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56:54

数学教学内容篇1

要想更好地接受与理解新一版教材,就需要我们更新数学教学理念,这是我们用好新教材的前提条件。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正是在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编写的。我们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善于分析教材,面对每一个教学内容,要能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达到教材所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体会教材的编写思路,理解编写意图,确定教学目标来有效地组织教学。

2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2.1人教版实验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在努力体现新理念的同时注意具体措施的可行性,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在实验教材的研究与编写中,编写者试图将抽象的理念和理想化的设想,变为现实的、可操作的形式和素材,在教学内容、教材结构、呈现方式上努力展现新的面貌,坚持开放的原则,努力体现开放的教材观、开放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更多空间和时间。对于新教材的改革,我们注意对传统的数学教育经验进行认真、慎重的取舍,同时努力创造和体现与时展相适应的经验和方法,使实验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不同层次上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学习和发展[1]。

2.2教材编写的思路

以《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力图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编写,仍然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

2.3教材的主要特点

新版教材具有符合儿童学习数学的认知特点和数学知识本身发展规律的知识结构;加强了数、估计、统计、应用、创新等意识及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内容;尽量反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加大数学思想和方法渗透的力度。教师一定充分运用一切有利条件,由原来的教书转向教人,既让每一名学生学会,也让每一名学生会学,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2]。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加强求异思维、思维的灵活性的培养。

3新教材下的数学教育

3.1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掌握学生实际情况

教师在课前充分的准备是高效课堂的基础,也是能够实现高效课堂的保证。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些数学的基础,所以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更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结果。教师在准备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够紧扣课堂的教学目标,有步?e的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够循序渐进的提高教学效率。

在素质教学的课堂上,要求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则转化为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那么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够充分的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教学安排,充分调动更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3.2合理设计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

数学是一门以运算为基础,但是又能直接运用于生活中的一门课程。也就是说,数学源于生活,但是生活中也处处可以运用到数学,是生活中必不可少实际操作性强的一门学科。所以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合理的设计教学情景,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的讨论能够朝着有序和稳定的方向发展,让更多的学生明白数学原来跟生活离得这么近,也让学习比较差的学生能够明白数学也不难,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数学教学内容篇2

【关键词】高中数学函数内容教学方法

1、前言

新课标明确提出函数内容是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核心和重点,对教师和教和学生的学都做出了严格和具体的要求。教师方面要求高中数学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摒弃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以学生为函数教学的主体,探寻最佳的教学方式,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探究、合作、交流”,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数学探索能力。学生方面积极培养学生对函数内容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函数学习的动力,并且灵活运用函数建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高中数学函数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2、高中数学函数内容的教学现状

2.1从高中数学教材来看

高中数学教材时函数内容的载体,函数能力在教科书中的章节设置、内容设置、版块设置对函数的教学都存在一定的影响。相对于西方教材中对函数内容的设置,我国高中数学教学偏重函数和推理与形式化,而西方在这方面偏重对函数知识的渗透和拓展。对函数的实际运用是当前高中数学教材中最欠缺的部分,相应的增加函数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渗透,加强数学学科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另外,教材中还缺乏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函数问题的相关内容。

2.2从高中数学教师来看

教师在高中函数教学中发挥着引导和指挥的作用,新课程标准要求一切教学活动围绕学生展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职业修养,正确、高效的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找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当前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略函数的实际背景,不能为函数教学提供鲜活的实证,导致学生感觉学习函数既困难有没有用处。

2.3从高中学生学习来看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处于高中函数教学的中心地位,根据对当前高中生对函数内容的学习现状调查来看,大部分学生在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等教学内容掌握的程度较好,但很难举出教材范围以外的实例。高中生对函数素材贫乏一方面是由于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函数内容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由于高中教师没有做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指导。【1】

3、高中数学函数内容的教学方法

3.1加强函数思想的渗透和拓展

西方在函数内容教学上比较注重对函数思想的渗透和拓展,这也是我国高中数学教学需要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例如在函数概念这节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下函数概念的演变过程,增加学生对函数概念的深层认识,而不是单纯的、机械的去死记硬背。在学生理解函数本质后,增加对函数相关实际背景的补充,引导学生自觉的将函数概念与生活常识联系起来,并全班一起归纳概括出函数的定义。

3.2加大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在生产生活的每个方面,同样多媒体技术也被引入到教学实践中。例如在讲授“函数的单调性”一节时变可选择多媒体课件为教具,进行现代化的函数教学。首先有多媒体课件播放各种函数的图像,让学生先对函数产生一个直观上的感知,然后引发学生对表象信息进行联想和生发,找出相应函数的变化态势和变化规律,发现函数的单调性,最终得出图像的上升成为单调增,图像的下降成为单调减。

3.3引导学生善于运用数学思维

将数学思维和数学思想渗透到高中数学函数内容的教学中,有利于学生用专业的、学科的思维方式进行学习,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第一将集合思想运动到函数教学中有利于帮助学生从已知条件中推敲出潜在条件,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第二函数与方程思想在函数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第三函数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划归类比的数学思维,有利于将函数知识转化为实际问题,从而更好的将所学知识运用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第四整形结合思想具有灵活性、形象性和直观性,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观察等式和函数图象的形状,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探寻函数图像表达的几何意义;第五先猜后证思想在高中数学函数教学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面对函数问题,学生可以依据所学知识通过合理的联想猜测问题的最终答案,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验证和解决,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2】

4、结语

综上所述,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对高中数学函数内容的教学事半功倍。新课程改革对高中数学函数内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高中数学教师要努力提高个人专业素养,精心做好函数内容的教学设计,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真正提高函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数学教学内容篇3

