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初中物理公式和知识点十篇初中物理公式和知识点十篇

初中物理公式和知识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00:51

初中物理公式和知识点篇1

一是教师应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本,解读课标,通过课程标准研究初中与高中物理教材的不同与相通之处,努力发掘一些相同与相似的知识点并讲解,找出问题之间的延伸点、连接点,从初中课本出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把教师自身对知识点的理解转变为学生看问题的方法。我们还要有初中到高中物理知识衔接的意识,找出新知识与旧知识是如何关联起来的,如何做好物理新旧知识的衔接,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自然地将初中的物理知识与高中的物理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建立基础的思维模式,让学生做题有主人翁的意识,增强自信心。二是应经常针对一些特殊的专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如:如何理解矢量的合成与分解,讨论摩擦力可能的做功情况,如何学习物理概念和定律,尤其是考试中经常出现的一些相关考点,利用基础的物理公式及解题技巧迅速找到题目的突破口,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生活物理现象的探索活动,改变原有单一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从生活现象走进物理现象中。既可以降低他们的学习压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又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对本质问题的理解能力,并最终达到所期望的学习目标。

(二)列举实例、提高学习兴趣

对于高中物理学科思维模块的建立应采用以学生为主导,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小现象和具体的物理实验完美的结合,让学生在实例中探索真知,教师将实验情景与物理结论建立联系,让一些难懂的概念瞬间变成学生追求真理的乐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解决知识的愉,建立物理学习的信心,掌握基本的物理情景。例如在学习必修二《万有引力》时,大多数学生认为这些天体是眼睛看不到的,一点也不接近生活,认为难理解,这样就会出现很多奇怪的问题。那么我们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该如何处理呢?讲正课之前,建议拿一些球体的形象教具展示,并给学生讲解一些天体运动知识,或是一些天文学家的成长故事,这样也会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适当改变教学内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

物理学科无非是综合语文、数学等多学科的综合体。适当改进教学内容,每一节课前需要教师讲解一个相关的趣味性知识点,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能力的培养,使知识简单化,养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的学习中,需要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探索物理量之间的联系,总结出物理基本规律和本质属性。例如:物理量分为矢量和标量,我们在讲解他们区别的同时,还要讲解运算法则,告诉学生物理量的运算法则适用于高中物理的所有公式:在课下练习时学生能够应用发散思维,以简单的方式将复杂的题目一一解出。在教师的引导和实验道具的配合下,学生立即将问题简单的解决了,那么学生心里一定有信心,在做题中会联想教师的思维方式与物理情景,对物理的学有帮助。

(四)提高技巧和方法应用的能力

在解决物理问题时不能采用固定的思维模式,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是明白物体的状态,其次是物理情景的建立,最后才是受力分析,运用公式等。例如:解决运动学问题时我们要多利用位移的定义式(平均速度*时间)等,这样避免了那些二次的运动学公式,使问题简单化。由于初中物理知识简单固定,很多学生没有真正掌握内容的精髓,遇到高中复杂的题目时无从下手,生搬硬套公式,不能灵活地运用方式方法,所以正确理解题目,正确使用方法与技巧对物理题目的解决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从初中问题入手,引出高中新知识点

初中物理公式和知识点篇2

关键词:初中物理;差异化教学;有效途径

初中物理的教学意义在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理论知识,熟悉掌握物理实验操作步骤以及物理实验器材的使用及保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独立自主地具备基解决本的物理问题的能力与素养.因此在全面推进初中物理改革的过程中,如何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师所必须要去解决的难题.本文通过分析当下初中物理教学现状,进而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提出有参考性的意见。

一、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

通过对目前初中物理教学的实际调查,以及分析实际生产以及科研所得到的数据并进行科学有效的处理,得到有用的信息与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是物理教学的基本目的.因此目前社会普遍认为进行物理学教学的创新是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但是现在初中学校采用的教材是把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分开的,这导致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普遍认为物理学的知识是零散的有差异的,不能有机地整合成一个教学体系.在初中物理教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很难把握教学的度,这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w习主动性很差.在实验教学中,学生按规定程序和严格的量化要求,严格按照实验步骤一步一步操作,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尚未充分调动起来,学生的想象力被抑制,创新能力也就无从谈起.所以为了更好的促进初中物理教学的顺利进行,必须要采取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

二、初中物理差异化教学的有效途径分析

1、让学生身临其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设问题情境能引起学生对于渴望学习知识的欲望,能够在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的知识体系之间营造出一个和谐的关系,通过引进常见的问题,学生身边发生的奇怪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产生需要探索学习的渴望。当学生置身于一个真实的语境,适时加以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如“相距为s的甲乙座城市有一条交通主干线,每天都有火车相对发出。有一天甲乙两地同时发出一辆火车,两个火车的速度分别为v1,v2,在两个火车之间有一个飞行速度为v3的小鸟。小鸟在两个火车之间飞行,当小鸟碰见火车后立即掉头飞行,那么当两辆火车相遇的时候,小鸟飞行的距离为多少”。

