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分析的主要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25:47

工程分析的主要内容篇1

【关键词】岩土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0引言

在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组成内容。为获取该项内容所进行的工作需要以各项地质勘察工作原始资料为基础,综合考虑工程特点与要求来开展。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需要遵循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定量分析岩土变形、强度以及稳定性,定量分析场地稳定性与适宜性。

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从岩土工程地质分层及岩土参数的统计分析与选用、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场地地震效应、地基基础方案4个方面对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工程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内容及重点进行了介绍。

1勘察报告中工程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内容及重点

1.1岩土工程地质分层及岩土参数的统计分析与选用

(1)地质分层原则。编制勘察报告时,需要综合考虑钻探记录、地质测绘资料、土工室内及原位测试结果来划分土层。土层划分主要依据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岩性、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来确定,而岩层划分则要依据地质时代、岩性、风化程度、岩石坚硬程度和完整程度指标来进行。

(2)岩土参数的统计分析与选用。勘察报告中岩土参数的统计需要依据场地地质单元、区段以及层位分开进行。报告中要明确参数统计原则、标准并给出相应指标的最值、标准差、变异系数等统计学指标数值。一旦发现数据存在较大差异,应当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并对数据进行处理,若有必要则需重新分层统计。

(3)重点:注重提升地质分层的正确性,对比分析室内试验与原位测试各项指标数值之间的吻合度。此外,获取的各项岩土指标数值还应结合岩土的特征,考虑地区经验特点,确保岩土参数可靠准确。

1.2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

1.2.1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的内容

场地构造稳定性评价:应查明工程场地一定范围内是否存在有影响的全新世活动断裂,明确断裂位置、活动性以及地震效应,分析其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并提出处置建议。

场地不良地质作用:应确定工程场地一定范围内是否有诸如崩、滑、流、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在内的不良地质作用,明确不良地质作用的性质、规模以及对工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处理意见。

场地边坡稳定性:应对工程建设场地范围内所有边坡进行稳定性评价,找出稳定性低于稳定标准的边坡全数开展定量评价,给出各项边坡稳定计算参数并给出提高边坡稳定性措施建议。

场地适宜性评价:该项评价是在上述各项评价的基础上对工程建设场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价。

1.2.2重点

开展场地不良地质作用与边坡稳定性评价,为边坡稳定性分析计算提供各项岩土参数。

1.3场地地震效应

场地地震效应评价需要给出工程场地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加速度、设计地震分组;确定工程建设场地所属类别,给出相应特征周期;划分出场地中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抗震设防烈度6度以上的存有饱和粉土及砂土的场地还应判别是否会发生液化,计算出液化指数进而综合确定工程建设场地的液化等级。

重点:建筑场地类别、抗震地段划分、砂土液化判别。

1.4地基基础方案

(1)在制定地基基础方案时,应优先选用天然地基基础方案,该种方案的经济性相对较高。但其必须首先满足承载能力及变形方面的要求,因此需对天然地基的适应性、均匀性进行评价,同时给出建议基础持力层、明确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软弱下卧层计算参数、地基变形计算参数并预测建筑物的变形特征。

重点:评价地基均匀性、承载能力以及变形问题。

(2)对于浅层岩土承载力相对较差,无法满足建筑物承载能力与变形方面的要求且场地不适宜进行地基处理时,应优先选用桩基。有关桩基的评价应重点考察桩基适宜性、桩基选型、成桩可能性、端部持力层选定、基础各项设计参数、桩基施工条件、沉降量估算以及桩基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

重点:桩基设计参数、桩基选型、成桩可能性以及桩基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3)建筑物地基强度较低或抵抗变形能力较差而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就可以考虑通过地基处理加以调节。地基处理评价的重点是对实施地基处理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处理方案、地基处理区域范围以及深度等进行评价。在选定地基处理方案后,应具体给出地基处理设计施工所需的各项岩土参数,提出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预测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

重点:地基处理方案、设计和施工所需岩土参数。

2结语

作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岩土工程勘察人员应当重视对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部分的编写。首先,要求技术人员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提升自身岩土工程基本理论知识基础;其次,考虑到岩土工程学科的特殊性,技术人员还应重视对前人经验的积累总结,善于学结并开拓创新,不断提升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军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编写及其质量通病浅析[J].甘肃科技,2011(10):27-28.

[2]陈长伟,毛进宇,王小东.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应注意的几点问题[J].中国水运(下半月),2008(5):39-40.

[3]刘振强,张旭芳.浅谈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编写工作[J].价值工程,2010(12):34-39.

工程分析的主要内容篇2

关键词:信号分析与处理;机械工程特色;课程建设;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胡俊峰(1978-),男,江西临川人,江西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讲师;姚钱(1982-),女,湖南岳阳人,江西理工大学图书馆。(江西赣州34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理工大学校级“信号分析与处理”优质课程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097-03

“信号分析与处理”是作为机械类研究生的学位课程之一来开设的,是以培养研究生掌握现代测试与信号分析理论与技术、提高其科学试验能力为主的课程,是一门有生命力的课程,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该课程主要论述工程测试、信息与信号分析领域的理论与技术,是从信息探测工程学的角度出发,为适应机械工程技术的新发展(自动化、智能化、精密化)的一门跨学科的课程。该课程涉及多个学科,包括机械电子工程、测控、精密仪器及机械等。[1-4]

但是,目前“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主要以电子类专业为主,对有关机械工程的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内容涉及较少。[5-8]将现代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和机械工程实际问题相结合是机械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不论是教材的出版还是教学内容的设置,“信号分析与处理”一直以来是电子和通信专业的专业课,理论性强,学生对其抽象的概念难以形象化理解。学生对一些现代信号分析与处理的理论知识难以与机械工程实际问题相联系,如果仍然采用与电子类相同的课程体系和内容,会影响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缺乏应用信号分析与处理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9,10]因此,如何将现代信号分析与处理的先进技术与机械工程主干专业结合,是面向机械工程的“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建设值得探讨的一个课题。因此将信号分析与处理理论和实践与机械专业相结合,建设具有机械特色的“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是必要的。

面向机械工程专业的“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建设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围绕机械工程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进行相关的理论教学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等建设;二是针对机械工程测试和控制的典型实际工程问题进行相关的实践教学的课程建设。

本文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和在教学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以面向实际机械工程,对“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建设探讨,以提高该课程在机械工程专业的应用和教学质量。

一、教学内容建设

1.课程内容体系结构

面向机械工程的“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要适应机械工程技术向自动化、智能化、精密化的方向发展,要从信息工程学的角度论述工程测试、信息与信号分析的先进理论与技术领域在机械工程领域的应用,同时从机械工程学科引入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的理论和应用,将其融合为一体。

融合机械工程应用实例教授该课程主要内容:信号分析基础;信息论基础知识;确知信号的特性;时间域分析、频率域分析;线性时不变系统的特性;信号通过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基本方法;信号与系统分析方法在机械工程领域的应用;数字信号处理等内容。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信号分析、线性系统分析及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能将这些理论与方法应用于机械工程中。同时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践技能方面有所提高。把以教材内容为主的课堂教学转变为教材与应用实例相结合,理论与实际问题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并把单独依靠课程教材逐渐改变为以该教材为主、穿插有关机械工程实际案例。重点是拓宽知识面,并在更高更新的基础上教授信号分析与处理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机械工程实例讲授“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的主要内容,工程实例与教学内容对应表如表1所示。

2.教学内容组织方式

面向机械工程的“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是以机械信号分析、处理的基本概念、原理、技术、方法为主线,构成机械信号与系统的完整的工程科学基础,讲授内容要力求简单扼要,叙述深入浅出,并尽量体现机械工程意义和背景,避免冗长的理论推导。所以在课程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要着重考虑机械特色课程的建设目标:具有基础性,要注重信号分析与处理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的讲授;具有应用性,要注重信号分析与处理在机械工程的应用讲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能力;具有工程性,强调信号分析与处理在机构工程的应用性,强调应用信号分析与处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来描述实际机械工程;具有问题性,注重在教学中以机械工程实际问题来讲解教学内容;具有前沿性,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注重前进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和方法在机械工程领域的应用。紧跟信号分析与处理学科发展的步伐,不断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及时反映该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为了满足面向机械工程的课程建设目标,采取如下的课程教学内容组织方式:

