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监理规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42:18

环保监理规范篇1

关键词:环境减排自动监测

目前各级环保部门都在建设环境监控中心,环境监控中心的建设对加强环境监管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环境监督靠监测,环境执法靠监察,监控中心可以改变环境监督和执法的方式,提高环境监督和执法的科学性,克服环保监测和监察人员不足的困难。

在“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是环保工作的首要任务,环保各项工作都要围绕总量减排而进行。环境监控中心的建设就必须为总量减排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污染源普遍安装了自动监控设施后,如何发挥自动监测设备的作用,体现“管理减排”的作用,环境监控中心的职能确定和管理方式关乎全局。

为了发挥环境监控中心在总量减排中的作用,特别是如何使用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来计算污染物排放量,根据国家有关标准、规范和规定,现归结如下。

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的法律地位

国家有关法规和规章为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的作用提供了依据。

国务院《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369号)第十条“排污者使用

国家规定强制检定的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控仪器对污染物排放进行监测的,其监测数据作为核定污染物排放种类、数量的依据”。

国务院(国发〔2007〕36号)批转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办法中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办法》规定:掌握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和数量的监测工作可以采用污染源自动监测技术。

国家环保总局《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环保总局令28号)第四条“自动监控系统经环境保护部门检查合格并正常运行的,其数据作为环境保护部门进行排污申报核定、排污许可证发放、总量控制、环境统计、排污费征收和现场环境执法等环境监督管理的依据,并按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开”,进一步规定了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的使用范围,即不仅可作总量核定的依据,也可作为现场执法等的依据。

污染源安装的自动监测设备必须满足根据国务院《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中监控设备必须为“国家规定强制检定”并“依法定期进行校验”的要求。环保总局制定的《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中明确要求:“自动监控设备中的相关仪器应当选用经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指定的环境监测仪器检测机构适用性检测合格的产品”。同时规定,环境监测部门要“对自动监控设备进行定期比对监测”。

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审核

审核与判别自动监测数据的有效性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工作,涉及自动监测仪器的选用、系统的安装、数据传输、日常维护、定期校核和相关数据的逻辑性判断等。

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的建设由排污单位负责,地方财政可以适当补助,验收由地方环保部门负责,日常运行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运营。国家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必须与国家、省、市环境监控中心联网。

对于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的选型、安装、验收到日常运行、数据传输等,国家环保总局已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管理和技术规范体系,可以充分保证自动监测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

污染源安装的自动监测设备必须是国家环保总局批准的仪器检测部门通过环境监测适用性检测合格的产品。自动监测设备环境监测适用性检测的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由《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试行)》(HJ/t76—2007)、《环境保护产品认定技术要求化学需氧量(CoDcr)水质在线自动监测仪》(HBC6—2001)、《氨氮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要求》(HJ/t101—2003)、《总有机碳(toC)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要求》(HJ/t104—2003)等技术规范规定。

自动监测设备的安装、验收、日常运行及定期校验(手工比对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与判别的技术要求由《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安装技术规范(试行)》(HJ/t353—2007)、《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验收技术规范(试行)》(HJ/t354—2007)、《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运行与考核技术规范(试行)》(HJ/t355—2007)、《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数据有效性判别技术规范(试行)》(HJ/t356—2007)、《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试行)》(HJ/t75—2007)、《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已通过专家评审)等规定。

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传输的技术规定包括:《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监测)系统数据传输标准》(HJ/t212—2005),规定了自动监测设备到监控中心的数据传输标准。《环境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传输、交换技术规范(试行)》(HJ/t352—2007),主要规定了各级监控中心之间的数据传输标准。

环保总局《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运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中)的制定,进一步明确了企业、自动监控设施运行单位、环保各部门在自动监控设施日常运行管理中的职责、权利和义务等。

用自动监测数据计算污染源排放量

国务院批准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办法》中规定,安装了自动监测设备的污染源可以用自动监测数据计算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自动监测设备与环保部门联网并实时传输数据的,环保部门据此数据对污染源排放量进行核定。

根据《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数据有效性判别技术规范(试行)》(HJ/t356—2007)和《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试行)》(HJ/t75—2007)等技术规范的规定,对通过有效性审核的各监测时段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和废水或废气排放量相乘获得各监测时段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再将各时段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累加,来计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同时对由于设备故障维修、未达质控要求等原因导致的缺失数据进行修约,缺失时段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可用缺失时段前的有效自动监测结果补充,也可用缺失时段内的手工监测结果补充,最终形成完整的污染源排放有效监测数据,满足计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要求。

环保监理规范篇2

   2.2加快环境监测体制的改革,准确定位环境监测机构的性质和工作准确定位环境监测的性质和t作,区别对待监督性监测和服务性监测。在现行的环境监测体制中,对污染源的监测定位为监督性监测,南环保部门的环境监测站承担,属于服务性质的环境质量监测也由环保部门的环境监测站承担。新的环境监测体制可以考虑将一些服务性监测转由社会的环境监测力量承担,由环保部门监督其提供的环境监测的服务质量。

   这样有利于环境保护部门集中精力做好环境保护监督执法t作,树立和提高环境保护部门监督执法的权威和地位;有利于明确相关方环境保护的责任,形成环境保护的统一战线,有效地发挥各行业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作用,保证环境保护法规、制度、标准的贯彻实施;有利于减少环境保护部门和各部门以及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具体管理事务上的分歧和矛盾,加强同各部门与地方的合作,提高工作效率,更快更好地促进环境保护的发展;也有利于基层环境保护部门摆脱目前不得不承担环境保护责任的被动局面,降低因职能定位不准确带来的风险。i5l同时,为了切实完成好全面加强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工作,按国家环境质量标准项目开展例行监测,做好土壤调查、污染源普查、总量减排、区域补偿等专项监测t作,完成应急监测任务等的政府监测职能,环境监测站理应处于一个有利的政治地位。因此,应该进行提高机构的地位和级别的尝试。比如常熟和张家港两市监测站就已率先进行了尝试,先后提升为副科级单位完成监测站升级。同时,政府应加大预算,加大监测事业方面的投入,提高环境监测人员的待遇,实行全额拨款或者参照公务员管理,对事业单位的收入进行比较全面的管理和监督,使事业单位的经费得到充分的保证。

   显然,通过进一步对环境监测体制的改革,使环境监测工作的性质和地位得到了重新的定位,也使监测站的政治地位从制度上和法律上得到保障。显然,通过进一步对环境监测体制的改革,使环境监测工作的性质和地位得到了重新的定位,从而也为监测站政治地位的提高,工作人员待遇的优化提供制度上和法律上的保障。头管理,严重影响了环境监测活动的进行。环境监测部门被多头管理的局面、不够独立的性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环境监测结果的客观性。如受地方利益的驱动,反映环境质量和环保业绩考核时,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行政干预。这种缺乏行之有效的规范性法规和独立的最高管理机构对整个监测活动加以监管,直接导致监测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的监测技术、方法和标准难以真正、有效地实施。

   这种多头管理的存在是有历史原因的。在环境监测的发展过程中,曾经有过统一的管理机构,但是在环保部门的机构改革中却把专门的环境监测管理机构撤消了,把环境监测的科研、标准、规范、法规、能力建设、业务管理等事项都分散到各个部门中去。所以才会致使没有一个部门从总体上对环境监测从网络建设、法规标准、质量控制、能力建设、人员培训、数据的收集处理、传输分析和等工作进行系统的规划设计和监督管理,也没有一个部门能够对环境监测工作从总体上负责。

   1.4无统一、完整的且具有操作性的环境监测标准、技术规范和方法我国目前有监测权力的机关、部门和单位繁多,各个部门都有根据其相关的法律法规监测结果的权力。除国家监测局总站外,环保部、农业部、水利部、科技部、交通部、气象局、一些大专院校、沿海地方政府有关部门以及监测工程部门都或多或少地开展着与监测相关的监测、调查或研究活动,但其根据的标准和规范却不尽相同,使得的信息从方式、内容、参照的标准都不相一致。l4l随着环境保护工作领域的全面扩展,全国加大了环境监测的硬件投资,已经初步建立了以常规监测、自动监测为基础包括技术装备、技术标准、技术人才在内的环境监测体系,但是现行环境监测方法却跟不上技术设备的更新及新的技术方法的需要,导致无论从监测方法的类别、数量,还是从监测方法的体系结构、技术水平等方面,都与实际工作的需求有很大的差距。

   1.5没有建成有效的全国环境监测网络在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面,对于不同功能的环境监测网络缺乏系统的规划和网络功能设计;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软硬件条件准备不充分,支持和约束环境监测网络体系运行的法规、标准、制度和技术规范不完善和不配套;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和管理的职责不清,上下各层级间的职责和任务混淆,严重影响环境监测网络的建立和完善。

