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产业监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15:15

新兴产业监管篇1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安监局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授予“全国安全生产监管监察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成为2016年浙江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

近年来,吴兴区安监局坚持“围绕中心大局转,跟着全区发展走”,坚守安全红线,深化隐患治理,加强监管监察,促进责任落实,为吴兴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干事创业队伍为基

“江表大郡,吴兴为首”。吴兴区是湖州市中心城区所在地,全区下辖12个乡镇街道和1个高新区,总面积871.9km2,户籍人口60.2万。

成立于2004年11月的吴兴区安监局,现有人员33名,主要承担矿山、危化(烟花爆竹)企业安全监管,其他工矿商贸企业的综合监管,指导、协调、督促全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承担区安委办的日常工作等。

吴兴区安监局党组书记、局长郭士忠作为这支队伍的“火车头”,深刻体会到“工作要靠人来做,安全要靠人来抓”,他坚持把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头等大事来抓。该局经常组织干部职工参加各类培训和讲座,鼓励全体人员深入一线调研走访。

2011年以来,吴兴区安监局党组成员几乎每年都有变动,全局始终把维护团结作为干事创业的第一要求,班子成员严格自律,工作中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同志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补台,真正做到用心谋事、团结共事、合力成事。

面对“基础薄弱、基层乏力”现状,吴兴区安监局持续加强基层安监站规范化建设。在安监站,办公电脑、照相机、安全帽、防护眼镜、防尘口罩等都是安监员的标配。按照乡镇不低于8人、街道不低于5人的标准,吴兴区配齐一线监管队伍,并率先探索了安全生产执法权限委托。2016年,该局又将3万元以下处罚权委托给乡镇安监中心,夯实了安全生产监察基础。

目前,吴兴区安监队伍编制人数114人,其中高新区、各乡镇街道安监中心核定编制93人;全区165个行政村、69个社区(居委会)均配备一名安全网格员,实现安全监管全覆盖。安全生产在乡镇、街道有了落脚点,干起工作自然事半功倍。

近5年,吴兴区在湖州市政府安全生产考核中连续位列第一,吴兴区安监局连续5年在湖州市安监系统考核中评为优秀,先后获得了安全生产月省级先进单位、浙江省“安康杯”竞赛先进集体,该区有3人被评为“平安湖州”建设先进个人,2人被评为全国安全生产监察工作先进个人,1人获评全国“百姓生命保护神”荣誉称号。

围绕中心转跟着发展走

近年来,吴兴区安监局“围绕中心大局转,跟着全区发展走”,积极向区委、区政府建言献策,当好安全生产参谋。2011年以来,先后提请党委政府出台了11份关于全区安全生产工作的文件,提请区委常委会每年不少于2次、区政府常务会每年不少于4次,专题研究安全生产工作。且在春节、国庆等重要节庆之际,区4套班子领导都会带队深入基层检查安全生产工作。

安全生产工作不是“单打独斗”。吴兴区安监局更是充分发挥区安委办统筹、协调职能,抓好全区安全生产工作的组织、协调。该局针对吴兴区产业特点和安全生产现状,率先提请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吴兴区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暂行规定》,推动区委书记及区长与区政府分管平安的副书记、区政府各位副区长、高新区及各乡镇(街道)党政领导、区级部门党委(组)负责人签订“一岗双责”责任书。

推动乡镇(街道)党委发挥总揽安全生产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高新区、各乡镇(街道)建立以书记、镇长(主任)为主任的安全生产委员会,落实了“一岗双责、齐抓共管”责任。

把“安全生产,人人有责”从制度上固定下来,抓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实际控制人的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安全生产管理实现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按照“五覆盖”要求,吴兴区安委办每年不少于2次向区委组织部、区纪委(监察局)通报安全生产情况,为领导干部的政绩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为促进吴兴区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吴兴区安监局从2013年开始,每年制定出台《年度安全生产(消防)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量化考核细则,对13个乡镇街道和区安委会成员单位实行个性化考核,严格落实《吴兴区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实行年度目标奖励制。

按照全员定责、监管定位、排查定级、培训定岗、信息定时、奖惩定格的“六定原则”,坚持开展乡镇(街道)安监站工作季度排名考核;出台《安全生产(消防)责任片区负责人季度考核办法》,对全区63名一线片区负责人进行考核,促进安全生产责任和工作措施的全面落实。

创新开展“智慧安监”平台建设

2012年以来,吴兴区安监局先后承办省级安全生产工作现场会2次,领办市级以上试点6项,安全生产创新工作一直走在浙江省前列。

针对中心城区历史遗留患突出特点,吴兴区探索难点安全隐患“拔钉式”的“一季一重点”综合整治模式,举全区之力解决短板问题。童装行业、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出租房屋等“硬骨头”被成功啃下,吴兴区实现了安全生产“三项指标”连续下降,5年来未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为有效解决基层管理中监管力量少、任务重的难题,吴兴区安监局在2014年创新开展“智慧安监”平台建设,为全区61名一线安监干部配备了手持终端机,依托“智慧安监”平台,推行安全监督管理行为的信息化监管、智能化监测,取得了明显成效。

近年来,吴兴区安监局在“科技兴安”工作中成果颇丰。2012年,全区矿山企业实现了“可视化管理”,走在了浙江省前列。2013年,全区危化生产企业和9家储存场所全部实现可燃气体浓度实时监测预警。2014年,开发“智慧安全(消防)”移动终端。2015年,开展“智慧用电”系统试点,目前已在童装、危险化学品、木业和人员密集场所4个行业(领域)落实安装1100余套。

新兴产业监管篇2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质量发展纲要》,统筹推进“三化”、实施“三动”战略,巩固深化质量兴市活动成果,不断加强质量管理,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整体水平,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部门协作联动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质量工作机制,为促进“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做出贡献。

二、主要目标

(一)产品质量目标。全市产品质量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到2015年,全市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0%以上;产品质量安全指标达到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全市钢铁、葡萄酒等重点领域的主要产品90%以上按照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3,进入全省前三位;医药生产企业达到2010年修订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产品100%达到中国药典2010版标准;传统产业规模以上企业80%引入卓越绩效等先进质量管理方式方法;培育省质量管理奖企业4户、省质量管理先进企业8户,中国驰名商标达到15件,省著名商标达到80件,省名牌产品达到65个;新增有机、绿色、无公害认证产品100个以上。

(二)工程质量目标。完善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监管机制,优质工程率逐年提高。到2015年,大中型工程建设项目一次性验收合格率达到100%,优良率达到50%以上,其他工程一次性验收合格率达到98%以上。符合国家建筑节能标准的新建工程达到100%,建筑工程节能效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30%,新型建筑节能材料应用普及率达到30%以上。争创建设工程鲁班奖1个、省土木工程奖2项,全市重点工程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三)环境质量目标。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手段,全面改善城市与农村的环境质量。到2015年,全市国控重点污染源治理全面达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达到国家要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量5年累计下降16.3%;市区和各县(市)政府所在地空气质量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达到292天,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高于国家三类水质要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内。

(四)服务质量目标。加强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建立和完善服务业质量监管机制,服务业质量整体提升。到2015年,初步建立商贸服务行业服务质量评价标准,完成制订、修订服务业地方标准30项;培育商贸服务业企业品牌(“中华老字号”、“老字号”)15户。推进旅游、商贸、交通、物流、医疗等服务业质量标准建设,打造服务业精品项目20个,选择1—2户服务业项目列入省级服务标准化试点;服务行业综合顾客(用户)满意指数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

三、重点任务

(一)强力推进宏观质量管理。

1.把质量工作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扶持一批名优产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扶持骨干企业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推进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责任单位:市发改委)

2.制定工业和信息化行业质量振兴规划和年度工作方案。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拓宽和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引导和鼓励工业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创新,扩大企业生产规模,提升企业装备能力和技术工艺水平,加快新产品开发,加速更新换代,提升工业产品质量整体水平。支持和培育工业和信息化企业做大做强,完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和标准化建设。加强企业人才培育,促进对外交流,充实质量管理领域学科带头人和技术专家队伍。(责任单位:市工信局)

3.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积极推动技术研发和质量攻关,加快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培育一批科技型企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技术创新研发平台。通过技术创新,依靠科技手段,不断提升企业标准化管理和产品质量水平。(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二)强力推进产品和商品质量监管。

1.加强生产企业产品质量监管。贯彻落实好《质量发展纲要》,实施以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检验和随机抽查相结合的监管模式,科学确定监督抽查产品种类,扩大抽查覆盖面,加大对重点产品的抽查频次;监督企业依法依规建立和完善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立和完善质量问题追溯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落实法定代表人和主要负责人对质量安全的首要责任,落实企业质量主管人员对质量安全的直接责任,严惩质量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失信企业“黑名单”制度、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失信企业惩戒制度和市场退出制度;加快推进质量诚信评价体系建设,构建质量信用信息交流平台,根据企业信用状况,建立质量信用分类等级,并实施分类监管;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努力壮大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企业,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责任单位:市质监局)

2.加强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全面推行网格化监管模式,组织开展流通环节商品质量监测和食品质量快速检测工作,严格执行产品查验、进货记录、不合格食品退市等“十项”自律制度,严肃查处重大经济违法违规案件和商标侵权行为,维护企业和消费者合法权益,有效遏止不合格商品进入流通市场。(责任单位:市工商局)

3.加强药品质量监管。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严格准入制度,全面落实新版Gmp和新版药典标准。加强药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教育培训,对药品生产环节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监管,加大日常监督检查和抽验。督促企业加强药品安全质量体系建设,完善企业质量保证制度,全面提升企业自身的检测能力和水平。2012年9月31日前,药品生产企业必须具备产品全项检验能力,确保医药产品合格率达到100%。(责任单位:市食品药品监管局)