(1)对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内容进行梳理,重点讲授面向机械工程的信号分析与处理的基本概念,以实际机械工程实例串接各个知识点,以使学生能完成机械工程的理解和应用。

(2)针对机械工程技术培养的特点,加强有关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在机械工程应用的实践性环节,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以实际机械工程增加机械工程应用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的实践教学内容。

(3)面向机械工程的信号分析与处理要以解决机械工程问题为主线来设置教学内容,体现课程的工程实用性。也就是说,在设置课程教学内容时,要结合典型的机械工程实例来讲解信号分析与处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要讲述如何从实际工程问题抽象出科学理论问题,然后采用何种方法来解决之,以形成面向机械工程应用的教学思路。

(4)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在面向机械工程的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内容组织实施过程中,首先将理论知识所能解决的问题讲清;然后,结合实际机械工程应用实例,剖析已解决问题及未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最后,将理论知识能解决的问题与工程存在的问题对应,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5)密切跟踪信号分析与处理科学的发展及其与机械工程学科的相互渗透,充分体现现代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在机械工程的应用,将前沿性的理念和思路引入,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6)根据面向机械的信号分析与处理的目标,提供丰富的有关机械工程应用实例网络教学资源,让学生自己参与工程项目的解决,以提高解决机械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工程性和实用性为主要目的,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设计具有机械特色的“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的教学案例,形成具有机械工程特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的完整教学体系。

3.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

面向机械工程的信号分析与处理的实践教学主要目的是:验证、巩固加深信号分析与处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应用信号分析与处理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机械工程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与信号分析与处理有关的机械工程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技能;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的实践教学的开设,为学生在今后的科学研究树立正确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素质,面向机械工程的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为:

(1)根据现有实验室的实验设备开设能加深和巩固具有机械特色的信号分析与处理基本理论的实验,如机械结构的模态分析实验、力学量(如应变、加速度、压力等)测量分析实验、随机振动信号测量与分析实验等,并能在实验过程熟练使用有关信号分析与处理的设备,如函数发生器、示波器、信号处理系统及其分析软件。

(2)通过对机械工程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培养选择适宜的信号分析与处理方法,进行信号的特性分析,解决在机械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设置具有机械特色的工程项目,以项目的形式给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分配任务,让他们独立完成,项目的设置要有可行性,既要有硬件设计,又要有软件设计,形成独立的课题形式。在项目的实施过程培养学生解决机械工程问题能力,同时将matlab、protel、LabView等软件融入到项目设计的应用中。

(4)从机械工程实际问题在信号处理的共性问题出发,通过讨论各种机械工程实例的信号处理方法的特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同时结合学生的研究课题,分析课题中有关信号分析与处理知识应用,并讨论如何应用知识剖析课题的科学问题。

(5)为了使课堂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有机结合,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结合老师的科研项目,设立“学生实践创新项目”,资助学生在与课程相关的领域内积极探索。

二、教学条件

1.教材建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学用书是教学的重要基本工具与条件。目前,面向机械工程的“信号分析与处理”的教材较少,需加强该方面教材建设。面向机械工程的“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教材具有如下特点:教材要以机械工程为背景来论述信号分析与处理理论知识;教材要反映测试、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教材要反映现代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体现先进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在机械工程的应用;教材要具有机械特色的实践教学内容。

在选用权威教材的基础上,编写面向机械工程专业的特色理论和实践教学教材,编写一套信号分析与处理系统实践教学系列改革教材,如《面向机械工程的信号分析与处理》、《面向机械工程的matLaB信号分析与处理》、《信号分析与处理的机械工程案例》等。该系列教材着重强调面向机械工程的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的基础性、实用性、创新性和前沿性,同时,增加综合性教学实践内容,以满足信号分析与处理实践教学的需要。

2.实践教学环境建设

面向机械工程的“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的实践教学环境建设主要举措如下:

(1)建设综合包含机械工程案例的实践教学平台,联合其他机械工程实验室,如机械原理实验室、测控技术实验室等,利用这些实验室的教学设备和实例来开设满足具有机械特色的信号分析与处理实践教学。

(2)提供各种机械工程项目,选择的项目应具有应用性和科学性,利用项目的开放性为学生实施全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生自主学习、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建设研究型的实践教学环境,设立具有研究价值的机械工程项目,学生能在实施项目过程中提出项目的科学问题,能在动手过程掌握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的应用。

(4)建设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环境,理论教学融入实践教学环节。结合机械工程实验设备和工程项目向学生讲授理论知识,让学生对抽象的信号分析与处理理论知识有直观的认识。

(5)建设具有机械特色的“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教学网站,丰富机械工程实例、多媒体教学课件完成课程教学网络化建设,利用校园网建立信号分析与处理课外辅导教学网站,装入课程的教学课件、辅导软件,提高教学环节中的交互能力,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更广阔更自主的学习空间。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为了实施面向机械工程的“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的教学,需要采用多种能满足实现机械工程特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如下具有特色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方法将信号分析与处理的系统理论知识讲授。从学生熟悉的有关机械工程案例中出现的信号分析的问题入手,引入问题,采用信号分析理论分析所提出的问题,并使用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解决现有的难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突破传统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和教材的局限,将反映机械工程和信号分析学科的前沿知识纳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并提高创新能力。

突破传统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设置开放性实践环节,为学生提供机械工程领域的项目,让他们自主查阅相关文献,进行硬件和软件设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交流观点和总结实践经验等,有利于学生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综合所学基本理论知识的能力。

科研服务于教学,教师将具有机械工程特色的研究项目、科研案例采用多媒体方式和工程项目的形式给予学生,并通过案例讲解和实施发挥科研成果服务于教学,可以丰富课堂内容,提高“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的教与学的效果。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制作各种具有机械工程实例的多媒体课件、图片、动画等,将抽象的信号分析与处理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将复杂的理论简单化。

应用先进工具帮助学生理解和实施机械工程项目,如采用matLaB软件建立机械工程项目的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分析,编制相关程序,仿真分析与处理工程项目获得的信号数据,一方面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

四、结束语

将现代信号分析与处理的先进技术与机械工程专业结合,探讨了适应机械工程的“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教学,分别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出具有机械工程特色的建设方案;提出面向机械工程专业的“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建设围绕机械工程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进行相关的理论教学的课程内容体系、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等建设;而且针对机械工程测试和控制的典型实际工程问题进行相关的实践教学方法与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1]黄云志.借鉴国外研究性教学经验,加强信号类系列课程建设[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1):91-95.

[2]徐科军,黄云志.自动化专业“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的设置和教学[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6):103-107.

[3]冯晓云.实践育人是大学的根本[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1-4.

[4]刁统山,王连飞,杨爱新,等.改革pLC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9):166-168.

[5]李元元.以新思路新模式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23-25.

[6]腾红丽,林爱英.创新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25):135-136.

[7]黄舒,周建忠,刘惠霞,等.工科大学生综合与创新训练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25):13-14.

[8]束长宝.改革pLC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9):110-111.

工程分析的主要内容篇3

关键词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x.2015.04.066

organizationofComputerprofessionalelectronic

technologyBasicCourseteachingContent

BaoLei,GUanBinglei

(Schoolofelectronicandinformationengineering,ningboUniversityoftechnology,ningbo,Zhejiang315010)

abstractelectronictechnologyfoundationcourseisacomputerprofessionalbasiccoursecoversbasiccircuitanalysis,analogcircuitanalysisanddigitalcircuitanalysisofthethreecontent.aimingatteachingproblemsinordertoimprovestudents'interestintakinglessonsasastartingpoint,reorganizeteachingcontent,thechoiceofteachingexamples,experimentaldesignproject,areasonableallocationofteachinghours,increasingrelevanceofcoursecontent,toachievethetruegoalofcourseteaching.

