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讲座感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16:50

法制讲座感想篇1

【关键词】微课程;系列;思想品德课;开发

思想品德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由此。

一、微讲座引领,提升领悟力

微讲座始创于2011年,主旨在于用思想的力量使世界更美好。需要演讲者在20分钟内的时间里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有准备的演讲。这意味着每位演讲者都会尽可能地将其观点变得明确、清晰以及有意思,于是作为观众就不会觉得它枯燥、冗长、沉闷。

初中阶段的学生需要进一步学习正确处理与自我、与他人和集体,以及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这三组重要关系依次构成了思想品德课程的三大内容板块。每一内容板块中均涉及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具体内容。七、八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更侧重于道德、心理健康与法律。在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的教学时间必须控制在40分钟以内,有限的教学时间如何将许多相对专业的知识内容讲得更生动、更易理解与接受,微讲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缓解这一矛盾。

例如七年级思想品德中有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我们就可以尝试开设心理健康讲座。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过富有情趣的生活》第六课《做情绪的主人》一课是关于如何管理自己情绪的,我们以讲座的形式进行该课内容的教学,虽然教学内容上并没有变化,但形式上有新的突破。讲座以活动形式展开,活动名称“大风吹”。全班同学站立起来,由教师做一些关于个人情绪特点的陈述,如果满足这些陈述,则被大风刮倒,若是不满足,则继续屹立着,直到满足条件坐下。使学生从这些陈述中考虑自己的性格特点然后在纸上写下一些自己的一些不良情绪和如何调节这些不良情绪的做法。最后和旁边的同学交换自己的纸条,大家相互交流看看在相同的事情上大家的对待方式和处理态度有怎样的差别。这样的讲座形式改变了日常常规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当然讲座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是教师的观摩讲座、活动讲座,也可以是学生的精品讲座。其实七、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很强的自我选题、找资料、讲解等各方面的能力,可以针对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特长等分组,由小组分任务落实讲座的内容选择、编排与开设。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中有较多内容为法律教育,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分工准备,并确定微讲座开设的时间,教师则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充当主持人的角色,及时掌控讲座。讲座的实施甚至还可以打破原有行政班级的编制。

二、微视频赏析,注入正能量

视频教学相较于传统教学能提供图、文、声、像,形象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刺激,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有助于多角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中,选择那些具有正能量的优秀视频或者利用微课制作手段制作适合课堂教学使用的微视频在课堂中使用,可以更直观地让学生体验当事人的所知所感所想,将正能量的种子深深地根植在学生心中。近年来关于感动中国人物、最美孝心少年、全国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给我们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感动,感动之余这些不正是我们教学中最直接最真实的材料!例如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中有关于《人生当自强》的内容,我们在教学中就可以尝试使用关于最美孝心少年的微视频。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中《心有他人天地宽》、《诚信做人到永远》等内容在教学中就可以尝试使用感动中国人物、全国道德模范等的先进事迹作为视频教学的内容。

三、微讨论辨别,培养正义感

课堂微讨论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共同进行讨论和辩论的教学组织形式。微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意见,培养他们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生活中可探讨的专题性事件或问题时有发生,教师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讨论的话题,这些话题不仅要贴近中学生的实际生活,还应符合课堂教学主题,应具有开放性、指导性与可讨论性。在课堂微讨论之前,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确定讨论的题目并提出要求,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认真准备意见和写出发言提纲。讨论进行时,充分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他们各抒己见,引导他们逐步深入到问题的实质。

法制讲座感想篇2

一、周口师院“音乐聆听·美术感悟”系列讲座分析

周口师院“音乐聆听·美术感悟”系列讲座,从开办起就以传播优秀艺术文化知识为理念,在院校有关部门的带领下,已制定了较规范的操作流程及完善的运营管理机制,讲座可以说是期期爆满,场场精彩。周口师院“音乐聆听·美术感悟”系列讲座,以传播优秀艺术文化知识为己任,紧跟时代潮流,在传播优秀传统艺术文化的同时,加入现代元素,或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或以现代的科技手段、理解方式去讲解传统艺术,在提升大学生艺术修养的同时,让他们谨记我国乃至世界优秀传统艺术文化,让优秀的文化艺术成果能一代代传承下来,使之得到传承与发扬。

1.聆听讲座,能让同学们从中学到新知识。如周口师院“音乐聆听·美术感悟”系列讲座,由徐坤芳老师主讲的《歌从民间来》。这场讲座,讲述了民歌的发展历程,讲述了民歌创作之王———王洛宾。讲座以故事的形式开始,通过讲述、表演发生在王洛宾身上的事,让我们了解了更多的民歌知识,也对民歌之王———王洛宾有了新的了解。了解了那些歌曲的创作背景,表达的思想、情绪等。

2.通过讲座,能展现个人主观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如周口师院“音乐聆听·美术感悟”系列讲座,由成军老师主讲的《曲艺伴我行》。这场讲座以曲艺的发展为线索,其中穿插小品、相声。表演小品、相声就是演员个人主观意识的体现,可以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展现个人特点。再如由范明磊老师主讲、王志刚老师指挥的讲座《国乐飘香》,体现的就是团队合作精神。此讲座以民乐演奏为主,需要团队的默契配合,才能达到可听可食的效果。像鲁恩雄老师的讲座《舞动人生》也是。舞蹈也是需要团队合作的,舞蹈在演绎的过程中,动作要整齐划一,编排协调。如果演员只顾个人主观意识,没有团队合作精神,那效果可想而知啊。

3.通过讲座,挖掘了艺术系师生的潜力。曲艺类讲座发掘了同学们的表演天分,给他们一个表演展示的舞台;歌唱类讲座给了教师一个展示自己教学成果的机会;舞蹈类讲座给了艺术系的学生一个展示自己所学专业的平台。

4.通过讲座,锻炼的同学们的舞台心理素质。多次的登台演唱、表演,既锻炼了他们的胆识,也丰富了他们的舞台经验,为以后的演唱、工作积累经验。

5.同时讲座也培养了一大批多才多艺的学生。通过讲座,艺术系的学生各显神通,大展宏图,充分发掘自己各方面的才艺,正所谓艺多不压身,多一门才艺,就多一个生存的机会。讲座也给了他们锻炼的舞台,同时也为社会输送了一批批多才多艺的综合性人才。

