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科研课题申报经验分享十篇科研课题申报经验分享十篇

科研课题申报经验分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14:16

科研课题申报经验分享篇1

【关键词】科研单位;财务共享平台;财务管理效率

一、财务共享平台的基本内涵

所谓财务共享平台服务,是指将原先分散到集团内部各基层业务单位的财务基本业务集中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统一处理,通过网络为分布在企业集团内不同地区的业务单位提供标准化、流程化的共享服务。这种财务管理模式的具体操作就是在各科研单位财务部门的基础上成立一个独立的财务共享信息职能部门,专门用于处理科研单位的日常财务核算业务,同时原科研单位的财务部门通过财务共享费用报销系统和财务共享自助服务系统提交事项申请,并将会计原始凭证以扫描影像件形式采用二维码技术关联到具体的事项申请后提报给财务共享平台处理。

财务共享平台主要基于网页开发的两个系统:一个是财务共享费用报销系统,用于科研单位差旅费、化验计量费、仪器仪表修理费及技术协作费等日常业务;另一个是财务共享自助服务系统,用于应收、应付、资金和固定资产等业务的事项申请。

二、科研单位实施财务共享平台的重要意义

1.财务共享平台有助于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效率

科研管理的关键是经费管理,科研经费的使用审批严格按照内部控制制度以金额为标准实行逐级审批。审批环节伴随着大量原始单据的流转,同时需要有专人进行单据的归集、传递和整理。实行财务共享平台以后,取消了大部分纸件的签批环节,各级审批负责人可随时根据系统上的待办工作关注需要批准的事项和金额。这样的处理模式大大提高了科研经费使用效率,节省了经费审批过程中不必要的时间占用。

2.财务共享平台有助于监控经费审批进度

研究室的科研人员作为科研经费使用的直接负责人,是最为关注经费审批流程的。在传统管理模式中,研究人员将所有纸质文件交由专人负责审批流转后无法及时得到各级申请的直接反馈意见,特别是当某一级审批人出具拒绝或者尚需完善的意见时,科研人员无法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并改进。而在财务共享费用报销系统上,科研人员作为申请人,填报申请单并提交后,每一级的申请在线上的申请单上一目了然,为科研人员的工作进度控制和安排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3.财务共享平台有助于防范财务管理风险

虽然同属科研板块,但是由于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且各分支机构单独进行财务核算,对于集团公司的会计核算规范和制度在执行层面也会有所偏差,这就造成了逐级汇总生成的集团总部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难以得到保证。而财务共享平台的建立旨在财务管理标准化和一体化,由统一部门集中会计核算,多层监管,规范操作,以实现集团公司范围财务水平的平衡,确保不同机构财务工作结果的可比性和可信性,同时也增强了财务管理的风险防范能力,实现了资源统筹配置。

4.财务共享平台有助于实现会计凭证的无纸化

科研单位的研究项目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技术开发费的拨付、科研设备的构建很大程度都是阶段性分步骤地完成,配套的会计原始凭证如验收报告、竣工结算的纸质文件数量多且内容复杂。在财务共享平台上,可以直接根据会计记帐凭证准确定位到会计原始凭证的影像件,直观清晰,需要进行抽样的会计原始凭证也可以直接打印归档,能够提高财务管理的无纸化程度。

5.财务共享平台有助于保障会计信息安全

会计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财务共享平台的流程设计就很好的为上述原则提供了保障。从科研人员的事项申请填报开始,到财务人员的收单和初审、财务共享人员的二级审核、各相关部门负责人的三级审核,再到审核完毕的待制单和制单完成,拒绝越级审批和替代审批,且整个过程全部保留纪录。特别是科研人员的申请事项出现变化需要修改申请时,修改的详细内容也会全程纪录,做到记录完整并且可以追溯修改痕迹。

三、现阶段科研单位在财务共享平台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财务共享平台缺乏相应的科研资金信息

科研单位会计核算的特殊性决定其在核算过程中需要对科研课题进行有效选择,但财务共享平台会计核算人员并不掌握具体科研课题的预算及资金拨付情况。如果科研人员前期填报时申请单的预留课题预算不足,就会直接导致制单失败,随之而来的是后面的制单过程中财务共享平台会计核算人员与科研单位财务人员再次甚至多次沟通。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会计业务处理的时间成本,直接影响了科研经费使用的有效性。

2.财务共享平台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方式

科研单位会计核算人员与财务共享平台会计核算人员缺乏有效沟通的方式,目前只能借助电话、邮件或者网络通讯工具。财务数据敏感保密,这些基础的通讯方式在数据传输过程的安全性上不能提供有力保证。此外,会计核算过程结束后,没有及时反馈的有效途径和灵活的查询方式,造成科研单位的财务人员仍需按照事项申请单号逐笔查询会计记账凭证编号,增加了不必要的工作。

3.财务共享平台模块管理增加了财务人员工作量

与以往的财务核算方式相比,财务共享平台通过科研事项申请单将会计原始凭证和会计记账凭证连接起来。由于部分会计核算业务过程较为复杂,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对应科研事项申请单,相应增加了科研单位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如科研设备单机零购构建固定资产由采购、付款、在建工程和转资四部分构成,这就需要提交四次科研事项申请单。如现金支付业务,由于需使用“银行托收支票”过度科目,也使一次完成的日常业务提交两次科研事项申请。

4.财务共享平台的初期资料输入存在困难

由于会计资料无纸化尚未在全社会企业范围内实行,科研单位外部相关单位多以纸质发票为主。财务共享平台的会计核算以会计原始凭证的影像件为基础进行业务处理,一些会计核算业务发票数量巨大,导致影像件的扫描时间花费过多。例如与科研单位业务往来频繁的知识产权局专利局的专利年费及申请费,每次业务办理的发票有数百张之多,逐页扫描的工作量几乎占了日常会计核算业务的一半,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5.财务共享平台的设计存在缺陷

现阶段,相当多科研单位的财务共享平台系统本身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财务共享费用报销系统和财务自助服务系统与财务核算系统Sap之间信息更新尚不能完全同步,直接影响后续会计业务核算的时效性。其次,系统中存在大量无效、作废或者过期的科研事项申请单,无法自动定期清理和删除,造成系统资源无效占用和浪费。最后,基于网页开发系统的稳定性受制于网络,一旦网络出现问题,很容易造成数据传输中断导致的数据部分遗失,给会计核算业务带来隐患。

四、推进科研单位财务共享平台建设的对策建议

1.科研单位应加强经费预算与会计核算

首先,在科研课题立项之初就应贴近实际,正确编制课题预算,尽量涵盖科研项目涉及范围内的所有合理费用及资本支出。其次,对科研课题实行独立项目资金管理。建议以科研项目为依据进行独立课题经费核算,不能从科研人员的调配角度出发,认为只要是所属部门的课题都可以合并核算。第三,对单独的科研课题进行明细管理。如果满足了资本化条件的资金使用就不能作为费用进行核算,属于经常性项目的科研经费支出就不能作为特殊费用项目列支。

