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总结归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47:39

初中物理总结归纳篇1

归纳总结复习方法是在教师熟练掌握教学大纲要求及教材中每个知识点的前提下,根据教材的线索和各个知识点的难易及它们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将相关知识点整理完整,形成有序的知识体系,从而使学生全面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形成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初中物理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多且比较分散,如果仅仅依靠教师在有限的时间讲解和学生看教材,知识点很容易分散且掌握不牢,更不能灵活运用。归纳总结复习方法能有助于学生了解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从整体结构掌握知识,更深刻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形成整体的知识体系,用于实际学习中,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归纳总结复习方法实用于初中学生生理思维发展的特点,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多数学生阅读能力差,不会看教材,只求过程,不注意知识中所包涵的物理理论。归纳总结复习方法能引导学生认真钻研教材,找出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各部分知识点按一定规律重新梳理,完整地系统化。归纳总结复习方法还能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弄懂哪些知识是必须掌握的,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归纳总结复习方法首先必须解决一个问题,即归纳的知识范围应该有多大和怎样才能使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归纳范围要小些;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归纳范围要大些。相对独立的知识,整体包括的内容少些;相互联系的知识整体包括的内容多些。针对初中物理教学大纲要求及教材的编写特点,在归纳复习中我们选择按教材的编排体系以各章为主进行复习。

下面以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运用为例,谈谈该方法在复习中的运用:

(1)集中通读,全面掌握

教师首先向学生提供全章的知识框架,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参照课堂笔记和习题所包含的内容,对学生的知识有一个全新的了解。对于有些内容需要补充时,可采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也可让学生独立编写知识要点,交给教师审阅,编写合理完整的学生可以让上讲台讲解或互相交流,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向别人讲述的过程又是自己获得知识,增强能力的过程。

教师也可采用设问,把一章或一节的各知识点系统地编写成若干知识问题,在较短的时间内看哪位学生回答得正确;提问时可采用抽签等多种方式进行,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成绩好的与差的学生回答问题同时兼顾进行,鼓励或加分应有所不同,这样可以调动差生的学习积极性,以鼓励差生积极参与和鼓励好生帮助差生学习。也可将学生按不同的知识层次编排学习小组,互相展开竞赛,从而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快乐中获得知识。

(2)编写提纲,整体记忆

教师在学生归纳复习的基础上,自己应编写一套相应知识的完整体系,打印后,学生人手一份,对照自己所编体系,找出不足,提高编排体系的能力。为方便学生记忆,减少记忆理解难度,可将知识体系中的内容写成填空题、简答题等形式,并规定每节课所要完成的内容,化整为零,让同桌互相提问。指导学生意义记忆和机械识记并用,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每章节复习后,再要求学生对相应的习题作答,教师批改后,进行相应的总结评估,力求人人过关,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师生在复习中节约时间,减少盲目性,提高复习效果。

(3)查漏补缺,避免混淆

归纳体系中没有包括的知识(如阅读材料)要单独列出,并指导学生理解或掌握所运用了哪些物理知识。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要专门讲解,再作记忆。

(4)出题精炼,促进掌握

初中物理总结归纳篇2

关键词:《归纳推理》教学设计归纳推理概念归纳推理方法

一、教材依据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选修1―2第三章推理与证明§1.归纳与类比1.1归纳推理

二、设计思路

通过教材及课外实例中推理过程的分析、理解,使学生初步认识和掌握归纳推理的思维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解题应用,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善于归纳推理,合情猜想结论的良好思维习惯。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归纳推理的思维过程,并能进行简单的归纳推理应用。

2.培养学生“观察规律―猜想结论―检验证明”的归纳推理能力。

3.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养成主动运用归纳推理思维的意识和习惯。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和应用数学的良好品质,逐步形成发现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利用归纳推理的思维方法解决具体数学题目及相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

(一)通过实例引入归纳推理概念。

例1.观察下列各式,写出运算结果。

教师讲评:上述两例趣味性强,充分体现了归纳思维实质,顺利导入本节新课。

(二)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归纳思维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步骤。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例题:(1)哥德巴赫猜想;(2)欧拉公式;(3)数列通项公式。

通过以上三个实例的学习理解,使学生对归纳推理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结合教材内容初步得出归纳推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观察规律―猜想结果―检验论证”的方法步骤。

3.教师总结归纳推理概念。

归纳推理是根据一类事物中部分事物具有某种属性,推断该类事物中所有事物都具有这种属性的一种推理形式,它是由局部到整体、个别到一般的一种思维方式。

(三)知识应用,解题训练。

例3.将正奇数按下面表格中的数字呈现的规律填入各方格中,则数字55位于第几行第几列?

解析:观察表格中数字排列规律,每行4个正奇数,奇数行第1列空缺且从左往右排列,偶数行第5列空缺且从右往左排列。

由于55=2×28-1,即55是第28个正奇数,又28=4×7,由此可知:55位于第7行第5列。

评注:本题由已知表格观察归纳排列规律,从而确定数字55的位置。

例4.观察下列等式:

①cos2α=2cosα-1;

②cos4α=8cosα-8cosα+1;

③cos6α=32cosα-48cosα+18cosα-1;

④cos8α=128cosα-256cosα+160cosα-32cosα+1;

⑤cos10α=mcosα-1280cosα+1120cosα+ncosα+pcosα-1。

可以推测:m-n+p=?摇?摇?摇?摇?摇.[2010年,福建卷(文)]

解析:通过观察各等式,可以得出3条规律:

(1)每个等式首项系数规律:第n个等式首项系数为2(n∈n),则m=2=2=512;

(2)每个等式右边各系数之和为恒为常数1,则对于等式⑤有m-1280+1120+n+p-1=1,即n+p=-350;

(3)取角α的特殊值带入等式⑤,如取α=60°,则有

cos600°=-+++-1,化简整理得

n+4p=-200.联立方程组,得

n+p=-350,n+4p=-200,解得:n=-400,p=50.

