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广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8:53:04

英语广播篇1

关键词:英语广播;英语学习

abstract:Listeningtoenglishbroadcasting,aneffectiveandavailableapproachtoenglishlearning,playsanimportantroleinenglishstudy.englishbroadcastinghelpsusimproveourabilitytoenglishhearing,speaking,andreading.providedthattheinternettechnologyisavailable,listeningtoenglishbroadcastingonlineisthebestoption.weshouldmakefulluseofit.

Keywords:englishbroadcasting;englishlearning

广播在传统的新闻媒体中,以其特有的优势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首要媒体。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发展迅猛,广播正从人们的生活中慢慢消失。然而广播具有设备要求低,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用语口语化等特点,所以它仍然是人们了解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同样,它也是学生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收听英语广播具有诸多的优点,如:英语广播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其用语的口语化,发音准确且地道,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例证;英语广播的内容极具多样性,生动时尚,具有传播信息快的特点,可避免英语学习陷入枯燥乏味的境地;英语广播兼具选择性和开放性,含盖了大量的信息,政治,经济,军事到文化,体育,娱乐,应有尽有,五彩斑斓,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或兴趣选择收听不同的节目,如Gatewaytoenglish,dailynews,lectureonaspecialtopic等都是颇受欢迎的英语广播节目;收听英语广播不需要花费过大代价,只需一部收音机就可以轻松自如的学习英语,经济便利。由此可见,收听英语广播在英语学习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广大学生学习英语中可以利用的有效途径。

1英语广播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1.1英语广播有利于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

根据最新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大纲的规定,英语听力所占比例提高到35%。听力理解部分要求学生听懂Voa和BBC国际新闻的主要内容。所选材料为学生熟悉的Voa或BBC一般新闻报道,短评或讲话等。这类题型经常让学生方寸大乱,不知所措。因而学生平常应当借助英语广播有计划有步骤的培养英语听力能力。收听英语广播与课堂内的听力训练不同。它没有适时的材料供学生参考,从而可以避免文字信息的干扰,学生不得不全身心地听取信息,切实提高听力能力。首先,学生可以通过收听英语广播掌握英语新闻的结构特点。一般而言,英语新闻广播常采用“倒金字塔”结构(invertedpyramidstructure)。这种结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依照事实的重要性来铺陈叙述,即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放在开篇的首句,叫做新闻的“导语”(newslead),次要的放在其后。所以学生在收听英语新闻时一定要掌握每则新闻开头提供的信息。其次,收听英语广播可以培养学生将既有背景知识同所听材料密切联系的能力,从而更好的理解英语新闻节目。请看以下三则新闻:

(1)[Colombo]Srilankaissettomarkafullyearwithoutmajorethnicbloodshedasgovernmentforcesandtamilrebelsnotchuptheirlongestceasefireinthedecades-oldseparatistwar,officialssaidyesterday.thetruce,initiallydeclaredbytheLiberationtigersoftamileelamonChristmasevelastyear,andreciprocatedbythenewgovernmentofprimeministerRanilwickremesing.Hewasholdingwell,militaryspokesmanSanathKarenaratnesaid.

(2)[india]atleastfourpeoplehavebeenwoundedinanexplosiveattacknearthemoslemholyareainindiaKashmir'ssummercapitalSrinagar.indiapolicesaymilitantsthrewabombneartheHashrabowShrine.theattackfollowsacarbombingthatkilled12peopleinSrinagaronthursday.thatbombingwasblamedonmilitantsofthepro-pakistanHesbumujahedin.themilitantshadwarnedofnewattacksafterpeacetalkwithindiafailed.

(3)[alsoinindia]indiancommandosaremovinginonabasementoftheGoldentempleComplexinamritsartoflushoutmilitantSikhseparatistswhohavetakenrefugethere.moreSikhmilitantsarebelievedshelteredintheinnersanctumoftheGoldentempleitself,theSikhsholiestshrine.indianforceshavehadthetempleComplexinpunjabStateundersiegesincemay9.theSikhextremistsarewaginganarmedcampaignforanindependentSikhhomeland.

以上三则新闻涉及了民族争端,恐怖袭击和宗教冲突等文化背景知识。收听英语广播时注意联系已有的文化背景知识一方面有利于学生预测新闻内容,另一方面可减轻记忆负担,增强记忆能力。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准确迅速地解读新闻。说是英语学习中最重要且最难的一项技能。它包含了两个过程———听和说。听是理解言语的过程,属于领会式掌握语言;说则是用语言口头表达思想的过程,属于复用式和活用式掌握语言。在目前的教学方法中,培养英语口语的途径有两种。一是通过英语教学中的语言练习和背诵发展英语口语。二是通过课堂内外言语实践发展英语口语。前者是目前口语教学中广为使用的方法,它强调系统的语言学习。尤其是语法句型的练习,要求学生准确的按语法规则讲话,通常以课文或会话课教材为内容。这种教学途径可以让学生学会说正确的英语,但不一定是地道流利的英语。通过几年的口语教学,笔者发现课堂内的口语训练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它主要要求学生以背诵记忆的方式记住一些口语化表达,即使使用“模拟场景”来教学也无法达到既定的效果。而通过言语实践运用来提高口语能力与之不同。这种方法又称为“交际法”,强调学习材料的真实性。可惜目前在国内,学生很难找到一个真正的英语语言环境,英语广播则可弥补这一缺憾。为什么说收听英语广播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呢?原因有二。第一,收听英语广播能够培养学生纯正的发音。拥有纯正的发音是提高英语口语能力的基础。英语广播,尤其是英语新闻广播是学生可利用的最佳模仿对象。同时,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模仿美语语音或英语语音。第二,收听英语广播可以了解许多口语化表达。英语广播与书面材料不同,它是给人听的,这就要求英语广播稿必须通俗化,口语化。而目前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所用教材大部分以书面语为主,课文大多涉及英语长句从句。这与现实生活中的口语表达并不一样。利用英语广播则可解决这一问题。英语广播中的一些节目就是真实对话录音,学生可以通过收听此类节目来了解真正的口语化表达。

例如以下一则对话:

Gene:Jeetyet?

tim:no,ju?

Gene:Skoeet!

初学者可能根本不明白这则对话说的是什么。但经过反复聆听分析就可知这则对话实际如下:

Gene:Didyoueatyet?

tim:no,didyou?

Gene:Let'sgoeat!

有关英语口语中常用的连读技巧,由此可见一斑。此外,收听英语广播还能够了解一些英语口语中常用的习语或俚语。

1.2英语广播有利于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也即解读语言信息的过程。阅读分两种:精读和泛读。所谓精读就是要求学生对材料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从字词句到语法结构,篇章结构,写作方法等,如疱丁解牛一般分析文章,从而达到准确无误的理解。但泛读只要求学生从材料中直接获取有用信息,将材料显示的主要内容提取出来。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基本属于前者。然而对于大部分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英语学习的主要目的还是将英语作为沟通的工具,来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此时,英语广播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在训练学生听力及口语能力同时,传播了各种各样的信息。学生可以通过英语广播了解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说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名人轶事,风土人情。不同类型的英语广播节目分别介绍了有关历史,地理,文艺,宗教等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阅读材料。而且英语广播的内容新颖有趣,能够引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一般来说,新词新语都会率先在英语广播中出现。如godutchaa制,blackcasework暗箱操作,Bethereorbesquare《不见不散》,adarkhorsebobbingup爆冷门,haveaconcubine包二奶,eightHonors&eightDisgraces八荣八耻:Love,donotharmthemotherland.Serve,don'tdisservethepeople.Upholdscience;don'tbeignorantandunenlightened.workhard;don'tbelazyandhatework.Beunitedandhelpeachother;don'tgainbenefitsattheexpenseofothers.Behonestandtrustworthy,notprofit-mongeringattheexpenseofyourvalues.Bedisciplinedandlaw-abidinginsteadofchaoticandlawless.Knowplainlivingandhardstruggle;donotwallowinluxuriesandpleasures.(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些表达都是大学英语教材无法及时收录的。通过英语广播则可即学即用。

另外,阅读能力的提高重点在于对英语语法的掌握。收听英语广播能够使学生了解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时态混用。英语新闻广播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特殊的句子,这些句子的主句和从句在时体上并不保持一致。如:theresearchersalsofoundthatinflectionfrombreastmilkoftenhappenswithinthefirstfewmonthsofthebaby'slife.英语新闻中这种非正常语法现象的使用主要是为了体现报道内容的即时性和客观性。英语广播中时态混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一般现在时替换一般过去时

militaryofficialssaytheyexpecttwoBritonsandtwoCanadiantobechargedwithspyingandterrorism.thesuspectswerearrestedinmontenegrolastthursday.officialssaythemennowarebeingheldinamilitaryprisoninthemontenegrocapitalpodgorica.

2)现在进行时替换一般过去时或现在完成时

thousandsofcivilianshaveflednewattacksthisweeknearthecountry'ssouthernborderwithSierraLeone.GovernmentofficialsayoppositionfightersandrebelsfromSierraLeoneareleadingtheattacks.aidworkersreportedlysaythefightingisforcingthemovementofrefugeecampsoutofSierraLeone.