6.讲座不仅给了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系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同时也给了低年级的学弟学妹们一个观摩学习的机会。通过登台演出,给了他们信心和希望,让他们有了表演展示的欲望,这样他们会更加努力去练习,争取每一次登台演出的机会。

7.讲座也是检验艺术系教师教学质量的一个平台。在讲座过程中,老师会亲自示范,是展示他们个人专业技巧水平的一个平台。同时,登台演出的学生,也是老师经过层层筛选才最终确定的,他们也是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展示的一个平台。通过展示,教师之间相互学习,指出不足;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取其所长为我所用。在演出中,学生通过演唱(奏)作品,体验、感受音乐;通过欣赏作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通过作品的创作、美学的讨论,感受音乐形式的美和理解音乐的广阔的精神内涵;通过排练,让学生们对作品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对作品有了更深的一个层面的了解。

二、总结与思考

(一)周口师院系列讲座感悟周口师院“音乐聆听·美术感悟”系列讲座的成功举办,有院系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也有艺术系师生的辛勤排练。周口师院“音乐聆听·美术感悟”系列讲座,可以说是高师院校艺术品牌中一个成功的典例。它不仅是高校艺术品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提供了一个稳定的艺术实践基地,为艺术系师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和机会。它在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也提升了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个人气质。它的艺术的殿堂,更多的“信徒”等待着它的洗礼。

(二)对周师系列讲座的几点建议周口师院“音乐聆听·美术感悟”系列讲座是成功的,但万事万物都不是完美的,它也有它的不足和弊端。作者就个人想法,提出自己的几点建议。

1.应建立多学科交叉的讲座模式。通过多学科的交叉、渗透,让学生们在聆听讲座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接触到相关学科的知识,甚至是其他学科的知识。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以专业知识为线索,贯穿整个学科,把知识串成一条线,能让同学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2.聘请校外专业人员进校园讲座。民间艺人、专业团体等都是藏龙卧虎,高手如云。他们都是身怀绝技,专业水平也不可低估。邀请他们进校园讲座,不仅能丰富艺术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同时,他们也是民间技艺的传承者。聘请他们讲座,更能将我国优秀的民间传统艺术发扬光大。

3.讲座内容应更富有内涵。有内涵才会更深刻。有内涵的作品,不仅能提升大学生的欣赏水平,还能锻炼他们的联想能力,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讲座的形式也可以更丰富。多种形式的讲座不仅能吸引大学生的兴趣,还能让他们在聆听的过程中学到新的知识。

法制讲座感想篇3

学习培训是增强人大代表行使职权、履行职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拓展视野,增强专业性和知识性的一种有效方式。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成立伊始,吴邦国委员长就对常委会组成人员如何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出明确要求:一要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刻领会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不断增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要抓紧学习宪法和法律,熟悉人大工作的议事规则和议事程序,掌握人大工作的必备知识。三要广泛学习各领域、各方面知识,善于用全局的、长远的眼光分析问题、提出意见。四要密切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从人大工作的特点出发,重视在实践中学习,善于向群众学习,把加强学习与提高能力结合起来,更好地推动常委会各项工作。

九届全国人大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每次常委会会议后都举办法制讲座。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继续了这一做法,并把名称改为专题讲座,讲座内容更广泛。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办好专题讲座,进一步增强讲座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专题讲座有利于常委会组成人员熟悉法律和其他各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提高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履职能力,保证常委会的审议质量。

为进一步提高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履职能力,保证常委会的审议质量,2008年4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履职学习专题讲座。吴邦国委员长主持。这次履职学习专题讲座共分三讲,题目分别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组织、职权和议事规则》、《立法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工作》、《监督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门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参加学习。

近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将全国人大代表专题学习培训列为一项经常性工作,这对人大代表履职能力以及提交议案质量的提高有很大促进。2012年3月9日,吴邦国委员长在作全国人大工作报告时表示,为保障代表的知情权,及时向代表提供经济社会发展、预算编制执行、常委会履职等方面的资料信息,分别为在京代表和港澳代表举办情况通报会,并将书面材料印发全体代表。继续加强代表履职学习,先后举办6期专题培训班,1200多名代表参加,重点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十二五”规划纲要等。

2012年是十一届全国人大任期的最后一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在组织代表专题学习的同时,还将组织代表进行履职交流研讨。

法制讲座感想篇4

摘要:本文分析了独立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突出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为培养目标的讲座式教学法模式,并就计算机基础讲座式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讲座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由于独立学院办学历史较短,计算机基础还没形成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教学模式,因此如何进行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们做了一些探索,认为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实行讲座式教学方法,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矛盾[1]。

1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与问题

计算机基础是独立学院全校公共基础课之一。目前,第一学期主要学习内容包括windowsXp、办公自动化软件、网络基础知知识、internet的使用和数据库应用。第二学期,开设与计算机等级考试相应的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如VisualBaSiC等,而后几乎所有院校都不再涉及计算机课的学习,没有延续计算机的学习。目前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教材跟不上时代和社会的要求,缺少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教材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软硬件平台几乎一年一换,教材的内容落后社会5~6年,学生在大一学的知识在毕业时已过时,面临的又是新的内容。大部分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安排在大一,这时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课还是一片茫然,无法把计算机与自身的专业结合起来学习,因此学得枯燥、机械、被动,学完也就忘了。现行的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从教材选择、教学环节到教学方法都基本上沿袭了一本、二本的教学模式,而独立学院与普通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有较大的差异,教学要求和课时分配也有较大的不同,现成的本科教材也根本不可能满足独立学院的要求。同时,教材层次过高、内容过深、理论性过强,容易造成学生过大的心理压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丧失信心,也导致任课老师在因材施教、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问题上陷入困境,给教与学带来了一定困难,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2]。

(2)学生计算机知识起点不一,对教学要求各异

独立学院生源大都属三本招生,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差异很大。本院最近三年的新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40%的学生入学前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有5%的学生掌握了一门以上的计算机语言,能够编写简单的程序;有5%的学生对网络有所了解,能制作简单的网站、网页等;有50%的学生自认为对计算机知识了解几乎为零,只是能够上网聊天而已。对于这些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拉平教育和补短教育,其结果是有基础的学生“吃不饱”,容易失去上课的兴趣;而没有基础的学生则会因“吃不了”而失去信心。这样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难以开展扬长教育、创新教育,难以挖掘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剥夺了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3]。