   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建立了四级环境监测站,也形成了一定的监测能力。但是,有监测权力的机关、部门和单位繁多,各个部门都有根据其相关的法律法规监测结果的权力。这些监测站并没有真正形成有效的环境监测网络和具备网络运行功能,也满足不了当前环境管理的需要。

   2对策及建议

   2.1加强立法,提高环境监测的立法层次和法现行的环境监测法律规定分散在各专门法规中,而且各部门的法规对环境监测活动的规定各有不同,有的甚至是相互冲突。《中华人民共和圉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均明确赋予环保部门对我国水环境进行监督监测的职能。但2002年8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也规定水利部门应对水环境进行监测。这是明显的立法冲突,导致两个部门相互“打架”。由于各部门关于环境监测的法律规定相互矛盾,而且其他的环保法律法规的法律层次和地位也高于监测的管理办法,使得各部门可以依据不同法律法规的有关条款开展监测活动。如环保部门按照环境保护法;而水利、气象、海洋等部广J按照水法、气象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开展本部门的环境监测与管理活动。这直接导致我国的部分环境监测工作出现盲区或多部门交叉、重复管理,以致职责不明确。也是造成当前各部门、各行业的环境监测工作各自为战,企业和社会监测放任自由,各层次的环境监测无序发展的主要原因。

   1.2法律法规关于环境监测的性质和定位不准确在环境监测的定位方面,法律上关于环境监测的相关规定中,监测被定位为提供技术支持、提供监测结果的服务性单位。在法律条文中没有明确关于环境监测执法的规定,但是实际操作中,环境监测却是执法的“尖兵”,毋庸置疑地参加了执法活动。这种在机制体制方面,政府和企业的责任混淆,致使环境监测部门忙于服务性的监测收费和提供污染源监测的工作而忽视其最重要的监督性监测和环境研究的职能。这种环境监测的性质和定位不准确,没能区别对待监督性监测和服务性监测,导致环保部门的有限监测能力不能及时和很好地为环境执法服务,难以发挥其“尖兵”的作用。[211.3环境监测监管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在监管方面是对环境监测工作多头管理,缺乏独立的管理机构对其进行统一的、系统的管理和指导。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监测质量进行审核和检查,同时当地政府、技术监督局和上一级的环境监测站都有权力对环境监测部门进行监督和管理。立独立的管理机构统一管理,完善全国环境监测网络国家应建立独立的管理机构对其进行统一的、系统的管理和指导,使环境监测得到最大程度的独立,明确环境监测监督管理的职责、相关的权力和责任,对现行的环境监测制度分阶段分步骤地进行改革,组建并不断完善全国环境监测网络。

   环境监测部门应逐步完善全国环境空气、地表水、近岸海域、噪声、生态遥感、酸沉降、沙尘暴、三峡工程等生态与环境监测网络。对不同功能的环境监测网络进行系统的规划和网络功能设计;加大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软硬件条件的准备和投入,完善和出台配套的支持和约束环境监测网络体系运行的法规、标准、制度和技术规范,统一和规范实施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在监测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中规定的污染物项目时,规定任何部门或单位都应采用依法制定、现行有效的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和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保证环境监测工作质量和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权威性,明确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和管理的职责任务。

   2.4加快制定统一的、具有操作性的环境监测标准、技术规范和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的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抓紧制订采用各种先进监测技术的环境监测方法标准,解决监测方法数量不足、技术陈旧等问题,提高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技术水平。同时将对时间较长的现行环境监测方法标准进行修订,并以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形式。新标准实施后,应停止使用已经废止的标准和非标准监测方法,统一和完善具有实际操作性的环境监测标准、技术规范和方法。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建立统一的环境监测信息机制,以及定期公布重点流域和环保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状况,使环境监测在环境管理工作中发挥越来越大作用。

   3结论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哨兵”和“耳目”,是环境执法的“尖兵”,它在环境保护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必须加快其法律体系的建立,提高环境监测的法律地位,规范环境监测的日常监测,建设和完善环境监测网络,使其更好地为环保工作和社会服务。

环保监理规范篇3

关键词: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环境监测是环保部门基本工作之一,也是它们的重要职责,环境监测工作是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是实施环境监督重要手段;是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的重要依据,对环境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的概念

提出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的初衷就是要改变哑铃式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模式,它始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终于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重点在于建设项目施工期间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使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达到全过程管理的模式。根据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的内容和实际情况,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可概述为取得资质资格的环境监理机构受项目建设单位委托,依据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合同等,协助项目建设单位对环境影响评价单位提出优化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建议或措施,对建设项目配套环境保护措施或设施及其建设期间施工区域内的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确保建设项目在施工期间对环境的影响符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要求,为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提供重要依据。

二、环境监理开展的必要性

环境监理是建设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项目全过程环境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环境监理工作可以有效控制工程施工期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环境监理作为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一项重要内容,监理工作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整个项目环保验收的通过与否。

环境监理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国对建设项目管理只注重审批和验收两个环节的管理方法,变事后管理为全过程管理,是我国环境管理的一次飞跃。随着法律依据、标准规范、技术方法等相关内容的不断完善,工程环境监理必将在我国今后的环境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环境监测的问题原因

1、落实工作时,没有相关的规范标准作为依据

项目工程的环境监理单位在执行监理工作时,通常都是要依据初步的设计文件、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以及与业主单位所签订的工程环境监理合同等文件的,但是在这些文件中,很多环境保护的措施都脱离的实际,并且所签订的合同内容也过于简单,没有明确的要求,这就导致了监理人员在开展工作时不能有效的约束施工单位,在惩治一些违规行为时也不是有据可循的。

2、负责环境监理的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环境监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作,所以负责人员也应是复合型的专业人才。然而,我国负责此项工作的人员通常都是监理单位的人员,监理经验丰富,但是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却十分匮乏。还有一部分人是从事环境科学研究的专业人员,他们环境保护知识十分丰富,可监理方面的素质能力却又十分薄弱。

3、缺乏健全的工作机制体系

不同于项目工程的监理工作,环境监理工作的程序、模式、方法以及内容等体系和机制都还不够健全,也没有相关标准规范作为指引,所以实施起来较为困难。

4、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不强

现阶段,项目业主单位对于环保工作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项目的整体环境监理的效果,设计阶段,设计人员并没有真正的落实相关的环境评价文件以及各项环保措施,而施工阶段,一线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很差,大都重视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忽视了环境保护工作,有些施工人员对于环境监理工作甚至还有抵触情绪。

四、环境监测的发展趋势

1、加快制定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技术规范

为适应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市场发展需求,建立健全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管理体系,国家应适时组织制定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技术规范,环境监理规范应包括环境监理现场工作指导规范和环境监理结果工作规范。环境监理现场工作规范明确环境监理的工作机构及其职责范围、方法、行为,对于多数工程存在建设内容变动情形,环境监理单位应及时为建设单位提供专业技术指导意见,协助建设单位做好与环保主管部门以及设计单位的汇报、沟通工作,防止由擅自重大变动产生的程序违法行为,避免对环境造成不可逆影响。环境监理结果工作规范包括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档案材料管理、环境监理结果和成果体现方式。

2、健全环境监理工作的标准规范,落实环境监理工作的内容

不断健全并完善项目工程环境监理工作的相关规范标准,这样在实施环境监理工作以及落实各项环保措施时才是有据可循,有章可依的。国家的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工程项目环境监理工作相关文件的研究和编制工作,制定环境工程监理技术规范和标准以及环境工程监理工作的收费标准以及验收指标等文件,这样才能为监理单位执行环境监理工作提供量的依据,这样监理单位才能够定量的考核工程项目整体的环境监理效果,这样才能保证监理单位所落实的各项环保措施的有效性以及合理性。

3、培养环境监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

对于负责项目工程环境监理工作的相关人员,他们必须具备工程项目方面的专业素质和专业知识,同时他们更要具备环保保护以及环境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他们对于环保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也应十分熟悉。所以,现阶段监理单位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一批既擅于工程监理工作的又能够熟练掌握环境保护技能的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在这方面应多借鉴环境影响评价上岗培训方面的成功经验,环境影响评价行业专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已经开展了很多年,并且其培训的制度体系已经是相当成熟的了,因此我们应借鉴其经验来推进并发展环境监理上岗的培训工作。另外,我们还应总结行业的特点,编写环境监理工作的培训教材和培训制度,形成一个健全完善的培训体系,这样相关的从业人员才能全面的掌握环境保护方面以及工程监理方面的专业知识。

