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情景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18:35

金融情景分析篇1

【关键词】金融危机;就业指导;就业率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来势凶猛,对我国经济影响较大,从而直接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2009年高校毕业生人数610万,再加上近几年沉积下来的未就业的毕业生,今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人数近千万。而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用人单位缩减招聘计划,同时很多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可能会选择回国就业以及由于外企的裁员,有很多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重返就业市场,有很好技术的农民工可能重新选择岗位,这些人才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造成很大压力。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分析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做出行之有效的对策,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值得探讨。

theanalysisandSolutionofUniversityStudents′employmentSituationintheFinancialCrisis

Bopang

(LiaoningmedicalUniversity,JinzhouLiaoning,121001,China)

【abstract】theglobalfinancialcrisishasspreadtoChinain2008,ithasaseriousblowtoChina'semploymentrateofuniversitystudents.itisbenefittocarryouttargetedemploymentguidance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thattheanalysisofuniversitystudents′employmentsituationinthefinancialcrisis.Changingtheemploymenconceptofuniversitystudents,doingwelluniversityemploymentguidework,improvingtheemploymentrateofuniversitystudents,isamajorsocialharmony.

【Keywords】Financialcrisis;employmentguidance:employmentrate

1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1.1就业环境不好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整个就业市场不景气。从就业环境角度分析,在上一年,已有7万家出口导向型中小企业倒闭,同时还有很多用人单位缩减招聘计划,企业为了降低用人成本,减少培训费用,特别是出口加工企业回避没有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加工产品的不合格风险,而减少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增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1]。

1.2大学生就业观不成熟及就业能力不足

从学生本身的就业观念上分析,学生的就业观念相对传统,认为大城市就业机会多,发展空间大,薪水酬劳高,就业地点往往集中选择沿海的发达城市,从而造成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呈现区域性的不平衡。从学生本身的就业能力上分析,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能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当前人力资源市场更看重是否有服务意识;是否有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具有沟通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职业操守和商业道德等。而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的适应市场的能力,求职就业的能力,以及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身份转变上都缺乏专业的培训和与就业市场的对接,导致学生在步入社会,开始职业生涯的过程中磨合期延长,从而也降低了学生的一次就业成功率。当前的毕业生大多数为80后或90后,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抗挫折能力较弱,容易遇到困难就轻易丧失自信心,从而对自己在就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等各方面全盘否定,造成就业成功率降低。

1.3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缺乏主动性

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角度分析,高校对就业指导课的重视不够造成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着就业指导观念陈旧,缺乏时代性,内容单一,缺乏系统性,教师队伍水平不高,缺乏专业性等等问题。高校不能很好的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发挥自身优势,为学生提供很好的就业平台。

2解决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2.1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

高校应帮助大学生树立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多元化的科学的就业观,使他们对自己有准确的定位。在高等教育趋于大众化的今天,大学生已不再是往日的“天之骄子”,也不应该有高高在上的感觉,应该端正就业观念,摆正心态,放下眼光,把自己看作是一名普通的社会就业者[2],从而降低对薪水和职位的要求,以提高就业成功率。主动发挥80后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鼓励他们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创新才能使社会进步,民族发展,才能增强国家实力,从而增强我国在世界大环境下的竞争力,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只有国家保持经济的良好发展,社会才能为就业者提供更多的岗位和更好就业环境。

2.2高校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2.2.1科学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在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时,应考虑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性和系统性,不能只是单纯的针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辅导,而是应该贯穿大学生的整个求学过程,促进其尽早的培养职业意识、职业心理和职业行为等素质。就业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应尽早开始,在大学生入学伊始就要培养其为就业做准备的就业意识,确立成长发展目标,以此来指导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明确学习目标和专业的重要性,为综合能力培养奠定理论基础,从而将使学生真正理解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增强自己的就业能力,将学习专业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从而在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取得成功。

2.2.2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化

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化,特别要加强对辅导员的专业培训,以保证就业指导课程的质量,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效果,就业指导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以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和竞争力。发挥辅导员了解学生情况的特点,开展一对一的个性化就业指导,将辅导对象分类,使就业指导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等方面的指导。

2.2.3完善和改进就业指导内容

就业指导课的内容要系统全面,不断更新。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内就业市场的影响,就业指导课要有针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的课程内容,包括全面了解金融危机,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策略及效果,如何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力,树立学生的就业信心和对就业市场的信心等等。还要包括针对刚入学的大学生在开设就业指导基础内容的同时增加近两年就业情况介绍及分析[3],培养他们成才意识,就业意识及危机意识,使他们懂得珍惜和把握机会,只有增强自身综合素质,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2.4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为大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就业平台

当前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就业网络信息平台已逐渐成熟,高校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高校有良好信誉的优势,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建立高校自身的就业信息网,要注重网络信息技术专业队伍建设,加大对网络信息内容的保护,使网络管理工作专业化,常规化,科学化,资源有效性,真实性,安全性。高校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健康的就业平台,以提高大学生就业率[4]。

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对中国大学生就业情况从多角度,多侧面认真分析,对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开展有指导性的作用。中国大学生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能否经得起考验,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需要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提高主动性,采取有效的措施,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及时有效地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就业,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凯.金融危机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8,6:149-151.

[2]卫荣凡.变革就业观念与转换思维方式―增强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课题[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6:15-18.

金融情景分析篇2

[关键词]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

[作者简介]何伟民,国家开发银行陕西分行经济师,陕西西安710075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10-0056-04

一、开展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的必要性

首先,压力测试作为一种新的风险管理方法,是var风险衡量方法的有效补充。由于所有市场对极端的价格波动(金融资产收益分布的后尾)都是十分脆弱的,而var型风险衡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标准”的市场条件下量化潜在的损失。一般而言,增加置信水平能够解释出日益巨大的但却不太可能出现的损失,但基于最近历史资料所作的var测量,往往不能识别那些可能引起巨大亏损的情形。压力测试则可以通过测算银行在遇到假定的小概率事件等极端不利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损失,分析这些损失对银行盈利能力和资本金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对银行的脆弱性作出评估和判断,并采取必要措施。

其次,是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的要求。在当前国内外经济走势尚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压力测试可以增进银行对自身风险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的了解,增强银行积极应对外部挑战的能力,为管理层制订或选择适当策略提供重要依据。且可用于评估经济资本需求,从而部分抵消经济衰退时期资本要求提高的影响。

再次,应对外部监管的需要。作为能够令人满意的运用内部模型的7个条件之一,压力测试是巴塞尔委员会要求进行分析的方法之一,同样也为衍生工具政策集团和国际30人集团所认可。我国自从2007年银监会出台《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后,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压力测试的工作要求不断严格。2008年下半年,银监会连续要求商业银行进行3次压力测试。2009年上半年,银监会就巴塞尔委员会的《稳健的压力测试实践和监管原则》在全国征求意见。2009年10月出台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中,要求商业银行至少每季度进行一次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2009年11月,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对6大产能过剩行业及房地产、融资平台进行压力测试。2010年4月20日,银监会召开2010年第二次经济金融形势分析通报(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各大中型银行按季度开展房地产贷款压力测试工作。压力测试已逐渐成为外部监管部门衡量一家银行贷款风险的重要手段。

最后,通过压力测试分析可以较准确地认识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政府融资平台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1988年,国务院《关于投资管理体制的近期改革方案》,基本建设项目实行“拨改贷”,国家成立6大专业投资公司,各省也相继组建建设投资公司,这是地方融资平台的雏形。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在国家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背景下,开行大力推进开发性金融实践,推动各地加强融资平台的制度建设、信用建设和现金流建设,并以地方财政未来增收、土地收益和其他经营性收益为还款来源,向融资平台发放贷款用于项目建设,这对应对危机、增加就业、拉动投资和扩大消费发挥了重大作用,有力支持了城镇化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有力支持了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国际金融危机特别是2009年以来,根据央行和银监会联合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银发[2009]92号),各家银行大举进入地方融资平台领域,为应对金融危机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融资平台负债增速迅猛,2009年一年平台负债增加4万~5万亿元,增幅超过100%,其中,银行贷款占平台新增负债的80%以上。然而,随着融资平台的过度发展,目前出现了部分平台管理不规范、资本金不足、过度负债和过度竞争等问题,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因此,通过对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可以较准确的区分出不同平台贷款的风险水平差异,对于化解过量的融资平台贷款具有重要意义。

二、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的方法选择

目前国际上比较公认的压力测试方法有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最大损失分析和极值分析4种,在实际运用中以情景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最为常用。我国银监会在《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中也明确提出压力测试包括敏感性测试和情景测试等具体方法。

敏感性测试旨在测量单个重要风险因素或少数几项关系密切的因素由于假设变动对银行风险暴露和银行承受风险能力的影响。其最简单直接的形式是观察当风险参数瞬间变化一个单位量情况下,机构资产组合市场价值的变动。由于敏感性分析中只需确定重要的风险影响因素,而对冲击的来源并无要求,因此运行相对简单快速,而且经常是适时(实时)测试,号隋景测试有较大不同。

情景测试是假设分析多个风险因素同时发生变化以及某些极端不利事件发生对银行风险暴露和银行承受风险能力的影响。与敏感性分析不同,情景分析中不论是冲击的来源还是压力测试的事件以及被冲击影响的金融风险因子都需给出定义。

因此,在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的方法选择上,可参照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银监会的相关要求,首先确定影响融资平台贷款的主要风险因素,并假设其在轻度、中度、严重压力下的取值(即设计压力情景和假设条件),然后分别测试各贷款项目在压力情景下资产质量分类结果的变化情况,再汇总计算整体贷款组合在压力情景下的不良贷款率。

三、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因素

2009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贯彻中央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快速增长的高额负债也带来潜在的财政和金融风险。根据目前融资平台贷款的通常业务模式,主要有三大风险因素:地方政府债务率水平、融资平台自身建设情况和贷款项目性质。

(一)政府债务率水平

由于目前的融资平台主要是政府出资设立,大多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承担的是政府公益性项目,项目自身没有收益或收益不足以还贷,还款来源依赖于政府财政收入或财政补贴收益,因而政府的债务率水平是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直接决定了融资平台的还款能力。如果债务率过高,政府依靠财政收入按期偿还贷款本息的风险将会加大,一旦财政收入不足以偿还贷款本息,要么导致贷款违约,要么需要银行新的信贷资金注入,形成新的潜在风险。

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央行、银监会、财政部、审计署等纷纷对地方政府负债过高问题发出警告。2010年1月19日,在国务院第四次全体会议上,

温家宝总理把“尽快制定规范地方融资平台的措施,防范潜在财政风险”列入2010年宏观政策方面要重点抓好的工作之一。

(二)融资平台自身建设情况

政府融资平台自身是否具有实际经营活动,地方政府是否给平台配置了足够的经济资源,设计的治理结构是否符合市场化要求,有没有实现平台自我造血功能,逐步减轻其对财政还款的依赖等,都决定了政府融资平台对贷款资金的自主支配程度以及还款资金的安排能力。自身机制建设情况较好的融资平台,其贷款受地方财政的影响相对较小,还款的风险也相对较小。

(三)贷款项目性质

目前融资平台贷款项目按项目用途可分为公益性项目和有收益项目两大类。按担保方式可分为财政担保、土地抵押或其他担保两大类。按还款来源可分为财政资金还款和项目自身现金流还款两大类。

