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问题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03:59

粮食问题研究篇1

英文名称:GrainissuesResearch

主管单位:四川省粮食局

主办单位:四川省粮食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四川省成都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3-2576

国内刊号:51-1058/F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粮食问题研究篇2

关键词:国有粮食企业;税收政策;增值税;问题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6.059

实现粮食安全生产、流通,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对于支撑国有粮食企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重要作用。新的税制环境、新的市场环境,国有企业对税种涉税优惠进行梳理,是进一步规范税收筹划、落实国家政策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在“营改增”的改革背景之下,国有粮食企业收税政策的调整,国有粮食企业增值税征纳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规范并引导国有粮食企业的健康发展。

1资格认定

2015年5月19日国家税务总局颁布的《关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销售粮食免征增值税审批事项取消前后有关管理事项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正式施行,国有粮食企业在销售粮食中享受免税的优惠;审核工作程序取消,改为备案管理。在公告中还明确指出,享受免税政策的国有粮食企业,应向所在地粮食管理部门、国税局进行备案。新的税务制度、新的政策背景,强调国有粮食企业应依据实际情况,按照相关文件指示精神,做好资格认定等工作。

2免税范围

依据《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关于粮食企业增值税免征问题的通知》的相关规定,国有粮食企业在粮食销售过程中,必须遵循“顺价”原则。对于承担粮食收储任务的国有粮食企业,在粮食销售中享受免增值税的政策优惠。具体而言,国有粮食企业除了“军队用粮”、“救灾救济用粮”等销售领域,一律征收增值税。梳理国有粮食企i免税范围,对于企业核算起到重要作用。并且,企业在税务筹划、经营管理中,应强化对国家税收政策的有效运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1军队用粮

军队用粮具有特殊性,对于凭军粮供应证、军用粮票供应的粮食,免征增值税。这一方面说明,国有粮食企业在国家军队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求国有粮食企业按《军粮供应与管理办法》填报“军粮销货证明单”和“军粮出库差价报单”等,按要求专账核算,用好国家优惠政策,提高业务经营效率。

2.2救灾救济粮

救灾救济粮是一定特殊时期、特殊情况下的重要物资保障。经(县)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按照规定销售价格,面向受灾群众供应的粮食。对于这部分粮食,实行增值税免征政策。

2.3植物油业务的税收问题

2014年5月1日,国家税务总局颁布了《关于免征储备大豆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这标志着我国免税政策范畴进一步扩大,由传统粮食领域,延伸至大豆等油料领域。在食用植物油业务中,对于除“政府储备植物油销售”以外的业务,一律需要征收增值税。因此,对于国有粮食企业,若在经营中有免征税收范畴的“粮油品种”,可依法办理相关的免税手续。

3企业核算

企业核算是税收政策落实的关键,也是强化税收筹划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中明确规定,对于纳税人兼营免税、减税项目的,应当分别核算免税、减税项目的销售额;未分别核算销售额的,不得免税、减税。为此,国有粮食企业应切实做好核算等工作,进而确保国家税收优惠政策落地。

为了说明国有粮食企业核算这一工作,本文举例进行说明。X国有粮食企业是经粮食部门设立、税务部门核定的享有免税资格的国有企业。在2016年7月,该公司主要发生的经营业务有:

(1)顺价销售粮食,销售额107.5万元;(2)救灾救济粮销售,销售额215.93万元;(3)杂粮销售,具体销售情况为:①红豆3.0千斤,销售额1.8万元(不含税),平均收购价4.25元/斤(开具农产品收购发票);②绿豆5.0千斤,销售额2.5万元(不含税),平均收购价3.5元/斤(开具农产品收购发票)。

进项税额可基于以下方法进行核定扣除。(1)从一般纳税人购进农产品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凭专用发票开具的税额抵扣。(2)进口农产品取得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的,凭缴款书开具的税额抵扣。(3)从小规模纳税人(包括农业生产单位)购进农产品取得农产品销售发票的,按照财税〔2016〕36号文件附件1规定的计算公式进行进项税额抵扣。(4)从农业生产者(农民)收购农产品,自行开具农产品销售收购发票的,也按照财税〔2016〕36号文件附件1的计算公式进行进项税额抵扣。对于X国有粮食企业7月份的业务情况而言,(1)、(2)业务在国家免征增值税范畴,应当享受免税优惠政策。但是,对于(3)的业务,当月所销售的红豆、大豆则不在国家免税政策范畴,则依照相关的税收政策,应依据13%的税率,对该部分业务征收增值税。

允许抵扣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农产品平均购买价×13%。为此,X公司在7月可抵扣的进项税额具体为:5000×3.5×13%+3000×4.25×13%=3932.50元;销项税额:(18000+25000)×13%=5590元。假设X公司期初无留抵税额,X企业7月应缴纳增值税:5590-3932.50=1657.50(元)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税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粮食企业面临新的制度与经营环境。这一是强调国有粮食企业要梳理税收政策,充分利用好税收优惠政策,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二是适应新的税制环境、新的制度要求,不断地优化与调整经营管理活动,更好的服务社会经济建设的稳定前行;三是关注国家相关税收政策变化调整理,依据税收政策切实做好核算等工作。

参考文献

[1]蔡正融.论新形势下江苏粮食流通政策的创新与发展[D].南京:南京大学,2016.

[2]高文刚.国家收储政策改革后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J].黑龙江粮食,2016,(09).

粮食问题研究篇3

关键词:粮食安全;粮食物流;发展问题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粮食生产一直是各级政府工作的焦点,与此同时如何做到粮食安全也是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不仅要做到粮食产量满足民众需求,而且要严格控制粮食消耗量,其中就包括粮食物流所产生的成本。据近期调查结果显示黑龙江在粮食物流体系领域,缺乏必要的理论研究,且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缺乏科学管理体系,因此加强粮食物流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一、相关概念综述

1.粮食物流与粮食物流安全简介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社会生产过程中运输行业也在不断变革,以满足现代化生产专业化、一体化的要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粮食物流应用而生,并且不断发展。所谓的粮食物流是指粮食生产成品从运输,加工,到销售期间所产生的一切增值活动,简而言之粮食物流就是指商家为达到售出后获取最大利润的目标,而选择最为合理的运输方式、运输工具,以及最为科学的运输体系。它囊括了粮食运输过程中包装、装卸、配送、售后等环节。

根据权威机构解释,所谓的粮食安全就是指国家要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买的起他所需要的粮食产品。这就意味着粮食安全的实现不仅要保证粮食供给充足,而且消费者有支付能力购买自己的需求。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加大扶贫力度,使得大多数民众可以摆脱贫困,但是还有一部分人在口粮方面仍然存有困难。因此加强粮食安全方面的工作任重道远。造成粮食安全存在隐患的因素不仅来自于城市化进程使得我国的耕地资源不断减少,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劳动力缺乏等,而粮食物流运输过程中的高成本导致利润降低,从而导致粮食需求无法满足,这也是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2.发展粮食物流体系的重要性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无论是国内贸易还是国际贸易都需要物流的支撑,为此物流企业快速发展,逐渐成为衡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粮食物流最为物流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粮食物流发展状况直接体现国家宏观调控成功与否。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土地辽阔,粮食自给成为基本国情,但是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粮食产量不均匀,导致部分地区粮食短缺,这就需要国家通过对粮食物流的合理规划来解决粮食产量不平衡的问题,这期间需要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对部分粮食物流进行集中操控。另一方面粮食物流的科学、现代化发展有利于稳定政治局面,构建和谐社会。通过粮食物流解决部分地区粮食短缺的问题,缩短城乡发展差距,平衡东西发展,为促进国家中西东地区共同发展,构建和谐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二、黑龙江省粮食物流现状分析

1.黑龙江粮食物流基本特征

黑龙江作为我国的大型粮仓,粮食资源丰富,粮食物流量大是其基本特征。据统计黑龙江耕地面积达到990万公顷,1200亿斤的粮食产量为各地区提供丰厚的粮食,与此同时这一庞大的粮食产量使得粮食物流快速发展,并吸引了众多物流企业进驻黑龙江。除此之外黑龙江粮食物流有众多的交通运输方式作为支撑,水路便捷,公路众多,铁路更是贯通全国,横贯黑龙江的铁路高达67条。

2.粮食安全背景下黑龙江省粮食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1)管理模式落后

粮食基地只有在促进其现代化、科学化的基础上才能促进国家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但是在商品粮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以及企业更多的是加强对粮食产量的重视度,而忽略了粮食物流的重要性。黑龙江地区粮食物流在管理模式方面较为传统,缺乏创新理念,这就使得在粮食物流过程中各流通节点沟通不畅,运输成本较高。现如今粮食物流只有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科学管理的知识资源与体制资源,促进粮食物流的快速发展。

(2)专业人才的缺乏

现如今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技术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粮食物流是一个技术型,人才型的经济领域,对于人才的专业化具有较高的要求。但是无论是黑龙江还是全国的粮食物流企业,都缺乏专业性的人才来满足行业的需要。黑龙江粮食物流在发展过程中没有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导致人才缺乏,管理方面缺乏科学体制。更多粮食物流企业的人才在管理过程中往往是依靠传统经验进行的。粮食物流的发展需要更多有思想、有创新能力、有专业技能的专业性人才为之服务,因此培育此方面的人才仍然任重道远。

(3)粮食物流基础设施落后

基础设施的完善对于行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粮食物流的发展仍然需要基础设施为其发展提供动力。但是黑龙江地区粮食物流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落后仍是突出问题。现如今黑龙江粮食物流主要采用的是包粮流通与散粮流通,包粮流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作为基础,散粮流通则在多次卸装过程中降低粮食质量。与此同时黑龙江粮食物流企业仍然采用以前陈旧仓库,且仓库点不足造成粮食露天存储,对粮食安全问题造成隐患。且机械化设备缺乏,自动化设备少,增加了粮食物流的成本,制约粮食物流的发展。

(4)粮食物流成本高

在粮食销售方面一直受到政府政策的制约,在特定阶段,粮食储存过剩,导致粮食质量受到影响,从而降低粮食销售利润。另一方面,粮食运输过程中由于机械化设备缺乏,技术水平降低,导致运输成本过高。除此之外黑龙江省在粮食物流发展过程中,在粮食加工方面缺乏创新,采用粗放型的经营方式,产品滞销,使得粮食物流在高成本的情况下难以取得良好的效益。