3)完成进行体替换一般过去时

mrs.thatcherhasbeenmeetingseniorministerstodiscussthelatestdevelopmentinthecoaldispute.

2发挥在线英语广播在英语学习中的可利用价值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在线英语广播脱颖而出。许多国际性的重要广播电台都设有在线广播。就目前而言,有一些较好的和全球知名英语实时在线广播电台是可供选择利用的,如:Voiceofamerica(Voa);americanBroadcastingCorporation(aBC);Cablenewsnetwork(Cnn);CanadianassociationofBroadcasters(CaB);ChinaRadiointernational(CRi);ShanghaiBroadcastingnetwork(SBn);BritishBroadcastingCorporation(BBC);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香港电台(RtHK);中华商业广播电台(CwCB);香港商业电台(HKCR);汇声广播-华侨之声。与传统的广播相比,这些在线广播具有以下优点。一、清晰度高。传统的无线广播往往受时间,季节,地域及太阳黑子运动的影响而不稳定。在线广播则是通过数字光缆传递信号,具有稳定性。学生可清晰地收听到全球各地的英语广播电台。二、无时间限制。传统的英语广播节目一般分不同时段播出,而在线广播是循环播放,学生可以反复收听。同时,大部分的在线广播附有相关文字材料,方便学生参考研究。因而笔者认为,只要技术条件允许,收听在线英语广播是最佳选择,我们应该善于利用。

总而言之,收听英语广播是创造英语语言环境最经济,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它能够引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开拓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校校内每天不同时段利用调频广播播放大学英语相关教材,就将广播的传播优势与日常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当然,收听英语广播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方可攀登上英语学习的最高峰!

参考文献

[1]ZhuChun.psychologyaboutSecondLanguageteaching[m].Shanghai:Shanghaienglishpress,1994.

[2]ellisR.Understanding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85.

[3]高利明.现代电化教育技术[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7。

[4]南国农.电化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5]王诗根.浅谈广播新闻的传播优势及其语言特点[J].滁州学院学报,2004,(6):4.

[6]钱建青等.掌握英语新闻广播特点,提高四级听力理解能力[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23):5.

英语广播篇2

关键词:大学英语听力英语广播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为了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听力水平,使学生“能听懂英语授课;能听懂日常英语谈话和一般性题材讲座;能基本听懂英语国家慢速英语节目,语速为每分钟130词左右,能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能运用基本的听力技巧帮助理解”(《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越来越多的非英语专业英语听力课纷纷引进英语广播,作为提高学生听力理解的材料,对其进行听力训练。但相对其它常规听力教材来说,英语广播材料有其优势,也有不足之处。如,由于学生对英语新闻的结构、词汇、语法等的特点知之甚少,缺乏相关背景知识,在听的过程中容易感到单调乏味,又由于学生在入门时难以适应英语广播的语速,而失去耐心和兴趣等。总而言之,如何使用英语广播材料是广大教师苦苦探讨的问题。合理适度应用,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否则将会适得其反,将其弊端显现出来。笔者在听力教学工作中大量使用了英语广播,特别是英语新闻作为听力课的辅助材料。现将方法及过程介绍如下:

1.选择适合教学的材料,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活动

大部分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根本没有接触过英语广播,有的甚至连正规的听力课都没有上过。因此,即使使用英语新闻作为大学非英语专业一年级听力材料,对学生来说也太难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并编辑适合教学的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材料。具体做法如下:开始时要注意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主要利用英语新闻帮助其进行发音训练;可以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尽量模仿标准发音,纠正自身不正确的发音,注意连读、轻读、语音、语调,同时要求记下并熟读遇到的专有名词。当学生慢慢适应了这一新的教学材料后,就可以逐渐加大难度了。可以首先选取学生较为熟悉的事件,要求他们填写新闻中的数字、新闻中的常用动词或名词,或是填写出新闻中的几个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时间等)。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可以继续加大材料的难度。如要求学生简要回答根据新闻内容提出的问题,完整写出新闻主题句(topicsentence),或是简要写出主题句以外的新闻内容。将英语广播作为教学内容的时间可以由开始时的10分钟,逐渐增加到20分钟、30分钟。

2.指导学生进行课后复习

这一环节是巩固和深化听力理解的重要阶段。可要求学生采用复述、讨论、听后感等方式对材料进行反复练习、运用、扩展,促使学生从浅层次的理解进入到深层次的理解。实践证明,经过几个星期的大量新闻输入,学生在就可以积累起日常英语广播节目的常用词汇(国家地区组织机构及一些国家首脑等专有名词),并基本掌握英语新闻的语言特点和听力技巧。学生听得懂了,自然会产生学习的兴趣。笔者所教的班级,经过一年多的训练,学生在听广播材料的过程中能理解的内容越来越多,自信心也越来越强,积极性大大提高。多数学生自觉自愿地收听,而且同学之间还常常以此作为日常的谈话内容。

3.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了解英语新闻的背景

英语新闻中往往有许多热点新闻,包括民族冲突、领土纠纷、恐怖主义、政治事件、自然灾难,等等,这其中蕴含了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如果学生缺乏对相关背景知识的了解,就会导致对新闻的内容不热悉,缺乏认同感,对新闻的理解也受到阻碍。因此教学之前,就必要向学生详细介绍相关背景资料,罗列出有关的词汇。如近期的热门话题,总书记的日本“暖春”之旅。在听新闻之前,笔者给学生列出诸如:warmspringvisit(暖春之旅),primeministerYasuoFukuda(日本首相福田康夫),emperorakihito(日本明仁天皇),BlueprintforSino-JapaneseRelations(中日关系蓝皮书)。同时,也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和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听说结合,以说促听。在日常交际中,听说是一个整体,说的基础是听,听懂了才能够说。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一切机会说英语。因为影响学生听力的不仅有词汇,还有语音语调。只有了解英语中不同语音语调表达不同的含义,才能在听力中分辨不同的语调所表达的不同含义,从而更好地理解所听的内容。说能促进听,而听则可以带动说。这样在扩大学生的词汇量的同时,能促进其听力水平的提高。此外,在教学中引入新闻英语时,还应注意报刊英语与电台电视台的广播英语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如果在教学中把二者相结合,效果会更好。学生读过英语报刊之后,再听英语广播就容易多了,反之亦然,也可由报纸验证所听的是否正确。学习英语时,与其将听、说、读、写分开学习,不如一并学习来得有效,因此,事先看报再听广播,或听完广播后再看报纸,都可以收到相辅相成甚至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外,目前世界各国的主要媒体,包括电台、电视台、报纸和杂志都在网上开设了自己的网站,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到互联网这个“全球巨型图书馆”去浏览,使其充分利用英语国家提供的源源不断的英语新闻节目,查找丰富的英语资料,让学生真正感受地道的英语。笔者在教学中就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提前列出听力课所听英语新闻的主题,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报纸、电视节目、因特网等多种途径找出相关背景知识,然后在每节课正式开始听广播材料之前,以“classreport”的形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由学生展示新闻背景知识和其中将会出现的生僻词语等,学生表现将作为平时成绩,计入成绩总评。通过这样的环节,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积极性和自信心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4.帮助学生认识英语广播材料中的基本语言知识,并掌握听力基本技巧

学生在开始阶段普遍反映英语听力课使用英语广播作为教材难度过大。学生这一反映是十分正常的。就目前情况看来,大部分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中学时根本没有接触过英语广播,有的甚至连正规的听力课都没有上过。因此,从学生角度而言,要接受一种新的教学材料,就要使学生在语言基本知识和听力基本技巧上有所准备。在语言基本知识方面可以让学生注意:(1)英语广播中常会出现新词、借用词和缩略语。如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在英语广播中,就能听到以下新词语:mouse(鼠标)、e-mail(电子邮件)、netspeak(网语)、home-page(主页),等等。再如Capitol(Hill)指代美国国会,wallStreet(华尔街)指代美国金融界或美国金融市场等。除此之外,英语广播中还常常会用到缩略语,如在经济类英语新闻中常用的缩略语有eU(europeanUnion欧盟)、wto(worldtradeorganization世界贸易组织)、apeC(asia-pacificeconomicCooperation亚太经济合作)、nato(thenorthatlantictreatyorganization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2)数字在英语广播中,尤其是财经类新闻报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对学生的入门训练中,要特别进行数字的训练。(3)在听力基本技巧方面,可以让学生注意英语广播材料中的结构特点,其通常采用新闻导言法这种结构:按新闻事件内容的重要性递减的顺序来排列内容,把主题句(topicsentence)放在最前面,形成导语;次要的部分放在后面,构成补充说明;最不重要的部分放在最后充当背景材料。介绍英语新闻导语的特点,强调导语的重要性和强化导语意识,有利于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有选择、有导向地注意所听内容,从而提高听的效果。

结语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入学时英语成绩差别很大,而大学一年级的期末英语考试成绩与大学入学的考试成绩基本成正比。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与他们的总成绩基本上是呈正态分布的。经过一年半的英语广播训练,从所授课班级参加学校举办的期末考试和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来看,听力平均成绩均高于其它平行班,学生学英语的兴趣、积极性、自信心等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因此针对英语广播材料,教师只要精心准备,勤于思考,用心设计,就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保证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语言环境,学到地道的英语表达和语音语调。

参考文献:

[1]陈吉棠.英语听力课堂教学设计.外语电化教学,1997.