这些很平常的情境的设置,有利于促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思考问题的兴趣,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积极主动,以实际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大胆假设小心取证,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在基础物理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给学生启发式的引导,让学生了解分析问题的本质与精髓。学生学习知识是重要的,但最重要的是获取知识的这一过程。这样学生所获得的绝对不仅仅是问题解决的能力与知识的增长,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该设身处地实时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例如,在利用打点计时器来计算物体的加速度的实验中,我们通过利用打点计时器来进行打点,进而通过测量每两个点之间的距离求出物体的加速度,这也是我们最基本的实验目的。在这个实验中,教师应该积极开拓学生的思路,多提出问题。例如我们不使用打点计时器,还可以使用什么器材进行实验?如何降低摩擦力对于实验的影响?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物理教学成果。

3、在物理教育中渗透创新教育

初中物理公式和知识点篇3

关键词: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教材基础训练

物理难学是初高中学生的共同感觉,新升入高中的学生尤其觉得难,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有教材的原因,有教法学法的原因,也有学生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的原因,虽然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有所降低,但是高考因素的掣肘,使得师生双方都不敢稍有放松。那么如何做好初高中物理的有效衔接使学生顺利起步呢?

一、高中物理教师要精心研究教材,不仅要研究高中教材,还要研究初中教材,做好衔接准备。

初中到高中,物理教材有三个过渡。第一,从标量到矢量:如初中物理中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有速度(速率)、路程等。高中物理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有速度、位移、加速度等,其中速度、位移和加速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都是矢量。还有如速度和速率;位移和路程;力的合成,也是如此。第二,从简单到复杂:如二力平衡到力的平衡;匀速直线运动到匀变速直线运动。第三,从直观到抽象,从定性到定量,物理概念和规律的阐述从通俗易懂到科学严谨。高中物理其内容虽然分为力、热、光、电等部分,但对知识的要求更高;初中物理教材难度小,趣味性强,在减负的大背景下,删去了稍微繁难的计算,学生只要记住实验现象,记住公式规律,就能应付,其基本教学方法一般由实验或生产、生活实际引入课题,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归纳得出物理规律,形象具体,易于接受;高中教材重视理论上的分析推导,定量研究的多,数学工具的应用,不仅有算术法、代数法,而且常要运用函数、图像和极值等数学方法研究物理现象和过程。这些都使学生感到抽象难学,甚至望而生畏。教师要了解初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知识架构、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的联系与差异,帮助学生以旧知同化新知,使知识顺利迁移。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人们在接纳新知的过程中总是有排他性的,总想用以前的知识来认识、解释新问题。教师要研究并顺应这种心理需求,指导学生顺利更新认知结构。

二、高中物理教师要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精选教法,铺好衔接台阶。

物理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所思所想、心理特性、思维能力,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知己知彼,才能事半功倍。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课堂密度小,进度慢,教学内容要求偏低,为满足学生初入物理殿堂一窥奥妙的心理,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应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而且只要求学生从直观上知道即可,对重点概念、规律,师生反复讨论,重点记忆,考试时习题类型、变化也少,学生只要记住现象和相关公式,就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可谓“感性大于理性”;但是到了高中后,高中物理教学进度明显加快,课堂教学密度大大提高,对知识的要求也大大提高,需要学生自己课前预习,课上勤思考,课后注意观察、分析、思考、练习,把知识学活,能举一反三,甚至有独创精神,才能真正掌握。过去单靠对概念、规律和公式的死记硬背的一套,在高中根本不可能解决问题,因为理性分析占了绝大多数。所以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和初高中物理的客观认知规律,精选教法,降低起点,分散难点,放慢起始教学进度,同时渗透有关学法,铺好衔接台阶,千万不能幻想一蹴而就,因为欲速则不达。例如在讲“加速度”概念时,只讲直线运动的情况,不追求概念的完善性,这样虽然学生对速度变化的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的矢量关系不能全面认识,却大大降低了难度,等到学习“曲线运动”时再进一步深化加速度概念。这样逐渐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分散了难点,学生易于接受。

三、高中物理教师要注意通过实验加强直观教学,重视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使衔接水到渠成。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高中物理课程各个模块中都安排了一些典型的科学探究或物理实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认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物理实验的一些基本技能,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能独立完成一些物理实验。”

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化,经常只考虑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从而建立物理模型。这样一来,便会使物理概念、模型很抽象,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感到学习起来很困难,不容易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应该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掌握物理概念。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学生,只有当他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除了要完成课本上现有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外,还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尽可能多做一些演示实验,安排、指导学生课外实验,小实验,组织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参观访问活动,让他们动手,动脑,再引导他们分析讨论,从中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做一些“探索性实验”,有利于学生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注意力更集中,实验更认真,思维也更活跃。

四、高中物理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加强基础训练,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顺利进入更高一级的学习阶段。

