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创业方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46:46

会计创业方向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发展创新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075-0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增强。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会计国际化的外部环境,我国高职会计教育有着良好的前景,用武之地很广阔。但教学模式还是比较沉旧,沿用传统模式的课堂较多,日益与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相脱节。从高职院校面对会计专业人才市场的新变化和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构建了基于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重新定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展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下面,就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谈谈如何培养出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一、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发展困境

1、发展定位不准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存在的问题是:定位过低、定位过窄、缺乏前瞻性。高职教育是一项很有前景的教育,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其发展有层次上的高低之分。即使是紧缺的高技能人才,也有层次之分,学制也相应有所区别。过分强调理论的普遍性和指导意义。目前高职院校理论课程设置上基本与本科相同,理论课程占的比例相当大,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实践环节。会计专业反而没有突出会计的特色,没有体现出其教学特点。

2、教师重理论轻实践

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一般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模块。但很多高职院校,教材沉旧,理论过时,还生活在计划经济的年代,仍然把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根本没有摆脱知识的系统性、学科性、完整性的制约。受传统教材的影响,会计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也是以理论为主,一些知识已经明显落后于当前社会的需求,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结合现实中实际案例讲解较少。或者理论集中讲解,然后实践教学再练习,严重影响了会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人为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3、教学方法陈旧,方式僵化

会计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教师根据章节内容、按部就班的讲授课本知识,但学生并不一定能够形成对课程的一个总体认识。这种按部就班的讲述不顾及学生的需求,课堂气氛低沉,信息量太少,只强调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培养,而不重视会计专业学生职业判断等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缺乏同实际联系的环节,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专业水平的限制

会计教育的工作在国内属于起步阶段,很少有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指导借鉴意义的论文、资料也很少,如何办出特点,办出特色,编出更适合的教材,找出更适合的案例,还没有探索出适合国情、行业情况的的办学思路。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创新改革

1、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高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就业,这就决定了,是否能培养出用人单位需求的合格人才,才是高职教育的标准。要以就业为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做文章,发展“订单式”教育。订单式直接面对岗位需求,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特殊用途,因此职业院校要大力发展订单式培养。在会计教学上,要让学生“毕业即就业,上岗即能用”,构建与“1+2+X”,人才培养模式及与相应的理论课程体系相兼容的实践性教学体系。采用全过程、多轮次的模拟、仿真和全真的实训、实践,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分层实施,逐层提升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2、加强案例教育法的运用

会计案例教学法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会计案例,让学生理论联系实践,把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学的再好,不能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还是等于零。所以要从实战出发,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们的积极主动性与主观能动性,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一种比较好的启发式教育方法。

3、强化校内实训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是现在职业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而校内实训基地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必不可少的场所。学生通过校内实训,能受到最基本的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方面的训练。会计专业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建立相应的实验室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同时在实训中,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反复练习,熟能生巧。

4、进行校企合作

高职会计人才的培养必须打破企业不直接参与职业教育的局面,打破以学校为中心的封闭技能训练模式,争取校企多方合作结合,聘请各行业理财专家、会计实践工作能手走进课堂,以真实的会计资料、实务处理方法,指导学生技能训练,并灌输给学生实际工作对职业道德素养方面要求的知识,尽量缩短高职会计教学与职业岗位需求的距离。

5、建设专兼结合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教育质量得以保证的重要条件,高职高专会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必须走专兼结合的道。要增加教师的社会调查,这是一种操作简便,效果明显的方法。通过社会调查,教师对会计改革的热点和专业教学中的重点、会计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以及社会对会计人才素质的要求可以获取第一手材料。还要建立教师实践企业。通过建立教师实践企业,让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变若干年来会计教学落后于实际经济发展的被动局面,及时给予学生最新的知识与信息,使学生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教学改革是当前应用型高职院校面对的紧迫任务,必须解放思想,面向岗位,面向市场,面向未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认真研究学科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同时,要注重现代化创新和改革,不仅要注重会计专业的发展需要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真正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做出实质性有利有效的改革。

参考文献:

会计创业方向篇2

关键词:创业意向个体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影响分析

随着近几年高校对学生的扩招,大学生毕业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为了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国家相继颁布了有关政策支持、鼓励大学生的创业。比如教育部在2010年5月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意见》中指出:“大学生是社会上最具潜力、创新力的群体之一,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充分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政策的体现,能够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缓解他们的社会生存压力。”但是现阶段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不高,为此本文对影响大学生创业的个体和社会环境因素进行分析。

一、创业意向及个体创业意向概念及测量方式

(一)创业意向及个体创业意向概念

创业者在具体的创业之前需要具备一定的创业意向,在具备创业意向之后从而引导创业者更好地进行创业活动。现阶段相关学者对个体创业意向内涵的界定不一致,一些学者认为个体的创业意向和职业定向、职业志向以及创业需求等概念有关,一些学者认为对个体创业意向的界定需要使用操作化的定义方式。伯德认为,创业意向是创业者具备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够引导创业者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创业;克鲁格则认为,创业意向一般是潜在创业者从事的创业活动中的一种主观态度。由于大学生实际参与创业的行为较少,本文将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定义为一种对未来选择创业的愿望、意愿等。

(二)创业意向及个体创业意向的测量方式

现阶段国内关于个体创业意向的测量方式主要采用的是单一变量测量法和多变量测量法。第一,单一变量测量法。一般是通过对个体是否想要自主创业的期望、是雇佣创业还是自主创业的偏好、是否打算自主创业的计划、对自己能否进行自主创业的行为与其等单个变量来对个体创业者的创业意向进行测量。第二,多变量测量法。和单个变量测量法相比,多变量测量法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减少测量的偏差。

二、个体和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个体创业意向的影响分析

(一)个体对大学生个体创业意向的影响分析

第一,个体感知的主观规范对大学生创业意向具有影响。一是个体父母、亲朋的对其行为期望值的影响;二是个体对多方期望值的遵从程度。第二,个体创业自我效能和创业意向之间的关系。第三,个体的创业能力对其创业意向的影响。有关学者认为创业能力是个体创业者获得成功的整体能力体现,具体包括关系能力、识别能力管理和组织能力等。

(二)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个体创业意向的影响分析

一些学者认为社会环境中的一些因素会对大学生创业意识产生影响,这些因素包括政府支持、法律规定等。社会环境的支持能够促进学生个体创业的进行。

三、个体和社会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的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特征

本文具体从微观的个体因素和宏观的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借助大学创业理论,建构了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与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关系模型,并将从湖南九所高校获得的2014年大学生毕业生调查数据,在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原有描述统计、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应用的基础上,具体探讨大学生个体创业意向与相关影响因素的线性关系问题。具体的研究样本特征如表一体现。

(二)研究工具的选择

1.大学生个体创业意向测量工具的选择和设计

本文采用的是多变量的测量方式对大学生创业意向进行调查。根据表二可以分析发现这种创业意向测量工具的选择能够对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意向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测量。

