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网络礼仪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45:36

通信网络礼仪篇1

一、网络礼仪的特点

1.普遍性和可理解性

网络礼仪的一些规则是从排除背景差异而达到人们普遍能够接受认同的要求出发的,它要求某种行为方式整齐如一,看起来可能“严格”或“繁琐”了些,但却是必要的。网络礼仪是一种行为格式。就像语言格式一样,“语法”保证了它的可理解性,你遵守了语法规则,人们才能理解你说的话。网络礼仪的可理解性也就使网络礼仪具有了普遍性,作为一般的网络行为准则,适用于不同的国家、不同地区以及不同年龄阶段的人。

2.虚拟性和弱强制性

由于互联网本身所具有的虚拟性,使得网络礼仪通过网络这个环境产生,在表现形式上为一定程度的虚拟,人们在互联网上的礼仪要求就显示出一定的虚拟形式。从礼仪的一般特征来看,礼仪不像道德一样具有很明显的强制性,网络礼仪由于网络行为主体和网络行为本身的特点,更具有自主性和自由性。由于技术的局限性和方便性,加上我们今天价值观中对隐私权的尊重,在许多情况下,网络行为者即使做了不道德的事也能不为人所知。有时,网络礼仪尽管存在,但是网络行为者却可以找出办法绕过它或者干脆置之不理。因此,网络礼仪和规范在今天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些建议,呈现出一定的弱强制性。

二、网络礼仪与网络道德行为的关系

古人教育弟子,先不传授知识,而是从生活当中的一些小事诸如端茶、倒水、扫地等来培养弟子的礼仪,由此可见礼仪教育是道德行为培养的开始。网络道德教育,是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要想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就要先从网络礼仪规范开始,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就必须使受教育者了解并熟知网络礼仪的具体内容与要求,才能一步一步地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网络礼仪规范随着网络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网络行为的具体方式的不同可以有不同要求,但对整个网络社会而言,具体网络行为的“文明”和“非文明”标准,集中反映为符合不符合网络道德原则。网络道德教育是一个总的要求,在许多方面它可以不涉及网络具体行为,但它是整个网络礼仪规范的根本指针,是网络道德的基本形式。

三、网络礼仪在网络道德教育中的内化和外化作用

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向网络道德行为的转化,如果你的网络道德教育不能转化为道德行为,那么这种教育就成了空洞和无意义的说教。所以,要使网络道德教育转化为网络上的道德行为,就必须有一个从培养到养成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完成,是必须而且也只能依靠与之相适应的网络礼仪来实现的。

1.网络礼仪在网络道德教育中的外化作用

(1)网络礼仪有助于网络交往中语言的规范。联网的发展大大方便了人们的沟通,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交流、交友空间。在虚拟的网络环境后面。坐着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虽然网络世界是“虚拟”的,但是生活在虚拟世界的人们却是真真切切的。网络礼仪有助于使人们在网络交往中正确地使用网络语言,形成良好的网络语言规范,可以说网络礼仪也是人格魅力的一种体现,是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基础。

网络中不仅有各种各样的聊天室,也有像QQ、mSn等能够迅速与别人进行沟通的即时通讯工具。在进行网络聊天中,要本着真诚的原则,友好地、礼貌地加入或进行交谈,尽量避免那些容易引起争论的话题,例如宗教、政治、种族等。网络礼仪还要求在进行网络聊天时,应正确地使用表情符号。

网络礼仪规范要求在使用BBS时,正确使用网络语言,在发帖和回帖时,应杜绝使用谩骂、侮辱他人人格、践踏他人尊严的语句。

(2)网络礼仪有助于形成网络行为规范。网络礼仪要求人们在网络生活中要尊重他人的隐私,不要试图追查别人的私生活或者在公开场合披露别人的某些难堪的历史。不随意在网上公开他人姓名,要保护信息使用者的机密。现在网络上“人肉搜索”行为时有发生,“人肉搜索”一方面确实能够帮助有困难的人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另一方面又会因毫无顾忌地公布别人的隐私而影响到当事人的工作和生活。例如北京的一名女学生因为一句话就遭遇了人肉搜索并被恶搞,身心健康受到严重伤害。

网络礼仪要求信息生产者在发出和传递信息时应本着对社会正义和进步的责任感,尊重客观事实,不弄虚作假,不故弄玄虚,不哗众取宠,不提供错误信息和误导信息,遵守国家法律,等等。不参与一些连环信息的活动,例如经常出现类似“把这个消息告诉10个朋友你将得到什么好处”或者“如果不把这个消息传下去就会在几天内倒霉”等的信息,不制造和传播电子垃圾是网络行为规范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网络礼仪要求网民在使用网上的文章或某个学术知识时,注意避免涉及到知识产权问题,在引用时要标明出处,而且不要私自散发,在使用时要标明“转载”,充分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在网络娱乐行为中,要规范网络恶搞行为,以免侵权或伤害到他人心灵。

近年来,网络犯罪越来越多,加强网络礼仪的规范能够使人们提高网络道德修养,预防网络犯罪,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例如在别人敲打口令密码时,自觉养成回避的习惯,这对各方都是明智和愉快的合作,这就是网络礼仪的一个体现。

(3)网络礼仪有助于网络技术的规范。“黑客”往往凭借其高超的计算机知识和网络操作技能,进入一些重要单位的服务器,或是擅改程序,偷窥机密,造成网络混乱,并从中谋利。擅自进入别人系统是近乎犯罪的行为,网络礼仪要求用户应从思想上杜绝进行网络犯罪的想法、攻击单位或个人电脑系统以及盗用他人的iD与密码的行为。网络礼仪还要求网民不在网上制造和传播病毒、不运用流氓软件盗用他人账号、或猜测别人计算机口令私自登陆他人计算机,等等。

2.网络礼仪规范在网络道德教育中的内化作用

(1)网络礼仪有助于形成网络态度规范。网络礼仪的规范能够使网民正确认识和对待互联网。观念确定态度,态度决定行动,所以要想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应先对这个资源有个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评价,然后对它有所取舍,并加以行之有效的利用,避免沉迷留恋于网络。例如,上网前应先思考这次上网的目的、重点是什么,这样有目的、理性地使用网络,才能避免上网的盲目性、随意性,既节省时间,又充分思考和消化网络资源,真正地做到为己所用。对于网络上的信息,要善于识别真伪,不轻易盲从,对网上经常会出现的一些虚假的消息甚至是非法的内容,网民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辨识能力,不轻信他人所言,更不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网络使用者要在享用丰富的网络资源的同时,要形成正确的网络态度,享受科技进步所带来的方便和快乐。

(2)网络礼仪有助于形成网络情感规范。人类在网络交往过程中的情感交往被称为虚拟情感。这种虚拟情感是以网络为手段或基础的。网络是一个无国界、无等级的虚拟世界,它在给人享用它无穷无尽的资源的同时,也递上了让人沉醉、使人迷惑的,使用它的人,只有慧眼识别,才能使之有用。网络的环境是虚拟的,可是情感却是真实的,要正确运用网络中的各种情感。网络礼仪在内容上要待人热情、谦和、友善、真诚、尊重、宽容、信任,要求我们在网络交往过程中,要正确对待我们的情感,不去欺骗他人,也要防止被别人欺骗。网络不但迅速改变着社会的发展,而且也在不断改变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网络能让原本亲近的人变得疏远,也能让千里之外的陌生人萍水相逢。网络礼仪要求人们在网络交往过程中要学会区别网络中的情感与现实中的情感,懂得尊重自己与他人。

通信网络礼仪篇2

关键词:儒家"礼;义"思想;道德教育;网络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013-02

在儒家思想中十分注重"礼、义"思想的建设,礼和义主要指精神。但是在现实中,由于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大量信息资源的涌入,同时带来的是网络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冲击,这样就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不到有效地宣传。在十中指出,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并且提出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1儒家"礼、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1.1"六艺"中的"礼"。

在传统文化中,关于"六艺"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指古代时的所对应的学校教育,其中学科分为六种,即礼、乐、射、御、书、数六科。这是当时古代教育的基本学科,是儒家文化思想教育对学生要求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在《周礼・保氏》中就明确记载了:"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另外一种说法是指古代的六部典籍,即《诗》、《书》、《礼》、《乐》、《易》、《春秋》。所谓礼者,不学"礼"无以立,在"六艺"中的"礼",则是作为古代时期儒家的礼仪的标准准则。

1.2"六德"中的"义"。

所谓"六德",是指六种美德。曾在《尚书・皋陶谟》中记载到:"日严祗敬六德,亮采有邦。"而这个"六德"则是"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这"九德"中的六种。儒家思想在《礼记・中庸》中提到:"义者,宜也",遵行"义"道德,正确合宜的道理或举动。"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出自《孟子・告子上》,指公正、合理且应当做的。子曰:"义者,宜也。"即是义者,理义、道义、正义、公义。

2网络文化下高校大学生"礼、义"品德的缺失的状况及原因分析

2.1网络中大学生"礼、义"品德缺失的表现。

在提高传递信息效率的同时,网络文明和网络安全问题也备受人们关注互联网大大提高了传递信息和搜索信息的效率,已成为信息社会的基本工具。与此同时,网络文明和网络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

