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鉴赏课堂笔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01:09

音乐鉴赏课堂笔记篇1

一、影像导入法

有研究认为,视觉是人类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听觉居其次。而影像资料视听结合、图文并茂,同时作用于视觉与听觉,能加深理解与记忆,快速抓住同学们的注意力并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可以用于导入的影像资料有图片、照片、视频、幻灯与动画等等,并配以音乐、广播、朗诵等,这些都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让学生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到,开课之初就能牢牢抓住学生。

比如,在教学“电影与电视剧音乐”对《甲午战争》进行欣赏时,为让同学们迅速进入状态,笔者直接播放了电影《甲午风云》末尾的部分视频:“吉野”号不断发射鱼雷,“致远”号沉着避开,第三次终被击中爆炸……巨浪涌向礁石。然后介绍甲午战争的概况引起同学们对这段屈辱历史的激愤,对“致远”号由胜转败的遗憾。为后面展开的几段音乐欣赏充分地积蓄了情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故事导入法

故事有情节性、悬念感,是迅速抓住学生注意力的又一好材料。故事可以是成语故事、寓言故事、民间故事、历史故事等等。我国历史悠久,各种故事资源丰富,不少都包含着做人、做事的道理。用故事导入教学,还可以激发学生迅速展开联想,相似的、相关的、相反的或者因果的,迅速在大脑中搜索相关的资源,为进入教学作了很好的资源准备。

比如对“话剧《王昭君》选段”的相关音乐进行鉴赏时,笔者用“历史上有个美女被‘冤’的故事”作开头,由“冤”吊起同学们的学习“胃口”,然后介绍画师毛延寿画像的故事引出主人公王昭君,渐次展开教学。通过这样借助历史故事设置悬念导入课堂的方式,学生的思考在一步一步地走向深入。

学习本是充满思想的劳动,故事导入只是为促进学生思维的积极化。因此,用于导入的故事不仅要浅显、易懂、具体,还最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出发,这样更能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使课堂教学短、平、快地进入主题,走上正轨。

三、背景导入法

任何作品的产生都是现实生活的折射,都有它的特殊背景,音乐作品也是如此。孟子提倡“知人论世”,背景往往是理解音乐作品情感的最好线索,特定环境中的特定艺术,特定艺术中的特定感情。而从背景入手导入教学又给学生一种“解密”的神秘感和探究欲。

鉴赏音乐比较高的层次是理性鉴赏,比如曲谱,比如歌词,比如情感。情感是鉴赏的内核,理解、把握不了音乐作品抒发、蕴藏的情感,音乐鉴赏就体现不出价值。不同的音乐家创作出来的音乐作品包含的情感千差万别。我们欣赏音乐时,不仅是聆听,感受音响效果,还应思考,思考这种音乐美的魅力所在;不仅要感受它的节奏、节拍,速度、力度,更要了解其背景,了解音乐作品的由来,从而设身处地,更好地理解其情感。

比如鉴赏《松花江上》的悲剧美时,笔者这样导入:“1931年9月18日,日军进攻东北三省,张学良命令保存实力,消极抗日;广大东北军官兵,流亡关内,有家难归,有仇不能报,心头郁结着悲苦怨愤。于是作曲家张寒晖以含着热泪的哭泣似的音调,唱出了悲愤交加的声音。――这就是《送花江上》!”随即播放音乐视频,师生合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同学们沉浸其中,感受到了悲郁之美。

四、活动导入法

开展活动是老少咸宜的娱乐方式,引入教学作为课堂导入方式,它的互动性是高中音乐鉴赏课堂的良好动力,可以很好地活跃气氛,调动学生参与,引发学习兴趣与热情。音乐鉴赏课的游戏导入方式可以是演奏,可以是舞蹈表演,可以是歌曲“串烧”,还可以是游戏竞猜等等,导入活动的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请学生,只要与引入的主题有关,并能让学生“动起来”、“嗨起来”的,都可以考虑采用。

音乐鉴赏课堂笔记篇2

高中生对于流行音乐的热衷是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现象。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新《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就指出:“关注和重视学生音乐兴趣,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既是音乐学习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动力,同时亦是学生在音乐上持续发展,终生热爱音乐的根本保证。”《课标》中还提出:“应以开阔的视野,体验、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它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1结合学生兴趣点,指导学生专题鉴赏

新课改教材中已经将大众音乐、通俗音乐作为一个独立的章节设置。这样,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上,教师可以设计三到四个课时引导学生对其进行专题鉴赏。而面对涉猎广泛、紧跟流行脚步、并且对相关知识具有强烈求知欲的高中学生来说,只单纯地听几首歌、几段音乐显然是不能满足他们的鉴赏需求的。笔者认为,完全可以结合实际,结合学生的兴趣点,选取优秀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较深入地学习、欣赏。例如,下面是笔者的一个教学实例。

这节课安排在爵士音乐欣赏之后,学生们已经对这种由美国黑人创造的、有独特旋律节奏特点的通俗音乐类型有所了解。于是,笔者决定“趁热打铁”,使学生能够继续感受一下同样源于美国的其它风格的流行音乐。

课程一开始,笔者先播放了一段周杰伦的歌曲,此举立即燃起学生们的兴奋点,很多人跟着唱了起来。歌曲结束,笔者提问:“周杰伦的歌曲属于那种风格?”“R&B”、“Hip-Hop”、“Rap”,学生们开口便说出了这些词。笔者紧接着又问:“大家把这些词说得都很熟,那它们究竟都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让学生们一下子卡了壳。于是我将这些音乐术语一一进行解释,并展示出它们的旋律节奏特点。然后再听歌曲时,学生归结出了周杰伦音乐中的R&B风格特点。随后,我又选播了一首美国组合“后街男孩”的歌曲,让学生对比欣赏,找出中美两种R&B歌曲的异同点。通过讨论分析,学生们总结出:因为R&B音乐源自美国,所以其歌曲风格更加浓郁、鲜明,而周杰伦等人的中文流行歌曲借鉴了美国的R&B曲风,但并没有全部照搬,而是融入了一些中国音乐的元素,比如旋律、伴奏、歌词等等,更适合中国人的欣赏口味。因此,周杰伦等人的歌曲可以称为“有中国特色”的R&B风格歌曲。

这节课以现今学生追捧的周杰伦歌曲为切入点,使学生了解、感受源自美国的R&B音乐风格。同时,希望引导学生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有所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对音乐进行客观的评价。