Keywordselectronictechnologybase;courseteaching;contentorganization;teachingreform

0引言

电子技术基础为我校相关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好后续课程如计算机组成原理、传感器原理与应用、网络技术等专业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岗位的知识与技能的需要。在实际实施教学时,由于课程的概念及内容繁多,学生学起来易感到枯燥无味且难以掌握。如何根据课程的特点和专业的实际需要来组织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使课程真正为实际应用和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成为课程教学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本文根据课程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对理论及实践等教学环节,谈谈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

1课程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学生对课程学习缺乏兴趣。主要原因是:①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相关情况了解不全面,通常认为该课程不属于计算机的课,是否学好都无关紧要;②学生因对专业知识、电学知识的陌生而产生消极心理,失去课程学习的兴趣。(2)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而课程概念较多、内容较抽象、逻辑性较强。对实际电路环境有概念的学生,学习兴趣可能建立得较快;但对相关概念空白的学生就会感到课程难懂、难学,继而失去学习的兴趣。(3)先修课程的教学目的不明确,涉及到的课程相关知识掌握不到位,如大学物理中关于电学的物理现象及概念、高等数学中复数的计算方法等等,学生学过也不知所以然;(4)课程内容不合理且偏多,涵盖了基本电路分析、模拟电路分析及数字电路分析三大内容板块,有限的课时需要更合理地统一这三方面知识;(5)教材内容都较经典,与时俱进的实际内容较难体现,学习枯燥感会由此而生。(6)实验教学内容太过于详细,实验的目的无法体现,对知识的理解仅限于表面。

2合理分配教学内容,建立正确教学方法

结合我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课程的教学课时定为64课时,其中理论课时为48课时,实验课时16课时。课时有限,教学内容应围绕专业的培养计划进行优化选择和重新组织,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基础上突出能力培养,增加教学内容的关联性,涉及先修课程的内容以定义式形式给出,充实一些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内容。

2.1关于理论教学

理论知识是课程实践的基础,成为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电子技术课程涵盖了三大板块知识,理论教学的内容根据专业的特点和需要进行取舍,依据职业岗位对技能和知识的实际需要,重点体现够用,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淡化知识的学术性和理论性;教学思路上遵循电路器件特性、电路处理方法及电路分析方法三条主线,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例题,提高教学效果,明确教学目的。

2.1.1基本电路分析

教学内容应强化电路基本概念及电路基本分析方法。电路基本概念主要讲解认识电源和电路基本元件及电路中参考方向学习和识别的意义;电路基本分析方法主要讲解电路基本定律的内容及应用,选择性地讲解基尔霍夫定律、叠加原理及戴维南定理,以例题的方式说明定律的内容及应用,有针对性地建立正确的电路分析方法,对定律的数学证明不作说明。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会看图,分析电路中的元件和电源,区分电路的类型,确定电路的分析方法,以直流电源作用下的电路作为电路分析方法的学习,后续电路的电源可能不同,但电路经过处理后的目的就是要采用直流电源作用下的电路分析方法,后续电路中重点学习的就是电路如何进行处理;如交流电源作用下的电路首先解决的是如何将电压、电流相量化及元件特性相量关系的建立。基本电路分析中主要涉及的是电路的计算,电源以直流、交流为主,教学例题中可以引入模拟电路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模拟电路中出现的元器件可以作为已知条件给出,如二极管、三极管、运算放大器,有机统一基本电路分析与模拟电路分析二方面内容,建立明确的学习目的。

本篇安排8课时,其中电路基本概念约3.5课时,电路基本分析方法约4.5课时。

2.1.2模拟电路分析

教学内容主要包含三个元件二极管、三极管及运算放大器的特性说明及元件应用电路分析。二极管中讲解半导体尤其是杂质半导体的特点,二极管的截止和导通工作状态及对应等效方法,以整流电路及数字电路的基本门电路作为教学例题,建立含二极管电路的处理方法及基本分析思路。三极管中讲解器件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区域,放大区放大的原理及电压放大电路的组成和性能指标的计算,工作在饱和区和截止区的器件在数字电路典型集成器件与非门中的分析;教学例题主要解决放大状态下三极管管脚、管型的判别,小信号作用下含三极管电路的微变等效电路处理方法,以及分压式偏置下电压放大电路静态、动态指标的计算。运算放大器作为直接耦合多级放大电路讲解如何削弱零点漂移现象,淡化其内部结构,突出器件的外部输入输出特性及线性和非线性工作区域,通过说明扩大其线性区域施加负反馈条件讲解反馈的概念、类型及判别方法;教学例题主要构建含运算放大器的电路处理方法及分析思路,如线性工作区域的器件使用在模拟信号运算中的功能,非线性工作区域的器件组成实用的电压比较器,传感器输出电路中运放的放大作用等。

本篇安排18课时,其中二极管4课时、三极管8课时、运算放大器6课时。

2.1.3数字电路分析

教学内容需淡化数字电路逻辑器件的内部结构及工作原理,重视外部逻辑功能的分析,包括数字电路分析基础、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和时序电路的分析三大部分。数字电路分析基础中教学内容涵盖数制、码制的概念及其转换方法,逻辑函数的概念及化简方法和意义,基本逻辑门的逻辑功能,数字电路分析方法;由于数字电路的信号源与模拟电路的信号源完全不同,尤其强化分析方法的讲解。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重点教学的内容包括常用组合逻辑器件的外特性,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方法;以设计方法设计实用的组合电路如加法器、编码器等,建立中规模数字器件的概念,认识常用中规模集成器件,再讲解中规模组合器件的应用,教学内容因此组成一条清晰的知识连线;教学例题可以偏向与专业密切联系的内容,如计算机中加法器、计算机键盘编码电路、存储器中译码器应用等。时序电路的分析教学内容首先要充分体现时序电路与组合电路的区别,包括电路中组成器件的逻辑特性不同、分析方法的特点等,主要讲解触发器的外部逻辑特性,仅基本RS触发器分析其内部结构以说明触发器中复位与置位功能,其余触发器仅说明其外部的逻辑功能,摈弃其内部枯燥的结构原理说明;以分析触发器组成的计数器电路讲解时序电路的分析方法,同样可以适用其他电路如寄存器电路的分析,同时也揭示了集成计数器的内部结构及原理和功能,解决任意进制计数器的设计问题;教学例题要体现学习触发器逻辑功能的重要性,时序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思路,将555定时器作为综合例题分析讲解,包含三极管、运算放大器及触发器。

本篇安排22课时,其中数字电路分析基础4课时、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6课时、时序电路的分析12课时。

2.2关于实验教学

课程实验共8个,安排16课时,包含验证、仪器使用、综合分析及设计项目,基本电路分析实验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安排4课时;模拟电路分析包含仪器使用、综合分析等项目,安排6课时;数字电路包含验证、综合分析及设计等项目,安排6课时。通过课程实验巩固和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加电子技术方面的感性认识及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工程问题的基本分析能力、电路的调试技能以及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

(1)对验证性和分析性实验给出实验电路和实验内容,由学生根据实验目的结合理论知识自主决定测量量、自拟实验步骤及实验表格;对设计性实验给出设计要求,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电路并调试得出结果;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2)实验项目安排上要体现各实验的相关性,内容安排体现从元器件到单元电路再到系统设计。如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的使用主要用于电压放大电路及运算电路的实验测试;数字电路器件逻辑功能测试与具体应用电路相结合。以往实验中出现问题时通常有器件本身存在问题,但学生实验前总是忽略器件的好坏,实验中的问题难以入手解决,强调实验的相关性可以开拓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进一步掌握实验中的主动性,并且各实验的目的也更加明确,对课程从理论到实践的学习过程做到循序渐进地完成。(3)丰富实验内容,将实用小电路、电子竞赛试题等应用于实验中,或分析或设计,增加实验的趣味性。课时限制使得实用电路在某个实验中不可能完整实现,但可以将其中的单元电路作为实验的内容,其他部分以模块代替,实现电路的功能。(4)实验前预习内容及实验后的思考问题与实验内容密切关联。实验前的预习可以保证实验的有序进行,进一步理解学习的相关理论知识的应用性,从而提高学习课程理论知识的兴趣;实验后的思考是对实验中的总结、实验中出现问题的解答、实验数据的分析等,培养学生建立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工程分析的主要内容篇4

关键词:环境工程分析化学特色教学

当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新新人类的崛起很大程度促动了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及技术的逐步改革改良,社会对人才教育程度的要求也不断在增强,使得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把教学改革放在重要位置,不断地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此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综合型应用人才。

分析化学是化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种化学类信息都离不开分析化学的作用,它总是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被应用到科学研究工作中,凡是需要了解或掌握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等信息的都需要用到它,它是最早发展起来的化学分支学科之一,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国家经济建设、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结合长江大学环境工程学科建设过程中的特色教学,对分析化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为培养创新型、高素质应用人才进行了有益探讨。