2.科研单位应加强会计信息的收集与沟通

科研单位应设计专门用于科研单位会计人员和财务共享平台会计人员专用的有效联系方式,做到有记录可查询。科研单位会计人员和财务共享平台会计人员的沟通可以分为日常事项沟通和特殊事项沟通。例如会计科目是否适用和会计记账凭证编号列示等属于日常沟通范围,可以在财务共享费用报销系统上作为待办事项和已办事项列示;又例如资本化或者费用化,以及由哪个科研项目经费承担的问题属于特殊事项沟通范围,可以在财务共享费用报销系统上作为保留事项列示。同时,应提供多种条件筛选查询方式,以满足事项申请人、金额、初审及后审时间、供应商名称等各种查询要求。

3.科研单位应规范科研事项申请单的填报内容和提交方式

首先,简化科研事项申请单填报内容。随着财务共享财务人员对科研单位会计核算业务的逐步了解,科研事项申请单上的非核算内容可以适当减少和取消,如申请事由和支付方式等。其次,应尽量减少会计前后联系,顺序进行的复杂会计核算业务科研事项申请单的填报数量。如一次性完成科研设备单机零购构建固定资产的会计业务,可以只填报一次申请单,同时提供穿透式查询方式,不仅可以减少双方财务人员的业务量,也使会计核算业务处理流程更简单明晰。

4.科研单位应推进会计资料的无纸化管理

根据财政部的《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财会【2013】20号)的要求,并考虑科研单位会计核算业务的特殊性,对于每季度或者每年发生一次的业务,会计原始凭证的纸件和扫描件需要按时归档妥善保管,但是对于每月规律性发生的,纸质会计原始凭证数量巨大的会计核算业务,则可以与相关业务单位协商直接以影像件作为业务办理和会计核算的依据,既减少了不必要的扫描工作,也从根本上节约物力,避免浪费。

5.科研单位应完善财务共享系统的流程

财务共享平台建设作为会计核算方式变革进程中的重要环节,随着实施的逐步拓展和试点的不断反馈,也在积极地调整,以解决不同单位所面临的问题。例如,财务共享平台与财务核算系统之间信息更新不能完全同步的问题,财务共享平台的财务人员就应该将其提高到优先处理的层级,力求在最短的时间里处理完成。再例如财务共享费用报销系统中存在大量垃圾数据的问题,目前科研单位的财务人员就应该分批分期与科研事项申请单的提交人进行沟通,了解具体情况后进行删除或保留的后续处理。因此,财务共享平台将科研单位基层财务人员从日常繁琐的会计核算工作中脱离的同时,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从以往对科研单位基本业务的单纯处理到科研事项全面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和总结,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单位财务管理更高层次的工作当中。在基层财务人员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上述工作重点的转变必须依赖于财务共享系统流程的优化,真正实现财务管理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满书军:《共享财务服务在企业集团的实施运用》,《时代金融》,2011年第9期。

科研课题申报经验分享篇2

虽然政策上已经开始允许民办院校申办硕士点,但国家资源支持力度仍较小。使得民办高校设立硕士点存在许多顾虑与制约,这就需要国家政策持续推进民办教育公平发展,来改变社会舆论;另一方面需要举办研究生教育的民办高校应以教育质量和特色来做出回答。从我国民办高校的定位看,目前举办研究生教育的学校,其研究生教育多采用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即培养应用型硕士研究生。而我国公办学校多培养学术型研究生,教学师资力量足,课程体系、培养模式较成熟。但随着国家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教育培养模式需要转向应用型;因此,无论公办还是民办院校在申办专业型硕士点时起点相近。如果民办高校能在这方面做出探索,形成特色,不但能树立自己的品牌地位,也是对专业型硕士教育的贡献。因此,民办院校想继续求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其优势,集有效资源和资金为一体,重点发展优势专业,才可能在申报硕士点与培养硕士研究生上有更多突破。

2、民办院校优势专业申报硕士点的不足

交通工程专业是我院的优势特色专业,以“人”为主体的研究对象,区别于以传统的“车、路”为研究主体的交通工程专业。随着长三角地区交通事故防治人才需求量的扩大,我院已重点发展交通工程专业,希望抓住申办硕士点的契机,将其打造为综合性试点专业。目前该专业距申办硕士点有以下几点不足:(1)作为硕士点来发展,专业定位主要以“人”的安全为重点,研究范围较狭窄,应发展多个研究方向。(2狮资结构不合理,师资力量不足。青年教师人数比例较大,中年教师比例较小,符合硕士生导师人数不足。(3凌通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偏离申办硕士点建设,急需改革。(4)实验室资源不足,包括实验设备不足、实验人员素质不高等;在建设本科实验室的同时,应当增设满足深层次科研需求的实验室。(5)教师科研团队没有形成,科研资源不足,尤其是部级或省级科研资源较少。由于教师代课任务较重,科研能力与精力不足,科研经费较少,导致科研动力不足。利于民办高校办学主体和灵活机制,适应于申办硕士点后研究生培养环节中的课题研究,交通工程专业将采用“校企合作联盟”的方式培养研究生。基于这一需求,我校仍需要进一步扩大校企平台。教师科研力量不足,科研教师精力不够,导致交通工程专业部级或省级课题太少或没有;因此,就需要加强硕士生导师的科研能力,完成硕士生科研能力培养。提高团队科研能力方法:首先建立适应科学研究的实验室,配以完善软硬件;其二,鼓励高职称教师积极申报部级、省级项目,同时学校配套资金要及时到位;其三,积极邀请外校教师参与我院的科研课题、同时我院教师也走出去参与外校教师科研课题,通过相互参与提高科研交流。最后完善教学、科研双轨双重激励改革,完成产学研一体化资源共享的管理制度。

3、基于申报专业型硕士点的交通工程专业综合建设

3.1师资力量建设

制定一套完善的教师引进及培训计划,希望通过2一3年建设,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团队拥有2一3名知名学科带头人,巧人以上组成多专业融合的交通工程师资队伍;其中副高以上职称6人,高级工程师3人,讲师及博士生以上职称6人,60%以上教师符合硕士生导师要求,同时双师型教师占60%以上比例。具体措施见表1,引进知名专家1一2人,作为学科引导人;借助安徽三联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安徽三联交通事故预防研究所的优势,将一定数量的科研工作人员作为交通工程专业教师的有益补充,进行柔性引进;针对中青年教师制定一系列培训计划,比如资助部分优秀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参加各类前沿课题、会议等,提高青年教师视野和教学质量,同时提高科研能力。

3.2课程体系建设

交通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目前以应用型为主导,满足理论够用即可。但在硕士点建设时,需要形成2一3个研究方向,为满足硕士生的科研能力,这就需要加强理论课程内容。因此,课程体系建设中,需要坚持以就业市场为导向,既满足本科生的就业需求,又满足硕士生科研能力培养;同时优化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时,可以加上大量选修课程,满足不同需求的本科生需求。

3.3实验室模式改革建设

交通工程本科专业偏重实践教学,专业课中实践教学占50%以上。目前交通工程专业在原有的高危环境监控实验室、驾驶员安全素质检测实验室、安全素质训练实验室和智能交通实验室的基础上,又增设道路工程测量、交通控制、交通仿真、汽车碰撞模拟等一系列的适应交通工程专业发展的应用型实验室。在现有的实验资源基础上,我们要探索一条交通工程人才培养与实践能力提升相辅相成的教学思路,方法上逐步形成以“实物教学、案例教学、课题引人教学”的特色教学模式。实现本科生“以实践教学为引导,实现学生早进实验室、早人课题”的实验教学方式,为下一步硕士生教育模式奠定实验室基础。

