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审计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59:23

单位审计制度篇1

关键词: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研究

为了实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目标,国家卫计委提出了强化医疗单位审计监督的要求。目前我国医疗单位审计任务重、人员少,亟待提高审计效率。而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有效地缩小了医疗审计范围,科学地选用了医疗审计技术,准确地确定了医疗审计重点,从而达到了在确保医疗单位审计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其审计效率的目的。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是指通过了解和调查被审计医疗单位建立健全及施行内部控制的情况,并开展相应的测试,以对其单位的有效性、合理性和健全性等做出评估,进而拟定余额测试的方式、规模及重点的程序过程。内控制度审计是传统审计转变为现代审计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促进医疗单位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确定被审计医疗单位经济信息和会计信息的真实程度

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健全有效,其信息资料的可靠性就高,反之就低。医疗单位审计人员在审计时应首先对被审计医疗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评审,以判断并确定其经济信息和会计信息的真实程度,以决定下一步的审计方案。

(二)有利于提高医疗单位的审计效率

医疗单位内部有着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意味着审计人员可以开展抽样审计这一审计技术,以缩小详细审查的规模和数量,以减少审计工作量,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医疗单位的审计效率。

(三)有利于被审计医疗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及提高经济效益

经过内部控制制度审计,获得了被审计医疗单位内部控制的运行信息,可以通过下达“内部控制漏洞报告”,“内部控制意见书”,“内部控制处理建议书”的形式,就被审医疗单位改进经营管理及强化单位内部控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促使被审医疗单位改进经营管理,强化内部控制,从而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

(四)有利于促进医疗单位内部审计水平的提高

由传统的基础制度审计转变为内部控制制度评审这一现代审计的过程,可以促使医疗单位内部审计人员改变传统的审计观念,学习并采用全新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制定科学的审计方案和策略,从而促进医疗单位内部审计水平的提高。

二、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内容

(一)审计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

主要是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关键控制点是否都建立了强力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措施和方法是否起到事先控制作用,还存在什么薄弱环节,手续是否严密。一是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有无健全的经济信息和会计信息的记录、传递程序和报告制度。二是审查其有无内部审计制度,能否起到揭弊、查错、防漏及发挥监督的作用。一般来说,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都能防止漏洞和差错的发生。

(二)审计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

一是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的内控布局是否合理,有无把一般的控制点设置为关键控制点。二是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内控成本和效益是否恰当,是否存在不必要的控制或过多的控制。三是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的内控职能是否划分明确,不相容岗位间的分工和牵制是否到位,有无学习培训和职务定期轮换。只有合理设置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控制环节和关键控制点,才能使其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审计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

主要是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认真贯彻执行,是否达到预期的内控目的。一是审查有无医护质量责任制度,有无医德医风考核标准。二是审查有无财产物资管理制度,财产物资是否定期进行盘点并记录归档管理。如果被审计医疗单位内控制度未落实在行动上,而仅是写在纸上,是不可能取得好的内控效果的。因此,对被审计医疗单位的内控制度评审的关键着眼点在于审查其是否在发挥作用,是否被严格执行。

三、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方法

(一)医疗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方法

1.医疗单位内控制度在财务管理审计上应实现的目标一是保证医疗单位相关业务活动符合相关规范制度的要求。二是保证医疗单位各会计科目余额的真实性及完整性。三是保证医疗单位财务管理各环节处理流程及披露的合理性。2.被审计医疗单位需提供的资料一是医疗单位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二是医疗单位相应财务职责和权限的设置,以及财务人员和机构的配置情况。三是医疗单位编制的有关预算的材料。四是医疗单位的财务报表。五是医疗单位的会计凭证及会计账簿。六是医疗单位财务管理关联到的其他资料。3.医疗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要点(1)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是否形成按照国家会计准则要求,同时符合实际状况的财务管理制度并定期更新。(2)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是否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实际情况,建立健全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调整、决算编报、绩效评价等内部预算管理工作机制。(3)审计相应的被审查医疗单位是否根据医疗行业的特点,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资金保障机制,明确资金报批和使用程序。(4)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是否健全收入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是否根据医疗收入来源和管理方式,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收款、开票与会计核算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5)审计相应的被审查医疗单位单位各项医疗收入是否由单位财会部门统一收取并进行会计核算,其他部门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办理收款业务,严禁设立账外账和“小金库”。(6)审计相应的被审查医疗单位单位是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按照法定项目和标准征收政府非税收入,并及时、足额上缴国库,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挪用、私分或变相私分。

(二)医疗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方法

医疗单位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是指对被审计的医疗单位固定资产实物和增减变动的内部控制情况的健全性、合理性及有效性进行的审计监督。1.被审计医疗单位需提供的资料一是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二是固定资产采购的预算资料。三是招标文件、评标报告和中标通知书。四是相关项目的调研方案、建议书及批复报告。五是评审相关项目的可行性报告纪要。六是采购相关固定的凭证。七是建立的相关固定资产台账。八是制作的相关固定资产盘点清查报告。九是所有关联到固定资产管理的其他资料。2.医疗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要点(1)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固定资产的购买申请是否履行授权审批程序。(2)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固定资产的购买实施,是否履行询价、议价程序,是否按要求进行招标采购,货比三家。(3)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固定资产资本化处理后是否依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及时计提折旧。(4)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是否建立固定资产台账,固定资产的账、卡、物三者是否一致。(5)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是否定期实施固定资产盘点,是否制作固定资产盘点报告,对盘点结果作出总结。(6)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是否建立设备维修保养制度、业务流程、实施标准与台账。(7)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固定资产的废弃是否履行授权审批程序,是否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8)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固定资产的出售是否经过审批核准,价格是否合理。

(三)医疗单位采购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方法

医疗单位采购内控制度审计是指对被审医疗单位采购各环节和各部门,运用相应的方式和方法进行审计,并依据审计结果对医疗单位采购环节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健全性和合理性等做出评估的审计监督。1.被审计医疗单位需提供的资料一是采购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二是单位有关采购职责和权限的设置,以及采购人员和机构的配置情况。三是单位编制的有关采购预算及档案材料。四是有关的采购设计书。五是授权供应商名单。六是采购公示。七是采购的相关凭证。八是采购管理关联到的其他资料。2.医疗单位采购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要点(1)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是否按照《中国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强对采购业务的控制。(2)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是否建立健全包括采购预算与计划管理、采购活动管理、验收与合同管理、质疑投诉答复管理和内部监督检查等方面的内部管理制度。(3)审计被审查医疗单位是否指定专人负责收集、整理、归档并及时更新与政府采购业务有关的政策制度文件,定期开展培训,确保办理政府采购业务的人员及时全面掌握相关规定。(4)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是否建立采购业务管理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5)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是否对采购业务的关键环节制定有针对性的内部控制措施。(6)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是否定期和不定期检查、评价采购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如果发现问题,能否做到随时纠正问题。

(四)医疗单位科学研究管理内控制度审计方法

医疗单位科研管理内控制度审计是指为了规避医疗单位科学研究风险而对被审查的医疗单位科研经费和科研活动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查和评估的审计监督活动。1.被审计医疗单位需要提交的资料一是相关单位科研活动的制度及工作手册。二是科学研究活动的立项、申报、具体实施及科研结题等制度性文件。三是各种科研经费的管理制度。四是各种科研项目合同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五是各种科研项目成果的评审及其奖励办法。六是各种科研项目知识产权有关的规章制度。七是各种科研经费相关的收支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资料。八是各种科研活动项目的立档归案管理措施。九是其他有关资料。2.医疗单位科研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要点(1)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在科研经费管理中,分管财务、科研工作的院领导是否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负全面责任。(2)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科研部门是否负责科研项目管理,财务部门是否负责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项目负责人是否在其职责权限范围内按照相关的财经法律法规合理地使用科研经费,是否及时处理相关科研项目的经费结账及项目结题等事宜。(3)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的科研经费收入是否真实,有无入账后返还委托方,是否全部收入纳入单位财务部门统一管理,集中核算。(4)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科研经费的开支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经费的使用是否符合开展科研活动的实际需要。(5)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科研项目经费支出中是否存在着用与科研项目无关的发票甚至于用白条套取科研项目经费的不良现象。(6)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科研课题结题后是否按照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及时进行财务决算。在医疗单位实行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审计可以有效地提高医疗单位的审计效率,强化医疗单位的审计监督,以此来促进医疗单位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并实现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大胜.审计技术和方法[m].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单位审计制度篇2

一、财务管理方面

各单位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政策、法律和法规的要求,建立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要有一整套既符合政策原则,又切实可行的科学管理办法。

(一)财务工作的领导及责任

1、《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应为本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因此,各单位负责人应认真学习《会计法》,熟悉、掌握会计基础知识,依法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

2、各单位领导年初要组织领导班子及财会人员研究、修改和完善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编制年度预算和财务计划,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按目标执行。

3、各单位负责人要坚持原则,严格按制度规定和审批权限审查签批每一项财务开支事项,认真把好支出审批关。

4、各单位负责人应在本单位出具的月报表、年度预算、决算以及其他财务报告上签名盖章,以明确责任,并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完整和合法。