三、粮食安全视角下黑龙江省粮食物流的发展策略研究

1.整合资源,促进粮食物流一体化发展

面对黑龙江粮食物流出现管理模式落后的现状,我们不要不断创新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促进粮食物流信息化、一体化发展。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模式,譬如在运输过程中采用气力输送与提升输送等方式。并且在运输方面尽可能的采用散装、散卸,实现粮食运输过程自动化、高效率化的目标。

2.优化专业人才队伍

21世纪,人才的培养对于促进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需要人才作为支撑点。因此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综合型人才至关重要。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育部门增加高校有关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生点,国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高校设置粮食物流的实践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确保对复杂的环境做出灵敏的反应。与此同时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根据企业在显示运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入教学过程中,增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按需施教。并能够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现场指导,促进粮食物流的规范化发展。

3.注重现代物流信息发展

当前以信息化为中心的信息技术正在席卷全球,渗透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现已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环节,为此在粮食物流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促进基础设施的信息化、科技化的方向发展,譬如建立电子交易系统,电子信息安全防护系统并能够促进机械化设备的完善。与此同时,在信息化农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加强信息技术的宣传力度,使得人们可以更大程度的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4.降低粮食物流成本

粮食物流成本的降低一方面需要政府的扶持,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鼓励粮食在黑龙江地区进行直销,减少粮食流通的环节,并且在此基础上减少粮食流通的附加费用,降低粮食物流的成本。另一方面促进粮食物流领域的创新,且不断升级转型,建立粮食仓库、粮食加工厂、粮食配送中心在内的整体链条,在一体化、规范化、机械化的情况下降低生产成本。

5.加强粮食物流安全方面的工作

据统计粮食物流所产生的成本占据总成本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为此构建科学、安全的粮食物流体系,为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从黑龙江省目前的粮食物流安全工作的总体情况来看,要想使其粮食物流方面的问题得以解决,首先必须注重相关安全保障措施的制定。管理者要加大对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确保每位员工在粮食运输等过程中的安全。其次,粮食物流的安全工作要普及到相关的各个领域,制定安全、合理的价格等,使人们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安全、合理的享受自己的所需之物。基于此,在日后的工作中,国家政府部门必须确保在安全的基础上加大对人民的扶贫力度,加强对粮食物流安全工作方面的管理,使人们尽快摆脱贫穷,缩小中国的整体贫富差距。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要加大管理力度,将有关粮食物流安全性的工作作为发展粮食基地的首要任务,将制定的安全性条例付诸于实际行动,为黑龙江省粮食作物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小结

黑龙江作为我国的重要粮食基地,为满足广大民众对粮食的需求,加强对粮食物流的忠实度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粮食物流管理体系,培养更多专业型的粮食物流管理人才,与此同时信息化背景下,农业物流的发展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设备为粮食物流一体化、现代化的发展奠定基础。现如今现代化的农业发展背景,对粮食物流的发展不仅提出了新的挑战,而且为粮食物流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相信在政府与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粮食物流将取得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艳,高巍,韩玉静.现代化大农业背景下黑龙江垦区粮食物流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物流科技,2015年.

[2]李维刚,赵书婷.黑龙江省城镇化进程中粮食安全与粮食物流体系的完善[J].现代化农业,2013,07:38-40.

粮食问题研究篇4

关键词:黑龙江垦区;粮食物流;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6-0115-04

一、研究背景

(一)中国的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

就目前而言,世界范围内仍然同时存在着三种农业——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当前中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度的转型期,从事农业劳动力的比重逐年下降,而城市化的水平正在逐年提高,粮食等农副产品的商品率已达到75%以上,由此可见中国已经具备了快速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的条件。

中共中央在1982—1986年连续五年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2004—2011年,又连续八年以三农为主题,强调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第九年聚焦三农,可见中国对农村、农民、农业问题的高度重视。

(二)粮食物流发展对现代农业发展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

粮食是作为维持人类生命的重要农产品,其物流活动和物流方式与人类共存,并影响着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中国对物流的认识起步较晚,直到1979年,改革开放,物流的概念才开始传入中国,知识的普及和粮食行业的发展需要,逐渐让人们开始对“物流”这个新兴概念有了一定的重视。粮食物流起着沟通主产区和主销区的重要作用,是粮食产业链的枢纽,居于先导地位。粮食物流的畅通无阻有助于解决全国粮食大市场和本文所选研究对象——黑龙江垦区小生产之间的矛盾。

(三)国家政策支持粮食物流的快速发展

为了加快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中国政府一直关注并高度重视粮食物流发展及其流通体系的建立,多次发表声明,下发文件支持和改善粮食物流的发展,并提出诸多有利政策,促进农业发展。

2008年,国家发改委员会公布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把粮食生产安全中长期定义为:生产水平在2010年时达到5000亿公斤以上、2020年突破5400亿公斤;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粮食“四散化”率(“四散”即散储、散运、散装、散卸)2010年达到30%,2020年上升为55%。2009年的3月13日,国务院正式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这些都为粮食物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也意味着国家对物流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了。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提出扩大销区粮食储备规模,适时采取玉米、大豆等临时收储政策,支持企业参与收储,健全国家收储农产品的拍卖机制;稳定发展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

4.黑龙江垦区客观上需求发展粮食物流体系

2012年,垦区生产总值496.5亿元,人均达到3.1万元,实现农业增加值198.2亿元;粮食种植面积4250万亩,粮食总产量432.6亿斤,为国家提供商品粮407.28亿斤,商品化率达到94.1%。日益增长的粮食产量,无疑提高了对粮食物流的要求。诸如粮食物流的成本过高、物流技术落后、信息化滞后、社会化和市场化及标准化程度低,都是影响黑龙江垦区粮食物流发展的制约因素。

二、黑龙江垦区粮食物流的基本现状

(一)黑龙江垦区粮食的生产现状

截至2012年黑龙江垦区粮食总产量达到432.6亿斤,是2005年产量的2.1倍,粮食的交售量达到407.28亿斤,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华大粮仓”;现在垦区每户的平均经营土地面积是200亩,计算比较,约为35%的家庭经营了垦区约82%的耕地,垦区人均生产粮食35.4吨,规模化的经营模式提高了农业劳动平均生产率,现垦区的劳动生产率为29%,不仅是全国的较高水平,而且还超过了世界发达国家劳动力人均产粮的28%;作为黑龙江省的产粮大户,黑龙江农垦区的份额占将近一半,在全省粮食生产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1949年,垦区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占全省的0.27%,2012年上升到22.8%;“全国大粮仓,拜托黑龙江”。这是2004年,第十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总理到黑龙江代表团听取审议时的第一句话,这充分证明了黑龙江垦区在全国粮食安全中的地位之重。

(二)黑龙江垦区粮食的加工现状

世界上主要的粮食有稻谷、小麦、黑麦、高粱、玉米和粟,中国除黑麦之外,这些粮食都有生产,其中产量较大的是稻谷、小麦、高粱和玉米。中国是农业大国,我省又是产粮大省,因此,对原粮的加工转化能力强弱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的粮食加工就是将原粮经过加工处理转化成半成品粮、成品粮或将半成品粮转化成成品粮的一个经营活动的过程。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稻谷的碾米、小麦的制粉、玉米及杂粮加工、植物油脂的提取和精炼、植物蛋白质产品的生产和淀粉加工、以米面为主要原料的粮油食品加工、粮油加工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等等。在加工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深化就是粮食的深加工。黑龙江垦区的粮食加工龙头企业,着力打造了九三集团、北大荒米业、完达山乳业、北大荒麦芽集团等15家部级和省级农业企业。

(三)黑龙江垦区粮食的储运现状

粮食的仓储工作在粮食物流的整个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连接粮食的生产、收购、加工和销售,它是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如下图所示):

黑龙江垦区水稻收纳库主要位于哈尔滨、佳木斯、牡丹江分局、红兴隆分局、宝泉岭分局和建三江分局;玉米的收纳库主要位于哈尔滨、牡丹江分局、红兴隆分局、建三江分局和九三分局、齐齐哈尔分局;大豆的收纳库主要位于其主产区的哈尔滨和垦区的牡丹江分局、红兴隆分局、宝泉岭分局、建三江分局、九三和北安分局。收纳节点位于粮食主产区公路和铁路附近,以便于粮食的收纳,我省垦区按照国家三类粮库的标准建设,仓容规模2.5~5万吨,但如果是产量密集的主产区,可以将仓容规模扩大到10万吨;粮食物流中转节点的粮库都是位于距离粮食集散地较近的公路、铁路和水路的枢纽,年中转量均在40万吨以上。黑龙江垦区一般使用筒仓和砖圆仓完成粮食的仓储;大型粮食物流节点也可成为粮食物流中心,其大型规模在于不仅可以对上游粮食的供应商来源的大量粮食进行集中的加工储存等工作,并可以处理下游粮食需求用户的不同订单信息,并提供批量的粮食仓储、配送等服务,也可以说具有粮食交易市场的功能。

黑龙江垦区现有总地坪面积为758.7万平米,以现有水平无法赶上粮食连年递增生产的趋势,地坪缺口普遍很大,粮食收获后往往直接在压硬的天地上进行处理和储存,所以垦区对地坪面积的需求还是很大的。

省内现有10条公路线路为粮食运输通道,粮食运输的公路总里程为638公里,主要用于粮食的收纳、中转、短途运输和成品粮的运输;黑龙江的粮食铁路运输通道同样也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东部:东部通道构成,包括两条区域性的主要通道、12条次级通道、48个物流中转节点和5个省级大型粮食物流节点。中部:中部地区有3条主要通道(绥北线、通让线、滨洲线),两条次级通道(汤林线、北黑线),42个物流中转接点和3个省级大型粮食物流中心。西部:有主要运输通道1条,次级运输通道3条,粮食物流中转节点13个,省级大型粮食物流节点两个。跨省的粮食通道主要有4条,分别是经过哈尔滨的哈长线和拉滨线,经过大庆的通让线,经过齐齐哈尔的平齐线。还有两条次级通道:经由牡丹江图佳线出省走辽宁的东边道入海,经同江入海出省通道。

每到运输旺季,黑龙江省农垦总局都会头疼,虽然黑龙江省是“中华大粮仓”,但却处于铁路线的末端,粮食外运成为了最大的难题。外运设备主要缺乏专用汽车、火车专列以及相应的专业设备。输送机、清理设备、散粮发放设施、汽车衡、钢罩棚等设备远远不足。

