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探究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03:32

生物探究方法篇1

[关键词]生物教学;方法研究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研究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课堂教学的机会,创造学生自我实现的条件,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让学生快乐学习,提高生物教学的质量。

一、探究性活动的教学法

活动教学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思维等,让课堂成为学生作为主体的课堂,实现生物课堂教学的活动化。教师要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抓住活动的动点,设计好动法,激活学生学习。

首先,要创造科学人文的学习氛围,创造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课堂参与教学,为学生创造自我实现的平台,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生物学习的需要,提出课堂教学有关的问题探讨,创造人文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放飞学生的思维,滋养学生的心灵。其次,要创造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活动。教师要在活动的开始阶段就多花心思,多动脑筋,创造教学活动的情境,增加针对味性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收获积极的学习效果。例如,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更改桌面背景,将生物科技成果和生物科学家成为背景,引导学生听讲思考活动,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活课堂。教师还可以充分运用媒体资源,收集大量的科技录像片,研究基因等人体奥秘,穿插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生物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习目标。

二、运用插图,提升观察力

生物插图中常常隐含知识,教师要重视引导观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其观察能力。例如心房与心室、左心室与右心室的厚薄是学生观察的时候容易忽略的,教师要及时引导,还有在“草履虫的形态结构”中上下伸缩泡与收集管的变化规律等,另外,雌雄蛔虫的区别等,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观察。

教师还可以将已经准备好的书图复印给学生,进行知识讲解,让学生边剪边记住图中的结构和名称,让学生自己或者在黑板上完成拼接。教师也可以将事先剪好的插图的各个结构发给学生,然后分别说出插图中各个结构的名称,让拿着该结构图的学生站起,最后站立的学生一起将各个结构图拼接成一幅完整的插图。生物教材中教师可以运用此教法进行教学插图的教学,运用游戏式的教学方法,能让插图教学更加轻松活泼。

三、锻炼学生的思维操作能力

教师要对研究的事物进行分析,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任何一个生命体或者生命现象都是按照部分层次等要素组成的有序整体,教师要将其分解,一部分一部分地研究,深入内部,发现本质,进行科学的分析。

教师要进行综合,在头脑中将生命体的部分,把生命现象的各个方面和属性联合,形成对生命的整体的认识,实现综合。教师在教育学生了解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器等构造后,再联合形成完整的生活的细胞概念,实现分析和综合,紧密联系,形成对立统一的关系,实现思维活动的基础。

教师要将生物各个部分构造、功能和一些属性进行对比,确立异同点,深化认识生命的本质规律,为进行抽象和概括打好基础。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各种细胞在形态构造、功能等方面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比较种子的构造,比较淀粉酶在不同条件下对淀粉的作用。

教师要实现抽象和概括,找到生物体的各种生命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找到各个部分的构造之间、功能和构造之间、生物和环境条件之间的因果联系。教师可以找到抽象的本质的属性,实现必然联系加以综合形成概念和判断,形成对生物现象的本质的认识。

四、做好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探究方法篇2

一、把握时机,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探究

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是以教师讲为主,而在现代的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特别是在探究式教学中,更要以学生为主体,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要更好的开展探究,合理的把握时机也是至关重要的,选择合适的知识点和知识点的适当视角作为提问的切入点,是合理把握问题探究时机的关键,一般情况下是以知识的重点、难点和新旧知识更新和衔接处提出问题,问题要具有一定开放性和思维容量。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转变观念,正确认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造最适宜的课内外学习条件。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自主参与。而且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及时把握学生的思维方向,并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适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愿望。在教学中,要注重善于引导学生参与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教给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除了指导学生读书、预习、看书、提问外,还要指导学生领悟每堂生物课的教学目标,学会区分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掌握基本方法,学会运用这些方法去分析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使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培养自学的能力。

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回答每一个问题,因此提问要做到分层,让学生都能参与到发言、讨论中,这样不仅能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学有所获。