4、实现环境监测领域的技术创新

科学技术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使得各种新的技术不断地应用于环境监测中。环境监测鼓励各级监测部门在监测工作中采用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新技术、新方法之前要经过验证后方可使用。

仪器创新是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环境监测中使用的仪器相对落后,监测仪器不足及老化现象时有发生。目前,我国环境监测仪器多为中小企业生产的中低档仪器,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监测仪器寿命、降低监测仪器的制造成本、保证其使用性能,是环境监测技术创新的一个主要方面。

环境监测的技术方法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实现动态监测,动态监测可以掌握各种污染物的变化动态及趋势;二是提高预警应急监测能力;三是单纯的地面环境监测与遥感环境监测相结合;四是现场快速分析技术和连续自动化技术讲得到广泛应用;五是生态监测技术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

5、加大环境监理宣传力度

在环境监理行业外部,借鉴报纸等新闻媒体宣传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扩大环境监理稿件和读者覆盖面,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宣传工作,督促建设项目业主落实环境监理工作。在环境监理行业内部,应转变环境监理培训、资质管理、报告编制、报告审核的理念,通过提高环境监理培训质量达到提高环境监理人员素质的目的,环境监理管理部门须严格要求环境监理单位落实环境保护责任。

结束语

环境监测管理的根源是利用环境保护的手段使环境与经济不发生冲突。所以,在接下来的行动中,要把环境、经济和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管理,通过分析环境质量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及牵制,做到综合平衡,使经济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实施和发展,从真正意义上协调环境与城市经济、社会之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晓红,李继文.建设项目工程环境监理中的问题和建议[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2,8(35):108-109.

环保监理规范篇4

关键词:环境监测;问题;对策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拉开了我国环境保护的序幕。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是环境监测,我国将环境监测放入环境保护的重要议程,并在短短的几十年我国环境监测取得显著成效。但这仅仅只是开始,我们不得不承认,我国环境监测工作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我国环境监测工作还需要不断完善、提高。

一、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不足

环境监测是按照国家的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对大气、水、森林和土壤等环境要素的质量,以及污染源、污染事故和战争等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进行监测、检测或观测。

环境监测能准确地对环境质量进行检测,及时、全面的反应污染源现状并能预测其发展趋势,一方面为我国环境工作人员在环境管理、规划、治理方面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为我国在环境监测方面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更重要的是,对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搞好环境监测意义重大啊!但是,将目光投放在我国环境监测工作上,我们发现还有许多不足。

1.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加大,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颁布后,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不断立下法律法规,但是,环境保护重要环节――环境监测,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受到专门的法律法规的规范。俗话说“无规矩不能成方圆”,环境监测没有明确规范使得其性质、地位和作用有些模棱两可,影响了人们对环境监测的认识。环境监测站没有法定化,使得全国的监测管理体制和监测人员管理模式不能很好的达到到统一,而且监测经费得不到足够的保障,不利于环境监测的健康发展。

2.管理模式老套

我国现行的环境监测体制仍沿用旧的分块管理模式,很容易致使某些地方政府施行“保护伞”,在反映环境质量和环保业绩考核时,维护地方利益,从而影响环境监测体制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毒奶粉给我们的警示。监测站在全国均匀分布,缺少考虑地理环境差异,施行有密集有发散的分布,造成某些监测站虚置以及污染严重区域不能得到效监测。在分配监测任务和工作上也是“一把尺子”“统一布置”,使得环境监测人员难以根据各大自然区域差异和污染的轻重,有主有次的进行监测。影响了监测质量。

3.财力资源不足

长效、稳定的财政支持是我国环境监测的坚强后盾。为了保障我国环境监测的顺利进行,足够的资金供给是必不可少的。由于我国环境监测管理模式有些陈旧,在引进仪器装备时某些资源不能合理配置,使得部分仪器不能各尽其用,造成了资金不必要的浪费,也给各级政府的财政添加了压力。加上我国正处于发展中阶段,在环境监测方面投放的资金不会特别充裕,也间接影响了环境监测科学研究。阻碍了我国在环境监测方面取的更大的进步。

4.监测技术体系有待提高

监测技术体系可以说是是监测工作的核心部分。我国监测工作的发展关键在于监测技术体系。通过考察一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体系,我国制定出一套适应中国国情的监测技术体系。由于初步阶段,检测技术体系的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的。其别令人看好的网络监测也需要进一步加强。网络的结构还不够巩固,运行机制、监测能力还不够与环境保护工作需要相适应。要我国监测工作更有效,提高监测技术体系很重要。

5.加强监测人员素质

当今世界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由于我国在环境监测方面起步较晚,我国在环境监测方面师资力量还不够雄厚,不利于人才的培育。加之我国环境问题不是很严重如法国大雾日本水俣事件,所以环境监测在全国的影响力不是很大,环境监测在许多校区被认为冷门专业。这都使得我国在环境监测方面人才匮乏。

二、应对策略

为了推动我国监测事业的发展,我们应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1.完善法律法规

大力要求国务院颁布专门规范环境监测的法律条例。在条例中明确指出环境监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规范环境监测行为,将环保系统的环境监测行为规定为环境保护行政监督行为,将环保系统的环境监测机构规定为行政监督性单位纳入行政序列。规范环境监测人员,将环境监测人员按技术类公务员管理。规范监测经费的支出,为监测经费提供有力的保障。

2.改革管理模式

旧的管理模式很难和现在监测工作的发展相适应,要积极推进管理模式改革。设立总的监督机构,可以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内部设置国家监测局,统一组织、监督和管理全国的环境监测工作,对全国环境质量状况进行全面监视。各大区域设立区域环境监测中心,对区域的环境质量状况进行全面监测按落实环境质量地方负责制。环境监测站按地域分布,做到有重有轻,任务根据环境严峻程度分配,做到有主有次。

3.保障经费

由中央和地方共同保障监测经费并且按类别调动监测经费,国家和区域监测机构的经费,由中央财政支出;地方监测站建设和运行需要的经费,由地方财政支出。让经费支出清晰有条理。为了减少经费浪费,在资源配置方面要防止“上下一般粗”。应重点加强和提高省、市级监测站的能力建设和技术水平,区、县级监测站应结合地方特点,视其功能和需要进行建设。

4.完善监测技术体系

我国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监测技术体系,但还有一些漏洞。要完善我国监测体系,应组建以下六体系包括环境监测学基础理论体系、环境监测技术路线体系、技术规范体系、分析方法体系、质量评价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监测网络也需要完善,对环境各要素如空气、水、土壤、生物等进行网络监测;对国家、省、市、县四级进行网络管理;对数据报告、信息传输和在线监控网络系统等信息进行网络监测。向海峡西岸先进的环境预警体系靠近。

5.提高监测人员素质

要加强对监测人员素质的重视,并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制定环境监测专业培训计划,围绕能力建设重点工作和重点领域开展监测技术培训;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环境监测人才的培养,努力培育出学术顶尖人物和拥有过硬专业知识、技术的人才队伍;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做到人尽其才;注意及时引进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定期选拔技术骨干赴国外进修;逐步建立国家环境监测技术专家咨询库。通过加强监测技术人才和队伍建设,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环境监测能力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推进我国监测工作。(河北省沧州市环境监测站;河北;沧州;061001)

参考文献

[1]常学秀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编.《中国环境监测方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年02月第1版.

[2]张汉波,袁嘉丽主编.《环境污染微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1.

