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感想与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22:29

工作感想与体会篇1

开学前,当得知学校拟定的14位高一班主任人选中有9位不愿意接受工作后,我主动申请愿意担任班主任工作。之所以这么做,不是因为高尚,而是对这几年行政工作缺乏成就感的逃离,希望可以在班主任工作中成人成已,满足自己不想堕落和过于消极的需要。

还没开始新生注册,我又把曾经关于整体设计班级德育工作的思路捋了捋,遗憾学校对新生军训工作的安排太不合理了,班主任只是临时的,班级也是临时的,正式开学后重新分班并确定新的班主任。开学初尤其是新生军训期间的德育工作极其重要,上述安排的结果是临时班主任只起值日和监管的作用,基本不花心思做新生入学教育,更不用说整体设计和安排班级德育工作了。拿到课程表后,居然发现没有安排班会课。原计划召开一系列主题班会,以迅速形成良好班风学风,看来要向现实妥协了。

此前不是不知道学校德育存在的种种问题,只是不知道问题这么严重。生管老师居然不负责叫寄宿生早上起床,也取消了早操;升旗仪式队伍参差不齐,学生多在看书,傍晚经常没有学生降旗;卫生大扫除几乎没看到有政教处人员到场检查;早读也很少有班主任找学生谈心;政教处也基本不检查仪容仪表与行为规范,有的班主任很在乎就抓得紧,有的班主任也基本不管学生的仪容仪表和行为规范;课间操出操率低,队伍不齐,爱做不做,有气无力,操没做完就学生就自行解散了;一学期来下午第四节的体育活动就学生会组织了一次拔河比赛;班会在课程表上没有了,主题班会只要上交教案,事实上开不开,政教处不管;德育会议还是一学期两次,但似乎不开也没什么不妥,因为根本没有实质性和有意义的内容;年段长在班主任会议上公开教班主任如何抄别人的班主任工作计划、总结;班主任工作手册在半期考后才下发,也不管班主任写什么,只要能上交就好;很多班主任已经不给学生写真实的期末评语了,上交的全是假的张冠李戴的;每学年的德育论文没几个是老师自己写的,多是抄袭凑数的,以至于政教处推荐的新一期校刊的德育文章居然是很多年前该老师在校刊上登载过的,好在编辑发现及时没闹笑话。

上述现象说明德育常规和管理制度已经得不到落实,德育完全沦落为形式了。更有甚者,有些怪现象是别人难以想象的。比如,语文老师醉酒闹课堂和政教处,把政教处门砸了,资料扔了,还把尿拉在政教处办公室,学校却无可奈何;且不说十年前制定的班级量化评比制度是否合理,现在居然从来不统计和公布,为了评选先进班级,才临时统计部分时段成绩,也不向师生甚至班主任公布,但却以此作为评选先进班级的主要依据,而把评选先进班级和优秀班主任的制度、条件抛弃;市文明学校考评组到校考评创建文明学校情况,政教处主任居然问来检查工作的文明办人员今年是哪届文明学校评比;作为分管年段的行政领导和政教处主任,早读和晚自修晚读居然极少到位巡视,还公开教班主任如何应付政教处检查;学生数次偷窃手机等物品,案值较大,却担心学生难以接受而迟迟不敢给予处分并公布……

工作感想与体会篇2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情感艺术

一、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情感艺术的必要性

1.讲究情感艺术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的需要

目前,高校大多是90后大学生,他们所处的时代是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是中西方文化交汇、碰撞与融合的多元时代。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部分内容、理论及形式严重滞后。有些理论还停留在空洞的说教层面,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有些理论缺乏发展和创新,与现实问题存在着矛盾。用这些理论进行宣传教育,往往会加剧学生的逆反心理及抵触情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带着深厚的感情到学生中去,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才能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2.讲究情感艺术是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决定的

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热情高,表达方式欠成熟,价值取向多元化,缺乏挫折锻炼,逆反心理特别强,勇于发出自己认为正确的声音。这一代人情感更加复杂,更强烈地渴望得到爱与尊重。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是做人的工作,是一种在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扶正怯邪”地教育人、凝聚人,从而为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提供强大的动力与保证的工作。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倾注教育者的情感因素,满足受教育者各种情感的需要,引起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鸣。所以,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就必须讲究思想政治工作的情感艺术。

3.讲究情感艺术是由情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首先,情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和先导,是思想政治工作成败的关键因素。做学生的思想工作需要倾注情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有人情味。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情味就像轻柔的风,风中含温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情味就像一抹碧绿的草,草上滴露珠;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情味就像一束殷红的花,花心藏着蜜。如果没有情感,思想政治工作就达不到预设的目的。

其次,情感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沟通心灵的桥梁。情感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情绪状态和固定的心理状态,它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的关系。当外部事物符合个人需要时,就会产生积极态度,引起满意、高兴、喜爱的体验;反之,就会产生消极的态度,引起失眠、悲痛、厌恶的体验。因此,情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心理基础和内心要素。古人云:“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于运用情感,抓住不同类型人的不同心理,对症下药,使自己与受教育者产生心灵的碰撞,只有这样才能使受教育对象打开心锁,敞开心扉,从而产生共鸣,取得良好的效果。

再次,情感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们向往和谐融洽的环境。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人际关系不和谐,常与人发生矛盾、冲突,终日紧张、压抑,难以顺利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经常转换角色,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感受受教育者的所思、所感、所为,将心比心,多一些沟通,与受教育者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更加切合实际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二、讲究情感艺术应遵循的原则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讲究情感艺术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我们在运用情感艺术的时候,也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从实际出发

从实际出发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原则的具体体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对象,无论是个性、生活背景、生活经历,还是所处的环境等方面,都各不相同,我们必须因材施教,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才能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2.情理交融的原则

做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晓之以理,而且要动之以情,因为“理”不通过“情”的心灵内化是不能转化为符合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和要求的“理”的,所谓“情不通则理不达”。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对象内心的情感因素,采取相应的教育手段和疏导方法,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情犹如血肉,理却是灵魂。思想教育既应有情,又应有理,寓情于理,寓理于情。

3.以身作则的原则

以身作则就是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身体力行,做出榜样和表率。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在人格、学识、行动诸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率先垂范,既立言又立行,将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统一起来,形成巨大的说服力、感染力、号召力和凝聚力,从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三、情感艺术的主要体现

1.尊重人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都不愿遭到别人的训斥、讥讽、奚落和蔑视。在日常生活中,失足者有了进步,却得不到鼓励;有时偶有过失,便新旧伤疤一起揭;有时坏事根本不是出自他们之手,也毫无根据地先怀疑到他们头上。这种始终把失足者摆在对立面上的做法,使失足者毫无自尊可言。如果思想政治工作者能多说几个诸如“请”“谢谢”“对不起”等这些听起来温暖的词汇,那么对方就会感觉自尊心得到了尊重和保护,这样易于在教育者与学生之间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情通理达,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强大的感召力。

