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算审计的依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03:12

结算审计的依据篇1

问:该工程价款的结算是否必须以审计部门的审计结论为准?

发包人因建设物流中心工程向社会公开招标,其中钢结构工程部分由发达建设集团施工承包中标。双方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合同约定工程造价暂定1000万元,实行可调价;工程决算编制套用工程所在地2003定额;材料价格按信息价调整。

合同签订后,承包人按照设计图纸和国家规范施工并完工,2009年经竣工验收为质量优秀工程。其后承包人向发包人报送结算书,结算价为2800万元。

因发包人未及时进行结算,承包人诉至法院,要求发包人支付下欠工程款1800万元。发包人则认为该工程系政府投资的工程,需经审计部门审计,必须以审计结论作为工程款结算依据;承包人的结算书等资料发包人已经提供给审计部门,但目前尚未进行财政评审,故无法进行结算。请问:该工程价款的结算是否必须以审计部门的审计结论为准?

律师

观点

1.该工程是否属于政府投资项目?

发包人是当地政府出资设立的全资公司,项目建设资金被纳入当地财政预算管理。根据当地省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规定,发包人由当地政府注入资本金成立,所建工程亦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且项目建设资金也被纳入当地财政预算管理,符合有关政府投资项目规定的条件,该项目应属于政府投资项目。

2.政府投资项目是否必须以审计结论作为结算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由此可见,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决算应接受审计监督。但是,法律并未明确规定,所有政府投资项目工程都必须以审计结论作为工程价款结算依据。

3.是否以审计结论作为结算依据,应当根据合同约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在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中如何认定财政评审中心出具的审核结论问题的答复》规定,财政部门对财政投资的评定审核是国家对建设单位基本建设资金的监督管理,不影响建设单位与承建单位的合同效力及履行。但是,建设合同中明确约定以财政投资的审核结论作为结算依据的,审核结论应当作为结算的依据。

虽然政府投资项目需要接受审计监督,但其仅为一种行政监督管理行为。政府投资的项目工程,价款结算是否要以财政评审结论为结算依据,法律上并无统一规定,而应以双方签订的合同中有无明确约定予以确定;合同中明确约定以审计结论作为结算依据的,则以审计结论作为工程价款结算依据;合同中未明确约定以审计结论作为结算依据的,则不以审计结论结算工程价款,承发包双方按照合同约定的工程价款结算原则与方法进行结算。

结算审计的依据篇2

【关键词】工程竣工;造价人员;结算;审查

1、引言

工程造价是指进行某项工程建设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工程造价是一个广义概念,在不同的场合,工程造价含义不同。由于研究对象不同,单位工程造价以及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等。要合理对工程造价进行确定,工程结算审核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主要对工程竣工结算审核工作的造价控制,这属于事后控制,即在工程竣工后,造价人员对承包方提出的工程竣工结算书进行审查。

2、竣工结算的概念

工程竣工结算是施工企业按照合同规定的内容全部完成所承包的工程,经验收质量合格,并符合合同要求之后,向发包单位进行的最终工程款结算。竣工结算书是一种动态的计算,是按照工程实际发生的量与额来计算的。经造价人员审查的工程竣工结算是核定建设工程造价的依据,也是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后编制竣工决算和核定新增固定资产价值的依据。

由造价人员进行的竣工结算审核是工程造价控制的最后一个环节,其审核结果确定了工程的最终结果,这是施工单位款项结算的重要法律依据,是竣工决算的重要依据,因此造价人员对竣工项目的结算审核在工程造价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3、造价人员的职能

造价人员的主要职能分为评价职能、调控职能、预测职能、控制职能。

(1)评价职能。工程造价是评价总投资和分项投资合理性和投资效益的主要依据之一。在评价土地价格、建筑安装产品和设备价格的合理性时,就必须利用工程造价资料,在评价建设项目偿贷能力、获利能力和宏观效益时,也可依据工程造价。工程造价也是评价建筑安装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成果的重要依据。

(2)调控职能。国家对建设规模、结构进行宏观调控是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可或缺的,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直接调控和管理也是必需的。这些都要用工程造价为经济杠杆,对工程建设中的物资消耗水平、建设规模、投资方向等进行调控和管理。

(3)预测职能。无论投资者或是建筑商都要对拟建工程进行预先测算。投资者预先测算工程造价不仅可以作为项目决策依据,同时也是筹集资金、控制造价的依据。承包商对工程造价的预算,既为投标决策提供依据,也为投标报价和成本管理提供依据。

(4)控制职能。工程造价的控制职能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它对投资的控制,即在投资的各个阶段,根据对造价的多次性预算和评估,对造价进行全过程多层次的控制;另一方面,是对以承包商为代表的商品和劳务供应企业的成本控制。

4、竣工结算的步骤

工程竣工结算是指工程竣工后,造价人员实施的一种工程结算报告前的审计,是基本建设工程项目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程决算的重要前提,作为造价人员,必须要为工程结算提供真实,准确的工程项目竣工结算资料。工程竣工结算审计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审计材料必须齐全

工程竣工结算材料主要包括:(1)合同;(2)施工单位投标书及其附件;(3)招标文件及工程量清单;(4)竣工图纸;(5)施工期间形成的设计变更、签证及会议纪要等补充文件;(6)开、竣工报告;这些工程材料必须齐全,缺少其中的一样,会对工程竣工审计带来很多麻烦。

2、工程量审计

在工程竣工结算中,工程量计算工作量占所有工作了的70%以上,所以工程量计算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所以为了及时准确地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注意一下几点内容:(1)对工程的现在进行察看,根据竣工图对整个工程的大致情况进行了解,再对工程所用的材料和做法进行了解,对实际工程现场进行一一的比对,然后找出竣工图与现场不符的地方。(2)对工程量进行计算,在计算之前先要对图纸的情况进行审核,对不对的地方进行修改,这样就可以避免由于图纸的变化进行大量的重复劳动,对于投标人提供的工程量清单中的工程量是否需要进行计算必须看清要求。

3、定额子目的套用的审计

定额子目套用审计的原则是:(1)对于合同中已经有的变更项目的工作量清单价格,就按照合同中已有的变更项目的价格;(2)如果合同中只有相似的变更工程的工作清单,可以对相似的变更工程进行参考;(3)假如合同没有适用的或者相似的变更工程的价格清单,是新的工程量清单,必须由承包人提出工程量的综合单价,由工程师对价格进行确认。

5、造价人员在竣工结算中的重要性

施工阶段是一个漫长的阶段,它是指由规划变为现实的阶段,也是又图纸变成实际项目的过程。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它涉及的关系非常复杂(比如:经济或者法律关系),而且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能是自然因素也可能是其他客观因素,整个项目的实际情况会比之前预计的情况复杂很多,会发生很多变化,比如工程变更、材料价格改变、天气因素、人为因素以及一些不可抗力的原因,这些原因都会造成工程的造价不可能完全与合同价、结算价或者竣工结算价一致。也正是因为如此众多的因素影响着工程的最终价格,竣工工程结算的审核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造价人员对竣工结算进行审核时,必须是以施工合同为主要依据,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预算定额、取费标准等对施工过程中甲乙双方发生的交易进行审查和核算,确定出符合工程施工实际的竣工造价,完成工程建设活动中工程造价最后环节的控制。

