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科研训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32:48

大学生科研训练篇1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大学生;科研训练;应用型高校

中图分类号: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3-0064-02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如何办好高等教育是高教工作者不断探索的重大课题。这个课题的核心指向是回答高等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在这个共同的范式中,高等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所高校的党政领导不得不为在象牙塔里是培养思想自由、系统掌握专业知识理论的专门人才,还是培养实践丰富、面向社会实用型的专门人才而不断反思、徘徊前行。事实上,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促使我们对人才培养目标直指全面发展这样一个关键词。它无关学校所属的高校类型、高校所处的大学圈层,拟或学校的自我定位。全面发展意味着高校的人才培养既要对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有所担当,即培养实践性较强的适应型人才,亦需完成高校自身的历史使命,即培养思想自由、有锐意进取精神的新领军者。全面发展的核心面向直指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即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最高使命。

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国外和国内某些高校已经做出一定有效性的探索。综观国内外高校科研训练的相关模式,积极为本科生寻求科研训练的机会以及安排科研训练计划是行之有效的路径。典型代表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与我国清华大学。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设的本科生科研研究机会计划:鼓励和支持达到一定条件的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清华大学提出的学生研究计划旨在为大学生提供科研训练机会,使大学生尽早进入专业科研领域,接触学科前沿,明晰本学科发展动态,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性、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1]。在上述典范的带动下,我国一些高校相继开展了相关模式的探索。本课题组通过电话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形式对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各高校进行了实践调研,在肯定各调研单位取得成绩的同时,更多地感受到本科生科研训练在我国高校的发展还处在萌芽和摸索的状态。虽然各高校存在问题的表现层面、表现形式、表现程度上各有差异,但推敲后则不难发现,出现的问题在实质上有一定的相同之处。

一、大学生科研训练实施中产生的共性问题

比较国内高校开展的本科科研训练项目,在意识层面,项目的参与者校方、指导教师以及参与学生存在科研训练理念认识模糊,甚至混乱的问题。某些高校的校方没有把本科生科研训练看作人才培养的一个有效抓手,只简单理解为促进学生科研学习的一种活动;指导教师将大学生科研训练活动视为承担繁重教学任务之余的调剂品,对如何带领学生进行科研训练以及怎样进行相关训练缺乏系统认知;而学生对科研训练的理解为仅仅发表或提供相关的论文或报告以获取相应学分。在行为实施层面,实施科研训练项目的各高校在组织机构、实施流程等方面如出一辙,缺乏细致化的实施手段与特色性研究内容。通过解析各高校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流程发现,在项目实施之前,各高校对科研训练计划宣传形式单一,局限于院系通告或网站公示;宣传的力度不足,局限于公布政策文件而缺乏相应解读。在项目申报之前,没有组织相关项目说明会以及师生见面会,学生课题申报与教师课题指导也成为无源之水。项目申报后,管理机构组织的专家评审缺乏透明度,学生有答辩的机会却没有申诉的权利。已立项的科研训练项目,虽在规定之中有中期检查和结题环节,但缺乏日常过程的精细化操作、检查和督促。在成果体现层面,表现为对科研成果展示力度不足,经验教训总结不到位。

二、大学生零起点全程化科研训练体系的构建

事实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全方位、系统化工程,只是简单地移植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无法达到上述目的。本文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简要思路是以大学生科研训练为载体,从学生大一到大四的四年学习时间系统化渗透性进行科研思维的训练。

在体系安排上,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应当注意以下四方面的结合:第一,注重与专业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的结合。在设置或修改专业培养方案时将科研训练计划纳入其中,并设置相应的创新学分;第二,加强科研训练与课程的有机结合,鼓励学生在科研项目选择上着重参考与本学期所学专业知识的前沿方向及内容;第三,激励学生将科研项目与各种综合性竞赛和专业性竞赛进行有机结合,学生的科研能力与科研成果从竞赛中得来,以期双赢;第四,结合自己所选择的科研训练方向,选定相应的毕业论文课题和指导教师,完成毕业环节的各项内容。

在实施环节上,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艰苦、漫长的过程,只有着眼于教学活动全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和细节,才能全面发展大学生的创新能力[2]。具体而言,在学生大一学年,注重对学生基本科研素养的养成。在这个阶段,培养方案中应设置信息分析与预测以及科学研究方法等课程,锻炼学生进行文献综述、热点问题分析及科研思维初步养成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大二学年,由于学生参与课程实验、课程实习与课程实践的机会越来越多,可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课程或课题先行渗透,这个时期在科研训练指导教师的选择上应当遵循学生确立科研训练项目的优先性原则,即由课题决定指导教师。这个时期的科研训练可简单理解为由下而上模式。在大三学年,由于学生逐渐学习专业课及专业方向课,这个时期的科研训练应当注重科研训练和学生自身所学专业的有机结合。进行科研训练的部门组织教师设置本专业理论前沿与实践热点课题提供给学生,由学生对相关课题进行选择。这个时期的科研训练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可以说是自上而下模式。在大四学年,先前进行的科研训练工作已经营造出师生进行科研相得益彰的氛围,此时,科研训练与毕业论文的结合水到渠成。

在科研训练的氛围凝练上,既主张科研训练过程和实验室高度融合,鼓励和支持学生在进行相关项目实验时在实验室进行,增强实验室的开放程度和利用率;同时,创造条件,激励学生将大型实验放置在社会上完成。需要注意的是,科研训练的成功与否需要营造相应氛围。诸如,构建以CoffeeBreak和Forum为主体的交流模式。面对面的CoffeeBreak具有形式随意、交流自由、平等参与、广泛互动等方面的特征,此模式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促进灵感的闪现[3]。Forum是国外大学流行的一种教学与学术交流的方式,这种模式既能够促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对科研训练的一些交流,更是学生可以为研究某一项目与教师和相关专家进行近距离交流的互动性极强的教学路径。

三、大学生科研训练的有效保障

目前各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上普遍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为平台,然而囿于各平台处于探索和初步实践阶段,此时更需要强有力的措施予以保障。系统性的保障措施应从组织机构、制度与实施机制上进行考量。首先,在组织机构上,日前实施科研训练的各高校普遍由其二级单位校团委负责实施。本文认为,应当变校团委负责为教务处主抓,增强科研训练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与毕业环节的结合度。在制度建设上,学校应系统地对科研训练的各环节进行分析,制定和实行一系列增强本科生科研训练的保障力。诸如,制定和实施科研训练项目管理条例、科研训练项目评审条例、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指南、本科生创新学分实施细则等规范。在实施机制上,一是建立实施科研创新培养责任机制,选派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担任责任人,确保科研项目过程的顺利进行;二是建立科研创新活动的激励机制,并确保政策的实施,以此来调动教师和学生科研创新的积极性;三是建立健全科研创新活动质量考核评价体系,确保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深入持久的开展下去[4]。

参考文献:

[1]李玉平,张帆,魏安智,王云,黄海瀛,梁宗锁.高校SRt及大学生科研素质全程化培养模式的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8,(8).

[2]李杨帆,朱晓东.科研训练计划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1,(4).

大学生科研训练篇2

YangChunqing

(辽东学院,丹东118003)

(easternLiaoningUniversity,Dandong118003,China)

摘要:本文以产品设计为载体,对综合性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模式进行探讨。

abstract:thearticlestudiedthemodeofuniversitystudentresearchtrainingmodebasedontheproductdesign.