2.关心人

关心人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时代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高科技的发展使人们的交往方式更加复杂,也就是说人际关系出现了许多新特点、新变化。经济越发达,物质生活越丰富,人们对情感的需求也越强烈。一个感情淡漠,不懂得关心人、爱护人的人,是很难真正做好别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对学生多一份关心和鼓励,多一份关爱和责任,体谅学生的冷暖,生活上多关怀,学习上多引导,工作上多支持。

3.信任人

信任对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潜能有强大的激发作用。市场经济环境下利益关系的凸显以及各种消极社会思潮的影响,加剧了现实中人际关系的疏离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信任之情善待每一位受教育者,激发他们表现自己的热情,促使他们发掘自己的潜力,这有助于正确引导受教育者把为祖国服务、为人民服务与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结合起来。

4.激励人

近代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鼓舞,没有兴奋的激情怎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机勃勃的精神又怎能鼓舞人呢?”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通过精神激励、物质激励及人际关系激励,不失时机、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姜素勤.简论思想政治工作的情感艺术[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05).

[2]余启利.浅谈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情感教育艺术[J].鄂州大学学报,2009,(01).

[3]汪兴泽.论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广东科技,2013,(08).

[4]金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论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01).

[5]华琪.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谈[m].北京:出版社,2000.

工作感想与体会篇3

一、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一)情感教育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要求。随着经济基础、社会条件和外部环境等发生的巨大变化,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也正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和新挑战。要深刻分析和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对人的思想活动发生作用的客观环境及其基本特点,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化解新矛盾,迎接新挑战,除了要进一步充实、更新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等外,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必须有更大的改进和提高。

(二)情感教育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和本质决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具有复杂情感的人,得到爱与尊重、进行正当的情感交流是人类特有的起码的心理需要。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是做人的工作,是在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扶正祛邪”的教育人、凝聚人,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必须讲究思想政治工作的艺术。情感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艺术的内容之一,因此,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讲究情感教育。

(三)情感教育的艺术性,是由情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情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和先导,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因素。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人的行为是受理智、感情双重支配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既是思想交流的过程,也是感情交流的过程,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如果只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就会导致片面性、简单化。思想政治工作者以人为工作对象,情在理先,寓理于真情之中,易于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第二,情感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关心人、了解人、凝聚人的有效要素。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这一优势,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真心实意地关心、了解群众,做群众的知心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引路人。思想政治工作者主动地接近群众,与群众坦诚相见,能够赢得群众的信任和尊重,群众也就愿意掏心窝话。在准确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的基础上,真诚热情地帮助群众释疑解惑、解决困难,有利于凝聚人心,这种凝聚力可以化为催人奋进的动力。

第三,情感是打开心扉的钥匙和沟通心灵的桥梁。情感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情绪状态,它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当外部事物符合个体需要时,就会产生积极态度,引起满意、高兴喜爱的体验;反之,就会产生消极的态度,引起失望、悲痛、厌恶的体验。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因此,情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心理基础和内在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通过与自己工作对象进行积极的情感交流,调整、缩短甚至消除与工作对象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加工作对象的信任感和彼此尊重,这样正确的要求和思想观点就容易被接受。相反,如果教育工作者冷酷无情,缺乏对工作对象的理解、关心,必然会加深他们的心理排斥力,使思想政治工作难以顺利进行。

第四,情感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同志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而和谐的人际关系则是以人的积极情感为基础的。我国在古代就极为重视“人和”的巨大作用。但是过去在错误思想影响下,误把思想政治工作等同于政治运动,误把思想教育等同于思想斗争,误把工作对象等同于改造对象或斗争对象,这就使得工作对象对思想工作者抱有一定的戒备心理,这种情况既压抑了人们的热情和智慧,也不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展开和深入。情感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一条重要纽带。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觉地以其深情厚爱尊重工作对象的民利、正当的物质精神需求和人格尊严,不仅易于消除其心理上的冷漠和戒备,使双方的意见和误解得到及时的沟通和消除,而且易于与工作对象建立起密切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渗透力实效性。

二、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情感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情感艺术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艺术之一,它有自己所遵循的原则:

(一)从实际出发原则。从实际出发原则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具体体现。要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力,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增强针对性,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二)情感交融原则。情感是在认识过程中发生发展的。浓厚的感情是以深刻认识为基础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动之以情是以理解人的前提;以理服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把干部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凝聚到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任务上来,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才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动之以情的目的。情与理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既不可冷酷无情、也不可以情、用感情代替政策。遵循情理交融原则,将有助于教育对象受教性的最大限度发挥。

(三)情真意切原则。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带着真情实意去做工作。党的三代领导人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邓小平同志曾经反复强调:“一定要关心群众生活”,“我们的历史经验是,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心群众”。同志一再要求党员领导干部“下高楼、出深院”,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特别是到艰苦的地区和困难的单位去,体察民情,了解民意,给群众办实事,为群众排忧解难。情真意切地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最扎实的基础,能在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架起一座连心桥,发挥暖人心、得人心、稳人心的重要作用。

(四)以身作则原则。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它不但要提高工作对象的思想认识,还要使他们具有正确的行为。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重视自身的表率作用。凡是要求群众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群众不能做的,自己带头不做。思想政治工作者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走群众路线,既要“立言”又要“立行”、时时、处处、事事用自己的模范行为给群众做出样子,将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统一起来,才会形成无形的然而却又是有巨大的说服力、感染力、号召力和凝聚力的,以振奋人心,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

三、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及其方法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及其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重人。尊重人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都不愿遭到别人的训斥、讥讽、奚落和蔑视。自尊是人不断进取的内在动力。例如,要充分发挥职工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做到尊重职工;党员领导干部充分听取职工对工作的意见、建议和要求,把职工普遍关心,经常思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融入到工作中:倘若党员领导干部偶一出错,请职工批评指正,并真诚地感谢他们给予自己的帮助。另外,党员领导干部对职工的尊重并非仅局限于工作时间,工作之余与职工平等坦诚的交流,职工完成工作后礼貌地对他(她)说声“谢谢”,职工们提问题时用心倾听这等些看似不足挂齿的“小事”,恰恰也能体现出党员领导干部对职工们的尊重。唯有尊重,才能信服于职工,这有助于引导、帮助职工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提高情感教育的效果。