[2]董静萍.Voa特别英语新闻在听力教学中的应用.外语电化教学,1998.

[3]余静娴.听力教学礼记.国外外语教学,1998.

[4]王守元,苗兴伟.英语听力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

英语广播篇3

所谓涉外英语广告主要是指通过传播媒体,对进口国或地区所进行的有关产品、服务的信息传播活动。要将中国产品打出自己的品牌,在质量保证的前提下,英语广告创作是非常重要的。

品牌是一类特殊的专有名词,它代表了商品和服务,是商标中可以发出声来的文字部分。在今天激烈的竞争领域给品牌合适地命名,有时比技术都重要,因为科技可以模仿,而已经确立的品牌名称却不容易模仿。

涉外英语广告创作及品牌命名的跨语言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跨语言传播中由于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会造成隔阂、误解甚至抵触反对,使得涉外英语广告创作及品牌命名在传播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

涉外英语广告及品牌名称存在直接将汉语逐字翻译成英语的问题。目前我国一些涉外英语广告及品牌名称,由于忽视了潜在消费者的经验范围、文化背景和英语习惯表达法。在文案创作上产生了不少问题,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产品的销售。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许多广告直接把中文简单地翻译成英文,即直接将汉语逐字翻译成英语。

这样不注重文化差异制作的英语广告。往往会产生很大问题,导致营销的失败。

品牌命名存在语音和语义不适当的问题。品牌名称在全球市场上流通,在跨语言环境和跨文化中传播,一个品牌名称在另一种语言中存在跨语言传播上的问题,一方面主要是发音困难、语音失误,另一方面主要是文化歧义、消极含义以及给跨语言消费者带来的不利联想。

涉外英语广告创作及品牌命名的跨语言传播中应遵循一些方法

要在国外取得广告成功需要做到:广告信息对人们的经验必须是有意义的;广告信息必须与目标市场的观众的期望产生共鸣;广告信息必须没有冒犯敏感话题。

根据以上原则。可以遵循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创建一个全球性的广告主题。并针对特定市场进行当地化和细分化。注意国与国之间的差异,在大市场之后还有无数的市场,向不同的文化群、向不同的人们传播信息一般会遇到很多困难。所以要对涉外广告的目标市场国的文化特征进行从里到外、由大到小的观察,更细致的思考与分析就很有必要。

应充分利用中国文化的固有特点,而同时又兼顾产品的目标对象。在广告创作中,结合产品的特点和中国文化特色,同时又提供给目标对象适当的解释并激发认同和共鸣。

例如:烹饪广告中可以巧妙地模仿“workofart”创作出“wokofart”(锅里的艺术),“wok”是广东话“炒菜锅”。

注意文化差异的歧义。使潜在的翻译和使用问题最小化。把握当地的文化偏好特别是禁忌。当广告目标随市场的不同而不同时。为每个设定的目标市场制定目标。这样做时,要注意文化因素的影响。

了解当地文化上的差异、宗教、政治信仰、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注重以当地人们容易接受、理解的方式来传达广告的主题。了解消费者的教育水平、收入水平、生活方式,以及消费者的经验范围和文化背景,即消费者对某一事物(产品)和与之相关的知识的了解程度。

解决涉外英语广告创作及品牌命名的跨语言传播中存在问题的具体做法

广告英语和品牌名称的构成中隐含非常丰富的语言学知识和规则。如构词学、音系学、语义学、语用学、传播学、社会语言学、营销学、心理学等学科。

在创作和命名时,进行语言学特征分析检测,多语言检测,包括语音分析、语义分析以及检测。可以删除不合格的语言和命名。确保最终英语广告和品牌命名能够适应多语言环境传播,在语音和语义上都有积极的含义或者没有消极意义。

语义因素检测。在品牌命名时,语义特征是主要考虑因素。

英语广告创作和品牌名称的意义最好能够直接或间接和商品相关。特别是品牌具有提示商品特征的作用。同时又要适应国际市场传播。为了确保一个全球品牌名称能够顺利地在世界市场上传播,品牌命名必须进行语义分析。

语音层次检测。一般的语音检测是看英语广告创作和品牌名称是否在其他语言中容易发音或能够发音。

这主要是确保它符合其他语言的音位学规律、在其他语言中能够方便地发音,发音相同,不会碰到消极含义。

按照一定的程序和科学方法创作和制定英语广告和品牌名称。创作的过程不单单凭灵感,而是应该走一条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这一程序应该涉及不同学科的原理,如营销、语言学、法律、市场调查等。

英语广播篇4

【关键词】Voa特别英语课程资料开发英语听力教学

引言

英语教学中,必须开发和利用其它资源作为教材的补充、延伸和拓展,以开拓教与学的多种渠道,不断更新教与学的方式,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增强教与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1](122)。其中,其它资源包括图书、音响出版、外语报刊杂志、广播、电影、电视剧和英语歌曲等等。究其现状而言,英语教材更新比较缓慢,内容陈旧,不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真实的语言输入,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阅读动机[2](78)。《标准》指出:“英语课程要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二语教学强调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目标语和语言输入的真实性,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除了科学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该积极利用其它课程资源辅助英语教学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同时也是满足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的要求和这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必然途径。

1.Voa英语广播材料的特点

美国之音(以下称Voa)的英语节目,按播音速度可分为两种:Standardenglish(标准英语)和Specialenglish(特别英语)。Standardenglish是美国人日常使用规范英语,及美国普通话(Generalamerican),使用“标准英语”这一词是为了区别于“特别英语”。标准英语的播音速度每分钟不低于140个词,词汇量在4000以上,句子较长,结构复杂,内容详实。因此收听起来比特别英语要难得多。Voa常英语新闻主要对在美国和国际上所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报道,新闻的时效性很强。因此,这个不适应高中生收听。Specialenglish又叫“慢速英语”,是Voa专为全世界非英语国家初学英语的听众安排的一种简易、规范的英语广播节目。美国著名词汇学家S.B.Flexmer指明了Specialenglish的三条标准,也就是它所“特别”的地方:第一,它是一种由美国人最常用的1500个基本单词为主体构成的美国英语;第二,它用简短、明晰的句子写作和广播;第三,它以每分钟90个单词的速度,即2/3的标准英语速度进行广播[3](51)。慢速英语节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新闻节目,一类是专题节目。新闻节目(worldnews)长约十分钟,大都播出十条左右新闻,近一千个单词。专题节目(Fea-tureprograms)分两部分,首先是五分钟的短篇专题,包括发展、农业、健康、教育、经济、新闻、词语七个栏目。随后是十五分钟的长篇专题,包括今日美国、科技新闻、探索、建国史话、美国综述、美国故事、人在美国七个栏目。短篇专题和长篇专题每日各播一个栏目,按周循环[3](51)。首先,这些专题节目覆盖面广,富有时代性、教育和教学意义、有趣性、实用性强、探究性等特点,可以作为英语教材的有效补充。同时,由于题材的多样性,也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再次,通过收听Voa广播,学生可以了解最新的国际时事、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同时也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视野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最后,这些专题栏目还具有信息新、语言地道规范、句式简短等特征,能使学生置入真实交际的语境中,也是学习者了解美国和其它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的好材料,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和提高英语水平不可或缺的补充材料。下文主要论述如何创造性的将Voa英语广播材料融入英语课堂教学当中来提高语言习得者的英语听说技能。

2.Voa广播材料在听力教学中的运用

就目前我国英语听力教学而言,大多数学校听力教学材料仍然以教材上的听力和为了应付高考的听力的材料为主,学生经常听这些材料,久而久之学生会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外语听力教学应尽可能求把学生置于尽可能真实的交际情景中,才能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对英语八级和九级的听力要求分别是:“能基本听懂广播、电视英语新闻的主题或大意”和“能听懂国内外一般的英语新闻广播及天气预报”提高学生听力的方式和渠道多种多样,但通过听Voa特别英语是提高英语听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它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了学生的听音动机学习的激情,使学生找到了永久的课堂,同时也符合《标准》的要求。

把Voa特别英语运用于听力教学必须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先熟悉新闻听力的特点,包括材料的结构特点、播音员的语速、语音和语调特点,然后获取新闻的信息。每个学校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安排听音的时间,可以利用英语早自习前二十分钟,也可以是晚自习前二十分钟或者是听力课时间的一部分。每周听音的次数视情况而定,但最重要的是教师一定要坚决的执行,不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相信只要师生坚持一年的训练,学生的听力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笔者将听力训练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具体任务有所区别。

