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务会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54:49

国际商务会计篇1

【关键词】跨境;电子商务;国际会计;应用;影响

一、跨境电子商务在会计业务的应用特征

1、跨境电子商务在会计业务中的国际化发展:跨境电子商务需要依靠互联网平台开展一些列的商业活动,不受时间、地点以及区域的限制,在商业交易活动中提出了新的挑战,包括跨境的采购、在线的支付交易与结算、网上的报税规则以及会计核算的方式等。在跨境电子商务领域范围内,因为所有的业务交易都是通过网络进行互相交易的,具有一定的全球化特点,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会计结算,使得会计也具有一定的国际化特点。

2、跨境电子商务在会计业务中的电子化特征: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传统的书面合同与纸质签字逐渐被电子商务的数字合同以及数字时间所代替,传统的现金与支票逐渐被电子票据与电子货币所代替。人们逐渐接受了电子化的交易方式,企业之间的经济往来逐渐实现了无纸化,甚至书籍与音像也逐渐趋于电子化,在信息科技发展的现阶段,电子化势必会迅速占领全球市场,渗透到各行各业中,迎来账务结算和资金支付的电子化时代。

3、跨境电子商务在会计业务中的实时性:在传统的交易方式中,信息的传播主要通过传真、电话或者信函的方式进行传递,存在长短不一的时间间隔,且具有不确定的因素存在。在跨境电子商务的活动中,信息交流具有非常高的实时性,与之存在的订单信息以及交易记录也都是实时性的,会计信息能够进行迅速的处理,将企业的财务eRp系统与电子商务系统进行有效的衔接,将企业的经营情况都反馈企业的财务报告中,实现会计信息的实施性与高效性,能够让企业领导及时掌握企业经营的现状,方便进行企业的决策。

二、跨境电子商务面临的财务困境

1、结汇存在一定的困难:我国传统的结汇方式主要是根据企业的类别进行的,针对企业规模的大小与发展成熟的程度进行结汇手续的办理。目前国内大部分的跨境电子商务主要以中小型企業为主要发展方向,而淘宝中的店铺卖家是典型的跨境电商经营模式,这些淘宝店铺不需要具备传统的外贸企业结汇的资格,通过邮寄的方式将商品邮至国内外,没有正规的报关程序,无法进行结汇操作。

2、退税存在一定的困难:退税是增加出口货物竞争力的一种方式,为了防止不法分子规避出口退税的此功能为,税务机关必须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对退税申请进行严格的审查,没有问题后方可进行退税操作。我国的跨境电子商务商务产业在法律与政策支持方面处于空白状态,如果跨境电子商务长期处于出口退税的现状下,不仅不利于经营成本的降低,还会影响国际竞争力的消极性。

三、跨境电子商务对会计国际化的影响

1、跨境电子商务对会计理论方面的影响: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全球的经济网络已经初步形成,跨国企业、国际联盟等组织逐渐兴起,这些组织的经营方式与传统的会计经营发生冲突,使得会计的服务对象与目标发生了变化,商业环境也出现了新的发展形式,对会计的准则进行修改。因为成本估价的不断变化,传统的财务报表有历史成本计价,但是在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背景下,具有实时性的特点,而且商品的价格变动幅度很大,在进行会计结算时需要考虑到成本计价的落后,在网络环境的变化下,数字音像不能够对库存数量进行计算,对传统所得税的准则不能进行修改。

国际商务会计篇2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资本市场全球化发展,国际资本市场日益壮大,跨国兼并日益频繁,加上97亚洲金融风暴爆发后,各国对加强会计监管、提高财务信息质量的要求更为迫切,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的步伐不断加快。

引进国际会计准则对于我国建设现代商业银行具有重要作用。国际会计准则确立了会计核算标准,明确了信息披露的基本框架,建立了全球趋同的核算和披露平台。它已经普遍被世界各国所认可和采用,欧盟已经要求所有上市公司自2005年起全面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美国安然公司财务舞弊案等一系列会计丑闻披露后,国际会计准则更是得到了包括美国在内的众多国家的肯定。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2003年度报告指出,将近100个国家和地区拟在2005年开始应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因此,国际会计准则已经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的国际惯例和通用标准,我国商业银行引进国际会计准则是大势所趋,潮流所向。首先,它有利于商业银行参与国际竞争,提升竞争力。其次,引进国际会计准则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增强会计披露的透明度,防范金融风险。再次,引进国际会计准则有利于适应wto的要求,实现银行会计标准的国际化,便于国外投资者更好地了解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和发展潜力,方便商业银行在国际资本市场筹集资金。

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为引进国际会计准则提供了动力。1994年以来,四大国有银行开始了由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通过改革,国有银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银行的整体素质有很大提高。国有商业银行为支持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经济体制的改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尚未真正实现向现代商业银行的转换,其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突出表现在: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滞后、制度缺陷决定了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无法得到根本改善;经营运行机制特别是风险内控机制有待进一步提高;积存的大量不良资产尚未得到有效处置,潜在的风险依然很大。在金融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迫切需要有更为根本的措施,在这种背景下国家加快了推动国有商业银行股改的步伐,目标是把国有商业银行改造成治理结构完善、运行机制健全、经营目标明确、财务状况良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为引进国际会计准则提供了动力。首先,股改可以解决历史形成的不良资产包袱,化解历史风险,为引进国际会计准则提供了基础。其次,计划在海外上市的银行还需要严格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引进国际会计准则是股改的必然要求。最后,股改可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落实国际会计准则在披露、核算、经营和管理各方面的要求,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增强会计披露的透明度,防范金融风险,为全面引进国际会计准则提供保障。

二、引进国际会计准则对国有商业银行股改的影响

国有商业银行股改要实现海外上市目标,不仅要按照中国上市银行的标准进行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而且还需要执行国际会计准则的标准,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进行财务披露。要适应这一要求必须实现两个转换:一是要实现由现行会计核算制度向《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的转换。二是要实现财务信息披露由《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向国际会计准则的转换。由于现行会计核算制度与国际会计标准在资产计量、负债确认和计量、金融工具的分类和确认、财务风险披露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实现这两个转换,不仅影响股改的整个过程,同时还会渗透影响到股改上市后的相当长时间,将对国有商业银行在多个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一是会计信息更加谨慎真实。长期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一直未能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的标准,执行审慎的会计政策。以资产减值准备为例,各项准备计提范围过窄,标准过低,总量不足。国有银行在股改过程中,首先要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的标准进行清产核资,确定各项资产的实际公允价值,然后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版)的要求合理计提各项减值准备;并逐步按照ias第36号《资产减值》的要求,扩大计提范围,选择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等办法,合理计量资产减值,更加公允地反映资产价值,更加审慎的反映财务状况。因此,引进国际会计准则,有利于股改前真实审慎的核定历史包袱,合理确定股改方案。有利于股改前后真实审慎地反映资产价值和财务状况,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二是会计核算更加公允科学。首先,会计计量基础更加公允。以公允价值为基础是国际会计准则所采取的基本指导原则。随着股改的深入,公允价值的计量范围将逐步扩大到金融资产、非货币易、固定资产、收入和或有负债等。公允价值的计量可以极大提高信息的相关性,使会计信息能反映出金融资产和负债的真实价值,从而有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其次,会计分类更加规范。国有商业银行股改过程中,需要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调整现行对金融资产采取长、短期分类核算的方法,将金融资产划分为交易类、持有到期类、贷款和应收款类、可供出售类,有助于更清晰界定不同资产类型的投资和收益。最后,会计核算的内容更加科学。以衍生金融工具为例,近年来,国有银行均不同程度地在境外开展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国内衍生金融工具(如银行间债券远期交易、认股权证等)市场也已经起步,并将有较快发展,但衍生金融工具一直在表外核算。国有银行在股改过程中,需要按照ias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要求,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而不是仅在表外披露,这有利于规范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核算,增加量化分析,充分披露其风险状况。

三是信息披露更加严格透明。当前,国有商业银行财务信息披露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标准不尽统一;二是形式不够规范;三是内容不够到位;四是频度不够及时。股改前后,国有商业银行要按照ias第30号《银行和类似金融机构财务报表中的披露》的要求,执行统一的披露标准和规范,增加套期、证券市场价值以及资产负债偿还期限分类等披露内容。同时,要根据ias第32号《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具体披露金融工具的性质、交易条件、实际成本与公允价值、损益金额以及风险状况等。因此,引进国际会计准则后,信息披露将更加统一、严格、规范和透明,对国有商业银行股改前后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四是业务经营管理更加稳健精细。国有商业银行执行国际会计准则,在股改前后都将促进业务经营和管理更加稳健和精细。首先,经营理念将更加审慎稳健。执行国际会计准则,会计核算更加谨慎公允,财务披露更加严格透明,必然促使国有商业银行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树立审慎、稳健、透明和合规的经营理念。其次,管理内容更加精细。例如,衍生金融工具确认计量引入后,要在管理上对套期业务进行严格的区分,对嵌入式衍生工具进行合理拆分,对衍生工具的风险实行分类限额管理。再如,金融资产分类和公允价值广泛采用后,要求在管理上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的标准,区分不同种类的金融资产,并对金融资产的价值按市场的波动实行动态评估、管理和考核。最后,管理方式更加细化。例如,金融资产减值实行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后,需要信贷人员合理预测每笔贷款一定期间内的还本、付息等现金流量情况,需要配套相应的管理考核政策和办法。总之,国际会计准则的真正执行,将对国有商业银行股改前后的管理理念、管理内容、管理方式上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引进国际会计准则需要关注的问题