(二)关心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内心深处在需要物质利益的同时,更渴望得到真诚、友善、温暖和关心。正如同志所说的“关心群众比关心个人重要,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重要。”另外,由于任何人在成长的道路上和人生历程中都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从日常小事做起,以炽热的真情、浓浓的善意关心工作对象。以干群关系为例:当群众在心理上产生障碍时,党员领导干部及时给予科学排解;当群众身体上出现不适时,党员领导干部帮助寻医问药;当群众工作上碰到难题时,党员领导干部适时地讲解、指导……点点滴滴的关心如汩汩清泉流入群众的心田,这有利于教育工作的展开。思想政治工作者懂得“关心如日”、并且身体力行,经常给予工作对象物质上、精神上的“雪中送炭”,能够使其与工作对象的感情更为融洽,从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

工作感想与体会篇4

关键词:文化;情理;思想政治工作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由于精神家园是人们精神生活、精神支柱、精神动力的凭借和依托,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官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必须适应文化的影响以增强其实效性。

一、儒家思想主导下的中国传统文化偏重情,要求思想政治工作须动之以情、以情感人

儒家思想主导下的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是道德教育,主要体现在孔子的仁学思想中。孔子的仁,是感性的具体情感,即亲情。“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人情即是以亲情为基础和根本的。孔子的仁,是理性的情感,是先情后理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通过理性节制感性情感而成为理性的情感。孔子的仁,是理性的普遍情感。“仁者,爱人”,不仅要把感性情感提升为理性情感,还要把血亲之情提升为一种普遍的对他人与社会的仁爱之情。这种仁爱之情就是孔子所认为的人的本质,“仁者,人也”。孔子的仁,始于亲情,止于仁爱之情,始终围绕着人之情,人之情在儒家思想中是人际交往的规范和根据。人情味十足的传统文化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中,要体现人之常情,查找问题要合情合理、分析原因要入情入理、解决问题要通情达理。一般来说,需要广大政工干部抱着仁爱之心,以关怀、尊重、信任普通官兵的态度,通过情感交流、语言劝导、行为影响等方式,激起官兵的感情共鸣,在动之以情、以情感人中促进思想政治工作达成理想的效果。

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偏重理,要求思想政治工作须晓之以理、以理服人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引领人们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因此,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注重合目的性、合规律性、合道德性的统一,更加注重从理想、信念、意志等理性方面影响人的行为方式。要求思想政治工作既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鼓动、引导,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新型革命军人,引导官兵始终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始终保持坚强的革命意志和旺盛的战斗精神;又要着眼于导之以行对官兵晓之以理,帮助官兵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情操、观念,因为情感的善良与高尚只有建筑在坚固的信念基础之上并经过慎重的思考,才具有稳定性、可持续性,才完全可靠,才真正有益。

三、要兼顾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影响,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做到情理交融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受到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影响,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考虑文化的惯性和穿透力,既要讲情又要重理,在情理交融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一是以情为依托搞好感化教育。情即情感、情绪,是思想政治工作者与普通官兵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纽带。思想政治工作者以情为依托就是要掌握实情、融入真情、倾注热情,做到情而不空、情而不假、情而不俗,在情感认同、情感感染、情感激发中搞好感化教育。

掌握实情,就是通过平时观察、交心谈心、多方了解、理性分析、经验总结等方式,区分不同官兵不同时期的不同反映,掌握官兵在干什么、想什么、需什么、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切实掌握官兵的真实思想;融入真情,就是以平等之心待人,心系官兵冷暖,乐于和他们交朋友,善于和他们谈思想,生活上关心他们、工作上帮扶他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主动和官兵打成一片、融为一体;倾注热情,就是要意识到思想政治工作非一日之功,需要经常做、反复做,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从而用一颗热心激发持续的热情去影响和带动官兵。

情而不空,即思想政治工作情有所指,明确以感化官兵、提升官兵思想水平为目标,防止用情空泛化、滥情化;情而不假,即用真情打动人、鼓舞人、激励人,绝不用不冷不热、虚情假意、矫揉造作的态度对待官兵,在情真意切、和风细雨中感化官兵;情而不俗,即情出于公而非私,不是不讲党性不讲原则的和官兵称兄道弟、拉帮结派,而是和官兵讲民族之情、讲阶级之情、讲战友之情。

情感认同,就是通过情感认同使官兵对待党的先进理论的态度从敬而远之到爱屋及乌,主要通过与官兵面对面、心贴心,体贴官兵心理感受,站在官兵角度思考问题,获得官兵情感认同;情感感染,就是带着强烈的感情用富于情感的言辞、声音和表情激励、唤醒、鼓舞官兵,振奋精神;情感激发,就是通过激发官兵同情心、羞恶感、爱国心、荣誉感,引导他们将个人与集团、个人与社会及国家的利益和目标统一起来增强团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是以理为指导搞好说理教育。理,即理论、道理,是思想政治品德的核心,没有“理”的支撑,“情”就会成为盲目的激情这种盲目的激情不仅无法长久,还有可能导致偏激的行动。以理为指导就是将理论、道理分解为官兵易于接受的信息通过灌输等方式传递给官兵,并对其进行逻辑严密、实例丰富的解释和论证,为官兵所接受后指导官兵的思想和行为选择。首先要在“事实穿透”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揭示”。客观事实具有显而易见、直观形象和无可争辩的特点,因而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穿透力,就事论理、从事入理的进行理论教育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成效。其次,不能回避热点、疑点、难点问题,要主动迎上去做理论阐释工作,做到一是一,二是二,正确就正确,错误就错误,要旗帜鲜明,不要吞吞吐吐、含含糊糊。再次,一定要遵循逻辑思维基本规律讲道理、做解释。既不要扣大帽子进行压服,也不能夸夸其谈、讲标语口号式的套话。只有抓住事物的本质联系,揭示其内在规律性,从理论的高度来认识,才会产生深刻的理论教育效果。

三是情与理相交融,感化教育和说理教育相结合。通情为了达理,通情才能达理,理以情为基础,但情又要受到理的指导与约束,正所谓“情到理方至、情阻理难通”。只有融情于理、寓理于情、情理交融,才能把感化教育和说理教育结合起来,有效促进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提升。情与理相交融,就是要求思想政治工作既要重视官兵的心理体验,也要重视官兵的思维训练;既要注重官兵的情感需求,也要关注官兵的真理追求;既要促进情感升华,也要促进认识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肖群忠.论中国文化的情理精神(J),伦理学研究,2003,(2):36-42.