1.高职教育数学教学内容与专业衔接的价值

1.1.对高职教育数学教育观念的更新有积极影响

数学是人们对“数量、空间、科学、计算机乃至想象之中的模式”的一种具有创造力的探索活动。在高职数学教学中,我们强调数学教育工作者们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效果的直接关系,一方面我们承认高职学生的普遍性影响着高职数学教育质量的一般性质,但另一方面我们强调高职学生的专业化发展与数学教育者的教育观念直接存在着一定联系。所以,在强调高职教育数学教育观念更新过程中,我们希望可以通过高职教育教学内容与专业的衔接引导教师转变观念,让教师做到以下三个方面:1.1.1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是教学中的重点。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们常常会不自主的以书本知识、自身教学发挥为主体了,课堂上没有照顾到学生们的需要。而高职数学教学内容与专业的衔接让教师们必须关注到学生专业相关的数学知识,从而让他们不断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营造出良好的交互式教学互动效果。1.1.2以学生数学能力发展为基本目的高职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但在高职数学教学内容与专业相衔接的操作教学过程中,教师逐渐会重视到学生专业能力发展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所以会不断调整教学目的,将发展学生数学能力为基本目的。1.1.3以学生专业能力发展为最终目的高职教育的最终教育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性人才。在高职数学教学内容与专业相衔接中,数学教师对学生专业与数学教学内容的联合把握,从而强调形成以发展学生专业能力为最终目的。

1.2.对高职学生数学数学思维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高职数学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发展学生数学能力,帮助学生养成数学思维,并知道如何应用于操作实践。在高职数学教学内容与专业相衔接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帮助高职学生形成数学思维:1.2.1变繁为简的能力高职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较差,在学习上所面对的困难也相对较多,他们在初高中阶段都没有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导致了他们对于数学学习的产生了一定的退缩心理。在高职数学教学内容与专业相衔接教学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抽象的数学知识与专业中的实践操作相联系起来,从而把知识有复杂晦涩变得简单易懂,让学生掌握到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并让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加倍。1.2.2实际问题合理假设的能力实际问题合理假设的能力是指学生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从数学知识应用这个角度来假设已有的问题,并形成自身的理解。在高职数学教学内容与专业衔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将实际问题进行合理假设,并进行操作探索,从而提高他们实际问题合理假设的能力。1.2.3积极探索能力在数学学习中,高职学生们需要动力去支撑他们的学习。在高职数学教学内容与专业相衔接的教学过程中,他们想要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但这都必须以数学知识作为一定的基础,这也就要求他们必须好好学习数学,逐步变成主动探索。

2.高职教育数学教学内容与专业衔接的策略

高职院校专业多,教学内容丰富,每个专业也有不同的特点。在针对高职院校的调研中,我们进行了交流,决定了我们在高职教育数学教育内容与专业衔接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做到具体专业具体分析,也提出了高职教育数学教学内容与专业衔接可以采取一下四个策略开展整体工作。

2.1.数学教学内容应联系专业背景

高职数学教学是需要技巧来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的,要想做到高职教育数学教学内容与专业衔接能够实行,并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就需要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专业背景来引导学生重视数学的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在开始数学课之前,就告诉与同学们进行一个交流,了解学生们对数学课的态度。在这之后,就让为同学们讲述一下数学知识与该专业直接的联系,让学生们对数学知识有一个轮廓,并让学生明确数学的学习与专业学习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如在电子专业的学生,就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下Fourier级数与谐波分析、地线干扰等知识之间关系。不同专业的学科背景是不同,与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更是不同的。在高职数学教师教学任务分布过程中,一定出现任教不同专业的数学课的情况。这也就需要教师保持耐心,尽量的做到与专业背景有所联系。

2.2.数学教学内容应满足专业应用的需要

数学教学是引入其他专业学习的途径之一,通常还需要过媒体设备的辅助。在数学教学内容满足专业应用需要的过程中,我们会强调不同专业人才对数学知识的需要是不同的。在满足过程中,我们既需要找到知识的共通点,也需要找到不同专业的差异。以一元微积分为例,一元微积分是所有专业在数学学习中都需要学习的知识点,这就是所谓的知识共通点,是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就可以用一元微积分构建一个知识框架,从而便于教学,满足所有专业的应用需要。教学中,教师还是需要结合不同专业及专业操作实践进行教学,让学生知道一元微积分的知识在他们专业的应用是怎样的,应该怎样用,有什么价值。不同专业要重点学习不同的专业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根据专业课程的设置来排数学课,不能让学生学习了不能用,或者用的时候又忘了。

2.3.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释部分专业问题

在前面策略基础上,高职学生数学教学内容与专业的衔接应该强调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方面了。基础的应用能力就是学生会用数学知识阐述部分专业的专业问题,让学生学会主动去思考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会帮助学生的数学能力、专业能力都有所发展。在高职专业教学的现状来看,专业教学专业程度日益提高,那么在高职数学教育中就应该强调数学教师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从而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弥补以往对专业知识中的数学知识解释不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经常抛出有价值的、与专业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们去思考、讨论、总结,从而形成解释专业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与专业课教师直接又交流、有合作,并实现数学知识专业化。

2.4.培养学生数学工具应用能力

数学教学内容篇4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课程体系的编排应重点考虑以下方面:1、初中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特点;2、数学教学三维目标和现代社会飞速发展背景下基础数学教学发展特点;3、社会发展对学生数学能力素养的要求。只有充分考虑以上三方面,才能提高教学内容编排上的合理性。笔者试以华师大版教材(以下简称教材)为例,对概率内容编排的合理性作一番探讨。