2.1.1网络礼仪文明流失。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不道德不文明的行为也开始在网络上泛滥起来。人们在享受到互联网数不尽的便利和好处的时候,也不得不忍受网络上面的一些庸俗、浅薄。网络的出现,让网络作为现代传播媒介,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由于手机和计算机的技术的发展速度结合互联网的完善,导致一些"随手拍"在一些论坛和贴吧很火热,某些学生和市民便会通过这种方式传递到网上,间接引起全网民的关注。因此就会频繁出现论坛、聊天室的网民们的侮辱、谩骂或者是,使用一些庸俗的网名、下流的语言。

2.1.2网络诚信意识淡薄。

我国网络上由于时代和互联网发展技术迅速,出现一些诚信意识淡薄的现象,有一些非常违反诚信的行为,像黑客攻击、网络欺诈、网上教唆犯罪等。还有一些属于网络违法行为,包括抄袭、剽窃、盗版制作权等一系列内容,或者传播虚假消息等。这些的都属于违背了我们的诚信原则,违背了我们基本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中的"诚信"这一基本要求。

2.2高校大学生"礼、义"品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2.2.1个人信息鉴别能力不强。

在网络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许多大学生无论在学习还是工作上都不仅要经常跟计算机打交道,并且需要借助网络工作平台,会使大量的信息输入进计算机,然后通过从网络上查找信息、处理信息,特别信息量的大量涌入导致处理信息的复杂性、难易度不断提高。这个时候就特别需要我们大学生培养自己具有一定的对是非的信息鉴别能力,需要大学生通过个人自己良好地学习和实践让自己具备一定的认识信息、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和传播信息的能力,这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网络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自身职业发展的需要。

2.2.2学校管理教育不完整。

在现如今的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应试教育现在就出现了单一化的问题,传统的德育教育因其内容单一化、方式过时化,不能满足时代需求。特别是互联网的加入,让整个教育机制有了一个新的发展和转变,创新意识教育、整体意识教育、坚韧品质和优良心理素质的培养等教育内容的欠缺让德育工作出现了问题。应试教育让学校、社会过于重视学习成绩的量化标准,从而使一些大学生变得光有知识,但是文明礼仪有很大的缺陷,受过教育却没有素质。正是由于高校管理教育的不完整,对"礼、义"教育的忽视,导致现在出现了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弱化,特别是违反道德规范的活动频频出现。所以需要通过互联网这个散发性的传播方式,让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入到校园,从而深入到人心。

2.2.3传统礼义教育宣传力度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受到了一些影响。中国自古以来都是礼仪之邦,特别是西方国家也有自己的之礼数。所以,礼数是社会关系之稳固,社会文明之基石。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类社会到现在也没有没有超出这样的范畴。崇尚礼仪不仅是全体社会成员的精神需求,而"明礼"也即当代公民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的立身之本。但是,现在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生活中,我们所接触的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少,这样就使传统文化中的"礼、义"逐渐有淡化出人们生活的倾向,让传统文化失去融入现代社会的机会,浪费了我国固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资源。

3网络时代中儒家"礼、义"思想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

3.1儒家"礼、义"对大学生思想认知的培育。

当今社会正在处于全球化的进程中,儒学具有鲜明实践性的学问,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很好的适应现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能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核心,对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心理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礼、乐、孝、忠、信等观念我们要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

3.1.1培养"礼"文化意识。

《论语・学而》说:"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里,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礼"是与等级、秩序、过程、效应相关连的,应势而生。每个大学生都应当学会是非标准的判断以及礼仪廉耻的辨析,学会反思并从中去领悟其中的含义,正所谓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要通过教育和不断的学习,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我们应该懂得弘扬中华礼仪文明,身为天下先,以"礼、义"为荣,弘扬中华礼仪文明,为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祖国建设的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谦敬礼让是是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

3.1.2培养"义"文化意识。

《论语.里仁》中说到:"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即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无所谓赞成或反对什么,只要符合道理就行了,其中的"义"即道理。孟子把义作为做人的最高行为准则,认为在义和生命不能并存,即"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情况下,"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也就是要"舍生取义"。所以至于利和义不可得兼,如何取舍,更是不言而喻了。所以儒家文化重视人的德性品格的形成,重视德性的培养以及人格的提升。在中国文化的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以重视礼义廉耻、仁孝诚信为核心的传统美德体系。

3.2儒家"礼、义"思想在网络文化中的渗透。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连续传承,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儒家的文化自觉。从2001年开始,随着互联网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全面渗透,网络不再仅仅是一种信息传播手段或者工具,而且日益成为日常生活的媒介环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根据实践发展的需要,逐步从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扩展到整个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网络文化正在受到越来越强烈的关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公民道德建设和文明礼仪教育也不得不从现实生活延伸到虚拟的网上。通过宣传中国传统儒家"礼、义"文化思想,传播在大学生身边,可以通过建立红色网站,重视广大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对儒家了解的广泛积极性,从而调动大学生对于儒家文化的积极性、创造性。利用网络的拓扑性使资源增进思想交流和交锋,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利用网络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儒家"礼、义"文化的思想形成和发展,更好的应用于实践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陈伟宏,马育秀.突发事件微博舆论传播的特征及道德调控探析[J].求索,2012(8):216-218.

[3]吴光,袁新国,段丽丽.儒学问答录[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1.

[4]任强.在理念与仪则之间--先秦儒家思想中的礼义与礼仪[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128-134.

[5]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三联书店,2002.

[6]林彰森.论儒家传统道德思想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9):220-221.

通信网络礼仪篇3

一基于职业素质教育的礼仪课程资源库开发的必要性

基于职业素质教育的礼仪课程资源库开发,既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也是礼仪课程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素质教育课程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所决定的。

1课程资源库开发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中,已经指出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职教育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的需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就明确要求,要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又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目标,并特别提出,要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加快教育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教学资源库项目的开发和实施,为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提供了资源支持和指导标准,有效地促进了教育公平和教学改革,切实提升了教育质量。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征求意见稿)》中再次提到,“按照校企联合、共建共享、边建边用的原则,依据企业人才需求确定建设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以企业技术应用为重点,建设涵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为高等职业院校师生、企业和社会学习者提供资源检索、信息查询、资料下载、教学指导、学习咨询、就业支持、人员培训等服务。”

因此,通过校校联合、校企联合,整合各类优质资源,建设资源富集、交互性强的共享型课程资源库是我国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需要和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

2礼仪素质教育“知易行难”的特点要求开发相应的教学资源库

礼仪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的延续和深化,是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具有跨学科、综合性、实践性、技能性的特点,容易使人产生“知易行难”的困惑。当代大学生礼仪缺失的现状,决定了当今高等职业院校礼仪素质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礼仪素质教育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均需延伸和拓展,应采取渗透式的内化教育观,将课程学习与学生常态化、多元化、有序化日常管理相结合。

基于职业素质教育的礼仪课程资源库开发,可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和数字资源与教学内容的有机构建来实现礼仪课程资源的优化整合,为广大受众提供与教学相关的最新进展及信息、最新的学习资源及素材,拓展礼仪知识学习与应用的渠道,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搭建礼仪学习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平台。借助礼仪课程资源库的学习,可以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有效延伸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基础的有效匹配。因此,基于职业素质教育的礼仪课程资源库开发有利于全面推进礼仪素质教育工程的展开,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职商”。

3礼仪课程涉及面广、教学内容复杂的现状迫切需要开发教学资源库

高等职业院校礼仪课程培养的是学生的职业素养和通用职业能力,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具备和掌握。同时,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礼仪学习的模块和要求又不尽相同,有的侧重于服务礼仪,有的侧重于交际礼仪,有的侧重于商务礼仪,等等。因此,礼仪课程的教学要根据学生的专业进行模块筛选和设计。这对礼仪任课教师的业务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礼仪课任课教师不仅要具备通用性的礼仪知识和教学技能,还要了解不同行业的特殊的职业礼仪要求和特性。

目前,从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礼仪课程建设来看,礼仪课程数字化建设主要以精品课程网站为主,课程资源库的开发与建设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礼仪精品课程开发量与质也参差不齐,普遍存在重复建设和雷同化的现象,在建设与管理、开发与利用、共享与知识产权等方面还矛盾重重。鉴于高校礼仪课程涉及面广、教学内容复杂的现状,基于职业素质教育的礼仪课程资源库的开发意义重大,要以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为原则,打破学校、行业界限,突破地域限制,实现资源共享,为教师标准化、科学化的教学提供参考。

二基于职业素质教育的礼仪课程资源库开发的具体要求

基于职业素质教育的礼仪课程资源库开发,要体现职业岗位标准和项目驱动导向,要满足不同受众对礼仪的需求,还要打造个性化的数字化服务平台。

1构建多维度的礼仪课程资源库,适用于不同专业的学生群体

基于职业素质教育的礼仪课程资源库要根据不同职业岗位、职业技术能力,按照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着眼于不同职业礼仪标准的制定、礼仪教学内容的重构、礼仪教学情境的创设等方面,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紧密结合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技能训练,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职业礼仪实践为主线,全面引入工作环境和岗位标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考核、教学管理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深度改革,创立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框架、以项目驱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过程中培养礼仪素养和职业道德。