关键词:产品设计科研训练模式

Keywords:productdesign;modeofuniversitystudentresearch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5-0202-02

1研究背景

产品设计结合了工程技术、艺术、经济等学科,是研究人――产品――环境――社会等关系的一个复合型学科,产品设计反映着一个时代的经济、技术和文化。企业的竞争既是价格的竞争、质量的竞争、又是设计的竞争,设计会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

中国产品设计落后于很多国家,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很多高校的品设计教学仅限于理论知识的讲授,教学与设计实践相脱节,缺乏相关的研究,没有一整套的科研训练体系,导致学生毕业后设计能力不足。

产品设计为载体,加强应用研究,促进高校、企业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大学生科研训练,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资源,培育跨院系、跨专业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让学生直接参与真实设计项目,通过“设计中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高校毕业生的设计能力,对提升教师、学校科学研究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具有现实及长远的意义。

本科科研训练的开展在我国已成为一种趋势。在我国,清华大学在考察了mit的URop计划后,在已有的机械、电子、结构、数学建模大奖赛等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基础上,于1995年提出了SRt计划,1996年开始正式实施。作为我国首项本科科研训练计划,SRt在跨学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效果显著。引导学生进入科学研究前沿,从而培养科研素质,提高实践能力,启发创新意识,以实现从单纯“教学型教学”向“研究型教学”的转变。

华中科技大学点团队项目:该团队以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早期培养为首要目标,强调“高尚的道德情操、优秀的工作作风和扎实的专业技能”并重。由导师全程负责、真实科研项目牵引、该团队系统地提出并实践了“目标英才式、指导开放式、培养递进式、管理竞争式”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了一种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社会需求的教育理念。

2研究目标

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资源,以产品设计为载体,建立学生合作团队和专业的指导教师队伍,系列设计课题,多学科交叉、艺术与技术相结合、产学研一体化。

通过对产品的体验设计、思维训练、头脑风暴等方法,构建一套基于产品设计的大学生科研训练新模式。以产品设计为中心,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培养为目的,进行科研训练模式的研究。

3研究的主要内容

概括起来是:一个模式,三个建设

3.1教师队伍建设根据课题研究需要,校内专业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

3.2学生合作团队的建设组成多变性的产品设计团队,发挥不同专业之间发挥异花授粉的功能。其中包括产品设计、艺术设计、机械、电子、化工、管理等专业。

3.3课题建设教师课题;企业课题;学生开发的课题。

3.4基于产品设计的科研训练模式的构建利用综合性大学的资源优势,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以产品设计为中心,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目的,进行科研训练模式的研究。建立学生合作团队和专业的指导教师队伍、系列设计课题,多学科交叉、艺术与技术相结合、产学研一体化,建立基于产品设计的科研训练模式。

4研究思路和方法

在确定地方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通过调研及典型案例充分利用地方综合性大学资源优势,组建学生团队(多学科)和指导教师队伍,确定设计课题,进行基于产品设计的科研训练模式的研究,最终完成一套适用于地方综合性大学生的科研训练模式。

作为地方综合性大学,集理、工、经济、艺术设计等学科门类于一体,学科覆盖面广。各专业特点不同,如艺术设计类(包括产品设计)学生,形象思维较为活跃,但理性思维较差;理工科学生,理论知识及目的性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强;经济类专业学生具备市场分析调研能力和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综合各专业学生特点,组建科研训练团队,发挥不同专业之间发挥异花授粉的功能,学科交叉渗透,背景借鉴,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以产品设计为载体,由企业、学生、教师共同开发产品设计课题,建立企业指导教师、校内指导教师双师制,建立科研训练模式,通过“设计中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研究方法:

4.1团队合作学生团队从人性化、造型设计、工程和心理等不同视角来关照顾客,将对消费者的研究同产品和服务的设计极好的结合在一起,确定产品的适用人群,确定产品的功能,产品价值分析,完成设计产品调研分析。

4.2体验设计深入调研相关消费者的真实体验,并要求客户一同参与顾客的研究、分析、结论,从而得出解决方案。

4.3头脑风暴对资料进行分析,运用相关理论知识,确定产品结构、材料,最后根据调研资料及用户的心理分析,将最好的想法整合起来建立模型。在教师指导下,从功能、结构、外观等方面进行确定,完成产品设计。

4.4案例分析法、资料分析法

5可操作的建议设想及实施步骤(如图1)

6结语

团队合作、体验设计、思维训练、头脑风暴等方法,构建一套基于产品设计的大学生科研训练新模式,让学生直接参与真实设计项目,及早了解社会实际,锻炼实际才干,是贯彻教学和科研相结合、高校和企业界相互合作,跨学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新探索。

参考文献:

[1]刘宝存.美国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与本科生科研[J].外国教育研究,2005,(129).

[2]刘献君.论教学服务型大学[J].教育研究,2007.

大学生科研训练篇3

关键词: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选题;组队;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179-02

一、前言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Researchtrainingprogram,简称SRtp),是为在校本科生进行科学研究而设立的一种资助计划,旨在通过项目引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打下基础。

SRtp计划的推进和SRtp项目的设立,是在高校逐步完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高层次人才总量不断增长,大学教师素质得到普遍提升,已初步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富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教师人才队伍,我国高校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地位和竞争实力逐步增强的条件下,随着教学软、硬件条件逐步完善,本科教学质量达标后对本科学生的培养由传统的知识传承型向知识创新型转变的自然之举;也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保持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满足经济结构由出口导向型转向技术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由传统能源消耗型向创新节能型转变的必然要求;考虑到我国国情和人才培养现状,我国高等教育的投入长期不足,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也是最近十多年的事,高等教育的质量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总体落后,正如钱老所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正因如此,SRtp甚至被寄予破解“钱学森之问”的厚望,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各高校,尤其条件较好的高校,已全面开展SRtp计划,对SRtp项目的组织、管理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探索、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体系。

文献[1-10]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重要作用、组织管理体系建立、影响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实施效果的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本文作者曾作为SRtp项目组织者参与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组织、管理,并作为指导教师指导多届SRtp项目,深知指导教师在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下仅从SRtp的任务和目标、SRtp项目选题和组队、SRtp项目过程引导、SRtp项目结题后的跟踪培养等几方面,浅谈如何从指导教师角度完善SRtp项目的组织、管理,从而促进SRtp项目的有效实施。

二、SRtp项目的目标

作为指导教师,总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自己指导的学生能够作出创新性的成果,殊不知,这样的要求对于本科学生来讲其实是过高了,SRtp的核心是支持本科生开展科研训练,鼓励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参加有组织的、团队协作的科学研究活动,培养团队精神和责任意识,又要求学生独立承担科学研究任务,完成研究目标。学生参与SRtp的过程本质上是在进行研究性学习。它为大学生提供直接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通过参加指导教师的研究团队,承担基础性的研究工作,熟悉科学研究的方法,了解学科发展动态,从而提早接触到科学前沿,了解社会发展动态。通过SRtp项目的锻炼,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学习和实际相结合,从而改进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果;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开拓视野、激发创新思维,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的知识领域,从而进入一种全新的研究性学习的状态;同时,我国国情决定的中小学教育只能是被动的应试教育,这种由教师主导的传统教育,强调的是已有知识的掌握和传承,很难做到对学生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的培养,这些,是留给大学的任务,需要在大学阶段完成。而事实上,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比较强调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而对大学生则重视不够。SRtp的开展,正是为大学生的科研能力、独立思维、工作能力培养提供了契机。可以说,SRtp项目注重的是学生参与研究的学习过程,强调的是这个过程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润物无声”的效果,而并非要求大学生能够作出多少创造性成果。