二、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学习的心理倾向,激发学习的动机。探究式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引导学生不断发现、感知问题,让其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掌握新知识。因此教学中,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恰当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和问题意识就尤为重要。例如新课的导入以“探究”为起点,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在“植物的矿质营养”教学中,实施“情景―问题”驱动式自主探究过程:①由旧知识导入: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主要有哪些?②铺设情景:这些化学元素为什么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③展开探究:讨论的最终答案是运用溶液培养法,确定具体的矿质元素。

利用学生凭借原有知识解决不了的问题设置问题情景。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内容介绍一些生物现象或有关生物学问题,要求学生用原有知识解答。如在学习“基因连锁互换规律”时,教师可先介绍果蝇的2对相对性状,要求学生试计算测交后代表现型和比例。学生会利用已学过的“自由组合规律”得出4种表现型。这时,如果教师向学生出示不同的实验结果,学生就会受到启发――必须学习新知识才能解释。这样设置问题情景,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实施探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在学生发现问题后,教师可围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出合理假设,并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可以说这一环节是整个探究过程的核心环节,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合作精神。具体实施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启发。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盲目设计方案,运用教师的知识和经验缩小学生的探索范围,节省时间。同时要注意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可行性。例如,在探究光照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时,如何设置单一的光照变量?根据什么预测实验结果?各小组进行讨论,从理论上论证是否可行。方案确定后,各组进行实验论证。由于所设计方案是学生自己的拟定的,学生的兴趣很高,学生更加认真地完成有关的实验论证过程,认真地记录实验结果。在学生对实验的讨论过程中,教师不需要任何引导和启发,以免阻碍学生思维,只要求学生一边讨论一边改进。教师也可以参与讨论,但对学生所提方案可先不作评价,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这样通过实验探究,学生很快得到问题的答案,学习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探究能力也得到培养。

总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教师的理念以及由此理念而产生的各种行为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探究式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基础、关键和保证。“自主探究”教学是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反馈图式,使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钻研和解决问题,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生物探究方法篇3

一、新课程教学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的需要,充分体现高中生物学课程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这要求教师建立全新的“学生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着力于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

2.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新的课程标准是培养作为一名普通公民在将来参加社会生活、从事经济生产时,所必需的用生物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3.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二、新课程理念下对课堂教学的总体把握

1.备课——增强学生主体意识。我们教师首先应进入“探究”的角色,进行换位思考。教学实践中我们摸索了这样的备课探究思路: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收集整理相关信息资料研究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基础设计问题寻找探究点设计课堂具体探究过程。

2.导课——激发学生兴趣。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节优秀的课,必须重视导入的设计,知识过渡要“衔接自然”。探究性教学的导引设计,必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兴趣,同时符合学科的特点及教材自身的性质。

3.设问——激活学生的思维。设计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同时课堂提问还要注意“度”要适中,即学生通过思维可以得到解决的问题。有些较难的问题就得分步提问,把大题化小,引导过渡,帮助学生克服思考难题中的障碍。

4.调控——使学生在探究的气氛中学习。帮助学生准确流畅表达,使学生有信心表达,学会与他人沟通。鼓励学生多方面发现,鼓励标新立异;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解释问题有自己的思路,均应给予鼓励;即便是学生的回答偏离教育目标甚远时,也不要给予绝对地否定。5.小结——收与放并举。要在学生自己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引导、总结得出结论,明确结论的运用条件与范围。对结论的解释,不要讲得太绝对,要留有探究的空间。要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所谓“收”,将讨论、实验的结果要归纳整理;所谓“放”,课后布置的思考题具有开放性,布置的练习作业具有多样性,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实际背景中,用课内得到的结论去解释实际问题。

三、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教学

1.把握方向,落实课程理念。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必须依据一定的理念。具体来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的核心任务和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是指教师应该赋予他们同等的学习生物科学的机会,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同时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卫生保健、环境保护等方面密切相关,生物课程的学习要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原理和方法参与讨论,了解相关职业。因而,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要针对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将学习过程变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的过程。