2构建多层次的礼仪课程资源库,满足不同受众对礼仪的需求

基于职业素质教育的礼仪课程资源库不仅要满足教师与在校生的学习要求,还要满足社会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自我能力提升的需求。通过礼仪课程资源库,教师可以实现教学研讨、教学参考、技术进修、沟通交流,面向教师,除了提供常规的课程标准、课程整体设计、单元设计、教案、教学视频、数字化教材、教学课件等,还要立足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自身礼仪素养,以传统礼仪文化的精髓和积淀,为教师教学提供延伸和拓展;通过礼仪课程资源库,学生可以实现在线的课程学习、学习评价、虚拟实训、在线测试、培训考试、咨询交流。由于礼仪的学习具有“知易行难”的特点,因此,面向学生,除了提供标准化的学习指南、习题库、试题库、案例库以外,还要以生动形象的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资源素材培养学生的兴趣,以虚拟的技能训练、情境模拟检验学生的礼仪实践能力;通过礼仪课程资源库,企业可以得到所需的员工培训、技术交流、经验分享,因此,要结合企业真实案例建构案例库,基于不同职业岗位构建多维度的行业礼仪规范和标准,明确岗位能力及职业素养要求;通过礼仪课程资源库,社会学习者可以实现礼仪知识的学习、交流、实践,因此,要设计简便易用的网络运行界面,以及通俗易懂、实用性强的礼仪知识模块(如家庭礼仪、公共场所礼仪、日常交际礼仪等),以知识普及和提高公民整体素质为基本原则。

3构建个性化的礼仪课程资源库,打造“私人定制”数字化服务平台

基于职业素质教育的礼仪课程资源库要突出强调用户体验,实现“按需设计”的用户定制需求。一方面,不同的受众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模块,获得学习支持,实现在线上课、下载、资源搜索等多方面的学习功能,自主搭配“学习套餐”;另一方面,学习者通过在线练习、网上测评、虚拟场景等模式,借助人机交互、人人交互的方式对自身学习情况加以记录和分析,系统还能有针对性地提出个性化的学习建议。此外,还可以通过在线搭建虚拟的“礼仪服务公司”,接受来自社会的礼仪服务需求订单,促进项目化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如可以为企业量身定制礼仪培训课程,将特定的企业文化与礼仪培训有机结合;组建精干的师生礼仪队,为企事业单位各种活动提供礼仪服务;依托地方礼仪协会,组织、策划行业、职业“礼仪风采大赛”,倡导礼仪新风尚,等等。

综上所述,基于职业素质教育的礼仪课程资源库开发有利于礼仪学习的自主性、协作性、研究性和交互性,能进一步扩大使用者的受益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肖怀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库开发现状分析[J].职教通讯,2013(30):75-76.

[2]汪晓璐.高职教育课程资源库建设初探[J].江苏高教,2013(1):107-108.

[3]肖长水.高职院校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3(2):74-76.

[4]曹乃悦.基于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资源库建设内涵研究[J].科教导刊,2013(6):170.

通信网络礼仪篇4

把立德树人作为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说到底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第一。“立德树人”指明了基础教育的方向就是“树人”。要坚持育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发展人、改造人、塑造人。第二,“立德树人”指出了基础教育的途径就是“立德”,要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的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第三,“立德树人”指定了基础教育的内容就是要在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规范人、要求人、提高人。十报告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课程育人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是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培养的主要途径。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在课程改革中加强对思想品德类课程教学的管理和评价,推动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上述学科以及所有课程的德育要求。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的德育,是最基本最自然的德育。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落实德育为先理念,应予落实。一是渗透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语文、历史和思想品德等各学科都应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有机渗透。校长、教师在理解和运用各科课程标准时,不仅要理解明确表述出来的含义,更要深刻领会渗透在字里行间的精神实质。二是突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语文课程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和创造力。历史课程要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强盛的重要保证,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历史责任感。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进一步要求学生“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三是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性。依据我国国情,修订后的课标突出了“民族融合”和“共同发展”的内涵。例如,历史课程标准增加了“认识国内各民族之间交流、相互影响和融合的重要性,增强民族平等和共同发展的观念”的要求。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进一步强调,要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奋斗、共同发展”。各地应研究课程德育现实,把握课程德育规律,关注学生成长特点。通过恰如其分的课程教学和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把中央关于未成年人思想德育建设的各项要求落实到校,落实到班,落实到学生心坎上;把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有机地转化为年轻一代的自觉行动。全国1064万中小学专任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可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在对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将良好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自然融入课堂教学过程。

文化育人

学校文化是学校特色和历史积淀的反映,是全体师生认同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对学生思想品德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和持久深远的影响功能。面向2020年,应组织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经验交流与深入研讨,推进各地开展学校文化建设,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下,继续提倡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第一,确立学校文化建设的高品位。自觉追求高品位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和重要标志。要通过继承、创新和整合,使先进的、高品位的学校文化成为学校的强势文化、主导文化,应从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等方面进行学校文化创建,增强学校核心发展力。第二,塑造学校共同价值观。一所学校选择什么、崇尚什么、追求什么,外显为教育行为和校风,内隐的则是学校价值观念。学校价值观为学校全体师生指明了共同愿景,影响着师生员工和学校的日常行为、精神追求与发展方向,是学校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学校的共同愿景是规范教育行为、引领学校发展的巨大推动力。第三,改善校长的管理行为。校长是学校文化的掌舵者、营造着。学校管理的事务千头万绪,但校长必须保持强烈的文化意识,避免陷入事务堆里。校长对学校文化的理论认识如何,积极性、主动性如何,是否具有文化自觉性,决定着一所学校文化发展的厚度与宽度。学校文化建设中,校长和学校管理团队应该自觉转变领导行为。第四。着手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在日常管理要求或规范中逐步形成的,是全体学校成员认同和遵循的精神规范,体现着学校个体特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民主与法制是建设现代学校的人文基础;学习与创新是推进现代学校建设的不竭动力;发展与诚信是个体与团队的信誉所系。第五,提升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的校容、校貌等外在形象是把学校形象传播给社会公众的外显性视觉对象,它是学校现代文明程度的外在表现。物质文化应该独具匠心,以物载德。建筑或造型新颖,具备时代气息,或古朴典雅,体现文化底蕴。学校建筑要符合学校特色,适合教育之用,总体风格保持一致、协调、和谐,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实践育人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要结合课程改革,认真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求,针对学生年龄、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有序组织学生走出校园,了解社会,感受生活,积极探索,引导学生学思结合、知行并重。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乐于参加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出点力、流点汗,乃至经风雨、见世面,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使他们珍惜劳动成果,不仅学到知识,还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劳动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之一。要培养学生体验从事劳动和创造的喜悦,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和职业观。中小学每年都应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简单的生产劳动,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态度,体验劳动情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格及生存能力,在体验劳动成果的喜悦中,增强劳动创造生活、建设美好家乡的情感和意识。学生的劳动过程,既是劳动知识、技能的培训过程,又是培养劳动态度、体验劳动情感、参与家乡建设的教育过程。面向2020年,国家正支持建设一批大型的青少年学生校外综合实践基地,并支持这些基地以及此前已建成的县级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发挥作用。各地须善于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利用各类校外活动场所,组织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红色旅游活动、专题考察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

礼仪育人

礼仪不单是形式,更负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民主、文明、和谐、平等是礼仪的表现,也是十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成要素。礼仪是道德的示范,是行为的准则,是交往的枢纽,是文明的标志。在新形势下。礼仪教育是立德树人新的生长点。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对礼仪教育内容作出明确规定,主要包括个人礼仪和交往礼仪两个方面。面向2020年,要在全国大力提倡开展礼仪教育,让学生学会尊重,文明礼貌,彬彬有礼,努力探索文明礼仪教育的规律,研究学生道德行为形成的内在机制,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将文明礼仪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之中,不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一。坚持有机渗透。礼仪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以日常管理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各种活动为途径,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为网络,做到有机渗透,形成教育合力,发挥整体效应。第二。坚持知行统一。在文明礼仪教育中,要加强对学生的礼仪指导和训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不断体现和感悟,并付诸实践。同时,要抓好总结评比等环节,促进学生养成礼仪习惯,进而内化为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个人修养。第三,坚持言传身教。教师是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也是学生主要的模仿对象。教师的道德品质、性格爱好、文化素养、治学态度、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影响,在学生成长中留下印记。在礼仪教育中,教师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至关重要。在文明礼仪教育中,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规范教师礼仪行为,让教师以深厚的思想感情、庄重大方的仪表、和蔼可亲的仪容、彬彬有礼的语言给学生做示范,产生耳濡目染之效。第四,坚持内化自律。在礼仪教育中,要遵循学生品德、行为习惯形成的心理规律,从知礼、懂礼入手,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明理、激情、导行,引发其内驱力的产生,进而促使内化,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化。