通常来说,银行以及融资平台对公益性的项目、财政担保的项目、依靠财政资金还款的项目控制力更弱,对政府偿债能力的敏感程度更高,潜在的风险相对要大。

四、压力测试假设情景的选择

结合融资平台贷款的主要风险因素,在压力测试中可采用基于假设的情景分析测试方法,以对融资平台贷款偿还影响最大的政府财政收入变化作为核心的假设情景。同时考虑到目前财政统计的现实情况,土地出让收入并未全部包含在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中,因此假设情景可分为地方政府一般预算收入大幅减少和土地出让收入大幅减少两种情形。同时再考虑到贷款利率变化对融资平台贷款偿还产生的资金支付压力,建议增加央行大幅提高贷款利率作为第三个假设情景。对融资平台自身建设情况和贷款项目性质两个风险因素,在压力测试中不纳入假设情景,而是作为贷款风险测试中的调整因素。

在假设情景变化的程度上分别采取轻度压力、中度压力和严重压力,评估在以上假设情景出现大幅不利变动的情况下,融资平台贷款的质量变动情况,并进一步测算因此可能产生的损失等情况。具体情景假设如下:

五、开展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的步骤

在假设情景的基础上,可以采用三步走的方式开展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1)以地方政府债务率为主要指标判断地方政府在压力情景下的表现;(2)根据平台性质考虑对平台风险水平的调整;(3)根据项目相关信息调整项目层面上的风险水平。即通过判断政府整体债务水平变化来测算其对融资平台还款能力的影响,继而对具体贷款形成最终的压力测试结果。

第一步,以地方政府债务率为主要指标判断地方政府在压力情景下的表现,并进行分类。

在操作中首先可参考监管部门意见及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实际情况设定银行的政府债务率控制标准;其次以最近一期的财政报表数据计算在压力情景下的政府债务率水平,并按照压力下的政府债务率与债务率控制的比例对该地方政府偿债能力进行分类。为便于实施,可分为正常、关注、预警、高度预警四大类,分类标准如下表。

第二步,将地方政府偿债能力分类结果映射到融资平台,并根据融资平台性质不同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水平进行调整。在调整中可设定两项调节系数:一是行政级别调节系数,比如省级平台和部级开发区平台调节系数可设定为1.1,副省级和省级开发区平台调节系数可设定为1,地市级平台调节系数设定为0.9,县级平台调节系数设定为0.7。二是机制建设调节系数,如果平台为纯融资性平台(即只承担项目融资任务,不承担建设、运营任务的),则调节系数可设定为0.8,如果机制建设较完善,则调节系数可设定为1。

第三步,根据项目相关信息调整项目层面的风险水平。一是对同一融资平台下的多个贷款项目按照重要性进行排序,并按照政府偿债能力分类和项目重要性两维进行贷款资产质量分类的调整。具体调整幅度可参考下表。

二是按照项目还款来源类型进行调整。如项目自身有收益且现金流能覆盖贷款本息,或者融资平台市场化程度较高,自身经营收益(剔除土地出让收益)能覆盖贷款本息的,即表示该贷款项目对政府财政收入变化不敏感,建议将各压力情景下的资产质量分类结果调整为正常情景下的分类水平。三是政府偿债能力分类达到关注类(及以下)的,压力情景下的资产质量分类结果应至少下调到关注类。

六、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结果的应用

通过对融资平台贷款进行地方财政收入不同程度变化的压力测试,首先可以较为清楚地分辨出目前各地方政府及融资平台在不同压力情景下的抗风险能力,以及政府偿债能力不同的地方及平台在各种压力情景下的表现情况。如在压力情景力下,有多少正常类的地方融资平台降为关注及以下,有多少贷款项目资产质量分类下降,下降的幅度是多少,资产质量恶化的贷款特征分析等。使得银行能够更加审慎的区别对待融资平台,采用有针对性的措施控制风险。

金融情景分析篇3

关键词:反洗钱;可疑交易报告;应对策略;分析方法

中图分类号:F8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2)10-0067-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10.18

一、引言

可疑交易监测分析就是反洗钱义务主体在与客户开展金融交易过程中,按照反洗钱法律法规要求,识别和发现存有洗钱及相关犯罪嫌疑的异常交易的过程。总体上说,世界各国的反洗钱制度大多数都以可疑交易或者可疑行为报告制度为中心,要求金融机构报送有洗钱迹象和可能的交易行为的有关信息。可疑交易报告是国家反洗钱工作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情报来源基础,有效的可疑交易线索为司法机关启动洗钱案件调查和侦查程序提供信息支持。

从本质上讲,可疑交易是与涉嫌洗钱等犯罪相关度较高的资金交易。伴随着金融创新的多样化和电子化,洗钱分子通过金融机构实施洗钱犯罪的手段日趋复杂、转移犯罪所得的方式更加便捷。特别是随着反洗钱制度与机制的建立以及金融机构反洗钱意识与合规水平的逐步提高,洗钱者为掩饰其洗钱动机和行为,必然会不断设计和实施更加多样、复杂的洗钱手段,从而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具有自主学习和自我调适功能的自组织系统。可以说,可疑交易监测分析是金融机构履行反洗钱义务的最特殊环节,其有效性最终决定了金融机构提交可疑交易报告的质量。

一般而言,金融机构报告可疑交易行为的有效性取决于四个因素:可疑交易的固有特征、报告规则、识别方法以及金融机构的报告意愿。可疑交易形式的多样性、过程的隐蔽性、手段的专业性、判别的主观性等特征属性,要求金融机构在追求个体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还应自觉适应反洗钱形势发展需要,采取先动哲学的可疑交易报告态度,主动开展洗钱类型特征、洗钱活动规律、洗钱风险演变趋势等的研究,不断优化和创新可疑交易监测分析策略与方法,有效改变目前可疑交易报告数量庞大而情报价值较低的被动局面。

二、可疑交易监测分析的基本策略

(一)现状分析

洗钱是一种有规律的犯罪活动,并具有一些相似的异常特征。《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06〕第2号)》(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第十一条至第十三条分别要求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应当将共计48种交易或者行为作为可疑交易进行报告。在反洗钱工作的起步阶段,监管当局制定的这些列举式识别模式有助于经验不足的金融机构更容易识别和报告可疑交易。金融机构通常将管理办法所列举的可疑交易报告标准予以量化、编码,由识别系统根据客户业务发生的时间、次数、金额等交易数据,自动提取并直接通过“总对总”方式上报。例如,某商业银行将第十一条第一款“短期内资金分散转入、集中转出或者集中转入、分散转出,与客户身份、财务状况、经营业务明显不符”的报告标准模型化为如表1所示的8条识别规则。

事实上,管理办法所列举的可疑交易报告标准通常包括客观条件和主观分析两部分内容。另外,第十四条还规定,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发现其他交易的金额、频率、流向、性质等有异常情形,经分析认为涉嫌洗钱的也应当向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提交可疑交易报告。由表1的模型定义可见,这些筛选规则将标准中的“短期”设定为10个自然日,将“集中与分散”的可疑特征描述为借贷方账户数的显著差异以及借贷方发生额的基本平衡。由于模型参数的刚性,以及模型定义中较少考虑客户的经营性质、经营特点、资金往来等因素,可疑交易的错误否定(将可疑交易误认定为正常交易)和错误肯定(将正常交易误认定为可疑交易)问题不可避免。显然,金融机构这种基于客观标准而导致的机械性、粗放性、防卫性报送行为违背了可疑交易报告制度设计的初衷。

(二)应对策略

从洗钱犯罪的操作手法和异常资金的归集路径看,可疑交易可能存在于金融机构的各项金融业务以及金融业务的各个环节。由于非法交易常常与合法交易交织在一起,特别是那些看似合法交易的非法交易更具有欺骗性,要求监管机构制定一个绝对而完备的可疑交易判断标准、期望金融机构识别和发现所有的可疑交易既不现实也不经济。

因此,金融机构在制定反洗钱策略时,需要合理保证与统筹兼顾可疑交易监测分析的针对性、完备性和准确性。其中,针对性是在洗钱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合理调配资源,有效发现与特定严重犯罪有关的洗钱活动;完备性是金融交易监测范围应覆盖金融机构各项金融业务的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降低错误否定的风险;准确性是在提交报告前应尽可能多地排除错误肯定,即以最少的可疑交易报告量包含尽量多的涉嫌洗钱交易。

1.实施风险管理,增强可疑交易监测分析的针对性。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采用的交易方式与支付手段、面对的交易客户等多种多样,对应着高低不一的洗钱风险。在可疑交易监测分析过程中如果不从内部控制上来管理洗钱风险,不辨主次地平均用力,则金融机构既会增加合规成本支出,又不利于其报告质量的整体提高。为此,金融机构首先要加强反洗钱风险管理理念与方法的教育和培训,减少执行风险为本反洗钱监管与实践的认知障碍,提高反洗钱人员的风险意识、法律政策水平和可疑交易识别能力。其次是将风险识别和评估贯穿于金融机构与客户建立业务关系以及开展交易的全过程,并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等对识别的洗钱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第三是对所有可能面临洗钱风险的业务环节制定操作风险管理政策、方法和程序,这些业务既包括传统的柜面金融业务,也包括非面对面的网上金融业务、基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结算业务等。

2.完善方法体系,保障可疑交易监测分析的完备性。金融机构应根据所监测分析领域的业务特点,优化、扩展“基于规则”识别方法,综合考虑识别手段、识别模式、识别对象、识别流程等因素,探索交易主体导向和交易行为导向的分析方法,形成多样有效的可疑交易识别方法体系。在识别手段方面,不断完善系统自动监测功能,同时强化以客户为基础的人工分析。在识别模式方面,除了将规律性规则用于交易数据过滤与识别外,还要根据对交易主体自身的行为规律特征及其周围同行的规律特征的综合比较来发现异常或排除误报。在识别对象方面,按照交易、账户、客户、组织的层次关系,构建金融交易信息的多维数据立方体,从不同的概括层次上把握可疑交易的特征。在识别流程方面,强化信息共享与分工协作,形成自下往上情报汇集和自顶向下证据确认相结合、条线式分散识别与各条线关联分析相结合的工作机制。

3.整合信息资源,提高可疑交易监测分析的准确性。基于新的反洗钱监管理念,金融机构不仅需要关注法规体系中规定的可疑交易特征描述,更需要深刻领会自主识别报告制度的实质,即在充分开展客户尽职调查的基础上判断交易的真实性与合理性。因此,金融机构一是整合在各种业务往来中获取的客户身份、资金交易、财产关系等信息资源,充分剔除由一线人员发现或由信息系统筛选但有足够理由排除的可疑交易。二是建立面向反洗钱的信息共享与信息整合机制,为识别、分辨可疑交易线索提供多渠道的信息资源,同时降低在报送跨行可疑交易时获取交易对手信息的难度。三是发挥金融行业信息管理优势,逐步实现可疑交易监测系统与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或其他业务系统的功能集成与数据共享,并及时更新与补充新的洗钱交易特征、黑名单客户、高风险客户、洗钱特殊地区等信息。

三、可疑交易监测分析的技术方法

(一)方法综述

能够在众多交易信息中迅速发现、判断、认定一笔“重大涉嫌洗钱可疑交易”是反洗钱的核心工作。汤俊(2008)将反洗钱智能数据分析归结为基于场景检测和基于异常检测两类[1]。场景检测主要针对过往发生案件的一些特征进行统计,并将所得到的规律性规则用于对交易数据的过滤与识别,只要达到量化标准的上限,即认为洗钱行为“重现”而加以报警。异常检测是将客户交易放到一个交易发生的上下文环境中进行分析,其主要研究思路是通过数理统计、聚类分析、小波分析、神经网络等方法,描述用户行为模式轮廓,以此作为正常行为和异常行为的判断依据。

