载成功,而且只需几十秒甚至几秒的启动延时就可以随心观看。

2网络流媒体技术的系统组成

1)服务器。它具有存放媒体数据的作用。因为需要储存的几乎都是大容量的视频资料,所以需要与之匹配的足够大的磁盘阵列,不仅可以高速度的向外界传输所请求的数据,还能提供较高性能的数据读写的能力,可实现高度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并且支持标准接口。这种配置能实现几千小时的视频数据的存储,达到海量的存储要求。

2)编码的工具。通过媒体采集设备实现制作流媒体,具有创建、捕捉以及编辑多媒体数据,制成流媒体格式的功能。它包括视频、声音、图片、文字从独立形式组合为多元化流媒体的一系列制作工具。通过这些工具获得的流媒体文件可以用固定的储存格式进行储存,提供给服务器进行使用。

3)适合传输协议的网络。一方面指适合实时传输协议的网络,另一方面指适合多媒体传输协议的网络。流媒体技术是在互联网的发展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添加了为多媒体服务的平台。

4)高端播放器。也就是用户用于浏览网上媒体信息的软件。流式媒体系统不仅支持音频的点播,还支持视频的直播,从而可以转到想使用的浏览器中进行播放,并且支持多媒体的许多种播放格式以及媒体形式,包括音频、视频、web页面、图片以及文本等组成表现形式。现阶段使用最多的分别是由美国苹果公司、美国Realnetworks公司以及美国微软公司推出的Quicktime、Realplayer和mediaplayer三种播放器。

5)流媒体数据。所谓的流媒体数据就是指媒体信息的载体。媒体数据的格式有很多种,其中以aSF、Rm两种格式最为常用。

3网络流媒体的传输方式以及传输协议

3.1网络流媒体的传输方式

网络流媒体的传输方式主要有顺序流式传输和实时流式传输两种。顺序流式传输是在指定时刻,只有已经下载的信息用户才可浏览,还没有完成下载的信息无法跳过浏览。即为一种适用于点播的传输技术。而实时流式传输是可以保证媒体信息实时可被用户看到的传输技术,它在媒体进行信息传输时,信息带宽可以自己适应网络带宽,使网络连接和媒体信号带宽相吻合,达到实时传输的要求。

3.2网络流媒体的传输协议

网络流媒体协议是流媒体技术中的重要基础组成部分。目前,经因特网任务组已经设计出的流媒体传输协议有以下几种:

1)实时传输协议。简称为Rtp,主要用于多媒体数据流的传输,具有端对端的实时传送服务功能,并且可以跟其他的传输协议以及适合的底层网络同时使用。

2)实时流协议。简称:RtSp,它是一个连续的流媒体,可以建立以及控制一个甚至几个时间的同步,例如视频跟音频。虽然连续控制是可以达到的,但实时流协议本身是不进行连续流的发送的,换句话说,实时流协议相当于一种远程网络控制。

3)资源预留协议。简称为RSVp,不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服务质量,为数据流留下一定的宽带,还可以实现数据的接收者主动对数据流路径上的路由器发起请求。资源预留协议是承载在ip上的一个信令协议,实现对网络上的数据进行传输预定。

4)实时传输控制协议。简称为RtCp,具有对音频流和视频流进行播放以及录制等操作的作用。

4网络流媒体技术的应用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流媒体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其中包括:远程培训、视频会议、客户支持以及电子商务等。其主要应用于以下几方面:

1)远程培训。远程培训将成为教学道路上的得力助手,使更多的人得到受教育的机会。首先由教学者在网上通知,听众可在教学开始前对某个URL进行访问,在开始授课时,听众便可以及时看到授课的内容,包括声音。不但可以及时收看,而且还可以记录下来,方便以后再观看。

2)视频会议。视频会议虽然和远程培训有着诸多相似的地方,但是它需要更高的实时性。

3)视频播放。应用流媒体的重要场合便是娱乐。在通过摄像机以及其他装置得到视频信号后,便可以利用站点进行现场的直播,并且可以保存成适合流媒体的格式,方便以后的使用。在其中应用中也可以计费的方式提供多项有偿多媒体服务。