网络育人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日趋网络化。网络是把双刃剑。它已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交友、娱乐的重要方式,对学生价值观形成和道德认知具有重要影响。然而,网络中的不良或虚假信息确实太多。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他们作为网络最庞大、最活跃的群体,对网络中的海量信息缺乏辨别能力。尽信网,不如无网。面向2020年,应兴利除弊,重视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这是学校德育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第一,提倡正确认识网络。把握网络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学会利用网络进行德育,不断探索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用主流的道德规范和思想文化引领学生,让他们能够正确对待网络虚拟世界,合理使用互联网和手机。第二。提倡绿色网络建设。大力发展校园网络文化,不断丰富和更新健康向上的内容,逐步建成集德育管理、信息资源、活动管理为一体的网络德育平台。第三。提倡网络道德教育。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网络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增强对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防止网络沉迷和受到不良影响。第四,提倡网络法制教育。重点培养学生依法使用网络的意识和行为,自觉抵制网络不法行为,懂得在网络环境下维护自身安全和合法权益。

制度育人

立德树人是长期的持续的工作,必须有制度保障。一是建立督导制度,为德育提供强大动力。把中小学德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社会发展和教育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德育工作的督导检查,将其作为新时期教育综合督导的重要内容,使之制度化、规范化。二是建立投入制度,设立德育专项经费。纳入教育经费年度预算,并保持稳定增长,满足学校德育工作的经费需求。三是建立培训制度,不断提高育人水平。正如十报告所要求的,“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从而让教师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范教育和感染学生,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社会的尊重。加强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保障班主任各项待遇,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水平,发挥他们在德育工作中的骨干作用。

合力育人

通信网络礼仪篇5

摘要:本文借用英尼斯的媒介时空偏向理论,分析电视媒介产生之前的媒介、电视媒介和网络媒介的特点,以受众在媒介仪式中的地位变化――从单一的客体到符号的解读者、建构者再到主客体的融合――为切入点,进而探讨网络传播中媒介仪式的变化。网络传播中,媒介仪式不仅是呈现的传播内容,受众同时也成为了其参与者,个性化的情感在此得到满足,消解了仪式的神圣性、权威性,媒介仪式正从宏观的仪式特性向人性回归。

关键词:网络传播;媒介仪式;受众

一、媒介仪式的定义

对仪式的研究是文化人类学中的核心问题。在该学科研究中仪式往往作为一个社会或社会成员生存状态和生存逻辑的凝聚点存在。

从语义学来说,仪式是“一系列正式的、具有可重复模式、表达共同价值、意义和信念的活动”。起初被人们用于与神圣的、超自然的或巫术世界之间的“联系”与“对话”[1]。

而社会学则强调仪式是一种由社会集团所共同举行的活动,它对集团发生作用并通过集团持续下去。[2]涂尔干认为仪式是由社会成员或者专门人员参与的象征性的、表演性的、传统性的、程式化的一整套行为方式。仪式的功能在于提供共同体验的瞬间,激发、增强或重塑个体成员的集体意识和认同,促成其在信仰、情感和意愿上的高度一致(涂尔干将这一状态命名为“机械的团结”[mechanicalsolidarity]),从而将个体整合到社会全体之中,维持并强化既有的社会秩序。[3]

借鉴不同学科对仪式的界定,本文研究的媒介仪式是指按特定程序进行,由社会成员或专门成员参与的表演性、表征性的媒介呈现内容。这里的媒介是狭义的媒介,即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负载、传递、延伸特定符号和信息的物质实体,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

媒介在报道仪式性内容的时候,其本身也成为了一种仪式。即人们运用媒介的主要目的不是仅为了获得信息而是想了解甚至参与到某种戏剧性的事件之中。

二、媒介仪式的时间偏向和空间偏向

英国学者英尼斯提出了媒介的时空偏向,他认为任何媒介都具有时间或空间上的偏向,而其取决于媒介的物理特性。“偏向时间的媒介”指媒介具有易于长期保存但是难以运输、传递的特点,“偏向空间的媒介”指便于空间跨度上的传递但是不易于保存。本文借用英尼斯的观点,用媒介的时空偏向理论来分析媒介传播中的媒介仪式的时空偏向。

从广义的媒介来看,甲骨文、石碑等时间偏向的媒介具有历史性、连续性、永恒性和压缩性。印刷术、印刷机、报纸、广播、电视的出现则加强了空间偏向的趋势。时间偏向的媒介传播的仪式化内容比空间偏向的媒介更加神圣化、抽象化,权威性更强,更加严肃,社会教化的功能性更明显也更强烈。同时由于地域上的难接近,低卷入度的受众在媒介仪式中更多的是接受者而不是建构者。空间偏向的媒介使受众的媒介使用行为越来越个体化。个性化的媒介使用消解了媒介仪式的神圣性、抽象性、权威性,而其社会教化的功能也明显减弱。

网络时代媒介的时间偏向和空间偏向发生了融合。网络传播空间跨度上的极大突破,具有空间偏向媒介的特质,而其保存信息的容量大,易于查找,又兼具了时间偏向媒介的特性,因而媒介仪式在网络传播与其他的媒介传播中存在差异。受众在网络传播的媒介仪式中,不同于单一的空间偏向的媒介仪式,受众在仪式中具有高卷入度,也不同于单一的时间偏向的媒介,受众个性化的解读和使用,不再具有类似于宗教特色的神圣感和崇高感。

三、从受众的视角分析媒介仪式

(一)单一客体转向主客体的融合――符号的解读、表达和参与者

在电视诞生之前的媒介仪式,受众是媒介仪式的客体,是单一的接受者。如在教堂做礼拜,有固定的程序和礼仪,与其说教徒们是参与者不如说他们是仪式本身的一部分。对于报纸、书籍、广播所传播的媒介仪式,受众是在获得一种仪式性的表达和符号接受,对仪式本身的所谓解读是无实质意义的。因为无论何种解读都对仪式本身不产生任何影响。

而电视诞生和普及之后,媒介仪式发生了本质上的改变。以英国王妃戴安娜1997年8月31日逝世之后的隆重葬礼为例。据统计,看过她葬礼的人数估计达到了25亿之多。如果这个数字是准确的,那么意味着全世界能收看到电视的人当中有四分之三的人在观看。伦敦警察局原本估计会有600万人参加葬礼,但最后大多数英国人和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一样,在电视上观看了这场葬礼。

电视和以往的媒介所传播的媒介仪式不同,受众不再受地域的限制和仪式本身严肃性、神圣性的束缚。我们不能想象人们一边大嚼口香糖、吸烟,一边虔诚地做祷告,但是面对电视,人们甚至可以一边上洗手间一边观看所谓的盛大仪式――如总统就职演讲、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等等。仪式本身的历史性、重要性、神秘性被消解,因而媒介仪式对受众行为上的束缚也在此消解。

电视传播中,受众不能作为媒介仪式的参与者,甚至对媒介仪式的解读也相当有限。电视媒介传播的媒介仪式更多地关注在一个“演”字上,必须具备可观看性的内容才能进入其要呈现的有限选择中。如某个哀悼日,电视媒介传播的个人内容也是国家、群体的象征,“同悲”成了唯一的情感表达。不能夸张地说电视媒介吞没了受众的情感,但至少一定程度上绑架了受众的意志。受众在电视传播的媒介仪式中仍然只是接受者,对传播的媒介仪式的解读方向已被规定。

如果说电视在传播媒介仪式时解构了仪式本身及其功能,那么网络在传播媒介仪式内容时则重新建构了一种全新意义上的仪式。

网络媒介传播具有自身的特点:第一,网际中身体的缺席。真实的自我往往会被遮蔽,前台的表演难免具有虚假性和欺骗性。自我流连于赛博空间,“我”变成“非我”。然而同时,在虚拟社区的长期交往中,主体也会有重塑自己的愿望。第二,网络传播中,真实个体的符号化。正如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提出的观点一样,符号化的后果将导致人的平面化、深度模式的消失和历史感的消失。第三,让・鲍德里亚认为,仿真抹去了真实与非真实的界限,仿真变成比真实还真实的存在,它是超真实。网络传播为受众创造的超真实世界,深刻地影响着受众的真实生活。第四,互联网时代,打破了昔日信息垄断的中心话语模式,促成了个体话语、小众话语对主流传媒话语权力的消解。网络传播的全球化、高时效性、开放性和低成本性等特征,冲击和削弱了信息控制和舆论垄断的行为。网络空间的文化本质就是消解中心话语模式。

以2008年5月19日的5・12地震哀悼日为例。在网络上,除了呈现国家层面的悼念,同样呈现了许多个人的纪念。人们在网络上可以用一个网页独立表达对某位亲人的思念和哀悼,可以有自我情感的充分表达,可以自我赋予仪式意义。

在网络传播中,受众不再是单一的仪式内容的组成部分和符号解读者,受众获得了情感解读和表达的自由,有机会成为媒介仪式的参与者。多元化的仪式意义,使社会的宽容度扩大,个体的意义得到更多体现。网络传播为媒介仪式从宏观的仪式特性向真实的人性回归提供了平台。