国有商业银行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是国有商业银行股改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这一工程将贯穿于股改的整个过程以及股改之后的相当长时间。必须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第一,应处理好国际接轨与中国国情的关系。会计理论和国际会计研究表明,会计规范是在特定的外界环境中逐渐形成和不断演进的,并且反映它所服务的环境。会计规范的改变,如果不是基于对自身环境的准确把握,难免导致历史教训。因此,国有商业银行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过程中,还应该客观把握我国商业银行内外部的客观环境和主观条件上的特殊性及其与国际银行业的差异,正确处理好国际接轨与中国国情的关系。一是要充分考虑我国在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发育、法制建设和中介服务等市场经济环境还不十分健全的现实国情。二是要充分考虑到我国金融改革还在逐步深化,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不良资产等包袱巨大、资本充足率不足、会计人员的素质不高等。正是这些现实限制因素,决定了我国银行业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对国际会计准则与金融会计制度的差异作深入分析,要分辨哪些内容是已经接上了的,哪些正在接上,哪些需要接而没有接上,哪些根本不能接或不需去接。同时还应注意时机,哪些是可以放一放再接,哪些是刻不容缓,必须尽快接上的。我们应根据新形势,适时修订、补充和完善会计准则,既要保持国际会计准则的通用框架和核心原则,又要满足中国银行业特有的这些要求。过分强调国际化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本国的特色,而过于强调本国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又会阻碍国际化,我们必须认真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应处理好改制前和改制后的关系。首先,从监管层面来讲,以股改为契机,通过将国际会计准则全面引入我国商业银行,统一银行业会计标准,摒弃现有非改制银行、上市银行、非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的会计标准差异,应是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发展的基本趋势。但是,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主要目标在于为商业银行股改和综合改造奠定基础。在当前国有商业银行股改先后有别、进度不一,未改制银行历史包袱未卸下、历史风险未化解的现实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进程不宜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中国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政策的制定,应该符合国有商业银行股改的总体部署,允许国有商业银行在改制前有合理的过渡期,正确处理改制前和改制后的关系,正确把握国际会计准则接轨与股改的关系。其次,从国有商业银行自身层面来讲,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包括会计核算接轨、信息披露接轨和业务经营管理接轨三个层次,其中,信息披露接轨是前提,会计核算接轨是基础,业务经营管理接轨是实质。由于信息披露接轨是股改上市的前提条件,必然会在改制上市前完成;而会计核算接轨和业务经营管理接轨受国家会计政策时限、人才素质制约和自身复杂性因素等影响,必将贯穿于股改的整个过程以及股改之后的相当长时间。因此,国有商业银行不应以实现信息披露接轨作为股改上市的终结目标,而应该以改制前后的会计核算接轨和业务经营管理接轨为核心内容,正确处理好改制前和改制后的关系,真正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

国际商务会计篇3

一、三家银行境内外累计未分配利润差异及原因分析

(一)三家上市银行境内、外累计未分配利润的差异情况

根据三家上市银行对外公布的年报,截至2000年12月31日,中国民生银行累计未分配利润境内(即法定财务报告)为3.65亿元,境外(补充财务报告)为-3.21亿元,相差6.86亿元。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累计未分配利润境内为4.97亿元,境外为-0.93亿元,相差5.9亿元。深圳发展银行累计未分配利润境内为0,境外为-8.99亿元,相差8.99亿元。三家上市银行境内(又称法定财务报告)、外(又称补充财务报告)财务报告均分别经过境内、外注册会计师审计,审计意见全部为“无保留意见”。其境内、外累计未分配利润的主要差异情况如下(表一略):

(二)导致差异的原因分析

1.三家上市银行境内、外财务报告适用的主要会计政策的差异比较。

(1)呆账准备金的提取。中国证监会2000年12月发出通知,要求上市银行按贷款五级分类计提呆账准备金,但没有规定计提的比例。在这一点上,上市银行的规定已与国际会计准则完全一致。

(2)表内应收利息核算期限。2000年12月,财政部在《公开发行证券的商业银行有关业务会计处理补充规定》中对上市银行的表内应收利息核算期限作出了规定:“发放的贷款到期90天及以上而未收回的,其应计利息停止计入当期利息收入,纳入表外核算;已计提的贷款利息收入,在贷款到期90天后仍未收到的,冲减原已计入损益的利息收入,转作表外核算”。

而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则是“发放的贷款到期90天及以上而未收回的,其应计利息停止计入当期利息收入,纳入表外核算”。相比之下,三家上市银行执行的政策比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更加谨慎。

(3)开办费的摊销。在开办费的摊销上,国际会计准则是当年摊销,国内准则是分五年摊销。

(4)拆放同业利息收入及部分短期投资收益的核算原则。这一点仅发生在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国际会计准则按权责发生制核算,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则是按收付实现制核算。

通过上述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上市银行执行的会计准则从总体上讲,其谨慎性甚至已超过国际会计准则。

2.境内外会计公司在审计中的估计差异是导致境内外审计差异的主要原因。

在2000年度报告中,上市银行根据新的政策对其财务状况作了追溯调整。按照一般的常识,既然境内、外关于呆账准备金提取的规定是一致的,那么上市银行管理层在其编制的境内、外财务报告中对贷款呆账准备金的提取的比例也应该一致,但在实际执行中却出现很大的差异。据此,我们不难推测:这是因为境内外注册会计师在呆账准备金提取方面的估计和判断存在较大的差异,上市银行管理层在与境内外审计无法协调一致的情况下作出妥协所导致的结果。

我们先来看看境内外审计公司关于呆账准备金计提比例的具体做法:

从表二(略)可以看出,三家银行境内报告的计提标准大致相同,境外的计提标准也相差不大。

然而,更令人不解的却是中国民生银行境内外审计产生的差异。该银行聘请的境外审计公司为普华永道国际会计公司,境内审计公司是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系普华永道国际会计公司在中国的合作所),两家审计公司执行的是一样的操作标准,但在对呆账准备金的计提比例的判断上却相差颇远。不过,境内审计的计提比例与其他两家上市银行境内审计的计提比例相近,境外审计则与其他两家上市银行境外审计的计提比例相近。看来,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执行的境内审计是充分考虑了中国的“国情”,并与“国内惯例”接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上市银行境内外财务报告存在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并非是所执行的会计政策的差异,而是由于境内外审计公司在会计估计中存在较大的差异所致。

需要指出的是,上市银行在其按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境外财务报告中,应收利息核算期限规定采用了国内的、也是更为严格的规定。

二、商业银行补充财务报告中财务状况不容乐观的政策原因分析

客观上讲,三家上市银行成立的时间都比较晚,和其他银行相比,没有因承担政策性任务带来的历史包袱,其管理机制、激励和约束机制都符合制度的要求。但为什么由境外会计公司审计后的财务状况如此之差呢?我们对此进行了如下分析:

1.虽然我国商业银行执行的财务、会计政策已基本与国际接轨,但是必须承认,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商业银行执行着不够谨慎的财务政策,已使商业银行积累了沉重的历史包袱。主要体现在:呆账准备金的提取比例偏低和应收利息的核算期限过长。

上述政策直接导致的结果是银行收入虚增,需缴纳营业税、所得税的基数也虚增,甚至(以深圳发展银行为例)还分配给了股东大量的利润,从而导致了上市银行的累计亏损逐步增大。

2.我国商业银行的税收负担(主要指营业税)远高于世界各国(多数国家的商业银行不缴纳营业税),也是导致商业银行财务状况和国外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1994年起,金融保险企业的营业税率为5%.1997年,国务院将金融保险业营业税率由5%提高到8%.2001年3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决定商业银行营业税税率从2001年起、三年内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

3.盈利手段单一。目前上市银行乃至国内所有银行经营主要依靠信贷收入。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生命周期逐步缩短,银行的信贷风险增大,加之连续多次降息,商业银行的利差收入也逐步下降。与此同时,国外商业银行却在纷纷向服务型商业银行转变,服务类收入已成为其主要的收入来源,银行的信贷风险、利率风险却大幅度降低。但在国内,中间业务的价格尚不能由市场自主确定,商业银行在提供.

服务的同时不能收取合理的费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商业银行向服务型银行转变。

三、若干政策建议

要想解决上市银行(乃至所有银行)所存在的,除了商业银行本身要逐步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加强内部管理外,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充分考虑商业银行由于原因造成的包袱,考虑商业银行在经营中面临的政策上的障碍,从政策环境方面予以必要的支持,同时要保证各商业银行在公平的条件下展开竞争:

(一)要解决上市银行境内、外财务报告存在的差异问题

1.取消上市银行分别编制境内、外财务报告并审计的规定。上市银行执行的准则已接近国际准则,而且在表内应收利息的核算期限上比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更加严格。上市银行分别境内、外财务报告产生的巨大差异,主要原因是境内、外审计公司的会计估计(主要是呆账准备金的提取比例)存在差异,并非境内、外会计准则的差别。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上市银行按照境内外会计准则分别编制法定财务报告和补充财务报告并接受境内外审计的规定,除了增加上市银行的财务负担并容易引起的误解外,已经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2.统一呆账准备金提取比例,改革呆账核销制度。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尤其是上市银行已经能够按照人民银行规定的标准对贷款进行五级分类,但在呆账准备金的计提比例上却没有形成与国际惯例相近的惯例性标准。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这一点,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保证接轨的措施要比政策本身的接轨更重要,因此,有必要制定统一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与国际惯例相近的参考标准,尽量减少商业银行主观判断的成分。对呆账准备金的计提,应按统一的五级分类标准划分贷款类别,对每一类贷款确定相应的计提比例。而且,为符合国际惯例,呆账准备金的提取应该区分普通呆账准备金和专项呆账准备金,普通呆账准备金在资本充足率时可计入附属资本核算,专项呆账准备金则不能计入。对呆账的核销,现有的规定是商业银行不能随便核销,必须经过层层审批。其实,呆账的核销并不意味着债权的损失,出于执行审慎会计准则的考虑,商业银行及其有关管理部门应转变思路,在呆账的核销上赋予商业银行自主核销的权力,而且要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及时如实核销。