明确了SRtp项目的目的,教师才能够在指导过程中做到既严格要求,又耐心细致,丢掉过高的期望,看到学生小的进步,鼓励他们作出大的成绩。

三、科学选题和合理组队

从作者自己经验来看,SRtp项目选题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学生自己确定项目;二是指导教师指定研究项目。

自己确定研究项目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学有余力,平时查阅的资料也较多,他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往往有几个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经常在一起,形成了小团队,一旦有像SRtp这样的项目机会,他们就能够很快组织在一起,根据平时探讨的知识,形成初步的项目方向,组建研究小组,通过和指导教师的交流,确定具体项目,制定研究计划和确定项目目标。

对于需要指导教师指定研究项目的同学,往往比较分散,平时的学习中也没有太多的想法,他们希望通过SRtp项目的锻炼,能够学到新的知识和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当然也不排除部分同学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甚至是混个学分的想法,对于这样的同学,确定SRtp项目的题目和合理组队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情况作详细的了解,通过和每个同学的深入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基础、知识结构、兴趣爱好、项目期望等,项目组队的人员构成以2~3人为宜,人数过多易产生相互依赖,人数过少则不易探讨和协作,同时考虑将学习基础较差的同学和基础好的同学搭配在一起,明确分工,最好能有研究生参与指导,项目的选题不宜太难,要结合学生课程学习情况,尽量使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完成。如果条件允许,在项目组队时,可考虑跨年级、跨专业方向学生搭配。

四、项目过程引导

目前,SRtp的管理多实行校、院(系)两级管理模式,对项目的管理从学校层面均有统一的时间结点和要求,如项目实施、中期检查、组织结题和答辩、总结交流等。项目选题和项目组队完成后,指导教师的作用主要就集中在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跟进和目标引导上,这其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人为本至关重要,要将SRtp项目要求提升到学生自我培养、自我成才的高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这一过程的协助者。同时也要注意到,学生自主意识又是在项目进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指导教师要紧跟项目实施的每一环节,把握好各阶段学生的特点,采取差异化的指导方针,如在项目立项初期,应根据学校的统一时间要求,和学生协商项目研究进度和阶段目标,提出合理化建议,帮助学生完成阶段学习和研究计划,使学生明确每一阶段的任务。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有效利用学校科研资源,学会查阅文献、归纳总结资料,学会设计实验、动手操作、验证方案,并严格监督和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项目结题阶段,要引导学生撰写科研报告、学术论文、交流总结等。

由于本科生受知识储备的限制,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能一时不能解决,要避免学生过于依赖指导教师情况,学生完全在导师的指令下完成工作,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创作力;教师也不能完全放手,学生由于经验不足或不够主动,如与导师联系较少,可能造成最后无法按计划完成任务,影响课题结题。对于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指导教师不能简单包办,或是指派研究生代劳,要引导学生依靠团队力量,通过和团队成员交流、协作的方式,找到解决的办法。对于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应及时给予肯定,鼓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取得更大的成绩。

五、SRtp结题后的学生培养

通过SRtp项目的锻炼,学生课程学习的效果得到检验、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得到激发,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普遍得到提高。部分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浓厚兴趣的同学可能继续留在指导教师的团队中,完成本科学习的其他任务,如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或是继续参与科研项目,指导教师应对他们进一步加强指导,引导他们逐渐走向科研之路,鼓励他们确立更高的人生目标。可以说,大学生科研训练也是一个选拔学生的过程,指导教师通过SRtp项目,培养和发现人才,特别对研究生的选拔和培养、对本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乔思辉.我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现状评析[J].中国电子教育,2011,(1).

[2]肖发新,许荣辉,申晓妮.SRtp对工科学生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9).

[3]郝智.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为载体培养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29).

[4]李杨帆,朱晓东.科研训练计划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1,(4).

[5]董大勇,史本山.影响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实施效果的因素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2,(3):65-68,73.

[6]孙阳春,梅海玲.试论SRtp在研究型大学中的实施[J].当代教育科学,2009,(19):50-52.

[7]郑家茂,张胤.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若干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6):98-102.

[8]于晓南,刘燕,杨晓东.从SRtp项目申报的变化思考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林业教育,2012,(3).

大学生科研训练篇4

[关键词]地方综合性大学;导师制;学生;科研素质;训练

[作者简介]陈满娥(1970—)女,井冈山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研究;罗玮来(1973—),男,法学硕士,井冈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王瑾红(1968—)女,井冈山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研究。(江西吉安 343009)

本论文为2009年江西省教育规划课题“地方综合性大学导师制下学生早期科研素质训练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09YB074

一、地方综合性大学导师制下学生早期科研素质训练的意义

(一)实现高校办学目标,培养创新型人才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校教育应当使本科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技能和相关的的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是高校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高校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

(二)提升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与发展潜力,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瞄准人才需求市场

本着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宗旨,高校应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合格的人才。社会要求本科生具备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而地方综合性大学多为新建本科院校升格而来,对本科生的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重视不够。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科研意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对于地方综合性大学是一项新课题,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导师制的引入是教育发展的必然,可以解决目前本科生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本科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发展潜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地方高校扎实办学奠定基础。

二、理论依据和现实条件

(一)导师制的渊源

本科生导师制是15世纪初由英国牛津大学的威廉?威克姆首创的;其后,剑桥大学、哈佛大学等世界名牌大学相继采用。在国内,最近几年,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都在实行导师制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所谓本科生导师制,是指由高校教师担任大学生的导师,对他们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提供教育和指导。

(二)导师的条件

指导教师在导师制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是保证实践性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我们的做法是:尽量选择科研能力强、具有丰富科技开发实践经验的教师担当指导教师,原则上要求指导教师必须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历并负责或者参与一定数量的纵向或横向研究课题;因此都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在专业学习方面,因为导师一般都是本专业的资深专任教师,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内容及将来可从事的工作都很熟悉,在与学生接触时,很容易成为学生在大学学习和生活的良师益友;导师更可以利用自己在科研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优势,带学生介入科研和专业实践,更直接地激发并保持学生的专业兴趣。

(三)导师制下学生早期科研素质训练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应该使学生达到系统巩固并扩大所学的知识;把在课堂教学中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实践中,解决本专业范围内的工作技能和科学研究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科生的四年学习时间中,能否达到上述要求,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学生,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在目前市场经济环境下,毕业生一出校门就要面对激烈竞争的社会,要自谋职业,参与竞争,独立工作,自我生存。因而,独立自主的工作能力和创造性的科学研究与开发能力,无疑已成为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在短短的四年时间如何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特别是地方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基础较弱,能否与其他重点高校的学生具有同样的竞争力,是我们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三、实施方法

基于导师的科研能力,在学生一年级到毕业的四年大学生涯里,通过参与导师的科研实践活动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研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使学生初步了解科研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掌握一般工作程序;培养参与各种科研的兴趣;树立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1.在一年级时,由导师公布自己的学术方向,师生之间进行双向选择。由于受精力、时间等因素的限制,一名导师指导的学生数量不超过五名。

2.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活动。

3.引导学生成立各种专业社团,并加强对各种专业社团的管理、指导和支持,使其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基地。

4.在导师的指导下,组织兴趣小组,自办学术期刊,发展学生的科研成果。

5.以课题研究进行实战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结合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导师的研究方向,指导学生科研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接受科学思想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锻炼。基于导师制的实践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导师不再是直接的授业者,他们把学生引入专业领域后,多数都会让学生参与实际的科研课题,在课题完成过程中学习和吸收必要的知识技能。