2.准确定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传统的教学中,重知识的传授,重结果,主要看教师的讲,教师对知识的讲解是否透彻到位,而在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中,主要看学生的学,学生的参与面和参与程度,学生学得什么,学得好不好,能力是否提高了。因此,在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积极思考,主体探究,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合作探讨解决问题能力。

3.精心策划,组织好探究性学习。高中生物教材上的探究活动可分为三类:生物史探究、实验探究和调查探究。生物科学发展史相关知识的探究,主要是经典事件的科学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探究,诸如孟德尔遗传规律等典型的科学发展史,通过剖析这些典型事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批判思维的能力,学会开展探究活动;实验探究是探究性学习的主体。主要要求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根据已有知识或经验作出假设依据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交流撰写报告。

在组织探究性学习时,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探究性学习是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并不是教学活动的全部,不同的教学内容学习方法不同;二是探究性学习要结合当地实际,不同的高中,他们在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学校硬件设施上存在差异,不可一概而论,应设计灵活多样的活动方案;三是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换位思考,对学生在探究过程的具体细节不细化,让学生去观察、思考、尝试,但要成为探究活动的合作者,并给予学生适时适度的指导。

生物探究方法篇4

采用实验对比研究的方法。选定渭南高级中学两个班为研究对象,确定15班(66人)为对照班采用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进行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教学,主要是教师讲解实验,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操作,最后得出课本结论,写出实验报告;18班(68人)为实验班,通过生物实验探究模式进行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的教学。教学实验中,对照班和实验班的生物学由同一名生物教师任教。

2实验过程设计

2.1对照班教学过程

在对照班采用常规验证性实验教学法,即教师在讲解渗透装置和渗透原理的前提下,给出质量分数为30%的蔗糖溶液条件下及清水处理后,应该得到的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然后播放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演示视频,并根据视频,在黑板上写出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和仪器、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等内容。演示完成后,开始学生试验操作,教师在实验室中观察学生操作过程,适时进行指导,强调学生注意观察和记录所发生的质壁分离和滴加清水后质壁分离复原的情况以及液泡体积和颜色等的变化。学生实验完成之后,小组展示实验结果,得出课本实验结论。

2.2实验班教学过程

采用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学流程图如图1所示。

由于教师已对渗透装置和渗透原理进行了讲解,并且演示了质量分数为30%的蔗糖溶液条件下质壁分离及清水复原实验,使学生熟悉实验的操作步骤,然后提出探究问题:蔗糖溶液的浓度改变或者改用其他溶液可以吗?结果怎么样呢?本实验选用什么样的蔗糖溶液浓度?针对这些问题,实验班学生自主分组并设计了实验。

a组使用质量分数为10%的蔗糖溶液,B组使用质量分数为30%的蔗糖溶液,C组使用质量分数为50%的蔗糖溶液,D组使用质量分数为70%的蔗糖溶液,e组使用质量分数为30%的硝酸钾溶液。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按照演示实验步骤和要求来操作,注意观察和记录所发生的质壁分离和滴加清水后质壁分离复原的情况以及液泡体积和颜色等的变化。

3学生实验结果及结论比较

3.1对照班结果

对照班学生按照黑板上的实验步骤,重复实验过程,完成了整个实验的小组,所用时间为40min左右,其中有几组获得了较好的显微照片,也有学生因不熟悉实验步骤而未完成实验,无实验结果。但课后对“为什么要这样做?实验的原理是什么”,大多数学生思路不清,表达不够准确,只能复述实验过程,不能发散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3.2实验班班结果

实验班实验小组中有少许组未完成实验,各组均完成本小组对应蔗糖浓度实验,并将小组最佳显微照片汇总教师操作平台,由教师整理后投影出来,供全班学生分析讨论。实验班实验结果见表1。

四个小组分别选出了较成功的显微照片。

展示实验显微图片后,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组织其他学生充分讨论。教师适当地指导。讨论的主要问题有:

①蔗糖溶液的浓度不同,实验的结果为什么不同?

