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工程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51:08

通信工程的意义篇1

安全管理是工作的第一要素,而在施工过程中管理的不到位,没有从真正意义上认识到这一点。在通信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管理的缺失主要表现为:权责不明、管理方式传统单一、没有相对有效的安全管理手段和监督机制。在施工整体过程中对风险的预计不足。特别是我国目前的通信工程项目施工中对出现的问题没有进行有效地总结和检讨,造成了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等问题,对我国通信工程建设行业的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其不能正常发展。

2实施通信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意义

(1)实施通信工程安全生产的管理,参与工程建设各方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并完善安全生产管理的体系,能促使通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保证机制的形成。

(2)国家提高通信建设工程安全的方法。生产管理的水平,也就是施工单位自身的安全的控制、监理单位的安全监理以及政府的安全生产监管,目的是为了有效地避免和防止安全事故地发生;另外为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政府改进了市场监管的方式,监理单位的介入,使通信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水平得到了提高,改变往常政府被动的安全检查的方式。

(3)“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我国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方针,事故预防和事故控制是基本原则,为了确保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防止或减少和避免通信工程建设安全事故的发生,为了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可以通过安全管理有效的、最大限度的消除事故隐患。目前,监理单位的参与是通信工程的安全管理缺少不了的,监理工程师要求有相应能力,能及时发现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并要求施工单位及时改正、解决,从而有助于减少或防止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监理工程师被要求是既懂安全管理、法律、经济,又懂工程技术的专业人士。

(4)对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有利于实现通信工程建设,对于投资效益最大化,减少和防止生产事故的产生,不但保证了施工进度,工程的顺利开展,也确保了通信工程的质量,完成投资效益的最大化,有利于投资的正常回收。

3施工过程中的危险源识别

识别危险源是极其重要的,应该根据相应的通信工程进行识别。工程施工作业活动中,存在大量危险源,如不加以防范,有可能造成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触电、高处坠落、坍塌、中毒、窒息、电磁辐射及其他伤害事故,见图1。工具设备、设施缺陷:冲击钻电源开关失灵;立电线杆时,使用的绳索有断股,造成承重能力减弱;油丝绳、麻绳、滑轮固定不牢,不符合要求;使用的高凳、梯子不符合要求;在市区、公路旁施工需要挖作业坑时,无防护装置、无警示牌,或防护有缺陷;挡土板支撑不牢,造成塌方;电危害:杆路施工遇有交越、平行电力线时,电力线,电力线间隔距离较近;临时断电作业时,电源闸箱无人看管;用电工具漏电;防雷系统不合要求;机房施工时,人体静电。

4结束语

通信工程的意义篇2

[关键词]多媒体学习;认知加工;三通道假说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2)10-0072-05

一、多媒体学习三通道的背景

多媒体学习理论的发展为现代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已成为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前对多媒体学习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1.媒介技术层面

媒介技术层面的多媒体学习又可以被称为“多媒介学习”,是在学习活动中运用多种传播媒介呈现教学信息,运用多种媒介组合的方式进行学习,例如黑板、电影、幻灯、印刷媒体等。这种认识方式在多媒体技术引入到教育领域的最初阶段占据着主要地位。

2.呈现方式层面

呈现方式层面的多媒体学习又可以被称为是“多表征学习”,是在学习活动中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表征来呈现材料,这里的表征指的是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和虚拟现实等外部表征。呈现方式层面对多媒体学习的认识较为直观且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测量性,因此这种观点得到广泛的认可。

3.感觉通道层面

mayer在双编码理论基础之上提出了“多通道学习”的概念,将多媒体学习看成学习者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感觉系统进行学习,这种感觉系统称之为通道。在《多媒体学习》一书中,mayer将通道划分为视觉通道和听觉通道,强调的是学习者接受外界材料时所用到的如眼睛和耳朵这样的感觉接收器。感觉通道层面的研究借助于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开创了对学习者内部多媒体学习认知加工方式研究的先河。

上述对多媒体学习的三种不同认识,从不同层面促进了多媒体学习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见表1),对多媒体感觉通道层面的认识,已经开始关注多媒体学习的内部认知过程,将焦点转向了对多媒体学习本质的研究,这是多媒体学习研究领域的一大突破。为人们研究多媒体学习开辟了新的道路,然而受其理论基础的制约,感觉通道的观点存在某些局限,这些局限客观上限制了多媒体学习的进一步发展,在此背景下对“通道”的内涵进行新的界定已势在必行。

二、多媒体学习三通道划分的理论依据

多媒体学习的三通道观点是在编码理论基础上提出的,认知神经科学也为多媒体学习的通道划分提供了证据支持。

1.编码理论研究——三通道划分的理论基础

编码理论是通道研究的基础,不同通道将采用小同的编码方式。当前编码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假说。

(1)paivio的双重编码理论

paivio的双编码理论认为,人类拥有两个认知编码系统,即言语系统和表象系统。这两个系统在功能和结构上均不相同,相互独立但又相互联系。言语系统采用序列加工的形式对言语符号进行加工;表象系统以同步的方式加工非言语信息。双重编码理论中存在三种加工类型:表征的、参照性的和联想性的。

(2)anderson命题符号编码理论

命题代码理论主张不论言语信息还是非言语信息的存储都不依赖于其表层形式,而是以抽象的命题形式进行编码的。“命题既不是句子,也不是由单词组成的。相反,他是一个较为抽象的,由单词所指的概念组成的实体。”某概念的意象或言语描述来自于同一个抽象系统,是从命题表征中重新构造的。

上述两种编码理论都是基于认知的编码理论,认为知觉和认知是两个相互分离的串行系统,知觉系统负责从环境中提取信息并传递给认知系统,认知系统负责对信息进行编码,强调知觉系统中未经认知系统编码的信息不能够直接进入个体的知识体系中。基于认知的编码理论则主张信息在加工系统中的重构,如命题编码认为任何信息都需要经过抽象的命题加工,而双编码则认为无论是言语信息还是非言语信息都要经过表征性加工、参照性加工或联想性加工,无论是哪一种编码方式都需要对信息进行或多或少的语义性加工。双编码和命题编码实际上关注的都是高级认知学习活动,对于较为复杂和抽象的学习具有很强的解释性。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了一些基于认知的编码理论无法解释的知觉编码现象。在此背景下,一种新的知觉编码理论应运而生。

(3)Barsalou的知觉符号编码理论

Barsalou于20世纪末提出了知觉符号理论,知觉符号理论具有六个核心特征:知觉符号是感觉运动系统的神经表征;知觉符号是图解式的;知觉符号是多模式的;知觉符号进一步组成仿真器;知觉符号系统中有多个框架;知觉符号跟言语符号密切相关。从知觉符号理论的核心特征中可以看出,Barsalou关注的编码不仅仅包括感知觉,还包括运动知觉,这-两种编码产生的知觉符号都是神经表征,而不是传统编码上的认知表征。

综上所述,编码方式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各种编码都有其理论和实验支持,极大地促进了对学习者内部心理活动的研究。对上述编码理论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存在的编码形式大致可划分为三种:知觉性、亚符号性和符号性。知觉性编码形式保留了信息原始的知觉特征,包括视觉编码、听觉编码、触觉编码等感知觉编码,也包括运动知觉编码;符号性编码形式则对信息进行完全的抽象加工,仅保留语义信息;亚符号性的编码形式则是介于知觉性编码和符号性编码之间,忽略部分细节的知觉信息,仅对部分特征信息进行语义编码。由于符号性编码和亚符号性编码都是对信息进行语义加工,因此可以统称其为语义性编码形式。

编码理论的研究促进了多媒体学习模型与通道研究的发展,mayer所提出的多媒体学习双通道就是在双重编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在编码理论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很多研究者致力于寻找这些编码理论的契合点,试图运用混合编码的观点解释学习者内部心理活动。编码理论的发展和丰富,为多媒体学习的通道研究指明了方向。

2.认知神经科学理论研究——三通道划分的证据支持

认知神经科学是由众多学科整合起来的一门交叉边缘学科,因而与许多学科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近几年来eeG、meG和fmRi等技术极大地促进了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其研究成果为解释人类复杂的认知活动奠定了基础。在多媒体学习领域,认知神经科学从不同的侧面对通道划分提供证据支持。