(3)教学方式重理论轻应用,教学效率低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时效性很强的课程,教学内容陈旧固然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手段的落后也同样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不仅“黑板+板书”的教学方式已远远落后,而且仅仅使用多媒体进行讲解和演示也是远远不够的。原有的以讲为主、面面俱到的教学方式已无法适应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结果就是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

(4)教学指导思想陈旧,教学纯粹跟着等级考试走

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学校通常要求开课之前填好教学日历,然后按计划施教,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主性教学。时间安排上的局限性也使得计算机延续教学难以实施,最后导致学生知识面窄,动手能力比较弱,只把计算机当作一门知识,而不把它作为一项应用工具来学。教师忙于按教学日历跟上教学进度,这种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体,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更谈不上创造性的培养。实际上,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成了等级考试的应试教育[4]。

从本质上来说,上面这些反映出独立学院的计算机教学在理论层面上尚未形成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理论和方法,在实践层面上也尚未形成一套科学的计算机教学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系。为了使独立学院学生能够提高计算机的实际应用能力,努力使教学具有思想性、时代感、趣味性和可模拟性,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实行了讲座式教学模式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讲座式教学

讲座式教学法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为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力而产生的。讲座式教学方法在形式上要求不严谨,在教师主讲的同时,学生可以提出问题与教师磋商,做到教学相长、共同探讨。通过听讲座,学生扩展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而教师会精心准备,把科研中的最新成果、社会的最新需求带入讲座,引导学生走出象牙塔,早日以社会的需求指引自己的学业。

2.1教学法特点

(1)教学内容开放

计算机基础的知识面广,更新快,教师根据某一知识块为中心,紧紧围绕这一中心涉猎其他相关知识及应用领域,特别是要结合科研动态来讲授,同时把已有的科研成果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白计算机在这个领域上已经做了什么,还有什么有待于去探索,从而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只有学生发挥主动性,才可能培养出创造力。讲座式教学让学生在掌握必修的计算机知识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去学习自己感兴趣或自己需要的内容,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支配,教师只进行适当的辅导,让学生对每一知识块做些系统性的作业,即使是通过摸索而做出一个知识总结也行,学生会产生成就感,能大大激发学习的热情。当然,对于没有做出成果的学生,教师一定要手把手地教会其一个完整系统的内容,这一次的成功是他下一次去自觉研究学习的动力,是培养其主动求知的起点。

(2)对教师的高要求

教师要用“精讲”的讲座完成授课和取得多数学生对讲课质量的认可,除了需要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处处想学生之所想,对讲授内容非常熟悉,善于语言表达和掌握一定的讲授艺术之外,还需要有一定的计算机和科研工作经验。此外,教师更应该把教学看作是一门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学问,犹如表演艺术一样,需要深入研究如何让学生产生共鸣。不是简单的念稿、背稿,而是既要有讲也要有解,用口语化的语言来表达,讲课语言要生动、活泼,具有鼓动性和感染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要像研究剧本一样去研究教材,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认真钻研、精心设计教案,确保上好每一堂课。目前我院授课的所有教师要想都达到这一水平还有一定困难,因此全面开展还要一段过渡时期。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进行集体备课,课前尽可能全面地搜集资料、精心准备,把教学中的教学重点、难点、目的和要求融入到讲座中,引导学生走出教材,用实践应用来引导自主学习过程。

2.2基本教学目标

用讲座形式讲课,在宽松的、师生间能交流的气氛中完成健康教育的理论教学,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吸引学生认真听课。讲座的基本教学目标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通常需要用较多时间才能完成的讲授任务;同时,应能明显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使之在听讲后留有较深刻的印象。

2.3教学模式的构建

讲座式教学模式构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教学内容灵活安排。教学内容除了包括基本教学内容外,还增加了部分计算机等级考试、计算机新技术及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内容。

(2)照顾到学生入学前计算机基础的不同,基本满足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不同需求。对计算机基础不好的同学,使之基本掌握windows与网络知识内容,并拓宽对计算机的认识;对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同学,要求相应提高。

(3)使用该教学方法后,一方面讲课不再拘泥于软件使用的各个细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另一方面,增加了学生上机的时间,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

(4)根据专业对学生加强学习方法的介绍与引导,注意讲课内容的趣味性[5]。

2.4讲座式教学法

我院在本次试点中,需要启发学生进行自学及方便于学生课后复习的特点,讲座采用了以下4种基本教学方法。

(1)突出重点。内容以office为讲座重点,把联系密切的若干内容列为一个单元,在讲座时剖析单元基本内容以及各要点之间的联系,这样学生不但容易掌握讲座的内容,而且还有利于练习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

(2)引导学生先建立框架性概念,然后讲解具体内容。譬如在word高级排版时,首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讲出哪些方面可能用到高级排版功能,然后给学生总结讲解并提出要掌握的基本概念,最后布置自学的要求和课后作业。多数学生感到,采用这种方法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和加深记忆确实有效。

(3)利用“表格对比法”进行讲解。采用“对比法”可收到省时、易于理解的效果。例如在讲“word、excel、powerpoint”时,可从主要方面以对比方式进行归纳,制成表格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印象。

(4)注意紧密联系实际。讲座中我们注意以下两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基本概念应与实际生活相关知识具有统一性;指导学生应用计算机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讲座式教学方法实施具体实例

在计算机基础课的第一部分是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概述、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多媒体系统等,这一部分知识相当零散,其中计算机系统组成、性能指标等是重点,而分类、应用、多媒体则应该提及,这一部分很适合讲座式讲授。

首先选一个切入点引出主要问题并能展开讲座,主题是计算机的组成及性能。现实生活中如果要买一台电脑,买到的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有的价格高有的很便宜?讲座中很多人关心听了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有了问题就有了兴趣和动力。

开始讲座后,马上可以提供给大家一个当前市场的“装机配置单”,说明无论懂不懂计算机知识,如果要买一台电脑,我们从电脑公司见到的就是这样一个比较专业的配置单,说明微型计算机的组成部件、各个部件大概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就水到渠成。这里引入了许多专业术语,但同学们想到无论是谁都会很自然地遇到,反而大家会有一种急切想听下去的欲望。大家都知道现在的计算机很先进而且更新换代比较快,围绕这个问题可以漫谈发展史、分类、基本原理等等。

