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模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09:11

乡村旅游模式篇1

关键词: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4-0104-04

目前国内所说的乡村旅游是指现代乡村旅游,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我国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90年代以后得以迅速发展。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是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的核心,有什么样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就会有什么样的乡村旅游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就会有什么样的乡村旅游发展方式。

1.国内外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进展

1.1国内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进展

乡村旅游目前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跟经济利益直接相关的乡村旅游开发成为研究热点之一[1]。诸多学者已对国内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进行了相关研究:吴必虎等针对民族文化提出生态博物馆的开发模式[2];文军等从乡村旅游投资的角度提出政府投资开发的公有模式、政府出资金与乡民出资源的合股、政府主导和协调,由外来或本地投资商独资、政府主导,外来或本地投资商与当地村民合作合股、撇开政府,由当地村民委员会与外来投资商合股开发等五种模式[3];金方梅提出了文化旅游者、社区居民以及开发管理者“三向参与”的乡村文化保护模式[4];肖光明以肇庆广新农业生态园为例提出了复合型开发模式[5];魏小安归纳了大城市近郊的“农家乐”、高科技农业观光园、农业新村、古村落的开发、农业的绝景和胜景等五种模式[6];李德明等归纳出政府主导发展驱动模式、以乡村旅游业为龙头的旅―农―工―贸联动发展模式、农旅结合模式、以股份合作制为基础的收益分配模式、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资源环境―社区参与―经济发展―管理监控持续调控模式等六种模式[7];杨兴洪总结了贵州天龙模式的股份公司制、郎德模式的社区共管式和中洞模式的需求主导型这三种典型开发模式[8];刘得谦概括了客源地依托模式、目的地依托模式、非典型模式和复合模式等四种模式[9];王云才从乡村旅游功能的角度总结了主题农园与农庄型、乡村博物馆型、乡村民俗体验与主题文化村落型、乡村俱乐部型、现代商务度假与企业庄园型等模式[10];白四座从经营管理的角度概括了农户+农户、公司+农户、公司+社区+农户、公司制、股份制、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等模式[11];谭豹从成因的角度归纳了乡村休闲型、乡村度假型、农业观光型、民俗风情型和景区配套型等五种模式[12];同时,何景明[13]、唐代剑[14]等对国内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进行了一定的总结。

1.2国外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进展

根据政府干预的力度,marcjannaaugustyn[15]把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划分两类:干预较大型(如波兰、西班牙)与干预较小型(如英国);alizaFleischer[16]认为,有的国家的乡村旅游采取的是由政府发起引导的开发模式(如法国),而一些国家采取的是由下至上(bottom-up)并融合各种组织(包括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支持的开发模式(如德国、奥地利等)。从管理角度来说,anne-metteHjalager[17]认为社区层次(community-level)的内部组织管理创新(如在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合作)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ioleDiSimone[18]针对西西里岛农村区域的etna公园,提出了四方一体(地区政府―城镇―公园―当地居民)的管理模式并说明了各方的主要责任;CarlosFernan等[19]以葡萄牙peneda-Gerês国家公园为研究对象,提出了RainBow开发模式,该模式强调充分利用当地资源,采取从下至上(bottom-up)的方法,吸引当地居民积极参与;而社区参与管理模式,不管是从上至下(top-down)还是从下至上(bottom-up),受到了积极的关注与倡导[15][20][21][22]。从产品经营角度来说,王瑞花、张兵等介绍了国外乡村旅游两种主要的开发模式:休闲观光型和务农参与型[23];GeoffmcBoyle[24]、JohanBruwer[25]分别介绍了苏格兰和南非的由酿酒引起的乡村旅游活动;alizaFleischer还详细介绍了以色列的B&B(床位加早餐)经营模式,等等。总之,正如R.m.Hernándezmaestro所说的,“不同的地理区位差异意味着不同的乡村旅游特征甚至形式[26]。”

2.从不同角度对乡村旅游开发模式进行总结

2.1从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或协调机制来划分

2.1.1政府主导型。

这种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是国家或地方政府为了给本国或本地区的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政府规划指导下,采取各种措施,给予乡村旅游开发积极的引导和支持。其典型特征就是政府参与规划、经营、管理与推销等活动(见图1)。这种模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尤其是在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开发乡村旅游的初始阶段,其驱动功效十分突出。这也是相当多的国家和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初始阶段采取的主要模式,较多采取这种发展模式的国家有爱尔兰和葡萄牙等国,在我国部分地区如贵州、安徽、云南等,发展乡村旅游被视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和首要目标,也属这种模式[27]。

2.1.2市场主导型。

与政府主导型模式相比,该模式的主要特征是政府很少干预乡村旅游产业的成长和发展,而主要由市场自动调节乡村旅游经济的成长和变动趋式。这种发展模式往往要求具备较为完善的市场机制,各种民间团体、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能起到行业自律和保护行业利益的作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和我国部分乡村旅游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属于这种模式。这里以国内外的乡村旅游行业协会和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状况来说明。