(1)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

认知神经学专家通过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揭示了大脑皮质具有以下功能。脑皮质主要包括四部分:一是初级感觉区,包括视觉区、听觉区和体觉区,负责感知觉活动:二是初级运动区,位于额叶中央沟正前方,是控制身体运动的区域;三是语言运用区,主要位于大脑的左半球,由较广的脑区组成;四是联合区:不接受任何感觉系统的直接输入,与感觉、运动程度无直接关系,但与皮层下中枢有联系,而且更多的是在大脑皮层各中枢间起联合与综合的作用。

由此可见,大脑皮质的不同区域负责不同的活动,如负责感知觉的初级感觉区和感觉联合区,负责动作的初级运动区和运动联合区,以及负责高级认知活动的语言运用区和前额联合区。对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感知觉加工、运动加工和语义加工各有其物理基础。

(2)长时工作记忆的多重表征与其神经机制

tulving于1972年对长时记忆进行划分,并于1995年进行补充,将记忆系统区分为五大类:程序记忆系统、知觉表征系统、语义记忆系统、初级记忆系统和情节记忆系统。1985年,Graf和Schacter根据记忆过程中意识参与的程度,将记忆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anderson于1980年将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Squaire于1987年结合认知神经科学的新进展对陈述性记忆和非陈述性记忆进行区分,揭示了两类记忆的功能和存储部位。2002年Gazzaniga等人在Squaire研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归纳总结出参与各种记忆类型的神经系统。长时记忆中的表征形式与编码是对应的,因此长时记忆的多重表征间接说明学习者对外部信息加工时采用了多种编码方式,其加工的信息不仅仅局限于语义信息,还包括了动作技能和知觉信息等。在多重表征系统中,动作技能有其特殊性,即其神经基础不仅仅局限于大脑,骨骼肌、反射通路也是动作信息加工的神经结构。

(3)知觉学习

知觉学习(perceptuallearning)是一个新兴领域,是当前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Gibson于1963提出,“凡是由于训练或经验某种刺激而引起的对于这种刺激的长期而稳定的知觉改变都可以认为是知觉学习”。1991年Karni和Sagi提出,知觉学习表现为神经器质上的可塑性。在之后的研究中发现,知觉学习既可能发生在刺激特征编码较特异的信息加工初级阶段,也可能发生在信息加工的高级阶段。

认知神经科学对多媒体学习多通道的划分提供了重要的证据支持,从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人脑可以对知觉、语义和动作三种类型的信息进行处理,这三种信息在不同的脑区中进行编码,参与其存储的神经系统亦有所不同。

三、多媒体学习三通道的界定

本研究认为,对多媒体学习通道的划分应该依据不同的信息加工系统,而不是感觉系统。本文的第二部分通过对编码理论进行分析,总结出了两种信息加工形式——知觉性加工和语义性加工,两种加工形式对应着两种不同的加工系统。将知觉加工系统从语义加工系统中划分出来,得到了认知神经科学中知觉学习理论的支持。知觉学习理论发现知觉学习既可能发生在刺激特征编码较特异的信息加工初级阶段,也可能发生在信息加工的高级阶段,那么知觉加工系统和语义加工系统应该是一种并行结构而不是串行结构。

所以,本研究认为存在着三种不同的信息加工系统,分别是知觉加工系统、语义加工系统和动觉加工系统。多重记忆表征理论为三种信息加工系统的划分提供了证据支持,长时记忆中存在着不同类型的记忆,这些记忆的形成依赖于不同的信息加工系统。大脑皮质功能区的划分进一步为三种信息加工系统奠定了生理基础。

基于上述分析,对三种不同信息加工系统的划分,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多媒体学习加工通道,即知觉加工通道(perceptualprocessingchannel)、语义加工通道(Semanticprocessingchannel)和动觉加工通道(Kinestheticprocessingchannel)。下面将对多媒体学习三通道的内涵进行详细分析与阐述。

四、多媒体学习三通道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1.知觉加工通道(perceptualprocessingchannd)

原有多媒体学习理论认为认知系统中的知觉加工与语义加工是序列结构,知觉加工是对外界环境信息的选择,其输出是语义加工的输入,知觉信息必须进入语义加工系统中进行编码后才可以被存储。Barsalou的知觉符号编码理论和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则否认这种观点,提出知觉加工并不是语义加工的早期阶段,而是一种独立的加工系统,其输出的信息可以直接进入到长时记忆中进行存储,因而知觉加工和语义加工是一种并列的结构。

知觉通道的加工内容为外部环境中的感觉刺激,采用激活、联接的方式进行编码,编码后的信息以知觉模型的形式在长时记忆中表征。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是感觉,对同一事物的各种感觉的结合,就形成了这一事物的知觉。对知觉加工通道的研究需要以感觉为基础。按照刺激性质的不同,可以将感觉分为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视觉、听觉、触觉的刺激属于物理刺激,味觉和嗅觉的刺激属于化学刺激。当前多媒体学习领域的技术可以很容易的实现物理刺激的模拟,但对化学刺激的呈现则较困难,因此对知觉通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视觉通道、听觉通道和触觉通道。

外界的不同感觉刺激是以并列的形式进入加工系统的,例如视觉信息通过眼睛进入视觉通道,听觉信息通过耳朵进入听觉通道,触觉信息则是通过皮肤进入触觉通道,视觉通道、听觉通道和触觉通道的刺激信号以并行的方式传输到大脑皮层的初级感觉区激活相应的细胞,在感觉联合区的作用下,三通道的感觉信息相互激活和联接,经过多次的重复则会形成稳定的神经结构,进而在头脑中形成对某一事物完整的知觉模型。由于知觉通道采用激活和联接的形式,知觉模型的形成是感觉刺激多次重复后形成的稳定的神经器质的改变,因而对意识参与的依赖性较低,只需要较少的认知负荷。

从学习类型方面看,知觉加工通道对于初级认知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让学习者不需要过多的注意和加工,较为容易地产生知觉模型,进而为高级认知学习奠定基础。从学习者方面看,知觉加工通道对于低认知能力的学习者意义较大,即知觉通道这种不需要过多的意识参与的信息加工系统似乎更有优越性。虽然知觉加工通道对学习的意义较大,然而当前的多媒体学习模型往往忽略了对知觉加工通道的研究,更加关注于高级学习活动的语义加工通道。本研究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将知觉加工通道与语义加工通道相区分,希望能引起人们对多媒体学习中知觉通道研究的关注。

2.语义加工通道(Semanticprocessingchannd)

在认知心理学的影响下,对语义加工通道的研究一直是多媒体学习关注的焦点。语义是指对于那些用来描述现实世界的符号的解释,其本身是不存在的,而是人为规定的。因此,它体现的是一种人所特有的高级认知活动的抽象学习。语义加工通道加工的内容为有意义的符号信息,这些信息不是来源于感觉器官的输入,而是来源于知觉通道和动觉通道。当外界信息进入知觉通道和动觉通道时,有意义的符号被识别出来进入到语义加工通道中,按照一定规则被解释,经过命题编码和类比编码的形式,最终形成命题和意象进行存储。从神经机制的角度分析,当外界刺激经过传输激活大脑皮层感觉区域和运动区域后,有意义的信息会进一步激活语言运用区和前额联合区,进而形成高级认知活动。

在语义通道中存在两种编码方式:命题编码和意象编码。命题指不依赖于符号和图像,以抽象的形式来表征事物的内在意义的一种深层心理表征。例如对句子而言,不保留音、形等特征,对图像而言,不保留具体的知觉形式,命题只表征其内在意义。意象是对表象的概括和总结。例如对桌子而言,意象并不保留其具体特征,只表征其大致的轮廓,这种轮廓是在对桌子这一类事物总结和概括的基础之上得出的。命题和意象的共同点在于二者都是对外部信息的重构,都需要意识的控制,因此会产生较多的认知负荷。二者的区别在于命题是完全抽象的,而意象则保留了一定的形象性。当信息在语义通道中传输时,其编码方式是由信息的特点、内容决定的。空间结构性强的语义信息会优先采用类比编码的形式形成意象,而时间逻辑性强的则会优先采用命题编码的形式形成命题。