3.4加强校企联合办学模式建设

校企联合办学模式我院已经开展多个平台,其中包括“国家车辆驾驶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三联事故预防研究所“等这样有利平台,这样的研究机构有利于民办高校办学主体和灵活机制,适应于申办硕士点后研究生培养环节中的课题研究,交通工程专业将采用“校企合作联盟”的方式培养研究生。基于这一需求,我校仍需要进一步扩大校企平台。

3.5加强科研力量建设

科研课题申报经验分享篇3

关键词:高校;数字化;平台建设;反思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9-0092-02

1什么是数字化校园平台

数字化校园平台通俗点讲就是指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是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而构建的以教学、科研管理为主要功能的信息化平台。与以往的传统校园不同的是,构建数字化校园平台的主要目的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传统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以及各种业务功能,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学校管理水平。

2数字化校园平台的功能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包含教务管理系统(包含教工授课任务、教学计划、调课安排、成绩录入、学生选课安排、成绩查询、信息修改等等)、教职员工信息管理系统(包含职工基本信息、离退休状态、五险一金缴费状况等等)、校园网系统(包含学校后勤集团校园网管理、校园安全监考网络管理等等)、科研管理系统(包含项目申报,项目结题、科研讲座、访问放学、学术会议等等)、多媒体教学管理系统(包含教室的申请、多媒体设备故障处理、人员管理、设备使用培训安排等等)、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包含教学信息的、教学事故的与处理,教风与学风情况通报与处理)等等。具体功能如下:

1)数据集中管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实现高校各二级学院与学校行政部门信息管理的自动化,实现无纸化办公,各部门通过校园数字化平台能迅速沟通,且能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办事效率。

2)教学活动管理:构建数据统一平台,实现高质量教学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与传播。通过平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的教学情况,教务信息等进行全面管理。

3)科研管理:构建科研管理平台,通过该平台信息,包含各种项目申报指南、当地发展大计、国家及当地扶持政策、学术会议等等;同时提供项目申报平台,通过信息共享,申报人员可以相互学习项目申报经验;安排国内外专家学术专家开展学术讲座。从而培养教师们的科学素养,提高教师们的科研水平和创新水平。

4)后勤管理:构建后勤数字化管理平台,拓展各种数字化信息服务项目包括餐饮基本管理、看病在线预约,医药费在线报账,在线心理咨询、在线法律咨询等服务,从而形成智能型的后勤服务体系。

3数字化校园对高校的促进作用

1)促进教学理念的更新: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避免教师闭门造车,使教师有个平台相互学习、彼此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探讨、共同成长。同时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各种最新的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容和过程,培养和锻炼信息整合能力,从而更好地去教学。

2)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教师可根据学科特点、课堂需要对平台共享资源进行筛选和

加工。还可利用学校的自动录播系统全程录课,上传校园网,供人观摩探讨、分析得失。

3)促进师生间相互交流:师生间可通过在线交流、评论回复,讨论区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探讨。在学科教学、班级管理的方面各教研室老师也可彼此探讨研究,共同进步。

4)促进学生创业创新:构建学生创业创新管理平台,适时国家及地区创新项目申报信息、奖励机制、经费管理、导师介绍、创新创业团队组建等等。通过平台中创业创新论坛可以彼此观摩学习,交流心得,避免闭门造车、避免项目重复申报。既促进学生在课堂中有所收获,也鼓励学生申报相关项目,或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团队和项目中来,注重实践,努力创新,培养应用型的人才。

5)促进职能部门信息共享统一管理: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各部门统一办公,避免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信息传递速度慢,处理事情效率低下等问题。使得各部门沟通方便快捷,也大大的减轻工作任务、精简庞大的办公机构。

4数字化校园反思

1)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规划不足

在数字化建o中,如果对规划认识不足,就会对学校的有限资源造成浪费。数字化校园建设需要硬件支撑,师资配备要达到合适的比例,尤其是贫穷落后的西部地区,硬件设施严重匮乏,在数字化建设中更应合理规划充分利用资源。

2)数字化校园平台功能定位不当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对于校园数字化的建设要有清醒的认识全面的把握,否则只会陷入被动或者走入片面。数字化校园平台要真正能做到全校各功能的集中管理,数据的集中处理,信息的共享等,要在教学、科研、教务、后勤管理方面发挥其重要作用。

3)教职工培训不够

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对于网络平台的使用,要经过专业的培训,掌握最新的知识与技术,充分体会校园数字化的优势,充分利用有效的校园资源,真正融入到校园数字化体验之中,让校园数字化平台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4)共享数据质量有待提高

由于高校内部业务部门众多,很难形成全校性的管理机制和运作模式,并且由于人事制度的变动,极容易形成“信息孤岛”,造成交流的数据质量不高,而且容易重复建设,严重浪费校内资源。

5小结与建议

目前各高校都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自己发展目标,如何因地制宜的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教研、管理当中,全面实施数字化校园战略,是一件与时俱进、势在必行的大事。为减少弯路,不妨做以下措施:

1)建立数字化校园评价模型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发展有些年了,目前各高校都在根据自己的情况构建数字化校园。

但是数字化校园建设成果如何,使用怎样,有哪些弊端,学者们很少研究,所以建设数字化校园评价模型有助于从科学的、客观的角度去评价校园数字化程度,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最终实现真正的校园数字化。

2)保持技术更新速度

新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要适时的运用适合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新技术。比如虚拟现实、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要及时应用到数字化校园中。同时要以人为本,技术的进步只是效率上的提高,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才是数字化校园的最终目标。

3)以区域个性化发展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

重视区域的差异性,西部地区高校既要学习沿海发达城市高校的数字化建设的经验,也要融入自己的地方特色进行高校数字化建设。

科研课题申报经验分享篇4

第一条,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是由兰州大学和敦煌研究院联合共建的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为强敦煌学研究基地的管理,确保研究基地建设目标的实现,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敦煌学研究基地的建设目标是:通过建设成为全国敦煌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资料信息中心。其任务是创造良好的科学研究条件和学术研究环境,吸引、聚集国内外优秀学者及博士研究生,在敦煌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开展高水平的学术研究,促进多学科交叉研究和发展,培养、造就高层次敦煌学研究人才。

第三条,敦煌学研究基地对全国敦煌学界开放,采取配课题经费的形式吸引全国优秀敦煌学专家参加基地的学术研究,通过聘请专家讲学、特聘教授岗位、召开学术会议等形式加强学术交流。

第四条,敦煌学研究基地和其他文科重点研究基地一样由教育部统一领导,日常管理工作按隶属关系归兰州大学进行管理。

第二章研究工作与人才培养

第五条,敦煌学研究基地主要从事敦煌学各个领域的基础研究,设立开放研究经费,公开课题指南,由国内外学者自由申请,经基地学术委员会评议,择优支持。兼职人员的开放课题要占一半左右。

第六条,敦煌学研究基地的运行经费主要由教育部资助、学校配套解决,重大研究项目由敦煌研究院承担的配套经费由敦煌研究院配套。开放经费由兰州大学筹措解决。一般研究经费应通过承担国家、部门、地区的研究课题解决。

第七条,敦煌学研究基地开放经费资助的课题经费,按项目立帐,由课题申请人按预算计划安排使用。研究课题完成后要及时决算结项。对研究课题要定期检查,不能按期完成研究计划的课题可缓拨、减拨或停拨资助经费。