国外的协会相对成熟,如法国农会、罗马尼亚乡村、生态和文化旅游协会和爱尔兰的农舍度假协会等[28],已经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除了为乡村旅游提供宣传促销之外,还包括制定标准、监督检查、进行评估等。许多发达国家的家庭农场本身就是企业,家庭成员按企业组织分工,按企业制度管理,按企业运营分配。农场之间、农场与社会之间也按照企业形式协作和联系。国内一些地区也开始重视行业协会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作用,但总体上来说国内乡村旅游协会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发挥的作用也很有限。在乡村旅游产业化方面,近些年来国内各地也有较多实践。如在安徽黄山上张村,成立了黄山市翡翠人家农家乐旅游有限公司,公司对自愿加入的农户在服务水准和价格上进行统一领导,并由公司统一对外宣传促销,统一报价,统一安排客人与结账,但公司是免费服务的,使该村的乡村旅游不断规范化发展[29]。在理论层面上,也有学者对乡村旅游市场化、产业化进行研究。如邹统钎认为成都农家乐的发展方向是由个体开发向联户成片发展、由单户经营向公司经营发展[30]。

2.1.3混合成长型。

这种模式把政府的干预机制与市场经济整合起来以发展乡村旅游。在乡村旅游成长的初期,政府往往把乡村旅游作为扶贫与促进乡村发展的手段来发展,在资金、宣传、基础设施建设、培训、规划甚至管理方面普遍干预扶持。随着乡村旅游行业协会及其他民间组织的成立,行业自律行为也逐步产生作用,政府的管理职能弱化,而监管职能加强[27]。欧洲诸国是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国家,然而政府对乡村旅游的发展一直在实施有效的管理,如法国政府部门对农场旅游的管理,德国政府对乡村旅游实行质量认证等。目前情况下,我国旅游业的开发较多采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外部市场机制发育还不完善,政府力量的推动对于发展初期的乡村旅游业是非常必要的,但在初具规模后应适时地向混合型转变,逐步采用市场参数间接调节、鼓励农民成立相关民间团体、协会等组织以取代部分政府职能。

2.2从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类型来划分

2.2.1联合开发模式。

这种模式强调对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各种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统一的形象、品牌向市场推出,其实质强调的是区域旅游合作。捷克的摩拉维亚利用遗产廊道这种方式来对乡村旅游进行联合开发。遗产廊道是“拥有特色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它最重要的特点是,将同一地理区域内的多个文化旅游吸引物和旅游设施串联在一起。近年来,美国中部的印第安纳州的农民通过开发田园风光和历史遗产,联合发展乡村旅游业,取得了相当成效。该州的布鲁克维尔县的农民们起初也为了争夺有限的旅游资源而竞争,但是如今他们发现联合在一起,推出共同的品牌后,旅游者人数反而有增无减。

国内的一些乡村旅游点过于作坊式,乡村旅游资源地资源品位低、知名度也不高。因此,须将散落的旅游景区(点)以踪迹等各种方式连点成线,整体营销,联合开发。目前,包括乡村旅游在内的区域旅游合作已成趋势。如江西婺源县、安徽绩溪县、旌德县和黄山市发起组建了古徽州乡村旅游联盟,并发表共同宣言,联手打造中国乡村旅游“金三角”。

2.2.2亦农亦旅、农旅结合的复合性开发模式。

顾名思义,这种模式就是在发展乡村农业经济的同时,通过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展来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从经济学的角度讲,理想化的乡村旅游业是旅游业与农业的一种结合,是第三产业在不影响第一产业的基础上的一种附加,是农业向多样化经营转化的最佳形式。在国外,乡村旅游业被认为是传统农业的后续产业或替代产业。在我国,像现代农业科技园、观光农业园、有机茶生产基地等既是农业生产基地,又是乡村旅游观光基地。农业旅游①是一种新型的“农业+旅游业”性质的生产经营形态,是在农业资源加工利用基础上旅游功能的延伸。农业生产本身有基础、有产品、有市场,在此基础上赋予其附加值,提高了农业的比较利益,同时可避免旅游业因季节性而带来旅游从业人员的失业等不足。在农村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尤其要提高农旅结合程度。尹振华曾提出了这种模式下开发乡村旅游的五种做法。

2.2.3社区参与的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强调社区居民参与在乡村旅游中的重要作用,其基本原则是要充分体现“社区事务,社区参与”。当地人对本土文化的自豪与自信是保持乡村旅游魅力的关键,要让当地居民加强对自己文化价值的认识,成为自己文化的主动传承者和保护者。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让当地农民从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展中获得利益,并通过教育培训,使他们成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主体。社区参与也保证了乡村旅游产业链本地化,防止了乡村旅游经营的飞地化,有效地保障了本地的利益。贵州的安顺天龙屯堡采取了社区参与的模式,景区把政府、旅行社、当地的农村旅游协会三者结合起来,发挥旅游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优势,通过合理分配利益,成功地避免乡村旅游开发过度商业化,保护本土文化,增强了当地居民的自豪感。这种模式也被称作“天龙模式”,即“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是郑群明等总结的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的五种模式之一。

尽管社区参与是体现社区因素和居民意志的有效机制,但并不是所有的社区参与都有助于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关键要强调社区参与内容的全面性。对我国目前情况而言,由于管理因素众多、民主意识淡薄和参与意识不足等方面的原因,再加上目前国内社区旅游发展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社区参与式的乡村旅游还需要在政府和各方面的扶持下不断发展与完善。没有有效的政策与管理战略的实施,没有政府和广大社会团体的参与,就不可能建立当地社区、资源环境与乡村旅游业三者之间的良好关系。所以,加强基于社区的乡村旅游管理研究非常迫切,也极其必要。这里在卞显红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社区的乡村旅游管理要素结构图(见图2)。