5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网络流媒体的基本概述、系统组成、传输协议和传输方式以及应用的初步分析与探讨,阐述了网络流媒体的关键技术。综合上述来看,根据目前人们对互联网的认可和需求,网络流媒体技术在未来发展中将被更为普及应用,网络流媒体技术将会逐步走向成熟稳步的发展道路。

多媒体网络通信技术篇9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互联网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逐渐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新媒体的应用也随之有所增加。在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过程当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其具有一定的影响,它不仅可以改变消费的方式,同时还可以获取客户的一些信息,如何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产生的有利影响,促进互联网媒体健康发展成为了当前重要解决问题[1]。所以本文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互联网媒体发展的影响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1互联网媒体的概述

1.1互联网媒体的内涵

互联网作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络,可以利用多台计算机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网络连接,从而组建了全球的互联网络。其自身不仅具有超媒体连接特征,同时还具有超文本连接特征,互联网的出现可以使得用户可以对系统进行远程登录操作,不仅如此,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达到信息资源检索的目的。除此之外,互联网还可以具有视频聊天、收发电子邮件等功能。网络是互联网媒体的核心,利用网络就可以实现信息的传播,通过将互联网与一些移动设备进行有效结合可以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作用[2]。目前,互联网技术正面临着进一步的改革,在改革的过程当中将新媒体与信息技术融合于一身,从而加快了改革的脚步。

1.2互联网媒体的特征

(1)大众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其为大众带来了许多便利,目前互联网技术已经备受人们的关注。随着网络媒体的应用范围的拓宽,加快了互联网媒体技术的发展,从而使得大众的信息需求得以有效满足。其发展趋势充分体现了大众化自身具有的特征。目前,相关产业技术得以完善,这就使得网络运营商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为了吸引群众,他们开启了对部分产品进行价格调整的促销模式,使得互联网媒体技术的应用范围有所拓宽,与此同时,互联网媒体将朝向大众化的趋势继续发展[3]。

(2)多样化。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网络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传输媒介,并为大众所使用。为了满足大众的相关需求,研发人员不断地对网络技术进行完善,使得其应用性有所提高,并且丰富其自身具有的功能。目前,网络技术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其与人们之间的联系较为密切。网络技术可以得到普及应用的原因在于其自身的信息传播方式种类繁多。除此之外,通过网络技术进行完善,增添传播新闻以及搜索所需资料的功能,可以使得网络技术显得更加专业化[4]。随着网络技术的升级与更新,增加了网络媒体技术的种类,使其具有多样化。

(3)融合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网络媒体与宽带等其他媒介之间产生了一定的融合趋势。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人们的追求不再停留在物质层面,而是由物质层面上升到了精神层面。一些网络用户或者手机用户开始利用网络媒体进行一些思想以及言论的发表,据相关调查统计,使用移动互联网的用户越来越多,其增长速率非常大,4G网络的出现,加快了网络的运行速度,吸引了更多用户,从而使得网络资源的使用效率有所提高。

2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互联网媒体发展的相关影响

2.1互联网媒体信息传播的相关影响

(1)传播空间与传播时间的相关影响。传统媒体不管是在空间上的传播,还是在时间上的传播都具有一定的不平衡性,对于这个问题在互联网媒体当中就不存在,它可以弥补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打破了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现状。通过将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进行有效结合可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使其不再受到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具有一定的时效性。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迅速,使得信息的传播范围随之拓宽,不仅使得信息的传输效率有所提高,还使得信息的传输速率有所提高,创造了一个特定的传输平台,从而使得信息传播更加便捷。

(2)大众互动性的影响。目前,网络媒体对信息资源进行了相关整合,并且将整合后的内容传播出去,该项内容可以满足大部分大众的相关信息需求,使得不同年龄段的大众都对网络媒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众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对一些网络信息进行关注,同时还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传播出去,网络媒体的出现不仅提高了信息浏览量,同时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

(3)信息存储的影响。传统媒体在信息存储方面存在不足之处,而计算机网络技术自身具有独特的信息存储优势。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媒体可以很容易对信息进行存储,该项操作不仅不会受到空间的限制,同时也不会受到时间的限制,可以支持反复阅读以及搜索操作。