4.加强进出口商品质量监管。严格进出口商品及进出境动物的检验检疫,提高出口商品检验合格率,建立完善各项监管和预警机制,有效防止各种疫病疫情传入传出,保证出入境商品质量安全,维护我市企业的信誉和形象。(责任单位:市检验检疫局)

5.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管理。

(1)建立食品安全综合管理和防控体系。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统一协调机制和综合考核机制,落实食品质量安全应急预案各项措施,组织开展食品安全隐患排查、整顿治理和联合检查,确保我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有效联动、综合监管,杜绝发生食品安全事故。(责任单位:市食安办)

(2)加强初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初级农产品质量监管制度及防控预案,科学指导种植、养殖户做好疫情监测和病害防治,严防各类违禁药物流入我市农产品市场。所有种植、养殖户要建立档案台账,全程记录购入、使用、保存等环节,做到可查、可控、可追溯。加大对种植业农药残留、养殖业药物残留的检测力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逐步提升。(责任单位:市农委、水利局、畜牧局)

(3)加强对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的监督管理。组织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预警工作。建立食品安全救治应急预案;做好预防流行病调查防控和应急救治;及时搜集、分析食品安全救治动态信息,有效避免食品安全事故的蔓延、扩大、升级。(责任单位:市卫生局)

(4)加强对流通环节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监督管理。实行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电子化管理,对食品经营者全面实施食品售前网络备案,严肃查处虚假食品广告等违法行为,有效控制不合格食品进入市场流通。(责任单位:市工商局)

(5)加强对生产加工环节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监督管理。实行辖区、分类监管,将全市分为五个辖区,每个辖区指定专人负责,定期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将企业分为a、B、C、D四类,对管理好、质量稳定的a、B类企业,减少检查频次,对质量不稳定的C、D类企业加大检查频次,认真开展“安全大检查、隐患大排查、问题大整改”活动,推动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贯彻实施安全标准,保证食品安全。(责任单位:市质监局)

(6)加强餐饮服务环节食品质量规范管理和安全保障。严格认证和审批餐饮服务许可证的发放,加大对餐饮服务业和学校、机关、企业食堂及重大餐饮活动的食品安全监管,严厉打击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非法使用不符合国家标准的食品添加剂的违法行为,避免发生食物中毒事故。(责任单位:市食品药品监管局)

(三)强力推进工程建设质量监管。

1.建筑工程。从设计源头入手,强化施工过程监管,严把材料进场关,杜绝瘦身钢筋、达不到标号的水泥等不合格材料的使用。加大质量监督巡查、抽查频次和质量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利用建筑质量监督网站建立不良记录公示平台,及时向社会公布不良行为,强化社会舆论监督,确保全市建筑工程竣工工程质量达到国家规范标准。(责任单位:市城建局)

2.道路工程。严格执行国家公路建设规范标准,建立全过程工程质量监管机制,制定和完善施工企业质量保证制度,严厉处罚不合格、不规范行为,加大重点公路和道路工程的质量监督和管理,确保公路建设项目工程质量达到国家规范标准。(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城建局)

3.水利工程。高标准设计,高质量施工,严格监控原材料及中间产品质量,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监督,加大隐蔽工程、关键部位的监管力度,现场核备率达到60%以上。落实工程质量责任制,重点监督全市29座小一型水源水库防险加固工程,确保县城以上城市防洪工程质量达到预防50年一遇以上洪水标准,其他工程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要求。(责任单位:市水利局)

(四)强力推进环境质量监管。

全面掌握、分析、评估全市生态及环境质量状况,适时提出监管、整治意见;结合全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大力实施农村环境污染整治,全面提升农村环境质量;加强污染防治,全力推进通钢烧结机烟气脱硫工程及电厂、大型水泥厂等燃煤锅炉的脱硫治理工程,广泛推广热水替代燃煤锅炉技术;加大饮用水源保护力度,重点针对哈泥河水源流域面源污染和局部点源污染,进行系统治理,严格执法,严厉监管,依法取缔1、2级水源保护区内的所有排污口,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确保全市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责任单位:市环保局)

(五)强力推进服务质量提升。

1.制定服务业发展战略和提升服务质量措施,全面提升商贸、卫生、教育、现代服务业等服务质量水平,确保我市生产业、生活业顾客满意度指数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责任单位:市发改委)

2.制定服务贸易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建立品牌培育、推广和保护机制,培育商贸服务业企业品牌,扶持一批带有地方特色的服务产品和服务质量优秀的商贸服务业企业跻身国家和省级知名品牌行列。促进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有机结合,抓好农超对接、厂商对接、连锁经营。实施“放心酒”、“放心肉”、农村“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标准化农贸市场工程”,让百姓放心消费。(责任单位:市商务局)

3.全面提升旅游业服务质量和旅游安全水平,建立健全旅游服务业标准体系,制定并下发行业评比标准,评选出“全市最佳旅行社”、“全市最佳导游员”、“最佳旅游村镇”、“最佳生态旅游谷”。加强旅游应急处置和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我市旅游环境和服务质量,保障旅游安全。(责任单位:市旅游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深入开展质量兴市活动的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市质量兴市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全市质量兴市活动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办公室设在市质监局,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形成联动机制。各县(市、区)政府、医药高新区管委会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切实加强领导,积极组织开展质量兴市活动。

(二)全力推进质量兴市活动目标任务的落实。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质量兴市工作作为各级政府及部门工作的重点任务,加大实施力度,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责任主体,落实目标任务,保障活动经费。实行质量兴市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年末召开一次联席会,由分管市长或秘书长主持,各相关部门汇报当年的质量兴市工作,部署下年度目标任务。

(三)严格做好深入开展质量兴市活动的考核。市质监局牵头制定质量兴市活动目标考核细则,落实质量兴市工作责任制,将重点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项目,每年考核一次。对质量兴市工作考核目标任务成绩突出的地方、部门及企业,市政府将给予表彰奖励。各县(市、区)、医药高新区要结合本地实际,建立考核制度,定期进行考核。各相关部门要在年初制订本部门的质量兴市工作计划,并于每年1月15日前报市质量兴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完善质量兴市活动举报机制。各地、各部门要设立举报投诉电话,安排专人受理举报投诉,及时梳理,严格履行法律程序,对核实确凿的举报案件,要依法严肃处理。

(五)建立健全质量工作扶持机制。发改、财政、税务、金融等部门要加大对名优企业的扶持力度,及时研究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企业也要加大对提高质量、结构调整和新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确保自身生产经营可持续发展。

新兴产业监管篇3

(一)市推进质量振兴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市推进质量振兴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考核检查和督促指导工作。

(二)每年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召开全市推进质量振兴工作联席会议,总结上一阶段工作开展情况,分析全市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状况及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确定下一步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研究其他应由联席会议讨论决定的重大事项。

(三)按要求对各县区推进质量振兴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组织考核,并通报考核结果。

二、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职责

(一)督促协调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落实领导小组会议作出的各项决定,加强与各成员单位的沟通、联系,及时掌握汇总各成员单位工作进展情况。

(二)负责收集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推进质量振兴年度工作计划,拟定全市推进质量振兴年度工作计划,提交领导小组审定后,印发各成员单位实施。

(三)负责组织开展年度考核工作,及时通报有关情况。

(四)承担领导小组会议的具体筹备和组织协调工作,建立健全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工作制度。

(五)承担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事项。

三、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

(一)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全市推进质量振兴的相关工作。

1.市质监局:按照国家质量工作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强对全市质量工作的宏观指导,全面组织实施质量振兴工作;指导和帮助企业提高标准化建设水平,建立完善计量检测和质量管理体系;组织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引导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和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加强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等领域在用强检计量器具的监督管理;总结推广企业先进的质量管理经验,引导企业应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实施名牌战略,培育和发展名牌产品;建立企业质量档案,推进企业质量信用体系建设,开展企业质量信用等级评价;组织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食品生产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开展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从源头上抓好质量,实施产品质量跟踪检查与信息制度;积极开展打假治劣、扶优扶强活动,依法规范生产企业质量行为。

2.市工商局:负责依法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加强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依法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虚假广告和商标侵权等违法违规行为,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3.市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省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强化对建设工程项目规划、勘测、设计、施工、监理全过程的质量管理,重点突出从业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和交付使用等环节的监管,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市交通运输局要按照国家相关服务质量标准要求,提高营运服务质量管理水平,改善服务设施和条件,全面提高服务质量。

4.市教育局:负责开展质量知识的普及教育工作,重点加强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与质量相关专业的学科建设,指导积极探索开设质量管理、标准化等相关课程,培养质量管理专业技术人才。

5.市农牧局、市林业局:负责全面实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保证农产品符合质量安全标准要求;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推广农业标准化示范成果,推广应用优质出口农产口标准,加快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牌农林产品。加强林业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不断完善林业建设标准和规范,建立营造林和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和工程质量评价机制,实施科学管理,确保林业工程质量。

6.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委:负责将质量工作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行业质量振兴规划,制定实施扶持名优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和措施;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依靠技术进步和产品结构调整,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大力支持高科技产业发展和新产品研发,加快科技进步,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7.市科技局:负责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鼓励企业建立高新技术研发机构,不断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快自主创新成果和专利技术向产业化转化。

8.市财政局:负责落实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推进质量振兴政策经费保障工作,并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9.市卫生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等法律法规,严厉查处食品、药品行业的违法违规行为,负责监督和引导医疗卫生机构及食品药品生产、销售企业严格执行国家服务质量和产品质量标准。

10.市环保局:负责环保目标责任制的落实,进一步细化完善各类环评标准及污染物排放标准,切实做好环境质量监测和监督工作;鼓励企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

11.市安监局:负责全面推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加强对高危行业和重点生产经营场所的监管,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12.市统计局: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会同市质监局积极探索建立质量指标评价体系,逐步将重要质量指标纳入统计范围,收集质量信息数据,开展质量竞争力测评。