2.大学生个体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测量工具的选择和设计

大学生个体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测量工具选择的是LiKert式量表编制,将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分为六个等级。本文设置了关于个体创业自我效能的测量题目五个,经过主要因素分析之后发现累计能够解释的方差达到了63.5%、信度系数达到了0.85。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分析主要从创业的氛围和阻力两个方面进行测量。其中创业氛围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分析包括两个题目内容,累积能够解释的方差达到了49%信度系数为0.8。

四、个体和社会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的研究结果分析

本文主要使用SpSS统计软件和amo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涉及的分析要素有因素、信度、结构方程模型等,具体的研究结果体现如下:

(一)关于大学生创业意向水平的结果分析

根据上文叙述,从创业兴趣、创业期望、创业准备三个方面题目的测试对大学生创业意向进行了分析,根据结果可以发现愿意将创业作为自己发展目标的学生达到了48%,而不想将创业作为自己发展目标的学生只有6%。另外对于是否会尽力进行创业的回答可以发现大多数的学生对创业的期望值很高。大学生中对是否做好了创业准备的回答中,有将近40%的学生对创业做好了准备,可见学生的创业意向总体上比较强烈。

(二)结构方程模型下个体和社会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分析

本文因此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分析模型进行检验分析,从而了解个体要素、社会环境要素与大学生创业意向之间的关系问题。从表二可以看出,在个体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都是正向的。另外,在社会环境因素中国,创业氛围对大学生的多方面创业意向都具有积极影响,而创业阻力则是对大学生的创业意向产生消极影响。对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的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之间相互作用。

通过对湖南九所不同高校2014级大学毕业生的调查分析,结合结构方程、调查数据等多种方式,对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大学生个体因素中的自我效能、创业态度、创业能力以及感知等对其创业意向具有积极的影响,创业阻力对大学生创业意向具有消极影响。同时,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相互交叉、相互作用。通过这些分析对引导和激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具有重要影响意义,为此要求有关人员要加强对大学毕业生创业教育和创业技能培训,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就业创业态度,通过模拟实践的方式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自我效能,使他们充分激发个人的创业意向。

参考文献:

[1]宋之帅,尚广海,王震.以提升社会适应能力为导向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5(1):85-89.

[2]刘鲸.论高校就业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J].新西部(理论版),2015(14):135+116.

会计创业方向篇3

【关键词】:工业设计教育创新思维创新设计

一、创新设计思维的重要性

创新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原动力,江泽民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推动力。”在信息社会中,设计师要着眼于从有形的世界创造无形的世界,这种创新能力无疑是设计的灵魂。工业设计就是要将科技成果的创新变成人们生活所需的物品,从而改善和引导人们的生活。

设计的发展很大程度上的是设计思维的发展,创新设计也就是设计思维的创新,是个人素质、能力、文化积淀和修养的综合体现。创新思维是一种勇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框架,提出新见解、新方式的思维形式。培养创新设计思维的人才是工业设计的重要问题,也是核心问题。

二、影响工业设计教育创新思维培养的主要因素

(一)应试教育对设计类学生的负作用

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接受的都是应试教育的培养模式,应试教育都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后完成作业的学习方式,学生很少自主地安排学习,学生的学习都是教师推着向前走,这是一种极为被动的学习方式。www.133229.com应试教育强调对权威的绝对服从,以致学生对事物认识脱离不了传统的思维定式,对创新问题缺乏动力和兴趣,他们普遍对教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思维很容易陷入俗套。这样,学生到了大学后一时适应不了大学的环境,根本就不知道该如何学习;特别是设计类的学生,因为设计类的专业,自由度高、灵活度高、自主性更强。

(二)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的因素

工业设计教育是现代型的设计教育,更是未来型的设计教育,从教学模式上讲,工业设计教育不能封闭于高校内部。目前,中国的工业设计教育很难令社会满意,设计教育存在许多滞后于社会需求的问题,其核心的问题就是没有紧密的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多数学校重理论、轻实践,致使学生对所设计对象本身缺乏深刻理解。因而,设计的作品往往流于肤浅和平庸,缺乏创新力。工业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很多课程应该以实践为主,应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在教材、教学场地和教学方式上须加以创新。

如今已是信息时代,互连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给设计教育带新的教学方式,设计教育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师讲一本书,学生学一本书的教学历史,而应借助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了解更多、更广、更新的知识。但是大多院校没有全面引进相关联的教学新方法,在教学内容上和课程设置上几年如一日,很少进行调整,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造成学生停留在旧知识体系下,而学不到最新的知识,使教学和社会脱节。

(三)课程设置的因素

高等院校专业课程的设置决定着学科的发展方向,也决定着专业的培养目标,更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传统的工业设计教育课程设置是割裂的,大一、大二的课程主要以美术技能和专业基础课为主,大三的专业设计课每门也都是由不同的专业教师授课,课程设置与教学相对独立,很难达到一致的观念来体现教学的总体思路,更谈不上创新设计思维的培养。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后,工业设计学科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工业设计专业的发展呈现出文理结合、工艺结合,学科之间日益综合化和多样化的趋式。近年来,我国的许多院校已经意识到将工业设计与其他学科整合、交叉学习的重要性,打破过去专业方向各自为阵的条块计划,共享课程资源,既为通识教育提供丰富的横向资源,也为专业方向的深化教学创造纵向发展的空间,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工业设计教育改革、教学理念、内容和运行机制走出一条新途径。

三、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工业设计教育应该是培养创新设计人才的,“创新设计”不仅指产品设计中的造型创新,也可以是新材料的运用,新设计思维的方法,新设计理念以及新的创新管理模式等。创新思维是一项极富创造力的思维活动,它是通过思维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联系,而产生的新颖和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给人们带来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培养创新思维的主要条件。

创新思维是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结合体,如果没有合理的训练方法,没有创新意识,就很难充分发挥思维创造潜力。据调查,通过合理的训练可以提高创造潜力。工业设计教育应该设立创新思维开发课程,如设立创新方法与技巧、创新实践活动等课程来引导学生创新实践和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设计教育中,常用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发散思维训练。发散思维就是在思维过程中,从一点向四面八方发散,充分发挥想象力,通过知识结构、观念进行重新组合,找出更多、更新、更好的解决方案。2、收敛思维训练。收敛思维是相对于发散思维而言的,它的特点是与发散思维相反。3、逆向思维训练。逆向思维是指人们沿着事物相反的方向,用相反的方式对事物进行逆向思考,一般是从事物的结构、形态、功能和属性的相反面去思考。4、多维思维训练。多维思维是以事物的多方向或多功用为切入点来观察和分析事物,许多事物有其多种品质和特性,这就需要训练学生对事物多维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5、联想思维训练。联想思维是指人们将一种事物的形象与另一种事物的形象联系起来,寻求事物之间的相似或共同之处,从而来解决问题的根本。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单靠以上课堂上理论式的讲述与单调的训练方式是远远不够的,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能只靠单方面的努力,只有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如设立创新实践活动课程,创新教育理念和创新教育手段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才能够达到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会计创业方向篇4

