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的专升本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24:34

学前教育的专升本篇1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升本;钢琴教学;问题;对策

J624.1

学前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人生第一个教育阶段。钢琴教w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技能课程之一。在“专升本”班级钢琴教学中存在着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课时少的情况下如何更有效的提高学生钢琴水平,为将来参加招教考试,胜任工作岗位上的音乐教学,顺利完成音乐教育活动等加大了难题,本文试图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一、学前教育专业“专升本”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专升本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专业,有些有钢琴基础,专科就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对这个学科有一定的认识,也有一定的钢琴弹奏积累。有些则是其他学科毕业,没有钢琴基础,对学前教育还不是特别了解。对部分尚未接触过钢琴的学生而言,要在短时间内追上其他同学的进度是十分困难的。反之,对于那些有钢琴基础,练习频繁的学生来说,相对缓慢的上课节奏也不利于提升演奏能力。学生学习基础的参差不齐导致钢琴教学很难按既定的教学目标进行下去,从而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

2.教材的参差不齐

教材是钢琴教学的依托,老师必须要结合教学需要对其展开研究,使之合理运用到教学当中。对于那些专科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于全国各地不同院校的学生,在专科学习期间所用教材也不一样,如何在本科阶段选择这些学生的教材,达到教学的统一,进而提高演奏水平是值得仔细斟酌的。这决定了之后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成果。

3.考试评定

每学期的考试是对每位同学的学习成果汇报,但对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如何去选择曲目,如何评定分数,做到公平公正原则,仅仅依靠考场上曲子弹奏的完整程度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更科学的去安排考试,更人性化的评定分数也是对每位同学的负责。

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专升本”钢琴教学成果的对策

1.授课模式的改革

针对“专升本”学生钢琴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改变原有的集体教学模式,变为两个课时的分组教学。在第一节课开始教师就应该摸清每位同学的情况,做好手头笔记,安排学过的在一组,没有学过的在另一组。针对每一组的不同情况拟定不同的教学大纲,给予不同的教学模式,因组施教。通过化整为零的学习方式,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情况安排不同的练习侧重点,使每位学生都能有适合自己的曲子练习。在自身原有程度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提高。

2.教材应用的改革

根据学生分组的情况选择适合每组学生的特定教材。对于之前没有接触过钢琴的一组就要选择基础教程,从识谱开始。学过的一组要选择更有针对性练习的教材,接触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乐曲。但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曲目,从根本上做到因材施教。

3.考试曲目拟定与分数评定的改革

在魏延格著的《钢琴学习指南答钢琴学习388问》一书中提到:“同一首乐曲由不同的学生弹出来,永远不会绝对的完全相同。这不同不但是必然的,而且是需要的。这就是演奏艺术中个性因素的特殊意义”。因此,对于考试的安排,要做到从考试曲目选择上尽量根据学生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曲子,使自己在自身基础上有质变的飞跃。对于底子弱的就避开高难度曲目,选择音乐性多一些和有具备自身能力的曲目,使每位学生每学期都有进步。

考试分数也要依据每位学生每节课的回课情况给予平时成绩记录,作为期末总成绩的汇总。不能单从曲目的难易程度和演奏完整度测评,要根据学生原始情况和现有情况给予进步性的分数。

总之,学前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一名优秀的教师,不能一成不变的按照老的教学模式去教学,要根据每一届学生的情况和班级的特点给予适合的教学模式。在当前的教学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问题,老师要重视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势必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的显现。因此,教师要重视学前教育“专升本”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实施针对性地解决策略,以此保证教学的实用性,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钊.浅析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纵横.2015(06)

[2]杨天波、李岩.关于学前教育专业本科钢琴教学的教材研究与实践[J].音乐大观.2014(10)

[3]魏延格.钢琴学习指南答钢琴学习388问[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01)

[4]孙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1(10)

学前教育的专升本篇2

[关键词]成人“专升本”教育问题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244(2013)03-080-2

成人“专升本”教育是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普通高职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毕业生走向社会,这些学生经过实际工作的磨练,很多学生深刻感受到自己知识和技能的不足,渴望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这就给成人“专升本”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伴随着这样的形势,成人“专升本”教育近几年发展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何合理的解决这些问题成为成人“专升本”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成人“专升本”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与教材缺乏针对性

成人“专升本”教育的课程设置,基本上照搬了普通高校高年级阶段的一些课程,而且多数还做了“减法”,极少数做“加法”,增添一、二门与社会及市场需求紧密相关的课程,甚至还有重复学生在大专教育阶段已经学习过的课程,整体缺乏针对性。

(二)教师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

成人“专升本”教育的教师,几乎都由本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兼任,个别聘自其他兄弟学校教师,专职从事成人“专升本”教育的教师微乎其微。兼职教师大多数把教育全日制学生的一套教学内容照搬到成人“专升本”教育的课堂上,重炒一次“冷饭”。更有部分教师只是其全日制教学任务尚未完成,以兼职的形式弥补其工作量。他们的教学方法,仍以讲授为主,而且多为理论教育,既缺乏现代化教学手段,又缺乏实际知识。往往教师在黑板前拼命地讲授,下面学生乏味听之,有的学生甚至一走了之。即使有些学生非常耐心地坐在教室里,学生与教师二者也没有互动。此外,各个高校成人教学点多数设在校外,教师往返奔波极为辛苦,而办学部门对兼职教师又无激励机制,因此教师也无多大的积极性,多为“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的消极状态。

(三)学生的良莠不齐影响到办学质量

成人“专升本”教育的学生,入学前接受的教育背景不完全相同,有的原来所学的专业与即将所读的本科专业毫无关联。入学的目的,有的只是为了取得一张本科毕业文凭,交给工作单位,可以晋级加薪。成人“专升本”教育不仅生源复杂,而且良莠不齐。他们各自的接受能力、理解水准、学习目的相距甚远,这给教师组织教学带来很大困难。难免会出现顾此失彼,有的欢迎,有的不太喜欢,最终影响到办学质量。

二、成人“专升本”教育中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办学理念不正,偏重经济效益。

目前高等教育中“教育产业化”倾向并没有消除,这在成人教育中表现尤为“明显”。有些高校办学经费充裕,但也有不少高校办学经费拮据,这类学校便把目光放到了成人教育上,以成人教育的收益来弥补办学经费的不足。由此,部分学校不顾自身办学条件是否具备,一味追求学生人数,扩招增收。有些学校甚至放松对学生的管理,一些旷课严重的学生本应该按规定除名或劝其退学,但为了经济收益,仍然听之任之;还有的学校随意缩短教学的周时数,以减少教学支出。

(二)学校注重全日制的教育与管理,忽略或放松对成人教育的管理

成人“专升本”教育基本上为普通全日制本科学校所承担。这类学校全日制本科学生四个年级至少四、五千人,多则上万,甚至万余。除本科生外,还有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任务,教学与管理任务繁重。再加上相关部门每隔一段时间还要进行各方面的严格评估。评估的结果不仅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还会带来生源的麻烦,资金的多寡。