13.市商务局、市旅游局:按照国家相关服务质量标准要求,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加强职工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改善服务设施和条件,大力推行服务承诺制度,强化行业自律,全面提高服务质量。

(二)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质量振兴的意见》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推进质量振兴工作方案的通知》(陇政办发〔〕172号)要求,积极推进质量振兴,制定本部门工作方案,分解年度工作目标,提出工作措施,抓紧抓好实施。

新兴产业监管篇4

在此背景下,2月16日,全国推进质量兴农工作部署会议在广州召开。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农业部总畜牧师马爱国、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局长广德福等领导与来自全国各省级农业部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主管领导和相关处室负责人赶赴广州,共同回顾总结过去2016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分析当前推进质量兴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商讨我国在2017年将如何推进质量兴农工作。

回顾2016: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持稳中向好

2016年,全国主要农产品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为97.5%,同比上升0.4个百分点,全年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持稳中向好态势。

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扎实推进。2016年12月,农业部命名北京市房山区等103个县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山东省威海市等4个市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自开展创建以来,试点县在监管体系建设、标准化生产、全链条监管、全程可追溯、诚信体系建设等五个方面发挥了示范作用。平均每个试点县监管人员数量由创建前200多人增加到400多人,每年财政预算由30万元增加到200万元,试点县监测合格率达到99.3%,比创建前提高2个百分点。

加快追溯信息平台建设步伐,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编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试运行方案,做好试运行前期准备工作。四川省投入3790万元,支持追溯体系建设,将2128家生产经营主体纳入平台管理,使用追溯码超过2亿张。山东省利用大数据绘制“放心韭菜”地图,覆盖全省韭菜种植面积0.5亩以上的所有生产经营主体……2016年,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快建设步伐。

专项整治成效明显。2016年,农业部部署开展了禁限用农药、兽用抗菌药、“三鱼两药”、生猪屠宰、“瘦肉精”、生鲜乳、农资打假7个专项治理行动,切实解决面上存在的突出问题。种植业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实名购买、溯源管理,农药残留急性中毒问题得到有效遏制。畜牧业实施养殖场户监督抽查,加大兽药残留控制力度,开展生猪屠宰监管“扫雷行动”。渔业加强产地监督抽查,推进标准化健康养殖。

标准化生产水平稳步提升。我国加快农兽药残留标准制修订步伐,新制定农兽药残留限量标准1310项、农业国家行业标准307项。推动各地加强标准集成转化,围绕优势产业、主导品种,制定了一批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推进“三园两场”标准化创建,支持建设果菜茶标准园800个,畜牧水产养殖示范场6851个。新认证“三品一标”产品2万个。“三品一标”抽检合格率为98.8%。

监测评估工作深入开展。2016年,农业部组织开展四次例行监测,全年各级农业部门定量检测抽检样品90余万个。对例行监测没有覆盖的粮食、油料、水生蔬菜等重要农产品开展专项监测,实施农药及农药残留、兽药及兽药残留、饲料及饲料添加剂、水产品药物残留四个监控计划。部署推进15个风险评估专项,采集样本8万多个,积累风险评估基础数据200余万条。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进一步提高。质量安全延伸绩效考核实现31个省市自治区全覆盖,形成系统上下共同抓落实的合力。加强基层监管、执法、检测人员培训和应急演练,提升基层业务素质和能力水平。

陈晓华表示,在肯定2016年成绩的同时,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隐患依然存在,比如种植业农药残留超标、养殖业非法添加、产地环境重金属污染等在个别产品、地域和环节上比较突出;生物毒素、病原微生物等风险因子又开始凸现等。

新形势下新要求: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力

当前,老百姓对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关注度高,容忍度低。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新的形势下,推进质量兴农有了新要求。

陈晓华表示,推进质量兴农,要守住农产品质量安全这条底线,强化监测评估和风险防范,深化突出问题治理,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的决策部署,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陈晓华强调,推进质量兴农,要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力。当前,绿色优质、适销对路的高品质农产品国内生产供给不足,很多大路货产品却又卖不上价甚至积压滞销。顺应国内消费结构升级趋势,迫切需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减少无效供给。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将绿色发展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十八届五中全提出绿色发展等新发展理念。推进质量兴农应紧扣绿色安全来谋划奖补政策创设、节本增效技术推广、产业素质提升等工作,将绿色发展贯穿于种养加全产业链,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陈晓华指出,现在,老百姓最期盼的就是清新的空气、干净的饮水、安全的食品。推进质量兴农,要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2017工作要点: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

面对新形势,今年2月6日,农业部印发了《2017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要点》,指出2017年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摆在突出位置。本次会议同时指出,2017年,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以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为目标,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年活动为抓手,从生产、监管两端发力,扎实推进质量兴农,切实保障农业产业发展和公众“舌尖上的安全”。本次会议重点强调了5个方面内容。

第一,大力推动绿色生产。加强产地环境治理,集中力量解决土壤重金属污染等突出问题,实施种植结构调整和轮作休耕试点,推进产地分级管理,使受污染耕地得到净化修复,使农业资源环境得到休养生息。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以果菜茶三大园艺作物为重点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实施农业科技提升行动,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广节水节肥节药的生产技术。完善标准体系,新制定农残标准1000项、兽残标准100项,编制兽残标准制修订规划。强化标准化生产。坚持以点带面、示范推广,今年准备支持创建1万个畜禽标准化示范场、水产健康养殖场。推动“菜篮子”大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和现代农业示范区整建制按标生产。实行农业品牌化战略,提高“三品一标”品牌影响力、公信力和市场占有率。

第二,强化全程监管。严格投入品监管开展;开展专项整治;强化日常执法;开展监测评估;加强应急处置。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普行动计划,举办“食品安全宣传周”、农产品质量安全论坛等活动。

第三,继续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今年,农业部将扩大创建范围,启动第二批共215个试点单位的创建工作。

第四,推进追溯体系建设。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追溯体系,发挥追溯倒逼作用,推动生产经营者落实质量主体责任,同时为市场流通和消费选择提供一个直观可靠的查询平台让消费者透明、放心。加快软件开发和指挥中心建设,尽快建成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开展追溯平台试运行,初步考虑从畜产品做起,在5个省市进行追溯平台试运行;推动智慧监管。

新兴产业监管篇5

关键词:证券市场;政府监管;市场调节

一、引言

长期以来,证券市场政府监管就受到经济学家和实务界人士的诟病,以斯蒂格勒(Stigler)和佩尔兹曼(peltzman,1976)为代表的“俘获论”观点认为监管机构代表了相关产业集团的利益,产业集团通过寻找代言人说服监管机构采用对自己有利的监管政策,监管机构最终受该产业集团的控制;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提出的“金融抑制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中大量的中小企业被排斥在有组织的金融市场之外,政府监管实质上是使资金被特权阶层掌控,运用效率低下。詹姆士·布坎南运用“经济人”假设证明了政府监管失灵的问题。制度经济学家格拉斯·诺斯也认为政府监管的成本大得惊人。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似乎已经表明政府监管只会抑制资本市场发展、增加成本、带来负外部性。尽管如此,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就是世界上任何一个证券市场都存在政府监管,只是成熟市场和新兴市场在监管机构、监管手段、监管层次、监管效果上有所差异。特别是一些新兴证券市场,政府监管的范围更广、行政手段更多、监管层次更低、产生的影响更大;人们一面害怕不当的政府监管带来的负面影响,一面又希望通过政府监管可以促进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发展。政府监管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调节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证券市场各有分工、各有优劣,世界各国的证券市场实践表明,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单靠政府监管或者市场调节来发展资本市场,成功的做法往往是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二、新兴证券市场政府监管的优势

政府之所以可以在证券市场监管中发挥作用,是因为它是国家权利的代表,具有强制力,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监管在证券市场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立法权、执法权、培养教育投资者、减少市场失灵带来的负外部性等。

1.政府立法和执法对规范新兴市场尤为重要。“法与经济学”研究专家LLSV(RafaelLaporta,FlorencioLopez-De-Silanes,andreiShleifer,Robertw.Vishny)认为各国的法律结构、法律执行情况、法律起源将直接影响证券市场的发展,好的法律保护机制和执行机构促进金融系统发展,从而促进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发展;同时法律对中小投资者保护以及控股股东拥有的现金流量所有权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市场价值,法律对中小投资者保护力度越强,控股股东拥有的现金流量越多,企业价值越高。新兴市场由于发展的时间短,法律体系不完善,市场基础薄弱,极易受外界政治、经济因素影响产生剧烈波动,更需要法律来规范上市公司和投资者行为。政府凭借国家机器的强制力制定法律和执行法律,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LLSV(2006:whatworksinsecuritylaws?)以49个国家的证券法律为依据,将法律条款按披露要求(disclosurerequirement)、责任界定标准(liabilitystandard)、强制执行(publicenforcement)进行打分,研究法律对宏观经济因素(包括:外部资本/GDp;国内公司数目/总人口;ipo公司融资额/GDp;股权融资的途径等)的影响,得出披露要求、责任界定对经济有显著正影响。虽然实证结论表明法律对证券市场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正如DeFondandHung(2004)所言,市场的监管者在保护投资者利益和激活市场信心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必要的前提条件是机构必须是有效运行的,是无偏且没有腐败和政治偏见的。由此可见,新兴证券市场需要法律来规范市场,更需要适应经济发展的有效的法律和高效运行没有腐败的政府。