2.1初级阶段:对新闻材料研究。

了解特别英语新闻结构,抓导语信息,熟悉广播的语速、语音和语调的特点,此外,教师应引导学生熟知慢速英语的1500个基本词汇和常见专有名词,目的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首先,教师在课前应该精心选择符合学生听力水平和感兴趣的新闻,把听力原稿打印出来发给学生或者听音时以ppt的方式呈现出来讲解它们的结构特点,着重训练学生抓新闻导语的能力。Voa特别英语新闻种类丰富,按其性质可分为政治、经济、卫生、农业、军事、体育、教育、社会、文化等等。总体而言,其结构大多采用“倒金字塔”结构,也就是说新闻从开头到结尾是按新闻事实内容的重要性递减的顺序来安排的,将最重要、最精彩、最生动、最吸引人的新闻事实放在全文的开头,称为“新闻导语”(newSLeaD),以下依次排列,其结构象倒放的金字塔[4](17)。例如:ChinaexportstonorthKoreaFall“RecentChinesetradeinformationshowsthatChina'sexportstonorthKoreadecreasedbymorethan30percentduringthefirstsixmonthsof2013.thisisthefirsttimeinfouryearsthatexportshavefallen.exportsdecreasedbyabout$1.6billionfromJanuarytoJune,comparedtothesameperiodlastyear.…Recently,officialsfromtheUnitedStatesandSouthKoreamet.theyannouncedtheirplantocontinueplacingrestrictionsonnorthKorea,andtoseekmoreassistancefromChinaintheprocess.(15august,2013)”.这条新闻采用“倒金字塔”结构,第一句交代了新闻的主要内容,即中国对朝鲜的出口下降,后面介绍了出口下降的原因。因此,新闻导语概括了新闻的精髓,信息量大,句型较为复杂。鉴于这一特点,教师要用大量的不同类别的新闻材料指导学生分析其结构特点,着重训练学生抓导语信息能力。为使学生迅速进入听音状态,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相关的wH问题,如what,where,who等,,或者要求学生做陈述句的正误判断(trueorFalse),在此阶段学生可以对照听力文本回答问题。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模仿播音员的语音语调,跟做音频不断的重复,录音是最好的老师,反复听录音就是最有效的方法,因为录音是最好的老师,语感是听出来。

2.2中级阶段:深入细节,分清主次。

这个阶段首先教师应选择一些较为简短和有趣的新闻播放给学生听,学生不能看听力文本,针对不同的年级,教师应让引导学生在听完一则新闻后设计不同的任务让学生完成,听两遍。在听力播放前教师可以介绍新闻中的较难词汇和一些背景知识,一般要求高一学生根据新闻内容回答两三个比较简单的问题,比如,文章的中心和一些细节内容,高二学生则要求有所提高,根据新闻内容判断四五个句子的正误,而高三学生根据新闻内容进行填空、缩写及口头翻译等,难度更大。例如:CancermaySoonBeworld'sLeadingKiller

“Healthexpertspredictthatsoon,morepeoplewilldiefromcancerthanfromaiDS,tuberculosisandmalariacombined.theyexpectthatbytwothousandten,cancerwillbecometheworld'sleadingcauseofdeath.

Heartdiseaseisthecurrentleadingkiller.aworldHealthorganizationreportmadethepredictionsinDecember.…..anothersuggestionismoresupportfortobacco-controlprograms.andthecancersocietysayshealthofficialsandgovernmentsshouldinvestmoreincancerresearchandearlydetection”.(2009-3-1)这段新闻导语讲述癌症不久可能成为世界的主要杀手,后面分析了原因和不同种类的癌症出现在不同的国家,最后讲述了防治癌症的措施。现在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针对这段新闻设计不同的任务。

高一学生:听这段新闻,回答下列问题。

1.whatwillbecometheworld'sleadingcauseofdeath?

2.whatisthecurrentleadingkiller?

3.whichisthereasonwhymorepeoplearedyingfromcancer?……

高二学生:判断下列句子的正误

1.Canceristhecurrentleadingkiller.

2.thenumberofcancercasesanddeathsfromcancerareexpectedtodecreaseonepercenteachyear.

……

高三学生:完成以下段落的填空。

theamericanCancerSocietysayscandothingstohelppreventtheincreaseincancercasesanddeaths.oneideaistoprovidepooranddevelopingnationswiththathelptopreventsomecancer-causinginfections.oneexampleofacancer-causingishumanpapillomavirus.thisviruscancausecancerinwomen.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任务,针对好学校的学生任务可以设计更难的任务。

2.3高级阶段:课后听新闻,课堂汇报讨论。

完成了前两个阶段的训练,学生已经充分了解了特别英语新闻的结构,常见的题材,积累了相关新闻的词汇和表达,学生也逐渐养成了听新闻的习惯。那么,学生在这个阶段的任务有所不同,教师可以把下载的新闻拷贝给学生或者有条件的学生可以自己课后下载进行听力训练,然后让学生课后听课堂谈论,可以是小组的形式。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够相互补充,相互引用,并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对新闻内容进行复述。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该阶段训练兼顾了“说”的训练,有助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合作性学习能力。再次,教师在这个阶段可以有机地把教材阅读的导入部分和相关的听力训练相结合。例如:外研社出版的高中英语教材必修2CULtUReCoRneR-StopSmokingnow-wecanHelp(moduletwo19),教师可以先播放这段“StudyLinksSmokingtomillionsoftBDeaths”(2011-11-22)Voa新闻,让学生听,听后学生回答问题,或者课堂讨论,也可叫基础好的学生听后去讲台给同学做presentation。然后教师对一些难的部分做适当的讲解,作为本文课的导入部分,自然过渡到正文部分。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表达以及语用能力,也让英语课堂更加生动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Voa材料丰富,只要教师充分挖掘,很容易和教材内容有机的衔接。

此外,在进行Voa特别英语新闻训练时,教师应该注意一些问题:①各位教师应针对自己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训练,好学校可以完成第三阶段的训练,差点的学校可以进行一二阶段的训练即可。②注意选材的难易程度,兼顾优差生和学生的兴趣。③Voa只起辅助作用,主要加强对学生课余收听Voa的指导和要求。④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要按计划执行,不能半途而废和急于求成。

3.结语

本文从课程资源的角度出发,阐释如何创造性地将Voa特别英语运用于高中英语教学,让学生接触更多的真实地道的语言,帮助学生创立更加生动的听力课堂,从而提高学生听说能力和学习英语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陈琳,王蔷,程晓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社.2010.

[2]涂中庆.运用英语报刊提高英语阅读能力[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78.

英语广播篇5

thisletterwillconfirmmyresignationfromthepositionofxyz.mylastdayofemploymentwillbefridayfebruary3,xxwhichincludestherequiredtwoweeksnoticeperiod.

ihavereallyenjoyedworkingatabccompanybutinowfindthatihaveanopportunitytofurtherdevelopmycareerinkeepingwithmylongtermgoals.itislargelyduetothevaluableexperienceihavegainedworkingforabcthatiamnowabletopursuethisgrowthopportunity.ihaveappreciatedtheopportunitytodevelopmyskillswhileworkingwithsuchapositiveteam.iwouldliketothankyouforallyoursupportandencouragementoverthelastxyears/months.

iwishyouandthecompanythebestofluckforthefuture.

英语广播篇6

中国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和广州已率先开始了城市形象对外传播活动的实践,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本文以广州电视台英语频道为例探讨地方英语电视媒体的现状和不足,这对于城市形象对外传播路径的确立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地方电视英语频道在城市形象对外传播中的作用

城市形象是人们对一个城市较为稳定的整体印象,是人们通过大众传媒、人际传播、个人经验和环境感知等多种途径获得的关于一个城市的综合感知和价值判断系统。其中,大众传媒的作用尤为重要。因此地方开办电视英语频道对城市形象的对外传播显得格外迫切和重要。它具有如下作用:

节约对外传播语言成本,使信息传播更直接。对外传播的语言成本,是指使用一种语言进行对外传播的投入,主要是外语人才的培养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及财力。在所有的外国语中,英语在我国的发展最有基础,人才储备最为丰富,熟练程度最高,已成为汉语之外的第一外语,成为中国及其城市扩大对外传播、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工具。因此开办电视英语频道相对于其他外语成本最低。

开办电视英语频道,还因为英语是一种强势语言,能获得最多的外国受众,使信息更加直接地被国际受众接收和接受,避免出现在再次传播过程中因有意或无意的加工所导致的信息扭曲和失实。英语的强势不仅体现在使用人口的数量规模上,更多地体现在它的可应用范围和使用频率上。目前,全世界有近3.8亿人口的母语为英语,约2.5亿人口把英语用作第二语言。英国文化委员会估计,全球正在学习英语的人口大约为10亿,另有15亿~20亿人口每天使用接触英语。到2050年,全球一半人口会较熟练地使用英语。目前英语是60多个国家的官方语言,有85%的国际组织(如联合国、欧盟等)把英语列为通用语言。选择英语作为对外传播工具顺应了国际的发展趋势。

利用二级传播,增强传播效果。随着中国城市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在华居住和流动的外籍人士将会越来越多。据估计,在广州学习和生活着大约30万外国人。地方电视英语频道虽然传播范围在国内,覆盖范围有限,但城市中的外国人实际上属于国际受众的范畴,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的界限已日渐模糊,形成了一种国内传播+国际传播的模式。