5、实行“财务公开”制度。各单位年末要召开职工大会,由单位负责人做财务收支、经营成果、财务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单位职工有权对财务事项进行质询,单位领导对职工疑义的事项做出明确的解答。

(二)财务工作的规范及要求

1、财会人员职责分工

(1)出纳员

a、要按规定限额压缩库存现金,并保证现金、有价证券的安全。

b、及时准确、全面规范登记好银行存款日记帐和现金日记帐,认真履行票据传递手续。

c、管理好各类票证,做到收据、支票存根序号相连,不能间断。

d、不准公款私存或私设“小金库”,不准“坐收坐支”现金。

e、日清月结,及时核对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做到帐实相符。

f、不能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帐目的登记工作。

g、不准出借银行帐户(指利用单位帐户办理与本单位无关的业务)。

(2)会计

a、按《会计法》和《会计规范》要求,认真审查票据的合理、合法性。

b、充分发挥会计监督职能,严格按照法律、法规、预算、单位财务计划的要求办事,对违反法规、预算规定及财务计划的业务事项要及时纠正。

c、按会计核算职能要求,认真做好记帐、算帐、报帐工作,做到数字真实,计算准确,内容完整,编报及时。

d、及时对帐,做到帐帐相符,帐实相符,帐证相符。

e、充分发挥会计参谋作用,积极参与经营、财务管理,帮助领导做好年度财务计划。

2、帐据及印鉴使用管理办法

(1)帐据必须使用由财政局统一监制的,无监制印章无效。

(2)财务印鉴由会计和出纳员分开管理。

3、增收节支,加强资产管理

(1)努力节约支出,反对铺张浪费。各单位要严格按预算、按定额支出,压缩非正常开支,尤其要严格控制招待费。建立多种形式的责任制,实行预算包干制,把经费层层分解落实到各部门或具体项目,以保证不突破计划指标。

(2)加强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各单位要把各种固定资产全部纳入帐内管理,并定期进行检查盘点。购置、变卖和报损要严格履行报批手续。

二、审计监督

局财务室除了负责机关财务管理外,同时具有审计监督的职能。为更好发挥审计监督效力,维护财经秩序,提高系统内财务管理水平,现就审计监督内容和管理事项作出如下规定:

(一)财务审计管理事项

1、各单位年初的预算、财务计划、财务管理制度,报局财务室审查备案。

2、各单位承包、房屋和场地租赁签订的合同(协议),必须报局财务室审查备案。

3、各单位与财务有关的各种报表(包括年末决算)报告,必须报局财务室审查后,方可按要求上报。

(二)审计监督的内容

1、原始凭证来源的合理、合法性,填写内容的完整性、准确性以及审核的规范性。

2、记帐凭证内容登记、分录和编号是否符合《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要求。

3、现金和银行存款明细帐是否做到日记月累,总帐和明细帐金额是否相符,财务人员是否按要求登记帐簿内容。

4、专项资金是否做到专款专用,有无挤占、挪用和改变用途的现象。

5、经费支出是否按预算执行,执行中有无违反财务制度规定现象。

6、债权、债务的清理及回收是否及时。

7、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固定资产的增加减少是否履行了报批手续。

8、各项收入是否全额入帐,单位有无套支、坐支现金和私设“小金库”现象。

9、财产的出售和出租是否符合财务管理规定。

10、有无不合理收费项目。

11、财务报告反映内容是否真实合法。

单位审计制度篇3

关键词:评价与审视;会计制度;现行事业单位

1.引言

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实施已有相当长的时间,虽然国家相关部门因时制宜对财政体制的一些不合理地方进行过一些调整,如针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增加了相关会计科目,调整了相应账务处理方式,在肯定会计制度的优秀成果之余我们不免要从中挖掘出其中的不合理部分。就目前而言其存在着不合理、不规范的地方主要集中在现行固定资产的核算出现较大漏洞以及接受外来捐赠资产处理方法不规范两大版块。在仔细陈述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弊端之余,痛定思痛,审视当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2.对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评价

2.1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所体现出的重要的积极作用

现行事业单位的财政发展度离不开会计制度的理论指导,实践证明它对现行事业单位的财政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众所周知,我国的财政单位有事业型和企业型之分,企业型的会计制度因其悠久的发展历史已逐步成型而事业型单位的会计制度运用起来则是捉襟见肘、差强人意难以高速地推动事业单位的经济发展。某种程度上现行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在充分吸收和借鉴企业型会计制度的经验下已经能够逐步满足其市场要求,它为确保现代事业单位会计系统的强大提供了基础保障。其次,现行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引入了借贷记账法、会计假设以及会计原则等先进理念,并且该制度将事业单位的会计基金和支出分门别类地呈现出极大地规范了会计制度。再者,从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运行成本来看,鉴于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简明清晰以及各项的成本比较少的情况,它充分地满足了各个基层事业单位会计管理的各种需求,可谓是全能战士、无所不至。从以上几个方面便可总结出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所体现出的优越性和积极性,当然随着它愈来愈为人们所熟知,它的优越性也将更加广泛[1]。

2.2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所体现出的部分消极作用

任何制度和规范准则都是在实践中逐步完善的,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自然也不会例外,当我们为其所展现出的积极作用所欣慰时,必然我们得擦亮眼睛扫清我们的认知盲区发现它弱势的一面。现行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在现行单位的事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它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在其日复一日的科学实践中它的弊端便暴露无疑。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现行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在其财政管理环境和管理模式上皆沿用传统模式,此种管理方式职责分散、权利重叠,一旦出现问题由于各部门的相互推脱很难在第一时间内有效地解决问题。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关于资产核算等方面仍旧没有摆脱过去的干扰,换句话讲,在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出台以来它便如蛀虫一般彻底寄生在这里,蚕食着现行事业单位这个营养丰富的母体,由于资产核算方法的不科学所导致的经济腐败问题已是屡见不鲜,相关部门应该予以高度关注进而彻底地解决此种问题[2]。

2.3辩证地看待现行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

对于现行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我们可以说它是一边在变革,一边又在促进者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向更加优良的方向发展。纵观我国悠久的经济发展史,经济的不断发展改变了会计工作环境和会计理论,是会计制度改革的推动力。如最近的一次,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的修订正是迎合了经济全球化的要求,该准则充分体现了国际趋同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亦是很好的吸收了近年来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新成果。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当面临新环境、新挑战,需要注入新的会计理念时,新准则应运而生,很好的解决了当前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如上文所述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优点远非以上所述,由于篇幅所限以及其应用时机不够成熟等等客观或者主观的因素,现行制度的合理性和优点不止如此,同样,现行事业单位的弊端和缺点自也不是三言两语便可说得明白的。从大的方面说,在现行制度基础上完善并不是要否定现行制度,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应持比较谨慎的态度,改革应充分考虑实际条件和步骤,历史地考虑与相关制度规范的配套和衔接。总而言之根据变革的客观情况而言,现行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并非一无是处。

3.对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审视

3.1应建立统一的权责发生制发挥当前制度的最大功效

事业单位是指不直接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流通,并不具有国家职能只是直接或间接地为上层建筑乃至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服的单位。因而提高事业单位从业人员的工作效率则显得十分必要,从业人员领着国家的俸禄自当各司其职维持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事业单位从业人员的积极性直接影响事业单位的运转,而员工的工资则直接与员工的积极性挂钩,根据相关规定事业单位对非经营性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从此层面而言事业单位与员工的福利息息相关。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第十六条规定“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将事业单位的盈利与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捆绑在一起,荣辱与共,将责任细化到各个员工之上无疑调动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谨慎性。因此,建议可以对事业单位严格采用统一、具体的权责发生制进行全面细化的成本核算,以便更好的节约资金和提高运行效率,也更能接近《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在合法合理的同时也实现了会计核算的统一和可比,可谓一举多得[3]。

3.2应采纳科学、完善的核算方法

据上文所知,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出现了较大的资金审核漏洞,在排除了会计从业人员不可原谅的错失之外,我们得尝试改善会计制度的核算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对现行事业单位捐赠资产的处理方法可以遵循全新模式来进行处理,不应将接受捐赠的非限定用途财物作为其他收入进行核算。因为,事业单位的收入是指为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接受捐赠业务并不符合事业单位收入的初始定义。而且我们都知道,企业接受的捐赠计入所有者权益的“资本公积”,事业单位接受的固定资产捐赠计入净资产的“固定基金”,而为了达到两者的完善与统一,建议将非限定用途的财物捐赠也归入净资产,计入“事业基金”账户,将限定用途的财物捐赠计入“专用基金”账户,以便更好地规范类似业务的核算,将两者交换则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外,对于事业单位资金的核算也应该注意,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无形资产应当在受益期内分期平均摊销,未摊销余额在会计报表中列示。这就和企业会计核算类似,对无形资产的损耗要在受益期内逐渐摊销,那么,对固定资产也就没有理由再区别对待了[4]。