初中物理公式和知识点篇4

【关键词】初中物理;高效教学;策略

在初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需要学生有积极的主动性,需要通过多做题来熟悉新知识,需要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这些因素都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起到教师该有的督促、监督和主导作用。所以,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课堂的作用,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等多种因素,实现初中物理学习的高效教学。

一、充分利用实验

初中物理的学习与其他科目的学习不同的一点就是初中物理需要利用实验。实验教学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够使得教师教学更加直观、更加有说服力。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物理教学的优点和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好奇心理,实现实验教学的效果。教师自身要充分重视实验的作用,在教学时,能够利用实验解释的知识,通过向学生展示实验的过程加深学生的印象,由此达到初中物理的高效教学。

例如:在学习《观察惯性现象》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汽车模拟拉小木块”的实验来再现“公交车刹车时所体现的惯性。在学习《声音的产生》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器材“真空罩、抽气机”来把真空罩中的空气抽走,向学生展示“气体是声音传播的介质”这一原理。教师在实验时,要给出学生实验现象,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加深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印象。

二、构建良好学习氛围

一个班的学习氛围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教师可以通过黑板报这一途径,构建班级学习气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加深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教师在利用黑板报时,可以通过书写“物理知R点、物理公式、物理学家的趣味故事、神奇的物理现象”等多方面内容来感染学生学习物理的趣味性,让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能够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由此实现初中物理的高效教学。

例如:教师在教导学生学习《电学》这章节知识时,在黑板报上可以展示“力学公式”,如i=U/R,U=U1+U2+U3+Un,i1:i2=R1:R2,p=Ui。学生在记不住公式时随时可以看到。也可以加入力学的习题,如选择题“下列事例中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的是”“下列有关压强的说法错误的是”,通过这些这些习题让学生自己检查自身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也可以安排“研究力学的科学家”的趣味故事,加深学生对力学来源的了解,如“阿基米德对杠杆平衡的研究”、“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这些东西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对物理的学习。

三、合作互助学习

学生之间的互助学习通过学生之间所共有的语言,将知识点或者难题给同学讲懂,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有着很大的辅助作用。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助学习,通过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分组,使得学生互帮互助,解决学生所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之间的交流,给学生充足的自由交流时间,在课堂上实行高效课堂,给出交流讨论环节,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的问题,由此实现初中物理的高效教学。

例如:在学习力学这一章节时,教师咋课堂上,讲解力学公式后,要给学生自由交流的时间,让学生能够说出自己的疑问“p=Ui这个公式怎么用?”“大家都是怎么去记忆这些公式的”“这道题还有什么解题方法?”这些问题学生不便于问教师,只能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来解决,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交流,在课堂上,在课下,要多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四、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教师要重视课堂的作用,重视自己传授知识的方法,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程度和学习掌握程度。重视课堂的作用,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精心备课,精心授课,更要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是否认真听讲,是否听懂教师传授的知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例如:教师在讲力学时,精心备课“通过力学小故事引入这个概念、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知识点、通过讨论环节让学生能够解决自身的疑惑”。教师要把控教学的节奏,“给学生能够交流的机会,通过提问展示来发现学生的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在课堂上把知识点讲透彻,把存在的问题解决,尽可能的发现问题,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教学的效率。所以,教师要把握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实现初中物理的高效教学。

结语

初中物理是初中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整个物理学习的重要阶段,所以教师要非常重视这个阶段的教学,通过多种方式实现物理教学的高效化。物理教学的高效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思想觉悟的高低和教学模式的正确与否,教师要通过提高自身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实现初中物理的高效教学。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根据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提高初中物理的教学水平。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实现初中物理的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公式和知识点篇5

1.教材的差别

初中物理教材的文字叙述通俗易懂,语法结构简单。所叙述的物理现象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且比较表面。绝大部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感受或体验是吻合的、一致的。其规律不太复杂。运用的数学知识基本上是四则运算。且其公式参量也较少,实验原理简单,易于操作,因此,学生对初中物理并不感到太难。所以,就整个初中物理而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还没有高中这么明显。

高中物理每节的内容较多,篇幅较长,语言叙述较为严谨、简练,叙述方式较为抽象、概括、理论性较强。描述方式较多:有文字法、公式法、图像法,它们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对同一物理现象或规律从多侧面观察它、研究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方式的要求大大地提高和加宽了。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

由于高一学生的阅读理解、逻辑思维、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比较鉴别、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空间想象、灵活应用等能力都还一时没能很好地形成,因此,思维要求的突然提高,再加之教材从物理学的知识体系出发,将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这五部分内容中最难的部分“力学”放在高一起始阶段,也就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造成障碍。这是目前课程体系让人无可奈何的客观存在。

2.学习方法无法适应

初中物理,由于涉及的问题简单,现象直观、生动、具体、形象,容易理解,篇幅少,概念、公式少,容易记住。题型简单,转弯少,数字小,易计算。因此,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机械、简单。习惯于背,不习惯于推理、归纳、论证;习惯于简单的计算,不习惯于复杂计算(如万有引力、人造卫星等题目);习惯于仿,不习惯于创;习惯于课堂合唱,不习惯于独立思考;按学生的话说:“只要记住了公式,把题中已知条件代进去就可得答案。”

