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高血糖的预防及控制方法十篇高血糖的预防及控制方法十篇

高血糖的预防及控制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16:40

高血糖的预防及控制方法篇1

[关键词]糖尿病;预防;目的;血糖

糖尿病是一种具有多发性、高危性、终身性和全球性,且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慢性疾病,它是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分泌不足而引起的慢性代谢障碍综合症,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居世界前列,如何积极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及期并发症,是当前医学界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以控制糖尿病患病率上升趋势,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生存质量为目标。明确提出糖尿病的三级预防,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我们要掌握其精髓,构筑三道防线,做好三级预防。

1.一级预防和控制

糖尿病的一级预防是针对易感人群和有潜在表现的人群,最大限度的减少发生率。糖尿病的发生跟后天性的环境和生活因素有莫大的关系,预防糖尿病的最好方法是注重饮食平衡、加强锻炼,控制体重,应通过健康教育和宣传手段,如宣传糖尿病的症状、体征、常见的并发症以及危险因素和防治知识,提高人们对糖尿病防治的认识。一个支持健康的社会的社会环境,才能减少对糖尿病认知不当所引起的发病和死亡。

1.1筛查高危人群。

如年龄超过40岁、有糖尿病阳性家族史、有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病变者、年龄超过30岁的妊娠妇女、有妊娠糖尿病史者、生育过1000g以上超大婴儿者、超重和肥胖者、久坐久站的人群等。应加强筛查,迟早检出糖尿病患者,以实现糖尿病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1.2建立规范化的治疗和管理的运行机制。

把糖尿病防治由综合医院为主的卫生服务的模式转化为综合医院与社区服务机构相结合的模式,二者明确分工,互相配合,根据患者病情稳定程度,及并发症情况进行社区和医院一体化的规范化治疗和管理。

1.3预防策略。

树立正确的进食观,低糖、低盐、低脂、高颖维、高维生素的坦然均衡饮食;控制体重,增加运动量,一般饭后1小时后运动为最佳;戒烟和少饮酒,杜绝不良生活习惯;加强教育,全社会普及糖尿病知识,并提高糖尿病医务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对中老年人定期体检,除常规空腹血糖外,餐后2小时还要进行血糖测定;避免或少用对糖代谢不利的药物;积极发现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妊娠时有糖代谢异常者,应积极采取饮食控制、血糖监测和用胰岛素治疗等防治措施;通过以上预防措施,能有效地减少糖尿病的发病率。

2.二级预防和控制

糖尿病二级预防的目的是筛选发现无症状的糖尿病及糖耐量减低者,找出早期干预治疗的最佳方案,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及减少并发症的危险。

2.1筛选高危人群。

如年龄超过50岁以上者,患有2型糖尿病的父母、子女和兄弟姐妹,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甘油三酯者,生育过巨大婴儿者,有妊娠期糖耐异常者。对高危人群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一旦确诊为糖耐量减低或糖尿病,应即刻治疗。其中,糖耐量减低是由正常过渡到糖尿病的阶段,如果治疗得当,可恢复正常。如果治疗不当,则会发展为糖尿病。

2.2定期检测血糖。

特别是中老年人和肥胖者,应把血糖测量列入常规的体检项目,定期测定,以尽早发现无症状性糖尿病,争取早期治疗的宝贵时间。如有皮肤感觉异常、视力不佳、多尿、减退、白内障等症状者,更应仔细鉴别,尽早诊断。此外,还要定期测定血压、血脂、心电图等,这些都是控制血糖的间接指标。

2.3在地区、机关单位、大型企业和县、镇等医疗单建立防治网,进行人群调查,筛选,有组织,有秩序的进行防治。

3.三级预防和控制

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目的是预防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感染和低血糖等;以及积极防治和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关键是对已确诊的病人通过定期检查、综合疗法预防和延缓其并发症的发生,明确有无视网膜病变和肾病等微血管病变,以及有无冠心病、脑卒中、间歇性跛行、脑供血不足、足坏疽等大血管病变。

3.1积极控制并尽量消除引起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基础是控制高血糖,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同时还要控制肥胖、脂代谢紊乱、高血压、戒烟酒、注意劳逸结合,适当参加体力活动等;并合理使用降血压药物,有效控制血压血脂;控制体重;选择科学的治疗方法,定期检查。

3.2建立互相信任的良好医患关系。

医生要充分调动患者及家属的积极性,使之能够处理常见的糖尿病及期相关问题;患者要学习和应用糖尿病及其相关疾病的医疗、护理和保健知识。早期并发症在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治疗甚至消除的,但中、晚期疗效不佳,早期发现、有效的预防和治疗,能使病人长期过接近正常人的生活。

4.结论

今年糖尿病日的口号是“应对糖尿病,要立即行动”,除了政府、综合医院、社区和卫生院等主导作用和治疗,更需要每一个人的自律和配合。防重于治。目前,2型糖尿病发病率占90%-95%,糖尿病高危人群(称糖耐量减低,iGt)向2型糖尿病发展速度很快,而且年龄日趋年轻化。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预防2型糖尿病哪些因素是必需早期给予关注,哪些因素是可以预防控制的。据统计,体力活动减少及能量摄入增多而致肥胖,以及肥胖病是2型粮尿病患者中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因此,坚持“三多三早”,多懂一点糖尿病的知识,多运动一点,多注意合理饮食;早发现血糖是否正常,早诊断是否是糖尿病,早发现和治疗糖尿病的并发症,做好三级预防,能有效控制糖尿病患病的上升趋势,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静思之.糖尿病防治一本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高血糖的预防及控制方法篇2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62(2017)09(a)-0139-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人群的数量也不断增多,糖尿病的防治对于预防各种慢病具有重大作用。为了推动中国社区糖尿病防治及诊疗发展,北京社区糖尿病研究(BCDS)应运而生,BCDS是一项大规模多中心社区前瞻性长期糖尿病综合管理研究,覆盖北京25个社区中心,约4000例患者,辖区人口超过200万,已随访管理8.5年,使大量的患者获益[1]。为了参与并推动糖尿病防控工作,该院积极采取措施,通过实施个体化护理干预来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以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该文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80例行普外科手术的糖尿病患者,以期分析护理干预对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普外科收治的80例需进行手术的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29~77岁,平均年龄(49.1±2.5)岁。干预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28~79岁,平均年龄(48.7±2.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o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围术期实施常规护理,包括术前血糖的控制、术后血糖监测等。干预组患者围术期实施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术前护理。①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主要分为了解知识、改变行为和树立信念3个阶段。首选让患者全面了解控制血糖的重要性,医院可每周举办2次健康教育小课堂,由健康教育护士、营养师及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理论授课,包括饮食控制、糖尿病自我监测、药物干预、低血糖防治、并发症预防、心理护理及误区纠正等内容[2]。同时,在向患者介绍手术注意事项时,重点告知患者手术的安全性,防止患者对手术产生恐惧、焦虑等心理导致血糖波动,为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②护理人员应仔细询问患者的疾病史、并发症、当前治疗方案及血糖情况等,记录好各项检查指标,根据其指标制定合理的饮食及药物方案。③对于患者的饮食,选择低糖、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根据患者自身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需要严格控制患者淀粉的摄入量,严格计算每天所需的热量。④患者的血糖水平对手术有直接的影响,如术前血糖过高可诱发酮症酸中毒,血糖过低可增加手术风险,因此有效控制血糖是进行手术治疗的先决条件。术前指导患者正确使用降糖药,将血糖控制在6.7~11.0mmol/L范围内。注意护理人员在患者手术前不应过于追求患者的血糖达到正常,可允许其血糖水平轻微升高,以防止患者术中或术后出现低血糖。由于患者手术日需禁食,所以术前1次胰岛素可减半剂量,防止患者能量不足而出现低血糖[3]。