根据二级传播理论,大众传播中的信息流动首先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把信息传到那些爱看报、爱看电视、爱听广播的人,然后通过他们,以人际交流的方式再把信息传到那些接触大众传媒相对较少的人。中国各大城市固然可以在国际性的媒体上进行对外宣传,但更为切实可行的是影响国内城市里流动的国际受众,先将信息传到这类人群中,再通过他们以人际传播的方式进行再一次传播,扩大传播效果。二次传播能降低西方人对官方宣传的反感,有利于传播效果的提升。

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推动城市发展。地方电视台英语频道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一座城市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实力的综合体现。作为一种软力量,中国的对外宣传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而言,电视英语频道的开办,将会为城市的对外宣传开辟另一条途径,从而形成一个新的交流平台,有利于城市文化氛围的营造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具体而言,地方电视英语媒体将提升城市的国际化和开放程度,吸引更多外籍人士前来交流,使得城市文化更加多元、包容、富有生机,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良好的城市形象有利于城市吸引外资,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推动城市向另一个层次的提升;而城市形象品牌的塑造也有赖于英语媒体的推进。

我国地方电视英语频道的发展及困境

改革开放后,地方英语媒体逐渐增多,但目前地方电视台开办英语节目和频道还不普遍。1986年10月上海电视台开播的《英语新闻》,是全国第一个地方电视英语新闻节目;1993年武汉电视台对外部成立,同时亮相《英语新闻》,1996年4月1日英语频道开播,现更名为双语频道,用中英两种语言播出;2000年5月厦门电视台《英语新闻》正式与观众见面。2006年3月28日,广州电视台英语频道开播,成为全国首家区域性的全英语电视频道。

广州电视台英语频道的开播无疑有着试验和示范的意义,值得探讨。笔者试选取其于2009年10月12日至18日为期一周的电视节目作为统计考察对象,发现了一些问题:

受众定位太宽泛,削弱对外传播功能。在广州电视台英语频道的官方网站上,对英语频道介绍如下:一个公益性有线频道,致力于搭建广州与世界的双向沟通平台,既以多元视角展现本地时事、经济和文化,又为观众提供具国际视野的电视节目。在它的受众构成中,既包括国际受众,又包括国内受众。受众定位太宽泛,就会造成传播对象的模糊,直接影响到节目内容的选择和编排。虽然广州电视台英语频道在传播内容上尽量在外籍人士和本土受众之间保持平衡,但实际上为了获取更多的受众,英语频道更倾向于成为国内英语爱好者学习英语,了解外国文化的工具。在该频道一周播出的27个栏目中,22个均为介绍西方经济文化的节目,只有7个与广州有关,其中包含2个学英语节目,但无学中文节目。按照现状,所谓的双向沟通功能不仅没有实现,而且对外传播的功能反而被削弱。

自制节目比例太小,影响对外传播效果。自制节目可以集中反映城市建设和城市面貌,是主动传播。在广州电视台英语频道一周27个栏目中,仅7个栏目与广州有关,纯粹自制的只有3个――《新闻与天气预报》、《迎亚运英语100句》和《发现广州》,其余皆为购买或交换。广州电视台英语频道一周播出总时长122小时34分钟,自制节目占16小时13分钟,比例仅为13.2%。自制节目太少,意味着放弃传播的主动权,不能充分反映处在国际化进程中的城市面貌。广州电视台英语频道大量播放反映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片子,宣传别人多于自己,而这些内容的一部分也因为被外国朋友所熟悉而丧失了吸引力,达不到吸引外国观众的目的。

近年来,广州市与国际社会在政治、经贸、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越来越频繁。除了名声在外的每年定期举行的广交会和2010年的亚运会外,还有许多对外交流的事件值得挖掘报道。更何况长期在穗逗留的外籍人士渴望了解与他们在广州生活和学习相关的有用信息。这些都可以通过自制节目来传递,既满足他们的需求,同时又进行了宣传。

传播观念和技巧陈旧简单,冲淡节目影响力。广州电视台英语频道的节目除了包装简单,质量不高外,还可以看出对外传播观念的陈旧,即传统的“内外有别”。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的对外宣传按照内外有别的指导方针来开展工作,将对外传播的内容与对内传播截然分开,产生了不良影响:一是对内对外两声部不能产生合力,当内外不一致时还会造成坏的影响;二是减少了受众的数量。广州电视台英语频道针对国内受众设置的一些节目,如午间播出的国产连续剧,娱乐信息节目以及全天插播的公民文明行为、环境保护、亚运宣传的公益广告,全是中文对白,少有英文字幕。这样就将受众局限在国内受众中。其实,这些文化娱乐信息,包括公益广告,能从不同角度反映中国和广州的面貌,宣传味不浓,容易为外国人接受,却反而因为内外有别丧失了传播的机会,冲淡了影响力。

地方电视台英语频道进行城市形象对外传播的路径

以市场意识来经营。即使是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对外传播频道,也不可没有市场意识。目前国内的地方电视英语频道,由于国外受众人数的局限,要想获得充足的广告盈利非常困难,需要政府和媒体自身的扶持。但市场意识的含义不仅仅是盈利,它包含着在媒介竞争市场对受众的争夺,其核心是受众意识,即在传播的整个流程中重视受众,从受众调查、节目策划、节目编排、节目营销到节目效果的测量,调动一切手段来获取最多的受众。没有市场意识意味着脱离受众,按照自己的意图进行传播只能是一厢情愿,必然遭受“魔弹论”的失败。城市形象对外传播效果的最大化要求地方电视英语频道运用市场意识来指导对外传播工作,并贯穿于整个过程中。

多种途径打造对外传播的专门队伍。目前地方电视英语频道的不少缺陷都与缺乏既有很高英语水平,又懂得对外传播规律和新闻专业知识的高素质对外传播人才有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媒体可通过多种途径来改善:一是与高校互动,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取得双赢;二是面向社会,尤其是面向中国各大城市中的外籍人士招募工作人员,打造频道国际化面目。例如CCtV-9套,多国籍的主持人赋予频道多元、开放的面貌,比单纯采用中国人在国际受众中更有亲和力。

调整内容结构,提高传播技巧。为了增强对外传播效果,地方电视台英语频道应增加自制节目比例,在传播内容方面宜淡化宣传色彩,以服务性信息为主,增大资讯节目和文化节目比例,以满足在各城市生活和工作的外籍人士对信息和文化生活的需求。

在传播技巧方面,应增强与外国受众的互动,拉近距离。广州电视台英语频道在此方面已有尝试,效果不错,如《发现广州》节目中经常以在穗的外国朋友作为节目制作的对象,并且多次组织外国朋友参加活动,如《发现广州》真人秀节目、外国人唱中文歌比赛等,都是拉近与外国受众距离的好办法。在今后的发展中,还应将这种互动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展开,以吸引外国受众的参与。

借势传播,将对外传播窗口移至对象国。地方电视台英语频道可以利用国际友好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平台,进行节目交换,从而在对方城市媒体中播出,扩大影响范围。广州在不少国家有姐妹城市,如瑞典的林雪平、法国的里昂、美国的洛杉矶、加拿大的温哥华、俄罗斯的叶卡特琳堡、澳大利亚的悉尼、新西兰的奥克兰等,随着广州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还将会有更多的友好城市,它们都是很好的宣传平台。广东省的广播电视媒体已经做出了榜样。广东电台制作的《广东英语新闻》和《今日广东》广播节目被提供给日本nHK“亚洲英语新闻交换网”和英国“世界广播网”向亚太地区及全球传播,广东电视台与韩国广播公司光州台双方每年轮流主持一次会议讨论节目制作和交流,客方派出摄制组到主方摄制60分钟左右反映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文景观的专题节目带回国播出,并拷贝一份给主方使用。凭借广州市政府和友好城市间的文化交流可以把外宣窗口移至对象国受众,增强针对性和时效性,同时节目的多次使用也节约了传播成本。

总体来说,我国电视英语媒体在地方层面发展尚不普遍,且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出现的上述若干问题都与媒体在市场化和宣传喉舌之间的尴尬处境有关。由于国际受众的数量相对较少,广告收益小,迫于资金的压力,英语频道更多地关注国内热爱英语、对西方文化感兴趣的观众,从而削弱了对外传播的功能,因此迫切需要政府的政治支持和资金扶持。同时城市形象的对外传播与城市市民的对外传播意识和英语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只有通过政府、媒体和市民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使得城市形象的对外传播更为有效。(本文为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课题:广州城市形象对外传播策略,编号09Y59)

参考文献:

1.郭可:《国际传播中的英语强势及影响》,《现代传播》,2002(6)。

英语广播篇7

一、高校新闻传播学双语教学的历史和现状

2001年8月,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正式要求“各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国家重点建设高校.力争在三年内开出5%一10%的双语教学:高校要使用优秀的、先进的教材,特别是在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国际通用性和可比性强的学科和专业直接使用高质量的原版教材”。在当年10月召开的教育部直属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就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专业、开课比例等做了具体规定:“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金融、法律等专业,以及国家发展急需专业领域,力争3年内外语教育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一10%。对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提倡编写、引进和使用先进的原版教材。对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发展迅速、国际通用性、可比性强的学科和专业,可直接引进先进的、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原版教材”。上述两段文件精神,体现了国家对高校双语教学的重视。