接着再抛出一个问题:同样都是电脑,有的甚至外观一样但价格却有很大差异,为什么?为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就必须了解衡量计算机优劣的各项性能指标。在说明容量单位、周期频率、字长等性能指标时,就可以联系“信息高速公路”来说明。之后说明之所以买电脑时价格有差异,是因为买到的东西容量大小、速度快慢、配件多少、售后服务等方面存在差别。

在同学们按一定的逻辑很顺利地听到上面的讲解后,可以总结性地告知计算机的系统组成及性能指标。看似无心的转到一个听众比较熟悉的多媒体概念,指明多媒体的元素、特点、应用后,再引入安全问题,通过计算机病毒的实例可以很生动地说明病毒的定义、特点、类型及传播途径等。这样的一个讲座引人入胜并可以灌输丰富的内容。[6]

4教学效果

(1)学生评价

从2005下学期,我们对在东方科技学院理工类2005级共1200名学生中试行讲座式教学。为努力提高本次改革的教学效果,全体计算机基础教研室教师在这一学期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了集体备课,特别是主讲教师,利用暑假收集了大量的实例。为了了解这一教学改革的成败,在课程结束时进行了问卷调查,主要围绕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教学形式、教学途径和效果等内容进行,共收回593份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讲座式教学基本取得了预期结果,但也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学生对讲座式教学改革感到满意的有84%,不满意仅为16%;认为有成效的占45.5%,有一定成效的占47.3%,而认为没有成效的仅占7.2%;认为对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和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很有帮助的占44.9%,有一定帮助的占50.6%,而认为没有帮助的仅占4.5%。这些结果表明,本次计算机基础讲座式教学得到了绝大部分学生的认可,能帮助学生们加强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对我们教改方向的肯定,为进一步实施讲座式教学增强了信心[7]。

(2)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

讲座式计算机教学法在我院的计算机教学改革中,从2005年起已经实施了3年,我们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下图是我院近4年来学生参加湖南省计算机二级考试的情况分析表。

从分析表可以看到,自2005年实施讲座式计算机教学法以来,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考试的通过率也大幅度上升。

5结束语

在独立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实施讲座式教学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创造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以多媒体教学为手段,以讲座式教学为平台,突破教材限制,加强计算机技术与本专业结合,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改革尝试。但讲座式教学对我们来说毕竟是初步尝试,尚有待进一步积累经验,使其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学新阶段的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9).

[2]王丽娜.计算机基础教育之我见――案例/启发式的巧合应用[J].计算机教育,2007,(16).

[3]马志欣.关于我校计算机课程体系改革及教学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5,(5).

[4]尹建新,祁享年.讲座式计算机基础教学法探讨[J].计算机时代,2005,(1).

[5]黄永毅.计算机基础课讲法的讲座式实践[J].科教文汇,2006,(09).

[6]张文焕.讲座式教学法初探[J].平原大学学报,2001,(1).

[7]袁维新.课堂教学建模的理论和方法[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5).

probeofLectureteachingmethodsinComputerelementaryeducationofindependentinstitute

XianGChang-sheng,ZHoUZi-ying

(orientScience&technologyCollegeofHu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128)

法制讲座感想篇5

本次活动中,尼康针对广大入门级用户,重点介绍了尼康D3200数码单反相机。这款相机最大的特点便是2416万有效像素的非全幅CmoS传感器,这也是本机最大的卖点。

作为一款入门级单反,它的像素数超越了所有同类产品,能拍摄6016x4000像素的照片,无论是大尺寸输出还是局部剪裁,都是画质、细节的保障。为了带动这块CmoS,尼康D3200采用与尼康D4相同的eXpeeD3处理器,在提高处理速度的同时,还能让动态D-Lighting功能保留更多细节,连拍速度为4张/秒,高于它的前辈尼康D3100。

这款相机在高感光度下可以更好地降噪。相机的感光度范围100到6400,可以扩展到12800。尼康还采用了双重防尘技术,通过感光元件清洁和气流控制防止灰尘影响画质。相机还可以拍摄1080p的全高清视频。尼康D3200还为入门用户提供了很多支持,比如引导模式,可以带领使用者了解相机设置的功能,提高自身的摄影水平。

尼康D3200的引导模式分为拍摄、查看/删除和设置三个部分,可以通过例图和文字,引导使用者拍出自己需要的效果,非常人性化。

除了器材介绍,尼康还提供了两个题材的技法讲述。光绘讲座中,本刊的编辑通过效果绚丽的照片,为大家讲述如何在暗光下点亮创意,进行光绘摄影的技术技巧。光绘的相机设置并不难,你需要足够暗的环境和长时间曝光,真正需要练习的是如何绘制流畅、有规则的线条和图案。

在鸟类讲座中,专家为联想的影友展示了长焦镜头的魅力,以及如何使用手动对焦排除前景干扰,将焦点锁定在鸟类眼睛上等技巧,影友们受益匪浅。拍摄鸟儿必须要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而且不能惊扰它们的活动。

讲座一览

尼康公司摄影技术人员讲解了尼康D3200的技术特点。这款相机凭借着高画质,在入门级机型中独领,占尽优势。同时作为一款入门机,它便宜的价格和精准的自动模式也为初学者提供了方便。

法制讲座感想篇6

但我却迷上了一种课,每个月至少要听两三次,次次有滋有味,乐趣多多。那就是藏身于城市各个角落,形形的大小讲座。

上个周末,在涵芬楼听了场“美人玉”,是关于玉石的养护讲座。演讲者颇让人有些意外,一位旅行各地的美国驴友,30多岁,虽然中国话半生不熟,却十分幽默,用他的话说,因为旅游的关系,世界各地的玉石见过不少,也买了许多,在实践中掌握了一套“养玉”的秘诀。

我喜欢这样的讲座,演讲人不一定要有那种权威的感觉,更像一个朋友在分享东西,分享他故事中的快乐。正因为他所讲的方法都来自亲身体验,所以很实用,比那些电视中的专家讲的方法简单多了。其中一招“翡翠喂鱼”,让我大长见识。以前,给家中的几件翡翠首饰作养护,都是放在清水中浸泡,但总有一些细小污迹难以彻底清除。没想到,只要把翡翠丢进鱼缸内,第二天再取出,那些污迹就会被鱼儿吃得干干净净。很省心的方法。