(三)对成人“专升本”教育的学生缺乏新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过去的认识水平

现在成人“专升本”教育的学生与过去相比,可以说已完全不同。过去,特别是上世纪,我国普通高校的大专生教育,基本上是由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组成。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各个地方先后兴办许多民办大专,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其中绝大多数有条件的民办大专纷纷转轨为民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它们虽然仍被定位于大专,但与以往大专截然不同的是它们更侧重于职业技术教育。近年成教“专升本”的学生,基本上都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的大专生。但是,举办成人“专升本”教育的一些高等学校未发现这一新的变化,或者说,已有发现但并未引起重视,从教育与管理上进行改变,却仍然停留在以往陈旧的认识水平及教学与管理模式上。

三、成人“专升本”教育改革发展的途径

(一)加强对成人“专升本”教育的管理

各个高校成人“专升本”教育均为二级学院,但所涉及的专业相当庞杂,几乎涵盖学校所有的专业,这就给教学管理带来不少困难。为了做好对成人教育的管理,学校应配备一名副校长或校长助理专职担任,涉及专业较多的或重点专业的相关二级学院,也应配备一名副院长或院长助理配合成人教育学院。只有上下齐心合力,全情投入,成人“专升本”教育才能搞得出色。

(二)做好专科与本科的衔接

成人“专升本”学生在接受大专教育过程中,除经过系统地基础知识、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的教育,还接受过职业教育,动手能力较强。入学前,绝大多学生又经过一定时日的实践磨练,具有一定的实践知识与实践经验。他们进入“专升本”教育学习阶段,期望在原有的基础上,不仅在教育层次上有所提高,同时也希望所学的知识具有先进性与超前性。

(三)建立专职教师队伍,加强对兼职教师的培训

各个高校分别举办兼职教师的培训,可能因人数存在困难而难以成班,地方教育部门可以将各高校兼职教师按专业组班进行培训;或者地方教育部门委托某一高校,由其牵头,将其它院校相关专业的学校兼职教师组织起来每隔一段时间,进行教学研讨,提高兼职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有条件的院校,还应建立专职教师队伍,以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育质量。

(四)适当提高成人“专升本”教育的入学门槛,严格把好“出门关”

现在成人“专升本”教育入学门槛偏低。一般专业只要政治、外语加上专业统考课三门课程总分达到200分左右即被录取。艺术类专业入学分数更低,政治、外语、艺术概论三门课程,总分只要150分左右即被录取。年龄超过标准的还可以加分,实际录取分数线还要更低一些。学生毕业“出门”要求也不高,几乎所有学生届时均能拿到本科毕业文凭。因此,文凭的社会认可度不高,不少企事业单位,特别是独资企业、合资企业,对此并不认可。为了提高成人教育“专升本”文凭的含金量,为了让真正达到本科水准的学生得到社会认可,相关部门应适当提高入学门槛与“出门关”。

(五)加快高等职业本科教材建设,编撰一套高职本科教材

成人“专升本”教育与普通高校本科学生定位不同,培养目标不同,不应用普通高校本科教材来替代高等职业本科教材。各成人“专升本”教育院校,从费用与人力上都无法单独编撰一套高职本科教材。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组织力量较强的高校与专业相关的学者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共同来编撰。选题由重点到一般,由易到难,逐步扩大基础课教材。而专业课教材应与专业课要求相联系,尽可能从实际出发,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与前瞻性,同时再留一些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坚持数年,一定能编撰出一套系统的,符合成人“专升本”教育特点的教材。

参考文献:

[1]齐善友.浅谈成人“专升本”教育[J].管理学家,2011,(1).

[2]温泉,田勇,冯志明.浅谈成人专升本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1).

学前教育的专升本篇3

(1)学前教育专业尚未对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给予充分的重视。

当前,很多学前教育专业工作者尚未认清幼儿教育发展的趋势,进而在思想上并未对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给予充分的重视。在幼儿音乐教学中,教师自身的音乐素养至关重要,只有教师具备较高的音乐感知能力,才能在教学中实现对幼儿音乐能力的培养与音乐天赋的挖掘,进而才能使幼儿对音乐感兴趣,在音乐的熏陶中促进以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提升学前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势在必行。

(2)学生自身音乐素养较低。

目前,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都是迈出初中校门就进入这一专业的,这就意味着本专业的学生自身并不具备相应的音乐知识底蕴,文化课考试的达标并不意味着学生具备艺术素养,进而也就造成了该专业学生音乐素养偏低的现状。在此背景下,很多本专业的学生对于自身的专业并不感兴趣,在初中教育阶段所接触到的关于音乐专业方面的知识有限。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中要想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3)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当前,在素质教育的全面要求下,学前教育专业需要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进而才能满足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要求。但是,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出现偏离,过于注重学生的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前音乐教育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性。在教学方法上,学前教育专业依旧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而制约了学生主观积极性的发挥,同时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也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压抑了音乐本身之美,无法实现对学生情感的陶冶,教学质量与效率显然无法得到提高。

(4)教材内容不合理。

当前,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教材的选择上,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很多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轨,教材内容过于陈旧,很多核心理论都没有与时俱进的实现创新,进而也就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该专业学生能力的实际需求。也正是因为当前学前教育专业教材内容的脱轨,严重制约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果教材内容不更新,教师的素质再高、使用的教学方法再先进也无法充分的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2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的途径

(1)要在思想上重视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

要想实现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就需要高校和相关教育者更新思想观念,提高对培养这一素养重要性的认识,进而在教育的过程中提升学生自身对于本专业的认识与重视。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教育讲座,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认识到当前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形势,要想做一名合格的幼儿音乐教师,就需要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与此同时,学校可以组织该专业的师生参加各种形式的音乐会,进而使学生对音乐本身感兴趣,愿意投入到音乐教育事业中,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这一专业的稳健发展。

(2)学前教育专业要实现创新式的招生形式。

针对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生源质量偏低的现状,中职院校应该在现有文化课考试招生方式的基础上,融入艺术考试的内容。只有学生本身具备这样的基础,才能在继续深造学习的过程中,带着兴趣与本身的素养实现自我的提升,进而也能够降低该专业教育的难度。针对幼儿音乐教育的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在招生的过程中,要积极的借鉴艺术学院招生的方式,实现对学生本身音乐素养与艺术细胞的考察,确保学生能够真正地在这一专业的学习中得到成长与提升。

(3)明确教学目标,丰富教学方法。

明确教学目标是顺利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也是实现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保障。这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业要结合本专业的特点与需求,结合当前幼儿音乐教育事业的实际状况,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确保所培养出的学生符合该教育事业的需求,进而实现自身培养人才的目标。在教学方法上,学前教育专业要针对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具体需求,实现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将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进而塑造出音乐教育所需的课堂范围,吸引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4)科学且合理的选择教材。

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要想实现培养学生音乐素养这一教育目标,就需要确保所选择教材的合理性,要符合自身教学目标的设置以及教学课程的实际需求,在此基础上,要确保教材的理论内容与时俱进,具有新时代的观点,这样才能确保理论的学习能够应用于未来的实践中,学以致用才是最终的目的。与此同时,由于中职院校学生的音乐理论基础本身就参差不齐。因此,教材理论知识的教学需要将培养学生音乐素养这一内容有机结合,并实现因材施教。此外,教材内容应尽量的多元化,进而将有效的理论知识尽量传授给学生,这样能够在弥补学生理论知识基础薄弱这一现状的基础上,确保能够更好地适应为了幼儿音乐教师这一岗位。