(二)受众是盲目狂欢还是理智的自我满足――情感需要

低卷入度的收视行为导致受众将神圣的仪式等同于其他媒介节目,不去深入思考仪式的历史意义和神圣性,仪式的神圣性和社会化功能随空间的扩张而减小。空间偏向的媒介使得受众离仪式发生地越来越远,受众对于仪式的含义关注度下降。例如,圣诞节来到中国后,热衷于过圣诞节的人们对于圣诞节本身的意义并不关注。同理,仪式中也存在这一现象,表面上媒介仪式使得某种理念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递,实质上同时也导致了媒介仪式内涵的淡化和消失。[4]

如果说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担忧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那么在网络传播中人们则是在重新思考而不是仅仅作为“受众”――单纯的接收者,更不是所谓的无知觉的盲目狂欢者。

受众在网络中建构属于自己的仪式,而不满足于接受仪式的教化。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这种互动的模式不只是弥补受众因远离现场而带来的观众兴趣冷淡,而是自我情感需要的满足和自我赋予仪式意义的过程。媒介仪式影响了受众对仪式价值的评价,但是在网络传播中媒介仪式的历史感在弱化,网络媒介的非中介性,使信息扩散迅速而活跃。[5]

仪式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发生变迁是很正常的。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变迁是媒体所改编和导演的。媒介仪式变化的基本规则是越处于社会上层,仪式化程度就越高,尝试通过仪式化赋予的内涵就越丰富,对个体的感受就越忽视。而通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虚拟技术生成的赛博空间文化,为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创造着全新的空间。这个全新空间的突出标志在于个体得到了广阔的展示空间和表达权利,因而使得个人的感觉和感性获得新的解放和自由,能满足受众的情感需要。网络传播中,媒介仪式的内涵发生了改变,其原因来自于受众地位的改变――成为构建媒介仪式的参与者。在此,技术不是决定因素,但是技术进步是为受众提供表达、建构平台和空间的关键因素。

注释:

[1]edgara.&p.Sedgwick(eds.)

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2003.

[2][3]参见吴晓群《古代希腊仪式文化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第3页。

通信网络礼仪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思想品德;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0-0085-02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备受关注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水”。在教学中,思想品德教师要鼓励学生走进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学会利用图书、网络等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作用,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总结归纳能力进行有效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下利用信息技术打造高效思想品德课堂的点滴体会。

1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培养学习的兴趣是推进学生进行复杂认识活动的重要动力。”现行思想品德教材和生活之间联系非常紧密,为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选择那些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接近学生生活的典型事例,为学生创设图文并茂、真情实感的教学情境,从各种感官刺激学生,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和动机,激活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如在进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的教学时,笔者在课前布置了自学任务,让学生在网络上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的具体内容和实施办法,从国家政策、经济、文化等方面了解成功范例等。上课时结合学生的自学,笔者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把相关的视频文件、网页文件展示给全体学生,让学生深刻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的深刻内涵,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做到学以致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

2巧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全面落实教学目标

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多媒体的使用不仅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更使学生真正意义上做到想学、会学,从而加快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步伐,很好地落实了思想品德教学目标。

例如,在讲“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时,从素材的选择上,笔者侧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前安排学生分小组收集整理素材,查找有关自信的名言警句、名人范例以及不自信的反面材料等,还有的学生查找有关自立自强、意志坚强的资料。通过上课汇报交流,笔者发现学生查找的资料很全,形式不拘一格,有文字的,有网页的,有ppt或者Flash课件的,还有视频的,等等,很多资料非常具有典型性,如中国的“阿甘的故事”,澳洲的尼克・胡哲的故事,中国四川的鼓孩廖智的故事。学生展示了大量的事例,每一个事例都足以让学生深受感动,尤其是看到阿甘穿衣的视频,尼克・胡哲在世界各地演讲和游泳的视频,廖智在鼓上尽情地舞蹈的视频时,学生的心被视频同化了,他们深刻理解了什么叫自信,什么叫自强,什么叫意志等。通过这样的视频教学,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撼,情感得到了升华,此时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教学境界,收到很好的教学实效。

在知识传授方面,笔者把相关的几个单元的知识交织在一起,如利用电子白板附带的软件资源把“做意志坚强的人”和“做自立自强的人”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这样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使学生能够自己形成知识网络,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更系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能力,全面落实新课程教学目标。

3运用多媒体资源有利于拓宽知识视野,丰富知识积淀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大大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受地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缺乏广泛的信息来源,多媒体的使用解决了这一问题。

例如,在进行“珍爱生命”的教学时,笔者特意安排了“我们身边的动植物伙伴”的专题调查活动,并撰写调查报告,可以借鉴网络、图书、生活等课程资源。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交上来的资料非常生动、形象,具体详实。他们有的通过走访生活中身边的生命,有的利用网络平台了解身边的生命,有的是听老人讲故事了解身边的动植物等。课上,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调查成果,学生把大自然中的生命逐一展现出来,当出现那些频临灭绝或已经灭绝的动植物的图片时,学生被图片信息震撼了,深刻体会到生命的可贵。这样教学,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使情感与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4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需要信息技术手段,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思想品德课中涉及的概念、法规、原理等都很抽象,难于理解,又很枯燥无味,记忆困难。这是很多学生对该学科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因此对学习思想品德就有了畏难情绪。然而,当把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学科有机整合以后,学生的积极性大大增加,课堂氛围变得活跃了,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思想品德知识就在身边。

如在“礼仪展风采”这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对“礼仪”这一概念的理解较为模糊,多数学生理解为只是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就做到了礼仪。其实这个认识是片面的。礼仪内涵十分丰富,它表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除了日常的言谈举止,就连吃饭走路时礼仪都涉及得到。如在公共场所走路的姿势就是一种礼仪,在公共场所吃饭时的一举一动都是礼仪的内容。讲到这里时,笔者给学生播放了电视剧《野鸭子》中主人翁娜娜学礼仪的片段,再让学生表演相关礼仪,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会新知。通过电视剧回放,使学生深刻理解礼仪的内涵和外延,并能在生活中注意自己的礼仪,做到学以致用。这样教学使各种信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不同感官,引起兴奋,进入愉悦学习的状态之中,为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创造了良好学习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程整合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1)不能“为了用而用”,缺乏实效性,要科学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课堂教学。教师除了在参加比赛和出示公开课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很多信息技术资源被闲置,很少有人问津。试想:运用信息技术的目的是什么?这样没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失去其存在的意义,教师应该为了教学效果而用信息技术。

通信网络礼仪篇7

礼仪是一门让人舒服的学问。

礼仪是在别人眼里看到的,你所表现出来的得当的言谈举止。

但礼仪又并非是做给别人看的,她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和善意;讲求礼仪也不是只为了赢得别人一声淑女的称赞,而是基于自己的自重、对他人的尊重。

还没升级你的礼仪吗?

礼仪,科技同样与时俱进。

于是多媒体时代,我们的文明礼仪也有了新的2.0版本。

作为新时代的数字淑女,作为新世纪宝宝的榜样妈妈,你是否升级了自己的礼仪准则呢?

虽然博客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但是写博客的,都是一个个真实的人。礼仪作为人与人相处的一种剂,便也有了一个全新的数字舞台。当你从真实的生活走入了虚拟的网络社区和圈子,又有哪些礼仪需要更新换代呢?

在浦东新区妇联的大力支持下,浦东新区家庭博客沙龙搞得有声有色。近日,其主办的博友论坛以《博客新礼仪》为题,展开了一场大辩论,一番珠玉错陈之后,“博客礼仪atoZ”火热出炉。

博客礼仪atoZ

answer,回复

别人对博文的评论是尊重博主劳动的一种表现,许多评论还能对文章议题做进一步的深化和发挥。博主可以在他人评论后回复做简单解答。

BadCompany,狐朋狗友

所谓朋党博客,对内相互吹捧,对外一致排挤,实则井底之蛙,为众人所不齿。

Copyright,版权

在没有商业目的的前提下,博文转载尚属于礼仪范畴。就目前的法律而言,一般博客里的文章并没有“著作权”一说(区别于人人受保护的肖像权)。

注意不要在博客里播放有音乐版权的曲目。

Diverse,不同

别人可以不喜欢你,人与人都是不同的,正所谓幸福就是多样性。

不管是什么时代,人性总是根本的东西,网络时代的背后还是真实的人。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不可避免地会反映到网络上来,总有人喜欢你,也总有人不喜欢你。绅士淑女,当知书达理,包容得越多,才能收获越多。

emoticons,表情符

善用表情符。礼仪是心灵的剂,如果你着实没什么想法,那无妨留下一个笑脸符号,这可不是灌水,而是让极具传染性的笑脸,感染博主,以及每一个看到的人。

Fair,公平诚实

不说“虚伪”的好话。你可能不忍心批评朋友,对博友也是如此,即使你觉得他确实说错做错了。久而久之,你的评论只能是空洞的“不错”、“挺好”。平日里我们已经习惯礼貌的“虚伪”,但网络上,这只会让人觉得敷衍,真诚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Gossip,流言蜚语

博客不是三姑六婆的据点。泄漏他人隐私的小道传闻,说长道短的花边消息,我们都嗤之以鼻。

Hurt,伤害

我们坚决反对在博文和评论中谩骂、攻击、威胁、中伤他人。

information,信息

自己的隐私自己管,请不要在博客里过多透露自己的个人信息。

Junk,废品

坚决抵制广告性质的软文博客,软文博客等同于废品。

大多数博友建立博客的初衷,是想写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给自己一个回忆和遐想的空间。

Kind,和善

不回帖,别生气。请尊重别人不回帖的权力。

有的论坛上某些发帖者(楼主)会在帖子最后留下一句诸如“看贴不回帖,就是没公德”之类的威胁性语句,发展到博客上,有的博主也表示对“看文不评论”大加不满,甚而大为光火。但这些楼主与博主可曾想过,强扭的瓜不甜,强来的帖子尽是水帖,何苦?