3.要使不同时期的政策相互衔接,对历史原因造成的包袱,建议允许商业银行根据自身情况分三到五年逐步消化,之后国内商业银行的的会计准则和相关政策完全和国际接轨。

(二)要统一商业银行的财务政策,促进商业银行公平竞争,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1.要使商业银行执行相同的财务政策。当前,上市商业银行和非上市商业银行执行不同的财务政策,主要的差别包括:上市银行执行贷款五级分类提取呆账准备金,非上市银行执行“一逾两呆”的呆账准备金提取办法;上市银行表内应收利息核算期限为90天,非上市银行为180天;上市银行的年度会计报表必须同时接受境内、境外会计公司审计,对非上市公司则没有要求。从客观上讲,三家上市银行无论从资产质量、盈利能力还是经营机制上都比其他非上市银行要好一些,但由于自身规模较小,在业务竞争中并没有占据有利的地位。如果不考虑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包袱、仅仅要求上市银行执行接近于国际会计准则的财务会计政策并对外披露,而非上市银行却执行相对宽松的会计政策且没有对外信息披露的义务,很有可能会导致上市银行的市场形象受到严重的,从而使其在业务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这与市场竞争的发展方向是完全背离的;此外,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为准备上市而不得不重新调整其财务报表,会计政策的一贯性将因此受到了侵害。因此,我们认为不应该以上市与否来决定商业银行执行的财务政策,所有的商业银行应执行统一的财务政策。

2.非上市银行也要对外披露信息,这同样是我国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需要。因为银行资金主要来源于居民和的存款,一旦发生风险,

自身很难承担。《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也明确提出,市场纪律是银行监管的三大支柱之一,非上市银行也对外进行信息披露,有助于社会各方面加深对商业银行的认识,增强商业银行间的公平竞争,同时也有利于银行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当然,非上市银行对外的信息披露要求可以比上市银行宽松一些。

(三)在参照国际惯例实施审慎会计原则的同时,要从税收政策、经营环境方面参照国际惯例给予商业银行一定的支持

国际商务会计篇4

一、金融会计的国际化趋势

目前,中国银行业的会计业务遵循着三种不同的会计规范:《金融企业会计制度》(1993年版)、《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版)以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会计规范逐渐从1993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2001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转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1993年至2000年之间,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业务主要遵循1993年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至2003年,除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采用2001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外,其余银行仍然采用1993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4年,财务重组之后的中行和建行采用了2001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工行和农行仍然采用1993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股份制银行中,除了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和广发行之外,其他银行都采用了2001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从2005年起,我国商业银行的年报编制全面采用2001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同时,已经上市的五家银行还需要根据证监会的要求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进行调整,但转换尚未涉及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和第32号的内容;在海外上市或拟上市的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全面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年报。

2005年8月财政部了《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暂行规定(试行)》(以下简称《暂行规定》),该规定于2006年1月1日在上市和拟上市的商业银行范围内试行,标志着我国银行业在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方面率先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接轨。2005年9月,财政部又了《企业会计准则第××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号—套期保值》、《企业会计准则第××号—金融工具列报和披露》四项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与国际惯例相比,四项金融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的实质内容与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和第32号的规定大多是相同的,同时充分考虑了中国的国情。《暂行规定》和金融会计四项准则征求意见稿的,突破了传统会计理论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束缚,弥补了我国在金融工具会计领域的空白,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迈出的重要一步,必将加速我国金融会计的国际化,对我国的银行业,特别是上市和拟上市银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管理产生重要影响。

二、金融会计国际化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首先,金融会计国际化将改变传统的金融资产和负债分类方式,将金融资产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负债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资产与负债分类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这种分类方法能够充分反映商业银行持有金融工具的目的和意图,有助于报表使用者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做出有效判断。

其次,资产负债表项目将更加丰富。根据《暂行规定》的要求,当且仅当成为金融工具合同的一方时,企业才可以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金融资产转移》对金融工具终止确认的条件是:金融资产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回报是否已经实质上发生转移,而且没有保留对金融资产的控制权。根据这些规定,商业银行应将衍生工具隐含的各种权利和合同义务确认为资产或负债,已经证券化的信贷资产以及其他不满足终止确认条件的金融资产和负债也要进入表内核算,资产负债表的内容将更加丰富,提供的信息将会更加全面。

再者,金融工具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部分,其价值随着公允价值的变化而变化。一方面金融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不断变动,另一方面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权益,进而影响了权益的变动,因此在没有其他资产和负债变动的情况下,金融工具价值的波动必然会带来资产负债率的波动。同时《暂行规定》对上市和拟上市商业银行的金融资产减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交易性金融资产外,其余金融资产的减值均采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相对于“五级分类法”,会加剧资产的波动。

《套期保值》对从事套期活动的会计处理做了明确规定,对其运用的先决条件——套期关系作出了严格要求。由于目前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品种较少,商业银行进行套期避险的水平还有待提高,很难达到运用套期会计的条件,因此近期内套期会计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不会很大。

三、金融会计国际化对商业银行损益表的影响

(一)对商业银行经营损益的影响。

根据现行会计框架,金融工具经济价值的变动仅在其实际实现时确认为收益,导致银行可能仅仅为了增加会计利润而进行某项交易。而《暂行规定》要求几乎所有的金融工具都应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并按照金融工具持有目的不同使用不同的计量属性,对交易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所产生的利得或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直接计入资本公积,从而遏制了银行利用金融工具价值变动操纵利润的行为。对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得转回的要求,也降低了利用减值准备转回操纵利润的可能性。《金融资产转移》对金融工具的终止确认加以限制,意味着商业银行可能提前确认的利得将会更少,调控收益的空间进一步缩小。

(二)对商业银行损益表的影响。

金融会计的国际化也对传统的损益表披露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传统的损益表根据实现原则确认收益、成本、利得、损失,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使用,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表内确认必然会导致大量的未实现利得或损失的存在,因此以历史成本原则、实现原则、配比原则和稳健原则为特征的传统收益确定模式面临着巨大挑战。面对不断出现的问题,西方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如英国的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都在致力于财务业绩报表的改进,一张被称作“第四财务报表”的“全面收益表”正在形成。我国金融会计的发展,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表内确认和公允价值计量必将会促使我国损益表不断改进。

四、金融会计国际化对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一)公允价值的运用对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用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有利于其在表内反映,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也更符合目前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惯例和现代化管理风险技术,有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了解商业银行真实财务状况,更易于评价银行通过使用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公允价值的运用也会对商业银行会计信息产生负面影响。公允价值计量的不确定性、变动性和集合性,难以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公允价值的任何变化都将反映在损益表中,使财务报告波动性上升,可能导致市场对银行经济价值的错误判断。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受到市场发展程度的制约,非市场化资产的价值确定严重依赖于银行所采用估价模型的科学性。更重要的是,假定各金融机构根据不同的假设采用不同的估价模型,其公允价值变动对损益账户的影响在不同银行之间可能相差悬殊,从而降低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对于外部独立审计来说,证实通过模型获得的公允价值是否可靠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二)减值准备方法的改变对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我国2001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要求,信贷资产专项准备按照五级分类结果及时、足额计提,这更加符合银行监管的目标,即防范和化解银行业风险,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权益,促进银行业健康发展。而《暂行规定》对上市和拟上市商业银行的金融资产减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交易性金融资产外,其余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发生减值,应当将该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按照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确定。这不仅充分考虑到了债务人的财务状况、抵押品经营状况,而且还综合考虑了债务人所处行业发展前景、技术、市场、经济或法律环境和时间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相对于五级分类法,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更加客观、公允,更符合会计信息对外披露的要求。

五、金融会计的国际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

(一)促进商业银行不断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金融会计的国际化过程,不仅仅是一个会计处理规范转换的过程,更是一个银行内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过程涉及以下四个方面:风险识别机制、风险预警机制、风险决策机制、风险规避机制,是进行有效风险管理不可缺少的因素,与金融工具的计量、减值准备的计提、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保值会计、金融工具风险的披露等紧密相连。商业银行只有在风险管理体系完备、风险管理技术成熟的情况下,金融工具会计才能得到有效地运用。

(二)对商业银行监管资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际商务会计篇5

关键词:流量支持;会计准则;电商企业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带动全球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电商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越来越多,电商企业之间提供“流量支持”的情况也越来越多。“流量支持”是指基于电子商务运营企业与电商平台企业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信任的关系,平台企业以其业务上人流量众多的优势为运营企业提供交易通道,为其创造增加收人的机会。我国的会计准则并未对电商企业之间“流量支持”业务的会计处理进行明确的规定。电商企业之间“流量支持”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企业的管理者对于此项业务会计处理的选择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报表,进一步影响投资者对于该股票的未来预期,由于价值的巨大,不同的处理原则也会影响企业纳税。“流量支持”为未来电商企业发展一项战略性合作交易,其业务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否应该进行会计处理,如何进行会计处理,选择何种会计处理的模式?成为当前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探讨了中外会计准则下电商企业对于“流量支持”业务的不同处理方式的优劣势,并提出了最佳的“流量支持”业务的会计处理方式。