1要正确处理分步与递进、螺旋与上升的关系

从总体结构上看,教材在遵循《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体现螺旋上升的原则时,把握得欠全面,造成了“螺旋有余,上升不足”的格局。《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初中阶段(第三学段)概率的具体目标,比小学高段(第二学段)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高出不少,这就是初中阶段所要实现的上升幅度。针对概率的具体教学目标,教材采用分步达成目标的思路是正确的,但分步过多,分级过细。华师大版教材对概率教学内容的编排――七年级上:可能还是确定;七年级下:机会的均等与不等;八年级上:用概率估计机会的大小;八年级下:机会的大小比较;九年级上:概率的含义,概率的预测。这样造成了过多的重复,甚至与第一、二学段也有重复,缺乏层次感,缺乏递进性,使有些“螺旋”叠加缠绕在一起,其症结在于没准确把握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割裂了逐级与递进、螺旋与上升的联系,出现了教学进程“又慢又费”的情况,不符合初中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对于这种贴近生活的概率及其思想其实设置两组、至多设置三组螺旋就可以达到目标,不必设置四组、五组,为“螺旋”而“螺旋”,为分步而分步。

另外,在运用螺旋上升原则时,一要有一种学科本身所具有的核心的东西(不妨称之元认知)统帅螺旋上升的教学内容,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如对概率,不妨把“研究随机性现象”“寻找随机性中的规律性”这一学科研究范畴作为编排主线。二要使每一组螺旋有头有尾,能自成较完整的体系,前、后组螺旋间要有联结的纽带。虽然新课程理念提出“不再首先强调是否向学生提供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思想,但这并没有否定提供系统的数学知识的必要性。现在教材以交叉编排方法为主,其实交叉编排方式仍是要顾及内容体系的,仍是讲究系统性的,只是为适应学生认知特点而采用交叉编排。如果螺旋结构不完整,前后螺旋衔接性差,反而会出现诸多干扰学生学习的因素,使一线教师无所适从,交叉编排方式也定会失去适应性和亲和力。还有,逐步递进、螺旋上升原则也不是绝对的,其成立是有条件的。合理地运用逐步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容易照顾到学生认识的特点,加深对学科的理解,如螺旋之间上升的幅度过小,会使学生感到厌倦,不利于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可见,在编排教学内容时,刻意套用这一原则反而会适得其反。

2要正确把握概率概念的提出时机

从概率概念的提出上看,教材延误了时机。教材到九年级上才提出概率的含义,真是令人费解。其实,现在的初中学生,即使学校里不学概率,已有“可能这样,可能那样”“某某同学有很大实力当选班长”等生活经验,也往往在媒体中接触过“概率”一词,何况,学生在小学阶段已学习了“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的内容,所以在初中阶段,概率概念的提出不宜过迟,宜在七年级、八年级之交提出为妥。因为此时,学生处于认知能力快速发展阶段,并对概率的实质和实际背景已有了相当的了解、体验,这时就应不失时机地进行概率概念的教学。“课程内容的组织要考虑到:先让学生进行辨别,然后学习概念,在此基础上掌握规则或原理,最后把原理或规则用于问题解决”,可见,概念具有一定的统摄性,何况概率是一个中心概念,只有适时地进行概率概念教学,才能“一览众山小”,才能更深刻地了解“可能性”“机会”的含义。概念还是学生开展思维活动的要素,有了一定的概念,并不妨碍学生数学创造能力的发挥,照样可进行合情推理以及其他瞬间性思维活动。古人提出“不悱不发”,要求我们不可“不悱而发”,也不可“悱而不发”。这套教材在概率教学中却出现了“悱而不发”的情况,这样会妨碍学生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

在义务教学阶段,概率概念教学在小学阶段,处于“犹抱琵琶半遮脸”状况,是很正常的,到了初中阶段,教材虽然“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但迟迟未闻“大珠小珠落玉盘”,影响了教材编排上体系结构的和谐,不利于学生便捷地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3要正确处理实验概率和理论概率的关系

概率教学中,开展实验式的教学活动,只要教师发挥高明的组织者,高水准的合作者,高超的引导者的作用,并有良好的教学设备设施,的确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习活动成为充满探索、思考和合作的过程。但教材太器重实验概率了,有过分强调实验概率之虞,且实验概率的实验缺乏新颖性,“抛硬币”一抛就是三年,“掷骰子”一掷也是三年。

其实,课程标准提出: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灵活,贴近初中生的真实世界,拓展活动和探索的层次及空间,增强概率教学的吸引力和亲和力。所以教材编排概率教学内容时,在拓展活动和探索的层次和空间上,还大有文章可做。在实验概率层面,可多创设与概率意义有关的新颖的情景,可创设一些新颖的试验;在理论概率层面,也要有机地渗透有关概率的思想和方法,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使实验概率和理论概率完美结合。具体编排上,七、八年级宜以实验概率为主,九年级宜以渗透理论概率为主。如果教材一味用试验来呈现教学内容,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的不灵活。

数学教学内容篇5

一、思想品德素质

思想品德素质包括政治、思想、道德、意识、观念等素质。初中数学教材中渗透了大量的德育教材,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并充分利用,那么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钻研的科学精神,树立辩证唯物观,以及遇到困难(挫折)百折不挠的精神,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我国《周髀算经》记载的商高和周公的问答,商高所处的年代约公元前1120年,竟有“勾广三,股修四,弦隅五”的论述。它比毕达哥拉斯的发现早600多年。又如圆周率,它是我国几何学举世公认的成就,南北朝的祖冲之经过不懈努力推出小数点后七位,比德国人早了1100年。这些成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让学生了解这些事实,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形成学生的爱国品质。

二、科学文化素质

作为教学科目的中学数学与作为科学的抽象数学,就其性质和内容来说,有其显著的差别,这是因为,作为教学科目的数学着眼点在于完成中学数学教学目的所规定的任务,具体来说,在于通过数学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概念,并培养技能,发展能力。《数学教学大纲》上所规定学生要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的数学知识,就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任务所在,这也是构成学生数学智育素质的最基本的部分。另一方面,在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掌握数学思想(字母代数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式形结合的思想、转化的思想、统计的思想等)和数学方法(配方法、换元法、公式法、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基本图形导出法等)。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记忆、迁移、发散、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并逐渐形成技能和技巧。科学文化素质是学生一切素质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素质,而这种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就在于课堂教学,所以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精力放在课堂内,精心设计,精心施教。教学最优化理论的倡导者巴班斯基认为:教学最优化就是以最少的教学投入,产出最多的教学成果。“教学最优化”是理想的教学境界。应该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追求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精讲、精练、精评”,尽量让每位学生都学到知识,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三、技能操作素质