3.动觉加工通道(Kinestheticprocessingchannel)

动觉是对身体各部位的位置和运动状况的感觉,也就是肌肉、骨骼和关节的感觉。动觉通道主要用于加工动作信息,同知觉加工通道和语义加工通道一样,该通道的加工也是以大脑为神经基础。但除此之外,脊髓、小脑和外周神经对该通道的学习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动觉通道主要是针对动作技能,动作技能指通过练习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动作活动方式,如写字、骑车、游泳等,是一种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对动作技能的学习需要经过两个过程:认识和操作。在认识过程中,学习者必须借助于知觉通道和语义通道的加工作用,知觉通道对输入感觉信息的加工,首先使学习者对动作技能产生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语义通道的加工可以使学习者从思维的角度掌握动作的技巧,使感性认识进一步深化和精确,在此基础上学习者会对动作技能产生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在第二阶段的操作过程中,学习者只需要在认识的指导下,完成各种动作,当完成正确的动作时,在运动器官、小脑和大脑皮质运动区会形成稳定的神经结构,进而使动作自动化。但是,从认识到动作自动化的过渡并不是一个简单容易的过程,例如学习骑自行车。虽然学习者已经清楚骑车的步骤,但实际操作中还会遇到各种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为动作技能的学习注入了新的活力,当学习者进行动作技能类知识的学习时,将动觉信息编码成动觉模型,在此过程中运动器官上会留有动觉信息的记忆,进而使学习者产生一种最为直接的动作经验,帮助实现自动化,有效地促进动作技能的学习。综上所述,多媒体学习认知模型三通道加工信息类型、编码方式和编码后的表征形式可用表2表示。

4.三通道的相互关系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知觉通道、语义通道和动觉通道是三个相互独立的并行加工系统,但三通道之间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一个有机整体。知觉通道为整个多媒体学习提供学习内容的特征信息和有关学习环境的背景信息,对学习内容产生感性的认识;语义通道是在知觉通道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总结,使感性认识升华成理性认识;动觉通道赋予这种认识过程主观能动性。三个通道在构成一个整体时相互依存,如语义通道意象的形成就是在知觉通道知觉表象形成的基础之上抽象概括而得的;动觉通道加工简单的动作只需要重复的操作练习,但对复杂的动作技能的学习则需要在自动化过程之前借助于知觉通道和语义通道的作用而完成。

多媒体学习三通道假设对mayer通道理论的改进之处在于,将通道的划分标准由原来的感觉获取转向信息处理。在三通道假设中,笔者将类比和命题两种编码从原来的视觉通道和听觉通道中提取出来,合并成语义通道,用于加工抽象的语义符号。而在语义通道的基础之上增加了知觉通道和动觉通道,用于处理知觉信息和动作信息。这种新的划分方式是在整合多种编码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支持,强调了多媒体学习的多元性,扩大了多媒体学习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拓展了多媒体学习过程中知觉特性、动觉特性和时间特性的研究。三通道假设的提出,旨在引起人们对知觉学习和动作学习的重视,为三类学习行为的整合提供理论依据。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三通道多媒体学习过程信息获取的眼动脑电特征与认知传播模型”(编号:11YJa88005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通信工程的意义篇3

【关键词】微信互联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B036【文献标识码】a

在网络技术不断普及的今天,我国互联网获得空前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学习和信息传播等方面带来了许多便利,同样也为社会主义正能量的传播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平台。但是,网络中充斥的负面信息同样也对人们的意识形态产生着消极影响。

微信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特性

截止目前,我国微信用户超过了我国总人口的3/5,微信已经成为人们普遍接受和使用的一种信息交流方式。正因为微信有着如此庞大的使用群体,以及网络的全球性、虚拟性、自主性等特点,网络信息控制权和主导权的争夺已成为我国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必要任务。

西方国家通过利用网络技术方面的优势,使用各种手段对我国进行网络渗透来宣传西方的政治体制制度、意识形态以及价值观念①,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造成很大影响。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有效把握网络革命为我们带来的发展契机、如何利用好新媒体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如何基于微信平台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以及如何解决好我们所面临的挑战,迫在眉睫。

基于微信平台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以下特性:首先,社会化特性。虽然微信平台是个虚拟的平台,但是这个平台反映的却是现实生活当中真实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了各种社会关系。种种人情往来都真切地反映在了透明的网络平台上,这其中的问题自然会对社会形态、政治体系等产生影响。

其次,主体十分明显。在微信平台的牵动下,个人参与政治的机会也大大提升,公民的发言越来越自由。某人的发言更有可能会引起其他人的重视甚至共鸣,个人的主体意识在这一过程当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最后,多元化特性。在微信平台下,存在着多元化的意识形态,这些不同的意识形态通过网络迅速蔓延,在潜移默化的侵蚀本土主流意识形态。尤其我国是为数不多的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正在严重冲击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这就更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微信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带来的挑战

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手段的挑战。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等都随着微信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产生巨大的变化,微信所具有的即时性和开放性等特点,也对传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传统的传播模式,由于传播方法单一,互动性差等缺点导致公众的主动参与性降低。而现在,人们不再仅仅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创造者、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者和公众的角色不再是一成不变,也时常会发生角色转换。

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传播模式相较于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显得较为落后。一些意识形态工作者不能熟练运用微信技术,甚至对其缺乏足够了解,也没有相应的超前认识,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模式转变在微信时代背景下就十分被动。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模式必然会受到巨大冲击,其宣传效果也不尽人意,在群众中的影响力也将日渐衰退。传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理念、体制和方法面临空前的挑战②。

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核心地位的挑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观就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在我国政治结构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微信的兴起,再加之人们对既得利益的热衷追求,使得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同时也导致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受到了一定的威胁和挑战。③我国的互联网技术发展滞后,导致我们不得不依附于发达国家的先进网络信息技术,这就为资本主义国家向我国渗透西方社会意识形态提供了便利,西方国家通过微信平台对我国不断进行分化和西化。同时,利用网络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诱使部分思想不够坚定的人们对社会主义道路产生怀疑。网络中出现的新马克思主义甚至伪马克思主义对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了很大影响,并使其核心地位产生了动摇。

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控制力的挑战。我国的微信技术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这就导致了微信中信息的控制力和屏蔽技术相对薄弱,网络安全存在很大漏洞,为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提供了机会,使各种低俗、暴力甚至反动的思想意识形态在网上广泛散布,毒害群众身心,甚至导致公众的价值观扭曲④。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垄断,西方国家将互联网当作推行霸权主义、进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工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互联网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动猛烈攻势,给我国意识形态的防御能力带来了挑战。

微信的兴起,使人们可以以更为便捷的方式了解世界、认识世界,也可以随时获取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以及不同地域的大量信息,这使得人们在了解世界的同时接受着不同文化所带来的思想冲击。如何在新形势下有效控制不良信息的获取渠道、坚定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互联网条件下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控制力的挑战。

微信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的契机

为社会主义信念建设提供了新平台。微信即时强大的互动功能,拓展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手段,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思想流动体系,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新的平台。全新的思想流动体系打破了传统的地域限制,给全世界的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思想交流都开辟了新的空间。在网络平台普及之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和交流主要依托传统形式进行传播。互联网出现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交流,只能局限于有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介,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传统平台并不能够满足发展所需的交流和互动,正是微信平台为社会主义仪式性形态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

以平板电脑和手机等为终端的微信的逐渐兴起,极大丰富了信息的传递形式。同时,微信所具有的平等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等特点,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也淡化了种族与国界的区分⑤,突破了人际交往的单项模式,大大提高了人际交往的范围,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者则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即时性、覆盖面以及广大网民对微信的依赖性,创新方式方法,制定可行计划,把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主核心价值观、我的“中国梦”等相关主题,利用微信的平台向广大群众发送推送信息,也可将国家的政策、方针等信息上传至网络云端,提供即时下载服务,从而实现微信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平台化、制定化和可视化。