故:m-n+p=512+400+50=962.

评注:本题通过所给各等式,观察归纳内在规律,分别求出m,n,p的值,从而使所求问题顺利解决。

通过以上两个例题学习,可以对学生进行“观察所给条件,发现内在规律,合理猜想结论”的归纳思维训练,使学生学会发现客观规律,猜想数学结果的思维方法,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热爱数学,钻研数学,探讨知识形成过程”的积极性,这也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

(四)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推理”的主要特点。

1.归纳推理是依据特殊现象推断一般现象的思维过程;

2.利用归纳推理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是正确的,只有经过检验论证才能判断真假;

3.归纳推理是认识新规律,发现新知识,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基础。

(五)本节小结。

1.初步掌握归纳推理思维方法,能用归纳推理方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体会和认识到归纳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六、教学反思

1.激发学习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前提,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问题,既使学生初步掌握归纳推理的方法步骤,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这是数学教学的最高境界。

2.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推理,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初中物理总结归纳篇3

总结是根据教材的线索和各个知识点的难易及它们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将相关知识点整理完整,形成有序的知识体系,从而使学生全面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形成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初中物理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多且比较分散,如果仅仅依靠教师在有限的时间讲解和学生看教材,知识点很容易分散且掌握不牢,更不能灵活运用。归纳总结复习方法能有助于学生了解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从整体结构掌握知识,更深刻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形成整体的知识体系,用于实际学习中,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归纳总结复习方法实用于初中学生生理思维发展的特点,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多数学生阅读能力差,不会看教材,只求过程,不注意知识中所包涵的物理理论。归纳总结复习方法能引导学生认真钻研教材,找出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各部分知识点按一定规律重新梳理,完整地系统化。归纳总结复习方法还能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弄懂哪些知识是必须掌握的,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归纳总结复习方法首先必须解决一个问题,即归纳的知识范围应该有多大和怎样才能使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归纳范围要小些;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归纳范围要大些。相对独立的知识,整体包括的内容少些;相互联系的知识整体包括的内容多些。针对初中物理教学大纲要求及教材的编写特点,在归纳复习中我们选择按教材的编排体系以各章为主进行复习。

下面以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运用为例,谈谈该方法在复习中的运用:

(1)集中通读,全面掌握

教师首先向学生提供全章的知识框架,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参照课堂笔记和习题所包含的内容,对学生的知识有一个全新的了解。对于有些内容需要补充时,可采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也可让学生独立编写知识要点,交给教师审阅,编写合理完整的学生可以让上讲台讲解或互相交流,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向别人讲述的过程又是自己获得知识,增强能力的过程。

教师也可采用设问,把一章或一节的各知识点系统地编写成若干知识问题,在较短的时间内看哪位学生回答得正确;提问时可采用抽签等多种方式进行,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成绩好的与差的学生回答问题同时兼顾进行,鼓励或加分应有所不同,这样可以调动差生的学习积极性,以鼓励差生积极参与和鼓励好生帮助差生学习。也可将学生按不同的知识层次编排学习小组,互相展开竞赛,从而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快乐中获得知识。

(2)编写提纲,整体记忆

教师在学生归纳复习的基础上,自己应编写一套相应知识的完整体系,打印后,学生人手一份,对照自己所编体系,找出不足,提高编排体系的能力。为方便学生记忆,减少记忆理解难度,可将知识体系中的内容写成填空题、简答题等形式,并规定每节课所要完成的内容,化整为零,让同桌互相提问。指导学生意义记忆和机械识记并用,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每章节复习后,再要求学生对相应的习题作答,教师批改后,进行相应的总结评估,力求人人过关,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师生在复习中节约时间,减少盲目性,提高复习效果。

(3)查漏补缺,避免混淆

归纳体系中没有包括的知识(如阅读材料)要单独列出,并指导学生理解或掌握所运用了哪些物理知识。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要专门讲解,再作记忆。

(4)出题精炼,促进掌握

初中物理总结归纳篇4

关键词:渗透方法教育;初中物理教学;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303-02

前言:在我国传统的物理教学当中,一直存在着重视知识而忽略教学方法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得不到系统的学习,同时本身的自主学习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对以后的学习帮助较小,在目前教育体制的改革下,通过相应科学方法的渗透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发展。

1.初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1.1观察法。作为最直接最基础的物理教学方法,观察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主要包括对比观察法、有意观察法和归纳观察法。由于初中物理教学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内容,所以说,观察法贯穿于物理学习的各个阶段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各个方面物理知识的引导观察,使学生发现其中的不同之处,同时在原有物理知识的理解基础上,对差异现象的产生原因进行探究,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逻辑观察能力,对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另外,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观察法需要注意根据学生观察能力的实际情况来对具体的教学活动进行安排,一般情况下,学生的观察能力主要体现在观察的目的性、观察的感知性、观察的关注性、观察的关联性以及观察的创造性,在对这些方面进行实际的分析之后,才能结合初中学生观察水平的现状和所要学习知识的主要内容,进行下一步的教学安排。