三、黑龙江垦区粮食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黑龙江垦区粮食库存大、流通成本高

黑龙江省是中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商品率超过70%,享有“北大仓”的美誉。黑龙江垦区近些年随着粮食产量逐年增长,商品量的增加,粮食库存逐年加大,居高不下,全国粮食供求长期处于局部、相对过剩状态,到2012年粮食年度末,黑龙江省垦区粮食库存达到500万吨。如此之大的粮食库存,在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大库存量造成粮食陈化降等问题,而且这些粮食的储存、管理费用、银行利息等,造成了财政包袱沉重、新粮接收困难等一系列问题,甚至个别粮食购销企业出现了为保补贴储粮不愿卖的苗头。

(二)垦区粮食储运基础设施落后、运输效率低

虽然经过几年建设,黑龙江垦区的粮食仓储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按粮食现代物流的需求,仍有很大差距。如粮食散装机数量较少,烘干机效果不好、烘干能力不足、仓房老化陈旧破损严重等,导致粮食流通不畅导,影响了粮食物流整体功能的发挥。散粮装运和接卸设备缺乏,使许多粮食得不到及时中转,运输设施简陋引发粮食在途时间长、途中损耗大、运输费用高等问题。包散结合、公铁水路运输共存的多式联运还没有开始应用。

解决粮食物流的核心问题,主要是解决“北粮南运”的问题。粮食物流主要依靠铁路运输,目前是铁路运力受瓶颈限制,海上运输比例偏低。但受铁路运输能力整体不足、运输瓶颈限制以及煤炭等原材料运输需求增加的影响,北粮南运的铁路运量难以增加,而水运价格偏高及港口中转设施不足导致粮食海上运输比例偏低。

(三)垦区物流信息化程度不高,技术水平落后

物流企业技术落后,管理模式比较原始,导致不能支持粮食供应链物流体系的有效运作。目前黑龙江垦区物流技术较落后,这严重阻碍了黑龙江垦区粮食物流体系的发展。一是粮食物流的包、加、储、运技术落后。包装技术落后,不仅使粮食产品易潮易腐,在物流过程中损失巨大,而且显得粮食的档次低,阻碍粮食的销售。二是黑龙江垦区粮食加工技术落后,大量粮食增值部分被其他一些企业抢先争夺而去。包括储藏技术、运输技术等都存在一定的技术“瓶颈”,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高水平高素质物流人才的短缺

人才是垦区粮食物流发展的关键战略资源,是建立健全粮食物流体系的关键因素。目前来讲黑龙江垦区仍然存在着物流人才的短缺现象,就现有的物流人员来讲,普遍的素质和水平偏低,很多人员的观念更新和知识更新跟不上现代物流的发展需求,这将会导致垦区粮食物流发展速度缓慢、不能实现粮食物流高效快速的发展。

(五)粮食物流相关主体的整合程度不高

黑龙江垦区粮食物流各主体之间,存在大型的粮食生产企业与农户、粮食中间商及物流产业的对接组织管理与设施资源整合问题,物流服务业和粮食的相关企业联动机制不强。建设大型的粮食物流中心、规划粮食物流中转节、完善粮食物流的信息系统平台、加强各相关部门的互联互通,实现资源共享等的不完善,致使粮食物流相关主题间的整合程度呈较低水平。

四、针对黑龙江垦区粮食物流存在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降低粮食物流运输成本

要提高火车的运输能力,错开运输高峰期间等手段适当降低火车的粮食物流成本,原粮通过散粮火车,散粮船舶,到关内各省及东南沿海城市;品粮和精粮要逐步推广集装箱、托盘和成组的运输方式。要积极与北良港、营口港合作,发挥它们散粮运输和陆海联运的绝对优势;要完善相关的配套设施,统一标准,完成公路、铁路、水路的无缝化连接;要构建畅通、快速、高效的垦区粮食物流供应链,完成大粮食、大流通、大市场的规划。最终实现年储备粮食200万吨,销售300万吨,通过粮食的无缝化运输方式,减小库存储备,降低物流成本。扩大铁海联运规模,使黑龙江垦区的外运仓储位置前移,以平衡粮食的生产运输问题。

(二)完善粮食物流储运基础设施建设

粮食储运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是粮食物流运作的基础和前提。必须加大对粮食储运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粮食储运条件,提高粮食“四散”流通水平。根据黑龙江省垦区粮食流通的具体特点,粮库建设布局重点应放在粮食主产区和交通枢纽地带,并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及粮库的功能作用的不同,确定建设不同类型的粮食仓库,形成大中小型结合、各种形态不同、的粮食仓储体系。增加散粮自动装卸设备和专用运输工具,做到从粮食散储、中转库装卸到车站码头进出有一系列环节的设施配套。

合理调整粮食购销企业布局,切实增加粮食中转库数量,以适应粮食配送的需要。健全粮食购销企业基础设施,完善粮食物流功能。主要是增加散粮自动装卸设备和专用运输工具,做到从粮食散储、中转库装卸到车站码头进出有一系列环节的设施配套;从长期发展看,应适当开展粮食集装运输。目前,应把重点放在对现有承载工具的改进上,特别是要对箱体进行改装,使其成为专用运输工具。

(三)搞好垦区粮食物流信息系统建设

将信息技术与发展垦区粮食物流相结合,建立垦区的现代信息平台,达到与全国相关的信息网络互联、互通和有效衔接的目标,最终使粮食物流信息网络平台成为垦区现代粮食物流的神经中枢。注重垦区“六大”物流园区、百个重要物流节点,省外“五大”配送中心及配送网点的网络建设。同时,进一步完善现代物流设施、健全物流信息平台,形成保管、运输、装卸、包装、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环节的紧密连接,建立起适应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现代物流体系。

通过自主开发和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加快研制粮食物流关键设备和相关的技术开发,尽快研制通用的散粮火车、散粮集装箱和散粮汽车。推广散粮运输技术设备,提高粮食物流的技术装备水平。制定和推广粮食物流标准,实现粮食仓储设施、运输工具、装卸机械、信息编码、品质检测的标准化。

(四)建立高水平的物流专业人才队伍

随着粮食物流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粮食物流企业人员变动较大,粮食物流业的发展还很不完善,缺少高水平的物流管理人才等。因此要加快物流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黑龙江垦区应注重中青年人才的培养,聘请国外专家参与垦区粮食物流体系的经营和管理,在与国外专家交流、合作中提高垦区内部专业人员的水平,使粮食物流体系较快走上正轨。只有管理水平和专业技术上去了,才能真正的降低粮食物流的成本。同时,考虑以外包的形式,把粮食物流外包给有实力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从而节省粮食物流成本。

(五)粮食物流体系的完善整合

以哈尔滨为中心的省级物流圈;以牡丹江分局为半径,以密山、虎林市为中心带动周边地方的兴凯湖物流圈;以建三江、红兴隆分局为半径,以佳木斯为中心带动周边地方的三江经济物流圈;以齐齐哈尔分局、绥化分局、北安分局为半径带动周边地方的哈大齐工业走廊物流圈。

加强粮食产销地区合作,按照销地的粮食调运需求,加强产地的粮源组织和铁路专列、海运班轮的发运工作,建立稳定的粮食运输通道,实现产销区的有效对接。鼓励大型粮食经营和加工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和股份制改造,形成一批跨行业、跨地区,集粮食收购、储存、中转、加工、贸易等业务于一体的大型粮食物流企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粮食物流。提高粮食市场信息服务水平。发展粮食网上交易。建立全国粮食电子交易平台和全国粮食物流配货、交易管理信息平台,实现粮食物流信息资源共享,提高粮食物流的组织化程度。

五、结论

粮食是作为维持人类生命的重要农产品,其物流活动和物流方式与人类共存,并影响着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本文在对垦区粮食物流发展的研究时,进行文献查阅,实地调查和对比分析,力求做到详尽地掌握各方面关于粮食物流的信息,从而对结论获得的正确性和完善性有所帮助。现将结论叙述如下:(1)中国的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中国对于粮食物流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以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作为有着“中华粮仓”美誉的黑龙江农垦地区,更是面临着挑战和机遇,传统的粮食物流单一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多元化的粮食物流体系布局已成为新的形势要求,黑龙江垦区建立完善的粮食物流体系是必然的发展方向。(2)针对垦区粮食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几点对应的对策建议:通过降低粮食物流运输成本、完善粮食物流储运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信息系统的建立、建立高水平的人才队伍、粮食物流系统的完善整合,做好自身发展,当好黑龙江省的领头羊,成为全国的典范,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业发展,实现粮食物流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刘萍.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发展战略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2]张平.改善和发展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思考[J].物流技术,2008,(1).

粮食问题研究篇5

关键词:农户;土地流转;粮食核心区

中图分类号:F30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6-05-02

一、引言

中共中央在2008年的一号文件中提出要“实施粮食战略工程,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基础条件好、生产水平高和调出量大的粮食核心产区”。国家这一重大决策,立足点是应对粮食危机,维护国家长期粮食安全。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农户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是农村生活消费及活动的主体,更重要的是生产经营主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确定和强化了农户的地位和作用。现在进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开放更为深化的新时期,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特别是在粮食生产方面更是关系到中国改革的成果和国家粮食安全。因此合理引导和促进农户的发展,使传统农户向现代农户过渡,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进程,显得尤为重要。

二、我国农户生产要素现代化问题

从劳动要素来看,舒尔茨・波普金命题强调小农的理性动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的行为方式与“厂商”的行为方式相等,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关键着眼点在于农民的逐利性。我国现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可以自由配置自己的劳动时间、劳动对象,对市场有了自由的反应。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民的兼业化、离农化程度不断加深。从统计数据来看,东部兼业化比重最大,中部次之,西部最小。虽然农业产值不断上升,但农业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却不断下降。首先,就土地收益来看,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农民自身素质的提升,国家全面废除农业税的因素影响,我国的土地单位产值不断上升。农用机械、农药、化肥的成本上升进一步压缩了农业的利润空间。仅仅化肥一项,2000年,用量为4146.4万吨;2004年为4636.6万吨;2008年为5239万吨;2013年为5911.9万吨,化肥成本占农业总产值的25%左右。同时与第二三产业相比,农业效益低下,农业产值增值缓慢。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收入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逐渐在缩小。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在逐渐上升,截止2013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8895.9元,比2000年增加了四倍左右。农村居民收入在增加的同时,其收入结构也发生着变化。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在不断增加,工资性收入也在不断提升,但工资性收入在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在不断上升,2013年占纯收入的一半。相关数据也表明农民兼业化问题严重,一部分农民放弃耕种土地,进城务工;另一部分农民则利用农闲时间外出务工,这也说明了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的原因。从收入结构以及土地收益可以看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户兼业化不断上升的原因。