关键词: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改革

一、实践教学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普通高校教学过程主要通过三个教学模块完成,分别是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专业设计课程教学和实践、实训课程教学,三种教学模块又细分了若干课程,而三个教学模块及课程之间缺少内容的联系与知识的串联,多数学生不能将所学课程知识通过正迁移的方式产生质变,导致所学知识处于孤立状态,学生综合设计能力提高收到很大的限制。

二、适用于高校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学实践改革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一方面,它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符合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要求。另一方面,它适应当前应对经济危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需要。高校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学实践改革主要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资源保障等方面进行改革与调整,主要实施步骤为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创新创业教育观念

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和普通本科教育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教育理念,其具有的重大战略意义和客观教育价值,已经被大多数普通本科院校广泛关注和逐步认同。坚持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以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以建立创业平台、改善办学条件为支撑,以设计专业为试点,全面推行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设计专业就业独立性较强的特点,改革完善现有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突出社会需求引导人才培养实践的原则,把市场、专业、技能和社会需求放在教学试点专业发展的首位,强化学校建立设计人才培养的社会属性、专业特性、特色个性。以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与实用型人才为主,以具备创新创业能力为主要目标,在目标实施过程中主要做到:1)突出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2)突出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的作用。3)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要面向学生就业后的职业岗位群的需要,逐步建立符合普通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方案。

3、不断完善培养方案

完善培养方案通过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环节、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明确创新创业课时学分要求等措施,充实和加强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培养。将设计类软件课程引入培养方案作为设计专业必修课;加大上机的实践操作课时;学科竞赛、学术论文、获得专利、社会实践、创业活动、课题研究等列入实践教学环节学分。通过通识课程的学习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基本素质,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专业素质,通过实践课程的学习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动手能力,多方位、多层次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建立以“工作室制”结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点,以项目教学为课程主体,实施实题实做、真题真做的模拟教学方法。

4、建立适合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从三个层面进行建设:①面向全体学生,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课程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为依托,通过专业介绍、行业发展前景、学生就业方向进行阐释,使学生了解专业特点、行业现状,激发学生创业动力。②面向具有较强创业意识和潜质的学生,开设专业系列选修课程。通过教学提高他们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技巧。③面向社会实践岗位的模拟课程,以项目、方案、活动为引导,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调整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讲授教学模式,创建以设计工作室教学为主体,以本行业企业真实项目为题材进行专业设计软件的培训与指导,根据市场流行趋势讲授课程,使学生初步了解行业工作流程,掌握行业时态,了解生产一线的新工艺、新材料。重点改进专业核心课程及教材、教法,以学校设立的设计工作室为桥梁与企业建立“学”“产”“研”的教学平台,使学生参与行业企业具体设计工作。专业课程按照理论基础+技法表现+创意思维训练+设计实践的顺序进行,在此类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加入创意思维训练,加强设计实践、项目案例等环节。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指导思想,以设计工作室为纽带,与地方传媒企业及实践教学基地为平台建构。

5、建设适应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以创新创业基地为平台,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高教师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是学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保证。教师走出校门,面向社会和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努力做到结合专业进行工作实践,熟悉企业的生产、经营、开发和管理等环节,在实践中增强、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及其实际应用。

6、教学资源建设

1)教学环境建设

根据我校创建以“设计工作室制”为主体与项目教学、校企合作相结合的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保障“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正常运行。

2)支持系统建设

与校外实践基地合作,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为满足实践教学需要,提高学生实际设计能力,高校设计专业同设计院、设计公司建立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以实践促能力、以能力促创业。

3)教学资料建设

根据创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购进实践教学设备,每年定期购进专业书籍。教材选用方面学校强化应用型技术型教材选用。通过特色教材建设立项、联合优秀教师编写适合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应用型教材,积极推进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教材建设工作。

三、总结

会计创业方向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高职院校主要是为了社会发展提供应用型人才,而传统中会计人才主要实现理论化教育,导致会计专业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较差,会计专业作为其中专业性较强、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的专业;另一方面是我国政策对于高职教育活动新的要求,即要求职业教育发展方向以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为主。这双方面都要求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迫在眉睫。

一、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现状

(一)缺少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缺少明确的培养目标,对于学生定位也不明确,导致会计学生呈现出实践能力较差或是会计基础知识和能力不足等现象。使学生无法顺利就业,同时由于基础薄弱无法展开高级会计人才的学习。

(二)会计人才培养单一

高职院校会计人才的培养单一主要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是知识结构的单一,如某高职院校主要培养会计学生理论知识,对于会计核算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点往往更重理论培养;二是采取单一的培养方式,即大多是采取教师教授学生听课和做笔记的培养方式,导致学生对会计知识的参与度不够,听课效率低下;三是采用单一的教学步骤,即高职院校各个专业培养都是采用2+1的模式,这种实践和理论培养严重分离的方式,使学生无法达到学以致用,创新能力不足。

二、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术能力和素质水平

高职院校主要以培养低中级的会计人才为主,其培养目标在于以就业为导向,主要面向中小型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基层单位,要求学生掌握基础会计工作内容,能够展开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工作、纳税申报、财务审计等专业技术能力;培养学生养成爱岗、敬业、诚信、合作的职业素质水平,形成能够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技术型人才。

(二)以企业需求为根本,实现人才培养的个性化

具体来说,要求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能够更加具体和细致。即能够以不同区域不同企业的发展需求作为培养模式的根本所在,实现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发展。例如某沿海城市,拥有大量的中小型企业,会计事务所不发达。则该地区的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则可以以面向中小型企业,从事会计核算、电算化业务等,能够胜任企业财务主管以下的职位需求。另外对于高等院校集中的城市,该地区的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主要从三方面入手,即企业导向、高校导向、证书导向。

三、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的途径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途径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主体等三方面入手,实现教学内容的特色化、教学模式的个性化和教学主体的丰富化来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发展。

(一)以教学内容为创新途径

实现以教学内容为切入点,展开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一是从教材内容创新入手,对于不同地区市场人才需求不同,可以对会计教材内容有所侧重,如某地区拥有大量的中小型企业,要求中低级会计人才,同时这类会计人才工作中所涉及到的专业知识都有多侧重,即会计核算、电算化管理等,在教材内容创新中,可以深入讲解这几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教材内容的创新还表现在利用当地企业作为案例展开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当地企业的整体状况的了解,提高其实践能力;二是优化会计课程安排,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主要是展开问卷调查等,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设置下学期的课程内容,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会计课程内容的参与度。例如某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展开课程的优化整合,14级学生的课程安排和15级学生课程内容不同、顺序不同,通过调查得知,15级学生对集体投票出来的课程内容掌握程度好于14级由学校教务处安排的学生,因而在课程安排时要尊重这一差异性;

(二)以教学模式为创新途径

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来体现在教学模式的创新,一是利用多种形式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方式展开教学活动,主要表现为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展开教学活动,同时还利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互帮互助;二是充分利用培训基地的作用,达到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人才主要目标在于就业为导向,因而高职院校充分利用当地的培训基地,模拟当前企业的经营情况,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真实的财务情况,从而成为专业性较强的会计人才。三是充分利用工学合作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财务管理知识,提高学生对于企业财务知识的了解掌握能力。如某高职院校同当地的企业签订的合作协议,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在工学合作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在尊重双方的前提下,直接签订会计人才。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会计人才要求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拥有一定的职业道德,能够自主展开就业择业。因而在培养过程中必须建立起明确的培养目标,通过以教学活动为创新途径,从教学课程选择、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教学模式等多个渠道实现人才培养方式的优化,以产学合作为目标,展开工学结合、理论+实践模式、培训基地等形式实现人才培养内容的优化,以实现教师队伍的优化建设,提高教师对网络课程的使用、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等来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总之,要求最终达到推进高职院校会计人才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型。

参考文献:

[1]李红梅.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模式创新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4,24:44-45.