2.3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乡村旅游的活动项目(产品)来划分

张广瑞等认为,乡村旅游产品有四种模式,即村落民居模式、民俗风情旅游模式、田园生态旅游模式和综合旅游模式。旅游需求、动机是推动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直接动力,根据游客需求而开发出来的旅游产品才能满足市场。刘德谦概括了乡村旅游者需求的不同类型,在此基础上,这里根据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来划分乡村旅游活动或产品,各个乡村旅游目的地根据游客不同的旅游动机、需求来开展乡村旅游活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尽管旅游者参加乡村旅游的动机是多方面的,但乡村秀丽的田园风光,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宁静祥和的生活和氛围是乡村旅游者参加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这就要求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应最大限度地保证乡村环境和乡土文化的原生态。因此,乡村旅游必须沿着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方向发展。波兰的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紧密结合,匈牙利的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波兰与匈牙利的乡村旅游模式为世界各国树立了一个典范,指明农村地域环境中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我国发展乡村旅游在现阶段侧重于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但可以预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乡村旅游的生态内涵和文化内涵必然得到进一步发掘。

总之,分类标准不同,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就不一样。上述几种类型的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没有最佳的模式,没有万能的模式,也没有终极的模式。一个地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创新与运用,是在特定的资源禀赋、政策环境和社会条件下,各相关利益主体之间反复博弈的结果。博弈的过程是动态的,机理是复杂的,其结果也是多变的形态。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业发展很不平衡。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因时、因地制宜,综合考虑,依据实际情况和市场前景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而不可整齐划一,生搬硬套。这样的乡村旅游发展才能既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又能协调与解决好各方面(尤其是与当地居民)的

利益冲突,保证乡村旅游向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

基金项目:西北师范大学“知识与科技创新工程”nwnU-KJCXGC-03-20。

注释:

①乡村旅游从专业旅游的角度被称为“农业旅游",以区别于工业旅游、科教旅游、文化旅游等。

参考文献:

[1]何景明.中外乡村旅游研究:对比、反思与展望[J].农村经济,2005,(1).

[2]余青,吴必虎.生态博物馆:一种民族文化持续旅游发展模式[J].人文地理,2001,(6):40-43.

[3]文军,魏美才.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以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秀水村为例[J].生态经济,2003,(10):125-127.

[4]金方梅.乡村民族文化旅游保护开发模式探讨――重视文化旅游者在文化保护中的作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13-16.

[5]肖光明.观光农业的复合型开发模式初探――以肇庆广新农业生态园为例[J].经济地理,2004,(5):679-682.

[6]邱海蓉.关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考[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5):122-124.

[7]李德明,程久苗.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模式与对策探析[J].人文地理,2005,(3):84-87.

[8]杨兴洪.浅析贵州乡村民族旅游开发――郎德、天龙、中洞模式比较[J].贵州民族研究,2005,(4):56-59.

[9]刘得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3).

[10]王云才.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态和新模式[J].旅游学刊,2006,(4).

[11]白四座.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的八种模式[n].中国旅游报,2006-05-15.

[12]谭豹.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与途径[n].中国旅游报,2006-05-19.

[13]何景明.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蓬勃发展而有待深入[J].旅游学刊,2004,(1):92-96.

[14]唐代剑,池静.中国乡村旅游研究述评[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9-62.

[15]marcjannaaugustyn.nationalstrategiesforruraltourismdevelopmentandsustainability:thepolishexperience[J]JournalofSustainabletourism,1998,6(3):191-209.

[16]alizaFleischer.Ruraltourisminisrael[J]tourismmanagement,1997,18(6):367-372.

[17]anne-metteHjalager.agriculturaldiversificationintotourism-evidenceofaeuropeanCommunitydevelopmentprogram[J].tourismmanagement,1996,17(2):103-111.

[18]ioleDiSimone.tourisminruralareasandregionaldevelopmentplanning[C]39thcongressoftheeuropeanregionalscienceassociation,23-27august1999,Dublin.

[19]CarlosFernandes,olgamatos,Jonathanedwards.therainbowdevelopmentmodel[C]eRuralConference2003,15thSeptember2003,Brussels.

[20]alenkaVerbole.actors,discoursesandinterfacesofruraltourismdevelopmentatthelocalcommunitylevelinSlovenia:socialandpoliticaldimensionsoftheruraltourismdevelopmentprocess[J]JournalofSustainabletourism,2000,8(6):479-490.

[21]JennyBriedenhann,eugeniawickens.tourismroutesasatoolfortheeconomicdevelopmentofruralareas―vibranthopeorimpossibledream?[J]tourismmanagement,2004,25:71-79.

[22]RobertamacDonald,LeeJolliffe.Culturalruraltourism-evidencefromCanada[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3,30(2):307-322.

[23]王瑞花,张兵,尹弘.国外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初探[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2):73-76.

[24]GeoffmcBoyle.GreentourismandScottishdistilleries[J].tourismmanagement,1996,17(4):255-263.

[25]JohanBruwer.Southafricanwineroutes:someperspectivesonthewinetourismindustry’sstructuraldimensionsandwinetourismproduct[J]tourismmanagement,2003,24:423-435.

[26]Rosam.Hernándezmaestro,pabloa.muozGallego,LibiaSantosRequejo.themoderatingroleoffamiliarityinruraltourisminSpain[J]tourismmanagement,2007,28:951-964.

[27]戴斌.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国际比较[eB/oL].省略/tbtj/t20051112_504126706.html,2007-04-24.

[28]戴斌,周晓歌,梁壮平.中国与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1):16-23.