除了上述文件中所提及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金融、法律等专业外,同样是应用性很强的新闻传播学双语教学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持续发展历程。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新闻传播学教育领域开展双语教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新闻传播人才已经起步。1978年,邓小平与亲自批准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创办新闻系,中国社科院、新华社、中国日报三家联合设置英语新闻采编专业。从1978年到1989年,该专业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新闻传播人才。

从1983年起.、国家教委、新华社和广播电影电视部联合在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中国新闻学院等高校开设双学士学位的国际新闻专业;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等高校也相继开设了五年制的国际新闻专业。这两次在新闻传播学科培养上的实践,都是旨在通过中英文讲授新闻传播学的核心课程,以英文版专业著作为教材,试图培养出一批具有全球视野、熟悉中外社会与文化、具有良好英文新闻采写与编辑能力的高水平复合型专业人才。这段时期的双语教学实践是新闻传播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初步实验期,是为了满足当时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新闻传播人才的新需要而作的一次教学改革。

上海外国语大学作为最早开展双语教学的学校之一,在1993年将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由国际新闻专业升格为新闻传播学院。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在1999年10月成立了独具特色的国际传播学院,它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建校之初的三大系之一的外语系。1982年,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国家教育部等部门的大力倡导和扶植下,北京广播学院开办了国际新闻本科专业,1986年起,该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1999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该专业强调英语与新闻学、传播学、国际关系学的复合,也十分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政治、业务、外语具有高素质的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

多年来,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专业根据社会对国际型人才的需求,逐渐摸索出一套“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路子,即结合广播电视新闻学、传播学、国际关系学的基础知识,结合对外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已经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既精外语又通新闻传播的优秀人才.有的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新闻节目主持,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在外交、外宣方面作出了杰出成绩,为中国传媒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2003年,在全国思想宣传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提出,应加强和深化对外新闻传播工作。为此,清华大学在2004年恢复英语新闻采编专业的招生工作。

综上所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关新闻传播学,特别是国际新闻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一直没有停止,但与整个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对外传播人才的需求差距仍然较大,对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也相对滞后。查询中国知网,截止到目前.中国大陆关于大学双语教学的论文达717篇,但有关新闻传播学双语教学的论文仅3篇,几乎是一片空白。在广西区内高校的新闻传播学专业中,目前还没有开展双语教学.相关研究也尚未起步。就教学改革和创新方面的意义而言,目前在广西区内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中开展双语教学,进行相关研究,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二、广西高校开展新闻传播学双语教学的对策

(一)创造条件.因校制宜

开展新闻传播学双语教学,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好大喜功,搞超前教育,甚至只把它作为某个高校或某个地区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开展双语教学应该实事求是,遵循客观规律,只有这样才符合开展双语教学的初衷。新闻传播学双语教学也不能搞“一刀切”,在开办前应该争取创造以下四个条件:一要学校和主管院系高度重视,做好相应的资金投入和硬件建设准备,比如应保证开辟专门的多媒体教室供双语教学使用,有专业的摄影室和录音室:采购原版的西方经典新闻案例VCD等等。二要引进或培养一批既懂英语又熟悉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师资力量;三要打好学生的英语基础,激发并保持学生的热情。四要准备好几门适合实行双语教学的课程及配套的教材。

(二)办学思路:内外合作

新闻传播学双语教学应打破高校各个专业封闭办学的传统思路,可尝试与校内外语专业合办,资源共享;与外国,特别是东盟国家的大学合办;与新闻媒体,特别是与有双语新闻传播人才需求的广西新闻媒体合办;与党和政府的外宣部门共建等等。

(三)实施步骤:稳步推进

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双语教学宜先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教学试点。在广西高校开展新闻传播学双语教学,可尝试以下推行方法:

1.首先,作为培养广西高校学生的媒介素养,开阔学生国际视野的的任意选修课,可面向所有有一定英语基础和兴趣的学生开设。

2.作为专业选修课,让有一定英语基础和兴趣的新闻专业学生选修。

3.在上述基础上,将双语课程逐步提升为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必修课。

在大学三年级阶段开设新闻传播学双语课程比较合适,这个时候学生已经接受了两年新闻传播学专业基础教育,对新闻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两年的大学英语学习,也让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听说能力。而且大学英语课程在大二结束,这时接着上双语课程,可以起到比较好的衔接作用。

4.在上述三种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在广西高校中大力推广。

(四)课程选择:注重前沿

在高校的双语教学中,并非所有的新闻传播课程都适宜双语教学。双语课程的确定应根据新闻传播学的自身特点,选用那些与新闻传播实践结合紧密、领先新闻传播理论前沿的专业实践课和基础理论课程,如传播学,外国新闻事业史,西方新闻理论等少数课程。尤其是传播学.作为20世纪80年代初传人我国的一门学科,其国际通用性和可比性较高,较合适先试行双语教学。近二十年来,随着我国对传播学概念的引入,传播学已经发展成为和传统新闻学并列的同级学科。传播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宽泛的视角,很多传统新闻学概念,都能在传播学的领域中找到更为准确,内涵更丰富的对应。

总体来看,目前传播学在我国还处于引进、吸收、消化阶段,引进的速度不快,传播学的译著不多。可选用的传播学教材数量和质量还无法与国外同类教材相提并论。国外许多有关传播学发展的新观点、新方法、新成果,还没有在我们的教材中得以体现。因此,选用传播学原版英文教材,从传播学开始尝试双语教学,对促进传播学科的发展,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传播学人才大有好处。除传播学外,还可以用双语开设英语新闻写作、英语新闻编译、经典新闻作品赏析、西方新闻发展史、舆论学等课程。这些课程或是来源于西方,或是涉及世界最新成果,通过英文原汁原味地讲授,可以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融入原著语境,有助于深化师生对西方新闻传播学理念的认知,并以此观照当代中国新闻传播领域的一些现象。如果使用翻译过来的西方新闻传播学教材,由于中间的翻译偏差,可能导致不能准确把握其内涵,体会不到作者精准的英文表述和良苦用心。用英语讲授新闻传播学,通过英语交流的环境为专业学习设定模拟的意境,有助于避免或减少这方面的偏差。双语教学虽然要求中英文并举,但可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这既体现在教师对教材的选取、讲授上,也体现下学生在课堂的双语讨论和课外实践上。目的都是为了学生能在最清晰的语境内把握新闻传播学领域的核心知识和前沿问题。

(五)师资培养:一专多能

在广西区外高校的双语教学实践中,普遍感到师资不足,能流利自如地使用双语教学的不多。目前,要在广西高校推广双语教学,瓶颈问题之一就是师资。外语教师新闻传播专业知识不足,新闻传播专业教师又英语功底不深,尤其是口语水平差。师资培训是推广双语教学的基础之一,为加快双语教学的开展,应制定好双语教学师资培训计划,培养英语水平高、学科知识强的复合型教师。具体来说,可分以下三步实施:起步阶段:选派英语基础较好的专业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培养出双语教学试点所需师资。结业后开始双语教学试点实验。第二阶段:对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加强英语训练。通过几年努力,从博士毕业生中选择一批素质较高的教师,从事双语教学,建构起双语教学的基本师资队伍。第三阶段:参加各级各类双语师资培训.聘请外教作短期培训,对双语教学课程专业教师进行轮训;将骨干教师送到国外参加专业培训,不断提高双语教学师资质量。另外,学校还可以多邀请一些知名学者、留学归国人员、跨国公司以及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到学校来开办各种形式的讲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变学生被动的、不情愿的学习为主动的、积极的学习。

(六)教材选择:引进为主

适当引进和借鉴国外的教材是中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一条捷径。选用合适的教材是双语教学至关重要的问题。双语教学必须使用原版英文教材,没有原版教材,双语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可通过与国外大学建立友好学校。互相交换教材、引进国外的优秀原版教材。在引进和使用国外教材方面,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教师谢毅认为,国外新闻传播学教材内容的选编思路和编写形式与国内教材的风格不同,国外新闻传播学教材有其优点,如内容层次分明,反映学科前沿,知识较新,概念叙述详细。但国外教材也有其短处.因此,选择哪些课程采用双语教学不能盲目行事。他认为比较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目前不适合采用双语教学,因为国外教材涉及这一块的内容相对较少,而学生英语水平偏低,课堂接受能力和课外复习能力较差。专业基础课是后续课程的基础,如果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少,又学得不好,势必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所以他认为基础性的专业课程不宜作为双语教学课程。

(七)教学方案:因材施教

新闻传播学科开展双语教学,由于口授课程以英语为主,汉语为辅,还要解释一些生词和难旬,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在授课前应“吃透”整本英语原版教材的内容和语言难点,充分做好备课工作,首先要确定授课的重点方向:一是传授专业知识;二是解释难以理解的语言表达方式。鉴于大学三、四年级学生对英语语法、结构已接触多年,专业课的教师在授课时的主要任务还是疏通理解,帮助学生尽快汲取文中的信息,而不是流连于语法结构讲解。其次,教师在备课方案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教材内容要求和实际应用状况,设计一些讨论题和某些课堂讲座活动,这样可以充分地利用学生想表达自己观点的情感,调动学习积极性,挖掘学习潜力,有助于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时,自然地习得英语。此外,组织教师一起讨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很必要,教师们可以从同一层次的学生水平上,从木同的角度讨论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制定出符合本校学生具体状况的.详细合理的教学方案。12]