近几个月来,我成了新华书店旁的三味书屋讲座上的常客。其中一场《绯闻女孩的闺蜜》讲座,是我听过最激烈的一次演讲。从“建立闺蜜等级制度好不好”,到“人以群分很糟糕”,接着又有人对“闺蜜只涉闺房之秘”提出质疑,更有几位来自新加坡的听众坚持认为“闺蜜就是拿来充分利用的”……听着这些“振奋人心”的言语,我不禁感叹,“小闺蜜也有大学问”,以前总认为,自己常结交到一些“不良损友”,是因为运气不好,现在看来,问题出在自己身上,“为人处世不够科学”呀。

对我来说,听讲座还是一种认识世界最价廉物美的方法,演讲者会将他的世界带到你的眼前。人文馆不时会邀请一些老外作演讲,多是一些大学的外籍老师。来自英国的芬妮所讲的《阳台上的小麻烦》让我对邻里之间有了新的认识;德国的爱德华那《不一样的夜色女人》,把柏林女性的精彩夜生活呈现在我眼前,使得我在听了这场讲座之后,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西餐厨艺”的培训学习;日本的明子,一场《奇妙日语》让我捧腹不已,学好日语一点也不难嘛,瞧瞧,我只上了50分钟的课,就掌握了1000多句日语对话。在讲座结束时的测试中,明子给我了“不用翻译,也能轻松游日本”的高评价。

法制讲座感想篇7

这里的“学术讲座实施者”是指一场学术讲座的发起、策划、宣传、组织以及主讲等方面的所要涉及到的人员。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是实施者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的结果。如果其中有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那么对讲座的质量和水平影响就很大。

1.讲座宣传的不到位和夸张化

对学生来说,参加学术讲座的目的是丰富广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激发其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对教师来说,提高他们的科研水平,营造良好的校园学术氛围。因此参加的人员越多,讲座的效率也越高,这就离不开举办讲座前期的大力宣传。但是,很多高校的学术讲座的宣传不到位,只在开讲之时前一两天,更有甚者两三个小时。只是面向一个部门,只在自己院系门口摆上一块宣传板或者张贴一张海报,这往往使更多的同学错失了接受教育的好机会。在讲座时间安排上,也很随机,常常造成与学生的上课时间相冲突的局面。另外,在介绍主讲人的个人情况时,组织者为了能吸引更多的听众参与讲座,造成一定的轰动效益,常常采取过分夸张的宣传手段,动辄就是“国际××领域的著名专家”“中国××学科的杰出教授”等等,其实也就是一般的普通学者而已,既而降低了学生的期望值,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2.参加方式的强制化

为了防止学术讲座的冷场,或为了撑场面,盲目追求规模大,参加人数多,主办方会通过行政文件或通知。规定、摊派各教学部门或派学生代表,或集体参加听讲,并且事先安排好固定位置,加强考勤管理。这就违背了学术讲座是自由选择听取自己关心、感兴趣的主题的初衷。使得听讲座变成了开会听报告,失去了激发听众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想象力,拓宽师生的学科视野,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的应有作用。

3.主讲内容的陈旧化、低水平重复化

学术讲座作为高校教育的有效手段,逐渐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要既能让学生了解理工农医文法哲史等学科基本知识,也可以让他们分析与探讨某一方面的学术前沿问题。因此主讲人应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丰富专业知识,来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但一些讲座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将最新研究成果作为讲座内容,因而缺少了思想上的碰撞,缺少了批判的自由和宽松,使得讲座内容的理论创新点、挑战性不强。另外,在有些情况下,缺乏针对性的相同主题的讲座低水平地不断重复。

4.目的的非学术化

举办学术讲座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想象力,拓宽他们的学科视野,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但是,一些所谓的学术讲座的非学术性的目的过于明显。这些目的包括商业营利性的宣传,或推销书刊杂志,或宣传培训辅导班;为了显示政绩而举办的内容空洞的“学术”讲座;为了评职称、完成教学科研工作量而“设计”的功利性的讲座;为了标榜同学、朋友、同门的学术功力而造作的友情性、关系性讲座。学术讲座“暗渡陈仓式”的非学术化,导致了许多低质量讲座的存在,打击了学生对学术讲座的热情,致使学生产生了抵触学术讲座的心理。

5.主讲人身份和讲座形式的单一化

学术讲座的主讲人身份单一,是指主讲人绝大多数是本校的教师,很少邀请其他单位的知名专家学者或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社会精英。讲座形式的单一化主要指,在讲座过程中,一般只有老师“填鸭式”的单向讲解,缺乏与听众互动的环节。单一化大大降低了学生对学术讲座的期望值,难以激发学生对学术问题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学术讲座听众方面的原因

一场讲座被异化,不仅仅是主办方面的因素,更有来自听众层面的原因。根据对高校学生的调查,笔者总结出以下方面的原因。

1.听众,尤其是学生对讲座的概念、目的缺乏了解

学术讲座作为一种教育方法的有效载体,应是以“启迪思维,开阔视野,加强修养,营造学术气氛”为宗旨,邀请知名学者和社会人士登台开讲,传播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新思想、新观念,提高各学科的人才培养水平和学术水平,陶冶情操、升华思想。然而,一些学生心态比较浮躁,功利性色彩浓厚,一味追求新奇、趣味和自我得失,对学术讲座的概念、目的不了解,甚至误解。总是认为学术讲座就是讲好玩儿的、有趣的东西,就是讲讲学术领域里生动的案例或故事,或是认为能够直接快速地从一场讲座里得到什么。抱着这种心理的人去听讲座,难免会对学术讲座缺乏兴趣,甚至失望。

2.学生对所举办讲座的内容缺少必要的准备和熟悉

学术讲座由于宣传与时间安排上的不合理,导致学生没有充裕的时间作出合理的知识准备。这样学生不但没有足够的思考时间,而且不能有效地参与学术讲座的互动,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术讲座的质量。

3.学生对讲座的重视程度不够

学生对学术讲座重视程度的缺乏,往往是多个因素共同造成的。例如,学校的学习风气不够浓厚,学生对学习的动机不明确,缺乏应有的学习动力;对以往过多的非学术化的讲座所带来的不良影响的厌恶,学生的积极性被挫伤后没有恢复;对被强迫参加自己毫无兴趣的学术讲座存在心理逆反抵制等等,觉得听不听学术讲座都无所谓,甚至养成了鄙视的态度。

因此,面对有着强烈求知欲望的高校学生,如何将学术讲座打造成学生喜欢的学术交流、知识传播载体,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育创新思维、丰富大学学术生活,笔者深感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彭峰.大学学术讲座重要性探析[J].考试周刊,2007(34).