具体做法是:学生可以参加导师的课题研究,和导师一起开展调研,参加实验,收集、分析、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提纲、调研报告或实验报告,参加开题、结题等科研活动,从而使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能力,掌握方法。由于学生缺乏工作经历,要求他们去做一个服务于真实世界的项目,即使是大学校内某部门的项目,也都会有难度。因此,教师应仔细检查所有将要开展的项目,保证这些项目与所学学科有关联,并将项目大致完成时间限定在合适的范围之内。

大学生科研训练篇5

[关键词]本科生;科研方法训练;自主学习;实证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2)04—0026—05

0引言

大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及学术创新意识。近15年来,国内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相继提供了大学生科研立项、实验室开放计划、创新性实验等科研机会。对本科生科研实践的经费支持在不断增加,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人数不断攀升,一些大学已取得了显著的培养效果。近年来本科生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呈上升趋势,少数论文甚至在高水平国际学术期刊或国际学术会议中发表。然而在少数拔尖学生脱颖而出的同时,本科生的整体学术素养仍处于较低水平,例如本科生的课程论文、毕业论文中存在大面积的学术不规范行为。

来自本科生科研实践管理部门的统计数据表明,尽管本科生参与科研立项的积极性很高,但完成立项的比率却比较低。如2007、2008年华中师范大学本科生科研立项结项率仅为20%—30%。部分学生反映,学生缺乏必要的科研技能是导致科研立项难以开展的主要原因。部分指导教师反映,一些学生缺乏基本的学术修养,几乎不具备参与探索型科学实验的能力。相比较而言,美国的高水平大学在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的同时,也注重学生基础科研素养的培养,既给高年级本科生提供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又给低年级本科生开设学术写作、文献引用规范、田野调查等科研方法训练课程。作为给本科生讲授基本但必要的科研方法知识的尝试,笔者于2007年9月至今,在华中师范大学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了公共素质课程“本科生科研方法训练”。该课程已讲授10次,选课学生共924人。以下根据7个学期的教学经历,讨论国内大学如何为本科生提供必要的科研方法训练。

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讨论中国和美国的本科生科研方法训练模式差异;第二部分介绍“本科生科研方法训练”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第三部分展示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第四部分对该课程的推广提出建议;第五部分总结全文。

1中美本科生科研方法训练模式比较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的研究型大学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提供了诸多机会。目前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科研活动不仅经费比较充裕,更有完善的组织管理制度。为了让学生顺利地参与科学实践活动,美国的大学为低年级本科生提供了系统的科研方法训练,以下是其三个特点:(1)新入学的本科生通过阅读大学的“荣誉规则”或“学术诚信规则”,就可以了解基本的学术道德,以及违背学术道德的严重后果。(2)对低年级本科生开设学术写作、口头报告、田野调查等科研技能培训课程。有些学科的著名教授甚至也讲授该类基础课程,如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Donase.Knuth教授曾在斯坦福大学讲授学术论文写作课程。(3)关于科研方法训练的教材数量丰富、质量很高。Donase.Knuth教授参与撰写的关于数学和计算机科学论文写作方法的教材,对如何描述数学公式等有极为详尽的说明。该教材在互联网上免费了多年,如今仍是该领域论文写作的经典资料。

国内一些大学也开设了关于科研方法训练的课程,例如:科技文献检索、学术论文写作等。国内的本科生科研方法训练大致分为两种形式:第一,对特定专业的学生展开培训,如教育学、医学等专业对此尤为重视;第二,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普及性训练,如清华大学开设的“实验室研究方法”、华中师范大学开设的“本科生科研方法训练”、“it下的研究与论文写作”。总体而言,国内大学的本科生科研方法训练类课程数量较少,且大多只关注某一方面能力的培养,多数本科生缺乏必要的科研方法训练。

2007—2009年,笔者在“本科生科研方法训练”课堂中展开了5次匿名问卷调查。表1显示出华中师范大学本科生接受科研方法训练的状况:约半数的本科生缺少基本的科研方法训练;约三分之一的学生从专业课学习中,获得了一些科研方法训练:少数对科研活动有浓厚兴趣的学生,通过自学获得科研方法训练。笔者曾就此向武汉其它几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一些教师展开口头调查,均反映本科生缺乏系统的科研方法训练。可见,绝大多数本科生缺乏必要的科研方法训练,并不是某个课堂、某所大学的特有现象,而是国内大学的普遍现象。

多数本科生盼望有机会获得必要的科研方法训练。表2是在华中师范大学的5次问卷调查结果,一半以上的学生很期盼接受系统的科研方法训练,几乎无人认为科研方法训练是不必要的。在以上5次问卷调查中,都有不少学生提议:应对大一学生以必修课方式展开科研方法训练。他们认为,本科生科研方法训练课开设得越早,越能有效提高本科生的学术修养,促进他们自主学习、参与科研活动。

2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

大学生科研训练篇6

关键词: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对象;学科性质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2)05-0104-04

一门学科的定义、研究对象以及学科性质是学科确立的几个重要因素。其中,定义是一门学科存在的基础,又是一门学科发展的条件。研究对象决定该学科的基础、学科的性质、研究内容、体系结构等基本问题。可以说,明确研究对象是任何一门学科的首要问题,也是一门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学科性质是一门学科本身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征。

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把体育学列为教育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并本着“科学、规范、拓宽”的原则,将原体育学中的11个二级学科合并为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民族传统体育学等4个二级学科。其中,体育教育训练学是由传统的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和运动训练学两门学科组合而成的交叉性的综合学科。这标志着体育教育训练学首次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出现在体育学学科体系之中。作为一个二级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是体育学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分化,也是其所属三级学科的“母学科”,对其所属三级学科的研究起到指导性和规范性作用。从目前的研究现状及成果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自身的基本理论研究还相当匮乏,特别是对其学科概念、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等学科规范方面的系统性成果不多。因此,分析界定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及其学科性质对于该学科的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定义

体育教育训练学是在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长期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这一称谓是在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1997年的学科专业目录)中第一次出现,它是体育学下属的四个二级学科之一,是由此前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及运动训练学两个二级学科合并而成。它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以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活动作为其产生的前提条件、基础和源泉。换句话说,体育教育训练学源于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实践,其建设和发展也依赖于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实践。它是对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实践活动进行理性思维而形成的一门学科。同时,体育教育训练学是关于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丰富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是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知识体系,对于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给出了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基本定义:体育教育训练学是研究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学科。通过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指导各个运动项目的技、战术学习和教学训练过程的组织实施。

黄汉升(2003)认为:体育教育训练学是一门研究体育领域中体育教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一般规律的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旨在通过对体育教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指导如何通过体育活动达到育人和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指导各个运动项目的技、战术学习与教学训练过程的组织实施,研究体育教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规律。[1]

综合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历史演进、1997年学科专业目录中有关体育教育训练学的表述以及黄汉升教授对体育教育训练学下的定义等各方面信息,体育教育训练学可以定义为:体育教育训练学是研究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问题的学科。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实践是体育教育训练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换言之,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研究内容涵盖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两大领域,涉及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对象、内容、方法、组织实施等各个方面。

2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研究对象

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围绕我们的物质世界及其在人的意识中反映的形态。研究对象不依我们的意识而存在,根据研究的目的进行选择并组成认识的客体。[2]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具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这是一门学科赖以生存的基础,研究对象决定该学科的基础、学科的性质、研究内容、体系结构等基本问题。可以说明确研究对象是任何一门学科的首要问题,也是一门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