(2)术后护理。①护理人员应积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严密观察需暂时禁食的患者,避免患者术后发生低血糖及酮症酸中毒。②合理控制血糖,保障患者术后切口愈合,术后当日每2~3h监测1次血糖。有血糖异常的患者需缩短血糖监测间隔时间,并个体化调整胰岛素的使用量。③糖尿病患者术后感染几率大增。护理人员应保持患者病床的床单、被套清洁干燥,定时为患者翻身,按摩皮肤易受压部位,防止压疮;注意严密监测患者体温,一旦异常立即处理;手术切口若有渗血、渗液现象应及时更换敷料;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切口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现配现用,规范准确[4]。④对于术后禁食的患者给予胃肠外营养,匀速24h连续输注,适当使用葡萄糖加以配合;患者可进食后给予其低碳化合物、高蛋白易消化的肠内营养。⑤术后应对患者做好疼痛护理,由于疼痛会使机体产生应激反应,分泌大量的胰岛素拮抗激素及炎性细胞因子,导致血糖水平升高,因此合理使用镇痛药物来缓解疼痛,有利于避免患者因疼痛而增加血糖波动,促进患者康复。⑥患者出院时,从饮食、运动、药物、血糖自我监测、低血糖预防上对患者进行出院指导。并嘱咐患者定期来门诊随访。

1.3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入院时均进行血糖监测,以下情况之一即可诊断为糖尿病:①有典型症状,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血糖≥11.1mmol/L;②无典型症状,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血糖≥11.1mmol/L,糖耐量实验2h血糖≥11.1mmol/L;③无典型症状,2次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血糖≥11.1mmol/L。观察两组患者血糖波动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患者不良反应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血糖波动水平等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血糖波动情况

对照组患者和干预组患者入院时平均血糖水平分别为(11.3±1.5)mmol/L、(11.4±1.2)mmol/L,对照组经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后术前血糖波动范围为6.5~11.0mmol/L,干预组术前血糖波动范围为7.0~8.9m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69,p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对照组有6例患者(15.0%)发生切口感染、延期愈合等不良反应,干预组有1例患者(2.5%)发生切口发生感染,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14,p

3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常合并其他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外科疾病等)。由于人们对糖尿病认识不一,糖尿病特别是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血糖变化处理就显得尤为复杂。因此,如何做好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处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常见的临床问题,目前对其认识存在诸多误区,应该做好糖尿病患者及家属的宣教工作,让其了解并能主动配合血糖的监测,合理地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正常人空腹血糖为3.9~6.1mmol/L,餐后2h血糖为5.6~11.2mmol/L。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围手术期血糖应控制在11.0mmol/L左右[5]。一般来说,在应激状态下(如手术后),血糖会增高,对于糖尿病患者,过分控制血糖的上限,对手术是不利的。同时,大手术后1~2d的患者,对糖代谢的利用不全,血糖过高对术后恢复不利。此外,护理人员对患者血糖监测尽量不要选择输入葡萄糖组液体时,输注葡萄糖组液体极易造成测量值过高,若错误的使用胰岛素降血糖,可能会导致发生低血糖,危机生命[6]。再者,使用胰岛素后降低血糖后,应复查患者血糖变化。

高血糖的预防及控制方法篇3

关键词:社区;糖尿病足;预防;护理措施;发生率

糖尿病患者(Dm)可引起糖尿病足(diabetesfootDF)。临床上,糖尿病患者往往注意血糖水平的控制,重视肾损害及眼底视网膜病变等严重并发症,对糖尿病足则往往忽视其初期症状,继而给患者带来身体的损伤[1]。掌握糖尿病足知识,及时观察症状,早期进行足部护理,可有效降低糖尿病足的发生[2]。本社区自2012年5月,对本辖区内Dm患者进行糖尿病足预防和护理知识宣传,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12年5月~2013年12月,本社区内居家休养的60例Dm患者,入选者均符合二型糖尿病诊断标准[3]。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47~75岁,平均年龄(55.6±1.28)岁。均已采用口服降糖药物或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出院时血糖水平已接近正常。观察患者足部均无破溃、感染发生。

1.2糖尿病足预防糖尿病足重在预防,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饮食和运动指导的同时,应加强自我检测,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早护理,消除糖尿病足的发生率及由此带来的隐患,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2.1健康教育为社区糖尿病患者建立专门的健康档案,对糖尿病足高危人群进行重点干预。印制糖尿病知识宣传小资料,免费发放给社区居民。在社区宣传栏张贴糖尿病知识宣传画,提高本社区对糖尿病知识的认知程度,了解糖尿病足知识,认识糖尿病足的危害,从而积极预防糖尿病足。

1.2.2改善生活方式敦促糖尿病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改善生活方式,通过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坚持用药治疗的必要性,提高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降低糖尿病足发生的可能;改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久坐、久立,适当抬高双下肢,促进足部血液循环;注意足部个人卫生,不穿夹脚不透气的鞋子,日常进行足部按摩,从而降低糖尿病足的发生率。

1.2.3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指导糖尿病患者控制饮食,以低盐、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注意膳食纤维的补充;适量运动,通过运动促进葡萄糖的利用,改善胰岛素抵抗[4];加强用药指导,治疗糖尿病药物餐前30min服用,从小剂量开始;定时测量血糖,将血糖控制于理想的水平。

1.3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采用SpSS12.0软件为统计学处理软件,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结果

随访1年时间,观察60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发生情况,其中因血糖控制不理想引起糖尿病足发病1例,脚气并发感染发病1例,外伤所致糖尿病足1例,糖尿病足总发生率为5.00%(3/60)。

3讨论

糖尿病足(DF)的发病有一定的征兆:患者足部麻木、感觉异常、针刺样疼痛,行走受限,出现间歇性跛行。糖尿病足是在患者足部末梢神经和血管发生病变的基础上,由于足部皮肤缺乏保护措施,出现皮肤破溃,继发感染而引起[5]。引发糖尿病足(DF)的危险因素较多,大致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大类。内部因素包括糖尿病病程长、既往有足部溃疡病史等;外部因素包括肥胖、糖尿病足预防知识缺乏、血糖控制效果不佳、血脂代谢异常、不良生活习惯等,外部因素具有可控性。其中血糖控制效果不佳,足部反复发生难以愈合的小损伤是引发糖尿病足DF的最主要诱因[6]。在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健康教育,增强糖尿病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有效控制血糖在合理范围;同时从思想上提高患者对糖尿病足的认识程度,促进患者自我保健意识,加强足部护理,从而有效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糖尿病足的护理措施如下。

3.1加强足部护理有研究数据表明,良好的足部护理可使8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避免足部溃疡的发生。所以,社区护理人员应督促患者做好足部皮肤护理,减少足部皮肤破溃,及时处理足部外伤性小破口,尽可能保持糖尿病患者足部皮肤完整性。

3.2督促指导Dm患者自己护理足部皮肤嘱糖尿病患者每日用温水洗脚,洗好后用软毛巾擦干。自行检查双足皮肤有无破溃,尤其是检查脚趾蹼间有无脚气、感染、发臭现象,并适当按摩足底,促进足部血液循环。足部皮肤干燥者适当涂抹"防裂膏",保持足部皮肤柔软滋润。穿柔软透气的布鞋,减少鞋子中"汗气"对足底皮肤的侵蚀。适当步行,坐位时抬高双下肢,采用毕格式运动法适当进行"下肢运动",可改善下肢血液循环,较好的预防DF,"下肢运动"每天运动1h。

3.3中药泡脚采用活血化瘀中药汤方泡脚。中药药方组成:忍冬藤、鸡血藤、红花、木瓜、透骨草各40g,桂枝10g,艾叶30g,将上述中草药加水熬成汤剂,取汁400~500mL,加温开水至3000mL,保持水温在38℃~40℃,现配现用,足浴时间30min/次,每日或隔日1次,足浴疗法对预防及治疗早期DF有很好的疗效。每次泡完后再配合足底皮肤按摩,效果更佳。

3.4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勤晒鞋袜,勤换袜子,不穿夹脚的鞋,及时治疗脚气,不随便用剪刀等利器修剪鸡眼等。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积极的心态,提高患者自身抵抗力,从而有效控制血糖,防止糖尿病足的发生。

本研究中,60例DF患者经过积极的预防和有效的护理措施后,糖尿病足发病率为5.00%。由此可见,社区健康教育和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陆晴,王娜,许红.国内糖尿病足护理的研究进展与前沿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33:4179-4182.