从土地要素看,目前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美国、日韩等国家在土地方面都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农业的集约化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规模经营是实现集约化的有效手段。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因此适度的规模经营才能够发挥禀赋优势,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产结构,放开农业发展束缚,实现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对比美、日韩等国家,我国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来,由于分散经营,生产规模小,难以获得利润,其所耗成本可能高于产品市场价格,农民靠种田不能真正摆脱贫困。家庭农户的经营方式使土地形成小规模分散的经营格局,土地使用上的细碎化使农业机械不能发挥有效作用。土地的分散经营使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低下,不能充分发挥土地的效能。我国农业要实现现代化必须转型,在农业产业结构转型的过程中,应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农业经营主体,而不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企业(黄宗智,2010),与大规模机械化的农场企业相比,劳动和资本双重密集型的适度规模经营农户(家庭农场)更符合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黄宗智、彭生玉,2007)。

从技术要素来看,一方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土地细碎化不利于投入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等技术要素,但是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户家庭规模的缩小和家庭关系的核心化却提高了对农业技术要素的投入水平。这是因为,劳动力使用成本的上升,使得机械替代劳动的经济性成为农民的理性选择;非农就业收入的增长造成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增加,使得用农业机械来节省劳动时间成为有效选择。

从资本要素来看,农业产业作为基础型产业,目前的弱势地位及其特殊性要求政府对农业的发展提供大力的支持。从农业现代化国家的经验看,农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随着规模化经营的发展,规模化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更是离不开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还要要发展配套的农业保险,农业承担来自于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的双重风险不能全部让农民承担,健全的农业保险制度以帮助农民减轻和控制农业经营的风险,农业保险的发展有助于保全投保农户因为偶发性风险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从而稳定农业生产。

三、我国三大粮食核心区农户现代化问题及影响因素

(一)黑、吉、豫三省粮食生产现状

黑、吉、豫三省耕地面积及产出情况:

据中国统计年鉴,截至2008年,黑龙江耕地面积为11830.1千公顷,占全国比重的9.72%;吉林省耕地面积为5534.6千公顷,占全国比重为4.55%;河南省耕地面积为7926.4千公顷,占全国比重为6.51%。这三大粮食核心区五年的每千公顷的单位产量表2,如下:

黑、吉、豫作为我国粮食生产的核心区,从上图可以看出黑龙江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吉林基本保持平稳,河南的粮食产量则不断下降。黑龙江省粮食产量持续增长并已上升到全国第一,而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却偏低,与其他两省吉林和河南进行比较,同为粮食主产区,在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上却均比其他两省低。而单位面积产量偏小,这与土地细碎化,农业技术利用程度低,农户投入资本较低相关,黑龙江的单位面积产量较吉林、河南偏低。与国外相比我国粮食增产潜力有限。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因素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但是就国内而言,我国粮食需求刚性增强。据国家发改委2008年11月预测,2010年全国粮食需求总量达到1.05万亿斤;2020年粮食需求总量1.145万亿斤,与2008年相比,年均增加100亿斤。黑龙江2014年粮食耕种面积为11564.4千公顷,相比于其他两省其耕种面积最高,河南省次之,吉林较少。河南虽排在第二,但是由于河南省人口最多,其人均耕种面积为最低,因此,河南省土地细碎程度最高,其土地规模优势较其他两省最弱。

(二)黑、吉、豫三省农户要素投入影响因素

土地产权因素。我国土地产权虽然有了明确主体,但各项权能的分割不清。第一收益权的不合理界定,使农户土地经营收益过低,降低了土地在流转过程中的价值,第二是农户缺乏土地物权性让渡权。承包经营权限制了农户土地使用权及其流转预期,农户缺乏对土地长期投入的激励,同时降低了土地在流转中的价值,提高了土地的交易成本。

粮补政策。我国的粮食直补并未与农民是否种粮或者生产粮食多少挂钩,使得直补并未发挥应有作用。我国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大都采用以计税面积进行补贴,一部分种粮的农户没有得到补贴的真正实惠。

金融政策。农业作为弱势产业,其贷款受自然和市场因素影响较大,农村的信用道德评价和约束机制不健全,使得贷款信用度低,还贷意识差,造成随意违约,恶意贷款不归还信用社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农村担保资源不足,担保机构不完善。

四、促进核心区农户现代化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土地产权制度

我国现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制度,造成农村土地产权主体不明晰、土地产权界定模糊、土地产权关系不清、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完善等问题,因此要加快完成土地确权工作,明晰土地产权关系,为下一步土地流转打下基础,使农民的土地权利不受侵犯,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减少阻力。

(二)规模化经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土地流转进程的加快,有利于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实现规模化经营。在日益市场化的经济环境中,农业的规模经营适应市场发展需要;农业规模经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农业机械等科技手段的运用更加经济。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一号文件”提出农业现代化的途径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在稳定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培育新型农民,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无论是从理论逻辑上看,还是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实现规模化经营都将是中国未来农业的现代化必走之路。

(三)完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服务的范围也扩大到金融、技术、销售和法律等方面。我国的农业服务体系较为薄弱,借鉴日本农协的经验,通过政策从促进农业生产经营到实现农业及农户的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经营。

参考文献:

[1]史清华,张慧林.农户家庭经非农化进程与历程研究[J].经济问题,2000,(04):45-48.

[2]林毅夫.制度、技术和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三联出版社,1993:78.

[3]董帮应.基于规模经营视角的农户经营主体的变迁[D]合肥:安徽大学,2014.

[4]张红宇.中国农地调整与使用权流转:几点评论[J].管理世界,2002,(05):76-87.

[5]杜培华,欧名豪.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02):53-56.

[6]胡初枝,黄贤金,张立军.农户农地流转的福利经济效果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8,(01):184-186.

[7]黄宗智,彭生玉.三大历史性变迁的交汇与中国小规模农业的前景[J].中国社会科学,2007,(04).

粮食问题研究篇6

关键词:现代农业;粮食安全;资源禀赋

中图分类号:F326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来年间,包括“十一五”与“十二五”阶段,农业与农村从自身的角度发展形势总体较好。至2013年,粮食总产量实现了连续10年增长,农民收入实现了连续10年快速增长。农业农村经济形势总体不错,有三大标志:一是主要农产品供给充足;二是农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三是农村民生事业发展成效显著。

一、农业农村经济形势总体发展情况

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发展情况主要看三大标志,一是主要农产品供给情况,二是农民收入情况,三是农村民生事业发展情况。

(一)农产品供给情况

从农产品供给角度来说,2003年以后十来年间,特别近几年,连续大丰收。2012年粮食总量达到了11171亿斤,即5.9亿吨,按我国人口2012年13.5亿计算,人均占有粮食430公斤,全世界2012年人口总量是70~71亿,2012年全世界粮食总量35亿吨,人均占有量330公斤。中国人均占有量高于世界人均水平100公斤。有些媒体报道,中国以全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成就很大。2013年畜类(猪、牛、羊肉等肉类)总产值8384万吨,人均60公斤,而全世界的人均占有量为40~45公斤,我国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人均占有量15公斤;2012年水产品总量为5906万吨,人均43公斤,全世界人均占有量为20~25公斤,我国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占有量10公斤。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仍然有较大差距。美国约有3.1亿人口,常年粮食总量为3.5~4亿吨,人均粮食1200公斤,我国的人均占有量只占美国的1/3;美国畜类人均占有量80~120公斤,是我国1倍以上。

(二)农民收入情况

2010、2011、2012近三年,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扣除物价因素后,连续超过城市居民。2012年,农民收入增长率为10.7%,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率为9.6%,比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率高1.1%;2011年,农民收入增长率为11.4%,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率为8.4%,比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率高3%。2010年,农民收入增长10.8%,城市居民增长7.8%,比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率高3.1%。城乡收入差距由2009年的1:3.33缩小至2012年的1:3.1。农民收入连续3年增幅超过城市居民,但3年超越的增长幅度越来越小。以上数据说明两个问题:一方面,城乡收入差距在缩小,另一方面,农民收入仍较低。且从更长的时间段来说,农民收入长年增长缓慢。

(三)农村民生事业发展情况

农村的民生事业发展健康、可持续,成效显著。农村的民生事业用十个字概括,即“水、电、路、气(能源、沼气)、房、教、科、文、卫、保”。前五个字反映的是农村民生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标准,后五个字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标准。近年来,这十个方面的发展,显著地领先于国民经济其他事业的发展。例如,2006年始,九年义务教育免除学生书本费,对学生进行补贴,还原了真正的“义务”原则;2003年以后,对农村地区实施合作医疗救治制度,由老百姓自行解决医疗问题逐步过渡到政府解决。2003年开始从农村地区试点至2012年基本覆盖了全部农村地区、全体农民。农民缴纳一定的费用,可以获得政府的医疗救助。即农民每年缴纳40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缴纳200元作为医疗缴费共计240元,2013年缴费费用调高至300元,农民的缴纳标准不变,剩余由政府相应提高。农民报销医疗费用可达到农民纯收入的6~8倍,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927元,即农民住院后可获得4~5万元的报销款。2010年开始,政府普遍实施农村养老制度安排。60岁以上农村老人,每个月可以获得国家55元的养老补贴,一年可以获得660元补贴,由传统的家庭养老――社会养老――政府养老过渡。还致力于农村人畜安全饮水工程的建设,解决了3亿多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二、农村农业经济形势发展对国民经济与全球农业发展意义重大

农村农业经济形势发展不仅对农村农业本身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对全球农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对国民经济的意义

农村农业经济形势的发展对于“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意义重大。1978年至今,我国GDp增长率为9.8%,2008年以前从未担心过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问题,但2008年以后,认为中国经济要重新回到两位数增长率的机会不多。2012年至今,GDp增长呈持续下滑状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于GDp是促高或促低的问题,也就是说,粮食与农产品的发展对于GDp的增长不做正贡献即做负贡献。2012年下半年,早稻、夏粮均持续增长(10年来我国粮食只增不减),对国民经济GDp增长的促进是正面的。粮食、包括禽肉、牛、羊肉,蔬菜、水果供给充裕,价格才不会大幅度涨或跌,Cpi表现为在可控制范围之内。2011年为5.4%,2012年为2.6%,2013年为3.5%。农产品占Cpi的1/3,2013年上半年GDp下降,对农业影响很大,体现在禽类产品价格一直走低。因此,农村农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从长远来看,调结构、防风险意义重大。农业是经济的基础,是重中之重。