研究对象的界定既不能过于宽泛、抽象,也不能过于狭隘、具体,要在抽象与具体之间找到平衡点,这是界定研究对象的前提条件。

关于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研究对象问题,以往的研究很少涉及。

在1997年版的《学科专业目录》中,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使得研究范围变窄。因为,所谓理论,就是脱离个别事物的一般化,脱离具体事例的抽象。理论一般相对于“事实”而言,是对“事实”的抽象和概括。其基本要素是概念和解释。方法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途径、步骤、手段等。在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实践中,还有大量的现象和问题不属于理论与方法的范畴。同时,除了基本的理论与方法,是否还有具体的理论与方法。因此,这种表述不太严谨。

大学生科研训练篇7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 科研思维能力培养

       一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科研训练的必要性

       根据国家教委高等医学教育的有关文件精神,其培养目标为:1.有厚实的人文和科学素养;2.有较强的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技能;3.有一定的医学科学研究的训练;4.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后劲,是未来的医学精英人才。实现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与国际医学教育接轨,适应未来国际医学科学技术的竞争,培养具有高素质和发展潜力的医学人才,实行本、硕连读制的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是一条重要途径。为确保上述目标,对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医学科研训练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二 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科研分阶段训练及其重要性

       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科研训练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一、二年级:基础学科阶段,初步培养学生科研的基本素质,可以通过导师、名医、科研人员讲座等形式,启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其初步具备科研的条件、方法和态度;第二阶段:三至五年级:基础医学阶段,进行系统科研训练,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如通过“课题设计—课题实施—撰写论文—理性认识”科研训练过程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第三阶段:临床学习阶段,则在临床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临床科研训练,通过完成硕士研究论文和硕士论文答辩,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在基础学科阶段,学生的课程以理科类基础课程为主,还没有足够能力参与科研,而基础医学阶段的科研训练则直接关系到学生进入临床阶段能否以较短的时间开展课题研究,撰写学位论文,乃至能否顺利完成本硕连读学业的大事。因此,如何做好基础医学阶段的科研训练工作是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中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1]。

       三 基础医学科研训练的方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1988年起国家教委批准招收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新疆医科大学至今已招收10届,实施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Researchtrainingprogram,SRtp)已历经5期,它以学生完成课题,SRtp立项的方法,经过系统的训练,把学生从“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转变为自主个性发展的管理模式,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验或调查研究等方法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以及突破常规进行创新研究,摸索出科学研究的性质和律,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四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

       新疆医科大学SRtp实施包括如下方面: 

       1.组织机构:成立了新疆医科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领导小组和新疆医科大学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专家委员会。由新疆医科大学教务处实验管理科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2.执行程序:由“申报、评审、立项、中期教学检查、结题验收”组成,各学院教师组织学生自行申报,教务处组织专家委员会进行评审,确定立项课题,立项负责人组织实施,教务处组织专家进行中期检查,通过中期检查的立项继续进行,最后,教务处组织结题验收。

大学生科研训练篇8

摘要:现代游泳训练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研保障,完善的科研保障是教练员和运动员进行科学化训练、不断提高运动水平的重要因素。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游泳科研已初步建立了科研服务保障体系。但是在实际的运动训练实践中也发现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队国家游泳队的科研保障体系进行优化和完善,对于备战2008年奥运会,不断提高我国竞技游泳运动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家队的科研保障体系在运作中还是存在以下的问题:1)科研与训练管理不协调;2)科研攻关能力不强;3)科研服务不够深入。根据存在的问题,在实践中采取了以下措施对国家队科研保障系统进行优化与完善:1)科研保障系统层次化、制度化;2)科研攻关实践化、联合化;3)科研服务个体化、专业化;4)科研经费投入的效率化。

关键词:体育科研;游泳;国家队;保障系统

中图分类号:G8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2―0149―04

当前,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已经演变成一场高科技的竞争,运动员采用的训练方法、手段、恢复措施对科研保障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动训练科学化是现代游泳训练的基本特点之一,而运动训练的科学化离不开科研保障。现代游泳训练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研保障,完善的科研保障是教练员和运动员进行科学化训练、不断提高运动水平的重要因素。随着国家对体育科研的宏观管理和资金的投入,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游泳科研已初步建立了科研服务保障体系。但是在实际的运动训练实践中也发现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队国家游泳队的科研保障体系进行优化和完善,对于备战2008年奥运会,不断提高我国竞技游泳运动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1训练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1目前国家游泳队科研保障体系目前我国国家游泳队科研保障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图1):

1)运动员机能诊断。对运动员生理机能的变化以及对运动训练的适应提供快速、全面、针对性强的测量与评价,增强训练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提高训练效果。

2)游泳技术诊断与分析。利用技术诊断和分析系统可对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的技术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并可与世界优秀运动员进行对比,便于及早发现和解决问题。

3)信息保障。针对我国游泳项目目前信息来源少,渠道不畅的问题,建立网络信息中心,为管理层、教练员、运动员、科研与服务人员提供全面快速的信息服务,及时了解和吸收国内外最新训练理论、方法和动态,为教练员的决策提供依据。

4)医务监督与伤病防治。提高训练的科学性,避免因训练负荷安排不当造成的过度训练或训练不足等不良反应,减少运动性伤病的发生率和对正常训练的影响。

5)心理调控与训练。对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进行及时监测和调控,根据运动员的个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方法与手段,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

6)恢复与营养监控。根据运动员的训练情况和要求,在对运动员进行医学、训练学、身体机能综合评定的基础上实施恢复与营养措施,促进机体的适应与恢复,保证系统训练的顺利实施。

7)科教培训。通过传播科技和文化以及专业知识和多种教育、教学、培训手段,提升教练员、运动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专业素质和个人素养。

上述科研保障内容已成为训练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例如,对运动员日常训练的监控已经成为教练员制定训练计划和决策的主要依据;游泳运动员伤病防治与医务监督是保障运动员身体健康的重要措施;信息保障也称为国家队教练员训练和决策的重要依据,目前国家游泳队已经使用了内部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了局域网,教练员利用网络来进行日常的训练管理以及相互交流,做到信息共享。

1.2存在问题尽管如此,在训练实践中,国家队的科研保障体系在运作中还是存在以下的问题:

1.2.1科研与训练管理不协调现代游泳训练的发展表明,科研已经成为训练的一部分,训练工作本身就包含了大量的科研工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练员这个概念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练员已经不单单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包括了教练员背后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国家游泳队提出了“像搞训练一样搞科研、像搞科研一样搞训练”的训练科研指导思想(国家游泳队科研整合讨论会,2004.2.21)。这是训练观念的变化和进步。因此,在游泳训练实践中,科研人员和教练员、管理人员的协调、科研工作本身的管理都成为保证训练水平提高的重要环节。

由于不同学科、不同单位的科研人员在一起工作,就需要管理部门对科研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还需要科研人员之间有良好的配合。以国家游泳队为例,科研人员涉及多学科、不同部门,如果不能对科研人员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和协调,就不利于科研保障工作的正常进行。同时由于在体制上,国家游泳队、体育科研所和体育院校分属不同的管理机构,给游泳科研人员的统一管理和协调带来很大的难度,造成科研力量分散,没有形成一支高效的游泳科研团队。运动训练科研保障工作的深化还需要管理上的深化(原家玮,2004.2.25)。

1.2.2科研攻关能力不强科研攻关是根据训练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门的研究。同科研服务所不同的是,科研攻关是根据训练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是为重点解决某一难题而集中相关科研人员进行的科研活动,从本质上说就是进行训练创新活动。