造价人员进行竣工结算审核时的主要工作内容有:核对批复文件和合同条款、落实工程设计变更签证、检查隐蔽验收记录、核实单价、审查各种签证的时效性、核实工程量。造价人员对竣工结算进行审核的重要性还在于竣工结算审核的结果是施工单位向发包人提供的有效结算依据,是具有法律效应的,结算完成后,甲乙双方的法律效力和经济关系也告结束:经审查核定的工程竣工结算是核定建设工程造价的依据,也是建设项目验收后编制竣工决算和核定新增固定资产价值的依据。因此,建设单位、监理公司及审计部门等都十分关注竣工结算的审核把关。

6、结束语

竣工结算审核主要以造价工程师为主。造价人员在对竣工结算进行审核时,可以有效的避免资金浪费、对项目造价进行有效的控制,还能帮助建设单位管理人员对整个工程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并且能对最终造价进行确定,它是建设项目工程造价控制的最后一关。

参考文献

[1]钱溢.《浅谈造价人员在竣工结算工作中的作用》.上海煤气,2012年01月

[2]杨军.《浅析工程造价人员的发展方向》.山西建筑,2003年08月

[3]马淑梅.《如何把握工程结算工作的关键环节》.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年11月

结算审计的依据篇3

关键词:工程;结算审核;项目审计

工程建设项目尤其是政府性财政投资项目都要进行工程结算审核及审计,工程结算审核是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和确定的重要环节,也是工程造价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是对工程概、预算在执行中是否超支,有无隐匿资金、截留基建收和投资包干结余,以及有无以投资包干结余的名义私分基建投资的违纪行为等。

1工程造价审核的重点

在确定工程造价时,坚持以现行的计价规范为依据,按照施工合同和招投标文件的规定,根据竣工图、结合现场签证和设计变更等进行审核。

(1)搜集、整理好结算所需资料。结算审核是审计机构以发包方提交的工程竣工资料为依据,对承包方编制的工程结算的真实性及合法性进行全面的审查,所以工程竣工资料的真实、完整、合法性直接关系到审核工程价款的正确与否。

(2)工程量的审核。工程量是一切费用计算的基础,工程量的真实性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很大,因此工程造价审核的重点首先放在工程量的审核上。实施审核时,应在熟练掌握工程量计算规则的基础上熟悉施工图纸,全面了解工程变更签证。审核工程量时应审查有无多计或者重复计算,计算单位是否一致,是否按工程量计算规则计算等。

(3)现场签证的审核。现场签证往往是承发包双方争议最多也是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对于现场签证的审核应遵循三个原则:首先是客观性原则,不仅要审查有无承发包双方的签字与意见,而且要审查签字、意见的真实性;其次是整体性原则,应把签证事项放入整个工程的大环境中加以考虑,避免工程量的重复计算;第三是全面性原则,不仅要审查签证事项发生的真实性,而且要审查签证事项发生数量的真实性。

(4)材料的审核。对材料进行审核时主要审查有无价格不实,主要材料和特殊材料的定额用量是否按图纸和定额标准计算,是否提高材料损耗率等

(5)定额套用的审核。定额的选用是否正确、合理。套用定额分为直接套用与换算套用。对直接套用的审核,审查套用定额有无多套定额的问题;对换算套用要审查是否按规定进行换算及换算方法是否合理、正确。最后审查是否存在忽略定额综合解释,不根据说明换算系数等情况。

(6)措施项目、其他项目费的审核。该部分审核重点是现场安全文明施工措施是否经相关部门现场考评及文明工地评定,对大型机械设备进出场及安拆费要有现场签证,垂直运输机械费要考虑机械使用时间是否在施工合同规定的时间等。

总之,工程结算审核是工程造价控制的最后一关,若不能严格把关的话将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这是一项细致具体的工作,计算时要认真、细致、不少算、不漏算。同时要尊重实际,不多算,不高估冒算。审核时,要服从道理,不固执己见,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自身信誉。在以上基础上保证“量”与“价”的准确真实,做好工程结算去虚存实,使每一个工程造价审核项目都成为审核精品,促使工程结算的良性循环。

2建设工程项目审计

建设工程项目审计是指由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依据在一定时期颁发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相关的技术经济标准和管理规范,运用现代管理审计思想、技术和方法对工程项目全过程的管理、技术经济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各项工作进行的监督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发表管理审计意见,共同规范管理、控制造价、降低成本、提高投资效益和管理水平的审计业务活动。工程审计侧重于项目资金来源及使用、项目建设程序、项目管理内部控制。

建设工程项目审计,指审计机构以发包方提交的工程竣工资料为依据,对承包方编制的工程结算的真实性及合法性进行全面的审查,是核实工程造价的重要手段,对办好工程竣工结算有现实意义。建设工程项目审计从立项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结决算全过程所涉及的管理和技术经济活动,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内容:

(1)立项审计:包括对投资决策程序、项目立项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估算、资金筹措的审计。

(2)招投标审计:包括建设工程项目涉及的勘察设计、方案设计、施工单位、供应商等的采购是否符合招投标法的规定,是否按法定程序完成采购。

(3)合同审计:包括建设项目过程中涉及的各类合同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并依法实施,合同履行过程是否出现违规行为等。

(4)过程管理审计:包括建设项目管理的质量、工期、费用的审计。

(5)竣工验收结决算的审计:对工程项目验收过程及工程造价的审计。

(6)建设项目财务审计:建设工程项目中的资金使用情况审计。

(7)建设项目投资效益审计:对建设项目投资资金使用的绩效审计。

总之,建设工程项目的涉及终极目标是帮助投资主体为实现其投资目标,对建

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决策和实施的全过程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价。

3工程结算审核与项目审计的区别

1、两者依据不同。竣工决算审计依据《审计法》和审计署颁布的《基本建设竣工决算审计工作要求》进行,其审计内容为:(1)竣工决算编制依据;(2)项目建设及概(预)算执行情况;(3)建设成本;(4)交付使用资产;(5)尾工工程;(6)结余资金;(7)基建收入;(8)投资包干结余;(9)投资效益评价。主要根据国家的审计法和相关规定,对建设项目竣工决算进行审计,主要审查预(概)算在执行中是否超支,超支原因,有无隐匿资金、隐瞒或截留基建收入和投资包干结余,以及以投资包干结余名义分基建投资之类的违纪行为等。工程结算审核,主要依据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预算定额、工程消耗标准、取费标准以及人工、材料、机械台班价格参数、设计图纸和工程实物量,以承包合同为基础,在竣工验收后结合施工变更、工程签证情况,作出符合施工实际的竣工造价审查结果,作为承发包双方结算的依据。

2、两者标的不同。审计以基建项目为标的,包括资金、基建计划、前期工程、征用土地、勘探设计、施工实施的一切财务收支。工程结算审核以单位工程为标的,只对单位工程造价的合理合规负责。

3、 两者从业人员不同。审计与工程造价审核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专业学科,审计以会计师、审计师为主;而工程造价审核以工程经济和工程技术人员为主。目前以造价工程师为主。

4、两者法律效力不同。审计机关和被审计单位是一种审计行政法律关系,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只对被审计单位产生法律效力,对其他单位不产生连带法律约束力。凡对建设单位投资项目进行的审计结果,对施工单位的造价结算不具有约束力。工程结算审核,以施工承包合同为基础,以承发包双方发生的实物交易为依据,按照国家或地方施工的有关消耗标准进行核算,对双方均有约束力,其工程结算审核结果可作为双方结算的法律依据。

结算审计的依据篇4

控制工程造价审核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工程造价,结算审核内容,有效方法,注意事项

abstract:theauthoraccordingtomanyyearsofworkexperiencetotheprojectcostsomeexistingproblems,thispaperputsforwardthecontroltheengineeringcostauditofeffectivemeasures.