第八条,通过敦煌学研究基地申请的各种研究课题或由基地开放经费资助的课题,其研究成果由基地学术委员会进行评议。成果由敦煌学研究基地和研究者所在单位共享(或按协议分享)。申报奖励、要注明敦煌学研究基地和研究者所在单位名称,并将复制本或样本送基地存档。

第九条,博士生及专职科学研究人员通过申请开放研究经费,开展课题研究,提高水平。

第三章管理体制与职责

第十条,兰州大学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对敦煌学研究基地进行领导和管理,聘任敦煌学研究基地的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基地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对敦煌学研究基地的发展方向和研究工作进行指导、监督、检查,核拨科研编制和开放研究经费,改善研究条件。

第十一条,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是依托于兰州大学的相对独立的敦煌学研究基地,享受学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高等学校开放实验室的待遇。兰州大学对敦煌学研究基地目标实现负有重要重任:对基地行政、政工、人事、外事工作实行领导;对基地业务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对基地国有资产归口进行管理;对财务工作进行审计、监督;筹措资金,改善工作条件,提供业务和生活后勤保障;督促敦煌学研究基地的研究工作落实和按时向教育部及主管理部门报告工作。

第十二条,敦煌学研究基地兰州大学敦煌研究所设立学术委员会,负责审议基地的研究方向、开放研究经费资助课题和编制课题指南,制定敦煌学研究基地中长期发展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由学校遴选,学术委员会主任经协商决定,报教育部同意后,由兰州大学聘任。学术委员会中兰州大学和敦煌研究院的委员不得超过委员总数的二分之一。学术委员会任期一般为三年,每次换届更换的人数不得少于四分之一。

第十三条,敦煌学研究基地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实行所长负责制,对基地的行政工作、科学研究、专职人员聘任、学术交流、资产管理、财务等实行统一管理。基地负责人的年龄一般不超过六十岁,由兰州大学从优秀的敦煌学专家中遴选聘任。副所长由基地负责人提名,报学校同意后聘任。基地负责人任期一般为三年,可连续聘任。

第十四条,兰州大学为敦煌学研究基地配备结构合理的学术研究队伍,基地科研人员由采取动态管理,带课题经费进基地,其他兼职人员配课题经费的形式进基地,实行课题负责制。

第十五条,敦煌学研究基地资料中心—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兰州大学资料中心,采取研究所与学校图书馆共建,双重管理,由图书馆向资料中心注入一定经费用于购买资料。

第十六条,兰州大学为敦煌学研究基地配备聘任行政、学术秘书,协助所长处理日常事务。

第四章附则

科研课题申报经验分享篇5

关键词:水利;科技项目;科研成果;系统

0引言

近年来,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是国家科技规划得以贯彻落实的主要方式,是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目标、重大任务和方针政策的具体体现,而水利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对促进水利行业技术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江西省水利科技项目的申报、评审和管理工作长期以来采用传统人工方式开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已经很难满足当前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需要。目前江西省科技项目管理模式从某种程度上是不利于省内水利科学技术的长远发展,而探索水利科技项目申报及管理的新方法、新思路,是有助于推进全省水利科技创新、实现水利科技高效发展的有效途径。

1现状分析

1.1存在的问题

当前江西省科技项目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问题:一是无法快速查找信息、资料存储难度较大。以纸质档案形式保存,或借助office等办公软件实现对数据的录入、存储和处理,这种方式保存分散、字迹容易模糊、占用存储空间大、存储困难,不便于项目资料的查找与收集。二是信息存在错误缺失、成果数据共享性差。随着科研规模的不断扩大,科研成果信息分布零散,无法保证信息的充分性和准确性,同时人工的管理模式难以实现科研项目的成果共享。三是难以及时发现问题,不利项目申报审核。人工管理的方式很难及时发现项目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申报及审核过程繁琐,效率较低,无法进行中期检查、进度跟踪、后期监督等。四是科研人员工作量大,管理工作效率低下。随着水利科技的不断深入发展,科研力度不断加大,科技人员、科技项目数量逐年增加,部分科研项目周期较长,管理人员工作量也是巨大及繁琐的,为科研管理工作造成了较大的困难。

1.2江西省水利科研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研发的必要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字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管理系统逐渐产生并发展,在组织机构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1]。江西省水利科技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将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高新信息技术,覆盖水利科技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反映水利科技项目进行过程中的实时状态,使水利科技项目管理信息共享及时,为科技项目的网上申报、管理、审核、进度跟踪、验收和评奖等一系列流程提供一体化的操作平台。具有查询迅速、存储量大、寿命长、可靠性强等特点,使科研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为各级部门的运行、决策提供信息支撑和管理支撑,大大提高决策水平和管理质量。因此,转变我省水利科技项目的管理模式,研发适合我省水利科研项目的信息管理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

2功能需求

江西省水利科技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总体的业务流程为:申报审核生成结题成果(报奖)。整个过程主要涉及的业务有课题(推广)申报、合同验收、报奖。具体功能需求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实现科研工作的全方位、多角度管理。开发覆盖我省水利系统内部所有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等在内的多级用户的科研项目管理平台,为他们提供一个管理个人科研活动和信息的网络平台,实现个人科研项目的网络申报、在线审核、成果登记、信息查询等工作。二是辅助我省水利有关单位、科研机构和管理人员对本单位科研工作实施管理。借助科研项目管理平台,科研人员、科研管理人员及时掌握、了解本单位的每一个科研人员的科研最新进展情况、科研成果,科研管理人员可通过系统方便地完成日常科研管理任务,如科研申报公告、组织项目申报、审查项目中期进展情况、监控科研经费使用情况、汇总统计科研成果等。三是全面、实时、准确传递、展现、储存我省水利有关的科研信息。科研人员可登录系统自主填报科研项目申报书、任务书和可行性报告,经审核通过后,根据要求填写项目结题报告,登记项目成果。数据库中可以汇总全省的水利科研项目、科研论文、科研著作等大量数据信息,并分门别类的展现出来,相关人员可根据系统设置的权限登录系统查询到规定范围的科研信息,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四是实现项目的报奖功能。对于需要申报如赣鄱奖等相关奖项的项目,科研人员可以通过系统对项目进行奖项申报及获奖情况查询,同时对专家给予的意见进行公开化,便于提升科研总结工作的效率。五是系统应当立足于用户需求,实现各级用户分级管理。本系统涉及申报人、单位审核人、单位领导人、厅审核人、外科处领导、厅主管领导等人员,不同人员具有不同的操作权限和操作范围,因此本系统需要具有较为完善的用户管理功能。

3系统架构

江西省水利科技项目管理信息系统采用了B/S架构的多层现实技术,J2ee技术平台进行多层架构开发,运用oracle数据库技术进行数据库设计,使用mVC设计模式(model-View-Controller)即模型、视图、控制三层进行设计,在模型层采用hibernate技术,在视图层采用jsp技术,在控制层采用servlet技术,系统技术架构

4数据库设计

设计数据库主要依靠oracle建立科技项目数据库,需要根据功能的不同以及科技项目的分类和所设计的内容不同建立不同的数据库表结构。包括项目申报数据表、合同管理数据表、报奖管理数据表、成果管理数据表、项目人员审批表、单位名录表、奖项名录表、专家库信息表、经费信息数据表、项目验收数据表、项目验收申请数据表、消息提示表、人员信息表、状态信息表等14个表