英语广播篇8

 

关键词:英语听力考试;播放质量;装备与技术保障 

 

高、中考英语听力考试由于它的特殊性每年都成为考生、家长、教育部门、政府以及社会舆论极为关注的热点。

采用何种播放方式来获取优质的播放质量和收听效果,如何为各考点学校提供科学合理的装备及积极有效的技术保障,以确保英语听力考试正常进行,这是我们教育技术装备部门需要深入研究、切实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 

 

1英语听力考试对试题播放质量的要求 

 

英语听力考试的声源主要以语音为主,要求声源频率在中音区比较丰富,确保音质播放真切、清晰;同时要求音箱(喇叭)播放的质量一定要好,能创造一个良好的声场条件,确保考场内每个座位的考生都能听清考题;更要求在英语听力考试的播放过程中整个播放系统的工作必须绝对保持正常,这是确保考生顺利进行英语听力考试的关键。为此,必须针对英语听力考试的特殊要求提出科学合理的应对方案。 

 

2关于英语听力考试播放方式的分析 

 

2.1采用录音机播放考题 

此种播放方式是以每个考场为一个播放单元。 

有利方面:在播放时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只影响一个考场的考试。 

不足之处:1)很难保证所有考场都能够得到同样满意的播放质量和收听效果;2)由于录音机的带速不同,很容易造成相邻考场产生相互串音干扰;3)出现轧带现象的几率比较高;4)试题磁带的质量和考题保密的安全系数较低。 

基于以上因素,目前该播放方式正在被逐步淘汰。 

2.2采用地方广播电台播放考题 

此种播放方式是以一个地区为一个播放单元。 

有利方面:基本上解决了录音机播放的存在问题,且考题的保密性很高。 

不足之处:1)容易受到雷电气象或其他电磁源的瞬间干扰而产生短时间中断广播或杂音干扰现象;2)对各考点学校配备的接收和播放设备(或每个考生配备的收音设备)质量要求很高。 

2.3采用校园广播系统播放考题 

此种播放方式是以每个考点学校为一个播放单元。 

有利方面:比较有效地克服上述二种播放方式存在问题,考题保密性较高。 

不足之处:1)存在出现轧带现象的隐患;2)要求各考点学校必须具备高质量的校园广播系统作为技术支持。 

近几年来苏州市就是采用这种播放方式进行高、中考英语听力考试的。 

 

3校园广播系统播放方式的装备及技术保障 

 

为了高质量地顺利完成每次高、中考英语听力考试的播放任务,必须保证在英语听力考试时播放系统的正常运行并提供优质的播放质量,使每个考生都能获得满意的收听效果。为此,我们针对校园广播系统播放方式存在的不足之处,抓住“科学合理配置、仪器严格检测、专家试听认定”3个重要环节,并采取加强技术培训和严格操作规范等积极措施,弥补不足,消除隐患,为高、中考英语听力考试的正常进行提供积极有效的装备与技术保障。 

3.1科学合理配置 

校园广播系统的建设和设备配置是否科学合理,关系到校园广播系统的整体质量和使用效果。为此,我们提出以下相关的规定和要求,从装备的角度为英语听力考试提供有效保障。

1)校园广播系统的设计原则是合理、实用、安全、可靠。配备的所有设备必须是符合国家和有关部门规定的正规合格产品。所有的综合布线(特别是楼宇之间)必须安全、可靠,避免受到风、雨、雷、电或其它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2)承担校园广播系统建设任务的施工单位,必须是具有广播电视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认可的弱电系统施工资质的单位。 

3)校园广播系统的每台设备都必须在通过国家认定的电子产品第三方公证检验、实验室的检测合格后才允许进行系统集成;校园广播系统集成后对整个系统同样也必须通过严格的检测,达到标准要求后才能投入使用。 

4)为防止在考试时单套播放设备出现轧带或个别设备故障等异常情况,每个考点学校的校园广播系统必须配备主控系统和备用系统二套设备,其系统之间的切换采用手动闸刀切换(自动切换设备的可靠性安全系数差)。 

5)所有考场的音箱如装有开关(或电位器)的,在高、中考英语听力考试前一律全部短接(防止开关或电位器在播放过程中出现断路现象)。 

3.2仪器严格检测 

为了确保能够获得理想的播放质量和收听效果,必须确定科学、合理的检测依据和检测标准。我们针对高、中考英语听力考试对播放质量的特殊要求,参考了国内相关现行的技术标准,专门制定、了经江苏省苏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备案注册的技术标准Q/320500SJJZ001-2002《校园有线广播系统语言播放部分通用技术条件》,并以此为测试依据,从技术的角度为英语听力考试提供有效保障。 

主要检验项目与技术参数: 

(1)放音系统(源)带速误差:B级不劣于士2.5% 

(2)放音系统(源)抖晃率:B级≤0.4% 

(3)放音系统失真(1000HZ时) 

源失真:≤5% 

放大器失真:≤2% 

系统失真:≤7% 

(4)放音系统频响: 

放大器频响:80HZ~8000HZ(士2dB) 

前端频响(含源、放大器):125HZ~8000HZ(士2dB) 

末端回放频响:125HZ~8000HZ(士4dB) 

(5)单一系统中声场响度的不均匀度:≤8dB(教室之间) 

(6)单一声场响度的不均匀度:≤6dB 

(7)安全性能: 

绝缘电阻≥4mΩ 

英语广播篇9

所谓汉、英双语播音主持是指电台、电视台等有声媒体通过播音员、主持人在节目中交替运用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规范的有声语言串联节目。我国比较有特色的汉、英双语主持方式体现在双语晚会、双语新闻、双语访谈、双语教学等节目中。我国具有较高双语播音主持能力的主持人有中央电视台的水均益、董卿、季小军等,凤凰卫视的许戈辉、陈鲁豫、陈晓楠等,以及阳光卫视的杨澜等。

我国最初的以双语进行播音主持的节目是从双语教学节目开始的。1980年12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始播出“英语讲座”,每期半小时,历时两年零三个月。1982年1月2日中央电视台开办“跟我学”汉、英双语教学节目。1992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开播了一档音乐节目“欢乐调频”,由中方主持人王璐和外国专家李柯双语主持。1997年后我国出现大量的汉、英双语新闻直播节目,仅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就在1997年以双语主持方式进行了“两会”、“香港回归”、“十五大”、“长江三峡截流”等十九场次的现场直播。2000年,北京电视台率先推出双语谈话节目“国际双行线”,主持人的双语切换及临场应变都是应对自如。从2003年开始,中央电视台每年现场直播一场“双语元旦晚会”。2005年起央视又推出“双语中秋晚会”。目前,以双语方式主持的节目在中央台和地方台都越来越多,涉及的内容范围也越来越广,政治、经济、文化、医疗、娱乐等领域都有涉及。

当今社会,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竞争日益激烈,作为国家软实力之一的大众传媒是国家间竞争的前沿阵地。对于技术和内容本质相差不大的全球化传播而言,双语播音主持以其与生俱来的语言优势行使一种媒介话语权,无论是新闻直播、综艺晚会还是访谈节目,优秀双语主持人在双语转换的即时性和准确性方面的优势都是同声传译所无法比拟的。双语播音主持既是将“外来媒介产品本土化,本土媒介产品国际化”的文化交流手段,也是提高媒体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汉、英双语播音主持在我国对外传播以及互动交流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双语节目不断增多,内容和形式也渐趋多样化。但是,就目前来说,汉、英双语播音主持领域还有很多重点问题需要探究。

一、双语比例的把握

双语播音主持首要的任务是让受众明白主持人要表达什么、形成信息接收的可能。在运用汉、英双语进行播音主持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处理好汉语和英语的使用比例。以外国人为目标受众的双语节目,英语的比例要适当高一些。以本国人为目标受众的双语节目汉语比例要适当高一些。以保证具体节目的目标受众能够准确接收该节目所传达出的信息,提高传播效果。但是,无论哪种类型的双语节目主持人都要尽量减少翻译的语句,在一个双语节目中必然存在着一种主要用语和一种次要用语,次要用语所要发挥的是介绍性、概括性以及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不分主次句句翻译,必然会模糊节目的主题、降低传播效果。当然,这个主次用语的原则是针对于主持人本身而言的,与节目的同声传译和字幕并非一个层面上的问题。

二、双语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

目前,中国传媒大学、四川音乐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高校都设立了双语播音主持专业。我国双语节目的产生和发展与广播电视的发展趋势是同步的,双语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也要着眼于未来的传媒发展,只有在此基础上培养出来的从业人员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双语播音主持人才要将学校专业教育、在岗培训和自主学习结合起来。一直以来,学校专业教育和在岗培训是主持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而这两者并不能够满足双语能力提高的要求。语言能力的提高非一朝一夕的事,主持人应该注重平时的积累,有意识地主动地培养自己的双语能力。去年,李湘在主持综艺节目“名声大震”时使用一些简单的英语与外国选手对话惹来不少网友批评,指其发音不准和语法错误,可能公众对名人要求有些严格了,但是如果李湘能避免这些错误,也许所谓“英语门”事件就有可能避免。