3.3应完善规划,继续完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

正如经济发展须宏观调控干预一般,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发展也应该是从大处着眼继续去完善现行的体系。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大体有以下三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国有性、非营利性管理模式非企业性、多行业通用性。以笔者多年在会计部门工作的经验来讲,这三种特点则是体现了管理体制的管理和统计要求,假若对于会计制度要求的考虑不够,则必定会出现仅仅依靠一个基本准则和一套通用的会计制度难以满足实际应用需要的尴尬情形,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在会计制度适用的广泛性发面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另外,必须考虑的另外一个特殊情况是:同是事业单位,仅仅因为管理模式的不同执行不同的制度也并不可取以及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也有必要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统一,在有关部门完善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计划之中必须考虑这种特殊情况。应当承认,会计制度有其自身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对于特定的业务,应当允许事业单位在日常核算过程中适当的引入会计执业判断和会计估计,只要在制度中充分保障了这类会计行为和合理性,完善会计制度才不至于是一句空话[5]。

4.结语

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是使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愈趋完善的最佳方式,在笼统地罗列了当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若干问题之后,我们应该不遗余力地去解决力求妥善地处理。当然我们并不能因此松懈,我们得时刻提高警惕。(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参考文献

[1]汪红.浅谈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缺陷[J].会计之友,2011(3)。

[2]续淑敏.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功能缺陷及其化解对策[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3]蔡勇霞.关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建议.财会通讯[J],2011(3)。

单位审计制度篇4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实务

随着审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内部控制制度审计越来越被重视,笔者近年负责了几个内部控制制度审计项目审计,对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组织方式、检查内容及方法、文书编写进行大胆创新,项目审计质量得到了领导和同行的肯定和认可。现整理一些原创性的有特色的做法与大家分享。

一、审计立项及工作组织

审计项目立项选择是内部控制制度审计项目成功的基础和前提。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立项应贯彻风险导向原则,一般选择基础管理薄弱的单位进行立项,尤其优先选择新成立的企业、经营管理及廉政风险较大行业企业以及近年被各级各类检查机构查出问题较多的单位进行立项。贯彻风险导向原则选择被审计单位可以以内部控制制度角度审视、解析被审计企业存在的问题,为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加强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指出努力方向。

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根据是否立项可以分为内部控制制度审计项目和内部控制制度审计问题。内部控制制度审计项目一般单独立项,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审计。内部控制制度审计问题一般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和执行存在比较严重的缺陷作为其他审计项目审计报告中的一个问题进行披露。本文主要讨论内部控制制度审计项目。内部控制制度审计项目可以采取单独立项审计组织方式,也可以结合经营业绩、经济责任、基本建设、其它专项审计项目采取捆绑式审计组织方式。

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及其存在的风险进行检查评价,这就需要审计人员掌握大量的信息并结合实际情况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为防止信息片碎化,影响研究分析的结果,除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过程中需加强沟通外,审计组人员不能太多,岗位分工检查范围不能太窄不能相互交叉也是提高内部控制制度审计质量的重要保证。审计组原则上一般由三人组成,设综合、资产管理、专项费用等检查岗位。

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一般包含制度环境检查、符合性检查、实质性测试等检查程序,各检查程序具有很强的关联性、顺序性,审计人员应首先进行制度环境检查,其次实施符合性检查,最后实施实质性测试。审计组原则上应纵向分工,不能横向分工,即按业务属性分工检查,审计人员对分工负责的业务完整实施制度环境检查、符合性检查、实质性测试等检查程序。不能反过来按检查程序分工,即对同一业务由不同的审计人员实施制度环境检查、符合性检查、实质性测试等检查程序。

在内部控制制度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审计人员构成及分工应保持一贯性,原则上不能中途改变人员构成及调整人员分工,尤其在业务实质测试阶段,人员分工上应与制度环境检查、符合性检查分工保持一致,不能跨业务属性调整符合性检查、业务实质测试人员分工,否则可能严重影响审计工作质量。因为信息传递规律告诉我们,信息传递在传递过程中都会发生衰减,再好的沟通都不如审计人员自身亲历亲为获得的信息全面有效。

二、审计内容及方法

1.检查制度环境。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按来源可分为上级制度和内生制度两种,按制度内容分为实质性制度和流程性制度。

(1)制度检查。基层单位一般是其上级单位制度的执行单位,其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来源于上级单位颁发的各种规章制度,上级单位颁发的规章制度收集整理归档以及传阅知晓的部门和岗位是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环节。在审计时应首先检查被审计单位文件管理部门各种规章制度收集整理情况,检查是否分类归档,是否存在重要文件缺失;文件传阅部门和岗位是否符合规定,是否完整,应转发的是否转发,相关执行部门和岗位是否留存复印文本或电子资料。其次检查被审计单位是否根据上级单位文件制订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实施办法,检查评价被审计单位实施办法的合规性、合理性及可操作性。对于经常性事项上级单位没有的规章制度的,是否建立本单位的规章制度。对于偶发性事项上级单位没有的规章制度的,是否有请示报告制度。

(2)流程梳理。控制环节一般设置在业务处理流程中,可以说离开业务流程内部控制制度无从谈起,因此,对被审计单位业务流程的梳理对内部控制制度审计至关重要。被审计单位业务流程可能以文本制度形式表现,也可能没有具体的文本制度,而是存在于单位业务处理习惯或自然过程中。审计人员应熟悉被审计单位业务流程,通过对业务、会计资料进行梳理分析,组织资产、资金的现场抽查,核对业务、会计处理流程执行情况,确定相关业务、会计内部控制的关键点、控制点,以确定符合性检查和实质性测试检点。

2.进行符合性检查。在实施制度环境检查后,审计组应对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符合性检查。在实行符合性检查前,应根据内控制度检查和业务流程梳理情况对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分类。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活动一般可以分为宏观层面活动和业务层面活动。宏观层面经营管理活动包括组织架构、经营战略、决策机制、风险管控、信息传递、内部监督等活动,业务层面活动包括资金管理、采购业务、资产管理、销售业务、税务管理、科研开发、担保业务、工程项目、业务外包、产权管理、财务报告、全面预算、合同管理、成本费用等。

在业务层面活动中,资金管理、采购业务、资产管理、销售业务、税务管理、科研开发、担保业务、工程项目、业务外包、成本费用等有明确的账户对应查证,而产权管理、财务报告、全面预算、合同管理等一般没有明确账户对应查证,必须依赖企业其他文件资料查证。

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按宏观层面活动和业务层面活动分类后均应实施以下基本环节检查,一是检查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情况,二是检查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三是分析研判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和执行存在的缺陷和薄弱环节。内部控制制度缺陷按其成因可分为制度建立缺陷和执行缺陷。内部控制制度缺陷按其性质和影响程度分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四是思考针对认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和执行存在的缺陷和薄弱环节可行的改进措施。除实施以上基本环节检查外,审计人员还可以根据具体业务属性及单位的特点,细化更具体的检查内容,使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进行实质性测试。在进行制度环境检查和符合性检查后,审计人员应选择被审计单位部分重要文件和业务进行实质性测试,实质性测试一般包括制度环境测试和经济业务测试二项检查内容。

在进行制度环境测试时,审计人员应选择3~5份被审计单位颁发正在执行的重要文件实施测试检查。制度环境测试检查:一是要进行条文分析。分析正在执行的文件是否存在与其上级文件相关规定不一致的条文,文件条文之间是否相互矛盾,是否存在无法执行条款。二是要进行表格表单分析。表格表单是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载体,审计人员应检查表格表单结构是否合理,填报项目是否必须、有效,是否存在重大遗漏项目,是否具有操作性。三是要检查文件执行情况。按照文件有关内容、职责、流程及表格表单填制的规定,到文件执行部门和岗位,实地对照检查文件执行情况。企业宏观层面经营管理活动更多表现为制度性,因此宏观层面经营管理活动实质性测试应结合制度环境测试进行。

在进行业务层面活动测试时,审计人员应在每一类型业务中选择不多于3笔,至少1笔主要经济业务从业务发生到结束全过程实施测试检查。实施测试检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经济业务选择应注意业务的代表性和多样性,通常应先对被审计单位经济业务进行分类,在同类业务中按重要性排序,然后在每类经济业务中按排序选择不少于1笔,至多3笔业务进行测试,如对基层单位实行备用金管理的单位,应至少选择1笔基层单位报销业务进行测试;对存在项目支出业务单位,应至少选择1笔项目支出业务进行测试。二是为提高实质性测试工作效率,为防止检查内容遗漏,审计人员可结合检查内容设计测试工作表格。测试工作表格应具体列明测试检查内容及判断标准。测试工作表格可以由被审计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审计人员逐项核对,也可以由审计人员根据现场检查情况记录填写。三是审计人员实施实质性测试过程中可以采用访谈、问卷调查、专题讨论、检查、穿行测试、实地查验、抽样和比较分析、重新执行等方法,但检查和重新执行是基本工作方法,其他方法一般穿插在检查和重做方法中。

审计人员通过制度环境检查和符合性检查及实质性测试,充分收集企业内部控制建立和执行是否存在缺陷和薄弱环节的证据,及时做好审计取证记录,编制单项审计底稿,最终形成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三、审计文书编写