进入高中后,由于定义、概念、规律、现象、公式多,叙述多,进度快,方法灵活,题型花样多,加之科目多,如果仍靠初中那种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显然是无能为力了。由于理解能力差,即使背得到定义、公式,因不解其意,不注意适用条件,便往往乱代公式,乱用数据,而对万花筒式的题型变化,更是束手无策,望而生畏,失去了信心。而对一些形同质异、形异质同的问题,由于遇到一些似乎两个看起来一样的问题,但要用两个不同的物理规律来解;而两个看起来完全不同的问题,却可以用同一规律来解的情况,而觉得物理好像真是无章可循。

3.基础知识缺乏

高一物理的力学部分所用的数学知识,远比初中物理所用的四则运算复杂得多。力的分解与合成中的三角知识;运动学中的二次方程以及根的合理性的判别;万有引力、人造卫星中的幂的运算、简单的极值运算等。然而,许多学生就连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边角关系都似是而非,这里既有学生本身的数学知识差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物理中来的数理结合能力差,这一特点普通中学普通班的学生更为突出。

4.原有知识及日常生活经验严重不足

学生通过十几年的成长与生活,接触、感受到许多物理学的现象,特别是力学现象。而在初中阶段,所研究的力学现象,如杠杆原理、浮力问题等,与他们的生活感受及生活经验绝大部分是吻合的、一致的。因此,他们有许多时候凭直观感受或主观想象,都能猜中正确的结论;而高中所涉及的物理感受更本质、更抽象一些,并且许多时候其生活经验或者潜意识中存在的一些比较根深蒂固的观点与实际的物理规律相矛。

5.部分学生知识面窄,不注意观察

高一学生,特别是普通中学普通班以及来自农村的高一学生,由于生活圈子的局限,课外阅读的稀少、单一,导致他们知识面狭窄。不喜欢、更不善于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思考。加之到了高中,因生理、心理因素变化,易引起精力分散,产生一些莫名的焦虑和烦恼。日常活动少,好静厌动。这些对他们也会造成一种消极的影响,慢慢地对物理不感兴趣,逐渐失去信心。

针对高一学生学习物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但总的模式不发生根本的变化。顺应是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已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需要改变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

(2)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物理学习兴趣。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通过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提高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

(3)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改进课堂教学,每一节课都设法创造思维情境,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物理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4)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思维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和一般性的思维方式,但是要有效解决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还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5)妥善过渡,降低台阶,给学生一个缓冲、适应阶段,有助于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开始时,适当放慢进度,降低难度。新课的引入,尽量从初中的角度切入,注意新旧对比,前后联系(这要求高一物理教师必须熟悉初中物理教材)。另外,对教学中涉及到的数学知识,要作必要的复习与讲解,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公式和知识点篇6

一、初高中物理教材的差别显著

现行高中物理课本,与初中物理相比,初步分析有其以下显着特点:

1、从直观到抽象:如物体――质点。

2、从单一到复杂:二力平衡――多力平衡;匀速运动――变速运动、圆周运动、简谐运动。

3、从标量到矢量:算术运算(加减法)――几何运算(平行四边形法则)。

4、从浅显至严谨,从定性到定量。

初中物理教材的文字叙述通俗易懂,语法结构简单。所叙述的物理现象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且比较表面。绝大部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感受或体验是吻合的,是一致的。其规律不太复杂,其运用的数学知识基本上是四则运算,且其公式参量也较少,实验原理简单,易于操作。因此,学生对初中物理并不感到太难。而高中物理每节的内容较多,篇幅较长,语言叙述较为严谨、简练,叙述方式较为抽象、概括、理论性较强。描述方式较多:有文字法、公式法、图像法,它们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对同一物理现象或规律从多侧面观察它、研究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方式的要求大大地提高和加宽了。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无从下手。

二、学生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

初中物理由于涉及的问题简单,现象直观、生动、具体、形象,容易理解,篇幅少,概念、公式少,容易记住。题型简单,转弯少,数字小,易计算。因此,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机械、简单。习惯于背,不习惯于推理、归纳、论证;习惯于简单的计算,不习惯于复杂的计算(如万有引力、人造卫星等题目);习惯于模仿,不习惯于创新;习惯于课堂合唱,不习惯于独立思考;按学生的话说:“只要记住了公式,把题中已知条件代进去便可得到答案。”

进入高中以后,由于定义、概念、规律、现象、公式多,叙述多,进度快,方法灵活,题型花样多,加之科目多,如果仍靠初中那种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显然是无能为力了。由于理解能力差,即使背得到定义、公式,因不解其意,不注意适用条件,便往往乱代公式,乱用数据,而对万花筒式的题型变化,更是束手无策,望而生畏,失去了信心。而对一些形同质异、形异质同的问题,由于遇到一些似乎两个看起来一样的问题,但要用两个不同的物理规律来解;而两个看起来完全不同的问题,却可以用同一规律来解的情况,而觉得物理好像真是无章可循。而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必须在高一时,就应尽最大努力去培养他们。当然,整个的完善和提高,应贯穿于全高中阶段。

