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治理信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28:12

环境治理信息篇1

>>新媒体环境下的档案信息开发研究新媒体环境下社会治理模式的思考新媒体环境下政府信任的危机与治理新媒体环境下的电视媒体信息整合策略研究新常态下我国环境治理问题研究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隐私保护问题研究浅析新媒体环境下就业信息服务的发展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宗教领域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素养问题的思考新信息环境下的信息职业研究新媒体下的媒体环境巨变新媒体环境下的“新”副刊新媒体环境下的行政风险研究新媒体环境下的互动广告分类研究新媒体环境下的平台战略研究新媒体环境下议程设置的特点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对媒介素养的研究新媒体环境下的企业危机管理沟通研究新媒体环境下的微电影营销研究新媒体环境下的校园广播影视教育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2016-06-20.

[2]艾瑞咨询.2016年中国网络新媒体用户研究报告[eB/oL].http:∥/s?biz=mjm5otiznzQwma==&mid=2650395323&idx=1&sn=97e7aac29d7187eaa1f66721c666a70f&scene=1&srcid=0622Viwmh3koQnUjxnGzmsRS&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wechatredirect,2016-06-20.

[3]柳竹.国内关于“融媒体”的研究综述[J].传播与版权,2015,(4):112-114.

[4]徐顽强,杨敏.新媒体信息碎片化对政府监督的危机与转机[J].现代情报,2014,(6):48-51,55.

[5]桂钰涵.新媒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以互联网为例[J].今传媒,2014,(4):114-117.

[6]周瑞华.培养大学生良好信息素养,防治校园网络信息污染[J].网络财富,2010,(1):140-141.

[7][安全圈]群主倒霉咯[eB/oL].http:∥/2016-06/01/content20376557.htm,2016-06-27.

[8]张雁影.“微内容”环境下谣言生成的社会原因及其治理[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4,(6):29-32.

[9]2016年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工作推进会[eB/oL].http:∥/showmore.php?tkey=&bkey=&docid=1490043,2016-06-27.

[10]邱燕燕.网络信息的分类及对策[J].图书馆论坛,2001,(2):74-76.

[11]艾文婧.微博平台的信息碎片化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环境治理信息篇2

关键词: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环境信息披露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5-0005-02

在经济和科技都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生态环境却日益恶化,环境污染也日渐加重,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人们在各个范畴内都越来越关注环境问题。同样的,会计界也开始关注如何将环境问题纳入到会计核算的范畴中。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以及社会公众要想了解一个企业的环境现状以及企业所存在的问题,其主要途径就是通过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加强环境信息的披露还可以提高企业所的信息的质量,信息使用者可以借此更好地掌握企业更详尽的环境情况,这也有助于企业的良好发展。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在中国的经济建设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是中国企业的先锋模范。因此,国有企业对环境信息的披露状况也会为同行业的其他企业起到一个带头作用。所以,要提高中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质量,加强中国国有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是首要任务。但是,目前中国有部分的国有企业并不重视其环境信息的披露,这也导致了一些严重的后果。例如,中国石化集团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自今年以来便存在着超标排放废水、超标排放废气、堆场粉尘污染、危险废物“三防”措施不落实等多项污染环境的行为。而在2011年时,中国石化集团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就深陷“污染门”,五年所欠缴城市污水处理费高达8000万元,其对环境信息的披露,也存在多处不实的报道。由于南化公司对环境信息披露的不重视,以及其对环境的继续污染行为,南京市环保局正对该公司水污染、大气污染等违法行为立案查处,预计南化公司多项污染环境的行为将共处罚金101万元。这不仅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也为其他非国有的企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影响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公司治理结构也是很关键的一个因素。加强中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质量可以通过健全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这一途径来实施。

一、股权结构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

王治平(2011)认为,中国国有企业的第一大股东基本上是国有股,并且所持股份额要远远高于其他的股东,国有股权处于一种高度集中的状态。根据有关的统计资料显示,在中国已经完成改制的国有企业中,国有股权所占的比例仍然在70%以上。通常情况下,股权的集中程度越高,控股股东对企业的控制能力也就越强,对信息的生成以及披露进行操纵可能性也就越大,这就可能会对环境信息披露的水平造成一定的影响。在中国这种“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下,多数的中小股东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人,真正的控制权还是掌握在第一大股东的手上。在这种情况下,处于控制地位的第一大股东很可能会通过控制企业的董事会,做出对自身利益有利的决策,从而侵害中小股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行为。由于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其经营的目标为利润最大化,如果企业将环境成本列入考虑因素的话,总成本就会增加,就会使得利润降低。目前,中国环境信息的披露还处于自愿披露的阶段,并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对环境信息的披露。因此,一些企业为了保证其利润的实现,可能不会对环境信息进行披露。控股股东为了实现其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可能会利用其控制权,避免披露那些会对企业利润实现造成不利影响的环境信息。

二、独立董事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

独立董事是独立于企业的管理层以及股东,专门为了对经营者起到监督、制衡作用而设置的,独立董事应当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并且懂得如何遵守环保法规。独立董事能够督促企业遵守信息披露的要求,从而提升信息披露的水平。从理论上讲,独立董事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而去积极主动地履行其监督管理层的职能。但是,由于中国国有企业存在着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问题,大股东很有可能会凭借其优势地位来排斥独立董事,限制独立董事在企业内的作用,而仅仅是将独立股东视为政策制度的配套品,将其视为董事会的顾问,这就形成了独立董事“顾问化”的现象。这种情况大大削弱了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使得独立董事无法完全履行自己监督管理层的职能,这就会增加企业管理层为了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而进行环境信息披露舞弊的可能性,从而降低了环境信息披露的质量。

三、监事会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

企业设立监事会的主要目的在于防止董事会、经理,从而损害企业和股东的利益。监事会代表股东大会行使监督职能,其监督权有助于减少企业的董事以及经理人员利用其所掌握的信息优势违反股东和企业整体利益的行为。张少云(2010)研究指出,在企业中,监事会和董事会应该为相平行的企业机关,两者应当同时对股东大会负责。然而,中国的《公司法》并没有授予监事会真正有力的、独立的监督权。在公司治理的实践过程中,监事会的职能更是被有意无意地弱化了。虽然,企业都按照法律的规定设立了监事会,但是其监事会往往是处于一种有名无实、形同虚设的状态,并没有办法真正行使其监督职能。在这样一种监督职能弱化的情况下,就使得对环境信息的披露有机可乘,避免披露出对企业不利的环境信息,从而导致环境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可靠性降低。

四、激励和惩罚机制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

目前,中国企业的治理方法主要是通过对企业“三权分立”的机制建立来防止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的舞弊行为和经营决策的重大失误,为此就需要建立一系列的激励和惩罚机制来制约管理层的行为。由于中国国有企业管理层的薪酬直接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制约,使得股东难以对管理层的薪酬形成有效约束,管理层的薪酬水平也并没有直接与其经营管理的业绩相挂钩,从而造成了管理层的收入报酬水平与管理层的努力程度、企业的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严重失衡。同时,国有企业职工的薪酬水平也没有与市场接轨、没有与经济效益相挂钩,没有形成良好的约束和激励机制。这种缺乏约束和激励的机制对环境信息的披露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如果没有合理地对环境信息进行披露,导致环境信息披露的质量降低,不会受到相应的惩罚,那么管理层就会忽视环境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如果对环境信息进行了合理正确的披露,也无法受到相应的奖励,那么很可能就会产生一种披露与否都无所谓的心态,这也不利于环境信息的披露。

五、完善公司治理、加强环境信息披露的对策

1.完善企业的股权结构。谢新安(2010)指出中国的国有企业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股权多元化的建设:一是要加快发展包括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在内的非国有经济,为国有资本的转让和流动创造市场条件;二是要大力引进国内外的资本,通过这种方式,改变现有的国有企业“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从而实现股权的多元化。由于多元化的股权结构还可以使得多数股东获得监督企业管理层的动力,从而减少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在决策表决时,应采用一人一票制,而不能仅仅是根据股东所持股份的多少来决定投票的票数,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公平,使得中小股东与大股东拥有同等的表决权,从而提高环境信息披露的水平。

2.完善企业独立董事制度。国有企业应当确保独立董事的法律地位,使得独立董事与其他董事地位相同,享有同等的知情权,这样可以防止其他董事,危害中小股东的利益。在选拔独立董事的时候,要选择同时具有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的人员,利益相关者要回避,这样才能保证独立董事的选拔公平公正,才能保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使得独立董事能够履行其监督管理层的职能,从而降低环境信息披露舞弊的可能性。

3.加强监事会的建设。国有企业可以通过吸收除股东和企业职工以外的外部监事进入监事会;监事会的专业水平可以通过增加监事会中专业人员的比例来以提升;监事会人员应当由股东大会来决定,并相应地给予监事会不受董事会和经理层所约束的权力,从而提高监事的独立性,以加强监事会对管理层环境信息披露行为的监督能力,最终提升环境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可靠性。

4.建立健全的激励和惩罚制度。国有企业可以通过制订多元化的薪酬方案和合理的激励与惩罚计划,使企业的经营者的薪酬水平和企业的经营业绩相挂钩。对于合理、真实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还应该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对于在环境信息披露时进行舞弊的,应该给予惩罚,从而提高环境信息披露的质量。

总之,要使企业能够自愿的,按照国家规定的,高质量的披露环境信息,国有企业就应当充分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完善国有企业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完善企业的独立董事制度;强化监事会的建设,加强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建立健全的激励和惩罚制度。要使企业明确地认识到只有按照法律法规,认真履行社会责任才能使得企业获得长远的价值,从而使得企业能够自愿的、高质量地披露其环境信息。

参考文献:

[1]吴凡,卢阳春.中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经济体制改革,2010,(5):67-71.