上述反洗钱智能数据分析方式以金融交易主体为核心,其识别与分析的依据是交易特征及历史交易特征等。关于交易主体,高增安(2007)将机构账户按照交易层、账户层、组织层、链接层进行分类[2]。类似地,张成虎、赵小虎(2009)将金融交易信息分为交易层、账户层、客户层、机构层等四种类型[3]。交易层信息是整个交易信息的基础,每笔交易记录包含交易主体、账户、时间、交易性质等丰富信息,本层面主要分析的是单条交易记录的可疑性。以账户为主体,将交易层信息进行归并,构成账户层,本层面分析的是账户所涉及到的全部交易。按照家族树(或机构结构树)来整合、聚集个人客户(或单位客户)所有账户的交易记录,形成客户层(或组织层、机构层)的交易信息。

此外,银行洗钱“黑名单”中所包含的有洗钱嫌疑账户往往彼此关联,隐蔽形成洗钱犯罪网络。在金融交易网络中,结点通常代表交易主体,带有方向及权重的边体现了交易主体之间的联系及强度。Goldberg等(2005)通过在现实世界实体层面上重构交易数据来支持FaiS系统进行复杂交易网络的分析[4]。Jedrzejek等(2009)针对贸易洗钱等金融犯罪的分析而提出了用于表示资金流动、发票单据、商品或服务的链形图[5]。针对金融交易网络分析,Xu、Chen(2004)提出了改进的最短路径算法来识别洗钱犯罪网络中的最强关联路径[6]。薛耀文等(2006)提出了在复杂金融网络中基于成本约束的效用最大化条件下智能节点洗钱路径的计算方法[7]。杨冬梅等(2007)建立并分析了金融网络中洗钱资金转移路径的可疑模型,以期分离出洗钱可疑路径集合并从中找出洗钱关键直接路径[8]。张成虎等(2009)通过图形遍历方式和金融交易权重分析策略的组合来发现交易关系异常特征[9]。

通过金融交易网络的关联分析来识别可疑及欺诈行为、发现隐藏组织结构或关联群体、模仿团队行为及预测洗钱行为等。FaiS系统中应用称为netmap的关联分析工具来辅助发现洗钱线索。Kovalerchuk、Vityaev(2002)提出了称为混合证据关联技术,可将贸易交易数据中的多项事实证据以及领域背景知识等关联起来,以自动发现可疑的洗钱或欺诈模式[10]。

(二)方法建模

可疑交易监测分析的主要内容是金融机构以反洗钱法律法规为依据,以信息分析技术为手段,对监测范围内的金融交易实施可疑交易的在线监测与人工分析。其中,监测范围应覆盖金融机构所有可能面临洗钱风险的业务环节。在线监测指金融机构应根据所监控的业务领域和金融产品特点,实现和优化可疑交易自动识别功能。人工分析指金融机构应建立和完善可疑交易人工甄别流程,特别是对于利用技术手段筛查出的异常交易数据,须结合客户身份识别、行业特点分析及相关交易背景进行人工分析、审核和判断后才能报出,提高可疑交易报告的情报价值。

基于前文分析,可将可疑交易监测分析任务归纳为四个要素,即识别方法、交易特征、交易背景、异常交易模式。其中,识别方法有场景检测、异常检测、关联分析等三种;交易特征揭示了交易的金额、频率、流向、性质及用途;交易背景包括交易主体类型、层次结构、所在行业等背景资料及历史交易统计信息;异常交易模式刻画了不同洗钱行为的可疑交易特征,可来自于领域专家的经验总结或智能系统的自动归纳发现。可见,可疑交易监测分析就是基于交易特征与交易背景并应用特定识别方法来判断交易是否异常或可疑的过程。

为描述方便,以p::=+表示可疑交易监测分析模式。其中,“::=”为定义符号;“+”为可疑交易模式的并列;字母p、m、C、B分别对应了异常交易模式、识别方法、交易特征、交易背景等四个要素。各要素的典型特征值分别为:m={s-场景检测,u-异常检测,l-关联分析},C={m-金额,f-频率,d-流向,p-性质,u-用途},B={t-交易期间,b-背景资料,s-历史交易统计信息}。

表2的左列是银行业金融机构需要作为可疑交易进行报告的18种交易或者行为,右列是对应的可疑交易识别模式。实际上,这些分析模式是对可疑交易描述的高度抽象,如p1101的第一部分可解释为“利用场景检测法筛选出短期内交易主体在金额、频率、流向等方面呈现异常的交易”,表1的识别规则可视为该模式的实现模型;第二部分则可解释为“对于筛选出的可疑交易,利用异常检测法,综合考虑交易性质与用途、客户背景与交易历史等因素,判断其是否可疑”。

本文所提出的可疑交易监测分析模式将有助于可疑交易模型的分析、构建、实现与评价。但需要指出的是,表2给出的模式存在着表达上的模糊性和语义上的歧义性等问题。另外,尽管许多交易模型在全球都会被认定可疑,但由于各国监管要求不同,各银行的业务领域和产品不同,可疑交易模型的数量、高发领域及组合也会具有不同特点[11]。因此,下一步将重点集中在进一步拓展和细化交易特征及交易背景的要素特征上。

参考文献:

[1]汤俊.国际反洗钱智能数据分析技术综述[J].华南金融电脑,2008(8):79-82.

[2]高增安.基于交易的可疑洗钱行为模式与反洗钱对策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7.

[3]张成虎,赵小虎.基于链接分析的洗钱交易识别研究[J].上海金融,2009(8):78-83.

[4]H.G.Goldberg,R.w.H.wong.RestructuringtransactionalDataforLinkanalysisintheFinCenaiSystem[J].ieeeComputerSociety,2005(5):81-85.

[5]C.Jedrzejek,J.Bak.m.Falkowski.GraphminingforDetectionofaLargeClassofFinancialCrimes[D].17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onceptualStructures,moscow,Russia,July2009:26-31.

[6]J.J.Xu,H.Chen.FightingorganizedCrimes:UsingShortest-pathalgorithmstoidentifyassociationsinCriminalnetworks[J].DecisionSupportSystem,2004(38):473-487.

[7]薛耀文,张朋柱,范静.基于成本约束的智能洗钱效用与路径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6(S1):1165-1171.

[8]杨冬梅,吴冲锋等.金融网络中洗钱资金转移路径的可疑模型—概率视角[J].上海管理科学,2007(6):42-46.

[9]张成虎,赵小虎.基于数据挖掘的洗钱交易识别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9(19):123-126.

金融情景分析篇4

论文关键词:压力测试;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企业,其经营过程是对各类风险进行准确识别和计量、适时监测预警和有效控制的过程。从全球范围来看,经济金融环境的剧烈变化迅速改变了银行的经营环境,加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同时也推动了全球范围内银行监管和风险管理框架的整合与统一。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下,银行不仅要准确量化并监测其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而且还必须使风险监控始终对金融市场的风险变动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因此,《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银行除建立各种评级模型(如衡量信用风险的irb法和衡量市场风险的var法)外,还应运用压力测试(stresstesting)来评估资产组合价值的变化幅度。

一、压力测试的功能和意义

根据国际证券监管机构组织(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ofsecuritiescommissions,iosco)(1995)有关文件规定,压力测试是分析最不利市场情形(如利率突然急升或股市突然急挫)对资产组合的影响效果的一种分析方法;巴塞尔委员会的有关文件则将其定义为金融机构用以衡量由一些例外但有可能发生的事件所导致的潜在损失的方法。具体来讲,压力测试的本质思想是获取大的价格变动或者综合价格变动的信息,将其应用到资产组合中并量化潜在的收益和损失。

压力测试主要是var(valueatrisk,在险价值)的辅助工具,可以弥补var在应用方面的不足:

一是在实务应用上,仅仅使用var来衡量市场风险是不恰当的。对于风险控制管理来说,除了考虑正常情况下的可能损失外,更重要的是必须确保在极端市坊隋况下,金融机构所持有的金融资产部分不会让该机构出现破产的风险。var并无法估计出此类风险,但是透过压力测试,则可以找出金融机构对于极端市场情况下的承受能力。

二是所选择的概率水平,var是在某一概率水平上计算出来的估计值,例如在250天中,若概率水平也即置信区间为99%的设定下,则损失大于var的天数应介于1天一2天,置信区间越低,则超过天数将越多。但是,即使我们已知损失大于某一金额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如果那个很小可能性的损失一旦发生,而且发生以后的后果足以牵涉到能否永续经营的问题,那么这个后果是否可以事先得到识别、计量与有效防范,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三是波动性及相关性估计问题。var在估算时,通常采用历史数据的波动性及相关性。利用历史资料来估算var,可能会无法真正反映市场风险,尤其在宏观经济出现重大改变或是市场行为改变时,var可能会出现严重低估市场风险的问题。

四是与其他风险的关系问题。var并不考虑其他风险,如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通常情况下,当流动性出现问题时,流动性风险将提高市场风险,但var无法反映出此类风险。

鉴于此,西方各国银行广泛采用压力测试来应对市场可能发生的突变情况,通过资产配置、交易额度设置以及资产利率期限结构调整,来防范各类金融风险。

二、压力测试的分析方法

1.确认数据的完整性、正确性及实时性

在正式进行压力测试前,各银行必须确定其相关数据的正确性,由于银行每13的投资组合都会改变,因此各投资标的的数量、价格等,必须详加确认,不管是变动较快的交易账户(tradingbook)或是变动较慢的银行账户(bankingbook)均需进行检验;此外衡量各风险因子的市场数据(如利率、汇率)及其它风险性数据(如转换矩阵)的验证工作也十分重要。

2.针对投资组合进行相关的风险分析及情景事件的建立

压力测试是属于风险管理的一种方法,因此我们应先确认将要进行压力测试的测试区域,不同的资产其分析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在资产组合确定后,我们便可观察市场、经济等变化,寻找出会影响此资产组合的压力测试事件,金融机构可借助内部或外部专家顾问咨询,建立合适的压力情景,由于真实的压力情景是未知的,因此尽可能地多建立几个压力情景进行分析。例如,对于一笔商业贷款,它的潜在损失将受到借款企业销售收入下降、利率水平大幅度上升以及抵押品价值缩水等情景的影响。我们可以假设以下一些情景加以分析:

(1)借款企业销售收入下降20%,抵押品价值缩水50%,该笔信贷资产的潜在损失是多少。

(2)利率水平翻一番,同时抵押品价值缩水50%,该笔信贷资产的潜在损失是多少。

(3)销售收入下降20%,抵押品价值缩水50%,同时利率水平翻一番,该笔信贷资产的潜在损失又是多少。

3.定义各风险因子

在确定了各种压力情景后,另一个重要的步骤是确定各风险因子。银行常见的信用风险因子包含:

(1)交易对手风险——这部分包含违约率(probabilitydefault,pd)、违约损失率(1ossgivendefault,lgd)、违约暴露金额(exposureatde.fault,ead)三个主要风险因子。此外,借款人提前还款会导致再投资风险,所以到期期间也可视为风险因子。

(2)总体经济因素——经济增长率、失业率或物价指数等会对资产组合有影响的总体经济变量都可视为风险因子。其他与产业及市场、地区有关的各项政治或经济因素亦可视为风险因子。

(3)市场风险因子——银行持有债券或证券等金融商品,同时会面临市场及信用风险,一个压力事件对此类商品所产生的影响属于市场风险或信用风险,是很难加以区分的,因此在进行压力测试时,会同时将此两类风险因子进行衡量。

