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工程类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50:35

通信工程类论文篇1

关键词:网络工程;课程体系;通信类课程;实践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01-0062-04

中图分类号:G642

0引言

网络工程专业是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和电子工程等专业的基础上,通过多专业知识不断交叉、融合而发展壮大的一门较新的学科和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相比,网络工程专业基本上是从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网络专业方向发展起来的,其教学组织管理大多也由计算机学院/系实施。网络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主要是通过精简一部分计算机专业课程,增加一部分网络与通信类课程来构建,其专业课程可分为4个系列:电子类、计算机类、通信类和网络类,如图1所示。其中网络类课程主要涉及ip层以上的有关协议和理论,更加关注ip网、企业网、专用网和互联网及其设备和系统的开发、规划、组网、安全与管理,它与计算机类课程一起构成网络工程专业的骨干课程体系。通信类课程主要由通信工程专业的部分专业课程精简而来,其主要知识单元涉及网络体系结构中ip层以下的协议知识,偏重于电信或广电等公用网络系统平台及设备的开发与建设。因此,学好通信类课程是学好网络类课程的一个重要基础,而且两者相辅相成。只有融会贯通地理解并掌握两者的主要专业知识,才能理解三网融合、全程全网的大概念,掌握完整的网络与通信知识体系。另外,网络工程专业与市场需求和应用结合密切,更加强调工程性、系统性和实践性。

目前有关网络工程专业实践内容探讨的研究和论文较多,但对通信类系列课程实验环节的研究则较少。例如,文献[3]介绍了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通过开展多类型、多层次实验教学,加强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有关经验和建议;文献[4]给出了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建设网络工程实训平台的方案、实验项目以及实践改革思路和措施。但上述两文献涉及的实验平台、项目和方法主要针对的是“计算机网络”等网络类系列课程。文献[5]介绍了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建设全程全网综合型实验室的构建方案与设想、实验设置与开发,以及部分实施情况和所收到的成效。实验网络平台涉及电话网、移动网、智能网、接入网、光纤网、信令网、同步网、网管网、数据传输网等,主要针对通信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因此,无论从实验设备购置、实验深度,还是从实验学时等方面来看,都不太适合网络工程专业的实验建设。文献[2]给出了网络工程专业开设通信类系列课程及其主要知识单元的有关看法和建议,但并未对有关课程实践内容的设置给出相关见解和说明。因此,本文将在文献[2]的基础上,作补充和探讨。

1通信类课程内容实验设置

网络工程专业的通信类课程主要源自通信工程专业相应的课程,实验内容和手段丰富、成熟,主要问题是如何适当取舍。目前较常用的课内通信实验工具有两类:一是“教学实验箱+常用仪表”,二是通信仿真软件或系统。两者均可开展包括信号变换、编/解码、基带和频带传输、多路复用、无线信道衰落以及电信、移动等各类通信网络主要技术方面的实验,实验项目基本可涵盖理论教学中的所有重要知识点,并可与课堂教学同步展开;实验层次可囊括从基础验证实验到综合设计和创新实验,以及从综合课程设计到本科毕业设计课题;实验方法和技术都是长期教学经验的结晶和科研成果的浓缩。利用硬件实验箱或系统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还可熟悉实验工具的使用,提高动手能力。利用通信仿真软件,如matLaB和SystemView等,界面直观明了,实验开展更加丰富灵活。例如,通过拖拽SystemView功能元件库中的图符块(token)并配置好参数,就可构成各式各样的仿真系统,对相应信号频域和时域的波形进行动态观察及分析,概念、原理和现象显示清晰明了,分析窗口还可给出眼图、星座图及BeR等曲线图,非常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课堂理论知识。

实验教学体系一般可分为基础验证、综合设计和研究创新三个层次。课内实验项目大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设计性实验为辅,目的是为了加深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基本专业技能的训练。根据文献[2],由于专业定位、数理基础、学时限制等原因,网络工程专业通信类系列课程可设置在5门左右(见图1)。主要教学内容以基本的通信理论和电信、卫星、光纤、移动等通信网的关键技术原理为主,对一些复杂而抽象的信号变换、电磁传播等数学知识仅作介绍。课程理论及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是能支撑网络类系列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因此实验项目的设置也应与之相适应。我们根据教学实践经验,提出如下几点看法:

1)实验内容除了开设一些重要且较抽象的通信原理或技术方面的实验外,建议尽量设置一些与计算机类或网络类课程关联较大的实验内容。这样,不仅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加强和巩固计算机和网络类课程知识。例如,除了专门设置调制解调、码分扩频等实验外,可选择数字信号编码(如CRC、HDB3编码)、计算机数据传输通信系统测试(见图2)等实验。在图2中,两台计算机通过通信原理实验箱连接,实验内容涉及计算机通信软件的设置与使用、RS232接口、数据通信控制规程、不同速率下的系统性能测量、信道误码和调制解调方式对通信性能的影响等知识点。

2)插图2具体实验项目安排要注意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先模块后系统。例如,在图2中,可先单独做BpSK/DBpSK实验和汉明编码实验,再做计算机数据传输系统测试实验。对于BpSK/DBpSK实验,如采用SystemView仿真软件,可先做BaSK/BFSK的验证性实验,即给出完整的原理框图及所有图符模块和参数配置,实验目的是验证原理和熟悉仿真软件的使用。做BpSK/DBpSK实验时,则抽掉部分功能模块或仅给模块不给参数,让学生自己根据原理,设计、配置和调试系统,锻炼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被抽掉的模块和参数最好是对应于学生容易忽视但又重要的知识点。

3)不同的实验项目可采用不同的实验工具,有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实验手段,也为今后毕业设计、创新研究甚至将来深造或科研打下一定基础。例如,“信号分析与处理”使用matLaB工具,“数据通信”等其他课程就采用通信实验箱或SystemView仿真软件。在上述调制解调实验中采用SystemView,则在计算机数据传输系统实验中使用原理实验箱。如果条件允许,还可购置程控交换机、SDH设备、移动通信等实用设备,构建出真实的通信实训环境,通过开设演示验证、设备操作、配置、管理以及互通测试等各种类型的实验,使学生能尽快地建立真实、完整的通信和网络系统概念和掌握系统工作原理。

验证性或综合性实验能够使学生尽快熟悉并掌握实验设备,为后续进阶型及自主设计型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从实验中逐步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累实用经验的能力。通过实验不但能够加深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工程实践素质,激发创新意识。

2综合课程设计和创新实验设置

通过提供高水平的实验系统或仿真平台,开设综合课程设计、本科毕业设计、创新项目竞赛等实验项目,使学生能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接触科研前沿、锻炼科研能力、提高工程素质、培养创新精神。

网络工程专业知识领域较广,口径较宽,需要开展和加强的实践项目也较多。因此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目前大多数院校开设的综合课程设计主要对应的是网络类系列课程,如网络工程课程设计、网络协议或应用软件开发课程设计、网络管理课程设计、网络攻防课程设计等。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实践学时内,开展通信类系列课程的综合课程设计及创新研究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认为可采取以下思路:

1)开展一些相对简单且与计算机或网络类知识紧密结合的综合课程设计,便于学生上手,提高积极性。例如,将计算机编程、仿真及硬件相结合,利用集成的仿真工具,通过电路原理图及硬件描述语言设计出通信电路,编译仿真后下载到实验板芯片上,并完成从设计、仿真到制作、验证的整个实验过程。

2)在网络工程等综合课程设计中增加一些与通信类知识单元有关的综合设计内容。通过购置一些程控交换设备、SDH光纤网设备、宽带接入网等设备,并集成入网络实训系统中,开设从底层通信到上层网络协议及应用,从语音到数据,从管理到传输,从接入网到核心网等综合课程设计内容。

3)结合毕业设计环节和创新研究竞赛,根据指导老师所从事的科研项目,如无线传感网、RF网、认知无线电等,开展一些有关通信新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创新项目,并将这些科研项目设备融入到实验室网络与通信综合实验平台中,由此不断积累经验,完善系统,开设更多的综合或创新实验项目,丰富整个实验体系。

另外,也要加强实验教学管理,制定灵活的实验室开放和成绩评定等制度,提高学生课内学时实验效率,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和丰富实验内容。

3结语

随着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等发展,网络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及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和成熟。计算机类和网络类课程构成了网络工程专业的主要知识体系,通信类课程是学好网络类课程的重要基础。而通信类课程的实践教学是掌握通信与网络类课程知识,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本文在文献[2]的基础上,就网络工程专业如何开展通信类系列课程实验设置提出了相关建议,有待进一步实践验证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毛羽刚,徐明,网络工程专业调查及思考[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0(增刊1):60-61。