1.2实验法。实验法是初中物理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物理是一门偏重实验的学科,只有在不断的实验当中,才能对所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一般难情况下,这样的实验方法主要包括间接测量法,主要运用到声音的产生原理、平面成像规律研究和响度振幅关系研究当中,另外是实验推理法,主要运用到牛顿第一规律的研究和声音传播介质的研究上;控制变量法主要运用到密度概念、压强概念、速度概念和电阻概念的研究当中;最后是实验归纳法,主要运用到二力平衡条件、扛杆原理、光的折射定律和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研究上。

2.下面对实验归纳法和理想化方法进行具体说明

2.1实验归纳法。实验归纳法主要指的是在经过对所要学习内容的大量观察研究和实验的基础上,获得相应的资料,然后根据这样的资料来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以此来寻找出其中的实验规律,得到相应的结论。一般情况下,这种实验归纳的主要特点是实验在前,归纳在后,归纳是在相关物理实验的研究下才能进行的,主要应用在重要概念的引入和物理规律的成立上面,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对实验目标进行明确,其次是对实验步骤进行确定,最后是做好全面的记录和观察,在这样的基础上,来能得到有效而准确的信息资料,以此来对物理规律进行研究。比如说在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研究的时候,就可以采用实验归纳法来对成像规律进行研究和总结。首先是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观察,学生发现在利用放大镜看书的时候,文字呈现出放大的现象,但是从放大镜中看远处的物理却变小了,由这样的观察可以引发出相应的问题,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与物体的位置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通过这样的问题和假设,就可以进行相应的实验研究,在对实验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将物距分为三个区域,然后在这样三个物距当中,分别进行实验和观察,得出不同物距下像的正倒情况、像的大小、像距、想的虚实情况和成像物体的实际位置,通过相应的实验,可以对其中的数据进行记录和观察,根据这样的数据,就可以引导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研究,以此得出相关的结论。

2.2理想法。理想法也可以被称为推理法,针对物理教学的主要特点,由于物理学习的许多变量不能符合实际情况,所以说这种方法比较适用。理想法其实是一种科学抽象方法,在进行物理学习的过程中,根据相应实验或者问题的实际需要,为了突出研究对象的本质,对其中的部分条件进行排除,以便在理想化的条件下进行实验,从而创作出相应的物理实验模型,并且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记录,来对研究对象的本质或者规律进行探究。在初中物理的实验研究当中,这样的理想化方法比较常用,最常见的是对牛顿第一定律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将其中的摩擦力进行忽略,以此来对其中的物体运动规律进行研究。比如说,教师可以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来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教师用手推小车,手离开,而小车没有停止运动,从这样的现象中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引导,也就是说在物体不受力也能持续运动,并且得出摩擦力越小,小车的滑动距离越长的假设,最后进行理想化推理,教师准备三块摩擦力不同的平面,然后在同样的力度上来使小车在平面上进行滑动,根据滑动的实际情况,猜测如果处于没有摩擦力的情况下,小车将会不停的运动下去。通过这样的理想化实验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透过物体的运动现象,来对物体本质进行认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物理研究意识。

结束语: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当中,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所以需要在相应物理知识的基础学习上,进行渗透方法教育,使基础理论知识与相应的实验结果相互结合,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才能够对物理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有效的提高课堂效果,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潘桂珍.初探初中物理探究教w中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J].科教文汇,2013(24):153-154.

初中物理总结归纳篇5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归纳法应用

巴甫洛夫认为:“重要的是科学方法,科学是思想的总结,认识一个科学家的方法远比认识他的成果价值要大。”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提高素质,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科学方法的培养。在指导学生研究物理现象、概念或规律时,有意识地尝试运用相应的科学方法去认识和理解,不仅会大大提高学生对这些物理现象、概念或规律的认识和理解能力,而且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习惯,帮助学生提高科学素质会大有裨益,从而达到促进学生知识学习、培养能力和提高科学素质的目的。

在科学研究中,归纳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归纳法,又称归纳推理,是由一系列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的推理方法。是由已知真的前提,引出可能真的结论。归纳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很多应用。我就自己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归纳法谈谈一些体会。

一、运用归纳法形成物理概念、获得物理规律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学生会遇到一系列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定量的实例或实验数据,即获得丰富的感性植被或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所获信息进行分析地,找出不同现象(实例或实验数据)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从中归纳抽象出物理概念或物理规律。例如:为了使学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如下体验。动手让一张纸、一杯水或一个笔套发出声音,让发声的音叉与面颊接触,使学生的面颊感受到有敲击感,让发声的音叉与自由悬挂的乒乓球接触,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得摆动起来,还有如击鼓使鼓面上的小纸屑跳动等其他一些实验,引导学生对不同的实验进行分析,即当听到声音时,虽然发声的物体不同,但有共同的特点,即这些发声的物体都发生了振动。从而归纳概括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结论。