一、教材择优,适应专业要求

按分析方法依据的原理,可将分析化学分为化学分析法及仪器分析法。前者的分析方法是以物质的化学反应做为基础。而仪器分析法的基础分析法则是对物质的电化学性质、光学性质等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变化进行测定。就发展历史来说,分析化学是从以化学分析为主的经典分析化学开始转变到以仪器分析为主的分析化学,这两种分析方法都应作为新时代环境工程学科专业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

但是有些传统的分析化学的教材,在内容上只将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中的吸光光度法作为主要,缺失一些重要的仪器分析法的教学内容。而仪器分析法的教学内容却常被非化学专业作为必修课,所以,选择将分析化学法和仪器分析法两者有效结合的合适教材显得尤其重要。因此,长江大学环境工程学科选择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中的《分析化学》作为教材,这本教材不仅能满足上述的要求,同时也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认可。

二、优化教学内容,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伴随着近几年社会对环境人才的需求,长江大学环境工程在对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时,为了加强培养学生专业综合素质,优化其课程的教学内容,力求做到教学合理化高效化。

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将来参加工作后分析的对象必定是环境污染物等,所以长江大学环境工程学科在这一基础上,大胆合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改革。在教学内容上加入了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危害等这方面的教学内容。将所适用这些环境污染物的分析化学方法相对应,让学生既深刻理解掌握环境污染物的相关内容,又学习掌握到其对应的分析方法,一箭双雕,使得教学效率得到很大的提升。再一方面,结合课堂的内容,把课程和专业联系变得更加紧密。把国内外科研、生产中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新知识及行业动态等信息适当地加入到教学内容中。

三、注重与学生的沟通,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好的课堂气氛以及师生交流是取得良好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课堂教学是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任务的基本方法,是教师和学生相互沟通交流的主要场所。通过大量教学实践表明,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在教学中将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做为目标,注重因材施教,改良教学方法。长江大学环境工程学科,在对分析化学课堂教学的改革过程中,将案例式及融合式的教学方法作为重点,把专业知识与化学基础知识想结合,把实际分析技术案例有效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分析讨论来加强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性,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得到很大程度地调动。同时,把培养学生数据处理能力也摆在重要位置,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来处理数据的技能。

四、设计专业性的实验项目

工程分析的主要内容篇5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作过程;课程改革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是对高等职业教育多年来基本沿用学科体系的课程教学的一种否定,开拓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维度,提出了师资队伍建设的新要求,展现了专业教学的新空间。

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关键是搞好课程开发,在现阶段课程开发要以职业分析为基础,通过职业岗位工作分析确定职业能力要求,根据职业标准和技能、知识要求,进行教学分析,制定课程教学标准。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方法和基本程序如下:

一、人才需求调研

为了加强课程与工作岗位的针对性,体现就业导向的宗旨,首先进行专业调研,通过行业、企业、劳动力市场、学校调查,了解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和专业教学情况,以确定总体目标和对教学基本内容的具体要求。其开发主体一般是行业、企业人员和学校教师。其开发成果是专业培养目标,包括专业业务范围和人才规格。

二、职业(工作)分析

1.确定本专业所覆盖的职业岗位群,分析职业功能特点、职业能力特征等(分析的对象是工作而不是员工)。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有的是依据职业设置的,有的是依据职业群设置的。职业和职业群都可作为工作任务分析的单位。

2.根据职业活动和工作要求,分析工作项目。工作项目,是一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工作任务,它可能与工作岗位相对应,也可能不对应,这取决于不同职业的劳动组织方式(如饭店前厅管理)。

3.根据工作程序或工作内容,将每一工作项目分解为若干项具体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中需要完成的单件任务,如统计员工的工资)。

4.分析完成每项任务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最后按工作要求完成职业能力分析表或工作任务分析表(职业能力是完成工作任务需要采取的动作、行为,如使用计算器)。

三、课程结构分析

这一环节主要是立足工作任务分析表,将工作任务模块转换成课程体系。其开发主体是专业教师、课程专家,以专业教师为主。其开发成果是课程体系。工作项目与任务到课程设置的转换有一个筛选机制,这个机制就是工作项目与任务的教育价值,因此,课程设置的一般原则是:

1.边界划分原则。以工作任务之间的区别为边界划分课程门类。既可以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将工作任务模块分解成几门课程,也可以对于知识容量较小的模块进行合并,形成一门课程,并对课程类型进行排序(重构)。

2.相对重要原则。以职业综合能力分析结果先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再围绕专业核心课设置专业方向课程、公共基础课程、选修课程及相应的专业支持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是指各职业岗位中具有共性的、以培养某个专业核心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这些课程要以不同专业方向之间的共同职业能力为基础来设计,为学生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3.逻辑联系原则。以工作过程的展开顺序为依据设置课程顺序;以工作任务的频度和难度为依据分配课程学时。

四、课程内容开发

这一环节是立足工作任务分析表进行二次开发的过程。其主要任务是,明确科目课程教学目标和阶段性教学目标,组织课程内容,构建行动化学习项目。其开发主体是专业教师、行业专家、课程专家,以专业教师、行业专家为主;其开发成果是科目课程标准。

课程内容分析的基本参照点是工作任务中的职业能力及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知识。理论知识指完成该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的理解性知识,用于解释“为什么要这样操作”。理论知识分析的基本要求是以满足理解过程工作为基本原则。操作知识指完成某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的操作性知识,如操作步骤、工艺、工具设备名称等。操作知识分析的基本要求是越详细越好,最好能把操作经验、操作诀窍纳入进去。尤其要注意对操作细节的分析,因为往往是细节影响职业能力的形成。

五、编制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对课程教学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它规定了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课时安排和要求,提出教材编写建议、教学设备配置、教学和评价建议等内容。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由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实施建议等部分组成。

1.前言。这一部分内容主要包括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要求对课程的性质、功能作定性描述,阐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并说明本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2.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明确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后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因此定位要准确,表述要清晰明了。课程标准中的目标主要是按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来描述的。结果性目标主要用于对“知识与技能”目标领域的刻画,而体验性目标则主要用于反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领域的要求。无论是结果性目标,还是体验性目标,都尽可能地以便于理解、便于操作和评估的行为动词来刻画。

3.课程内容与要求。根据专业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和要求,说明学生应获得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为使课程内容与要求表述清晰明确,并具有可操作性,建议采用“能或会+动作要求+操作动词+操作对象”的格式,如“能熟练操作压片机”。

4.实施建议。根据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提出教学建议、课时建议、教材编写建议、教学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等。

需要说明的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是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课程标准的范围应该涉及作为一个完整个体的发展的三个领域: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要求;课程标准最终要检验的是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某一任务或是否达到了某一目标,因此,“内容标准”的陈述是以学生为出发点的,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六、教材开发

这一环节是依据科目课程标准,制订教材体例,编写教材文本以及开展教材辅助资源建设的过程。由于课程内容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教材的体例风格不能沿用传统风格。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教材的编写是一种全新的教材模式,它将把专业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的科层关系彻底改变成焦点与背景的关系,工作任务处于焦点位置,而专业知识处于背景位置。

教材的开发主体是专业教师、课程专家,以专业教师为主。为了保证教材质量,要选择既有良好工作实践经历又有良好教学积累和课程开发经验的骨干教师任教材主编,完成初稿编写工作,并邀请行业专家、教学专家对教材进行审稿。通过校企共同开发,以确保教材的内容、体系和方法能够彰显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特点。按照这种新的理念,原则上可将教材编写体例确定如下:教学目标(终极目标和促成目标);工作任务(描

述要具体明确);实践操作(相关实践知识);问题探究(相关理论知识);知识拓展(选学内容);练习(主要是围绕工作任务的练习);评价内容和方法。

七、教学实施分析

1.教学组织形式。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教学过程需要不断地变换教学组织形式,比如完成工作任务时需要采取小组形式,集体讲授时需要采用班级形式,问题讨论时又需要采用小组形式。为了适应这种不断变化的教学组织形式的要求,学校的教学场所,包括桌椅都可能要做相应改革。