三、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较差

高一物理的力学部分所用的数学知识,远比初中物理所用的四则运算复杂得多。力的分解与合成中的三角知识;运动学中的二次方程以及根的合理性的判别;万有引力、人造卫星中的幂的运算、简单的极值运算等。然而,许多学生就连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边角关系都似是而非,这里既有学生本身的数学知识差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物理中来的数理结合能力差,这一特点普通中学普通班的学生更为突出。

四、部分学生知识面狭窄,不注意观察生活

高一学生,特别是普通中学普通班以及来自农村的高一学生,由于生活圈子的局限,课外阅读的稀少、单一,导致他们知识面狭窄。不喜欢、更不善于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思考。即便是那些爱好体育运动、爱好打台球的男生,他们也不能将诸如篮球、足球、乒乓球、铅球、台球等运动与抛体运动、碰撞等物理现象联系起来。他们中绝大部分(特别是女生)对科普知识不感兴趣。遇到理论性较强的地方,就会感到枯燥乏味,逐渐产生厌烦心理和应付心理,加之到了高中,因生理、心理因素变化,易引起精力分散,产生一些莫名的焦虑和烦恼。日常活动少,好静厌动。这些对他们也会造成一种消极的影响,慢慢地对物理不感兴趣,逐渐失去信心。他们认为与其花那么多时间在物理上长途跋涉,还不如省点心,多抓一下别的科目算了。针对高一学生学习物理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初中物理公式和知识点篇7

关键词:初高中物理;衔接;策略

从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不仅是知识的跨越,更是思维方式的跨越,学习方式的跨越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能力的跨越.在高一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发现一部分中考物理成绩较好的学生,在高一的学习中却表现得不尽人意,甚至逐步失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成绩越来越差,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顺利衔接,导致学生没有轻松跨过初高中物理学习的“台阶”.

1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区别

高中物理难学,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的“台阶”.这个“台阶”存在于物理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方法与心理特点上.初中物理学习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理现象,而且常常与日常生活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大多属于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实验为依据的具体的形象思维,较少要求应用科学概念和原理进行逻辑思维.高中物理学习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比初中都有了很大的提升,研究的物理现象比较复杂,且与日常生活现象的联系也不像初中那么紧密.分析物理问题时不仅要从实验出发,有时还要从建立物理模型出发,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究问题.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动态思维多于静态思维,需要学生掌握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和演绎推理等方法,特别要具有科学想象能力.

总结起来现行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如表1所示.

2初高中物理衔接困难的现状分析

在笔者的教学中发现,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完成初高中物理学习的衔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21高一新生在数学方面的知识储备先天不足

比如,在讲到位移――时间图象和速度――时间图象时,要理解图象斜率的物理意义,则必然涉及斜率的概念及求法,但在初中的数学中并没有斜率的相关知识.再比如,讲到瞬时速度的公式v=ΔxΔt(Δt0)时要提到数学上极限的方法,但初中数学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另外,初中物理在解}中主要涉及的是数字的简单运算,而学习高中物理更多的涉及到字母的运算和推导,高一新生在这方面的能力也是先天不足.由此可见,学生在初中储备的数学知识与能力不足,是学科知识体系安排的宏观问题,不仅仅是学生个体的能力问题.

22高一新生的思维方式不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初中物理学习相对简单,这些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常把注意力停留在对显性知识的简单获得上,忽视了对物理本质的理解.在解决物理问题时,习惯于套用公式,忽视了对过程的分析和物理思维的运用,因此许多学生初中毕业时并没有真正具备应有的物理学习能力和方法[1].与此相反,许多高中物理过程的变化是由于多方面因素形成的,需要学生抽象地假设一些物理图景或状态,然后才能正确地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由于高一学生的阅读理解、抽象概括、归纳演绎、推理判断、比较鉴别、分析综合、空间想象和灵活应用等能力都还一时没能很好地形成,因此,思维要求的突然提高,客观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2].例如初中物理中的研究对象是物体,而高中一开始就把初中讲的“物体”抽象为一个新的物理模型――“质点”.这对学生的思维跨越和建模能力要求是很高的,如果教师没有很好地给学生一个过渡的“台阶”,必然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产生困难.

23高一新生的学习方法不能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由于初中物理知识容量不大,多是定性的了解,定量的公式运算和变式较少,不少初中教师往往采用知识的灌输,学生死记硬背,然后采取对知识点“狂轰滥炸”式的题海战术训练,最后通过复习阶段的重复性练习就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但到了高中,知识容量突然增大,教学时间相对有限,大部分知识内容需要学生多分析、多思考才能真正掌握,习题的类型更是复杂多变,光靠死记硬背已经解决不了问题,学生必然会感觉不适应.