[2]闫世武.谈讲座在政治课中的作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6(9).

[3]谢长青,李晓燕.以学术讲座为视角探讨大学通识教育[J].北方经贸,2006(1).

法制讲座感想篇8

吕果四(2)班

星期一下午第二节课,同学们端着椅子来到操场上听夏科长的法制讲座。

在我们的一生中会面临很多选择,当你正在为他而不知道怎么办时,你会怎么做?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因为不能判断是非而选错了路。

首先,夏科长给我们讲了举行“法制讲座”的原因是最近几年未成年儿童犯法的人数正在不断增多,导致这些人犯法的原因是他们还不知道那些事是犯法的,其他人看见了也不制止他们。

法制讲座感想篇9

在河南省西部边陲的灵宝市,近日活跃着一个法制教育报告团,他们由退休老干部组成,走乡串校无偿给师生做法制报告,深受教育和社会各界的欢迎和好评。面对当前青少年犯罪率日益上升的危机,灵宝市综治委、教体局、关工委曾经多次召开协调会、研讨会,并组织部分中小学校长到管教所进行参观,触目惊心的青少年犯罪案例,震惊、教育了有关领导和中小学校长,使大家感到预防青少年犯罪义不容辞、刻不容缓!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灵宝市组织公安、工商、文化、教育等部门协同作战,采取了多种措施预防青少年犯罪。组建由关工委牵头的法制教育报告团就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办法。从2003年10月开始,到现在已经作了18场报告,而且,场场秩序井然。法制报告之所以受欢迎,一是因为报告团的成员都是公检法司战线退下来的德高望重的老干部,他们法律知识雄厚、办案经验丰富、演讲艺术精湛;二是因为他们的讲稿不仅备法律、备案例,而且备学生、备实际,生动形象、深入浅出、贴近生活、吸引师生;三是因为他们的讲稿从《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青少年犯罪法》、《刑法》三个方面讲起,不仅互不重复各具特色,而且互相衔接形成体系,有利于师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四是因为他们不仅追求报告的数量,而且追求报告的质量,每次报告会后,都要召开师生座谈会,召集法制副校长,征求师生意见、调查不良行为、研讨教育方法、解决司法问题。听听2004年3月4日下午在阳店镇第二初级中学的师生座谈会上的发言,我们就能体会到报告会就像春风送温暖、久旱逢甘霖一样及时、有效。“听了报告后,我觉得我们以前的坏毛病都是不良行为,虽然是小事,但如果不及时克服掉,就会酿成犯罪。”这是一位男同学的发言。一位女同学说:“我听了报告后,学会了如何用法律知识和防卫技巧保护自己。”“听了报告后,我认为我们教师也要同自身的不良行为作斗争,要把法制教育同师德大讨论结合在一起,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发生,先从保护未成年人的角度出发,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犯罪。”一位教师深有感触地说。校长王志宏说:“无论是报告会,或者是现在的座谈会,都是一个目的——预防青少年犯罪。今天是契机,明天有行动。师生都要告别不良行为,养成良好品质,这样才能远离违法犯罪,享受美好生活。所以,下一步要借今天下午的东风,组织‘告别不良行为’的主题班会,人人查摆自己的不良行为,谈体会、谈感想、订措施,自觉改正,周周评比。”原灵宝市政法委副书记张英强调:“作为学校和教师,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关注学生的生活小事,是保护未成年人的具体行动;时刻把握学生思维的脉搏,掌握学生行为的轨迹,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先决因素。”会后,针对学生在校外借宿管理难,以及座谈中学生反映在学校200米以外游戏厅有青少年出入等问题,报告团及时联络镇派出所所长、该校的法制副校长马丁中研究了协同管理和处理方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法制教育老干部义务报告团的大力推动下,灵宝市已经形成了预防青少年犯罪齐抓共管的有效机制。

法制教育老干部义务报告成员:

张英原灵宝市政法委副书记、现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主讲《如何同犯罪分子作斗争》刘育长现灵宝市教体局老干科科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报告团组织者王书法原法院庭长主讲《未成年人保护法》焦荣辉原灵宝市公安局科长主讲《预防青少年犯罪法》刘自有原灵宝市

检察院副检察长主讲《刑法》

(师生座谈会)(张英)(王书法)

法制讲座感想篇10

这开启了给中央领导讲法制课的先河。作为第一讲,孙国华自己“争取”到的题目是“对于法的性能和作用的几点认识”。他说:“只有先把基本的东西搞清楚,其他事情才能搞清楚。”

课上,他讲到彼时面临的法律观的变革:“必然是坚持依法办事的法律观,要确立法律调整在整个社会调整系统中的主导地位……单纯依靠思想教育,依靠政策指导,依靠行政手段、长官的命令的社会调整,虽然有时也可奏效,但却往往会为主观任意性、瞎指挥大开方便之门。”

中央领导法律知识讲座举行四次后断档,直至1994年重启变身为“中央政治局法制讲座”,已举行12次。2002年,在集体学法的基础上确立了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制度,讲课内容更为丰富,覆盖法律、经济、军事、管理、外交等方面。

最近的一次集体学习是在今年6月25日,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在已有的84次集体学习中,法律内容共有11次,保持了每年至少一次的频率,最近一次在4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卜宪群与房宁讲授“我国历史上的反腐倡廉”。

27年间,在中南海进行的27次法制讲座,逐渐从早期带动普法的原始出发点纳入法制建设的大背景,执政者也借此在探寻依法治国的方向和路径上凝聚共识,并以自上而下的模式举国推行。课题与主讲者

梳理中南海27次法制讲座的“课表”,法律制度建设的宏观话题10次上榜,另外,有关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立法或与法律相关的内容应时而生进入讲座,但均与法制建设捆绑讲授。系列讲座的最大特点,莫过于以宏大叙事的“法理学”内容为主导,关注中国法治实践和制度建设的理论问题。