2.政府培养和教育投资者是新兴证券市场的必然选择。新兴市场中投资者缺乏经验、具有盲目性、投机性强、羊群心理,对上市公司的信息难以正确解读,同时新兴市场中也普遍存在着内幕交易、伪造业绩、包装上市,如果没有政府教育和培养成熟的投资者,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将受到更严重的损害。投资者理性化需要一个过程,西方国家的投资者经过了几百上千年的证券市场洗礼,才逐步从投机走向投资。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无可避免地替资者选择上市企业,包括设置上市门槛、退市机制等。新兴市场的政府监管被赋予重任,既要规范市场和上市公司,又要培养成熟的投资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投资者将会依赖政府对市场的监管。

3.政府监管最终目的是为了减少市场失灵带来的问题。亚当·斯密认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可以自发地调节市场的供给和需求,自利的经济人本质驱动每个人为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努力,市场自发的得到平衡。资本主义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彻底打破了市场自发平衡的美梦,市场有它无法避免的弊端。单纯市场调节会造成市场垄断,证券发行价格和企业业绩相脱离,甚至某些投资者完全操纵证券价格;市场调节很难克服上市公司和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信息需求者和信息提供者相比永远处于信息劣势,上市公司从披露成本和企业发展战略需要出发,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提供完全透明的信息,而及时可靠的信息对于投资者的决策至关重要,只有政府才具有足够的财力、人力和权威相对高效地制定信息披露规则和审查企业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新兴市场中的中小投资者很难具备与上市公司进行谈判的能力,每一个小投资者单独地监管上市公司成本太高,政府或者相关机构替资者监督上市公司可以减少社会监督成本;市场调节很难克服负外部性问题,证券市场上买卖的商品和普通商品有一定的差异,它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预期,并不能马上用来消费,因此买卖证券具有高风险和高收益,缺乏政府对上市公司和市场规则的规范,证券市场很容易受投机分子操纵股市而剧烈波动,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时的香港证券市场如果没有政府的适时介入将陷入崩盘的境地。因此,政府监管有市场调节无法替代的作用,特别是新兴市场比较脆弱、经受风险的能力较差,政府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保护投资者和规范市场的重任。

三、新兴证券市场政府监管的现实困境

政府在新兴证券市场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对证券市场的规范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力。但是由于新兴市场的政府本身就是不成熟的,造成证券市场法律不完善、监管者的道德危机、监管机构设置不合理、行政化手段过多、规范和发展难以两全其美等问题。

1.新兴证券市场法律还不完备。新兴证券市场的通病就是法律不完备、执行不力,对投资者的保护力量较弱。完备的法律是实现有效监管的前提,新兴证券市场由于发展时间短,既希望快速发展又希望规范市场,而规范和发展在短期内很难两全,因此新兴市场往往采取杀鸡取卵的做法,靠牺牲规范来发展市场,靠牺牲投资者的利益来成全企业融资的需要,甚至政府和企业合谋瓜分剩余利益。

2.监管机构设置不合理。新兴证券市场在设立监管机构的时候,最通用的做法是模仿成熟市场的设置方式。但是不同的政体下权利配置不可能雷同,如三权分立的国家和国家在证券监管机构的部门和权利设置方式会有差异,新兴国家很难照搬成熟市场的做法,即使照办,也会水土不服。同时新兴证券市场的市场化不彻底,市场和政府的职能范围经常交错重叠,在机构设置时很容易出现权利真空或者多头管理。以中国的债券市场为例,证监会负责企业债券的上市监管,人民银行负责企业债券的利率核定,国家发改委负责企业债券的发行审批,财政部负责国债的发行和管理。

3.监管者的道德危机。政府的市场监督人员也是“自利”的经济人,目前对监管人员缺乏激励机制,监督工作的好坏很难量化,一部分政府监管人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监督者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投资者相对于政府监管者处于信息劣势,在缺乏相关的机构监督监管者的情况下,监管者偷懒、对于上市公司造假视而不见就再所难免了;而另一部分监管人员通过政府权利这层合法外衣与企业合谋寻租,钻政策的漏洞、以身试法、收受贿赂、违规操作等,中国的王小石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给中国的证券市场监管体系敲了一记警钟,因此,如果没有对监管人员的监督和激励机制,这样的事情仍会发生。

4.监管目标多元化。监管目标多元化使得监管部门难以成为一个独立的机构,正如波斯纳所言,监管职能在两个对立理论间选择,要么为特殊利益集团服务,要么为公共利益服务,哪个集团受到监督取决于该利益集团在该产业的利益。以中国的政府监管部门为例,政府监管部门一方面需要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管,另一方面,政府在规范市场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同时不能忽视上市公司强烈的融资渴求,因此,监管机构作为政府的代言人,既是上市公司上市融资的审批者,又是股市的监管者,同时作为上市公司最大股东,还是公司的参与者,因此监管机构要做到完全独立目前尚有很大难度。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十几年来,每一次大的涨幅波动都和新政策的出台、领导讲话、政府压市救市措施密切相关,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监管机构的目标多元化且摇摆不定,既希望证券市场快速发展,同时又不能对证券市场出现的各种问题熟视无睹,毕竟从长远来看,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要靠规范。

5.过多的行政干预。新兴证券市场中的政府监管很难把握政府和市场的界限,在遇到市场失灵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采用政府强制力执行,殊不知市场无法解决的问题政府也可能解决不了,政府干预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市场失灵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政府并不是万能的。政府不可能掌握所有的信息,上市公司和监管机构之间也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相比永远处于信息劣势,因此建立在不完全信息基础上的决策不可能完全正确,政府在制定决策时也不可能完全知道政策实施的后果。当政府监管不当时,可能会带来比政府失灵更糟糕的后果。新兴证券市场的政府很容易犯越俎代庖的错误,简单地估计了政府过度监管的成本。

6.监管者缺乏知识和经验。新兴市场的监管者对于证券市场运行规则缺乏认识,对于如何规范市场促进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缺少经验。如在银广夏、亿安科技、蓝田股份等一系列的事件爆发后,中国证监部门急切地希望从成熟资本市场的监管经验中寻找救市良方,从香港邀请梁定邦先生就任证监会首席顾问、邀请史美伦女士就任中国证监会副主席,然而成熟资本市场的发展经验运用于中国未必可行,毕竟中国有自己的特殊国情,特别是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特殊(流通股与非流通股并存)、企业冗余人员难以安置、大学生就业问题亟待缓解,国有上市公司承担了多重任务。实践也证明了引入别国经验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四、结论

和成熟市场的政府监管相比较,新兴证券市场的政府遇到了更多的困难,承担着更大的责任,产生了更大的影响,也面临着更艰巨的任务。其中最首要的任务就是迅速规范法律、合理架构证监部门和配置权利责任、减少过多的行政干预,同时还需要提高监督者的素养并形成制约和激励监督者的机制,在规范中求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证券市场走入良性循环的轨道,真正实现政府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的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Laporta,R.,Lopez—de—Silanes,F.,Shleifer,

a.,Vishny,R..investorprotectionandcorporategovernance.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2000a,(58):3-28.

2.Laporta,R.,Lopez—de—Silanes,F.,Shleifer,

a.,Vishny,R..investorprotectionandcorporatevaluation.JournalofFinance,2002b,(57):1147-1170.

3.Shleifer,a.,wolfenzon,D..investorprotectionandequitymarkets.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2002,(66):3-27.

4.GongmengChen,michealFirth,Danieln.Gao,oliverm.Rui.isChina’ssecuritiesregulatoryagencyatoothlesstiger?Journalofaccountingandpublicpolicy,2005,(24).

5.Franklinallen,JunQian,meijunQian.Law,finance,andeconomicgrowthinChina.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2005,(77):57-116.

6.Laporta,R.,Lopez—de—Silanes,F.,Shleif

er,a.,Vishny,R..agencyproblemsanddividendpolicyaroundtheworld.JournalofFinance,2000b,(55):1-34.

7.Laporta,R.,Lopez—de—Silanes,F.,Shlei

fer,a..Governmentownershipofbanks.JournalofFinance2002,(57):265-302.

8.Laporta,R.,Lopez—de—Silanes,F.,Shleif

er,a..whatworksinSecuritiesLaws?JournalofFinance,2006,(1):1-32.

新兴产业监管篇6

一、指导思想

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以提高质量管理和产业素质为重点,以强化质量管理、推进技术进步为支撑,坚持“工业强县、陶瓷富民”发展战略,大力实施以质取胜、品牌和技术标准战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及信用体系建设,推动企业节能减排,发展瓷都绿色产业,不断提升质量工作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有效性,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和现代化绿色瓷都建设。

二、工作目标

(一)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企业质量管理意识得到提高,先进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到2012年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95%以上;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100%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二)工程质量稳步提升

竣工交付使用的工程质量全部达到国家标准或规定要求,大中型工程和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综合试车和验收一次性合格,其他工程一次性验收合格率达到95%以上。

(三)服务质量不断改进

服务行业全面推行服务质量国家标准,服务质量基本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商业、旅游、宾馆、医疗卫生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咨询等服务行业,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用户满意度明显提升,通过优质、高效服务,全力打造旅游精品项目,促进我县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

(四)品牌战略有效推进

品牌经济规模不断壮大,积极培育一批具有较大规模、产品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争创省名牌产品、中国名牌产品和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等品牌。至2012年,力争实现我县中国世界名牌产品零的突破;争取新增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出口名牌1-2个和省级名牌产品8个、省著名商标5个、“省质量管理先进企业”3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通过实施品牌战略,使我县品牌建设工作走在全省山区县前列。

(五)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积极推行企业清洁生产,稳步推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新型工业发展;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全面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城乡居民生产环境不断提高,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占全年总天数的90%以上;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96%以上。