[2]王治平.中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模式分析与对策研究[J].企业战略,2011,(3):22-23.

[3]张少云.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研究[J].经济视角,2012,(2):47-49.

环境治理信息篇3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教育信息化学习资源库学业评价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x.2017.03.026

abstractSubjectteachingmustbeintegratedwitheducationalinformationmediatokeeppacewiththetrendoftheinformationage.theinformationalenvironmentofeducationandlearninginthe"teachercentered"problembasedon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teachingbythesingle"teachercentered"to"leadingmainbody"combininglearningmode;teachingresourcesconstruction,shouldnotonlyattachimportancetomaterialresourcegrouptobuildsharing,inordertobemorematerialresourcesasanintermediary,interpersonalcybersourceandsocialcognitiveresources,exploretheinnovation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teachingunderthebackgroundofeducationinformatizationfromlearning,resourceconstruction,academicevaluationandfacilitiesetc..

Keywords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teaching;educationalinformatization;learningresourcelibrary;academicevaluation

教育与信息化融合是时代趋势。当前,国际教育信息化突飞猛进,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往高端化、精细化发展。我国把教育信息化提到战略高度,《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为了顺应国内外教育信息化潮流,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存在的“教师中心”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及学生综合素质,本文拟探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问题。

1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研究述评

教育信息化重视培育学生信息素养,强调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开发教育资源,达到优化教育过程和促进教育现代化的目的。

1.1国外教育信息化研究述评

1.1.1国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美国作为全球信息技术的引领者,特别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美国的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经历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的Cai,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期的CaL和90年代中期以来的itC,itC阶段又分webQuest和tpaCK两个子阶段。除tpaCK模式较重视教师作用外,其余模式都强调纯粹“学生中心”。欧、亚发达国家的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发展基本参照美国模式。

1.1.2国外教育信息化发展

国外通过教育信息化规划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美国于2010年3月公布了《变革美国教育:技术推动的学习》国家教育技术计划,法国公布“2012数字法国”计划,英国了教育信息化2010-2012年战略,日本于2010年“教育信息化展望大纲”,韩国《u-KoReamasterplan(2006-2015)》。

当前信息技术催生新的学习方式,如悦趣学习、学习分析、电子书、个性化网站等。国外通过信息化规划,为教育信息化提供良好的软硬件基础,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这些举措值得我国借鉴。

1.2国内教育信息化研究述评

1.2.1我国教育信息化述评

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和西方国家类似,但其发展的进度与特征则稍有不同。高等教育从1990年代末至2003年基本完成教育信息化l展的硬、软件基础设施建设。2003年以后,我国教育信息化迈入第二阶段,强调教育信息化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以提高教学质量。

我国学者对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理论的研究有特色有成果,如南国农倡导的“电化教育―信息化教育”研究体系,祝智庭关于教育信息生态学的研究和他所提出的协同学习理论;黄荣怀关于移动学习领域的研究和teL五定律等,[1]都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1.2.2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信息化整合研究述评

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合,是指通过把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以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新型教与学方式,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有效完成教学目标。信息化环境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方面,冯国芳提出了大学生的德性素质、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的培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整合的目标取向;[2]周春燕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应该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网络教学、社会实践为必要补充的综合性、开放式的教学新模式。[3]学者们侧重于从教学策略方面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化问题,而对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如何进行人际网络资源和社会认知网络资源建设,以及如何改革学生学业评价方式等问题缺少思考和对策。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环境下,促使诸如慕课(mooC)这些高端的教学方式走进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但目前只有部分综合实力强的高校有条件实施慕课教学方式,多数院校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

2.1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学习方面的问题

抽样调查表明,[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的突出问题有:(1)教师中心。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常用的教学方式”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选择“讲授法”的占62%,学生选择“讲授法”的占70%,而学生希望老师采用“讲授法”的仅占10%,“探究式”的占34%,“讨论式”的占40%。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的状况与学生的期盼反差很大,学生强烈要求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方式,由v授法转为民主型的探讨式。(2)知识本位。“知识本位”在学生中普遍存在。如在问到学生请教同龄人学习的内容时,对“专业知识、价值观”等7个问题的选择,排在前3位的是专业知识、社会知识和网络知识,而“价值观”排在第5位,“思想”排在第6位,反映高校学生重视知识学习而轻视思想政治修养。

2.2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业评价方面的问题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学业评价普遍存在以下问题:教师中心,偏重知识,评价主体与标准单一,强调终结性评价。其表现是注重学生学习的认知层面评价,以封闭式的笔试为主,偶尔有开放式的考试,忽视对学生情感与行为的评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与思想觉悟三个方面的素养。

2.3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学习资源库建设方面的问题

全媒体时代使“90后”更乐于使用移动互联网终端享受网络信息的推送。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我国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互联网使用率超过96%。网络学习已是大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但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未能鼓励师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网络学习资源库的建设,或是网络学习资源库建设的“碎片化”现象。

3教育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是在新型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采用“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基于教育信息化环境,构建适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模式、学生学业评价方式及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特色,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实效性。这种创新要使课堂教学系统中的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发生变化。

3.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教学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命在于教育能真正触动学生的灵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对半课堂和十分课堂为例:

(1)对半课堂。对半课堂就是围绕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思想觉悟三维教学目标,一节课中,教师宜用一半的时间帮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培养能力和引导思想觉悟,另一半时间则交给学生,或围绕问题进行“头脑风暴”,或通过网络展示主题研究成果,等等。

(2)十分课堂。通过十分课堂实施教育信息资源与课堂教学的融合。一是围绕授课内容开展“学生新闻讲评十分钟”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时政素质与辨别是非能力;二是开展服务教学目标的“课间十分精彩”自由展示活动,由学生在课前以小组合作形式上网寻找资料,利用课间十分钟用歌、舞、图、文、音、像等方式呈现。

从教育思想看,对半课堂、十分课堂转向了“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模式――在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突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重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教师由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转变为指导者。学生由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建构者与情感体验者。教学内容由一本教材转变为以教材为主,辅之以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学媒体既是辅助教师“教”的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与情感体验及内化的工具。[5]

3.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实践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还体现在学生的课外实践贯穿泛在学习(Ubiquitouslearning)理念,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朝着能够让学生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刻都可以获得所需任何信息的3a学习方式(anywhere,anytime,anydevice)迈进。

3.2.1主题合作研究

基于教育信息环境,要求学生开展主题合作研究,教师对学生的研究要有跟踪有引导,并通过网页展示学生研究的优秀成果。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主题研究为例,主题合作研究途径包括:(1)征集研究主题。以班级为单位,学生围绕授课内容利用网络投票征集研究主题,所选主题要有科学性、新颖性和价值性,学生组长呈报研究主题给授课教师审议和备案。(2)学生“头脑风暴”。针对研究主题,学生借助微信朋友圈等媒介,对研究主题进行探讨辩论,授课教师在线上进行引导,答疑解惑。(3)总结主题学习。学生对研究主题进行了一定时段的讨论学习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研究主题写成小论文,深化对研究主题的理解。

3.2.2时政社团实践

时政社团是以培养学生时政素质为宗旨的学生组织,同时辅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如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时政研究协会,旨在通过关注时事新闻、研究时事政策,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支持国家政策。时政研究协会每天热点新闻,由协会干事通过手机飞信或微信的方式,每天轮流给会员和所有愿意加入时政微信群的学生热点新闻;每周网络时政沙龙,对近期新闻大事进行点评;每月进行时政热点研究,采用每月研究一主题的方式研究时政热点;每学期开展时政辩论活动,通过对时政热点进行半决赛和决赛形式,让学生明辨是非,培养学生良好的时政素质。

3.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资源建设创新

泛在学习是指在无所不在的学习情境空间中,在自然的生活场景中,学习者透过情境感知设备与情境相关群体或智能知识主体,以自然的方式交互、共享和构建个体认知网络和社会认知网络的过程。[6]当前,虽然泛在学习仍处于理论研究阶段,但我们可以借鉴其理念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资源的创新建设。

3.3.1群建共享资源

群建共享资源就是从专家输送的单一信息来源的传递模式转变为由用户输送信息的多源传递模式。群建共享资源模式,可以汇集众人智慧与力量,极大地缩减资源的生成周期,提高资源更新频率,能够建设海量的、能满足个性化学习需要的学习资源。[7]

3.3.2人际网络资源

联通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在不同信息节点之间产生联结的过程。这些信息节点不仅包括物化资源,而且包括认知网络中的人。人际网络主要是基于无处不在的资源网络和通讯网络,由学习相同或相似学习内容的学习者群体构建的关系网络。[8]教育信息技术环境的学习,学习者不仅与物化的学习资源相交互,学习者通过学习资源还可以在学习者和教师之间建立动态联系,从他们那里获得新的知识。建设人际网络资源,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人与人的交互构建稳定的和可发展的社会性网络,既可以消除学习者因为仅仅是面对物化资源而产生的“孤独感”,又能促使学习者在人际网络资源中保证学习的持续进行和良性发展。

3.3.3社会认知网络资源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在与学习环境的互动中自我建构意义、共享和参与社会认知网络的过程。社会认知网络是由知识和人共同构成的网络,是在人与知识的深度互动过程中构建起来的,是在人际网络基础上建立的聚集了所有学习者的认知的智慧网络。学习资源除了作为知识的载体外,还能够成为建立人际网络的中介点,即不同的学习者可以透过资源,与学习该资源的人建立联系,组建可以无限扩展的社会认知网络。[9]学习者通过社会认知网络不仅能获取所需要的物化资源,还能找到相应的人力资源,如通过某一个学习内容,可以快速定位到这个内容领域最权威的专家或适合的学习伙伴,从他们身上获取知识和智慧,从而对学习者的学习产生莫大的帮助。[10]