[2]毛羽刚,曹介南,徐明,网络工程专业通信类课程设置[J],计算机教育,2010(23):119-121。

[3]蔡开裕,朱培栋,曹介南,等,提高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素质之我见[J],计算机教育,2010(23):55-58。

通信工程类论文篇2

关键词:QQ群;药学类;毕业实习;管理

药学类本科生毕业实习是让学生在毕业前的一段时间里,到生产、经营、管理、销售等岗位实习工作,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实现“做中学”的一个过程。它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综合应用的检验,是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本科生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的桥梁,也是锻炼和检验自己社会能力、工作能力的过程。实习期间也是学生管理难度相对较大的时期。QQ是腾讯公司开发的一款基于internet的即时通讯软件,QQ群是腾讯公司推出的多人聊天交流服务平台,是QQ软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拥有很多实用功能。在当今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利用QQ群有针对性地开展实习管理工作,建立符合时代性、科学性、规律性的实习管理新途径、新载体,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1QQ群在实习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QQ群的普及,不少高校教育工作者开始尝试将其应用到实习管理工作中。张震[1]利用QQ群对医学专科生进行实习的动态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和质量;徐暄[2]利用QQ群对高职园艺技术专业进行实习管理,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实习过程中分散实习、分散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吴帆等[3]通过使用QQ群功能对学生进行心理调适,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尚会静[4]将QQ应用在高校心理工作中,实现了即时与非限时、点对点与点对面的思想交流,解决了正式场合面对面沟通的尴尬和困难。笔者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QQ群功能的不断完善,将QQ群应用于药学类毕业生实习管理的探讨应更加深入。

2药学类毕业生实习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药学类实习点类别多且分散

药学类毕业生实习有很强的实践性,实习单位类别多,岗位丰富,相互距离远,实习生分布广,无形中增加了学校管理工作的难度,容易形成管理上的“真空”。

2.2教师与实习生联系困难

由于学生大多数在外地实习,有些学生在实习期间更换了手机号码却未及时通知所负责教师和班内其他同学;有些学生因为漫游费用较高,而选择不经常开机;导致教师与实习学生间联系不畅,有关信息无法及时传递到位,给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及时沟通带来了一定困难。

2.3毕业生实习相关信息传递、交换缓慢

在毕业生实习管理工作中,涉及开题报告、毕业论文格式及就业信息、实习考核、学校通知、评先评优等信息的传递,信息量大,若以传统的纸质版传递,交换缓慢,管理成本较高。

2.4学生对实习认知不足,社会经验不足,适应性差

药学类毕业生实习是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过程,在实习过程存在很多方面的不适应。一是环境适应慢,二是吃苦能力差,三是容易产生心理压力。由于学生实习期间较分散,与教师联系联系少,缺乏有效的就业指导和心理梳理,不能尽快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和误区。

3利用QQ群进行实习管理的可行性

3.1QQ群是一种普及率及使用率高的即时通讯工具

QQ自从1999年问世以来深受广大用户欢迎,2010年3月5日19时52分58秒QQ同时在线用户数首次突破1亿,这也是全世界单一互联网应用同时在线人数首次突破1亿[7];据统计,到2016年为止,QQ同时在线用户数达2.59亿人[8],针对大学在校生使用QQ情况的问卷调查显示,500位分布于文、理、工、艺术各学科的受访者普遍使用QQ,拥有QQ号或上QQ的比例高达97%[9];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绝大部分在校大学生手机中安装了QQ软件,且拥有一个相对固定的QQ号码,每天使用QQ及QQ群功能的频率很高,可以随时随地接受信息和进行联络沟通,为动态管理分散在各个地方的实习生提供了可能[1]。

3.2QQ群的功能强大,模块丰富

QQ群成员除了可以互相通过文字、语音、视频等方式即时聊天、交换信息外,还有图像传送、文件共享、群邮件、数据传送、群视频、群内讨论组、QQ电话、群公告等多种功能,并不断推陈出新。通过QQ群可以提供一个远距离交流平台,能快速、准确、详细、大容量地传递信息,为药学类毕业生实习工作提供有力帮助。

3.3QQ群技术成熟,操作简单

QQ群技术成熟,管理员可以要求群成员更改备注名称,要求学生备注班级等相关信息,不需要添加群里的人员,就可以很快速地找到需要单独交流或集中交流的对象;管理员可以对无关人员进行及时清理,以免虚假信息,给学生带来损失;管理员可以限制群成员无用信息,以免覆盖有用信息;整个QQ群操作页面简单、直观,容易上手。

3.4QQ群具有稳定的运行系统,终端设备多样化

QQ群可以同时在电脑及手机等设备上登录,群消息可以在手机和电脑上同步,并且保留历史消息,方便查看;整个QQ及QQ群运行稳定。

4如何利用QQ群进行药学类毕业生实习管理

笔者在进行药学类毕业生实习管理的过程中,组织拥有创建QQ群权利的班委,为每个班都创建了一个毕业生班级QQ群,以班级命名,要求本班学生全部加入QQ群,负责实习就业的教师及重要班委担任管理员;创建一个全院毕业生的QQ群,要求本院所有实习毕业生全部加入,由笔者担任群主,并委派每个班班长担任群管理员,让他们帮助教师管理好QQ群。学生在各QQ群中的群名片设置为各人的班级加上姓名,以便管理,及时清除无关人员,杜绝其在群内虚假信息,以免造成混乱。下面详细论述如何利用QQ群的群消息、群文件共享、群邮件、群公告、群视频、群视频、群讨论、群相册等功能开展药学类本科生毕业实习管理工作。

4.1QQ群消息功能的应用

利用QQ群消息功能,可以向群里成员发送文字、语音和图片等信息,在本科生毕业实习管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全体学生及时招聘通知,相关就业政策,毕业事宜等信息,学生可以在群里对消息进行回应,负责就业的相关同学也可以将信息转到本班群里,以免遗落重要信息;针对特殊学生,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可以“一对一”“一对多”开展心理预警和心理帮扶工作。教师不必事先将每个人加为好友,就可以通过QQ群单独向群内学生发送消息,同样学生也可以向教师单独发送消息,这样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会有一个解决的问题渠道;方便教师即时了解学生状况,准确传达信息;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

4.2QQ群文件共享功能的应用

QQ群文件共享功能,可以用于资源共享和资料存储,药学类毕业生一般校外实习时间为半年到一年,这期间有很多信息需要传递。采用传统的纸质形式,耗时耗力,并且传递不及时,利用群文件共享功能即可很好解决。在实习期间,虽然主要的工作、学习都是在实习单位进行,但学校很多工作是实习单位没办法替代的,如各种考试的安排,奖学金的评选,简历的制作,毕业论文格式,实习报告格式,学生离校手续等。将相关文件上传至QQ群,学生就可以便捷、快速地获取材料,及时掌握相关信息。

4.3QQ群邮件功能的应用

利用QQ群邮件功能,用户可以向所在群所有成员以文字、图片、附件等方式发送传递信息,在邮件附件中可以添加普通附件和超大附件。对有些文件过大不方便在群共享传递的,可以通过添加群邮件超大附件而传送,另外有部分学生可能没有注意QQ群共享文件,而错过了一些重要信息,可以直接通过群邮件功能,将重要文件、通知等信息发送到每个人邮箱,实现资源共享和交流。群邮件功能也可以用于奖学金、评先评优等投票,教师通过群邮件评选项目及注意事项,利用QQ群邮箱开展专项投票,提高评选的公开性、公正性。

4.4QQ群公告功能的应用

QQ群群主和管理员可以利用群公告功能文字、图片等信息,公告栏处于群醒目位置,在公告同时,公告信息也会以群消息的方式发送到群消息窗口中,以便群成员及时知悉。在公告栏可以实习时间安排,毕业手续办理及时间节点,招聘信息,考试通知等相关信息,利用群公告功能对重要信息进行反复推送,以便传达到位。提高了工作效率,及时、准确传达了相关信息。

4.5QQ群视频功能的应用

利用QQ群视频功能,用户可以发起或参与群视频交流,在交流过程中用户可以进行ppt演示、分享屏幕、播放影片及上台等操作。在药学类本科生的毕业实习管理中,因学生分散在外地,有些重要表格及资料需要填写,教师可以通过群视频演示ppt或播放视频文件、分享屏幕等功能,提供在线指导,学生在自己电脑上实时观看,学生也可以及时提出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远程视频了解学生最近动态,学生也可以通过远程视频咨询就业等相关信息。

4.6QQ群讨论功能的应用

利用群讨论组功能群用户可以创建讨论组,然后邀请部分群成员参与讨论,在讨论组中的消息只有本讨论组成员才可以看见。在药学类实习管理中,在同一单位或地区实习的学生可以建立讨论组,方便彼此的联系、关系的建立以及信息的相互传达;另外,针对同一类问题的学生(如对就业政策不了解等)可以建立讨论组,以便教师节省时间做更好的解答;也可以对各班主要班委建立讨论组,使得在一些重要问题的讨论及相关事项的传达上(如毕业手续要点要求等)更有效率。

4.7QQ群相册功能的应用

QQ群相册功能允许群成员创建电子相册及上传相片,并可以对上传的相片进行评论。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可以分享本实习单位照片,个人实习照片;也可以将与就业相关信息以图片格式上传到群相册,以供学生浏览、下载、评论和转载。

5结语

面对药学类实习管理的难题,借助QQ群的应用,可以加强沟通与联系,拓展了工作空间,是药学类毕业生工作跟上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要求,为网络时代实习就业工作开创了新局面,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本文所论述的方法和经验也可以推广到其他高校药学类本科生毕业工作中去。但也应看到,药学类本科生毕业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各部门的配合,QQ群并不是万能的,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毕业生工作,它仅是一个提高就业工作效率的新工具,是传统就业工作的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震.腾讯QQ群在医学专科生临床实习中的作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2,28(6):128-129.