工作感想与体会篇5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2-0207-02

近年来,“幸福指数”成为我国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同时也成为一些政府部门、高校的实践课题。幸福指数就是指把主观幸福感作为一项指标,通过运用专门的测量工具去获得人们主观幸福感的数量化结果。目前,GDp是硬指标,幸福指数是软指标,两者在发展规划和社会政策中各具独特的地位与作用。能够关怀幸福,说明发展理论与发展实践上升了一个层次,发展的内涵更加丰富了。一时间,幸福感一词充斥于各个领域,不同行业,甚至开始评选起最具幸福感城市、最具幸福感职业等等。这个词也很快在教育行业中流行了起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作为高校队伍中一支特殊的群体,承担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鉴于此,笔者以高校思政工作者幸福感为主题,浅谈在新形势下重建思政工作者职业幸福感的重要性,对于提升这支特殊群体的自身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思政工作者幸福感现状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主要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学生工作部(处)、校(院系)团委等部门组成,在校党委的领导下,承担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国家政治的维护者、主流意识形态的阐释者、青年价值观的塑造者。作为思政工作的主导群体,总是关注受教育者的心理感受和幸福程度,而对于自身长期在工作中造成的身体疲惫、心理压抑、生活清苦等现状,却总是忽视。长此以往,如何以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受教育者将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尤其是在不断发展的时代中,一些年轻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会政治信仰迷茫、职业情感与职业道德淡化,目前,中组部、、教育部党组联合发文,就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做出部署,意见强调,要关心解决青年教师实际困难、关注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思政工作者本身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对于这些存在的客观实际,基于保护好、调动好、发挥好思政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提升思政工作者的幸福感,需要了解思政工作者的幸福感现状。

费尔巴哈说:“生命本身就是幸福”。思政工作者中绝大多数人都有着较强的职业幸福感。但是,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大大增加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在多元的信息时代中,要求思政工作者突破传统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他们要克服各种困难去解决育人的难题,往往给自己带来了各种压力,他们的职业幸福感危机四伏。助人者必先自助,而后能助他,也需要从心理健康、职业道德、福利待遇等诸多领域关怀思政工作者的学习、工作及生活现状。

二、新形势下重建思政工作者职业幸福感的重要性

(一)时代的呼唤

当前,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各方面的飞速发展,“中国梦”已经成为近年来越来越多被提及的话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中国改革的推进,让“中国梦”得以茁壮成长的土壤渐渐形成,梦想已经不再遥不可及。在追寻“中国梦”的历程中,中国人经历了太多坎坷。然而“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只要坚持推进改革,释放个人的自由,让更多人发展自己的梦想,中国的未来必定是“长风破浪会有时”。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提到中国梦就是人民幸福的梦,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时代在呼唤,创造幸福中国是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光荣使命。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在这个更为活跃的时代,给这个特殊的群体提出了新的历史使命。要求思政工作者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而且要具有一定的人文知识及美学素养;具有广博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要研究德育方法,思政工作者要积极参与教育科研,通过对实践殊案例的反思,不断研究和改进德育方法;还要不断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在“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同时,还必须坚持教育人和改造人。这种与时俱进的理念,正是创造幸福环境、和谐社会的基础。

(二)社会的呼唤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党的工作,它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由党的根本目的和任务决定的。党在新时期的中心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就决定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取向就是要用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全体党员和广大人民,启迪人们的革命精神,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其目的就是“教育人、改造人”。思想政治工作是凝聚人心、事业心的可靠保证,思政工作者是这份伟大事业的纽带。在各类社会团体中、党群单位中、公务机关和事业单位,以及民营企业中,都有思政工作者的身影。他们一方面作为思想的传播者,一方面还是时代的宣讲机,同时,也可以是灵魂的塑造者、心灵的倾听者。他们必须与社会共同进步,否则也将面临淘汰。社会呼唤一批批思想卓越的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者,首先,要关注他们本身的职业幸福感,否则,何谈育人与教人。只要有人的地方,就需要思政工作者。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从而实现凝聚中国力量的中国梦。

(三)职业的呼唤

中央相继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各省、市、部门紧密围绕、学习会议精神,展开工作,主要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还应该看到,西方敌对势力加紧与我国争夺青年一代,国内“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都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创新要求。无论从哪方面讲,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事关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战略工程,是事关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基础工程,也是事关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我们必须从时代、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来深刻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也是对高校思政工作者提出的职业要求。

近年来,由于我们有些同志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取向、地位、作用和特征认识不足,在很多问题上,程度不同地出现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行为。对这一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职业在呼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任重而道远。

三、顺应时代,加强思政工作者职业幸福感的几点意见

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顺应时代要求,努力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培养造就社会主义的一代新人做出更大的贡献。要以贯彻中央会议精神为动力,齐心协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

第一,新时期仍然要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重要工作。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工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养造就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迫切要求;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加快高校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仍需关怀思政工作者的职业角色及职业诉求。

第二,在提出要求的同时,要充分肯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给予他们职业满足感和职业幸福感。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要求思政队伍做好服务的同时,也要为他们做好服务,才能逐步形成一支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深受学生拥护和爱戴的学生工作队伍。

第三,做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首先,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其次,使校园文化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和管理;再次,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力度;最后,进一步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数量和质量。要切实加强安全教育,建立安全防范机制,确保校园稳定,创建平安校园,建设和谐校园。让在高校中的每一位思政工作者都发挥他们的潜能,并且影响和带动其他的专业课教师,使高校思政教育形成一张有序、民主、和谐的大网,以平稳发展为主题,并兼具有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

四、结束语

目前,已有许多同行业者研究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业幸福感缺失的原因,归结如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受到职业歧视和学科歧视,有时付出的辛劳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和尊重,出现职业认同困乏现象,职业幸福感缺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薪酬满意的认知程度仍然偏低,网上曾出现一段关于思想政治教师的新标准:“上得了课堂,跑得了操场。批得了作业,写得了文章。劝得了情种,管得住上网。解得了忧伤,破得了迷惘。受得了奇葩,护得住低智商。查得了案件,打得过嚣张。还有一点是,忍得住工资不涨”。这反映了此一时期人们对此种职业的感官,这个群体出现了职业倦怠,职业幸福感缺失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发展应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如果不经过专业培养和专业培训,很可能导致教育教学动力不足,职业幸福感缺失;在功利主义导向下,一些思政工作者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而是受利益最大化的影响,缺乏良知和公德心,导致职业伦理观异化,职业幸福感缺失。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业幸福感,主要来源于他们的精神和生存状态,强调的是他们的主观感受和感性幸福。思政教育工作者是否体验到职业幸福,与其思想境界、人生目的和价值取向密切相关。这是一个感性的时代,也是一个理性的时代,需要让每一位为工作真诚付出的时代工作者感受到幸福,才能让这一特殊群体饱含激情地奋战在工作第一线,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中,为伟大的教育事业继续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工作感想与体会篇6