在信息化时代,学习资源是有效学习的保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过程中调动师生力量,致力于群建共享资源、人际网络资源和社会认知网络资源建设,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三维目标,把所收集的资源按知识资源模块、德育资源模块和能力素质资源模块进行分类,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素质目标的教学实践活动。

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创新的保障措施

4.1建设网络学习平台及共建共享资源机制

信息时代的学习模式要求具备一套综合的学习设施,以随时随地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资源。《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高校要建设数字校园,包括建设完善的信息、网络教学、知识共享、管理服务和校园文化生活服务等数字化平台,推进系统整合与数据共享。高校可以通过建设iCt(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以便支撑学生的“三a”学习,即在学校建立iCt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家中可以通过必要的软件连接互联网获取访问的学习资源。在此基础上,高校要进一步构建共建共享理念下的区域职业院校教育资源建设创新机制。包括:(1)院校联动机制。发挥院校优势,深化院校间的合作,鼓励院校优势互补和联合发展。(2)合作同盟机制。寻求经济资助与技术支持,建立包括教育、政府、企事业的多元合作结构。(3)分层梯度发展机制。根据院校的特点,强化分层分类,实施分步进行、梯度推进网络建设模式。

4.2构建适合教育信息化环境的学业评价方式

学业评价是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手段。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重视知识积累,忽视良好情感、态度、行为的养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三维目标中,更要注重思想觉悟目标。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基于教育信息化环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业评价方式。如,通过建设网络平台,联合社区、家庭和学校,让社区、家庭和学校共同参与对学生的品行评价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由以往使用纸质的、我恢识考查的学业评价模式,改革为考察平时行为为主、考查理论知识为辅的模式,即借助网络设置主题,让学生在网络中讨论,并上交相应的作业,教师借鉴档案袋评定和苏式提问研讨评定方法,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实施过程性、多元性、形成性评价,科学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

正确的方法是取得成功的前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着眼于“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模式,从课内教学、课外实践、资源建设等方面有所创新,并从教育信息环境和学业评价方面进行革新,实现教育信息化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教学质量及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7):8-31.

[2]冯国芳.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整合的目标取向[J].教育探索,2010(12):134-137.

[3]周春燕.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23):68-70.

[4]李坤凤.互喻文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调查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81-186.

[5]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课程・教材・教法,2014(2):58-67.

环境治理信息篇4

   关键词: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现实意义

   1.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有利于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一项新的制度,该制度在各国正处于探索和发展的过程中。从环境信息公开产生发展的历程和趋势中可以看到,环境信息公开,或称环境信息披露,是指拥有相关环境信息的主体,以维护人类可持续的、健康的生存发展环境为目的.依法将其掌握的环境信息以相应形式向公众或有环境信息需求的客体公布的做法。而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则是有关这一做法的一系列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总称,包括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机构、组织,及思想文化、风俗习惯等等。

   国际上确立和发展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标志是《奥胡斯公约》。1998年6月25日欧洲经济委员会在丹麦的奥胡斯召开了第四次全欧环境部长会议,会后36个欧洲国家签署了《奥胡斯公约》。该公约保护了公民获取信息,参与决策和诉诸法律的权利,以及保证现代人和后代人生活在一个足够健康和舒适环境中的权利。

   如今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方面有所建树的国家主要是《奥胡斯公约》的签字国和缔约方。如罗马尼亚把环境保护方面的公众参与、公开信息和提高公众的意识问题作为政府的工作重点。美国的电力行业企业S02排放、治理和交易的信息均完全向公众公开。荷兰政府通过“环境管理法案”,强制要求污染严重的企业向政府报告详细的环境行为信息。挪威于2004年初正式实行《挪威环境信息法》,该法规定政府机构、法人和自然人在收集、提供环境信息方面的义务和责任,违者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目前.各国正在积极探索环境信息公开的法律法规、机构组织、内容方式及相关思想文化建设.推动环境信息公开由一种新的环境管理手段发展成为一种新的环境管理制度。 

   2.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现实意义

   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这一做法顺应了今天全球公共管理的变革浪潮.反映了全球治理和公民社会的兴起,它本身正是这一系列新理论和新变革在环境管理领域的具体表现。

   2.1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是治理理念的具体体现 自20世纪9o年代以来.“治理”概念日益成为新公共管理的核心概念,标志着政府管理含义的变化,表明一种新的管理社会的方式。按照全球治理委员会1995年发表的一份题为《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研究报告中所作的界定,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或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与传统的行政管理相比,治理有如下特征:其一,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参与管理的主体已不只是政府部门,而是包括全球层面、国家层面和地方性的各种非政府非营利组织、政府间和非政府间组织、各种社会团体甚至私人部门在内的多元主体的分层治理。其二,治理客体的扩展。公共治理涉及的领域很广,包括国家政权治理、公共事务管理与服务、公共部门自身的管理、各种社会组织和团体的管理等,特别突出的是,全球公共问题和公共事务的治理也内含其中。其三,就管理过程而言,治理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治理的实质是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合作。其四,治理还意味着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

   治理理论的兴起极大地促进了公共管理的变革,同时也带来环境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一系列创新发展,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就是其中之一。它包括:环境信息公开中政府权限及实施方式的变革;环境信息公开中非政府组织、企业、公众地位作用的重新认识等等。 

   2.2环境问题的特性决定了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建立的必要性环境问题具有流通性、复杂性,一旦造成环境污染便很难再恢复原状,所以其造成环境污染后,往往会由更多无辜的人来承担环境污染的后果。环境的这一公共物品属性客观上要求在环境这一公共事务领域内要有更多的力量来参与解决,这也是要求环境信息公开的基础。环境信息的公开会使承担环境污染危险的公众对污染企业或个人进行监督,公众舆论会促使政府加强对污染企业或个人的环境管理,防止更大的污染事故发生,从而促进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3环境信息公开顺应公众参与的客观要求环境管理中的公众参与是指公众以个人或团体的方式参与环境管理的设计、监督、实施,包括政府和企业增加透明度和公共性,并给予个人发言权。公众参与环境决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环境问题是社会公共问题,环境保护活动的开展涉及不特定多数人的利益,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尤其是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而实现这种合作与参与的一个基本前提便是公众对相关环境信息的获知。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目的是要让公众在环境管理体系中起到促进与制衡的作用,知情的公众必然要求在环境信息方面享有对称的权利,要求政府公开相关信息。 

   2.4环境信息公开有助于环境决策的科学与民主在环境保护领域,环境问题具有未知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对于负有环境保护职责的政府来说。只有切实掌握环境状况特征和变化情况,才能做出科学的分析决策。对公众而言,知情的公众对问题更敏感,更善于对政府或企业的决策者的假设提出质疑,也更可能组织起来推动社会和政治变革。对消费者而言.充分的环境信息能够帮助消费者避免或减少自己可能受到的伤害.也可以避免或减少由个人行为引起对他人造成的环境损害。对民间团体和组织来说,信息是决定其发挥作用和影响大小的关键。而企业则需要各种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信息来实现最大化企业的利润于是政府的科学决策就取决于与公众、消费者、企业等利益相关者的信息互动。 

   总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在今天出现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目前也同样面l临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作为环境管理的一种新方法,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将有助于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建设和环境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ourGlobalneighborhood)[m].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 

环境治理信息篇5

关键词:自主治理理论环境自约束管理自愿性环境协议环境信息披露

近年来,环境问题不断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从以往环境管制的经验来看,传统环境管理工具主要集中于政府和市场层面,如今看来,基于外部性理论的政府强制性管制手段和基于产权理论的市场性手段都已频频亮起红灯,环境管理进入瓶颈期,迫切需要新的理论予以指引。有些学者突破了传统环境管制的思维,从自主治理理论入手,找到了环境管理的另一条路径:环境自约束管理。本文拟对其展开论述,并提出相应对策予以完善。

一、自主治理理论及环境自约束管理分析

(一)自主治理理论的主要思想。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莉诺・奥斯特罗姆首次在《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一书中提出自主治理理论,她以公共池塘资源为研究对象,从影响理性个人策略选择的四个内部变量、自主治理的三个难题以及自主治理的具体原则三个方面阐述了自主治理理论的核心内容。埃莉诺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实地考察了大量的公共池塘资源案例,足迹遍布了日本、瑞士、西班牙等各个国家,发现在小范围的公共池塘治理中,存在着一种既非强制执行又不需要划定产权的非正式制度,在这一制度中,池塘资源占用者在长时间的相互沟通中建立信任,自发组织,自觉遵守制度中的各项规则,并由参与者相互监督。在这种公共池塘自主治理模式中,在信息充分沟通的前提下,制度供给、可信承诺和相互监督三个环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自主治理体系,最终体系中的参与者将传统“利己”的个人行动变为“利他”的集体行动,个人帕累托最优趋向于集体帕累托最优。

自主治理理论打破了传统“经济人”“理性人”的假设,用实证的方法验证了在一个小范围内,相互依赖的委托人通过不断交流,彼此之间达成了一种非正式制度下的共识,相互依赖,彼此信任,摒弃了“搭便车”等机会主义行为,选择了相互合作、相互监督的一种自主治理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涉及两个过程:第一,系统内各个参与者是自愿组织起来的,不是被动强制而是主动参与;第二,各个参与者要互相监督,这是自主治理顺利进行的保障。