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注入活力。微信的移动性与即时性特点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途径得以丰富。与传统互联网相比,以手机、平板电脑等为终端的微信更加轻便、易于携带,信息更新更加迅捷。作为一种方便快捷的交流手段,微信通过大量的数据交互实现了大众群体之间信息和思想的实时交流。同时,作为一种新的交流模式,微信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思想和信息交流渠道的范畴,成为一个集思想交流、学习讨论于一体的综合性信息化交流平台。而信息交流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基础,其影响着人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逐渐普及的微信也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在、解构主义盛行的网络社会,利用新媒体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就显得至关重要。

微信的交互性与扩散性特点,有利于畅通沟通渠道,强化工作的针对性,使意识形态工作者能结合网民的实际情况开展工作,在充分了解网民思想动态的基础上可以有针对性地辨析。同时,由于微信的私密性,意识形态工作者可以利用此特性对其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育。

总之,微信平台不仅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增添了新的途径,也有利于实现网民与意识形态工作者之间的实时互动,充分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

为社会主义信念弘扬开拓了新渠道。传统形式上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信息传播时间、空间以及地点受限,而信息的获取也不能依据个人的闲暇时间传送。微信的兴起,丰富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方式方法。网络平台的存在,拉近了网民和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距离,公民和意识形态工作者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更加及时,从而加强了社会主义的凝聚力。同时,互联网的传播机制使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够通过网络整合意识思潮,纠正认知偏差,促进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移动终端的跨媒体性与多功能性还能够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方法得以创新,可以通过网页推送、邮件等新形式向广大群众发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相关内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作者加强了意识形态工作者与群众之间的交流,利用现代新媒体技术,将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由被动接受转为网民的自由选择,自由选择和平等交流增强了意识形态的说服力。意识形态工作者利用微信不仅可以传递信息表达见解,更重要的是可以起到媒介作用,及时了解群众思想动态及反应,实现与广大群众的良性互动。同时,可以利用移动网络为广大群众搭建相互学习和交流平台,并通过合理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微信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实现了现代化,不仅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更加深入,同时也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工作创新提供了平台和渠道。

微信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对策

创新工作方式,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第一,开展形式丰富的网上活动。随着微信时代的到来,微信对传统宽带互联网形成了强大冲击。传统的意识形态平台也应与时俱进,进行必要的技术改造以适应新的形势需求。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好新媒体,基于移动网络构建具有较强互动性的传播平台,实现意识形态传播手段和方法的改进、创新。例如利用微信、微博、QQ等公众平台开展各种互动交流、话题讨论等活动,也可利用移动终端发送文字、图像、视频等要素,或者在借鉴传统教育网站成熟运转的经验基础上,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站的手机网站。这样既改变了以往单向性的沟通方式,使大众能够真正参与其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者又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信息反馈,把握网民心理动态,丰富和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方法和手段,提高了工作实效性,增强工作效果。

第二,开发相关应用程序。目前,微信用户上网方式越来越倾向于通过移动应用程序而不是传统网页。据统计,2013年移动应用数量达百万量级规模,各大门户网站及电商网站都竞相开发针对移动终端的应用程序。所以,我国政府应针对微信存在的种种不良信息,根据微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开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有帮助的移动应用程序,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紧跟时代潮流,更好地从侧面维护我国网络空间的总体安全及国家现实与长远的根本利益。

重视利用新媒体技术,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新领域,微信平台已成为各种意识形态传播争夺的阵地。事实证明,“意识形态领域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必然会去占领。”⑥

在微信的平台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作要能够完全适应,并积极争夺网络平台宣传的制高点。因此,在坚持我国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原则下,结合微信自身特点,传播弘扬正确、正面的舆论和文化,正确引导微信文化,做好利用微信平台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整体规划,使广大人民能够保持正确的政治原则,将微信建设为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

微信在给人们提供大量有价值、积极向上的信息的同时也潜藏着消极甚至反动的不良信息⑦。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内容,我们在强化的同时,更要利用新媒体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坚定社会主义道路信念的宣传和教育,从而保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不动摇。

加大监管和投入,发挥微信优势。第一,加强监管力度。为保证对微信的有效利用,我们必须加大对网络信息的审查力度,加强对微信使用环境的净化。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强沟通、协作,加强监管力度,尽快建立对微信的长效监管机制。传统的网络管理办法不能简单复制于微信。首先,要加大监控力度,根据微信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积极贯彻落实,严格审核各方面的内容,从源头上加强对微信的管理,保证正确政治方向和原则。其次,要加强微信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对网络运营商、终端制造商、应用商以及信息安全监管部门应协同合作,寻找商机,共同营造绿色的微信环境。

第二,加大网络科技投入。利用技术手段,通过安装防火墙等软件对微信中的负面信息进行过滤和屏蔽。并针对我国网络信息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加大网络科技投入,尽快完成我国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我们在学习国外先进网络技术的基础上,更要鼓励我国的科学家进行深层次研究和探索,加快自主开发的步伐,早日摆脱依靠西方发达国家研究技术的困境。

(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互联网时代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4JD710049)

【注释】

①郭擎擎:“网络时代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思考”,《人民论坛》,2013年第6期,第177~179页。

②④程文忠:“手机文化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对策”,《福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第108~111页。

③刘音:“网络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2期,第85~86页。

⑤熊龙雨:“微信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⑥顾洪英:“信息网络化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求实》,2009年第9期,第80~82页。

通信工程的意义篇4

关键词:组织变革社会信息处理犬儒主义形成机理

随着全球化竞争的加剧和科技的进步,企业为了在动荡变化的国内外环境中保持核心竞争力,通过私有化、兼并、收购、改变内部运作流程等战略或运作上的变革来适应顾客的需求,并获得长久的生存和发展。但是,组织变革在企业管理中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使企业发展更快、更有价值,也可以触发一种对混乱和动荡的强烈抵制。针对企业如何有效的推进组织变革的成功,学者从宏观、系统的层面,基于变革发动者的视角研究了变革的环境、管理理念、组织架构和组织文化等对变革成功有效性的影响。但Sange等在对组织变革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70%实施变革的企业都最终走向失败。在面临组织变革失败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龙立荣(2011)通过回顾国外员工变革的反应,发现员工个体的行为对于所有组织变革的成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从微观、个体层面的因素,从员工的视角来研究员工对组织变革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有的关于员工对组织变革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员工态度的研究,而组织犬儒主义作为一种主流的负面工作态度(张士菊、廖建桥,2007),很少被学者关注,并用来解释组织变革。学者们关于组织犬儒主义的研究很多但比较零散,基本上还处于科学研究的初级阶段。对犬儒主义的形成机制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心理契约违背的视角,最早从心理契约违背视角进行研究的是andersson,他通过文献综述法提出了一个员工犬儒主义的概念模型。andersson认为心理契约违背是产生犬儒主义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通过分析公司环境、组织与工作和角色的工作场所特征来探索了心理契约违背导致犬儒主义的形成过程。社会信息处理理论关注社会背景对个体工作态度的影响作用。本文从员工个人层面出发,基于Sip理论分析了员工在变革过程中态度的形成,通过探讨信息环境和关系环境对员工犬儒主义的影响,构造了变革过程中员工犬儒主义的形成机理。

社会信息处理理论及犬儒主义相关理论

(一)Sip理论

社会信息处理理论(Socialinformationprocessingtheory简称Sip理论)是由杰勒德·R·塞兰尼克(GeraldR.Salancik)和杰弗瑞·菲弗(Jeffreypfeffer)在1978年提出的。社会信息处理理论的基本前提是把人看成一个自我适应的有机体,个体会根据社会背景和情景的现状的信息,来不断的调试个人的态度、行为和信念等。也就是说,人们会利用社会环境中他人的价值观、规范、期望以及行为结果等信息来引导自己的行为。YuxiaQian和Daniels(2008)基于Sip理论提出人是社会人,员工在工作中形成的态度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受环境和信息的影响而产生的。一方面,个体的态度受社会准则和他人信息的影响,另一方面,他人的想法也能够通过社会规范来影响个体态度。因此,社会背景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信息背景和关系背景。