(二)对全球农业的意义

中国农业发展形势好能确保全球粮食安全,对全球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012年中国粮食总量5.9亿吨,全世界粮食总量23.5亿吨,中国的粮食正好是1/4,中国粮食总量稳定,全球粮食贸易才会稳定,才不会产生所谓的“中国粮食”。中国解决了自己的粮食问题,对于平抑世界粮食贸易中的粮食价格也有重要意义。因为中国粮食贸易在国际市场中的影响举足轻重,如果大买家需求量大,价格就会走高。

三、中国农村农业的发展需要以现代农业为支撑

中国农村农业未来发展的问题需要以现代农业为支撑。在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之前,先对农业现代化与现代农业的概念进行区别。现代农业是一种产业形态,对应的是现代城市与现代工业。而农业现代化指的是一个过程,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过渡过程。

(一)发展现代农业与国家自然资源禀赋密切相关

人类目前已经进入高度发达的社会,农业在全球的表现与科技、工业和其他领域一样,经历几十年、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发展史,已经进入高度发达时期,现代农业发展本身也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尽管说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但从“现代”这两个字的要求来说,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也不能说过去与现在的概念是一致的。过去的现代农业可能可以定义为“机械化与化学化”的结合,但今天以同样的指标来衡量发达国家的农业,显然内涵是不够的。发达国家现代农业能发展到今天,现代农业在各个国家的表现也是迥然不同的。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土地资源与水资源的禀赋条件不同,现代农业在各个国家的发展已经体现出完全不同的目标模式。这种目标模式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表现模式多种多样,但从最基本的内涵来概括,主要有以下三大模式。

1.以美国为代表的专业化、规模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农业模式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地多人少,侧重用机械代替劳动力。以美国为例,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头号农业强国。全球农产品市场中可贸易量的1/3粮食、1/3棉花、1/3大豆都由美国供给。美国农业是显著的资源密集型农业,美国总人口约为3.1亿人,耕地面积为24亿亩(中国耕地为18亿亩)。美国劳动力相对不足,因此,特别强调以机械代替劳动,特别强调劳动生产效率,即一个劳动力、一个家庭农场每年创造多少农产品,这是其现代农业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2.以日、韩为代表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土地产出率的现代农业模式

日本、韩国地少人多,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土地产出率。日本、韩国虽然科技较为发达,但农业资源禀赋先天不足,构成了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另一个模版。农村劳动力、资本资源、技术资源相对丰裕,但是土地资源、水资源相对不足,因此,特别强调土地的产出效率与土地的配置效率。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强调的是农产品的生产总量,而日本、韩国则强调的是一块地产出的农产品数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强调的是劳动生产效率,日本、韩国强调的是土地生产效率。日本、韩国平均耕种规模为2~3公顷,美国家庭农场的平均规模是200公顷,处在二者之间的是欧洲国家,主要在30~50公顷之间。

3.以欧洲国家为代表的农业机械化与发展生物技术并重的现代农业模式

欧洲国家为代表的农业模式,既注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也注重发展生物技术。既强调美国、加拿大式的劳动生产效率,又强调日韩式的资源投入效率,劳动技术投入效率,是一种中间模式。除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之外,取决于这三种模式最核心的因素是:资源的禀赋。

(二)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从资源角度尤其是农业资源角度来说,我国无法与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巴西、阿根廷等国相比。例如,巴西以土地面积为标准,将家庭分为大农、中农、小农、微农,家庭土地面积10公顷为微农,政府将对其进行扶植。俄罗斯的耕地总量为世界第三,生命资源、水资源、天然气等资源丰富,且人口较少。人口多、人均农业资源量少是中国农业资源的主要特征。

1.目标要求多重化

中国现代农业的目标要求是多重化的,既要保证粮食的自身供给,保证增加收入,同时还要保证环境不受污染。美国、日本、韩国等的目标是单一的。如,美国只要保持粮食、棉花、大豆几个重要产品的全球竞争力即可,而日、韩保持大米100%能够自给,其他农产品依靠进口可解决问题。荷兰全世界花卉生产能力最好,只要保持花卉在全球的竞争力,其他可以通过欧洲内部协调可以解决问题。而中国无法与这些国家相同。一是13.5亿人靠农业提供农产品解决吃饭问题,二是数以亿计的农民需要通过农业来提高收入,三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做出正面贡献的同时,要讲究持续发展。

2.产业类型多样化

中国的现代农业从产业角度来看,不能与发达国家和农业资源丰富的国家相比。产业类型需要多样化,需要农、林、牧、渔产业以及更多样化的农产品。农业、林业、蓄牧业、渔业对我们这么大的国家,13.5亿这么多人口来说,哪种产业都不能少。而多样化的产品靠贫瘠的农业资源来生产,压力很大。

3.发展模式多元化

正因为中国的产品要求,产业要求与目标要求如此之大,在中国的资源环境状态之下,决定了中国农业发展的模式显著地区别于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美国是大规模农业,日本是精耕细作农业或者称为资本、技术密集型农业,中国由于各地有各自的要求,资源从总量上来说是稀缺的,而中国的地形、地貌、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东部、南部、西部和北部四个方向是完全不同的。中国人均农业资源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差距很大,但与日本、韩国相比,回旋的余地要大得多。决定了中国的农业发展是独一无二的,多元化的。这种多元化表现在中国东北地区与中国的东南地区是完全不一样的。主要体现为:东北规模化农业、江浙集约化农业、城市都市化农业等。

第一,东北地区为代表的规模化农业。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地的现代农业模式与美国模式没有本质区别,规模化、专业化程度较高,东北农民的农地较大,买玉柴拖拉机器500~600马力,一次性投入200万元,一天24小时不间断作业,一次可完成耕地、播种、平地3000亩。

第二,江浙地区为代表的集约化农业。与此对应的广东、浙江、上海这些城市郊区的农业,包括沿海城市,注重土地产出率与农业资本投入。如广东养鱼采取的是集约化养鱼办法;从以色列、德国、荷兰引进过来的玻璃温室,一亩地投资几百万元十分普遍。当然,玻璃温室只能用来培育名贵的花,集池养鱼养的是名贵的鱼以保证效益。

五、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认为我国农产品供给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紧平衡状态对于买方来说是不利的。如何解决中国最重要的粮食安全问题?

(一)加强资源保护

中国的农业资源捉襟见肘,但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资源的绝对减少不可避免,减少的速度能否缓解,减少的程度能否放慢?城市面积越来越大,占用了耕地,而且是好的耕地,离城市越近的耕地质量越好。资源分布不均匀,对于农业的约束较大。四川平原、江汉平原,包括上海苏南地区每亩地的产量远远高于宁夏、青海、新疆等地区。云南、贵州、四川降雨量很充沛,但降下后没地面无土,有山地和丘陵,“有水没土”,土地都是1平方米/块,1亩地分布为27~28块,贵州多数是喀斯特地形地貌。甘肃、宁夏地区则是“有地无雨”。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耕地保护”的国策,18亿亩耕地作为红线,不可破坏,同时坚持农业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

(二)强化科技支撑

科技发展的流程是研发――转化――应用――新产品。第一环节是研发,“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袁隆平是世界粮食安全之父,他解决了数以亿人的吃饭问题。但是农业发展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美国1亩地单产平均玉米700公斤,中国1亩地单产玉米380公斤。畜牧业差距更大,因为中国历来是以种子业优先的,畜牧业是经济发达以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一头奶牛在中国的产奶量4~5吨/年,发达国家平均8~10吨,我国一头母猪产仔量最多18头,丹麦一头母猪平均产仔25~30头/年;肉牛生产同体重140公斤,发达国家同体重300公斤,因此,科技支撑非常重要。技术研发出来以后需要转化,中国科研机制、人才机制存在一些问题,数量成为人才测评的主要标准,而不是以转化的生产率为标准。第三是推广问题,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平均工资最高的是金融业、证监业、保险业,最低工资是农业工作者,差异为4~5倍。第四,农业人才的培养问题应该受到关注。

(三)完善扶持政策

农业扶持政策主要价格政策与补贴政策。价格政策方面,对农产品有最低收购价,这个最低收购价未能反映成本、供求关系与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目标要求。最低收购价在全球一体化与wto的背景下,不能一味地高。如果价格过高,过分扶持,造成竞争不平等,会受到遏制。补贴亦然。但没有足够的价格政策与补贴,农民没有生产粮食的动力,一亩粮食年均收入500~600元,等于打工一个星期的收入。如果补贴跟进,价格提高,农民的收入提高了,生产积极性自然提高。如,河南、吉林、江西、安徽主要生产粮食,其他重点进行工业建设的地区,应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来保障这些粮食主产区的生产,这样,粮食主产区的政府才有抓粮食建设的积极性。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产能过剩,钢材、水泥、铝等均出现了产能过剩的问题。我国一方面资源短缺,一方面环境置换的代价太大。这与政府GDp考核机制密切相关,大多从事以生产为主,资源耗尽型的生产。多余的钢材、水泥可以用到农业中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达国家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均给予扶持或者是高额补贴,如水稻田的划块,沟渠均是水泥砌出来的。现在我国的发达地区,包括苏南地区在内,农田水利建设除了大江大河以外,也将钢材水泥运用于田间建设中。中国经济发展要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需要扩大内需,最大的内需是农村,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消费钢材水泥最好的途径,解决这个问题是一箭双雕。认识到这个问题还不够,只有对政府GDp考核机制进行改革,才能真正地化解过剩的生产能力,改革落后的生产方式。

参考文献:

[1]张红宇.中国农民与农村经济发展,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2]张红宇,白天山,宋国兴,佐常升.国民经济成长中的中国农业[m].新华出版社,1995.