[2]范莹莹,刘峥.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视阈[J].经济研究导刊,2011,08:255-257.

会计创业方向篇6

(一)促进高职会计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会计职业的社会认可度较高、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的特点,因此,以院校为主体的不同层次的办学机构纷纷开办或增设会计专业,加大会计人才培养的规模,由此造成目前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十分激烈,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日益加剧。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队伍中,高职院校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形成自己的特有优势,是我们急需思考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认为会计专业引入创业教育,让学生尽早做好择业与就业的心理准备,鼓励毕业生积极创办中小企业,通过创业来解决就业问题,形成“进口旺、出口畅”的学生与学校双赢的局面,促进会计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促进学生个体的可持续发展

创业素质是人的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接受创业教育,会计专业毕业生个人的综合素质将会大大提高,形成复合型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他们不仅掌握了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方法,同时还通过学习具备一定的经济管理意识和能力,这样可以让自己的就业融入到自己的创业活动中,使自己在职业生涯中掌握主动权,既可应聘就业,也可走上创业之路。而一旦创业成功,那么对个人的发展将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既实现自身价值,又为社会创造财富。

高职会计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优势

(一)国家宏观政策优势

目前,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自主创业,在创业环境与创业机制的创设上,在创业政策的制定中,以及创业资金的提供等方面,都予以了大力支持。首先,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中央及地方政府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提供优质的服务,加强创业培训,多办富民实事,推介创业典型,营造全民创业的良好氛围。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对个人投资兴办企业提供了法律保障,尤其是对设立非法人企业也没有明确注册资本金的要求,为普通人创业降低了门槛,提供了创业的法制通道。在创业政策上,各地政府也不断出台相关政策,确保各项创业优惠政策的落实和支持力度。各地政府特别制定了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无论毕业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如何,均有机会创业。在创业机制上,政府通过建立创业保障机制,使创业实体不论形式、大小、地域,均可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同时对初次创业中创业者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引导和指导,促进创业者的创业活动健康良性发展。在创业资金上,政府也积极与相关银行信贷部门共同搭建融资平台,为初始创业者和再创业者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

(二)会计专业自身优势

高职院校中的会计专业与市场经济活动的联系最为紧密,在实际经济活动中,会计的触角深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角落,会计专业在引入创业教育方面具有专业优势。该专业的知识和操作技能,是创业和经营企业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创业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如何筹措资金和进行资本积累,如何分析市场销路,如何有效控制企业的成本费用水平,如何运用市场运行的法律法规及财务税务规则来有效规避风险、合法经营,如何进行日常业务收支与财务成果的核算,如何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如何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等,都与企业的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活动密切相关。会计与财务管理活动通过价值形式把企业的物质资源、经营过程和经营成果都合理地加以规划和控制,使企业效益不断提高、资产不断增值。由此可见,财务与会计知识是创业者必备的创业基础,创业者只有精核算、懂管理才能提高其创业行动的效率和效益。

高职会计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路径选择

针对高职会计专业,在具体实施创业教育时,应坚持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创业教育类课程,在相关课程教学内容中渗透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培养的内容。

(一)创业教育应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创业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必须通过专业教育主渠道来实施和实现。这也意味着应将创业教育纳入会计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中来,将其融入课内外教学中来培育学生的创业创新精神和素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1.设计以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是实施人才培养的路线图。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基点,贯彻以创业为导向的设计思想。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职教育要树立全面的创业教育观,在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和整体设计时,遵循创业型人才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并重的原则,明确具有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技能是人才培养目标的构成要素,合理设计对应的教学模块与环节,并将其贯彻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全过程,做到创业教育进入常规人才培养体系中,贯穿在学生入校直至毕业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使创业型人才培养成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才培养的常态模式。

2.制定以创业为走向的教学计划

首先,在课程设置中,分阶段设计创业素质与能力培养对应课程,体现创业走向。

(1)设计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教育课程模块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教育主要在大一、大二期间完成。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教育课程模块包括专门课程模块和相关课程模块。专门课程模块包括专门开设的职业与择业指导、创业实务知识、创业教育等课程,相关课程模块则涵盖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课程,从而渐进式地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

(2)设计创业实践专门化训练模块第二阶段,在主要专业课程学习终结(即在大三第五学期),通过整合校友资源、家长资源、公益团体资源,在校内搭建创业教育平台,打造创业教育实践硬环境,实施创业实践专门化训练。在此阶段,核心教学内容是根据本校的专业教育资源积极开发可行的创业项目,并为每个项目提供具体的创业策划方案,指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同时走出校园,积极面向社会和企业,通过承担行业课题等形式,为学生创业实践拓展训练项目。

3.开展以创业为定向的创业实践和指导

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和毕业实施创业活动期间,创业教育专业教师应开展全程的创业实践和指导活动。创业实践活动依次经历三个阶段:

(1)创业认知阶段通过相关创业教育类课程的学习,学生熟悉了创业政策、法规与市场营销知识,学会了开展市场调查的方法,明确了选址、选项目、组建团队等创业方法与流程,在此基础上进入创业认知实践阶段。在此阶段,首先是进行市场定位;然后确定经营模式(个体工商户或有限公司等组织形式);再尽可能指导学生创业项目与企业配对,实现实体公司与学生创业项目的一对一配对和指导。

(2)创业实施阶段本阶段主要包括两项创业实践内容:一是企业申办实训,主要包括向政府、行业、企业申请大学生创业基金以及向金融机构申请专设的创业融资贷款等主要渠道筹措资金;然后办理工商登记,到工商局办理相关审批手续,获取企业营业执照;再到税务部门办理税务登记及银行开户等相关手续;拟定企业营业计划书,完成企业营业前的整理和筹备工作,并形成书面材料;二是企业经营阶段创业项目的具体运作,包括业务运行、企业管理等内容,在创业实施过程中教师还可组织进行创业实践的学生同步开展创业设计大赛,交流、分享创业经验。

(3)创业实践跟踪指导阶段对在第二阶段中创业实践创办并初步经营成功的学生离校后继续为其开展后续的跟踪指导教学。主要集中在大三第六学期(即传统的顶岗实习教学期间)以及企业经营阶段,进行创业跟踪指导工作。跟踪指导的教学内容包括:一是对运营中出现资金周转困难、产销不畅等问题的企业进行经营诊断,帮助其恢复正常或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二是为运营较好的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三是为学生开办的企业提供商机配对等服务,使其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二)创业教育中课内教学应与课外教育有机融合