一、文献综述

郭桂杭、方卓琪(2015)在适用范围、定义和确认,初始计量,后续计量等方面比较了美国公认会计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中国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不同的会计处理,并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可能原因,进而揭示了它们对中国会计实践的启示。王建军、张召浦(2006)从基本的电子商务模型入手,分析了电子商务环境中可能遇到的特殊会计问题,涉及企业的收入、费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各个方面,同时讨论了会计报表编制的相关问题。高靓君、占永红、张瑶(2016)从电商企业管理层的角度,充分考虑了合作方的违约、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管等情况,采用博弈分析法研究了利益驱使下电商企业管理层对于“流量支持”会计处理的倾向问题。高靓君(2015)以腾讯为京东提供“流量支持”这一事件为例,比较分析了中美两国企业关于“流量支持”会计处理的异同,并探讨了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对电商运营企业的财务报表以及投资者的决策产生的影响,从而得出最适合中国电子商务环境的会计处理方式。通过整理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前人学者对于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电商环境中的特殊会计问题的分析、“流量支持”业务会计处理问题等方面进行详细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对于笔者有很大的启发作用,但研究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个案研究过于片面,缺乏普遍性分析,以及理论层面的分析;只关注了美国准则对于“流量支持”业务的分析,未考虑国际准则的处理方式,不够完善,最终处理方式的选择并不是最佳的方式。因此本文基于中外会计准则,对于不同的处理方式进行探讨与分析,将“流量支持”会计处理的研究从个案上升到整体性研究,并提出最佳的“流量支持”业务的会计处理方式。

二、中国会计准则下“流量支持”业务的处理分析

电商企业的“流量支持”通常体现在企业之间签订的战略协议,通常伴随着股权交易。一些电商企业会以平台企业提供“交易人口”等方式作为附属条件,为对方提供“流量支持”。如腾讯与京东的战略联盟,腾讯在微信和手机QQ上为京东提供一级入口。由于我国电商发展起步较晚,现行的会计准则中并未对电商企业之间“流量支持”业务规定明确的处理方式,本文主要探讨“流量支持”受益企业的借方会计科目的确认以及未来受益期间的会计处理。经过整理与研究发现,我国电商企业对此项业务的会计处理分为三种:一是在合并当期资本化处理,在合并后期费用化进行摊销;二是在合并当期直接进行费用化处理;三是忽略此项业务,不做会计处理,具体如表1所示:

(一)资本化处理分析我国会计准则对于长期待摊费用定义为“企业已经发生但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负担的分摊期限在1年以上的各项费用。”其核算内容有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发生的改良支出、开办费和摊销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其他待摊费用。电商企业之间“流量支持”一般在股权交易过程中附带这一项协议,此项交易款项一次性支付完毕,但“流量支持”是在未来的各个期间内为电商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其费用应该是在各个期间支付。符合“企业已发生”“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负担”长期待摊费用确认的两个条件,作为长期待摊费用核算存在一定的合理性。首先,电商企业获得“流量支持”,扩充了客户来源的渠道,商业价值巨大,能为企业带来一定经济利益的入流,符合资产的定义,单纯将其确认为长期待摊费用过于片面。其次,“流量支持”这项权利的使用年限往往是不确定的,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处理其摊销期限的确定存在较大的争议。此外,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方式单一,在受益期间采用直线平均法进行摊销。然而,“流量支持”在受益期间为企业带来的收益是不均衡的,这会造成收入与费用的数额不配比。最后,由于“流量支持”具有巨额价值,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处理在未来的摊销期内巨额的摊销额会造成企业经营不善的假象。因此,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处理是不合理的。

(二)费用化处理分析我国会计准则对于销售费用定义为“企业为实施营销管理而发生的市场营销研究、渠道建设、销售促进等方面而开支”。电商企业“流量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企业销售渠道建设层面。在合并当期根据“流量支持”的价值一次性计入销售费用,未来期间不进行摊销与分配。费用化的处理方式虽然简化了会计处理的过程,但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对于电商企业来说“流量支持”战略协议不仅仅是提升短期的销售收入,更出于长期战略考虑,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培养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在未来期间为电商企业带来收益,当期一次性计入销售费用,不符合会计原则中的权责发生制,费用与相关收入不在相同会计期间确认,违反了会计中的配比原则。其次,“流量支持”对于电商企业来说属于资产,如果在合并当期费用化,会造成企业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总额的减少,利润表中期间费用虚增,当期净利润大幅度减少,造成当期经营不善的假象。此外,将“流量支持”费用化会使得受益期间的利润虚增。因此,合并当期费用化是不合理的。

(三)不做会计处理分析在合并当期对于“流量支持”不做任何会计处理,在附注中进行披露。这是三类处理方式中最简单的一种,不管是在合并期间还是受益期间都不会影响企业的账面利润,但这种方式并不能反映“流量支持”的巨大商业价值。在当今电子商务的环境下,“点击量”蕴含着巨大的价值,忽略其价值显然是不可取的,此外,不做会计处理,在企业受益期间增加了企业纳税负担。因此,这种处理方式是不合理的。

三、国外会计准则下“流量支持”业务的处理分析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各国的会计准则越来越趋同于国际会计准则,现今国外会计准则主要分为两类,即美国会计准则(SFaS)与国际会计准则(iaS)。因此,关于国外会计准则下电商企业“流量支持”业务会计处理的研究可分为美国会计准则下与国际会计准则两个方面,具体会计处理如表2所示:

(一)美国会计准则下“流量支持”业务的处理分析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通过了第142号准则公告———《商誉和无形资产》(即:SFaS-142)将无形资产定义为“没有实物形态且非货币性的、使企业拥有法定权利或竞争优势的、能够带来未来收益的经济资源”。根据FaSB对于无形资产的定义,电商企业的“流量支持”属于没有实物形态且非货币性的经济资源,并能使获得“流量支持”的电商企业拥有竞争优势,为企业带来未来的收益,可以将电商企业的“流量支持”确认为一项无形资产。将“流量支持”确认为一项无形资产,在受益的各个期间进行摊销,能在企业的报表中反映其价值。但是按照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无形资产的规定“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获得“流量支持”的电商企业不能有效地拥有或控制“流量支持”,并且该项权利是预先支付的费用,并不能将其计入无形资产。如果按照美国的会计准则处理,会使得企业无形资产项目的虚增,造成该电商企业扩大规模的假象。

(二)国际会计准则下“流量支持”业务的处理分析根据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于1998年10月1日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iaS38)将无形资产定义为:“为用于商品或劳务的生产或供应、出租给其他单位、或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资产。”我国会计准则对于无形资产的定义趋同于国际会计准则,强调企业对无形资产的所有权,与前文分析一致,在国际准则下,电商企业“流量持有”并不能确认为一项无形资产,而应该确认为长期待摊费用,并且在企业受益期间进行合理的摊销。然而,这种会计处理方式仍存在不恰当性,具体原因在前文中国会计准则下“流量支持”业务处理方法中资本化处理方式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此不进行赘述。

四、结论

经过整理与分析,对于“流量支持”业务处理不管是按照当前我国电商企业处理方式,还是国外准则下的处理方式,都存在着各自的优劣势,具体对比如表3所示:结合我国新准则对于销售费用的处理,本文认为电商企业“流量支持”属于预先支付的销售费用,在新会计准则中区分了销售费用的当期和长期效应。电商企业获得“流量支持”属于企业长期战略层面,归类于销售费用的长期效应,应首先估计此项业务能给企业带来的总收益和受益期限,在确认当期作为递延资产,根据各受益期间实际的收益水平进行合理的摊销,受益多的期间按多摊销的原则进行,计入销售费用。现行的国内外会计准则并不能涵盖电子商务企业的“流量支持”业务的处理,对于此类特殊的业务并没有规范的处理,电商企业管理层的倾向性选择会对企业利润与报表的披露造成巨大的影响。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我国会计准则需要针对电商企业的特殊业务出台明确的准则,以规范会计信息的披露。

参考文献:

[1]魏臣斌:《2016.基于新旧会计准则的待摊费用会计处理对比》,《会计研究》2016年第10期。

[2]高靓君:《电商企业“流量支持”会计处理及其影响———结合美国准则规定的对比分析》,《财会月刊》2015年第34期。

[3]高靓君、占永红、张瑶:《基于电商管理层视角的"流量支持"会计处理倾向》,《改革探索》2016年第13期。

[4]柳英慧:《淘宝网交易会计核算探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年第14期。

[5]郭桂杭、方卓琪:《中外会计准则的无形资产处理差异与实践启示》,《财会月刊》2015年第11期。

[6]陈溪:《新旧会计准则在销售费用处理上的比较》,《消费导刊管理视野》2008年第5期。

[7]吕红:《我国中小外贸电商企业融资新模式探析》,《对外经贸》2016年第7期。

[8]李楠:《电商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及其提升策略》,《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年第21期。

[9]曾翠萍、胡忠虎:《我国电商企业应对销售旺季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商场现代化》2016年第22期。

[10]赵一伟:《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及趋同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年第6期。