众所周知,九年义务初中数学教材较之于过去的统编教材,明显的一个差别就在于:九义初中数学教材增加了“实习作业”,这类教材目的在于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去实践、去运用。《解直角三角形》一章学完后的实习作业,就是要求学生制作测倾器,测量物体的仰角(俯角),从而计算物体的高度。而这类作业却受到了很多教师的冷落,殊不知,它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生产中的许多问题,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操作素质,发展了能力。

四、美育素质

数学教学内容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一、数学内容生活化

回归生活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就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限,由从书本中“学数学”,走向在生活中“体验数学”和“做数学”。为了给学生更多“做数学”的机会,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家庭作业形式,布置贴近生活的家庭作业,这种家庭作业要与学生个人情况紧密相连,适合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和生活背景,并使学生意识到他们在课堂上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对学校教育形成一种积极的态度,因为他们知道这种家庭作业培养了他们生活的能力。当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时,他们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就特别深;当学生意识到所学的知识会马上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就越发有意义。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有机构建

1.构建的教学实践反思

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主要是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封闭式的课堂教学,虽然可以让学生把书本知识掌握得比较牢固、扎实,但是在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拓性、创新性、延展性方面又具有相当大的限制。

2.构建“生活化”在新课程的呼唤中?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同时还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因此,为了给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可以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大课堂。

三、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如简便运算232-198,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妈妈有两张百元大钞和32元零钱,买一件198元的上衣,她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妈妈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妈妈拿出2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她2元,妈妈最后的钱是32+2=34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理解132–103、356+98、947+102等习题。

又如学习“圆的认识”后可以这样设计游戏:学生站成一排横队,距队伍2米处放一泥人,大家套圈。学生体会到不公平,应站成一圆圈或站成纵队才公平,更好地体会“在同一个圆内半径都相等”……我们的教学要让学生学会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验数学,要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不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真正体验数学的魅力。

四、搜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数学课堂生活化得以延续

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紧密联系实际,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比如,学了“分类”后,应联系日常生活中,在自己的家里有没有分类摆放的情况呢?这时学生头脑中迅速回闪着他们接触过的种种感性材料。然后他们争先恐后地举出了丰富多彩的实例,如?:厨房里碗、盘子的摆放(按大小、质地),书柜中书籍的排列(可按种类、大小),衣柜中衣物的放置(可按季节、衣裤、内外)学生将这些物品在家中分类摆放的情况说得清清楚楚。这说明联系实际生活,加深了他们对分类意义的理解,感悟到分类的真正含义,增强了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五、结语

总之,开展生活化数学教学能使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创设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情景,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通过对现行教材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不断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些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用数学的语言去解释得出的答案或结论,从而达到了提高和完善学生的小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有效的还原了数学学科的教学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数学教学内容篇7

关键词:备课;把握;教学内容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备课是教学活动的开始,是上好课的基础和良好保证,任何一堂优质课都是精心备课的结果。随着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教师的“教”不再是单纯传授,而是引导、组织、参与、讨论等综合,“书”也不再是单纯的教科书,而是所有的书,包括电视、电影、网络、报刊杂志,特别是生活这部大书,备课是基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围绕“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来备学生、教材、教法、学法等,教学内容是实施教学方法的前提,“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那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把握教学内容让备课更加行之有效?下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大家交流,以求共识。

一、理解编者意图吃透教材

理解和尊重教材编写的意图是用好教材的前提。教材凝结了众多编者对教育的认识、对数学的理解,它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体现了基本的教学要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新教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游戏、卡通情境图等主题图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主题图中提供的教学资源,需要教师去挖掘、去领悟、去创造性地使用,只有在真正弄懂教材编写的意图,明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创造性”地处理与整合教材,对教材每一点个性化创造都必须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前提,以便在“多向互动”和“动态生成”的教学中凸显知识的活性,激活课堂教学。

二、合理整合激活教学资源

新课程主张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用自己的智慧创造性的利用教材、整合教材,把人类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财富――智力和才能。叶澜教授曾指出: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要重新“激活”书本知识,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状态”。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活用教材

从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出发,找准学习新起点;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找准学习兴趣点;从学生新旧知识联系出发,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

(二)教师要融入科学精神和智慧

在充分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贴近当地学生实际的内容进行深加工,有效地将知识激活,形成有“个性”的教学内容,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

(三)教学内容设计上要有弹性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只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是灵活的、广泛的,有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任何方面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学生生活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机智、学生间的差异,师生间的交流启发,乃至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等都是有效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善于开发利用教材以外的文本性课程资源、非文本性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多种发展的平台。

三、活动者参与共同备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从中我们明确:备课应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说:我不会教书,是学生教会我教书。又说:‘…我就研究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发挥他们的作用,大家分头承包一些事情,我更多的是观察和指导。…学生帮着出主意,我也帮学生出主意,合力大于分力之和。”从这些话语中看出:学生参与备课是多么的重要。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备课中占主导地位,肩负着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目标,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是无法替代的。但学生在备课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课前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为课堂活动提供坚实的基础;师生互相协商制定教学活动的组织原则,活动方式方法,评价机制等,为教学活动提供了和谐的制度基础;通过备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础。