[2]徐暄.QQ群在五年制高职园艺技术专业顶岗实习管理中的运用[J].安徽农学通报,2013,(18):140-142.

[3]吴帆,张文彬.QQ群在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中的应用探析[J].科教文汇,2013,(21):189-189,191.

[4]尚会静.论网络媒介QQ在高校心理工作中的应用[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3(4):121-123,132.

[5]颜亮,马金珠.辅导员如何加强医学院校药学类学生的实习管理[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9(3):46-48.

[6]赵钟祥,祝晨蔯,李小翚,等.药学类本科专业毕业实习管理模式[J].药学教育,2009,25(4):47-49.

[7]李淼.腾讯QQ同时在线用户数过亿[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03-08(3).

[8]腾讯17年,一部QQ成长史[eB/oL].(2016-02-11)

通信工程类论文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工程类课程发展现状有效整合

在信息时代里,加强民族地区高校信息技术与工科类课程整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信息科技上的应用,不仅能够能够培养工程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高素质工程类创新型人才,而且能够改善教学质量,促进高校工程类课程教学的效果。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能看到,当下的民族地区高校信息技术与工科类课程整合工作开展的并不如意。因此,必须要通过分析高校工科类课程教学的特点,然后结合当下民族地区高校信息技术与工科类课程整合的发展问题,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整合方案,这样才能够开创我国民族地区高校信息技术与工科类课程整合的新局面。

一、民族地区高校信息技术与工科类课程整合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通过民族地区高校信息科技与工科类课程的整合,在工科类课程教学的过程当中充分运用信息科技带来的便利与快捷,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枯燥的、单纯的讲解师教学转换为运用图片、画面、声音为一体的立体化屏幕演示,不仅可以活跃课堂的氛围,而且能够让学生对工科类的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工科类的课程本身就是为了培养实用性的人才,因此,只有改变了传统枯燥式的教学模式,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与主观能动性。所以,通过信息科技与工科类课程的整合符合工科类培养人才的特点,有效地改善当下工科类课程教学的效果,提高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另一方面,适应教育体制改革的需求,培养工科类学生的综合素质。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工科类课程教学的过程当中,通过运用信息科技能够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在课堂讲解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建立起新型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样就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使得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更加熟练的运用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信息技术与工科类课程整合符合我国教育体制改革需求,有利于培养我国工科类的创新型人才。

二、工科类课程的教学特征

工科类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工程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无论是具体从事规划、勘探、设计还是施工都需要的是具有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工科类课程的教学也存在其独特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本中理论知识比较多,但是却要求学生具备实践能力。在工科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工科类课程相关的理论知识,通过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有效地指导学生将来参加实际工作。所以在工科类课程的过程当中涉及到的内容比较的多而且与实际工程的联系也比较紧密,这就体现了工科类课程的教学不能够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的灌输,必须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让学生把掌握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因此,工科类课程的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中对于工科类人才的需求。

第二,工科类的知识,更新速度比较快,对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压力。由于我国信息科技的发展,我国各项技术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尤其是我国各项工程建设如火如荼,对于工程质量以及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工科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涉及到前沿的技术,如果课本落后就会导致工科类知识比较的陈旧,直接影响到学生将来参加工作时对技术的掌握程度。因此,工科类的课本更换比较的快,这样就无形的加大了教师的备课难度。一方面要求学生要求教师及时的掌握先进的理念与技术,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不断的改教案,进行备课,以便讲授学生先进的工科技能以及理论知识。

三、民族地区高校信息技术与工科类课程整合的发展现状

随着民族地区高校信息科技与工科类课程整合工作的不断开展,工科类课程的教学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无论是教学形式还是教学内容,亦或者是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信息科技的应用提高了工科类课程教学的水平和质量,但是也不难发现,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信息技术的普及程度不高,而且各种设备不完善。由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信息科技的发展也比较缓慢,尤其是在高校的工科类课程教学的过程当中,由于缺乏信息科技设备导致信息技术无法与工科类课程教学进行有效整合,工科类课程教学的信息化水平应仍然比较低。由于信息技术的设备以及软硬件条件都不能够达到标准,高校的工科类课程教学缺乏有效的信息技术支撑。另外由于民族地区本身的网络环境发展就不是很成熟,造成了高校中工科类课程教学中也缺乏良好的网络发展环境,直接影响到工科类课程教学与信息科技的整合。

其次,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水平比较低,导致了工科类课程教学中课件的质量也尚待商榷。多媒体设备的应用不仅能够活跃课堂的氛围而且能够把枯燥的课本知识转化为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画面,对学生来讲更具有世界冲击力,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民族地区多媒体技术发展比较缓慢,导致多媒体制作的课件质量水平还比较低,大多数的课件只是把课本的知识转化为电子内容,缺乏设计,导致课件缺乏吸引力,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最后,对于计算机网络的资源应用比较少。计算机网络课堂中知识是海量的,但是在民族地区由于计算机水平比较低,导致了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也不高。目前在运用网络知识时只是单纯的把网络知识与课程中的资源进行组合拼接,缺乏有效的创新和利用。如果网络资源不能够得到有效挖掘的话,就难以改变传统的学生居于次要地位、教师居于主导地位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民族地区高校信息技术与工科类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

为了实现民族地区高校信息科技与工程类课程的有效整合,必须要采取有效的举措,因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有效的尝试:

第一,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地位,进行信息科技与工科类课程的整合。为了适应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在进行整合的过程当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多媒体的应用能够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能够做到自主学习和预习。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课堂让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知识积累进行预习和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教师居于辅助作用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二,完善信息科技设备的软硬件设施,提升工科类课程教学的信息化水平。为了实现信息科技与工科类课程教学的有效整合,必须要完善民族地区课程教学过程当中信息技术设备的软硬件条件。通过创造全方位的信息环境网络环境,能够为学生提供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综合在一起的视觉盛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对工科类课程学习兴趣,从而充分发挥先进科技的优越性,提高工科类课程教学的质量。

第三,创新举措,通过打造网络平台,优化网络资源,提高工科类课程教学的水平。

鉴于当下工科类课程教学的信息化水平比较低的现状,要采取创新举措的办法,通过打造网络学习平台,使工科类课程教学能够充分运用网络中的海量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及时地教授学生先进的工科技术。通过打造网络学习平台可以让学生及时的阅览各方面的信息,这样一方面突破了课本的限制,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先进工科技术。另一方面通过在网络平台中进行模拟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让学生及时的把理论知识转化为指导实践的专业技能,从而更有利于培养出创新性、使用型的工科类人才。

总结

鉴于高校工科类课程的教学特点,为实F充分的运用信息科技,必须要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然后充分地借助于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科技,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民族地区高校信息技术与工科类课程整合的过程中不能够忽视和代替实践训练的位置,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贾佳,康顺光.民族地区高校信息技术与工科类课程整合的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24):55-56.

[2]张军宗.对民族地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分析及研究――以甘肃藏区学校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23):18-18.

[3]苏晓玲,刘凤祥.民族地区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的改进策略[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3(5):197-198.

[4]张斌,张磊.高校信息技术基础类课程的价值发掘及相关课程整合方案研究[J].考试周刊,2015(87):129-131.

[5]张晗,刘露,杜元雄,等.基于课堂视频分析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结构的研究――以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45):232-233.

[6]苏春景,高亚男.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烟台市芝罘区部分小学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3):43-49.