②使用的溶液不同,实验的结果为什么不同?

③液泡的体积、颜色发生变化的原因?

通过讨论和教师的指导,实验班学生得出结论: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就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就不发生质壁分离或质壁分离复原;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就通过渗透作用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当外界溶液浓度过大,细胞就由于过度失水而死亡;用30%的硝酸钾时,由于硝酸根离子和钾离子在细胞开始失水的过程中,被选择吸收到细胞内,使细胞液浓度增大,细胞又吸水,所以发生的是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液泡内的色素不能通过原生质层。

4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4.1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优势

生物学科中的许多定律和原理都是通过生物学实验的研究而建立起来的,实验设计能力是学生实验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对比性实验研究表明,探究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相比,在提高学生生物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以及提高生物课程学习效率等方面是可行且有效的。生物探究性实验可以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够在实验教学中认真实验、主动观察、大胆提问、积极思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教师在生物实验教学技能方面,驾驭教材和课堂能力有了较大提高,教学思考也更具有前瞻性。

4.2教师在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中的角色转变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方法的变化,从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操作转变为做好“提问”的示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设计、准备、操作、数据分析和结论推导等过程中去,让学生把握规律和原则,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对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教师在上验证性实验课时,可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灵活改变实验的某个条件,让学生利用课本实验的程序,进行简单的探究实验。在这样的“模仿”过程中,训练学生实验设计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初步形成实验设计的思路,为实验设计实施的可行性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教师可通过创设探究性实验,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让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探究能力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逐渐增长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成为新知识的探究者和发现者。

生物探究方法篇5

课前充分准备好实验材料,让学生积极参与

农村的生物资源比较丰富,随便可以采集到比较理想而又现成的材料。为此我们提倡尽可能让学生亲自采集材料,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走进大自然、认识大自然、了解大自然,而且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会使他们理解科学本质、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他们可以捕捉青蛙、蚯蚓、麻雀或野兔,同时他们可以了解它们的生活环境与生存方式,也会掌握这些小动物的特性与本能。当地的植物生长环境、生长周期与过程,如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等。学生会更加热爱大自然、珍惜小生命、爱护花草木。尤其是把采集到、实验后的小动物放回大自然,让他们深深感受到珍爱生命的真谛,感受大自然的秀美。

大胆实施“三部曲”模式,让学生拓宽思维

农村学生对大自然非常熟悉,我们可以大胆实施“三部曲”的教学模式。即:“你所知道的有哪些?”“你想知道的又有哪些?”“你猜测最后的结果是怎么样的?”这样的问题一提出,会使学生马上进入无限思维境界。实践证明,这种模式会引起学生的异想天开和心旷神怡,更会引起学生的奇思妙想,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启迪了学生的心灵。由冷静――思维――拓展――提问――争辩,还给了学生时间与空间,让每个学生得到展示才华、表现自我的机会,学生兴致勃勃,兴趣盎然,全面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新课程理念。

适时引入活的实物,让学生细致观察

把学生最熟悉的自然现象、活的动植物或实物引入实验教学,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我们可把学生带到农场、牧场、田野、菜园、树林,带引学生实地观察,亲身采集,亲手制作动植物标本。结合自身看到的、想到的、认识的,仔细观察,认真研究,全面分析,弥补室内技能培养的不足,密切师生问的正常交往。在此期间,我们经常围绕这一观念开展实验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识别真假。区别好坏,建立真实感,凸显实效性。