一、把握特点,拉近心理距离

根据职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采取量体裁衣的方法,拉近心理距离。一是要融入职工,让思想政治工作到现场、上一线、进班组,及时把握职工的思想苗头和动态,针对职工中出现的思想实际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解决职工的心理问题。二是要根据职工的特点,不断改进和创新工作方法,积极开展丰富多彩、职工喜闻乐见的活动,在活动中拉近与职工的心理距离。三是要以平等的地位和真诚的态度与职工促膝谈心,交流思想,启发思考,促进职工思想觉悟的提高。具体工作中,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强化职工的心理认同,深刻体会职工的心灵波动和思想感受。虚心倾听职工意见,让职工对产生信任感。政工干部和职工要心理相容,心灵互相接纳,形成互相之间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也就是说,放下架子和职工交朋友、拉家常、谈兴趣爱好、谈理想、谈人生观等,当你真正走进职工内心的时候,职工也就会在不言之中向你所期望的方向发展,让职工觉得你就像是一个导游,引导他们在拼搏奉献中享受成功的乐趣,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以诚待人,拉近情感距离

我们知道,人是情感性动物,都希望得到重视和肯定,当职工感受到自己被重视、尊重、信任和喜欢的时候,职工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你。所以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既要注重言传身教,优化教育方法,善于控制自己的消极情感,因人施教,也要融入职工,与他们荣辱与共、苦乐共享。当职工真切感受到政工干部的确值得信赖时,他们就会与你保持情感的共鸣。

拉近与职工的情感距离,重在切实转变工作理念,增强人本观念,提高道德素养和工作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职工,联络感情,征服职工。要创造各种机会和职工拉家常,和职工照面主动打招呼,让职工在愉悦和快乐之中接受你的教育,关心职工情感体验,让职工感受到被关怀的温暖,进而拉近与职工的情感距离,为思想政治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政工干部只有同基层职工保持密切联系.重塑自身“亲和力”,走入职工中间,和职工打成一片,才能真正赢得职工的赞赏、信赖和拥戴,才能理顺各种关系,化解各种矛盾,才能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搞好,成为职工的知心朋友。

要真心实意,带着深厚的感情做职工的思想工作,想职工之所想,急职工之所急,关心职工、理解职工、体贴职工,使职工切实感受到党和组织的温暖。这就要求政工干部要坚持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端正对职工的根本态度,加强正面引导和人性关怀,以真诚、真心、真情尊重职工、教育职工、感化职工,强化职工的情感体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情味和亲和力。

拉近与职工的情感距离,还要积极发展职工个性。每个职工都希望表现自我,展示自我,渴望被领导同事和他人尊重、认可和肯定。作为政工干部,要多从职工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多给职工一点宽容,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爱心、多一些理解、多一些信任,亲近职工生命的内心需求,多为职工提供自我展示的舞台,让每个职工都能感受到自己被尊重,感受到自己与政工干部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感受到一种和谐相处的沟通氛围,感受到公平真诚处事的温暖,感受到更多成功的喜悦。

三、解渴解难,拉近需求距离

贯彻物质利益原则,是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一个基本点。也就是说,解决实际问题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手段,解决职工实际问题,要重视职工的意见和要求。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种对职工进行精神性影响的活动,但离不开物质手段的作用。要重视职工利益需求的多元化,研究解决职工的思想问题,特别是关注职工的物质利益,正确运用利益分析方法,努力在解决思想问题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尊重、实现和维护好职工的物质利益,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工作感想与体会篇7

关键词:艺术类高校行政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1科学理性地认识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点

艺术类高校学生有着自身的特点,具体表现在自我意识更加强烈、内心细腻敏感、情绪多变的理想主义。艺术类高校的学生,是出于对艺术的喜爱与热情才投入本专业的学习,由于艺术学习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与细腻的感知能力,感受到自然与生活中的各类艺术美感,因此艺术大学生们普遍内心敏感,情绪丰富,能够细微地察觉到很多别人注意不到的细节,也由此容易引发各类情绪上的问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很多艺术类学生觉得思想教育是对其自由思想的一种“控制”,会束缚其自身已有的艺术能力的开发与充分表达,甚至认为思想教育学习是对其敏感内心的一种消耗,会让自己陷入思维的固定模式,因此长此以往容易对思想教育产生抵触情绪[1]。思想教育的内容,核心是要求学生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但是目前的思想教育课程或者教材,很多内容重复老旧,大多都只重视理论的学习,而实践操作很少提及,因此对于自我意识强烈、有强烈表达意愿的大学生来说,枯燥的理论学习或者填鸭式的机械背诵,容易在心理上引起学生的不适,导致兴趣缺乏,也没有动力去进行重视思想教育;而且思想教育要求学生进行理性思考,沉稳冷静,这对于情绪多变、易冲动的大学生来说,很难做到在遇到问题沉着应对,因此思想教育的效果也大打折扣。社会环境对于高校的思想教育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西方资本主义与享乐主义浪潮的侵蚀下,在校大学生心思单纯,价值观的形成并不牢固,往往在受到攀比心态的影响下,会盲目追逐这种不良的风俗,甚至沾染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习惯,这样的急功近利造成集体意识淡薄,公益性的活动与社团响应寥寥,部分学生过于注重自身的享乐,思想教育工作也无法顺利展开。

2艺术类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应当采取的策略

2.1以人为本,科学认识艺术类学生的特点

首先,艺术类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科学认识学生的特点,只有尊重学生特点与意愿,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才能在不引起学生抵触情绪的前提下,实现思想教育的顺利开展进行。其次,要加强思想教育管理者的自身素质,组建一支价值导向正确、作风踏实、对艺术类高校思想教育教育有丰富经验的教学管理队伍,在充分尊重学生情绪与意愿的基础上,能够与学生开展有效沟通,具备换位思考能力,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且根据教学效果与反馈及时调节教学方法,整理工作思路,努力走进学生的世界,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2]。最后,需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思想教育管理制度,坚持教育、管理、服务并重的理念。思想教育的本质是服务学生,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将来社会上的考验,因此需要在坚持教育管理的基础上,体现服务意识,但是也并不是一味地纵容、包庇学生,而是在严格管理考核的基础上,以教育感化的方法手段,来体现服务的细节。

2.2注重文化素质基础教育

很多艺术类大学生往往过于注重艺术的学习,而忽略了文化课的进修,导致普遍文化素质差、基础文化知识薄弱,通识教育的知识储备不足,而且学生长期的学习生活也容易导致生活常识与实践能力薄弱,对社会的认识不够全面客观,因此需要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能够重视文化素质教育方面,在合理开设各类专业艺术课程的基础上,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等通识教育课程,并且开展积极开展各类丰富多样的文化讲座、论坛、表演等活动,通过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在集体活动中增强集体归属感与荣誉感;开展的各类文化讲座,举办艺术研讨会、交流会等也能够促进学生认识更多的行业专业人才,加深对社会的认识,提高自身能力。