(4)其他类型风险因子——在一般的风险模型中,经常会有许多的假设条件,在进行压力测试时,这类的假设条件应予放宽进行估算。此外,在风险模型中经常会使用到资产组合相关的风险性数据作为中介数据,如转换矩阵,在进行压力测试时,亦可视为风险因子进行测算。各资产的相关性亦会对风险值大小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高质量的债券(政府公债)和低质量的债券(垃圾债券)在市场正常时,同时会受到利率影响而产生波动,因此其间的相关性很高,但当市场出现危机时,市场会趋向高质量的商品,于是两者间反而会产生趋近于一1的相关系数。此类会出现结构性变化且对资产组合会产生影响的变量,我们都要加以考虑。

4.执行压力测试的方法

进行压力测试的方法,大致可归纳为两大类:

(1)敏感度分析(sensitiveanalysis)

此方法是利用某一特定风险因子或一组风险因子,将因子在执行者所认定的极端变动的范围内变动,分析其对于资产组合的影响效果。这一分析方法的优点在于容易了解风险因子在可能的极端变动中,每一变动对于资产组合的总影响效果及边际效果,缺点则是执行者对于每一逐渐变动所取的幅度及范围必须十分恰当,否则将会影响分析的结果与判断,特别是对于非线性报酬率的资产组合,这种情况将更为显著。

(2)情景分析(scenarioanalysis)

即一组风险因子定义为某种情景,分析在个别情景下的压力损失,因此此类方法称为情景分析。情景分析的事件设计方法有两种:历史情景分析和假设性情景分析。

①历史情景分析(historicalscenario):利用某一种过去市场曾经发生的剧烈变动,评估其对现在的资产组合会产生什么影响。例如考虑1987年美国股市崩盘,计算当时的历史变动幅度,并依此基础分析评估对资产组合的影响。bcgfs(2001)的研究显示,1998年俄罗斯政府违约事件,是金融机构用来在信用风险压力测试上使用的压力事件,其他如中南美洲比索风暴、东南亚金融风暴亦是很重要的压力事件。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具有客观性,利用历史事件及其实际风险因子波动情形,在建立结构化的风险值计算上较有说服力,且风险因子间的相关变化情形也可以依历史数据作为依据,使模型假设性的情形降低许多。此外,这种模型较直觉,重大历史事件的深刻印象将使风险值与历史事件紧密结合,管理者在设定风险限额时,便可依历史事件的意义来进行评估,使决策更具说服力。

金融情景分析篇5

一、imF压力测试的目标和类型

压力测试是一种用来测量一个投资组合、一个机构、甚至整个金融系统对某件一旦发生即会产生严重后果的小概率事件的敏感程度的前瞻性技术。采用的方法一般有情景分析、敏感性分析等,假设某种极端但合理的风险发生,然后对其后果进行粗略估计。在过去的15年,各国中央银行、监管机构和国际组织广泛应用压力测试这一技术来从急剧变化的市场环境中识别金融部门的漏洞和初期风险。压力测试的目标大体上可以分为宏观审慎、微观审慎以及风险管理三种。

imF开展的压力测试通常是出于宏观审慎目的,即评估整个金融系统在中期内应对冲击的弹性,发现可能导致宏观经济环境迅速恶化的漏洞,识别出可能会对整体金融稳定造成威胁的潜在因素。在这种背景下,尤其是在FSap中,imF的压力测试(包括偿付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倾向于将一些非常严重的压力情景合并在一起来评估金融系统承受尾端风险的能力。

金融危机使得压力测试有了新的内涵,即危机管理。相较于监管压力测试,危机压力测试通常具有更短期的特点。出于危机管理目的,美联储于2009年通过SCap测试(CCaR的前身)对银行业进行了全系统的压力测试,欧洲银行业监管委员会(CeBS)于2009年和2010年、欧洲银行业管理局(eBa)于2011年进行了区域性压力测试。各国监管部门开展的微观审慎压力测试与imF压力测试有所不同。在常规监管过程之中,监管部门可以定期对单家金融机构进行压力测试以评估其在不利经济环境下的金融稳定性。压力测试的对象也不局限于系统重要性机构,并且如果某个机构没有通过测试,监管部门通常会采取某种形式的管理措施。

此外,金融机构也会出于风险管理目的定期开展内部压力测试,以评估其在紧张条件下满足资本和流动性要求的能力。imF有时会依靠银行的内部压力测试基础框架来进行“自下而上”的FSap压力测试。

二、银行偿付能力压力测试框架

imF银行偿付能力压力测试的设计目的是预测银行部门在短期或中期宏观金融条件恶劣的情况下、在预先设定好的基准情景中的表现。测试目的是评估银行体系在不利宏观经济状况下的整体稳定性,确定银行部门的漏洞及其吸收冲击的能力。

自从FSap开展以来,imF已经对大约140个国家进行了评估。近几年,这些国家几乎全部进行了偿付能力压力测试。因此FSap偿付能力压力测试框架必须适用于不同的金融体系,即需要支持不同的假设并保证模型的适当性、一致性和灵活性。

(一)压力测试的范围

1.在FSap中,银行偿付风险压力测试通常采用“自上而下”方法,但有时也会与“自下而上”方法相结合。自上而下测试可以由imF、国家当局或二者共同进行。在操作中,或使用单个银行的数据测试然后再进行汇总分析,或对一组银行进行测试以分析预先设定冲击对于整个金融系统的影响。在自下而上法中,金融机构使用自己的内部风险模型和数据来进行压力测试。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出于交叉检验的目的二者是互为补充的。二者结果的差异性可能是由于模型设计、测试范围(包括使用的基础数据类型)、行为假设或模型敏感度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

2.压力测试的覆盖范围会直接影响到测试结果的有效性和可信性。在数据可用性和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出于宏观审慎目的,银行部门压力测试应当包括所有银行机构。如果资源限制决定了只能对银行进行小规模抽样,尤其是在进行自下而上压力测试时,那么通常的做法是把重点放在系统重要性机构上。

3.数据的类型、数量及质量直接决定了能否进行测试、能够覆盖哪些风险,以及可以应用哪些模型。迄今为止大约一半的FSap采用了合并的银行集团数据来进行压力测试,其余则利用未合并的金融机构数据。使用前瞻性市场数据和能够反映时间点风险的变量来补充会计信息已经成为一种日益普遍的做法。市场数据可以明确表明对于市场来说现有的账面价值代表什么,从而增加了分析的价值,也可以用来作为内部评级的基准。

(二)压力测试情景设计

1.风险期间的选择。风险期间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测试结论能否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对于宏观偿付能力压力测试来说,通常选择较长的风险期水平,原因:(1)一些重大宏观金融危机事件造成的影响通常会持续数年,尤其是在信用风险案例中;(2)监管改革通常需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来实现。虽然时间的延长也会增加不确定性,但压力测试的目的不是预测,而是准确地捕捉冲击可能引起的所有中期影响。主要国家的FSap在设计宏观情景时通常都会采用5年的风险期间。大多数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银行体系还不太成熟,通常将风险期水平设定为1~3年。

2.压力情景。FSap通常将imF的《世界经济展望》预测作为基准情景,并基于历史模拟、假设场景或专家判断来设计压力情景。压力情景可以直接反映风险参数在压力条件下的假设状态对于偿付状况的影响,也可以将不利的宏观经济情景转换为压力参数。情景设计应当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于一个金融体系来说,应根据其宏观经济环境和影响金融稳定的主要风险来设计合适且可信的尾端冲击情景。

3.风险因素。金融危机发生之前,FSap偿付压力测试的风险重点主要是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尽管这两类风险目前依然是FSap偿付测试的重点,但是金融危机的教训使得FSap试图覆盖金融系统的所有风险,因此其他类型的风险因素也被纳入压力测试,包括:(1)债务风险和其他之前属于低违约风险的资产;(2)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目前,FSap压力测试试图将可供出售投资组合和持有到期投资组合都纳入考虑;(3)融资成本。金融危机使得人们认识到上升的融资成本对于银行偿付能力的影响。目前一些国家已经明确将融资成本纳入FSap压力测试(如法国、德国、瑞典和英国),但这种做法还未得到普遍实施;(4)表外业务项目。将能够引起或有负债上升的表外业务(例如担保、委托、衍生品)纳入压力测试有助于准确捕捉到极端压力对所有相关风险的影响;(5)跨国风险。金融危机之前的信用风险压力测试较少关注银行的海外风险(通过分支机构),金融危机之后,一些国家的FSap压力测试开始覆盖溢出风险。

4.管控因素。FSap中采用的行为变量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增长、信贷增长、股利支付、战略变化和资产处置。尽管统一的假设会影响压力测试的灵活性和真实性,但能够确保测试结果具有一致性和可比性。

(三)资本标准

1.资本定义。在压力测试中,资本标准是确定银行偿付能力的关键。资本评估的关键元素包括资本的定义和资本充足性的计算。FSap中采用的资本定义通常由各国(地区)监管条例规定。

2.风险加权资产的设定。FSap压力测试通常假设银行的资产结构在压力测试期间保持不变,例如银行不会用证券替代到期贷款(二者具有不同的风险权重)。各国对风险加权资产(Rwa)的设定主要有以下四类:(1)Rwa保持不变;(2)Rwa权重保持不变,但是Rwa总量随着信贷增长或信贷损失而调整;(3)Rwa权重随着风险状况的变化而改变,由资产规模增长引起的风险变化除外;(4)操作风险权重资产和市场风险权重资产通常被假设为不变或随着信用风险权重资产的变化而成比例地变化。

(四)方法

确定了压力测试框架的主要元素之后,还需要使用一个或多个定量压力测试方法来估计银行在预期财务压力之下的资本充足性。一个全面的FSap偿付能力压力测试应当包括三项内容:资产负债表模块、利用市场信息的投资组合模型以及溢出效应分析。资产负债表方法较易得到精细数据,可以覆盖大部分问题,是偿付能力压力测试的核心。投资组合模型有利于尾端风险的计算,并使得市场数据具有可用性。在金融体系联系日益紧密的背景下,溢出效应分析由于可以捕捉到传染风险及回馈效应,也已经成为偿付能力压力测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数据限制,溢出效应分析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

1.压力测试模型。一个合适的模型应当能够基于可用数据,准确地捕捉系统的复杂性和独特性。较简单的金融系统不需要太过复杂的压力测试模型,较复杂的金融系统则相应地需要使用更先进的压力测试方法来捕捉风险。一般来说,越复杂的模型越容易对不确定性进行估计,如果试图从压力测试中得出政策性结论的话,就必须将不确定性估计纳入考虑。如果FSap使用了不同的方法和模型,那么还需要对结论进行交叉检验和差异协调。

目前,imF压力测试使用的模型可以被分为三类,尽管这三类方法所使用的数据类型有所重叠,但是三者之间不能互相替代。(1)会计性方法(资产负债表法)。会计性方法最简单,目前所有主要国家的FSap中都应用了会计性方法;(2)市场价格模型。市场价格模型是以投资组合风险管理技术为基础的,并且通常可以从不同风险因素的依赖关系中得到大致的“系统性风险度量”。使用市场价格模型时需要考虑多家机构同时违约的可能性以及压力测试结果对于风险因素历史波动的敏感性。采用市场价格模型的压力测试结果有可能因为涉及估值方法而增加处理难度。测试结果通常无法直接显示其与主要监管指标的联系,并且由于数据限制,有些市场工具的价格(例如股票价格以及CDS价差)也较难获取,因此目前在FSap中只是将这种方法作为会计法的一个补充。