3应对初高中物理衔接困难的策略探讨

针对以上初高中物理衔接中存在的困难,笔者结合实际教学中的一些做法,谈一谈解决初高中物理衔接困难的应对策略.

31物理教师要适时客串一下数学教师,补足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先天不足

解决学生数学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既不能幻想初高中数学知识体系的改变来完全服务高中的物理教学,也不能完全等待高中的数学进度来补齐知识的欠缺,只能是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涉及到相关的数学知识时,提前讲解明白,便于学生对物理问题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讲到位移――时间图象斜率的物理意义时,要先给学生说一说斜率是什么.当然,对于数学知识的讲解,要尽量降低台阶,让学生理解就行,以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对于斜率这个概念往往会感到比较陌生和抽象,但对于日常生活中常说的“坡度”却有着形象的认识和理解,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两个概念类比一下,如图1(a)和(b)所示.告诉学生,斜率是表示图线倾斜程度的物理量,好比坡度表示斜坡的陡峭程度一样,斜率的含义与坡度相当,从而顺理成章引出k=tana=ΔxΔt,即图线斜率表示速度.

通过这样深入浅出的对比分析,既能解决数学知识的缺失,又能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真正达到了“低台阶,巧衔接”的效果.

32架好思维过渡的桥梁,助力思维方式的转变

首先,从初中物理习惯的“形象思维”到高中物理常用的“抽象思维”的转变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思维的训练和形成是长期作用的结果,要改变习惯性的思维方式也需要一段时间来过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强直观教学,遵循循序渐进的方式去引导、培养高中物理需要的“抽象思维”,搭好这两种思维方式转变衔接的“台阶”.比如在必修一的内容中,加速度是比较抽象难懂的一个概念,在上这节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前面几节的复习类比,层层递进来引入加速度的概念.“位置的变化我们引入了位移,位置变化的快慢我们引入了速度,那么速度变化的快慢我们怎么来描述呢?”教师马上举出一些生活中关于速度变化的例子,轮船启航和火箭发射,在10s的时间内速度分别增加到02m/s和100m/s,谁的速度增加得快呢?以8m/s行驶的汽车能在23s内停下来,以8m/s飞行的蜻蜓能在07s内停下来,谁的速度减小得快呢?更进一步,如果两个物体速度的变化量与时间都不相同时,又该如何来比较他们速度变化的快慢呢?引导学生联想前面速度的定义,还有初中对功率的定义方式,可以得出通过他们在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的多少来比较速度变化的快慢,即速度的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来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从而引出α=ΔvΔt.其思维衔接图2所示.

通过对已知知识的引导和类比,再联系生活中一些形象的例子,可以有效地降低思维衔接的“台阶”,从而使抽象的概念变得鲜活起来,促进抽象思维的形成.

33有的放矢,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师要注意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要注意改变初中生学物理那种依赖性强,靠模仿去吸收信息的习惯,引导学生掌握透过现象寻找本质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注意研究各部分物理知识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学会用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归根结底就是应注意能力的培养.[3]

例如在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时,不是让学生仅仅记住公式x=v0t+12at2就行,关键在于让学生明白这个公式是怎么得来的?物理思想是什么?如何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来解决物理问题的?

如图3(a)为一个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要计算全程的位移,我们可以把运动的时间等分成5份,每一小段内我们都用这一段的初速度乘以这一小段时间(实际是把每一小段等效为匀速运动了),这样全程的位移就是@五个矩形的面积之和,如图3(b)所示.引导学生分析会发现,这样计算的结果实际是比真实值偏小的,原因就在于每一小段的位移应该是用这一段的平均速度乘以这一小段时间,而我们用的是这一小段的初速度(它比每一小段的平均速度都偏小)乘以这一段的时间,因此总的结果肯定比实际值偏小.那么能否减小误差呢?

根据上面的分析让学生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把时间等分成10份,那么每一小段的初速度和这一小段的平均速度就会更加接近,这样10个矩形的面积之和就会和真实值更接近了,你会发现上面小三角形的面积之和越来越小了,如图3(c)所示.

进一步引导学生,如果我们无限划分,这时候无限多个小矩形的面积几乎就是全程的位移,此时上面的小三角形的面积几乎不存在了,也就是说整个梯形的面积就是无限多个小矩形的面积之和,它就代表了物体运动的位移,如图3(d)所示.

运用类似的分析方法可以得出,上述结论不仅对匀变速直线运动适用,而且对一般的变速直线运动也是适用的.把过程先微分后再进行累加(积分)是一种常用的科学思想方法――“微元法”.比如在以后我们求变力做功时,也可以利用这种思想和方法来做.这样一来,教师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一个冷冰冰的公式,更多的是这个公式背后所蕴含的物理思想及解决此类问题所需要建立的物理模型,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公式的内涵与外延,逐步改变学习初中物理时形成的机械、死板的学习方式.