[2]魏超峰,朱纪红,史云.糖尿病足高危人群的社区预防与指导[J].中国医药指南,2013,12:331-332,333.

[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版)[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8,24(4):21-23.

[4]刘春丽.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足预防及转归的作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6):219-220.

高血糖的预防及控制方法篇4

糖尿病肾病(Dn)的早期识别

糖尿病患者6个月内连续尿检有3次微量白蛋白尿在20~200μg/分,且排除其他可能引起UaeR增加的原因,如泌尿系感染、心力衰竭、运动、原发性高血压、酮症酸中毒等,即可诊断为早期Dn。

Dn的预防

血糖控制:纠正代谢紊乱和严格控制血糖于正常水平是预防及治疗Dn的关键。控制血糖主要通过改变生活方式、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减轻体重、合理选择和使用降糖药物等方法。

血压控制:高血压可加速Dn的进展和恶化,对于无肾损害的糖尿病患者,血压要保持低于130/80mmHg;如出现肾损害或24小时尿蛋白大于1g时,血压应控制在125/75mmHg以下。老年病人应特别注意避免降压治疗过急、过快,以免造成肾脏、大脑和心脏等重要脏器的缺血。

抗血小板和中医药治疗:给予阿司匹林和潘生丁抗血小板治疗,可使尿蛋白排出明显减少。中药黄芪、大黄等组成的保肾排毒汤保留灌肠,可减轻或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调脂治疗:纠正脂代谢紊乱尤其是高胆固醇血症,可降低蛋白尿,保护肾功能。

老年Dn的护理

护理评估:重点评估糖尿病的初患时间;目前有无肾脏功能的损害;患者对糖尿病肾病危害的认识程度;对于预防的态度;对监测血糖及尿微量白蛋白的意义是否明确,能否定期进行监测;是否应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血压、血脂、体重控制得如何等等。

健康教育:糖尿病肾病宣教的重点是向患者讲解糖尿病肾病的病理演变过程、各期的特点及具体的预防措施,指导患者利用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及药物治疗将血糖控制在理想的水平,以避免和延缓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展速度。

定期监测血糖:血糖控制未达标者,每3天监测1次,每次监测空腹及三餐后2小时血糖;血糖较稳者,每周测1次。糖尿病空腹血糖控制标准:良好为44~61mmol/L,一般为≤78mmol/L,不良为>78mmol/L。

饮食指导:①低蛋白饮食能有效缓解高滤过的形成,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糖尿病诊断后,在无微量白蛋白尿及肾功能正常阶段,蛋白饮食大致以08~10g/(kg•日)为佳;从GFR下降开始推荐06g/(kg•日)的摄入量较合适。蛋白质的种类一般应以动物优质蛋白为主。②低热量饮食,增加饮食中膳食纤维素:一方面能延缓葡萄糖的吸收,另一方面,其中的可溶性纤维酵解生成短链脂肪酸,成为不依赖胰岛素而被利用的营养物质,可缓解高胰岛素血症。③充足维生素可改善机体的代谢状态,特别是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对神经和血管有保护作用,可避免肾血管的进一步损害。④控制食盐摄入对伴有水肿和高血压的患者十分重要,可减轻水钠潴留所致的水肿及血压升高。

运动指导:年老轻症患者可采用太极拳、做操、步行等运动。运动时间以餐后1小时为宜,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40分钟,每周运动不少于4次,以不感到劳累为度。如果糖尿病控制很差,或有严重心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肾病Ⅳ期以后的患者应适当限制运动,因过量运动可使肾血流量减少,加重肾功能损害。

用药指导:选择对肾脏无毒性或低毒性药物,以免加重对肾脏的损害。肾功能不全时,应用胰岛素应减量,以免发生低血糖反应。老年人由于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减退,使经过肾脏排泄的药物排泄减少,如地高辛、氨基糖苷类,容易在体内蓄积中毒,应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用药,以免发生危险和加重肾功能损害。

加强患者自我管理的自觉性。

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正确对待疾病,保持乐观情绪,积极预防,早期治疗。

小结

糖尿病肾病重在预防,保持健康的心态、掌握早期识别及防护方法,是治疗的关键。护士的工作正是要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使患者树立治病信心,坚持治疗,预防和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窦连军,冯林美,徐秀云.黄芪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尿内皮素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215-216.

高血糖的预防及控制方法篇5

【关键词】社区;典型慢性病;糖尿病;防控

近年来,全球疾病谱和死因谱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些传统的烈性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慢性病在疾病谱和死因谱中的位置逐年上升,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出现了以心脏病、脑血管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占主要位置的趋势,慢性病已成为21世纪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问题。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严重困扰人们,致残率、致死率都非常高。所以,对这些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是实现以预防慢性病发生与发展为目的的重要工作方式。本文就如何加强社区典型慢性病-糖尿病的预防与控制,浅析如下:

1典型慢性病-糖尿病的概念

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糖尿病(血糖)一旦控制不好会引发并发症,导致肾、眼、足等部位的衰竭病变,且无法治愈。分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及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在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所占的比例约为95%。一般具有下述特点:①患病率高,而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低;②临床治疗效果较差,预后不好,并发症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③病程迁延持久,是终生性疾病,需要长期管理;④病因、病情复杂,具有个体化的特点;⑤诊断治疗的费用较高,治疗的成本效益较差,对卫生服务利用的需求高。

2探索社区典型慢性病-糖尿病预防与控制的途径

一是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典型慢性病-糖尿病的预防与控制。今年以来,我们通过对社区35岁以上人员建立健康档案,运用信息化技术,基本建立了社区慢性病人群健康档案,对慢性病患者病情进行逐一记录,筛查和随访。笔者负责的社区有慢性病患者2112人,占社区总人口12%。其中心脑血管病患者985人,糖尿病患者1089人,恶性肿瘤患者38人,同时患两种疾病的有365人。

二是转变卫生服务方式,加强的典型慢性病-糖尿病预防与控制。在慢性疾病发病中,有资料显示生活方式和行为因素占44.7%,环境因素占18.2%。多年的实践证明,对待典型慢性病-糖尿病,单纯采取医疗手段,往往收效甚微,投入大量的卫生资源,却不能有效控制发病率和死亡率。典型慢性病-糖尿病的发病必然和生活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把预防工作渗入到人们生活行为方式的各个领域中去,从社会经济、文化、心理到个人的生活行为方式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治理,彻底改变工作方法,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同时进行必要的治疗,将是防治慢性疾病的一种有效而又节省卫生资源的策略。