(六)标准化和计量技术基础不断夯实

一是企业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发挥省陶瓷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的作用,逐步提升技术检验检测机构检测能力;引导龙头企业、规模企业申报全国标准化专业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工作组和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及采标活动。至2012年,争取1家企业申报全国标准化专业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或工作组、5家企业通过采标认证和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新增数累计达3项以上;大力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工作,力促“十八格黄花菜部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顺利通过验收;涉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农产品、食品等达到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工业企业产品标准覆盖率达到98%;相关行业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标准、环境保护技术和设备标准。二是计量管理工作扎实推进。推动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大力宣贯《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国家强制性标准,引导用能单位开展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加强能源计量器具管理,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产品和工艺设备,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到2012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末期降低20%左右,用能单位计量器具配备率100%,列入国家强制检定目录的计量器具受检率达到96%以上,通过计量检测体系认证的企业达50家以上,中小型企业计量体系达到国家规定要求,基本形成社会化的计量校准服务体系。

(七)市场经济秩序明显好转

县辖区内生产国家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和强制性认证产品的企业取证率达到100%;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发展和明令淘汰的产品全部得到清理、取缔;杜绝制假售假违法行为;完善打假责任制、预警监控制度、快速反应机制、奖励举报制度和专项检查制度,逐步建立企业诚信机制,确保辖区内不出现区域性制假售假窝点和重大质量事故。

三、工作步骤

“质量兴县”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发动阶段(年10月-年12月)

建立“质量兴县”工作机制和目标考核体系,分解落实各乡镇、各部门质量工作职责,以“质量和安全年“、“3.15”、“世界计量日”、“世界标准化日”、“全国质量月”、“全国安全生产月”、“科技下乡”等大型主题活动为宣传契机,通过广播、电台、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质量兴县”活动工作动态,发动广大企业和市民积极参与,全面启动“质量兴县”工作。

(二)全面实施阶段(年月-年12月)

各乡镇、各部门按照部门职责和工作分工,强化工作措施,加强协作配合,大力开展品牌创建、技术标准提升、打假整规、安全整治、科技兴企等活动,全面推进“质量兴县”各项工作实施,县“质量兴县”工作领导小组将对工作实施进展情况定期组织督查。

(三)总结提高阶段(2012年月-2012年6月)

县“质量兴县”工作领导小组对照《质量兴县评价指南》,组织对全县“质量兴县”工作开展情况进行预验收,总结经验,改进不足,做好迎接上级有关部门的考核验收工作。同时县政府对在“质量兴县”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给予通报表扬,对工作不到位、成效不明显的,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

四、主要措施和要求

(一)建立工作机构,强化组织保证

“质量兴县”是一项以质量为核心、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县政府建立了由政府统一领导,质监、发改、国土、经贸、科技、财政、工商、农业、卫生、交通、建设、环保、食品药品监管、广电、商检、旅游、水利等部门共同参与的“质量兴县”工作组织协调机制。各乡镇政府、县直各职能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质量兴县”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质量兴县”活动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工作列入重要议程,相应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各负其责,扎实推进“质量兴县”各项工作的实施,同时要建立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工作责任体系,确保工作开展取得实效。各乡镇、各部门应于每半年(具体时间为6月30日和12月30日)向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县质监局)上报开展“质量兴县”的工作情况,县领导小组将定期召开会议,听取活动开展情况汇报,研究开展“质量兴县”活动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确保“质量兴县”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为工作有效开展提供组织保证。各工作阶段财政部门要及时给予资金支持,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二)抓好典型示范,全面推进各项工作

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把开展“质量兴县”与落实国家对质量工作的整体部署结合起来、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结合起来、与实施名牌战略和打假工作责任制结合起来,坚持“以点带面、分批实施、扎实推进、务求实效”的方针,紧密结合《质量兴县绩效评价指南》,积极开展“质量放心店“、“百城万店无假货”、“放心购物一条街”、“质量管理先进企业”、“诚信经营单位”、“商业服务诚信计量示范单位”、“青年文明号”、“优质服务标兵”、“文明服务窗口”等示范活动,树立“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等质量良好示范典型,以典型示范推动“质量兴县”工作的扎实开展。

(三)发挥县域经济优势,扎实开展“质量兴县”活动

要着力推进以品牌强县为核心的“质量兴县”工作。积极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技术,提高质量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自主创新的能力;要通过实施品牌发展战略,积极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质量好、市场占有率高、竞争力强的企业争创名牌产品,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努力扩大名牌效应,加快县域品牌经济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要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综合标准化为质量基础的“质量兴县”工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农业标准体系和标准推广体系,抓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发挥示范区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提高示范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同时加强“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生态园区建设,推动农业经济的安全快速发展。

(四)建立健全质量振兴和保障机制体系

一要加强“质量兴县”活动的宣传教育。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行业组织、群众团体的作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质量知识,加大“质量兴县”活动的宣传力度,及时报道质量工作先进典型,增强广大群众质量振兴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建立健全强化全民质量意识,尤其是各级领导者质量意识的机制。开展各种形式的质量管理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全民质量意识,形成“政府重视、企业参与、社会关注”的良好社会氛围,为开展“质量兴县”活动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

二要建立健全质量激励机制。财政、金融、税收、科技、经贸、劳动人事、物价、质监、工商等相关职能部门要充分运用各种经济杠杆,建立切实可行的质量激励机制。要从企业科技投入、设备引进与改造、资金筹措、成果应用、人员聘用等方面,出台提高产品质量的科技扶优政策;要制定培育支柱产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的资源扶持政策,通过示范带动促进地方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要健全和完善名牌培育和提升工程的激励政策及“打假”保名牌工作措施,确保名牌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要建立健全质量监督机制和体系。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质量行政监督体系、舆论监督体系和社会监督体系,包括产(商)品、工程建设、服务行业等质量行政监督网络和检查制度及消费者、用户、行业协会、行业商会等社团组织的监督机制,充分借助和发挥电台、电视台、报刊等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作用,对一些制造和经销假冒伪劣产(商)品、劣质工程、劣质服务的企业和个人,及时予以曝光,引导广大群众正确消费,形成人人讲质量、抓质量、为振兴质量共同努力的良好社会氛围。

新兴产业监管篇7

一、实施质量兴市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质量问题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战略问题。实施质量兴市战略,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我市综合实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保障;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障人民群众安全健康,构建和谐**的根本要求。近年来,全市大力实施质量振兴工程和精品名牌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年底,全市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148项,产品标准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抽查合格率达96.2%;全市累计创中国名牌产品3个,湖北名牌产品39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个,中国驰名商标1件,湖北省著名商标18件,全市有效认证的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识274个,省“楚天杯”奖(优质工程和安全文明施工现场)35项。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部分制造业质量技术基础薄弱,市场竞争力不强,品牌知名度不高,质量安全隐患仍然存在;服务行业质量整体水平不高,节能减排工作任务艰巨;部分地方和企业质量意识不强,质量管理基础薄弱。对此,全市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质量兴市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质量工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组织实施质量兴市战略。

二、实施质量兴市战略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实施质量兴市战略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企业为主体,以标准体系建设为基础,以突出质量效益为核心,以创新发展为主线,以争创精品名牌和驰名商标活动为平台,抢占城市竞争发展制高点,切实加强质量诚信体系建设、检验检测平台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构建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相适应的质量工作体系,突出重点,强化监管,推进全市质量总体水平再上新台阶,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着力提升产品质量。到2015年,涉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农产品、食品、药品等达到或高于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主要工业产品85%以上按照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同行业前三位的产品达8个以上,新增中国名牌产品2个以上,湖北名牌产品25个以上,中国驰名商标3件以上,湖北省著名商标30件以上;全市重点产品质量可比性跟踪监督抽查合格率达98%以上,企业出厂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100%,出口商品检验合格率100%;新建部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7个,新增2个以上地理标志产品,全市有效认证的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识达500个以上。制定农产品标准化技术操作规程20个。名牌产品在全省的比重达到全市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位居同等城市前列。

----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大力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层次和质量管理水平,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建立健全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的标准体系,促进计量诚信建设,引进现代经营方式和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努力培育一批具有品牌优势与国际影响力的精品服务项目和现代服务企业。到2015年,全市服务行业基本实现服务质量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争创1个部级、5个省级服务标准化示范单位,争创高星级宾馆10家,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6个。商贸、交通、电信、金融、旅游、美容美发、物流等主要服务行业顾客满意率达90%以上。

----不断优化工程质量。完善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行业自律和中介服务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在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和验收等环节上严格实施工程项目法人质量责任终身制。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并重的原则,以标准化、集约化和信息化为基础,积极运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依靠科技进步,强化质量安全管理,全面提升工程质量水平。到2015年,竣工工程质量全部达到国家标准或规范要求,大中型工程建设项目一次性验收合格率达到100%,争创省“楚天杯”奖(优质工程和安全文明施工现场)100个,实现鲁班奖建设工程零的突破。

----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加大科技投入,强化监管体制,建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能耗标准、节水标准、节地标准和环境保护标准体系。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手段,解决能源环境质量问题,全面改善城市与农村的环境质量,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完善环境监测体系建设,严格执行污染物减排规划,实现清洁生产。

三、实施质量兴市战略的工作重点

(一)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加强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教育,引导企业牢固树立“质量第一、质量兴企”的生产经营理念,强化质量管理,严格工艺操作规程,严把产品出厂质量关,自觉维护质量安全。推行质量信用等级评价,把企业产品质量状况作为衡量诚信水平的重要指标,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质量信用制度。大力开展产品质量认证和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认证及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推行卓越绩效管理,不断提高质量水平和质量诚信度。积极开展用户满意工程评选活动,引导企业在市场经营策略、产品开发和服务方面逐步转向以用户为中心,实现用户完全满意的质量标准上来。