强化拓展当地环保,让学生结合实际

结合当地的农业发展,主动深入示范区、科技养殖大棚、科技种植大棚、西瓜基地、草莓基地等,尽量让学生经常深入基地参观考察,熟悉基地种植产业、养殖产业以及各有关环保绿色产业,充分开发利用社区资源、家庭资源、媒体资源、隐形资源,全面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开展环保课题研究,让学生通过学习有关种植、养殖理论来密切联系实际,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自观察合理密植,精细选种浸种,合理施肥灌溉,正确整枝打叉、育苗嫁接或补氧养鱼等实际劳动。真正使学生学到有用的理论与知识,可信的理论与知识,真正地实现新课改理念,全面完成我们新型的课改任务。我们可以适当组织学生探究如两瓜的种植课题,当地老百姓最喜欢种植西瓜,原因何在?可能是种植管理比较容易,经济效益也比较可观。那么我们就应该设置一些实际问题:西瓜喜欢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西瓜生长的周期是怎样的?西瓜的销售量和销售途径以及西瓜对人的健康有何好处等等。通过大家的讨论、分析、评估、认定。既扩充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又夯实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也增强了学生的商品意识,为将来的择业选项、为今后家乡经济建设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生物探究方法篇6

【关键词】初中生物活力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120-02

在新课改内容的具体要求下,各个学科都在进行着一场空前的教学改革,为了将教育改革落到实处,就必须从实践教学抓起,尤其是课堂教学首当其冲。单一的教学模式发生转变,使课堂教学环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辅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将学生的学习态度被动变主动,既是教育改革的目的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情境创设法在课堂教学当中所起的作用,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是使初中生物课堂充满活力的有效方法。

一、情境创设法教学的作用

情景创设法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创设的真是环境当中充分发挥自己的随机应变能力,使学生们能够在贴近生活的情境当中互相帮助,快乐的学习,同时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创设的特定情境,可以有目的性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提高。情境创设法在教学环节的实施中,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学习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情境创设法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有效方法,从中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使初中生物课堂充满活力。

二、情境创设法教学的实施

情境创设法在初中生物课堂的实施一定要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达到即在活动当中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将教学内容穿插其中,实现高效教学。情境创设法的实施要在现有教学设备的基础上进行,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时间,引导学生进入创设的情境,营造舒适的、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氛围,情境创设法一般包括欣赏图片、观看视频、聆听大自然的声音、了解人物故事和分角色扮演等方式将教学内容与情境完美的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将情境创设法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努力打造充满活力的初中生物课堂。

1.图片创设情境

大自然中的万物无时无刻不是千姿百态,而往往这些自然界的奇观最能吸引人们的眼球,激发起人类探索的欲望,所以,搜集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并且充分利用教学设备,在上课之前进行放映或者穿插在课堂教学当中,都会起到调节学生学习状态,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比如说,在讲解“花的结构”的有关内容时,就可以查找各种与教学有关的图片,以独特、另类的花为搜集的重点,例如生长习性怪异的食人花、雌雄同体的两性花小麦、致命的罂粟花、世界上最小的开花植物无根萍、世界上最大的大王花等,通过对特殊花朵的鉴赏,除了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了花的结构,加深印象的同时实现了高效学习,使初中生物的课堂充满了活力。

2.视频创设情境

要想让创设一个系统性的情境,视频创设情境就是不错的选择,但是,切合课本知识点的视频并不容易查找。学生在观看视频的时候注意力呈高度集中的状态,更有利于学习,所以,要搜集适合的视频是视频创设情境的关键。比如说在讲有关“食品安全”的有关知识点时,可以选择更具说服力,更加官方的视频,新闻报道,公益广告,系列讲坛都是不错的视频资源,《焦点访谈》一直都是影响力最大的节目,报道的时间更具真实性,所以也就更能吸引学生的关注,孔雀石绿、苏丹红鸭蛋、三鹿“三聚氰胺”奶粉、地沟油事件、瘦肉精事件等诸多报道视频当中选取一个事件,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放映,让学生在视频当中了解食品安全在人们生活当中的重要性,并且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杜绝食品安全问题再现。通过视频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构建充满活力的初中生物课堂。