Keywords:engineeringcost,theexaminingcontentandtheeffectivemethod,themattersneedingattention

中图分类号:tU7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建设工程竣工结算是指一个单位工程或单项工程完工后,经业主及工程质量监督部门验收合格后,由施工单位根据合同价格和实际发生的增加或减少费用的变化等情况进行编制,并经业主或其委托方签字确认的,以表达该工程最终造价为主要内容,作为结算工程价款依据的经济文件。竣工结算是一种动态的计算,是按照工程实际发生的量与额来计算的。经审查的工程竣工结算是核定建设工程造价的依据,也是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后编制竣工决算核定新增固定资产价值的依据。内容及有效方法,最后提出了在工程造价审核实际中应注意的一些事项。

一、工程造价结算失真的原因分析

工程造价结算审核中,常发现有工程预算造价多报而失真的现象产生。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1极少数的结算编制人员业务水平不过关,以致计算失真。工程结算编制人员应努力学习取得国家相关执业资格执证上岗。在平时工作中注重积累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减少失误保证准确性。

1.2建设单位在发包合同及现场签证中用词不严谨而导致结算与实际有出入。在施工过程中现场变更的项目很多,有的是工程项目变更,有的是工程数量变更,有的是施工工艺变更,建设单位及监理单位现场人员业务水平不过关冒然签字造成与实际有出入;施工单位顾虑结算卡得太紧而有意提高结算造价。现在实际工作中无论施工单位的结算是虚高还是与实际相符,审计单位都主观认为施工单位有意提高结算造价。所以施工单位在这种情况下有所顾虑有意提高结算造价。送审结算是建设单位委托中介机构审核的,中介机构的主观愿望是核减核增的额度来收取业务费,这自然形成施工单位加大水分多报的可能。

1.3现场签证方面。现场管理人员盲目签证,事后补签证,签证表述不清、准确度不够等现象。

1.4工程量计算方面。工程量的计算是依据竣工图、设计变更联系单和国家统一规定的计算规则来编制的,是结算编制的基础。工程量计算误差主要包括在定额中子目录再次计算、计算单位不一致而造成工程量的小数点错位和个人理解不同等。

1.5套用定额方面。对定额中的缺项套用子目或换算的理解有出入、忽略定额综合解释,补换算系数、高套定额。

1.6材料价格方面。主材的型号、材质在设计中不明确:除市《价格信息》规定的材料价格外,还有大部分采用的是市场价,这也影响了结算的造价。

1.7费用计算方面。不按合同要求套用定额,或合同用词不严而导致高套定额。如根据工程类别划分,三类工程高套用二类工程等。

二、控制工程造价结算审核的有效措施

2.1工程结算审核的重点内容

2.1.1审计结算编制依据的合法性、时效性和适用范围。

结算的编制依据主要有:国家、省、市有关单位的现行定额和文件及取费标准;施工图及设计说明;地质勘测报告及其它相关资料;建设施工合同、竣工图、招标文件、标底、工程量清单、设计变更、签证单等。

2.1.2审查结算文件的组成和具体项目。

检查工程量的计算是否符合计算规则、是否准确:检查分项工程的定额套价是否准确;检查定额缺项工程是否依据有关规定编制补充定额并报经上级建设工程造价管理部门认可;检查工程价格计价方式是否按“结算价=合同价+设计变更价+签证价”进行编制,其计价原则是否依据充分、资料明确、手续完善、价格合理;检查有关计价条款与招标文件是否违反“招标投标条例”;结算范围与合同承包是否一致;检查工程取费是否按施工合同约定及相关取费标准规定计取;检查工程工期质量如有特殊要求,其赶工措施费或优质奖励是否按合同约定计算(标底)或报审结算以及施工图设计、施工组织设计一致,与现场签订的工程量核定单一致;检查人工、材料、机械和设备的购买价格是否符合市场实际,手续是否完备合法。

2.2工程结算审核的有效方法

为实现工程预结算的快速审查,就要按照从粗到细、对比分析、查找误差、简化审查的原则,对编制的预结算采用对比,逐项筛选和利用统筹法原理迅速匡算等技巧、方法,使审查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实效。

2.2.1分组计算审查法。

分组计算审查法是把预结算中的项目划分为若干组,并把相连且有一定内在联系的项目编为一组,审查或计算同一组中某个分项工程量,利用工程量问具有相同或相似计算基础的关系,判断同组中其他几个分项工程量计算的准确程度的方法。

2.2.2全面审核法。

这种方法实际上是审核人重新编制施工图预算。首先,根据施工图全面计算工程量。然后,将本人计算的工程量与审核对象的工程量一一进行对比。同时,根据定额或单位估价表逐项核实审核对象的单价。

2.2.5重点审核法。

这种方法类同于全面审核法,其与全面审核法之区别仅是审核范围不同而已。该方法有侧重地、有选择地根据施工图计算部分价值较高或占投资比例较大的分项工程量。

2.2.4分析对比审核法。

该方法是在总结分析预结算资料的基础上,找出同类工程造价及工料消耗的规律性,整理出用途不同、结构形式不同、地区不同的工程造价、工料消耗指标。然后,根据这些指标对审核对象进行分析对比,从中找出不符合投资规律的分部分项工程,针对这些子目进行重点审核,分析其差异较大的原因。

2.2.5常见病审核法。

由于预算人员所处地位不同,立场不同,则观点、方法亦不同。在预算编制中,不同程度地出现某些常见病。由于常见职业病范畴具有普遍性,审核施工图预算时,可根据常见病线索,剔除其不合理部分,补充完善预算内容,准确计算工程量,合理取定定额单价,以达到合理确定工程造价之目的。

结算审计的依据篇5

关键词:建筑工程;竣工结算审核;争议;处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tU761文献标识码:a