(二)加快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制定全市标准化发展规划,及时跟踪和掌握国内外先进标准情况,健全技术标准服务平台和标准制定修订快速应急机制。广泛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在重点企业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指导和帮助企业建立健全标准体系,推行标准化生产管理模式;在农产品种养殖生产企业或主要基地推行HaCCp和Gap认证,积极推进农产品生产经营者采用先进的质量安全管理方法和技术;有重点地组织和指导商贸、餐饮、旅游、家政服务等领域开展标准化工作;积极探索开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加强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和规划,建立标准化组织管理体系,推进人才、专利、技术标准的协调共进,形成专利等自主创新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标准研制推进高端研发、标准应用促进成果产业化的运行机制。鼓励和扶持企业和各类组织参与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支持企业制定具有市场竞争力、高于现行国家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缩小产品、工程、服务、环境等质量与国际上先进标准的差距。

(三)积极争创精品名牌。做好名牌创建的规划和培育工作,广泛开展“质量兴企”活动,推动企业加大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力度,大力开展质量改进和质量攻关,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等级,运用自主创新、品牌经营、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手段,争创精品名牌,实现名牌由少到多、由初级向高级的转变。积极为名牌企业落户、研发、生产、积聚和扩展创造条件,吸引更多的知名品牌企业来荆发展。进一步完善名牌创建工作的管理机制,有效整合资源,努力在化工产业、建材产业、食品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培育和创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国内、国际影响力的品牌。

(四)加强产品质量监管。综合运用国家有关生产许可、强制认证、注册备案等手段,进一步严格涉及人身健康和安全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严把市场准入关。建立科学的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实行全程监管。食品饮料着重加强原料进厂、生产加工、包装储存、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监管,做到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监管;药品着重加强研制、生产、流通、使用等关键环节的管理,切实保证公众用药安全;农产品着重加强产地环境和农药、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及包装、贮存、运输、销售、使用等环节的监管,逐步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重要工业品着重加强原料进厂、生产加工、产品出厂和售后服务等环节的质量控制等等。严格实行质量追溯、产品召回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大力实施各类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违法犯罪活动,重点查处群众反应强烈、社会影响恶劣的大案要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违法行为,维护专利拥有人、商标持有人、版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积极开展“打假保名优”活动,维护名优企业合法权益。建立健全投诉举报制度,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五)切实维护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细化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实施总量控制定期考核和公布制度,确保全市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氨氮量,废气中二氧化硫、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量逐年削减,促进环境质量稳步提高。切实加强水、大气、固体废弃物、土壤等重点污染防治,加大对重化工工业区的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大力开展重要生态功能区恢复重建工作,逐步调整不符合生态功能保护要求的用地。以饮用水源保护、污水治理、垃圾处置、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中小企业环境设施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解决结构性污染问题。

(六)加强质量保障能力建设。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加快技术机构建设,逐步形成资源集聚、专业优势明显、服务功能完备和信息化程度高的公共技术服务体系,打造一批技术装备精、检测水平高、支撑能力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部级、省级区域公共专业检验基地,为企业和社会提供科学、准确、高效的检测服务。着力提升高新技术产品、农资、节能环保产品和食品、药品等涉及安全产品的监督检验和应急技术保障能力,提高产品质量检测检验水平。积极引导、鼓励和帮助企业按照国际标准iSo10012建立计量检测体系,提高计量保证能力。全面实施能源计量保障工程,提高计量在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和循环生产中的基础和保证作用。大力推进民生计量放心工程,发挥计量工作在规范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权益、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功能。加快建设各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完善新产品开发、科技攻关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渠道,加快全市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换代步伐。

(七)加强质量管理基础工作。指导企业开展质量兴企和群众性质量控制活动,组织质量专家切实帮助企业解决一批重点产品和项目的关键质量技术问题,加快产品升级换代。进一步加强质量人才队伍建设,聘请知名质量专家为市长质量顾问。加快培养标准、计量、质量等基础专业人才,有重点地引进和培养一批在行业中有重要影响力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考核、管理和储备,通过建立质量人才的引进、交流、晋级等机制,构建质量人才高地,把优秀人才集聚到质量工作中来,提升全市质量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加快培养具有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的企业家队伍,鼓励企业家参加各类高级管理培训班学习,充分发挥企业家在自主创新中的核心作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实施质量兴市战略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实施质量兴市战略中的重大问题,统一部署有关重大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承担日常工作。各地要把质量工作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发挥组织领导、规划指导、政策引导等职能,强化措施,狠抓质量兴县(市、区)、质量兴企、质量兴业活动的落实。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把质量工作作为部门年度工作目标,切实履行职能,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在引导、协调、监督、服务等方面为质量兴市创造良好条件。

(二)加强监督考核。将质量兴市工作目标纳入政府工作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健全质量工作目标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严格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按年度制定具体的细化和量化指标,由市实施质量兴市战略工作领导小组组织考核并予通报。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强化“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作为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体系建设,层层落实责任。对出现重大质量事故或区域性质量问题,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或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要追究政府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唯利是图、屡教不改、制假售假的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要坚决从重从快打击查处。

(三)加强基础投入。对经质检部门认证认可的部级、省级质检中心、实验室等项目的建设免收相应的市政配套费,所需用地优先安排,减半收取其他相关的行政性收费,并由所在地政府给予一定数额的资金补贴。各级发展改革、财政、科技、农业等部门每年应安排一定的扶持性资金,用于名牌培植,支持企业参与国际、国家标准制(修)订,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高新技术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在充分发挥现有的设备、人才、技术等优势的基础上,增加投入,加大新产品研发和技术进步转化为产品的力度,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

新兴产业监管篇8

一、进一步增强新形势下做好质量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质量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全面进行部署。我省按照国家要求,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切实加强质量监管,推进以质取胜和名牌战略,取得积极成效。质量兴省活动扎实开展。全省有2**多户企业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有力促进了支柱优势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名牌战略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已培育27个中国名牌产品、19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4个国家免检产品、12件中国驰名商标。**6年名牌、免检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生产企业产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0%,品牌产品正逐步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开拓国内外市场的中坚力量。质量管理不断加强,监管力度逐渐加大,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高。**6年,国家公布的我省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为79.49,居全国第12位,主要工业产品平均抽样合格率保持在90%以上。质量工作在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在质量方面还存在不少差距和问题。主要是一些产品档次低,质量差,竞争力不强;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我省食品生产企业有近80%是小企业、小作坊,证照不全及无证无照企业占47%;制售假冒伪劣违法行为仍然不同程度存在,不讲诚信、逃避监管、坑害消费者现象时有发生;质量监管工作还有薄弱环节,执法不严、执法不到位、地方保护主义等现象比较严重。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坚决有力措施,尽快加以解决。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关系一个地区和国家的形象,也是综合竞争力的表现。优质名牌产品往往成为一个地区、一个企业的“名片”,为企业带来广阔市场和巨额利润。一件衬衫,尽管原料一样、做工一样,就多一个“鳄鱼”品牌,价格可能多卖上千元。在新的形势下,市场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品质量的优劣和性能的高低。质量就是品牌,就是效益,就是市场竞争力。振兴**、加快发展,必须高度重视质量工作,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质量品牌意识,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创品牌,创名牌,提高增长质量,赢得竞争优势,实现更好更快发展。产品质量特别是食品、药品质量与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息息相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强产品质量监管,特别是保证食品安全,是政府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质量工作,满足群众需要,推动发展振兴。

二、进一步明确全省质量工作的重点任务

现在,我省正处在增强发展基础、调整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振兴步伐的关键时期。围绕振兴**老工业基地和构建和谐**中心任务,质量工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推进质量兴省活动,在实施名牌战略上求突破,在搞好标准化建设上求创新,在服务民生上求实效,在推动发展上求作为,切实增强服务监管能力,不断提高质量工作水平,争取更大成绩,推动全省经济更好更快发展。要突出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坚持以质取胜,扎实开展质量振兴活动。按照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原则,协调各方面力量,组织开展好质量兴市活动。要发挥中心城市产业基础较好、技术设备先进、品牌相对集中的优势,推动中心城市形成优势品牌集中、带动作用明显的名牌区域;发挥工业强县工业基础好、产业集中度高、同类企业多的优势,加快提升主导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实现同类企业的竞相发展和优势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发挥农牧业大县自然资源丰富、种(养)植(殖)规模大、生产条件好的优势,全面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提高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巩固壮大支柱产业、积极发展优势产业,认真组织开展质量兴业活动。突出抓好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医药、高新技术等行业质量管理工作,提升工业经济增长质量和水平。积极实施服务行业国家标准,建立完善服务质量体系,提高铁路、交通、商业、旅游等传统服务业和物流、信息咨询等服务业的服务质量,促进服务业腾飞。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以企业为主体,扎实推进质量兴企活动。根据国内外市场变化趋势,制定实施质量发展战略,建立健全从产品设计到售后服务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全面加强质量管理,走质量效益型的发展道路。要围绕提高产品质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技术进步,形成一批自主品牌,提高竞争能力。

(二)依靠科技创新,深入实施名牌战略。实施名牌战略的核心是提高先进性,增强安全性。先进性是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要求,要通过技术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来提供性能先进、功能完善、服务周到的好产品。安全性是和谐社会和服务民生的要求,要通过严格执法、加强监管来实现。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坚决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假冒名牌产品等违法行为,营造有利于自主品牌成长的环境。要把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作为根本途径,引导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提高科技成果向生产转化的速度和效率。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培育打造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扩大品牌经济规模。今年以来,在国家质检总局的支持下,我省新培育中国名牌产品16个,超过前4年的总和。要继续努力,再接再厉,积极引导和推动企业制定名牌争创规划和品牌发展目标,推行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和产品标准,提高生产工艺水平,加快品牌建设。要巩固提升我省汽车及零部件、精细化工、农产品加工、医药、林业等优势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大力培植新材料、光电子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产品,培育一批名牌产品,扩大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三)全面加强质量监管,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切实加大生产、流通、售后等全过程的质量监管力度,确保产品质量。运用生产许可、强制认证、注册备案等手段,严格市场准入。对涉及人身健康和安全的产品,要进一步提高生产许可条件和市场准入门槛。建立严密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到包装、储运、销售等各个环节加强监管,逐步做到规范化、制度化。切实加强药品研制、生产、流通、使用等关键环节的管理,严格药品审评审批,切实保证用药安全。强化对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的跟踪抽查,组织好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期间的专项抽查,确保监管到位。要严把进出口关,严防问题产品进出国门。严格实施出口食品疫情疫病、农兽药残留监控制度,对可能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产品实行质量追溯和召回制度。