国际商务会计篇6

在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体制中,商业银行是金融组织体系的主体。所谓商业银行,是以金融资产和负债为经营对象,以利润最大化或股东收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提供多样化服务的综合信用中介机构。它以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汇兑结算为主要业务,并以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为主要经营原则。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它是惟一能够接受活期存款的银行,通过发放贷款,创造存款货币,从而具有信用创造的功能。现代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活动,范围极广,最能全面反映银行的基本特征。过去,我国的四大专业银行身兼政策性银行和商业性银行的双重职能,既办理政策性信贷业务,又办理商业性信贷业务,结果是:一身两任,职能不清,业务界限不清,风险责任不明,使国有专业银行难以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资金自求平衡、自担风险、自我约束及自我发展,难以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会计改革是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我国政府提出银行业的开发时间表而显得极为紧迫。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序是“先农村,后城市;先企业,后银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整体战略规划在二十多年的改革历程中,尚未得到清晰的描绘,但细枝末节的具体改革每天都在国有商业银行中进行。只是不曾显现出明确的战略目标或战略走势。20世纪90年代以后,历史让我们走到了一个必须审时度势地看待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战略选择的时刻,我们必须从大处着眼来分析局势,酌定战略,除旧布新。

一、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

(一)产权制度存在缺陷

1.出资人缺位与越位并存。由于国有商业银行是国家独资银行,就像众多的国有企业一样,没有人来代表出资人对其行使决策权和监督权。虽然国务院对国有商业银行派有监事会,但一方面由于与其自身利益没有直接关联,难以实行真正有效的监督,形成出资人缺位;另一方面,由于是国家独资银行,各级政府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借此干预国有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活动,造成出资人越位,使国有商业银行政企不分,承担了大量政策性金融业务。这是形成国有商业银行大量不良资产的重要原因。

2.股权结构不合理,法人治理不规范。由于国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惟一股东,无法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董事会和监事会。国有商业银行实际上集股东权、监督权和经营权于一身,没有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形成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衡机制。这种没有制衡机制的治理结构是不规范的,其后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二)经营管理明显滞后

1.资本金不足。根据年报统计,2002年末,除中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到8.15%外,其他3家银行都在7%以下。而且超过一半的资本金被占用在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上。随着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资产的快速增长,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

2.不良贷款比率过高。根据年报统计,2002年末,按照贷款质量五级分类方法,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总额为21371.58亿元,不良贷款比率高达25.39%,其中:中国农业银行最高,为36.63%;中国建设银行最低,为15.17%。

3.呆账准备金严重不足。根据年报统计,2002年末,国有商业银行的呆账准备金余额为1547.83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率为1.84%,其中:中国银行最高,为5.20%;中国工商银行最低,只有0.45%。相对于巨额的不良贷款而言,国有商业银行的呆账准备金可谓杯水车薪。

4.经营效益低。从账面上看,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都是盈利。但是,如果按贷款风险足额提取呆账准备金,足额提取定期存款应付利息,足额消化表内应收利息挂账,则实际财务成果都是亏损,甚至是巨额亏损。国有商业银行这种虚盈实亏的状况,与国际上业绩优良商业银行1.5%以上的资产收益率水平相比较,差距是很大的。

5.劳动效率低。主要是分支机构庞大,管理层次多,人员多且素质较低;经营管理费用高。

6.内部控制乏力。主要表现在,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服务质量比较低,存在较大的道德风险,违规违法行为和金融犯罪案件仍然较多。

商业银行的上述问题,既是国民经济深层次矛盾的反映,也是内部管理长期积弊的表现。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因素;既有政策原因,也有主观因素;既有经济体制方面的原因,也有政府管理体制的影响。

二、我国商业银行会计改革的目标

(一)通过商业银行会计改革,建立完善稳键的会计制度,为金融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和综合改革奠定基础。作为中国商业银行,就是要改进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达到产权清晰、权责分明、科学管理,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进行股份制改革。

(二)提高会计的信息质量,增强会计披露的透明度,防范金融风险。

(三)适应wto的要求,使国有商业银行会计标准为国际化标准,便于国外投资者更好地了解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和发展潜力等,更便于我国银行业在国际资本市场筹集资金。

三、我国商业银行会计的发展趋势

(一)银行业的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标准应该趋同。但我国商业银行所执行的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是不一致的。这种不一致,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维护公平、公正的金融竞争环境很不利。因此,必须将国际通行的会计标准全面引入我国商业银行,摈弃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上市银行、非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会计标准的差异性,促进我国商业银行更快、更好地发展。

在会计国际化标准建设方面,应重点抓好以下几点:第一,注重资产质量。严格按照资产的定义,合理确认和计量商业银行的各类资产价值,确保资产价值真实可靠,提高资产质量。特别是商业银行应当根据贷款对象的财务和经营管理情况,以及贷款的逾期期限等因素,分析其风险程度和回收的可能性,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和巴塞尔协议的规定,及时、足额计提贷款呆账准备,科学计算资本充足率。

第二,借鉴国际会计惯例,对发生或有损失可能性较大的或有事项,应在表内确认和计量或有损失和预计负债,并充分披露各种担保业务、贷款承诺、银行承兑汇票以及各种衍生金融工具等或有事项。

第三,按照商业银行股份制要求和巴塞尔协议的规定,科学核算所有者权益,为商业银行评估资本充足率程度,筹集与充实资本,提供有效的会计信息。

第四,按照国际会计惯例和谨慎性原则,确认利息收入原则。按发放的贷款到期(含展期,下同)90天及90天以上尚未收回的,应计利息,停止计入当期利息收入,应纳入表外核算;已计提的利息收入,在贷款到期90天后仍未收回的,或应收利息逾期90天后仍未收回的,冲减原已计入损益的利息收入,转作表外核算。表外核算的应计利息,在实际收到时确认为收款期的利息收入。

第五,全面引入“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第六,对国内尚未发生而国际银行比较规范成型的银行业务,全面引入国际会计标准和国际惯例来规范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核算和管理。

(二)会计要大集中。适应统一法人管理体制的会计大集中是未来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会计信息的传输与交换连接方式、速度等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我国商业银行统一法人管理体制要求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会计报表生成与会计档案管理能够同步在系统内的总、分支机构中得到迅速反映和管理,手工核算与纸介质记录将逐步为电子和电子信息取代,银行与银行、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交易及其资金清算信息能够通过电子信息方式即刻完成;银行不同分支机构之间的会计和支付信息通过网络传输,银行的不同分支机构被联为一体,形成银行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业务管理系统。这一会计信息系统能为银行投资者、债权人、管理部门和监管当局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因此,中国商业银行统一法人体制会计模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要集中会计核算、集中事后监督、集中编制会计报表、集中会计档案保管,并按照“物质上集中,逻辑上分期控制,资金上集中清算”的方式统一资金清算。

(三)管理会计的应用。长期以来,中国商业银行重信贷指标,轻内部管理;重数量增长,轻质量增长,信息系统落后,成本资料和分析手段欠缺,成本费用观念淡薄,忽视成本、效益的恰当配备。在面向市场,走向市场的背景下,全面引进和运用解析过去、控制现在和规划未来的管理会计成为未来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四)会计核算和管理手段现代化。未来中国商业银行会计核算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主要表现在:1.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如数据库技术在会计信息的采集、处理、储存和会计内控的运用,网络技术在支付结算、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的运用,计算机通讯技术在会计信息的传输、电话银行、自助银行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在电子回单箱、各种自助银行业务的运用等。2.人工智能技术在会计内控中的全面运用。3.业务摘要显示、打印“汉字化”。4.缩微胶片、光盘缩微等缩微技术在会计档案中的运用。5.会计档案电子介质化趋势。随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CD盘、mo盘、磁带和磁盘等无纸化介质将成为主要的有效的会计档案。

国际商务会计篇7

关键词:商务英语;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商务英语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就是以英语为媒介,以商务活动为载体,整合商务与英语知识,以工作任务为主线,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商务活动能力。

一、项目实施的现有基础

通过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完成了对商务英语专业的专业剖析,对商务英语的办学体系进行了一次完整的梳理;在社会调研的基础上重新定位了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并通过对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标准、各类课程标准以及实训环节的各类课程实训指导书的修订,为根据工学结合的要求与行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主要改革和建设内容

1、深入分析社会、企业对商务英语专业所服务职业的岗位群职业能力和商务知识的需求,重新定位专业目标,修订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胜任涉外企、事业及宾馆、酒店、商务中心等单位基层一线的商务翻译、文秘、经理助理、前台服务、客房服务等工作,具备技术素质强、吃苦精神强、实干能力强、团队意识强“四强”素质的商务英语专业高级职业应用型人才。毕业生既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素养,又要有扎实的实践技能,特别具备较强的服务和管理能力。

2、从职业岗位出发分析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知识、素质和职业能力结构,从而设计出学习领域课程,经过多轮岗位分析优化完善,实现课程体系重构的目标。重构后的新课程体系应该能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起到主要支撑或明显促进作用,且前后课程衔接得当,根据工学结合的要求与行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实施,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结构专项能力能力要素课程设置能力测试

基本素质思想政治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初步掌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合格

职业素质具有吃苦耐劳、爱岗敬业、沟通协作、积极进取的职业素养;较强的就业、创业和生存能力;继续教育、学习和创新能力;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就业指导公共关系证书

身心素质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具有健康的体魄;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调节技巧军训;体育大学生体育达标测试

基本能力计算机应用熟练的计算机操作与应用能力计算机基础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书

英语语言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大学英语(精读);大学英语(泛读);英语听说petS-3或Cet-4证书

社会认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能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报告

专业

知识

与专

业技

能商务英语应用能力良好的英语交际能力;具备基本的英汉互译能力;书写、阅读商务信函的能力;熟悉中西文化传统,了解各国地理,历史,发展现状剑桥商务英语;商务英语口语;商务应用文写作;英美概况及西方文化;翻译理论与实践合格

商务领域应用能力掌握市场经济基本知识,国际贸易规则和相关贸易规则;熟练制作各种商务单证,处理外贸函电、进出口等外贸业务的能力;具备进行市场开拓、企业营销、商务谈判等商务活动的能力国际贸易实务;报关业务实务;电子商务;商务谈判合格