(4)信息传播成本的影响。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的成本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有所降低,其传播方式非常简便,利用相关的传输平台即可。传统媒体的信息搜集与传播消耗了大量的物力和人力,因此其成本相对来说要高一些,无法满足大众对信息传播的相关需求。所以网络媒体信息传播方式必将占据主要发展空间。

2.2互联网媒体传播载体的影响

随着4G网络的研发成功,为通讯网络与互联网之间结合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对传播载体进行升级与更新,拓宽了网络媒体的覆盖范围,不仅如此,还增添了一种新信息的传输方式,那就是无线设备信息传输方式。据相关调查统计,智能手机已经得到了普及应用,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传统的手机已经在人们的生活当中消失。在传统手机的功能基础上对其进行功能优化与升级处理,使得智能手机不仅具有无线连接互网功能,同时还可以利用自身独立的操作系统对信息的传播进行有效处理。目前智能手机的功能越来越丰富,甚至可以与电脑的功能相提并论,大部分研究人员仍然对其终端进行创新,使得其传播载体功能更加完善。

2.3互联网媒体产业的影响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提升,与此同时,互联网媒体产业也越来越壮大。多数商家媒体将互联网信息的传播作为主要的营销途径,加大了网络媒体广告的投资。除此之外,电子商务的发展也较为迅速,其主要利用加密技术保证电子商务在交易的过程中不遭受不法分子的侵害。目前,人们对电子商务的喜爱程度有所增加,从而加快了互联网媒体产业的发展。因此,研究人员应该继续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完善,使其可以更好地为互联网媒体产业的发展提供相关平台。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章首先从互联网媒体的内涵以及互联网媒体的特征两个方面对互联网媒体进行了先关概述,其中互联网主要有三个特征,分别是大众化、多样化以及融合化。在其基础上分析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互联网媒体发展的相关影响,在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其不仅受到互联网媒体信息传播的影响,同时还受到互联网媒体传播载体的影响以及互联网媒体产业的影响,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冯同寒,艾中良.基于GiS的网络拓扑构建与展示技术方法研究[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4(9):20-24.

[2]贾崇敏,沈苏彬.一种基于ipv6的流媒体传送方案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3(11):194-198.

多媒体网络通信技术篇10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多媒体技术是一种迅速发展的综合性电子信息技术,它给传统的计算机系统、音频和视频设备带来了方向性的变革,对大众传媒产生深远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向着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上个世纪90年代的时候出现了会议电视网,后来逐步演进为现在的视频会议系统。目前,我国的视频会议系统利用率相当高,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数一数二的。”毕老师向记者介绍到,政府机关、企业,已经有了专用的会议网络以及ip电话网,随着视频通信技术H.323标准协议的应用,图像的清晰度水平也越来越高。可视电话的发展要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左右,最先在日本发展起来,但是由于各个国家的想法都不太一致,比如涉及到隐私问题再加上技术方面的不统一,可视电话还不是发展的非常好。“随着先进的sip技术的发展,视频会话已经变得比较简单,再加上3G技术在中国的发展,统一融合的多媒体通信将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

多媒体通信技术的现行标准

视频通信系统技术(图1):视频通信目前主要应用于会议电视、远程教学、远程医疗、家庭应用、企业应用等等。目前采用的视频通信技术主要是H.320、H.323和Sip三种。itU-t于1990年7月通过的H.320是国际上第一个主要用于会议电视的协议标准。其中视频编码器用来压缩和解压缩视频信息,采用H.261的协议标准。H.320主要应用于政府、金融、大型企业等。itU-t于1996、1997、2000、2001年分别推出H.323的V1~V4格式标准。H.323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为“域”,它有一个网闸(GK)、若干个网关(Gw)、多点控制器(mCU)、多个终端(t)组成。网闸(GK)提供接入控制、带宽管理、呼叫路由等功能,它实际上是H.323系统的集中控制装置。多点控制器(mCU)用于对输入的多路会议电视信号进行切换。H.323利用分组交换的ip网络传送媒体信息。(图2)