(5)强化实践,以实现与理论的相结合。

只有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才能确保中职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充分的运用于社会实践中,进而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实际要求。与此同时,对于学前教育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讲,强化实践还能够更好地适应幼儿音乐教育的环境,进而从实践中提高理论的掌握,并根据自身在实践中所存在的不足来完善自己,经过反复的实践与磨炼,能够在提高学生对这一专业兴趣的同时,提升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3总结

学前教育的专升本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专业学历;路径

由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进入到“大众化”阶段,每年招生的大学生越来越多,2013年全国统计年鉴统计数据表明,2012年全国本科招生人数3740574人,高职招生人数3147762人,2013年江苏省统计年鉴统计数据表明,2012年江苏省本科招生人数255389人,高职招生人数252633人,不管是全国的数据,还是江苏省的数据都表明高职招生人数几乎占一半左右。刘任熊、李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62%的高职生对学历不满意,高达79%的高职在校生希望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历[1]。高职院校学生提升学历层次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因此研究高职院校学生提升专业学历路径和对策,既关系到高职院校学生能否尽早提升学历层次,增强就业竞争力,又关系到高职院校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研究该问题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而且有较强实践意义。以下研究以江苏省情况为例。

一、高职院校学生现有的主要专业学历提升路径

1、“专升本”

江苏省的“专升本”是指取得大学专科(高职高专)学历之后,参加全国统一组织的成人高考,招生院校按照招生计划和报考人数录取符合条件的考生,考生取得入学资格之后,再进行两年左右的课程学习,考核通过可获得本科学历,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学士学位。学习的方式可以通过网络远程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在各校外函授站学习或在招生学校成教院学习,主要采取业余和函授方式。

2、“专转本”

江苏省的“专转本”目前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高职院校的大三在校生符合报名条件可以报名(从2014年开始)参加由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统一组织的“专转本”考试,招生院校按照招生计划和报考人数录取符合条件的考生,考生取得入学资格之后,专科毕业再进入录取院校学习,学习课程考核合格,符合毕业条件,可以获得本科学历,符合授予学士学位条件的,授予学士学位,该种形式是目前“专转本”最主要的形式;二是高职院校学生在第六个学期,由所在院校按照省教育厅规定的条件和人数向自主招生院校推荐,招生院校单独组织考试,录取符合条件的考生;三是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高考考生报考该项目,被高职院校录取之后,先在高职院校学习,到大三高职院校安排符合转段条件的学生参加当年专转本的报名,由分段培养本科院校审核报名学生的转段条件,符合即录取,录取之后学生在高职毕业之后进入本科院校学习两年,考核合格之后获得本科学历,符合授予学士学位条件的,授予学士学位。

3、“专接本”

江苏省的“专转本”本质上属于自学考试,高职院校学生在大二的第二学期可以报名“专接本”,无需参加入学考试,高职院校根据报名人数组班按照“专接本”教学计划开设学习课程,学生学习之后报名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各门课程考试合格,实践环节考核合格,可以取得本科学历,符合授予学士学位条件的,授予学士学位。

4、自学考试

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时,就可按照自学考试报名的安排报考自己需要学习的专业相关课程,可以通过自己自学或者选择培训机构进行培训,各门课程考试合格,实践环节考核合格,可以取得本科学历,符合授予学士学位条件的,授予学士学位。

二、高职院校学生现有的专业学历提升路径存在的问题

1、职业性衔接不够

职业性是对高等教育职业功能偏好的一种倾向,其价值取向着重在于为满足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服务,培养学生从事有关专业实际工作的能力[2]。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职业性已经凸显,主要表现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形成和职业资格内容的深度融入。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学历提升路径主要有“专转本”、“专升本”、“专接本”和自学考试,不管哪一种提升路径,在职业性衔接方面都不够。从自学考试课程体系安排来看,自学考试仍是以学历教育为主,偏重理论学习,应试教育倾向严重,专业技能水平不高,缺乏实践应用性。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学生现有的专业学历提升路径存在职业性衔接不够的问题。

2、课程设置重复

由于高职阶段学习和本科阶段学习是根据两个不同院校安排的教学计划实施,所以两个阶段有大量课程安排是重复的,影响本科阶段的学习,专业能力提升有限。以会计专业为例,自学考试会计本科专业考试计划安排的课程主要有:税收学、公司法与企业法、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审计学和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都与现有高职院校开设课程重复。“专接本”课程安排同自学考试,也是如此。“专升本”会计专业各招生院校开设课程主要:基础会计、管理会计、税务会计、成本会计、金融企业会计、财务报表分析、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税法、审计、会计电算化等等,与现有高职院校开设课程也重复。“专转本”会计专业各招生院校开设课程大都数与现有高职院校开设课程重复。

3、招生人数偏少

高职学生渴望提高自身学历。刘任熊、李畅通过问卷调查,在高职学生对学历的满意度调查中,62%的高职生对学历不满意,高达79%的高职在校生希望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历。这种现象是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比较低、个人接受职业教育意愿还不高的社会现状的直接反映。同时也反映出,大部分高职在校生在一定程度上认可教育能改变命运,或认为学历对改变命运方面有“加速剂”作用。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提升学历现有路径中主要是通过“专转本”这个路径。其他路径,“专升本”含金量不高,自学考试又太难,难以通过所有课程学习。

4、学习费用偏高

高职院校学生对自己现有的学历不满意,想通过较短的时间和较低的费用提升自己的学历。刘任熊、李畅调查数据显示,80%的学生表示要提升自己的学历,提升学历的主要方式是专升本、自学考试、自考专接本、成人本科等。63%的高职在校生希望在大专毕业后一年内将学历提升至本科,85%的高职生希望用不高于10000元的花费获得学历提升。在现有制度下,高职毕业生毕业一年后获取本科文凭的方式并不多,绝大多数提升学历的方式必须在大专毕业两年甚至更长时间后才能实现;高职生大多数提升学历方式的费用远超过10000元。以江苏“专转本”为例,优秀高职生通过选拔考试后进入本三院校学习,必须接受两年的本科段教育才能获得本科学历,这两年学制期内仅学费就至少需要30000元。

三、完善高职院校学生现有的专业学历提升路径的建议

1、加强制度设计,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地位

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做好顶层制度设计,将高等教育分为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大同属于国民教育的体系,普通高等教育主要培养通用型应用人才和研究型、学术型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岗位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将两类教育变成并列关系,而不是高等职业教育为普通高等教育兜底。国家的高考选拔录取划定分数线是按照本科(普通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和专科(普通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两个层次划分,从国家层面转变观念,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地位。这样高职院校学生就可以在一个类型的教育体系内通过上述路径提升自己的专业学历。

2、制定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标准,加强不同层次职业教育职业性对接

专业是指按照社会职业分工、学科分类、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状况及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分成的学业门类。专业标准即专业质量标准是由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强制性的各专业的科学规范和基本要求[3]。专业标准主要内容包括:专业目录、专业的能力标准和核心课程标准、开办专业的基本条件、专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等。制定专业标准可以理顺职业教育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的关系。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牵头,行业、企业、职业院校专家参与,制定统一的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标准,确立统一的职业能力体系。实施形式可以采用4年制的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教育,也可以采用“2+2”的高等职业教育专本衔接教育。在制定专业标准时,就要充分考虑各阶段的职业性体现和不同阶段的职业性对接,既要安排好各阶段的体现职业性的实践课程,构建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又要充分的融入职业资格要求的内容,分不同阶段来组织实施。这样就可以避免现有提升学历路径的职业性衔接不够的缺陷。