[29]黄山有个村庄叫翡翠[n].中国旅游报,2006-04-21.

[30]邹统钎.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的比较与对策分析[J].旅游学刊,2005,20(3):63-68.

[作者简介]石培基(1961-),男,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经济地理、城市与区域发展。

乡村旅游模式篇2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经济;发展模式

近些年,乡村旅游已成为国内一种新兴的旅游发展模式,得以快速发展。乡村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发展形式,它既利用了生物资源,又发掘了景点资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建设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一、坑口村旅游i发展现状

(一)坑口村基本情况

三仁畲族乡坑口村是遂昌县民族村之一,位于遂昌县城西部,地处部级森林公园白马山西麓,距县城10公里。全村共332户,总人口1072人,其中少数民族(畲族)256人,占总人口的23%。村域面积12.52平方公里,山林面积16346亩,耕地面积1016亩。

(二)坑口村旅游资源

1、生态资源。坑口村位于遂昌白马山脚,风景秀美,百丈坑中的“百丈瀑”是遂昌县最高瀑布之一;“三尖岩”则有“三o剑影落樽前”之喻,而白马山国家森林公园则是我县开发最早的旅游景区之一,山中森林覆盖率达到96%,绝对最高气温29.5℃,绝对最低气温零下17.3℃,年平均温度11.6℃。

2、农村文化资源。坑口村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村中的“坑口寺精进院”文天祥曾在此留下诗词,“叶氏宗祠”、“邓氏宗祠”、“周氏宗祠”等古建筑雕梁画栋、古色古香,杭州灵隐寺文献都有记载。明朝万历年汤显祖曾在坑口为民除虎的美谈流传至今。同时,依托着浓厚的畲族风俗文化,村中还建立了畲族文体休闲公园,开展畲族风情展演,介绍畲族特有的嫁娶文化、畲族对歌。

3、田园风光资源。坑口村有原生态水田1185亩,无任何工业污染,初春一片油菜花花海,夏季是绿油油的禾苗,秋季是金黄色的稻穗,冬天又是一片碧绿的麦苗,一年四季演变,万物生生不息,可提供都市旅客认识农业,了解农村植物生长过程,体验农耕生活。

4、竹产业资源。村建有3000亩竹林体验基地。是全国最高笋竹产量示范区,年度亩产超万元。园区建有竹林喷灌、视频监控溯源体系、竹林游步道等设施。

二、发展乡村旅游对坑口村经济的影响

(一)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发展乡村旅游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有效的解决坑口村多余劳动力就业的问题。

坑口村有劳动人口458人,其中外出务工273人,在家闲置劳动力53人。自从2012年坑口村开始发展乡村旅游以后,随着村内农家乐和农业体验园的投入使用,50多人闲置劳动力已实现就业。

(二)旅游对经济影响

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收益是发展旅游最重要动力,也是评判旅游发展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坑口村在发展旅游这个过程中,政府、村集体都做了不少的工作,聘请筑设计研究院制定了整体规划,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在基础设施建设,卫生设施改善等方面,在政策上鼓励村民参与旅游业、经营农家乐和旅游特色产品销售。[2]

(三)对个人收入影响

在坑口村,现已有农家乐5家,有意向新开的农家乐的农民有10余人。发展乡村旅游能够为农村带来经济效益,农民生产的土特产品销售给游客后获得的收入,村民为旅游者提供各种劳务所得的收益,特色旅游商品加工经营及从业者的收入都会为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坑口村在乡村旅游的带动下,发展了现代农业体验园、现代农业观光园,帮助当地农民增加收入,截止2015年坑口村已经完成了整村脱贫工作。

三、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开发单一化

目前,浙江省内的乡村旅游产品主要以“农家乐”为主,主要还是停留在餐饮的初级阶段。而其它乡村旅游产品,如民俗风情体验游、心理调节体验游、民间艺术探访游等,在产品规划、建设、包装、宣传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甚至还未起步。

分析乡村旅游消费者的需求,旅游业的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中,除“食”以外的其他要素均由旅游目的地以外的企业承担,势必造成目的地旅游收入较低。这也是现在大部分乡村旅游目的地普遍存在的现状:游客很多,但是收入不多。[3]

(二)缺少资金

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乡村经济的支撑,乡村GDp的预测是衡量乡村经济为乡村旅游发展能够提供的发展空间大小的重要内容。

坑口村种植粮食相对较少,以经济作物、水果等为主要种植产业。相对于以粮食市场为主体的乡村而言,以经济作物、水果等市场为基础第二、三产业发展较好的乡村,乡村旅游的发展空间较大。我国较为贫困的地区多为边远山区,缺少发展第一、二产业的自然条件,受工业发展的辐射较小。优美的自然环境、淳朴的民风、传统的农耕文化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先决条件,但前期投入若得不到保,给乡村旅游发展造成困难,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3]

(三)产权关系不明确

在浙江省内各地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由于各地区的区情各不相同,经营的模式也是五花八门,主要有“农户+农户”、“公司+农户”、“政府+公司+旅游协会+旅游社”、“股份制”和“个体农庄”等模式。

坑口村的产权问题也很突出,2013年成立的坑口村烧烤园,以村集体为主管,村支书为经理,所得部分返还给农民,部分上交村里,复杂的产权关系使得该烧烤园一直在寻求解决各种矛盾的手段和方法。

四、解决方法

(一)合理规划乡村旅游产品

针对目前乡村旅游产品的单一化,以坑口村为例,针对不同的乡村旅游类型可开发不同的产品:一是以乡村田园为依托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开发有品味、多类型的度假型目的地;