知人处事久了,看透了,看淡了,心态也自然平了。

Link,链接

转载文章必须写明出处和原作者,并附上原文链接。这是对他人劳动的尊重,也是对知识产权的尊重。(此处强调整篇转载,与段落摘录和好词好句运用之间尚有区别。)

mars,火星

不写火星文,因为地球人看不懂。

notify,通知原作者

所谓“饮水思源”,转载别人文章时,应该通知一下原作者。

最恰当的做法,当然是先询问对方是否同意你的转载,但可能一时无法联系到对方,那么礼貌的做法应当是知会一声,起码打一下招呼,表示“我转载你的文章了”。

overbearing,霸道

切忌得理不饶人,要多多包容,允许错误的存在。

存在即合理。人非圣贤,总有出纰漏的时候,是君子的,就别揪着别人的小辫子不放,否则你只能给自己留下粗鲁、霸道的印象。

portrait,肖像权

他人的照片有肖像权,每个公民的肖像权都是受到法律保护的,所以登载别人照片时要经过其本人同意。

Quality,实质

文章尽量言之有物,让人有事可评,不要为了更新而更新。

Read,阅读

不读文章就发表评论,是不礼貌的行为。同样,博主认真阅读每位博友留下的评论,是一种礼节。

Spread,网络传播

传播首先要尊重博主文字创作的初衷和意愿,其次要了解博客的圈子法则。

博客的圈子性,是一种有限开放,不同于公共论坛的发帖行为。博客不是一种公众传播,写博文并不等于博主公开发表自己的日记。

think,思考

“述而有作”。转载别人文章时,可以适当说明自己的转载理由,和看过文章之后的思考。

Update,更新

博主要管理好自己的博客,比如定期的更新,删除广告性评论等。

Visit,回访

来而不往非礼也。中国人历来崇尚礼尚往来,在博客礼仪方面,这点也不例外。对于博文评论,出于礼貌,需要回访跟帖者,尤其是新iD,这样还增加了结交新博友的机会。

writing,文字语法

力戒大篇幅的病句与错别字,这样对得起读了你博文的博友,不浪费他人的时间,也对得起自己。

Xxx,马甲(未知iD)

用马甲iD评论也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为了健康,我们要远离马甲”。

Yourselfcentered,自我中心

发现别人擅自转载自己的文章,不要大惊小怪,甚至谩骂对方没道德。

比如说别人想借你桌上的一本书,当时你正好走开了,他就留了张字条做说明;后来他来还书,你二话不说指着别人鼻子骂他“没教养”……看看,这究竟是自重还是自我中心了?

Zz,转载

转载公式――

转载首先应是出于对原文的欣赏;其次,转载他人文章到自己的博客,是便于自己学习其精华;最后,转载应是一种与众人交流分享好文章的行为,毕竟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嘛。

转载文章前,仔细看清对方有否注明可否转载。

原作者有明确注明“不可转载”的,就务必不要转载了,如果你实在想和他人分享这篇文章,还是加上链接,让别人自己去看原文的网址看吧。

转载的前提是尊重原创者。

(感谢博友浩然无疆、山林、飞鱼、乔府二少奶奶、张波、燕归来、秋芝、渠成等的大力支持)

多媒体产物越发广泛地成为人际交往的“中间人”。

礼仪是一种心灵的滋润。礼仪帮助我们在冷冰冰的科技产品之上,加入了那么一些人性的关怀。

多媒体礼仪尖端Q&a

1、你在街上一边走一边听ipod的时候,遇到了一个熟人。你是否会立即将两只耳机塞都取下,之后再同他交谈?

如果你同朋友只是打个简单的招呼,那么一时没有取下耳机,也是情有可原,并没什么不礼貌。但如果你同朋友交谈了有两、三分钟的时间,那很显然,出于应该的礼貌,你应该把耳机的两只耳塞同时摘下。

对于只摘一只耳塞的行为,并不会比不摘耳塞更讨巧,因为那表示你正在一心两用,也表示朋友需要更费神地说话(下意识地提高嗓门)。相信大部分人都不会乐意自己和一台ipod共享你的听力与注意力吧。

2、回复一封e-mail,究竟需要多快才合适?回复一个论坛短消息呢?或者是一个陌生人的好友请求?

对于回复商务邮件和私人邮件,时间的标准是否也不同呢?

首先,这取决于你与对方的同步性。观察对方的回信频率,并试着配合他的速率回信。

对于论坛短消息,最好是在看到的时候就回复对方,因为别人能在论坛里看到你的最后上线时间。

回复商务邮件时,请保持适当的规律,诸如每天一早回复昨天的邮件,或者每天晚上回复白天的邮件,这样给人感觉比较专业,也相信你恰当地考虑过回复的内容。

如果你要出差或度假,那最好替自己的电子信箱设置“自动回复”功能,告知对方你暂时无法答复他,因为没有人喜欢自己被晾在一边的感觉。

3、在商务邮件里使用表情符号表达特定的意思,是否合适?

如果对方已经使用了表情符号,那你当然也可以用。除非你已经对对方很熟悉,否则在第一次与他互通邮件时,还是避免使用表情符号吧。

要学会善加运用表情符。运用时要注意节制,切忌表情符比文字量多;运用时还是注意语境,确定表情符表意的恰当性。表情符能够简单迅速地传达出你的友好。

通常可以用表情符来和谐工作伙伴之间的关系,比如你提出一个严肃的建议,或者指出对方的某些错漏,表情符可以帮助缓和语气,让事情变得轻松一些。

4、你没有聊天的情绪或暂时无法聊天。如果别人打你手机,而你挂断后,代替以短信回复,这是否合适?反过来说,如果你选择给别人发短信,而对方给你回的是电话,你又该如何应对呢?

如果你不想接电话,那很简单,不要接电话;因为一旦你接了电话却没有心情,对方会很受到你言辞中的不耐烦。

除非对方有什么特别的急事,否则一般来说,回复“现在不方便,晚点再聊”之类的短信,是很合情理的,完全不用感到不安。

如果想做得更周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回复更恰当的短信内容。比如对方的意图是询问交通路线,那么你可以短信答复(只有比电话更恰当,因为口头表述容易被遗忘),或者告诉对方如何上网查询。

5、在餐厅点单,在美发店做头发,或者在银行办理某项手续,这时候用手机与朋友聊天合适吗?

首先,在公共场合大声地用手机聊天并不恰当,起码你不该以此影响身边的人。还有一点要注意到是,公共场合的聊天内容要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对于姓名、生日、电话、地址等个人信息,不该打电话时大声说出来,这时你可以选择用短信方式发送给对方。

其次,在你与别人沟通的过程中,不打招呼地随意接听手机并开始聊天,实在是很糟糕的行为。服务生也在工作,没有太多时间等你聊天结束后再点单,银行也是,许多人还在排队等着办事,而美发师则无法和你沟通,也会让他难以继续手头的活儿……

他们确实是正在为你服务的人,但尊重是互相的,别人的时间也是时间,即使顾客是上帝,可上帝也需要懂礼貌。

6、你要去见某个人(比如商务会面),事先在百度或谷歌上搜索并收集了他的一些背景信息。

如果你们见面时,谈话的内容透露了你曾经做过信息调查,是否会太冒昧?需要和对方说明清楚吗?

如果你在谈话时赞扬对方获得过的奖项与作出的贡献,或者是他近期的职位提升,那会让对方感觉比较好,因为那表示你事先为此次会面做过充足的准备,显示了你的重视程度。如果对方所在的公司或部门近日有什么大动作,你同样可以开诚布公地表示自己调查到的内容。

至于对方的个人信息,比如他在哪里读的高中,还是尽量避免提及为好,除非这一点与你们的谈话内容息息相关。

一般情况下,另外一些私人信息,诸如结婚、生子等喜讯,谈话时顺便提及并恭喜对方,也是比较自然的,通常会拉近双方的距离。但需要注意的是,务必保证搜索到的信息的时效性――比如时间不要超过6个月,陈年旧事重提,很可能让对方心里不舒服。

7、对于比较重要的信息内容,用发短信的方式通知他人是否妥当?

(比如怀孕、订婚等喜讯,或者是辞职跳槽等话题)

一方面,考虑到许多切实的问题(比如交通),很可能一时没有办法当面通知;选择打电话会比短信的形式好许多,但是短信有群发功能,如果你想第一时间通知到所有人,还是选择发短信吧。

另一方面,要看对方的年龄和身份。一般来说,对长者、上司的通知就不要用短信了,那会显得你太过轻率,给人不慎重的感觉。

此外,这还取决于你和对方交流的常态。是互相之间本就习惯用短信互通有无的朋友,还是更适合当面交流的工作伙伴,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8、想借用邻居家的无线网络进行wi-Fi?