3、一体化设置课程体系,避免重复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首先,有了顶层制度设计,职业教育自身成为一种类型的教育,分为本科、专科不同层次,这样专科学生提升专业学历就可以在这一类型教育内完成。其次,确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标准,为一体化课程体系设置提供了前提。再次,不管是通过哪种路径来提升专业学历,都应在专业标准的基础上,一体化设置4-5年的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而不是每个阶段单设课程体系,这样可以根据课程内容之间的递进关系,合理安排授课的学期,可以避免重复教学,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最后,还要改革现有提升专业学历的招生制度,比如“专转本”的招生,入学考试不能仅仅考核几门文化课程,必须要考核专业综合能力,尤其是实践操作能力,只有这样,现有的职业院校学生才会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综合能力。

4、多途径筹集高等职业教育经费,降低高职院校学生提升学历的学习费用

第一,高等职业教育可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筹集资金,创新投资工具筹集高等职业教育经费。能够利用的金融工具有:公益性教育基金、教育股票和教育债券等。利用这些金融工具筹集资金,需要创新投入资金获利形式,不能仅以货币形式支付,可以以提供教育培训、科研成果等形式来支付,例如企业购买教育债券,高等职业院校可以采用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形式或为企业攻克难题形式支付债券本息。对于高等职业院校一些盈利性项目和有一定收费权的项目可以采用资产证券化、金融租赁、Bot、tot等形式引入企业资金投入高等职业教育[4]。第二,实行弹性学杂费制度。建立学杂费支付与家庭经济收入挂钩制度,做好低收入群体学杂费支付保障机制,低收入群体支付学杂费不足部分可以采取免费教育券制度,较低收入群体可以采取优惠贷款制度,其他群体正常收费。确定不同专业办学成本,实行专业差别收费制度。第三,建立多种形式支付制度,确保有提高专业学历愿望的同学能够顺利提升自己的专业学历。根据不同经济能力情况可以分别采用预付、及时和延时支付学杂费等。

参考文献:

[1]刘任熊,李畅.高职院校学生学历提升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4下):167―169.

[2]田建荣.关于高等教育学术性、职业性问题的思考[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3):55-59.

[3]束剑华.关于制定职业教育专业标准的政策建议[J].职教论坛,2005(10下):6―9.

学前教育的专升本篇5

关键词:美国;社区学院;转学教育;专升本

中图分类号:G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2-0173-03

美国是世界上公认的高等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社区学院的出现提高了美国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率,因为社区学院规定,在美国居住且年满18周岁的美国公民均可申请入学,无须参加任何形式的考试。这样的招生政策使得社区学院的数量占美国高校的41%,在校生数占当今美国大学生总数的42%。克拉克·克尔说:“两年制社区学院的发明是20世纪美国高等教育的伟大革新。”我国近年来专升本教育比较火热,但是体制上存在很多问题,在参照我国国情的同时,可以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的做法改进我国的专升本教育。

美国社区学院概况

美国的社区学院属于一种高中后教育,其前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立的以转学教育为主要功能的初级学院。1947年,杜鲁门总统在高等教育委员会的报告中提出以“社区学院”取代“初级学院”,并逐渐成为一种集转学教育、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继续教育、补偿教育、社区服务职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短期高等教育机构。完成学业的学生可同时获得副学士学位和职业培训证书。

在长达一百多年的办学实践中,美国的社区学院秉承“教育应该是实际和自由的,并且应该兼顾到服务大众以及个人需要”的办学理念,结合公立高中和四年制大学的特性,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社区性、开放性招生、职能综合化、收费低廉、办学形式灵活多样。

美国社区学院的转学教育机制

(一)转学教育概述

19世纪末,美国的四年制院校被分成两个阶段,一、二年级为初级学院,三、四年级为高级学院,前者为后者扮演“缓冲器”、“过滤者”的角色。初级学院没有自己独特的使命,转学教育几乎成为初级学院最初唯一的职责。所以,转学教育是美国社区学院最传统的功能,学生在完成两年的转学教育课程后,可有条件地转到本科大学的三、四年级继续深造,最终获得学士学位。转学教育建立了中等后教育与本科教育之间的“立交桥”。

(二)实现转学功能的条件——以加州为例

加州大学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公立大学之一,其伯克利分校、洛杉矶分校、圣地亚哥分校和旧金山分校都是世界名校。加州有三个高等教育系统:加州大学系统、加州州立大学系统和加州社区学院系统。其中,加州的大学有10所,招收12.5%的高中生;加州的州立大学有24所,招收33.3%的高中毕业生;加州的社区学院有119所,招收人数达290万。据最新统计,加州大学系统高校和加州州立大学系统高校各有20%和30%的学生来自于加州社区学院。加州高等教育规划(2009年)对社区学院转学功能的规划是:在本科学校三、四年级学生名额中预留l/3的比例给社区学院的转学生。这里以加州为例,探讨美国社区学院的转学机制。

全面实行学分制——前提美国的大学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学分制,这是以学分、学分体系为基本内容构成,修满规定数量的学分即可毕业的一种法规性的制度。学分制的全面实行使得对学生所学的课程和成绩有一个计算衡量的统一标准,一方面,可以证明学生是否有能力学习本科三、四年级课程,另一方面,可以避免重复学习。在加州,要求参与合作的社区学院学生必须至少修满60个学分才可以实现转学。

普通教育课程及其编码系统——基础美国高校的学位课程体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普通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普通教育课程一般在一、二年级开设,为三、四年级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普通教育课程包括语言、数学、自然科学、人文和艺术、社会和行为科学五大领域。普通教育课程也许会在不同的社区学院上课,某个领域的课程还可能需要到协议中指定的社区学院去学习。在加州,有两种学习普通教育课程的方式,分别是iGetC和CSUGeBreadth,简称C和B,要想转入加州大学系统只能选择C,要转入加州州立大学系统既可以通过B方式,也可以通过C方式。B方式和C方式对普通课程的学分数量要求不一,但都要求转学后在本科院校继续修得9个普通课程学分。同时,B方式和C方式教授课程的内容都涉及五个学科领域,但侧重点不同,对每门功课的成绩要求也不同,这些在aSSiSt中均有说明。如果想转入的专业需要有额外的课程准备(如自然科学、生物学),则这两种方式都不是很好的选择,这时候需要根据不同大学对该专业的课程要求选择适当的方式。加州和美国大多数州都参与了普通编码系统。普通编码系统就是合作学校双方给普通教育课程冠以特定代码,方便学生找出互认的课程,类似中国研究生调剂时的专业编码。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普通成绩要求,即对转学生课程成绩的最低要求,加州要求转入加州州立大学系统的转学分Gpa不低于2.0,要求转入加州大学系统的转学分Gpa不低于2.4。