二是以名人故里和水乡山寨为核心的文化旅游产品,发掘当地的文化资源;

三是以发掘红色旅游产品,重点设计红色旅游线路;

四是以户外运动为拓展的体育极限产品,定向越野、攀岩、户外拓展、乡村狩猎、真人CS等冒险旅游和体育旅游。

(二)建立利益反馈机制,形成多元投资体系

乡村旅游村民不但是乡村旅游对村镇影响的主要承担者,也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参与者与支持者,同时还是乡村旅游资源的组成部分。可以说,村民的态度与参与度对于乡村旅游健康顺利地发展至关重。在对坑口村民的态度与具体需求分析中了解到,村民在经济收入问题、分配问题、房屋问题、村道交通问题上有较强烈的意见,认为自身基本利益受损。

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的重点应关注景区周边的农民,采用一定的土地置换、利益回馈机制,将分散在的农民相对集中,让他们也享受到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这样能充分利用基础设施的辐射作用,节省基础设施投入。

乡村可大力拓展融资渠道,形成国家、企业、个人一起上的投资格局,同时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可采用政府投资!银行贷款、社会集资、吸引外资、私营投资等多元投资体系。

(三)形成可持m发展的观念

对旅游业而言,“可持续旅游”是指现在和将来的旅游设施及相关基础设施的经营要在自然承载力许可的情况下进行,这种承载力是指自然资源的可再生,以供未来使用。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了协调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旅游开发与人居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与不适,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必须倡导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内容必须渗透到各个层面,从个别参与到群体参与、组织参与,逐步实现社区的全面参与;另一方面,居民的参与不仅仅局限在谋求经济发展的层面,而要更加重视环境保护与社会传统文化的维护与继承的层面。

五、结语

乡村旅游色化产品的开发对于乡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必须重视。乡村特产开发要注意传统与现代并重,文化与产品并重,贴合市场需求,加强品牌建设,实现多重效益的同步实现,实现农民致富梦。

参考文献:

[1]赵承华乡村旅游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研究[J].农业经.2007年10期

乡村旅游模式篇3

关键词:美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黄山市;互动结合

pickto:huangshancityruraltourismhasthenaturalresources,historicalculture,regionaltrafficadvantage,suchas"beautifulcountry"intheprovinceconstructionupsurge,forurbanandruraldevelopmentasawhole,furthernarrowingthegapbetweenurbanandruralareas,breaktheurbanandruraldualeconomicstructure,shouldbethroughthegovernmentguidance,withpeasantsasthemainbody,combininggoodruralconstructionandruraltourisminteractiondevelopment,speeduptheruraltourismdevelopmentinhuangshan,promotethefarmers'income,ruralprosperityandagriculturaltransformationandupgrading,balanceurbanandruraldevelopment,promotetheurban-ruralintegration.

Keywords:beautifulruralconstruction;Ruraltourismdevelopment;Huangshancity;interaction

中图分类号:U695.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背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旅游业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是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先导性产业,也是节约资源、美化环境的综合性产业,更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其中,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从改革开放之后初现端倪到现在全国各地燎原之势,成绩斐然。它不仅可以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增加农民就业、改善农民生活和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更有利于农村的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形成新型的城乡关系。最重要的是,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但不一定能直接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同样,美好乡村建设也不一定能直接带来乡村旅游的发展,即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两者的互动发展需要一些条件支持,且需要找到一种较为理想的互动发展模式。因此,对二者的结合研究,并提出互动性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文希望通过对黄山地区美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概况加以分析研究,提出二者的互动发展模式,以求达到以下研究目的:

第一,在深刻把握论文研究背景的基础上,通过相关文献资料,认识乡村旅游和美好乡村建设的理论概况,并厘清美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的关系;

第二,通过美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相互间的可能影响因素,找到对本文研究有益的相关材料;整理并分析资料,提出互动发展模式对二者的作用;

第三,结合黄山市美好乡村建设的实践,认清本地乡村旅游的一些负面因素,以消除对美好乡村建设一些可能的负面影响,并提出对策,从而实现黄山市旅游业有点到面的跨越式发展。

具体来说,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1、选题的研究紧跟时代步伐,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针对个案,对二者间的互动发展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可以为地方在美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新思路。

2、在最后的对策分析中,根据实际问题提出可行性方法,提出互动发展模式,为其他同类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

第二章文献综述

一、乡村旅游定义

虽然乡村旅游这一旅游活动形式早在19世纪初就已经出现,但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最早应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关于乡村旅游的概念,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做过探讨和界定,但至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笔者根据相关文献的研究分析得出,国内外有关乡村旅游的定义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强调乡村旅游的发生地是乡村地区,必须具有乡村环境。如Bernardlane认为:乡村旅游是位于乡村地区、小规模经营的、具有传统性特征、与居民家庭相联系的各种旅游形式;马波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客体的类型。另一类是强调“乡村性”。如欧盟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在乡村开展的旅游,田园风味(rurality)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的卖点;学者邹统钎认为乡村旅游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以乡村性为依托的旅游活动。

综上所述,本文所指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域内开展的,以乡村独特的生产方式、田园风光、人文古迹、民俗风情以及乡村生活情景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观光、休闲、度假、写生和学习考察的旅游活动。