2.教学方法。以工作过程导向开发的课程体系比较适合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方法是将课程按能力目标分成各个大小项目,对应设置类似课业式的学习任务,交给学生自己处理,按照立项研究或训练的方式实施教学。项目教学法是以工作任务为核心来训练技能并建构理论知识的教学法。“基于工作任务”是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思想。它对于克服枯燥的纯粹符号形式的教学的弊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教学法包括五个步骤:

①提示工作任务。即老师首先要给学生讲述清楚要完成的工作任务的内容、条件和目标,并通过对工作任务的提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②尝试完成工作任务。在教师简单演示后,即让学生尝试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适当地进行指导。如果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而难以完成任务,那么就应当尽快转入第三个阶段。

③提出问题。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提出问题。即如要完成这一任务,需要先完成哪些任务?需要先获得哪些知识?如果学生通过模仿教师能够基本完成任务,那么所提出的问题就应当是针对如何理解操作过程的;如果学生没法完成任务,那么所提出的问题就应当是针对问题解决的。

④查阅并理解和记住理论知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查阅其它资料,获得回答这些问题所需要的理论知识,或通过教师讲解来让学生获得这些理论知识,并理解和记住这些理论知识。

⑤回归工作任务。最后还要把所获得的知识与任务联系起来,看看在掌握了这些理论知识后,能否把工作任务完成得更好。这一步骤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有利于促进知识与工作任务的整合。

(2)模拟仿真教学方法。在一种人造的具有“真实”情景或环境里学习某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与素质。如电子商务的专业课在模拟公司和实践基地中进行;电脑艺术设计的专业课在设计工作室中进行等。

(3)案例教学方法。通过对具有行业、企业背景或实际应用的案例分析研究,达到为今后职业工作做准备的目的。这种教学方法要通过分析,让学生指出问题,并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手段,以此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4)角色扮演法。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体验自身角色的内涵活动与对方角色的心理,从而了解进入工作的方法和目的,达到培养社会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心理素质。

(5)现场教学法。即将课程教学搬到实际工作场所进行,教师可以是学校的教师,也可以是企业的技术人员,边讲、边做、边学、边用即教、学、练、用统一。同时在实践中通过企业调查、职业调查、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方式,使学生尽早地接触企业,了解他所学的职业,在完成相应的学习或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获得工作过程知识。

3.教学场所。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实施,给学校带来的变革是全面而深刻的,不仅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要发生变化,而且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也要发生变化,教学场所的布局更是要做根本性调整,由以教室为主、实训室为辅,转变为以实训室为主、教室为辅,并且实训室也不再仅仅是技能训练的场所,而是要融技能训练与专业理论学习于一体。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虽然可以通过广泛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但其基本原则是“行动导向”,即针对与专业紧密相关的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完整的“行动”方式来进行教学,形成专业学科体系与职业行动体系集成化的教学方案。

工程分析的主要内容篇6

《机械原理》是机械工程类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1-4],主要介绍机器运动特性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机械原理》课程应当注重联系实际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何在《机械原理》增加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相关内容,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成为《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机构运动分析是机械原理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已知机构尺寸及原动件运动规律的情况下,确定机构中其他构件的规律。在工程设计中,机构运动分析用于对已选定尺寸的机构进行运动分析,以确定所设计机构的运动规律是否能满足产品的需要。目前计算机辅助设计已广泛应用于机械产品的机构运动分析,因此引入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是贴近实际,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关键之一。

matlab?件具有强大的数值计算能力和高效的工具箱函数[5,6],在机械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因此,我们基于matlab开展机构运动分析的教学改革。机械原理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工作分为课堂教学的改革和课后作业的改革两个部分。

一、课堂教学的改革

为了将matlab融入机构运动分析的教学中,需要对现有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等几个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

1.教学内容。在原来的机构运动分析部分的教学中,需要介绍矢量图解法和解析法两种方法。矢量图解法作为一种绘图求解的方法,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尚未广泛应用于机构运动分析时,是机械工程师进行产品运动分析的一种重要方法。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矢量图解法已基本被淘汰。由于缺乏合适的软件平台,一直是矢量图解法和解析法两种方法并重。在引入matlab进行辅助教学后,课程教学中就不需要花费时间介绍矢量图解法了,可以将原来用于矢量图解法的时间加强解析法的教学。运用matlab进行机构运动分析需要熟悉计算机编程和matlab软件,因此需要增加matlab基础教学的内容。虽然在本门课程教学之前会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matlab软件本身也较容易上手,但课程教学内容中仍需要安排适当的时间做一些基础性的介绍。

2.教学设计。由于采用了matlab软件辅助进行机构运动分析的教学,因此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的调整。教学设计的调整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方法等三个方面:(1)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方面,原来需要掌握矢量图解法和解析法的原理,现在只需要掌握解析法的原理,但需要增加掌握运用matlab进行运动分析的部分。matlab本来就是常用的工程分析软件,增加这部分内容可以加强课程教学内容与工程应用的联系,从而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2)教学重难点。在教学重难点方面,原来矢量图解法和解析法都是重点和难点,现在解析法仍然是重点和难点,运用matlab进行运动分析的也是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具备利用matlab进行机构运动分析的能力是我们教学改革的目标,因此这部分内容也需要设为教学重点。(3)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方面,由于利用matlab进行辅助教学,需要采用项目导入法,从机构运动分析实例出发介绍解析法及基于matlab进行分析的过程。

3.课件制作。在引入matlab进行辅助教学后,首先基于项目导入法,从机构运动分析实例出发进行课件制作的规划。规划内容包括项目实例的选择、课件制作软件的使用和教学内容三个方面:(1)项目实例方面,既要保留原课件中的例子,又要考虑增加工程实例。原课件中的例子更为基础,有利于介绍解析法的基本知识。工程实例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一方面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实际工程中机构运动分析知识的应用。(2)课件制作软件方面,在引入matlab进行辅助教学后,需要以ppt为主适当结合matlab的方式制作。在介绍解析法基础知识、机构运动分析方程建立和编写matlab程序的过程等,仍然采用ppt,而在展示机构运动分析结果时采用matlab软件。ppt作为演示文稿软件更适合课堂教学,例如在介绍编写matlab程序的过程时采用matlab,字体会过小,影响教学效果。matlab作为商业化的分析软件,在展示机构运动分析结果时,更为贴近工程实际。(3)在课件内容方面,针对matlab的引入,增加matlab基础介绍、运动分析计算结果、分析图表和动画。基于matlab,各从动构件的速度变化表、加速度变化表、速度变化图、加速度变化图和运动动画都很容易得到,运用这些图表进行分析也更符合工程实际情况。

二、课程作业的改革

在引入matlab进行辅助教学后,课程作业也需要进行改革,包括:课程作业题目和形式两方面的变动。

1.课程作业题目变动。在改革前,教学内容有图解法和解析法,课程作业以图解法为主,解析法为辅。图解法为主的作业设计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完成作业的困难而定的。图解法的题目只需要在纸张上作图就可以求解,而解析法的题目常常需要计算机辅助才能完成。造成解析法题目一直较少的原因在不同阶段并不相同,早期是因为计算机普及率不高,计算机普及率提高后是因为缺乏合适的软件平台。在没有合适的软件平台时,要求用类似C语言等平台编程完成解析法的作业对大多数学生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为了配合课堂教学实现教学改革目标,需要针对解析法和matlab应用设计作业题。这些作业题应兼顾解析法和matlab应用,即注重应用matlab编程求解解析法的问题。设计的作业题分原解析法题目、原图解法题目和新增题目三种:第一种是教材中原来的解析法题目,可以直接用,但需要针对matlab应用做一些小修改;第二种是教材中原来的图解法题目,需要根据解析法的特点结合matlab应用对题目做修改;第三种是新增题目,增加了一些设计题目。

2.课程作业形式变动。在改革前,课程作业的形式基本上以在作业本上完成为主。在作业本上先列出方程,然后给出计算结果。在引入matlab进行辅助教学后,难以准确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因此需改变原来的课程作业形式,作业都要在matlab平台上完成,然后将程序清单和运行结果打印出来。