学制衔接协议——桥梁每所大学都有责任与社区学院签订转学课程协议(taa),协议内容不一且保持更新,协议详细规定了社区学院与四年制大学的哪些课程学分对等、学分互认。taa一般有三种:(1)协议中列明社区学院的哪些课程的学分学时在转学时是大学认可的;(2)协议鉴别社区学院的哪些满足普通教育需要的课程能够替代大学、学院的普通教育具体要求;(3)协议鉴别学生转学时课程如何转化为学分。加州所有社区学院与加州大学和加州州立大学系统的高校都签订了taa,但并不是每所加州大学和加州州立大学都与所有的社区学院签订了taa,如斯坦福大学就拒绝转学生。一般多数大学会与其主要的分属社区学院或社区学院中最受欢迎的专业签订转学协议。由于衔接协议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促使一些州的大学在州际层面签署了类似的“全面学制衔接协议”。比如,目前有7所加州大学系统学校与所有社区学院签订了taG协议,该协议规定所有社区学院学生只要满足其中一所学校的指定要求,就可以保证转入该学校。

高等教育认证制度——保障教育认证制度是一种以提高学术质量为目的的评估制度,认证过程需要2~4年的时间。通过认证的院校社会信度较高,院校间学分可以彼此承认和交换。在转学功能上,教育认证制度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帮助学生鉴别学校是否达到通用的教学标准;帮助学校确认学分互换的可能性;对转学过程中引发的各种争议做出裁决;有权要求院校对本校生和转学生平等对待。

(三)转学步骤

第一步:去社区学院转学中心或者aSSiSt咨询与转学相关的信息。

第二步:学生完成相关课程要求后向四年制大学递交申请,提供所在社区学院的成绩,以便大学核查,核查若发现没达到要求,被申请的大学将延迟或取消申请人的注册。

第三步:检查所申请的大学提供的转学生名额是否供不应求,有无额外的录取标准。

第四步:转学失败的学生若发现在学分互认、个人表现材料鉴定等方面因受到不公正待遇而影响了录取,可在规定时间内向相关机构提出申诉。

(四)社区学院转学教育成功实施的缘由

从2009年到2010年,加州转学申请人数上升了17.5%。为什么社区学院的转学体制在美国能成功实施并且深受欢迎呢?笔者拟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从学生的角度分析社区学院的出现使得几乎所有成年人都可以享受平等的高等教育机会,社区学院的转学机制给社区学院的学生提供了另一条进入本科院校的通道,提供了一个证明他们有能力完成大学学业的机会。对贫困生而言,低学费的转学教育减轻了他们的生活负担。同时,基于社区而建的社区学院方便学生就近入学。

从社区学院的角度分析美国人判断一所学校高等教育属性的传统标准就是看转学生的能力,只要他们能够成功转学,就证明他们具备接受本科教育的能力而会得到公平对待。美国人这种对高等教育的传统观念有利于社区学院转学教育的存在和发展。调查显示,83%的学生最初进入社区学院是为了转学。转学机制使得社区内不能直接进入本科院校就读的居民获得了进入本科院校学习的机会,这个机制无疑会得到社区的支持,进而社区就会给社区学院以更多的投资。

从本科院校的角度分析社区学院转学教育的实施使得一些四年制高等学校的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任务有所减轻,它们可以将更多的资源用来进行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可以更好更多地培养三、四年级学生。

我国专升本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专升本教育的意义

专升本教育自我国改革开放后逐步试点,基于现实的需要,目前专升本教育实践已在全国范围广泛展开。其存在的意义有三点:(1)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对员工知识水平和学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专升本教育成为社会培养急需的本科人才的一种有效的可行途径。(2)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和学生并不满足仅接受专科层次的教育,希望有机会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专升本教育为满足高职学生的升学愿望、满足家长让子女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愿望打开了一条通道。(3)专、本相通有利于优秀的学生选择专科途径,可以给高职院校带来优质生源。

(二)存在的问题

招生规模不能满足需求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编报2010年普通高等教育分学校分专业招生计划的通知》规定:“普通专升本教育要严格执行收费标准和录取程序,招生规模要严格控制在2010年省属高校高职(专科)应届毕业生的5%以内,‘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不得举办普通专升本教育。”然而调查显示,78%的专科生不满足现有的专科学历,希望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5%的比例和对招生学校的限制显然已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升学需求。

招生程序相对复杂专科学生英语四级和计算机一级通过即可获得参加专升本考试的资格。各高校除了对英语和计算机水平进行考察之外,还设立了专业课程的考试,然后各高校根据招生人数择优录取。这种形式的考试既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也相对缩小了学生继续深造的机会。

教学衔接不合理专升本教育一般存在两种衔接方案:一种是插入普通本科的教学班,另一种是单独编班学习。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插入普本的教学班。而专科生很多时间都在实践中学习,所以,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而专业课程学习得较多,插班后就导致转学生基础课不扎实而专业课又需要重复学习。因此,专升本教育的课程衔接存在着不合理性。

美国社区学院转学功能对我国专升本教育之启示

应转变观念美国社区学院有约30%的学生可转入高等院校继续深造,而我国专升本招生比例控制在5%左右。这种悬殊比例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两国对待转学机制的传统观念不同,中国的本科高校普遍认为专科生素质低,即便他们专升本成功了,也只能在少数的本省市的非重点本科学校中就读,而不准进入“211”和“985”高校。这无疑降低了社会对专升本学生的认可度,但是专科生中不乏大量优秀者并且希望进一步深造,这些学生当初可能是因为高考临场发挥失常未达到本科录取分数线而选择了高职院校。

应扩大招生规模鉴于我国的教育环境,目前以职业教育为主要办学任务的高职院校还不具备向本科院校大规模输送合格的专升本学生的条件。所以,我国专升本学生的比例不可能像美国社区学院那样达到30%。但是,逐步适当放宽招生比例和招生学校,于学生、于社会都有利,既可以保证有一定数量的专升本学生用于教学实验,又可以保证专科与本科的教学秩序和质量。我国专升本教育采取的是考试择优录取的制度,应加大对实践能力的考核。考试形式可以采取试点推荐与考试并行的制度,也可以考虑设立学分制试点,避免招生方式的单一化。

应优化课程衔接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角度解决专升本教育的衔接问题:(1)单独设置一类以招收专科毕业生为主的新型大学,其专业和课程与专科紧密衔接。(2)专升本后的学生尽量单独编班教学,在教学计划、课程安排上与普本的学生类似,但又有不同的课程衔接方案。如使这些学生有针对性地加强本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同时设置一些专业层次较高的应用理论课程。若因各方面的原因只能插入普本班学习,学校也应秉承因材施教的理念,给予专升本学生一定的填平补齐课程的权利,如此既可避免重复性学习,也可填补专升本学生基础知识空缺的部分。(3)为避免将专科教育办成“转学型”教育的倾向,专科学校可仍执行原来的专科教学计划,但任课教师在开学初就将专科与本科的大纲和要求告诉学生,并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以必要的辅导。两年后对这批学生进行考察,考察合格者插入高校三年级相同或相近专业学习,考察不合格者加学一年获专科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另外,可试点授予学生副学士学位。

参考文献:

[1]BrintS,KarabelJ.theDivertedDream:CommunityCollegesandthepromiseofeducationalopportunityinamerica,1900~1985[m].no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newYork,oxford,1989:23.

[2]加州高等教育体系介绍[eB/oL].(2009-05-28)..

[3]CaliforniamasterplanforHighereducation-majorFeatures-2009[eB/oL].(2010-01-16)..

[5]任钢建.美国社区学院升学与就业双重功能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6]transferadmissionguarantee[eB/oL].[2011-05-29]..