扪心自问,如果你发现有邻居偷偷借用你家的无线网络进行wi-Fi,你又是什么感觉呢?即使不当面点破,会不会影响日常生活中你与该邻居的交往?你是否会就此逐渐疏远该邻居?

通信网络礼仪篇8

论文摘要:笔者介绍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形式及出现原因,并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进行了探讨。

互联网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对现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络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结构乃至社会结构。它对于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信息资源的快速传递起到了无与伦比的作用,并且蕴藏着无尽的潜能。但是,网络的作用并不是单一的,在广泛的积极作用背后也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它在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消极的影响,甚至导致了严重的网络道德失范,并引发了大量的失范行为。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统计,目前中国网民已达4600万人,而大学生是其中最活跃的群体,全国高校大学生经常上网的人数已达40%以上,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也比较突出。因此,加强这一群体的网络道德教育,增强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是奠定网络文明的基础。

1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形式

1.1网络言行随意放纵,投放语言垃圾

此行为指的是网络行为人利用言语行为向网络投放没有信息价值或是负价值的言语成品的行为。由于网络发言的匿名性,少数大学生把网络当成了“情绪公厕”,借助论坛、聊天室对他人或团体进行恶意攻击,并且借此逃脱法律的约束。在对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有21.7%的大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时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缩写,在聊天室或论坛中使用脏话或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72%的大学生有过在网上骗人;有41.7%的大学生到过不健康的网站。

1.2网络价值观念模糊,人格冲突突出

调查显示,45.6%的大学生对网络的感觉是“放松自己,新鲜、自由、轻松、刺激,有意思、不受限制”;“表现自己另一面,改变自己,完善自己”;“网络是虚拟的,神秘的,不信任、怕受骗、保护自己”;“尝试新的感受”;“体验不同于现实的生活,寻求另一种感觉”;“逃避现实,对现实不满”;“无聊”等等。

1.3利用网络“谈情说爱”

大学生正是谈情说爱的年龄,网络使两往的“杯水主义”得以公开化和美化,不少门户网站的聊天室正在沦为网络的大本营,一些网站公开为“”大唱赞歌,加速了性道德的崩溃。·

1.4利用网络犯罪

由于网络上存在着“技术鸿沟”,少数大学生利用自己的电脑网络知识,侵犯其他网民的隐私,偷窃别人的网络财富,如破解他人的邮箱密码,偷窃他人的伪号码等。调查发现,4.5%的大学生有过盗用别人的密码;有6.3%的大学生偷看过别人的电子邮件;6.9%的学生私自用过别人的帐号上网。

2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出现的原因

2.1网络文化的特殊性对大学生的道德成长环境构成挑战

网络的开放性对于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大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是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环境因素;其隐蔽性、无约束性和虚拟性,则可能导致大学生道德失范,引发人格分裂。传统道德规范已不能适应网络社会的发展。

2.2网络信息污染,有害信.息泛滥

信息网络技术的滥用威胁着人们的道德伦理。有用无用的信息同时被生产,网络正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仓库。网络环境的不可控制性从信息质量上污染了道德环境,大量信息垃圾对人们的思想构成了严重侵蚀。电脑技术带给人们的一些游戏,使一些辨别能力差的大学生沉溺其中,游戏中充斥着暴力以及色情的东西,无时不在袭读人类文明。

2.3网络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的网络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原来颁布实施的一系列网络法律法规,由于网络应用向纵深发展,已有部分明显滞后,一些关于网络行为的认定过于原则或笼统,缺乏可操作性,且宣传力度不够,使一些网络行为无法可依。

3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

3.1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

目前,随着电脑网络日益发展,网络道德教育已成为一些西方国家高等学校的教育课程,如美国杜克大学开设了“伦理学和国际互联网络”的课程。大学生应该遵纪守法,遵守共同的规则,做一名网上道德人。要做一名网络道德人,就要树立网络道德意识,即认识到网络道德是网络社会正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人际关系调节器。

3.2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辫别能力

网络是用来为人类服务的,而不是制约人类和支配人类的。因此,要教育青年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网络,不能反过来让网络牵着自己的鼻子走;要自觉维护网络文明,树立网络自律意识,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氛围;同时,要认识到网络并不是知识的净土,里面也有陷阱和暗流,因而,要提高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自觉对有害信息进行抵制,识别和拒绝网络破坏。

3.3教育大学生讲究网络礼仪

目前的网络礼仪主要有:(1)间候礼仪。指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交往的起始中,问候和称呼双方应遵守的规则,这是大学生网民行为礼仪的初级教程。(2)语言礼仪。指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交往中语言表达应遵循的规则,这些礼仪可以表明一个人的态度和情感。(3)交往方式礼仪。指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交往中所采取某种交往方式时应遵守的规则。总之,网络礼仪是网民行为文明程度的标志和尺度。一个大学生如果连这些起码的网德要求都做不到或不会做,很难相信他能遵循更严格、更高的网络道德标准。

3.4要求大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互联网为人们自由上网、开展各种活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和自由度。但是,虚拟的网上活动与现实社会的活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网络人的自由在本质上是理性的,网络人必须具有道德意识,不能认为匿名、数字化式的交往就可以随意制造信息垃圾、进行信息欺诈,反之,必将受社会舆论的谴责与良心的自责。面对着形形的网络间题,大学生必须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3.5帮助大学生成立网络学习中心或建设青年网站

学校要本着“主动出击,积极应对,把握导向”的原则,采取措施,引导青年学生文明而有效地利用网络。为此,网络中心和图书馆技术部可以成立网络学习中心,对他们进行分批培训,多开展各种涉及网络的活动。如:计算机网络知识竞赛、电子商务比赛、网络主题辩论等,引导他们正确用网,增强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或帮助他们建立青年网站,通过学习、交友、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大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凝聚大学生,使他们形成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

4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4.1针对网络进行道德教育

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信念、网络道德价值观念,明确在网络生活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主要方法,其一,在学校教育中,应该设置网络伦理教育课程或讲座。首先抓好道德底线的基础教育。其次,把网德、网纪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结合起来,以加强他们对全球网络文化价值观念的鉴别能力和抗诱自律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网络公德意识和网络道德水准。第三,建立健全网络规范。目前有些发达国家的计算机和网络组织已经试行建立一些网德、网纪,例如: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的“计算机伦理十诫”,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关于网德、网纪的声明等。我国也有地方出台了若干网络伦理道德规范。第四,应尽快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行为的监控。目前我国已经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办法》等法规,他们为网络道德教育建设提供了保障。而在学校中把网络法规教育与网络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4.2利用网络进行道德教育

主要是根据网络的特点和学生在网络教学环境下的学习心理特点,积极地开展包括网络道德在内的系统思想工作。例如,利用交互功能的特点,通过“在线指导”、“网上论坛”等形式,开展以网络道德教育为主题的讨论。

4.3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时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校园文化是在大学校园环境下,由一定数量的个体行为形成的一种共存文化现象,以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反映了“大学人”这一亚社会群体的特有的生活状态和独特的文化心态,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广泛的积极意义。在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中校园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利用校园文化活动来开展网络道德教育。

4.4通过品德课程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思想品德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最前沿阵地,它能针对大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最直接的教育,思想品德课程的内容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例如,在讨论遵守社会公德问题的时候,可以对出现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进行剖析;在对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教育时,也可以把这作为一个切人点,让学生自己分析并对网络道德、网上的行为进行规范,从而增强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

4.5通过法律课程加强网络道德意识

法律和道德从来都是相互补充,道德对法律也有促进作用,当前由网络引发的法律问题层出不穷,网络涉及到的法律问题也逐渐成为新的热点,在法律课程的教学中加人网络的法律问题,可以让大学生了解网络的行为也很有可能发展成为违法和犯罪。在法律课程中强调网络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将对防范网络违法与犯罪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信网络礼仪篇9

热点话题分析:对于这个话题的关注,其实可以源于现在网络上的另类偶像:芙蓉姐姐,超级女生,电视节目的庸俗化大批判,历史剧热炒之风,清宫戏,风靡一时的韩剧《大长今》。面对多元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走向大众、影响大众的今天,无视亿万民众厌倦脱离实际的政治和道德说教的现实,这是走向大众对立面最危险和最可怕之处。“另类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带来的冲击可以说是非常之大的,因此,广州新东方戴斌老师建议考生可以适当关注这一话题。

对于“另类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带来的冲击,究其解决对策,结合国内的主流观点,戴斌老师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网络建设。应在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中大力弘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把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科技、游戏、论坛等载体结合起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满足青少年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2)大力加强网络道德伦理宣传,特别是加大对《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宣传。通过网络文化教育青少年处理好通讯自由与社会责任、个人隐私与社会监督的关系,鉴别出先进文化和信息垃圾的真伪,培养其高品位的消费习惯,努力“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明”。