四、高质量预设促精彩生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普通的棋手能够预想几步棋,专业的棋手能够预设几十步棋,大师级的棋手从一开始就能够看透整个棋局。正如杜威所说:每一位教师带着自己的哲学思想走向课堂,愈是优秀的教师,设计教案的水平与质量愈高。教学设计时,可在教学环节旁边开辟一栏,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然后将解决每个问题的应对策略赋予其后,甚至设计几个不同的板块,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这样在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学生,尽管产生的问题可能多种多样,甚至截然不同,但是由于有充分的预设,教师也不会手足无措。

数学教学内容篇8

关键词:校本教材;中专数学;编写内容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177—02



一、校本教材应体现科学性与针对性

数学本身属于自然学科,是反映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科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相当的抽象性。对于我校中专学生来说有些难度。但并不是说我们的学生就是学不会。虽然他们基础差些,底子薄些,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或者说培养人才的实际需要,必须有针对性地,有选择性地安排教授相应的数学知识。如:对六类基本初等函数图像,性质认识和理解,就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此内容不仅应用广泛,甚至是渗透在各个领域,社会需要的各个方面。可以这么说,世界之大,无处不有数学的重要贡献。

有人认为我校这类学生学数学是没什么大用,这是不对的。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起码的数学知识,他们有必要学习。关键是在编写本校教材的方面,应浅显易懂些,应删除那些繁杂的公式,证明与概念及其书写,进而将相关知识以介绍方式为主。在内容方面,不仅反映数学本身的逻辑,更要考虑中专生的年龄段的特征,在深度和范围的确定上要充分估计到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知识水平,使教材的份量适合他们的接受能力。这样,校本教材就要有弹性,以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应于他们以后所学专业的需要。对不同的专业应有不同的侧重点和问题的探究点,对于各专业统一要学的部分,据教学内容的深浅,适当的分层次授课,分为必学,选学(a,B两层),不搞“一刀切”,以有利于因材施教。

二、校本教材要反映时代特征

我们知道,传统的数学教学内容注重是学科自身的严谨,内容体系的完整。是对系统化的学科知识,科学分解后,按一环紧扣一环的形式有机排列的,对任何一节课的内容来说,都是前一节内容延续和发展,又是为后一节课内容准备了条件,因此课堂教学的内容总是在己学过的知识基础上,再引出与展开新概念,论证和推导新的原理。

数学知识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因此它能成为继续学习和从事各项工作的工具,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的社会的进步,以及市场的需要,基础知识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我们要尽可能的将最新的知识信息接收过来并转化为教学内容,这对培养学生具有现代科技素质是十分有益的。

数学校本教材可以应用为主,将各专业所需要的数学内容通过深入实地、面对面询问、了解,或校园网上发信息、出问卷进行调查、搜集、整理,等形式和途径有选择性的编入校本教材,以便对各个专业有针对性的授课,真正体现出数学为其他学科的基础服务功能。另外,也可以围绕着目前日常生活、社会实际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设计、论证,挑出学生感兴趣的课题,选择相关的数学知识作为基础理论的支持,形成具有时代特点的数学专题或数学模块进行讨论。

三、校本教材要理论联系实际

(一)请进来。即将数学智慧的历史故事传授给学生,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电话收费问题、银行贷款利息问题、房屋租借问题、炒股问题,工资纳税等问题的引进校本教材来,突出数学的应用价值,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活生生的数学,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更有助力于知识的理解掌握。

(二)走出去。即把参加社会的实践活动引入校本教材来,组织学生对社会的需求行业进行考察,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现实社会生活中数学信息很多,让学生收集、整理、找到有用数据,结合数学内容,用一个实际问题将知识串起来,这样使学生非常好奇,非常感兴趣,而且有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去想象、去思考、去创造。如到联通公司、网通公司、移动公司调查电话卡收费问题,师生一起取材、分析、综合,提出要解决的问题,编写形成数学上的要解决的习题。这样大大丰富了学生所学的知识,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周围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并不神秘,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进而激起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

上述做法不仅能培养学生自觉地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而且有利于适度的引进职业技术教育因素,更好的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服务的教育方针。

四、校本教材要以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传教知识和培养能力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促进的,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基础,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知识的获得,校本教材在选择数学教学内容上,要在加强基础知识同时,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实现“教学有法,而无定法”。

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社会需要各类的人才,不能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模式,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要叫学生主动发展自己,不能束缚他们的各方面发展。他们总要学会自己解决问题,真正的教育就是形成自我的教育,自我教育能力又是教育的结果。正如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学者叶圣陶所说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学校智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做事”,即是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利用数学知识,在实际问题中,渗透数学速算思想,强化计算器使用方法,和自主操作能力。

教师要抛开单一的学科教学,把课堂教育延伸。教育变化学生的气质,提高学生素质是中专职业学校担负的重要职责,让他们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社会的实际问题,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东西,实际内容,将书本知识同社会各方面的课外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锻炼学生编题解题能力,如正确引导学生、安排学生观察与思考,多动脑,多动手,“想一想”“做一做”这样的项目,在实践中获得成就感,让他们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出符合潮流的能力。

有人说,“数学没有技能”,这是错误的。不是数学没有技能,而是具有很多的技能需要很好的挖掘,如果它与各个具体科目的实际内容相结合,它就变成了很多实际技能,如理财技能、生活技能、计算技能、设计、绘图技能(曲线)等等。我们要很好的整理出某方面的内容形成专题,写入校本教材,使之应用于数学教学,使学生真正感到数学有趣、有益、有乐、有用,这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会提升起来。

五、校本教材要体现专业特色

中职教育的特点和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这就决定了中职数学课程应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为专业学习和专业技能提高服务,它应着眼于普通劳动者的素质培养需求,且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和工具性。

现在中职学校的数学教材还没有摆脱学科型的框框,还不能为学生的就业及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帮助,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与学生的就业走向脱节。数学教材不分专业,与专业学科联系不紧密,使得学生觉得教学无用,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越来越严重。