作为下一代多媒体通信网络的imS(ip多媒体核心网子系统)也选择了Sip做为会议控制协议,Sip是一个应用层的控制协议,用来创建、更改和终止多媒体通信,它只定义了通信的控制过程,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多媒体通信框架,它需要SDp、Rtp、RtCp、RtSp等协议完成信号传输,需要G.711、G.729、H.263、H.264等实现声音和图片信号的处理和压缩。Sip是视频通信进一步发展的组网方式,目前正在完善中。(图3)

视频压缩编码技术:1988年,CCitt通过H.261协议标准,它被称为视频压缩编码的里程碑,1991年、1994年iSo/ieC公布了mpeG-1、mpeG-2标准,1995年itU-t推出了H.263标准,1999年iSo/ieC通过了mpeG-4标准,2003年itU-t公布了H.264标准。即节省了带宽,又保证了质量不变,压缩比提高了一倍,由于H.264压缩比很高可用于高清视频通信。如高清720p的分辨率为1280*720,大部分厂家都采用最低网络带宽为1mbit/s的H.264标准。

H.264/aVC是iSo/ieC和itU-t两大国际标准化组织联合制定的新一代视频编码标准。。H.264视频编码技术以其独有的优势,受到业界几乎所有主流视频相关设备、产品厂商的支持。由于完全独立开发编解码器所需要的人力和物力都很大,许多公司和团体都采用直接修改移植开源代码的方式以求缩短开发周期。在目前可选的几种开源代码中,X264以其结构精简适于应用的特点,成为众多团体选择的对象。熟悉X264代码,以此为基础将其移植到DSp平台并进行优化,对构建高效的多媒体平台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毕老师说,目前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压缩编码技术还有待完善,因为压缩编码并不是简单的压缩还要保证它的数据不要被破坏。另外就是网络安全监控方面的问题,网络安全性比较差,需要加强有效的监控。在国外,美国正在研制新一代互联网,侧重点将会放在网络安全监控方面。

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应用现状

近几年来,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愈加广泛,如视频会议、远程医疗、企业视频监控以及网络购物消费等等。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多媒体技术的引用还面临着很多问题。在多媒体通信领域,视频点播、iptV等等都发展的不尽如人意。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包括政策不明朗、安全性能监控不到位、收费的商业模式不清晰等等。

应用

“现在有多媒体呼叫中心,以前只是单一的语音信息传送,现在语音跟互联网联系起来,就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开展多种服务如订票、订餐、旅游咨询以及交通引导等等。”毕老师说。

多媒体在远程教育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相关部门在全国偏远地区的100多个学校建立了远程教育网,这对偏僻地区孩子们的学习和教育无疑是大有帮助的。“5.12汶川大地震,给灾区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灾难。为了让孩子们早日走出灾难的阴影,为了不辜负幸存下来的美好时光,为了让孩子们能受到更好的教育实现资源共享,对于远程教育网的建设国家政府就要投入更大的经历。”毕老师语重心长的告诉记者。

多媒体在视频监控领域也起到了重大作用,各个企业银行都建有专门的视频监控系统。但是它们都是相对独立的,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惠及公众的基于城市安全考虑的视频监控网也将被提上日程。目前,国际电联正在研究新的标准。

在谈话中,记者获悉,随着多媒体通信的广泛应用如手机电视等,它将极大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在移动通信领域,3G技术不断成熟并逐渐商用,多媒体应用的发展也会再上新台阶。不过,虽然3G能实现各种多媒体通信,但是3G尚达不到高速率和高质量多媒体通信的需要。因为3G的带宽只有2兆,只能传送一般性的视频节目,而要保证视频的传送质量至少需要达到3.4兆以上,那么发展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也就变得十分必要了。第四代移动通信能提供无线多媒体通信服务包括语音、数据、影像等大量信息。目前4G仍处于研究的起步阶段,相关标准尚未出台。4G是远比3G更加复杂的通信体系,它的实现需要依托于很多新兴的关键技术:如mimo(多输入多输出)、oFDm(正交频分复用)、软件无线电、智能天线和ipv6等技术。oFDm+mimo等技术标准传输的码率能达到100多兆,能够大大的满足各种多媒体业务的需求。未来的移动多媒体广播将朝着高清晰度的方向发展,发展更具潜力的4G技术将变的刻不容缓。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能提供给我们更快速和更高质量的无线数据传输,4G下的多媒体通信必将给人们带来革新的体验。