又如: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为能让学生经过探究准确得出的杠杆平衡条件,在探究活动中设计了至少三次实验:(1)杠杆调节在水平位置平衡(支点在中间),在两侧挂钩码;(2)杠杆调节在水平位置平衡(支点在中间),一侧挂钩码,另一侧用弹簧测力计(测力计与杠杆垂直);(3)在(2)的基础上改变测力计的与杠杆之间的夹角。然后对实验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得到杠杆平衡条件。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再如力的作用效果,力能产生哪些效果,经过大量实验和生活、生产中的一些事实,归纳出力的作用效果有两种,一是使物体产生形变,一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在验证导体的电阻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时候,经过多次的实验我们得出了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材料、横截面积、温度有关,也是将实验的结论整理到一起后归纳总结得出的。可以说,每一个物理概念、规律的获得都离不开归纳法。每一个物理问题的探究过程都必须用到,所以在物理的学习过程中要学会探究,学会归纳,不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运用归纳法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进行归类

在物理的学习过程中,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和物理现象很多,学生往往对众多的概念、规律或现象易混淆,学生的理解、接受很困难。这时候我们要善于思考知识之间的联系,包括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俗语,都有一定的科学根据。

例如:生活中,形容男同学唱歌像老黄牛,女同学上课回答问题像蚊子叫。让同学们思考有没有依据,或者有没有共性,讨论得出男同学和老黄牛的声音响度大、音调低的共性,女同学的声音和蚊子叫声响度小、音调低的共性。

又如:在学习物态变化时,尤其是学生对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难以识别。其实,可以试着找找一些现象的共性,霜、雪和冰花有什么共性?都可以组词成霜花、雪花和冰花,都是白色颗粒状固体状态,都是水蒸气直接升华而成。雾、露和“白气”有什么共性?都可以组词成雾水、露水(或露珠),说明都是液态的小水珠,都是水蒸气液化而成的。雹和冰是不分家的,通常说冰雹,它们的形成过程是相同的。所以说生活语言往往也有一定的科学依据,这样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还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掌握规律。

再如:在学生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学生很难理解并掌握该规律,是透镜学习中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针对性地提出适当的问题:(1)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在哪里?成放大像与缩小像的分界点在哪里?(2)成实像时,有几种性质的像?像随物距的变化情况怎样?(3)成虚像时,像随物距的变化情况怎样?结合实验得出的结论及时进行讨论归纳,得出:(1)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在焦点处,放大像与缩小像的分界点在二倍焦距处,即“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2)成实像时有三种性质的像,即u>2f时、u=2f时、2f>u>f时三种情况。且成实像时,物距变小,像距会变大,像也会变大,即“物近像远像变大”。(3)成虚像时,物距变小,像距会变小,像也会变小,即“物近像近像变小”。同时不管成什么性质的像,像距和像的大小的变化时一致的。实际在第(2)点中还有个难点是成三种性质的像时,像的放大在与缩小情况如何?像在哪里?针对这一问题,我跟学生打了一个比方,也是知识的一种迁移,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都知道《乡愁》这首诗,其中一句诗句“你在里头,我在外头”,凸透镜成实像时也是这样“物在外头(即u>2f时),像在里头(即2f>v>f)”“物在里头(即2f>u>f时),像在外头(即v>2f)”。而且这时候继续打比方说:哪里的世界最精彩?一首歌里唱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因为外面的世界很大,在成实像时,像和物的大小比较可以看在外头还是里头,外头的总比里头的大。学生自己比较立即得出结论。以后还便于理解记忆。

又如对于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问题的学习时,就引导学生注意理解,在学习“速度”时,在学生知道可用“路程相等时比较所用的时间”;“时间相等时比较路程”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基础上,讨论:当两个运动的物体所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都不相等时就采用比值的方法,将其中的一个物理量转化为等量(单位时间),再来比较另外的量(路程)大小,从而得出结论。当学生学习压强时再一次遇到同样的问题,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回顾思考解决速度问题的方法解决压力作用效果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凡是此类问题都可以:用其中一个物理量B除以另一个物理量a的方法进行定义。得到“单位‘物理量a’的‘物理量B’”。

三、运用归纳法对同一类题进行分类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为了使学生能在评价中取得理想的学业成绩,有些家长和教师要求学生加大练习量,这样就使得学生做了大量的习题,而所做的习题中绝大多数是同类的题,有时一个题目做错了,造成一类错题。我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引导学生对所做的题进行归纳分类,对每类题进行分析,总结出解题方法,促进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例如,力学中关于利用“一定一动”滑轮组竖直提升重物的一类题,这类题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不计机械重和摩擦的情况(即理想化情况);二是实际情况;三是不计绳重和摩擦的情况,言下之意没有忽略动滑轮的重(给它一个称呼叫:半理想化情况)。学生的主要问题也就在第三种情况。首先这三种情况下,s=nh,η=w/w=Gh/Fs=Gh/Fnh=G/nF都是成立的。不同的是:理想化情况G=nF,所以η=100,且w=w,w=0;实际情况下,由于有机械重和摩擦存在,额外功必然存在,所以η<100,求解时带入实际数据求解即可;而第三种情况下比较难以理解些,首先要知道条件不计绳重和摩擦,动滑轮的重是没有忽略的,则nF=G+G,且额外功的产生原因只来源于动滑轮重,所以w=Gh。基于这些,机械效率还可以进一步表达成η=G/(G+G)。对于各种情况了解清楚了,以后解这类题时首先看清题中的条件,分清是哪一类情况,也就不存在难以解答了。