随着我们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的确立,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解决专业问题能力成为我们学校的主要目标。我校这几年一直致力于校本教材的改革和研究,不断修改校本教材,逐渐形成一套适合新形势下中职教育特色的数学教材。数学教材的编写,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需求为本,突出“能用、够用”原则,为专业学习服务,注重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体现中职数学的教学目标。

根据我校各专业课程的设置,对各专业的数学内容进行调整,我们的做法是:(一)原来教材的数学必学内容太多,进行适当的删减,同时增加一些与专业课相联系的选学内容;(二)专业课老师参与共同编写数学教材,形成数学内容是各专业技能可持续发展的必需基础;(三)新教材轻理论,重应用,各部分内容有相对的系统性和独立性;(四)例题、习题应来源于生活、专业应用为主,让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是悉悉相关的。

学好数学是学好专业课的基础,是为了更好地提高专业技能,更好地掌握谋生的本领。数学课程应以就业为导向、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为提高学生素质特别是专业能力服务。因此,数学课程改革编写的校本教材,必须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能力培养、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提高紧密结合起来。

总之,校本教材的编写是个艰苦、细致、繁杂的工作,即要根据社会的发展,选择适合学生学习,难度适度的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基本性质的材料,又要力求使社会需求、学科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三者统一,还要与时俱进,体现数学课程的实用性、够用性和服务性,选择与社会实践、生活实际相联的教学项目、实践活动版块;数学内容的难度和广度要求与专业紧密结合。这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并需要各方面的通力合作,广泛征求专家和广大教师的意见,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的调整、修改、完善,使之内容丰富,实用好用。

参考文献:

[1]王冬凌,朱琼瑶.现代课程论[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数学教学内容篇9

数学新课标提出的“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既是所有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目标,也是对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高要求,要求我们必须为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最基本的数学基础、数学准备和发展方向,促进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实现公平的、均衡的、全面的、持续的、和谐的教育。在新的背景下,我们进行小学数学教学需要关注以下两个重要问题。

一、进一步深化对数学课程内容的理解

数学课程内容是作为科学的数学内容在数学学科课程中的具体体现。数学科学内容是千百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虽一直处于动态发展与建构的过程之中,但已经形成了从理论到应用、由具有众多分支构成的内容宏富的体系。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是数学科学中对人的生活和学习最具基础性,也是最容易理解的那一部分。我们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理解教哪些内容,教到什么程度,还更要理解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要对所教的内容从数学角度吃透,清楚其数学意义,真正理解其教育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教学这些内容如何体现核心概念,如何体现数学思想。

1.数学课程的内涵及价值

数学教学就是在作为科学的数学与学生的现实经验之间建造一座桥梁,使数学科学以学生能够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由于教师对作为科学的数学的认识客观上对作为教育的数学存在着实质性的影响,因而有必要宏观地认识数学科学的内涵和价值。对此,数学新课标进行了描述:“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数学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逻辑推理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

作为课程内容的数学,是将数学科学赋予“课程”的内涵。杜威等人把课程定义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这样的课程理念消除了传统课程中“见物不见人”的倾向,从一味关注学科内容转变为关注学生现实的、活生生的经验和体验。课程内容不再是控制学生发展的工具,而是有机整合于学生的现实经验之中,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动力源泉。数学课程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数学课程的内容应该“基于学生的经验,为了学生的经验”。没有“经验”这一前提,没有“数学活动”的内涵,数学课程就失去了其价值追求。从这个角度,我们或许能够更好地认识数学课程强调“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这一目标的意义。

数学自身的发展、社会的现实需要和学生普遍的认知规律这三个维度,决定了数学课程内容的面貌,并使其一直处于与时俱进的动态发展过程之中。基于数学课程内容如何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如何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创新意识等重要的价值考量,数学新课标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充实、调整和完善。例如,增加了“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学学科中的传承;又如,将实验课标中的“统计观念”调整为“数据分析观念”,强调“会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能选择适当的方法(如调查、试验、测量)收集数据”,同时降低了对可能性的教学要求。这样,学生原来主要是依靠概率来体会随机思想,现在就要通过数据来体会随机思想。强调发展数据分析观念,初步培养学生通过数据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在活动中逐步提高对随机现象的把握能力,意在更加凸显数据在统计与概率活动中的基础地位、核心地位,以及数据处理过程所蕴涵的一般数学思想。

数学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曾经,我们过于关注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将数学课程内容不恰当地窄化为数学的结果,导致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及其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成为认识数学内容的盲区。在数学的知识结构上我们也许只看到数学结果及其内在联系,但从动态的角度看,每一数学结果都有一个生动活泼的形成过程,并且在这一结果的形成过程中常常蕴涵着上位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此,我们才可能在数学教学中以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为载体,充分展开数学教学过程,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课程目标。例如,数学新课标重视估算能力的培养,第一学段要求“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第二学段要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结合具体情境”强调了估算的实际问题背景,“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强调了估算的核心策略,这两点都启发我们从结果形成过程的角度理解估算,即估算是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则不仅强调估算方法的运用,还强调方法选择的过程以及其中所蕴涵的近似思想、逐渐逼近的极限思想。

2.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从学生认知规律的角度考虑,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贴近学生实际的课程内容,主要是要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实际和学生已有经验的实际,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为抽象的数学结果找到一个熟悉的生活原型,便于学生调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抽象的数学结果。贴近学生实际的课程内容还要求我们能够基于班级学生的实际,对教材中的内容适度分解、整合、充实或更新。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的课程内容需要创设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等方式亲身经历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让新的数学结果和已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实质性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思考与探索的课程内容需要关注课程内容的思维含量,内容的思维水平应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容的呈现应体现“层次性和多样性”,便于学生展开数学思维活动,实现富有挑战的探索性学习。