酒店业务应用从事现代宾馆业经营、管理、服务工作的能力酒店经营管理;酒店前厅与客户管理实务合格

3、按照各类商务英语工作流程的逻辑环节,找出商务英语活动主要工作节点,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模块;根据工作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导出“行动领域”;经过教学整合形成“学习领域”,并通过具体的“学习情境”来进行教学实施。

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

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听说读写译综合应用、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学习领域

公共基础专业基础核心

外贸业务员贸易政策分析;产品市场调研;制定产品市场营销方案;客户开发与分类管理;询盘、报盘、还盘、接受;合同条款设计、签订、履行;商务文书;商务会谈;货运、保险办理;单据、单证制作;商品检验、报关;业务资料归档国际商务知识理论与实践;英语日常、商务交际;商务文体撰写;收集资料、运用信息、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创新;计算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就业指导;形势与政策;体育;计算机基础;

商务礼仪;应用文写作精读;泛读;听说;商务英语原著选读剑桥商务英语;商务应用文写作;国际贸易实务;报关业务实务;商务谈判

电子商务业务员网络市场调研;网络产品销售;网络推广;订单处理;网络支付与结算;电子商务配送;客户服务与管理国际商务知识理论与实践;电子商务应用;商务文体撰写;收集资料、运用信息、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创新;计算机英语精读;英语泛读;英语听说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谈判

初、中级翻译人员外事活动接待;中英文商务文书笔译;一般商务会谈口译英语日常、商务交际;商务文体撰写;收集资料、运用信息、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创新精读;泛读;听说;英美概况;西方文化翻译理论与实践;剑桥商务英语;商务应用文写作;商务英语口语

商务谈判代表(助理)国际贸易合同谈判;国际货物运输合同谈判;商品采购合同谈判;业务沟通国际商务知识理论与实践;英语日常、商务交际;收集资料、运用信息、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创新;商务谈判;计算机英语精读;英语泛读;英语听说商务谈判;国际贸易实务

行政文员(秘书、助理、企化)文件撰写;文件处理;档案管理;会议及商务旅行安排;会议记录;公关接待英语日常、商务交际;商务文体;收集资料、运用信息、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创新;计算机;文秘英语精读;英语泛读;英语听说剑桥商务英语;商务应用文写作;商务英语口语

酒店、旅行社和度假村的初级管理和服务前台服务;酒店管理(客房产品设计、价格制定、客房销售、经营效益分析);客房服务;客房设备物资管理;餐饮服务;餐饮销售、服务管理;公关接待英语日常、商务交际;收集资料、运用信息、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创新;计算机操作;酒店服务英语精读;英语泛读;英语听说酒店经营管理;酒店前厅与客户管理实务;剑桥商务英语;商务英语口语

英语教学、少儿英语培训备课;授课;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作业布置、批改英语日常、商务交际;收集资料、运用信息、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创新;计算机操作英语精读;英语泛读;英语听说翻译理论与实践;剑桥商务英语;商务应用文写作;商务英语口语

4、遵循科学的认知规律,以适当的载体,按照“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个步骤,构建学习情境,进行教学设计。

商务英语专业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结合社会调研的具体情况,并派遣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岗位调研,经过讨论并归纳总结出商务英语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及与其对应的职业行动领域。在对行动领域的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聘请了大量的行业专家、教育专家,与课程开发组全体教师一起,基于完整的工作过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循序,确定了商务英语专业的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是关系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点,而这当中《剑桥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实务》、《报关业务实务》、《电子商务》、《商务谈判》、《酒店前厅与客户管理实务》6个学习领域又最为关键,是商务英语专业核心课程。

参考文献:

1、纪淑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J],职教论坛,2010年06期

2、廖素清,基于工作过程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国际商务会计篇8

【关键词】国际会计准则;改革;中国商业银行;对策

一、国际会计准则改革的背景与主要内容

由于2007年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暴露了国际会计准则的一系列的弊病与不足,引起了国际社会和各国会计准则指定机构对国际会计准则的重新审视。金融危机过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国际会计准则进行了修订。其中,主要包括对公允价值及计量准则的改进,金融的工具准则的改进等等。

国际会计准则改革引入了公允价值、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实际利率的概念;确认减值准备按“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确认”。新会计准还规定金融资产按实际利率法摊余成本计量,用实际利率替代合同利率,完全遵循了权责发生制原则。这些国际会计准则的改进,对我国不断完善的市场机制体制产生了很大影响,给我国商业银行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与挑战。挑战也是机遇,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及时采取准确有效的对策来应对。

二、国际会计准则改革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问题

国际会计准则的改进,对我国不断完善的市场机制体制产生了很大影响,给我国商业银行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与挑战。挑战也是机遇,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及时采取准确有效的对策来应对。国际会计准则改革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①体制与制度方面的问题;②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方面的问题;③在计量过程中,公允价值确定方面的问题;④对商业银行内部会计人员专业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体制与制度方面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准则逐渐完善,商业银行在探索防范风险、建设企业文化、拓展丰富业务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现实状况来看,在经营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和许多不能忽视的管理误区。如果不将这些不足和误区去除,那么统一的法人战略在基层机构将不能得到有效而全面的落实,不能更好发挥起作用,因而会对商业银行在市场的竞争力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造成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不善的主要因素有三个:节约成本意识薄弱、资源配置不合理、缺乏统一法人意识,很容易产生本位主义思想。

(二)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方面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各个商业银行针对银行的内部管理方面主要在两个方面进行了强化,进而使粗放型的经营行为得到有效的压制,最后树立了良好的经营形象。但是,相对于实际的要求而言,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经营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还是远远落后,不够先进。我国商业银行在投资类业务与交易类业务方面的管理还十分薄弱,同时,在经营决策管理和客户资源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着粗放经营的痕迹,且绝大多数商业银行面临着实际操作及业务管理方面的问题。

(三)在计量过程中,公允价值确定方面的问题

公允价值是国际会计准则改革的一大亮点,同时也是一个大难题,它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对于公允价值的确定,采取两个层次的原则:①如果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则公允价值就是活跃市场中公开市场报价。②如果没有活跃市场,则企业应该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然而,国际会计准则要求银行在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时必须要根据确定真实的事实或依据,但是商业银行确定公允价值时难免会包含人为的主观分析,最后影响一部分收入或损失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完全违背了会计工作的基本原则。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公允价值主要运用在投资性房地产、金融工具、套期保值和资产抵债上。以投资性房地产为例,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持有大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但是银行内部会计人员一般都采用历史成本确定其账面价值,当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变更时,银行内部会计人员需要获取具有高度可靠性的公允价值。对于投资性房地产来说,只有在活跃的交易市场上获得的报价才满足公允价值的确认条件,而活跃的房地交易市场一般只存在于一线和二线城市,这就给商业银行在确定投资性房地产的价值方面带来了困难。

(四)对商业银行内部会计人员专业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国际会计准则改革增加了许多新的会计概念和核算方法,这更加考验商业银行内部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将公允价值体系及衍生工具从财务报表外引入表内,除引起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动外,还对商业银行的资产充足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公允价值体系的引入、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算等等,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实际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提高内部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用全新的财务管理理念来应对新概念引入所带来的挑战。

三、商业银行面对准则改革的对策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商业银行面对准则改革的对策可以有:①积极推进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国际化进程;②健全商业银行内部风险分析评估系统;③重视对商业银行内部会计人员的再培训;④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的执行力。

(一)积极推进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国际化进程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存在重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风险暴露与风险管理的披露度不同,非上市银行一般只在风险管理方面做一些简单的信息披露,而对于风险暴露的信息披露几乎很少,而上市银行不论是风险管理政策还是风险暴露都能够较详细披露出来;披露内容相差很大,上市银行披露内容面宽,而非上市银行在报表披露方面更加重视对取得的成绩夸张渲染;信息披露的频率也不同。

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国际化刻不容缓。我国银行改革进程中的重要一步就是编制符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要求的会计报表,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靠拢并不仅仅只是一系列在总行层面做的会计调整而已,而是对银行核心会计基础的一次重大挑战和变革。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特殊的金融行业,应积极推进会计信息披露的国际化进程,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各方面的财务信息的透明化,从而使投资者、企业管理人员能够有效的掌握各大商业银行的信息,充分了解各个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进而提高对商业银行的信任度。此外,商业银行对各方面信息进行披露,能够对经济市场做出快速有效地控制,发挥其作用,使我国商业银行的积极性得以充分的调动。

(二)健全商业银行内部风险分析评估系统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商业银行推行的贷款风险管理为贷款风险定价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例如贷款风险度的测算、借款人信用等级的评定等,直接为风险溢价的确定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因此,可根据借款人信用等级、贷款风险度或商业银行设定的其他指标来评定贷款的质量等级,依据不同的质量等级来确定不同的风险溢价。

在处理每一笔贷款申请时,首先,应该对借款人的信用进行调查,根据申请人的信用状况对该笔借款的风险做出全面的评估预测。要注意使用统一的评定标准对贷款风险进行量化,在测评总体风险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单笔贷款的风险度和贷款风险分散化对贷款总体风险的影响。其次,要完善定价风险监测体系。第一、要强化监测建立在客户价值评价平台上的贷款定价监控机制,对贷款定价的有效性与合理性进行评定与监测;第二、要在有保有压的情况下对已经形成的总体利率风险进行预警提示,定期形成监测报告。充分考虑风险度和客户价值关系,实行不同层次的差异化贷款定价策略。