[7]Careye.Harbin.asurveyoftransferstudentsatfouryearinstitutionsservingaCaliforniacommunitycollege[J].Sage,1997(25).

[8]郑晓红,杜芬娥,韩冰.大学生专升本情况调查[J].教育与职业,2008(31).

作者简介:

学前教育的专升本篇6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本科;途径;实践

积极发展本科及其以上层次的高职教育,系统培养高端技能人才,是建立健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其重要性已成共识,但在高职本科发展途径选择方面还存在较大分歧。许多高职教育研究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理论探索,由于研究的出发点和视角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存在较大差异,甚至完全对立。一些地区和院校在不同理论指导下开展了高职本科教育的试点实践,选择这些试点中的优秀案例,总结提炼经验,对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体系具有现实意义。

一、发展途径和实践探索

途径一:将部分本科院校,特别是地属普通本科院校或行业特点鲜明的普通本科院校改制,举办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

我国部分本科院校是由高职专科院校合并或升格而来,升格后走的多是应用型本科教育之路,有高职教育的基础,让其改制举办本科层次高职教育,不仅可以节省大量新建高职本科院校所需资源,而且有利于解决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发展所面临的同质化问题,实现高等教育的整体优化。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和地属本科院校都是由地方举办或管理,其办学主要面向地方,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让地属普通本科院校或行业特点鲜明的普通本科院校举办高职本科教育,有利于地方统筹管理职业教育,实现专科职业教育和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系统培养地方所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

目前,尚无普通本科院校转制举办高职本科教育的试点案例,但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一部分地属本科院校逐步转变办学方向,定位于应用型本科教育,这为其举办高职本科教育奠定了基础。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在特定背景、特定时间有特定内涵的一种界定,它不同于传统的普通本科教育,更不是三年制高职高专教育的放大与拓展,它既有普通本科教育的特征也有高职高专教育的特征,是沟通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桥梁。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积极开展高职本科教育相关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成为我国高职本科及以上教育的主体,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做出贡献。

途径二:由高职高专院校,特别是办学基础比较好、办学效益突出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升格举办本科层级的高职教育。

许多职业技术学院,特别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都是按照职业教育的属性和特征进行建设的,其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模式、课程设计和实施等方面的办学经验丰富,升本后能继续发挥教育资源优势,为培养高职本科人才发挥更大作用;允许优秀的高职高专院校升格为本科,可使其有上进的动力,并形成示范效应;当高职专科院校发展到一定水平,超过其它高职本科院校办学水平时,限制其升格可能会导致高等职业教育的本、专层次倒挂现象,不利于甚至阻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高职高专院校升格举办高职本科教育方面,2004年教育部等七部委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通知规定:“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不再升格为本科院校”。自此,除部分民办高职院校外,高职专科院校升格都被禁止。按照我国教育体制,高职高专院校一旦升格成为本科,即有可能跨入普通高等学校范围,就摘掉了“职教”的帽子,脱离原来职业教育的道路。为了稳定高职教育的发展,教育部等部门的上述规定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该规定也可能使有能力举办高职本科教育的院校因受限制而不能举办本科高职教育,因而不能充分利用原有的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举办高职本科教育,打击了这些院校的积极性。为此,可以有条件地允许部分高职专科院校升格举办本科高职教育,并采取有力措施来防止升格后去职教化。如:可以规定高职专科院校升格之后必须坚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明确定位,而不能变成普通本科;设置严格的准入标准,限制高职专科院校升本数量,不能一哄而上,大量升本;制定高职本科院校办学标准,指导院校办学。

途径三:部分普通本科大学办高职学院实施高职本科教育。

1999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支持本科高等学校举办或与企业合作举办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在这一政策指导下,许多普通本科大学通过成立应用技术学院来举办高职专科或本科教育。这一政策是在当时我国高职教育非常薄弱,仅仅依靠原有的职业大学、专科学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举办高职教育的状况下出台的,鼓励本科院校参与高职教育,对扩大高职教育规模、加快高职教育的发展、提高高职教育的地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由于能够充分利用大学的学科和资源优势,又坚持高职教育定位,部分学院办出了特色,成为成功的案例,如同济大学技术学院和重庆工商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等。但也有很大一部分学院因为受学科教育基本价值取向的影响,被普通高等教育“同化”,未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职本科教育。普通本科大学通过创办高职技术学院实施高职教育是当时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结构优化调整的关键时期,应该明确高校分类,并有效引导不同类型高校找准定位,集中精力办出各自特色,如研究型大学应发展学术型普通高等教育而不应继续举办高职教育,地方本科院校可总结和借鉴高职技术学院的经验,重点发展高职本科教育。

途径四:选择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某些专业实施高职本科教育。

由于当前教育政策禁止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部分高职高专院校优势专业的发展。让高职高专院校个别具备条件的专业培养本科以上学生并不会改变整个学校的办学层次,相反却既能够让院校安心发展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稳定高职高专学院的发展,又不会限制这些高水平专业的建设发展。

辽宁省率先对这一途径进行了试点探索,2011年8月辽宁省教育厅下发通知,计划在全省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中遴选7个国家重点专业开展四年制高职本科教育试点,为将来推行高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提供标准和样例。目前遴选工作已经完成,计划利用1-2年时间,开发出具有辽宁特色的四年制高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实施高职本科教育奠定基础。

途径五:通过高职高专院校和本科院校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的方式发展高职本科教育。

受传统“重学轻术”观念的影响,当前我国普通本科院校直接转型举办高职本科教育存在很大阻力,短期内难以实现。本途径是在不改变目前既有高等教育类型结构的基础上,通过高职专科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特别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对接来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能型人才。通过合作,本科院校可以招收到优秀的生源,高职高专院校可以为其培养的毕业生提供进一步升学渠道,提高学院自身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江苏省首先对本途径进行了试点探索,《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中提出,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联合办学的模式。具体实施上,先由高职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签订合作协议,制定合作方案,特别是统筹设计对口专业理论知识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体系,保证两个阶段的教学体系衔接贯通,系统化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能人才。招收的学生在高等职业院校学习3年(五年制高职学习5年),经过资格考核(考核的方式由本科院校和对口高职院校共同制定,并突出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考核),进入普通本科教育学习2年,发展成为既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又掌握实践操作技能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发展高职本科教育需处理好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应坚持高职本科教育实现途径的多样性和阶段性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包括高职本科教育的实施和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工作中应坚持分类试点,不搞“一刀切”,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在确保途径多样性方面,国家需出台专项政策文件,鼓励和指导有条件的地区和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试点实践,积极探索实施高职本科教育的有效路径、制度创新和政策支撑等,并在试点实践的基础上及时总结经验,上升为政策措施,逐步推广试点成果。在实施的阶段性方面,高职本科教育的举办需分阶段进行,如上述五种发展途径分别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途径“四”和途径“五”是在现有高等院校类型结构框架下进行的,处于初级阶段,其发展的难度较小;途径“三”是在现有高等教育结构基础上,对原有教育政策进行调整的情况下进行的;途径“一”和途径“二”是通过直接建立实施高职本科教育院校的方式进行的,需对现有高等院校类型结构进行重新调整和优化。因此,各地区和高校需充分考虑本地区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来选择合适的发展途径和方式。