(四)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完善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标准化是解决产品水平低、技术含量少的重要措施。如果说品牌是一种文化,标准就是一种理念。只有标准化生产,产品才有生命力,质量才可以控制,发展才会可持续。要高度重视标准化生产,充分发挥标准化在提高产品质量方面的基础和先导作用,加快建立和完善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业标准化和服务业标准化。当前,要集中力量抓好与国家、行业标准配套的食品卫生、食品安全、食品检验检测技术的地方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包括种植、养殖和加工,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提高我省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要积极推动重点工业企业和重点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鼓励企业制定高于现行国家和行业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要加强我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做好示范基地和生产加工企业的标准实施工作。要加强技术标准研究和标准转化工作,促进企业技术标准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要建立完善全省技术标准资源服务平台,及时向全省企业提供标准信息服务,依托标准优势走向国际国内市场。

(五)集中开展专项整治,坚决打击假冒伪劣行为。刚才,长江局长对开展专项整治提出了明确要求。省政府已经下发《全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集中力量,重拳出击,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这次集中整治行动要突出三个重点:一是重点区域,即农村、城乡结合部和小企业密集区;二是重点单位,即管理混乱、违法违规严重的生产经营企业和小作坊等;三是重点产品,即食品、药品及其他关系人身健康安全的消费品。要在“查、治、管、扶”上下功夫,检查证照是否齐全,条件是否具备,产品是否合格;对达不到质量卫生条件的要限期整改,对制假窝点要坚决取缔,对产品不合格的出口企业要取消出口资格;严格准入许可,加强各环节监管,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扶持好企业、好产品,让守法经营的不吃亏,违法经营的受惩处。要把专项整治与全过程监管结合起来,把执法行动与制度建设结合起来,把行为整治与行业自律、诚信体系建设结合起来,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三、进一步加强对质量工作的领导

全面提高我省质量水平,既是一项当前紧迫的重要工作,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重大任务。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协调配合,合力推进工作,为全省质量工作提供良好的组织保障。

一要高度重视。要把质量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提到重要工作位置。省政府成立了全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对全省质量工作进行统一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各地也要加强对质量工作的组织领导,支持质量监管部门依法履行职责,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二要强化责任落实。各级政府要对本地质量安全工作负总责,完善质量奖励推进机制,落实质量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对重大质量安全事故要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质量工作的指导,认真履行职责,强化产品质量监管。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要依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自觉接受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三要坚持严格执法。要依法打击各种质量违法违规行为,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建立完善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妥善处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努力把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要加强法制教育和业务培训,努力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的质量监管队伍,提高质量监管水平,提高政府公信力。

新兴产业监管篇9

经市政府研究,决定召开全市质量兴市暨标准化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全省质量兴省工作会议精神,对实施质量兴市战略进行全面动员和部署,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强化质量管理,提升质量工作的水平,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刚才,市质监局局长志同志传达了全省质量兴省工作会议和标准化工作会议精神。县政府、市经委、集团有限公司、锗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了很好的发言。省质监局巡视员代表省局专程到会指导,还要作重要讲话,请大家深刻领会,抓好贯彻落实。

下面,我就全面实施质量兴市和标准化发展战略,抓好全市质量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深刻领会质量兴市的战略意义

(一)实施质量兴市战略是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保障。质量涉及大众,关系民生,特别是食品、药品等质量问题更是与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息息相关。近年来,由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环境质量等问题引发的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涉及质量问题的道德失准、行为失范现象时有曝光,制假售假、假冒伪劣屡禁不止,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质量安全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质量无小事,抓好质量工作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基本要求。

(二)实施质量兴市战略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市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这是我们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独特优势。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全市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必须紧紧抓住质量这个根本,坚持以质量求生存,靠质量促发展,走出一条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发展道路,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实施质量兴市战略是增强经济实力的迫切需要。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目前,质量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核心竞争力的显著标志。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赢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必须坚持“以质取胜”,用质量赢得市场,靠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快速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实力。期间,我市经济始终保持了两位数增长,经济总量有了较大幅度增加,茶叶、甘蔗、核桃等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但是,全市高优茶园、高优蔗园、高优泡核桃园所占比例不高,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还很少,质量竞争力不强,产品合格率仍然偏低。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进一步强化“以质取胜”意识,加强产业基地建设,努力打造一批高质量品牌产品,大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企业,不断提升企业、行业和区域的竞争力,力争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抢得先机。

二、突出重点,全面推进质量兴市战略

近年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质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一是产品质量逐年提升。年产品综合合格率为81.76%,比上年提高0.87个百分点;食品和食品相关产品合格率为84.74%,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其他工业产品合格率达77.78%,糖、茶、橡胶等传统行业合格率达92.72%,出口商品合格率达100%。这些指标都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二是品牌培育有了突破。全市累计培育省名牌产品8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省著名商标23件。三是工程质量扎实推进。各类竣工工程一次性验收合格率达99%,建设了一批优良工程、优质工程、精品工程。四是服务和环境质量明显好转。旅游、交通、通信等服务业社会满意度不断提高,“七彩·秘境保护行动”取得了初步成果,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下降,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100%。五是质量安全得到巩固。产品、特种设备、重点工程等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基本建立,区域性制假问题和重大产品、工程等质量案件得到有效防范,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看到,当前全市质量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些地方和企业质量意识不强,质量整体竞争力水平较低,质量基础工作还比较薄弱,品牌知名度不高,质量管理机制不健全,产品、工程、服务、环境等整体质量水平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质量安全隐患仍然存在,服务行业服务质量不高,节能减排任务艰巨,检验检测能力亟待提高。针对以上问题,为全面推进质量兴市战略,市政府出台了实施质量兴市战略和推进标准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实施意见的要求,进一步增强实施质量兴市战略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质量振兴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工程和战略任务,以质量改善民生,以质量保障和谐,以质量促进发展。

(一)全面推进质量兴市。一要抓规划。要结合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和省“两强一堡”的战略目标,尤其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重大战略部署、战略决策,谋划好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有规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质量兴市战略。二要抓引导。要建立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制度,健全以产品质量合格率、质量竞争力指数为主要内容的宏观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引导和处置;要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结合各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布局,重点建立示范县、示范行业和示范企业,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要引导企业建立并实行最严格的质量评价、考核和把关体系,使企业积极、自觉地开展全面质量管理,运用先进管理模式提高生产质量和经营水平。三要抓科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提高质量的核心和关键,要增加科技的投入,支持和鼓励科技创新,引进、消化科技成果,提高产品质量。四要抓服务。要强化政府在质量工作中的服务职能,针对质量兴市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各级各部门要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做好现场服务和跟踪服务,切实为企业解决质量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二)全面开展质量兴业。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对本行业质量发展负总责,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坚持从源头抓质量,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科学技术等手段,促进产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行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一要做好行业质量发展规划。结合产业特点,以政策支持、标准制定、品牌培育、人才培养、能力提升为重点,突出糖、茶、核桃、橡胶、水泥等优势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专、精、特、深、鲜”等方面明确行业质量发展规划目标,建立行业状况分析和评价制度。二要规范行业市场秩序。充分发挥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市场监管职责,认真规范市场准入、市场环境、市场秩序、价格机制、市场信息、质量检测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加大对重点产品、重点市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质量问题的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犯罪活动,维护健康的市场秩序。三要提高行业管理能力。重点建设以准入、追溯、召回、退出、监督抽查制度为核心的质量管理机制,建立健全行政管理、行业自律和中介服务相结合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完善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信息通报和快速处理机制,提高技术能力和水平。

(三)有效落实质量兴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只有质量的大提高才能促进企业的大发展。一要推进标准化工作。企业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学习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努力推进企业的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程序化操作,依靠各个环节的“标准”来确保产品的质量。建立并完善企业标准体系,努力参与各类标准体系的制定,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积极推进企业生产的程序化、规范化和标准化进程。二要开展“提质增效”活动。各类企业,要结合实际,以“提高质量,科技先行”的理念,深入开展好以提升产品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质量控制能力,争创质量管理先进企业、争创品牌产品为主要内容的“两提升、两争创”活动。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开发创新力度,实现“提质增效”目标。三要引进先进管理机制。引导企业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和技术,开展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等管理体系认证,建立标准化、计量、质量管理示范岗,促进企业形象和核心竞争力提升。四要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引导企业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自觉承担社会责任,遵守道德良知,以对广大消费者高度负责的态度,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四)积极促进质量兴品。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体现的是企业经济、技术实力和信誉。一要做好品牌发展规划。要按照“增创一个品牌,带活一家企业;发展一个产业,培植一批品牌”的思路,制定以质量为核心的品牌发展规划,不断提升品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顾客满意度,抑制低水平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二要重视服务业品牌培育。要围绕现代物流、旅游、商贸等服务业,引进现代的经营方式和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打造以“世界佤乡·秘境”品牌为核心的系列品牌。三是健全品牌创新机制。建立和完善以消费者认可和市场评价为基础的品牌产生机制,加大品牌的培育、引进、推介、保护和奖励力度,充分发挥企业在品牌创造、品牌经营、品牌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把争创品牌作为企业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自觉行动,以品牌企业为龙头,以优势产业为依托,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品牌企业集聚,做大做强我市支柱产业。