我国体育科研所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进行有组织的游泳科研攻关。科研人员根据我国游泳运动员在比赛中,出发技术、转身技术较差的弱点进行科研攻关,研制了出发、接力测试仪,帮助运动员完善出发、接力技术,使我国运动员在出发和接力交接棒技术上迅速提高,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成为一些优秀运动员如杨文意、乐静宜在比赛中战胜对手的重要技术保证。为了提高我国游泳运动员的转身技术,我国科研人员专门进行了游泳运动员转身技术的科研攻关,为运动员改进转身技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3为了提高运动员水中力量训练的效果,科研人员对水中牵引设备进行了研制和改进,使运动员水中牵引训练的效果大为提高。由于科研攻关是在训练实践中进行,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其研究成果能够迅速转化到训练实践中,受到广大教练员、运动员的欢迎。因此,科研攻关是运动员提高竞技水平的重要途径,是训练创新的重要形式。

由于科研攻关是有组织的科研活动,同时又带有非常强的目的性,因此游泳项目每年都会组织科研攻关课题的招标,通过招标的形式来集中全社会相关领域的专家共同协作,完成科研攻关任务。

在训练实践中,教练员和运动员都会碰到许多实际问题,而苦于缺少有效的解决办法。这就需要进行有效的科研攻关

来攻克这些难题,而且这些难题往往都不是单一学科的研究能解决的,需要多学科的联合攻关才行。例如对运动员在训练中的体重控制问题、训练中生理生化指标的调节问题等不能单从一个学科的角度来进行,而需要生理生化、医学、康复、心理等方面的专家联合进行研究和攻关,才能对教练员和运动员进行有效的帮助。但是在训练实践中我们也发现,目前在国家队的科研工作中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联合科研攻关,各学科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由于国家队的科研人员由不同学科的人员组成,在工作中往往都是从本学科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缺少横向的联系,对训练实践中的一些难题的研究就比较单一和肤浅,提出的建议和对策缺乏有效型。从我国游泳科研以往的研究成果看,还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多学科联合攻关。

1.2.3科研服务不够深入科研服务是一项非常辛苦和琐碎的日常工作,但是许多训练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正是从日常的科研服务中产生的,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也就成为科研攻关的过程。“如果在科研服务的同时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就有可能推动运动训练的进一步发展。(赵戈,2004.2.21)”因此,作为科研服务来说,它本身又是科研攻关的源头,是科研攻关的实践基础。

在游泳训练实践中,科研服务还存在着“滞后”的现象,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的测试指标还不能真正反映运动员的身体变化状况,科研人员并还不能通过测试就发现问题;或者发现了问题但是又无法给出合理而有效的解决方案。运动员的一些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如果仅仅是从数字上去看其处于正常或不正常,就不能真正的反映运动员的真实的身体情况或者竞技状态。例如在训练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问题,即运动员经过大负荷的训练后,仅仅从指标的变化很难反映出运动员真实的身体机能状态。而现在的游泳科研人员往往比较重视科研数据以及通过数据对运动员进行评价;科研工作还没有问教练员的训练实践融为一体,在很大程度上还“游离”于训练活动外;对于游泳项目的训练和竞赛特点缺少深入的体会和研究;这样的研究就局限于表面,而不能真正的找出问题的实质,发现训练规律。因此,目前解决游泳训练实践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还比较低。这样,在目前情况下我们的科研服务工作还只能对教练员的训练提供参考,而不是主导训练。

2科研保障系统的优化与完善

2.1科研保障系统层次化、制度化

2.1.1层次化科研保障系统的层次化是指在训练实践中将国家队的科研保障系统划分为一般科研服务、专家会诊联合科研攻关三个层次(图2)。一般科研服务是为国家队日常训练提供必要的训练监测,为教练员的训练计划安排提供依据;教练员根据科研人员提供的各种监测数据,随时掌握运动员的身体状态和训练效果。专家会诊是专家根据监测数据对运动员某一方面的情况进行跟踪,对运动员出现的问题从本专业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为教练员提供解决方案。而联合科研攻关是不同专业、方向的专家对运动员的各种数据、指标进行全方面的分析和讨论,对运动员的训练和身体情况作出综合诊断(图3),为教练员的训练提供参考方案;同时还将根据全队的训练任务进行联合的科研攻关,研究训练中长期存在的、教练员和运动员急需解决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科研保障系统的三个层次中,一般科研服务工作是基础性和日常性的,它的工作可以为我们的科研工作提供大量的有价值的第一手材料;专家诊断是科研服务工作的进一步延伸;一般科研服务和专家诊断是联合科研攻关的基础,而联合科研攻关是以上两个层次的目标和基础上的科研攻关的基础,而科研攻关是科研服务的目标和结果,是运动训练从实践到理论的变化过程。

2.1.2制度化科研保障系统的制度化,是指在科研工作中要对各工作各位和各重要工作环节都建立制度,用制度来规范工作流程,用制度来保障科研工作的顺利实施。例如,在实际工作中,国家游泳队建立了《国家队科研人员工作规定》、《国家队营养品发放制度和流程》、《国家队周例会工作流程》、《国家队异常数据报告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推动国家队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和不断深入起到了重要的作

2.2科研攻关实践化、联合化

2.2.1实践化科研攻关从本质上说就是进行训练创新活动。我国体育科研所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进行的有组织的游泳科研攻关表明,科研攻关是是科研攻关是解决训练实践中的问题的有效方式。因此,科研攻关的课题应当是从训练实践中而立。赵戈总教练就认为“科研攻关应当同训练实践紧密结合,应当是由国家队的教练员根据训练实践提出题目而由科研人员和教练员共同解决问题”。国家队在此基础上也提出了“像搞训练一样搞科研、像搞科研一样搞训练”的训练科研指导思想。而在以往,一些科研人员往往是根据自己已经立项的课题为队伍进行服务和科研工作,而对课题之外的工作就会不重视。据此,游泳管理中心和国家游泳队对有关游泳项目的科研课题整合成为一个综合科研课题,并针对训练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动态攻关课题”,即根据训练中出现的问题,随时发现,随时解决。这样即保证了训练的顺利进行,也使科研人员的工作和训练实践紧密结合。当然在实际工作中,这样的科研攻关方式还需要很多相关部门的支持才能得以实现,需要对目前的科研体制进行改革,否则实施起来会存在很多阻碍,比如动态课题科研经费的立项、审批同国家现行科研课题立项审批制度之间就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2.2.2联合化联合化是指在进行科研攻关时应联合各个相关学科进行联合攻关,这是体育科研的发展方向,也是运动训练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联合化需要各个方面的专家进入到国家队游泳科研服务工作中。从我国游泳科研以往的研究成果看,还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多学科联合攻关,目前国家队实行的联合会诊制度实际上联合科研攻关的基本形态,但是这样的会诊,缺乏对重要问题的深入性、连续性研究,还不能起到联合攻关的作用。

2.3科研服务个性化、专业化

2.3.1个性化个性化是在在科研服务过程中,应当对运动员的个体情况进行连续的跟踪和观察,在对运动员实施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到运动员的个体差异,例如运动员的身体状况、训练水平、训练状态、心理、生活习惯等,只有这样,我们的科研服务才能有实际价值,才能更好发挥科研服务的作用。而做到个体化的科研服务,就首先要求我们科研人员能够深入训练实践,对运动虽的训练情况进行长期的观察和了解,同时还有对游泳训练有深入的研究和理解,才能对运动员的机体状况进行客观的评价,而不是只是根据数据和指标来进行分析,从数据到数据,脱离训练实践。

国家游泳队在这一方面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对重点运动员进行了个体化的服务和观察,在每次的周科研例会上都会对重点运动员的情况进行综合的分析和讨论,然后值得出