1竣工阶段的结算争议

竣工结算阶段影响发、承包双方收益的关键任务是竣工结算,当工程的全部施工内容己完成并经过验收后,业主要审核承包商上报的竣工结算报告,然后决定竣工结算价款的数额,如果承包商不同意业主的审核意见,双方就要进行协商,如果协商不一致就会产生争议。招标阶段不平衡报价风险的防范,合同签订阶段对应用承包商不平衡报价手段的限制、对变更、工期延误、工程质量、工程价款调整等风险因素的划分,以及施工阶段对共同延误的处理方法,都能避免在竣工阶段出现某项工程结算价款难以确定的问题,在这一阶段业主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承包商的诚信风险,即承包商是否按实际情况上报工程量和工程价款,如果承包商出现欺骗业主的行为,而业主的竣工结算审核方法存在漏洞,则承包商在最后一个阶段的增加额外施工利益的目标就可以实现,业主会面临投资失控的危险。如承包商在竣工阶段通常会通过虚报工程量、高套定额、提高材料价格、提高取费、提供的竣工结算资料不完整等行为,争取在最后阶段实现利益目标,如果业主仔细审核可以查出承包商的欺骗行为,避免自身经济的损失,但是双方在核实过程中需要大量证据资料的支持,如果证据确凿,则承包商的欺骗目标就不能实现,只能接受现实的利润收益,不会引起竣工结算争议的产生,如果证据资料不齐全或内容模糊不清,则双方的观点就不能达成一致,导致争议的产生。所以业主在竣工阶段要整理所有与结算有关的资料,仔细审核承包商编制的竣工结算书。

2竣工阶段的争议处理及风险控制

2.1准备完备的竣工结算审核资料

业主要依据结算资料审核承包商的竣工结算书,从招标阶段到竣工阶段,涉及施工项目的有效文件资料都有业主、承包商和监理工程师的三方签字,表示三方对涉及竣工结算的内容和相关事件的处理意见已经达成一致,对此不会在结算阶段产生争议。依据《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2008版》、《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和《建设项目工程结算编审规程》的规定,竣工结算的编制和审核依据包括法律法规类、招标文件类、履约合同类、工程价款编制资料和工程量计一量资料等。

法律法规类和招标文件类的审核依据是在施工前就已经确定的资料,履约合同类中的专用合同条款、通用合同条款和分包合同是在合同签订阶段确定的,是工程施工的依据,而后来的补充合同、采购合同、开工报告、竣工报告、停工及复工报告是在施工合同签订后及施工过程中形成的,需要双方协商一致并签字的资料,工程量计量和工程价款编制同样是依据施工合同条款和施工过程中的变动情况编制的,这就要求业主要在施工过程中注意工程资料的审核和保管,以免结算时出现资料不明确或资料不齐全的现象,导致竣工结算的审核缺乏依据。

2.2采用全面审查法进行竣工结算审查

2.2.1全面审查法

全面审查法是对工程进行全面的审核,对每一个工程量都进行审核,这种方法全面、细致,经审查的工程结算差错小、质量高。竣工结算审查的基本目的在于通过审查承包人报送的竣工结算文件(竣工结算书及竣工结算资料),合理确定发、承包双方的竣工结算价并以其作为竣工结算支付的依据,所以全面审查方法有助于业主降低承包商编制竣工结算的欺骗行为给自身带来的风险。竣工结算审查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竣工结算资料审查。主要是审查承包人报送的竣工结算文件的组成是否完整、规范。

2)竣工结算编制依据审查。主要是确定竣工结算编制依据是否合法、有效、适用。

3)竣工结算内容审查。主要是审查确定竣工结算价的组成、确定是否正确合理,通过全面审查对竣工结算价进行增减调整,并说明原因。

其中竣工结算资料审查及竣工结算编制依据的审查都已在下图中显示,重要的是审查竣工结算的各项内容,根据施工图纸和设计变更图纸,审查各个分部分项的工程量核工程价款的计算准确性,需要注意的是变更项目、签证项目、隐蔽工程、材料使用量较大的项目等要进行仔细审查,全面分析工程量及各项费用计算的准确性。

2.2.2分部分项工程量的审核要点

1)审查竣工结算工程是否符合结算计量的基本条件。即审查竣工结算工程是否为施工承包合同范围内的工程,且是否已经竣工并经监理人验收合格。只有符合上述条件的工程刁.能计量其工程量,否则应对该部分工程量予以核减,如设计变更增加工程量却未经约定和签证的不能计入,施工方高估冒算和非建设方原因增加的工程量不能认可。

2)审查竣工结算工程工程量计量的资料是否充分。即审查结算工程的施工图纸、竣工图纸、监理人验收单、施工方编制的中期结算书、竣工结算书相关表格等是否齐备,且各项资料间能否相互佐证、一致。

3)审查施工方编报的竣工结算书中清单项目的设置、编号是否与清单规范及招标文件中相应内容统一。

4)审查竣工结算工程量的计量是否符合合同约定的计量规则(如《清单规范的技术规则》)。即审查工程量计量的范围、单位、公式、计算等是否正确。

5)审查清单项目缺项而又属于合同范围内的工程量计量是否符合合同约定,各种计量文件是否经发、承包方及监理方确认。

通过上述要点的全面审查,对结算工程的各分部分项工程量高估冒算的进行核减、对漏算的进行核增,并说明原因,形成工程量审查的阶段性文件,完成工程量审查一记录。

2.2.3分部分项工程价款的审核

工程价款的审核包括综合单价的审核、措施项目费的审核其他项目费用以及规费与税金的审核,审核的重点是变更项目的综合单价、措施项目费用、其他项目费中的计日工、暂估价和索赔费用,因为这些费用与合同签订中的费用会有差别,需要施工过程的变更资料、索赔资料、现场签证等作为证据,是承包商采用不平衡报价策略以及欺骗行为的重点,各项的审查要点如下:

1)变更项目单价的审核:应严格遵循施工合同条款有关规定中的通用合同条款等有关原则,依据发、承包双方协调的确认结果,重点审查其单价变更原因、调整单价依据、双方协商确认的书面文件的相互一致性,对合理的单价变更或调整进行审查。只有通过上述合理性审查的综合单价才能够作为结算单价被采用。

2)措施项目费用的审核:对于适合以综合单价计价的措施项目的措施项目费进行结算审查,其审查内容、要点、依据等可以参考前述有关分部分项工程费审查的相关步骤。而对于以“项”为计量单位的措施项目的措施项目费因其主要是按照有关规定的计算基础与费率计取,从而主要审查其计算基础及费率的确定依据是否合理、合法,计算结果是否准确等。

3结语

工程竣工结算审核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工程造价方面的知识,还要掌握与工程造价相关的法律、合同等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应对工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将竣工结算中的问题挖掘出来,避免工程资金的虚报、浪费或贪污等现象,为国家及各级投资主体把好关。

参考文献:

结算审计的依据篇6

关键词:政府审计工程结决算财政评审

一、财政预算管理监督职能缺位

《预算法》就是对预算、决算的编制、审查、批准、监督,以及预算的执行和调整进行的规范。对财政投资项目进行决(结)算评审,是发挥财政监督管理职能的重要工作,也是各级财政投资评审机构的基础性工作。“两权分离”的制度,使财政预算管理放弃了工程决(结)算评审,放弃了国家赋予的职责,削弱财政监督管理职能,势必造成财政监管职能缺位。