总之,初高中物理的衔接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每一位高中物理教师付出汗水和智慧.教师要充分认识初高中物理知识体系与学习方法上的差异,在教学中尽量巧设台阶,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建立物理模型,体会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适时补充数学知识,帮助学生平稳过渡,实现初高中物理教学的顺利衔接.

参考文献:

[1]吴炳光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策略初探[J].中国民族教育,2012(5):30-32

初中物理公式和知识点篇8

关键词:课堂教学;结束技能;初三物理

一、物理课堂教学结束技能

1.总结型教学结束技能

总结型教学结束技能是一种最常见的物理课堂结束形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用简明的评议或文字、专业用语、图示、列表等形式归纳总结所学新知识的规律、结构或主线,揭示知识内在联系或逻辑关系。最终的目的是通过概括总结,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形成一定程度的物理框架结构水平。

2.悬念型教学结束技能

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前后联系密切的课程,教师在课堂尾声处紧扣主题设置一些必要的悬念,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使学生形成“我要学”的主体心理状态。这为教师与学生进行双向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3.比较型教学结束技能

初三物理教材的基础知识包括大量的物理概念、物理公式、物理定律和基本原理。在对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常常会混淆不清或因抽象而难以理解,以致在回答或解决问题时“模棱两可”“丢三落四”。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比较法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综合比较,找出其异同,能使学生更准确、更深刻、更系统地理解并掌握知识。

二、物理课堂教学结束具体做法

1.归纳要点,构建体系

在一堂物理课中,往往要综合运用多个物理概念、公式或定律,中学阶段学生大多没能对知识形成系统的理解,教师可以用高度精练的框架概括当堂课的主要内容,通过对比、分析、综合等方法得出各知识点的联系进而构建知识体系帮助学生理清脉络,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2.比较异同,突出重点

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结课时运用比较法分析相关各知识点,有助于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核心,同时比较法也是提高教学效率、展现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手段。另外,教师在宏观把握物理教材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在教学的最后时间,运用各种手段,如精辟的结语、公式串联和具有吸引力的板书,强调重点知识,突出重点,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易于较好掌握知识。

3.巩固运用,拓展延伸

物理课堂教学结束之前,教师通过精选或设计少量的典型题目,通过分析思考,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提升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收到良好的结课效果。此外,教师还应把握知识拓展技巧,根据课标要求,进行拓展式的结课,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结束技能对物理课堂的作用

1.归纳整理,使知识系统化

初三物理课堂教学结束后,学生并不能对知识形成明确的认识,例如,“质量与密度”“压力与压强”“功与功率”等概念,相关却略显抽象,较难理解和掌握。教师应在阶段性学习过程进行之后,通过恰当的结课手段,帮助学生作一番简要的回忆和梳理,理清知识脉络,形成“点―线―面”结合、纵横交错的知识体系。

2.巩固强化,使学生把握关键

掌握知识是一个不断巩固的过程,而课堂结束就是一种“及时巩固和回忆”。一堂初三物理课中,往往涉及多个物理现象、公式或基本原理。课堂结束时,又正是学生思维疲倦的时候,也正是防止遗忘、提高记忆效率的最佳时间。教师应该把握这一时机,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复习,巩固所学内容。这样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归纳和总结,可以帮助学生删繁就简,把握关键,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和应用。

3.获得反馈信息,检查教学效果

初三物理课堂教学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是至关重要的。在一节课或一个教学内容结束时,教师可利用最后一段时间采用有效手段和恰当方法,检测、了解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例如,物体不同状态所受的各种“作用力”和物体运动过程的“能量转化”等知识点,表面上看起来并不难,学生却极易在具体题目中因分析不全面而出现错误。

4.拓展延伸,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一堂初三物理课所能涵盖的内容是有限的。在一堂课或一个教学内容结束时,教师利用设疑启发、讨论探索或布置资料查阅、实践活动等,留下悬念、埋下伏笔,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深入开展,进一步诱发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把学生引向教材之外、课堂之外、学校之外更广阔的知识海洋,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因课堂教学的结束而结束。

参考文献:

[1]吕智.新课标下改进中学物理教学的探究[J].经营管理者,2012.

初中物理公式和知识点篇9

一初中与高中物理教学的梯度

1.初、高中物理教学方法与教材的梯度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使学生了解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和原子物理学的初步知识以及实际应用。

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

2.初、高中物理思维能力的梯度

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物理形象和现象,所以初中学生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的;而在高中,较多地是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经过抽象概括的物理模型。

3.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不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的要求

由于初中物理内容少,问题简单,讲解例题和练习多,课后学生只要背概念、公式,考试就很容易了。

而高中物理内容多、难度大,课堂教学密度高,各部分知识相关联,有的学生仍采用初中的那一套方法对待高中的物理学习,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虽然背得很熟,但不知从何用起,学生感到物理深奥难懂,从而在心理上造成对物理的恐惧。