环保监理规范篇5

关键词:环境监测业务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X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a)-0246-01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们社会大众越来越关心的问题。环境管理也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环境监测对于环境保护工作来说,是一项非常基础性的工作,它不但是环境保护决策工作的重要依据,还是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的重要手段。本文首先分析了环境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进一步探讨了如何进行环境监测业务规范化管理的对策,这对于提升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是很有意义的。

1环境监测的业务内容

现在,各级环保部门所承担的环境监测业务主要有包括:环境质量监测、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污染事故纠纷仲裁监测、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监测、单排污申报监测、科研监测、专项调查监测其他各类市场委托监测。以下是环境监测业务的4种委托方式。

(1)政府指令性任务,作为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直属事业单位,环境监测机构从事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监测等工作。

(2)政府出资,来委托环境监测机构进行环境专项调查性监测和科研型监测等。

(3)由企业来出资,委托指定的环境监测机构开展各项监测活动,监测数据可以作为以后环境管理的依据。

(4)由委托的那一方出资,自己选择环境监测机构进行环境监测工作,被委托的环境监测机构要向委托方交出相关的环境监测数据。

2目前环境监测业务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一,在环境监测中,对水、空气、声音、土壤等重要环境因素的质量现行标准、监测分析方法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标准样品以及一系列相关的环境监测规范等资料的使用和配备还不是很完善,导致环境监测工作执行标准的落后。

第二,在环境监测机构,相关职能科室在工作运行的过程中,各部门职责不清,分工不明确,各个岗位不能及时有效的履行自身的职责。

第三,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对各类监测报告的分类以及编制的界限不清楚,比如原始信息中的气象参数、水文参数、分包信息以及在监测期间的其他相关信息表述不清、记录不全、没有监测采样示意图等情况。

第四,一方面,对委托监测项目的管理还不够规范,同时缺乏对委托项目的监测技术能力的调研,以致于监测能力不足,满足不了委托方的全部要求;另一方面,由于环境监测团队不注重自身的能力建设,对于委托方的监测项目只能勉强承担,导致监测项目评估数据不充分,缺乏说服力。

第五,监测业务和监测质量管理不够规范,现在,控制得还比较好的是实验室分析质量。但是,在现场监测采样这一方面依然比较随意,监测样品缺乏完整性和代表性。

3环境监测业务管理规范化的相应对策

3.1监测标准管理的规范化

环境监测标准体系是开展环境监测和环境评估的技术依据。环境监测标准体系主要是针对空气、水、土壤、噪声等各个环境要素进行的,主要有环境质量标准、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等。环境监测机构,根据不同的划分,分别建立起国家环境监测方法及相关的信息数据库;并指派专门的技术人员跟踪并收集相关的信息动态,使资料库中的标准文本和数据库中的标准信息能够得到及时的更新。同时,环境监测机构还需要依据自身的环境监测能力,建立起监测资源信息库,为承接环境监测业务提供可靠而有力的支持。

3.2监测工作流程的规范化

在环境监测机构实验室认可质量体系中明确界定各个种类环境监测业务的相关岗位职责和职能科室;将各类业务的办事程序图以及工作流程制定出来,其中包括外部链接和内部流程;如果是企业委托的业务,可以向委托企业提出服务承诺,并可采取业务流转单的方式。对内部,认真审核从业务委托受理一直到登记发放等各个工作环节,提高服务时效。还可以对委托业务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度,也有利于服务时效的提高。

3.3监测收费管理的规范化

环境监测机构要规范收费管理,就应建立起“项目收费标准数据库”,将所有具体监测项目、环境要素以及相应的监测分析方法的收费单价明确出来。接到环境监测业务后,要对业务的采样费用、分析费用、报告费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费进行总额的测算,然后再将总额测算后的测算单据交给业务管理员来审核,确认签字以后将该单据作为项目负责人对外的报价单据,与此同时,该单据还要内部存档备查。这样一来,不仅使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同时也杜绝了人为收费的随意性和混乱性,有效地使单位的服务收费行为得到了规范。

3.4监测质量管理规范化

实现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可比性、代表性、完整性和精密性是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目标。要实现环境监测数据的这“五性”必须要做到环境监测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全过程的质量控制首先就包括前期的现场采样与监测,然后是中期的实验室分析,再就是后期的数据报告编制。现在来说,实验室分析的质量控制还是比较规范,那么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重点是前期和后期的质量控制。其中,现场监测仪器的校准、监测采样方法的正确应用、监测点位的代表性等是前期现场监测与采样的质量控制的重点。而报告的审核以及评价方法的正确应用是后期质量控制重点的体现。

3.5业务项目管理的规范化

要规范业务项目管理,就要建立“业务项目动态管理信息库”,其中包括委托单位、委托日期、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监测收费、分包法、归档情况、项目进展、监测分析能力等信息,这样方便对所承接的环境监测业务进行动态管理以及对监测业务进度的掌握,并且还要将项目的完成情况定期汇总给监测机构的管理层,根据实验室的相关规定,在进行管理评审时把“业务开展情况及需求分析报告”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材料提交给单位管理层,为单位各项业务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依据。

4结语

简而言之,通过环境监测业务管理的规范化,不但降低了检测成本,还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促进了环境检测质量全方位的提升。

参考文献

环保监理规范篇6

关键词: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建议

前言

我国对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管理实行的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竣工验收两项制度,重点是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及竣工环境保护验收阶段的管理1,这种哑铃式管理模式对项目施工阶段产生的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工程、水利设施、大型化工项目的建设在施工期间产生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相继发生冶炼企业重金属污染导致儿童血铅超标、金沙江流域水电开发引发生态破坏等事件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

早期我国在申请世界银行贷款过程中,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提出了环境监理的要求,并将实施环境监理作为项目贷款的基本条件之一,随着世界银行贷款项目―黄河小浪底工程建设中于1995年首次引进了工程环境监理管理模式,并开展了“黄河小浪底工程环境保护研究”,环境监理工程师于1995年9月进驻工地,在施工区和移民安置区开展了环境监理工作。小浪底工程的环境保护实践也得到了世界银行专家的高度评价,被世界银行专家鲁德威格博士称赞为“发展中国家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典范”2。原国家环保总局、铁道部、交通部、水利部、国家电力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等六部委于2002年10月13日联合发出《关于在重点建设项目中开展工程环境监理试点的通知》(环发〔2002〕141号),要求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西气东输管道工程等13个国家重点工程进行环境监理试点,对工程环保设施和措施实施情况进行监理,确保各项环保设施落实到位。

环境保护部于2011年10月17日至18日在陕西西安组织召开全国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工作交流会,以推进全国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工作,环境保护部西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辽宁省、黑龙江省、内蒙古、青海省、陕西省、重庆市等环境保护厅(局)和交通运输部环境保护中心、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水电勘察设计研究院、长江水利委员会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铁道部科学研究院、青海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辽宁碧海环境保护工程监理有限公司、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科学研究院、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陕西博厚建设环保工程有限公司、陕西众晟建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参会发言,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已成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重要研究课题。

1.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的定义和意义

1.1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的概念。提出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的初衷就是要改变哑铃式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模式,它始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终于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重点在于建设项目施工期间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使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达到全过程管理的模式。根据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的内容和实际情况,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可概述为取得资质资格的环境监理机构受项目建设单位委托,依据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合同等,协助项目建设单位对环境影响评价单位提出优化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建议或措施,对建设项目配套环境保护措施或设施及其建设期间施工区域内的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确保建设项目在施工期间对环境的影响符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要求,为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提供重要依据。

1.2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的意义。一是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单位从操作落实角度出发,协助项目建设单位优化环境影响评价各项措施,使环境影响评价更有利于操作实行;二是建设项目通过环境监理促使各项环保措施或设施得以落实,有效防止施工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三是协助项目建设单位确保“三同时”配套设施建设到位,确保建设项目顺利通过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四是满足建设项目投资者对专业服务的社会需求与国际接轨;五是有利于政府环境保户行政主管部门转变职能。

2.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发展概况

2.1国家对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的要求。国家环保总局于2003年对13个大型项目提出建设项目环境监理,随着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的重要意义不断凸显,环境保护部于2009年12月17日印发的《环境保护部建设项目“三同时”监督检查和竣工环保验收管理规程(试行)》(环发〔2009〕150号)中第十一条规定: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文件要求开展施工期环境监理的建设项目,建设项目建成后,环境监理单位应当编制施工期环境监理报告,作为该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的依据之一。环境保护部审批的项目开展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已经作为必备条件之一,为了推动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工作,环境保护部于先后批准辽宁省、江苏省为我国建设项目环境监理试点省,以进一步推动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工作。

2.2建设项目环境监理试点省辽宁发展概况。辽宁省以探索确定适合建设项目的环境监理机构为目的,由环保主管部门于2004年指定单位对蒲石河抽水蓄能电站承担环境监理工作,2005年确定由环境监察机构作为环境监理机构对大连港大窑湾港区开展建设项目环境监理,2006年由工程监理机构承担大伙房输水工程环境监理任务;2007年由环评单位独立承担环境监理工作。目前已经完成《辽宁省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管理暂行办法》的制订工作,2010年被环保部确定为环境监理试点省,2011年完成《辽宁省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管理办法》,形成辽宁省境内45家环评单位有30余家开展了环境监理业务,对300多个建设项目进行了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全省建设项目环境监理产值逾6000万元3。

2.3建设项目环境监理试点省江苏发展概况。江苏省于2011年在调研辽宁省、陕西省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发展情况后提出《江苏省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工作方案》,并于2011年7月11日获得环境保护部批准同意作为环境监理试点省3,根据该方案江苏将对生态类、化工类等重污染工业类、涉及生态功能区、总投资1亿美元(或8亿元人民币)以上或环保投资1000万元人民币、环保部门在环评批复中要求开展环境监理的项目开展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并建立健全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分级监管机制、环境监理与项目环评联动机制、环境监理与竣工验收联动机制、环境监理巡查抽查机制、环境监理宣传反馈机制4。