(二)自主治理理论下的环境自约束管理分析。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注定了环境保护是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同时,环境资源又属于非排他性和竞争性的公共资源范畴,企业在消费环境资源、取得利润效益的同时,其环境成本由全社会承担,这就造成了环境资源管理的三大难题:“公地悲剧”“囚徒困境”和“集体行动逻辑”。传统的理论也曾试图解决这些问题,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例如产权理论主张用市场的手段,将环境资源私有化,通过环境产品的交易市场来促使企业在考虑环境成本和效益的前提下进行环境管理。外部性理论认为,企业环境行为具有负外部性,必须通过国家的强制性手段来规范企业的环境管理。但是在现实情况中,由于信息不完全、监督成本过高、产权不明等问题,最终导致了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

在政府手段和市场手段都束手无策的情况下,埃莉诺通过对公共池塘资源模型的研究,探讨了自主治理模式的可行性。将埃莉诺模型中小范围的公共池塘资源扩展到大范围的环境保护中,便催生了环境自约束管理模式。自主治理理论认为,企业可以仿照公共池塘治理模式,以一n非正式的制度自愿组织起来,采取环境自约束管理方式,与政府、市场和社会公众达成共识,将被动的环境行为变为主动的自愿的环境管理,并自愿接受体系内其他主体的监督。这种环境自约束管理模式既克服了环境资源的过度消费,同时也降低了企业间的沟通成本和监督成本,削弱了传统理论中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信任危机,提高了环境管理的效率,并提升了企业的行业地位和口碑。

二、自主治理理论下的环境自约束管理工具

自主治理理论的提出,为破解环境治理难题提供了一条新的解决路径,不仅在公共事务管理领域掀起了一场自主治理的浪潮,在企业环境管理方面也涌现出了诸如自愿性环境协议和环境信息披露等新型的环境自约束管理工具。

(一)自愿性环境协议。自愿性环境协议是在政府的引导下,鼓励企业自主参与环境资源管理的一种方式。目前,各个国家和地区对自愿性环境协议的定义和名称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就是指工业行业或者单个企业与它所在地区的政府或者相关机构自愿签订的一种环境协议。企业与政府部门经过协商,在政府的财政支持下,企业承诺会遵守协议的相关规定,节能减排,在规定期限内达到协议最初设定的具体环境绩效目标。自愿性环境协议不具有政府强制力,是在企业与政府彼此信任的前提下实施的。

自愿性环境协议自提出后便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目前包括我国以及日本、荷兰等许多国家,都在实践并发展这项新型的环境自约束管理工具,其中日本是最早开展实践的国家。1964年日本的“防公害协定”是自愿性环境协议的雏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改进,日本的自愿性环境协议已不仅仅是弥补政府环境监管的工具,更成为了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荷兰是较早运用自愿性环境协议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1989年颁布了第一个《国家环境政策计划》,要求企业与政府之间采用一种新型的自愿合作方式完成环境目标计划。1992年在荷兰政府的鼓励下,44份自愿性环境协议成功签署。此后,荷兰民间组织和各行业企业又自发组织了多轮自愿协议签订,内容涉及气候、土壤、水质等各个方面,并且覆盖了工业、农业、渔业、第三产业等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据统计,仅二十世纪后半叶到二十一世纪初的十几年时间里,自愿性环境协议给荷兰的国民生产总值带来了高达7亿欧元的经济效益,并且使其环境质量得到了极大改善。

相比于国外,我国的自愿性环境协议起步较晚,直到2003年才引入到企业环境管理中,主要发展历程如表1所示。

从我国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自愿性环境协议在不断的实践和发展中迅速覆盖到全国范围内的各个行业领域,成为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之一。

(二)环境信息披露。自主治理理论强调了互相监督的重要性,有效的监督能保证体系内主体之间的可信度,能使自主治理体制良好地运行下去,从这一点来看,企业作为环境自约束管理行为的主体,必须自愿接受体系内其他主体的监督,保证信息的完全性,才能保证环境自约束行为取得良好的效益。各个国家基于自主治理理论纷纷采用了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所谓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是指企业将有关的环境信息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在资本市场上以自愿的方式进行披露,并接受来自政府、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以增加利益相关者对上市公司环境自约束行为的了解,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形象,并在无形中激励企业变被动为主动,自觉承担起环境管理责任,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欧洲国家是制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的先驱,欧盟各国在欧盟法的指导下,从自身国情出发,制定了不同的环境信息披露相关规定。如荷兰政府规定,重污染企业有必要环境信息报告,主张以一种强制性手段,刺激并鼓励相关企业披露环境信息;英国环境部颁布了诸多规定和优惠政策,希望以一种非法律手段引导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废气废物排放情况;除此之外,瑞士、挪威、法国等也在各自修正的会计立法中,提出鼓励企业自愿披露环境信息的条文。日本环保工作的开展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环境信息披露制度也比较完善。从1997年《p于环境保护成本的把握及公开的原则的规定》颁布后,一部分大企业率先开始自愿公布环境信息以及采取的环境管理制度,到2007年《环境报告书指南2007版》的,环境信息披露的标准和格式已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自愿的环境信息披露方式,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

我国为全面应对环境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绿色发展,促进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在2006―2016年十年间颁布了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及环境信息披露相关的一系列法规制度和条文,主要发展历程如上页表2所示。

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体现了各国政府、企业和民众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不论信息披露的最初动机是属于政府强制还是企业自主自愿,都是环境管理模式的一大突破性进展,在信息披露的同时加入民众及社会团体的监督机制,是实现真正全民自主治理环境的关键性一步。

三、自主治理理论下的环境自约束管理的局限性及完善对策

自主治理理论在缓解公共资源过度消费,应对生态环境污染难题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为经济飞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环境自约束管理模式。它突破了环境管理模式中政府与市场非此即彼的缺陷,大大降低了信息沟通成本和监督成本。但是由于自主治理理论本身适用条件的严苛性,导致环境自约束管理的发展也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建立利益相关者沟通渠道,修正信息不对称的局限性。埃莉诺的自主治理理论是在实证考察了大量的小型公共池塘资源后,在严密的逻辑推理基础上提出的,她着眼于在小规模范围内建立一种自主治理制度,认为小规模范围中各方利益相关者会通过长时间的相处和充分的信息交流,建立信任,最终达成共识,这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小国寡民”社会状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当小规模公共池塘扩展到大范围地区资源环境,小而稳定的社会条件要求很难实现,这就导致了体系内的各方参与者,由于沟通方式、地域距离等约束不能实现信息的完全交流,信任危机随时会发生,进而对自主治理制度的延续和发展产生影响,进而导致环境自约束管理达不到相应的效果。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自愿性环境协议管理工具需要在体系内建立一种高效有序的信息交流平台,完善利益相关者的沟通渠道,使参与自主治理的各个主体都能及时反馈有效信息,以达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环境管理工具失灵。

(二)赋予企业选择权,修正集权政治制度的局限性。自主治理理论强调了自主治理制度的建立需要外部环境的极大包容性,也就是说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在内的其他主体,要给企业足够大的自力,鼓励引导企业自主自愿进行环境自约束管理。我国一直处于“强政府”状态,政府处于经济社会生活的主导地位,传统的集权政治制度是自主治理制度发展的一大障碍。要打破企业和政府“领导”与“被领导”的传统定位,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转变治理思维,将更多的权力下放给市场和企业,在把握宏观经济环境走向的前提下,支持鼓励企业进行环境自约束管理,对自主治理体系中非正式规则的合法性给予认可,在资金、政策、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从“领导者”变为“参与者”,与企业建立一种新型的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

(三)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修正自主治理模式中机会主义行为的局限性。埃莉诺在研究公共池塘资源系统时,强调了制度供给、可信承诺和相互监督是将个人“利己行为”转变为集体“利他行为”的三个关键环节,其中监督环节是保证制度供给和维系可信承诺的基础。在企业环境自约束管理模式下,社会公众和组织起到了关键的监督作用。但是在当前的经济环境大背景下,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还不强,参与度不高,助长了自主治理体系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因此,政府部门和企业应加大环保工作宣传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公众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加强企业、政府和社会组织团体之间的联系,促进共同合作,互相监督,提高环境自约束管理水平,真正实现全民参与,实现又好又快的绿色发展。S

参考文献:

[1]王勇.自愿性环境协议在我国应用之可行性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6,(01).

[2]毕茜,彭珏,左永彦.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公司治理和环境信息披露[J].会计研究,2012,(07).

[3]吴新祥,范英杰.外部性理论下的环境管理工具分析[J].商业会计,2016,(18).

[4]蔡绍洪,向秋兰.奥斯特罗姆自主治理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实践意义[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0,(05).

[5]吕丽娜.公共事物治理的第三条路径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自主治理理论评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01).