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审计检查和评价,传统审计项目一般对被审计单位经济业务的合规性进行审计检查和评价,合规性问题可以用对和错来描述,管理问题难能以用对错来判断,这就要求审计人员根据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特点编制审计取证记录、审计单项底稿和审计报告等审计文书。笔者在编制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文书时,即保留了通用审计文书的格式,更注重突出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特色。

1.审计取证记录。审计人员在实施制度环境、符合性检查、实质性测试过程中,如果发现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及执行中存在缺陷及薄弱环节应复印相关证据资料,做好审计取证记录。编写审计取证记录应以描述客观事实为主,不发表倾向性意见,尽量不做判断、不下结论、不提处理意见。取证记录是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检查发现问题的现场记录,取证记录的签认是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及薄弱环节认定的起点,为降低取证记录签认难度,避免取证记录与审计单项底稿所描述的同一事项需要被审计单位领导二次签认,取证记录可以不要求被审计单位领导签字盖章,只需被审计单位现场工作人员签字确认即可。如果原始资料难以取得,取证记录可以没有原始资料。

2.审计单项底稿。单项底稿应在综合整理分析审计取证记录的基础上编写,编写好的单项底稿应交被审计单位签认。编写单项底稿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及执行存在的缺陷和薄弱环节一般是零碎的,存在的问题可能很多,很琐碎,难以按照“一事一稿”的原则编制单项底稿,为减少单项底稿的数量,在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实践中原则上要求一个项目只编写一个单项底稿。二是对问题事项的描述不要太具体,语言要简洁,问题尽可能采用词条形式表述,一般不要求具体的单位、时间、地点、金额等细节性内容。三是单项底稿原则上不要求引规,主要原因是底稿反映的问题太多,难以一一引用相关规定,而且有些问题可能仅是一种风险提示,没有对应的规定,但这种风险提示有助于被审计单位加强和改善管理,如果拘泥于规章制度,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发挥。四是单项底稿原则上不提处理建议,如提处理建议应主要针对被审计单位急需整改的具体问题,对不急需整改的制度性问题一般不在单项底稿中提出处理意见,更不能提出管理性的建议,这样可以避免单项底稿签认时产生争议,为与被审计单位沟通留出足够的时间,为在审计报告中提出更全面的、更有针对性的管理建议留出空间。

3.审计报告。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报告撰写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审计报告要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及执行情况进行判断及评价,判断及评价应根据制度环境、符合性检查及实质性测试结果做出,真正做到有审才能评。二是存在的缺陷和薄弱环节应按制度建立、制度执行分类描述。制度建立、制度执行存在的问题分类应尽可能准确,难以准确归类的原则上作为制度执行问题描述处理。三是审计报告除提出单项底稿已提出的处理意见外,还要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提出综合性的改进建议。综合性的改进建议应以提原则性意见为主,不宜提具体的措施和方法。提具体的措施和方法可能给审计人员带来风险,使审计人员处于说教者的尴尬地位。此外,改进建议还要注意语气措词,语言不能生硬。四是审计机关原则上不要根据审计报告向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决定,最好下达审计意见书,要求被审计单位根据审计意见书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整改。这样一方面有利于被审计单位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另一方面可以改善审计机关、审计人员形象,有利于创造和谐审计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韩丽荣,郑丽,周晓菲.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目标的理论分析及现实选择[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5).

[2]孔敏.内部控制审计“合理保证”实现的探讨[J].商业会计,2011,(27).

[3]马海群.评价学的开创与奠基之作――评《评价学:理论、方法、实践》[J].图书情报知识,2011,(4).

单位审计制度篇5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协同

引言

在财政部下发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了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强化廉政风险防控建设,避免权力滥用和经济腐败,为单位更好地履行公共服务职责及提升管理成效服务。与此同时,针对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审计署于2018年印发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强调事业单位要加强内部审计工作,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并充分发挥出内部审计的作用,从而提升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

一、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关系分析

首先,从整体上看,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均是事业单位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二者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内部控制指的是事业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管理目标,通过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及控制等方法和手段,保证单位经营活动顺利开展的同时,提升单位经营活动的经济性和有效性。而内部审计主要是针对单位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工作进行的独立客观监督、评价和建议的过程,目的也是帮助事业单位更好地实现经营管理目标。从二者的概念上看,二者的目标一致,均是为了提升事业单位管理质量,从而促进事业单位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其次,从二者的关系来看,内部控制是内部审计的重要基础,而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体系。具体而言,本质上内部审计也属于内部控制的范畴,所以要求事业单位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应基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完善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和完善内部审计流程,切实发挥出内部审计职能作用,促使内部控制在单位经济活动及相关业务往来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实现事业单位更加高效的管理。虽然内部审计属于内部控制的范畴,但是相对于内部控制而言,内部审计具有独立性的特点,这一特点与事业单位的部门密切相关。在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中,需要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以此保证该项工作的独立性。

二、事业单位推进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协同中面临的困难

(一)内控意识薄弱

内部意识薄弱是导致事业单位推进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协同治理的一大阻碍。具体表现在这两个方面:一是不少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等同于财务管理制度,未结合实际情况建立起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更多是将传统的财务制度代替相应的内控制度,导致内控基础工作开展不足,如预算管理意识薄弱、不能科学合理进行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力度不足等等,导致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财务风险;二是不少事业单位在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时,更多是形式上的控制,在制度设计上存在内容、需求、控制范围不全面的问题,且由于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存在壁垒,上下级之间、各部门之间信息互通不顺畅,导致内部控制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在遇到问题时时常出现责任推诿的情况,难以有效提升单位的工作效率。

(二)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

要想发挥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需要事业单位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并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仍有不少事业单位并未单独设立内审机构,更多认为内部审计是财务管理部门的事情,加之事业单位管理层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导致内部审计难以发挥出其作用。另外,由于部分事业单位现有的内审人员能力较薄弱,难以有效胜任当前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一方面表现在不能充分利用审计结果强化内部控制;另一方面表现在具体的整改落实不到位,使得内部审计监督存在盲区。这些问题都大大削弱了内部审计的作用。

(三)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协同不到位

当前仍有不少事业单位并不重视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协同工作,以至于二者协同不到位。首先表现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加之内部审计监督更多是将目光放在查错防弊上,从而导致事业单位内部财务存在较大的漏洞;其次表现在部分事业单位不重视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监督和评估作用,加之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估标准,难以发现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而言,部分事业单位不能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制,财务管理部门也不具有独立的机构职能,导致内控工作难以顺利开展。尽管部分事业单位设置了内审机构,并配置专门的审计人员,但是在实际的内部审计过程中,并未对存在的问题和缺点进行规范性和公平性的评价,而这主要原因是完善的监督考核机制缺乏,加之单位管理层对内审工作的认识存在偏差,以至于财务管理及资金预算时并不能有效发挥出内部审计的作用,导致内部审计效果较差,进而影响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二者有效协同;最后表现在内审开展工作过程中,其他相关部门或人员不配合,提交材料不配合解释问题敷衍。

三、事业单位推进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双向协同的策略

(一)强化内控意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监督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因素之一,内部审计则是监督要素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因此需要事业单位加快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为内部审计作用发挥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当前普遍存在事业单位内控意识薄弱的问题,导致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二者协同受到阻碍。要想从根本上转变这一局面,需要事业单位管理层重视加强内部控制,在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时,有针对性地提高思想重视程度,这样才能够保证后续组织调配及相关人员责任落实。与此同时,在内部控制中,要基于内部控制的基础上,促使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变,从以往单一的纠错管理向服务管理的方向转变,将审计的重点放在内部控制审计和组织治理审计上,持续不断优化内控体系,并充分结合内部管理与外部监督,不断提高单位内部管理的质量和效果。当然,内部控制作为内部审计的重要基础,也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得以支持,应根据内部控制工作的要求,不断完善核算管理、预算管理、资金管理、支出管理等内控细则,积极落实集体决策、信息公开及财务审批等制度,强化单位财务风险防范,并在明确划分内部控制岗位职责及要求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形成监督合力,保证内部控制流程合理规范化的同时,促进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有效协同。

(二)保证内审机构的独立性,科学设定内审职能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实现再控制的重要体现,为高效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实现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二者有效协同,事业单位应积极推进独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建设,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这有利于实现内审工作成果向内部控制的延伸。首先,事业单位应针对性地进行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能划分,结合单位自身实际情况及工作需求,科学规范设定内部审计及组织机构的职能,为单位更好地开展内部控制工作营造科学规范的管理环境,进而为保障事业单位独立性和权威性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事业单位在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时,也需要将内部审计作用及功能充分落实,在对内审机构作出科学合理定位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内审组织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赋予相关人员相应的监督职能,同时将内部控制与职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钩挂,这样在事业单位在开展内部控制相关工作时可有效落实内审监督职责,进而促使内部审计执行效果的提升。