在创业教育中,课内教学的主要功能包括:1.普及创业实务知识(如法规、政策、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知识);2.训练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心理品质。在此基础上融入创业教育课程,以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新型人才为导向,立足创业与专业相结合,围绕创业要求,积极与创业成功人士、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专门课程,系统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基本的创业技能。而课外教育的主要功能则围绕创业能力的培养而展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创业文化,同时通过举办创业论坛、创业设计与规划竞赛、支持建立创业教育社团等形式多样的课外创业文化活动,促进学生创业群体的沟通和交流。另外,开辟校内外创业基地,解决学生的创业实践的空间问题。如在校内利用现有资源与条件为学生建立创业市场等创业实训基地,或借助行业与地方政府的支持为大学生创业团队规划校外“创业园”等。由此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有机融合,采取弹性学分制度,推行工学结合模式的创业教育,在时机成熟之际,引导学生参与具体的创业项目,体验创业过程,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三)创业教育专业师资应与企业创业人士教学有机融合

在实施创业教育时,师资是决定学生创业素质与能力培养的关键要素,而目前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却不够理想,校内教师缺乏创业实践经验,行业企业专家却又缺乏教学经验,无法满足现实教学需要。因此,在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育方面,我们应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一方面邀请工商、行业企业专家或成功的创业者进入学校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举办创业知识讲座,加强与企业合作,同时通过他们进行创业教育的案例示范教学或研讨,交流创业教育经验,从而影响或带动本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创业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选拔具有创业意识的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业教育专业培训。如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将教师送到行业企业一线去培养锻炼;或制定激励措施,给予本校教师一定的创业实践机会,鼓励教师到创业一线兼职;或支持具有创业潜质的教师从事创业实践活动,熟悉市场运作,提高创业实战能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指导,提高创业教育教学的质量。

会计创业方向篇7

关键词:大数据;企业会计;创新方式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企业的会计信息计算以及相关数据管理等方式正在面临着巨大的变化,是现在企业会计信息管理以及计算等重要的发展挑战。文章主要根据在大数据背景下对于企业会计的改革创新方式等进行详细的研究与探索,针对发展背景与要求作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与此同时认清企业会计创新改革面临的困难,掌握企业会计发展的方向与趋势。

一、大数据背景下企业会计革新发展面临的机遇

1.企业会计在大数据背景下的准确定位

企业会计主要的作用是帮助企业在发展运行过程中更准确的掌握发展的方向与发展的趋势,准确掌握企业财务信息方面的管理与计算,保证企业财务数据的准确。那么在大数据发展的背景下企业会计怎样更好的适应发展的趋势,怎样对会计进行准确的定位是现在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经济多样化的发展形势下,企业数据信息量非常庞大,并且非常复杂,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信息怎样更好的进行准确的定位,财务会计师们怎样适应这样的变化进行会计工作。大数据背景下是需要更好的制定会计行业发展准则,还是在原有发展的准则上进行创新与改革,是不是需要为了更好的适应发展形式将企业会计进行更好的处理,这些都是大数据背景下企业会计面临的问题与发展挑战。

2.企业会计的国家化形式与国家化发展趋势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大数据增长发展形式主要是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网络化发展形式的扩大,这样的发展将全球化发展形式逐渐推进,在全球化发展趋势下很多的企业不仅在各种服务内容上进行完善与创新,更是在数据管理规模上发生很大的变化,由此发展背景下进入大数据发展时代[1]。我国的大数据发展时代主要是因为中国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之后,逐渐将经济向全球推进,与各大洲之间都存在很多经济上的往来,特别是在近几年中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式居高不下,已经成为第一贸易发展的大国,居世界之首。

3.大数据背景下的会计发展形式

在大数据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会计形式逐渐对其计算方面出现的心有余力不足的现象,不仅在会计的真实性以及准确性方面出现很多的漏洞,更是对企业发展形式方面产生迷惑,这已经逐渐成为会计发展最显著的问题之一。其中企业会计发展缺陷主要表现在数据整理过乱、积压情况严重等,还会出现私自设立账簿的现象发生,这样会导致会计掌握的整理等出现虚假的现象发生。

二、大数据背景下企业会计信息发展的新方式

1.财务会计报告发展方式的创新

在企业的会计工作中,企业的财务报告具有重要的作用,企业财务包括是企业在发展数据上以及发展趋势上重要的决策依据,是企业向更好方向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的企业财务报告是企业在从事经营生产之后才能进行编写,财务报告在编写的过程中因为涉及到很多的数据,所以编写过程非常漫长,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年度会计报告大概需要三到四个月才能编写完成,因为时间的问题经常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时效性以及及时性,影响到企业对经济发展形式的判断与发展决策的制定[2]。所以在进行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中经常采用的经营之后的编制方式比较迟缓,特别是在一些大企业经济运行决策中不能及时反映出企业一定时期内的经济运行结果,影响企业未来的经营以及相关经济活动的进行,影响会计信息的传递。在大数据发展的趋势下科学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对于信息的处理方式也在不断的创新变革中,很多的企业也逐渐意识到数据信息整理以及财务会计报告编制创新的重要性,所以逐渐的将信息处理技术进行创新的同时实现财务报告的优化。

2.企业会计信息发展趋势与方向

经过长时间以来的会计发展,企业的财务报告管理制度主要是为了更好的将企业在过去发展的经济活动以及相关事项变成既定的事实,这样能够更好的掌握未来企业发展的方向,因为企业未来发展预测与分析主要依靠的是会计信息的统计,若是会计信息出现不真实或是混乱的现象会严重影响到企业对于未来发展的决策。并且现在会计信息数据对于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需要更加的重视其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在大数据发展的背景下,企业的会计人员需要更好的利用大数据对于信息发展的预测与分析能力,采用适当的措施进行风险的规划,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企业会计。现在的大数据发展背景能够更好的改善企业会计人员的思想以及工作的形式,采用电算化的会计核算形式推动企业会计的发展与创新。在企业的会计核算工程中需要工作人员准确的掌握相关数据信息的计算同时还要对经济发展决策进行适当的分析与阐述,将企业的经济运行信息传递给企业的决策者。重视企业会计信息的掌握与存储,准确的传递给信息使用者,保证企业的会计发展朝着更好的方向变化,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益空间。

三、结束语

信息化互联网形式的发展将企业会计的核算与整理推向了新的发展方向,会计电算化的逐渐盛行不仅提高了企业会计核算的效率,还能保证企业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大数据发展背景下企业会计正在不断的进行创新与变革,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傅红彬,官登水.浅谈大数据背景下企业会计的挑战与机遇[J].时代金融,2015,20:132.