课程内容的组织决定着理想的课程内容能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10年数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反思使我们认识到,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重视“过程”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结果”,不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过程本身也是数学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过程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不断地经历观察、操作、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过程,在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感悟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经历生动的数学活动过程,还有可能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享受数学学习的挑战与挫折、成功与喜悦,这对于人的持续发展是十分有益的。提倡并注重过程的教学,并不等于可以忽视教学的结果。过程以“结果”为目的,是结果的前提,而结果又以“过程”为基础,是过程的延续。过程决定结果,但结果对过程有反作用。课程内容的组织既要注重过程,同样要注重结果,不可偏废其中任何一个方面。

重视直观,是由小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特点决定的。小学生知识水平及所接触事物的有限性,导致其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并且,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因此,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学生经历直观的学习活动,经由对现实情境的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过程,从而实现对抽象数学内容的认知和理解。数学新课标将“几何直观”列入数学课程有关数学素养的核心词之一,重视培养学生初步学会借助图形的几何性质表征数学事实,描述、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探索和发现简单数学规律,初步形成从空间形式和关系的角度对现实问题进行抽象和推理论证(小学不涉及几何证明)的能力。学生通过几何直观,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抽象的数学问题,更有利于他们展开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探求活动,简明、形象地解决数学问题(包括“数与代数”中的数学问题),因而几何直观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十分有益的。当然,在重视直观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抽象层面的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直接经验强调的是学习者在从事学习数学活动中亲历亲为,知识的习得、方法的建构依赖于学习主体自身在数学活动中的感受和理解。杜威认为,儿童的学习过程是从“做中学”和积累直接经验开始,然后通过学习间接经验和交往使直接经验的意义得以拓展和丰富。传统的数学课程过分关注学习个体对人类文化的传承,过多强调间接经验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相对忽略学生对具体数学活动的主动参与和建构,从而弱化了学生对数学本身的理解和意义建构。强调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而获得直接经验对于学生数学学习的价值,并不是说,我们就一定要弱化间接经验对于学生数学学习的意义。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与发展,各自具有另一方所无法替代的独特功能,两者缺一不可,同等重要。

二、进一步优化数学教学过程

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组织最终具体化为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说,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永恒主题。十年的数学课程改革实践,使我们对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认识更为科学全面:教师的教学立场已经由主要关注自己如何“教”转向重点思考和研究学生如何“学”,教学出发点已经由主要关注教材的逻辑结构转向重点分析学生的现实知识经验水平,教学着力点已经由主要关注自己如何讲清楚转向如何启发和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数学思考。当前,我们改进小学数学教学,需要进一步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优化组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切实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

1.切实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

数学学习是一种复杂的活动过程。虽然不同内容的学习要求有所区别,有的只要对基本概念原理简单识记,有的要能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有的要对数学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但都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建构才能达到。如果学生不经过一系列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和比较,就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数学结论,难以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因此,数学教学需要培养学生“从头开始想问题”的意识,经历知识发生、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

过程磨砺思维。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提升数学思维品质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数学知识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为学生展开丰富的数学思维活动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平台。这一过程中知识的每一次深化和转折都将引发思维的深入和灵活转向。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知识的深化点和转折点,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例如,教学因数的特征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实例,如15、16、36等数的因数,概括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学生普遍都能说出“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就在学生沉浸在发现的喜悦之中时,抛出问题:刚才我们是通过几个数发现1是任何自然数(仅指非0自然数)的因数,任何自然数都是1的倍数。是不是所有的自然数都这样,怎么验证一下?有的学生说可以把这些自然数都列举出来,有的学生说那样太麻烦。此时,再依次出示由1个、2个、3个……相同小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图,引导学生用一个概括的乘法算式1×()=()来表示所有的图形,从而借助一般化的算式验证刚才得到的结论。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经历了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探索性思维活动过程,数学思维就得到了磨砺。

过程孕育思想。数学思想是数学科学发生、发展的根本,也是数学教学的精髓。数学思想比数学知识和方法显得更加上位,抽象性更强。只有以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为载体,小学生才有可能逐步感悟其中蕴涵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例如,教学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我们首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研究一个新图形的面积时都用到过哪些方法,启发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思考新的问题。之后,引导学生依次将圆平均分成2份、4份、8份……体会转化后的图形越来越接近长方形。在这一过程中,巧妙地借助“不像”、“有点轮廓”“有点像”、“更像”、“更接近”这样的生活语言,并引导学生结合动手操作和动态演示,思考“和前面拼成的图形比,又有什么变化”,“如果让你把圆剪成128份,有什么感觉”,使抽象难懂的极限思想生动地外化为一个“无限趋近”的过程。学生在圆的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中感受了转化和极限的数学思想。

过程积淀经验,生长智慧。数学新课标将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作为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关注人在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和体验的内在丰富性,关注了人基于知识和能力基础的智慧生长。简单地说,数学活动经验,就是亲自或间接经历数学活动过程而获得的经验。经历数学活动过程是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唯一通道。和数学新课标在课程内容组织中的观点相一致,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特别需要重视学生亲自经历数学活动过程获得的直接经验。在具体的情境中活动,才能逐步增强对情境的感知、辨别与顿悟,而后者是智慧最重要的表征。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创设基于学生数学学习需要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活动动机,调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同时,还要给学生提供较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参与、交流、内化、反思。正如后现代主义者的代表人物多尔所言,知识不是固定在那里等待被发现的,只有通过我们的反思才能得以不断扩张和生成。

“综合与实践”这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生长智慧的重要载体。“综合与实践”的教学,要使学生充分地全过程参与活动,积极动脑、动手、动口,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内部知识之间的联系,努力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体验如何发现问题,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完成的问题,如何把实际问题变成数学问题,如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如何选择合作的伙伴,如何有效地呈现实践的成果,让别人体会自己成果的价值。要在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数学活动中,通过问题或任务引领学生全程参与相对完整的实践过程,展现思考过程,交流收获体会,积累活动经验,激发创造潜能。