在实行实际利率改革后的市场上,商业银行可以选择考虑运用贷款定价权,采取“综合权衡、互惠互利、区别对待”的原则,对不同级别的客户群体在贷款及其价格上实行不同的对待,进一步优化和配置资源,为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条件。

由于我国尚处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探索道路上,即使中央银行正逐步放开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但其利率政策和经营环境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我国商业银行在完善贷款定价机制的进程中,应根据银行自身的实际状况,结合市场发展和客户需求的最新动态,借鉴学习国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深入分析影响贷款价格的各种因素,灵活地选择贷款定价模式。要随着商业银行管理水平和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对已有的定价方法进行修改,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定价体系。

(三)重视对商业银行内部会计人员的再培训

商业银行内部会计人员是制定和执行内部会计制度,运用新会计准则的主体。因此,建立一支专业素质极高的会计人员队伍是保证内部会计制度建立和有效执行的基础。在国际会计准则改革的背景之下,为了更好地运用新的会计准则,推进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业务处理和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进程,商业银行的管理人员应该重视对内部会计人员的专业培训,使其尽快适应会计准则的变化,准确地做出专业判断,高效有序的处理会计业务。

(四)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执行力

商业银行面临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所谓市场竞争是服务的竞争、产品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技术设备的竞争、企业文化的竞争、创新能力的竞争、盈利能力的竞争,但这一切都源于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执行力。

面对国际会计改革所带来的挑战,为了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应该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执行力。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该严格按照现代商业制度的要求,将股份制改革落实到我国的商业银行。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应该加强,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比如,建立并不断更新银行内部全部权限控制制度,以及风险防范制度和内部制约监督制度,加快建设商业银行内部业务控制制度的工作。

意识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要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执行力,就必须要统一管理理念,以一个经营管理的指导思想贯穿整个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在整个商业银行统一思想,换句话说就是把整个商业银行的思想统一到商业银行整体的经营管理指导思想上来,把整个商业银行的指导思想变成全行的自觉行动。从所属的分管商业银行来讲,就是坚决贯彻总部商业银行的指导思想,在总部银行经营管理指导思想下,将总部银行的经营管理指导思想具体化为行动,将总部银行的精神创造性的实践,不能自搞一套,各自为政,更不能自成体系。要坚持经营理念的一致性和完整性,要将总部银行的经营管理指导思想与分行的创造性有机结合,而不能对立起来,更不能认为总行的指导思想不符合分行的实际,从而进行所谓的理念创新。坚持整个商业银行一个指导思想、一个管理理念就是执行力。

四、结语

国际会计准则改革引入了公允价值、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实际利率的概念;确认减值准备按“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确认”。新会计准则还规定金融资产按实际利率法摊余成本计量,用实际利率替代合同利率,完全遵循了权责发生制原则。这些国际会计准则的改进,对我国不断完善的市场机制体制产生了很大影响,给我国商业银行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与挑战。挑战也是机遇,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及时采取准确有效的对策来应对。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还面临着管理模式及管理理念方面的问题,在制度和体制方面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并且在运用公允价值等新引入国际会计准则的概念还存在一些困难,针对这些问题,在国际会计准则改革背景之下,想要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应该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国际化进程、健全商业银行内部风险分析评估系统、重视对商业银行内部会计人员的再培训、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的执行力。

参考文献:

[1]陆奇超.国际会计准则改革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的对策[J].中国市场,2014,43:9495

[2]赵铄.国际会计准则与中国会计准则差异分析――以商业银行债券投资为例[J].国际金融研究,2005,10:1321

[3]张苇.我国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中的会计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

国际商务会计篇9

一、国际贸易

(一)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trade)

国际贸易亦称"世界贸易",泛指国际间的商品和劳务(或货物、知识和服务)的交换。它由各国(地区)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国际贸易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已发生,并随生产的发展而逐渐扩大。到资本主义社会,其规模空前扩大,具有世界性。(二)对外贸易(Foreigntrade)

对外贸易亦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这种贸易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对运进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进口;对运出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出口。这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开始产生和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更加迅速。其性质和作用由不同的社会制度所决定。

二、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

(一)、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trade)

国际贸易亦称“世界贸易”,泛指国际间的商品和劳务(或货物、知识和服务)的交换。它由各国(地区)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国际贸易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已发生,并随生产的发展而逐渐扩大。到资本主义社会,其规模空前扩大,具有世界性。

(二)、对外贸易(Foreigntrade)

对外贸易亦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这种贸易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对运进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进口;对运出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出口。这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开始产生和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更加迅速。其性质和作用由不同的社会制度所决定。

三、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构成,即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贸易额与整个世界出口贸易额相比,以比重表示。

为便于分析比较,世界各国和联合国均以联合国《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SitC)公布的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分析比较。一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科技发展水平等。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和科技发展水平。

四、对外贸易值与对外贸易量:

(一)、对外贸易值(ValueofForeigntrade)

对外贸易值是以货币表示的贸易金额。一定时期内一国从国外进口的商品的全部价值,称为进口贸易总额或进口总额;一定时期内一国向国外出口的商品的全部价值,称为出口贸易总额或出口总额。两者相加为进出口贸易总额或进出口总额,是反映一个国家对外贸易规模的重要指标。一般用本国货币表示,也有用国际上习惯使用的货币表示。联合国编制和发表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值的统计资料,是以美元表示的。把世界上所有国家的进口总额或出口总额用同一种货币换算后加在一起,即得世界进口总额或世界出口总额。就国际贸易来看,一国的出口就是另一国的进口,如果把各国进出口值相加作为国际贸易总值就是重复计算。因此,一般是把各国进出口值相加,作为国际贸易值。由于各国一般都是按离岸价格(FoB即启运港船上交货价,只计成本,不包括运费和保险费)计算出口额,按到岸价格(CiF即成本、保险费加运费)计算进口额。因此世界出口总额略小于世界进口总额。

(二)、对外贸易量(QuantumofForeigntrade)

以货币所表示的对外贸易值经常受到价格变动的影响,因而不能准确地反映一国对外贸易的实际规模,更不能使不同时期的对外贸易值直接比较。为了反映进出口贸易的实际规模,通常以贸易指数表示,其办法是按一定期的不变价格为标准来计算各个时期的贸易值,用进出口价格指数除进出口值,得出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贸易值,便剔除了价格变动因素,就是贸易量。然后,以一定时期为基期的贸易量指数同各个时期的贸易量指数相比较,就可以得出比较准确反映贸易实际规模变动的贸易量指数。

五、贸易条件(termsoftrade)

贸易条件又称交换比价或贸易比价,即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间的比率,也就是说一个单位的出口商品可以换回多少进口商品。它是用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来计算的。计算的公式为: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X100。以一定时期为基期,先计算出基期的进出口价格比率并作为100,再计算出比较期的进出口价格比率,然后以之与基期相比,如大于100,表明贸易条件比基期有利;如小于100,则表明贸易条件比基期不利,交换效益劣于基期

六、服务贸易

根据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达成的"服务贸易总协定",服务贸易是指:"从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境内提供服务;在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以商业存在提供服务;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以自然人的存在提供服务。"服务部门包括如下内容:商业服务,通信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销售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与旅游有关的服务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运输服务。

七、直接贸易与间接贸易

(一)直接贸易(Directtrade)

直接贸易是"间接贸易"的对称,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直接买卖商品的行为。

(二)间接贸易(indirecttrade)

间接贸易是"直接贸易"的对称,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买卖商品的行为。其中,生产国是间接出口;消费国是间接进口;第三国是转口。转口贸易(entrepottrade)是指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通过第三国所进行的贸易。即使商品直接从生产国运到消费国去,只要两者之间并未直接发生交易关系,而是由第三国转口商分别同生产国与消费国发生的交易关系,仍然属于转口贸易范畴。

八、总贸易与专门贸易

(一)总贸易(Generaltrade)

总贸易是"专门贸易"的对称,是指以国境为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易。凡进入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总进口;凡离开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总出口。

在总出口中又包括本国产品的出口和未经加工的进口商品的出口。总进口额加总出口额就是一国的总贸易额。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原苏联、东欧等国采用这种划分标准。

(二)专门贸易(Specialtrade)

专门贸易是"总贸易"的对称,是指以关境为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易。只有从外国进入关境的商品以及从保税仓库存提出进入关境的商品才列为专门进口。当外国商品进入国境后,暂时存放在保税仓库,未进入关境,不列为专门进口。从国内运出关境的本国产品以及进口后经加工又运出关境的商口,则列为专门出口。专门进口额加专门出口额称为专门贸易额。德国、意大利等国采用这种划分标准。

九、有形货物贸易

有形货物贸易指有形的、实物形态的、可以看见的货物的贸易。为便于统计和国与国之间进行协调,1974年联合国秘书处修订了1950年版的"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现行实施的是1974年修订本。在该版本中,把国际贸易货物分为10大类,63章,233组,786个分组和1924个基本项目。

这10类货物分别为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0);

饮料及烟类(1);

燃料以外的非食用粗原料(2);

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3);

动植物油脂及油脂(4);

未列名化学品及有关产品(5);

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6);

机械及运输设备(7);

杂项制品(8);

没有分类的其他货物(9)。

在国际贸易统计中,一般把0到4类货物称为初级产品,把5到8类货物称为制成品。

十、复出口与复进口

(一)、复出口(Re-export)

复出口是指外国商口进口以后未经加工制造又出口,也称再出口。复出口在很大程度上同经营转口贸易有关。

(二)、复进口(Re-import)