2.3加强学生与思想教育工作者的联系

艺术类大学教育不同于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阶段采用的大班教育方式,通常都是采用小班授课的方式,集体归属感不是很高,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联系需要加强;而且大学学习中更加注重的是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没有了老师的耳提面命与督促,很多学生容易沉迷玩乐,荒废学业,耽误大好青春,因此在平时的思想教育中,需要特别注重加强学生与思想教育工作者的联系。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多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来改进教学方式,同时做好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采取言传身教的方式,对所管理的学生起到带头与引导的作用,师生之间的沟通需要更加的密切,才能够充分掌握学生的思想状态与生活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3]。

3科学管理与方法

3.1丰富课程内涵,吸引学生注意力

思想教育的课程需要采取新的教学方式,来丰富课程的内涵,通过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与形式,吸引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对于思想教育的学习,不仅仅是理论的学习,还需要注重提升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育工作者要提供适当的帮助,引导学生如何利用学习的思想教育知识来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只有将理论转为实际的经验,应用到生活中,才能够丰富思想教育的内涵,同时也提高了说服力。

3.2依托党团与骨干,加强凝聚力

高校党团组织优势明显,可以通过将优秀大学生吸引加入党团组织的方式来加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与凝聚力,依托党团组织和学生骨干进行思想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党团的政治优势,同时起到骨干带动的作用,培养大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与国家自豪感,将个人的价值与国家的需求结合起来,进一步升华自己的理想,表现集体的凝聚力。对于在生活中或学习中有困难的学生,及时提供帮助,使学生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对于来自贫困家庭或者偏远地区的学生,教育工作者要怀着对学生的爱心及时提供帮助,帮助他们联系校内勤工助学的岗位或者助学金等的申请,来解决家庭实际困难,同时鼓励学生要具备克服困难的决心与勇气。在就业方面,贫困家庭的学生往往缺乏整体的职业规划或者长远计划,教育工作者需要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形势,教授面试技巧等,减轻学生面临毕业时的焦虑情绪,同时取得学生的信任,在思想教育方面的工作也会更加顺利地展开。

工作感想与体会篇8

【关键词】马克思交往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

一、引言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时期面临着新的环境,因此也会出现新的问题。从当前的现状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主体间性缺失、情感教育目标缺失、教育方法单一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转型迫在眉睫。

二、马克思交往理论概述

马克思交往理论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的组成部分之一,它认为,交往是人在社会中存在、生活的动力,体现着不同社会主体间的社会关系。交往理论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交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在交往活动中人与人之间产生了情感、物质、观念上的联系。其次,交往体现着主体间的关系。人类不同主体间通过实践而发生相互作用,在这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确立了自己区别于其他人的特性。最后,交往是人全面发展的根基,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的影响,周围环境中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关系直接影响到人的发展状况。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内容方面存在缺陷

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工作内容主要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伦理道德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的教育内容带有很强的政治性,没有关照到受教育者的自然需求和物质需求,因而很多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反感与误解,思想政治教育变成了一项与现实脱节的教育工作。

(二)受教育者主体间性被遮蔽

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往往是教育者单方面地灌输知识,而忽视了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主体间性被遮蔽,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在教育活动中没有得到体现。以马克思交往理论对照现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难发现教育者是“主体”,而受教育者是“客体”,在这种主客模式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产生深刻的感情隔膜,在心理上有很大的距离,因此教育目标也很难实现。

(三)教育过程中对情感没有关注

情感在人类的交往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而在教育活动中,情感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情感力量来达到教育目标是教育工作方式的一种。我国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这方面的内容缺乏关注与体现,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很少与受教育者发生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

四、马克思交往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一)以马克思交往理论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维的转变

在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一直存在着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即任何事物之间的关系都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也是主客体间的关系。而将马克思交往理论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则可以指导工作思维方式的转变,使教育者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是平等共生的关系。

(二)以马克思交往理论构建主体间性的工作原则

由于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被遮蔽,因此有必要建立新的工作原则,在工作中体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间的主体间性。通过建立主体间性的工作原则,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交往过程中就能相互协作,改变以往塑造与被塑造的压制性关系,而建立起和谐、融洽的新型关系。教育者不再独掌话语权,教育双方之间可在主体间性的工作原则下建立起平等对话的形式,在对话中实现知识、思想和情感的交流。

(三)以马克思交往理论为指导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强调的是对学生政治思想的建设,因此教育资源的选择范围比较狭小。而以马克思交往理论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改变这种比较单一的教育内容。第一,以马克思交往理论为指导,在选择教育资源时将“社会内容”纳入。社会生活内容属于日常生活世界的范畴,将它纳入到教育活动中,则可以改变思想政治教育重抽象理论教育的情况,使教育更具体。第二,以马克思交往理论为指导,在教育活动中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精神上的需求,例如教师的关心与爱护、被教师尊重等。因此,在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指导下,教育者在与学生的交往活动中要给予学生理解、尊重、关心、爱护等情感关怀,满足他们在教育活动中深层次的精神需求。

五、结语

交往理论作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转型上能够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是当前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改变教育环境、完善教育管理模式的重要路径。因此,我国各高校要认真探索马克思交往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增凤.主体间性视域下的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改革与开放,2011(20).

[2]王伟.哈贝马斯的交往异化理论与马克思劳动异化观的承续性[J].湘潮(下半月),2011(06).

工作感想与体会篇9

一、班主任要做学生的释情者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师爱是连结师生双方心灵的桥梁,它有利于教师用亲近和信任来沟通与学生的情感关系,从而建立起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以情换情,获得学生的信任,成为学生自愿而且乐于释放自己情怀的信任对象,用心聆听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快乐与烦恼,做学生的“倾听人”。倾听代表着你对学生的尊重与礼貌,表示你对谈话有兴趣,同时也表现了教师的诚意。倾听学生发言,使学生实现了发表的欲望,对一个心中苦闷的学生来说,使他发泄了积怨,进而产生视对方为“知己”取向,悦心至此,沟通就已成功一半。

二、爱心能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个班几十个学生,他们的情绪、气质、意志、兴趣和爱好不尽相同,如果每个人都我行我素、各行其是,班集体启不成了一盘散沙!遇到这样的班级,班主任如能用真诚的情感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就会受到学生的爱戴,就能沟通师生之间的心灵,学生就会亲近班主任,从而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信任的桥梁,学生也就把班主任当做可以依赖的人,这样,学生也乐意和班主任推心置腹地谈思想、学习、生活,心就会往一块儿想,劲会往一处使,形成一个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班集体。