(三)重视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发挥,完善监督体制

为促使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二者有效协同,事业单位应重视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发挥,在充分认识二者关系的基础上,制定更加完善的监督体制,使内部控制管理与监督有机结合,从而不断增强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协同力度。首先,事业单位需要不断优化内部控制体系,促使单位内部管理质量和效果的提升,为内部审计监督工作高效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要不断完善内部审计管理体系,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中要根据相应的原则,积极促进单位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和相互统一,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从而增强内部审计的成效。其次,事业单位要重视内审力量的提升,内审力量不强将会使得内部控制缺乏有效的监督,为此事业单位在内审队伍配置方面加以关注,定期对单位现有的内部审计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提升其内部审计综合素质。同时应积极引进高素质、高水平的内部审计人才,提高内审人员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同时,不断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从而实现对内部控制的有效的监督。再次,为深化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二者有效协同,事业单位应基于内部控制工作成效提升的基础上,强化内部审计监督职能发挥,充分利用内部审计工作成果实现对内部控制的延伸,并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标准,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找出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中存在的不足,若发现问题则督促其整改并落实跟踪审计,进而强化和完善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最后,事业单位需要不断完善监督体制,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加强单位各项业务活动的有效监管,针对各项业务活动开展的情况实施考核与控制,尤其是要做好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控制,不断落实和执行审计监督策略,确保内部控制中的监督作用有效发挥,进而促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质量和效果有效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在事业单位稳步发展过程中,有必要重视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协同机制的建立,深化二者之间的有效协同,对提升事业单位管理水平及实现长远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及内部审计的现状着手,针对事业单位现存的内控意识薄弱、内部审计执行效果差、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协同不到位等问题,针对性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具体包括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构建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组建专业的内部审计队伍、完善监督体制等措施,目的是促使事业单位管理职能更加优化。

参考文献

[1]赵哲.以内部审计为抓手,全面提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水平[J].纳税,2020(02):104+107.

[2]李芝玲.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工作[J].财经界,2019(36):212.

[3]邓燕.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相关问题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19):185-186.

单位审计制度篇6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目标,进一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按照监督有力、管理严格、服务周到的工作理念,充分发挥审计机关的职能作用,有效推进审计工作的不断深化,切实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二、主要目的

通过建立与被审计单位的联系制度,将审计监督窗口前移,便于审计机关及时了解和掌握被审计单位执行财经法律、法规和有关经济政策、财政预算、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的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纠正、早规范,更好地为金山经济健康发展服务。

三、联系范围

本区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财政性资金投资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财政、税务和有关金融企业以及审计机关认为应建立联系制度的其他单位。

四、联系内容

(一)建立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的专人联系制度。区审计局及被审计单位确定专职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工作和业务联系,及时组织检查指导和业务交流。

(二)建立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重大经济决策审计沟通制度。被审计单位重大经济决策实施前,应由负责联系的人员将相关内容与区审计局专职联系人员进行通报,使审计机关及时掌握情况,必要时实施审计跟踪。

(三)建立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报送制度。被审计单位按要求及时向审计机关报送本单位经营情况、财务收支情况、资产变动以及效益情况等财会信息资料。

(四)建立财经法规宣传制度。审计机关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联系沟通,及时宣传审计法规及国家有关财经法规和政策,不定期地国家及地方政府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政策的相关信息。

(五)建立审计咨询制度。发挥审计人员专业优势,运用审计政务网站、“金审”联网系统和审计简报、审计信息等多种形式,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联系,及时提供审计咨询服务。

五、联系方法

被审计单位的财务部门负责本单位的具体联系工作,通过电话、传真或“金审”网站的电子邮件等方式及时交换信息等资料,其中:财会信息资料以联网或软盘的方式于每季度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报送,必要时根据审计机关要求及时报送;年度会计信息资料按年度结束后15个工作日内报送。审计机关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财务和会计制度,对被审计单位报送的会计信息资料进行审核分析,发现问题及时通知被审计单位进行调整或纠正。

六、工作要求和制约措施

(一)区审计部门要加强管理,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做好监督、管理、服务和保密工作。对丢失会计资料和泄露会计信息等行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的有关条款追究其责任。

(二)各单位要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重视审计联系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在人员保障、设施配备、工作条件上给予积极支持。

(三)各单位要指定专人(一般为主办会计)担任联络员,负责日常联系,联络员要认真负责,积极工作。

(四)单位报送的会计信息资料(报表、软盘或网上传送)应根据登记完整,核对无误的帐簿记录和其他有关资料编制,做到数字真实、计算准确、内容完整、报送及时。

单位审计制度篇7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0099-02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作为一种经济活动由来已久,随着社会化在生产的开展和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现代西方内部审计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单位的财务和会计问题,其工作范围已经延伸到经济管理领域的各个方面。近年来,随着内部审计活动广泛深入地发展,现代内部审计的职能范围等一直处在演变之中,它推动了内部审计实务科学理性地向前发展。但在目前内部审计工作实践中,内部审计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特别是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显得相对滞后,亟待我们寻找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的对策。

1目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事业单位审计规范体系不完善,事业单位现行内部审计制度的立、改、废滞后于事业单位形势发展。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用制度规范审计行为,是内部审计业内追求的重要目标。目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执行依据是国家审计法规制定的规章制度和审计协会制定的内部审计准则等,各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在实践中探索出许多有益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应形成规章制度。另外,审计制度要有前瞻性、保持稳定性,但也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及时予以修订或补充,因其针对建设期间的项目管理带有局限性,已不适应现在及未来的工程相关审计实务的需要,所以,有必要对此类审计制度进行梳理、修订,保留成功经验部分、去除不适用内容、增加审计管理新理念。及时对现行内部审计制度进行修订、增补的工作应引起内部审计部门的重视。

(2)事业单位内审机构设置随意性较大,审计业务管理无统一规范。内部审计规范是内部审计工作中应当遵守的行为规则,也是内部审计质量的衡量标准。事业单位应制定并实施统一的审计业务规范,并按照规范的规定标准评价和判断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实现审计目标;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应当遵循内部审计规范的要求开展工作。从各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情况来看,与国家法规的规定差距较大,内审在单位内部的地位也普遍不高,权威性不大,加上内审只有建议权,无处置权,在领导不是十分重视和支持的情况下,内部审计只能流于形式。

(3)内审机构隶属关系不明确。调查发现,在内部审计的领导体制上,大部分事业单位主管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不是单位的法人或最高领导机构,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部审计的深度和客观性。按照《国际注册内部审计职责规范》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分别要从业务上职责权限、行政上职责权限分别隶属于不同委托主体。从委托理论角度分析,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作为独立办公部门,直接对事业单位法人负责。而目前国家审计机关和上级主管部门内部审计机构的指导和检查力度也相对不足,不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和发展。

2规范及完善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合理化建议

(1)加强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审计职能作用,促进内审规范化建设。内部审计机构在制定本单位的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制度时,可以参照国家审计署所制定的《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结合本单位的具体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制度,为运用制度控制方法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做好基础工作。

(2)明确界定内部审计机构在事业中治理位置。确定纪委、监察处、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分配、工作隶属部门。业务内容主要包括事业单位内审工作计划审批、审计业务范围、审计报告审核等具体审计工作事项;行政内容主要包括内审人员配备、内审人员选拔考核、内审人员后续教育等。业务、行政上职责分别由监察、纪委进行分管。通过将审计工作内容和审计人员自身利益分属不同部门负责,尽可能保证审计工作独立、客观、公正,保障了内审人员切身利益。

(3)内部审计要独立履行其职能,实现其目标,必须充分实现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保持独立性是国际内部审计行业的一贯要求,它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以及维护内部审计结论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内部审计的目标:一是查错纠弊;二是帮助管理者更好地履行职责;三是增加价值和提高经济效率,实现经营目标。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是经济监督和经济评价,通过监督和评价活动,在为经济单位增加价值和提高经济效率、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发挥着内部制约、防护、评价、参谋等建设性作用。内部审计要实现其目标和职能,发挥其作用,主要通过一系列的审计活动来体现。这就涉及内部审计独立性的问题。因此,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实现内部审计职能,离不开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4)运用自查互查质量方法提高内部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审计质量管理是指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为使审计过程、审计行为、审计结果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而采取计划、制约、检查、分析和反馈等措施以提高工作质量的活动。不论是全面质量管理,还是项目的全过程质量控制,考核、检查的都是审计准则和规范的落实。内部审计小组可以运用自查法、互查法、质量法提高内审质量。自查法,就是审计人员分别根据自己所担负的审计任务,对自己所进行的审计工作进行追溯性检查,以检验审计结果质量的方法;互查法,是指由审计组中担负不同审计任务的审计人员相互之间对审计业务过程进行追溯性检查,以检验审计结果质量的方法。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应努力避免使自查、互查审计质量的行为流于形式。特别需注意的是,在自查中审计人员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复查,受习惯性思维和惯性的影响可能使自查流于形式。互查法虽有助于克服上述局限,但也可能存在审计人员碍于情面,使复查难以深入;或因审计人员不熟悉情况,影响工作效率等弊端。