二、美好乡村建设定义、内容、目标和原则

美好乡村建设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实际行动,是安徽省委、省政府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审时度势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是统筹城乡发展、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具体举措,标志着安徽省新农村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具体来说美好乡村的主要内容是实施村庄建设、土地整治、产业富民、环境整治、农民素质、管理服务六大提升工程;以实现美好乡村建设的“规划科学布局美、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彰显个性特色美”的五美要求。

美好乡村建设的原则主要有: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科学编制美好乡村建设等规划,分步实施,统筹推进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二是坚持党政主导、农民主体。营造“县领导、镇组织、村实施、村民参与”四级共建新格局;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立足经济基础、地形地貌、文化传统等实际,突出建设重点,挖掘文化内涵,彰显生态优势,展示地方特色;四是坚持改革创新、突出特色。健全体制机制,创新方式方法,整体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三、关于乡村旅游和美好乡村建设的互动

自从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后,全国在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成果。美好乡村建设脱胎于新农村建设战略思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故而新农村建设的研究成果对于美好乡村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近来,关于乡村旅游与美好乡村建设的研究取得了较多成果,一些地区甚至对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践,主要包括以下2个方面:

一是以乡村旅游助力新农村建设的。

二是基于美好乡村建设开发乡村旅游的。

第三章黄山市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黄山市乡村旅游发展简介

黄山乡村旅游开始于1986年,那时翡翠谷、西递、棠樾牌坊群开始接待游人。而大多数乡村旅游的景点兴起于1992年,主要分布于黄山市的黄山区、徽州区、黟县、歙县境内,乡村旅游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定规模,成为了黄山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近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好乡村建设大热潮的推动下,黄山紧紧围绕生态、人文等旅游资源做文章,充分依靠并发挥当地各种条件优势,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成功推动了当地的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促进了农业的转型升级。

黄山市乡村旅游现状

黄山是我国最早发展乡村旅游的地方之一。该市坚持政府主导,编制了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以农业为依托,以农村为载体,以农民为主体,推进乡村旅游差异化发展,形成创建中国旅游强县、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省最佳旅游乡镇和“星级”农家乐的四级发展体系,开创了省际区域合作和国际合作交流的新局面。

目前,该市形成了“环黄山风景区乡村旅游圈”、“沿新安江乡村旅游带”和“徽文化乡村旅游片”,先后开发了休闲度假、自然生态、文化体验、农业观光、农事参与等各类乡村旅游产品,涌现出一批古建筑、民俗文化、传统工艺等特色文化村和花卉盆景、茶叶水果、生态休闲、保健养生等特色专业乡村旅游村,全市乡村旅游接待量占旅游总接待量的一半,直接间接从事乡村旅游的农民达20万多人,年人均现金收入超过8000元。

黄山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黄山市在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旅游发展过程中,伴随着黄山市整体旅游业的快速增长与发展,在发展乡村旅游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主要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自发发展乡村旅游阶段,90年代政府倡导发展乡村旅游阶段和现阶段的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阶段。在发展中主要呈现以下几种模式特点:

1、村落环境资源型。以古村落、古街、古巷、古民居、特色民居、特色村庄建筑、新型特色村落建筑、民俗风俗习惯等等文化为基础,构成独特的村落景观,形成了村落景观基础。当地农民利用绝佳的文化环境,腾出闲置的房屋,定位于“小桥流水人家,养生休闲最佳”目标,接待城市离退休老人静养晚年。当地农民还与高校合作,以低廉的价格,接待进出开展植物标本采集等科研实践活动的大学生。

2、田园环境风光型。以乡村田园的农耕风貌为特色,以优美的乡村田园农耕景致为背景,形成了田园景观基础。依托优美的自然风光,建设一批星级农家乐,积极开发垂钓、度假、游湖等水乡特色农家乐项目。

3、农业产品观光型。以歙县的石潭油菜花、三潭枇杷、祁门茶文化等为代表。许多地方还建成了猕猴桃观光园、板栗园、翠竹园,实现了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的良好结合。

4、经济产出资源型。以花卉、大棚、药材、牛羊牲畜、鱼塘、简单副食品加工等等农作物、经济作物、农副产品加工、畜牧业、渔业等等为依托,形成独特的景观环境和经济产出基础。

黄山市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村民得到实惠不多。黄山市部分乡村的老百姓对游客的到来不够热情。主要原因是乡村旅游的发展并没有让他们得到多少实惠。相反,由于旅游发展的需要,对老百姓的各方面要求都有了提高,部分村民甚至有抵触情绪。

2、产品单一,缺乏特色。黄山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村民的积极参与,发展乡村旅游热情高涨,但组建的产品都大同小异,如到黟县看古祠堂和在歙县看到的没有大区别,到歙县许村看到的石板路在休宁焦村也能看到,缺乏自身特色,而且在宣传推介上是各自为政,不能形成有机整体。

3、季节性强,产业链短。目前,黄山市的乡村旅游主要还停留在旅游观光上,而观光旅游受季节性影响很大,比如油菜花、枇杷、杨梅、橘子。春季又是农忙季节,很多村民上山下田,无暇顾及“农家乐”,导致游客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4、乡村旅游“散、弱、小”未根本改观。乡村旅游缺乏总体规划,由于受地方保护主义思想严重,各自为政的现象并没有破除,盲目发展,致使景区、景点软、硬件不配套,小而不全的现象还存在。

5、宣传力度不大,目标市场把握不准。乡村旅游是黄山旅游的一部分,但不能依赖黄山风景区的客源,而是要有针对性的找准目标市场进行推介,同时也不能一本宣传册走遍天下、一段解说词搞定所有人。