3完善社区典型慢性病-糖尿病预防与控制的措施

一是确立以社区为单位的防控机制。社区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综合基础的群众基础机构。为我们居住在一个固定区域的居民群体范围内的居民,起着一种媒介桥梁作用,与居民群众生活有着息息相关的关联基层组织。社区对疾病的预防控制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课题。因此,确立以社区为单位的防控机制,不仅对社区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全社会的健康促进也有决定意义。

二是实行三级预控机制。从心理和社会方面对慢性疾病进行全方位的预防,是控制慢性疾病的有效途径,也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开展健康教育,做好糖尿病三级预防,是社区控制典型慢性病-糖尿病应当选择的对策。以一级预防为主,二、三级预防并重,实现病人管理、高危人群管理和全人群管理相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危险因素干预相结合的综合防控工作机制。

三是确立社区防控目标。阻止糖尿病的发生和糖尿病发生后阻止及延缓其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疾病危害。建立有效的糖尿病患者社区管理方法,通过确立管理对象,危险因素评估及干预,随访管理和转诊等措施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管理与帮助。

四是加强社区全人群的健康教育。做到早预防、早治疗,利用各种渠道,在社区全体人群中广泛宣传糖尿病防治知识,提高社区广大人群自我保健意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旨在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各种危险因素,改变个体和群体的行为、生活方式,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4丰富典型慢性病-糖尿病的社区管理方法

我们通过广泛开展糖尿病筛查工作,着力提升糖尿病防控能力和水平,我社区卫生服务点对全社区群众开展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筛查,加强对糖尿病病例的社区管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4.1加大糖尿病预防和控制有关知识的宣传力度。运用各种手段,抓住各种机会,广泛宣传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的有关知识。通过印制宣传手册,发放健康报纸,策划专题宣传栏和播放电子显示屏等形式将糖尿病的病发原因、症状、预防措施、治疗手段以及病发症等知识告知广大社区居民。同时,在社区居民日常就诊和社区随访就诊过程中,加大糖尿病有关知识的宣传。

4.2加强对糖尿病病例的社区管理。

4.2.1确定管理对象因症就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通过检测血糖在就诊者中发现和诊断糖尿病患者。高危人群筛查:根据糖尿病高危人群界定条件,在高危人群中进行血糖筛查。糖尿病高危人群指:年龄在40岁以上;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者;曾患妊娠糖尿病的妇女;娩出过巨大儿的妇女;高血压者;高血脂者。社区卫生调查发现糖尿病患者。社区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健康体检等。

4.2.2建立和完善居民健康档案对管理对象及时建立管理档案。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现病史、家族史、既往史、用药情况、生活行为等;体检记录、辅助检查、诊断和治疗情况;随访管理计划及随访记录等。

4.2.3糖尿病患者的随访管理随访目的(1)根据对患者制定的个体管理计划实施干预和管理,进行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帮助患者建立患者自我管理,视病情发展进行转诊帮助,实现连续、动态管理。(2)对患者进行病情监测,定期为患者进行病情、并发症和相关危险因素的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

随访内容(1)了解患者病情,评估治疗情况。(2)了解行为改变情况,调整非药物治疗方案,教会患者改变和消除行为危险因素的技能,进行生活方式和危险因素动态监测;(3)了解患者就诊和药物使用情况,评价药物治疗的效果。对于治疗有效的患者,督促其坚持用药;对于效果不佳的患者,督促其到综合医院调整治疗方案;(4)督促定期化验检查:根据糖尿病分类管理要求,督促患者定期检查血糖、血压、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查相关并发症,发现患者出现靶器官损害可疑情况,督促患者到医院进一步治疗;(5)进行患者自我管理技能指导,了解、检查患者自我管理的情况,对其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支持。

随访要求(1)常规管理,管理对象:血糖水平比较稳定;无并发症或并发症稳定的患者;不愿参加强化管理的患者。随访要求:对常规管理的患者,要求每年随访至少6次。每次随访都应了解患者的症状、体征、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了解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变化,以及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患者自我管理等情况。(2)强化管理,管理对象:符合以下任一条件的患者应实行强化管理:已有早期并发症;自我管理能力差;血糖控制情况差;其他特殊情况如妊娠、围手术期、1型糖尿病等(包括成人迟发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治疗上有积极要求;相对年轻,病程短者。随访要求:要求每年随访至少12次,内容与常规管理相同。

4.2.4糖尿病病例社区管理的评估指标建立糖尿病病例社区管理评估指标,一般包括建档率,规范管理率,控制率,糖尿病知识知晓率等。按照评估指标,定期对管理成效进行评估,并完成评估报告。

总之,只有坚持不懈地探索与实践,真正在社区落实新的医学模式,转变卫生服务方式,加强典型慢性病-糖尿病防控有关知识的广泛宣传,根据社区居民实际情况,创新工作理念,改进工作方法,完善工作措施,深入地把握防治规律和防治方法,是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和发展社区医学理论的必由之路。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这一全球性的卫生发展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冬梅.雷琪智著.《糖尿病必读手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蔺惠著.《糖尿病社区护理与自我管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3]杨金奎著.《常见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管理手册:糖尿病管理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

高血糖的预防及控制方法篇6

指导专家/萧建中整理/韦玮木子摄影/春鹏

2014年联合国糖尿病日暨蓝光行动在京举行。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翁建平教授表示,近30年来我国糖尿病患者增长了10倍。目前,我国每年新增糖尿病患者680万人,平均每分钟有13人被诊断为糖尿病。

翁建平表示,我国糖尿病增长迎来高峰是在2000年左右,而糖尿病患者一般在患病15年后出现并发症,从现在开始我国将进入糖尿病并发症集中爆发期,并在未来5—10年快速累加达到高峰。所以,糖尿病的预防迫在眉睫。

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是针对不同人群进行的,其意义是:一级预防的目标是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二级预防的目标是在已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三级预防的目标是减少已发生的糖尿病并发症的进展,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并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2型糖尿病防治中一级预防的策略

1.2型糖尿病发生的风险主要取决于不可改变危险因素和可改变危险因素的多少和严重程度。

2.由于资源的限制,预防2型糖尿病应采取分级干预和高危人群优先干预的策略。见下表所示。

糖尿瘸高危人群的筛查

预防2型糖尿病的初级预防方案包括针对高危人群(如糖尿病前期或肥胖患者)的方案和针对~般人群的方案。因我国人口众多,如果在人群中通过检测血糖来筛查糖尿病前期患者并系统性地发现高危人群,就目前情况其可行性不大,所以高危人群的发现主要依靠机会性筛查(如在健康体检中或在进行其他疾病的诊疗时)。若条件允许,可针对高危人群进行血糖筛查。

1.有下述情况属于高危人群:①有糖调节受损史;②年龄≥45岁;③超重、肥胖(Bmi≥24kg/m2),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④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级亲属;⑤高危种族;⑥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公斤)生产史,妊娠糖尿病史;⑦高血压即血压≥140/90毫米汞柱(mmHg),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⑧血脂异常即HDL-C≤0.91毫摩尔/升(mmol/L)及tG≥2.22mmol/L.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⑩有一过性糖皮质激素诱发糖尿病病史者;11.Bmi≥28kg/m2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12.严重精神病和(或)长期接受抗抑郁症药物治疗的患者;⑩静坐生活方式。

如果筛查结果正常,3年后应重复检查。糖耐量异常(iGt)是最重要的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每年有1.5%n10.0%的iGt患者进展为2型糖尿病。