3.人物故事创设情境

生物学史中不少的名人趣事都可以拿到课堂教学中来,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对生物这门学科产生兴趣,可以通过故事的讲解吸引学生,让学生带着趣味学习,也能有效地改善课堂教学的氛围。在讲“物种起源”的有关内容时,必不可少的就是达尔文的故事,达尔文是伟大的科学家和生物学家,他从小就对花草、昆虫、鸟兽非常感兴趣,他会观察母鸟孵小鸟,把钓到的鱼养起来观察,他还会捕捉蝴蝶、蜻蜓等做标本,有一次,达尔文为了观察小鸟,就一动不动地站在树下,很长时间过去了,一只松鼠把他当成木桩,竟然顺着爬上了他的肩膀。他不懈的观察和研究,获得了大量的材料,为他提出的“进化论”和“物种起源”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达尔文的故事,老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物种起源”学说,还要让学生学习达尔文善于观察细节,善于总结,大胆推理的精神,探究精神是生物学习过程中的关键,通过故事既使学生知道了“物种起源”学说提出的背景,又阐述了生物学习的重要精神,使初中生物的课堂多姿多彩,充满活力。

4.角色扮演创设情境

课堂教学当中通过角色扮演创设情境,设计课堂小活动,鼓励学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当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在适当的课堂教学内容当中穿插角色扮演的互动环节,可以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在舒适的课堂环境中学习,培养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增进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初中生物的课堂充满活力。

情境创设法是使生物课堂充满活力的有效方式之一,只有将情境创设落到实处,才能真正有效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利用有限的教学设备,运用图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生物史上的名人传记,通过分派角色,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角色扮演进行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使初中的生物课堂充满活力,实现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1]汪京芳.学好初中生物的策略[J].生物技术世界.2013(11)

生物探究方法篇7

《食品生物技术》是高等学校食品方向各专业十分重要的一门课程,是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随着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该门课程涉及的内容需要不断地进行更新和丰富。[3]在《食品生物技术》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有助于课程内容开发与更新,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最终达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目的。本文以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实施的基本步骤为基础,就《食品生物技术》教学过程中,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可使教学信息具有新奇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所需要的思维素质和探究能力。[4]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一些事项。首先问题情境的设置要有一定新颖性,应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造独特新颖的问题情境;其次情境问题要有双向性,让学生“活”起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想法,甚至于与教师进行辩论,形成良性的双向交流。再次所创设的情境问题必须以教材为基础,教学活动应该是动态的,而教材则是相对稳定的。最后创设的问题也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所创设出来的问题可以采用各种活泼的方式展开,如课堂小组讨论、辩论、课后查找资料等等。以《食品生物技术》食品酶工程这一章的学习为例,先请同学们回答目前市场上有售的果汁饮料,询问其色泽、口感等问题。再将市场上销售的果汁与新压榨的果汁进行展示,从色泽、口感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引出新压榨出来的果汁存在黏度大、色泽浑浊的问题。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市场上销售的果汁经过了怎样的处理呢?

二、提出问题

在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中,问题是教学的开端,也是教学实施的中心。所选?裼肴范ǖ奈侍庖?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同时使授课内容和新知识自然地被引入和接受。在提出问题这一阶段,学生通过分析创设情境,发现存在问题,总结提炼问题。以解决果汁澄清的工艺问题为例,教师先给学生创设了如下情境:直接压榨的果汁与市场上销售的果汁的差别。学生以此引出一些问题:造成黏度和浊度大的物质有哪些?可使用哪些酶进行相应的降解?如何高效地利用这些酶?在提出问题时,教师可以以教材为基础,利用教材中食品酶工程这一章中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引导。这些问题使学生在探索创新过程中,渗透和运用一些创造性的方法建立新理论、给出新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方法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解决问题

在以学生为主导的问题的探究与解决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地介入探究,为学生提供信息,向学生进一步的提问,帮助学生自主通过归纳得出答案、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通常教师应对“正确”答案有所掌握,学生通过探究应被引导到所要形成的结论上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思维活动的指导者。[5]以解决果汁澄清的工艺问题为例,果汁的澄清可以通过化学处理剂和酶制剂两种不同的方式完成,而本次授课的目的是希望学生掌握酶制剂处理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老师可以适当提出酶制剂处理方法的一些优点。最终学生得出利用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处理的方案。在方案实施中,学生还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确定酶的使用浓度和使用条件。最终还可以在实验课中通过实验进行简单验证,测定未加酶处理和加酶处理的果汁的透光率,测定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单独处理和联合处理的果汁的透光率,比较不同处理的透光率有何区别。甚至可以通过设置创新课题的方式,让学生对果汁澄清的实施方案进行全面的设计,得到关于苹果汁、山楂汁、葡萄汁、草莓汁等不同类型的果汁所对应的酶制剂处理方案。在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总结与提高