(二)犬儒主义

犬儒主义最早是由Cook和medley于1954年提出,他们认为犬儒主义是对他人的敌意观点,认为他人是不诚实、不真挚、不值得信赖和懒惰的。近年来,学者通过研究发现,犬儒主义普遍存在于现代社会中,是当代时代思潮的一部分(Keyes,2006)。同时也存在于每个组织的成员中,包括美国、欧洲与亚洲的组织内部成员(Kouzes&posner,1993)。此外,学者对犬儒主义的内涵也有更多的诠释,如人格特质论、情景论。持有人格特质论观点的学者认为犬儒主义是与生俱来的一种人格特质,这种特质是稳定的、固有的,且不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员工的犬儒主义水平几乎是不能改变的。而情景论则刚好相反,持有该观点的学者认为犬儒主义是一种状态,产生于具体的情景,而不是一种固有、稳定的人格特质,同时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改变。

根据Sip理论,人具有社会文化属性,员工的态度产生于具体的社会环境和情景。因此,本文更倾向于从情景论来研究员工的犬儒主义。基于情景论的观点,本文将犬儒主义定义为员工对组织的负面工作态度,具体表现对组织缺乏诚信的信念、对组织的各种负面情感以及消极行为。其特征:一是多维性:员工犬儒主义是一个多维的结构,包括情感、信念和行为;二是依附性:在管理与组织行为领域,组织犬儒主义已被西方学者视为组织—员工关系的新范式(白艳莉,2011),代表了员工和组织之间的雇佣关系,因此要依附于组织而存在;三是动态性:组织犬儒主义不是稳定、固有的人格特质,它产生于具体的情景,是一种习得性反应,会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四是传染性:个人的组织犬儒主义受同事和组织环境因素的影响,一个员工的犬儒主义态度可以导致其他员工甚至整个企业员工的犬儒主义态度。

变革过程中员工犬儒主义的形成机理

abraham(2000)认为员工对未来变革的成功和管理者的能力持不信任与悲观的态度时,犬儒主义就会出现。根据Sip理论,犬儒主义的态度应该受社会背景的影响,因此,员工在变革的过程中形成的犬儒主义工作态度是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信息环境,也就是员工对信息的感知质量;关系环境,包括同事间犬儒主义水平(见图1)。

员工作为组织变革的参与者,是变革的最终实施者和推动者。Barki和Hartwick(1994)指出,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可以显著提高变革的成功率。积极的参与变革,使员工对变革的目的、作用以及方法有更加清楚的认识,对组织和管理者也会产生更多的信任。此外,员工在变革的过程中,通过积极的承担变革任务、参与变革的计划与实施,降低员工在变革实施阶段的沮丧感和幻灭感,从而减少员工在变革过程中的负面情绪,降低员工的犬儒主义水平。

组织变革的实施伴随着员工与上级、同事之间的沟通。沟通作为组织变革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组织实施变革的时候,沟通的环境越公开,沟通的能力越强,员工对变革实施的措施以及变革作用就会越清晰明白,此外,还能够增加员工对组织、对管理者、对变革成功的信心,降低员工的犬儒主义水平,从而促进组织变革的成功(Stanley,2005)。

Stanley(2005)把变革中的犬儒主义定义为对管理者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是指管理者缺乏推动变革成功的能力。这个定义暗示对管理者的不信任是产生犬儒主义的重要因素之一(YuxiaQian&Daniels,2008)。信任和犬儒主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犬儒主义的范畴比信任更广泛,犬儒主义包括情感、信念和行为,而信任只是指一种信念。尽管信任和犬儒主义是有区别的,但实证表明两者还是密切相关。一个对某对象持有犬儒主义态度的员工不会对其产生信任,对其有高度信任的员工也不会产生犬儒主义。因此,对管理者的信任可以作为变革过程中犬儒主义产生的影响因素。

员工参与、沟通以及对管理者的信任,是从个人层面分析员工在变革过程中对犬儒主义的作用。Sip理论强调员工工作态度是受社会背景的影响,基于此,社会背景因素可以调节员工参与积极性、沟通有效性以及管理者信任对犬儒主义的作用。本文把社会背景分为两个因素:信息质量感知和同事间的犬儒主义。已有研究发现,信息量越大、信息的有效性越高可以使员工产生一些积极的工作态度,如工作满意度。miller和monge(1985)通过研究信息质量与工作态度的关系,指出有效的信息能够降低员工在组织变革中的焦虑感,增加变革的开放性。员工感知到充分的信息、有效的信息,使其降低对变革的不确定性认识,在情感上更容易接受组织发生变革。总之,员工态度是以社会背景中信息可获得性为基础。员工感知到的信息质量越高,对组织变革就越倾向于表现积极的态度;相反,低质量信息的感知使员工表现负面的态度。信息的质量不高,员工就会对变革的流程、管理者产生怀疑,最终产生变革中的犬儒主义。

许多研究已经证明人际关系在决策和接受变革中作用(Rogers,1995),Sip理论认为关系环境对员工的工作态度有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在同事之间的公开谈话和环境现状的解释中得到变化,公开谈话可以通过一些描述性语言来增强社会背景的影响;同事间会用一些评价性的信息来解释环境现状,以此通过社会规范来影响员工态度。犬儒主义具有传染性,个体的犬儒主义态度很容易“感染”到其他人。犬儒主义员工往往会向亲密的同事表达负面的工作态度,而不会在公开场合表达不满,以非正式沟通的方式来实现犬儒主义的传播。在变革的实施中,犬儒主义者倾向于谈论变革的消极因素,并强调这些因素对组织变革的负面作用。因此,同事之间的犬儒主义水平能够对其他员工产生作用。

变革过程中员工犬儒主义的应对策略

(一)提供充足的信息和有效的信息

信息质量对组织变革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和管理者应该关注信息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在变革的实施过程中,管理者要及时提供信息给员工,并保证每个人都能获得充足的变革信息。管理者在提供信息的同时,应该向员工解释变革的必要性和变革可能的结果,使员工充分了解变革,对变革产生积极态度。

(二)促进部门之间的沟通

由于同事能够影响员工的态度,管理者应该注重变革过程中员工之间的相互作用。企业的变革计划可以扩展到部门级,提倡员工在面临变革的困惑时多和其他部门的人进行沟通,而不是停留在一个部门内员工的交流。此外,管理者应该给各个部门更多的自,鼓励并支持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员工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

(三)创造管理者与员工互动的机会

对管理者的信任是变革中员工犬儒主义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获得更多的信任,管理者需要创造一些与员工互动的机会。Langer和thorup(2006)这些互动包括倾听员工的声音、积极参与员工的组织变革。此外,在实施变革之前,企业需要让员工了解组织文化和历史,建立较强的集体荣誉感。管理者只有有效的应对变革过程中的压力并满足员工的需求,才能获得员工的支持,最终推进变革的成功。

参考文献:

1.朱其权,龙立荣.国外员工变革反应研究综述.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08)

2.张士菊,廖建桥.西方组织犬儒主义研究探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28

3.张士菊,廖建桥.组织犬儒主义研究的新进展[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1)

4.白艳莉.组织犬儒主义:一个员工—组织关系分析的新框架[J].兰州学刊,2011,03

5.李焕荣,杨欢,刘得格.组织犬儒主义的概念界定、影响结果和形成机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3,15

6.廖丹凤.工作场所感知、组织犬儒主义与组织效果的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9

7.张简英翔.银行员工面对组织变革知觉对组织公民行为影响之研究—以组织犬儒主义、组织政治知觉为中介变量[D].中原大学,2005

作者简介:

杨欢(1988-),女,湖南邵阳人,广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通信工程的意义篇5

1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

结合我队档案信息管理实际情况,按照《档案法》、《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等的相关规定,对档案进行规范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陕西省煤田地质局档案信息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对于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信息化具有重要意义。

2对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

2.1档案工作的社会地位和价值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在新中国成立以来50余年来,其下属的各地质勘探单位积累并保存了许多档案资料。对于地质勘探单位来说,这些档案资料真实地记录了地质历史工作。同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也能够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地质勘探单位进行客观地反映,真实地记录地质工作的进程和变化情况,可以说,地质资料对社会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加快地质工作进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信息服务方面,地质勘探单位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2档案管理规范化的意义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都涉及到地质工作,可以说,地质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地质勘探单位通过档案材料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地质信息服务,无论是共享地质档案信息,还是健全社会服务体系,对档案资料进行规范化管理,进而充分发挥地质档案资料的作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地质工作的重复性具有重要意义。