从实际来看,这样的课是非常受高中生欢迎的。就像课后有些学生表示:“我终于明白了自己喜欢的到底是什么,以前只是一味喜欢,但什么也说不出来;现在了解了相关知识,我觉得自己不再那么盲目了。”由此可见,流行音乐的专题鉴赏是非常有必要的,这类课不仅使学生欣赏到喜闻乐见的作品,传授相关的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有益的鉴赏,培养他们健康积极的审美情趣,面对纷繁的流行音乐世界,能够作出属于自己的客观理性的评价。

专家分析认为,在整个高中音乐鉴赏学习中,流行音乐的专题鉴赏可以与古典音乐、民族音乐、以及其它音乐类型的欣赏学习平行设置,大约占到1/4左右。部分课题内容可以根据流行实际随时进行调整更新,这样既吻合流行音乐的时代特性,同时也能够满足不同时期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点。

2借助辅助鉴赏,拓宽学生欣赏视野

除了专题鉴赏以外,在其它内容的音乐欣赏教学中,也可以选择符合课堂主题、优秀经典的流行音乐作品作为补充,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印象,另一方面也拓宽了他们的欣赏视野,使其从不同角度感受欣赏内容,同时调解了课堂气氛。

例如,在教材《生命之歌》一课中,除了课内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的欣赏,还可以配合主题,给学生播放迈克尔.杰克逊的《地球之歌》mV,深刻的内容、具有感染力的歌唱以及发人深省的画面,会带给学生另一种震撼,更加深化了保护生命、珍爱生命的德育目标。又如,教材中李斯特的钢琴曲《钟》,这是一首古典音乐作品,为了加强学生对于音乐的印象,在一系列聆听、分析后,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香港歌手李克勤的《我不会唱歌》,因为这首流行歌曲的伴奏部分正是改编自《钟》,学生在欣赏之余,不仅强化了对于古典钢琴音乐主题的记忆,同时还了解到,音乐是没有界限的,流行音乐也可以和古典音乐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同样,在鉴赏中国戏曲音乐的教学中,穿插欣赏刘欢演唱的《胡雪岩主题曲》,也会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和作用。

诸如此类的流行音乐辅助鉴赏,在很多的欣赏主题中都可以使用。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流行音乐作品是作为补充、附加的内容出现的,目的是以另一种面貌呈现教学主题,丰富教学内容。笔者以为,一定要有的放矢地选择与当堂教学联系最紧密的作品,优中选优,宁缺毋滥,这样才能达到锦上添花、升华主题的作用。

音乐鉴赏课堂笔记篇3

一、引领学生走进高雅艺术殿堂意义

音乐鉴赏,是普通高中音乐学科的必修模块,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审美能力及人文修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体现了课程的基础性、均衡性。高中音乐鉴赏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名曲荟萃,有中外民族民间音乐,欧洲历史上不同风格流派的代表作品,现当代国内外优秀音乐等。这些作品脍炙人口、广为流传,艺术性与思想性高度统一,可谓尽善尽美,是历史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概而言之,聆听经典音乐,引领学生进入高雅的艺术殿堂,其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与评价能力

德国大文豪歌德曾对他的秘书说:“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养成的。所以,我只让你看最好的作品,等你在最好的作品中打下牢固的基础,你就有了用来衡量其他作品的标准,估价不至于过高,而是恰如其分。”因此只有聆听经典音乐作品,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

(二)弘扬民族音乐与理解多元文化能力

课程标准写道:“普通高中音乐课程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体验、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国家主席强调:“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有中国精神……”

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传统音乐文化就是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历史,聆听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就是体验民族情感和精神,所以只有热爱本民族的文化,才能真正热爱自己的国家,才能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潮流下,正确对待国内外音乐文化,而不是数典忘祖,妄自菲薄。

(三)愉悦学生情感与陶冶学生情操能力

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现代人的生活紧张忙碌,职场竞争激烈,商业文化充斥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整个社会变得浮躁,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当代高中生对于经典文化已渐行渐远,课余时间热衷于电脑、游戏、大片等,加上沉重的学业与升学压力,高中学生的内心急需关注与疏导,所以引领学生走进高雅艺术殿堂,聆听经典音乐,慢慢品味,使学生陶醉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启迪智慧,净化心灵,熏陶性情,最终达到完善人格、提升思想境界的育人宗旨。

二、引领学生走进高雅艺术殿堂的途径

经典音乐具有典范性,其价值超越时空。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曲高和寡、阳春白雪之说,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教师的引领作用尤为重要,如何将一首首经典音乐化作汨汨清泉流入学生心田呢?

基于对音乐艺术创作、表演、欣赏三个环节的认识以及笔者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就高中音乐鉴赏课如何引领学生进入高雅音乐艺术殿堂谈些自己的看法。

(一)通过音乐作品鉴赏的途径

这是高中音乐鉴赏的主要方式,通过对教材中古今中外优秀音乐作品的聆听、体验、想象、联想、感悟等审美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作品的赏析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声乐到器乐、由篇幅短小的到大型作品,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抓住音乐本体,深入浅出地分析作品的创作手法,即旋律、节奏、和声、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使学生能把握作品的艺术形象,深刻体验音乐内在的思想情感。例如聆听《悲怆》第一乐章主题,体会旋律下行带来的悲叹、痛苦的情绪;聆听《培尔?金特》之《在魔鬼的山洞里》,感受音色、速度、力度在塑造音乐形象上的作用等等;教学印象派音乐家德彪西的钢琴曲《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时,教师可以示范弹奏片段,让学生感受乐曲五声音阶旋律模式,乐曲中段连续四度、五度及八度平行和声进行(作曲家有意避免功能和声那种强烈动感进行,从而使音乐变得朦胧、淡雅),让人联想到少女温柔恬静的艺术形象。

音乐要素是音乐创作表情达意的手段,也是深入理解音乐、开启高雅音乐艺术殿堂的钥匙。因此在鉴赏过程中教师要抓住音乐作品中较突出的一个或几个要素,使学生真正感悟音乐语言,避免聆听过程中只闻其声不知其意。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作品,对于平时很少接触的经典音乐就会产生好感,能投入到作品鉴赏过程中,很多同学课后说:以前对高雅音乐不感兴趣,觉得自己听不懂,感觉很无聊,通过老师带领我们赏析作品,慢慢地产生了兴趣,有了在高雅艺术殿堂去探求的欲望和信心;我们平时只是听听歌,现在觉得老师介绍的音乐也是很有意思的;以前听交响乐好像一头雾水,不知听什么,但是从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的变化中可以感受到音乐家要塑造的艺术形象,似乎对乐曲的理解不是那么困难了;通过老师的介绍、分析,真正理解什么是音乐语言,怎样欣赏音乐,在音调的高低,力度的强弱等音乐声中,徜徉于那些天才音乐家的经典作品,仿佛让人走进了音乐艺术的圣殿。