再如,电学中的各类比值问题,这类题通常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电流大小相同(如串联),二是电压大小相同(如并联),三是电阻不变(如同一电阻)。如果三种情况又是纯电阻电路,即电流所做的功全部转化为内能(Q=w),若通电时间也相同,则三种情况下的规律很显而易见。当电流相同时,Q/Q=w/w=p/p=U/U=R/R。决定Q、w、p、U的根本因素是电阻的大小,其中就有串联电路的分压原理,也可以这样说,满足了条件后,这些量都跟电阻成正比。当电压相同时,Q/Q=w/w=p/p=i/i=R/R。同样道理,只要条件满足,这些量都跟电阻成反比,其中有并联电路的分流原理,即欧姆定律中的电流跟电压的关系。所以在电流或者电压一定时,找出电阻大小关系是很重要的,因为电阻大小决定了其他量的大小关系。当电阻不变时,Q/Q=w/w=p/p=(i/i)=(U/U)。这时,Q、w、p与i、U成正比,其中也能看出i与U成正比,即欧姆定律中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所以,对于电学中的这类题,一定也是分清题意,找出各种情况下的相同因素和决定性因素,各种同类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莘莘学子对它倾注了满腔的热情。但往往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有的学生由于没有了解物理学科所特有的知识系统,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会感到知识的零乱和学习的枯燥。这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指导,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概括。这样做,既帮助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又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物理知识的“简单”、“和谐”与“有序”的美,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王较过.物理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初中物理总结归纳篇6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完美的结局则蕴含了成功的精髓,课堂小结作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不仅总结和归纳所学知识,而且启迪新知识,具有承前启后,画龙点睛的作用,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本文总结了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小结的常用方法,以期为提高数学教学水平的目的。

二、课堂小结概述

课堂小结其本质是对一节课或一章课的概括性的说明,时间控制5-10min,既要全面概述本节课内容,又要言简意赅,同时要遵循以下原则:(1)明确目的;(2)言语精炼;(3)启迪性;(4)思想性。

三、开展课堂小结的必要性

1.完善课堂信息

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知识点增加,知识的难点增多,在正常教学结束后,学生接受的信息多而杂,很难做到层次分明、结构条理。在每节课结束的时候,采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文字或图表对本节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是对课堂信息的完善,不仅协助学生理清知识的结构层次,而且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

2.教学效果反馈

通过课堂小结教师不仅可以了解课堂的教学效果,而且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数学教学的课堂小结是教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通过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可以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以便日后的改进;也可以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点和难点,以便再次的讲解和示范,加深印象的同时,提高教学效果。

3.承前启后

初中数学知识前后联系紧密,具有系统性、连贯性,新知识作为旧知识的延续和扩展,新知识的学习需要旧知识作支撑,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学生往往忽略了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师通过课堂小结,在巩固、归纳旧知识的同时,启迪新知识。

四、课堂小结的方法

1.归纳总结法。归纳总结法作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一般是在课堂结束的五到十分钟内,教师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学思想进行总的概括,以图表、阐释、视图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问题,教师再次的授业解惑。归纳总结法,为学生展示了整节课的内容,在突出教学中心的同时,也突出了重点。例如,在证明三角形全等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列举三角形全等的所有证明条件,学生通过选择的方式回答哪些条件可以证明三角形全等,哪些条件不可以;也可以延伸扩展到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全等条件。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系统、全面的学习,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2.延伸拓展法。延伸拓展法具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思维力的作用,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师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通过问答的形式,教师启迪性提问,学生试探性回答的方式,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可以扩展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学生视野。一节完整的课堂,应该以引导性问题开启,以启迪性问题结束,使学生在追逐中进步。例如,在学习有理数时,教师通过提问:大家这节课收获了什么,什么样的数属于有理数。有同学可能回答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再进行深层次的提问:小数是否属于有理数。不断的通过提问,学生温习知识的同时,不断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比较异同法。初中数学中有许多相似的概念,相近的结构,通过比较异同的方法,不仅帮助学生温习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建立异同观念,寻找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别和联系。把新知识和旧知识中的相似概念、原理、结构等放在一起,对比不同概念、结构、原理等之间的差异,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发现不同概念、原理、结构之间的异同,避免混淆,而且可以发现彼此之间的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助于记忆。例如,在学习《认识圆》时,学生容易混淆圆周角和圆心角的概念,教师可以分别列出圆心角和圆周角的概念,进行两者之间的比较,然后利用图示分别在圆中找出圆心角和圆周角,这样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异同就清晰可见,以便于日后的灵活应用。

4.实践法。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课堂小结中,可以预留一定的时间,作为学生实践操作的时间,学生在实践中,对知识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而且可以增加学生学生的乐趣。例如在学习立方体时,可以通过指认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来总结不同立方体的结构特点。在学习对称图形时,可以指认生活中的实物,来总结对称图形的特点。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加深知识,体验快乐,提高教学效果。

5.学生自立法。由学生自己完成课堂小结,教师在上课前,指出由哪位同学完成课堂小结,或者以自荐的形式完成课题小结,这种简单易行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小结,学生还可以发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初中物理总结归纳篇7

关键词:实验教学思维能力学习兴趣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c)-0071-01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针对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富于幻想、求知欲旺盛的心理特点,加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操作思维能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大面积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水平。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认清实验形式,做好实验基础

教师应充分认识各种形式的实验,做好演示和分组实验的基础,具体有以下几点:

(1)精心设计,做好准备。一个好实验,应力求做到目的性强、安排合理、操作简便、效果明显直观、富有启发性。为此要精心设计好实验内容,认真细致的进行准备,正确选用器材,合理安排实验步骤。