5系统实现

5.1业务流程

鉴于水利科技项目网络申报的便捷性、高效性,在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形势下,该系统以项目管理为主线,突出科研及推广课题的申报、赣鄱奖等奖项的申报及科研成果的管理三个关键环节,申报人在系统中填写申报表、上传附件、提交申请材料,经单位审核后,由省水利厅进行合规性审查,系统业务流程。

5.2功能设计

系统功能主要包括信息公告、立项管理、合同管理、报奖管理、成果管理和系统管理等六个功能模块,同时,系统在首页提供立项查看、合同查看、报奖查看功能,便于用户对重点关注信息的快捷搜索及浏览查看

科研课题申报经验分享篇6

第一条为使申报、审批工作民主化、科学化,客观、公正地择优确定项目承担者,确保申报工作有序地开展,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受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托,承担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的申报、评审与管理的组织协调工作。

第二章申报

第三条教育部在8所师范大学设立的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中央教科所、课程教材研究所以及各省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教研部门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组织申报。

第四条项目申请人和项目组应符合以下条件和规定:

1.申请人须具有副研究员(或相当于副研究员)以上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2.申请人同时只能申请一个项目。

3.申请人必须是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真正组织者和指导者,担负实质性工作并对项目负有责任。挂名或不担负实质性工作者不得作为申请人。

4.项目组应由具有改革意识、专业研究能力和丰富经验的专家、教育实践工作者组成。

5.项目组主要成员应具有在实验学校或实验区进行研究、实验的经验。

6.年老体弱多病,不能坚持正常工作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保证完成项目者,不得充当项目组主要成员。

7.准备出国3个月以上者不得充当项目组主要成员。

第五条申请人应按要求认真填写项目申请书,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申请书送交项目申请的组织单位。

第六条项目申请的组织单位应对其所组织的各项目申请书进行资格审核并签署审核意见,于2000年2月15日前将申请书一式八份及软盘一并送交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第三章评审

第七条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应按规定时间组织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评审分初审与复审;评审本着民主、平等和公正的原则,择优立项。

第八条初审小组由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及有关人员组成,对申报材料与课程改革总体思路的一致性以及内容的科学性、组成人员的合理性进行审查。并向评审委员会提出项目承担者的建议。

第九条由著名的教育家、科学家、中小学教育实践工作者及有关人员组成评审委员会,对所有项目申请书和初审小组的建议进行复审,提出项目承担建议报告。

第四章审批

第十条项目的承担者填写《***项目实施计划》,由基础教育司审批。

第十一条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根据基础教育司的审批意见向各项目申请的组织单位发出立项通知书。

第五章管理

第十二条各项目组应严格按照《***项目实施计划》开展工作;如果确有调整研究计划的需要,必须报请基础教育司批准后方能调整;项目成果经评审委员会审查通过后,研究工作结束。

第十三条各项目组织单位应对项目进展情况及时了解、跟踪和检查,并向中心提供各项目进展情况报告。

第十四条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将通过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会的方式,了解、协调并把握各项目的工作进程和方向。

第十五条各项目的经费使用与管理应严格执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

科研课题申报经验分享篇7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年)》,规范和加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以下简称973计划)的管理,根据《关于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暂行规定》和《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973计划是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对我国未来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带动性的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主要支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领域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973计划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家公共安全和科技发展中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在世界科学发展的主流方向上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原始性创新成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基础,为未来高新技术的形成提供源头创新,提升我国基础研究自主创新能力。

第三条科学技术部(以下简称“科技部”)会同财政部制订973计划管理办法。科技部负责973计划的组织实施。

第四条973计划的管理原则:

(一)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强调自主创新、鼓励学科交叉、实现重点突破。

(二)坚持政府决策与专家咨询相结合的立项制度,坚持“择需、择重、择优”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三)坚持项目、基地、人才相结合,优先支持国家重点研究基地及优秀研究团队,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基础研究工作。

(四)坚持规范管理,完善各项制度建设,对项目的执行情况及完成结果实施绩效考评。

第五条973计划由中央财政专项拨款支持。加强对经费的监督检查,计划经费单独核算,专款专用。

第二章组织管理

第六条科技部负责973计划的组织实施,主要职责是:

(一)制定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

(二)制定实施细则及相关管理规定;

(三)编制年度计划,申报指南;

(四)负责申报受理、建立备选项目库、立项、评审评估、结题验收等工作,负责实施过程中的调整、协调、监督等工作。

第七条973计划以重大项目和研究专项的方式组织实施。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领域,通过重大项目实施;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等方面的工作通过研究专项实施,研究专项由若干重大项目组成。重大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由若干课题组成。

第八条科技部设立专家顾问组对973计划进行学术咨询。专家顾问组的主要职责是:

(一)开展973计划发展战略研究,对973计划组织实施中的重大问题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

(二)对973计划年度申报指南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

(三)受科技部委托主持立项综合评审和咨询工作;

(四)承担科技部委托的其他相关工作。

第九条科技部设立领域专家咨询组参与973计划项目组织实施的过程管理。领域专家咨询组的主要职责是:

(一)跟踪了解项目执行情况,定期向科技部提出咨询工作报告;

(二)对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向科技部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

(三)受科技部委托主持项目中期评估工作;

(四)承担科技部委托的其他相关工作。

第十条科技部设立973计划联合办公室,加强973计划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的协调和衔接。

第十一条在国家科技计划专家库中,采取随机抽取的方式聘请具有良好信誉的专家参与973计划的项目立项、监督验收、经费预算和绩效考评等有关评估评审工作,专家对评估咨询结果的公正性和科学性负责。

第十二条973计划组织实施过程中实行回避制度。专家顾问组成员和领域专家咨询组成员不相互兼任,不能参与项目申报或承担项目。在项目评审评估和验收等管理环节中利益相关人员应回避。

第十三条973计划组织实施过程中实行保密制度。在973计划项目评审评估、结题验收和实施过程中,评审评估专家和管理人员未经许可不能复制、透露或引用项目相关内容,不能对外透露评审评估过程中的意见和未公布的评审评估结果。

第十四条973计划实行公示制度,对立项计划、中期评估和结题验收结果等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五条973计划实行信用制度,对项目承担单位、课题承担单位及课题负责人、专家等在实施973计划中的信用情况进行客观纪录,并作为其参与国家科技计划活动的重要依据。

第三章立项

第十六条科技部征求相关部门重大需求,委托专家顾问组依据国家规划和部门重大需求提出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建议。科技部以专家顾问组的建议为基础,研究制定并年度申报指南。

第十七条中国大陆境内具有法人资格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可根据申报指南提出项目申请。申报单位通过主管部门、地方科技主管部门或直接向科技部申报项目。

第十八条973计划立项的基本要求是:

(一)符合年度申报指南要求,具有创新的学术思想,有明确、先进的研究目标,有科学、可行的研究方案;

(二)具有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研究团队;

(三)利用重点研究基地的研究条件,具有较好的研究工作基础。

第十九条重大项目立项评审一般需要经过初评、复评和综合评审三个步骤,以定性评价为主,定量评价为辅。

初评是同行评议,相关研究方向的同行专家依据项目申请书进行书面评审,从项目是否体现国家战略需求与科学前沿的结合、学术思路的创新性、研究方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研究队伍的水平和研究工作基础等方面进行评审。