会计创业方向篇8

关键词:工业设计产品设计教学

一、概述工业设计与产品设计的特性

工业设计是一门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介于工科与艺术门类之间的学科,不仅需要了解工业设计的基础,也需要懂得和熟悉视觉传达方面的艺术知识,然后在创造工业造型上要有人文艺术的感觉,简单的说,工业设计师人机交互艺术的创造门类。

产品设计是以生活用品、装饰用品、生产用品等作为主要的设计对象,运用文化、经济、技术、社会等方面的知识,创造出满足用户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的相关产品。产品设计主要是以用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目的是在产品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建立多方面的更高的品质的一门学科。

二、工业设计与产品设计的区别

(一)专业课程上的区别

由于工业设计和产品的学生基础不的同,其专业课程上有一定的不同(表1)。

就课程分析,工业设计与产品设计在基础课程上面基本相同,在基础之后,其差异性开始出现,工业设计更加偏向于结构、机械方面的设计,而产品设计更偏向与外观、造型方面的设计。

(二)就业和深造方向的区别

由于工业设计与产品设计的专业课程上有一定的不同,其就业的方向也会有区别(表2)。

工业设计与产品设计深造方向(表3)。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在平面设计和外观造型设计方面两个专业学生适合从事,而工业设计的学生在机械、结构方面更有竞争力,而产品设计的学生在家具、皮具设计、室内设计方面竞争力更加明显。

(三)授位性质的区别

工业设计的学生大学本科毕业后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而产品设计的学生大学本科毕业后会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三、工业设计与产品设计专业共同教学的优点

(一)提高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美感和感性思维能力

在我国,前期工业设计教育分为艺术类和理工科类两个方向,现在将工科和艺术方向分别叫做工业设计和产品设计。大多数工业设计的学生美术基础和能力相对较弱,但理性思维能力是相对较强的。工业设计与产品设计共同教学可以使两个方向的学生有了更多交流和合作的机会,通过交流和合作让学生发现的不足,有更好的对比和努力的方向。

(二)提高产品设计专业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结构能力

a品设计的学生在美术基础方面相对较强,而在结构和理性思维方面相对较弱,在与工业设计的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提高产品设计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在做外观造型设计时能够考虑到产品的结构,让其设计的产品更符合顾客的需求。

工业设计与产品设计方向共同教学可以使两个不同方向的学生相互弥补其较弱的方面,学生的能力会得到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能力更加全面,更加能够满足现代市场对于工业设计师的要求。

(三)扩宽学生就业方向

工业设计与产品设计所学的的课程的不同,使两个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方向也会有所不同,课程目标是帮助工业设计和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树立造型设计的构成观念,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以及造型和构成的美感把握能力,为今后专业技能在社会中的运用打下良好的基础。工业设计和产品设计共同教学,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对工业设计的学生而言,更好的培养其美感,提高审美的能力,同时将其相对较薄弱的美术基础得到一定的补充,让工科类的学生在产品的外观和造型方面能力有较大的提升,毕业后工业设计的学生也可以从事家具、皮具、外观设计等方面的工作,同时在深造方面可以选择艺术设计相关的专业。同时对于产品设计的学生来说,一定的结构和机械能力,对于外观的设计也有很大的好处,让其设计在产品上能够更好的得到实现,而不是空有其表。在以后就业时机械结构方面也可以涉猎,当然,其美术基础和能力也是有很大的优势。工业设计有了审美和外观,产品设计有了结构,这才是现代工业设计师应该具有基本素质和能力。共同教学对于扩宽学生毕业后就业的好处是十分的明显的。

四、工业设计与产品设计专业共同教学的缺点

(一)专业区分不明确

工业设计和产品设计不仅要求学生需要拥有较强的理性思维能力,而且必须要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与想象力,共同教学对于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其外观和造型设计能力有中和发展的帮助,让学生能力更加全面。但是在这同时,可能会使学生失去其本来的优势,比如对于工业设计的学生而言,开始考虑外观的美感,可能失去其结构的合理性,对于产品设计学生而言,以前在纯外观的设计方面也许会更加具有创造性和想象力,但当他们在外观的基础上加入结构后,在外观的设计上就会有所顾虑,就导致创新很想象能力的下降。由于这样的原因,工业设计学生和艺术方向的学生在做设计时都会有更多的顾虑,其设计的能力会有所下降。工业设计本应该就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体,但当艺术和技术不能够很好地结合时,就会既失去了艺术的美感,又失去了技术的作用。

(二)学生对未来的发展感到迷茫

工业设计与产品设计的共同教学的确能够让学生学到的东西更加的全面,但是全面的同时也可能让学生对于学到了东西不够精通,很多东西都会只是表面上了解或者勉强会使用,并不非常的熟悉和精通。全面的能力,而又没有突出点和优势的能力,可能会让学生觉得什么都可以做,而又什么都不会做的情况,学生会对未来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感到迷茫。

(三)对于教师有更高的要求

在工业设计与产品设计共同教学的情况下,工业设计方面的老师就得拥有更高的素养和个人能力,他们得兼顾工业设计与产品设计的能力,才能够教授两个方向的学生,同时又要让工科和艺术方向的学生在得到全面发展的同时还要有自己的突出点,这对于工业设计专业的老师是非常高的要求的。在现今情况下,还很大的需要改进和进步的空间。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工业设计与产品设计共同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其优点是大于缺点的,只是这样的模式还需要改进和提高,做到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能够拥有自己的优势,真正做到理性与感性的结合,能够适应现代市场对工业设计师素质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煜.产品工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尹定邦.设计学概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3]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会计创业方向篇9

[论文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创意产业”又被译“创造性产业”或“创意经济”,是一种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创意产业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潮流。全球的创意经济每天创造出高达220亿美元的产值,并以5%的速度递增,创意产业的增长速度比传统服务业快2倍,比制造业快4倍,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目前我国各级政府积极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正在建立一批创意产业基地。在此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创意、创新人才的培养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巨大的市场潜力,使得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上升,行业的就业机会也大大增加。 

 创意产业是建立在艺术设计教育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英国学者佛罗里达在《创意阶层》一书中,就强调了创意阶层对于创意产业的极端重要性。他认为,“从根本上看,创意产业的高速发展依靠创意人力资本的大量投入和文化创意阶层的崛起。”从其他国家创意产业发展的经验来看,创意产业的发展、繁荣无不归功于艺术设计创新人才的教育与培养。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是人类智慧的凝聚,古往今来,人类光辉灿烂的思想文化、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无不闪耀着创新的光芒。艺术设计作为一种渗透美学韵律的技术,自然也与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创意产业背景下的艺术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必将成为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命题。 

一、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分析 

设计艺术学理论家尹定邦教授说:“现代设计既不是纯艺术,也不是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而是多种学科高度交叉的综合学科。”艺术设计教育是为培养艺术设计人才服务的,所以艺术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造就具有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只有深刻认识这一点,才能把握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而知识经济社会的核心是创新。在艺术设计领域里,需要大量综合素质佳、创新能力强的艺术设计人才。 

 创意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体现为对创新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毕业生单一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众所周知,艺术设计是系统工程也是社会工程,跨学科、综合化、科技化是其主要特征,它广泛涉及科技、社会、环境等诸多领域,与此同时,艺术设计也是一项高度个人化的创造性劳动,它需要劳动主体充分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所以,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具有艺术知识的同时,还需要了解科学技术、社会人文、艺术理论、传播与管理、计算机技术等相关知识,形成宽广的文化视野和丰富的知识储备,要有意识地培养创新思维,实现对知识储备的高效整合,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创意产业高度发展下艺术设计市场的需要。 