(5)实现审计现代化,推行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计算机辅助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利用计算机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查,以确定其处理和控制功能是否可行,该技术是实现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审计的主要手段。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运用既提高了审计的正确性和准确性,也使审计人员从冗长乏味的计算工作中解放出来,有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降低审计成本;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使用可帮助审计人员扩展审计的范围,扩展至其他媒介;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具有相当大的机动灵活性。可见,计算机在一位审计人员的控制下就能对会计事项进行全面、迅速、经济、有效的分析。

参考文献:

单位审计制度篇8

一、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意义及现状分析

(一)内部审计意义

在企事业单位的发展过程中,内部审计工作较为重要,是具有高价值的工作,在企事业单位实际运营过程中,内部审计工作是较为独立的工作。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是内部审计人员利用系统与规范的方式,对组织进行改进处理,保证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风险问题,并且对其进行预防与处理,进而提升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效率。传统的企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方式存在较多弊端,影响财务会计内部审查与风险分析工作。而内部审计可以有效提升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增强企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工作效果。

在企事业单位实际发展过程中,内部审计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会及时发现企业内部控制的缺陷问题,并且采取有效措施对审计报告形式进行完善,进而提升管理工作质量;改进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方式,完善内部控制工作流程,进而提升内部控制制度的质量。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可以为企事业单位提出一定的建议与意见,对内部控制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可以保证提升企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质量。二是,企事业单位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内部审计工作可以加深财务部门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了解,使其可以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情况下,结合国内外的内部审计工作经验,逐渐完善内部控制工作体系。三是企事业单位在实施内部审计工作过程中,可以有效提升经济效益,推动企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提升企事业单位的竞争能力。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在内部审计时,发现组织、管理与生产问题,并且利用报告的形式将其体现出来,使相关管理部门可以根据报告的内容,更好地对生产与管理工作制度进行完善,改善生产方式,控制企业生产成本,提升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四是企事业单位在开展内部审计过程中,可以有效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积极应用先进的管理方式约束经济活动,增强企事业单位的活力,提升发展动力。

(二)内部审计现状分析

目前企事业单位在内部审计工作中,还存在较多问题,影响企事业单位的发展进程,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是缺乏明确的内部审计职能定位制度。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尚未完善职能定位制度,无法全面开展监督工作,难以落实内部审计工作职责,导致内部审計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降低。部分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认为内部审计工作不重要,无法提升自身的工作积极性,或是一些内部审计管理部门不重视内部审计工作,不能加大职能定位工作力度,难以提升其工作效率。一些内部审计人员甚至滋生了腐败思想,导致内部审计工作面临威胁。同时,一些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能被领导的权威所遮掩,无法提升内部审计工作效率。

二是缺乏正确的观念。部分企事业单位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认知不足,没有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不重视内部审计工作,部分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认为内部审计工作对自身较为不利,经常会发现自身存在的各类问题。因此,企事业单位对于内部审计工作产生心理上的排斥,无法树立正确的内部审计观念意识。在领导人员排斥内部审计工作的情况下,企事业单位员工也会产生抵触情绪,导致无法配合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内部审计工作受到阻碍。同时,部分内部审计人员在得不到企事业单位支持的情况下,很难顺利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无法发挥其监督与审查作用,难以增强内部审计工作效果。

三是缺乏先进的内部审计制度。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没有制定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无法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主要因为企事业单位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不愿意接受政府的审计指导,导致内部审计人员除了要维护各个部门之间的合法权益外,还要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提出决策性建议,更需要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进而提升其工作质量。同时,企事业单位检查监督制度等相对独立,未能全面融合在一起,导致内部审计工作质量降低。

四是缺乏高素质人才队伍。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不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不能利用完善的人才队伍建设方式开展相关工作,难以阶段性地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与先进技能的培训,无法满足现代化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的人才需求,导致内部审计工作质量降低。

二、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对策建议

(一)转变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职能

企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转变内部审计职能,保证可以提升内部审计工作效率与质量。首先,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管理部门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发挥内部审计组织与国家审计机关的宣传作用。内部审计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实践方式开展相关工作,保证每个员工都能认识到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并且配合内部审计人员开展相关审计工作,避免出现内部审计工作开展不顺利的现象。其次,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制定内部审计报告,在报告中给予内部审计工作合理的建议与意见。最后,在企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中,相关人员仍将财务审计作为主要审计工作体系,需要管理部门树立正确的内部审计观念,科学合理地转变内部审计工作职能,要求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综合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二)加强内部审计立法工作力度

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缺乏良好的法律环境,无法利用完善的法律法规规范企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行为,保证可以提升其工作效率。企事业单位要与政府部门相互合作,政府部门针对内部审计工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证内部审计部门在实施审计工作时,可以达到有法可依的目的,科学履行自身职能。同时,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必须要制定完善的内部审计工作规范流程,主要包括: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行为规范流程、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技术操作规范流程等,保证可以增强内部审计工作效果。另外,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需要完善规章制度,全方位地开展效益监督活动,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采取有效措施优化管理体系。

(三)完善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环境

在企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完善其内部工作环境,保证可以提升其工作效率,为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营造轻松、愉悦的工作氛围。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需要为内部审计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保证可以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优化性,提升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为其后续发展创建良好的环境。同时,相关管理人员还要重视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环境的优化,保证可以根据内部審计部门人才素质、内部管理部门的管理模式与内部管理部门经营特点等,不断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科学利用监控方式与保障机制,进而优化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相关管理体系,提升其工作质量。

(四)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必须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保证可以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养,优化其管理体系。首先,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需要严格制定应聘标准,保证应聘人员专业素质可以满足管理要求,并且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可以更好地投入到企业内部审计活动中,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其次,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需要根据人才特点与特长等,科学分配内部审计岗位,发挥人才的作用,不断提升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核心竞争能力,达到良好的管理目的。再次,内部审计部门需要阶段性对人才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并且培养人才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满足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需求,保证可以达到相关管理目的。最后,企事业单位必须重点关注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对其进行思想政治知识的培训,使其职业道德素质有所提升,逐渐优化自身的工作形式,从企业利益角度出发,提升自身的工作价值,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

(五)制定完善的评价机制

企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建设完善的评价机制,保证可以更好地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评价。首先,企事业单位可以鼓励员工进行评价,在相互研究与探讨中,及时发现内部审计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并且作出评价信息报告,得出准确的数据信息。其次,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做好咨询活动,保证可以形成完整的工作流程与工作方式,提升咨询工作效率,或是借鉴其他企业工作的先进方式,逐渐提升企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另外,企事业单位相关管理部门必须根据实践流程分析,逐渐提升其工作质量。

(六)促进单位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

企事业单位各个部门的员工,都要大力支持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可以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减少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中的各类问题。首先,企事业单位领导部门必须重视内部审计工作,积极配合内部审计人员的调查与监督,避免出现抵触的现象。同时,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还要为员工树立良好的榜样,保证员工支持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提升企事业单位的整体工作效率。其次,企事业单位必须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针对舞弊审计等问题,制定完善的惩罚制度,加大惩罚力度,发挥各类制度的应有作用,提升其发展效率。最后,企事业单位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全面分析内部审计工作流程,对其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有效的评审,科学识别审计工作风险,建设完善的风险等级评估系统,有效评估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并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提升其发展效率。

(七)积极创新审计技术

企事业单位必须要重视技术的创新与改进,提升内部审计水平,正确认知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可以促进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首先,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需要树立先进的技术应用观念,积极应用先进的内部审计技术,并且不断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发挥先进技术的应用优势。其次,企事业单位必须要提升内部审计技术的应用水平,积累更多的内部审计工作经验,提升交流与合作效率,减少其中存在的问题,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最后,企事业单位内部管理部门必须要重视各类先进技术的应用,制定完善的技术应用方案,逐渐提升技术应用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增强先进技术应用效果,完善先进技术的应用方案,进而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

三、结语

自我国的内部审计制度建立以来,内部审计工作取得了巨大发展,内部审计日益成为企事业单位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企事业单位进行有效内部控制和监督的重要方式。随着企事业单位精细化管理的深化,需要内部审计深入企事业单位的各种经营管理活动中,为企事业单位管理者进行正确决策和经营管理提供信息,内部审计也越来越成为管理的重要环节。企事业单位加强对内部审计职能作用和重要性的认识,重新准确定位内部审计,并在企事业单位日常管理中充分挖掘内部审计的潜力,对搞好内部审计工作,提升企事业单位管理水平和管理绩效有重要作用和意义。企事业单位在内部审计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影响企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因此,企事业单位相关管理部门必须制定完善的内部审计工作制度,逐渐创新内部审计工作方式,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

参考文献

[1]徐彩霞.浅议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监督管理的重要性[J].中国市场,2014(25):124-125.

[2]张古军.加强水利系统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思考[J].江苏水利,2012(9):41-43.

[3]王明先.浅析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如何发挥作用[J].中国商论,2016(20):40-41.

[4]张莹.论如何加强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独立性[J].经济研究导刊,2014(21):123-123,312.

[5]刘波.浅析信息技术在内部审计领域的应用[J].新财经(理论版),2014(1):306-306.

[6]甘宁,罗靖,孙波等.我国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5(18):41-43.