三、最重要的还是节目内容和主持人的综合素质

主持人要具备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和本土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自己的双语播音主持能力。仅仅是外语程度好是不能真正胜任双语主持工作的,双语主持的重点在于“主持功力”,主持人在节目中所传达出的内容才是第一位的。尤其是一些专业化的双语节目,专业化的语言即使一般学过英语的人也不能完全听懂。主持人要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巧妙地将专业化的词汇和语言转化为受访者、受众等易于接受和理解的语言,这时候,主持人需要的不仅仅是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与这一节目相关的知识的积累。如果主持人在允许的范围内更深入广泛地参与到整个节目的前期和后期制作中,也能在中期录制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播音主持水准。与此同时,主持人还要注重培养自己的本土意识,将本土信息和文化传递给国外受众,将外国文化介绍给本土受众;并主动地为构建“全球化”媒体环境下的本土特色、促进国际间文化沟通、推广我国国家形象,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

四、双语主持人的把关作用

双语播音主持不是简单复制西方或者东方的话语系统,而是在文化的净化、同化、抵御方面发挥“把关”作用。“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卢因率先提出的。他指出:“信息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就电台、电视台而言,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是第一把关人,责任编辑、制片人是第二把关人,编审、监制是最后的把关人。其中主持人既是媒介传播的“把关人”,又是编导创作意图的体现者和节目产品完成的终端,必须承担起媒介信息把关的责任;目前,世界范围内节目样式的互相学习和借鉴是一个普遍现象,对于双语节目的制作及主持来说,全盘的照搬和模仿必然会引发异国受众接受不了的现象,不加思索地粗略转化也可能产生水土不服的情况,这时候,就需要节目制作者及主持人发挥“把关”作用,既要放眼全球、紧随时代潮流、获取全球智慧,又要以一种求同存异的立场、批判的态度、开拓进取创新的精神、全面开放的思维观念对待和学习各国的历史、文化。

汉、英双语播音主持是一种串联节目的方式,也是主持人综合能力的体现形式之一。任何能力的养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就汉、英双语播音主持而言,要想在节目中恰如其分地做好汉、英双语的切换和配合,还需要研究者们不断地探究、创新、努力,更需要新闻工作者们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勤奋刻苦的作风、精益求精的精神从事双语播音主持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国对外传播》,张桂珍等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英语节目主持人概论》,林海春,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主持人的语言艺术》,吕美男,《广电传媒》,2007年第6期

英语广播篇10

目前,国内部分省级电视台开办了发挥对外传播功能的国际频道,其中主要包括: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iCS)、天津电视台、广东电视台、江苏电视台、浙江电视台、深圳电视台、安徽电视台、湖南电视台、四川电视台、重庆电视台等。其中只有iCS实现境外平台(Blueoceannetwork,Bon)和上海当地有线同步播出,据iCS新闻部介绍,这种方式是为更好地服务在沪外籍经济、文化、留学生等领域人群,也是和上海在国际上的地位相适应的。

一、省级台国际频道对外传播特点、节目构成

笔者调查发现,国内大部分国际频道是由经济、文化较发达的沿海省份电视台开办的,且获得了当地党委、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这些频道属于单纯的“对外宣传”平台,几乎不对国内受众进行覆盖。

这些国际频道普遍以海外华人社会和懂中文的外国人为主要受众群体,并通过长城平台、麒麟电视台、蓝海(Bon)等媒介进行网络整体播出。实质上,鉴于播出平台和播出语言的限制(汉语节目为主),这些外宣内容很难有效覆盖欧美主流社会,但这也是和他们频道设立的初衷和现阶段对外宣传目的相适应的。另外,部分频道实现了在港澳地区的开路落地,例如湖南电视台国际频道和深圳电视台国际频道。深圳频道以普通话和粤语栏目为主,目前无任何外语类栏目。

国际频道编排主要以新闻、文化、旅游、纪录片、访谈类型的节目为主,大部分以中文配音,少量配有英文字幕。天津电视台“津日播报”(周七期,每期25分钟)栏目为典型的中文解说,英文字幕新闻。国际频道节目几乎全部采用录播的形式(iCS“直播上海”节目是唯一例外)。

目前,国际频道的节目来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频道自制;二、本台重点节目的再次包装。自制节目占频道播出内容的60%以上,这些节目主要是结合地方特色。如浙江国际频道设有“天下浙商”栏目、天津国际频道设有“泊客中国”(讲述外国人在中国的人文纪录片)、“天津故事”、广东国际频道设有“珠江纪事”等,丰富频道全天的编排。另外,各台有较大影响力的重点软性节目也会在国际频道再次呈现。广东、深圳地区国际频道制片人均表示,如节目在欧美、港澳通过各种形式落地,均需使用版权节目,并不得播放当地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植入性内容。

二、上海文广国际频道(iCS)的运作模式

上海文广国际频道(iCS)于2008年1月1日正式开播。iCS着力体现上海作为一个国际性大都市应有的开放和服务意识,不仅承担了宣传和解释上海经济文化发展以及城市精神气质的任务,也为其目标受众——工作生活在上海的外籍人士以及年龄层在16到40岁、以高端商务人士为主的受众群体提供了一个综合性的电视资讯平台。iCS每天连续播出24小时,其中首播节目时间为6.5小时。所有节目都以英语或日语播出,并配有中文字幕。

iCS是目前国内除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CCtVnewS)之外播出覆盖最广的纯外语外宣平台。频道下设新闻部、资讯部、节目部等三个主要部门,员工约为170人。频道的前身为上海电视台国际部,主要制作英语、日语新闻节目(中国最早的省级外语节目,有近20年的制作历史),在上海卫视播出。

频道新闻部主要负责“直播上海”(英语新闻类节目,周一至周六播出,每天30分钟)和“中日之桥”栏目,部门人员约40人;资讯部主要负责专题、纪录片等节目的编播;节目部主要负责生活服务类节目的编播,其中包括“洋厨房”(节目完整版曾在CCtVnewS播出)、“车游天下”等。

iCS除了在上海实现有线播出之外,还积极与境内外主流媒体沟通合作。上海文广集团专门设有对外事务部,负责节目的推介和国际媒体联络。iCS每天向CCtVnewS传送经济类、文化类新闻成片;每天通过Blueoceannetwork(Bon)向美国主流媒体传送5分钟新闻成片;每周向澳大利亚天空电视台新闻频道(Skynewsaustralia,系默多克新闻集团旗下澳大利亚主流新闻媒体)传送一次新闻或专题;每月一至两条自采新闻在Cnn播出。

iCS向境外媒体提供的新闻内容的最大特点就是“全英文”,其目的在于用最简洁有效的方式将中国、上海的声音传递至西方主流社会,体现“让更多主流群体认知中国”的外宣理念,这一点与黑龙江省努力构建大外宣策略不谋而合。

三、国际频道外语节目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际频道的成立和发展正得到越来越多的政策支持。广东电视台国际频道于2011年初正式播出,被列入了“广东文化强省十大重点工程”。虽然众多省级电视台成立了国际频道,但其播出的外语新闻、专题节目少之又少(iCS除外),基本上还是处于“中国人的节目给黄皮肤的人看”阶段。

笔者调查发现,目前开设有外语新闻、专题节目的省级电视台仅为个位数,其中包括黑龙江电视台、天津电视台、广东电视台等。英语新闻“广东报道”除在广东台国际频道播出外,还在该台新闻频道每天播出两次。节目每天10分钟,但实现了国际和新闻两个平台的差异化编排,节目组十余人。2000年前后,十余个省级电视台都曾开办过外语新闻节目,但近年来,节目纷纷转型或停止播出。随着国际传播的不断向前深入发展,各台国际频道纷纷考虑重新开设此类栏目。

而要真正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使用国际通行语言制作的节目才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和舆论引导力。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主编室介绍,目前,央视已经在全球设立了七大中心记者站,记者站除了国内派驻的记者外,还在当地雇佣了众多英文报道员。同时,国内记者站还会配有一至两名英文记者,这种双语国际传播的方式越来越受到央视重视。2011年,央视集中对18名新招录英文记者进行培训,目前已派驻各省记者站。

四、黑龙江电视台对外宣传的发展

与国内其他省级电视台国际频道相比,黑龙江电视台国际部具有跨越式发展的三大先天优势。第一、外语人才;第二,纪录片创作专业队伍;第三,业已建立的境外友好台基础。天津电视台和广东电视台国际频道介绍,他们目前并无太多国际交流活动,只是程序化的制作每一天的节目,基本属于“只管上天,不管落地”。

目前,制作播出两种外语节目的省级台只有黑龙江电视台和上海文广集团。“你好,俄罗斯”节目首播于1993年,迄今为止已经连续播出19年,而“这就是黑龙江”的前身英语新闻于2003年首播,也有9年多的历史。目前,只有iCS和黑龙江电视台等少数几个台具备定期向央视英语新闻频道供稿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