2.重视教学方式的改善

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生态,决定着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发展状态。十年数学课程改革的经历使我们普遍认识到,“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采用示范、讲解、演示、说明等教学方式时,需要关注学生能否有意义地接受;在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教学方式时,需要协调好学生主动性和教师指导性之间的关系。教学方式没有好坏之别,只有适切与否,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灵活组合多种教学方式,提升每一种教学方式的内在品质。为了进一步改善课堂教学生态,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们在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差异,重视运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差异。同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在基础、能力、兴趣、气质和志向方面存在着广泛的差异。我们在课堂上同时面向全班几十个学生,步调统一,很难照顾到全班学生的个别差异。面向全体至少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机会均等,即面向全体的课堂应努力关注每一个学生,不让任何学生处于教师视野的盲区上,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二是差异发展,即面向全体的课堂必然关注差异,应努力适应并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尽可能大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面向全体”,从教学的起点来看,就是要面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基于学生的学习现实进行教学设计;从教学的过程来看,要注意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从教学的结果来看,每个学生都要达到数学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并且在各自基础之上获得有差异的发展,发展的速度未必相同,路径未必同一。

运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主要是指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愤悱”的问题情境,启迪学生主动思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一要重视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通过不断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二要变过多的讲授、告诉为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变学生听数学、说数学为“做”数学、想数学;三要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思维空间,并准确把握学生思维的走向,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推进学生的思考不断走向深入;四要重视采用生动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并由此逐步上升到抽象层面的数学认识。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形成的。数学新课标丰富了“教学观”的内涵,在“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增加了“积极参与”。而课堂参与需要从行为参与到思维参与再到情感参与,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才能成为真正的课堂参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给学生提供自主阅读书本、思考和讨论问题、回顾和反思知识形成过程的机会,从而掌握基本的数学学习技能,如阅读的技能、计算的技能、根据情境画示意图的技能;掌握基本的数学学习方法,主要是数学思维的方法,如观察的方法、实验的方法、猜测的方法、推理的方法、验证的方法等。应该说,江苏小学数学教学已经初步建构起以“真实、朴实、扎实”为价值追求,以“活跃、活泼、灵活”为呈现方式,以“精细、精练、精致”为艺术特征的整体风貌。在这一基础上,我们还要积极探索如何适度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特别是开放更大的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重视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课程目标体现了数学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数学教学需要关注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整体实现,但并不等于每一节课都要平均使用力量,更不能割裂开。不过,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行为参与、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的组合,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体验。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认知的灵活性,使学生做出决定时更深思熟虑。如果没有情感态度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如果没有兴趣,学生的数学学习就可能因为外在力量的强迫而成为心理上的沉重负担。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开始往往表现为数学的好奇心,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数学认识程度的加深,逐渐萌生出强烈的数学求知欲。这时的兴趣就更多地指向数学内容和数学活动本身。因此,我们要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为开端,注意通过教学素材的选择、教学情境的设计与问题的提出,巧妙地制造认知冲突,逐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间接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新课标还明确要求学生“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史宁中教授认为,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我们一般认为的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复习,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一条就是集中精力。他说,学数学不用笔不用纸,用脑袋想就能想出来,而这正是锻炼一个人集中精力思考问题的办法。数学知识的建构、数学方法的理解和问题的解决、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和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都需要学生能够集中精力进行独立思考,将自己的注意完全沉浸在对问题的思考之中。强调学习方式的多样与灵活,与重视独立思考并不抵触。学生只有对问题进行独立、深入的思考,才会产生与老师或同伴进行交流、碰撞与分享的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细心观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如学生是不是独立认真地完成练习,是否养成了检验和反思的习惯等,及时评价与引导,提醒学生改正不良的学习习惯,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数学教学内容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7)09―0111―01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般都非常重视。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初中数学教学反思的内容。

一、对教学理念的反思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长此以往,学生很容易对教师产生依赖思考,对学习失去积极性和主动性。新课标强调,“重视学生主动、能动性的发挥,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教学理念进行不断反思,反思是否在教学中真正落实了新教学理念。

例如,教学“解直角三角形”一节内容时,不采用以往直接讲解知识点的方法,而是先向学生展示一副三角板,然后告诉学生在直角三角形中,共包含三条边、三个角,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说说这几个元素间的关系。然后,提问学生“若已知部分元素,可否求出其他元素?”如,已知a、b边和C角,可否求出c边?在该情境中,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分配相应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互相交流,总结出每组的结论,最后派出一位代表总结陈述。通过这样的方法,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为前提,注重从实际经验出发,让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简化为数学模型,然后对其进行解释与应用”。为此,教师应反思以往教学设计是否存在问题。初中生已具备较多生活经验,若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关,则更能刺激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例如,教学“随机事件的概率”一节内容时,教师可结合生活实际对课堂导语进行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可将导语设置成这样:“生活中,大家有见过身边的人买?或是自己有没有买过?是不是买了一定会中奖?中奖的机率有多大?”“对于这种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你们知道在数学中是如何定义的吗?”在这样的提问下,学生的兴趣点很快被抓住,迫切想了解清楚这类问题如何用数学知识解释或解答,迅速被吸引到课堂中来。

三、对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反思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抽象、复杂的学科,若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很难让学生提起学习兴趣,而且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甚至产生偏科、厌学等心理。新课改强调,现代教学工具在教学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求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利用F代技术,让现代技术成为学生学习与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工具。这就要求教师对当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进行反思,看是否已达到新课改的要求。

例如,教学“二次函数”中“二次函数的移动关系”该部分内容时,若只是用传统方法讲解顶点移动,学生很难理解。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将两个二次函数图象移动、重合,然后在图中将各个顶点变化情况标出来,二次函数的移动过程则比较直观、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此时,教师再将本节课教学重点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教学重点,便可轻松达到教学目的。

四、对知识联系实际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