(二)通过音乐表演鉴赏的途径

表演是音乐的二度创作,不同的表演带给人们不同的审美趣味,体会到不同的风格。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就同一首作品的不同表演形式进行鉴赏。比如歌曲《沂蒙山小调》,可以聆听不同歌唱家的演唱,还可以欣赏无伴奏合唱、钢琴独奏等不同的表演形式,这样不仅使学生熟悉歌曲,更能感受不同表演形式的艺术魅力,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又如教学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第二乐章时,在片段赏析和主题旋律哼唱之后,笔者让学生观看了以下三个不同的乐团的演奏:海丁克指挥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迪图瓦指挥nHK交响乐团,杨颂斯指挥柏林爱乐乐团。当问到三个乐团的演奏有何区别时,学生能从指挥的风格、速度、力度等方面说出不同乐团和指挥带来的差别。虽然欣赏之前没有过多的解释,但是学生的鉴赏过程却饶有兴致,教学事半功倍,效果良好。音乐艺术离不开表演,通过优秀的歌唱家、指挥家、乐团等对音乐的不同演绎,使音乐艺术焕发出无穷的魅力。引导学生对表演的鉴赏,能使学生对音乐的欣赏从感官上升到理性的层次,更好地把握作品风格的神韵、领悟经典音乐文化的丰富内涵。

另外,音乐鉴赏教学中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特长进行表演(如歌唱、演奏、律动、舞蹈等),让学生亲自参与音乐表演,对于亲近经典音乐也是十分有效的。例如,有教师执教京剧一课,现场清唱了一段京剧,顿时博得同学们满堂的喝彩声,教学时还教唱了《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的第一句,并当堂请个别同学为大家演唱,结果同学们的兴致更高了,以至于下课走出教室后还有人在唱:看大王……。

教学中还可以让有音乐特长的学生进行表演,让同学互相欣赏,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引领作用。如在执教《多彩的民歌》一单元时,笔者曾让有声乐特长的同学演唱了一组民歌,同学们不仅欣赏到了动听的歌声,更是了解、体验到了我国各地民歌的丰富多彩与独特韵味,激发了同学们对民歌的喜爱之情。

音乐艺术离不开表演,能够现场观看音乐家的表演,聆听音乐自然是最好的方式。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各种音乐会也在城乡逐渐普及,教师应积极发动学生去欣赏观看。笔者曾多次组织学生观看高雅音乐进校园活动的音乐会,把课堂搬到了音乐会现场,学生无不开心、激动,深深陶醉于音乐家的精彩表演,虽然只是偶然的一次,但学生们对于曾经听到的经典名曲总是念念不忘,仿佛经典音乐文化的种子已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三)通过音乐家介绍的途径

中外音乐史上有许多音乐家不仅有杰出的音乐才能,而且还有崇高的人格风范。苏霍姆林斯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作品欣赏,了解音乐家成长历程、奋斗精神、在音乐艺术上取得的成就,以及他们的人格风范,对于引导正在成长中的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无疑具有深远的影响。例如教学我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一课,通过文字、图片、影像资料等让学生了解梅兰芳从小勤学苦练昆曲、京剧表演艺术;博采众长、大胆创新,创立了梅派表演艺术体系;抗战爆发、国难当头之时蓄须明志拒绝出演,用打伤寒疫苗导致发高烧这种极端的方式表达对侵略者的痛恨,学生真正知道了梅兰芳是一位具有崇高民族气节的仁人志士。在此基础上,再聆听梅兰芳的京剧唱段,学生就能十分专注了。

音乐鉴赏课堂笔记篇4

高中开设美术欣赏课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如何去欣赏、认识、理解一件件美术作品的方法。通过欣赏达到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的目的,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欣赏本身就需要有强烈而且直接的视觉感受,而由于音乐具有逼真的音响效果,能够唤起学生的多感官感受,对美术欣赏课有很好的辅助教学的效果。

将音乐融入课堂,有利于开启学生良好的情绪和唤起学生的情感。自古以来,音乐家因画作曲、美术家因曲作画的事例举不胜举。例如,康定斯基始终把绘画看成是一种能唤起听觉的“内在音响”。他在《论艺术的精神》一书中详尽地论述了音乐与绘画所存在的深刻的联系。他认为,绘画中的色彩犹如音乐里的音符,它本身就能打动观众。画家以这种抽象艺术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在观众中唤起音乐所产生的那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艺术情感。康定斯基追求绘画的音乐感,最后发展出情绪性的抽象绘画。所以康定斯基的作品被认为是“凝固的音乐”。

音乐除了形象特征外,还有一个重要特征——情感特征。音乐具有情感性,情感具有感染力。相对于美术作品而言,音乐更容易打动人,更容易引起情感共鸣。那么,因势利导,将音乐引入课堂,对美术鉴赏课堂的实施具有显而易见的效果。

1将音乐融入课堂,有利于唤起学生良好的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将音乐引入课堂,可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使师生在特定的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每节课笔者都会做一个课件,在美术课件制作中,为拓展学生的想象与联想的空间,深化作品的主题,可精心挑选适当的音乐作背景,做到视听结合、情景交融。这样引发学生思考,加深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欣赏中国古代雕塑群秦陵兵马俑时,配上琵琶独奏《十面埋伏》,那气势恢弘的兵马俑列阵,那大国泱泱的气派,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他们不但兴趣浓厚地学习了本课知识,理解了雕塑的艺术特色,还大大激起了他们的爱国热情。欣赏中国民间美术则配上民乐《喜洋洋》《金蛇狂舞》等,为学生搭建一个感性的、鲜活的学习空间,使学生在浓厚的民间氛围中感受民间美术的精彩,同时对各种民间年画、剪纸、玩具等大家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产生共鸣。

笔者还在欣赏雕塑《阿波罗与达芙妮》时,让学生欣赏由S.H.e演唱的《月桂树》,学生马上被音乐所创造出来的意境加上眼前的图片所震撼,这种由眼、耳、脑同时被冲击所留下的印象是极其深刻的,效果非常好。经验证,学生对此作品的记忆也非常深刻。

2将音乐融入课堂,可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轻缓柔和的音乐能营造出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状态之中,创造一个能自由探索的艺术空间。在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与交流阶段,通过背景音乐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积极讨论,大胆地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加深对美术作品的认识与理解。很多美术作品都表现出音乐般的韵律感,在欣赏时配上合适的音乐,使美术与音乐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够融会贯通,开阔思路,使心灵的火花随时迸发。