解决方案,提供给教练员参考。

2.3.2专业化所谓专业化的科研服务是指科研人员在工作中应从游泳专项的角度出发,对运动员的情况进行专业的分析和研究。在工作实践中科研服务存很大的问题是,我们很多科研人员对于游泳训练还比较陌生,缺少感性和理性认识;同时,由于对运动员的关心程度也不同,往往会造成对运动员的训练情况、生活情况、身体情况了解不深,尽管有大量的数据,但是往往不能从这些数据中发现问题,或者给教练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因此,专业化的科研服务是首先要培养一批能够对游泳训练有深入研究和理解的科研人员,他们既是游泳训练的行家,也是科研工作者,这样才会促进科研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从我国目前游泳科研人员的状况来看,可以采用专家小组的形式来解决科研工作中专业化的问题,即在每个科研服务和保障方面,目前的人员未必是某一方面的最权威的专家,但是他的背后一定要有最权威的专家小组的支持,这需要科研人员、国家队共同去建立这方面的联系,通过建立制度化的保障机制,例如定期的专家会诊、定期的与专家交流等形式来对训练中的问题进行更深入和全面的研究与探讨。

2.4科研经费投入的效率化目前国家队的科研经费的投入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科研立项的科研经费,另一个方面是国家队科研保障经费。由于一些科研立项的审批和经费的管理主要是由立项主管部门管理,因此在实践中也出现一些了问题,例如有一些课题的针对性不强,科研成果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等。目前国家队科研经费的投入还是非常有局限性的,因此如何在有限的经费投入情况下,使得国家队的科研服务和保障工作得以顺利实施并达到较好的效果,需要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实际上在备战2004年雅典奥运会期间,科教司、游泳管理中心等相关部门已经在国家游泳队进行了试点,即将原有的分散的游泳项目的科研课题进行了整合,合并成为“游泳项目备战2004年奥运会综合攻关课题”,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经费的使用和管理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从实践经验看,经费的投入应当首先满足国家队日常训练的科研保障需要,例如日常的监测、营养、医疗等需求;其次在每个训练阶段,由国家队根据训练情况提出需要急需解决的课题,然后根据这些需要由相关管理部门和专家组进行研讨确定需要进行的攻关课题,并立项。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一定要围绕国家队的训练需要进行,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1)国家队的科研保障体系在运作中还是存在以下的问题:(1)科研与训练管理不协调;(2)科研攻关能力不强;(3)科研服务不够深入。

2)根据存在的问题,在实践中采取了以下措施对国家队科研保障系统进行优化与完善:(1)科研保障系统层次化、制度化;(2)科研攻关实践化、联合化;(3)科研服务个性化、专业化;(4)科研经费投入的效率化。

3.2建议1)加强国家队科研人员的管理工作,完善规章制度,尤其是要将科研人员的利益与国家队的利益结合起来,从而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2)制定国家游泳队的科研攻关计划。科研攻关应当从训练实践出发,应当调动各个相关科研力量,充分发挥教练员的作用,首先对我国游泳训练中需要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哪些是近期可以解决的,哪些是我们的力量目前不能解决的,哪些是需要学习国外经验的,都需要制定长远的科研攻关计划,采取联合攻关的方式,有计划分步骤的进行科研攻关。

3)加强科研人员对游泳训练的了解。通过长期下队,有计划的培养等方式,培养一批有游泳训练理论知识,对游泳训练有深刻理解的科研人员,这样才能更有效的提高科研服务水平。

4)建立国家队科研专家组,可以采用聘任的方式聘请各个相关方面的专家为首席专家,充分利用和发挥各个相关方面的力量和资源,提高国家队科研保障水平。

5)对国家队的科研经费使用,建议应建立统一的经费管理体制,即将课题的立项与国家队科研服务经费结合起来,根据国家队的需要和训练实践进行立项和科研服务保障工作,统一管理。

参考文献:

[1]国家游泳队科研整合讨论会,2004.2.21.

[2]于仙贵,林洪,徐心浩,等.为备战26届奥运会游泳项目科研攻关及科研服务研究;国家体委科研所,上海体委科研所,西安体院、国家体委训练局,1996;(2).

[3]于仙贵等,YJ-B游泳接力测试仪,85年科技进步二等奖.

[4]林洪,于仙贵,程燕.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出发技术辅助训练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8.

[5]林洪.游泳项目备战2008年奥运会科研工作行动计划[R].游泳管理中心,2002.12.

[6]国家游泳队内部文件,国家队科研人员工作规定,2003.10.

[7]国家游泳队内部文件.国家队营养品发放制度和流程,2004.4.

大学生科研训练篇9

[关键词]地方医学院校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模式

[作者简介](1975-),女,安徽涡阳人,桂林医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广西桂林54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地方医学院校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JGa176)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4-0181-01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要求,医学院校必须将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为学生创造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与条件。科学研究是高等院校培养高级人才非常重要的载体,科研项目是培养和造就一流人才的有效平台,让地方医学院校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对其实施科研训练计划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地方医学院校实践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一、地方医学院校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必要性

1.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正处在从低端产品出口型经济向高新技术创新为主的经济转型期,这就需要高等学校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人才。为解决因经济发展带来的新的医学难题和医疗实际问题,培养出更多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地方医学院校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不仅可以促进本科生科研素质的提高,而且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的保障。

2.国内外教育改革形式的需要。为适应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都普遍对高等教育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重点是加强大学生基本的素质教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适应国际教育改革的大形势,我国高等教育也将改革重点放在构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上,本科生参与科研则是这一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地方医学院校,科研训练计划仍只是在研究生教育的层面上实施,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机会很少。为顺应国内外教育改革形式,提高本科生的初步科研能力,地方医学院校应该对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给予足够重视。

3.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需要。随着新世纪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不断出现,社会对医学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可以让本科生通过参与科学项目,了解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初步掌握从事科研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培养研究素质、提高研究能力,促进知识应用能力及综合创新素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和提升。

二、国内外医学本科生科研训练的现状

本科生科研训练国外起步较早,特别是美国。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简称mit)负责本科教学的院长马戈立特创设了“本科研究机会计划”(简称URop),资助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开创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先河。20世纪80年代,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也开始系统地支持本科生科研。斯坦福、加州伯克利大学分别于1994、1997年成立专门办公室,组织本科生科研训练并提供服务,尤其是伯克利在本科生科研训练的方式上有独特的创新,形成了著名的“伯克利模式”。

国内较早出现的具有一定系统性和规模化的科研训练是1996年清华大学实施的SRt(studentresearchtraining),浙江大学从1998年开始开展校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近几年,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等设立了专项学生科研基金,让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参与到教师科学研究工作中,使其科研能力得到训练。但从总体上看,对于大学生科研训练的作用和地位,国内大多数高校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地方性本科院校,还有很多尚未开展这项活动。因此,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对医学教育进行改革,构建适合地方医学生科研训练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三、建构地方医学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

1.教育理念的重构。所谓的教育理念的重构既包括对教育教学目标的重新确定,也包括对教师和学生以及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问题。多年来,我国高校的教育理念是通过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来培养高等人才。然而,现如今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高等院校的教学目标则是科学精神、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品德的培养。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教学的主要内容不只是传授科学知识,还包括传授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在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和角色定位都将发生了改变,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学生也不只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和学生是一起探寻科学奥秘的同行者;此外,教师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还担任着引路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2.课程设置的调整。在当今知识更替日新月异的时代,具有获得最新信息的方法和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医学生在具有获取最新信息的技能的情况下,才能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获取大量的新知识、新技能和科学证据,提高能力。因此,在本科初级阶段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医学情报学、医学信息学、中文工具书及数据库的使用、论文写作技巧等选修课程,可以培养学生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在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中,应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和更多跨学科的课程、增加一些介绍科研创新理论知识和方法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内教学和课外科研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研究探索精神。