[7]王春爱.单位内部审计存在问题及治理对策[J].科技视界,2013(35):376-376.

[8]余春忠.关于加强广西农垦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3):144-145.

[9]黄智玲,冯文.农垦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初探[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2(12):119-121.

[10]钮红梅.现代企业制度下内审为组织增加价值[J].中外企业家,2015(10):143-144.

单位审计制度篇9

【关键词】内部审计;独立性;制约因素;对策;措施

单位通过内部审计可以查找出经济业务、管理活动中的风险点,分析责任岗位,从而建立风险防控措施,制定或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保证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提高单位运作的效益性,保护单位的宝贵人才。而影响内部审计质量最重要的因素是内部审计独立性,内部审计独立性越高,内部审计质量也越高,即越能为单位提供高质量的信息,为提高单位的管理水平出谋献策。

一、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概念界定

独立性是审计的本质特征,也是审计区别于其他管理活动的独特之处。独立性包括两个方面,形式上的独立和实质上的独立。形式上的独立是指审计部门和人员呈现出一种客观、公正不受影响的独立身份,即周围的人认同他们是客观、公正的。实质上的独立是指审计人员时刻保持客观、公正的内心状态。独立性对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要求是一致的,但内部审计部门、人员与单位的关系决定了内部审计独立性比外部审计独立性更难实现。内部审计独立性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可以不受限制地查询各种记录、获取审计证据、询问相关人员,并且不受被审计对象及其相关管理部门、领导的干扰与控制。

二、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制约因素

相比于其他类型的审计,内部审计对被审计对象有一定的了解,能更有针对性的查找出问题,提高审计的效率。但这也往往是影响内部审计独立性的重要因素,因为审计人员可能会对被审计对象存在偏见,无法客观、公正的做出应有的职业判断。此外,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置、隶属的领导层,内部审计人员的调配、晋升等管理,经费由单位拨付,都对内部审计形式上、实质上的独立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具体而言,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内部审计制度基础薄弱

(1)单位未建立相关指导意见、实施细则以确立内部审计地位,使内部审计工作不可能得到相应应有的配套,如:独立的机构、专职的人员等。

(2)不明确、不完善的制度使内部审计权利受到限制,如:审计前,审计计划、实施方案的编制受到限制;审计时,当管理部门、被审对象不配合时,或当各种权限,如:查询权、询问权、观察权,受到限制或干扰时,内部审计人员缺乏制度的支持,只能被迫妥协、放弃,内部审计范围受限,甚至无法取得重要、关键信息,大大影响了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可靠性;审计后,整改跟踪工作也难以落实。

(3)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若没有相关的细则指引、监督,则内部审计工作很有可能被迫按领导的指意进行。特别是与领导相关的审计问题、审计建议最终很可能无法形成报告,后续的跟踪整改也不了了之。此外,公正的内部审计人员也可能会受到威胁,使工作无法进行,甚至被迫离开内部审计岗位。

单位缺乏内部审计制度保障内部审计地位、内部审计权利、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形式上的独立和实质上的独立都难以实现,内部审计人员是否能做出客观、公正的职业判断备受质疑。

2.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形式上的独立)性

(1)未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隶属其他管理部门,如:纪监审办公室、财务部门、综合办公室,或者临时组建内部审计小组,内部审计工作开展受到限制,领导部门级别越低,受到的限制也越大,内部审计质量也越低。

(2)若内部审计的业务或对象与领导部门有牵连,内部审计形式上的独立更加难以令人信服。

3.内部审计人员客观公正(实质上的独立)性难以保障

(1)现阶段,很多单位主要还是根据内部审计任务临时组建内部审计小组,内部审计人员以兼职为主,因为内部审计人员常以原部门职务参与各种业务活动,难以避免自我审计的现象,如:财务人员审核的报销单据、预算;业务管理人员审核的合同等,内部审计人员可能会对过去参与过或即将参与的业务存在偏见。

(2)内部审计人员平时工作中不可避免与被审部门人员来往,会建立起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会存在利益关系。

(3)由于单位的管理机制是双重领导体制,内部审计人员既为管理部门人员,受单位领导,却又承担着监督的职能,从根源上,内部审计人员就很难摆正自己的位置,对自己的身份心存疑惑,无法明确内部审计工作目标。

(4)内部审计人员的考核、升迁均由原部门领导决定,使内部审计工作也可能受原部门领导的影响,存在内部审计人员无法如实上报审计问题及建议的可能性。

上述的原因都可能会影响内部审计人员的内心状态,严重损害其职业判断的客观、公正性,内部审计实质上的独立难以保障。

三、加强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对策措施

如前所述,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内部审计制度基础薄弱、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内部审计人员欠缺客观公正性等,建议从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公正采取措施,加强内部审计独立性,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完善单位管理,具体如下:

1.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基础,创建内部审计法制环境

首先,国家颁布有关内部审计的指导意见,主管单位制定相关的制度,单位制定实施细则,如:《审计法》《内部审计工作条例》、《纪检监察审计工作暂行办法》《经济业务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实务指南》《内部审计工作指南》《审计信息系统运行规范》,对内部审计目的、内部审计机构、人员、内部管理、审计工作程序、内容和要求、整改与问责等做出具体、明确的条文,从而明确内部审计地位,赋予内部审计权利,使内部审计工作有据可依,保障内部审计独立性。其次,随着具体环境、管理要求的变化,单位需要定期评价各条例是否仍然适用,否则,应及时做出反应,修订相应落后的条款,使内部审计独立性长期持续的得到保障。

2.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保证内部审计形式上独立

根据组织的分离程度与地位高低,内部审计机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主管单位成立内部审计机构并集中分配内部审计人员、单位设置独立内部审计部门、附属单位其他部门或临时组建内部审计小组。

(1)主管单位内部审计机构集中分配内部审计人员

主管单位成立内部审计机构,由下属各单位按要求按比例配备内部审计人员,主管单位内部审计机构按年编制对下属单位的审计计划,组织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各种内部审计,如:领导届中届满审计、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内部审计人员应实行回避制度,即不参加自己单位的审计,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有利于内部审计人员做出客观、公正的职业判断。此外,主管单位内部审计机构还有监督作用,可以定期检查下属单位内部审计整改工作落实情况。

(2)单位设置独立内部审计部门

单位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地位、权利得到保障的同时,审计报告、审计建议直接提交最高层领导会议,直接与最高领导层沟通,对最高领导层负责,避免了审计报告、审计建议在逐级上报审核中被修改、删减的可能性。

(3)附属单位其他部门或临时组建内部审计小组

单位若未有条件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应该尽量提高隶属领导部门的级别,减少审计报告逐级上报的级数,并使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利、范围更有保证,也能对内部审计提出的问题及建议做出更迅速、有力的反应。

3.时刻保持内部审计人员客观公正,保证内部审计实质上独立

(1)内部审计人员保持客观、公正的职业判断

实施内部审计前,内部审计小组制定内部审计实施方案时不应受到外界的影响,不能刻意避开某些领导管理的领域,或某些存在利益关系的部门、人员等,应根据被审计对象的具体情况及其特点,实事求是地制定出全面、不偏不倚的内部审计实施方案。此外,内部审计实施方案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不能因领导的指意,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阻力而轻易放弃或改变原本制定的内部审计实施内容和范围。

实施内部审计时,内部审计人员应当被赋予充分的权利,在整个内部审计工作过程中可以直接地接触单位的账簿、凭证、报表等财务资料以及制度、合同、会议记录等非财务资料,可以自由地询问与被审对象相关的人员以及管理人员,使内部审计人员能够搜集充分可靠的审计证据,从而做出客观公正的职业判断。另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不得因为管理层、被审人员的干扰、不合作态度或某些私人关系原因,缩小内部审计范围或放弃搜集某些重要的审计证据,影响内部审计质量、内部审计报告。

实施内部审计后,内部审计人员编制审计工作底稿、问题底稿,内部审计小组编制审计报告时,应该根据充分可靠的审计证据,客观、公允地反应审计情况,提出审计问题、审计建议。内部审计人员不得因压力或其他任何原因,在审计报告中使用含糊的词句,更不得改变、剔除审计报告的内容。

(2)单位创建客观、公正的内部审计环境

首先,单位在指派内部审计人员和分配内部审计工作时,应考虑以下因素并尽可能避免:①备选内部审计人员现任以及曾经担任的职务、负责的工作领域,应尽量避免“自我审计”,以防出现不客观、不公正的判断。②备选内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对象的关系,过分亲密或互不友好,都可能因为利益、偏见影响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的职业判断。

其次,单位应定期轮换内部审计人员,若内部审计人员长期审计某一领域,难免会与此领域相关的人员、部门变得越来越熟悉,甚至发展成过密的私人关系。同时,长期审计同一领域或对象,内部审计人员会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可能会认为某些方面不会有审计问题,而疏于实施既定的审计程序,造成错误的审计判断。

另外,单位需定期为内部审计人员提供继续教育、培训的机会,特别应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最后,单位应完善人事管理机制,建立单位考核制度,减少领导对考核结果的影响,使内部审计人员可以独立、大胆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综上所述,单位领导应重视内部审计发挥的参谋作用,根据自身单位的具体情况及制约因素,采取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对策措施,同时加强对内部审计重要性的宣传,使大家认识到内部审计实质上是为单位最终目标服务,共同创建独立的内部审计环境。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改进内部审计质量,使内部审计为单位传递更有效的信息,这也会让领导更加重视,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颜晓燕,饶婧婧.关于内部审计独立性问题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7期.