复进口是指本国商品输往国外,未经加工又输入国内,也称再进口。复进口多因偶然原因(如出口退货)所造成。

十一、知识产权贸易

根据关贸总协定乌拉土回合达成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知识产权包括如下内容:版权、专利、商标、地理标志、工业设计、集成电路、外观设计(分布图)等,是一种受专门法律保护的重要的无形财产。

十二、当代世界市场发展的特点

(一)世界市场上国际类型的多样化

战后,在世界市场上,出现了三种类型的国家,即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发展中国家或 地区和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约占70%左右,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约占20%,而社会主义国家和原苏联、东欧国家约占10%左右。

(二)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

出现了一些新贸易形式,主要有:补偿贸易、对外加工装配贸易、租赁贸易等。

(三)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四)世界市场上的垄断与竞争更为剧烈

战后,世界市场由卖方转向买方市场,垄断进一步加强,使得市场上的竞争更为激烈。为了争夺市场,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式:

1、组织经济贸易集团控制市场。

2、通过跨国公司打进他国市场。

3、国家积极参与世界市场的争夺。

4、从价格竞争转向非价格竞争。非价格竞争的手段和方法主要包括提高产品质量、性能、改进产品设计、做好售前售后服务等。

5、开拓新市场,使市场多元化。

十三、世界市场的概念

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之间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换的领域。它包括由国际分工联系起来的各个国家商品和劳务交换的总和。可见,世界市场这一概念是由其外延和内涵两方面构成的。世界市场的外延指的是它的地理范围。世界市场的内涵指的是与交换过程有关的全部条件和交换的结果,包括商品、技术转让、货币、运输、保险等业务,其中商品是主体,其他业务是为商品和劳务交换服务的。

十四、世界市场上商品交易方式

(一)单纯的进出口贸易方式

买卖双方自由选择交易对象,通过函电往来或当面谈判,达成协议签订合同,进行交易活动,这是国际贸易最普遍的一种交易方式。

(二)展览交易方式

举办定期或不定期的、长期或短期的、有固定地点或无固定地点的各种类型的展览会、博览会、贸易中心、为本国和其他国家的商品展出和交易提供场所。

(三)商品交易所

商品交易所是世界市场上进行大宗商品交易的一种特殊交易方式,是一种有组织的商品市场。其经营活动是根据交易所法和交易所规定的条例进行的。

(四)国际拍卖

国际拍卖是经过专门组织,在一定地点定期举行的一种公开竞争的交易方式。

(五)补偿贸易

补偿贸易是与信贷相结合的一种商品购销方式。买方用进口设备开发和生产的产品或用其他产品或劳务去偿还进口设备的贷款。

(六)加工贸易

加工贸易是把加工与扩大出口或收取劳务报酬相结合的一种购销方式。

(七)租赁贸易

租赁贸易是把商品购销与一定时间出让使用权相联系的一种购销方式。出租人把商品租给承租人在一定时期内专用。承租人根据租赁时间长短付出一定的资金。

十五、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一)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区域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该国进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指明一国出口商品的去向和进口商品的来源,从而反映一国与其他国家或区域集团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一国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通常受经济互补性、国际分工的形式与贸易政策的影响。

(二)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亦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internationaltradebyRegion),用以表明世界各洲、各国或各个区域集团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计算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既可以计算各国的进、出口额在世界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也可以计算各国的进出口总额在国际贸易总额(世界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

由于对外贸易是一国与别国之间发生的商品交换,因此,把对外贸易按商品分类和按国家分类结合起来分析研究,即把商品结构和地理方向的研究结合起来,可以查明一国出口中不同类别商品的去向和进口中不同类别商品的来源,具有重要意义。

十六、贸易差额

国际商务会计篇10

目前,中国银行业的会计业务遵循着三种不同的会计规范:《金融企业会计制度》(1993年版)、《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版)以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会计规范逐渐从1993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2001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转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1993年至2000年之间,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业务主要遵循1993年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至2003年,除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采用2001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外,其余银行仍然采用1993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4年,财务重组之后的中行和建行采用了2001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工行和农行仍然采用1993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股份制银行中,除了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和广发行之外,其他银行都采用了2001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从2005年起,我国商业银行的年报编制全面采用2001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同时,已经上市的五家银行还需要根据证监会的要求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进行调整,但转换尚未涉及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和第32号的内容;在海外上市或拟上市的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全面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年报。

2005年8月财政部了《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暂行规定(试行)》(以下简称《暂行规定》),该规定于2006年1月1日在上市和拟上市的商业银行范围内试行,标志着我国银行业在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方面率先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接轨。2005年9月,财政部又了《企业会计准则第××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号—套期保值》、《企业会计准则第××号—金融工具列报和披露》四项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与国际惯例相比,四项金融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的实质内容与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和第32号的规定大多是相同的,同时充分考虑了中国的国情。《暂行规定》和金融会计四项准则征求意见稿的,突破了传统会计理论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束缚,弥补了我国在金融工具会计领域的空白,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迈出的重要一步,必将加速我国金融会计的国际化,对我国的银行业,特别是上市和拟上市银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管理产生重要影响。

二、金融会计国际化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首先,金融会计国际化将改变传统的金融资产和负债分类方式,将金融资产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负债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资产与负债分类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这种分类方法能够充分反映商业银行持有金融工具的目的和意图,有助于报表使用者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做出有效判断。

其次,资产负债表项目将更加丰富。根据《暂行规定》的要求,当且仅当成为金融工具合同的一方时,企业才可以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金融资产转移》对金融工具终止确认的条件是:金融资产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回报是否已经实质上发生转移,而且没有保留对金融资产的控制权。根据这些规定,商业银行应将衍生工具隐含的各种权利和合同义务确认为资产或负债,已经证券化的信贷资产以及其他不满足终止确认条件的金融资产和负债也要进入表内核算,资产负债表的内容将更加丰富,提供的信息将会更加全面。

再者,金融工具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部分,其价值随着公允价值的变化而变化。一方面金融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不断变动,另一方面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权益,进而影响了权益的变动,因此在没有其他资产和负债变动的情况下,金融工具价值的波动必然会带来资产负债率的波动。同时《暂行规定》对上市和拟上市商业银行的金融资产减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交易性金融资产外,其余金融资产的减值均采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相对于“五级分类法”,会加剧资产的波动。

《套期保值》对从事套期活动的会计处理做了明确规定,对其运用的先决条件——套期关系作出了严格要求。由于目前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品种较少,商业银行进行套期避险的水平还有待提高,很难达到运用套期会计的条件,因此近期内套期会计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不会很大。

三、金融会计国际化对商业银行损益表的影响

(一)对商业银行经营损益的影响。

根据现行会计框架,金融工具经济价值的变动仅在其实际实现时确认为收益,导致银行可能仅仅为了增加会计利润而进行某项交易。而《暂行规定》要求几乎所有的金融工具都应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并按照金融工具持有目的不同使用不同的计量属性,对交易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所产生的利得或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直接计入资本公积,从而遏制了银行利用金融工具价值变动操纵利润的行为。对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得转回的要求,也降低了利用减值准备转回操纵利润的可能性。《金融资产转移》对金融工具的终止确认加以限制,意味着商业银行可能提前确认的利得将会更少,调控收益的空间进一步缩小。

(二)对商业银行损益表的影响。

金融会计的国际化也对传统的损益表披露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传统的损益表根据实现原则确认收益、成本、利得、损失,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使用,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表内确认必然会导致大量的未实现利得或损失的存在,因此以历史成本原则、实现原则、配比原则和稳健原则为特征的传统收益确定模式面临着巨大挑战。面对不断出现的问题,西方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如英国的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都在致力于财务业绩报表的改进,一张被称作“第四财务报表”的“全面收益表”正在形成。我国金融会计的发展,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表内确认和公允价值计量必将会促使我国损益表不断改进。

四、金融会计国际化对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一)公允价值的运用对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用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有利于其在表内反映,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也更符合目前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惯例和现代化管理风险技术,有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了解商业银行真实财务状况,更易于评价银行通过使用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公允价值的运用也会对商业银行会计信息产生负面影响。公允价值计量的不确定性、变动性和集合性,难以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公允价值的任何变化都将反映在损益表中,使财务报告波动性上升,可能导致市场对银行经济价值的错误判断。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受到市场发展程度的制约,非市场化资产的价值确定严重依赖于银行所采用估价模型的科学性。更重要的是,假定各金融机构根据不同的假设采用不同的估价模型,其公允价值变动对损益账户的影响在不同银行之间可能相差悬殊,从而降低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对于外部独立审计来说,证实通过模型获得的公允价值是否可靠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二)减值准备方法的改变对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我国2001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要求,信贷资产专项准备按照五级分类结果及时、足额计提,这更加符合银行监管的目标,即防范和化解银行业风险,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权益,促进银行业健康发展。而《暂行规定》对上市和拟上市商业银行的金融资产减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交易性金融资产外,其余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发生减值,应当将该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按照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确定。这不仅充分考虑到了债务人的财务状况、抵押品经营状况,而且还综合考虑了债务人所处行业发展前景、技术、市场、经济或法律环境和时间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相对于五级分类法,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更加客观、公允,更符合会计信息对外披露的要求。

五、金融会计的国际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

(一)促进商业银行不断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金融会计的国际化过程,不仅仅是一个会计处理规范转换的过程,更是一个银行内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过程涉及以下四个方面:风险识别机制、风险预警机制、风险决策机制、风险规避机制,是进行有效风险管理不可缺少的因素,与金融工具的计量、减值准备的计提、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保值会计、金融工具风险的披露等紧密相连。商业银行只有在风险管理体系完备、风险管理技术成熟的情况下,金融工具会计才能得到有效地运用。

(二)对商业银行监管资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