复评是领域评审,本领域同行专家组成评审组进行答辩评审,根据领域发展需求和布局,从项目的重要性、科学性和创新性、研究队伍的水平、研究工作基础等方面进行评审。

综合评审是专家顾问组主持的战略咨询。所有领域的专家组成评审组进行答辩评审,从国家战略需求、项目的创新性及研究队伍的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评审。专家顾问组根据评审结果向科技部提出立项建议。

第二十条研究专项立项评审一般需要经过初评和复评两个步骤。科技部组建研究专项专家组,加强研究专项的总体设计和学术咨询。研究专项的立项程序是:研究专项专家组提出组织实施方案的建议,科技部审定组织实施方案并申报指南;科技部可委托专家组或相关专业机构对研究专项项目进行评审,提出立项建议。

第二十一条涉及国家安全、重大突发性事件等需要国家特殊或紧急部署的有关项目,科技部委托专家顾问组进行学术咨询,专家顾问组向科技部提出立项咨询意见。

第二十二条科技部根据专家评审结果和专家顾问组提出的立项建议,审议确定立项项目,聘任项目首席科学家,按规定程序批复项目计划任务书。

第四章项目实施

第二十三条项目首席科学家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项目首席科学家组建项目专家组,采取民主决策方式组织实施项目。

第二十四条项目一般设一名首席科学家。项目首席科学家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开拓创新意识;

(二)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三)具有良好的信誉,作风民主、严谨;

(四)将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项目的组织、协调与研究工作;

(五)在项目立项当年一般不超过60岁。

第二十五条项目首席科学家的主要职责是:

(一)制定项目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

(二)组织研究队伍,聘任课题负责人;

(三)把握学术方向和研究重点;

(四)开展学术交流,推动基础科学数据共享工作;

(五)接受科技部和财政部组织的检查,支持领域专家咨询组的工作。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研究方向、研究计划、研究经费等方面的重大调整,应由项目专家组民主决策。

第二十六条项目专家组一般由7—9人组成,其中不承担项目研究任务的同行专家应不少于3人。

第二十七条项目承担单位的主要职责是:负责项目经费管理,为项目实施提供条件保障,负责项目执行过程中形成的国有固定资产和研究成果的管理。

第二十八条科技部委托项目承担单位的主管部门或地方科技主管部门等作为项目依托部门,协助进行项目组织实施的监督与管理。项目依托部门的主要职责是:督促项目实施,协助处理项目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项目研究计划、调整方案和结题等提出审查意见。

第二十九条项目计划任务书是项目实施的依据。项目计划任务书由科技部与项目首席科学家和项目第一承担单位签订。项目首席科学家依据项目计划任务书同课题负责人和承担单位签订课题计划任务书,作为课题实施的依据。

第三十条项目实施实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项目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内容、课题设置、项目首席科学家等重大事项的变更,项目首席科学家和项目第一承担单位应按程序报科技部审批。

项目或课题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的,科技部视情况予以调整或终止:原定研究方案不可行;与国家其它科技计划内容重复;因项目承担单位承诺的配套条件不落实而影响研究工作的开展;有严重弄虚作假行为等。

第三十一条项目实施实行年度报告制度。项目首席科学家每年年底前应对年度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总结,并按规定要求向科技部提交年度总结报告。

第三十二条项目实施实行中期评估制度。项目实施两年左右进行一次中期评估,目的是进一步明确项目的研究计划和目标,调整和优化课题设置、经费和人员配置。中期评估由科技部委托领域专家咨询组主持进行,重点评估项目的工作状态和研究前景。根据中期评估,科技部与项目首席科学家和项目第一承担单位签订项目计划任务书调整方案;项目首席科学家与课题负责人和承担单位签订课题计划任务书调整方案。

第五章结题验收与成果管理

第三十三条项目实施期满应进行结题验收。若由于客观原因需要提前或延期结题,项目首席科学家应商项目依托部门向科技部提出提前或延期结题的申请。项目延期结题的时间一般不超过三个月。提前或延期结题项目的结题验收工作由科技部统一安排。

第三十四条结题验收工作包括课题验收和项目验收两个阶段,项目验收在课题验收的基础上进行。课题验收应在项目结题后一个月内完成,项目验收一般在课题验收后二个月内完成。

第三十五条项目验收主要依据项目计划任务书、项目计划任务书调整方案和项目结题验收总结报告。课题验收主要依据课题计划任务书、课题计划任务书调整方案和课题结题验收总结报告。

第三十六条课题验收由项目首席科学家主持,会同项目依托部门组建课题验收专家组,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总结与评估。

课题验收重点是课题计划任务完成情况、研究成果的水平及创新性、课题对项目总体目标的贡献、研究队伍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情况等。

第三十七条项目验收由科技部负责,委托项目验收专家组分领域对项目研究计划完成情况、实施效果和优秀人才培养情况等方面进行验收。

项目验收的重点是项目研究计划完成情况、项目实施效果、研究成果的水平与创新性、项目首席科学家作用、研究队伍创新能力、优秀人才培养情况,以及项目组织管理等。

第三十八条在项目验收中,项目实施效果的评价按项目类型有所侧重。对于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综合交叉等领域的项目,重点评价研究成果预期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实质性贡献和作用;对于重要科学前沿领域项目,重点评价研究成果的原创性和科学价值、对学科发展的推动作用及国际影响。

第三十九条建立规范、健全的项目科学数据和科技报告档案。项目承担单位和课题承担单位按照科技部有关科学数据共享和科技计划项目信息管理的规定和要求,按时上报项目和课题有关数据。科技部委托科技信息服务机构建立973计划项目和成果数据库,实现信息公开、资源共享。

第四十条项目实施形成的研究成果,包括论文、专著、专利、软件、数据库等,均应标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资助”及项目编号。

第六章附则

第四十一条973计划经费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四十二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科研课题申报经验分享篇8

关键字:高职院校,科研现状,提升,措施

《中国青年报》先后于2009年11月16日和23日刊发《谁说高职院校不能搞科研》和《勿让科研成果成为高职院校的“短板”》两篇文章,引发了一场关于“高职院校是否应该搞科研”的争论[1]。2011年6月27日,首届全国职业教育科研工作会议在天津召开,会议提出加强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精神。然而,时至今日,高职院校是否有必要、有能力搞科研的争议仍然不绝于耳。

一、我国高职院校科研现状

2015年,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与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高职教育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知网平台(CnKi),对我国200所国家示范性和骨干职职院校2010年―2014年间的主要科研成果进行调查,通过对多方面科研竞争力的对比与分析,揭露出我国高职院校的科研发展水平[2]。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职院校科研发展极不平衡,且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科研总体水平较低,68%的高职院校在部级课题的数量上接近零。因此,提高科研水平已成为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提升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师科研水平的措施

(一)加强教育引导,培养科研意识

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大多是从中专转变而来,一方面,部分院校教育思想尚未能完全转变,很多人都认为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只需要把学生教好就可以了;另一方面,很多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以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学院为例,目前14、15级在校生有四千多人,专职教师75人,其中青年教师占教师人数近80%,师生比h远小于教育部要求的1:18,每位专职教师平均周课时为16-22节,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开展科研工作