作者简介:

环境治理信息篇6

摘要: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后,信息技术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维及习惯等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其为大学生营造出一种全新的媒体环境。本文以信息时代为环境,重点研究了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并指出创新应符合时代环境的要求,以实现网上和网下的交流互动;并要准确划分出信息时代环境下的教育主客体,以便以科学、合理的“教育者主导”理念指导政治教育;应在信息时代的环境要求下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以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切合大学生的实际状况。

关键词:信息时代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一、引言

支撑信息时代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互联网、数字以及移动通信等,用户通过电脑与手机等传播平台获取这些技术所提供的相关服务与信息。大学生的性质决定其受信息时代的影响最为广泛。因此我们应着重研究信息时代对大学生造成的一系列影响,并准确认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面临信息时代时所遭遇的机遇及挑战,进而有效改善高校的育人环境;怎样在信息时代的大前提下有效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并实现教育方式的创新,进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拥有较强的针对性及有效性,是当前高校管理人员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科学把握信息时代环境的新特点,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1.信息时代下的教育环境

信息时代下的新媒体教育环境和传统环境相比较虽大的特点是具备虚拟性。具体是指将现实的人或事物通过信息技术虚拟化后以数字的形式展现在传播平台。虚拟性、大容量信息性和互动性以及突破时空限制性等糅合在一起,形成了新媒体教育环境的特性,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造出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发展环境。

2.信息时代环境下的高校育人方式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应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和发展而不断创新。大学生作为接受信息时代最前沿的人群,其思想素质将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因此高校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使其符合时代的要求。信息时代环境的构成因素可看做是由现实的人和事物虚拟得来,同时也对其有所延伸。因此环境在信息时代具备虚拟和现实两大特性,而构成新媒体环境系统的要素则是虚拟和现实两大世界的交互影响。虚拟世界来源于对现实世界的虚拟化,其所出现的任何问题都在现实世界中有所对应,其解决方法也必然要从现实世界中寻找。但是虚拟化不等于复制化,因此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不等于现实世界的“数字版”。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方式创新,就必须要以新兴传媒技术作为传播途径,以实现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渗透以及转化等。虚拟与现实的连结、网上与网上的交互,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创新的思想支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营造客观学习环境时应将参与教育活动的主客体考虑进去,并重视其思想观念的培养,进而使政治教育在信息时代也能发挥出育人功能,同时也为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创新提供新理念。

三、信息时代环境下的教育关系及教育理念的转化

1.教育关系发生的转化

处在信息时代的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是虚拟主体的交往活动,但却具备一定差异性,差异性使虚拟主体在活动中出现主动引导和被动追随两种状态,即出现活动的主客体。和传统观念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相比这种新型活动关系具有一些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点:一构建特有情境。在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下,教师和学生这对教育主客体关系必须处在特定情境中才能得到体现,也就是将教师和学生的身份、人格、角色以及地位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虚拟化,并把虚拟结果体现在特定情境下,并突破现实身份和地位的限制,因此信息时代环境下的教育关系转化要因时因地完成。二做到动态应答。信息时代环境下的高校政治教育主客体必须要在相互应答的基础上建立关系,即教师发出的信息要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接受,若教师发出的教育信息没有得到学生的积极应答,则教育主客体关系将不能实际形成。信息时代环境下的高校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信息在此环境下具有自由选择、自由流动以及身份隐匿等性质,因此教育关系也在不断变化中。教师是传播政治教育信息的主体,学生的接受教育信息的客体,两者的主客体关系在相互适应和相互促进以及相互转化的过程中,不断发生着演变。

2.重视教育理念的改变

信息时代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进行关系理念转变,即就是转变以前以教育者为主体的理念,避免走灌输教育的老路,并在正确理解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基础上,使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有效发挥,进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完成方式创新。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准确定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主客体关系,要营造出一种平等互动的教育关系,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顾及学生的思想与感情,并在平等的基础上和学生进行一对一谈心和思想交流,决不能采取“一厢情愿”的强硬方式,进而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现出“教学相长”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信息时代环境下有了新的要求,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具有搜集信息、信息以及反馈信息的平等权利。教育者在向受教育者传播思想政治知识前,要有选择性的挑选一些内容进行加工,并使用一定教育方式激起受教育者的学习热情,使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得到真正体现;教育者应掌握进信息时代环境下教育活动的传播体系,并运用信息技术将教育内容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表现出来,再使用生动灵活的语言传授给受教育者。高校政治教育的形式应具有足够的吸引力与感染力,使活动双方在交流的同时自觉自愿的完成教育活动;高校政治教育在模式上要具备“柔性化”特点,要易于被受教育者认同和接受,进而将知识应用到日常行动中。同时也使教育者树立起极具亲和力的形象,也使其话语权和主导地位得到有效巩固。

四、信息时代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建立一定的保障体系,并和大学生的实际相切合

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体系的改革,完整的保障体系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符合时代要求、取得成效以及不断进步的重要保证。所以,我们应致力于多层次及多维度保障体系建设工作,其主要体现在:一做好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管理及引导工作。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具有无序性和随意性以及即时性等特点,同时信息传播的面非常广泛,因此大学生接收的信息往往优劣并存、难辨真假,大学时代正是学生形成“三观”的关键时期,不良信息横行将使大学生的“三观”受到严重影响。二重视信息时代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主体选择。其领导主体应是学校党委,并由党委指派领导负责具体教学,并调动党(团)、宣传以及后勤等各级学校部门参入其中,并允许学生会、研究生会以及一些学生社团加入管理,使管理体系得到完善。三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大学生处在信息时代环境下,其思维方式、心理活动、行为习惯、说话风格等都出现了较大转变,这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创造了新难题,同时也意味着高校必须加快建设一支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团队。四应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应用信息技术的物质保障。信息传播特点使得大学生接受的网络信不全是积极健康的,一些垃圾信息及西方意识也随着网络传递到大学生思想观念中,因此我们应重视高校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通过“红色网站”以及校园BBS等网站的建立,向大学生传递符合社会主义理念的健康信息。

小结

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作为具有主导地位的教育者在应对机遇与挑战时应具备积极的态度,并通过理念的转化和方式的改变将信息技术充分应用到教育活动中,使政治教育和其他教育专业实现资源共享,进而充分发挥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海红,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研究对策[J],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2]梁文闻,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4期

环境治理信息篇7

【关键词】整体性治理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整合策略

一、整体性治理理论

1、定义

整体性治理理论是目前在西方最为推行和前沿的治理理论,希克斯在其著作《迈向整体性治理》(2002)中将整体性治理理论定义为政府机构之间在充分沟通与合作的条件下,达到有效的协调与整合,使得彼此的政策目标能够连续一致,政策的执行手段能够相互配合,创造相互强化的效果,达到没有间隙的合作治理。波利特在其发表的《联合性政府》一文中认为整体性治理是一种通过横向和纵向协调的思想与行动来实现预期利益的政府治理范式。简言之,整体性治理理论是以政府内部各层级机构、部门的整体性运行为出发点,强调预防、公民需求和结果导向,充分重视信息技术在治理当中的重大作用,通过在政策、规章、服务和监督四个方面的层级整合、功能整合、公私部门整合,达到整体性的治理效果,为公民提供一站式无缝隙的单一窗口服务的新兴治理理论。

2、问题指向

碎片化与棘手性是整体性治理理论所面临和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希克斯认为,以往根据功能将政府划分成了各个部门,部门之间呈现高度分化的状态,以至于难以有效地解决越来越复杂的民生问题,整体性治理则是要解决这一问题。他认为,整体性治理所指的碎片化是“专家之间因为缺乏协调所导致的结果”;“碎片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有无数种问题的来源,必须在完善设计的整体性治理当中才能准确的知道它的由来”。韩保中则认为“碎片化是指不同功能及专业的机关间,缺乏沟通、合作与团结,导致各自为政的局面,无法有效处理共同的跨界议题,造成政府机关个别或整体政策目标执行时的失败”。棘手性是整体性治理的一个挑战方向。希克斯指出“人民有许多联合性的难题(Joined-upproblems)……,这些难题并不是按照专业、功能或机构的边界发生的”,“解决跨部门边界(Boundries)的复杂难题,需要新的途径”,“棘手性是指许多民生问题跨越了数个部门的边界,导致很难以单独的某个部门独自解决的情形”。按照他的理解,棘手性的问题是跨越部门边界的、是具有联合性质的不能以单一部门的力量解决的,因而整体性治理需要以此来作为努力的方向,找到解决这些棘手性问题的对策。

3、核心概念

(1)目标与手段相互增强。希克斯认为单纯的跨界合作并不能构成整体性治理,要分辨一个政府的管理形态是否为整体性政府需要从目标和手段两个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程度来判断。他以组织机构的政策目标和手段是否相互增益将政府的治理形态分为渐进式政府、领主式政府、整体性政府、碎片化政府和协同型政府五种,而整体性政府要求的则是达到目标与手段相互增强的效果。

(2)信任与责任。希克斯认为在政府组织之间建立信任是整体性治理所需要的关键性整合,没有信任的相互合作和协调是不可能成为现实的,即使成为现实也是不会长久的。因此,建立信任的相互关系对于构建整体性治理战略非常关键。同时,希克斯认为责任感是整体性治理当中最重要的,这里的责任感包括了诚实、效率以及有效性(或项目责任)三个方面的内容。诚实主要是指在涉及公款使用的时候应当遵守规矩;效率主要涉及在提供公共服务时,政策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有效性(或项目责任)指的是行政人员应对其行政行为负责。

(3)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整体性治理理论的重要治理工具,也是整体性治理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其快速发展为整体性治理的实现奠定了基础。邓利维认为,数字时代的治理核心在于强调服务的重新整合,整体的、协同的决策方式以及电子行政运作广泛的数字化。因此,整体性治理理论把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作为治理的手段,整合不同的网络支撑技术、网络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简化基础性的网络程度和步骤,从整体性目的出发,力求建立一个统一、标准的信息平台,简化政府治理的程序,实现轻松快捷、资源共享的在线治理模式。