工程分析的主要内容篇7

传统教学中主要通过黑板板书等方法进行讲解,该方法虽然可以使学生在教学中紧跟着老师的教学思路,但不直观、部分内容学生难于理解,教学手段落后,内容有限、陈旧,教学内容老化等问题较为突出,阻碍了教师与学生对新知识、新技术、新观点等化工新进展的学习和掌握。在现代教学中,主要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虽然多媒体能够利用图片,视频,音像等来演示化学反应过程以及设备构造,更加生动的描述课程的内容,学生也能够通过模拟的影像更加清楚的了解反应器的结构以及原理。但是由于本课程里的理论公式具有较高的逻辑性以及抽象性,通过多媒体教学,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推理的过程,对公式的理解也不够深入,对理论的掌握会产生一定的困难,也不能对公式进行很好的利用[2]。虽然多媒体教学有很多益处,但是讲授方法仍然是以老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的情绪,从而降低了教学的质量。因此,必须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更好的提高教学的质量,让学生真正能够牢固的掌握理论知识,从而能够更好的应用到工业生产中。

2工程案例与分析在化学反应工程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让学生对与课程相关的案例进行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独立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3]。工程案例与分析是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后,给出与课程相关的工程案例,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发现以及解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进行工程案例分析的过程中,独立思考并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生产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并解决案例中的问题,加深了对该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懂得如何在实际中加以应用。

3工程案例的准备

要求学生对工程案例进行分析,必须要给学生准备好相关的工程案例。而工程案例的准备需要教师花一定的精力去收集,工程案例可以在平时在参观工厂时或者在带领学生去实习时收集实际的工程案例,把工业生产中的实例带到课堂上讨论,丰富课堂内容。工程案例也可以向经验丰富的老师索取,经验丰富的老师往往收藏了很多丰富的工业生产的案例,通过他们可以给学生找到合适并且经典的案例。工业生产中的实际工程案例有时候并不能够完全的应用到课堂上让学生来分析,这时候要对工程案例进行优化,使它接近该课程中所讲述的内容,并能够使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4]。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里的内容都有相关的工程案例,这时可以模拟生产实际,设计相应的工程案例,设计案例的过程中要合理,要符合生产实际,不能凭空捏造不能实施的工程案例。当找到与所学内容相关的工程案例之后,教师首先要对工程案例进行分析,把案例分析透彻,这样当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教师才能从容的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从而使课程教学能够顺利进行。

4工程案例分析实施的方式

案例教学是自主知识和探究能力的建构过程,同时也是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过程[5],通过工程案例的分析,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平等的交流各自的想法,并提取出最好的方案来解决工程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思考的能力,也提高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为以后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工程案例与分析的实施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1)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课堂的前半部分时间讲授完本次课所需要掌握的内容,列出重点的理论知识以及相关的公式,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然后结合所讲授的内容给出相关的工程案例,提出所需要解决的问题,给定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对工程案例进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以及相关的公式,并进行计算。待超过给定的时间后,教师对部分学生进行提问,并记录下学生的回答,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给学生讲解该工程案例所需要的知识以及相关的公式,给出分析该工程案例的步骤与思路。同时指出学生的回答中可取的方面以及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白自身的方案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最后让学生利用所给出的公式计算出最终结果,加深对公式的理解以及熟悉公式的应用。这个实施方式的优点是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牢固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并加以应用,不需要课后花大量时间复习,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思考以及创新能力,缺点是比较占用老师授课的时间。(2)教师利用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讲授课程的理论知识,在讲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给出相应的工程案例,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在课后思考并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工程案例并解决问题,到下次课上课时教师再根据前一次课给出工程案例提问部分学生,并讲解。这个实施方式的优点是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独立思考,能够有充分的时间去解决问题,不像在课堂上那么紧张,而且不需要教师抽出上课的时间给学生思考,有利于给教师充分的时间讲授该课程。缺点是,在课后,可能有的同学并不独立思考,依赖别的同学来获得答案,以便下次课应付教师的提问。

5工程案例与分析的效果

工程分析的主要内容篇8

关键词:实践能力培养;电路分析;教学模式改革;民办院校

作者简介:王二萍(1980-),女,河南郑州人,黄河科技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讲师;张洋洋(1982-),男,河南洛阳人,黄河科技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河南郑州450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3-GH-190)、黄河科技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m201200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6-0124-02

课程改革是教学工作的落脚点,是大学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实现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知识框架体系。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模式最终需要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学来实现。任何一所名牌高校的课程设置,往往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民办三本院校要想保有自己的特色,就必须从课程改革做起。“电路分析”课程是黄河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电类各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程,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电类各专业后续课程的进行,进而影响着人才培养目标落实的程度。

“电路分析”是研究电路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电类各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程,[1]在我校面向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和光电信息工程等专业开设,计划学时为84,理论讲授学时为64,实验学时为20。“电路分析”课程不仅是电类各专业学习后继课程的基础,也直接为解决电工电子工程中的实际问题服务,具有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的二重性,这种二重性决定了“电路分析”在电类各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

一、现行“电路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行的“电路分析”课程体系是学科性体系,注重科学化、理论化,分立元件电路系统,在这个体系下实施的课程教学往往只能讲到器件、电路,对电路系统的应用基本不涉及。目前,该课程教学基本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但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方面尚显不足,[3]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

1.培养实践能力的目标不明确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等工程教育也正在以注重专业教学和技能培养转向普遍的工程基础教育和智力开发。显然,过去那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是适应不了这种新形势的。一个最现实的现象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例如,虽然相关的理论知识是学过了,很多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电路问题仍然是无从下手,只能急于问老师。另外,现有的学时分配是理论64学时,实验20学时,共84学时。教材内容多,总体学时少,与实验教学内容联系又不够紧凑,使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及指导实践过程的难度加大。这些充分说明应该从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方面做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出相应的对策以改变现状。

2.课程内容体系重全面但细节不够突出

现行的“电路分析”课程采用的教材是邱关源主编,罗先觉修订的《电路(第五版)》,该教材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好,系统性强,力求概括现代电路理论的方方面面。但正是这种完整性凸显了该教材在知识点细节的处理上无法很深入,对于我校三本类的学生,使用该教材学习“电路分析”稍显吃力。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主要是板书,这种授课方式虽然节奏适中,使学生有时间理解、吸收知识,有很大的思考、练习及讨论空间。但也存在一些缺点:不形象、不直观、教学面窄,这样就会使学生普遍感觉该课程知识枯燥难懂,缺乏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导致学生理论知识基础差,实践动手能力不足,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这与我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宗旨和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一定差距。

4.“电路分析”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电路分析”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和光电信息工程专业的核心骨干课,本课程提供了上述专业后续专业基础课的主要分析方法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果本课程掌握不好,将会影响整个专业的最后培养效果,因而其影响之大,作用之广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急待改革。

以上表明,现行的课程内容及教学方式和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电子、通信等专业的发展要求,也不符合民办三本院校重应用能力培养的办学宗旨。由此教学内容与实际学时分配、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需求的矛盾都急剧突显,迫切需要对“电路分析”课程体系、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二、教学模式改革进行的内容

“电路分析”是电类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其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分析计算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打好基础。按过去的教学大纲要求,理论教学64学时,实践教学20学时,为适应新的形势,修订教学大纲,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1.改革“电路分析”理论教学内容体系,服务重实践的整体目标

现行教材内容体系较全面,为了兼顾各类高等学校强电和弱电类各专业的需要,内容涉及面很广。其中除了讲解电路理论中必备的相关知识如线性电阻电路的静态分析、含线性动态元件的电路的动态分析、一般非线性电路的分析等,还涉及到与各种专业接轨的内容。这种局面就导致为了面面俱到而在重点内容上有失细致。对于黄河科技学院三本类的学生来说,基础知识原本就相对薄弱,使用这样“注重全面,有失细节”的教材,如果老师授课时又没有把握好对具体内容的处理方式,那么最终很容易造成老师疲于教授理论,学生疲于应付,该掌握的基础应用知识也没能掌握,当然也无法在实践环节中“学以致用”。因此,当务之急必须对教学内容体系进行改革,根据民办三本院校学生接受的标准,并本着为实践服务的宗旨对“电路分析”的理论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

2.改革“电路分析”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对基本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电路实验”是“电路分析”课程教学过程必不可缺的环节,同时也是电子技术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基础课程。在实际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把实验看成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内容往往只是验证性实验,学生只是简单记录数据;另一种则过于强调综合设计性实验和培养创新能力,而忽略教师的引导以及基础技能的训练,反而影响对后续实践环节的学习。通常开设“电路实验”课程时,学生一般刚刚接触到专业基础课,缺乏系统的电子电路知识和基本的动手实验能力,更缺乏活跃的设计思维能力,不足以进行大型综合性的实验。[4]为了使电路实验达到提高动手能力,培养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同时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很有必要对电路实验的教学方案、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尝试。