高职院校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青年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科研价值观和学术道德规范,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让青年教师充分认识到开展科研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科研管理部门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多向青年教师宣传科研先进事迹,帮助青年教师了解宏观科技政策,沟通科技项目计划信息,传授申报经验与技巧,使青年教师自觉、自愿的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3]。

(二)强化政策激励,激发科研动力

有效的激励机制是青年教师创新能力的动力和源泉,高职院校应推行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激发青年教师的科研动力。一方面,高职院校应改变同酬现象,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加大科研奖励,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在工资、奖金等方面要进一步向青年教师倾斜,从制度上鼓励激励青年教师参与科学研究的热情;另一方面,对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教师和团队除了给予经济上的奖励外,还应将其作为优先晋职、晋级的重要依据之一,以充分调动和激励青年教师的科研动力。

(三)注重团队建设,营造科研环境

青年教师一般职称不高、工作时间短、经验缺乏,导致课题申报难成功。为使青年教师在科研工作中少走弯路,尽快提高其科研能力,可以进一步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团队运作是培养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沃土,在很多本科院校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在高职院校还处于起步阶段。

科研团队一般应由老、中、青3代教师组成,实行传帮指导,以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其中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教授负责申请课题,制定研究目标和研究方向,并帮助缺少科研工作经验的青年教师进行科研,将自己在课题申报、科研活动、课题研究、发表文章著作等方面的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另一方面,青年教师也应虚心向老教师学习,从参与课题研究开始,搜集数据、撰写论文,到申报立项课题,扎扎实实地锻炼,在实践中学会研究的方法,逐步提高自身科研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四)改善科研条件,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高职院校要努力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使青年教师对科研保持热情,充满信心:①合理安排青年教师的教学与科研任务,保证青年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科研;②举办科研培训讲座,定期邀请科研骨干和专家到校分享成功的经验,介绍各类科研项目申报、管理、检查、鉴定、结题的具体要求,各种教科研成果的评奖方法、程序等,支持青年教师多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鼓励青年教师到高水平的学校、机构进修或深入到生产第一线;③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建立科研实验活动基地,购买科研设备,为教师开展科研提供必要物质条件。

参考文献:

[1]孙毅颖.对高职院校科研问题争论引发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年12期.

科研课题申报经验分享篇9

随着社会科技的全面进步,高校的学科设置呈现滞后的局面。世界各国都在研究本学科的基础上,对学科结构进行的调整。综合而言,出现如下趋势:第一,科学发展与社会需要促进了知识生产方式的改变,要保持学科优势,就必须对有限的学术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实现最优组合;第二,打破了过往的学科壁垒;第三,交叉学科、优势学科群在各国应运而生,而原有的学科概念已逐渐模糊化。因此,如何对待现有学科研究方向、加强产学研的结合力度、加强学科队伍建设、整合相应学科资源,形成一个具有一定竞争实力、特色突出、分工合理、相互配套的优势“学科极”,成为基础医学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

1.1我国基础医学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所大学是否具有竞争优势,主要是看其优势学科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1],而基础医学作为重要基础学科,是为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军事医学、乃至整个卫生事业培养卫生人才的重要载体,其学科地位至关重要。从现状来看“,国内专业性医科院校所设的基础医学学科存在规模散,结构、布局不合理,人员、仪器设备零乱分散,且重复设置,有限的资源不能得到合理有效利用等问题”。[2]某些学科研究缺乏创新,研究内容脱离社会需求;一些学科研究虽适应社会需求,但缺乏竞争力,不能发展壮大。这些学科往往缺乏合理有效的研究梯队,实验仪器设备陈旧残缺,无法胜任重大科研项目,从而影响学科建设。

1.2“学科极”概念应运而生

“学科极”是打破学科界限,将若干具有相同级次的学科进行有机整合,以形成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多学科综合体。“学科极”并非简单的学科组合或者罗列,而是个相关学科的高度综合,是学科之间交错纵横渗透,围绕某一共同领域有机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综合集成的结果。

1.3“学科极”概念对于高校学科建设的普遍意义

“学科极”打破传统学科界限,使师资、仪器设备、科研场所、科技资料等教育科研资源实现自由共享,实现多学科有机的整合,建立起多学科合作平台。这种整合使原有的学科特色更加显著。同时又能带动学科群内一些比较薄弱的学科的发展,形成新兴的优势学科。这样的良性循环使学校能拥有众多的前沿技术和一批有活力的优势“学科极”,从而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2用“学科极”思想指导基础医学学科建设

当前单一的学科知识体系已经难以揭示物质运动的错综复杂的内在联系,必须借助于多学科知识的参与和聚焦才能够透视隐藏在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我国医学学科建设与科技发展与在向高度综合、共生发展、交叉渗透、优势互补的方向发展,用“学科极”思想指导基础医学学科建设是学科建设发展的新趋势,对高校学科结构优化人才培养资源共享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1打破传统院系设置,构建“学科极”发展框架我院12个主干学科按传统的学科科目设置分类,分为4个基础医学学科和8个生物学科,这样的传统建制有助于学科的纵向深化但是,在高校承担产学研多样职能的今天,对于跨学科的综合性课题研究来讲,体制性的障碍严重阻滞了学科建设的发展。按照“学科极”思想,第三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打破以专业为核心的传统学科设置结构,在原有学科交叉渗透的基础上,按照大学科观、大人才观、大协作观、大资源观和大成果观的指导思想,组织相关专家进行了多次学科论证,逐步形成了以重大科学问题为纽带,以现有教学、科研平台为依托的“学科极”框架(见表2)。

2.2“学科极”思想在基础医学学科建设中的初步运用为打造优势“学科极”,扩大学科交流领域,近年来我们以“学科极”为单位,不断发挥人才集中、学科综合的优势,在学术研讨、攻关研究、课题、成果申报、研究生培养以及教学改革等方面深入开展协作和合作,不仅实现了特色优势学科的提级升位,还不断提升了基础学科的整体实力。

2.2.1科研产出情况课题申报的成功已成为体现一个单位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自“学科极”思想提出以来,我们在各级各类课题申报过程中均实行由科室论证“、学科极”论证、管理单位论证组成的“三级论证体系”,使我院课题申报的数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十一五”期间,我院共获立项课题316项,经费1.2亿余元,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前期研究计划、国际合作研究等课题取得了突破。自主发表国外SCi论文207篇,影响因子5分以上14篇,单篇最高9.38(pnaS)。获中华医学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军队、省部级二等奖9项,申请、授权国家专利72项。以“学科极”模式成功申报“重庆市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军队“530”重点建设学科等一批创新平台、重点学科的建设任务。

科研课题申报经验分享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运行模式;管理制度

作者简介:董德民(1964-),男,浙江绍兴人,绍兴文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浙江绍兴312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2012年度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一般项目(项目编号:Y20120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191-02

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是高校组织与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科学研究与设计创新的重要教学场所,对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几年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和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投入了不少资金和场地,硬件建设初具规模,但如何让基地良好运行,真正发挥其作用,尚在探索之中,基地运行与管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对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运行模式与管理机制的研究非常重要和必要。