4.学生数学知识和数学解题能力不适应高中物理教学要求

高中物理对学生运用数学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在教学内容上更多地涉及数学知识:(1)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明显加多加深,如:匀加速直线运动公式常用的就有10多个,每个公式涉及4个物理量,其中3个为矢量,并且各公式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学生在解题时常感到无所适从。(2)用图像表达物理规律,描述物理过程。(3)矢量进入物理规律的表达式。

二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1.高中物理教师要重视教材与教法研究

高中物理教师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中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阶差”,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2.教学中要坚持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原则

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高中教学应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生长点”逐步扩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现要难易适当,要根据学生知识的逐渐积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让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逐渐扩大范围和深广度。

3.透析物理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

培养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在衔接教学中,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让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弄清每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来龙去脉。使学生在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的同时,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注意概念、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通过联系、对比,真正理解其含义。

4.重视学生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的训练

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条件。例如,平行四边形法则、牛顿第一定律、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的建立都是如此,建立物理模型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通过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过程的讲解,使学生领会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的能力,以实现知识的迁移。

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解题时的难点是不能把物理过程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再回到物理问题中来,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

5.要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初中物理公式和知识点篇10

关键词:初中物理电学教学方法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传统的教师讲授式教学模式变为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设计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和讨论来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获得教学内容中的相关知识,这样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会更加深刻。笔者结合学生在学习电学知识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谈一谈我的一些教学方法。

一、学生在初步学习电学知识时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九年级,学生集中学习了电学知识,这些知识是中考的重点知识,学习过程中要掌握的重难点比较多,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各种主观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对于基础题的解答还可以,但是遇到比较灵活的题目解决起来就会比较吃力。总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

1.学生对于某些物理知识只是死记硬背,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理解了,所以并没有真正地掌握。比如说学生总是容易把“电功率的单位――千瓦”和“电能的单位――千瓦时”混淆在一起,有时候还会把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和电压规律记乱,对于知识的理解混淆使得学生在遇到具体的题目时,经常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2.学生的头脑中没有对于电路图的清晰概念,因此对于电路的设计也掌握不牢固,不会连接实物图。由于学生对于电路图中实际电路的理解不够透彻,只会生搬硬套,所以总是会出现一些解题过程中想当然的失误。比如在物理课本中的电压表一般都在直接测量小灯泡的电压,而在求小灯泡的功率相关练习题当中,有时电压表测量的是滑动变阻器的电压,学生因为自己的惯性思维,没有经过思考就理所当然的以为电压表测的的数值是小灯泡的电压,然后在后面求小灯泡的实际功率的时候,学生就直接用前面所测到的电压数乘以电流,以至于出现做题的错误出现。

3.物理知识其实是来源于生活,并且运用于生活之中。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脱离了生活实际,就不能真正抓住解题的关键,相关知识点理解不到位,容易把这些知识混淆在一起。比如在考查电路的连接这一题目的时候,很多学生不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因为家里的电路连接都是暗线的形式,学生看到的只有开关、插座和电灯,因此他们不能直接了解这些电路的线路流向,学生根本不懂得电灯和开关是串联的,也不懂得开关应该先连接在火线上,然后在连接电灯是为了安全起见。其实这些物理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已经反复的讲解和强调了多次,但由于学生没有直观观察和亲身体验而不能真正理解相关知识。

4.在解答计算题的过程中,学生不能完全地进入到物理的解题模式中,很多学生不能理解物理公式的意义,因此对于公式的相互转化掌握不到位,特别是对于电功率、电能和热量的计算。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掌握不住问题的关键,比如在出现关于电饭锅、电磁炉等生活中常见的家用电器的题目中,学生对于高低档要求的功率和热量的多少不知道该从何处开始下手计算。对于其中的电阻直接的串联和并联的关系判断不正确,其实就是对于物理当中有关电阻的公式Q=w=pt=Uit=U2t/R=i2Rt掌握不牢固。对于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同一性”和“同时性”把握不好,导致解题错误。

二、对于学生在电学知识学习过程中采取的教学措施和方法

面对这些在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的一些理解和运用上的错误,教师要多反思,多总结,加强学生对于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物理基本知识和常用公式的掌握,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具体情况进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利用新课程标准对于我们的物理教学工作提出的要求,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改进教育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物理成绩。

1.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能否学好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因素,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就不能形成系统的物理知识结构,长期学习下来,学生会逐渐丧失对于物理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所以,要想让学生学好物理,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培养起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对于物理知识的兴趣,学生才能产生持久的学习欲望,变苦学为乐学。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他们更愿意亲手去尝试,所以做一些有趣的物理实验,讲解一些有关物理知识的故事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也要修炼自己的教学能力,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更幽默,更能感染学生。

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注重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指导学生认真预习新课,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教师要设计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自信心,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不只局限于基本题的得分,更能多解决一些物理应用问题。

4.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对于物理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全部演示,并争取让这些实验变成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多接触,课下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一些简单易行的小实验,既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又能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和实验能力。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不宜理解知识用多媒体来演示,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