(2)操作规范,一丝不苟。教师的动作规范性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操作过程中要力求做到动作敏捷,自如大方、干净利落。如八年级电学实验,初中学生很容易将电表的“+、-”号接反;九年级中天平的使用时,加减砝码时,镊口的凹边应当朝上,待测物和砝码都应放在砝码盘的中央等。教师要先示范再操作,培养学生科学、严谨、一丝不苟的好学风。

(3)表达准确、分析深刻。教师应对实验中各个现象的实质、性质、结果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语言表达力求做到准确、生动、条理简明、符合逻辑、富有启发意义。在实验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更轻松地总结归纳知识的内在规律。

2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现在的物理教学,由于课时计划的限制,出现了多演示,少分组的局面。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有更多手脑并用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但这样就面临一个教学仪器设备配备不足的问题,造成实验困难。因此,我们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学生的现有学习用具、教室里的设施以及一些容易找到的材料自制教具,进行一系列“探索性”实验。

譬如在上“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这节课时,我让学生找一支普通的钢笔,拿掉它的外壳,露出吸墨水的橡胶胆,使用橡胶胆吸入适量的水,然后把这支钢笔放入一杯水中,使其竖直浮在水面上,细心调节橡胶胆里的水量,可使它进行悬浮、上浮、下沉等实验,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物理浮沉的基本条件。除此实验外,就这一支钢笔就可以完成初中物理如惯性、摩擦力等40多个实验。由此可见,让学生都动起手来做实验并不是一件难事。

3在习题课上配上恰当实验,使某些物理现象再现

物理习题,大多是应用物理知识联系实际的问题,但有的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如果结合实验,就会使物理现象再现,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物理就在实际生活当中。如讲到光的初步知识,布置作业时,“有经验的渔民再叉鱼的时候,不把鱼叉对准所看到的鱼的位置,而是对着稍低于所看到的鱼的位置叉去,才能叉到鱼,为什么?”此题必须利用光的折射原理画图解释,难度较大,于是课上就可以结合实际问题做“分币升高了的小实验”。在空的茶杯里放一枚分币,移动杯子,使眼睛刚刚看不到分币,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慢慢的向杯子里倒水,随着水面的升高,就会看到分币了,通过实验,对渔民叉鱼的习题,就不言而喻了。

4重视课外实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生的课外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非凡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比较深刻、牢固。例如,学生看到盲人在过马路时由于看不见红绿灯,易发生危险,因而制作了“盲人红绿灯”。因为盲人看不见灯,但能听到声音,所以用不同的声音代表不同颜色的灯,盲人可听声辨灯,以保证交通安全。课本中“纸盒烧开水、日光灯启辉器中双金属片的自动控制作用、小风轮、电铃、楼梯开关”等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以讲评。

5在实验教学中突出物理方法的教学

物理教学常用的有实验归纳法和实验验证法。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安排这两种方法加强练习。例如,在总电阻教学中,就可进行这两种方法的练习。应用实验归纳法探索电阻串联。首先,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欧姆定律设计一个电路,测定出各个电阻的阻值,然后由学生进行实验,并从实验中归纳出R串=R1+R2的结论。接着,教师根据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和欧姆定律,从理论上加以推导,也得出同样的结果。这样,在获得关于串联总电阻与分电阻关系的同时,学生学习到自己设计电路、总结规律、从理论上论证的初步方法,即实验归纳法。应用实验验证法探究电阻并联。在并联电路的探究中,先由教师从理论上推导出1/R=1/R1+1/R2关系,接着由学生自己设计电路操作实验,然后验证这一关系。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联系电阻与导体截面积的关系对并联作出解释。这样,在获得关于并联电阻知识的同时,学生学习了实验验证法。

6把各种实验进行分组归类,使学生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

在综合复习时,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综合理解,我把各种实验进行归类。因为,各章节的实验内容,基本上无必然的联系。学生所掌握的有关实验方面的知识,往往既多又乱。因此,在总复习中,我将原教材中实验内容的章节次序打乱,重新归类为如下几部分:观察物理现象、基本仪器的使用、基本物理量的测量、验证物理规律等。实验分组归类,是在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用实验的方法,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配合学生的学习的。打破教材中实验内容的章节,重新分组,目的是避免学生套用一种方法和方式学习物理知识,使学生灵活地运用各种仪器、各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知识、新技能。在归类分组实验中,还可以及时补充对比性或综合性强的实验,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多年的物理教学证明,搞好初中物理实验,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加深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作为一名中学物理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克服种种困难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爱好,减少物理学困生,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许国梁.中学物理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2]刘建民.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的思考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1,18(2):85-89.

[3]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初中物理总结归纳篇8

学习语文的方法有多种,而对知识的归纳是不可忽视的一环。下面就重点谈谈如何教会学生学会对知识的归纳。

一、文体知识的归纳:

文体知识的归纳,就是善于把每种文体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条理的整理。初中第三册课本着重学习的是说明文,在学习前,我先向学生粗略介绍说明文的有关知识,让学生初步掌握说明文的知识要领。教学中,能旗帜鲜明的突出这些知识点。但我们的学生往往缺乏的是,在学完后不懂得对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因而脑海中的知识缺乏条理性、系统性。因此,在学完说明文这一文体后,我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进行整理:1、什么是说明文?说明文有哪两种类型?我们所学的课文分别属于哪一种?2、学习说明文应掌握的要点: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说明的语言。就上面的几个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提纲式归纳,然后再结合所学的课文,通过表格的形式进行比较,这样,学生对说明文的认识就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且对这一文体的掌握就比较全面、系统、牢固。又如对小说的学习,因为他们在一、二册也学习过小说这种文体,那么我就要求学生抓住小说的类型、小说的三要素等知识点,把一、二册和本学期所学的小说进行比较、归纳,那么学生对小说的认识就更深刻了。