3强化档案工作管理的规范化

3.1地勘单位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的组织管理

为了对档案资料进行规范化管理,地质勘探单位需要对档案机构进一步完善,同时在领导岗位责任制中纳入相应的档案管理工作,并提高其重视程度;为了明确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责,需要建立和完善岗位责任制,并且对档案管理人员加大教育培训力度,统一管理档案工作。

3.2制定档案管理制度

在对档案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为确保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进而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根据档案的类别,结合地质勘探单位的实际情况,对文件材料、地质材料、会计凭证、账薄、报表等,按照《档案法》、《陕西省档案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对其进行统一的管理。同时,对档案资料通过建立和完善地勘单位的文书档案、地质科技档案资料、会计档案等管理制度进行规范化管理。另外,加大地质勘探单位档案基础业务的建设力度,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和齐全性。

4地勘单位档案资料的开发利用

对于地质勘探单位来说,充分利用档案资料是其保存档案资料的目的。多年来,在地质工作中,地质勘探、地学研究等地质科技资料得到了集存,对地质历史工作进行了真实地记录,在一定程度上为开展地质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所以,需要规范化、科学化地对地质档案进行管理,管理流程:

4.1建立档案目录数据库

我们将地质档案数据库分为:①科技文件;②规程规范;③档案管理;④科研类(地质物探);⑤钻探科研成果;⑥储量;⑦煤田预测;⑧煤田普查;⑨详精查;⑩水源;■建井等。

4.2项目管理与档案资料管理一体化

为了确保档案资料在数据类型和格式方面的统一性,按照档案归档标准,对形成的地质科研项目,文件材料、地质资料等进行管理和保存,同时对从立项论证到申报奖项的所有文件材料、地质档案资料等进行规范化管理。另外,对档案资料通过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的方式进行双轨制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为信息化管理档案提供保证。

通信工程的意义篇6

[关键词]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3189

我国高校不仅肩负着传承知识、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建设人才的重任,还承担着“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育人之责。因此,坚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我党一项及其重要的工作。

1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社主义大学性质的需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指出:“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1]这就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具有鲜明的制度特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又红又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和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展,高校已成为思想交锋、多元文化汇聚的前沿地带,成为各种势力争夺的重要阵地。在意识形态的较量中,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其经济、教育、互联网等优势,不断向我国青年大学生传输其政治思想、价值观念和文化道德,不断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而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各种矛盾凸显,各种问题交叠,各种意识碰撞交锋,受利益多元化的市场经济影响和西方意识形态冲击,一些大学生出现了信仰、信念和信任危机,表现在:精神支柱缺损,爱国意识和民族精神淡薄;价值取向扭曲,放弃了责任道德;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对错误的政治观点、思想言论丧失甄别力和免疫力……严重冲击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面对当前青年学生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新变化,面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高校必须牢记教书育人使命,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使命担当,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指导高校的各项工作,深入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良好的舆论氛围、强大的精神动力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

2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是高校党委的一项重要政治责任。党的十报告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2]《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更明确提出目标指向:“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坚定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1]高校党委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坚持党管意识形态的原则,统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大局。

首先,从责任、使命的高度做好组织领导。一是要充分发挥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选拔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具有事业心和责任感、遵守政治纪律的人领导意识形态工作。二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切实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坚持党性讲原则,对在高校教育改革发展中出现的背离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言论,进行坚决的揭露、批评。

其次,从理想、信念的高度做好思想领导。做好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工作,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广大师生的头脑,深入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坚定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增强其抵制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能力。强化课堂、讲堂的思想引领,使高校真正成为研究、捍卫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最后,从大局、方向的高度加强工作机制建设。一方面,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各有关部门、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分工合作、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另一方面,要统筹校内外育人合力,形成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体系,实现意识形态工作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3围绕立德树人抓好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好此项工作,高校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积极主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和传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引导,加强校园正能量的弘扬和传递,全方位、系统性地巩固壮大校园主流思想舆论阵地。

31推进理论创新,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充满生机与活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与时俱进,是高校必须承担的重要任务。我国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了一系列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取得了理论和实践的巨大成就。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不足和滞后,致使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与西方敌对意识形态的斗争中非常被动,造成一些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迷茫。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关键所在。

高校应汲取人类文明养分,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在深入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同时,把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具体化、时代化,形成具有中国特点、中国气派的新的理论成果。只有用新的、具有时代特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高教改革实践,回答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才能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才能提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师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32坚守“传道”责任使命,建设一支“又红又专”的教师队伍高校育人的职能之一,就是用教师的思想意识、思维导向影响青年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大学生“相信谁、跟谁走”。而实现这一育人过程,必须全面提高全体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在教师节讲话中指出:“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3],“‘传道’是第一位的”[4]。高校必须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学习,提高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只有真正培养出一批理想信念坚定、科学知识渊博、忠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师德师风高尚的教师,才能在教书育人中言传身教,以学术水平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实际言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润物细无声”地浸入学生内心,获得学生的认同,进而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33加理论课育人功能,有效发挥意识形态宣传主渠道

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质,一直是我国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阵地,“要切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必须发挥好这种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只有教师讲出理论自信,学生才能真懂、真信。思政课教师要旗帜鲜明地用马列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占领高校的讲台,占领高校的思想理论文化阵地。通过建立工作坊,举办论坛,对一些理论重点、难点、热点、疑点问题进行研究和释疑,使思政课堂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场所,成为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灯塔。同时,高校通过中心组学习、党校等各种形式的理论培训,向广大师生宣传党的政策方针、传播马克思主义,解决师生中深层次的思想问题、认识问题,帮助师生统一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信念。

3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文环境和精神阵地校园文化是主流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在高校育人中起到潜移默化和方向引领的作用。2014年,在传承“五四”精神的讲话中提出:要在青年中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和各种媒介、用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另一方面以各种主题活动为契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转化,开展精彩纷呈、健康向上的活动。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通过抓骨干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使他们理想信念坚定,把对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理扎根在灵魂深处。

图书馆、校史馆、宣传橱窗等文化设施场所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良的文化活动条件和环境、先进的核心价值观文化教育设施能感染师生,促进师生员工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塑造师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35创新话语方式,加强网络新媒体阵地建设

在新媒体、自媒体,特别是以手机为客户终端的媒介时代,各种信息、思想和理论观点的形成和发展的机制、形态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对高校的意识形态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何加强新媒体主流舆论引导,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4]因此,高校必须紧紧抓住校园网络,运用新媒体和现代传播手段,掌控校园信息舆论阵地。一方面,高校应积极完善校园网络建设,形成网管、宣传部门、思政教师、辅导员共同参与的工作体系,鼓励理论老师、辅导员、学生社团建立博客、QQ群、微信群和“红色网站”等,通过设置丰富的、充满正能量的、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内容,增强网络吸引力,进而通过网络的思想引领、舆论推动、精神激励和文化支撑,保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传播中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强化校园网络的监控和管理,运用行政和技术等手段,严密防控各种不良信息的传播。

总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事关我国社会主义大学的性质及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使命,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多元文化的交汇碰撞中,高校应从“立德树人”的宗旨出发,坚持党的领导,在意识形态领域主动发声,抢占阵地,唱响主旋律,全面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n].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5-01-19

[2]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新华网,2012-11-19

通信工程的意义篇7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通俗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373-02

当前,关于传统文化演绎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评《三国》、讲老庄等,重新用现代的角度和通俗化形式进行表达,大大促进了传统文化的普及和教育,而马克思主义通过喜闻乐见形式传播的则很少,而马克思主义刚传入中国的时候,传播形式多样化,比如五四时期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三四十年代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更是赢得了许多人的心,虽然只有薄薄的一本小册子,但他用生动的笔调、浅显地的例子,把当时文化程度并不高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引上了革命的道路。笔者查询发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萧灼基的《马克思主义传》不错,包括2000年中国社会出版社重印的《大众哲学》。其实要写一本马克思主义的通俗读物难度还是挺大的,首先你要对马克思的全部学说非常了解,其次要用生动通俗的中国式语言来表达,最好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情况