一、研究现状

有研究者提出了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运行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杜成斌、尚作萍指出:由于经费有限,基地资助的创新项目数还比较少,参与的学生数也不多,指导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教师的积极性也需要提高,学校需重视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工作,出台相应的措施给予支持。[1]彭刚等提出学员在他们的物理创新实践基地进行创新实践活动的势头不容乐观、现实严峻,主要的问题:单一创新基地学员的数量和质量呈下降趋势;缺乏科学合理的创新实践课题,既有创新性又适合学生做的课题较少;竞赛型的创新课题不足;指导教员队伍的知识结构有先天性缺陷。[2]周勤飞、汪学荣、罗宗刚提出动物科学专业校内实践基地运行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管理有难度、运行经费高。[3]

对于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运行模式,刘海峰、温刚、崔涛指出基地运行模式有学生科研模式,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小组模式,科技创新学科竞赛模式,社会工作模拟训练模式,创业实践训练模式等。[4]潘立、柴国钟、彭旭东也提出创新基地的运行模式主要是学校为企业提供科研、教育的支持,企业为学校和学生提供良好的科研实践平台,形成多赢局面。[5]周勤飞、汪学荣、罗宗刚提出动物科学专业校内实践基地运行模式:校企共建模式、科研带动模式、学生创业实践模式。[3]

对于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的管理机制方面,孟凡斌等指出科学的管理和现代化的管理就会使实践基地的运转正常,显得有活力和生机,社会效益不断增强。因此,对实践基地实行了全开放式管理模式,以学生管理为主(成立实践基地学生管理小组,安排学生轮流值班),教师管理为辅(系内指定一名教师协管),并长期对学生开放;同时还自主开发了相应的管理软件,对实践基地的运作实行全程化计算机管理。[6]邢福、王丽提出以科技创新学科竞赛带动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多渠道进行经费筹集,改革考评体系,构建激励机制等。[7]路安明指出水产科教创新基地用建章立制的管理方式,有偿服务的收费制度,来协调教学实践环节与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服务社会之间的关系,制定符合自我发展的机制,确保基地运作顺利有序地开展。同时,基地依靠科研项目,提升基地科技含量,对养殖新品种和养殖新模式的推广,起到示范辐射作用。[8]

二、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

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有多种培养途径和方法:在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专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中设置一些创新实验项目;在课余时间开设一些有意义的、学生也感兴趣的开放性创新实验;开展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学科竞赛;提供给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从社会实践中得到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

建设思路:充分利用现有各种各类实验室、实践基地的软硬件资源,使这些资源能得到共享和有效利用;树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理念;建立健全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的运行制度,实施规范化管理。

师资队伍建设:具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创新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完成培养创新性人才目标的保证,基地应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师资队伍的建设,包括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师资培训,努力提高基地教师的创新实践能力。也可聘请基地外人员担任基地师资,或采用软性引进的方式来充实基地师资。

项目建设:具有一个数量充足、质量有保证的大学生创新实验或实践项目库是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有效运转的保障,基地必须花大力气建立内容充实、目的明确、可操作性强的各种创新实验或实践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训练,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学生通过参加学科竞赛来获得相应的成果。

三、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运行模式

1.开放性实验模式

开放性实验模式就是基于基地拥有的创新实验或实践项目库,由学生进行选择与申请,通过基地审核同意,进入基地,在基地的组织下开展创新实验或实践项目,有的项目教师可先进行培训指导,然后学生自主实践;有的项目一开始就让学生自主进行,教师只做适当指导。总的来说,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必须强调实践项目开展的自主性。完成实践项目后,成果应提交基地进行验收,合格后可给予一定的创新学分进行激励。[9]

2.兴趣学习小组或大学生协会模式

构建自主学习实验项目体系,设置自主学习实验项目咨询教师,帮助学生选择与设计实验项目方案,构建个人能力培养体系。成立自主学习实验兴趣小组或学生协会,选定组长和会长,定期进行实验活动,老成员带新成员,持续发展,并配备一定指导老师进行实验指导。建立自主学习实验的网络管理平台,实现实验优质资源的开放共享,以及自主学习开放性实验的有效管理。在平台上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和互动交流。

3.学科竞赛模式

随着教育管理部门和各高校对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具有创新性的学科竞赛涌现了出来,如电子设计竞赛、结构设计竞赛、电子商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eRp沙盘竞赛、统计调研竞赛等。这些竞赛对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有很好的作用,认真参与的学生,从中可以获得课堂教学中无法获得的知识与能力,较大地提高综合素质。基地应设立各学科竞赛分基地,开展各项学科竞赛活动。

4.校政企联动模式

目前学校、政府和企业都在大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学校投资新建扩建了许多实验室、实践基地,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企业也为大学生提供了许多创新实践项目,因此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可积极运用学校的软硬件资源、政府的政策和企业实践项目,构建校政企联动模式,提供创新实践平台,让大学生能在这个平台上接触社会、实践训练,获知成才。

四、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的管理机制

1.设立公选开放性实验项目

依据对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结合各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的软硬件情况、师资情况及特色,开设让学生公选的开放性实验项目。如在经济与管理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可设立证券模拟交易、国贸单证、多媒体设计、eXCeL建模等多个公选开放性实验项目。

2.允许设立自选项目

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应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结合专业学科,从自身特点和兴趣出发,自行选题和设计实验实践项目方案,并进行实施,通过数据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努力提升自身各方面的能力。自选项目也可结合各种学科竞赛来设计,也可结合学生兴趣或学生和老师的科研项目来设计。

3.项目申报与实施

公选开放性实验项目,一般可在每学期初由创新实践申报,各班由学习委员负责,组织学生填写《开放性实验项目申请表》,并以班级为单位将申报表上交基地,基地审批同意后,于规定的时间里在老师指导下有序地进入基地进行实践活动,并以老师讲授+学生自主实验+老师辅导的模式进行,实验完成后要求撰写实验报告,提交相关实验作品,基地进行验收。

自选项目可以以个人或组为单位随时向基地申报,填写《创新实践训练计划项目申报表》。申报要求目标明确、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可行。在认真填写训练计划申报表的前提下,基地审批同意后,进入基地进行实践活动。学生可自己聘请或基地推荐指导老师,实践活动完成后提交相应作品或技术成果,验收。

4.项目成果的管理

项目成果的存档。项目验收后提交的实验报告、实验作品或论文等成果,由基地存档,并登记成册。并可根据学校规定给予相应的学分与奖励,同时也允许实践项目的失败与不完全成功,强调过程的训练与所得。

优秀项目的推荐。对于好的作品和成果优先推荐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对参加开放性实践项目取得优秀成果的学生优先考虑评奖评优。

指导教师的考核。为考核和激励教师参加开放性实践项目的指导,基地要对开放性实验实践项目进行合格验收,核实教师的指导工作量,并对教师指导工作发放一定的课时津贴。

参考文献:

[1]杜成斌,尚作萍.依托力学实验创新基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4):182-185.

[2]彭刚,何焰蓝,丁道一,刘一星.开放式学生物理创新实践基地运行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34(2):74-76.

[3]周勤飞,汪学荣,罗宗刚.动物科学专业校内实践基地运行模式探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3,(1):33-34.

[4]刘海峰,温刚,崔涛.大学生创新基地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8,(3):1-2.

[5]潘立,柴国钟,彭旭东.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建设与运行模式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9,(12):72-75.

[6]孟凡斌,杨永东,曾庆立,等.高校电子技术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与运行模式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2,(4):66-68.

[7]邢福,王丽.大学生创新基地的构建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完善[J].实验室科学,2009,(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