(二)需处理好高职本科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的关系

高职本科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共性方面,二者都属于高等教育本科层次,都需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差异性方面,二者属于不同的教育类型,前者属于职业教育,后者属于普通教育。考虑到其共性,在举办高职本科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能把高职本科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对立,造成高职本科教育封闭化,限制职业教育的发展,而要充分借鉴和利用好普通本科教育的丰富办学经验和资源。考虑到其差异性,我们不能沿袭普通本科教育的经验来办高职本科教育,而要充分研究二者的区别,特别是高职本科教育办学的特点,在办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展。如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普通本科教育主要培养具有较深厚基础知识的学术型人才,高职本科教育主要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在专业与课程设置上,普通本科教育主要以学科为依据,而高职本科教育主要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在教学方式与教学过程上,普通本科教育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传授,高职本科教育强调理论和实践并重,侧重技能训练;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高职本科教育必须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方式实现;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高职本科教育要求必须具备专兼结合的双师队伍;在教材等教学资源方面,高职本科教育必须具备较强的自我开发能力。

(三)需处理好高职专科教育和高职本科教育的关系

高职专科教育与高职本科教育都属于高等职业教育,在类型定位上都是为行业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它们之间最大的差异是教育层次上的差异——专科与本科层次的差异。二者之间存在生源、办学资源和就业岗位等方面的竞争,但更重要的是二者存在的共生促进关系——高职专科教育的发展为高职本科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高职本科教育的发展会增强高职专科教育的吸引力,带动高职专科教育的发展。要处理好二者关系,使其有机衔接,协作系统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需注意以下问题:首先,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一方面根据区域和行业发展需要确定二者之间的适当比例,另一方面进一步规范专业设置和衔接,以避免区域间、专本院校间重复建设现象;其次,高职专科院校和高职本科院校要找好自己的定位,错位协调发展;再次,进一步探索本科院校校内专本一体化培养、校际学分互认等多种途径,拓展学生进修渠道,增强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促进教育水平和质量提高。

学前教育的专升本篇7

关键词:学前教育;舞蹈教学;问题

一、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课时少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舞蹈课程内容较多包括现代舞、古典舞、芭蕾舞等,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舞蹈课程每周只有两课时的教学时间,进而发生了教学内容过多和教学课时不足的矛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很难实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各种舞蹈能力的提升。高职院校学前教育舞蹈课程教师难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既将教学计划完成,又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1]

2.评价机制不合理

与其他语言性、理论性、基础性学科不同,评价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应突破基本理论知识考察,对编排舞蹈的创新能力、舞蹈理念、舞蹈技能进行综合的考量。由于现阶段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评价方式僵化单一,仅仅关注考试成绩,难以提高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发展。也有很多学生对舞蹈教学实践持有意见,反对仅通过考试成绩评定舞蹈学习成效,认为他们的舞蹈技能在这种方式下无法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

3.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广泛性和基础性是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基本要求。天真纯朴的儿童是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学生将来工作教育的对象,因此并不要求学生掌握过高的理论,让他们对各种舞蹈形成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即可。此外应当加强他们的舞蹈实践,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舞蹈编排能力和舞蹈技能水平的提高。对舞蹈教学的内容没有进行充分的调节,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依照舞蹈专业学生的要求进行培养,使得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实效和作用难以有效提高。

二、完善高职院校学前教育舞蹈课程的对策

1.科学设置教学内容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与专业院系舞蹈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对面向舞蹈教学一线的儿童舞蹈教师进行培养是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目标。同时,学前专业舞蹈教学教师应当从学生自身的舞蹈基础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首先,将教学的主要内容设定为训练舞蹈基本功,进而改变学生舞蹈素质和基础较差的现状。其次,应当在舞蹈教学中有效地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利用民族舞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对他们的高尚情感、正确审美理念、民族自豪感的培养。最后,应当将提升舞蹈编排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通过对舞蹈内容和情节的合理设计,促进舞蹈趣味性和故事性的提升。

2.建立健全评价模式

现阶段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评价模式僵化,舞蹈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难以得到真实、客观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收效和课堂教学的成效都无法被全面公正地体现,这严重降低了学生和教师参与舞蹈教学的积极性。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对舞蹈教学的诸要素进行全面综合的考虑,在此基础上对评价模式进行建立健全。第一,应当对评价主体进行拓展,将学校组织、学生、舞蹈教师纳入评价主体中,丰富评价主体。第二,创新评价内容,同时评价方式可采用即兴表演、笔试、口试等,进而促进学生舞蹈审美情感、审美观念、创新思想、编排能力的有效提升,并使得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得以建立。

3.创新教学方法

第一,利用多媒体进行舞蹈欣赏。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接触舞蹈较少,对舞蹈的欣赏能够使他们的舞蹈兴趣得到提升并使其幼儿舞蹈创编题材得到有效拓展。第二,穿插理论知识学习。舞蹈理论是幼师开展幼儿舞蹈教学的基础,高职院校应当重视舞蹈课堂上舞蹈知识内容的讲授。第三,深入学习各种舞蹈,使学生的视野得到丰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舞蹈课堂上应当全面学习各种类舞蹈,对舞蹈进行全面掌握,为将来的幼儿舞蹈教学提供有效素材。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提高幼儿教育水平至关重要,幼儿舞蹈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要提升幼儿舞蹈教育水平就要从提高幼儿舞蹈教师的教育能力抓起。高职阶段是培养未来幼儿教师舞蹈教学能力的重要阶段,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师应当采用科学的方法,因材施教,切实提高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授课和创编幼儿舞蹈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文.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初探[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12):65—67.

学前教育的专升本篇8

2019年10月北京市崇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笔试课程考试将于10月19日、20日和26日、27日进行。自2019年8月1日起,能源管理(专科)、汉语言文学(专升本)、英语(专升本)专业的考试计划有所调整,详见北京教育考试院网站“关于调整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能源管理(专科)等3个专业考试计划的通知”;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科)(专科)、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金融管理专业(专科)、金融学专业(专升本)、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学前教育专业(专升本)和采购管理专业(专升本)〔原采购与供应管理(独立本科段)〕的主考学校有所变更,详见北京教育考试院网站“关于北京师范大学不再承担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主考工作及有关事宜的通知”和“关于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采购管理专业(专升本)变更主考学校的通知”。

本期考试的新生注册、课程报考和缴费工作均实行网上办理,网址为:zikao.bjeea.cn(自考业务大厅),考生登录“个人中心”进行报考,具体开考专业和课程详见“专业计划查询”栏目。现将报考工作有关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附件:

学前教育的专升本篇9

2019年10月北京市西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笔试课程考试将于10月19日、20日和26日、27日进行。自2019年8月1日起,能源管理(专科)、汉语言文学(专升本)、英语(专升本)专业的考试计划有所调整,详见北京教育考试院网站“关于调整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能源管理(专科)等3个专业考试计划的通知”;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科)(专科)、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金融管理专业(专科)、金融学专业(专升本)、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学前教育专业(专升本)和采购管理专业(专升本)〔原采购与供应管理(独立本科段)〕的主考学校有所变更,详见北京教育考试院网站“关于北京师范大学不再承担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主考工作及有关事宜的通知”和“关于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采购管理专业(专升本)变更主考学校的通知”。