通信工程类论文篇4

1.工程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方案的制定思路

工程技术型本科教育既非宽泛的工程科学教育,亦非狭窄的职业技术教育,而是培养适应工业、工程、运营等生产第一线需要的工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是保证人才基本理论素质培养基础上的现代工程技术教育。它的培养目标是工程应用型工程师,与从事理论应用研究、系统设计工作的研究开发型工程师不同,人才培养的总体特征是:应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掌握工程技术的应用方法和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同时在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设计方面有较大的潜力与后劲。这类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比学术型、工程研究型人才培养更需要工程实践训练,更要有良好工程环境和氛围的熏陶。通信工程专业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紧紧围绕既定的自身培养目标,即为培养生产第一线的设备制造、应用开发、工程设计、设备集成与安装、运行维护和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而设置,才能体现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素与特征,满足社会需求。制定工程技术型本科教育培养方案,还要注意继承、比较,适度引进,寻求创新;要发挥原有国内教学模式的长处,也要比较和学习欧美的教学模式中的优点,引进其教育理念;同时要注意培养计划的改革和实施不是一步就能到位的,在实际培养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中必须结合实际逐步完成。

2.国内外高校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国内的高校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型人才方面普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育观念和教学内容陈旧,教育模式落后,教育方法呆板,理论脱离实际,缺乏社会实践。由此而造成的后果是,虽然近几年培养的本科以上毕业生在数量上有较大幅度的増长,而社会急需的能胜任研究、开发、设计、策划等工作并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仍然是目前非常紧缺的专门人才。这与我们己有的培养计划中存在的不足有直接关系,目前的培养计划使学生在校期间得到的工程实践训练明显不足,学生的实际工作技能达不到工程一线对高级工程技术型人才的要求。国内许多高校也正在探索适合自己的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如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与国外合作办学,提出了有自身特色的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南京工学院近年来开展了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专项研究,提出了一些适合国情的培养思路和具体措施;中南大学在产学研合作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国外工程技术型本科教育开展较早,具有许多成功经验。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中央密西根大学为例,他们通常在第一、二年安排大学必修课,第三、四年为专业方向课程学习。在专业课程学习时,他们非常重视工程能力的培养。必修课中包含着在企业的定时定量工业实习,而且方式灵活多样,包括学期内安排的以及在课外假期中要求进行的实习,或者课外实践。mit从2002年起,实施了一项全新的“本科实践机会计划(Upop)”,针对工学院二年级学生设置三个阶段的培训和实践,増强学生的工程和社会实践能力。加拿大许多高校都设立了大学与企事业的合作项目,学校为部分修完二年级课程的优秀学生提供到企事业实习的机会,学生实习四个月后回到学校继续选修课程。加拿大大学的工学院,如纽芬兰大学工学院,要求学生在完成四年学习的基础上,必需完成累计二年的工程实习,学生修完大学二年级的课程后,就可联系到公司带薪实习,然后再回到学校学习,实习和学习交替进行,直到累计完成四年学习和二年的工程实习才能毕业欧美国家非常重视学生实际工程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视通过教学双方与企业界的相互渗透来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

3.通信工程专业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探索

通信工程专业工程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方案对学生基本要求是:掌握电路与信号分析、通信系统、信号传输与交换、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掌握本专业方向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具备初步的硬件设计、软件设计或系统设计能力;掌握通信网络、系统、设备的组成和基本原理,以及相关的设计、生产、调测、安装、维护运行和管理的初步能力;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熟练的操作技能,以及计算机软硬件设计和开发的初步能力;掌握一定的项目研发、生产、运营和营销的组织管理知识,具有独立工作能力和自我知识更新能力;具有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和进行科技情报检索的能力;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较强的沟通、交流、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目前采用国外的实习和学习交替进行的培养模式条件还不成熟。借鉴国内外工程技术型本科教育课程设置经验,结合通信工程系的实际情况,在通信工程专业工程技术型本科教育培养方案中采用了“平台+模块”的教学模式。对公共基础平台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概率论与随机过程、复变函数等课程,在“必需、够用、管用”的原则下,适当减少课程门数和学时数。在专业理论基础平台课程中,对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与电磁波、高频电子电路等专业理论基础课程进行整合,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合理配置。加强了计算机技术内容,在相关专业方向开设了计算机基础、C语言、操作系统、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据结构、数据库等课程,并减少理论教学时数,加强实际应用能力培养。

在通信工程专业工程技术型本科教育培养方案专业模块课中,实行分专业方向培养,设置了专业方向关键技术类课程,突出课程的应用性、技术性,加强工程的实践训练和工程应用能力培养。在工程技术型培养计划中,分专业方向培养是合理的,也是必需的。通信工程技术近年来发展很快,对工程技术型人才分工越来越细,在信息产业部人事司的通信工程师资格认证管理办法中,将通信工程师分为九类,即有线传输工程、无线通信工程、电信交换工程、数据通信工程、移动通信工程、电信网络工程、通信电源工程、计算机网络工程、市场营销工程。我们在工程技术型培养计划中分了四个专业方向,具体是通信网与交换、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网络与多媒体方向,覆盖了九类通信工程师中除通信电源工程、市场营销工程外的七个类型。为加强实践技能和工程能力培养,按培养工程技术型人才的要求,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増设企业实习、工程训练、综合设计与科技制作等集中实践环节,将集中实践从原32周増加到41周,课内实验増加到约300课时,累计实践教学环节达50周以上。配合培养工程技术型人才的要求,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完善实验中心机制和功能,实验室逐步采用开放式管理模式,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一定的综合性、设计性开放实验,或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大学生科技制作计划、电子设计竞赛等各类设计竞赛项目以达到通过实验环节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目的。

4.通信工程专业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特色

在通信工程专业工程技术型本科教育培养方案中还特别注意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强因材施教,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鼓励学生自我设计知识结构的能力。通过选修课、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开放实验、课外科研活动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工程意识和工程技能的培养。特别要强调的是加强了选修课的建设和管理,从思想认识上改变了选修课是次要课程,可有可无的观点,而将选修课作为培养学生知识结构多样化,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实施因材施教,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在新培养计划中,将选修课分为二类:一类是各专业方向的新技术、新动向介绍,目的是使学生接触最新知识,开阔眼界;另一类是工程技术、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课程。从第五学期开始设置了一系列的选修课程,具体包括三个系列,即通信系统设计仿真、集成、操作和维护系列,通信软件设计系列,通信硬件设计系列。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性趣和特点选修不同系列的选修课程,同时在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开放实验、课外科研活动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安排相应培养内容,从而使学生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一种工程技术。由此通信工程专业按新培养计划培养的学生在专业方向上将分为:通信网与交换、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和网络与多媒体方向;在重点掌握的工程技术上将分为:通信系统技术系列,通信软件设计系列,通信硬件设计系列三种。最终将培养出十二种有不同专业方向和工程技术技能的学生,以适应社会的不同需要。

在强调工程应用能力的同时,在工程技术型本科教育培养方案实施中也要重视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通信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学生无论是在学校,还是步入社会,都必须坚持自学,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学好技术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培养自学、创新能力。因此,在构建的教学体系中,调整了通信工程专业必需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教学重点,包括高等数学、模拟、数字电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等,使学生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后劲,即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増大了专业选修课比例,使学生能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择专业方向,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开设人文社科课程,发挥综合性工程学院多学科优势,増设部分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通信工程类论文篇5

关键词:民生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扎根理论;相关性分析;信息熵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92(2013)06006607

theestablishmentofpeople’sLivelihoodprojectevaluationindicatorsSystemBased

onGroundedtheorymethodStatisticalmethodinformationentropy

FenGnanping1,2,tanGYunshu1,2,penGZhanglin1,2,wanGSufeng1,2

(1.Schoolofmanagement,HefeiUniversityoftechnology,Hefei230009,China;2.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BaseofKnowledgeeconomyandenterprisemanagementinnovationinanhuiprovince,Hefei230009,China)

abstract:Basedongroundedtheory,statisticalmethodsandthetheoryofinformationentropy,thispaperestablishesanevaluationindicatorssystemofpeople’sLivelihoodproject.Usinggroundedtheorymethodstoconstructanevaluationindicatorssysteminitially,tomeetthecompletenessandpurposivenessrequirementoftheindicatorssystem;investigatingtheobservabilityandthedataacquisitioncostoftheindicators,tomeettheoperabilityrequirementsoftheindicatorssystem;Screeningtheindicatorsaccordingtothecorrelationcoefficientandthevarianceinflationfactor,tomeettheindependencerequirementsoftheindicatorssystem;Furtherstreamliningtheindicatorsaccordingtotheamountofinformationreflectedbytheinformationentropy,tomeetthesignificancerequirementsoftheindicatorssystem.thestudyresultrevealsthatfinalindicatorssystemuses22finalindicatorstoreflecttheinformationof73originalindicatorsthatcanbeobserved.Comparedwithsimilarfindings,thenumberofindicatorsisstreamlinedwhilereflectingthemaininformation.