3将音乐融入课堂,可让学生通过音乐理解美术的多个流派

在音乐鉴赏中,也分了很多流派,和美术流派相对应,如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主义等。那么在欣赏这些流派的美术作品时,可以搭配上相应的音乐作品作为背景,可谓一举两得。如《日出印象》是莫奈著名的印象派作品,在由淡紫、微红、蓝灰和橙黄等色组成的色调中,一轮生机勃勃的红日拖着海水中一缕橙黄色的波光,冉冉生起。海水、天空、景物在轻松的笔调中,交错渗透,浑然一体。而印象主义音乐家德彪西的《大海》则具有奇异的幻想因素、朦胧的感觉和神奇莫测的色彩,旋律略带冷漠飘忽的感觉。两者互相具有共同之处,而听着印象主义的音乐,欣赏着印象主义绘画,难道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样,欣赏浪漫主义作品《自由引导人民》,可以选择浪漫主义音乐舒伯特的《魔王》或李斯特的《爱之梦》等,不胜枚举,都可以调动学生多个感官,激发兴趣,达到提高审美素质的作用。

音乐可以通过没有具体形状的声音为人们所接受,通过形式的变化,通过强度、速度、节奏、韵律等表现人的情感的变化。抽象艺术也是如此,它们之间也有某种共通关系。

在教学中,笔者通过让学生听不同的乐器的声音和旋律,来辨别所传达的情感是紧张的还是松弛的,是明亮的还是暗淡的,从而用颜色来表达这种情绪的变化,体会色彩与音乐都具有的明与忧郁感、兴奋感与沉静感。这就是音乐与色彩的相互转换,这为学生理解抽象艺术架起了桥梁。这样,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的作品就不再难懂。

在欣赏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百老汇的爵士乐》时,一边放爵士乐,一边让学生去找寻画与音乐之间的联系,并把感受表达出来。在音乐影响下,学生面对画面,很容易感受到画中那像铜管乐器一样明亮的黄色线和闪烁不定的小色块表达出的爵士乐所特有的节奏感,还能感受到纽约最繁华的百老汇夜晚的嘈杂。这样,抽象的绘画语言变成诠释音乐的形象的视觉符号,能够使学生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

4将音乐融入课堂,可以让学生通过听音乐来进行创作,释放情绪

音乐鉴赏课堂笔记篇5

一、精选音乐鉴赏内容,体现鉴赏多元性

小学音乐教学时,教师要注意选择经典音乐作品,以提升音乐鉴赏效果。在选择国内音乐作品时,要加大民族音乐的成分,特别是少数民族音乐作品,要注意学生认知起点。学生有一定音乐基础,对一些经典的电视插曲、电影歌曲特别熟悉,还有那些经典老歌,也有比较大的传唱渗透和影响。教师要注意整合音乐鉴赏内容,为学生提供适合度更高的鉴赏机会。

在欣赏《哆来咪》这首歌曲时,教师专门为学生准备了《音乐之声》电影片段,引导学生观看,并对音乐情节进行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随音乐展开演绎活动,一部分学生歌唱,一部分学生表演,还有一部分学生伴奏,参与表演的学生都自制头饰,课堂学习气氛被成功点燃。为丰富学生感知信息,教师引入歌曲《孤独的牧羊人》,让学生欣赏,体会音乐形象个性特征。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课堂演绎活动,将音乐欣赏上升到体验感知维度,学生在多重音乐表演中获得的音乐感知是深刻的、多元的。音乐欣赏不需要解读专业内涵,只要能从音乐中获得感染力量,产生心动,就是典型的音乐欣赏。教师选择其他音乐作品作为欣赏补充,往往能够弥补单个音乐作品的不足,形成重要音乐感染力量。

二、优化音乐鉴赏方法,提升鉴赏针对性

音乐鉴赏具有多元性和个性化特征,教师要利用多种教法,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要对引导方法进行优化处理,以贴近学生学习思维。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展开音乐欣赏,接受音乐的教育与洗礼,可以形成重要的课堂教学进取点。为提升音乐鉴赏品质,教师不妨多创设教学情境,利用音乐媒介展开教学激发,发挥教学情节深度渗透,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知音乐作品的深刻内涵。

在欣赏歌曲《拉萨谣》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音频,让学生逐渐掌握歌曲旋律,了解歌曲基本内涵,然后组织学生展开学习讨论,对歌曲内容进行分析解读。在具体操作时,教师组织学生在歌曲伴奏下学跳藏族舞,感受西藏牧民生活的豪放和快乐。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很高,并快速掌握藏族舞蹈基本特点。学生在歌曲伴奏下展开自主舞蹈练习,课堂學习气氛热情。为让学生建立相关学习认知,教师发动学生针对歌曲特点设计音乐活动。有学生设计歌伴舞,有学生建议小合唱,也有学生设计音乐剧。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音乐表现形式,说明学生对歌曲内涵有了一定的挖掘和体验。音乐欣赏形式众多,让学生展开音乐活动设计,这无疑是欣赏教学的创新尝试,值得我们大力推演。

三、创设音乐鉴赏活动,塑造鉴赏独特性

音乐欣赏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活动,为提升学生鉴赏效度,教师要创设多种音乐鉴赏实践活动,以丰富学生音乐鉴赏视觉感知。写音乐笔记、讲音乐故事、演绎音乐情节,都可以成为音乐鉴赏实践活动。教师在具体组织中,要注意调整教学策略,让学生主动写、主动说、主动唱,以提高音乐鉴赏有效性。

音乐鉴赏课堂笔记篇6

艺术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精神文明产物,自古以来都对社会模式改革以及居民生活起到方方面面的影响。从西方来看,最初的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开始,音乐便与数理、天演论等相提并论,柏拉图、毕达哥拉斯等哲学家更将音乐的社会职能作用提升到一定高度。从我国古代文化更迭发展而言,早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便将音乐用于规范社会伦理道德方面的建设。以上史实证明了音乐艺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所处的重要位置。时至今日,各大高校基本上都开设了音乐鉴赏课程,开设之目的也是为了使大学生个人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提升对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以及培养年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是,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习该课程的学生普遍缺乏创新能力和基本的音乐知识。究其根源,无怪乎学生在高中求学期间多以书本知识为主,对于许多民族乐器的音色、形制以及发声原理等基础知识缺乏了解。民族音乐欣赏归类于音乐欣赏类课程,主要授课模式是对音乐作品聆听后再进行解析,这对于乐理、视唱练耳等专业基础课程的依赖性可见一斑。而问题恰恰出自于很多学生对基础性专业课程的知识掌握不牢,从而导致了对音高、旋法、和声等基本音乐要素的辨识度产生误区,最终造成学生对该课程兴趣降低。因此,在授课对象普遍对于抽象的音乐无法展开具象化讨论的时候,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辅导学生基本音乐常识,并拓宽其聆听作品范围,加强对本专业作品的熟悉程度。