(4)协调整合。希克斯将整体性治理中的整合分为两个维度进行了阐释,一个是政府的组织构架与形态,一个是政府运作。在政府的组织构架与形态上的整合包含治理层级的整合、治理功能的整合以及公私部门的整合三个方面,治理层级的整合是指国际与国家层级的整合、中央与地方层级的整合等阶梯式的整合;治理功能的整合是指将具有不同功能的各部门进行整合;公私部门整合是指将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非营利性组织进行整合。在政府运作层面则包含了政策、规章、服务和监督四个方面的整合,政策整合主要包括政策制定、政策内容、政策评估以及政策过程的整合;规章整合是指有关个人的规章制度与公共部门的规章制度、私人部门的规章制度中的内容的整合;服务整合是指将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公共产品、供给方式以及产生的影响进行整合;监督整合则是对政策整合、规章整合、服务整合三方面的科学评估。

二、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现状

1、整体性治理视角下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1)存在政府部门之间合作不足的现象。政府部门之间合作不足主要是由于各部门、各层级之间的条块分割所导致的。部门间条块分割导致的合作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行政职能上的重叠,导致资源浪费;二是行政行为上的互相推诿,导致治理效率低下。行政职能上的重叠主要表现在各部门分别对自己所辖范围内的行政事务负责,这样就容易出现因为相互之间的信息沟通不足导致政出多门的情况;同时,不同的部门彼此之间可能目标冲突、数据不一致、标准不一,多重管理和执法最终导致人力、财力资源的双重浪费。行政行为上的相互推诿在那些职能重叠、边界模糊的行政问题上屡见不鲜,“遇到好管的事,都争着管;遇到有财政资金分配支持的事,都抢着要”,遇到难管的事则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最终导致行政效率低、信任度缺失。

(2)存在公众及其他治理主体参与不足的现象。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主体包括政府、公民、企业、环境nGo等,但是由于各种体制内和体制外因素的影响,公民、企业、环境nGo等民间治理主体在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参与程度不高、作用不明显。我国获得环境标志认证的企业数量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企业基数来说偏少,参与渠道受限、专业人员不足、活动经费有限等才是我国环保nGo在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中作用受限的主要因素,公民的“搭便车”思想也限制了其作为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主体的积极性。

(3)存在信息闭塞的现象。我国在城市生态环境治理问题上,信息不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导致的信息闭塞;二是电子政府服务系统建立不够完善导致的信息闭塞。“环境中污染物成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检测设备的技术要求愈来愈高,而多数环保部门现有的监理仪器装备严重匮乏、陈旧落后、档次低、品种少。基层环保部门情况更糟,以至于不能及时出数据;有些需要监测的项目,无能力监测,只好放弃”。网络技术的运用在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上面也显得非常欠缺,2013年环境统计年报数据显示,我国环保系统机构总数达14257个,其中部级机构45个,省级400个,地市级2252个,县级环保机构8866个,乡镇环保机构2694个,但是这些机构多数都没有自己独立的网站,有独立网站的也很少更新。

2、整体性治理视角下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政府的自利性特征。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理论学派将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员的行为纳入了“经济人”的假设,认为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员具有自利性的取向,他们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当公共利益与他们自身的利益相冲突时,他们更多选择的是自身利益。我国目前官员考核选拔的重要衡量标准是GDp,即使还有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考核指标,但GDp在其中还是占据着主要位置,这就容易导致地方政府、官员为了促进本辖区的经济增长,不惜以破坏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降低环境准入的标准,把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引进来,对他们的污染破坏行为睁只眼闭只眼,甚至干扰环境部门执法。

(2)制度建设滞后。在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中,制度建设的落后可以简单概括为法律法规制定的滞后性和模糊性以及组织管理模式的不合理两个方面。首先,我国在环境治理上的研究起步较晚,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和完善,法律数量和所涉及的范围相较于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所面临问题的难度和宽度还是有所不足,导致一些环保问题无法可依、模棱两可。其次,我国现行环保法律法规对于跨地域性的生态问题规定多个治理主体,但是没有细化主体之间的职责和义务,导致在执法的过程中无所适从,自由裁量。同时,我国目前实行的政府直控式的管理模式使环保部门工作的开展受限,成为制约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3)社会环保意识不高。从整体性治理视角而言,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与义务,企业、公众、非营利组织更是践行环保政策、环保行为的直接主体。但是目前的状况是全民无法做到共同参与、共同治理,无论是民众、企业还是非营利组织环保意识不足,参与度不够。公众虽然重视环保,但是落到实处的行动还是非常有限;企业追求利益,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环保nGo很多挂靠在行政机构之下,行政色彩浓厚,在资金、人员等方面缺乏独立性,大多数心有余而力不足。

(4)技术支撑不足。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是一个从顶层设计到具体执行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支持才能高效运行的系统,掌握信息、处理信息对这个系统的正常运转有着很大的作用。首先,环境信息的获取需要更为先进的监测装备和更多的专业知识,但是我国目前在监测装备上的先进程度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距离,由于购买装备的费用过高,很多政府部门都不愿自己掏腰包去完善监测系统。其次,有很多的政府网站缺乏有关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通报,即使是专门的环保部门网站数据也没有及时更新,网络技术的运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我国城市生态环境的整体性治理策略

1、构建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中政府组织与形态的整合策略

(1)加强治理功能的整合。整体性治理所强调的治理功能的整合主要是指“机关内功能之整合,如行政院之各部委,或功能性机关间的整合,如健保与社福功能之整合”。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功能的整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入手:首先,强化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目标,大力宣传“生态城市”的理念,严格执行绿色GDp制度,将城市生态环境的治理转变为每一个部门、每一位公务人员的切身责任。其次,构建区域环境综合管理体系,目前在我国实行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大部门治理方式(即大部制)还不具备成熟的条件,因此构建我国“区域环境综合管理体系”,将区域内各相关政府部门和机构协调整合起来,就有可能成为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突破口。最后,建立协调议事机构,由于涉及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政府部门有很多且同属于一个级别,因此设立一个较高级别的协调议事机构对于推动全国城市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加强治理层级的整合。行政层级的整合意味着减少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中的治理层级,创建扁平化的行政组织结构模式,扁平化的组织机构有利于增强信息共享、加强各部门各层级的横向联系、缩短决策层与执行层之间的距离,在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加强治理层级的整合可以通过“省部合作”、“市区共治”、“市县共治”、“友好城市”来实现。“部省合作”是近年来不断见诸报道的跨越层级鸿沟、实现互不隶属的政府部门之间直接衔接向等级间协商转变的很好体现。因此,在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方面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模式,实现治理层级的整合。发展“市县共治”、“市区共治”有利于减小市级行政部门的压力,调动县一级和社区等相关部门治理环境问题的积极性,市级政府运用政策引导、财政补贴、先进奖励、大力宣传等工具,运用经济杠杆与分级统筹、合作参与的形式,推动县级和社区积极参与城市生态环境的治理和建设。“友好城市”是促进国际间城市交流的重要方式,目前其主要涉及文化、经贸、教育等方面,若将其扩展到城市生态环境治理领域,将是拓宽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合作渠道的重要途径,也是打破国际与国内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层级的重要方式。

(3)加强与私营部门及非营利组织的合作。由于城市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和公共部门作为治理主体存在的各种缺陷,公私合作在城市生态环境治理问题上就显得尤为重要。公私合作不仅要求在公私之间建立良好的信任机制和顺畅的参与机制,还要求在私人参与治理城市生态环境时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法律和政策以及资金的支持,在城市生态环境治理问题上的公私合作可以从实行合同能源管理、采用美国e.S萨瓦斯提出的Bot与tot模式、大力推广清洁发展机制(CDm)等与私营产业合作的整合策略出发,大力培育环保nGo,拓宽其参与治理城市生态环境的渠道,走出一条“政产学研联盟”一体化的城市生态环境治理道路。

2、构建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中政府运作层面的整合策略

(1)加强政策的整合。政策的整合是希克斯关于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关键活动之一,为了实现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政策上的整合目标,我们要保持有关环保政策的连续性和一贯性,以高效的管理和执行,提供给国民更好服务质量的治理,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的效果。在我国的具体实践当中,我们要在环境管理政策、环境经济政策、环境技术政策和环境保护产业政策四个方面下工夫,以生态城市建设为中心,把握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经济发展好与快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等。

(2)加强规章的整合。规章可以分为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国务院组成部门以部长令形式的是国务院部门规章,地方政府以政令形式的是地方政府规章。要将以上类似的规章制度形成一股治理城市生态环境的合力,就必须要对其进行整合,构建一个整体性的规章制度框架。首先,在国家层面上理清各部委的相关职责,以免出现规章重复、多头执法的现象。其次,在地方层面必须严格按照中央的要求制定本地方相应的规章制度,与中央层面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以公共利益为目标,规避地方政府自利性的特质。再次,建立和健全监督机制,进一步强化现有的区域环境保护督查机构,增强其协调处理跨行政区域污染防治的职能。

(3)加强服务的整合。整体性治理理论中服务的整合,指的是对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的内容、供给方式以及其产生影响的整合,在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提供和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相结合的积极作用,鼓励市场主体参与到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中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场活跃、非营利组织积极参与的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公共服务和产品提供模式,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4)加强监督的整合。首先,构建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在政府方面,以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科技进步、资源消耗和利用以及生态环境治理作为考核指标,建立起一个“政绩指标”和“绿色指标”相统一的绩效考核体系;在市场方面,提高行业进入门槛,加大环境污染的惩罚力度,以企业污染物排放量和是否破坏城市生态环境作为考核标准,决定是否强行关闭该企业;在公民个人方面,可以建立环保奖惩机制,促使公民在日常行为中自觉遵守环保政策。其次,完善环境监督体制。加大环境信息公开的力度,通过立法构建公众参与环境监督的方式,构建多元主体的环境治理监督体制。

3、构建一体化的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信息系统

(1)改造和整合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信息资源系统。制定《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信息集中报送管理办法》,在政府网站上设立当地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专栏,按照分类、及时、双向、集中的原则采集和反馈有关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的政策、制度、节能、排污等实时情报。

(2)建立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信息公开、共建和共享机制。制定相关法律制度,及时公开相关企业的能耗与排污情况、污染布局以及环境评价的相关信息,促进信息共享,形成环境治理的数据信息网络。

(3)通过信息流与服务再造,力争向“一站式”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信息系统靠拢,实现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一体化。采取网上办公服务的方式,将事前审批、环境评估、税费缴纳等涉及不同部门的对接活动联合起来,转变传统串联审批的方式为并联审批,实行一次性告知服务,实现“一站式”的服务目标。为了实现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一体化,可以在环境治理数据信息网络的基础上,收集和传递由各省市提供的各种生态环境治理信息,实现与各级城市生态环境管理部门及环保科研部门的局域网相连,通过网络将部级、省部级和地市级的环境治理信息系统相连,促进不同区域间的信息交流,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及时了解全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具体情况,为科学决策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

【参考文献】

[1]perri6、DianaLeat、KimberlySteltzerandGerryStoker:towardsHolisticGocermance:thenewReformagenda,Houndmils[C].Basingstoke,Hampshire:paLGRaVe,2002.