本期考试的新生注册、课程报考和缴费工作均实行网上办理,网址为:zikao.bjeea.cn(自考业务大厅),考生登录“个人中心”进行报考,具体开考专业和课程详见“专业计划查询”栏目。现将报考工作有关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附件:

学前教育的专升本篇10

【关键词】新升民办本科;转型;挑战;对策

1.前言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产业结构转型的趋势,新升民办本科高校必须实现自身的转型。本文通过探讨民办高校实现转型的必要性,提出了新升民办高校转型的应对思路和有效举措,如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全新的科学的教育观;以教学质量提高为中心,实现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改革;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打造优质教学团队等等,这样才能促进新升民办本科高校的转型,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新升民办本科高校转型的内涵

“转型”一词,指的是在某个领域内的一种大规模、系统化和根本性转变的过程。新升民办本科高校转型是指新升民办本科高校在发展方式和对学校的定位等一些关键层面实现系统化的根本性转变。新升民办本科高校在学校定位上的转型变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传统的优势学科为基础,努力建设一些新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实用性的学科,实现学校学科结构优的化;二是人才的培养模式实现向综合化的转型,着力于应用型专才的培养;三是在学校的发展方式上,侧重点由原来的外延扩张转变为内涵发展,新升民办本科本校的转型必须通过扩大招生、加大硬件设施的建设力度和增设专业等方式来完成。

3.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3.1是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需要

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同时也是开展服务社会和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力量。高等教育的发展史表明,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规律,更是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必由之路。引领和支撑经济发展的转变,是高校的历史责任,更是高校自身实现科学发展的要求。要想实现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和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迈进,离不开心声民办本科高校不懈的努力,因而民办本科高校必须加快转型的步伐,在新的经济转型进程中有所贡献、有所作为。

3.2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国虽然已经成长为高等教育的大国,但是相对于世界其他教育强国来讲还有着很大的差距,高校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能力还很弱,质量不够高,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要在实现大改革和大发展的前提下进入到大提高阶段,让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教育质量上得到更大的提高。我国的民办高校是我教育事业实现发展和改革的必不可少的力量,民办本科高校同样要提高教育质量,实现转型。

3.3是我国民办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新升民办本科高校发展的时间很短,加之相关法规政策滞后、管理经验的不足,在诸多方面存在着薄弱环节,具体来讲,新升民办本科高校资金渠道比较单一,导致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基础建设不叫薄弱,因而办学质量得不到保障,特色也不够鲜明;学校师资队伍的质量和结构不适应办学的规模,难以保障高校的教学质量;专业的设置与其他歌高校趋同,偏重于成本较低的文科类专业,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等等。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将严重阻碍民办本科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4.新升民办本科高校转型所遇到的挑战

4.1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转变

民办高校升本后,对学生的各项专业要求更高,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转变为对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及自学能力的提高。学校将学生集中起来教育,是针对国家相关部门以及省内自学考试的相关机构提出来的要求,成绩不再用来衡量各个民办本科高校办学质量优劣,而是这些高校的学生在毕业后是否能够顺利参加工作,能否找到中意的好工作,以及学校是否可以为学生的继续发展提供机会已经成为检验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衡量标准,这就要求各高校以此为标准来做出本高校学科建设的调整,特别是调整教学方案和计划。

4.2组织结构和学生日常管理方式必须进行变革

当前,社会上对本科高校已然形成一种固化的区分标准或称模式。这种模式并不类似于国家所制定的标准那样清晰和明确,但是在现实社会中是存在并且发生着一些作用的,比如说这种标准希望这些新升民办本科高校最起码在其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等方面向一个“大学”的标准靠近,这就需要新升民办本科高校不断地加强自身规范和科学的管理。这些新升民办本科高校的任务中心应该是给学生提供应有的持续学习、自主学习的必要条件。目前,部分新升民办本科高校已然在强调出勤率,这还是在沿袭过去的做法,确实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要想区分专科教学与本科教学差异,从实质上实现升格,还应该在组织结构和学生日常管理方式做出新的探索和转变。

4.3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在升本后,高校要想把学校建设成为真正的有实力的大学,教师的水平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如何提高高校教师的质量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就成为了民办本科高校必须首要考虑的问题。这些升格后的民办本科高校的教师队伍创立的时间并不长,而且这些教师多是本科学历,这就使这些升本院校面临着高校教师的学历问题,迫使这些学校必须提高教师的学历,同时大力招收优秀研究生人才,这是新升民办本科高校必须应对的首要问题。

5.新升民办高校转型的应对思路与举措

新升民办本科高校实现转型,是一项紧迫性、长期性和系统性的工程,涉及到学校、社会、政府以及投资方等多个方面的利益,包含着内容、理念、环境、技术以及制度等诸多层面。新升民办本科高校转型既适应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创新和改革。从自身角度来讲,新升民办本科高校转型的关键是在之前规模扩大的基础之上,转型为注重自身的内涵建设、科学管理和特色培育,真正提高民办高等院校的人才质量。

5.1转变观念,树立、落实科学的教育观

科学教育观的核心命题是以人为本。新升民办本科高校要想实现自身的转型发展,必须解决民办高等院校的定位不准、教育质量较低以及恶性的招生竞争等问题,这就要求新升民办本科高校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质量观,换言之,即把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做为教育的重点,,在教育实践中始终把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中心,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做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的衡量标准。

5.2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体系

专业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高校专业的设置与建设是新升民办本科高校人才教育的风向标。目前新升民办本科高校对专业的设立不太合理,不利于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实现,同时也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以及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新升民办本科高校要把市场的需求做为人才教育的风向标,密切关注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建立动态的专业调整机制,及时地设置新专业、调整专业结构,对已有的专业进行适时适度的适应性调整,对一些社会需求较少、报考率较低的冷门专业进行合并、停办、转向等方式的调整。

5.3改革人才培养的模式,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活动是新升民办本科高校工作的重心,事关高校生存与发展,也直接影响着新升民办本科高校的人才质量与办学的水平。当前新升民办本科高校转型的首要任务是把教学作为高校日常工作的中心,增加教学的投入,强化内部教学管理,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具体措施如下:首先,及时地更新专业教学的内容,不断地充实新理论、新知识以及新技术,建设对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有利的专业课程体系;其次,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喝多民办高等院校中,教学方法依然比较落后,因而要充分地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及一些其他的科学的教学手段,积极鼓励教师研究和探索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最后,要加强专业实践,加大力度建设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5.4建设强大的师资队伍,打造优质的教师团队。

教师是教育机构最为重要的资源。目前,新升民办本科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学能力参差不齐、流动频繁、结构不够合理等。师资队伍的素质、数量以及教学能力能力,直接影响着民办高等院校的发展。要想促进新升民办本科高校的转型,必须要着力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和较为稳定的教师队伍,这是新升民办本科高校提高办学和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也是新升民办本科高校实现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之关键所在。

6.总结

总而言之,在新的历史时期,新升民办本科高校要想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实现转型,通过教学观念的转变、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体系的调整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等有效措施,切实提高教学,追求卓越,培养出更多更加优秀的毕业生,保证新升民办本科高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促进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阙明坤.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的战略思考.[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11(01):87-91.

[2]张建雷.新升本高等师范院校转型问题探析.[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4-7.

[3]傅大友.关于新升本科院校转型的若干思考.[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7(06):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