2.宏观金融模型。相对于前两种模型来说,宏观金融模型更像是一个独立的维度。这类模型被用来检验由宏观经济环境和金融环境之间的联系所引起的系统性风险。会计模型和市场价格模型可以通过估计额外的宏观金融联系模型来实现宏观金融压力测试。

(五)交流

1.结果的呈现。测试结果应当以一种容易理解的方式被呈现出来,即要强调相关风险和漏洞。FSap压力测试的结论主要有两种用途:一是通过估计尾端风险的影响,为FSap的稳定性风险评估提供量化支持。二是与国家当局就风险缓解策略和危机防范进行政策讨论。

2.公布。FSap压力测试结论的公布方式也是测试框架的一个重要元素,公布结论可以对测试结果进行判断,即使所有银行全部通过压力测试不意味着银行部门不存在漏洞。压力测试结果的披露是一件十分敏感的事情,应当确保压力测试结果中披露的信息既不会造成虚假的安全感,也不会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三、结论与启示

从金融危机前FSap压力测试的表现可以明显地看出,压力测试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有待解决的问题。首先,进行压力测试的金融机构有着不同的业务模式和经营活动。其次,在数据获取及数据质量方面不可避免会受到限制,压力情景的设计也要受制于谈判协商。此外,政治敏感性也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imF试图通过对压力情景进行标准化设计、覆盖更广范围和更多风险等一系列措施来克服这些弱点。

金融危机的事后分析表明,由监管部门、imF和金融机构自身进行的压力测试并不总是能够识别出正确的风险,因而也无法对冲击下的潜在漏洞作出有效的预警。在某些案例中,压力测试的模拟冲击和相应的影响设定并不足够严重,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测试参与者并不情愿承认某些极端情况是可能发生的。压力测试的失败还可能归咎于压力测试本身,比如技术不足以应对复杂的金融工具或二次效应。另外,数据不足或情景设计缺陷,比如对某种风险因素的忽视、对风险溢出缺乏足够的重视等,都会导致压力测试缺乏稳健性。

FSap的相关实践对我国宏观压力测试具有启发意义,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升和改进:

一是宏观压力测试应更多地考虑结构性因素。当前区域金融体系的层级结构和风险分布较为复杂,作为压力测试目标资产组合的违约概率分布特征及其面对外部冲击变量的风险敏感度也存在明显差异,难以适用一个能够普遍接受的标准模型。因此,压力测试框架设计应体现层次性,以更加准确地模拟实体风险与金融风险之间的传递关系。

二是重视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研究和建设。未来测试过程中,不应局限于仅选用与目标风险变量有直接关系的情景因素,应提高宏观分析能力及模型搭建水平。许多宏观经济运行指标与银行业的资产质量、贷款违约率等指标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宏观变量的变动理论上能够预测违约率的趋势。因此,应考虑建立并不断校准动态模型来反映这种关系。

三是加强数据收集和管理。数据缺失一方面造成不能很好的建模,另一方面不能很好的利用已有的压力测试模型。应继续加强和完善金融稳定监测体系,持续进行风险数据的收集整理,尝试建立宏观压力测试数据库,为进一步提升压力测试效果奠定基础。

金融情景分析篇6

1.1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的精神实质

一是平等开放式讨论。平等开放式讨论表现为教师扮演与传统教学不同的角色。教师赋予学生课堂的话语权,成为学生发言的倾听者,使学生敢于、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激发学生继续思考,充当学生发言的沟通者,促进学生激烈辩论;学生思考与讨论的引导者,确保课堂讨论热烈和主题始终锁定教学目标,保障教学有序进行。二是多元发散的思维方式。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式学习,教师在课堂上不是为了提供答案,而是营造氛围,使学生获取知识来源由传统的教师讲授拓展至案例自学、团队协作和教师的点评、总结。教学不再限于金融学的基础理论与知识,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重视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教师反复强调并使学生明白:面对同样的金融情景,永远不会有标准答案,答案因而是开放的、发展的和动态的,不同答案的差异在于与情景的匹配程度,让学生改变定向思维习惯。三是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和学生课堂积极性的调动,除了自我编写案例,教师往往会向学生征集案例。只有意识到课堂教学中的主人翁地位,充分发挥能动性,学生才能主动搜集资料提供符合要求和感兴趣的案例供教师选择。

1.2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者提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四要素,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强调知识的主动因素。金融学案例教学是指教育者遵循金融学教学目的要求,以真实事件为基础撰写的金融案例为素材,将学生引入一个特定情景中,通过组织学生对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以达到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其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案例应达到运用语言和多种视听手段真实描述特定金融活动情景要求,以便学生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对金融活动、金融现象进行分析或解释,并提出方案。它不是通常的例子,二者的区别在于后者没有悬念,只是纯粹为支撑或理解某一观点。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以案例教学为基础,注重教学过程中不同类型、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尤其是中外)的案例比较。因而通过有利于学生对金融学知识进行有意义建构的多个案例情景,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组成团队主动进行资料搜集、比较分析和协作学习,借助讨论,根据间接经验建构出有关知识的意义。因此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成为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2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的Swot分析

2.1优势分析(Strengthanalysis)

2.1.1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调动

为了让枯燥的金融学理论变得生动,案例对比式教学法针对性地引入实际发生的金融现象,让学生充当主角,扬长避短研究案例,提出观点,相互切磋,并鼓励、引导与教师平等辩论。同时利用案例的比较分析、点评与总结,使学生意识到在同一金融理论或思想指导下,背景不同,时期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也不同。这些都能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1.2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与合作精神的培养

在学习金融学课程前,学生大多具备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知识,而金融学中的货币、信用、通货膨胀等内容是前面课程相关内容的深化,因此运用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容易激发学生联想,对比以前课程的论述,甚至让学生发散到更多学科知识,进而培养学生多学科多视角思考经济现象。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采用的案例,大多背景复杂、知识集成性强、跨度大,学生凭一己之力难以完成案例的阅读、研究尤其是比较分析,必须主动进行组合通过团队合作取长补短,方可高质量展开。

2.1.3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全局性、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教学过程的主动性和教学活动的创造性的有机统一。这要求教师必须采用综合性强、适用性广的典型案例,及时回答学生形形的问题,合理引导学生讨论,科学高效点评总结学生的对策,确保教学活动热烈有序。这些构成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全面挑战,应对挑战促使教师准确把握快速发展的金融学理论脉络,提高对金融现象的关注度,深化对货币政策、金融机构运行和金融改革等现实背后的理论认识,熟练驾驭课堂的技巧。

2.2劣势分析(weaknessanalysis)

2.2.1建立案例教学库的难度大

目前我国高校金融学案例教学库主要由任课教师创立。无论是金融学教材及其教辅资料,还是各高校金融学及其相关课程教学网站案例库,绝大多数是国外案例,且时效性不强。为实现案例的三大功能,我国金融学案例库应包含一定数量的国内典型案例。因此,精简、更新国外案例,选择、增加编写相当数量可与国际案例比较、鉴别和启迪的综合型与时效强国内典型金融案例,成为建立对比式教学金融学案例库的难题。

2.2.2传统文化背景与教育体制所形成的障碍

案例对比式教学法强调个人主义、推理的力量、论辩、自我表现,鼓励质疑权威,这与西方社会推崇个人奋斗、宽容失败、鼓励冒险、自由、喜欢坦率直言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环境相一致。我国中庸思想影响深远,传统文化倡导尊长、礼貌与谦逊,当面怀疑他人观点,甚至质疑被认为是不礼貌的。目前教育体制仍为应试体制,强调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道观和教育观,增加了大学生对基于能力中心的案例对比式教学法的不适应。传统文化背景与教育体制使我国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难以出现西方课堂上学生公开挑战彼此观点和质疑教师的活泼高效情形。

2.2.3耗时长与不适宜大班教学的限制

案例对比式教学法达到预期效果的前提是学生深入到案例的讨论比较中,这不可避免产生知识传授效率低耗用时间长的后果。本科金融学课程的总学时一般48学时左右,以货币资金运动、信用活动及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为载体,以货币政策和金融调控为手段讲授金融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而学生缺乏必要的实践经历,既有学时难以保证每章主要内容运用案例对比式教学法。以金融市场为例,先必须花一定的时间讲清楚金融资产等专业强的内容方可进行案例对比式教学法。同时为保证讨论比较的充分性和学生的参与性,20人左右的小班选择这一方式效果最好。我国高校教学课时减少容易增加难的困境和金融学大班教学的实际情况,不利于案例对比式教学的实施。

2.3机会分析(opportunitiesanalysis)

2.3.1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共识提供了机遇

随着高校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教育部质量工程的推进,教育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更要求课程授课情景化和拟真性,利用、创造条件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促进知识应用于实践。与此相适应,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日益受到高校、院系领导的普遍重视,在科研立项、经费保障、人员支持等方面受到照顾,这有助于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随着用人单位招聘对实践经验者优先的普遍推行,高校为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必须积累实践经验。重视实践教学逐渐成为高校的共识,而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可促使大学生重视和获得实践经验。这为案例对比式教学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2.3.2案例渠道拓宽,搜集编写便利

美国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的相继发生,对政府、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形成了许多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如何趋利避害,众说纷纭,正是案例分析和比较的极好话题。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投资理财问题的大量涌现,金融学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播媒体围绕股票债券等金融投资开设专栏节目,利用网络开设投资咨询服务;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拓宽与加强,国内高校吸收国外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研究的最新成果更容易。这些为金融学案例收集和编写提供了素材和经验,有利于案例对比式教学法的顺利开展。

2.3.3教育经费持续追加,教学形式多样化

随着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的颁布和近些年的执行情况,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呈增长趋势,目前已达到4%,这为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奠定了物质基础。搜集资料、邀请专家学者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等都需要资金,而各级政府对教学科研经费投入的持续增长,在金融学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将受益匪浅。案例对比式教学法实践和研究的深入,在课堂讨论之外,诸如小组讨论、辩论会、情景模拟、学生自行准备案例与教师讨论等教学形式都可被引入,使这一教学法在形式上更加多样,为巩固、提升教学效果创造了条件。

2.4威胁分析(threatsanalysis)

2.4.1保障制度措施缺失

制度的建立是推动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的可靠保证。目前有关案例对比式教学法工作量核算、案例对比式教学法质量评估和案例对比式的案例资源库建设以及案例对比式教学法经费保障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的制度举措匮乏,严重挫伤采用这一教学法的教师热情和积极性,加剧他们对克服案例对比式教学法高风险的巨大付出而没有回报的担忧。比如可能因学生不适应而影响教学评价和教学进度,甚至不利于教学薪酬和职称评定。

2.4.2投入不足和师资力量薄弱

与单纯的课堂讨论不同,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需要较好的软硬件环境。比如计算机房成为专业实验室不可或缺的部分,还应配备必要的软件以保障较好地模拟实际金融运行,目前教学设施还难以达到基本要求。这一教学法要求教师既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高超的驾驭课堂能力。同时满足两方面要求的教师通常不愿意留在高校,导致高素质教师流失。部分高校教师资源不足,不能有针对性的对教师进行实践方面培训。师资现状堪忧。

2.4.3实践存在偏差

由于对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的关系认识不当和前者的理论实质认识模糊,教学出现如下情形:一些教师引入金融学案例,视案例比较为理论讲解的必要环节,甚至等同举例教学;一些教师过多使用案例对比式教学法,忽视甚至抛弃传统讲授法,导致学生的金融理论体系不完整。在课堂上使用案例时,或者表现为包办,案例展开全过程容不得学生的质疑,难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或者放任,听而不评,听而不言,缺乏引导作用。完整的案例对比式教学法过程因而缺失,学生误认为其与案例教学、举例教学大同小异,课堂吸引力不强。