二、不利于结论的公正和廉政建设

审计机关的职责主要是行使审计监督权,包括对财政投资评审结论实施审计,监督纠错,保证结论的公平公正。财政评审过后,审计再行使监督职能,这种制度设计才是合理的。但由于”财政部门负责评审预算,审计部门负责竣工结(决)算审计,审计结果作为办理工程结算和竣工决算的依据”,这就必然使审计结论成为终审结论,这种制度设计在不能对审计结论实施二次监督的情况下,能保证审计决定的正确性?如果审计结论有错,难道只能将错就错?如财政失去了应有的监督,只是照单付费?例如,审计机关作为业主单位修建办公楼,财政预算1000万元,而审计机关的结算结论是1500万元,财政部门是不是应该直接认拨1500万?可不可以?显然是不合理的!它不能从制度上保证审计结论的公平公正。同时,不利于降低制度的廉政风险,不利于从制度层面铲除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形成有效预防腐败的长效机制。因为事实上,工程建设项目与一般的专项项目没有本质的区别,根据预算法的规定,财政对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从预算到决算(工程项目涉及结算),是一个完整的运动过程,包括预算、追加减预算(工程项目涉及变更等调整预算)、决算、决算批复,向本级人大报告预算执行情况。但对工程结决算,审计机关的工作前置,一次终审,财政付费模式,实质上由审计机关取代了财政机关对工程项目的预算追加减职能,审计机关变成了工程项目财政机关,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也实质上赋予了审计机关的绝对权力,这是制度设计的缺陷。失去监督的绝对的权力自然不利于结论的公正和廉政建设。

三、混淆了财政评审与审计监督的关系

“两权分离”的制度模式,割裂了财政评审与审计监督关系,是对二者关系的错误认识。

财政投资评审作为财政预算管理固有的内在链条,依据《预算法》赋予的财政职能,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预算、决(结)算审核,为财政预算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水平提供专业技术支撑与服务,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其评审结论是财政行政管理单位核拨款项、办理结算、批复工程竣工财务决算和交付资产的重要依据。财政评审机构是财政部门收回原委托建设银行代行的基本建设资金监管职能后于1998年逐步成立的机构,是为政府投资把关的重要机构。目前,为加强政府投资管理,审计部门也专门内设基建工程审计机构。但二者不可等同,更不可相互替代,它们有着各自应行使的职能。简言之,财政是管理部门,审计是监督部门,财政评审是事前管理,内部监督,而审计是事后监督、外部监督。职能的差异和评审工作特有的专业性导致了二者的工作重点、方式、方法的区别。即使现在审计机关为了及时取证,提高审计质量,实施“全过程审计”,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全过程及时监督,但其本身实质也是事后审计,须在财政执行预算管理后行使审计监督,而不是审计代替预算管理。

结算审计的依据篇7

1.引言

按照国家《审计法》和《电力企业经济合同审计试行办法》规定,电力行业各单位及其所属经济实体,在经济活动中签订的各类经济合同,必须经过上级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审计过程包括合同签订前的审计、合同执行过程审计、合同完工后审计。目前,国内水电建筑安装工程合同通常在完工后安排审计,即竣工审计。尽管审计主要针对建设单位,且建筑安装承包合同中并未明确竣工审计与竣工结算的关系,但施工单位作为合同执行的主要当事人,也必将涉入其中。有些建设单位依据竣工审计意见,要求对竣工结算价款进行扣减或以未通过竣工审计为由拒绝支付工程余款,导致施工单位受到损失。

本文主要阐述项目竣工审计意见是否可作为竣工结算的直接依据,强调通过提高自身合同管理水平,以规避施工单位“审计风险”。

2.审计机关的竣工审计意见不能作为确定竣工结算的直接依据

竣工审计是建设单位上级审计机关根据审计法要求,主要对建设单位在项目建设管理过程中是否对国有资产造成损失,是否违反财经纪律等问题进行审查。主要审查概(预)算在执行中是否超支,超支原因,有无隐匿资金;隐瞒或截留基建收人和投资包干结余、以及以投资包干结余名义分基建投资之类的违纪行为等等。竣工审计主要是针对项目建设单位。

竣工结算是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以施工承包合同为基础,以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实物工程量为依据,按照合同价格或国家、地方施工工、料、机消耗标准进行核算,从而确定施工单位最终结算费用。竣工结算对双方都具有约束力。

竣工审计在性质上只是一种行政监督,作为行政机关的审计机关一般不能对工程款的计算、确定作出决定。因为有关工程款问题涉及到当事人双方的合意,应当由当事人按照协议来解决。即使在工程款发生争议以后,需要对工程进行鉴定的,也应当由专门的鉴定机构以及建设管理部门来确定,而不能由审计机关来解决工程款问题。另外如果依据审计机关确定的价格来代替当事人的定价,也违背了由市场定价的市场经济规律。因此,审计意见不能作为确定竣工结算款的直接依据。

3.提高合同管理水平,保证工程正确履约、合理结算

尽管竣工审计意见不能作为核减竣工结算款的直接依据,但为了让合同顺利通过审计,作为施工单位,首先应在合同执行过程中,了解与施工单位相关的主要审计内容,严谨合同执行,保证各项经济活动都有理有据。

3.1与施工单位相关的主要审计内容

(1)、合同签订的合法性,主要针对主合同执行过程签订的所有补充合同,如考核奖励协议、新增项目施工协议等;

(2)、合同条款执行情况,主要审查合同执行过程中,进度结算、变更索赔、违约责任、奖励办法、争议解决等方面是否按照合同规定执行;

(3)、工程预算编制依据、定额、取费标准等是否符合规定,主要针对合同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增项目、合同变更项目等报价编制依据;

(4)、竣工工程量的审核,即最终结算工程量是否与实际相符、是否都有设计或监理工程师确认的计算依据;

(5)、往来文函、竣工资料等完整性、符合性审查,主要指过程文函、竣工报告、施工图纸等是否按照合同标准完成,是否存在与费用冲突的地方。

3.2制定保障措施,提高合同管理水平

针对上述审计内容,施工单位应在合同执行过程中,注意收集资料、以合同为准绳,精细管理,使各项费用合理合法。主要措施有:

(1)、健全组织机构,保障政令畅通

水电建安合同执行周期长,专业分工细,合同执行需要各方面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包括专业技术、现场管理、财务管理、经营合同管理、材料设备管理、及后勤保障等人员。如何划分管理层次、保障政令信息畅通、提高管理效能,是有效规避合同风险的基础。

(2)、培养合同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专业能力,扎实做好合同管理基础工作

合同是承发包双方联系的纽带,是进行竣工结算的评判标准和基础。而保证纽带畅通、执行标准准确无误,是合同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因此,必须强调合同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要求其自觉熟悉合同、学习相关政策法规(合同法、劳动法、财务制度、税收法规、标准定额等),不断总结经验和提高实际合同管理的操控能力。只有具备这些条件的合同管理人员,才能为施工单位提供正确的合同引导,使项目履约行为不偏离合同,保证施工单位的合法权益。