二、单元知识的归纳:

单元知识的归纳就是对单元教学的内容有重点地进行整理。在单元教学中,对于单元小结这一环我比较重视,即使课时再紧,我都会利用一到两课时来进行单元小结。单元小结就是对一个单元的知识的整理和归纳。这一步工作从初一已经开始实行,每个单元都从下面的几方面来做:1、重点词语的归纳(主要是词语的音、形、义);2、抓住单元重点对该单元课文的整理归纳,例如单元重点是说明顺序,就要求学生抓住说明顺序对该单元的课文进行归纳,对于这方面,往往采用表格的形式进行比较;3、重点的文学常识的归纳(并不是每个单元都有);4、重点的文章及文段的把握。归纳这一内容,一般都会就文章及文段提出相应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加以重视。5、语法知识的归纳。单元知识的归纳这个环节已实行了一年,所以现在的学生已经懂得如何整理、归纳一个单元的内容。这一点是对知识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

三、整册书的知识的归纳:

初中物理总结归纳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思想;化归理论;实践应用

新时代的数学课改方向,着力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尤其是新课程越来越普及,方法的归纳总结更成为了中学数学研究的重点,此时,各个中学数学教育中对于解题思想的研究越来越成为教育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对解题方法有效的归纳总结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形成,对数学学习的方法应用上有很大好处。初中学习数学的主要思想归纳为分类讨论、化归以及数形结合等。而几种数学思想当中最重要也最基础的就是化归思想,这种思想方法在学生整个初中阶段的学习都有涉及,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打通数学思想道路上的阻碍,帮助学生建立良好通畅的数学学习思想。

一、认识化归思想

1.1化归思想概念

在对初中数学进行教授过程中,将正在研究的数学课题或题目运用转化法将其简单化既是化归方法。这种转化法巧妙地将一道题目中的瓶颈问题得以转移,问题迎刃而解。直白地讲,就是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繁琐的步骤明了化,找到数学解题方法的捷径,归纳总结加以应用。数学解题过程中时刻保持这种解题思想的应用,就会常常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久而久之,自身的数学解题能力加强了,解题思想深化了,解题方法更好了。具体应用比如:很多数学问题往往题目复杂特殊,而且考察的知识点众多,越具有综合性,但利用化归的思想,就可以将题目拆分为几个点,使较综合的题目变得清晰明了,这样在解题时就不会偏离解题方向。由此可知,化归的思想方法并不像以往的解题方案直接看到题目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开始解,而是首先对题目有一个宏观的把控,进而将其拆分、变形,使其变成几个小题目,解决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虽然化归本身是一种数学解题思想方法,但运用化归方法时也有细的划分如:构造法、分解组合法、坐标法、消元法、图形变换法、换元法等等。解题时要注意合理运用化归的步骤:首先,看清题目,找到要进行化归的部分;其次,宏观掌握,清楚化归的最终目标,从而进行合理的化归应用;最后正确使用化归方法中的分支方法,避免偏颇,使问题得到有效简明的解决。总的来说,化归思想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就是将各种解题思想归纳统一的结果。[1]

1.2化归方法的重要性

化归的数学思想之所以如此普遍地应用,正是因为它的可操作性很强,不论是简单还是复杂的数学问题,都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来解题。例如,数学题目中很多的代数问题让学生们头疼,尤其是解方程,此时,运用化归的解题思想可以将方程分析为简易的形式,使复杂的方程组拆分为一元一次的形式或一元二次的形式,这样一来复杂的问题马上就变得简单了。同样,解方程式多加运用化归思想还可以将高次方程简化为低次的形式,分式题目变为整式形式等等。其实,这些方法在我们中学数学学习中屡见不鲜,只是我们现在统一把它们称为化归方法。虽然数学学习过程中,题目的种类多样,感觉总有做不完的题,但渐渐的我们可以发现,很多题目都是换汤不换药,只要我们掌握了一道题目,就相当于掌握了千百道题目,这就要求我们良好的运用数学解题思想,从而帮助我们更加快速高效地解决数学题目。

我们在中学数学学习中主要学习的就是代数和几何的运用。刚才我们分析了化归思想在代数中的运用,其实几何学习中化归思想也是得以重点使用的。例如,在对多边形的研究中,我们往往可以将一个较为复杂的图形分解为几个较容易分析的简单多边形,甚至将其转化为三角形、四边形的知识来加以解决,这样不仅使图形看上去更直观,就连解题时的步骤也更加简单明了。很多时候,我们在解决一个斜角的三角形问题时,就可以通过对其作高的方式将这个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问题加以解决;在对梯形多边性问题加以解决时,也可以通过添加平行辅助线的形式,将问题简单化;解决圆形图形问题时,同样可以通过作垂线等方法来解决等等。这些方法其实都是化归思想的具体运用,同学们在解决数学题目时应多思考,用不同方法对题目加以分析,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往往解决方法也不同。同样的,如果在知识运用过程中发掘出了好方法,那么更应该温故而知新,让自己的学习方法得到巩固,这样才能更好更快的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2]