[2]Christopherpollit:Joined-upGovernment:aSuvey[J].politicalStudiesReview,2003(1).

[3]韩保中:全观型治理研究[J].公共行政学报(台湾),2009(31).

[4]关音:我国环保nGo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J].环境教育,2012(4).

[5]曾凡军:基于整体性治理的政府组织协调机制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6]周厚丰:环境保护的博弈[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7]2013年环境统计年报[R].http:///hjtj/nb/2013t

jnb/.

环境治理信息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政治;课堂教学

纵观高中政治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枯燥,已不能适应课堂教学的要求;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多媒体、图片、动画将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更为具体,更易于理解、记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政治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但是目前我国的课程教学改革正在进行中,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目标是什么?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应该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下文需要讨论的。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目标

1.分析比较高中政治的传统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中政治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哪些异同点。

2.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将信息技术融入到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结合相关的网络资源对课堂上的政治知识进行讲解,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政治学习积极性。

3.通过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独立在网络上搜集相关的材料资源,探索出正确的答案,进一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4.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通过与信息技术结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资源共享的精神,增强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营造融洽的学生关系。

5.通过与信息技术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和掌握政治课的主要内容。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政治有效课堂教学的思考

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政治的课堂教学,由于融入了信息技术,政治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发生了改变,学生逐渐成为课堂的主导者,而教师则成为知识的引导者。信息技术环境下,对政治课堂教学应有一个客观的评价。

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可以让教学方式变得更加新颖,增加学生对政治知识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让课堂的教学内容更为新颖,提高学生政治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二,老师通过多媒体进行政治知识的讲解,一方面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的死记硬背课本知识的状态,更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知识,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搜索与自学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在实践中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缺点:一是,不是所有的政治知识点都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因此需要对所要讲的课题进行正确的选择;二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只是一个引导者,不能完全的使用教学经验,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降低了学习的深度。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效率

为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一步提高高中政治课堂的教学效率,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1.首先需要老师与学生在课前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这样可以提高政治教学与学习的效率,节省更多的时间。老师应做好这些工作:一是,与学校的多媒体教师管理人员做好协调工作,保证在课前能够将多媒体教师开放;二是,要在课前准备好与课上政治知识相关的材料,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三是做好上课讲解所用的ppt演示文稿,做好能够配上声音、动画等,找一些相关的视频,增加学生政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应做好以下这些工作:一是做好课前预习工作,对不能理解的问题进行标注;二是按顺序走进多媒体教室,找准自己的位置,保持教室的安静。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先让学生准备好政治课本,对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大纲进行浏览,熟悉所要讲解的知识;二是,老师进行正式的课堂讲解过程,可以先放一个与本节课知识相关的简短的视频,并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引出所需要讲解的话题,然后打开提前准备好的ppt文稿,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并进一步提出一些深入点的问题,让学生在网络上搜索一些趣味小故事或案例,更形象生动的理解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三是对本节课所讲的知识点进行串讲,要避免照本宣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最后结合本节课所讲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总结出答案。

总结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素质教育将逐步代替传统教育,要更加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尤其是要积极结合信息技术,发展现代化的教育模式,对于高中政治教学更是如此。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能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春柳.网络技术环境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4,01:30-31.

[2]高蕊.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分析[J].新课程学习(上),2014,05:172.

[3]王旭琪.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综合探究课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环境治理信息篇9

1什么是网络信息生态环境

1.1网络信息生态环境概念丰富的构成要素与复杂的结构关系通过不同组分错落有致的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体被称为网络信息生态环境。判断网络信息生态环境健康与否所需因素包括:构成要素是否合理、结构关系是否稳定、功能机制是否高效等。健康的网络信息生态环境能够实现信息传递、能量转换和物质流动,并为社会全体对象提供优质信息服务。建设与培养一个健康的网络信息生态环境需要各界共同努力、协调发展。

1.2网络信息生态环境影响因素网络信息生态环境本质上是对现实生存环境的网络映射,网络信息生态环境以虚拟网络为载体,体现了人类信息化生存环境,因此网络信息生态化环境具备社会环境一切特质。现实社会的发展影响着网络信息生态环境发展;网络信息生态环境发展推动着社会进步,二者相辅相成,有互通也有不同。网络信息生态环境作为现实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拥有与现实社会环境相同的构成成分:即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人文环境、技术环境。

1.2.1经济环境影响因素网络信息生态环境处于国家整体环境之中,国家总体经济发展状况必然会影响网络信息生态环境。网络经济发展促使网络信息生态环境朝着效能化、均衡化、多样化目标发展,它决定了网络信息生态环境总体繁荣度。与此同时,国家经济发展增长或衰落都会在网络信息生态环境中得到反映。

1.2.2政治环境影响因素政府部门会对人们网络信息活动加以管理,并通过法律法规手段对网民行为与言论进行约束。因此,政治环境对网络信息生态环境有着现实与潜在影响,法律对网络信息行为的监督与管制是净化与完善网络信息生态环境的重要保证。

1.2.3人文环境影响因素网络信息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社会结构、民族特征、文化传统、与价值观。亚文化是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亚文化由有共同生活环境与生活经验的群体构成,这些群体的爱好行为与社会态度都将在网络信息生态环境中得到体现。

1.2.4技术环境影响因素网络信息生态环境技术种类繁多,包括网络技术、计算机计算、通信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等。这些技术要素在网络信息生态环境中主要体现在应用与更新两大方面。一旦这些技术取得巨大突破,网络信息生态环境将会出现重大变化。

2网络信息生态环境评价体系

2.1评价指标从经济环境因素、政治环境因素、人文环境因素、技术环境因素四大构成部分中提取出影响力明显的因素,作为网络信息生态环境评价指标。

2.2评价权重权重是指权衡被评价事物内部诸多因素重要程度的量值。本文通过层次分析法,对网络信息生态环境进行综合定性与定量分析,计算出网络信息生态环境内部诸因素所占权重。

3网络信息生态环境优化策略

3.1政治环境优化政治环境对网络信息生态环境建设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网络信息生态环境发展至今,充斥着大量虚假与不良信息,侵权行为与黑客攻击屡见不鲜。法律法规受到网络信息生态环境特殊性所限,无法对其进行有效遏制,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第一,完善法律法规。合理听取网民意见,加强法律指定人员与执行人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或从信息技术专业人才中挑选出网络法律法规完善者立为典型。第二,加强监督力度。推进网络实名制与网络身份认证制落实,加大对网络不良信息的惩罚力度,净化网络环境。第三,扶持网络企业。网络经济的繁荣能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二者在互相作用中共同推动网络信息生态环境净化。

3.2技术环境优化信息技术发展是推动网络信息生态环境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信息技术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第一,信息组织技术运用。当前而言,人工智能技术在网络检索与信息智能方面有着广阔的前景,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应该加大探索与研究力度,为网络信息生态环境提供有力技术支持。第二,信息安全技术运用。信息安全一直是网络信息生态环境疑难问题,但信息安全技术能为黑客所用的同时,也能为安全管理人员所用。因此,信息安全管理技术人员需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将信息安全技术有效的运用到网络信息生态环境安全保护之中。第三,信息技术革新。科研创新以信息技术科研机构和企业为主要推动力。除国家支持之外,企业与科研机构内部应设立新型管理模式,拓宽技术渠道、加强技术交流、使生产、学习与科研有机结合为一体,开启创造性网络信息生态环境技术运用模式。

3.3人文环境优化在网络信息生态环境中加强道德与诚信教育,提高网民在虚拟世界中的“现实感”。将网络用户实名制与网络用户数字身份证认证工作落实到位,遏制网络信息生态环境中道德缺失现象的发生,通过身份信息对网民进行约束。创造民主网络环境,支持网民对国家时政进行相关评论。网络信息生态环境能够直接反映国民群众对政治时事、政府官员等政治问题的看法与意见,其舆论权应该予以保留。

3.4经济环境优化开拓电子商务覆盖领域,提高电子商务服务水平。网购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环境之下人民群众重要消费渠道之一。因此,网购环境内部规范与诚信问题,需得到相应法律支持,保障消费者利益。提高目标客户群数量,简化电子商务消交易手续。电商企业应在服务模式、服务范围等方面进行新一轮研究,开拓出新型网络消费模式。