2.筛查方法:推荐采用oGtt(空腹血糖和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行oGtt有困难的情况下可筛查空腹血糖,但仅筛查空腹血糖会有漏诊的可能性。

强化生活万式干预预防2型糖尿病

许多研究显示,给予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如iGt.空腹血糖受损(iFG)适当干预,可显著延迟或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有研究显示,生活方式干预组推荐患者摄入脂肪热量<25%的低脂饮食,如果体董减轻未达到标准,则进行热量限制。生活方式干预组中50%的患者体重减轻了7%,74%的患者可以坚持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生活方式干预3年可使iGt进展为2型糖尿病的风险下降58%。

所以,建议糖尿病前期患者应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来减少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并定期随访,以确保患者能坚持下来;定期检查血糖;同时密切关注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压和血脂紊乱等),并给予适当治疗。具体目标是:①肥胖或超重者Bmi达到或接近24公斤/米2(kg/m2),或体重至少减少5%n10%;②至少减少每日饮食总热量400—500千卡;③饱和脂肪酸摄入占总脂肪酸摄入的30%以下;④体力活动增加到每周250~300分钟。

药物干预预防2型糖尿病

在糖尿病前期人群中进行的药物干预试验显示,降糖药物二甲双胍、a-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s).’二甲双胍与tZDs联合干预以及减肥药奥利司他等,可以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但因目前尚无充分证据表明药物干预具有长期疗效和卫生经济学益处,因此各国临床指南尚未广泛推荐药物干预作为主要的预防糖尿病手段。鉴于我国的具体情况,目前不推荐应用药物干预的手段来预防糖尿病。

2型糖尿病防治中二级预防的策略

在处于糖尿病早期的糖尿病患者中,采用强化血糖控制可以显著减少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生的风险。还有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在肥胖和超重人群中的使用,使大血管病变和死亡发生的风险均显著下降。早期强化血糖控制的患者,长期随访发现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心肌梗死和死亡发生的风险均下降。这些研究均说明,对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血糖强化控制,可以减少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发生的风险。

所以,建议新诊断和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采用严格控制血糖的策略,可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血压控制、血脂控制和阿司匹林的使用

在处于糖尿病早期的糖尿病患者中,采用强化的血压控制,不但可以显著减少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发生的风险,还能显著减少微血管病变发生的风险。有试验显示,强化血压控制可以减少无明显血管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病变的风险。许多研究显示,采用他汀类药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策略,可以减少无明显血管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病变的风险。尽管近来在糖尿病人群中采用阿司匹林进行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临床试验结果未显示出其对心血管疾病的保护作用,但多个临床试验结果仍支持在具有高危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阿司匹林对心血管疾病的保护作用。

所以,建议在没有明显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但具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应采取降糖、降压、降脂(主要是降低LDL-C)和应用阿司匹林来预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

2型糖尿病防治中三级预防的策略

一些强化血糖控制的临床研究结果提示,强化血糖控制可以减少已经发生的糖尿病早期微血管病变(如视网膜病变、微量白蛋白尿)进一步发展的风险。

在已经有严重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患者中,采用强化血糖控制的措施是否能减少失明、肾功能衰竭和截肢发生的风险,目前尚缺乏临床证据。但也有试验发现,在糖尿病病程较长、年龄较大并具有多个心血管危险因素或已经发生过心血管病变的人群中,采用强化血糖控制的措施不能减少心血管疾病和死亡发生的风险。

所以,建议年龄较大、糖尿病病程较长和已经发生了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要充分平衡血糖控制的利弊,在血糖控制目标的选择上采用个体化的策略。

血压、血脂的控制和阿司匹林的使用

已有充分的临床证据支持在已经发生了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中,无论是采用单独的降压、降脂或阿司匹林治疗,还是上述手段的联合治疗,均能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再次发生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风险。

对糖尿病肾病患者采用降压措施,特别是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可以显著减少糖尿病肾病进展的风险。

所以,建议年龄较大、糖尿病病程较长和已经发生了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在个体化血糖控制的基础上采取降压、调脂(主要是降低LDL-C)和应用阿司匹林的措施,以减少心血管疾病反复发生和死亡,并减少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生的风险。

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

糖尿病是心血管疾患的独立危险因素。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升高,即使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也可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

心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健康威胁。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2~4倍,且病变更严重、更广泛,预后更差,发病年龄更早。在我国三甲医院的住院患者中,2型糖尿病的并发症患病率分别为高血压34.2%、心血管病17.1%、脑血管病12.6%、下肢血管病5.2%。

临床证据显示,严格的血糖控制对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及因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风险作用有限,特别是那些病程较长、年龄偏大和已经发生过心血管疾病或伴有多个心血管风险因子的患者。因此,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预防,需要全面评估和控制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如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并进行适当的抗血小板治疗。

在亚洲人群中,卒中是心血管疾病最常见的表现。与欧洲人相比,亚洲人的血压与卒中间的相关性更明显。需要提醒的是,患者应始终保持发生心血管病变的警惕性,因为有些患者发生心绞痛或心肌梗死时可以是无痛性的,有时体格检查也难以检查出缺血性心脏病。

筛查

糖尿病患者一旦被确诊,以后每年都应进行心脑血管病变风险因素的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心脑血管病现病史及既往史,年龄,有无腹型肥胖.常规心脑血管风险因素(吸烟、血脂异常和家族史)、肾脏损害(尿白蛋白排泄率增高等)、房颤等。一般来说,静息时的心电图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筛查价值有限,对有罹患大血管疾病可能的患者(如有明显家族史、吸烟、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应做进一步检查,以评估心脑血管病变情况。

心脑血管病变风险因素的控制

高血压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或伴发病之一,与糖尿病类型、年龄、是否肥胖以及人种等因素有关,发生率国内外报道不一,占糖尿病患者的30%—80%。1型糖尿病出现的高血压往往与肾脏损害加重相关,而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通常是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并存的表现,高血压可以出现在糖尿病发生之前。糖尿病和高血压共同存在使心血管病、脑卒中、肾病及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进展风险明显增加,还增加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而有效地控制高血压,可显著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和发展的风险。

与非糖尿病人群诊断高血压标准(≥140/90mmHg)不同的是,糖尿病患者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收缩压≥130mmHg和(或)舒张压≥80mmHg。

我国糖尿病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处于较低水平,提高这”-率“是防治糖尿病高血压的主要任务。糖尿病患者就诊时应当常规测量血压,由于糖尿病和高血压并存时风险叠加,因此如果收缩压≥130mmHg和(或)舒张压≥80mmHg,经不同日随访证实即可开始干预和治疗。控制血压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靶器官的损害,降低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危险。具体控制目标为<130/80mmHg。但过低的血压(如<115/75mmHg)也可增加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

对于糖尿病并高血压患者来说,生活方式的干预是十分必要的。生活方式干预主要为健康教育、合理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盐、控制体重、限制饮酒、心理平衡等。如生活方式干预3个月后血压不能达标或初诊时血压即≥140/90mmHg,即应开始应用降压药物。降压药物选择时应综合考虑疗效、心肾保护作用、安全性和依从性以及对代谢的影响等因素。降压药物主要有aCei.aRB.钙离子拮抗剂(CCB)、利尿剂、B受体阻滞剂。其中aCei或aRB为首选药物。为达到降压目标,通常需要多种降压药物联合应用。联合用药推荐以aCei或aRB为基础的降压药物,可以联合使用CCB.吲哒帕胺类药物、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或小剂量选择性B受体阻滞剂。