2.4陕西省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概况。陕西省于2004年决定引入建设项目第三方环境监理管理模式,着手以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剧烈、项目实施地生态环境十分敏感等因素遴选确定试点项目,确定以授权委托的方式将环境监理引入项目建设之中。在探索过程中,形成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管理上有经省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的陕西省建设项目环境监督管理站专职机构负责,环境监理资质资格上以工程监理单位为基础和从业人员以注册环保工程师、环境监理上岗证为特色的管理模式,技术上有《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实施方案编写要求》、《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报告编写要求》,管理程序上有《陕西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加强建设项目试生产核查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人才储备上有522名具备环境监理上岗资格的从业人员,市场上有16家符合资格备案的环境监理单位,开展的建设项目累计达到322个,项目总投资达到3400多亿元,环境监理合同额达到1.5亿元以上。基于陕西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工作有突破、管理有特色、技术有创新、人才有储备、市场全开放,环境保护部决定在陕西召开全国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工作交流会。

2.5其他省份、地区和行业开展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概况。在试点项目的带动下,国内先后有27个省级行政区开展了建设项目工程环境监理的探索和实践,已有青海、浙江、重庆市等省(区)开始在全省范围内推行工程环境监理工作。浙江省自2002年起先后多项关于开展工程环境监理的规定,省内的宁波、湖州和温州等地级市也相继下发了在全市推行建设项目工程环境监理制度的文件,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成立了环境监理中心,组织专业队伍,对省内近百个工程实施了环境监理。水利部2006年12月18日同时出台了《水利工程建设监理规定》(水利部令28号)和《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单位资质管理办法》(水利部令29号),2009年再次发出《关于开展水利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监理工作的通知》(水资源〔2009〕7号),对水利工程的环境监理做出了具体规定。铁道部对青藏铁路进行了施工期环境监理引起了国内巨大影响。

3.建设项目环境监理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建设项目环境监理作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一个全新领域,没有现成的模版可供参考和借鉴,在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工作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制约因素和问题也开始逐渐显现和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缺乏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技术规范。目前国家尚未出台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技术规范,环境监理单位对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存在认识差异,环境监理单位现场工作缺乏规范指导和衡量标准,环境监理工作人员忽视环境监理内容及目的,超越环境监理范围参与或干预项目设计。项目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地方环保部门无法区别环境监理与工程监理的内容和涵义,这些现象的产生与没有部级或者是省级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技术导则和标准有关。

3.2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的法律责任是空白。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单位是市场收费行为,其单位和从业人员应对其工作行为和结果承担相应责任和拥有相应权利;但是目前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对于项目建设单位、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单位均缺乏法律要求5,造成建设项目环境监理严重滞后于项目建设,使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失去应有效用,环境监理单位及其从业人员责任意识缺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缺乏法律依据对环境监理行失当和结果失实进行相应处理,阻碍建设项目环境监理长远健康发展。

3.3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与工作要求不相适应。环境监理的技术依据是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环境影响报告书及其批复文件,这就要求环境监理人员不仅要有较为丰富的环境保护相关专业知识,还得熟悉国家和地方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6,高素质的环境监理人员可以在监理实践中发现环评文件的缺陷,从而及时提出改正的意见和建议。

3.4宣传认识不到位。我国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工作在缺乏有力的宣传,导致基层环保部门、项目建设单位对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缺乏认识,无法区别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工程监理与环境监察。

4推进环境监理发展的几点建议

4.1加快制定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技术规范。为适应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市场发展需求,建立健全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管理体系,国家应适时组织制定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技术规范,环境监理规范应包括环境监理现场工作指导规范和环境监理结果工作规范。环境监理结果工作规范包括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档案材料管理、环境监理结果和成果体现方式。

4.2研究出台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管理办法。鉴于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在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我国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市场迅速发展和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短时期难以进入国家法律法规的现状,对项目建设单位未按要求适时开展建设项目环境监理行为和项目环境监理单位的环境监理行为失当失实进行责任处理,落实项目建设单位和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单位的法律责任空白。

4.3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监理与项目环评联动机制。“十一五”期间,陕西省环境监理事业突出的问题是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滞后,没有做到与项目施工同步开展,导致环境监理效果不明显,应开展环境监理而未将相关环境监理内容纳入环评文件的项目,各级环保部门不得批准其环评文件。

4.4探讨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工程师制度。施工单位对环境保护缺乏理解,对环境保护敏感目标可能造成破坏,建设项目配套的环保设施涉及管线、防渗等隐蔽性工程施工时,项目施工单位基于经济利益原因偷工减料,建设项目环境监理从业人员应具备相应的技术水平,制定《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单位资格管理办法》和《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岗位证书管理办法》,加强对环境监理单位和环境监理从业人员的监督管理。

4.5加大环境监理宣传力度。在环境监理行业外部,借鉴报纸等新闻媒体宣传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扩大环境监理稿件和读者覆盖面,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宣传工作,督促建设项目业主落实环境监理工作。在环境监理行业内部,应转变环境监理培训、资质管理、报告编制、报告审核的理念,通过提高环境监理培训质量达到提高环境监理人员素质的目的,环境监理管理部门须严格要求环境监理单位落实环境保护责任。

参考文献:

1虞淘.工业类项目实行环境监理的初步实践和思考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第32卷第1o期:8-10;

2朱京海.典型行业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工作指南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1-2;

3谷朝君.辽宁省环境监理开展情况简介R.西安: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司,2011.10;

4范圣楠.重审批轻监管局面能否扭转?n.中国环境报,2011,8.1:1;

5谢建宇.工程环境监理与工程监理的比较及发展建议J,四川环境,2007,第26卷第2期:110-112。

环保监理规范篇7

关键词环境监测;社会公信力;建议

中图分类号x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0)22-0272-01

1环境监测的社会公信力

社会公信力是指国家机关或公共服务部门在处理社会公共关系事务中所具备的为社会公众所认同和信任的影响能力,也是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对社会组织体系、社会政策实施以及其他社会性活动的普遍认同感、信任度和满意程度,是公民对社会组织及其政策的一种积极评价。公信力既是一种社会系统信任,同时也是公共权威的真实表达。

环境监测是社会赋予监测部门的权威,也是社会公信力最主要的载体之一。环境监测的社会公信力主要由3部分构成,即法律的认定、行政的许可、社会的认可。作为一项基础工作,环境监测能力和水平的高低、监测行为和监测管理的规范化程度、监测数据的全面准确与否,直接影响政府科学决策、执法监督和依法行政的水平;既关系到能否为科学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也关系到能否准确反映科学发展的成果,更关系到政府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影响环境监测的社会公信力。

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指出,加强环境监测,是加快推进历史性转变的重要保障,是实现“十一五”污染减排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提升环境管理能力的迫切需要,是深化国际环境合作的有效手段。www.133229.Com要进一步明确新时期环境监测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加快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全力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因此,进一步提高环境监测的社会公信力,显得格外重要。

2环境监测现状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以常规监测、自动监测为基础的技术装备、技术标准、技术人才的环境监测体系,形成了国家、省、市3级监测网络,环境监测的作用日益显现,能力建设突飞猛进,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在污染减排、污染源普查、土壤调查、宏观战略研究、水专项等重点环保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1]。

2007年7月25日国家环保总局颁布了《环境监测管理办法》(总局令第39号),进一步明确了环境监测定位,理顺了环境监测管理体制,理清了环境监测责任,有利于更好地了解生态环境变化情况,发挥环境监测在节能减排中的重要作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一是明确了环境监测的内涵,即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为环境状况调查和评价等环境管理活动提供监测数据的其他环境监测活动[2]。这几类环境监测活动都是政府行为,是代表公众利益为更好地行使公共权力开展的公共事务。二是规定了环境监测成果的法律效力,依法取得的环境监测数据是环境统计、排污申报核定、排污费征收、环境执法、目标责任考核的依据。三是强调了环境监测活动及环境监测设施受法律保护。

近10年来,我国环境监测能力明显增强,监测技术水平明显提升[3]。初步建立了基于分级管理和上下级业务指导的环境监测管理模式,初步建成了以常规、自动监测为基础的监测技术装备体系,初步建立了拥有440多种国家环境监测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和230多种国家环境标样,以及数百种部门或行业的技术方法标准,每年多种环境监测报告,拥有一支2300多个环保监测站和4.7万多人的环保监测队伍,为环境管理提供了大量的监测数据和信息,为国家环境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国家到地方的各级环境监测站在监测业务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监测工作实行全程序质量保证制度、持证上岗制度、监测数据三级审核制度等多种质量管理制度,有效地保证了监测数据的全面、科学、准确、真实性;许多监测站都通过了计量认证评审和实验室认可评审;环境监测结果通过各类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较好地满足了社会公众的环境知情权要求。环境监测事业发展近30年,队伍不断壮大,事业不断拓展,技术不断进步,社会公信力不断提升过程。