[3]张红宇.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建设[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粮食问题研究篇7

[关键词]吉林省粮食物流对策

一、吉林省粮食物流的现状

吉林省的大部分粮食销售到外省和出口,伴随着粮食生产的迅速发展,吉林省的粮食流通能力不断扩大,尤其是2007-2008年,世行贷款和三批粮食储备库项目公仔吉林省投资29.98亿元,安排粮库建设项目136个,共建成仓容525.43万t.散粮发放设施32套,年发运能力450万t,使全省粮食物流能力和现代化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从吉林省粮食流通方向看,吉林省粮食流通有包粮流通和散粮流通,其中以包粮为主。

二、吉林省粮食物流存在的问题

1.粮食流通基础设施落后,流通效率低下

由于历史原因,吉林省在企业规模、集约化程度、技术设备等方面都不占优势,整体水平较低。粮食流通的“四散”(即散装、散卸、散存、散运)技术水平和作业水平仍较低。

2.观念滞后,对现代粮食物流缺乏应有认识

吉林省是国家的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但是由于吉林省粮食物流正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大,这样就使吉林省粮食物流从整体上缺乏从专业分工和系统优化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对于发展现代粮食物流缺少应有的供应链意识,致使吉林省粮食物流不仅资源分散,而且多环节,导致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缓慢发展。

3.信息网络建设滞后

吉林省农业信息网络尚不发达,市场供求信息不能快速传递给用户,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粮食生产单位,对粮食市场供求信息反应较慢。粮食运输相关企业的基础信息、供求信息、价格信息、作业信息、配货信息以及政务信息等都不能及时传递、采集、汇总和共享,严重地影响了吉林省粮食物流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4.主要的粮食运输工具铁路运输矛盾十分突出

东北地区企业自备粮食专用车约4000辆,可用于粮食运输的铁路货车约为8000辆,日均装货能力约为2000辆,而粮食运输的平均日请求车为4000多辆。据统计,吉林出省运输粮食的90%,东北外运粮食的85%需要通过铁路运输。多年来铁路运输一直是制约吉林乃至东北的粮食外运瓶颈。

5.粮食运输方式落后、散粮运输发展缓慢

现有的散粮运输设施与仓储能力不相匹配,散粮分布不均衡、不完善等原因致使散粮运输发展缓慢,粮食运输抛洒损失多,包装材料费用大,装卸自动化程度低,导致吉林省粮食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三、解决吉林省粮食物流问题的对策

1.加快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第三物流产业

采用第三方物流是最佳选择。因为这样能大幅度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为顾客服务的水平,并保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根据现代粮食物流的发展和要求,完善物流基础设施的规模和布局,使今后的粮食物流建设重点放在提高装箱运粮的比重和输运工具上,对因物流变化而闲置的仓容、场地、机械设备、运输设施等要尽快进行利用;对一些不能重新利用的小型收纳粮库要进行拍卖和租赁,使之退出粮食物流体系。吉林省粮食物流市场的壮大有赖于第三方物流体系的建立,第三方物流产业的发展为吉林省粮食物流的升级起到推动作用。同时吉林省政府应该提供发展的环境和相应的政策支持,通过市场运转和资源整合,加快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改革仓储运输企业,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对待民营企业一样,突破只能提供单项或分段物流服务的瓶颈,从而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

2.解放思想突破思想局限

从当前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和吉林省粮食经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出发,突破传统的小农意识和计划经济观念的束缚,树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思维、新观念[9]。发展吉林省粮食现代物流,可以有效的提高粮食流通效率,大大的降低粮食物流成本,现代粮食物流从生产、收购、储存、运输、装卸、加工、包装到消费各个环节,是一条完整的环节链,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简单的粮食仓储、运输和装卸;这一物流链的合理构成,使每一个过程都会产生相应的财务成本、时间成本和货物损耗,要达到的目标是使整个粮食物流链的低成本,而不是说某一企业、某一环节或某一地区的物流优化。因此,各级粮食部门和企业都要从根本上更新观念,解放思想,认真学习现代粮食物流知识,积极搞好企业自身发展和全省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

3.组建信息网络系统

农户手中的粮食大部分由粮食经纪人收购,粮食经纪人收购粮食后送粮食购销企业、粮食加工企业等[10]。组建信息网络系统,为粮食物流发展提供平台信息系统是现代粮食物流发展的基础。从现代物流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组建吉林省粮食物流信息和交易系统,使之有效的统一起来,将会为广大的客户提供更好的交易和配送的综合服务,使粮食供应商、经营商运输企业和消费者在网上就可以获取有关粮食的供求、价格、运力、运费等各种信息,并完成交易和结算,达到“节时、节费、高效”的目的;有关方面还可以通过系统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保证商流、物流、资金流顺畅。更重要的是“三流”网上完成,极大地缩短流通过程,加快粮食流通速度,并促使物流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产业,得到更好地发挥。

4.重视发展散粮的运输

大力发展散粮运输的比例,目前散粮运输比重低已成为制约我省现代粮食物流发展的主要问题,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一关键环节,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人,大力推进粮食“四散运输”,增加散粮运输车辆的数目,使散粮能在有效的时间内迅速的集中,搞好散粮接卸设施建设,使散粮在有效的时间内快速的装车、卸车,保证粮食的数量。尤其是粮食物流节点、中转库和销区港口的散粮接卸设施建设,使散粮仓库保管有效提高。解决好散粮运输计量和吉林省铁路散粮运输车入关问题,确保散粮运输完整性,使散粮运输得到尽快普及。同时还要适应成品粮运输的增加,探讨集装箱、袋等运粮(下转第52页)方式,降低粮食运输费用。

粮食问题研究篇8

>>西南地区对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影响的调查研究城镇化对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影响机制研究我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问题和调控政策的探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国家粮食安全的目标与制度战略研究现代农业发展视野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基于三螺旋模型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战略做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的坚强柱石实施好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论国家粮食安全的含义和标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制度安排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视域下大学生粮食浪费问题调查研究居安思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法律“护航”国家粮食安全正确衡量国家粮食安全国家粮食安全如何保障基于国家粮食安全视角下我国粮食物流体系的完善国家粮食战略与河南粮食安全体系河南粮食安全问题分析粮食安全问题的探讨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3]章轲.遥感调查发现:苏鲁粤浙四省占用耕地最多[n].第一财经日报,2012-06-12.

[4]韩长赋.稳固农业基础确保粮食安全――深入学习贯彻同志关于农业问题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13-12-29.

[5]陈利根,毛戴军,张潇琳.城镇建设占用耕地与粮食安全[J].资源与产业,2006(2):8-10.

[6]林晖.2013年全国干旱受灾与成灾面积较常年偏少五成[eB/oL].http:///fortune/2014-01/13/c_118949917.htm.

粮食问题研究篇9

关键词:粮食流通;物流体系;物流管理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深入,随着“大粮食、大市场、大流通”框架的确立,传统粮食流通业在与现代粮食物流业对接中所发生的体制将日益显现,与现代粮食物流业的结构性矛盾将日益突出。因此,研究现代粮食物流理论,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势在必行。现将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进行梳理、归纳。

一、国外粮食物流的研究

国外针对粮食物流进行专门研究的不多,而且大多只研究粮食的运输、仓储,尚未检索到以粮食物流体系为关键词的文献。

VoLLmeRS(1980)分析了物流系统的组织对密歇根拇指地区粮食市场的费用产生的影响。CHow,minG-HonG(1984)研究出口小麦从不同物流体系出口的经济影响。得出的结论是物流系统对铁路费用的变动高度敏感,铁路费用的增加改善了商用卡车和驳船运输的竞争地位。priewe,StevenRoger(1997)在推进粮食商品的运输服务保障的基础上,研究了管理粮食物流托运人新的战略工具,构建随机模拟模型评估在航运战略的不确定性的关键因素的影响,得出结论:混合策略可以减少风险的预期收益水平。承包和交货计划也可能导致风险大幅减少。mcVey,martyJay(1997)分析了从基于商品的物流体系向质量差异化物流体系转变的经济影响。

Jessup,ericL(1998)构建了物流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运输系统模型,分配粮食运往特定的公路、铁路设施和驳船设施。mruss,KerrinL(2004)探讨了在交通运输应用区域货运预测的重要性,构建货运预测模型,包括货物的产生、货物配送、货物的转让三个步骤,并用于估计在马尼托巴省农村公路网粮食运动。Kilima,Fredy(2004)根据农产品仓储和运输的成本效益确定仓库设施的最佳数量水平。Berruto,Remigio(2004)通过系统仿真方法研究物流作业点接收装置和作业策略,认为批处理队列管理优于“先进先出”。

Yu,tun-Hsiang(2005)关于对密西西比河上游和伊利诺伊州航道拥塞的几个问题展开分析,探讨了海运费对粮食价格变化的影响,发现上游驳船运输在短期内需求无弹性。对粮食在伊利诺斯州河驳船需求的价格弹性始终缺乏弹性。冬季河洪水对密西西比河上的需求产生负面影响,而在伊利诺斯河的驳船在冬季需求增加。

amerY.Badawi(2005)、石海光(2005)分别介绍了美国和加拿大粮食物流和运输体系建设情况。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运输学院院长Barryprentice运用现代物流学理论,第一个提出了粮食集装箱运输理论,提出了建立包粮流通、散粮流通、集装箱运粮共存互补的粮食运输系统。澳大利亚的Champ博士经过研究提出:随着各国国有粮食流通体系逐步公司化,现代运输系统的设备逐步更新,小批量运输的需求量越来越多,对用特殊的设备防止混杂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集装箱运输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方法,粮食物流系统将会实现各种形式的自动化和集装箱单元化。

二、国内粮食物流的研究

国内关于粮食物流系统分析的文献相对较少,尤其关于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的文献几乎没有。国内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粮食物流概念、现状及发展、粮食物流政策环境、粮食物流基础设施、粮食物流组织与管理、粮食物流科技、粮食物流安全保障、粮食物流区域布局等方面。

(一)粮食物流概念、现状和发展方面的研究

侯立军(2002),朱明德(2005),王遐见(2006),吴志华、胡非凡(2006)等对粮食物流进行了定义,虽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但都提到了粮食物流一般包括粮食收购、运输、储存、流通加工、包装、信息处理等活动。