生物探究方法篇8

高中物理生活化新知识

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的教学应该密切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让物理从生活中走来,再将物理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物理,用物理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物理意识。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而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蕴藏着无穷奥秘,认识主体在探索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应该充满乐趣,这两方面的客观存在与结合是建构物理课程的关键,也是物理课程设计的起点。物理新课程主要理念之一便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课程唯有反映社会及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和生活,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才能体现本质功能。新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尽可能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从学生今后的发展出发,课程向生活的回归并不意味着课程对生活的简单复制,课程与生活中的界限消失了,那是对课程庸俗化的片面认识,课程的回归是课程在另一种意义上的积极构建,是给课程以更深广的内涵,而要经过适当的加工和提炼,赋予其特定的意义。每位教师要注意了解所教班级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生活实际,这样才能更加有利于学生学有所用,提高教学效率。

一、物理来源于生活,创设生活化情境

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高中物理课程新标准提出"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物理情境。"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知道,物理来源于生活,创设教学情境时应有意识地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亲自体验情境中的物理问题,而且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物理是无处不在的,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较为密切,把具有知识性实际情境搬进课堂,使学生有相见不相知的感觉,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例如,在讲述牛顿第一定律时,可以用生活中常见的玻璃球来替代教师的演示实验,具体做法如下:在水平桌面上放一块书本大小的玻璃板,板上放十个玻璃球,用勺一个一个把球盛到碗里(滚出玻璃板的球不能再盛),看谁在15秒内盛得多,然后再来讨论获胜的秘诀。再如,在讲述自感现象时,我们拆下了五十多个废日光灯管的镇流器,让每个学生感受自感电流,具体做法如下:用两手捏住镇流器的两个接线柱,直接接于一节干电池的两极,然后突然与干电池脱离(注意手与镇流器的两接线柱始终不脱离)。这样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使演示实验成为随堂实验成为可能,因为仪器简易随处可见,就算买也价格便宜,容易办到,而且学生感兴趣,并在心理上消除了对学物理的恐惧。

二、利用生活经验,构建新知识

物理新课程标准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说明物理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物理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只有让学生把这些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才能真正达到内化。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的重要基础,是学生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有许多物理知识的体验,物理学习是学生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教师应帮助学生及时巩固学过的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落实物理教学的最终目标,通过物理教学让学生具备学习能力和一定的生存能力和生活技巧。

三、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将物理理论运用于生活实践

物理源于生活,走向社会,在课堂教学中,把这些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引入物理课,就会增加学生对物理课的亲切感。课外实践活动是将物理教学生活化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法。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亲自动手操作,自己是整个活动的主导者,因此其参与性和主动学习意识要强。基于这一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后,可适当给学生布置实践类的课后作业,如在学习重力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月球上的宇航员的活动和地球上人的活动,比较差异并进行解释等。通过类似的实践调研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又强化了其积极愉悦的体验感悟,久而久之,学生自觉运用物理知识于生活实践的能力也可以得到提高和增强。物理实验也是学生课外实践的重点。物理实验就成为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最佳途径。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的活动,学生不仅可以牢固掌握物理理论知识,而且动手操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都有相应程度的提高,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素质人才奠定了基础。此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用常见的生活器具做家庭物理实验,或让学生有意识地把可乐瓶、易拉罐、饮料吸管、胶带纸等带进课堂进行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拉近物理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使用物理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当物理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时,物理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和解决物理问题的兴趣。因此,物理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渗透生活化元素,从生活中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与问题,引导学生用物理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环境,才能帮助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物理课堂知识,使他们不仅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够应用,从而切实体会到物理在生产、生活、科技与社会领域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生物探究方法篇9