Keywords:people’slivelihoodlevel;evaluationindicatorssystem;groundedtheory;correlationanalysis;informationentropy

1引言

民生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是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十二五”时期我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民生工程的建设水平进行科学评估,是深入推进民生工程高效实施,夯实民生工程建设成果,促进民生工程长效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督促和激励各级政府自检自省、持续改进,提高民生工程建设成效的重要依据。而一套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则是实现高质量评估的前提条件。没有科学的指标体系,无论采用如何精准的评价方法,得出的评价结果对民生工程建设实践工作的指导都有可能偏离正确方向。近些年来,学术界对民生指标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1~3],但总体上仍处于探索阶段,指标体系的构建多是建立在定性分析基础之上,构建过程中考虑最多的是民生的内涵问题,而对于指标间的独立性、指标的显著性等问题则考虑得较少。另一方面,由于民生问题源自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民生工程以服务民众为根本目的,因此,若民众能参与到指标体系的设计过程中,则能更深刻地体现民生工程的本质要求,大大增强指标体系与民生工程建设管理实际的贴近程度,更好地实现指标体系的目的性要求,现有研究这方面也有待加强。

基于此,本文将民生工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大致分为初步构建与指标筛选两大阶段,并综合运用扎根理论、统计方法和信息熵理论等,以满足指标体系的完备性、目的性、可操作性、独立性和显著性等要求。

初步构建阶段的任务是形成一个评价指标全集,目的性和完备性是该阶段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目的性指的是指标体系的设计要服务于实践管理的最终目的,因此要尽可能无限贴近民生工程建设的管理实践;为了保证最终指标体系的完备性,要求在该阶段尽可能多地给出相关指标,以免遗漏重要指标。

指标筛选阶段的任务是对全集中的指标进行筛选,可操作性、独立性、显著性是该阶段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可操作性即考虑数据的可观测性,确保在可接受成本范围内所有指标都能获得数据。因此,指标筛选阶段首先就是要剔除指标集合中数据无法获得或需要昂贵成本才能获得的那些指标。独立性要求指标之间不相关或者相关程度较小,避免多指标之间反映信息重复从而造成大量冗余信息,增加评价工作量。显著性要求必须剔除那些对评价结果贡献很小和微乎其微的指标,确保剩余指标对评价结果均有显著影响。

2基于扎根理论统计方法信息熵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2.1基于扎根理论的指标体系初步构建

由Glaser和Strauss[4]提出的扎根理论被认为是定性研究中最科学的方法论[5]。扎根理论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对现实的“扎根性”。研究者在进行数据收集之前并不提出理论假设,而是直接通过对调查资料进行经验分析、概念提炼和理论抽象,即从下往上将资料不断地进行分析、浓缩、归纳并最终形成理论,这使得理论的建立立足于现实情境,也更接近现实情境。扎根理论方法在管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领域的研究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6~8]。从扎根理论的特点可以看出,如果将扎根理论运用于指标体系的初步阶段,则能有效满足指标体系的目的性和完备性要求。

扎根理论方法是一种从现象中归纳理论的技术,因此,数据采集非常重要。民生工程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构建过程中的数据采集对象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四类。第一类是民生工程的直接受惠对象即公众。公众的加入使得指标体系的构建能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强调对公众有重要意义的观点和事实,而不是对研究者有重要意义的结果。第二类是领域专家。由于公众对民生工程的认识往往未必全面深入,领域专家的知识补充可从多维角度进行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考。第三类是民生工程建设活动的执行者即政府。尽管他们给出的相关数据可能带有一定的自我利益保护倾向,但是由于他们对民生工程建设往往比其他几类数据采集对象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因此仍然是数据的重要来源之一。第四类是已有文献。但值得注意的是,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对已有文献的使用较之其他研究方法论有着较大的差异。通常研究方法中,文献回顾是研究者开展研究之前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中,文献回顾延迟被认为是一个显著特征,一般都在概念初步形成后再进行详细的文献回顾[4]。

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整理与编码,并在此基础上抽取指标是指标体系初步构建阶段中最重要的环节。构建指标体系的理论性编码就是一个通过分析原始数据、发现设计概念类属、建立概念类属间的各种联系的过程,需要经过开放式编码和轴式编码两个编码阶段的操作。其中,开放式编码阶段是一个将收集的原始资料打散、赋予概念,然后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起来的操作化过程,即对原始资料进行初步分类形成初级类属并给初级类属进行命名,这里的初级类属也就是指标体系的指标层;轴式编码是一个发现初级类属之间的各种联系并重新形成更高一级类属的循环过程,即分析开放式编码阶段形成的各指标之间的关联并分辨指标之间的层级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准则层指标,接着继续分辨准则层之间的关系直至形成目标层指标。两级编码完成后,最终形成初步构建的指标体系。

检验是否已到理论饱和点是保障指标体系完备性的重要工作。所谓理论饱和点是指无论再收集多少资料,都不会有新的指标类属出现,此时可停止数据采集。若分析已有文献和其他未用来形成指标类属的数据资料,如访谈记录,都没有发现形成新的重要指标类属和关系,则可认为理论上是饱和的。

2.2基于统计方法信息熵理论的指标筛选

在指标筛选阶段,主要考虑在初步构建的指标体系基础上进行指标的客观筛选问题。实现指标可操作性的筛选,只需考察指标的可观测性以及指标数据的获取成本即可。而要实现指标的独立性和显著性,则需要借助特定的方法进行相应的定量分析。

2.2.1基于相关性分析的指标独立性筛选

可通过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来完成指标的独立性筛选。若是两个指标相关系数大,则说明它们反映的重复信息较多,因此,首先可以通过计算两两指标间的相关系数进行指标独立性的初步筛选。另一方面,对多个指标,可能会存在以下情况:指标两两间虽不相关,但多个指标之间的某种组合可能存在相关性。此时,指标间仍不独立,指标体系仍包含重复信息。为此,还需要在计算相关系数的基础上,进行共线性检验。相关性分析的具体步骤如下:

4结论

本文综合运用扎根理论、统计方法和信息熵理论等,构建了一套我国民生工程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通过运用扎根理论来实现指标体系完备性和目的性要求;通过统计方法来实现指标体系独立性要求;通过信息熵理论来实现指标体系显著性要求。研究结果表明,最终建立的指标体系仅用22个指标反映初始指标体系中73个可观测指标的约91.5%的原始信息。与其他文献中得到的同类指标体系相比,本文构建的民生工程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在基本保留原有信息量的条件下,指标数目大为精简,可为相关决策提供基本依据。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生发展报告”课题组.中国民生发展指数总体设计框架[J].改革,2011,(9):

511.

[2]沙杰,杨志刚.民生统计指标体系浅见[J].中国统计,2008,(7):5657.

[3]梁建春,向红.关于我国民生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J].前沿,2011,(23):1214.

[4]GlaserBG,StraussaL.thediscoveryofgroundedtheory:strategiesforqualitativeresearch[m].aldinepublishingCompany,Chicago:aldine,1967.

[5]DenzinY,LincolnS.Handbookofqualitativeresearch[m].thousandoaks,Ca:Sage,1994.

[6]陈秋英.大学生感知价值实际维度的扎根理论研究[J].管理学报,2011,8(7):10211026.

[7]王建明,王俊豪.公众低碳消费模式的影响因素模型与政府管制政策――基于扎根理论的一个探索性研究[J].管理世界,2011,(4):5868.

[8]陈娇娥.基于扎根理论的网民公共政策态度形成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0,7(3):8994.

[9]梁小珍,杨丰梅,部慧,等.基于城市金融竞争力评价的我国多层次金融中心体系[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1,31(10):18471857.

[10]李柏洲,苏屹.大型企业原始创新模式选择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12):120127.

[11]戎郁萍,赵敏,朱玲玲,等.三种客观赋权法分析草地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2,31(4):987993.