3.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之成为贯彻新教改理念的最佳授课方式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纯粹板书授课不形象、不直观、教学面窄,这样就会使学生普遍感觉该课程知识枯燥难懂,缺乏学习兴趣和自主性。最终导致学生理论知识基础差,实践动手能力不足,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所以也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手段,如通过电视、投影、教学模型等教具来进行形象化教学,以加速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不仅理论教学需要引入现代计算机技术的优秀成果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实验教学中也可以考虑采用相应的电路仿真软件,如matlab、multisim、pspice等,来实现电路实验的分析、设计和仿真。

4.改革“电路分析”课程的教学计划,突出其专业基础课的核心地位

“电路分析”现有的授课总学时只有84,理论64,实验20,虽然为了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可以对一部分内容进行压缩或删简,但是作为这门课程的核心,电路分析的方法必须让学生透彻掌握,所以理论教学只有64学时仍然显得捉襟见肘。在实验教学部分仅有20学时只能勉强安排验证性实验,没有安排仿真性和设计性实验的空间,对于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就无法实现。所以很有必要对“电路分析”现有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对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同步改革。根据新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安排,“电路分析”总学时应该改为100学时。理论学时需要在原有基础上增加10学时,增加的学时重点放在强化线性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动态电路的分析方法、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方法上面,力求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理论内容的学习能够掌握分析一般实际电路的问题的能力。为了把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落到实处,根据新的实验内容的安排,实验学时应该增加6学时,主要用来进行仿真性实验。

5.改革考核方法,重点考查实践应用能力

“电路分析”课程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而技能考试更能考查出学生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对理论的理解状况和掌握程度。为此在原有基础上把仿真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也纳入到考核范围,即减少理论课成绩比例,加重实践课成绩比例,将学生从大量记忆公式中解放出来:平时成绩占10%,实验成绩10%,综合技能成绩20%,考试卷面成绩60%。

三、结语

目前,我国工业化发展迅速,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需求的巨大缺口和大学生职业素质差导致就业难的阶段性矛盾日益突出。对于三本类民办院校来说,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强化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上述教学模式改革的设计过程已经经过多位电类课程教学方面的专家讨论,一致认为这一改革过程有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郑君里,龚绍文.电路原理课程改革之路[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7,29(3):1-7.

[2]龚绍文,郑君里,于歆杰.电路课程的历史、现状和前景[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33(6):5-12.

[3]朱桂萍,陆文娟,刘秀成,等.“电路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1):1-8.

工程分析的主要内容篇9

关键词:市场调查与分析;项目化教学;工作过程

中图分类号:tS9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现阶段我国的职业教育已经向以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建设阶段转变。改变了以往以理论知识、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而向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模式转变,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在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中,《市场调查与分析》已经成为其中的一门核心课程,为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引导的作用。也正因如此,提升此课程的教学质量已经越来越受到授课教师们的关注与重视。

一、《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的概述

《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在市场营销专业中是一门核心的专业课程,其以对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为基础,在与企业专家和专业人士进行的座谈研讨中,分析和探讨市场调查的全过程,并对其工作的典型任务进行总结和归纳,然后经由课程小组和校内的专家教授对《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的学习情境进行确定。在此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对制定调查方案、设计调查问卷、使用调查方法以及整理和编写调查资料与报告方面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增强学生市场调研和解决市场营销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现代企业提供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应用型营销人才。

二、对《市场调查与分析》教学进行改革的原因

(一)对《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的认识不够深入

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会将营销看作是卖东西,这是非常片面的认识。以营销的基本职能为出发点,其主要包括两种涵义:第一种是企业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另一种是企业向消费者提品,满足消费者的购买需求。此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以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但是,以往的课堂教学仅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授课无法实现以上目的,尤其是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方面。

(二)教材内容与教学方法不相匹配

采用以学生为主、工学结合的项目化教学模式,需要运用内容能够与其相匹配的教材作为参考,否则会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影响,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与兴趣。

(三)教学模式不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

进入高职院校进行学习的学生,都经过高中或是中专阶段的学习,具备粗浅的团结协作观念、营销知识以及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然而他们对这些方面的掌握还不是很成熟,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不高,但是却有着很高的参与实践的积极性。

(四)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

《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是一项重视实践能力的课程,其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较高。过去采用的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动的接受学习,这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还对学生未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

三、基于工作过程《市场调查与分析》项目化教学的实践内容

(一)设置与之相配套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设置方面,需要改变传统的学科观念,以工学结合、重视实践、以学生为中心为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与课程相配套的选择。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促进课程教学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提高。对于教材内容,则要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以及学生的特点,对基于工作过程的《市场调查与分析》教材进行编写,适当的增加真实或是模拟职业活动流程的教学内容,重视应用,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进行培养,促进学生操作方法与技能的提高。

(二)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与任务驱动教学。教师结合实际工作过程对调查内容与目标进行确定,然后将课程内容设置成3个学习情境,再将学生划分到这3个学习情境中并细化分设若干小组,每组人数在4-6人左右,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小组任务调查,在课程情境和任务驱动的过程中逐渐完成任务目标。课程结束后,再对调查任务的管理过程和结果进行归纳,最后由教师做总结和评价。

2.在真实的企业中进行实地调查。《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上述教学中将学生带到企业中进行实地的调查任务教学,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真实的进行调查工作、体会工作任务,并在同时了解和掌握市场调查与分析的方法与手段,增加本课程的学习印象。

3.采用多媒体技术、案例分析等教学手段。在《市场调查与分析》课堂教学中,很多理论知识的讲授是非常枯燥且难以理解的,以视频、图片等多形式为主的多媒体技术,以及真实案例分析等教学手段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对上述课程教学方法的评价

在上述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习情境的实施、实地工作的调查以及课堂理论知识教学的具体情况,由任课教师与学生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自评、互评等多形式的教学评价。同时还要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进行解答和处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能力等综合素质。

(四)对此教学实践的总结

《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的建设应该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中心,运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对理论知识结合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结合专业能力两方面进行加强培养。此课程系统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先进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内容具备科学性和先进性的特征,可以为此学习领域提供全新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满足现代化企业的发展需求。

结语

综上所述,《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的设计需要将学校教学与实地调查相结合,以工作过程为基础,运用以工学结合、任务驱动为核心的项目化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基本知识、专业素质等综合能力进行培养,以满足现代化企业对营销型人才的要求,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秋栋.“市场调查宝典”丛书[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1(02).

[2]周蔡敏.基于工作过程的“出版物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浅析[J].教师,2012(11).

工程分析的主要内容篇10

工程建设标准实施评估是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本文总结了工程建设实施评估实践经验,从工程建设标准实施评估工作的准备、调查和评估三个阶段,提出了标准实施评估工作程序、调查方法以及评估流程,系统地分析了工程建设标准实施评估的工作方法,为建立工程建设标准实施评估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工程建设标准;实施评估;工作程序;调查方式

1前言

近年来,我国工程建设标准数量逐渐增多,至2014年底,我国现行工程建设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数量已达7022项[1]。日渐庞大的工程建设标准数量背后,存在标准交叉、重复、老化、滞后等问题,为提高标准的有效实施,对标准实施情况开展评估,了解标准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对加强和改进标准质量,完善标准实施监督机制,更好地发挥标准的引导和约束作用,推进标准化工作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1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实施评估工作情况

我国立法后评估工作可最早追溯于20世纪80年代的执法检查制度[2],但标准实施评估工作却于近几年才开始逐步得以开展研究并实践。工程建设领域的标准实施评估工作在我国标准实施评估工作中走在前列。早在2006年,原建设部就下达了国家标准《工程建设标准实施评价规范》GB/t50844—2013(以下简称《评价规范》)研究与编制任务,经过六年的广泛研究,《评价规范》于2012年12月正式。《评价规范》的,不仅结束了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实施情况无判定标准的局面,对于我国标准实施评估整体工作来讲,也迈入了跨时代的先河。2014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将“建立工程建设标准实施情况评估制度”作为工程建设标准实施监督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明确写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工程建设标准实施监督工作的指导意见》(建标〔2014〕32号)中。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国发〔2015〕13号)也在“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的具体措施中提出“建立标准实施信息反馈和评估机制,及时开展标准复审和维护更新,有效解决标准缺失滞后老化问题”。在组织实施中明确要求在2016年12月底之前“开展标准实施效果评价,建立强制性标准实施情况统计分析报告制度”。可见,建立标准实施情况评估制度已经成为标准化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1.2工程建设标准实施评估工作实践