[关键词]新课改生物教学诱思探究

高中生物教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研究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所以在生物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诱思探究教学不是“诱思探究教学法”,更不是一种别出心裁的教学模式,而是完整系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规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果不更新理念,不转变思想,那将无一改变。教学改革应是教学思想的彻底变革,而不只是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变换,这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更是新课程改革不可回避的根本所在。探究性学习模式是目前为止比较倡导的教学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有效实现学生行动、思维的独立性,“循循善诱”,这些也都是诱思探究所深化的要领。利用诱思探究法来实现生物有效教学,教师在非常熟悉生物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应该把握生物教材的整体教学意图。在备课中,应以整体为前提进行学习过程的设计,使之在内容上和内在逻辑形成一定的知识脉络,再开枝散叶,梳通条理。要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进行目标教学设计时,更应侧重突出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特别是在制定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计时,将每一课时的内容标准和要求,转化成在教学中可以操作和实施的具体目标,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本着服从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为学生的发展做好铺垫。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把知识放在问题中,放到一定的情境中。如:在“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教师让学生先分析孟德尔通过探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得出基因分离定律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后,再演示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的课件。学生经过分析就会发现问题:为什么子一代都为黄色圆粒?为什么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而且子二代中性状分离比为什么总为9:3:3:1?子二代为什么会出现新的性状组合?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也就顺理成章地引入新课的探究中去,同时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生物探究方法篇10

演示实验

多数演示实验操作简单效果明显,但也有部分实验按传统的操作方法进行,实验效果较差,达不到预期目的,对于此类实验,教师必须努力创造条件,改进实验方法,增加实验的可见度,便于学生观察。例如“磁场和磁感应线”在中学物理中是2个非常抽象的概念,要让学生建立起这2个概念,必须借助实验。传统的实验方法是将一块磁铁放在玻璃板上,在其上均匀撒些细铁屑,然后轻敲玻璃板,再由教师手托玻璃板绕教室一周,让学生在玻璃板下面直接观察细铁屑的排列情况。这样既浪费时间,同时也不便于观察。如果把玻璃板放在投影仪上,利用投影将细铁屑排列情况反映在大屏幕上,效果会非常好,既节省时间又增加实验的可见性,便于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对于部分演示实验,也可以转化为探究性实验。例如关于“浮力的测量”这一实验,在课标中为演示实验。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所给器材测出浮力大小,既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分组实验

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亲自实验,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巩固和验证他们所学的理论知识。因此,教师要认真组织好每一次的分组实验,做到目的明确、要求具体、指导到位。例如“在长度测量中”要求学生掌握刻度尺的“六字”规则,即:1选、2观、3放、4看、5读、6记。这样就可以比较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把有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如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具体做法:让学生选实验仪器,根据自己猜想分别进行实验,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密度、液体密度、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的关系;然后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得出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这样既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培养他们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庭实验

对于教材中安排的家庭实验,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筹器材、大胆尝试,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家庭小实验。但教学中,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对此实验都有畏难情绪,缺乏应有的自信而不愿意去尝试。为此,笔者有意向学生介绍牛顿、钱学森等中外科学家的事迹,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激发他们的欲望。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过程中,笔者抓住时机,适当地向学生介绍牛顿这位人类科学史上的“奇人”,告诉他们牛顿中学时代学习成绩并不出众,只是爱好读书,对自然现象有好奇心,喜欢别出心裁地做些小发明、小实验,自己动手制造各种实验设备。为了制造望远镜,他自己设计研磨抛光机,实验各种研磨材料,终于在公元1668年制成第一架反射望远镜样机。通过介绍科学家的事迹,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多学生都自愿参与其中。同时,教师还要利用一定的时间对学生的创作成果进行交流和评价,引导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对学生都极具诱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