这恰好对应讲座主要听讲者的身份――中共中央政治局成员。他们身处权力高层,在中央、各地担任要职。

首次讲课的孙国华是新中国法理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如今88岁高龄,对中国法治建设的关注至今不减。

孙国华授课是在1986年7月3日。他对《财经》记者回忆,第一讲的预设题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作用”,但他自己要求换个题目。当时,中国正处变革时期,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经济体制转向商品经济。“法律观亟须变革,我就想讲讲适合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法律观,谈谈我的看法,供领导人参考。”两小时的课,孙国华从法的本质、作用和职能,讲到新时期法的职能转变和需要确立的法律观。

面对中共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的有关领导,孙国华特意批判了一些不合适宜的法律观。比如,权力过于集中在党政领导,主要依靠行政手段;以言代法,以政策代替法律;贬低法在社会调整系统中的地位;“重刑轻民”的思想等。不过,27年后,孙国华略有遗憾:“这些观点在今天也不过时,权力过于集中、政策代替法律的问题仍然存在。”

在讲座中,孙国华还提到坚持依法办事的法律观,这实质上就是法治思维,但提法不同。“法治”一词在上世纪70年代末即有学者提出,并拉开与“人治”讨论的序幕,一批法学家曾为此立说论述。孙国华说,当时他在编写教材时,提出使用“法治”一词但未获通过。

十年之后,法制理念趋变。1996年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王家福走进中南海。他是少有的两次走进中南海讲法的专家之一。在第一次讲座中,王家福谈到区分公法与私法是建立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前提,要区分作为公权者的国家与作为所有者的国家等内容。1996年2月,再进中南海讲法时,他专门向在座的政治局成员论述了“依法治国”的理念。次年9月,“依法治国”的方略写入中共十五大报告。

法制讲座的课题和主讲人都由司法部具体负责,早期报给中共中央书记处确定,后来报给中共中央办公厅决定。司法部法制宣传司原司长刘一杰曾参与讲座的准备工作。他对《财经》记者介绍,讲座内容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针对中国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确定。司法部挑选专家,“重要的是专业水平,必须是各自领域或学科的权威学者。”主讲人的年龄并不重要,时任华东政法学院教授和外交学院副教授卢松讲课时年仅39岁,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许崇德讲课时已有78岁。

2002年12月,武汉大学法学教授周叶中和许崇德教授一起给新任的中共十六届政治局成员讲授的课题有关宪法。当年是现行宪法颁布实施20周年。许崇德教授是宪法学界泰斗,曾参与制定54宪法、82宪法,周叶中出版过多部宪法学专著。周叶中说,法治的核心是宪法,落实“依法治国”的方略首先是依宪治国。当年,中共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依法执政”和“政治文明”。因此,他认为“中国政治发展新的要求和中共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型,都必然要求把宪法的实施和宪法权威提到日程。”

许崇德和周叶中在讲课中提出“尊重和保障人权”应该入宪,后来2004年修宪时如愿。周叶中回忆,在讨论环节,有领导提到宪法序言的法律效力问题、宪法序言和正文内容的关系,还有领导提到权力制约的问题等,“这说明他们抓住了问题的实质”。

问题在今年引爆大讨论,至今未休。周叶中对《财经》记者称,他对的理解就是实施宪法的政治过程和政治状态,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简单化地等同于西方,既不科学也不符合事实。他表示,当前在制度建设上保障宪法实施还需要一个过程:“宪法意识的培育、领导干部的宪法思维等还有待于增强,这是目前法治建设中很现实的问题,很难一下子扭转过来,需要循序渐进。”法制讲座的传承

中南海法制讲座的原始动力是带动普法,最初的推动者是时任司法部部长邹瑜。

“”结束后,1978年中国提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当年,《刑法》、《刑事诉讼法》等七部重要法律通过。如何确保新法的实施?法制宣传教育因此迎来机遇,中央有关部门委托中央政法干校举办法制宣教班。

民众对于法律知识的需求,孙国华深有体会。他多次奔走宣教班,对各省、市、自治区政法干部、基层干部培训。1982年,他主编的《法学基础理论》出版,“到1986年,王府井书店统计显示发行量已达150万册”。

为了推进法制进程,1985年11月,中央有关部门“一五”普法规划,中国进入全民普法时代。1986年是“一五”普法开局之年,邹瑜想到全民普法需要领导带头,在司法部党组会议上,他提出为中央领导干部举办法律知识讲座的设想,获得参会人员的支持。邹瑜在回忆文章中称,“按照我们党历来的工作经验,凡事只要领导干部带头动作起来,下面就跟着办。”

邹瑜在征求法学家的意见后,向中央政法委作了汇报,时任中央政法委书记乔石表示同意。当年6月,邹瑜给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写了一封信,“建议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的同志带头听法制课,这样肯定对全国的普法工作是很大的推动”。将报告批给中央书记处时任书记胡启立。一周时间不到,胡启立就找邹瑜商量上课的计划,商定先开四讲并确定四位主讲人,司法部与中国法学会协同准备。

因此,孙国华、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江平等人成为最早一批进入中南海讲法的专家。在首次讲座上,胡启立传达了邓小平关于加强法制建设的意见:通过坚持不懈地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全体人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依法管理、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良好风气。

遗憾的是,法律知识讲座在中南海仅仅举办四次,伴随邹瑜去职司法部等因素暂停。

重提法制讲座,已是八年后“二五”普法(1991年-1995年)时期。1994年6月,“国家中高级干部学法讲师团”成立一周年,专家们肯定了领导干部学法的重要性,并针对讲师团遇到的问题,向司法部建议给中央领导开法制讲座。

司法部时任部长肖扬,他撰文回忆,司法部党组征得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的同意,向中央提出报告建议开展“中央政治局法制讲座”,并草拟了一些选题很快获批。当年12月9日,“国际商贸法律制度与关贸总协定”讲座开讲,地点由此前的小礼堂改在怀仁堂。肖扬称,讲座后14天,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出席全国政法工作会议座谈会后问他“第二讲什么时候讲”?并提出,“以后中央法制讲座要规范化、制度化,每年讲一次至两次,形成制度。”

此后,法制讲座基本上保持每年两次的频率。至2001年7月11日时,中央政治局法制讲座运转七年,11名法学教授走进中南海怀仁堂进行了12场讲座。讲座内容涉及依法治国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如商贸、金融、社会保障、一国两制与法制建设等。