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应掌握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对民族音乐演唱专业的学生,要培养他们对于传统叙事歌曲作品、说唱音乐作品和戏曲作品选段的熟悉程度。在具有一定演唱演奏技巧基础之后,更多的是对某一时期作品风格和作曲家个人风格的把握;比如在欣赏姜夔的自度曲创作时,可以将《扬州慢》、《杏花天影》、《凄凉犯》这三首自度曲进行横向比较;除了每首作品独我的思想内涵之外,不难得出其作者喜爱使用七声音乐、突出四、七度音、升高商、徵音的共性特征。而后还可以小见大,从作品中得出整个宋元词体歌曲的长短句结合的写作风格。笔者认为,只有对具体个例进行比较分析,才能对整体时期的音乐风格进行综述。而在具体教学进度计划的制定中,一方面要按照学生的学龄进行设置,另一方面更要契合青年人的心理特点以及个人爱好来进行综合考量。而对于鉴赏类课程,时下流行的“微课”授课方法也可以运用于其中;可以更多的整合学生的碎片化时间,提升学习效率,还可以将基本概念进行重复讲解,加深学生的记忆。应对于时下的网络化信息社会,教学手段方面趋向于多元化,这一点也引发了教学内容上的多元化融汇。

二、教学内容上的多元融汇

目前的传统授课体系已经不太符合现今信息化社会的需要,在多元文化融汇的当下需要学生对于主流文化以及亚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综合考量。不仅仅要求对于传统音乐进行了解,还要求对于西方器乐合奏进行涉猎;不仅仅要求对于传统作品进行演唱、演奏,还要求与考古、历史学进行交融以便对古谱进行考究。笔者认为,民族音乐鉴赏课程教学内容应从与专业内容、信息化教学以及与历史、社会等学科相互融合三方面进行重构:

1)民族音乐与专业理论性课程属于相辅相成的互补关系,乐理与视唱练耳为音乐听辨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国古代音乐史对于传统音乐发展脉络提供了理论基础,民族音乐学对于专项民族乐器种类研究提供了深度与广度的认知。西方音乐史也为我国民族音乐作品创作提供了参照。笔者认为,在进行民族音乐鉴赏课程教学的同时,应辅导学生对于作曲方面的和声、曲式等本体研究进行了解,只有将实例进行分析后才能更多的对音乐发展进程进行了解和把握。

2)信息化教学作为现今社会发展的流行趋势,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言,更多的压缩了上课的教学进度和提高教学效率。微博、微课的兴起,倡导学生在线下进行自我学习,极大的利用了每日的碎片化时间来进行自我充电。从学生日常生活入手,使知识走出课堂,进入高校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音乐鉴赏课堂笔记篇7

关键词:高校;音乐;博雅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5-0232-02

在高等院校,音乐类课程是高校实施美育、加强修养、拓宽大学生知识面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之一。笔者在音乐教学实践中,认为高校音乐教育博雅教学模式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式。对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高校音乐教育选择博雅教学模式的科学性

(一)博雅教学模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音乐美的范畴是和人的精神品格与情感性质的表现密切相关的,高校音乐教育能够将高校学生的审美情感内化为道德情感,作用于人的道德行动,提高高校学生的道德修养,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如在学校庆祝澳门回归十周年之际,笔者组织学生观看实况电视转播并欣赏《七子之歌》,充分表达了学生对澳门回归祖国的期盼和高兴之情,“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掠去的是我的肉体,我依然……”在这首歌的演唱过程中,学生们感到身上肩负的民族责任感更重了,当伴着“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的歌声,高校学生受到的教育和感触是不言而喻的。在这情感的体验中,暗含着理性的认识,即“动之以情,理在情中”。这情与理的结合.体现了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又如,在音乐教育课上,按照博雅教学模式,组织学生欣赏《黄河大合唱》时,第三乐章《黄河颂》表现出的速度适中,气势磅礴,音调高昂向上,会使学生们感到那奔腾向前、气势如宏的黄河仿佛就在眼前流淌,从面唤醒学生对文明祖国的自豪感和向往。

(二)博雅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判断善恶、美丑、是非的能力

在博雅教学模式中,可以以美妙的音乐作用于高校学生的情感,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高校学生接受某种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渗透,乃至灵魂的陶醉,从而使学生的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达到崇高的思想境界。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一首广为流传的中国优秀的音乐作品。笔者在博雅模式的音乐欣赏课上,当学生欣赏到“长亭惜别”、“楼台会”两段时,被大提琴与小提琴对人的旋律所倾倒,被主人公真挚的情感所感动。旋律清新、活跃,使学生深切体会到一种同窗之间的纯真情谊。这种主题与反抗主题交替出现、相互冲突,闪现出逼婚、抗婚的场面,使学生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了封建家长制对人性的迫害。“化蝶”则充满了浪漫与幻想,“一双彩蝶,翩翩起舞,飞向远天……”,那种意境,让学生们忘记了是在鉴赏,使学生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育效果更加充分明显。

(三)博雅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博雅教学模式能够开拓思维,激发幻想,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高校学生的审美直觉和想像,而培养创新精神正是博雅教学模式的重要内容和目标。1957年前苏联人造卫星在美国之前发射上天,美国人受到了很大的震动,成立了专门的组织,研究为何美国的科学技术会落在前苏联的后面。经过精心的研究,他们注意到前苏联许多知名的航天科学家都在音乐或美术方面颇有造诣,这充分说明了艺术修养上的培养对人的创造力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同样,我们在博雅教学模式中对学生的音乐欣赏进行培养,更能有助于高校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使创造力更加突出,更有利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总起来说,高校音乐博雅教学模式更能充分体现美育的特征。高校音乐教学中的音乐博雅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使学生陶冶情操、树立远大理想,产生热爱生活的激情,对今后更好的工作和生活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当前高校音乐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音乐课的教与学相脱节