二、艺术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 

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知识培养上应注重知识的综合化、系统化,使学生具有较宽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较深的专业研究能力,成为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在能力培养上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做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内容,它要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将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主线贯彻始终。从专业基础课、专业设计课,到设计实践课,我们都实施以项目课题为中心的创新设计教育模式,重点培养创造性思维,讲授创造方法,营造创造情境,围绕项目课题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进入创造角色,激发创造激情,增长创造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课程体系中开设了“图形创意”课,注重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强化集中教学,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观念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市场竞争能力。 

2.增设实践课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艺术设计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学生真正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必须重视实践环节的落实和创作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化建设活动,广泛地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不仅有益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更能够为社会的经济、文化建设做出一份应有的贡献。目前,我们重视实践教学,在校内建立十多个工作室,艺术设计专业以技能实践为主,采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并行设置的方式,使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成为教学的两条主线,力求互相交融、相互印证,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成功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去;在校外与多个企业建立实践基地,开设以专业考察、见习、实习一条龙的市场实践课程,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交替渗透,使学生贴近专业、贴近市场、贴近社会,增强实战能力,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3.实现教师的双重身份。缺乏高素质、有实践经验的教学队伍是目前制约高校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主要因素。我们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改革:采用以老带新传授经验,鼓励、选派青年教师参加相关培训、参与艺术设计实践等方式,加强对现有教师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聘请合作企业中优秀的一线设计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客座教授,负责教授如广告设计、印刷工艺、工程预算、材料加工工艺等专业课程。这种“双轨制”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技师精湛的技艺,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技艺的积极性,还能为学生提供实现学习与工作心理角色转换的良好环境,这些都是培养社会急需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必要途径。 

 4.打破传统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走出校门广泛开展实践调研。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对设计项目的各个环节开展实际的调研与实践。经常带领学生到企业或市场中去搜集第一手资料,如到大型超市、产品生产与加工的车间或工程施工现场等地进行现场授课、设计分析以及市场预测判断。总之,要让学生在实践的一线摸爬滚打,亲身参与实际设计、开发的全过程,从中得到锻炼,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实现了由课堂向职业场所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实现“零距离”就业。经过两年多的反复模拟训练,许多学生在顶岗实习中获得相关领域设计专家的肯定和好评。 

 5.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学校和企业互惠互利、合作双赢的机制。与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是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甚至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学校应鼓励师生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参与企业实践活动,为企业提供有偿的技术服务,以提高教师和学生自身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进而改变艺术设计专业纸上谈兵搞科研的现状。当然,这一切的实现都有赖于学校、企业能够为艺术设计专业的社会实践与科学研究创造一体化的教学创造,提供政策上的优惠。通过这种机制所取得的成果,也必将惠及学校和企业自身。 

三、激发艺术设计创新型人才的创造性思维 

艺术设计产业是创意产业的重要领域之一。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艺术设计教育必须以更积极的心态努力适应、分析市场的需求走向,追求造物的专业化,认真揣摩、分析使用者的接受心理和审美发展的流行趋势。因此,艺术设计教育必须从造型的“程式化”教育向设计的“创造性思维”方向发展,并在教学中有效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艺术设计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绝对不能只是教技法,而是应该使学生学会思考,能够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抓住这个核心,就可大大扩展学生设计思维的创造空间,也能极大限度地开拓学生的大脑资源,使之能应用于设计之中去。具体方法如下: 

 1.兴趣是动力源。常言道:“兴趣是天才”“兴趣是智力之母”,实际确是如此。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学生如果没有学习兴趣,就没有创新的自觉性,就不可能迸发出智慧和灵感的火花,也就无从挖掘潜能设计出好的作品来。所以,在教学中必须把兴趣视为设计的创造原动力,必须从设计独特的问题开始,以“疑”激趣,调动思维进入到创造性设计的“角色”之中,把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开发有机地统一起来。打破了重双基轻智力、重技能轻创造师傅带徒弟式的教学模式。 

 2.开启多样思维。发散思维就是从一点出发向知识网络空间发出一束射线,打通与多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最终殊途同归到达思维的预设目标。它包含横向思维、纵向思维等多向思维。求异思维具有偶然性、独特性、多向性、变通性、流畅性的特点,即思考问题时注重多思路、多方式,解决问题时注重多途径、多方案。这就需要教师能够针对同一问题,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层次不断地扩展、延伸,逆向深入,采用转化、变换、迁移、构造、变形、组合、分解等手法来开启设计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锻炼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能力,最终实现学生设计水平的提高。 

 3.激发思维潜力。心理学家指出,想象是在过去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在语言的调节下,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分为再现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三种。而创造性又是抽象思维与想象活动的协同作用的产物。因此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此外,根据科学研究显示:人脑90%的潜在力还没有被挖掘出来,大脑皮层的利用率只有1/5,而大学生又正处于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急剧发展和形成的阶段。故此,艺术设计教学必须积极地去开掘头脑中的潜在能力,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丰富联想、想象,借此来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会计创业方向篇10

摘要:本文将创新平台的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相结合,提倡“以问题为导向”,突破细分学科的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跨专业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素养,提升实践创新能力。在江南大学开放创新设计院的平台基础上,开展面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平台实践课程,将研究生课程教学、实践培养、校企合作、校外导师指导串联在一起。课程涉及课题大部分为校企合作项目,学生可以突破自身R捣较虻南拗瞥浞植斡胝个设计流程。

关键词:专业实践创新平台研究生培养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要引导大学加强基础研究和追求学术卓越,组建跨学科、综合交叉的科研团队,形成一批优势学科集群和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建立创新能力评估基础上的绩效拨款制度,系统提升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研发三位一体创新水平。

2010年教育部决定批准64所高等学校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工业设计工程专业作为改革试点专业之一,在课程体系、知识结构、专业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与革新:一是调整培养目标,突出专业硕士学位特色;二是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建立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三是促进国际项目合作,提升学生参与度和国际化交流水平;四是改革学位论文评价体系,注重校外导师的实践性质。

基地合作模式为研究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和实践体验,在学生培养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实践中也表现出了一些不足。一是研究生培养的课程学习和研究实践断层[1]。基地合作模式中所需的实践知识与研究生课程中学习的知识不能够很好地匹配,学生所学无法及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验证。二是实习基地的情景作用不够。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角色仍是学生,仅仅将学习场地由学校变化到基地,缺少以工作者的身份参与项目的情景体验,在提高学生社会化水平方面仍显不足。三是双导师指导效果不佳。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有学术性导师和社会实践导师两类,之所以实行双导师制是为了实现理论、实践的相互促进,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相互转化[2]。但目前在研究生实际培养过程中,导师仍然以校内为主,虽然聘请了许多行业内专家作为校外导师,但因学生课程设置及校外导师的工作安排不能很好地结合,导致校外导师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上没有着力点,专业硕士的“双导师”制度成为形式化的流程。

二、创新平台的实践能力培养经验

实践教学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要提供和保障开展实践的条件,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3]。