[2]韩晓梅.浅议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涵义与实现[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1年5期.

[3]肖章大,张孝兰.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理性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6年第5期.

[4]张丽.内部审计独立性的风险因素及其强化对策[J].会计之友,2008年第11期.

单位审计制度篇10

第一条为维护经济秩序,提高经济效益,加强港务系统内部审计监督工作,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系统实际,特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港务局及下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港务局内部各科室、各下属事业单位。

第二章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

第四条根据实行内部审计制度的需要,**港务局计财科为内部审计机构,依法履行内部审计职责并对局下属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

其他单位根据需要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或配备专、兼职内部审计人员。

第五条内部审计机构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权力机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一)**港务局的内部审计工作在局长的领导下开展并向其负责;

(二)局属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并向其负责;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必须保证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独立性,应当保护内部审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打击报复。

第六条内部审计人员实行岗位资格和后续教育制度,本单位应当予以支持和保障。

第七条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保持相对稳定,一经设立和选用,不得随意撤并和更换。

第八条内部审计人员履行审计职责,应当严格遵守内部审计准则和职业规范,忠于职守,做到独立、客观、公正、保密。

第九条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和工作条件,本单位应当予以保证。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享受的审计业务补贴,具体可参照国家审计机关等部门标准执行。

第三章内部审计工作职责

第十条内部审计机构或者内部审计人员按照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权力机构的要求,履行下列职责:

(一)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或财务收支及经济活动进行内部审计;

(二)对本单位内设机构及所属单位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进行内部审计;

(三)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全过程内部审计;

(四)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以及风险管理进行评审;

(五)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经济管理和环境效益进行内部审计;

(六)根据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权力机构要求办理其他内部审计事项。

第十一条局属各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或内部审计人员,每年向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权力机构提出内部审计工作报告。

第十二条凡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或配备专、兼职内部审计人员的单位,至少每年对财政或财务收支情况实施一次内部审计,并向局计财科报告一次审计结果。

第四章内部审计工作权限

第十三条内部审计机构或者内部审计人员具有下列履行职责所必需的权限:

(一)要求被审计单位按时报送生产、经营、财务收支计划、预算执行情况、决算、会计报表和其他有关文件、资料;

(二)参加本单位有关会议,召开与内部审计事项有关的会议;

(三)参与研究制定有关规章制度,拟定内部审计规章制度,由单位审定公布后实施;

(四)检查有关生产、经营和财务收支活动的资料、文件和现场勘察实物;

(五)检查有关的计算机系统及其电子数据和资料;

(六)对与内部审计事项有关的问题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并取得证明资料;

(七)对正在进行的严重违法违纪、严重损失浪费行为做出临时制止决定,并及时向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权力机构报告;

(八)对可能转移、隐匿、篡改、毁弃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及与经济活动有关的资料,经单位主要负责人或权力机构批准,有权予以暂时封存;

(九)提出纠正、处理违法违规行为的意见以及改进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

(十)对违法违规和造成损失浪费的单位和人员,给予通报批评或者提出追究责任的建议。

第十四条各单位主要负责人或权力机构应当支持所在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积极完成审计机关为整合审计力量所交办的有关审计任务。

第十五条被审计单位不配合内部审计工作,拒绝内部审计或者提供虚假资料、拒不执行内部审计结论以及报复陷害内部审计人员的,单位主要负责人或权力机构应当及时予以处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各内部审计机构或内部审计人员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严格遵守财经法规、经济效益显著、贡献突出的集体和个人,向单位主要负责人或权力机构提出表扬和奖励的建议。

第五章内部审计工作程序

第十七条审计人员进行内部审计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

(一)与被审计单位负责人或者有关主管人员之间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姻亲关系的;

(二)与被审计单位或者审计事项有经济利益关系的;

(三)曾在被审计单位担任领导职务,脱离被审计单位不满两年的;

(四)与被审计单位或者审计事项有其他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审计公正的。

内部审计人员的回避,由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权力机构决定。

第十八条内部审计工作程序为:

(一)根据上级部署和本部门、本单位的具体情况,确定审计工作重点,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报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批准后实施。

(二)实施审计前,应编制审计方案,运用重要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在评估审计风险的基础上,围绕审计目标确定审计范围、内容、方式和步骤。

(三)应当在实施审计10日前,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在送达审计通知书时,应当书面要求被审计单位法定代表人和财务主管人员就与审计事项有关的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和其他相关情况作出承诺。被审计单位应积极配合与协助,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四)实施审计时应当深入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对其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测试,以进一步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方法。必要时,可以按照规定及时修改审计方案。

(五)实施审计时可以运用检查、观察、查询及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等方法,审查被审计单位银行开户、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查阅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检查现金、实物、有价证券和被审计单位运用电子计算机管理财务收支的财务会计核算系统,取得审计证据。

(六)实施审计时,应当对审计工作中的重要事项以及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进行记录,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并对审计工作底稿的真实性负责。

(七)审计终结,提出审计报告,并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

(八)根据审计报告和被审计单位的书面意见,拟出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报送本单位主要负责人审批。

(九)经批准的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送达被审计单位,被审计单位必须执行审计决定,并在规定的期限内以书面形式报告执行结果。

(十)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如有异议,可向内部审计机构所在单位主要负责人提出,该负责人应当及时处理;在未做出新的决定之前,原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仍然有效。

(十一)对采纳审计意见和执行审计决定的情况,应进行检查;对主要项目,应进行后续审计。

第六章预算执行单位内部财政财务审计监督

第十九条**港务局计财科负责定期对系统各预算执行单位进行内部财政财务审计监督。

第二十条内部财政财务审计监督的内容和重点:

(一)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各预算单位是否建立健全了内部控制制度,相关财政财务控制条款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制度实施后是否达到预期控制目标。

(二)预算编制情况。各预算单位是否及时、准确编制预算和上报单位预算,有无多列、少列或编制赤字预算等问题。

(三)预算执行情况。预算执行中有无擅自调整和隐瞒、转移财政资金问题。经费使用是否符合预算和国家规定的用途及开支标准,有无扩大开支范围或违规发放奖金补贴、提高招待费标准等问题。各项行政事业性收入和罚款是否及时足额上缴财政并严格执行了“收支两条线”、“罚缴分离”制度,有无隐瞒、截留、占压、挪用等问题,有关事业单位应缴经费是否足额缴纳。

(四)资产管理情况。银行开户是否合规,有无多头开户和公款私存问题。资产是否及时登记造册和入账,做到账卡相符;是否建立了资产领用、定期清产核资制度,保证账实相符;购置的有关资产是否按规定纳入政府采购。无形资产的形成和计价是否真实、准确,对外投资是否经过财政和主管部门批准和备案,其收益是否按规定及时收缴入账,其中以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或将非经营性资产转入经营性资产的,其价值是否经过专业评估机构评估。固定资产的减少、处置是否履行法定报批程序,并送政府指定公物拍卖机构公开拍卖,处置收入是否按规定入账和使用。暂收暂付款是否及时清理。

(五)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是否实行专户管理,支出是否合规、合法,有无应拨未拨、挤占挪用、资金闲置或流失等情况。专项资金未能发挥作用或不能发挥预期效益的主要原因。

(六)预算外资金管理情况。各项收费是否合规,已形成的预算外收入是否及时、足额缴入财政专户,有无截留、坐支等问题。是否按规定向财政部门申拨预算外资金,有无虚报冒领等问题。

(七)其他财政财务收支情况。

第二十一条预算执行单位内部财政财务审计报告的撰写和利用。各预算执行单位按第十九条内容,每年度终了后,认真组织搞好本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自查与整改,在此基础上形成本单位的自查报告,于次年3月底前报局计财科。报告基本要求包括:

(一)单位基本情况,包括单位性质、人员数及机构、现行财政财务体制、年度预算收支规模及执行情况等;

(二)组织开展自查的简要情况;

(三)自查发现的问题及纠正情况(或整改计划);

(四)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完善财政财务管理的措施或办法。

局计财科在对各单位自查报告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确定重点抽查对象。对严格按照财政财务收支监督内容和重点进行自查自纠并且成效显著的,经核实后,报请局长给予表彰奖励。内部审计结论应当作为各单位考核、奖惩、任免所属单位负责人的依据之一。对不按规定内容和要求进行自查自纠、走过场并弄虚作假的,经查实将作为重点对象实施直接审计,对审计中发现的违反财经法律法规制度的问题,依据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第七章内部审计工作管理

第二十二条内部审计工作完成后,应当建立内部审计档案,并按有关规定妥善保管。

第二十三条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或配备专、兼职内部审计人员的单位,应当根据自愿原则,并依照规定履行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