3环境监测公信力发展存在的问题

(1)环境监测在法制化建设进程中明显滞后,目前尚未出台统一、专门的环境监测法律、法规,如环境监测条例至今仍未修订,影响了环境监测管理的权威性和规范性。

(2)由于监测的行业规范不统一,导致监测数据缺乏可比性。尤其是各部门在监测断面布设、监测内容、技术规范、评价标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的环境监测报告不仅在监测区域上有重复、内容上有交叉,而且监测评价结果往往存在很大不同和争议,甚至存在矛盾。不仅使政府及有关部门不能全面准确掌握环境状况,给政府科学决策和宏观调控造成困难,而且严重影响了政府在社会公众中的权威和公信力[4-5]。

(3)在环境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两层皮”、“多层皮”的现象。环境监测、环境统计、排污申报数据相互矛盾,具体环境管理中不重视使用环境监测数据,导致监测资源浪费,不仅影响环境管理的规范和统一,也给环境监测社会公信力(下转第274页)

(上接第272页)

带来了负面影响。

(4)在具体工作中,由于监测手段、监测能力的欠缺,距离“测得出、测得准、说得清”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存在标准规范不全、环境标准物质滞后、部分仪器设备落后与缺乏并存、基层监测业务技术带头人队伍不整齐等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环境监测社会公信力。

(5)由于管理体制上的原因,使环境监测地位处于尴尬局面。环境监测数据是现今各级政府考核的重要依据,因此,来自地方政府的影响客观存在;环境监测数据是执法的依据,但部分群众认为环境监测部门和环境执法部门是“一家人”,存在对环境监测第三方公正性疑问。

(6)由于各种原因,个别地方环境监测人员表现出丧失气节的逐利行为,如任甲方收买、贪蝇头小利等问题。

以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环境监测的社会公信力,影响了环境监测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4提升环境监测社会公信力的建议

(1)制订环境监测相关法律。国家应尽快修订出台《全国环境监测条例》,进一步确立环境监测的法律地位。各级环保部门要认真执行《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切实做到环境管理有法可依[6]。

(2)规范环境监测技术法规。强化环境监测技术标准和规范编制、统一管理,进一步规范环境信息的统一,杜绝环境监测数据信息多头的混乱现象,以提高政府环境信息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公信力。

(3)改革地方环境监测机构管理机制。在地方环境监测机构设置方面,建议国家设立区域监测派出机构(如分局等)作为区域性环境监测中心;各省按照各自区域设立地方区域性环境监测机构,或把现有的省辖市环境监测机构收归省管;国家区域监测派出机构应由中央进行垂直管理,经费由中央财政负担。各省管理的监测机构经费由省级财政负担。真正确立环境监测的第三方公正地位,使环境质量地方负责制落到实处。

(4)加强监测队伍的能力建设,提高监测为环保管理和执法的技术支持、服务能力。要使各级环境监测站达到《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的基本要求,为环境监测能力的提升提供保障;与此同时,要强化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通过多种途径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环境监测队伍。

(5)规范监测数据,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是监测工作的“生命线”,环境监测站必须时刻把监测数据质量摆在监测工作的突出位置,确保监测数据科学性、规范性和公信力。要严格按照国家《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认真落实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有关规定,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切实落实监测工作全过程质量控制管理,真正做到“测得出、测得准、说得清”,以准确可靠的分析判断为环境管理提供依据。积极组织开展监测质量监督检查、能力验证、实验室比对、监测技能竞赛工作。

(6)加大环境监测信息公开力度。继续实行环境质量公告制度,进一步拓宽公告内容,在维护公民环境知情权的同时,强化环境监测的权威地位,提升环境监测的社会公信力。

(7)加强行政道德建设。加强行政道德建设,逐渐把监测人员纳入公务员类管理,以公务员法来约束监测人员的行为规范,有效发挥道德的社会管理功能。

整理

5参考文献

[1]李大伟.浅谈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1):42.

[2]成章伟.试论环境监测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j].湖南有色金属,2010,26(4):68-71.

[3]龙小清.浅析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2010(5):59.

[4]江峰琴.规范科研管理提升环境监测科研水平[j].科技资讯,2010(22):252-253.

环保监理规范篇8

以党的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区委、区政府“双保、双优、双转”的工作要求,认真处理好监管与服务、发展与和谐之间的关系,实现行政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有机结合,着力改善我区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创建目标和任务

创建目标:按照“环境管理规范,污染处置有效,依法诚信经营,业主行为自律”的要求,通过发动示范街两侧各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居民群众共同参与,开展高起点、高标准的创建工作,实现环保法规得到贯彻,环保意识得到加强,污染防治得到落实,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环保满意度得到提升的目标,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生态市创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创建任务:通过创建,在-路、-实现环保工作“四个示范”和五个“100%”,群众的环境问题投诉有明显减少。“四个示范”:合法经营示范、污染防治示范、自律行为示范、长效管理示范;五个“100%”:各餐饮单位100%的安装油烟净化装置并保持正常运转、100%的污水进入城市污水管网、100%的持有营业执照等证件规范经营、100%的餐厨垃圾得到集中收集和处理、100%的实行环保承诺制。

三、创建标准

(一)各单位须遵守环保法律法规,持有合法证照,规范经营。所有经营单位都符合环保要求,办理环保审批手续,并领取相关证照。未办理环保审批手续和未领取证照的单位,须依照《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完善环保措施,并达到要求后,补办环保审批手续。

(二)各单位污水须按要求排放,全部接入污水管网,集中处理。城市污水管网覆盖地区的污水接管率达到100%。餐饮企业按规定配置隔油池、格栅井、残渣过滤等预处理设施,并保持油水分离设施状态良好,运行正常;落实油污、废弃物清捞责任制,废油脂处置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城市污水管网未覆盖的地区,各单位须做好必要的预处理,实现达标排放。

(三)各单位须遵守禁煤区规定,全部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污染。各单位使用的各类炉灶、锅炉、热水炉、茶炉等使用油、气、电等清洁能源,禁止燃用原煤、重油渣油、各种可燃废物和直接燃用的生物质燃料等高污染燃料,减少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四)各餐饮单位油烟废气不得直排,全部经净化装置处理,达标排放。各餐饮单位按要求设置烟道和安装油烟净化装置,并定时对净化装置进行清洗维护,保持装置正常运行,维护保养台帐连续记录不得少于6个月,确保厨房油烟废气得到有效处理后达标排放。

(五)各单位噪声源全部得到有效控制,减少噪声扰民,化解社会矛盾。各单位空调机、风机等设备选择合理的安装位置,并定期维护,设备所产生的噪声须达标;各服务行业经营期间规范经营行为,减低各类音响设备音量,采取措施减轻音响声波振动,确保噪声排放达标;各单位禁止使用高音喇叭招揽生意。

(六)各单位垃圾无随意堆弃,全部得到有效收集,集中处理。各单位的生活垃圾按市容环卫的要求集中收集,提倡垃圾分离管理;各类有毒、有腐蚀性的危险废物须专门存放,单独处理,不得随意丢弃;餐饮单位按要求将餐厨垃圾集中收集,由专门的餐厨垃圾运输车清运,不得随意处置。

(七)各单位环保意识得到提高,积极推广节能减排,减少浪费。各单位经营期间注意节约,减少对水、能源、粮食、纸张等的浪费;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型超薄塑料袋,餐饮单位积极推广环保餐具,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发泡塑料餐具;禁止使用含磷洗涤剂。

(八)各单位加强自身管理,完善公众监督参与机制,实现长效管理。各单位自我环境管理意识增强,建立环保管理台帐,将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单位日常工作之中;环保部门加强对重点污染单位执法检查,对违法排污行为依法进行查处;在示范街周边社区设立环保义务监督员,协助环保部门对各单位的环境行为实施有效监督。

四、组织领导

成立由区政府分管区长任组长,区环保、建设、市容市政、卫生、安监、工商分局、公安分局、、南门街道办事处、区工商联和各行业商会等组成的区环保示范街创建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环保局。、南门街道分别成立创建工作小组,开展区域内环保示范创建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具体实施。