6、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歙县的石潭和许村都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但是石潭景区道路狭窄,农家乐档次偏低。许村景区路况差,几乎没有大的接待场所,大巴车进出受限,祁门的几个祠堂门口卫生状况不好,祠堂内安装普通的节能灯妨碍观瞻。

解决问题的对策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第一,加强宏观规划、分类引导。一方面,黄山市乡村旅游目前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旅游管理部门要统一规划、分类引导,实施错位发展。另一方面,各县(区)、乡(镇)要根据合黄山市乡村旅游总体规划制定本地的旅游规划,并与美好乡村建设的各项规划结合起来。从而形成远期、中期、近期相衔接,市、县(区)、乡(镇)相统一的规划体系,以避免重复建设和项目雷同。

第二,对乡村旅游建设项目实施倾斜政策。目前黄山市乡村旅游景点主要以个体农户经营为主,规模小、投资能力有限,而政府投入和乡村集体经济投入比重不够大。在今后的发展中,各级政府要树立大旅游观,各相关部门对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交通条件改善等方面的计划、立项、审批及资金筹措等要给予优先安排,实行倾斜政策。

加大融资力度

提高投资者的积极性。目前黄山市乡村旅游建设资金主要来自招商引资,而据招商部门统计,目前的招商引资又以“以商招商”的成果最为显著。因此在融资过程中提高投资商的积极性尤为重要。此外在黄山市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土地征用成为限制投资积极性的症结。乡村旅游开发用地属于非公益性用地不能启动国家征地权,投资者的产权得不到保护。所以要建立合理的土地征购制度,将农业集体所有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然后以政府牵头进行开发。

加强旅游产品开发

突出本地特色。“农家乐”主要以“土、野、乐、趣”为主要特色。由于各地情况不同,资源各异;因此各县(区)、乡(镇)在旅游景点开发上既要因地制宜,又要勇于创新。要根据自己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的优势和条件来择优发展旅游项目,即优先发展那些具有优势和潜力的旅游产品,打造自己拳头产品,而要避免没有优势的一般旅游产品。

拓展旅游季节链条

拓展乡村旅游的季节链条,最重要的是树立大乡村旅游资源观。很多人只认为自然资源、历史建筑、历史文物等有形资源才是旅游资源,才能作为旅游核心吸引物,事实上这只是初级旅游资源。黄山市乡村旅游的初级资源开发季节相对集中,但乡村丰富的历史文化、风土民俗等高级资源却不受季节影响。因此,旅游管理部门和各景区景点必须要拓展思路,着重挖掘那些不受季节影响的旅游项目,如适合商务游、度假游、休闲游、养生游等的相应旅游项目,使乡村旅游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从而使游客数量能够有一个质的跨越和提升。

加大营销力度

首先,找准乡村旅游形象定位。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总体上黄山市乡村旅游要塑造好“中国名片”形象,对于各景点要突出自身的文化、资源特色;既要做到景点间错位定位,又要做到同一景点根据不同内涵及目标市场分层次定位。

(2)乡村旅游必须依附黄山市全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形象和黄山风景区,徽州古村落等品牌效应扩大知名度。

(3)旅游中的旅游实物是给游客留下印象的载体;因此旅游形象定位中要加强实物形象。

提高人力资源队伍素质

实施岗位培训,提高一线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黄山市旅游管理部门要通过职业教育、培训、送到外地学习等方式对景点从业人员进行当地民俗文化和乡土人情以及旅游知识、管理知识、服务规范方面的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总体素质,从而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

第四章黄山市美好乡村建设概况

自2012年9月份,安徽省委省政府做出全面推动美好乡村建设的战略部署之后,全省各地掀起了大力建设美好乡村的热潮。黄山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指导下,依据《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详细研究并作出了《黄山市美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及审批工作指南》和《2013年全市中心村建设布点安排》等指导文件,是美好乡村建设有规可行,通过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方式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大力建设美好乡村的热潮。

一、美好乡村建设出现的问题

从目前来看,美好乡村建设的各方面工作都有条不紊的进行,一些中心乡村的美好乡村建设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推动了农村产业转型和升级,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的发展。但在整体推动美好乡村建设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工作体制机制不顺,基层工作力量薄弱。

二是要素制约突出。首先是人才缺乏;因规划设计、农技人才、管理人员匮乏,普遍存在产业发展、村庄建设、公共事业等规划不到位或者与实际脱接,特别是县、乡都缺乏有关农村规划和建设的设计与管理机构及人员,极大制约了美好乡村建设的进一步开展。其次是投入不足;虽然有专门财政支出,但受地理环境限制和基础薄弱等制约,美好建设工作量大、投入大、难度大,投入到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量小,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是工作推进缺乏主动意识。

四是产业发展缺乏持续动力。

五是长效管理机制不健全。

二、解决对策

一是提高认识,进一步营造美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是加强资金保障,进一步建立多元化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

三是增强活力,进一步健全美好乡村建设的保障体系。

四是统筹兼顾,进一步健全新农村建设规划。制定科学的美好乡村建设规划是实施“美好乡村”战略的首要问题。

第五章黄山市乡村旅游与美好乡村建设的互动关系

发展乡村旅游与美好乡村建设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美好乡村建设给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乡村旅游的开展又直接影响着美好乡村建设的优劣,二者都统一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伟大的目标。黄山市无论在乡村旅游还是在美好乡村建设的实践中,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阐述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不仅可以消除二者的负面影响,而且可以更好的推动二者的互动式发展。