3.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作为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引导者,教师独立从事专业研究的能力和水平是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根本保障。参与科研训练的教师需要早一步学生获取系统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本学科前沿动态,了解最新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科研水平和素质。为保障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顺利开展,地方医学院校应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到外地进行学习和进修等师资培训方式,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参加学术交流等活动来促进教师与外界的交流,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4.科学精神和学术品德的培养。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学术品德。本科学习阶段是学生今后工作和深造的基础阶段,有必要在此阶段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学术品德。科学精神和学术品德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由课程、教师、学生群体以及校园活动等共同营造的一种校园文化的氛围。参与科研训练的教师不仅要在科研工作中做到自律,而且要在科研训练的过程中注重营造诚信的科学研究氛围,培养学生科研诚信,养成科研诚信行为习惯,让学术诚信深深根植于科研人员的头脑,内化为精神追求。

5.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一是对学生的激励机制。地方医学院校需要掌握的知识较多,虽然学生主观上愿意参加科研训练,但现实中因为课程繁重,时间安排不匀,导致参与科研训练的人数不多,因此,学校应采取一定的激励机制,如对参与科研训练并取得成果的学生给予科研学分或薪酬补助,并颁发奖状、证书,以科研成绩作为保送研究生的一个重要条件等奖励方法,激励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培养其创新能力。二是对指导教师的激励机制。对于一般地方医学院校的教师,因学校本身科研条件并不优越,从事科研工作比从事教学工作的难度要大,因此对参与科研训练的指导教师应给予奖励,如给予适量的教学或科研工作量补贴,一定的物质奖励,在职称的晋升,津贴、教学奖项的评定等方面应考虑将教师在指导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工作列为较重要的评估指标。

地方医学院校应从发展角度,注重本科生的培养和教育质量,探索和实践具有地方医学院校特色的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

[参与文献]

[1]彭惠民,胡先明,徐晨,等.基础医学研究创新性实验的组织管理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9(12).

大学生科研训练篇10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国内专业运动队复合型教练团队的研究进行统计分析。从专业运动队复合型教练团队内涵、研究内容及建设状况进行分析,为我国专业运动队风和型教练团队的研究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

关键词专业运动队复合型教练团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逐渐产生了许多的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为了竞技体育的发展,作为众多学科之一的体育,也不免要与其他学科相互交融。但是这种交融协作关系在提高运动训练科学化程度的同时又给运动训练增加了难度: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了运动训练不断向科学化的方向发展,随着科学是朝着分化与整合的方向发展,教练员个人已无法完成对科学训练的工作。在这种趋势下,组成一个团队负责科学训练的支持与保障工作就成为人们的必然选择,所以科学训练实践在客观上推动了团队合作的出现。

从国内来看,多学科联合攻关作为教练团队的雏形,被证明是我国备战大型比赛的有效形式。但训练与科研结合不密切的现象长期存在,不利于我国竞技体育的继续发展。为实现科学训练,提高我国竞技体育水平,加强教练团队成员间的合作水平是建设国家队教练团队的首要任务。

深刻认识国家拳击队教练团队的本质以及如何促进合作以实现团队“科学训练”是个非常重要又不能回避的问题。本论文通过对国家拳击队教练团队合作的研究,加强国家拳击队教练员、研究人员、领队等的合作为实施科学训练,提高竞技体育水平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路径指导。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国内专业运动队复合型教练团队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国内有关教练团队的论文等进行了研读和借鉴;采用专家访谈法对国家队教练员、科研人员、队医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访谈;采用逻辑分析法,对调查数据的统计结果,进行逻辑归纳和理论分析,得出结论和建议。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教练团队的称号不一,但本质相差无几。

国内有关教练团队的具体称号有很多,主要有“训科医管”一体化、“复合型教练团队”和学习型教练团队等。所谓“训科医管”一体化是以提高运动成绩、夺金牌为目的,以竞技运动训练为主体、科研服务为支撑、医务监督服务为保障、科学组织管理为前提,为了快速提高运动员训练质量和运动技术水平,而监理一起解决团队工作计划、队伍管理、后勤保障等的工作体系[1];“复合型教练团队”是指以提高竞技体育成绩为目标,加强训练过程中领导与决策、执行与保障工作,促使“训练、科研、医务、教育、管理”的“一体化”,形成以管理干部为龙头、教练员为主体、科研人员和队医为两翼、外聘专家为外脑,各方形成合力,实现“最高水平”的训练管理体系[2]。所谓学习型教练团队是指教练员团队中的主教练、助理教练、科研教练、队医等每一位教练员在提高运动员运动成绩共同目标的引领下,采用个体学习和团体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不断取得创新的自主管理的团体[3]。

在定义上就可以看出国内大部分学者对教练团队的认识是一致的:随着竞技体育竞争的日趋复杂,仅仅依靠有限的知识和单一的手段已不能取得竞技体育运动成绩提高的目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凭借教练的一己之力樱井不能满足优秀运动队的发展需要。当代的运动训练越来越离不开科研、医疗和管理的支持与服务,必须充分认识到只有实践以训练为核心,科研、医疗、管理为支撑的管理方式才能促进竞技体育的发展。

(二)关于教练团队研究的切入点不同

国内众多学者对教练团队进行了研究,但是每个人的切入点不同。有的学者以教练团队在训练团队中的重要作用为研究的落脚点,认为教练团队中的各要素在实践科学训练的过程中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的学者以某一具体的运动项目为出发点,重点研究了该运动项目中构建复合型教练团队的必要性以及该项目复合型教练团队的组成及其成员的职责[4];有的学者从运动队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角度对复合型教练团队的管理结构、动力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等发面进行了研究;有的学者从团队建设的视角,重点研究了复合型教练团队的建设实际以及团队建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为复合型教练团队的团队建设提供了参考意见[5];还有学者从团队合作的角度着手,对教练团队的合作模式和合作方法进行了研究。

(三)主教练与科研人员的合作效果不佳是当前影响国家队教练团队建设的主要阻力

现代竞技体育的竞争,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科技的竞争,这就意味着在优秀运动队中科研人员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运动训练要讲求科学化,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将是优秀运动队训练的重要参考依据并且他们的工作也需要教练的大力配合和支持,而科研成果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练员;由于主教练与科研人员以及科研人员之间的不信任,虽然制定大量规章、制度来保证教练员与科研人员的合作,但是更多的表现出非合作或者表面上合作。因此,在科研成果的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主教练和科研人员之间的冲突。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目前国内有关专业运动对教练团队的研究尚未成熟,主要表现在:教练团队的未有一个固定的称谓,学者对教练团队的研究尚未形成系统,教练员与科研人员的合作是当前研究中的主要问题。

(二)建议

建设国家队教练团队,就是要打破过去那种由教练员一个人说了算的训练管理模式,取而代之以教练团队的民主决策、科学管理、集体监督和联合攻关,进一步提高训练的效益和质量。破旧立新,势必会带来一些问题和阻力,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从推动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高度出发,以实际行动积极推进复合型团队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史国生,张辉,钱竞光等.训科医管一体化管理模式在运动队备战重大赛事中的作用――以南京体育学院运动队备战全运会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02(01):6-7.

[2]韩开成.优秀运动队复合型教练团队管理模式及其运行机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09(05):447.

[3]王倩.学习型组织视野下的教练员团队建设研究[J].内江科技.201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