区环保局:全面组织协调创建工作,把握工作进度,制订创建方案和具体整治方案及标准;做好对各单位污水、油烟、噪声、垃圾等的日常监管,督促经营户正常运行污染防治设施;建立监督检查和考核制度,与各单位签订承诺书,对不完成整改任务,继续非法排污的单位依法予以处罚;协调解决整治中出现的问题,并将重大问题提交领导小组讨论决定。

区建设局:负责协调市排水管理部门对餐饮企业雨污水管网、隔油池和排污情况监管;对存在不规范的污水排放情况,提出整改意见并负责整改落实。

区市容市政管理局:对各单位经营活动中占道经营,非法使用高音喇叭、音响招揽顾客等行为进行查处;负责对各单位生活垃圾、餐饮单位餐厨垃圾集中收集,并依法查处违法行为;组织对示范街周边环境进行整治,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状况。

区卫生局:树立环保优先理念,协助环保部门做好新办餐饮企业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和原有餐饮企业的环境问题整治工作。对服务性行业卫生状况及从业人员健康状况进行监督,对不符合要求的单位提出整改意见。对餐饮企业厨房设置不合理、厨房卫生不达标、废弃物处置不规范的行为提出整改。

区安监局:对餐饮企业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负责餐饮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依法查处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餐饮单位。

区工商分局:严格执行市产业导向规定,注重环境保护,把好建设项目登记注册关;严格检查各类经营主体的经营资格,对不具备经营条件、违反登记法律法规的市场主体,依法予以查处;对超经营范围的经营户实行限期改正,规范经营行为;对于符合审批条件的经营户,督促完善审批手续并及时办理登记注册手续;协助环保部门督促经营户配合完成示范创建任务。

区公安分局:加强对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为创建联合执法提供执法保障。

、南门街道:积极组织和开展辖区示范创建活动,及时反映整治中遇到的问题;配合环保局做好示范街创建摸底调查工作,按照创建要求督促经营户认真整改;负责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化解创建中企业与周边居民群众的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创建工作顺利推进;负责建立和健全社区环保义务监督组织,完善长效监管机制,不断提升辖区环境质量。

区工商联和餐饮商会:依据行业标准规范,组织餐饮单位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引导和教育餐饮业主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指导企业完善环保自我管理机制,切实提高企业周边的环境质量。

五、创建步骤

整个示范街创建工作要按照逐步推广,联动推进,持续有效的要求扎实开展。具体步骤如下:

(一)宣传发动阶段

1.调整区环保示范街创建领导小组,、南门街道分别成立创建工作小组。

2.召开创建领导小组工作会议,讨论部署环保示范街创建工作。制定印发区创建环保示范街活动工作方案。

3.完成两条示范街的调查摸底工作,对示范街范围内的各经营单位进行全面清查,做好油烟、噪声、污水和生活垃圾排放情况的调查工作。

4.加强宣传、组织和动员工作,加强行业自律,组织引导各单位经营者积极参与创建工作。

(二)全面创建阶段

1.采取统一部署,集中整治的办法,由所辖街道示范街创建工作小组组织对示范街内的单位逐一联办会审,对存在问题的单位提出整改意见并落实整改措施。

2.采取集中与上门相结合的方式,对从业人员进行环保示范街的基本标准和环保要求等方面的培训。

3.健全、完善日常巡查、监管,实行分片包干和驻点监管,各工作小组组织专人监督整改进度并定期上报。

4.对拒不整改或整改后仍不达标的单位,由街道工作小组牵头,以职能部门为主,组织相关部门联合依法予以处罚;对难度较大、影响较大的整治重点,经街道工作小组报区领导小组批准后,由区环保局负责牵头,组织协调工商、卫生、公安等相关部门实行联合执法。

(三)考核验收阶段

1.细化和量化创建工作考评标准,组织开展环保示范街考核验收工作。

2.对验收过程中查出的问题进行进一步整改。

3.营造示范街创建亮点,塑造特色成果。整理工作资料,完成工作总结,迎接市级领导小组考核验收。

六、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强化联动

创建环保示范街是城区全面控制污染,提升环境质量的重要举措,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统一认识,坚定信心,增强保护环境意识,把创建“环保示范街”工作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相互联动,切实把创建环保示范街工作抓紧抓实抓好。各单位参加创建示范街工作的人员要做到“人员、时间、责任”三到位,确保创建工作如期达标。

(二)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对照整治方案,结合创建实际,各部门、各街道要制定实施细则,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任务,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明确时限,强化督查,狠抓落实。区环保局要做好技术指导,督促整体工作的进度;各部门要依法履行职责,保质保量完成创建整治任务。

(三)深入动员,健全机制

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强化各个阶段的工作部署。要调动各方力量,发挥社会各界的作用,区环保、公安、工商、市容市政、卫生、等相关职能部门,要建立部门工作联动机制,形成监管合力,提高办事效率,快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对未批先建、污染严重、违法“三同时”制度的违法行为,要实行联动查处,坚决扼制违法行为。要建立政府推动、企业自律、消费者参与、社会监督的工作机制,重视发挥经营者自我教育、自我规范、自我监督的作用。

环保监理规范篇9

关键词:环境现场监测;质量保障体系;规范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环境现场监测的质量管理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环境监测工作中提供的数据是否准确、是否具有代表性、完整性将直接关系到环境管理的服务质量,关系到政府环境决策的科学性,也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为此环境监测必须找准监测管理中的不足,为了在这个全球化时代能够面对机遇与挑战,不断的有针对性的改革和创新管理体制,加强对监测人员和质量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加强对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和监督力度,使监测结果更真实科学的反映环境的整体质量。

一、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一)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面临的压力

近年来,环境监测行业以及商检、食品检验等从事试验分析的实验室频频暴露出的质量问题,给当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敲响了警钟。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技术撑,其结果直接影响政府科学决策、执法监督和依法行政的水平,既关系到能否为科学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也关系到政府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影响环境监测的社会公信力。目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更加强调和注重系统性、全面性,通过计量认证、实验室认可等外部评审活动对质量工作进行控制。2009年起国家环保部用三年时间对全国所有环境监测机构进行一次全面质量检查与考核的专项行动,更是把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推向高潮。因此,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是环境监测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提高环境监测社会公信力的重要途径。

(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

随着监测技术和监测能力建设的快速发展,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标准。目前,监测领域从原来的水、气、声逐步拓展到土壤、生态、生物等新的领域;监测项目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扩充,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将逐步开展pm2.5臭氧、挥发性物质以及有机物等项指标列入监测之中;污染源连续在线监测、水质和空气自动检测系统、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等纳入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范畴。新型实验室精密分析仪器以及便携式应急监测仪器的快速发展和投入运行,监测技术的不断更新必然要求尽快制定相应的质量管理办法和控制技术。监测队伍随着环境监测事业的不断发展得以壮大,在较短时期内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是环境监测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现场采样存在的问题

现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重点大多放在实验室内部环节,固定的工作场所,良好的环境条件,相对稳定的仪器设备,规范的操作规程,同时可以通过科学,有效的质量控制手段能够取得准确的分析数据。而现场采样测试阶段的质量管理重视程度和研究深度不够,缺乏有效,系统的管理和控制,在各级环境监测站存在不同程度的管理和控制不到位之处。现场采样除现场平行,全程空白等少数的质控手段外,基本游离于实验室质量管理之外。各级环保部门对现场监测的仪器设备投入,分析方法研究和人员培训都不足,这些问题给环境现场监测带来了不便,不利于环境质量管理工作的进行。经验表明,采样误差往往是最大而且是最重要的误差。绝不能认为采样是环境监测中最简单,最容易的工作,认为谁都可以采样,要改变以往忽视采样环节的错误做法。比如说在进行现场采样之时,需要注意的是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因为样品来源不尽相同,所以要得到准确的监测结构,在进行因子监测时,要以水体中要监测项目的浓度和执行标准等要求来选择正确的分析方法。采样人员在进行样品的分析时,首先了解要采集的样品的基本性质,充分考虑到所使用分析方法是否具有足够的抗干扰能力,在方法的选择上以至少小于执行标准限值的1/5为基本检出限,以保证得到准确的分析结果。

(二)环境现场监测的制度建设滞后

当前我国的环境监测和环境保护部门在工作管理程序、职责划分等问题上作出了部分规定,也明确了部分环境现场监测的标准规范,并且出台了环境现场监测的规定章程,在对点位布设、样品采集保存、仪器设备使用、数据审核上作出了规定,推动了环境现场监测的科学性,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工作不完全符合实际,与快速变化的环境不能完全适应。例如考核制度不够规范,在考核的科学性上有所欠缺,随着范围的扩大,监测的手段不能得到及时更新,规章制度也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态势下逐步不适应,标准不能及时根据社会变化而更新,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制约了环境现场监测的发展,进行改革创新是大势所趋。