教学内容过于程式化、专业化,与高校院校学生的基本状况不相符合。绝大多数高校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不能很快地与实践相结合,事实上出现了拔苗助长和所学非所用的现象,使广大学生感到学习音乐课固然很必要,但是由于教学不能采取博雅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上可望不可即,学过就忘,学习起来也没有兴趣,效果不佳。

(二)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得到充分体现

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的机会很少,主导作用受到限制,使学生的艺术实践的积极性也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音乐课教学模式的探讨与研究是摆在每个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每一位高校音乐课教师都应有一种紧迫感和责任感,积极探索研究音乐课教学问题,更好地培养、提高和发挥学生良好的艺术鉴赏能力,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创造性,使学生具备更全面的文化素养。

三、高校音乐公共教育博雅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实施博雅教学模式要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例如,在一次高校音乐课上,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采取了这样一种博雅模式,为了让学生欣赏音乐中的“鼓”,首先为课题“鼓”起个名字叫《鼓的故事》。然后告诉大家用“鼓声”可以表达多种情感,这就是音乐的魅力。通过让学生打鼓,学生总结了12种情感:1.兴高采烈2.极度嫉妒3.伤心欲绝4.忧心忡忡5.左右为难6.怒发冲冠7.目瞪口呆8.得意洋洋9.走投无路10.肝肠寸断11.欢欣鼓舞12.死气沉沉。这一方法提出使参与的同学大展身手,发挥表演才能,兴趣倍增。一堂热热闹闹、音乐教育课就这样开始了……

音乐鉴赏课是高校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要上好高校音乐教育的音乐鉴赏课,尤为重要的是要注意激发出高校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为导引,让大学生加入课堂讨论中去,从而形成互动、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其次我们要注意有意识地构建起学生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去引导大学生注意拓宽学习音乐知识的途径,着力培养大学生的音乐创新实践能力;教学计划的制订也要征求大学生的意见,让学生更自觉与主动的去选择一些感兴趣的音乐作品,纳入到教学计划中来,从而确立大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主导地位。

(二)实施博雅教学模式要加强音乐与其它学科知识的交叉

音乐是人类发展历史上宝贵的文化财富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之为民族智慧的发源地。作为音乐艺术来说,它是一门很重要的听觉艺术。从这里可以看出,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在音乐课堂上让大学生接受音乐知识,这仍然是高校学生接触、了解音乐的最为有效的课堂阵地。我们要让学生不断地认识音乐、理解音乐,利用博雅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音乐作品内涵丰富,音乐作品不仅蕴含着文化知识、有着深刻的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的内容。音乐有着很深的内蕴,与历史、宗教甚至工艺学科也有着内在的关联。细细研究音乐作品,我们就会发现任何音乐作品的背后,无不留存着作曲家那个时代的烙印。我们在音乐鉴赏中对音乐作品进行鉴赏,就会发现作品包涵的文学意义,还有时代哲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从多方位、多角度让大学生来认识音乐,在拓宽高校大学生音乐视野的同时,也会对所处时代的政治、历史、文化、宗教、风俗民情有更加深厚的把握。在实施博雅教学模式下积极对音乐进行鉴赏,不断拓宽学生视野,这比在音乐课堂上进行一味的知识灌输让学生接受起来要好得多,对于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好处。因此,运用博雅教学模式,把各种各样的学科内容综合起来,立足于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才会真正更深刻地把握一部音乐作品。

在高校博雅教学模式中,我们要注意加强对学生的交叉学科的学习,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把握音乐艺术的内涵。为此,我们应将高校音乐教学的范围由音乐发展戏剧、历史等多个学科,进行学科交融。在高校音乐教学中,进行博雅模式的教学,不能满足于一般的教学效果,要加强音乐教学的设计,把更多更广泛的资源纳入到音乐教学的范围与计划,这更有利于大学生在情感上接受传授的知识。同时,这也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音乐老师要有整合知识的素质与能力,否则知识整合不到位,那么高校的音乐课变成了各种艺术形式的大杂烩,就难以为学生所接受。作为高校的音乐教师教学目的一定要明确,在实施博雅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中,借鉴和利用其他学科知识与形式,目的是让大学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更好地拓宽学生的视野。

笔者在教学中,就把音乐知识的学习与摄影知识结合起来,在音乐教学中寻找影视镜头的感党,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笔者为让学生欣赏德国作曲家理查德?施特劳斯所作的交响诗《阿尔卑斯山交响曲?雷雨》,运用色彩绚丽的配器、富有生气的形象,强而有力的铜管音响、木管弦乐半音阶快速的演奏,使风、雨、雷、电的模拟声达到逼真的程度,形象地描绘了一幅风雨大作、雷电交加的险恶情景。《雷雨》一开始的宁静主题像一幅蔚蓝色的天空中徐徐飘过朵朵白云的摄影作品;双簧管机械地吹着的固定音型,像一个山间泉水滴嗒作响的电影特写镜头,这就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共鸣。

(三)实施博雅教学模式要选择适合的音乐作品

在笔者的调查中,很多音乐教育在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都比较随意,大多是根据教师自身条件,能讲到什么部分就讲到什么部分。课堂中对音乐作品的讲解也根据音乐教师自己的经验来决定。此外,由于高校音乐教育对课时都有所限制,音乐鉴赏课的教学内容也被迫要求必须在一定的时期内达到最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有志于实施教学改革的音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经典音乐作品,既要让学生们容易接受,又能包涵很多相关知识。对高校的大学生来说,博雅教学模式首先是要以兴趣为先的,要符合自己的需要,通过学习音乐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开阔自己的视野,才能保持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高校音乐教育博雅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高校音乐教学中,我们要积极探索,加强思考,不断拓宽博雅教学模式的途径,在音乐教学中收到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马达.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实施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构想[J].教育研究,2006.

[2]马清.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发展的思考[J].人民音乐,2009.

[3]张曲波.对当代大学生的音乐社会调查与分析[J].人民音乐,2007.