血脂异常

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的血脂异常是甘油三酯升高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国醇(HDL-C)降低。但有研究证明,他汀类药物通过降低总胆固醇和LDL-C水平,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发生大血管病变和死亡的风险。但在使用他汀类药物的基础上采取降低甘油三酯和升高HDL-C的措施,是否能进一步减少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病变和死亡发生的风险,目前尚无明确证据。

糖尿病患者每年应至少检查一次血脂,包括LDL-C.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HDL-C。用调脂药物治疗者,根据评估疗效的需要可增加检测次数。

在进行调脂治疗时,应将降低LDL-C作为首要目标。如无他汀类药物禁忌证,所有已罹患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都应使用他汀类调脂药,以使LDL-C降至2.07mmol/L(80mg/dl)以下或较基线状态降低30%~40%。

对于没有心血管疾病且年龄在4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如果LDL-C在2.5mmol/L以上或总胆固醇(tC)在4.5mmol/L(400mg/dl)以上者,应使用他汀类调脂药;年龄在40岁以下者,如同时存在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高血压、吸烟、微量白蛋白尿、早发性心血管疾病的家族史及估计的心血管疾病整体危险性增加)时,亦应开始使用他汀类药物。

如果血甘油三酯超过4.5mmol/L,可以先用降低甘油三酯的贝特类药物治疗,以减少发生急性胰腺炎的危险性。当他汀类药物治疗后LDL-C已达标,但甘油三酯>2.3mmol/L.HDL-C<1.0mmol/L时,可考虑加用贝特类药物。

对于无法达到降脂目标或对传统降脂药无法耐受的糖尿病患者,应考虑使用其他种类的调脂药物,如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缓释型烟酸、浓缩的co-3脂肪酸、胆酸螯合剂、普罗布考和多廿烷醇等。

所有血脂异常的糖尿病患者都应接受强化的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减轻体重、增加运动、戒烟、限酒、限盐等。

抗血小摄治疗

糖尿病患者的高凝血状态是发生大血管病变的重要原因。大型的荟萃分析和多项临床试验证明,阿司匹林可以有效预防包括卒中、心肌梗死在内的心脑血管事件。无论是青年或中年、既往有或无心血管疾病、男性或女性以及是否存在高血压,应用阿司匹林均可使心肌梗死降低约30%.卒中降低约20%。

荟萃分析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阿司匹林的抗血栓作用并不随剂量增加而增加,但阿司匹林的消化道损伤作用却随着剂量增加而明显增加。有研究显示,口服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如<100毫克/天(mg/d).100—200mg/d和>200mg/d,总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7%、11.3%和9.8%。因此,建议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最佳剂量为75—100mg/d。所以,对于这类患者在使用阿司匹林时,要掌握以下原则。

1.具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糖尿病患者应用阿司匹林75~150mg/d,作为二级预防措施。

2.以下人群应使用阿司匹林作为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一级预防措施。①具有高危心血管风险(10年心血管风险>10%l患有糖尿病、心血管风险增加但无血管疾病史,无明显出血风险的成年人;心血管风险增加的成年糖尿病患者,包括大部分>50岁的男性或>60岁的女性合并1项危险因素者(即心血管病家族史、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或蛋白尿)。②具有中危心血管风险,包括有1个或多个危险因素的男性<50岁或女性<60岁糖尿病患者,或无危险因素的老年患者(即男性>50岁或女性>60岁),或10年心血管风险为5%n10%。

由于潜在的不良反应(出血)可能抵消潜在的获益,因此不推荐阿司匹林用于低危心血管风险(男性<50岁或女性<60岁且无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或10年心血管风险<5%)的成年糖尿病患者。

3.由于21岁以下人群应用阿司匹林与发生Reye(瑞氏)综合征风险增加有一定相关性,因此不推荐此人群应用阿司匹林。

4.对于已有心血管疾病且对阿司匹林过敏的糖尿病患者,可考虑使用氯吡格雷(75mg/d)作为替代治疗。

5.对于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糖尿病患者,可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治疗1年。

6.其他抗血小板药物可作为替代治疗药物用于以下几类患者:如阿司匹林过敏、有出血倾向、接受抗凝治疗、近期胃肠道出血以及不能应用阿司匹林的活动性肝病患者。

氯吡格雷已被证实可降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可作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后第1年的辅助治疗,对于阿司匹林不能耐受的患者,可考虑氯吡格雷作为替代治疗。

糖尿病患者防治低血糖

糖尿病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发生的血糖过低现象,可导致患者不适甚至威胁生命,也是血糖达标的主要障碍,应该引起特别注意和重视。低血糖的诊断标准

对非糖尿病患者来说,低血糖症的诊断标准为血糖<2.8mmol/L:而接受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只要血糖水平≤3.9mmol/L就属低血糖范畴。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影响机体对低血糖的反馈调节能力,增加了发生严重低血糖的风险。同时,低血糖也可能诱发或加重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形成恶性循环。怀疑低血糖时立即测定血糖水平,以明确诊断;无法测定血糖时暂按低血糖处理。

容易引起低血糖的降糖药物

胰岛素、磺脲类和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以及GLp-1受体激动剂均可引起低血糖。其他种类的降糖药单独使用时一般不会导致低血糖,但与上述药物合用也可增加低血糖的发生风险。

低血糖的l晦床表现

低血糖的临床表现与血糖水平以及血糖下降的速度有关,可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如心悸、焦虑、出汗、饥饿感等)和中枢神经症状(如神志改变、认知障碍、抽搐和昏迷)。但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时,常可表现为行为异常或其他非典型症状。夜间低血糖常因难以发现而得不到及时处理。有些患者频发低血糖后,可表现为无先兆症状的低血糖昏迷。

有临床研究显示,严格的血糖控制会增加低血糖的风险,所以对糖尿病患者进行降糖治疗时需要制订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

低血糖分类及其特点

严重低血糖:需要旁人帮助,常有意识障碍,低血糖纠正后神经系统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

症状性低血糖:血糖≤3.9mmol/L,且有低血糖症状。

无症状性低血糖:血糖≤3.9mmoVL,但无低血糖症状。

可疑症状性低血糖:部分患者出现低血糖症状,但没有检测血糖,也应该及时处理。

低血糖的可能诱因和预防对策

胰岛素或胰岛素促分泌剂:使用这类药物的糖尿病患者,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谨慎地调整剂量。

未按时进食或进食过少:糖尿病患者应定时定量进餐,如果进餐量减少应相应减少降糖药物剂量,有可能误餐时应提前做好准备。

运动量增加:运动前应增加额外的碳水化合物摄入。

饮酒尤其是空腹饮酒:酒精能直接导致低血糖,糖尿病患者应避免酗酒和空腹饮酒。

反复发生低血糖:应调整糖尿病的治疗方案或适当调高血糖控制目标。

高血糖的预防及控制方法篇7

关键词糖尿病社区管理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缺陷而引起。久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疾病。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系统代谢紊乱。

wHo估测2010年糖尿病患者数2.39亿,2025年将突破3亿。目前糖尿病患患者数最多的前3位国家是印度、中国、美国。当前我国患病在2000万以上,糖耐量减退者不低于3000万,合计5000万~6000万人,而且每年新增60万人。因此,社区糖尿病的预防与管理非常重要且迫在眉睫。

糖尿病的三级预防

糖尿病的一级预防是指对已有糖尿病危险因素存在,但尚未发生糖尿病的个体或群体的预防,即“治未病”。主要在社区进行。

糖尿病的二级预防是指对已经发生了糖尿病的患者所采取的措施,防止糖尿病的进一步进展及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不因为糖尿病而影响工作、学习、生活,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糖尿病的三级预防是针对已经出现慢性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进行综合系统的防治。