在制定《评价规范》后,住房城乡建设部近年来陆续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重要工程建设标准实施评估工作。先后将《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情况评估》《<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实施情况评估》《工程质量验收系列标准实施情况评估》和《<住宅建筑规范>实施情况评估》列入2013年、2014年、2015年的工程建设标准实施指导监督重点研究工作计划。这些重点标准的实施评估工作实践,对于推动建立标准实施信息反馈和评估机制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2一个完整的标准实施评估一般包含准备、调查和评估三个基本工作阶段,每个阶段都包含若干具体的工作要点。

2.1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的工作内容包含收集相关资料、组建评估工作组、确定评估内容、选择评估标准和指标、制定评估方案等。2.1.1收集相关资料收集相关资料是对被评估标准基本情况的基础数据收集。可通过网络检索、走访相关单位和项目工程、联系标准主管部门和主编单位获取社会大众对标准实施意见建议等渠道,收集与被评估标准的实施状况、实施效果和关键技术条款、指标科学性等意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筛选、总结,提取有价值信息。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应同时收集正面和负面的信息。

2.1.2组建评估工作组

评估工作组是根据评估主体的要求,具体承担评估工作的机构。可以由评估主体直接组织,也可以由评估主体委托独立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评估主体是组织标准实施评估的机关和机构,一般由标准编制部门、单位或标准相关执行单位担任。第三方评估机构指的是标准制定者和执行者之外的科研机构、团体、高校和其他社会组织等。第三方评估具有客观、公正和专业的特点,是当今法制先进国家倡导的评估模式,具有先进性。目前,我国工程建设标准的实施评估工作主要采用以政府主导或牵头为主,委托下属科研机构组建具体工作组的模式开展。

2.1.3确定评估内容

评估内容应根据标准实施评估主体的评估目的确定,如政府主导的标准实施评估工作,重点在于掌握标准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因此,应针对推动工程建设标准实施各项工作以及实施效果和科学性等进行综合评估。如社会主导的标准实施评估工作,重点在于被关注的某些具体条款,应针对具体相关条款的实施情况展开标准实施评估工作。此外,综合类的标准和单项类的标准、单项标准和系列标准、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的评估重点和方法均不同。

2.1.4选择评估标准和指标

《评价规范》[3]将工程建设标准按照基础类、综合类和单项类进行了分类,规定了不同类别、涉及不同建设环节的标准在实施评估的时候需要评估的类别,提出工程建设标准实施评估的三级指标体系。分为标准实施状况、标准实施效果、标准科学性三类评估,其中标准实施状况评估分推广标准状况评估和执行标准状况评估两类,三类评估包含标准状况等14项具体的评估指标。在工程建设标准实施评估工作开展过程中,必须考虑被评估标准的特点,根据标准特点和实施评估的内容开展三类评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估。也可选择其中部分类别开展评估,除参考《评价标准》规定的指标外,也可根据所评估的具体内容优化或增加评估指标,使评估工作更具针对性。

2.1.5制定评估方案

评估方案是评估工作的整体计划,在制定时,应充分考虑评估工作的各个环节,制定有操作性的评估方案。工程建设标准实施评估方案的内容一般包括:(1)评估背景和任务来源;(2)评估目的;(3)评估内容;(4)评估指标;(5)评估工作方案;(6)进度计划。其中在评估工作方案中,应详细说明工作组的组建、评估地区的选择、调查方式的选择、评估工作内容和任务分工和其他重要问题。

2.2调查阶段

调查阶段的工作内容主要为选择调查方式、确定调查方案、开展调查工作。工程建设标准实施评估调查一般采用定性调查和定量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

2.2.1定性调查

定性调查方式包括专家调查、走访相关人员获取相关信息、实地调查等。在标准评估中,定性调查可用于评估初期的基础调查、评估中的具体问题收集、评估后期的详细论证三个环节。在评估开展初期,可采取召开座谈会或者走访专家或相关人员的方式,进行摸底调查,收集初步信息,是后期确定正式调查提纲和定量调查问卷的基础。在评估过程中,依据调查提纲,深入开展访谈和实地调查,获取信息。在评估后期,定性调查作为定量调查的论证和判断。

2.2.2定量调查

定量调查一般包括问卷调查、电话调查等方式,问卷调查法是工程建设标准实施评估最常用的调查方式。问卷设计是问卷调查中重要的工作环节,在工程建设标准评估工作中,应根据评估内容和指标,针对适宜的调查对象分别设计不同的问卷。问卷问题的设置要讲求技巧,要能反映调查需求,表述要清晰易懂,还要便于后期统计分析。问卷发放时,应根据评估内容确定问卷发放范围、抽样数量和发放回收方式。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实施评估工作中,评估组以结果为导向分别设计了针对标准化管理部门、规划管理部门、设计单位、专业人员、施工图审查机构、标准出版机构、专家和居民等8份不同调查对象的调查问卷,在全国范围内通过网上调查系统,进行问卷调查采集分析数据和资料,同时选择重庆、成都、哈尔滨和广州4个有代表性的省份和城市开展实地调研和专家座谈,依据工程建设标准实施评估的相关标准和程序对基础数据展开定性和定量分析,获取调查结果。

2.3评估阶段

2.3.1调查结果的分析

调查阶段获取的资料和数据分析是评估工作的重要环节,只有资料和数据而没有分析就无法得出客观的调查结论,也无法作出评估和判断。定量分析可根据每项评估指标获取的侧重点选择比率分析、趋势分析、结构分析、重要度分析、对比分析、聚类分析等多种方法灵活开展。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实施评估工作中,评估组开发了网上问卷调查系统的统计分析功能,可以得出每个问题调查结果的初步统计,在此基础上进行后续的深入分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3.2评估实施与结果得出

《评价规范》第5~7章对于每项指标的评估结果及确定标准给出了明确规定,在调查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可对照评估结果得出各项评估指标的对应分值,将各指标分值赋予相应权重系数并带入相应公式计算可得出实施状况评估、实施效果评估和科学性评估三类评估的评估分值和评估结果。综合分析的评估结果按照第8章的规定,将选择的评估类别评估分值赋予权重并带入指定公式,可最终可得出被评估标准实施情况综合评估分值和结果。针对评估等级和结果的不同,应开展专项分析和综合分析。对未达“甲”的指标开展专项分析,同时对被评估标准实施情况开展综合分析,总结分析标准实施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

2.3.3评估报告的形成

评估报告是评估成果的载体,在评估报告的形成过程中,如遇重大技术问题,可组织专家对专项内容进行论证或征求意见。一个完整的工程建设标准实施评估报告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被评价标准概况;(2)评估工作组组成及工作情况;(3)评估内容和指标;(4)调查方式的确定及调查情况;(5)评估过程及结论;(6)专项分析结果;(7)综合分析结果。

3总结与建议

《评价标准》和近年来开展的工程建设标准实施评估工作实践,在工作程序、组织模式、开展调查和实施评估等方面都为建立工程建设实施信息反馈和评估机制奠定了有效的工作基础。标准的评估工作对标准质量的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单项标准的评估模式为主给出了系统性的工作方法。对系列标准或者某一主题标准进行评估时,应充分考虑被评估对象间的共性和个性特点。掌握标准之间通过相互联系在工程建设活动中发挥的作用,将有利于标准的优化和整合。另外,围绕工程建设标准的评估工作,还存在其他两个维度的问题,一是对于工程建设项目实施标准情况的评估,以工程项目为评估对象,对项目实施标准情况展开评估研究。二是对于企业实施标准情况的评估,以企业为评估对象,考量企业的标准化水平以及对于特定标准的使用情况。本研究对标准评估工作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未来将围绕标准开展更加全面的评估方案的设计。

作者:毛凯孙智林常青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

参考文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2014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