问题

在多媒体通信领域,视频点播、iptV等等都发展的不尽如人意。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策不明朗、监控不到位、收费的商业模式不清晰等等。对于网络信息安全的监控方面,国家相关部门应该采取一些更加明确的措施。“我个人认为,目前最好的商业运营模式是按流量来计费,不过它所牵涉到信息内容安全问题却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多媒体要想进一步发展,除了提高话音的质量、数据的传输速率及其容量,更重要是要推动视频业务规范化的向前发展。”毕老师向记者介绍。

走向

谈及未来多媒体业务发展的新趋向时,毕老师说:“在多媒体技术发展成熟以后,可以开展多种公共服务。比如在城市开展立体三维导游业务如多媒体社区体验,像今天的天气怎么样啦,交通的运行状况如何,商品优惠情况的等等。”多媒体应用的市场前景是相当的大,因为它的传输数据比较大,因此消费者对它的需要还是蛮多的,如网上购物等等,问题是要保证它的信用系统,这就需要有关政府部门采取措施加大监控的力度。“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还将会为个人提供全新的用户体验,如虚拟的旅游体验,旅行社可以将旅游线路以及虚拟的旅游情景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传到消费者那里去,从而为客户提供一种“身临其境”般的感觉,赢得顾客的青睐;虚拟的动感影院体验,开展这种业务的公司可以先发一段视频给消费者,看看好不好玩,如果可以的话,就会吸引更多的客户。面向企业的多媒体体验也很多,如产品选购、产品的效果体验等等,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下一代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特别是宽带通信和压缩编码技术的发展,光纤电缆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为了推动多媒体通信继续向前发展,还必须开发下一代网络技术。现有的宽带通信网络,必须要解决各种不同宽带接入技术。还要解决固网与移动网络的融合技术。用户需求的升级和技术业务的创新,下一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在与记者的谈话中,毕老师几次提到了imS和通播网这两个概念。

imS

这就引入了imS的概念,这是当前已经公认的以Sip为基础的下一代网络。现有的网络以DnS为基础,在安全性和商业性等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传统网络架构的特点是垂直化,只要有一种业务出现,就会相应的会有一个对应网络,如电话业务需要pStn网,数据业务需要有分组数据网,计算机业务有互联网、广播电视业务有广播电视网等等。不同业务需要不同的终端,不同的付费模式等等,随着业务种类的日益繁多,用户愈加感到不方便,这也给通信运营商带来了管理上的诸多不变,如网络的复杂化增加了运维费和网络投资费。

imS采取水平化的结构,它有统一的业务应用平台,统一的用户数据率,统一的鉴权控制和计费方式,统一的基于Sip协议的会话控制方式,统一的核心传送网,这样不但简化了网络结构,令用户感到方便,也使运营商节省了更多成本。

通播网

互联网因其应用以DnS为基础,只能识别域名,不能识别用户,这样就会带来安全性和商业模式等方面的问题。通播网包括UnS协议、业务描述语言、组播和转播协议、以及超级ip协议等几部分。目前各个部分的基础工作已经完成,正在进一步编制相应的商用软件,不久就可以进入适用阶段。毕先生认为,通播网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对于下一代宽带网络(nGn)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相对而言,imS的结构比较复杂,较多的网关可能会对网络性能带来一定影响。

多媒体业务的需求日益迫切,压缩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网络多媒体技术将在下一个阶段大有可为。下一代网络是基于nGn的技术,它将数据、视频信息以及数据融合到一个平台之中。“融合统一是多媒体通信的发展趋势,功能各样的不同网络要融合到同一种网络当中,就是业界认识现在提出的“普社网络”以及“范在网络”,从而实现任何人在任何地点的即时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