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与社区预防管理

1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1型糖尿病的诱因主要是病毒感染,此外与牛乳喂养亦有一定关系。

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①肥胖:是诱发糖尿病的最重要因素之一。②饮食:不良的饮食习惯,如进食过多,高糖高脂饮食,可诱发糖尿病。③年龄:糖尿病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④体力活动:体力活动的减少亦是糖尿病的诱因之一。⑤应激因素:应激是当人体受到外界致病因素时机体的保护性生理反应。⑥妊娠:糖尿病的诱因之一。⑦药物:如氢氯噻嗪、口服避孕药、糖皮质激素等。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级预防的根本:①精神调理:工作学习之余要合理安排休闲、度假、休假活动,以舒畅情志,调畅气机,改善体质增进健康。②均衡膳食:“食物多样化,以谷类为主”及低盐低脂饮食是基本原则。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控制总热量。③戒烟限酒,严禁暴饮暴食。④控制体重:Bmi24~27.9肥胖,Bmi≥28向心性肥胖。应控制Bmi≤24,腰围男≤85cm,女≤80cm。⑤加强运动:运动增加到250~300分钟/周,心率100~125次/分。

高危人群的筛查:①年龄≥40岁;②Bmi≥24;③有糖尿病家族史;④以往发现有糖耐量受损或空腹血糖受损;⑤高脂血症;⑥高血压;⑦使用一些特殊药物;⑧常年不参加体力活动。

对以上高危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并进行生活方式干预,以纠正可控制的糖尿病危险因素,降低糖尿病发病率。

糖尿患者的预防与管理

早诊断、早治疗,防止糖尿病的进一步发展,降低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即一旦诊断为糖尿病,则要根据病情进行饮食治疗,运动疗法,口服降血糖药物治疗,胰岛素治疗等,达到血糖控制目标。

对每一位糖尿患者进行并发症的健康教育,使之了解并发症的种类、危害及严重性。

积极开展自我血糖监测,并做好记录,方便专科医生用药指导。社区医生指导患者根据血糖结果调整饮食、运动。

为糖尿病患者建立信息档案,并定期随访,评估,干预。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患者的预防与管理

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尽可能将血糖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

进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干预。

定期随访,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增加患者的依从性。

高血糖的预防及控制方法篇8

摘要目的:探讨社区护理干预控制糖尿病的作用。方法: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集护理干预的糖尿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进行一般护理,观察组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护理干预。结果:两组患者在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经过干预后,患者对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疗法、自我监测的了解和掌握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前两组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血糖均明显降低,但是观察组干预后降低的幅度比对照组降低的幅度明显大,两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糖尿病社区护理干预血糖水平

Communitynursinginterventionin50patientswithdiabetes

ZhangJianhua

ShenluCommunityHealthServiceCenterofmachitown,JiuyuanDistrict,BaotouCity,innermongolia014010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effectofcommunitynursinginterventionondiabetescontrol.methods:100patientswithdiabetesmellitusaccepttedthenursinginterventionfromDecember2012toDecember2013wereselected,theyweredividedintotheinterventiongroupandthecontrolgroupwith50casesineach.thecontrolgroupreceivedgeneralnursing,andtheobservationgroupweregivennursinginterventionaccordingtothespecificsituation.Results:therewasnosignificantdifferencesintwogroupsbeforetheintervention.aftertheintervention,theunderstandingandknowledgeofdietcontrol,exercisetherapy,drugtherapyandselfmonitoringintheobservationgroupwasbetterthaninthecontrolgroup,therewassignificantdifferencesbetweentwogroups.theglucoseintwogroupshadnosignificantdifferencebeforeintervention(p>0.05),bloodglucosewerebothdecreasedsignificantlyafterintervention,buttherangeofdecreasingintheobservationgroupwaslargerthaninthecontrolgroup,and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

KeywordsDiabetes;Communitynursingintervention;Bloodglucoselevels

糖尿病(Dm)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1],近年来其发病年龄逐渐减小,而且其并发症的危害相当严重,因此,预防和控制糖尿病迫在眉睫。社区医疗机构是卫生服务的最基层,担负着很多繁重的疾病预防和控制任务,在控制糖尿病方面如何发挥社区服务的优势,进行护理干预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收集社区护理干预的80例糖尿病患者的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集护理干预糖尿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干预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28~78岁,平均55.8岁。血糖水平7.8~19.9mmol/L,平均12.1mmol/L。对照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29~76岁,平均56.2岁,血糖水平7.5~18.6mmol/L,平均12.1mmol/L。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仅对患者进行一般护理。干预组接受有关Dm方面的健康教育,自我保健知识,在饮食法、药物疗法、运动疗法以及并发症与伴发症的预防等方面进行指导和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①护理干预的形式:建立追踪体系,采取电话随访方式。电话随访1次/周,家庭随访1次/月。了解患者治疗中的问题[2],及时给予护理指导,并建立家庭病例档案,记录患者饮食追踪卡,病案存放在患者家属处,以便家庭随访时查看。②社区护理干预的内容:开展Dm的健康教育,让患者从心理上接受护理干预,以更好地控制病情,积极预防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指导合理膳食:主食尽量选粗制米面,适当吃一些杂粮,少细米面;适量食用牛奶、鸡蛋、瘦肉、豆制品、绿色蔬菜[3];戒烟、戒酒、改变不良饮食习惯、适当运动、按时服药、定期监测血糖等。

结果

观察组干预效果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经过干预后,患者对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疗法、自我监测的了解和掌握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两组干预前后血糖变化:两组干预前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血糖均明显降低,但是观察组干预后降低的幅度比对照组降低的幅度明显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讨论

社区护理干预是关键:通过连续的疾病健康教育,能够帮助患者及其家人正确地认识疾病治疗的要求、监测的要点、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及处理、并发症的防治,并且能够不断地学习,强化正确的方法,有利于建立健康的行为,坚持正确的治疗方法,增强治疗的效果。

通过社区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Dm患者遵医率及很好地控制血糖:社区护理干预给患者提供一种支持作用,能够时刻提醒和帮助患者遵医嘱,起到疾病控制的作用。

预防慢性并发症:长期的血糖浓度过高,可以导致多器官的病变,必须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积极卫生宣教,使患者有效地控制血糖浓度,减缓这些并发症发生[4]。一旦发生,也应积极帮助患者进行治疗,使患者的损害降到最低限度。

本组资料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经过干预后,患者对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疗法、自我监测的了解和掌握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干预前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血糖均明显降低,但是观察组干预后降低的幅度比对照组降低的幅度明显大,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刘建华,陈丽云,吴建国,等.系统连续性糖尿病教育对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病情控制的影响[J].实用临床杂志,2009,5(3):22-23.

2UKprospectiveStudyGroup.intensiveblood-glucosecontrolwithsulphonylureasorinsulincomparedwithconventionaltreatmentandcomplicationsinpatientswithtypediabetes(UKpDS33)[J].Lancet,2012,35(8):837-853.