(3)设一支全社会参与的先进文化网络宣传队伍。像网络文化这种思想领域的东西,必须以理服人,注重疏导和教育,因此培养一批正面宣传员队伍就显得尤为必要。

(4)加强网络文化的规范化管理,加强这方面的立法和监督。

(5)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将优秀文化引入网络。一方面政府应成为网络信息的最大提供者和应用者,通过网络,可以及时重大政策,公开政务信息,与市民进行沟通。另一方面,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包括学校、企业等主动把网络作为发展空间,让网络成为知识创新、知识共享的平台。

(6)以开放的心态深入研究网络传播的特殊性,建立起专门机构从哲理高度全面研究网络文化。同时,要以发展的精神创新网络文化。将经过时间积淀、历史磨砺的中华文化引入网络,推动我国优秀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打造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

申论热点二:从“*世博会”延伸到“市民素质的提升”

热点话题分析:世博会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契机,也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世博临近,但随处吐痰、乱扔垃圾、不主动排队等不文明现象还大量存在,如何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文化素养、职业道德、精神风貌,适应世博会对东道主的要求,已成为关键中的关键。

一、对于应该如何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问题,结合国内的主流观点,广州新东方的戴斌老师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组建了市民素质教育宣讲团、街道办事处宣讲团、驻区高校专家教授宣讲团和大学生文明礼仪宣讲演示团4支宣讲队伍,设立集中教育日组织开展各类市民素质教育宣讲。

(2)抓好市民素质典型示范。把抓典型作为深化市民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建立起典型挖掘、储备、培养、总结和宣传推广机制,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市民素质教育的深化。通过评选文明市民、“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先进个人”等活动,推出了一批先进典型,在全社会形成了学习典型的浓厚氛围。

(3)把市民素质提高工程作为政府的一项重点工作,研究制定了市民素质提高工程五年规划;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领导和指导地方各单位开展工作;建立了市民素质提高工程联席会制度,定期对工作进行调度。

(4)鼓励新闻媒体积极参与,为道德建设营造了浓厚的氛围。充分发挥媒体、文化、艺术等的作用,比如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开启专栏、专办、专题,在重点新闻网站上建立公民道德网页,形成网上道德教育的平台;

(5)地方各级单位、基层组织应组织公益广告、宣传图片、流动宣传车、文艺演出等;在城市街道、乡村集市、车站码头等公共场所设立标牌,同时组织形式多样的知识竞赛、主题演讲,促进人们道德意识的增强。

(6)细化具体化公民道德纲要的原则要求,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了市民公约、社区公约、乡规民约以及职工学生手册等,使得我们的道德由完全的自我的一种修养变为由自律和他律、内在约束和外在约束相结合的这样一个有效的机制,使得道德建设能够持续地向前发展。

(7)编发市民礼貌礼仪知识读本,在大中小学和市民学校开设礼貌礼仪课程。提倡公务礼仪、社交礼仪,积极倡导礼貌谦让、女士优先、礼让老人儿童、帮助残疾人等公共场所礼仪。通过制作播放公益性动漫画宣传片、举办市民礼仪知识比赛等活动,在全社会形成讲礼貌、重礼仪的浓厚氛围。

(8)通过征集消除不文明陋习“金点子”活动等途径,引导市民主动审视自身行为,努力培养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倡导节约文明、环保文明,大力开展面向市民的环境保护、节约知识教育,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解决显性的交通秩序问题,科学、合理、规范地进行各类交通指示的设定,研究制定教育、管理、惩罚相应措施,依法加大对交通违章行为的整治力度,发挥交巡警、交通协管员、站点管理人员和交通志愿者的规导作用,使市民逐步养成不乱穿马路、不闯红灯、各行其道的文明出行习惯,使“文明出行”形成风气。

(9)积极开展面向市民的生活常识、公共卫生健康知识以及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宣传和服务工作,进一步提高广大市民的科学生活意识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10)鼓励市民广泛参与各类社会公益活动,提倡市民积极参与义务献血、帮困助学、慈善募捐等多种形式的献爱心活动。完善志愿者工作机制。

申论热点三:从“科教兴市”战略延伸到“自主创新”

热点话题分析:近年来*按照中央部署和要求,结合*实际,抓全面实施《科教兴市行动纲要》,通过启动一批重大产业攻关项目,推进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人力资源服务平台、科技创业投资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和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等五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创新支持体系。*市投入巨资支持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同时随着*知识产权园开园,启动了知识产权服务平台;而*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也开通服务;以及曙光4000a系统在*超级计算机中心启动及*光源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开工,这一系列事件都预示着*坚定地走“科教兴市”战略的决心。

对于*市的“科教兴市”战略所涉及的自主创新问题,其相关的对策,结合国内的主流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吸引人才,并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必须深化企业改革改制,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和民营高科技企业的迅速发展,使经济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为吸引和集聚人才创造条件。

(2)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根据人才供求关系和价格规律形成人才配置的市场机制,*市应放宽现行户口政策,提供公平竞争机会,废除各种限制人才流动的做法,使人才在流动中达到合理配置,提高使用效益。

(3)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的重点应放在企业家和科技人员的激励上,对企业家的激励应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以物质激励为主的方式,可以采取工资激励与股份激励相结合,以股份激励为主。

(4)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通过政策引导和服务,落实各项激励措施,吸引更多的海外优秀人才来*创业。

(5)推动风险投资发展和发挥作用。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制定明确的税收政策,创造有利于风险投资发展的税收环境,新东方戴斌老师认为还应建立信用担保机制,为风险投资的发展创造有利的金融环境,建立二板市场,为风险投资的发展创造有利的资本市场环境,制定有利于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政府采购政策,为风险投资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需求环境。

(6)推进创新体系建设。通过政府组织协调产学研关系,建立既能减少风险又能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

(7)树立创新意识,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针对现有创新政策薄弱点,积极完善创新政策体系。

(8)多渠道培养创新人才,利用各种渠道、形式和途径培养创新人才,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新机制,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充分吸纳优秀创新人才积极创业。

(9)加大引进外商投资力度,拓宽引进园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渠道,获得更多创新源信息,加强同国外有关研究组织的合作,提高研究开发能力和水平,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在海外开设研究开发机构。

通信网络礼仪篇10

关键词礼仪与礼仪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措施

中图分类号:G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2-144-01

作者简介:祝杰秀,西南交通大学。

目前,在校的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追求分数,养成教育反面被淡化甚至放弃。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确立,内在素质、外在素养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人在社会中的发展和成功,加强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既是我们弘扬传统美德的需要,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必然。文明行为的养成必须从学生中抓起。本文从二大方面:营造良好的氛围,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持之以恒的教育阐述通过礼仪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树立自信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提高学习主动性、自觉性等都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礼仪与礼仪教育

“礼”,字典上的解释是: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节。“仪”是指人的容貌、举止。“礼仪”指的就是“人类社会交往中应有的礼节仪式。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根本要求。礼节,即表示尊重、祝颂、哀悼之类的各种惯用形式,如鞠躬、敬礼、握手、献花、拥抱等。礼貌,即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礼节可认为是礼貌的规范和表现。

礼仪教育:礼仪教育具体包括《公民道德建设事实纲要》提出的相互联系的礼仪、礼节、礼貌二方面的教育。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号称”礼仪之邦”。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可见,礼仪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述

要从“主体、表象、作用”二个角度看:一是从整个国民教育的本体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立在育人这个根本之上的;二是从国民教育的表象来讲要落实在人的的品质上;二是从国民教育的作用来讲要实施对每个公民的教化上。我们从更深层次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本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表象”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作用”是促进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建设。用一句话来说,就是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速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大同社会的实现,这就是结论。

三、知行合一的措施

(一)开展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要在规范办学行为、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遴选和集成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弘扬主旋律,大力营造优化社会环境的独特氛围,使文明礼仪教育体现在细微之处,体现在师生之间、体现在同学之间,体现在家庭、社会的各个场景,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相互关怀、相互关心之中,相互尊敬和尊重之中,体现在班级、团队组织的温暖和鼓励之中,体现在高年级同学对低年级同学的爱护和帮助之中。

(二)把文明礼仪教育融入到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之中

把校园建成育人的特殊场所,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营造德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一角一景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当前要特别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开发优质校园网络资源,大力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遵守国家法律、遵守网络道德,增强对网络不良信息的抵抗能力。要高度重视各种流行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及时发现、研究学生的文化热点,积极引导、有效抵制不良文化。这就要求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把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作为基础性的育人重要工作,在校园人文环境上花更多时间和投入精力,让指向明确、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氛围,全方位地围绕学生进行人文影响教育。

四、结语

作为教育的本质来讲,它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基础,它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合格公民,培养民族优秀人才,从小就得教育好学生首先懂得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传承优良的礼仪传统,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教育目标。文明礼仪教育是每一个人的立身之本、立家之本、立人之本、立业之本。这与我们当前所看到的教育现象:形式上的素质教育,实质上的应试教育完全是背道而驰的,特别是当今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物质发展与文化发展形成了极大的落差,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现作为教育来讲的确是任重而道远。因此,文明礼仪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加强文明礼仪教育是利国利民之举,是“礼仪之邦”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出版,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