20世纪初,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理论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推动下蓬勃向上;国内,“五四”和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于当时的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陈独秀等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者以学校为舞台,对青年学生进行了马克思主义教育,例如以北京大学为阵地,、胡适的“问题与主义”之争。与此同时,主编了《新青年》之《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庶民的胜利》一系列文章,首次系统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于是,在遥远、古老的东方一群先进的青年人把救亡图存和追求真理结合在了一起,掀起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并把她作为一种为之献身的信仰。

之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思想。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正确的轨道,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实践相结合产生了邓小平理论,在中国创造性地提出在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理论。

20世纪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受到了沉重打击,马克思主义在全球的传播也受到了影响,很多人对马克思主义提出质疑:为什么是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和平演变?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制度如此之高,相主义国家存在诸多问题等等。实际上,我们应该看到作为一种社会制度,资本主义正值壮年,处于自己发展的黄金时期,而社会主义则从最初的理论的诞生、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成立,总体算来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放在人类社会形态更替的长河中来看,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我们对马克思主义要深信不疑,坚定信心。

当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稳步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

二、“青马工程”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现状

中国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只凭着自己的粗浅认识,认为关心国家大事、喜欢“两课教育”就是热爱马克思主义。这类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拥护是真诚的,但这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并不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他们也可以信仰某种宗教等意识形态,信念非常不稳定。还有一些同学并不确定自己信仰马克思主义,但他们清楚在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而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指导思想,所以当前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对他们是一件正确的事情。

2012年,广东团省委、省学联在全国选取了12所基础扎实、具有一定特色和代表性的高校,作为广东省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示范院校,结合推进团的制度创新和参与社会管理的创新,集中力量探索和打造成熟的大学生“青马工程”培养模式,在学员的选拔上创造了“双推”“双考”的选拔模式;在培养体系方面探索了“双教”“双师”培养机制;学习机制方面建设了“双网”“双学”学习模式;在学员社会实践体制方面,实行“双兼”和“双调”特色项目;对学员的评价建立了“双代”“双评”制度。组织举办省级大学生“青马工程”集训班,并不断总结、检验和完善大学生“青马工程”的标准化培养模式。希望向各高校全面推广大学生“青马工程”的标准化模式,每年在全省124所高校培养万名“青马”学员。同时,广东省团委、广东省高校联合会、三及第集团共建了青马教育频道和青马联盟,免费提供精品课程,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网络阵地。

目前从整体上来看,我国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此过程中还存在很多有待认识并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当前,许多高校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中创新程度不够,仍然采用传统的学生干部培训班或是团校集中授课的形式,没有结合现在网络时代的特点,充分利用电子技术来展开培养工程建设,对如何创新出更多的培养新形式缺乏变革和思考。没有形成高水平的培养氛围。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它不是简单的教育,更不是仅依靠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努力就能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它需要全校乃至各利益相关方的高度重视与合作。当前,虽然我国很多高校都进行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实践,但很多都基本上流于形式,未能真正认识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重要性,或者没有采取更有效科学的措施去展开工程建设。以上这些情况,导致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培养格局远没有达到理想状态,更谈不上实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目标。现在很多高校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内容贫乏、形式粗放简单,既没有特色鲜明的教育内容与形式,也没有针对学生培养的专项预案,更多的是务虚,而不是务实。这种氛围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建设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在中国传播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形式单一、内容程式化,刻板的内容加上陈旧的形式使得马克思主义通常和枯燥、无聊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在高校的思想政治课上尤为明显,我们需要突破传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途径,让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鲜活起来,生动起来,这样才能增强其在学生中的传播和影响力,真正地走进他们的生活和人生观。

三、金融危机与中国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时代化和通俗化

马克思主义产生160多年来,资本主义每遭受一次危机,都会给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带来一个新的发展契机。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便是如此,危机迅速使人想起了马克思。

而且我们发现经济危机通常有四个阶段:爆发期、萧条期、恢复期和繁荣期。当前,从全世界来看,应该仍然处于经济危机的萧条期,所谓的后金融危机时代,人们迫切需要找到一种新的理论体系,来解决当前资本社会固有的矛盾。同时我们看到,这次的金融危机和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萧条相比,并不再仅仅波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全球化金融危机。人类共同面临一个走向何处去的问题。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演变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马克思、恩格斯基于理性分析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未来更美好社会的设想是科学的,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危机的分析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那种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失败了”的断言已被证明是毫无根据的。但我们必须清楚,我们不能只是在社会发展面临重大危机时才想到马克思,才重读马克思。我们虽然可以借鉴西方学者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方法,但不能对西方人士“走近马克思”、“重读马克思”抱有太大希望。我们认为,在当前情况下,西方国家无论如何不可能重新“回到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复兴也不可能自动到来。对于社会主义中国来说,马克思主义这一“老祖宗”确实丢不得,丢了就会丧失根本。但问题是,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分析研究这次金融危机,如何根据新的形势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这无疑是当前学术界面临的首要问题。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讲话时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关键是要及时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为实践提供科学指导。”我们认为,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给发展马克思主义虽然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但也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给发展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也就是说,在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正面临着一个良好的机遇,必须抓住这个机会。

青年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是中国高校的思政教育,长期沿袭的“单向度”说教模式,课程缺乏创新,民办院校和传统院校所用教材和授课模式一模一样,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宣传中只注重知识论内容的合理性论证,在传情达意方面缺乏人类心灵的启迪与唤醒,导致了青年大学生出现了思想迷茫、价值迷失和信仰缺位。

一个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一无所知的人,是不可能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在,大学生思政教育这个阵地不时有各种思想进来,比如宗教和其他意识形态,宗教总是给人以虚幻的感觉,而通常虚幻的总是美好的,在当前这个浮躁和躁动的年份,人们特别渴望内心的一种宁静,如果真能让大家了解马克思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并像20世纪初一样对马克思主义信任又信仰,重新构建起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体系。而这一切最要紧的在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在于形式和方法,其中通俗化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育形式,真正用马克思主义信仰武装新一代的大学生。

我们希望改变传统的话语体系,意识形态的内容少一些,枯燥刻板的内容少一些,这样可以让社会各个阶层都接受,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整合社会的功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原来的社会话语体系已经不能被各个阶层都接受,要让主流的官方话语体系进入民间话语体系,尤其是高校的青年学生。这样同学们会对马克思主义充满热情,让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进而形成信仰!

参考文献:

[1]秦宣.国际金融危机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9).

[2]王康.当代大学生问题的研究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2010,(1).

通信工程的意义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理论;“任务型”教学;学习策略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的目标是: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它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基本点: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一种思想、观念的变革,其理论基础是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piaget’sConstructiveLearning)。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是: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另外,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另一种是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Bruner’sDiscoveryLearning)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一种学生能独立探究的环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学习的目的是要学生参与建立学科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学生应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的学习来自个人的发现。

以上两种理论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思想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是教师的教学思想。如果教师固有的教学观点和思想一成不变,教师就会把计算机当作传统教学方法的附属物,不能很好地发挥计算机的独特潜力,只能用它作演示或练习用。具体地来说,要发生四大转变。

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要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活动的导演者;学生地位的转变:学生要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媒体作用的转变:把媒体从原来作为教师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识工具;教学过程的转变:把教学过程从传统的逻辑分析讲授过程,转变为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意义建构过程来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资源的整合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英语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英语课程资源越来越多的呈现多媒化、网络化。如:有了信息技术的整合就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化远为近、化过去为现在,使课程的学习融声音、图象、文字、视频、动画等于一体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习效率。特别是internet的发展,可以使更大范围的英语资源为教学所用。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访问各种英语学习网站、阅览电子书刊、访问虚拟图书馆来进行自主学习;学生们还通过办电子板报、做个人英语网页与中外的学子进行交流。利用信息技术,学生还可以进行网上在线学习或补习。总之,有了信息技术的整合就有了更具人性化的英语课程资源,就能真正打破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