3完善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的思考

3.1夯实教学基础,正确对待传统教学

个人思维与能力的形成离不开相应的理论知识的掌握这一基本前提,只有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才可能达到预期的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效果。一些理论知识难以通过案例对比式教学法展开,事实上片面推行案例对比式教学法必然造成学生无法掌握金融学的知识结构全貌,也无法严谨专业到位地分析现实问题,从而难以满足招聘单位的人才要求。考虑到目前紧张的金融学课程学时,以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左右将课程最重要和学生必须运用的教学内容通过案例对比式教学法完成较适宜。因此,教师在实施案例对比式教学法前,应采取有效措施使学生掌握案例必备的金融学理论知识。

3.2强化案例资源库建设和金融学科教师培训

高等教育的主管部门的重大项目应向金融学案例编写倾斜,加大相关项目立项和推进的力度;高校间应尽快建立交流合作机制,共同开发建设金融学案例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以本土金融案例为基础,结合境外案例,拓展案例源泉,通过比较分析提升案例资源库编写质量。建议组建教授牵头、中青年教师搭配的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团队,邀请实践经验丰富、金融理论功底深厚的专家与知名人士参与教师培训,选派有潜力的主动性强教师到案例对比式教学法效果明显的国外高校研修,创造条件让教师开展这一教学法的研究,奖励教师到金融机构挂职锻炼。

3.3促使学生更新观念,改变学生的考核机制

鉴于国内大学生对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的不完全适应,高校应多途径宣传这一教学的必要性和作用,促使学生解放单一的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思想,善于通过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而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教师因势利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沟通技巧,学会扼要突出重点地论证自己的观点,理性辩论和科学对待不同的意见或质疑,营造案例对比式教学法适宜的文化氛围。为了使学生自由组合的团队活动、学生考试制度和考试内容的确定、学生成绩的评分标准等与案例对比式教学法的进行紧密联系,教师应强调学生的课前准备,引导学生的课堂讨论与监督学生的课后总结,在学生考核方面强化学生平常表现的跟踪与记录,大幅度提升课堂表现占金融学课程成绩的比重,减少学生教学过程中的搭便车行为。

3.4加快强制度建设,激发教师工作热情

金融情景分析篇7

过去的二十年,我们看到全球金融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些变化当中:金融业越来越依赖于风险转移策略;大量的让人眼花缭乱的新产品正被提供给消费者。随着新投资产品的开发以及可选择投资的持续增长,如对冲基金,据估计其总额目前已达1万亿美元,消费者的投资选择日益丰富。

总体风险管理

目前金融企业和政府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是应对未来五年世界变化的准备不足。请注意,我说的是对变化的“准备”,而不是“预测”变化。以特定方式预测变化是非常投机的,但为必然的变化做好计划则是审慎管理。一个关键问题是你们的机构是否具有应对必然变化的工具和风险管理流程。作为信托投资风险管理经理,你们都非常重视量化和监测你们机构所面临的风险,并管理和控制这些风险。你们还可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以跟上财务管理和风险管理的最新发展。如果你仅与大多数风险管理经理一样,你会发现要跟上你同事和竞争对手的步伐将越来越困难,因为我们身处的世界,特别是那些受科学技术影响的方面,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发生变化。在这方面,风险管理经理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对未来没有做好有效的准备。正如yogiberra曾经说过的:“未来不再是过去的样子”。因此,风险管理经理面临的挑战,就是确保其机构对未来任何事情都要有充分准备。

尽管我们不能用特定方法预测未来,但如果说过去发生的事件对我们具有某些指导意义的话,那就是可以乐观地预期新技术能够使我们解决在今天看来难以逾越的问题和挑战。然而,与此同时创新将(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会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作为风险管理者,我们要回答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我们如何才能最好地应对不可避免的巨变和挑战?”准备是显而易见的答案,但预见和约束同样是必要的。最基本的要求是,风险管理经理要确保其机构具有到位的能够恰当量化、监测和控制风险敞口的风险管理政策、流程和技术。除此之外,风险管理经理还必须履行的职责是深思未来。更确切地说,风险管理经理需要进行情景分析和情景计划,这是一个有时容易被忽视或未能认真对待的风险管理领域。要做好情景分析和情景计划是困难的,但必须扎实地进行。

对于许多金融机构而言,情景分析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对特定风险因素(如利率或信用价差变化)风险敞口的定量分析。但要想从情景分析中充分获益,就必须超越定量分析。一项全面的情景分析应该包括对经济、政治及社会领域潜在且可能的主要变化进行详尽的分析:这些变化是什么?它们如何影响你们的业务?如果它们发生,将如何应对等。这类分析是风险管理的首要责任。

但情景分析并不是最终目标,对于分析结果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为了对不久的将来可能出现的情景做好准备,管理层必须考虑是否需要调整其资产负债结构,或者修正其目前的风险管理战略。这种战略制订是有效情景计划的核心。作为情景计划的一部分,需要考虑的一些关键情景应包括,诸如持续的全球化进程、技术进步、产品创新方面的竞争等各种力量是如何影响你们特定的业务条线的。例如,全球化可使金融企业在集团管理和风险积聚方面面临更大的挑战,日益增强的信息技术在创造新机会的同时也会产生新的风险。另外,新产品和新分销渠道也可能影响你们的业务及其风险状况。

控制失效导致的问题在信托投资领域同样不可避免。共同基金管理公司延迟交易和择时交易的公开报道及其相关调查,已经影响到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许多公司。此类合规失败不仅导致处罚和财务损失,而且给公司声誉和特许经营权价值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我们看到全面合规风险管理体系正日益受到重视。

金融服务企业的业务条线和经营活动可以横跨多个法律实体,这使得一家监管机构在单独判断问题症结所在及哪些流程需要改进方面更为困难。在一些共同基金案例中,美联储作为有关银行业机构的联合监管机构,与银行首要监管机构、证券交易委员会密切合作,共同调查控制失效问题。各监管机构之间相互交换信息以比较各自发现的情况。证券交易委员会通过检查经纪交易员、投资顾问及共同基金分销人员发现的情况,与美联储和银行首要监管机构对银行持股公司和银行实施有针对性联合检查所发现的情况综合起来进行分析。银行业监管机构检查的重点在于全面合规的做法以及银行放贷的做法。

据我观察,共同基金实践中的重大缺陷源于几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以及控制的失效。首先,共同基金的经营活动没有受到共同基金董事会的有效监督。第二,某些共同基金管理公司为增加盈利而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务激励,但这些激励措施的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却并没有受到恰当地关注。第三,缺乏足够的职员培训导致职员为了迎合某些大客户而违反标准程序。比如,在一些案例中,职员常规性地免除重要客户的赎回费,以损害其他基金持有者利益为代价,任由这些客户从事择时交易。一个强有力的公司合规方案可使当地合规经理识别这些问题,并提请公司更高一层管理者予以关注。

根据我们对这些共同基金控制失效事件调查的经验,我想强调几点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最显而易见的一点,就是要严格评判要求偏离标准程序的不正常客户关系。如果单一客户的利润贡献度较高,则更应提高警惕。此外,金融机构在建立客户关系的初始阶段应有一套审查和批准独特产品、客户和服务的正式流程。最后,对历来被认为是“低风险”的领域给予一些关注以证实原先的评判总是有益的。经营活动发生损失的低概率不应成为评估风险时唯一考虑的因素。

合规风险管理框架

以上经验教训表明,当金融机构未能遵循法律、监管规定或行为准则时合规风险就会产生。但庆幸的是,有各种模式可以帮助金融机构更为有效地管理合规风险。许多银行业机构都已建立,或正处在强化全面合规风险管理职能的过程中。许多金融机构还通过合规管理信息系统的升级,实现更为整合和透明的分析和监测,以支撑其合规风险管理方案的实施。全面合规风险管理方法在下列领域已经被证明是很有价值的,这些领域包括:银行保密法(bsa)和反洗钱方面的合规、信息安全、隐私保护、关联交易和利益冲突等。

大型金融企业和小型金融企业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趋势,即合规方案正由“以任务为中心”向“以流程为中心”转变。以流程为中心的合规方案要求将合规建立在持续测试和验证的基础上。此外,局部的、重复的合规管理活动正被那些能够促使整个机构全面了解合规的管理活动所取代。然而,这并不是说各业务单元自身的合规管理活动已经过时了,而是指这些合规管理活动应当成为全面一体化合规方案的一部分。这能促进合规管理活动的预期、文件以及合规风险评估和报告等相互保持一致。

有效的全面合规风险管理方案不但要具备应对变化的灵活性,而且要依据一家机构的公司战略、业务经营和外部环境来量身定制。此外,有效的全面合规风险管理方案还需要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实施强有力的监督。

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确保一家机构全面合规风险管理方案取得成功方面,发挥着不同但却互补的作用。董事会负责确立强有力的合规文化,以使合规成为日常经营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董事会还要将此责任委托给机构的各级管理人员和职员。强有力的合规文化鼓励雇员提高对合规风险的关注,以及对增强或改进控制必要性的认识。

金融情景分析篇8

金融业行为风险、行为监管与金融消费者保护孙天琦(1,4)

关于陕西建设融资担保体系的思考孙经会(1,15)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乌鲁木齐区域金融中心建设

陈文新马婉容(1,19)

网络借贷的刑法规制李学良(1,24)

新形势下我国金融业改革与发展路径研究李德(2,4)

资本账户开放、人民币外汇市场压力与央行外汇干预的

关系研究黄均华(2,11)

人民币均衡汇率估算及失衡程度研究王宗林(2,17)

新常态下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潜力综合评测研究

陈文新马婉容(2,23)

股东制衡机制、银行业务种类与银行效率

王小腾陈希敏(3,4)

信贷供给、经济波动与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邵静(3,12)

促进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创新发展的思考吴周(3,19)

“一带一路”战略下西安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优势测度

曹苏敏杨姗姗水冰(3,24)

金融机构外汇流动性压力测试研究彭化非(4,4)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丝绸之路经济带”

跨境融资行为研究梅声洪(4,7)

互联网跨境支付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外部效应研究

宁薛平(4,11)

比特币与哈耶克的货币非国家化理论包艳龙(4,16)

未来我国对外资产负债的规模与结构探析黄均华(5,4)

杠杆交易与股市动荡邓雄(5,9)

中国宏观经济的人口学逻辑杨华磊(5,14)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钟陈夏莹(5,23)

国际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建设及中国相关指标表现

孙天琦汪天都蒋智渊(6,4)

我国证券系统重要性机构评估探讨闻岳春夏婷(6,9)

国际银行业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水平的对比分析

刘霞(6,13)

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对我国新三板分层的启示

柴瑞娟朱士玉(6,18)

大股东股权质押与公司价值的机理分析与研究综述

闻岳春夏婷(7,4)

基于互联网金融创新与监管关系新特点下的监督政策研究

陆岷峰吴建平(7,9)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立法面向李学良(7,17)

小微企业融资状况综合指数研究陈瑞汪三琴(7,23)

基于交易可能性集合理论对网络借贷平台风险控制的研究

陆岷峰季子(8,4)

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的可持续性

张颖慧聂强(8,10)

互联网保险合同的法律分析张曜(8,17)

实际控制人、市场集聚与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冯琪(8,22)