二、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化归的教学方式

2.1要重视化归思想

化归思想的应用不仅体现在学生解题方面,更体现在师生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中,教师教学中对于解题方法的传授方式对学生影响很大。因此,教师们对于化归方法的教授要落到实处。与此同时,教育工作者更应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和渗透学生对化归方法的使用。说到底,化归方法不只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看待事物的思想,我们不应把眼光集中在一个角度去观察事物,而是应该全方位多角度地对事物加以分析,往往会发现,事物的变化与不变都是相对的。就如之前对代数与几何问题的分析就是如此,眼光的远近决定了问题的难易。同样地,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们应多加强化这一思想观念。[3]

2.2增强学生化归方法运用意识

要求学生强化化归方法使用意识之前,首先教师们就应该对这种思想加以深刻领悟,掌握化归思想并灵活变通,在教学过程中多举实例,并对学生进行正确领导,强化学生解题时化归思想的应用。不论是课堂活动还是解题时间,老师们的积极引导对学生化归思想的理解和深化都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应有意无意地让学生们对新旧知识的解决方法加以归纳总结,逐渐建立适合于自身的化归解题方法,提高解题效率。与此同时,同学们也应积极参与思考,增强化归思想的记忆,锻炼自身的解题思维,帮助大脑灵活运用知识。[4]

三、总结

通过以上对化归思想的研究分析发现,化归思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唯一的,只有学生们真正将其加以运用和实践并转化为属于自己的学习思想,才能真正为己所用。老师和同学们都应积极参与探究、自主学习,使学生和老师得以良好互动,化归思想才能更好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当中来。总而言之,化归思想在中学数学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数学教育者和中学学生应真正重视这种思想方法的应用,这样才能对师生的教育学习道路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

参考文献

[1]马艳,马贵.化归思想方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以解方程为例[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3

[2]戴华君.浅议化归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05

初中物理总结归纳篇10

关键词:课堂教学;结束技能;初三物理

一、物理课堂教学结束技能

1.总结型教学结束技能

总结型教学结束技能是一种最常见的物理课堂结束形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用简明的评议或文字、专业用语、图示、列表等形式归纳总结所学新知识的规律、结构或主线,揭示知识内在联系或逻辑关系。最终的目的是通过概括总结,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形成一定程度的物理框架结构水平。

2.悬念型教学结束技能

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前后联系密切的课程,教师在课堂尾声处紧扣主题设置一些必要的悬念,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使学生形成“我要学”的主体心理状态。这为教师与学生进行双向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3.比较型教学结束技能

初三物理教材的基础知识包括大量的物理概念、物理公式、物理定律和基本原理。在对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常常会混淆不清或因抽象而难以理解,以致在回答或解决问题时“模棱两可”“丢三落四”。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比较法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综合比较,找出其异同,能使学生更准确、更深刻、更系统地理解并掌握知识。

二、物理课堂教学结束具体做法

1.归纳要点,构建体系

在一堂物理课中,往往要综合运用多个物理概念、公式或定律,中学阶段学生大多没能对知识形成系统的理解,教师可以用高度精练的框架概括当堂课的主要内容,通过对比、分析、综合等方法得出各知识点的联系进而构建知识体系帮助学生理清脉络,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2.比较异同,突出重点

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结课时运用比较法分析相关各知识点,有助于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核心,同时比较法也是提高教学效率、展现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手段。另外,教师在宏观把握物理教材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在教学的最后时间,运用各种手段,如精辟的结语、公式串联和具有吸引力的板书,强调重点知识,突出重点,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易于较好掌握知识。

3.巩固运用,拓展延伸

物理课堂教学结束之前,教师通过精选或设计少量的典型题目,通过分析思考,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提升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收到良好的结课效果。此外,教师还应把握知识拓展技巧,根据课标要求,进行拓展式的结课,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结束技能对物理课堂的作用

1.归纳整理,使知识系统化

初三物理课堂教学结束后,学生并不能对知识形成明确的认识,例如,“质量与密度”“压力与压强”“功与功率”等概念,相关却略显抽象,较难理解和掌握。教师应在阶段性学习过程进行之后,通过恰当的结课手段,帮助学生作一番简要的回忆和梳理,理清知识脉络,形成“点―线―面”结合、纵横交错的知识体系。

2.巩固强化,使学生把握关键

掌握知识是一个不断巩固的过程,而课堂结束就是一种“及时巩固和回忆”。一堂初三物理课中,往往涉及多个物理现象、公式或基本原理。课堂结束时,又正是学生思维疲倦的时候,也正是防止遗忘、提高记忆效率的最佳时间。教师应该把握这一时机,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复习,巩固所学内容。这样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归纳和总结,可以帮助学生删繁就简,把握关键,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和应用。

3.获得反馈信息,检查教学效果

初三物理课堂教学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是至关重要的。在一节课或一个教学内容结束时,教师可利用最后一段时间采用有效手段和恰当方法,检测、了解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例如,物体不同状态所受的各种“作用力”和物体运动过程的“能量转化”等知识点,表面上看起来并不难,学生却极易在具体题目中因分析不全面而出现错误。

4.拓展延伸,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一堂初三物理课所能涵盖的内容是有限的。在一堂课或一个教学内容结束时,教师利用设疑启发、讨论探索或布置资料查阅、实践活动等,留下悬念、埋下伏笔,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深入开展,进一步诱发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把学生引向教材之外、课堂之外、学校之外更广阔的知识海洋,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因课堂教学的结束而结束。

参考文献:

[1]吕智.新课标下改进中学物理教学的探究[J].经营管理者,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