通信工程类论文篇6

类别 考试科目 专业对照

公共课 基础课

类 政治

外语 大学

语文 哲学、宗教学、汉语言文学、古典文献、外国语言文学类、新闻学、广告学、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编辑出版学、伦理学、汉语言、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国革命史与中国共产党史、逻辑学、中国语言文化、博物馆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文物保护技术、世界历史、外语、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

类 政治

外语 艺术

概论 导演、音乐学、音乐表演、雕塑、艺术设计学、舞蹈学、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录音艺术、播音与主持艺术、影视教育、戏剧学、艺术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绘画、美术学、艺术设计、舞蹈编导、表演、戏剧影视文学、摄影、动画、广播电视编导

政治

外语

高数

(一)

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声学、应用化学、电子信息工程、地质学、工业设计、大气科学、测控技术与仪器、理论与应用力学、微电子学、材料物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统计学、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矿物资源工程、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交通运输、印刷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地球物理学、应用气象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材料化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石油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地质工程、冶金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工程物理、自动化、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核工程与核技术、交通管理工程、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测绘工程、安全工程、工程力学、交通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车辆工程、水力水电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给水排水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环境工程、生物工程

类 政治

外语

高数

(二)

经济学、财政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金融学、会计学、药学、环境经济

旅游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国民经济管理、工商管理、公共关系学、档案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工程管理、市场营销、图书馆学、管理科学、运动人体科学、地理科学、运动训练、社会体育、药事管理

农艺教育、文秘教育、电器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等

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动植物检疫、医学信息学等

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等

环境科学、生态学、资源环境科学等

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等

类 政治

外语 民法 法学、社会学、政治学与行政学、外交学、国际文化交流、侦查学、知识产权法、社会工作、国际政治、治安学、边防管理

类 政治

外语 教育

理论 教育学、学前教育、体育教育、教育技术学、特殊教育、小学教育、人文教育、艺术教育

类 政治

外语 生态学

基础 农学、林学、植物保护、园林、园艺、烟草、茶学、动物医学、动物药学、草业科学、水产养殖学

类 政治

通信工程类论文篇7

【关键词】交通特色数据库高职院校图书馆开放获取

【中图分类号】G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b)-0216-02

1开放获取运动与高职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

1.1开放获取运动的发展

开放获取是目前国际学术界开展的一项旨在使用户通过互联网免费全文获取各类文献信息资源的学术共产主义运动。自从2002年2月14日《布达佩斯开放获取计划》正式公布后,开放获取运动已走过了10年的历程,2012年是国际开放获取运动开展10周年纪念。我国自从2003年12月29日签署开放获取的《柏林宣言》,到2010年10月25-27日在北京召开“第八届开放获取柏林国际会议”,2011年10月26日中国科学院代表接受邀请,参加了国际开放获取周期间在首尔召开的韩国开放获取2011年大会,2012年7月中国科学院加入SCoap3计划,都表明我国的开放获取运动正在迅速发展之中。开放获取运动的产生和发展及时顺应了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有利于打破人类文献信息的交流障碍,有利于科学技术和文化信息资源的传播、研究与利用,进而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和知识的进步。开放获取运动的这种良好态势也为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提供了良好契机。高职院校图书馆应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一机遇,大力加强开放获取文献资源建设的力度,逐步完善包括特色数据库在内的开放获取文献信息资源体系,促进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和读者服务水平的共同提升。

1.2特色数据库资源建设

特色数据库建设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核心和发展方向,目前,已成为高校图书馆的研究热点。特色数据库价值和生命力的体现,需要通过数据库的质量保障来实现。从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具体实践出发,其质量保障主要包括3方面的内容,即数据库的文献资源类型控制:要尽可能地增加数据库的文献资源类型,以满足用户对各种文献信息资源类型的需求。数据库所包括的文献信息资源类型可有图书、期刊、报纸、地图、论文、学位论文、学术会议文献、标准文献、专利文献、研究报告、竞争情报、图片、地方志、教学文献、精品课程、音频文献、视频文献、摄像头在线直播资源;数据库的文献资源更新控制:包括数据库文献资源的内容更新、陈旧数据的及时删除、新增数据的及时添加,最新的文献资源信息公布等;数据库的开放获取范围控制:为了更好地发挥特色数据库的作用,应该尽可能地扩大特色数据库的开放获取范围。在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特色数据库仅对本校开放,部分图书馆向本市开放,少数图书馆向本省开放的情况下,应该面向全国开放,甚至可以面向世界开放。在这方面,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成为面向全国开放的第一家高校图书馆,其开放的文献信息资源包括特色数据库在内的37种类型,为我国高校图书馆树立了开放获取的样板。

1.3开放获取交通特色数据库建设

交通特色数据库是充分反映交通专业特色的文献和数据资源文献信息资源总汇,是交通类高校图书馆在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具有交通特色的可供本行业用户充分共享的文献信息资源数据库。作为具有交通特色的高校图书馆,在建设交通特色资源方面理应有所作为。为了尽可能地减低建设成本,交通高校图书馆可以考虑充分利用开放获取信息资源,将那些分散于互联网各处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开放获取交通特色资源进行相应地搜集和整理,并加以合理地组织、收藏与存储,再结合本地可用于开放获取的特色资源,共同组建成可供本校用户和所有用户在更大范围内免费全文利用的,以各种专门类型的文献信息资源作为数据库分库划分标准的开放获取交通特色信息资源数据库。它是汇聚交通行业科技信息,整合交通创新资源,开展交通运输研究、开发、管理、教学、经营等的有力助手。其专业可涵盖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民航运输、城市公共交通、邮政运输等各种交通领域。

2开放获取交通特色数据库建设的文献资源类型

2.1开放获取图书、期刊、报纸、地图、图片资源

如建设包括《道路交通法规知识》、《交通运输地理学》、《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76,交通建设》、《中俄英世界交通地名辞典》、《中国电气工程大典.第13卷,交通电气工程》在内的《交通特色图书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城市交通》、《交通运输工程学报》、《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西安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现代交通学报(英文版)》在内的《交通特色期刊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车友报》、《现代交通报》、《现代司机报》、《羊城地铁报》、《中原铁道报》在内的《交通特色报纸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全国交通地图:神州龙地图》、《上海轨道交通图》、《上海交通智能地图》、《中国公路交通地图》、《最新中国交通地图2013》在内的《交通特色地图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汽车交通事故图片》、《道路交通图片》、《交通安全知识图片》、《交通工具图片》、《最美轨道交通图片欣赏》在内的《交通特色图片资源数据库》。

2.2开放获取论文、学位论文资源

包括普通论文、我国内地学位论文和台湾学位论文文献资源。如建设包括《基于交通效率的城市公共交通路网研究》、《基于绿色交通的城市交通发展探讨》、《交通需要心理与交通安全》、《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与交通行业人才培养》、《世界四大都市轨道交通与交通结构剖析》在内的《交通特色论文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北京交通大学博士论文《飞轮电池及其混合磁悬浮控制系统的研究》、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硕士论文《城市主干路无左转接入口的交通安全研究》、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基于FpGa+DSp的信息采集板的设计》、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基于卫星传输的pDa音视频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仿真》在内的《交通特色学位论文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运用“台湾通勤人口暨交通运输网络模型“探讨新型流感传播之最佳交通阻绝策略施行方式》、逢甲大学硕士论文《交通岛型式与交通事故伤亡程度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学硕士论文《高龄者交通安全政策之研究:从交通行为和法规认知探讨》、中央大学硕士论文《交通改善计划对区域交通污染排放之影响:以台铁桃园段高架化为例》、中正大学硕士论文《交通标识之性质及其救济:兼论禁制通标识设置前之程序保障》在内的《交通特色台湾学位论文资源数据库》。

2.3开放获取标准、专利、学术会议、研究报告资源

如建设包括《GB/t27875-2011港口重大件装卸作业技术要求》、《GB/t28399-2012商品车辆滚装专用码头滚装作业安全操作规程》、《GB5768.1-2009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1部分:总则》、《GB13392-2005道路运输危险货物车辆标志》、《Jt/t825.3-2012iC卡道路运输证件第3部分:iC卡道路运输证数据格式》在内的《交通特色标准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01113655.3同步闪亮的交通信号标志群》、《01118380.2交通工具系统及提供交通功能的方法》、《01141380.8城际高速轻轨交通》、《02134705.0一种暗沟立体式地面、地下双空间交通道路的修筑方法》、《02136102.9交通信号灯汽车自适应系统》在内的《交通特色专利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2012第六届轨道交通与城市国际峰会》、《2012全国汽车职业教育年会》、《道路交通信息化管理与应用技术研讨会》、《首届两岸四地公路交通发展论坛》、《中国城市交通规划2012年年会暨第26次学术研讨会》在内的《交通特色学术会议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电动自行车行业三大问题应引起重视》、《交通运输行业市场现状前景分析报告》、《交通运输现状及趋势》、《全球变暖可能带来交通问题》、《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供给情况分析及趋势》在内的《交通特色研究报告资源数据库》。

2.4开放获取文档、视频、网站、展会资源

如建设包括《城市轨道交通与快速公交一体化规划研究:以广州萝岗区为例》、《国家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深圳市智能交通十二五规划》、《深圳市综合交通“十二五”发展规划》、《温州市城市道路交通近期改善规划(2012-2015)征求意见稿》在内的《交通特色文档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十二五”公路交通技术发展问题》、《节约型交通公路建设关键技术》、《交通运输领域物联网应用与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水运工程技术十一五回顾暨十二五展望》、《汶川震后交通恢复重建技术》在内的《交通特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交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交通运输科学数据共享网”、“全国交通违章查询:中国红绿灯网”、“中国交通事故网”、“中国交通网”在内的《交通特色网站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2011第七届中国国际轨道交通技术展览会》、《2011亚洲国际物流技术与运输系统展览会》、《2011中国(深圳)国际物流与交通运输博览会》、《2011中国(沈阳)地铁、轨道交通技术及装备展览会》、《2012第五届中国国际物流、交通运输及远程信息处理博览会》在内的《交通特色展会资源数据库》。

参考文献

[1]布达佩斯开放获取倡议小组.布达佩斯开放获取宣言10周年:将“开放”设为缺省:Boai10周年之际关于开放获取的建议[eB/oL].[2013-02-01].http://.cn.