风险考量下的县域普惠金融发展问题研究袁灏(9,4)

新常态下我国p2p网络融资成本的影响因素分析

董恺岳书铭(9,10)

破解农业融资难题的创新路径研究程百川(9,14)

农业上市公司竞争力评价谢星启(9,19)

中国消费金融现状和发展前景李德(10,4)

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成长链融资契约选择

陆岷峰季子钊(10,9)

印度开放个人境外投资的经验及启示苗启虎(10,17)

次贷危机对我国交叉性金融工具监管的启示刘科星(10,21)

对外汇管理事中事后监管改革的思考彭化非(11,4)

互联网金融契合普惠金融发展研究陆岷峰吴建平(11,7)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阈下西部10省开放型经济

发展水平评价与提升谢婷婷马洁(11,13)

制度激励视阈下券商内部信息隔离制度的构建

丁磊(11,20)

陕西省“去产能”情况调研胡汝强(12,4)

破产管理人制度的局限及完善刘文舒(12,6)

供应链融资视角下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传导机制研究

杨洋(12,10)

新常态下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实证分析

课题组(12,15)

宏观经济

日本供给侧改革的经验与启示王钢(4,24)

政策评估在宏观经济领域中的应用:经验及启示

钱皓(4,28)

房地产市场运行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研究王宇(4,32)

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人力资源评估与需求预测研究

李后成李文侠刘妍(6,32)

国债收益率与债券市场中长期基准利率构建问题研究

许艳霞(6,39)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西部欠发达地区投资效率及优化研究

杨彬马晓栋(6,44)

基于动态因子模型的我国物价波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王超(6,51)

跨境资金流动风险评估与比较研究成明峰(7,29)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

田晓勇莫江李静(7,34)

宏观审慎性政策框架国际研究与借鉴连太平(7,39)

脱欧后英镑汇率变动对中英贸易的影响陈泽华(7,43)

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外汇储备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课题组(8,28)

基于税收收入贡献视角的行业税收收入与GDp关系分析

课题组(8,32)

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模式和风险防范研究

程丽峰(8,37)

人口结构变化对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分析课题组(9,26)

货币政策调控状态的周期变动研究李亚奇(9,32)

日本资金流量账户的修订要点及其启示王守贞(9,36)

中国制造2025:金融需求新特点与金融支持路径

陈涛(9,40)

可再生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王永恒宋英民刘宏福王鹤H(10,27)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产能过剩测度及去产能路径研究

马延明刘庭兵史永立高锦(10,35)

我国p2p网络借贷的税务法律问题研究张斌(10,42)

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课题组(11,27)

中国金融中心体系研究:现实格局、大国特征与优化对策

李冕(11,32)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钱仁汉王崧青马月星潘志昂(11,37)

企业家社会资本和民间融资行为研究矫强力(11,43)

基于省际比较的宁夏债券融资发展研究马晓栋(12,20)

基于行业视角的资本配置效率研究魏金明(12,25)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研究

左奇(12,31)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影响及监管

位华王雪晴(12,34)

金融支持工业供给侧改革情况调查陈海燕冯云(12,38)

金融实务

基于大数据产业链视角的传统征信与

大数据征信良性互动初探谭艳斌(1,53)

股票未来收益相关因素的多重对应分析李佳(1,58)

p2p网络借贷平台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建议

任安军(1,61)

欠发达地区金融iC卡推广应用情况调查与思考

雷在玉潘明(1,64)

利率市场化、国际资本流动与账户开放的关系董研(2,33)

陕西省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内生性关系研究

沈洪王红莉(2,37)

利率非预期调整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宋佳佳(2,42)

小额贷款公司洗钱风险及监管建议贾楠(2,48)

完善西省科技金融风险分担机制研究课题组(3,33)

均衡利率问题研究潘亚柳(3,37)

对宁夏固原创建全国金融扶贫示范市的调查

王浩何文虎(3,45)

银行机构融资平台类贷款风险研究及相关建议

杨航(3,48)

我国金融市场化与宏观投资效率关系研究

樊晓枭张宏亮(3,50)

金融支持特困连片地区扶贫开发的政策建议课题组(4,39)

国民政府时期外汇市场危机管理研究黄孚伦(4,43)

国际绿色担保的主要做法及对我国的经验借鉴

马维华(4,48)

基于扩大中等收入阶层视角的税制改革研究赵兰兵(4,52)

绿色金融建设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研究课题组(5,37)

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对区域实体经济的动态影响

田仲伟(5,41)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宏观审慎监管进展

对我国银行业的启示刘蔚(5,45)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风险现状与对策探究王茂玲(6,57)

不动产登记新规定与商业银行应对之策陈福录(6,60)

虚拟货币洗钱风险研究及监管对策冯涛张翠芳(6,64)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会计问题研究王崧俨(6,68)

我国国库现金管理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探讨

郭常民雒妩珍贾永海(7,77)

逆周期银政企信用关系构建问题研究许艳霞(7,83)

数字货币发展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郭莉(7,89)

基于案例与法理视角对现行农户联保贷款制度的探析

常勇景欣(8,81)

当前跨境资金流出的主要渠道、风险评估和相关建议

张硕(8,85)

支付机构挪用客户备付金犯罪问题研究

顾陈杰王莉(8,89)

农业规模化经营模式创新:案例剖析马义玲(8,93)

基层央行人力资源管理绩效审计评价模型研究

刘立民任超群谢静张卉(9,77)

基层央行党建工作的思考柴晓军(9,84)

深化基层央行党务公开工作的思考与对策

刘广马勇虎(9,89)

基于现代物流理论的人民币发行与流通体系优化研究

邓舒仁(9,92)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李红霞(10,81)

土地证券化国外经验借鉴与国内实践案例分析

杨晓东(10,86)

金融助推旅游业持续发展的Swot分析与对策

王芳(10,89)

央行内部审计增加组织价值路径浅析

马红星王园(10,93)

关于构筑央行职业年金计划的研究杜素贞(11,77)

基层央行纪检监察干部结构与缺失性问题调查分析

课题组(11,81)

陕西省发行基金投回趋势的时间序列分析胡亚超(11,85)

对职工代表提案工作的思考曲莉萍张敬雨(11,90)

大额现金交易监管问题及对策

陈清河朱海英王璐(11,93)

加强基层人民银行员工行为监督管理的路径选择

课题组(12,81)

宁夏发展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

任建谋杨惠芳李晶王雯(12,85)

地方法人机构信贷资产质量迁徙情况分析及预测

韩婉莹(12,88)

本外币一体化监管问题研究丁晶(12,91)

互联网金融洗钱风险及反洗钱监管对策研究

苑士威冯慧佳(12,95)

基于安全视角的外汇局基层骨干网络研究王孟阳(12,98)

经营管理

银行信贷资金流向监控现状、问题与建议施韬(1,67)

民族地区家庭农场发展与金融服务的调查与思考

李东林陈杰(1,69)

对互联网金融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思考

王宗鹏石峰(1,73)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天津市中小型商业银行负债

管理状况及问题杨彩丽(1,77)

普惠金融视角下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研究樊帆(1,80)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改革及国际借鉴安喜锋刘佳珍(2,51)

融资融券交易对我国股票市场波动性的影响研究

何瑞宏(2,57)

期货农业的专项调查与分析包艳龙(2,63)

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及其风险管控葛亮(2,65)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

陈小林(2,69)

构建保险机构洗钱风险预判指标体系的探讨

刘立民李文胜吕香亭(4,57)

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蔬菜有效供给体系研究

罗博文曹燕子牛晓冬(4,60)

精准考核是提升金融扶贫效率的关键

王顺豆小强何文虎(4,67)

中国与世界主流经济体发行纪念币方式对比

杨茜(4,70)

贸易融资在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中的应用分析

柏宏繁(5,67)

小微企业融资状况综合监测指数构建与应用

独军利范念龙(5,71)

新常态下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路径研究张瑾(5,76)

区域经济

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

胡进李宜衡(1,35)

关中――天水城市群装备制造产业差异及其整合

课题组(1,40)

开发性金融助推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的机理研究

唐有斌(1,46)

经济欠发达地区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缓慢的原因及对策

课题组(1,50)

我国区域金融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与比较

李后成马战军刘妍(2,73)

新疆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尚晓郑高亮王亮(2,79)

区域金融发展与消费水平的实证分析黄明清(2,83)

新疆与中亚丝路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路径选择

王勇(2,88)

基于产业结构演变的关中城市群发展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

袁晓军袁璐(3,55)

建设中巴经济走廊的陆路物流贸易通道问题研究

张希平(3,60)

甘肃省金融发展对城镇化的影响研究

董春风何剑(3,64)

“一带一路”背景下能源富集地区的经济金融选择

课题组(3,70)

民营企业员工收入差异的实证研究欧顺田(3,74)

金融支持张掖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对策研究

课题组(5,51)

“一带一路”战略下人民币跨境结算影响因素研究

白伟东吴正d张佩琴(5,55)

西宁房地产与经济金融关系研究李丽芳(5,60)

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建设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研究

梁艳彬(6,72)

对民贸民品企业贷款优惠利率政策实施情况的调查c思考

于加鹏(6,76)

对当前企业及个人逃废银行债务的调查与思考

侯瑞(6,79)

能源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研究王新霞林晓霞(6,83)

利率市场化下农信社贷款定价问题研究

独军利刘庭兵高锦(7,47)

推广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情况的调查

李中坚赵大志任天智(7,53)

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平罗模式:农户融资推进器

吕德宏常露露马战军(7,56)

陕西省农民工转型成本测算及分担机制研究

张健兴刘庭兵高锦(8,40)

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及其金融支持研究

蒋润祥魏长江郑周胜李栋(8,47)

我国四大经济区金融发展比较研究李初文佳(8,53)

构建县域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工作长效机制研究

文良旭(8,58)

“丝路经济带”背景下我国与中亚贸易潜力的

实证分析及启示赵志国高静褚平善(9,43)

“四元结构”下我国金融精准扶贫的模式研究

杨云龙王浩何文虎(9,47)

金融支持青海藏区精准扶贫实践与路径王长松(9,54)

“订单+金融”助推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与设想李静(9,58)

西部省份财政支出效率研究课题组(10,47)

丝绸之路经济带框架下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

瓮文俊杨平陈定海梁春亚(10,52)

新常态时期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行为研究

李东林张常青张亚茹(10,56)

民间借贷监测方法及监管体系研究霍伯晓焦闯(10,61)

基于金融精准扶贫的信用包容性设计

霍伯晓董玉成焦闯(11,47)

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潜在的金融风险分析及

防范与管理尚晓郑高强樊淑红(11,52)

三四线房地产高库存背后的体制机制原因探析

孙芳(11,55)

数字货币与支付的关系研究郭晓梅(11,58)

区域金融研究的内涵演变、框架构建与主要进展:

国内文献综述陈小林吕芳(12,41)

构建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金融稳定监管协调机制的设想

郭庆祥(12,45)

陕西省民间投资情况的调查思考王若羽(12,48)

丝绸之路经济带产油国汇率制度选择与人民币国际化

吴达(12,51)

境内个人移民投资的政策设计陈刚(12,54)

甘肃省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平台构建研究

范胜申(12,58)

综合

行为法经济学:完善我国消费者法的新进路李婧(1,31)

农业产业化的内生动力马义玲(1,84)

一点清算模式下支付系统参与者监管探析徐华龙(1,87)

关于农村银行业法人机构反洗钱“5C”评估有效性的思考

课题组(1,92)

美国身份盗用的有关情况及监管措施研究占云生(2,30)