(三)监测人员不够专业

和现场监测人员专业化的要求相比,现有的监测人员还存在诸多差距。无论知识结构、能力素质还是管理水平都有待提高。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对现场监测人员的专业化重视程度不够,甚至将现场采样理解成“就是挖一瓢水”,较少考虑现场监测专业性需要,远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环境管理对环境监测准确、快速、实时的要求。另一方面,很多监测机构没有建立相应的制度,缺乏对现场监测人员继续教育的支持,现场监测人员难以得到继续教育的机会和渠道。因此,现有现场监测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化程度普遍不高。

(四)质量保证措施不力、执行很难到位

随着环境科研水平的提高,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理论虽然不少,但真正能够实施监控的往往局限于室内分析测试环节。现场调查、布点设计、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实验室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统计评价等多个环节,有一个环节出问题都无法保证监测质量。对室内准确度和精密度控制过于简单,多数监测站的手段单一。此外因环境监测经费主要由地方财政解决,上级监测部门对下级监测部门缺乏直接管理手段,当地方经济发展与环保监督执法矛盾时,地方政府保护主义严重妨碍了公正执法,同时也极大地伤害了环保市场经济体系的有序性。由于环保工作需要地方协同联运,需要政府进行投资和综合协调,严格执法又必然触及地方的经济神经,利益的博弈必然造成工作被动、执法成本高,因而也就不可避免地使环保工作人员缩手缩脚,甚至不敢干。

三、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措施

(一)开展外部质量活动

能力验证是指利用实验室间比对来确定实验室检测能力的活动,实际上它是为确保实验室维持较高的检测水平而对其能力进行考核、监督和确认的一种验证活动,参加能力验证、实验室间比对、测量审核等是有效的外部质量控制措施。随着监测站能力建设的逐步推进,不同要素检测项目的能力水平得到提升,在参加外部质量活动如能力验证活动和比对活动时,可优先选择此类新增的检测能力。同时,针对目前新领域的监测技术规范和监测标准的不断完善,有选择性地参加涉及新标准和新方法的外部质量活动,可以检验实验室的能力是否满足这类监测工作的要求。如果在外部质量活动中出现有问题甚至不满意的结果,通过查找原因,制定相应的纠正及整改措施,确保实验室的检测能力持续得到满足。

(二)管理层的重视是加强质量监督的前提

现代管理学认为管理者一必须相信员工会负责任地完成工作,但不可否认,任何单位内均不是每个员工都会由于工作的自主性和责任感而产生工作积极性。此外,由于现场监测条件复杂以及环境样品容易变质等原因,导致难以对监测结果进行有效的溯源和再现。因此,在日常管理中,管理层不能过于依赖监测人员的自觉、自律,应重视质量监督工作,发挥其监视和验证的作用,确保监测工作持续满足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三)构建质量监督体系

采取监督员、质量管理部门和站管理层三级监督的方法,从不同的侧重点对日常监测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监督员主要的任务是关注监测工作的关键环节、新上岗人员、新开发项目、能力验证有问题、数据有怀疑等,监督从任务下达至出具报告的监测全过程。由于现场监测工作的特殊性和质控措施的单一性,现场质量监督员在现场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排污企业的工况负荷、现场环境条件、监测点位布设以及监测频次等是否符合技术规范,在现场质量监督记录中均一一反映出来。站管理层主要检查实验室的环境条件、设备和设施是否满足监测工作需要,质量管理部门检查并推进监督制度的落实,定期对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汇总和反馈,对监督工作中发现的不符合工作实施纠正措施。

结束语

总之,为了确保环境现场监测的准确性,应仔细把握监测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做好环境现场监测的准备工作,尤其应对使用的监测仪器进行检查,并对环境监测目的有清楚的认识,进而制定行之有效的监测方案与监测质量控制方法。在具体的监测操作中应严格按照规范标准进行,并对采样涉及的相关参数进行详细的记录,做好样品的保存与管理工作,为技术人员对样品的研究分析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尹卫萍.浅谈加强环境现场监测规范化建设[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3,02:1-3.

环保监理规范篇10

关键词:环境监理;存在问题;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F4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6-00-01

一、环境监理的概念

环境监理在中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中还处在试点阶段,所以还没有固定的概念。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对环境监理的表述也不相同,环境监理还经常被称为环保工程监理、工程环保监理、建设项目第三方环境监理等。文章中环境监理是指项目建设单位委托环境监理单位,遵照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对建设项目环境以及影响环境的活动进行监督管理的行为,以便保证工程施工阶段建设项目所在地的环境质量和制度落到实处。

二、环境监理的意义

早在国内开展环境监理工作的初期,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就已经把实现工程环境监理制作为工作项目的基本条件之一了。目前,作为建设项目测评和验收监管的重要辅助手段,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对强化建设项目全过程、提升测评有效性、完善性具有积极作用。近年来,许多地区在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方面开展了探索性的工作,此项工作富有成效,积极可取。并且有些地区已将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纳入相关法律法规。通过推行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实现了建设项目监理由事后管理向全程管理的转变,由单一环保行政监管向双向监管相结合的方向转变,这对于促进建设项目的全面发展、同步落实测评文件以及完善各项环保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三、环境监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环境监理工作还处于摸索阶段。尽管在技术支持和管理方法上积累了一些经验,但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环境监理的发展。

(一)环境监理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目前,我国尚未制定环境监理的专项法律法规。现行工程环境监理主要由试点项目带动,并且借助行政的力量进行推广,通常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复中,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实施环境监理的具体要求,以此来推动环境监理工作的进行。但是,由于缺少法律法规的支持,工程监理在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中的位置不清晰,开展工作时也很难得到相应部门的支持,这些都不利于环境监理的规范与发展。另外,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也没有对环境监理进行明确规定,导致环境监理的内涵和外延也没有得到统一的解释,从而增加对环境监理界限的难度,这对环境监理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不良影响。由于环境监理程序、范围内容、方法及监理组织模式等均未在相关法律中明确标出,使得新进入该行业的机构缺乏指导,严重影响了环境监理工作的开展。

(二)环境监理人员专业性不够

环境监理是一项专业综合性很强的工作,环境监理人员不仅需要具备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环境工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具备相应的工程设计与施工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然而,现阶段中国的环境监理人员大都不能两种技能兼顾,一部分人员虽然拥有丰富的环保专业知识,但是缺乏工程监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另一部分拥有丰富的工程管理经验,但又严重缺乏环保方面的专业知识,上述状况严重影响了中国环境监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环境监理的发展建议

针对中国环境监理存在的上述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中国的环境监理制度。

(一)明确环境监理的法律地位,制定与环境监理相关的法律法规

任何一项管理制度的确定都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基础,目前中国的法律法规体系中尚无环境监理方面的具体规定,因此使得环境监理工作的开展无法可依。为了全面的推进环境监理工作,应当将环境监理制度在相应的法律法规或地方性法规中加以明确。法律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首先在国家层面上的法律法规未对环境监理制度进行规定之前先在地方性法规中对环境监理予以规定,在条件成熟时,再逐步修订与环境监理相关的现行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等,或制定与环境监理相关的单行法律,使环境监理制度得以确立。通过立法的形式对环境监理制度给予明确的法律地位,对环境监理提出更具体、更明确、更规范的要求和法律责任,使环境监理制度的法律体系不断完善,以便更加积极的推动环境监理制度的发展。

(二)建立环境监理人员培训制度和管理制度

培养高素质的环境监理人员是保证环境监理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对于从事环境监理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讲,不仅要熟悉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以及工程建设项目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的特点,掌握必要的环保专业知识,具备相应的工程设计与施工专业知识,还要有一定的管理工作经验和必要的表达、协调、组织能力。环境保护部门还应该逐步开展环境监理业务知识方面的培训,以便培养一批专业的环境监理技术人员。此外,环境保护部门还应制定和制定环境监理管理规定,从而明确环境监理行业准则、监理考核与监理内容、监理惩罚机制等内容。对环境监理人员实行资质管理,这样有利于提高从事环境监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保护专业人员的合法权益,使环境监理工作更加客观、公正、有效的进行。

五、结束语

环境监理是一项涉及范围广、专业性强、内容丰富的环境管理制度,可以在环境保护和减少环境污染排放、降低建设项目资金浪费及促进环保经济的发展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现阶段中国的环境监理工作还处于发展阶段,存在诸多不足针对上述问题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不仅可以规范和完善中国的环境监理工作,而且有利于环境监理在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钱易,唐孝炎,主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196.

[2]李强;李敬伟;王克军关于环境监理工作的探讨[期刊论文]-北方环境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