四、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途径的整合

英语新课程倡导“任务型”教学途径。所谓的“任务型”的教学是指通过学生学习英语知识、运用英语知识来达到“能做某事”的目的。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使用英语完成任务。其教学基本特征是“课堂教学交际化,交际教学活动化,活动教学任务化,任务教学真实化,课外作业项目化,评价方式过程化。”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多媒体教学与“任务型”教学的整合是极为方便的。从理论上看,“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社会语言学、习得与互动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和杜威的实用主义认识论。而多媒体教学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也是吸收了上述理论中的合理部分而建立的。他们在教学上有共同的理论基础,都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新知识必须依靠学习主体在自己原有相关背景经验的基础上建构,”都强调“意义侧重(meaning-focused)”。从实现的形式来看,他们都认为教学任务“应在一定的情境下完成”。

信息技术可以为“任务情境”或“问题情境”的创设扫清障碍。因为它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以此为支撑物启动教学,满足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减少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同时支撑物的表征、视觉本质又促进了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驱动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的。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于英语教学,还有利于将设计的问题具体化,还原知识的背景,恢复其原来的生动性、丰富性,从而便于学生的“意义”建构。

五、信息技术与英语学习策略的整合

学习策略是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英语学习策略主要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

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如借用网上的图片、图表、图象等非语言信息进行理解和表达,改进认知策略;在调控策略方面,可培养学生自觉地控制整个学习过程。比如在网上搜寻资料、使用远程数据库和文件、与学伴进行在线交流、获得在线咨询、在线支持。学习者通过问题的解决方式,完成学习目标,在此过程中逐渐掌握对信息进行有效的检索、评价、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而改善调控策略;在交际策略方面,我们可鼓励学生上网和美国、英语等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进行交流,以提高他们的英语交际水平;在资源策略方面,我们可以告诉他们一些英语学习网站,扩大其资源范围,让学生感受自我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的快乐。

通信工程的意义篇9

一、工作成效

(一)明确职责,压实主体责任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加强组织领导,切实落实高校意识形态责任制。成立了意识形态领导小组,由党支部书记、学院院长担任组长,副院长担任副组长,组员为各科室、教学团队负责人。下设办公室,负责对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协调指导和督促检查。支部本学期召开一次会议专题研究意识形态工作,明确了各岗在意识形态工作上的“责任田”,强化全体教职工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主动意识,强化思想引领,确保学校意识形态安全。不断强化自身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意识形态引领的主阵地,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管理权、话语权,深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课堂主渠道、融入社会实践、融入文化育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

(二)加强教师队伍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提升理论水平,筑牢思想根基

坚持政治学习常态化,按照上级党委的部署和安排,本学期开展政治理论学习7次,其中2次自学,5次通过学院会议举行学习。重点学习了脱贫攻坚会议讲话精神、疫情防控期间讲话精神、两会讲话精神等,学习了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梁小霞等先进事迹等内容,学习了学校党建相关制度文件。充分运用“学习强国”平台开展学习,要求教师每日登陆平台学习相关知识,通过学习不断强化教师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使他们在思想上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提高认识,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三)不断加强教师队伍意识形态工作建设

着力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新标准,高质量办好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组织开展行之有效的集体备课制度,在提升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同时,尤其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首位制,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意识形态工作建设的强化,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促进了以赛促教成效初显,我院今年上半年组织学院80%以上教师参加了学校教学技能竞赛,,获学校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组织教师参加南宁市政治理论宣讲比赛,获南宁市三等奖1项、优秀奖1项。开展了马克思主义学院首届“精彩一课”比赛,学院青年教师全体参加比赛。

(四)明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课程中的地位与内容,严抓课堂意识形态管理

统一使用由、教育部组织修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编写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政课新教材。围绕“全员参与、共磨共研、以研导教、典型示范、以评促教”的工作目标,坚持集体备课,集中研讨。围绕教学重难点的理解把握、教学典型案例的选取、教学方法手段在课堂中的运用、教学对象的学情分析等,理清课程整体结构和逻辑关系,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在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部门领导多次将课堂意识形态管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经常性、及时性研判形势,完善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时性,确保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现代前沿理论知识,严抓课堂意识形态管理,切实增强主阵地意识。

(五)充分利用疫情防控中的思政元素开展实践教学,加强学生意识形态教育。

今年实践教学围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涌现出的中国制度优势、爱国主义力量等思政元素,开展了“抗击疫情·你我同行”思政课“五个一”主题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当代大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高度的思想和行动自觉学习贯彻党的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自信”,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充分展现思政课程“知行合一”的教学实效,牢牢把握学生意识形态的正确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六)积极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的排查

主要针对教职工思想动态开展研判工作。重点包括: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宗教渗透等、教师存在的一些实际困难和诉求,教师对当前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反映以及可能存在的思想波动和不稳情绪。经全面核查,没有发现任何老师存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学院注重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综合素质,通过业务培训、专题研修等方式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反宗教渗透教育的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在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形态工作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教育。

二、存在问题及成因

部分教职工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处理教学事务之中,对意识形态理论学习重视不够,理论学习的系统性、针对性不够,学习讨论的质量有待提高,学习主动性亦有待增强。意识形态领域的警惕性需增强,教师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等问题。

三、下步工作计划

(一)加强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学习

要使部门老师牢牢把握好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决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向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和要求看齐,切实把意识形态工作摆上党支部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各岗位、个人的绩效考核。

(二)加强网络载体意识形态领域的舆论引导

通过学院微信公众号、网络课程平台、超星学习通软件等网络载体,在党建工作、文化宣传、课程建设、学生管理等方面,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引领、促进、保障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建设;充分发挥网络载体优势,开设专题栏目进行新政策、新理念、新精神的系列化宣传,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

通信工程的意义篇10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xxxxxxxxxxxxxxxxxxxxxxx新农村信息服务站揭牌仪式,这是xxxxxxxxxxxxxxxxxxxxxxx分公司为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我们做的一件好事、实事。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对于信息服务站的开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多年来关心和支持我县农村信息化建设的xxxxxxxxxxxxxxxxxxxxxxx公司表示衷心的感谢!

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是实现农业资源高效配置、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是建设现代农业、标准化农业、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当今时代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成果,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用信息化来优化农业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率,最终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今天,xxxxxxxxxxxxxxxxxxxxxxx信息服务站的开办,为我们了解农业信息提供了一个窗口,这对于促进我乡经济建设,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县农村信息化建设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是基础建设相对偏弱,农民信息意识不强,信息传播渠道和覆盖面窄,农民使用信息的能力比较有限等。因此,加快我县农村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这不仅仅是解决一个通电话问题,而是关系加快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大问题。可以说,谁抓住了农村信息化先机,谁就可能走在信息致富的前面。多年来,xxxxxxxxxxxxxxxxxxxxxxx为我县通信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有力地促进了我县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他们又计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大力实施农村信息化建设“五大工程”,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大喜事,也是难得的机遇,它必将对我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说这是一项“惠民工程”和“德政工程”。为配合xxxxxxxxxxxxxxxxxxxxxxx完成“五大工程”,使我县早日实现农村信息化,我下面讲二点意见:

一要加强领导,搞好宣传。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单单是网通公司一家的事情,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配合,尤其是需要我们乡、村两级的密切配合。现在,我县的农村信息化建设硬件任务已基本完成,网络终端已连接到村,剩下的工作主要就是连接到户。xxxxxxxxxxxxxxxxxxxxxxx要成立领导小组,抽调专门人员负责此项工作。特别是要配合网通公司搞好宣传发动工作,要让广大农民群众明白农村信息化建设给农民带来的好处,使实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动员广大群众主动参与此项工作,做好此项工作。

二要强化责任,抓好落实。希望镇、村两级要把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作为一项“一把手”工程来抓,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本着“政府引导、群众为主、因地制宜、务求实效”的原则,按照总体建设规划,加大工作力度,有计划、分层次、按步骤加以实施,确保完成全年责任目标,确保xxxxxxxxxxxxxxxxxxxxxxx农村信息化建设工程顺利推进,县政府将不定期对此项工作进行督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