三、爱心是班主任管理工作至胜的法宝

我们的校园里有一块牌子上赫然写着:教育者,爱胜过一切。每次走过,我都会看上一遍,让它铭记于我心,因为我深知爱心对于班主任来说的重要性。爱心包括对工作的热爱和对学生的热爱。对自己的工作有了爱,才能产生工作的动力,才能在工作中倾注满腔热情,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班主任工作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有了爱,你才会舍得付出。热爱学生就体现在以真诚、平等、信任的态度对待学生,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真心实意地热爱、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田,班主任既是学生的“大家长”,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只有用爱感化学生、教育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才能把班主任工作做好。当然,对学生的热爱不是无原则地溺爱与迁就,同时应该严格要求,真正做到严与爱的有机结合。作为班主任,只有对学生付出真情、真心,才能感化学生。我认为,情感教育是班级管理工作的至胜法宝。

四、爱心能抚慰学生的心灵

工作感想与体会篇10

关键词:人才标准感知影响因素

一、引言

人才标准可以理解为衡量人才的准则,而感知可以理解为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所以人才标准感知可以理解为员工通过某种途径感知到人才标准,即员工对得到人才标准过程和结果的主观感知。人才标准感知对员工的导向作用指的是员工了解到企业和工作对员工的品德、行为和绩效的期望[]。企业人才标准感知对员工的导向作用,主要由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文化、人才考核体现和人才激励机制进行实现的。员工通过企业文化可以知道企业所赞同和提倡的是什么以及企业的价值观是什么。企业人才标准感知对人才的约束作用体现在对员工行为的限定,并使员工的行为符合企业的发展,最终实现企业的目标。

二、影响人才标准感知的因素

1.企业的规章制度

企业的人才标准通过企业的规章制度具体的展现在员工面前,为员工的行为和价值观提供了具体的参照标准。企业的规章制度的内容会影响员工对人才标准的感知。

(1)企业的招聘制度

员工首先会通过企业的招聘制度对企业的基本人才标准进行初步感知,根据企业对应聘人员所应具备的学历、知识、能力、价值观及经验等方面的要求,员工最终感知到企业的人才标准。如某企业招聘人力资源主管要求人力资源管理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5年以上同岗位或相关岗位管理工作经验。员工通过以上对应聘人员的要求感知到满足所提出的要求的员工就符合企业的人才标准,所以,企业对应聘人员的任职资格会影响员工对企业的人才标准的感知。

(2)员工的入职培训

入职培训对新员工的态度形成、行为养成等方面有深远的影响,在此阶段员工可以明确企业的近期和长远发展目标,深入的了解企业的文化,并清楚自身岗位的职责和发展方向,了解本岗位所需知识与技能。员工根据入职培训所得到的信息可以影响对企业人才标准的感知。如企业的人力资源专员通过入职培训所了解到的岗位职责包括负责职能机构人员编制的核定与人事调配,并执行职能考核。员工通过对岗位职责的了解,知道本职位应具备很强的文字功底、较强的执行能力以及与岗位职责相关的专业知识等。这就反映了员工通过入职培训的信息得到了企业的人才标准。

(3)员工手册

员工手册是企业人才标准的书面表现形式,它将员工应具备的素质标准加以明确规定,以利于员工准确了解企业的基本道德和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和精神风貌等方面的要求。如某网络企业的员工手册中规定:对每一项业务必须充满激情,激发智慧,勤奋工作,不断创新,做到更好。员工通过这些规定的内容可以感知到企业的所需员工具备的素质。

2.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为企业全体成员所共同遵循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企业文化对员工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而且企业文化是决定员工态度和行为的心理基础,可以让员工继续保持现存的正确行为,并促使员工纠正自己的错误行为。企业文化会影响员工在选择某种价值的目标、事态、行动等方面的偏好,进而会影响员工对企业人才标准的感知,影响企业人才标准感知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企业使命

企业使命不但为员工指明了发展的方向,而且还制定了阶段性目标,并以此来衡量战略目标的进展和最终的达成,从而可以反映企业对员工的知识、技能等的要求,并让员工感知到企业的人才标准。员工则会依据企业的阶段性目标明确本职任务和工作内容以及所应具备的能力、工作的热情、态度和努力程度等。通过企业使命的内容可以让员工感知到企业的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能力等。

(2)企业价值观

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为企业的日常经营和员工的行为提供了内在依据,并影响着员工的精神风貌,为员工立身处世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体现了企业人才标准的行为准则和思想意识。如海尔的价值观是“真诚到永远”,员工通过对价值观的感知,可以知道真诚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并具备真诚品质的员工就是企业所需的人才,进而感知到真诚是企业的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

(3)企业人才观

企业人才观引领企业人才标准的革新方向,影响着企业的选人、育人、用人、留人各个方面,而企业人才标准又是企业人才观的表现形式。各企业不同的人才观体现了企业不同的价值观念,有的企业重质量、有的企业重业绩、有的企业重服务等,这就给员工传递了人才标准的信息,如海尔的人才观是好用的人就是人才,只要能为企业创造财富和价值的人就是人才。海尔的员工通过企业的人才观可以感知到能力决定一切,只要能为企业带来效益,就符合海尔的人才标准,进而感知到创造价值的能力就是企业的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

3.绩效考核体系

绩效考核是指特定组织应用一定的方法对其工作人员在一定的时间内所完成的工作任务、成果做出评价,对员工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

(1)思想道德考核

思想道德考核可以真实客观的描述品德的类型、特征、面貌,包括员工的思想意识和德育行为,体现了企业人才标准中对德的要求。首先员工根据思想道德考核指标的权重可以感知到企业对员工思想道德的重视程度,这将影响员工对企业人才标准中思想道德的感知。在思想道德考核的内容方面,员工可以感知到企业对人才在思想道德方面的具体要求。如企业思想意识方面的考核包括诚实守信、乐于奉献、乐于帮助他人等。员工可以感知到企业在思想意识方面的人才标准,所以企业在思想意识方面的考核影响员工对人才标准的感知。

(2)知识考核

知识考核界定了员工从事工作所需的知识和专业技能,是企业人才标准在知识方面的体现,知识考核对不同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内容制定相应的知识考核指标。如人力资源助理、人力资源专员、人力资源主管所需掌握的知识和专业技能高低以及结构都不相同,职位越高所要求的知识和专业技能越高,知识结构体系越完善。首先员工根据知识考核指标的权重可以感知到企业对员工知识体系的重视程度,这将影响员工对企业人才标准中知识要求的感知。其次员工通过本职位的知识考核指标,可以感知到本职位所需要的人才应具备的知识体系,从而感知到对企业人才标准中知识的感知。