2002年,中共十六大后,专门的法制讲座变身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阐述了这一制度的重要性。说,中央政治局讨论认为,除了自学以外,中央政治局还要进行集体学习,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要学习经济、政治、法律、历史、军事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学习内容不再局限于法制选题,涉及经济、文化、卫生、三农等十余个领域。

在集体学习中,法制选题依然延续普法功能。比如2005年2月,全国普法办、司法部曾联合下发文件,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法制讲座被列入当年普法工作重点。

据统计,十六届中央政治局安排了43次集体学习,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安排了33次集体学习,其中有9次以法制为课题,占总次数的12%,基本上每年一次。有16位法学学者走进中南海,比如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梁慧星、中国人民大学法学教授王利明、中国政法大学马怀德教授,分别主讲了有关物权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关法律内容等。主讲的法学学者们多来自前述几所院校。

到今年6月25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已进行七次集体学习,其中两次有关法制,最近一次是在今年4月主题为“我国历史上的反腐倡廉”讲座。规则和变迁

在正式讲课前,走进中南海的法学学者们都经历了一系列稍显复杂的程序,首讲人孙国华也不例外。

被选定讲课后,孙国华用两个星期的紧张时间准备出2万余字的讲稿,交司法部审读后,提前在司法部会议室进行了一次试讲。当时,经中央书记处决定,司法部与中国法学会协同准备讲课,参与试听的也主要是这些部门的有关人员,以便提出建议和意见。

孙国华在当年的笔记中记下了试讲的反馈,比如“速度放慢”,“理论性较强,联系实际和生动的事例”,“人治和法治的比较”等。

此后的法制讲座基本沿袭这一模式,流程包括确定课题、推荐和选拔主讲人、撰写讲稿、审读、修改、试讲、再修改、正式讲课等,只是在细节和具体形式上不断改善。

司法部始终承担着中央法制讲座的具体筹备事宜。1994年后,法制讲座由司法部和中央办公厅共同安排,司法部拟定一组选题,交中央办公厅最后确定。有时,领导人会亲自圈定选题。1995年下半年,司法部认为应当在讲座中介绍一下法律界最关注的依法治国,便向中办正式报送该选题,同时报送的还有一个选题。两天之后,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两个选题中亲自圈定了有关依法治国的选题。

课题确定后,司法部会在全国院校中选取两个,下达课题任务,由法学院所成立课题组拟定讲稿。司法部会在组织试讲后和中央办公厅商讨最终确定一个主讲人。经统计,每个主讲人背后都是少则3人多则10余人的课题组团队。

司法部法制宣传司原司长刘一杰称,在筹备中成立两个课题组,是为确保讲课成功,每个课题组各有多名专家参与撰写课题。司法部一般会组织2次-3次试讲,有关部门的人员对试讲内容提出意见和建议,并观察讲课技术,“不能念稿子,讲稿要有针对性、实用性,能对领导决策起到参考作用。”

改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后,主讲人至少两人,程序上也更加严密。集体学习的内容不同,具体负责落实的部委也会不同,如有关法律的仍由司法部具体组织。首次集体学习的主讲人之一周叶中说,最初接到的司法部电话是让他去接受一个课题。第二次开会时,他才知道是给新一届中央政治局讲课,并发现一共有三个课题组参与准备。后来司法部确定以他和许崇德的讲稿为基础,再吸收另两个课题组的内容,反复讨论、修改,经历两次试讲,“最终的讲稿集中了大家的智慧”。

不过,一个变化是,专家正式的讲稿不会在讲课后全文公开,最近两年来参与讲课的多名专家都回避讲课的具体内容。集体学习中,主讲人的身份也更为多样。在今年2月的法制主题的集体学习中,主讲人增加到五人,全部是来自实务部门的高层领导。

讲课内容是否会划定?周叶中对《财经》记者称,讲课和讨论环节都不会设定框框或者。因准备时间太紧凑,一些相关部门的领导经常夜间和他电话沟通。“有的领导就直接跟我说,作为一个研究者,你要讲出你真实的观点和思考,领导同志希望听到真话。”周叶中说,“我在讲课中还涉及到一些前沿敏感问题,有些问题现在也不适宜公开讨论,我都讲了。”

在和专家学者的近距离接触中,中央高层领导也展现出另外一面。1986年,孙国华走进中南海小礼堂,在一个长方形的桌子边,邀请他坐在主座上。孙国华说,握着他的手说,“你不要担心,你是老师,今天我们这些人都是你的学生,保证都用心听讲。”类似的表述在后来的讲座中一再出现。集体学习的“中国特色”

肇始于1986年的中央政治局法制讲座,间断持续27年,最终变身,已从最初带有浓厚的普法色彩逐渐承载越来越多的功能和象征意义。

在法制讲座启动的初始时期,有国外舆论称中国领导不懂法才学法。对此,刘一杰说,“这完全是一种误读。中央领导法制讲座是表明中央领导对法制的重视态度,带动普法,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的能力。”

自1986年“一五”普法开局之年起,普法“持久战”现已进入“六五”普法时期。肖扬曾表示,司法部推动普法的出发点是为了努力提高全民法律意识,探寻依法治国之路。因此,法制讲座以中央政治局的率先垂范作用,主导法制建设的大方向。

中共十六大开始,中央政治局在集体学法的基础上,确立集体学习制度,将学习作为高层政治活动以制度化的形式予以固定,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政策学习,成为一种“中国特色”。

周叶中认为,集体学习制度搭建了一个桥梁,让理论工作者和最高决策层定期围绕中国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沟通,交流治国理政的思路,集中理论工作者的研究和政治家的判断,使得最高决策能够更加科学民主。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在2005年集体学习时主讲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经济法律制度”。马怀德说,1998年开始进行政府第四次机构改革,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新一届政府在运转一段时期后开始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相关的法制建设做准备,因此他认为那次讲座是一个很好的探讨机会。此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在2008年2月通过,他讲到的“大部制”改革目前正在进行。

马怀德记得课上在讲到政府的规模时,他以中国和各国公务员与人口比、财政供养人员与人口比例进行说明,引起了中央领导的关注和讨论。马怀德说:“专家的讲课就是要介绍国内外相关的情况,从国家治理的需求和实际提出一些理论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