[2]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开放获取文献资源[eB/oL].[2013-02-01].http:///?user=lib.

[3]张开广等.洛阳智慧交通系统的数据库应用研究[J].河南科学,2012(4):461-464.

通信工程类论文篇8

关键词:网络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科学规范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2003年初,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启动了三项工作:研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发展战略,制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规范,制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教育办学评估方案。将人才培养的规格归纳为下述的三种类型、四个不同的专业方向:科学型(计算机科学专业方向)、工程型(包括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和软件工程专业方向)、应用型(信息技术专业方向),形成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四个方向的规范。这四个方向并不包含网络工程方向,因此对于众多高等学校的网络工程本科专业应该如何发展,如何规范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1我国高等学校网络工程本科专业的现状分析

1.1全国分布情况

我国开设网络工程本科专业的学校很多,以工科类院校为主,还有理科类院校和师范类院校。具体统计如图1所示。我国目前有143所高等学校开设了网络工程本科专业,其中大学类高校89所,211大学21所,学院类高校54所。从地理分布来看,网络工程专业覆盖全国26个省和直辖市的高校,其中广东省最多有16所高校开设了网络工程本科专业,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广东省对网络人才的需求极大。

1.2培养目标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应用,社会对网络专业学生的需求日益增加,开设网络工程专业的学校也不断增多,但是由于教育部对网络工程专业没有规定统一的科学规范,因此各高校开设的网络工程专业从培养目标,培养要求,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等方面参差不齐,差异较大。我们以21所开设网络工程本科专业的211高校为研究对象,对其培养目标进行了分析,归纳为两类。

(1)电子通信邮电类高校

以北京邮电大学、西安电子科大、电子科技大学为代表的电子通信类211高校,他们开设的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大多是将通信、网络、计算机相结合,在原有计算机学科基础上,形成软件与硬件结合、网络与通信兼顾的宽口径专业,培养学生具有现代通信基础理论、网络工程和网络系统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具有较宽的通信系统和网络工程的专业知识,毕业生在计算机和通信领域均可获得就业机会。

(2)综合类高校

以国防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四川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及南京理工大学为代表的各综合211高校,开设的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大多是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工程应用能力,在原有计算机学科基础上,形成软件与硬件结合、网络与信息兼顾的宽口径专业,培养学生具有网络基础理论、网络管理和网络工程等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具有较强的扩展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毕业生能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开发与维护、计算机网络规划设计实施及开发维护、工程管理、系统分析及信息处理等领域的工作。

从这两类培养目标上,我们可以看出,网络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培养一般是和计算机,通信两个专业分不开的,学生在重点学习网络理论的基础上,通信类院校加强了通信理论及应用的培养,而综合院校加强了网络系统设计开发维护及信息处理的培养。不同的培养目标决定了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毕业生的就业领域。

1.3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

通过分析211各高校的网络工程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我们将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按照其主干课程的归属方向分为四类。

(1)计算机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原理、算法设计与分析、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面向对象技术、计算机网络。

(2)网络课程:

1)基础课程:tCp/ip协议原理、网络体系协议、信息与网络安全、web程序设计、网络互联技术、网络设备原理、分布式系统、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操作系统。

2)方向课程:

网络软件开发方向:UniX与网络程序设计、电子商务平台及核心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网络多媒体技术、并行与分布计算、网络数据库技术。

网络规划构建方向(或网络工程方向):网络系统集成、网络管理、网络工程与组网技术、网络规划与设计、综智能合布线、光纤通信技术。

网络安全方向:计算机密码学、pKi技术及应用、网络攻防技术、网络安全应急响应、信息对抗技术、安全策略部署与实施。

无线通信方向:移动通信、无线网络、移动计算、企业计算环境、网格计算、移动程序设计。

(3)通信课程:通信概论、现代通信原理、通信软件设计、实时通信系统设计、程控交换原理、信息论与编码、多媒体通信技术。

(4)电子课程:数字信号处理、脉冲与数字电路、信号与系统、可编程aSiC设计技术、电路与电子技术、数字逻辑电路、DSp技术及应用、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

2网络工程专业科学规范的探讨

2.1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通信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通信系统及应用知识,基本具备本领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实践技能,并具备良好外语运用能力的网络专业高级专门人才。

2.2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

各专业的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都是和其培养目标想对应的,根据前面的综合分析可以得出,不同高校对网络工程的教育培养侧重面不同,但是所有对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都可以归属在四个方向上,即网络软件开发,网络规划构建,网络安全和无线通信。这四个方向涵盖了网络工程的各个方面,因此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的规范应该涵盖这四个方向,课程体系由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组成,核心课程应该覆盖知识体系中的全部核心单元及部分选修知识单元。同时,各高校可选择一些选修知识单元、反映学科前沿和反映学校特色的知识单元放入选修课程中。

(1)知识结构的总体框架

借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总体框架,网络工程本科专业的知识结构的总体框架由普通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三大部分构成:

普通教育:①人文社会科学,②自然科学,③经济管理,④外语,⑤体育,⑥实践训练等。

专业教育:①本学科基础,②本学科专业,③专业实践训练等。

综合教育:①思想教育,②学术与科技活动,③文艺活动,④体育活动,⑤自选活动等知识体系。

对于以上三部分内容,我们侧重讨论专业教育的内容:它由专业知识体系与对应的课程设置两部分组成,下面分别介绍。

(2)知识体系

网络工程本科专业方向知识体系划分为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三个层次,我们仅探讨知识领域部分。知识领域代表一个特定的学科子领域。每个领域由英文的缩写词表示,为了与计算机专业方向的知识领域相区别,加上前缀ne-。

ne-RS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ne-nt网络原理

ne-SD网络系统集成

ne-nS网络操作系统

ne-pF程序设计基础

ne-Sp社会与职业问题

ne-pa协议分析

ne-nS网络安全

ne-mC移动通信

ne-ni网络互联

ne-pD并行与分布计算

ne-DS分布式系统

ne-nm网络管理

ne-mC移动计算

(3)课程设置

课程分为基础课程、主干课程、高级课程三个层次。

基础课程: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导论、计算机网络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等。

主干课程:tCp/ip协议原理、网络体系协议、信息与网络安全、网络互联技术、网络设备原理、分布式系统、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数据库、社会与职业问题等。

高级课程:按照不同方向,可以对应选择相应课程,也可以是旨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实践性课程。

3结束语

本文对我国开设网络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各高校进行了归类分析,以211高等学校开设网络工程专业的情况为对象,对网络工程专业的科学规范化进行了探讨,为高校新开专业提供一定的帮助,并为未来网络工程专业的规范化制订提供一些基础。

参考文献:

通信工程类论文篇9

a类学生集中表现是计算机专业素养强,其实践开发能力往往高于在校学生,甚至相当出色;B类学生具备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但由于从事非计算机技术类工作,实践能力相比a类学生较弱,同时因为各种原因(如:希望将来能有机会在信息技术领域或信息技术相关的市场销售服务发展职业生涯、实现专科到本科层次学历的提升等)选择继续学习计算机专业;C类学生从事计算机技术工作,但由于受以往专科学习知识结构限制,希望在继续教育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进而拓宽自己在信息技术领域的职业发展空间;D类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水平相比前三类学生均处于弱势地位,但该类学生抱有希望将来能够从事计算机技术或服务类的职业发展设想,同时也希望通过继续教育学习过程来深入理解计算机专业理论和方法。e类学生学习目的最为盲目,往往是因为种种原因(提升学历、对目前职业不满意、对未来职业发展不明确)抱着尝试的态度而在继续教育中选修了计算机专业。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一个显然的事实:成人计算机专业教学,相比从普通高考直接进入高校学习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成人学生对象对我们的教学的接受要求、接受能力、接受方法等都不一样。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充分考虑上述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我们在对高校在校生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方法,针对成人继续教育特色对软件工程开展教学创新。