高血糖的预防及控制方法篇9

关键词:糖尿病;健康干预;血糖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结构的改变,糖尿病发病率呈增高的趋势[1]。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健康干预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手段,通过健康宣教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增强自我健康管理能力,从而有效的控制病情。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3月~2013年12月我院门诊收治的糖尿病患者600例,其中男318例,女282例;年龄48~76岁,平均年龄(50.8±3.8)岁;病程3~18年,平均9.6年;将6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健康干预。

1.2.1健康宣教建立患者健康档案,根据个人健康问题制定个性化干预计划。加强糖尿病相关知识宣教,帮助患者掌握糖尿病防治措施。定期开展糖尿病知识讲座,要求患者和家属参加。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知识层次,健康状况"因人施教,因病施教"力求教学内容通俗易懂。帮助患者掌握自测血糖的方法。

1.2.2用药指导介绍治疗糖尿病相关药物的特点,服用方法,服药时间,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与其他降糖药合用时注意事项。掌握胰岛素的保存方法,注射方法、注射部位、注射时间、操作方法及使用剂量。掌握低血糖反应的表现及应急处理,定期自测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

1.2.3饮食干预控制饮食是治疗糖尿病基本措施。教会患者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做到饮食有节,饮食多样化、不偏食。控制每天摄入食物的总热量,多吃高纤维食物,含钙、硒丰富的食物及低糖的蔬菜,少吃多餐,定时定量进餐。患者戒烟戒酒。

1.2.4运动疗法根据患者自身身体状况制定个体化的运动方案,运动量由轻到重循序渐进。可采取快走和骑脚踏车等方式进行,饭后1h开始,30min/次,并长期坚持,运动的同时注意劳逸结合。

1.3统计学方法所有的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健康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按时服药296例,按时服药率达到98.7%;对照组按时服药159例,按时服药率为53.0%,观察组服药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糖变化实施健康干预6个月后,检测患者的血糖,检测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较干预前均有下降,但干预组下降的更为明显(p

3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自身的代谢疾病,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其并发症引起的死亡率也在不断的攀升。糖尿病至今没有良好的根治手段而只能控制病情,该类疾病患者需终身服药,很多患者不能坚持[2]。糖尿病患者的遵医行为和自我管理能力是疾病控制成功与否的关键[3]。很多糖尿病患者由于缺乏对疾病的认识,导致饮食不控制,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运动,用药及血糖监测不规律,血糖控制较差,疾病进行性发展,在严重阶段出现各类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综合健康干预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4]。综合健康干预通过向患者和家属进行糖尿病知识宣教,指导患者合理饮食、科学运动、规范用药及规律的自测血糖,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增强了自我健康管理能力,从而积极参与到疾病防治。通过合理的健康干预可使血糖降低或降至接近正常水平。从本研究数据可得知,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干预后,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有了显著提高,血糖较干预前明显降低,说明健康干预可有效的控制血糖,提高生存质量。

综述,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治疗过程漫长,患者需长期服药,因此患者需院外治疗。自我监测能力和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在糖尿病的防治中非常重要。对糖尿病患进行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监测能力和自我健康管理能力,从而能有效的控制病情,减缓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71.

[2]蒋慧,王敏,刘娜娜.老年糖尿病患者服药依从性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6):89-90.

高血糖的预防及控制方法篇10

关键词:糖尿病社区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02一0101―02

社区卫生服务已成为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趋势,是社会进步与文明的标志社区护理工作担负着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的重任,因此,对糖尿病患者实施有效的、主动性的社区护理干预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内容之一。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非传染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可造成患者严重的经济负担。社区护理工作由于具有深入患者家庭,可具体解决其实际问题的特点,在糖尿病的康复及日常护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了医疗费用。我们于2007年2月至2008年2月对48例Ⅱ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社区护理干预,并对干预后血糖控制情况进行比较。现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

在各医院住院确诊为糖尿病(Dm)的48例患者,其中男性24例,女性24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58岁,全部为Ⅱ型糖尿病,按2003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标准诊断,所有48例病例皆在出院时已经服药很好地控制了血糖,无明显重并发症。

2护理千预

2.1健康教育。收集患者的资料如一般资料、年龄、文化程度、目前健康状况、居住环境等、对疾病及其症状的了解程度、有否预防措施、疾病对病人及其家属造成的心理反应等。收集以上资料并综合分析、归纳、推理,找出病人及其家属存在的健康教育问题,并正确解答。社区健康教育目标是使血糖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消除症状或延缓并发症,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满足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需求。当患者了解了糖尿病的有关知识后,在饮食治疗、科学用药、运动锻炼、生活习惯和方式、心理调节等方面可进行主动自我调控,增强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和自我保健能力。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患者个人档案,跟踪服务。内容包括指导患者学会血糖、尿糖监测方法、胰岛素注射方法、技巧、自我管理、自我保健及护理指导等。具体做法有:①发放糖尿病健康教育手册;②举办糖尿病知识专题讲座,1次/月,以幻灯、投影、播放糖尿病专题录相等形式系统讲解,鼓励患者及家属互相交流经验,认真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并给予科学指导;③电话热线咨询解答;④家庭随访,了解患者饮食、运动以及血糖控制情况,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帮助。

2.2心理护理。加强自我心理调节。情绪紧张、急躁生气、心理不平衡,都可使交感神经兴奋,血糖升高。如个别病人的血糖一直偏高,整日乱发脾气,且不愿说出心理矛盾问题。这时护理人员应掌握交流沟通技巧,把病人当亲人,鼓励病人说出心里话,帮助病人查找原因,找出解决办法,以减轻心理压力。在开导病人的同时,还要指出不良情绪的危害,帮助病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随时进行心理疏导。

2.3饮食护理。合理的饮食治疗可以减轻胰岛负担,减少胰岛素抵抗,有利于血糖的控制。根据患者不同年龄、性别、体重及有无并发症等情况,帮助制定不同的饮食治疗卡,定期检查饮食情况,按照碳水化合物50%~45%、蛋白质15%~20%、脂肪20%~35%的比例制定饮食处方,按1/5、2/5、2/5的比例三餐分配制定食谱。指导病人戒烟、禁酒,尽量限制高脂、高胆固醇食物摄人,多食粗粮、杂粮、蔬菜、水果。

2.4运动护理。合理正确的运动疗法,对促进疾病的痊愈,加速身体机能的修复,延续衰老,改善生理和心理状况都有积极的作用。运动能促进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氧化,从而使血糖降低,同时有助于改善和增强呼吸循环系统、内分泌及神经系统功能。但必须了解运动疗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不恰当的运动,不注意运动前后的护理,反而是有害无益。即在运动前要做好各种检查,如心电图、心功能、血压、血糖及肝肾功能的检查等。根据病情及有无并发症等情况制定不同的运动处方。开始时可以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时间限制在15~30分钟,以后循序渐进,以无疲劳、精神好、元其他不适为标准。运动后应注意休息5~10分钟,年龄偏大的病人不宜单独活动,最好有人陪伴。在运动时还应注意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及掌握正确的处理方法,可随身携带饼干、花生米、糖等。

2.5定期血糖监测。详细介绍尿糖、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尿蛋白等各项检验指标的临床意义。教会病人掌握尿糖试纸、血糖测定仪的使用方法,定期监测并记录,对有条件的病人,社区护士要每周进行次血糖和尿糖的监测,个别病人最长可半月1次,并及时记录。对血糖控制好的病人给予鼓励,对血糖偏高的病人及时帮助查找原因,并调整药物用量,积极预防并发症。

2.6预防并发症。糖尿病病人由于免疫力低下,容易发生感染,应重视患者的皮肤护理,个人卫生。预防糖尿病足,需保持足部清洁,避免感染,并指导病人采用多种方法促进肢体血液循环。预防低血糖,当病人出现头晕、饥饿、出汗、心悸,甚至发生昏迷等低血糖反应时立即让患者休息,及时进食或喝少量糖水即可缓解,严重者及时送医院。

3 结果

48例Ⅱ型糖尿病患者实施社区护理干预前空腹血糖平均为10.8retool/L,干预后空腹血糖平均为7.6mmol/L,所有患者血糖均有所下降,平均降低2.8retool/L。社区护理干预前后对比有显著差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