(五)扎实抓好质量兴基。实施质量兴市战略,抓质量基础工作是关键。一要深入推进标准体系建设。各行业主管部门要以促进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农产品、食品、锗矿业为重点,建立健全我市先进企业技术、农业、环境保护、食品等标准体系。引导和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积极参与国际、国家标准的制(修)定工作,在糖、茶、纸业开展“标准化良好行为”创建活动,促“公司+基地+农户+标准”生产经营模式的形成,走产业发展生态化,农户专业化的路子。二要构筑质量诚信体系。要强化“失信受罚”的风险意识,培育“诚实守信”的质量文化。加快推进信用等级评定工作,把产品质量、工程质量、财务管理、依法注册、依法纳税、公平交易等作为评价指标,构建质量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打造诚实守信的经济发展环境。三要快速提升检测能力。围绕我市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产业集聚区的发展需要,积极创造条件,力争建成“滇红茶”国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2至3个省级技术检验检测机构,完善一批市级检验检测机构,重点加强县级食品常规检验和快速检测项目。引导和支持企业、大中专院校、社会科研机构参与公共检验检测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整合社会资源,组建技术联盟,有效推进检验检测机构社会化、市场化和集团化的建设。四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积极构建以质监、科技、行业主管部门为主体,以科研院所、企业技术中心为骨干的标准化培训网络,多渠道开展标准化培训工作,积极推进标准化继续教育工程,逐步建立我市标准化人才库,为全市质量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三、强化措施,为推动质量兴市战略提供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已成立了由我任组长的实施质量兴市战略领导小组,建立了标准化发展战略贯彻实施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和推进质量兴市工作。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工作机构,“一把手”要亲自抓,要把质量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纳入政府工作考核目标,确保质量兴市战略取得实效。

(二)落实工作责任。农业、经贸、商务、建设、环保、茶办、旅游、质监等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详细实施方案,明确阶段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要进一步细化目标任务,责任分解到具体部门、单位和个人,落实到生产、流通、消费的每一个环节,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宣传部门要加强宣传,为全面实施质量兴市战略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加强监督检查,对推进工作不力的单位和责任人,要严格进行行政问责。

(三)形成整体合力。各级各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政府引导、部门协作、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质量兴市和标准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协调,密切协作,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质量监管网络,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各个行业、企业要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主动做好质量管理工作。要广泛动员和引导社会参与,使质量兴市成为全市各行各业、广大群众的自觉意识、日常习惯和行为方式,形成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参与质量、人人监督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良好社会氛围。

新兴产业监管篇10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经研究,现就进一步推进质量振兴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做好质量振兴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近年来,全区认真贯彻实施国务院制发的《质量振兴纲要(1996-2010)》,广泛开展质量兴区、质量兴企活动,全面加强质量基础工作,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高。但同时也要看到,目前我区质量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工业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名牌产品数量不多,中小企业质量技术基础薄弱,服务行业质量整体水平不高,农业技术标准化体系不够健全等,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随着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更多地体现在科技的竞争、质量的竞争和品牌的竞争。推动质量振兴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是适应经济全球化、提高综合竞争实力的迫切需要,是建设“工业”、“生态”、“和谐”的必然选择。为此,各街镇场处、各部门和广大企业要充分认识质量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做好质量振兴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提升农业,强化工业、拓展服务业”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标准化体系建设为基础,以争创精品名牌活动为载体,深入推进质量诚信体系、检验检测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全区质量总体水平上新台阶。

二、明确奋斗目标,努力推进三大产业质量提升工程

(一)围绕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以推进农业标准化为切入点,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形成产业链接,着力培育具有特色的农产品质量品牌。以双柳蔬菜、徐古蘑菇等7个农业种植养殖标准示范区为重点,打造全省一流、全市第一的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到2010年,将7个农业种植养殖基地全部建成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其中:部级3个、省级3个、市级1个。以有机茶、蘑菇罐头及酱油、蜂蜜等7个深加工农业特色产品为重点,培植壮大2-3个深加工农产品特色品牌。以涨渡湖黄颡鱼为突破口,加快推进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申报工作。

(二)围绕钢铁深加工、机械装备制造、船舶修造、新型建材、化工等优势行业,以重点工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和优势企业集团。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落户,鼓励国内外优势企业与知名品牌企业参与我区战略性重组,以名牌为纽带促进产业聚集。到2010年,力争培育出1-2个中国名牌、4个省级名牌、6个市级名牌、3个以上国家免检产品;争创5-6个省著名商标、6-7个市著名商标;重点产品质量可比性跟踪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全市平均水平以上,主要工业产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比例达到75%以上,重点食品生产企业HaCCp认证率达到20%,强制性产品认证率达到95%以上。

完善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实施建设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推行重大工程项目监理制,引导建筑企业开展质量创优活动,争创优质工程奖项。到2010年,全区竣工工程质量全部符合国家标准或规范要求,合格率达到100%,优良率达到45%以上。

(三)建立健全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的标准体系,促进计量诚信建设,开展服务标准化示范单位试点工作,鼓励服务行业开展iSo9000认证工作,加快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品牌优势和市场影响力的精品服务项目和现代服务企业。到2010年,全区服务质量基本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商贸、交通、电信、金融、旅游、物流等主要服务行业顾客满意率达到90%以上。

三、突出工作重点,深入贯彻实施质量振兴战略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围绕建设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优质农产品和现代物流4个基地,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培育一批高新技术骨干企业、成长性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示范企业、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企业。鼓励和扶持各类组织参与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专利及时转化为标准。健全从产品设计到售后服务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大力开展质量分析、质量改进活动,提高主要产业的产品质量。

(二)加快标准体系建设。制定全区标准化发展规划,及时跟踪和掌握国内外先进标准,健全技术标准服务平台和标准制定修订快速应急机制。结合粮食、油料、蔬菜、食用菌、茶叶、水产、畜禽以及农业板块基地建设等工程,推广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广泛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在部分重点企业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在农产品种植养殖生产企业或主要基地推行HaCCp和Gap技术,指导和帮助企业建立健全标准体系,推行标准化生产管理模式;有重点地组织和指导商贸、餐饮、金融、电信、旅游等服务行业开展标准化工作;积极探索开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制订完善地方环境标准,着力改善环境质量。对家用电器、儿童玩具、劳动防护用品、汽车配件、低压电器、建筑钢材、人造板、扣件、电线电缆、燃气器具、食品、建设工程和环保项目,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凡是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的产品,禁止生产和销售。支持企业制定具有市场竞争力、高于现行国家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缩小产品、工程、服务、环境等质量与国际先进标准的差距。

(三)积极争创精品名牌。制定实施名牌产品培育发展规划,确定中国名牌、省级名牌和市级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的创建目标和对象,分类逐步推进。结合市关于推进远城区“千亿板块”建设,做大做强钢铁深加工、机械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电力能源等产业,改造提升食品加工、新型建材、塑料化工、船舶制造等产业,重点培植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精品名牌。各类企业要广泛开展“质量兴企”活动,把争创精品名牌作为自觉行动,与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加强管理紧密结合起来,运用自主创新、品牌经营、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手段,争创精品名牌。要加大名牌产品的培植、引进、推介和保护力度,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引导中小企业向龙头企业靠拢,同类产品向名牌产品集中;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方向,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吸纳先进技术和资本,增强本地产品市场竞争力;对名牌产品、驰名商标产品优先列入政府采购目录,按照同等优先的原则,政府采购部门优先采购其商品和服务;加大打假治劣力度,规范市场经营秩序,维护名优企业合法权益。

(四)加大质量监管力度。坚持从源头抓质量,运用生产许可、认证认可、注册备案等手段,对涉及安全、卫生、环保、人体健康等重点敏感产品严把市场准入关。认真实施国家质量法律法规,加强重要工业品、农产品、食品、药品的全过程监管,扩大监督抽查的覆盖面。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侵犯知识产权等危害产品质量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严格实行质量追溯、产品召回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动植物疫情疫病和农兽药检测监控体系,防止辖区疫情恶化蔓延。建立健全质量安全事故预防、突发事件预警应急救援体系,加强重大危险源监控,确保资源开采、工程建设、食品、药品、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领域的质量安全。

(五)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定期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信息,建立质量安全信息共享机制。建立企业质量诚信档案,将日常监管记录和抽查的产品质量状况作为衡量企业诚信水平的重要指标,对守法经营、质量过硬的企业提供服务和便利,对质量管理不严的企业加大监管力度和产品抽查频次;对制假售假的依法处理,并列入“黑名单”,向社会曝光。开展强制性产品质量认证、质量管理及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积极发挥各类商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促进行业自律。

(六)加强质量保障能力建设。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大投入、整合资源的要求,加快质检技术机构基本建设,打造技术装备精、检测水平高、支撑能力强的公共检测平台,为企业和社会提供科学、准确、高效的检测服务。对分散在质监、卫生、环保、农业、林业、粮食等部门的检测机构和资源,通过质监部门的计量认证、实验室认可等手段进行确认,建立统一的检验机构资质认定和实验室评价制度。建立和完善全区量值传递和溯源体系,大力推进能源计量和民生计量。引导和支持企业、院校、科研机构参与质量检验检测公共平台建设,重点提升农产品、食品、药品等产品的监督检验和应急技术保障能力,着力解决监管过程中存在的“检不了、检不出、检不准、检不快”等突出问题。加快推行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执)业资格制度,加强质量人才梯队建设,重点培养高层次、高技能的质量专业人才。

四、加强组织领导,为质量振兴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一)强化对质量振兴工作的组织领导。区人民政府将质量工作列入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区级绩效目标考核体系,健全质量工作目标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区质量振兴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统筹协调解决质量振兴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制订本部门、本行业质量工作规划,建立质量工作目标考核机制。各街镇场处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质量工作负总责,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广泛深入地开展质量兴街(镇)、品牌兴企和打假治劣保名优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