(3)、定期进行经济活动分析,及时合同纠偏

合同纠偏是防范审计风险的主要举措。施工单位应针对实际履约情况,对照施工合同的有关要求,找出与合同要求的偏差,分析造成偏差的原因,哪些原因是可以原谅,并能够通过合同变更索赔等渠道得到纠正(补偿)的,哪些又是属于自身责任造成今后必须改正的。要完成这些工作,必须由项目管理者定期组织经济活动分析,并根据施工履约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比如出现工期滞后的情况时,应着重分析影响工期的原因,对于非承包人原因要及时收集证明材料,承包人自身原因造成的,要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及时化解风险。

4.小结

尽管竣工审计意见不能作为确定竣工结算价款的直接依据,但为了减少与建设单位的分歧或纠纷,缩短竣工结算办理时间,施工单位应在合同执行过程中,严格按照合同条款、国家或地方相关法律法规以指导完成各种经济行为,并通过提高合同管理水平的有效举措,合理规避“审计风险”。

作者简介:

结算审计的依据篇8

1.审签结果的表达形式和效力

审计机关依据《审计法》规定,按照法定程序对部门决算草案进行审签,是对部门预算执行结果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的审计监督,是一种法定的行政执法行为。在试点工作中,审签结果的表达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根据《审计法》规定,对审签作出评价,重点是对部门决算草案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进行评价,发表审计意见,提出加强预算管理的建议,出具审签意见书;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需要依法给予处理、处罚的,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审计(审签)决定书。这种方式广大审计人员较熟悉也便于操作。审签意见书对被审计单位来说可以采纳,也可以部分采纳,也可以不采纳。审计(南签)决定书赋有法律强制执行力,被审计单位必须在规定期限内执行完毕。另一种方式是只出具决算草案审签意见书,由审计长(厅局长)签署意见,并加盖审计机关公章。这种方式简便易行,但因审签意见书不具备法律强制执行力,导致被审计单位该纠正的行为得不到有效纠正,该调整决算报表而得不到及时调整,审签就失去了意义。况且在我国目前财经秩序还比较混乱的情况下,单凭审签意见书是无法达到对资料“打假治乱”之目的。有些同志认为可将对被审计单位处理、处罚决定也放入审签意见书,但这种做法不符合《国家审计基本准则》要求。应以何种形式表达,才能既符合实际又便于操作,我认为采用第一种方式较为合适。

2.被审计单位对审结结果不服该如何处理

审签结果不论采取上文的第一种或第二种以及其他方式表达,都会遇到被审计单位对审签结果表示不服的问题。根据《审计法实施条例》第四十六条规定“对地方审计机关作出的审计决定不服的,应当先向上一级审计机关或者本级人民政府申请复议;对审计署作出的审计决定不服的,应当先向审计署申请复议。”如果是以审计(审签)决定书下达的,行政复议的程序比较明确;如果是只出具审签意见书,被审计单位对意见书表示不服该怎么办,《审计法实施条例》没有具体规定,被审计单位可以按照《行政复议法》第六条第十一款“认为行政机关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此,本人认为对这种重要内容应在“部门决算草案审签暂行办法”中予以明确。

3.开展审计审签的程序

审计审签是否也要开展审前调查,制定审签实施方案,制发审签通知书,审计组拟写审签报告,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审计机关出具审签意见书,下达审签决定书,在常规审计(财务收支审计或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基础上只出具审签意见书或下达审签决定书,这些都应在“暂行办法”中明确。但是,如果审计审签与常规审计采取同样程序,就会出现程序上的繁琐和内容上的重复,增加审计机关、审计人员的工作量。如果简化程序,减少环节,又与《审计法》和《国家审计基本准则》有出入,被审计单位会告审计机关程序上违法。这个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4.审结的范围

部门决算草案有部门本级和汇总所属单位两部分,我们所审签的是汇总所属单位(含本级)的决算草案,还是仅审签本级。依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常委会之需,应该是汇总所属单位的决算草案,这就遇到了审计力量不足、审计时间要求紧与审计工作量大的矛盾。对本级决算草案进行全面审计这是可以做到的,但对汇总所属单位决算草案该怎么审,所属单位决算草案要抽审多少,面怎么控制,如何才能达到既可以反映总体面貌,并突出重点,又可以减少工作量,降低审计风险,这是开展此项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审计署在制定审签“暂行办法”时,首先要明确审签范围,还要另行制定“审签操作指南”,“审签工作准财”等相配套的制度。

5.审范如何同部门财务收支审计,预算执行审计相结合

对部门决算草案审签和对部门财务收支审计、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在内容上有许多是一致的或者是重复的,有部分是包容的。部门财务收支审计主要是对部门年度财务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其范围相对较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是对财政批复的预算在部门的具体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其范围相对较宽,内容实际涵盖了部门年度财务预算执行情况;而部门决算草案审鉴是对部门汇总的决算草案进行审计,不但包括部门本级决算草案,还包括下属单位的决算草案,其范围最广,所涉及的内容不但包括前两者,还包含下属单位。所以,开展部门决算草案审签必须充分利用部门财务收支审计和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成果,在工作安排上必须与财务收支、预算执行审计有机结合,做到工作安排、成果充分利用、资源有效配置,达到节约审计成本,减轻审签工作量的目的。但是,地方审计机关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时间来不及。一般情况下,部门是1月份编制决算草案,2月份形成汇总决算草案,审计机关2月份开展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以一个处(室)完成2个厅(局)预算执行审,最快也得到5月底才能下达审计决定书、出具审计意见书,再开展决算草案审签,出具审签意见书,时间已到6月份,而此时部门决算草案早已上报财政部门,财政部门也已批复了部门决算。这样一方面部门执行审计决定书、采纳审计意见书,已来不及调整决算草案,无法在部门决算草案上体现,另一方面,部门对审计机关出具的审签意见书也无法及时执行、采纳(因决算草案已上报或财政部门已批复),审签结果无法体现在部门决算草案中,这样审签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所以开展部门决算草案审签,除了要与财务收支、预算执行审计有机结合外,还要协调好与部门、财政的关系,并量力而行,控制决算草案审签面。

6.审签结果如何同财政部门批复部门决算相衔接

审计机关依据《审计法》规定,开展对部门决算草案审鉴,财政部门依据《预算法》规定审核部门决算草案,批复部门决算,两家都是依法行使职权,况且审签、审核、批复的客体都是一致的,都是部门决算草案。这就有必要要求审计、财政两个部门就部门决算草案编制原则、依据、口径等达成充分的一致,用同一尺度来衡量、评判部门决算草案的真实、合法、效益;在部门决算草案编制上报时间,审计审签时间,财政审核、批复时间上定出切实可行、衔接得当的时间表,以利于审签工作实行和审签结果的有效利用;还有审计审签结果(市签意见书)如何做为财政部门审核、批复部门决算的依据,也应有个明确的规定。否则将不可避免地出现扯皮现象,将对审签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建议国家出台审签办法时,最好以国务院名义,以行政法规形式颁布“部门决算草案审计审签暂行条例”,这样对审计、财政、部门均有相应的约束力,既有利于审签工作的顺利开展,又可以充分发挥审签效果,同时还可以有效地消除部门间的工作不协调和互相扯皮等。