音乐鉴赏课堂笔记篇8

关键词:有效教学;教学实验;报告分析

中图分类号:G65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3)11-0240-02

一、舞蹈专业钢琴集体课有效教学的教学模式概述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1915――)认为,“教学是通过引导学习者对问题或知识体系循序渐进的学习来提高学习者正在学习中的理解、转换和迁移能力。”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舞蹈专业学生的钢琴集体课的有效教学模式就是以舞蹈专业学生为主体,教师通过综合性的知识理论、钢琴音乐与相关的舞蹈鉴赏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力图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更好地了解钢琴的基本技巧。

二、有效教学的优势

1.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钢琴集体课在大部分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学院舞蹈专业并不是主修课程,因此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学目标也不清晰。有效教学正好符合我国艺术课程的目标。

2.扩大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传统的钢琴课只注重专业技术的练习,钢琴集体课程自1993年从国外引入并逐渐在各大高校开展以来,一直很注重知识结构的综合,但是多数都局限于如乐理、视唱练耳等基本理论知识。

3.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迁移能力

美国学习理论家加涅认为:提高学生的认知策略能力,最重要的问题是提高他们认识和掌握学习迁移的能力。所以,在钢琴集体课中要充分利用其优势来有力地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4.加强个人体验,完善音乐素质

学生通过欣赏后所获得的个人体验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感知音乐的过程,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要素感知的过程。

三、课堂实例

笔者所倡导的舞蹈专业学生的钢琴集体课是一门集钢琴基本弹奏技巧+基本乐理知识+与之相关的舞蹈鉴赏的综合教学形式,与常规的钢琴集体课要求有一些区别。在教材方面,笔者沿用李和平等编著的《钢琴》教材,并以某周的课例和教案来具体讨论这堂课的特点和授课方法。

课题:跳音的学习时间:2课时

教学的目的任务:

(1)通过学习跳音的弹奏,掌握这类基本技巧;

(2)以教材中的《乒乓歌》为例进行练习,并讲述移调的概念;

(3)欣赏波尔卡舞蹈,进一步体会跳音的弹奏方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

1.学习弹奏跳音

教学过程:以提问的方式提出跳音的标记、概念,如何弹奏、声音效果等。

跳音的标记:音符的符头上方或下方加小圆点(・)或小尖角(),表示音符要短促地弹奏,音符与音符之间要断开,跳音奏法也属断奏奏法。

弹奏要点:手臂、手腕方式,手指保持坚挺而主动,指尖触键面积要小,手指下键动作敏捷,弹到键底后,立即放松,靠键盘反弹的力量回到键面。

跳音要领在于动作要敏捷,有爆发力,手指快速下键后力量集中于指尖,一经触键即迅速离开琴键。

跳音的声音效果:明亮、集中、富有弹性。

2.进行跳音练习

教学过程:以教材第一册第八页的《乒乓歌》为例,先用FakeBook(不完全谱)的形式进行练习,C大调。(插入谱例)

3.欣赏捷克的波尔卡舞蹈

教学过程:通过多媒体视频的形式,欣赏捷克的波尔卡舞蹈,注意观察舞蹈演员舞步中跳步的动作,将脚尖的跳跃方式与指尖的跳跃方式相通,进一步体会跳音的正确姿势和弹奏。

4.移调概念及学习

教学过程:将弹奏的《乒乓歌》前面C大调部分通过练习后,有一定熟练基础。再复习乐理中移调的概念,尝试用首调唱法,将C大调移至F大调,并用FakeBook进行练习。(插入谱例)

教学重点:跳音的弹奏

教学难点:跳音的弹奏、移调

作业:在课堂上剩余时间内完成《乒乓歌》的全谱弹奏,掌握跳音的弹奏技巧。

四、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分析及解决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音乐水平普遍较低,几乎都是零基础,且课程时间短,仅为一学期,要快速掌握钢琴弹奏的基本技巧,通过欣赏推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将学习迁移能力最大程度的运用是非常必要的。鉴于学生跳音的弹奏技巧方面比较欠缺,笔者在课程中选用欣赏捷克的波尔卡舞蹈,该舞蹈最大的特点是有大量跳步的运用,而脚尖跳步动作的整个过程与手指尖跳音动作的过程非常相似。学生在欣赏波尔卡舞蹈的过程中,体会跳步的细微动作要领,同时将这些要素迁移至手指尖的跳跃动作的练习,既使课堂生动、有趣,学生练习效果又非常高效、明显。

在教材练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练习曲目中不仅包含单纯的钢琴基本技巧弹奏,往往还富有乐理常识。舞蹈专业学生的乐理通常也只有一学期的课程,能掌握的知识量非常有限,需要在钢琴曲目的学习和练习中不断补充和强化。鉴于弹奏的练习曲《乒乓歌》中有移调知识,需要对学生的移调知识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和强化。对于舞蹈专业的学生掌握C大调移调至F大调的弹奏,最好的办法就是首调唱法。首先,将C大调的音乐旋律通过演唱、边弹边唱的形式进行旋律的记忆,然后移至F大调时,将前面记忆的C大调旋律演唱出来,并在琴键上摸索弹奏,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大部分学生可以完整弹奏。

五、结论

通过实践证明,有效教学模式非常适合舞蹈专业学生的钢琴集体课教学。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加深我们对本课程的理解:1.音乐与舞蹈等艺术形式是相通的,科学地融合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2.钢琴的学习可以加强学生音乐素质和音乐感的培养;3.对舞蹈专业学生实行钢琴集体课教学是音乐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当然,在本课题的研究中,还存在一些局限性,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郑茂平.音乐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教育学基础[m].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编.北京:教育科学

出版社,2003.

[3]尹红.音乐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malgorzataKopacz.personalityandmusicpreferences:the

influenceofpersonalitytraitsonpreferencesRegarding

musicalelements[J].Journalofmusictherapy,Silver

Spring:Fall2005.Vol.42,iss.3.

[5]KellyDSchwartz,GregorytFouts.music

preferences,personalityStyle,andDevelopmentalissuesof

adolescents[J].JournalofYouthandadolescence,new

York:Jun2003.Vol.32,iss.3.

[6]王建元.流行钢琴基础教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

社,2009.

[7]欧建平.外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8.

[8]赵兰.旋转舞台上翱翔――舞蹈艺术解读[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

音乐鉴赏课堂笔记篇9

关键词:古诗文情景时机范读方式

知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作者是文天祥,却不知道它出自哪一首诗;知道《天问》的作者是屈原,却不能背诵出其中的任意一两句……在本校近期举办的“第十届读书节暨古诗文朗诵比赛”活动中,此类现象比比皆是。现在中学生学习古诗文存在“速食化”倾向,应引起我们广大师生警惕。

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开展古诗文教学才能挣脱功利化的枷锁,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更有实效,下面笔者依据新课标谈谈古诗文的“朗读”艺术。

一、善于营造情境

现代中学生距离古诗文年代久远,不容易理解,因此要反复朗读,带着美好的感情投入朗读,尽情发挥想象,在自己的脑海中建构出形象生动的画面。但仅仅依靠文字、声音的媒介,仅仅依靠想象而入情入