二、差异化的实践教学

(一)实践教学主要内容

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职业背景与发展等特点,本文主要通过情景教学模式、以项目实践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当前软件企业开发实践中流行的建模工具搭建软件工程环境,调动学生积极性,寓教于乐,加快对软件工程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具体实践教学内容包括:1.掌握软件工程中的统一开发过程、面向对象等思想、方法;2.以UmL语言为核心,要求学生掌握用例图、时序图、协作图、活动图、状态图、类图等模型,尤其是掌握由用例图开始逐步建立类图模型的过程;3.软件的编程实现与测试。以教师引导、学生自学为主让学生复习程序设计课程,掌握net、pHp、数据库编程、软件测试工具nunit等,在UmL模型基础对软件原型进行代码实现。

(二)分组实践

软件工程课程实践一般采用如下形式:学生以开发团队的方式协作开发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软件系统,运用软件工程理论和软件建模技术解决软件开发问题。和以往计算机专业课程实践有所不同,软件工程实践中不仅仅要训练、考查学生对软件开发中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等的实践能力,而且要注重学生团队合作共同完成软件项目的思想、能力的提高。所以,课程实践分组进行尤为必要。本文通过让学生填写课程实践情况调查表的方式,让学生对自己、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专长、特点进行清楚认识,然后在教师的协调下进行实践小组的组队。在成立小组之初则明确成员在实践中所扮演的角色: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等,或者将项目进行功能模块划分,学生在不同模块的开发工作扮演不同的角色。

(三)实施步骤

本文按照软件生命周期、瀑布模型进行,以学生自主实践,教师全程参与指导的方式开展小组分组实践。具体实施步骤如图2。其中: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等角色由每个小组成员进行分担;组内评审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组际评审由各个小组派出代表联合完成;教师的在每个步骤中给予小组成员理论、方法的指导,及在每个阶段工作的提交结点上和小组成员共同对阶段工作进行考核、小结。

(四)实施结果

我们选取40个学生作为教学实验样本,分为10个项目实践小组,每组4人。首先,通过学生填写分组情况调查表来了解学生的以往专业背景、当前从事工作类别、未来职业发展意向等信息。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课程学习情况对未来的职业发展进行了思考,促进了参与课程实践的热情。

1.大专阶段学习专业对实践内容选择意向分析

对大专阶段学习专业对实践角色选择意向的影响统计分析如图3。统计分析表明:大专所学专业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侧重于选择承担编码、设计工作,但选择意愿仍是比较均衡;大专所学专业为信息技术类的学生则偏重于选择测试、设计工作;大专所学专业为非信息类专业学生则偏重于选择分析、测试工作。进一步分析可知:以往的知识背景、专业对学生选择实践角色有着重要影响,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对实践角色所承担的工作认识较为全面,侧重于选择技术程度高的编码工作。

2.目前从事工作类别对实践内容选择分析

我们将学生目前从事的工作分类为:计算机类(软件开发、项目管理、测试)、信息类、非信息类。学生工作背景对选择角色的意向统计分析如图4。统计分析表明:从事软件开发工作的学生侧重于选择承担设计、编码角色;从事项目管理工作的学生偏向于选择承担需求分析角色;从事软件测试工作的学生偏向于选择承担软件测试工作;从事其他类别工作的学生(信息、非信息类)学生选择偏向于分析、设计、测试工作。

3.职业发展意向对实践内容选择分析

我们将学生职业发展意向分类为:计算机类(编码、分析、设计、测试、项目管理)、信息类、非信息类。学生职业发展意向对选择承担角色的统计分析如图5。统计分析表明:职业发展意向为编码(软件工程师、高级程序员)的学生侧重于选择承担编码、测试角色;职业发展意向为软件需求分析、设计、测试、项目管理的学生偏向于选择承担分析、设计、测试角色;职业发展意向为信息类、非信息类的学生偏向于选择承担分析、设计角色。

4.分组实践比较分析

通信工程类论文篇10

【关键词】通信工程课程设置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8-0009-02

通信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重点,正在成为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被明确写进“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在未来几年建设中,通信产业必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通信产业的崛起促进了高等教育通信工程专业的快速发展,199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规范,首次明确了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2012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又新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新目录中的通信工程专业内涵清晰,结构合理。

天津理工大学的通信工程专业,是在学校1978年设立的第一批本科专业(无线电专业)基础上,在2000年根据教育部专业目录以及学校调整合并而成。作为天津市地方高校中最早建立的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本专业贯彻学校“服务地方,面向基层”的办学理念,秉承“重德重能,求实求新”的校训精神,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之路,在学科专业建设中形成了明显优势,并获得“天津市品牌专业”的称号。

鉴于目前通信工程人才的供需和人才现状,着眼于天津及滨海新区的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的发展需要,本专业针对如何培养创新型通信工程人才,在通信工程品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修改后的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重素质”的教育思想和21世纪培养人才的要求。

一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根据通信行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其对通信人才的需求,结合我校的学科特色和通信工程品牌专业的具体情况,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坚持“强化基础、注重实践、突出能力、提高素质”的思想,侧重分类培养,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在重视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初步科学研究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贴近社会需求,注重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和素质高、具有竞争力的高质量通信人才。

二强化以培养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建设

通信工程是我校传统优势专业,长期以来形成了基础扎实、学风严谨、踏实肯干的特色。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通信与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能从事通信理论、通信系统、通信设备以及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应用和开发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构建通信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时,分析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结合学科特点,以“宽口径、厚基础、重素质”为培养目标,建立以培养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我校的通信工程专业分为两个专业方向,分别是无线通信(方向一)和光纤通信(方向二)。方向一对专业基础课程“现代通信原理”和“数字信号处理”有更高的要求,主修的内容包括:CDma扩频通信原理、移动通信等,学习移动通信中的各种接入技术。方向二强调光纤主干网络的传输与交换技术。主修的内容包括:光纤通信、现代交换技术等。

在充分论证、研究和分析专业知识衔接关系的基础上,对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首先,课程设置要围绕素质教育(思想品德、文化素养、科学精神、身心素质)。其次,体现宽口径原则,设置学科基础模块、专业必修模块和专业选修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中有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现代通信原理等课程,通过学习可使学生掌握电路以及通信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为培养核心能力打下基础。专业必修模块中有数字信号处理、通信网络基础和信息理论基础等课程,既能巩固基础知识,又能为培养专业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再次,面向就业需求,加大选修课的开设力度,并增加必要的前沿性专题讲座。选修课的开设可大大缓解目前通信技术知识广泛而学时数有限的矛盾,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先后开设了多媒体通信、卫星通信、数字电视原理等课程。此外,信息科学前沿讲座的特点是针对性强,涉及面广,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信息量大,有利于及时传授新知识,培养学生对各种学科信息的综合处理与创新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具有很好的效果。

三强化实践教学

通信工程专业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要求较高,因此在课程结构设置方面应适当减少理论课的学时比例,增加综合实验、课程设计、工程实践训练的比例,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以发展个性、因材施教作为教学实践的基本原则,把分类培养、启发创新作为教学实施的关键。

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开设综合性实验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验动手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及查阅中外文资料的能力。

然而,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通信专业实验的

*本文得到了天津理工大学教学改革项目的资助(编号:YB11-34、YB11-06)

设备昂贵、投资巨大,制约了通信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为了合理利用资源,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一些不能或不便用实验演示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理论结论用计算机来演示。如采用eDa、SpiCe、matLaB等软件可以实现电子、通信、信号等系列课程实验教学。matLaB语言是一种面向科学与工程计算的高级语言,matLaB除了在科研领域备受青睐,在高校也被广泛使用。matLaB不仅可以作为理论教学的示范性工具,还可以作为实验教学的主要工具。利用matLaB仿真技术进行实验项目的开发,能有效弥补某些传统实验所带来的不便和不足,同时由于其不受场地环境和设备的限制,通信工程专业的信号与系统、现代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等很多课程都可以增加matLaB的仿真设计实验。

为了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我校在本科培养方案中鼓励增设创新与研修类课程。该类课程由学生按要求自由选择,该类课程的教师针对那些对本课程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出一些项目的设想,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一定的机会来参加科研活动,撰写科技论文,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院鼓励本专业的大学生参与各种科技立项和大赛等,其中科技立项的项目均来自老师的科研,并指派相关老师进行指导,学生通过以上一系列的锻炼,理论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四总结

根据质量工程中对品牌专业建设的要求,为了进一步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和效果,我们应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坚持“强化基础、注重实践、突出能力、提高素质”的思想,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建立分层分类培养结构,优化整合课程内容,注重实践教学,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充分满足“宽口径、厚基础、重素质”的教育思想和新世纪培养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eB/oL].http://.cn

[2]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通信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eB/oL].http:///yjbg_7796/20090212/t20090212_358392.shtml

[3]教育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