7.审签意见书如何撰写

国家审计机关出具审签意见书应有统一、规范的格式,应具备如下基本要素:

(l)向谁出具审签意见书。就单一审签情况、结果向本级政府报告,同时受本级政府委托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审签工作情况。

(2)审签依据。审签意见书中应明确指出我们开展审签工作是依据什么进行的,比如《审计法》,以及今后可能颁布的《部门决算草案审签暂行条例》、《部门决算草案审签暂行办法》等。

(3)审签操作规范。为规避审签工作风险,规范审签操作行为,若今后颁布了《审鉴工作准则》、《审鉴操作指南》等,应在审签意见书中载明我们开展决算草案审签是根据“审签准则”进行的,操作上遵循了“操作指南”的要求,并结合该单位的实际情况,对部门本级决算草案是进行全面审计,还是部分抽审;对所属单位决算草案是进行全面的审计,还是抽审,抽审了多少单位;对汇总决算草案情况是进行全面审核,还是重点抽查了部分科目。

结算审计的依据篇9

关键词:深化;投资评审;政府审计;区别

中图分类号:F8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随着财政投资评审范围的不断扩大,财政投资评审与政府审计在财政投资项目建设中相互交叉,双方的职能和作用上认识容易产生混淆,下面就二者的区别做一下浅析:

一、行政法律的依据不同

财政投资评审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七十一条“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负责监督检查本级各部门及其所属各单位预算的执行;并向本级政府和上一级政府财政部门报告预算执行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一条“政府财政部门有权对本级各部门及其所属单位的预算执行进行监督检查,对各部门预算收支的情况和效果进行考核。”政府审计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二十二条“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第十六条“审计机关对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和下级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二、职能不同

财政投资评审和政府审计都是政府的职能部门,在政权的运行过程中有着各自的行政职能。财政投资评审是财政部门为了加强自身行政管理,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而设置的内部审核机制,其审核结果只为财政支出服务,给政府投资决策和财政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对被审建设单位不具有行政处罚权。

财政投资评审与审计相比是一种相对单纯的工作。财政投资评审是财政部门对财政性投资项目的工程概、预算和竣工决(结)算以及一些财政性专项资金进行评估与审核的活动。审计机关主要对各级政府及政府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以及其他依照《审计法》规定应当接受审计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

二者较容易交叉的部分是在对国家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上。审计部门根据《审计法》有关规定,有权对国家建设项目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从审计工作的定性上,它属于事后监督,侧重于财务审计;而财政部门内部的评审机构是根据《预算法》等相关规定,对财政投资项目工程概算、预算、结算、决算进行评审,合理确定建设项目的投资额,评审工作贯穿政府投资监管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从评审的业务发展方向看它更侧重事前监督管理,为财政预算管理科学性提供技术保证,是财政管理工作的内在组成部分。通过预算评审,及时发现和纠正建设项目预算分配中的偏差,为审核项目支出预算和合理确定项目投资额提供科学依据。

某种意义上,财政投资评审是审计关口的“前置”。审计作为监督部门,是运用一些专业的技术手段,对被审项目进行审计,侧重于事后审计,往往是在对工程完工时才进行审计,只审竣工图纸、变更签证等一大堆数据资料,忽略了现场跟踪、严谨、细致的评审,对被审的工程量和当时的价格形成都不可能做到精准,更说不出隐蔽工程及签证工程的量的变化,故难以确保审计结果的客观、准确和公正。但财政投资评审就填补了审计的这些缺陷,使评审更能贴近实际,更能让多方接受。

三、侧重点不同

财政投资评审对财政支出的项目侧重于三个方面,有别于政府审计。

首先,要严格从源头控制资金的流动和使用,执行“先评审、后预算;先评审,后招标;先评审,后拨付;先评审,后批复”的“四先、四后”原则,在项目建设之初财政评审就参与进来,确保项目施工合同不得突破该项目所批复的标准,对照报送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发改委的批文、施工图纸等逐一对照,严控工程预算造价,保证预算的准确性。在实际操作中,主要坚持三点,一是在开工前将征迁工作做实。征迁工作牵涉面较广,范围较大,所以必须坚持真实性第一的原则,逐户落实,做到精准,不留遗漏。二是加强对项目的技术评审。由于大部分建设单位均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而设计的部门只要设计完就行,没有本着节约、实用的原则,很多项目就出现了高价低实用、高成本低需要的情况。所以必须对这些项目实行技术评审,组织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商量,把一些不实用的项目去掉。三是坚持原则把握好建设工程的规模和标准。有些项目在装饰过程中设置一些花俏但不实用的项目,所以在预算评审时,要将这些项目单列出来,与建设单位商量要求改成实际所需项目。这样减少了资金的浪费,也同时防止奢侈浪费,使资金能用在刀刃上。

其次,全过程、全方位跟踪评审,坚持凡评审项目必须深入现场踏勘,摸准第一手资料。在施工中认真核实施工方安案和施工工艺,及时跟踪管理,深入调查,做到客观公正。

四、审核结果的效力不同

结算审计的依据篇10

第一条为了加强审计监督,维护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审计机关根据审计管辖权限,依法进行审计监督。

审计机关依据法律、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规定进行审计评价,作出审计决定。

第三条审计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第四条审计机关依法作出的审计决定,被审计单位和协助执行审计决定的有关部门必须执行。

审计机关的审计结果能够满足其他部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需要的,其他部门应当利用,避免重复检查。

第五条审计人员依法执行职务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拒绝、阻碍审计人员依法执行职务,不得打击报复审计人员。

第六条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应当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廉洁奉公、保守秘密,遵守审计纪律和审计回避制度。

第七条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由本级人民政府在年初预算中安排;经费不足时,审计机关可依照法定程序申请追加。

第八条审计机关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在其审计管辖范围内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较大的地区或者重点部门、单位设立派出审计机构。

派出审计机构根据审计机关的授权,依法进行审计工作。

第九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审计机关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工作报告。

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认为有必要进行专项审计的,本级人民政府应当作出安排,并报告审计结果。

第二章财政审计监督

第十条审计机关对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报告审计结果。

第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财政、税务部门和其他部门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应当及时向本级审计机关报送有关资料,同时提供相关电子数据,并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及时将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人大常委会批准的决算和本级财政的月、季、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报本级和上一级审计机关。

第十二条审计机关应当逐步对本级各部门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进行效益审计。

第十三条审计机关应当逐步对本级各部门的决算(草案)报表进行审签。

审签意见可以作为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决算的依据。

第十四条审计机关对下级人民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第十五条审计机关根据审计工作需要,可以对与国家财政收支有关的特定事项和专项资金、基金的征集、管理、使用情况,向有关地方、部门、单位进行专项审计调查。

第十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以下报告:

(一)本级人民政府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工作报告以及上年度审计工作报告中提出的重大问题的整改情况;

(二)已经实施的对本级各部门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效益审计的工作报告。

第三章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单位审计监督

第十七条审计机关对地方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业,以及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的地方金融机构和企业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的主要内容:

(一)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损益情况;

(二)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及其分配、使用情况;

(三)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四)对外投资情况;(五)依法缴纳税费情况;

(六)内部管理与控制制度的制定、执行情况;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十八条审计机关应当对国有资产不占控股地位的地方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国有资产经营及损益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第十九条根据省人民政府的规定或者本级人民政府的要求,审计机关可以对接受财政补贴或者资产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地方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

第二十条审计机关对与本级财政部门直接发生预算缴款、拨款关系的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的主要内容:

(一)预算经费收支、结余和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

(二)非税收入收支情况;(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四章建设项目审计监督

第二十一条审计机关对以下列资产投资或者融资为主的基本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以下统称建设项目)进行审计监督:

(一)财政性资金;

(二)企业事业单位管理和使用的国有资产;

(三)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自筹资金或者银行贷款;

(四)社会公益性资金。

与建设项目直接有关的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采购等单位的财务收支,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

第二十二条审计机关对建设项目进行审计监督的主要内容:

(一)招投标活动的财务收支情况;(二)资金的来源、管理和使用情况;(三)预算执行和竣工决算情况;(四)资产交付情况和投资效益情况;(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二十三条审计机关对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出具的审计报告和作出的审计决定,作为建设项目竣工后财务结算和国有资产移交的依据。

以财政性资金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未经竣工决算审计的,有关部门不得批准财务决算。

第五章社会公益性资金和其他专项资金审计监督

第二十四条审计机关对下列社会公益性资金和其他专项资金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

(一)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基金;

(二)救济、救灾、扶贫等社会救济资金;

(三)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社会福利资金;

(四)住房公积金、廉租住房资金、房屋专项维修资金;

(五)政府部门管理的和有关组织受政府委托管理的社会捐赠资金、公益金及其他社会公益性资金;

(六)国有土地收益资金;

(七)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援助资金、贷款;

(八)农业、环境保护、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计划生育、体育等财政专项资金;

(九)法律、法规规定应当接受审计监督的其他专项资金。

前款审计可以延伸到资金使用单位与专项资金直接有关的财务收支。

第二十五条审计机关对社会公益性资金和其他专项资金进行审计,应当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提交审计结果报告。

第六章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监督

第二十六条审计机关对国家机关、国有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的企业和金融机构,有国有资产的事业单位以及管理、使用财政资金的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在其任期届满或者任期内因故不再担任原职务的,应当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在其任职期间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监督。

第二十七条审计机关实施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应当通过对被审计人员所在地区、部门、单位或者企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等情况进行审计,分清其任职期间在本地区、部门、单位或者企业经济活动中应当负有的责任,提出审计结果报告。

第二十八条审计机关提交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作为考核、奖惩、任免被审计人员的依据。

第七章对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监督

第二十九条国家机关、地方国有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的企业和金融机构、有国有资产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或者配备内部审计人员。

第三十条审计机关应当对内部审计工作和内部审计协会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

内部审计协会对内部审计工作实行行业自律管理。

第三十一条社会审计机构监管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社会审计机构及人员的指导和管理,做好业务培训;对其在执业过程中的违法行为应当依法查处。

第三十二条审计机关对社会审计机构的审计业务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并可以向社会公告监督检查结果。

第三十三条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中,发现被审计单位报送的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证明文件有不实或者有违法问题的,应当依法对被审计单位和社会审计机构予以处理。

第八章审计机关权限

第三十四条审计机关依法进行审计监督时,有权要求被审计单位按照审计机关规定的期限和要求,提供下列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情况和资料:

(一)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报告;

(二)在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设立账户的情况;

(三)内部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和委托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证明文件;

(四)与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有关的计算机应用系统资料;

(五)与审计事项有关的其他情况和资料。

审计机关依法实施审计监督检查,被审计单位不得拒绝、拖延提供或转移、隐匿、篡改、毁弃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不得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资料,不得转移、隐匿所持有的违反国家规定取得的资产。

第三十五条审计机关有权就审计事项的有关问题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并取得相关证明材料,被调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和协助,不得拒绝。

审计机关就审计事项进行调查时,经县级以上审计机关负责人批准,有权依法查询被审计单位在金融机构开设的账户和存款情况,有关金融机构应当予以协助,并提供证明材料。

第三十六条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正在进行的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有权予以制止;制止无效的,经县级以上审计机关负责人批准,通知财政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暂停拨付与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直接有关的款项;已经拨付的,暂停使用。采取暂停拨付款项措施不得影响被审计单位的合法业务活动和生产经营活动。

第三十七条审计机关发现被审计单位转移、隐匿、篡改、毁弃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资料的,有权予以制止,责令改正或者采取措施予以补救,并可以依法进行证据登记保存;必要时,经县级以上审计机关负责人批准,有权暂时封存被审计单位与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有关的账册资料。

审计机关发现被审计单位转移、隐匿违法取得的资产的,审计机关有权予以制止或者提请本级人民政府予以制止,必要时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

第三十八条审计机关有权检查被审计单位运用计算机管理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财务会计核算系统及其有关的其他业务管理系统。被审计单位开发、设计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计算机软件,应当设置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数据接口,并留有审计数据接口和必要的工作空间,便于审计机关实施审计。

审计机关发现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可以责令限期改正或者更换,并建议有关部门予以处理。

第三十九条审计机关实施审计,对审计事项作出评价,出具审计报告;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需要依法给予处理、处罚的,作出审计决定,出具审计决定书;需要由其他有关部门处理、处罚的,出具审计移送处理书。

第四十条审计机关依法作出的审计决定,自送达之日起生效。

被审计单位或者协助执行审计决定的有关部门应当自审计决定生效之日起30日内,将审计决定的执行情况书面报告审计机关。

第四十一条审计机关应当自审计决定生效之日起3个月内,检查审计决定的执行情况。

审计机关应当将审计决定的执行情况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报告,并接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

第四十二条审计机关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有关规定,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或者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

第四十三条审计机关根据工作需要,可以根据有关规定聘请特约审计员,也可以聘请具有审计专业技术资格和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参加审计工作。

审计机关不得将其职责范围内的审计事项委托社会审计机构办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九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四条被审计单位有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的,由审计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实施处理、处罚。

第四十五条被审计单位拒绝、拖延提供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的,或者拒绝、阻碍审计检查的,由审计机关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对被审计单位处以5万元以下的罚款;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建议有关部门和单位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六条审计机关提出的对被审计单位处理、处罚的建议,或者对被审计单位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纪律处分的建议,有关单位应当依法进行调查处理,并将结果书面通知审计机关。

第四十七条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被审计单位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审计决定的,审计机关可以依法采取下列措施:

(一)责令限期履行审计决定;

(二)通知财政部门、有关主管部门依法核减与应缴款等额的拨款;

(三)依法加收滞纳金;(四)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八条审计机关实施审计处理、处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审计机关责令改正;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没有法律、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规定的依据实施审计处理、处罚的;

(二)违反法律、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规定的程序实施审计处理、处罚的;

(三)擅自改变审计处罚的种类和幅度的;

(四)应当移送有关部门处理而没有移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