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研究梁丹妮(2,92)

p2p网络借贷平台衍生模式风险调查与分析包艳龙(3,30)

关于构建国家助学贷款征信宽容机制的政策建议

陈军(3,79)

风险管控视角下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研究

刘光涛翟庆红王凤(3,85)

农村普惠性金融体系的洗钱风控模式研究

宁敏罗婷程璞王娅(3,88)

我国影子银行洗钱风险及其对策研究课题组(3,94)

衍生品市场的法逻辑姜宇(4,19)

小额贷款公司业务发展模式的金融抑制、

制度创新与金融共生贺Z王嘉怡(4,73)

经济新常态下基层央行高效履职存在的人才

矛盾及破解之道杨瑾张胜荣(4,77)

互联网保险洗钱风险及防范对策研究课题组(4,82)

货币发行业务风险防控机制研究严文静(4,88)

组织氛围与组织隐性知识共享的关系柴晓军(4,92)

网络地位对风险投资机构筹资行为的影响研究

王凤(5,29)

农村“两权”抵押贷款:实践探索、经验借鉴与路径设计

课题组(5,79)

基层央行员工心理健康状况及压力源与

压力感差异性调查分析邓海燕左亚梅(5,83)

当前我国交叉性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研究

周龙余力文良旭(5,89)

新常态下货物贸易现场核查监管模式思考郑卫东(5,94)

金融消费者的法律界定伍坚黄入凌(6,26)

宁夏吴忠市小微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的成功案例

贺文军郭莉莉(6,87)

基层央行“内审自主创新发展”研究

张锋胥志强孙小平(6,90)

优化人民币券别结构的思考袁方(6,93)

我国房产税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巩守效龚海峰(7,60)

影子银行风险传染机理及测度研究课题组(7,63)

CSR能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吗张胜荣(7,69)

层次分析法下对成都市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

风险评价研究黄旖旎(8,63)

农村财产抵押权实现的路径分析韩瑛(8,69)

关于咸阳市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的思考与建议

史安(8,73)

证券公司内幕交易洗钱特殊性辨析郝文力赵馨田(8,76)

陕西省发行市政债券的探讨与设计马少辉(9,62)

我国区域金融研究的主要视角及进展:一个综述

陈小林(9,67)

票据实务视角下票据法的修订建议刘菊(9,70)

金融支持陕西省非公经济发展的做法、问题和对策建议

冯伟(9,74)

财政支出对陕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及策略选择

古丹娜安喜锋葛龙(10,65)

普惠金融l展供需状况调查课题组(10,72)

县域产业扶持担保基金发展实证分析

冯亚勋贾磊平牛沛吴悦(10,76)

创建存款保险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相关问题研究

丁劲光徐齐玲(11,62)

个人征信放开后信用体系建设的难点和建议雒文莉(11,67)

我国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秦奕斐(11,69)

互联网保险创新带来的风险分析唐嘉(11,74)

陕西省外汇期权发展情况研究章红陆秉炜(12,62)

绿色征信研究进展与趋势课题组(12,66)

赤道原则视角下的我国银行业社会责任履行现状的

实证分析王成瑶(12,70)

我国信用评级监管问题研究陈霞(12,73)

金融情景分析篇9

现代金融作为市场经济的核心,为市场经济的高效运行提供充足的资本。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关乎政府的政策制定和行政行为,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影响着居民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国际经济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国际人士也日益关注中国的金融发展和金融政策的走向。为了满足人们对于中国金融政策了解的需求,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继2012年出版《中国金融政策报告(2011)》之后,于2013年进一步出版了《中国金融政策报告(2012)》。对中国金融政策的出台与执行情况进行提契要领地概括和分析,并对政策的未来走向进行展望。该书的出版有助于帮助企业、公众了解中国金融环境,掌握中国金融政策体系,为国内外读者提供一个综合而简明的中国金融政策背景:让社会了解中国的金融环境和发展趋势。

《中国金融政策报告2012》共包括两部分:主题报告和动态报告。主题报告是“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当前中国主要金融风险分析”,重点对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和地方债务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反映了编写者对于中国热点金融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动态报告包括宏观金融政策、主要金融市场发展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动态报告是对中国相关金融政策进行的回顾和分析,同时也进行了相应的评价和展望,

作为一个新兴加转轨的国家,中国的金融市场正处于逐步走向成熟的起步阶段,中国的金融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洞悉和把握中国现行的金融政策,是了解中国金融市场的首要任务。中国金融政策内容宽泛而复杂,很多读者很难在短时间内洞悉中国金融政策的全貌。《中国金融政策报告2012》一书为相关读者提供了把握中国最新金融政策的工具,能够有效地帮助读者更为深入、全面地理解金融政策的动态,预测金融政策演变趋势。更难得的是,本书还对当前中国主要金融风险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进行深入的剖析,对于读者了解金融风险、预测金融风险、规避金融风险,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可见,《中国金融政策报告2012》一书为读者了解中国的金融环境,把握中国金融政策的走向,预测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金融情景分析篇10

关键词:企业景气;径向基网;Bp网

2008年一场震惊世界的金融风暴席卷而来,全球面临着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由于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和全球金融体系的长期失衡,这场源自美国的金融风暴,波及范围之广、冲击力度之强、连锁效应之快都是前所未有的,它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广泛关注。

受金融海啸的冲击不少企业盈利水平大幅下滑,许多企业通过裁减职工以减少开支,企业景气指数不断下滑。从2009年下半年至今,我国为应对金融危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已基本形成比较完整的应对方案,包括大规模的政府投入和结构性的减税、大范围内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大力度的科技支撑、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等四大方面的内容,使整个中国进入良性的金融恢复渠道。

一、青岛市企业景气指数分析

企业景气调查是通过对企业家定期进行问卷调查,根据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状况的预期、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判断来编制景气指数,预测经济发展的变动趋势。目前国际上有50多个国家开展此项调查;企业景气指数是用以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的,属于一种微观指数。企业家信心指数是用以反映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环境的感受与信心,属于一种宏观指数。景气指数介于0-200,如果计算出的景气指数在100为景气临界点,[120-110]为相对景气区间,[100-90]为微弱不景气区间。由于景气调查具有预警预测的作用,有人形象地把它喻为宏观经济运行的“温度计”。图1为2005年第一季度到2009年第一季度青岛市企业景气指数及企业家信心指数统计图:

由图1可以看出,2005年至2007年第三季度,青岛市企业景气指数及企业家信心指数平稳上升,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到2007年第四季度后,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景气指数及企业家信心指数下滑,在此情况下,面对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青岛市企业能够直面困难,积极应对挑战,化危为机,不断改善市场环境,增加企业发展活力,使企业家的信心得以逐步稳定、提振。

二、通过人工神经网络对青岛市企业景气进行预测

(一)对企业景气指数进行预测

1、使用颈向基网对企业景气指数进行预测(使用归一化后的企业景气指数及企业家信心指数):

由此运行出的结果:

Spread=1/200.770940.72780.40176-00.246620.24662

Spread=2/200.770940.72780.40176

00.246620.89218

Spread=3/200.770940.72780.40176

-00.246621.1978

Spread=4/200.770940.72780.40176

00.246621.807

由运行结果可以看出,SpReaD取值不同对结果有一定影响。SpReaD为径向基函数的分布密谋,SpReaD越大,函数越平滑,但是逼近误差会比较大。在企业景气指数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的SpReaD取值下,得到的预测结果也不同。但是可以发现,即使数字不同,但趋势是可以看出来的,企业景气指数会不断提高或保持不变,不会有降低的趋势。同时可以发现,径向基网对已知数据的仿真结果是十分精确的,在仿真过程中,前五项均是以输入变量为原型的,结果与实际值相同。

2、用Bp网对企业景气指数进行预测:

运行结果:

S=40.76960.729760.399570.0243830.244330.70143

S=50.778590.721710.390050.0135240.244490.056179

S=60.799990.751520.401650.00667580.246130.26139

S=70.771350.723270.392640.0173680.244850.0095954

S=80.771520.727150.401670.00858560.246160.68033

S=90.7760.7290.403640.012862

0.247610.031984

S=100.768890.726990.401990.0184070.246030.00060153

看不同隐层对结果的影响,分析出误差:

由运行结果可以看出,当隐层数为8时,误差最小。但同时与径向基网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径向基网络的预测效果更好一点。且具有更高的运算速度和外推能力。

(二)用径向基网对企业家信心指数进行预测分析

类似于分析企业景气指数,建立径向基网,进行仿真分析,得到结果:

Spread=1/200.84060.76090.7136

00.18740.6286

Spread=2/200.84060.76090.7136

0.0000.18740.9332

Spread=3/200.84060.76090.7136

0.0000.18740.8614

Spread=4/200.84060.76090.7136

00.18741.0204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无论SpReaD在这四组中取何值,企业家信心指数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预测到在下一个季度,青岛市经济发展将不断提高(见图2)。

通过神经网络进行预测分析得到的值是归一化后的值,由于只是要做趋势预测分析,不需要得出准确的值,如果研究需要得到准确预测值,可以通过反归一化得到。

三、预测结果对比分析

企业景气指数是根据企业家对本企业综合生产经营状况的判断,是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量化描述。从调查结果看,青岛市企业景气指数自金融危机始,不断下降。但随着青岛市企业直面困难,积极应对,化危机为机遇,不断完善市场环境,增加企业发展活力,使企业景气指数不断提升,同时使企业家的信心得以逐步稳定。两大监测指数双双回升,一改景气度从2007年第三季度以来逐季下滑的局面。

第一,本季度青岛市企业景气指数为149.16,较上季上升9.04点,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与本文预测结果一致。企业景气指数的好转源自企业综合生产经营状况的好转,本季青岛市行业企业景气指数均在景气区间运行。其中,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均比上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指数分别为154.08、184.90、152.34、151.27,增幅分别为13.09、55.65、4.66、13.16点。企业家信心指数增强,对未来经济回暖信心增强,2008年其经济运行已经达到最低值,企业景气指数止跌回升,经济下滑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企业景气指数在经历四个季度的连续下跌后,开始回升。

第二,本季度青岛市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8.11,环比上升2.64点,显示出企业家对经济运行发展持乐观的态度,青岛市企业家信心总体保持稳定向上的状态。行业的企业家信心指数均处于较景气区间运行。其中,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较上季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指数分别为120.48、139.15、110.57、136.69、135.04,增幅分别为4.32、8.25、6.75、6.38、16.04点。

第三,同时通过对比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类型、不同企业规模的经济景气指数及企业家信心指数,发现还是存在一定差异。总体可以概括为建筑业、房地产业、国有企业、大型企业无论在企业景气指数还是企业家信心指数方面,都恢复比较快,增幅比较大,一方面显示出这些类型企业是青岛市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和重要支柱,另一方面显示出这些类型企业在执行政府政策、支付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能够在政府投资力度加大和信贷规模增长等有利条件的引导下,坚定应对危机的信心,不断恢复发展。

目前,全市企业家信心指数、企业景气指数已进入相对稳定区间,并有回升趋势。从2010年一季度青岛市企业家信心指数、企业景气指数和反映其他指标的景气指数回暖的迹象,可以初步推断,国家所采取的强大一系列综合性措施的效果,已在某些领域、行业初见端倪,但我们决不能盲目乐观,目前的景气度与2009年同期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要充分认识到这次危机影响的严重性、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形势的发展可能还有反复,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顽强应对,尽快使经济不断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葛哲学,孙志超.神经网络理论与matLaBR2007实现[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