郭经田(2003)对中国粮食物流的历史变革进行了分阶段研究,并就发展粮食物流进行了对策分析。董立淳等(2005)剖析了当前中国粮食现代物流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指出粮食现代物流存在的物流技术装备水平落后、通道网络不完善和信息系统不健全三大制约瓶颈,建议通过大力推广粮食散化流通技术、建立粮食物流节点网络体系和搭建粮食物流信息化网络平台等措施,推动中国粮食现代物流的发展。曹兰英(2005)阐述了目前中国粮食物流业经营成本偏高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降低粮食物流业经营成本的具体构想。何毅(2005)提出了中国粮食现代物流的发展目标,就是通过十年的努力,建成高效、顺畅的跨省粮食现代物流主要通道,实现跨省粮食物流的散装、散卸、散运、散存和整个流通过程的无缝化连接。在稍长一段时间内,建立一个完整的包括粮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全国粮食物流体系,提高粮食流通效率。李林轩(2005)根据粮食商品的特性,提出在构建现代粮食物流总体目标上必须把握三个突出:一是突出降低粮食流通成本,提高粮食流通效率;二是突出需求导向、企业主体和对现有粮食物流资源的整合;三是突出信息技术、信息网络和先进适用粮食物流设备的推广应用。并提出了构建现代粮食物流的对策和建议。王永刚等(2005)指出,中国粮食物流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应该发挥市场和政府的双重作用,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前提下,由政府在政策、投资等多方面提供及时、充足的准公共产品,来推动产业组织、技术管理水平的升级以及市场主体、市场环境的培育。刘笑然(2010)指出我国粮食物流发展的新趋势:一是对粮食物流的研究由理论向实际转移;二是粮食物流模式由横向递进向纵横并存转变;三是粮食直销比例呈上升趋势;四是粮食转化加工向产区转移明显;等等。

(二)粮食物流政策环境方面的研究

李友华、丛丹阳(2003)对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行了回顾和评析。《世界主要国家粮食概况》(2003)一书,介绍了42个主要粮食生产、消费和贸易国近年来粮食生产、流通、储藏、消费、加工和贸易,以及农业和粮食政策、粮食流通体制、粮食市场和供求变化等情况。此外,关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专著有3本。石太林撰写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该书前半部分介绍了世界各主要国家的粮食流通状况和政策体制,后半部分对前几年中国粮食流通体制变化进行了介绍,对粮食流通问题的分析和政策建议有一定的价值。隆国强著《大国开放中的粮食流通》(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对中国粮食流通进行了回顾、分析和展望,并介绍了国外的一些经验。王晓明著《粮食流通的比较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较详细地分析了日本粮食流通的全过程,对美国与欧共体的粮食流通体制也进行了介绍,并对中国粮食流通体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中国粮食流通的一个目标模式。邓亦武在《粮食宏观调控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指出现代粮食物流不仅有利于提高粮食流通的效率,减少流通成本,而有利于将理论的粮食供求平衡转化为现实的供求平衡,进一步促进粮食宏观调控。

关于中国具体的粮食政策和法规,主要有《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以及有关粮食流通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国家粮食质量标准等。2006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要求进一步积极稳妥地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发挥国有粮食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和改善粮食宏观调控。200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了《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要求加快推广散粮运输方式,建设散粮物流节点,形成全国主要散粮物流通道,尽快建立全国散粮物流体系,实现粮食的散储、散运、散装、散卸。200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务院2009年立法工作计划》提出要制定一部《粮食法》来进一步规范、加强粮食工作,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并指定该项立法工作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粮食局负责起草。目前《粮食法》已经经过多轮修改,将于2011年一季度报送国务院。

(三)粮食物流基础设施方面的研究

何毅主编的《粮库建设理论与实践》(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一书,精选了中国粮库建设方面资深专家学者的代表之作,总结了中国粮库建设的历史经验,吸收和借鉴了国外粮库建设的成功经验,集中了中外粮库建设的智慧。该书对如何实现中国粮食仓储设施现代化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李福君(2005)结合对我国粮食仓储设施和运输条件的分析,特别是将现有粮库仓容规模及地区分布、现有仓储设施的交通运输条件与中央储备粮目前的区域布局、品种结构和储存布局进行对比分析,明确了我国粮食储备布局的合理性标准和影响因素,提出了优化我国粮食储备布局的原则和对区域布局、品种布局和储存布局的调整目标。同时,为了实现这些调整目标,提出了有关的政策措施和技术建议。

夏玉森等(2006)认为,物流中心选址是建立物流系统的关键环节。李凤廷等(2009)分析了粮食物流中心选址的原则和影响因素,运用神经网络选址法构建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粮食物流中心选址决策模型,并用算例说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王薇等(2009)通过对国内粮食物流中心建设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得出以往研究缺乏系统的选址决策体系。通过列举实例,从物流量、交通、自然条件、现有设施利用及与城市规划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了粮食物流中心建设应遵循的选址原则及依据。

(四)粮食物流组织管理方面的研究

洪岚等(2005)等提出政府必须调整粮食行政管理体制,基于粮食供应链行使管理与调控职能;完善农业管理的法律体系,改革粮食管理制度,建立综合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完善粮食供应链信息网络,逐步建立粮食产量和产能调控机制;加强对粮食种植大户与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平等合格的粮食市场主体,促进农业中介组织的发展。丁根安(2006)针对国内许多粮食企业在物流的运作模式和管理理念上还是在沿用传统的一套做法现状,提出很有必要了解供应链思想,用供应链思想管理粮食物流,提高粮食物流的服务水平,以最小的成本来满足客户的需要。林华(2008)以吉林省蛟河市为例研究了该市为实现降低粮食流通成本、促进粮食销售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提出采用农户+粮食收纳库+粮食中转库、农户+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转库、农户+粮食经纪人+中转库、第三方粮食物流等粮食供应链模式。孙宏岭等(2009)认为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物流的实体网络与虚拟网络的无缝结合已经成为现代物流需求的首要目标和物流行业的发展方向。

(五)粮食物流科技方面的研究

屈平(2004)指出,散装运输是将某些传统的袋装货物改变为散装运输方式,以提高其运输效率及经济性。散装运输可以大幅提高粮食物流效率,降低成本。高兰、王淮(2004)指出,粮食“四散”流通技术(即散装、散运、散卸、散储)是实现粮食物流一体化的关键技术和方法。朱建华(2005)对粮食集装箱运输的主要优点和成本比较优势进行了论证,指出集装箱运输是粮食物流中一种新的比较有潜力的方式。袁育芬、高兰、陈艺(2005)指出粮食流通中常有散装、包装(90kg袋)、集装箱和集装袋4种模式,并对4种模式的优缺点、适用场合进行了比较分析。谢维治(2005)分析了中国粮食物流包装的现状问题,提出了解决粮食物流包装问题的对策: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尽快完善和制定有关标准和管理办法;完善行业管理、市场监督的办法,规范市场的运作;适应国际形势,发展绿色粮食包装等方面。

贺庆祝、王明哲(2005)认为建立完善的粮食物流网络体系,可以采取粮食销售物流网络体系、粮食综合物流网络体系、粮食物流供应链网络体系等形式。李小化、陈莲(2005)阐述了现代粮食物流的供应链、粮食物流体系的主体、现代粮食物流技术的“软件”和“硬件”,并提出了构建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必须做的几方面工作。李玉华(2009)指出粮食物流信息系统是由软件结构及硬件结构两大部分组成。软件结构主要指在完成物流活动的各种信息系统软件以及与之相关的不同层次行业管理部门信息系统,主要分布在应用层和共享信息层。应用层分为管理子系统和应用子系统,其中应用子系统分为粮源管理系统、粮仓管理系统、粮食配送系统、运输设备调度系统等;管理子系统分为运输设备管理系统、粮食综合信息系统、海关报关系统等。

(六)粮食物流安全保障方面的研究

吴志华、胡学君(2003)指出,在中国有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情况下,应特别强调粮食安全的经济性,要确立“以合理成本保障粮食安全”的思想。龙方(2008)指出,粮食的储备率是一个反映宏观的、应对未来各种风险的粮食安全指标。

何蒲明(2009)提出,粮食的生产和流通是影响粮食安全的两个重要因素,目前粮食生产的问题不大,而流通环节的制约因素越来越突出。我国粮食物流体系建设开始起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但其低效率和高成本正成为妨碍我国粮食安全的突出问题。而农产品期货市场以其独特的经济功能、科学的交易体系和严格的交割制度,可以促进高效、畅通、节约的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

(七)粮食物流区域布局方面的研究

高源(2007)指出,东北经济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具备了建设粮食物流系统的基础和优势,基于粮食流通环节的重要作用,该系统的建立对于东北经济区乃至全国的粮食生产与粮食市场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此外,林曙光、丁一、姜建华等也都就东北地区粮食物流发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熊焰、王忠华(2006)指出,上海粮食物流的发展存在诸多问题,粮食物流是跨部门、跨行业的大系统,要实现上海粮食物流的跨越式发展,解决目前发展中的问题,最主要的是采用系统化的发展思路,实现重点发展与全而发展的相结合。李义伦(2006)指出,粮食物流通道的重要作用在粮食现代物流体系中已经日益显现。分析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粮食物流的各种影响因素后,从其目标定位、坚持的原则、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政策建议等方面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粮食物流体系的构建和优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粮食物流是农产品物流细分出来的分支领域,由现代物流的发展演绎而来。国外学者对粮食物流的研究也仅就粮食物流的某些方面、视角进行研究探讨,没有形成粮食物流一整套理论体系和解决方案。大多集中在粮食物流的成本与效益、粮食物流需求预测、粮食物流的配送最优路径、粮食物流运输技术等,未对整个粮食物流进行系统研究。

国内学者的研究对粮食物流发展做出了初步的尝试和有益的探索,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建设性意见,其中有些学者的观点和思路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但由于物流在国内还是个新兴事物,国内学者对物流理论、粮食物流理论还处于理论学习认识、研究探讨阶段,具体运用、实践较少。这需要一个理论引进、转化与吸收的过程。国内学者的研究中有以下特征和问题:第一,概念性、描述性、框架性研究较多。可能是因为在我国粮食物流的研究刚刚起步,物流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大家大多局限于事物的表面,要深入其内部本质尚待时日,这也正为本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时机和突破口。第二,抽象理论研究多,具体实证研究少。国外物流理论与实践都很成熟,在国内还是处于引进的初期阶段,对其消化吸收需要一个过程,学者大多处于学习、研究认识其理论并将其介绍推广的过程中,在具体的使用、实践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总结,积累经验。第三,定性的研究多,定量的研究少。大多提出问题,对问题处于定性研究阶段。宏观研究较多,很多研究较空泛,具体性、针对性不强,具体解决问题的定量研究较少,这还需要做许多细致、艰苦的工作。第四,对物流的研究,从理论到实践的研究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这是因为物流体系本身的复杂性及客观要求,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与具体的市场经济环境相矛盾,还不适合发达国家的现代物流体系,需要走中国特色的现代物流体系,粮食物流也一样。这要求我们仔细甄别、遴选,制定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现代物流体系和粮食物流体系。第五,很多研究对粮食物流各个环节、不同角度分散研究较多,很少有学者将这些物流要素纳入到一个系统来展开论述,大多是孤立的研究某一方面的问题,对粮食物流体系的系统化研究较少,即使有,也考虑不够精准、全面,需要修正和补充,并不断完善。

因此研究粮食物流,实现理论创新,制定出一套系统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粮食物流体系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Vollmersa.aneconomicanalysisofagrainlogisticsofagrainlogisticssystem:amichigancaseph.D.Dissertation[D].michiganStateUniversity,1980.