境,往往比较单调和空泛。因此,可采用背景音乐、图像再现、视频剪辑等手段来营造一个富有情感共鸣性的空间,这样朗读者可以更充分地亲近文本。营造朗读情境,要做到境与情的和谐,才能激发学生准确理解、体会文本的情感。如在上《桃花源记》时,配一曲古筝乐,带着郊游时欣赏美景的享受心情,贴近桃花源人惊讶叹惋的脉搏,动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听了有置身其中的美妙感觉。

二、善于把握时机

阅读鉴赏课往往是朗读、讲解、赏析、讨论、问答等多种活动方式交错运用的,什么时候采用朗读的方式,采用哪一种朗读方法才能取得好效果?这是值得斟酌的。为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了解其对文本的熟悉程度,可在讲析前指名学生朗读;为激发学生阅读鉴赏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在讲解中穿插播放专家朗读;为巩固对文本的识记,可在讲解后组织反复齐声朗读……朗读时机的选择,概言之,主要有讲解前的朗读,讲解中的朗读,讲解后的朗读三种。讲前朗读,是为进入文本预热,要求将字句读通,音节读准;讲中朗读,是为深度阅读加温,要求读出情感滋味;讲后朗读,是为积淀内化铺垫,要求读熟,烂熟于胸。

三、善于运用范读

范读是古诗文阅读鉴赏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专家范读、教师范读、学生范读是阅读鉴赏课堂教学中的常见方式。范读具有很强的榜样效应。专家范读,主要是借助音频、视频媒介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世界,在语音的标准性、朗诵技巧的专业性等方面,无疑具备普通教师和学生较难企及的规范,是可供教师与学生临摹、借鉴和研讨、探究的标本。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专家范读,有助于营造艺术美的氛围。教师范读,是教师本人在课堂上的示范朗读,可能在语音的标准性、朗读技巧的专业性上会逊色于专家朗读,但由于真实的在场性,只要教师能以饱满的感情和专注的态度朗读,沉浸到文本中去,一样可以激发起学生热爱古诗文的兴趣。

四、善于变换方式

在阅读鉴赏的课堂教学中,如果采用单一的朗读方式,学生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因此朗读方式要丰富多样,不拘一格。教师要善于灵活变换多种朗读方式。选择与变换朗读方式,应该考虑到古诗文的体裁、题材、风格、意境、语言等方面的具体特点,采用领读、接龙读、分组读、配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读等。比方说长篇叙事诗,带有多个人物角色且多有人物对话描写的,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以促进学生对人物性格形象的感知与理解;而近体诗,如绝句、律诗等,可采用个别读或齐读的方式,更有利于体悟作品的情感。

学习古诗文,只有以多读、熟读为基础,才能形成和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学语言,关键是练,教学古诗文要朗读也是练,而且是重要的练的观念。不仅教师的讲要以学生的朗读为基础,学生的练也要以朗读为基础。因此一定要把朗读作为基本的教学环节与词意、句意、文意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恰当地安排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它在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和课后复习中,特别是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要改变那种讲完课文后才要求朗读的做法。教学古诗文,必须让学生多读多背诵。每篇古诗文都要反复朗读,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达到熟读成诵。这样长期坚持,养成习惯,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就自然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3]王尚文.语感论.2000年.

音乐鉴赏课堂笔记篇1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9年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曾提出《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其中所谓“关心”是指关心人类、关心社会、关心他人。高校人才培养强调培养“人”,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与内涵。

1.音乐欣赏课程有助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而优秀的音乐作品往往体现着作者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与思考,饱含丰富的思想情感,或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对老师的尊重,对父母的感激,亦或是对朋友的珍惜等等,这些作品能够带来思想上的鼓舞以及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电影《上甘岭》中《我的祖国》,独唱部分抒情委婉,一唱三叹,合唱部分气势磅礴,增强独唱部分情绪。聆听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感受到历史背景下人民对祖国的深情歌颂,对家乡的美好回忆,以及保卫祖国的果敢决心。通过不同题材的作品欣赏,提高学生审美情趣,进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2.音乐欣赏课程有助丰富大学生人文知识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与文学、历史、戏剧、舞蹈、绘画等领域有着密切联系。在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引导学生欣赏分辨不同文化传统下产生的世界音乐,认识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与不同文化形态下所产生的音乐,感受东西方音乐在文化上的差异,培养学生用“平等”与“差异”的人类学视角去看待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如琵琶曲《十面埋伏》的楚汉之争,古琴曲《广陵散》是据《战国策》及《史记》中记载的聂政刺杀韩相,这些作品都蕴含了大量的文学、历史知识。

3.音乐欣赏课程有助拓宽学生思维上文中提到,通过欣赏不同民族的世界音乐,有助于培养学生建立起全新的文化研究视野,从多元文化视角多维的去看待世界。聆听音乐的过程是人们在头脑中对音乐形象的在塑造过程。每个人的先天遗传情况不同,思维能力也具有一定的差异,大脑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后天学习与训练。音乐欣赏在提高对音乐的感知能力的同时,也有益于人们对于运动控制、记忆能力和思维的发展,使大脑功能得到更广泛地开发和利用。二胡曲《赛马》中具有许多对现实世界的音响模仿,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音型的听觉联想,进而展开创造思维。李岚清同志说:“音乐的美育功能还不是一般地提高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等,它对人的智力开发,特别是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创意动力,锻炼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帮助,音乐对社会的文明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能不能想个办法对他们进行这方面普及的教育,给他们补上一课……使得这批跨世纪的青年知识分子能够有这方面必要的修养……”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人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提高人的思想意境和高尚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音乐欣赏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1.量化教学方法评价指标体系关于教学方法的评价指标,应该在教学改革与建设中作为重点。教师能否融汇本学科前沿知识、能否将跨学科知识贯通与课堂,实现教学多样化、个性化等方面的评价指标较少。因此,增加教学方法评价标准的确定性、可操作性,能使教学评价体系制度化、标准化发展的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各层次评价体系的构建。

2.完善音乐教育的考核、评价系统构建完善的音乐教育考核评价系统,从课程教学工作量、学生课外艺术活动及参与社会艺术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学习成果、学术研究水平等方面设立相应指标,更为符合音乐教育的本质特点,能够进一步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活跃丰富教学气氛。

3.多元化教育与教学评价音乐教育具有其本身所特有的区别于其它人文学科的特殊性,在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基础上,更为侧重于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而在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下的高校音乐教育,应建立与21世纪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育与教学评价机制,侧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的考察,可采用课堂问答、讨论,学习调查问卷、单元作业、课程论文、笔试及相应的实地调查等形式完成,并进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将教学重点更多的关注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上,以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做出整体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