(3)工作能力考核

工作能力在员工的工作中得以表现,而其考核指标是根据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设计出来的,不同的等级、不同的工作内容,需要的工作能力不尽相同,因此考核指标也不同。从工作能力考核指标的权重方面,员工可以感知到企业对员工工作能力的重视程度,这将影响员工对企业人才标准中工作能力要求的感知;从考核内容方面,员工可以感知到所在岗位需要的具体工作能力,进而影响员工对企业人才标准的工作能力方面的感知;从比自身等级高的岗位可以感知到想要晋升到的工作岗位所需的能力,从而会影响员工感知到企业的人才标准。

(4)工作态度考核

工作态度的考核是企业了解员工对工作的满意程度、内心需求和动机水平的重要渠道,态度可以将工作能力转换成工作业绩。工作态度的考核需要依靠员工的工作中的行为进行考核,员工根据工作态度的考核内容可以感知到员工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工作,应该如何去工作,因而员工根据感知到的信息会影响对人才标准中工作态度的感知。

4.人才激励机制

人才激励机制将企业的人才标准具体应用到了实际的管理中,明确了获得激励的员工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标准,因此获得激励的员工便成为未获得激励的员工的榜样。

(1)薪酬激励

员工通过了解企业的薪酬激励体系可以感知到企业对员工的贡献是否给予相应的肯定,如果员工感知到自己的贡献得到相应的肯定,那么员工就会以正确的观念和主人翁意识去努力实现工作目标,通过感知到企业的人才标准从而改变自身,最终使自身符合所感知到的人才标准。

(2)晋升激励

晋升激励能为员工带来更高的物质报酬和社会地位,更多的机会与权利,能够满足员工多方面需求。首先,员工通过晋升激励的体系,可以感知到企业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从而会影响员工对企业人才标准的感知;其次,通过获得晋升激励的限制性条件,员工可以感知到要获得晋升激励应具备的条件,从而影响员工对企业的人才标准的感知。再次,晋升能为没有晋升的员工指明今后的努力方向,并感知到企业要获得晋升应具备的在工作岗位上具体的能力和素质,感知到企业的人才标准,从而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自身符合所感知到的人才标准,所以晋升激励影响员工对企业人才标准的感知。

5.企业的非正式途径

企业的非正式途径对人才标准感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从他人的行为、员工间的关系及企业的氛围习惯三方面。

首先由于个人习惯、传统影响、文化层次等方面的不同,在员工的行为、态度等方面会不一致的现象,但是,他们在保持自身正确习惯的基础上,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从众压力,这就将改变自身与他人不同且错误的行为改变,并与他人保持一致,从而改变员工对企业人才标准的感知。所以,员工通过对他人行为的感知和受到的从众压力会影响对企业人才标准中行为的感知。

其次,员工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对待他人的态度上,如企业员工具备对待他人诚实守信、真诚、礼貌等性格特点,因此员工会通过其他员工的行为表现感知到诚实守信、真诚、礼貌是企业的人才标准。所以,员工间的关系会影响员工对人才标准的感知。

最后员工个人的行为与员工间的关系等组成了企业的氛围,员工通过企业的氛围可以将他人行为与员工间的关系所感知到的信息融合,最终感知到企业的人才标准。因此,企业的氛围可以影响员工对企业人才标准的感知。

三、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

员工通过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文化、人才考核体系、人才激励机制和非正式途径感知到企业的人才标准。员工感知到企业的人才标准可能是通过人才标准感知模型中的五个因素中的一个,也可以是任意几个因素的组合。当员工受到单一的因素影响时,员工会根据其影响因素直接感知到企业的人才标准;而当员工受到任意几个因素组合影响时,员工会将各个因素所感知到人才标准的信息融合,最后得到综合的人才标准。人才标准感知模型构建的核心是根据员工感知到人才标准的途径所构建的,表面上看这五个因素并没有很大的相关度,但实际上各个因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对模型中各因素间的关系解释如下:

1.企业规章制度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首先确定的是企业文化观念,然后才是根据企业文化的理念和发展方向对企业制度进行制定、诊断和分析。企业制定的每一项规章制度,都应该符合企业的价值观,都应该与企业理念保持一致。因此企业的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具体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文化。

由于企业规章制度是企业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可以加速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促进企业文化的形成。规章制度是把认同的企业文化渗透到管理过程,并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通过企业的规章制度,员工可以更加清晰、准确和全面地理解企业的企业文化,从而有利于推动企业文化的发展。因此,企业的规章制度促进企业文化的形成。

在企业管理中,企业规章制度与企业文化共同发挥作用。当企业制度的内涵没有被员工在心理上认同时,只能反映管理规律和管理规范,对员工只是外在的约束;当企业制度的内涵被员工心理普遍接受并自觉遵守时,制度的要求变成一种人们自觉的行为,企业制度就变成了一种文化。无论企业的规章制度是多么的周全、制度的多么谨慎,仍然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企业文化可以时时处处对员工的行为起到约束作用。企业文化与企业的规章制度一起发挥作用,并弥补规章制度的不足。虽然企业的企业文化可以涉及方方面面,但是因为人们的价值取向的差异性,对企业目标认同的差异性,要想使个体与群体之间达成协调一致,只靠企业文化是不行的,这时规章制度就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

2.人才激励机制与人才考核体系的关系

人才的考核体系与人才的激励机制都是在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的框架下,以战略目标为出发点,进一步细化而形成的。人才的激励机制服务于人才考核的全过程,并对人才考核起着推波助澜作用。人才激励机制对人才考核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体现在对人才考核的目标、考核的企业管理、考核的方法、考核的内容、标准及要求等各个方面。

人才激励机制与人才考核体系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人才的激励要以人才考核的结果为基础,实现相对公平的利益分配;人才考核要以人才激励的公平为目标,用来明确员工业绩,实现员工绩效的量化考评。人才激励机制是提高员工积极性,创造性的根本源泉;而人才考核体系是实现激励目的的保证与行为。通过人才考核,员工可以体现自身的工作价值与工作成果,进而获取相应的激励。在员工的激励预期与考核指标充分联系的基础上,使考核成为员工自觉的行为,使激励成为可预期的收益。人才的考核体系与人才的激励机制不仅可以在进一步明确企业目标的基础上,推动企业目标的实现,也将有助于两者在运用执行的过程中形成共同的合力。

3.企业规章制度、企业文化与人才考核、人才激励、非正式途径的关系

企业文化和企业的规章制度指导、约束人才考核体系、人才激励机制和企业的非正式途径;人才考核体系和人才激励机制的制定必须符合企业的规章制度,适应的企业文化;非正式途径也必须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迎合企业文化。人才考核体系和人才激励机制促进企业文化和企业的规章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人才考核体系是让企业文化实现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因为考核的内容表明企业看重的内容,这正反映了企业文化。人才激励机制突出了一种关注考核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87-88

[2]郭晨炜.以职业化为导向的新员工入职培训[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8(4):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