2、Chow,minghong.economicimpactsofstructuralchangsinthesystem:exportingwinterwheatfromtwelvecountriesinnorthwestKansas.ph.D.Dissertation[D].KansasStateUniversity,1984.

3、priewe,StevenRoger.Stochasticsimulationanalysisofrailoptionsforshippinggrain.m.S.Dissertation[D].northDakotaStateUniversity,1997.

4、mcVey,martyJay.Valuingqualitydifferentiatedgrainsfromatotallogisticsperspective.ph.D.Dissertation[D].iowaStateUniversity,1997.

5、Jessup,ericL.transportationoptimizationmarketingforcommodityflow,privateshippercosts,andhighwayinfrastructureimpactanalysis.ph.D.Dissertation[D].washingtonStateUniversitv,1998.

6、mruss,KerrinL.p.acommodity-basedmethodologyforfreightforecastingonruralroadnetworks.m.S.Dissertation[D].Universityofmanitoba(Canada),2004.

7、Kilima,Fredytimothymlyavidoga.anexaminationofalternativefertilizertransportation,warehousingandapplicationsystemsforagriculturalcooperatives.ph.D.Dissertation[D].olaahomaStateUniversitv,2004.

8、Yu,tun-Hsiang.essaysontheUppermississippiRiverandillinoiswaterwayandUnitedStatesgrainmarket.ph.D.Dissertation[D].texasa&mUniversity,2005.

9、amerY.Badawi.USGrainLogistics[a].2005年粮食现代物流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浙江省粮食局,2005.

10、石海光.LogisticsandmarketingattheCwB[a].2005年粮食现代物流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浙江省粮食局,2005.

11、侯力军等.中国粮食物流科学化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12、朱明德.中外大型粮食企业在粮食现代物流体系中发挥作用比较[J].粮食流通技术,2005(4).

13、王遐见.粮食流通业的现代化路径选择――江苏粮食物流现代化能力建设研探[J].税务与经济,2006(1).

14、吴志华,胡非凡.粮食物流2005年取得长足进展2006年将会整合提升[n].现代物流报,2006-02-13.

15、郭经田.浅谈粮食物流的历史变革与发展对策[J].中国粮食经济,2003(10).

16、董立淳,任新平.如何发展我国粮食现代物流[J].粮食流通技术,2005(5).

17、曹兰英.降低粮食物流业经营成本的对策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

18、何毅.发展粮食物流要有系统规划[J].中国合作经济,2005(6).

19、李林轩.构建现代粮食物流的思考[J].粮食流通技术,2005(6).

20、王永刚,王永强.完善中国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的思考[J].粮食科技与经济,2005(4).

21、刘笑然.当前我国粮食物流发展趋势研究[J].粮油食品科技,2010(1).

22、李友华,丛丹阳.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回顾与评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3(9).

23、聂振邦.世界主要国家粮食概况[m].中国物价出版社,2003.

24、石太林.粮食流通体制改革[m].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

25、隆国强.大国开放中的粮食流通[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26、王晓明.粮食流通的比较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7、邓亦武.粮食宏观调控论[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8、何毅,肖春阳.粮库建设理论与实践[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29、李福君.我国粮食储备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

30、夏玉森,周海云.模糊综合评判在军事物流中心选址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06(1).

31、李凤廷,邵开丽.基于神经网络的粮食物流中心选址决策研究[J].价值工程,2009(9).

32、王薇,王文,陈国富.关于粮食物流中心选址问题的研究[J].粮食与饲料工业,2009(3).

33、洪岚,尚珂.我国粮食供应链问题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5(2).

34、丁根安.对构建粮食物流供应链的思考[J].中国粮油学报,2006(3).

35、林华.吉林省蛟河市粮食物流发展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2008(6).

36、孙宏岭,张大利.基于“虚拟物流”理念的粮食物流市场运行体系建设.粮油加工,2009(9).

37、屈平.散装运输:粮食物流发展趋势[J].现代物流,2004(11).

38、高兰,王淮.现代物流和粮食“四散”流通技术[J].粮食流通技术,2004(3).

39、朱建华.试论集装箱运输在粮食物流中的比较优势[J].集团经济研究,2005(11).

40、袁育芬,高兰,陈艺.粮食流通模式比选及使用场合评述[J].粮食流通技术,2005(6).

41、谢维治.浅谈粮食物流包装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粮食经济,2005(8).

42、贺庆祝,王明哲.我国粮食物流网络体系的构建及优化分析[J].粮食流通技术,2005(6).

43、李小化,陈莲.现代粮食物流体系的初步研究[J].粮食加工与食品机械,2005(3).

44、李玉华.吉林省粮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构建[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9(19).

45、吴志华,胡学军.中国粮食安全述评[J].江海学刊,2003(3).

46、龙方.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求索,2008(12).

47、何蒲明.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促进粮食物流发展――基于粮食安全的视角[J].经济管理,2009(2).

48、高源.东北经济区粮食物流系统空间布局模式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5).

49、林曙光.关于东北经济区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的研究与思考[D].东北财经大学,2004.

50、丁一.发展东北粮食物流的探讨[J].综合运输,2002(12).

51、丁一.建立东北地区智能粮食物流体系[J].中国粮食经济,2005(4).

52、姜建华.构建科学的粮食物流体系加快东北地区粮食物流体系建设[J].中国粮食经济,2006(5).

粮食问题研究篇10

近些年来,粮食生产质量的不断提高对大众需求的满足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粮食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着重要的联系,在粮食生产中应用发射光谱法测定元素可以加快粮食行业的发展速度。所以在此前提下,我国的发射光谱法测定元素在粮食生产中的研究和应用也进行了许多改革,将解决以往存在的一些问题,这对我国未来的综合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发射光谱;测定元素;粮食生产

在科技不断发发展的今天,我国发射光谱法测定元素在粮食生产中的研究和应用技术在近些年有较为明显的提高,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影响了发射光谱法测定元素在粮食生产的应用的进一步提高。

1发射光谱法测定的基本概况

近些年发射光谱法测定元素的发展迅速,发射光谱法测定元素技术的质量的好坏不仅决定了人们的衣食住行的质量,还表现了我国的综合国力。这种技术已经深入到各地的粮食食品检测分析中,发射光谱法测定元素的广泛加快国家的资源有效配置事业以及经济领域地发展,不断提高我国化工技术。因为我国现有的技术受限,现在我国发射光谱法测定元素的研究和应用的发展还有着很多问题。

2发射光谱法测定元素在粮食生产中应用的基本现状

2.1发射光谱法测定元素在粮食生产

中应用的必要性发射光谱法测定元素在粮食生产中的研究和应用理论在我国已不算新鲜事物,因为在人类学会发光光谱法测定元素进行科学实验时,并且发展到各个行业来,发射光谱法测定元素在粮食生产中的研究和应用可以提高粮食生产技术。相对来说我国的发射光谱法测定元素技术前景以及水平都是不错的。为我国发射光谱法测定元素在粮食生产中的研究和应用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特别是我国开始改革开放后,我国掀起了一阵发射光谱法测定元素在粮食生产中的研究和应用的热潮,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以及各项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发射光谱法测定元素在粮食生产中的研究和应用的要求越来越多[1]。发射光谱法测定元素在粮食生产中的研究和应用其实已经提出很多年,可以更加低能量,低能耗。它可以体现在成本的控制,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也符合我国提出的可持续战略。我国提出发射光谱法测定元素在粮食生产中的研究和应用是十分符合我国国情,对我国的发展十分重要。不仅可以提高我国国民的粮食生产的环境,还可以提高我国粮食行业的发展。现在世界上对发射光谱法测定元素在粮食生产中的研究和应用的发展已经非常先进,我们国家的技术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不断吸收其他国家好的优秀的技术,发展我国,增强我国综合技术,在粮食行业上占得先机,就是在经济大战中占得先机,有利于我国的发展,获取更多的利益。综上,人们必须注重发射光谱法测定元素在粮食生产中的研究和应用的建设,因为它是现在粮食行业比较重要的部分,是一个十分明智而理念,符合我国国情。

2.2发射光谱法测定元素在粮食生产

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措施人们已经清楚了推进发射光谱法测定元素在粮食生产中的研究和应用是相当重要的,但是就目前我国的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并且现如今技术的应用还是有很多的问题的。我国的技术人才并不够多,技术熟练程度不够。虽然学习发射光谱法测定元素或者粮食生产相关技术的人才有很多,但是能真正融会贯通,真正把技术与实际结合在一起的技术人才并不多,使生产粮食企业或机构在使用或发展这项技术时并不能快速有效使用。因为对发射光谱法测定元素在粮食生产中的研究和应用时要了解原料的造价以及成分。如果对上述情况不能够很好的统一练习,就会浪费人力物力,得不偿失[2]。所以我国应大力加强现场知识以及发射光谱法测定元素技术人才的培养,加大投入教育资金,发展潜在的技术人才,将教学与实践结合在一起,融会贯通,培养一线的技术人才。不仅可以解决发射光谱法测定元素在粮食生产中的研究和应用的技术支持问题,还可以加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人才更为多样化。在全球化的今天,现在国家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现在技术发展以及使用情况地区不平衡,像是经济基础较为雄厚的地区,企业或相关机构在吸收新鲜知识的速度会比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的地区快,技术发展也会快不少,长久以往下去,地区间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不利于较为落后地区在色谱分析在化工过程中的研究和应用的发展。

3结语

我国也应尽快提出加快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在发射光谱法测定元素在粮食生产中的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措施,不断提高发射光谱法测定元素在粮食生产中的研究和应用技术的利用率、使用率,真正实现安全发展,快速发展。为我国科学和谐发展提供服务,加快我国经济的更为快速、安全、稳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发射光谱法测定元素在粮食生产中的研究和应用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影响检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文甲,司晶星,丁莉,等.原子发射光谱、原子吸收光谱与原子荧光光谱之仪器特点及应用比较[J].才智,2009(23):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