(一)创新平台的功能建设与实践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要形式是高校、行业产业、地方政府进行深入融合,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2012年江南大学与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合作成立江南大学开放创新设计研究院,研究院功能定位于服务本土品牌家电、物联网终端产品开发、信息和公共服务、医疗健康、家具环境等相关领域。着力开展技术研发、企业孵化、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和人才培养,主推城市及重要产业发展,为企业定义产品,为社会团队包括政府的服务创新提供新的创新思路,将研究院建设成以社会、经济和民生热点问题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研发实体,长三角区域创新设计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开放创新设计研究院利用江南大学的学科优势、社会影响和国际化水平,引领创新人文设计思想,强调以定义产品和服务为目标,构建开放协同的国际化创新设计平台。

如图1所示,研究院的主要功能分为三部分:一是在学生教学实验改革的探索中,作为学生重要的实践基地之一,实践基地不是实习场所,而是重要的教学场所,包括开展专业学院研究生平台实践课程,邀请行业内专家、国际学者举办工作坊及讲座。其中,实践课程的优秀团队在课程结束后可作为创新创业团队入驻研究院进一步完成成果转化,学术交流活动不仅面向学校师生,而且向社会大众开放,践行设计教育普及历年。二是作为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协同创新平台,优先支持有意向创业的学生团队入驻,不仅提供优惠的进驻政策,而且为公司产品落地、注册等提供帮助;三是与品牌企业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促进校企合作,同时与学生实践互为补充;四是作为学院国际合作的衍生与设计教育在社会中的普及。

经过五年的摸索,研究院形成了完整的办公化管理制度及研究生实践教学模式,要求导师对学生进行常态化管理,考核到岗时间、进行项目汇报。此外,已扶持三家由我院在校学生创立的公司顺利注册,另有两家由已毕业硕士研究生创立的企业入驻基地。

(二)基于平台的学生实践课程设置

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使得各职业领域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分工更加细致,人才的交叉流动性越来越强,以学科为界限划分人才培养类型已经很难适应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跨学科交叉型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

从课程设置的角度看,以问题为导向的联动课程体系是指围绕具体设计实践展开的,以课题性质、课题内容、课题维度为主要目标与线索,贯穿于整个学期的有机课程系统,其有助于将授课式教学转化为探讨性教学[4]。

以问题为导向意味着专业课程框架不是简单地增加不同类型的设计知识与方法,而是强调围绕不同的问题情境进行课程框架的重组[5]。以开放创新设计研究院为例,2013年起,为配合专业硕士学位课程建设,基地作为实践平台开展横向课题实践课程,截至目前已开展4年,完成课题46项,课程组织结构如下图所示。课题大部分为校企合作项目,项目团队既可以在专业内进行,又可以跨专业交叉合作。该实践课程既作为实践环节的一部分,又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必修课程持续一学期,课程结束后学生将修得相应的学分,课程教师累计对应的工作量。在课题来源方面,主要由各专业的年轻教师根据其校企合作的横向项目抛出课题,引导学生思考、应对科技创业、弱势群体、健康养老、环境问题或文化生存等社会命题挑战,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活力、适应未来的能力及应负有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开展课题双选会,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有意向的课题中,教师根据项目背景调整专业学生的构成。虽然作为研究生课程,学期末需要对学生进行评分考核,但往往项目团队会持续整个项目周期,学生可以突破自身专业方向的限制充分参与整个设计流程,也有利于青年教师整合更多学生资源。

课程成果也是基于创新平台的特色尝试,每年结合平台的开放日活动,邀请无锡中小企业家、学校各学院老师参加。项目团队会对立项背景、设计流程、最终成果作汇报展示,增进校企之间的相互了解,也有利于促成更多的项目合作。通过与外部资源的交流开放,为学生课程问题提供更多的协助支持,教学团队积累更多的跨学科知识。

跨学科研究组织是以“问题为导向”,横跨多门学科,承担综合性、复杂性的重大项目而建立起来的进行科学研究的组织。协同创新是各个创新要素的整合及创新资源在系统内的无障碍流动,它是以知识增值为核心,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教育部门为创新主体的价值创造过程[6]。在实现专业硕士的改革方面,该模式反映了世界范围内学术和企业界同时发生的“从学科细分到以问题为导向的协同创新”的重要趋势。整个研究院作为专业硕士培养基地,以社会、经济或产业热点问题为方向,以项目为单位组织交叉团队;利用国家工业设计园提供的有利平台,引入并充分利用企业、社会和国际资源,真正做到教育有实践基础、实际项目有科研的产学研结合。

(三)提高校外专家参与研究生培养的措施

高校作为企业导师遴选工作的主体,采用了多种选聘途径如校内导师推荐、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推荐、校外人员自荐、面向社会招聘等形式[7],聚集了一批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一定的基本理论水平的企业导师、业内专家,而且相当多的校外导师是有很高的参与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热情和意愿的。

目前,大多数高校现行“双导师制”的模式是由一名校内导师和一名校外导师共同指导一名学生,但由于种种原因,校外导师的参与环节有限,不能充分地发挥其专业知识、进行实践指导。创新平台的建设可为校外导师的介入指导提供着力点,帮助校外导师走出形式化的模式。由于很多课题都是来自企业、社会或政府机构的合作项目,通过平台实践课题研究和组建项目团队,可推行基于项目的以小组为形式的指导方式,邀请多方面的专家或技术人员参与进来提供支持,打破原来一对一的模式。在最近的实践课程中,有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联合指导研究团队的,也有校外导师独立指导的。对于学生而言,可以接触不同类型、专业背景的校外导师;对于校外导师,可一次指导多个学生且有实践课题为导向,强化教学效果。

此外,基于创新平台的资源整合功能,研究院邀请校外导师、国际专家顾问开展面向师生及社会大众的工作坊、讲座等学术交流活动。活动主题不仅包含当前设计领域前沿,而且涉及商业模式、物联网、大数据、健康医疗等各学科热点问题。在2016年组织的“以人为本的医疗健康设计”工作坊中,就有来自香港理工大学、飞利浦上海设计中心、中智物联网、无锡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等单位的指导老师共同指导或参与答辩。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学术活动,使得校外导师有更多机会、更多途径参与学生的教学指导。在加强校外导师与学生多元互动的基础上,加入更多的社会元素及跨学科知识,多方位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三、结语

基于创新实验平台的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培养,通过“以问题为导向”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破细分学科的传统教学模式,组建跨专业、跨学科的科研团队,是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之路上的探索与创新,也是世界范围内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共同趋势。高等教育作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释放高校办学活力是高校的前进方向和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张永泽,刘晓光,董维春.专业学位研究生基于项目的校企协同培养模式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6):154-161.

[2]赵岩,徐平.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改革与创新[J].F代教育管理,2012(9):115-118.

[3]诸葛亚寒.教育部: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n].中国青年报,2015-06-03.

[4]曾真.以课题为导向的数字媒体设计联动课程体系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6(19):118-119.

[5]张凌浩,曹鸣.产品设计核心课程的再定位:从方法导向到问题导向[J].装饰,2016(7):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