4结语

环境治理信息篇10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环境信息工具

一、基于信息的环境政策工具的理论内涵

传统经济学假定,市场作为无形的手可以起到完全配置资源的作用。这种假定是以市场完全透明,信息可以无偿获得,信息无阻碍的传导为前提的。自斯蒂格勒的著名论文《信息经济学》发表以来,这种传统的假设被打破。因为在真实的市场中,许多信息并非无偿获得,信息的收集和整理需要耗费成本,所以,市场主体之间对信息的掌握是有很大差异的。这就是我们所称的信息不对称。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逆向选择行为将会极大地妨碍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导致“柠檬”市场盛行。在极端的情况下,市场中逆向选择行为的普遍将会导致市场交易的全面萎缩。

在环境治理中,广泛存在各种形式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总体表现为:企业、政府、居民三个治污主体相互之间的信息占有差异。这种信息不对称大致有三种类型:企业的排污治污信息、政府的环境规制信息、居民的环境偏好与环境行为信息。企业、政府、居民对这三类环境信息的占有都是不对称的。

针对企业的排污治污信息,考虑到企业是污染排放的主体,所以,企业对污染信息的占有是最为全面的。而政府一般通过企业申报的各类污染数据来组成其信息来源,其对企业各类环境信息的了解不如企业本身。而居民在环境信息的了解中最为被动,因为他们要了解企业的环境信息,除非是工作便利,需要耗费巨大的成本。这种信息占有的差异导致了企业在处理环境问题时比政府拥有更多的信息和更多的资源。

针对政府的环境规制信息,无疑政府对该类信息的占有是最充足的。其次,应该是企业,因为,政府环境规制的主要对象是企业,企业了解这类信息最为迫切。同时企业作为相对强大的利益团体,对获取这类信息有一定的博弈能力。而居民对这类信息的占有最为稀少,因为居民力量分散,而且对生活没有直接影响的环境规制信息占有欲望较为薄弱。对这类信息占有的不对称容易诱发政府的环境规制寻租,从而产生环境规制腐败。

针对居民的环境偏好与环境行为信息。居民整体对该类信息的占有是最充足的。但是居民对这类信息的掌握是非常分散的,因为居民的环境偏好和环境行为是有异质性的。所以,居民的环境偏好往往没有形成对政府和企业环境行为的监督力量。政府对这类信息占有优于企业,而弱于居民。因为要充分理解居民的环境偏好和环境行为要耗费巨大的成本。政府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它有占有这种信息的政治压力,也有一定的能力来收集和整理这类信息。而单个企业既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占有居民的环境偏好和环境行为信息,也没有动力来占有环境偏好和环境行为信息。虽然居民的环境偏好会对企业的产品销售存在一定的影响,即,居民更乐于购买同等条件下,排污更少的企业的产品。但这种影响被企业和居民之间的环境信息不对称消解掉了,使这种影响无法实现。

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关键在于缺乏足够的信息传递管道,而这种信息沟通渠道的缺乏可以视为交易双方获得对方真实信息的代价很大的一种表现。信息工具在环境政策中的使用,就是要最大程度的消除信息不对称,使环境信息在利益相关方之间平均占有,从而消除环境规制的无效率。

二、几种环境信息政策工具

传统的信息工具主要针对的是企业环境信息的政策工具。但实际上,企业环境信息公开之后的实行效果往往和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居民环境行为信息结合在一起才能起到显著的作用。因为环境的治理本质上是一个社会问题,信息公开本身也是一个利用多方力量制衡污染排放和激励污染治理的过程。所以,把信息工具单独放在企业单一的目标上,效果往往并不明显。因为,事实上,并非企业环境信息不公开本身造成了环境治理的高成本。

几种常见的环境信息工具包括:环境信息公开、标签、环境听证。环境信息公开一般是企业或者政府向社会公布各类环境信息,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包括环境价值信息、环境实物信息、环境行为信息披露。环境信息公开的重要作用就是:既能有效的使企业本身环境治理公开化,透明化,从而提高企业环境管理的效率,又便于消费者有效的辨别“绿色企业”,也有利于政府制定各类环境政策工具。因为,在一个完全“透明”、信息免费获得的市场条件下,企业的排污指数和企业的产品是搭配出售的。消费者可以通过市场购买选择来对企业的环境行为形成制衡。但是,企业环境信息公开一个巨大的障碍就是可能会被企业以商业机密的理由而拒绝执行,而相关经验证明也正是如此。另外,对环境信息公开的监管需要耗费巨大的成本,不能保证每个企业公开的环境数据真实可信。政府环境信息公开主要是对环境决策和整理的环境信息的公开。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价值在于避免环境行政的寻租,同时培养公众的环境意识。

标签则是通过对企业环境信息的审核而加贴各种绿色级别的标签,以便于识别。它也有很多种类,包括产品标签计划、公司标签计划、过程或管理程序标签计划。产品标签计划是公司对内部产品的自愿证明,如德国的“蓝色天使”计划、北欧的“北欧天鹅”计划,加拿大的“环境选择”计划、美国的“绿色印章”计划,日本的“生态标记”计划等。公司标签计划则是由政府对公司绿色程度进行评定并认证的一种计划,如印度尼西亚的“pRopeR”计划等。过程或管理程序标签计划,又称环境认证,是由国际专业组织对公司生产过程或管理程序进行认证,如通过iSo14000与emaS标准对公司进行环境认证。但是,标签计划的问题在于:过多的标签计划的存在可能会阻碍国际贸易,特别是如果存在许多单独的国家性标签可能因此影响竞争力。事实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广泛运用各种标签工具建立国际贸易的绿色壁垒,从而阻碍了国际市场的产品自由流动。

环境听证则是对政府重大环境决策过程和结果的一种信息公开。环境听证本身是一种利益表达和利益平衡机制。环境听证的重要价值就在于便于利益相关方在一定框架内进行博弈,并最终就环境决策达成一致,从而降低环境决策的执行成本,避免环境决策的无效率。同时,考虑到环境质量的价值并不同直接使用相联系。非利益相关方对环境质量也是关注的,虽然其关注程度可能不如利益相关方。所以,环境听证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集思广益,便于环境科学决策。

上面所谈的都是关于企业和政府环境信息工具,而对于居民,目前为止还尚未出现任何信息工具。显然,对居民环境信息的关注尚未出现在研究视野,但是这是否意味着居民环境信息本身不重要呢?事实上,居民的环境偏好与环境行为是制约或者激励企业环境行为和政府环境行政的重要力量。同样,居民环境信息的获得需要巨大的成本,在居民环境信息收集工具匮乏的情况下,企业和政府占有居民的环境信息是非常困难的,这无形中扩大了企业和政府的环境行为的成本。因此,需要居民环境信息工具方面的制度创新,以便于企业和政府对居民环境信息的占有,从而提高企业与政府环境行为的效率。

三、环境信息政策工具的实现及其补足

张五常所说“一个经济关于制度运行知识的信息成本降低了,将有助于制度变迁的发生。”信息工具使用的重要意义在于有效降低信息成本,便于企业、居民、政府之间的博弈。这种成本的降低起码表现在四个方面:降低政府监管与引导企业的环境行为的成本、降低企业和居民监督政府的环境行政的成本、降低居民通过市场选择制衡企业的环境行为的成本、降低政府了解和引导居民的环境行为的成本。

目前看来,信息工具在降低政府规制企业的环境行为的成本及降低企业、居民监督政府环境行政的成本中的作用是比较明显的。虽然信息工具使用中的一些障碍使得成本的降低并未达到理论上期望的水平,但是随着商业秘密、行政秘密与公众环境信息知情权之间的界定日益明晰,这类成本降低的程度会日益扩大。但是信息工具对于降低居民通过市场选择制衡企业环境行为的成本与降低政府规制居民环境行为的成本中的作用尚不显著。因为,企业与居民之间环境信息的传导机制存在多重障碍,而居民环境偏好与环境行为向政府的传递要耗费巨大的成本。

居民环境偏好向企业的传导存在较大的障碍一方面表现为企业了解居民的环境偏好存在较大困难:1.企业调查消费者的环境偏好需要巨大的成本;2.消费者表达环境偏好的途径缺乏;3.市场信息传导存在误导和不稳定性。市场信息传导的方式和途径是多元而复杂的,存在大量信息扭曲和误导的情况,企业和居民彼此了解时,要穿过重重虚假信息的迷雾。另一方面,居民了解企业的环境信息同样存在复杂的瓶颈。即使在信息公开的情况下,环境偏好具有异质性的居民要在纷繁复杂的市场上判断企业的绿色程度也是非常复杂的。同样,居民缺乏向政府传递环节偏好的渠道;政府主动了解居民的环境偏好要付出较大的成本。息传递管道缺乏导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双方付出很大代价才能获得对方的真实信息,从而增加了环境决策成本,造成了环境行为的无效率。针对环境信息传导的障碍,要通畅其传导机制,并建立其反馈机制,通过降低信息获取的成本从而降低环境决策和环境治理的成本。

而针对最重要的排污治污主体――企业来说,仅仅提供信息还是不足的,而信息和建立在信息基础之上的激励两者同时使用改善了公司的绩效。这种激励是来自两个方面的,一类是政府对企业信息公开的激励,一类是居民对企业信息公开的激励。前者的激励主要表现为:为贴标签的企业提供各种优惠或者补贴。后者的激励则表现为通过市场更多的购买贴环境标签的产品。但标签的普遍化和居民环境偏好的异质性使得第二种激励并不明显。因此需要更加层次明晰的标签来区分企业在环境制度中所付出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托马斯.思德纳:环境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政策工具[m].上海三联书店,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