乡村旅游引导美好乡村建设分析

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其能够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民增收等,这些都是它导入美好乡村建设的平台,但黄山市乡村旅游还处于粗放式的发展阶段,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可能使得乡村旅游无法自主地导入美好乡村建设。另外,美好乡村建设有着自身发展的要求与内容,主要包括“规划科学布局美、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彰显个性特色美”等5项内容,这是最终考量美好乡村建设程度的指标。那么要更好地导入新农村建设,促进两者互动发展,就必须考虑以下两点:

政府主导

政府主导是乡村旅游助力美好乡村建设的推进器,引导农村在乡村旅游的基础上建设美好乡村。因此两者的互动需要政府的引导,从而创造良好的互动环境。

在政府主导的过程中,要以决策规划、资金扶持、政策法规、人才培训、基础设施的构建等为主要内容。

环境保护

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也是美好乡村建设题中应有之义。在我市乡村旅游的自发自主式发展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故而要达到乡村旅游与美好乡村建设的互动性持续发展,就必须对环境进行重点保护,合理开发旅游资源。

农民主体

不论是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还是在美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都不能够忽略农民的主体地位和撇开农民主体,政府和企业自行发展。只有农民主体充分认可和拥护,才能彻底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民以主人翁的态度投身到发展乡村旅游和美好乡村建设中来。

综上所诉,以乡村旅游为发展平台,导入美好乡村建设,并为美好乡村建设的贯彻落实提供助力是完全可行的。一方面是乡村旅游的发展成果是美好乡村建设所提出的目标,因此乡村旅游可以为美好乡村建设提供助力。另一方面是乡村旅游要取得长远的持续性发展,也必须要导入美好乡村建设,为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助力,即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新的问题需要新的发展来解决,美好乡村建设正好可以弥补乡村旅游发展所引起的缺陷。

总体来说,乡村旅游有利于美好乡村建设,可保证美好乡村建设中提出的“兴业富民生活美”的要求。但是美好乡村建设中所要求的“文明和谐乡风美”等却是乡村旅游无法达到的。因此,要贯彻实行美好乡村建设,就需要有辅助平台,在辅助平台的的支持下,才有可能使得乡村旅游和美好乡村建设的协调互动式发展。这个辅助平台主要是指以政府为主导和企业的资金投入。

美好乡村建引导乡村旅游发展分析

近来,美好乡村建设风靡整个江淮大地。各级政府特别是黄山市各区县都认为乡村旅游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手段,掀起了“美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的高潮。尽管黄山市各区县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必须反思这种“乡村旅游热”现象。

虽然乡村旅游对美好乡村建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美好乡村建设也能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涉及资金、政策、基础设施等方面。但并不是每个农村都适合发展乡村旅游,因为发展乡村旅游涉及一些必要的因素,一旦建设的美好乡村不具备,即使其基础设施建设再完善,有很好的政策扶持也很难发展起来,即便发展了,也只是陷入“千村一面”的境地,毫无自身特色,陷入雷同模式,无法持续发展。因此,以美好乡村建设为基础导入乡村旅游时,一定要考虑本地是否适合发展乡村旅游,是否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旅游资源、交通、客源市场、旅游基础等几个基本条件。

乡村旅游与美好乡村建设的互动模式研究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乡村旅游和美好乡村建设分别为另一方的发展打好基础,塑造了双方发展的平台,最终就能达到两者的互动互补式发展——也就是最终追求的协同发展。协同主要是要做到以保护农村资源与生态环境为中心,以农村经济发展为重点,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发展与建设,以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社会发展为目标,在管理体系的监控和协调下,实现旅游经济与农村经济的互动持续发展,从而达到乡村旅游和美好乡村建设的最终目标。实现二者同步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是否能正确处理好经济利益、社会利益与环境利益的统一,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统一。为此,应在追求经济社会效益的基础上,把“益于人类生存”和“促进生态平衡”作为决策的价值取向并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实现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同步协调、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与美好乡村建设分别是两个独立的系统,但又能成为对方互补的平台,在遵循各自持续发展的同时,又在相互作用中共同发展。在双方各自发展的基础上,经过一些条件的考察,在合理的时间阶段就可以导入和推动另一方的发展,最终达到两者的互动发展。

黄山市乡村旅游与美好乡村建设发展的案例

歙县霞坑镇石塘村以乡村旅游推动美好乡村建设

石塘村位于歙县霞坑镇,近年来,随着摄影基地和油菜花摄影节、摄影节等活动的举办,石塘村乡村旅游的发展势头强劲,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很大贡献。

随着美好乡村建设的序幕在整个江淮大地拉开,歙县霞坑镇石塘村也紧紧抓住机遇,以项目推动,通过扩建进村道路、开辟景区环山公路、推进村容整治等,助力美好乡村建设。

该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从交通、环境、资金等多角度出发,全程助力美好乡村建设,同时通过美好乡村建设反哺乡村旅游,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化转型,已经取得了双赢的效果。

黄山区甘棠镇庄里村以美好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旅游

庄里村位于黄山区甘棠镇,同时也处于黄山风景名胜区的西郊,省级生态村,辖5个村民组242户890人,系丘陵山区,农业和林业资源丰富,是宜农、彝林、宜生态旅游的综合开发区。森林覆盖率85%以上,境内拥有景点肖黄山,注册成立了黄山怡园有限责任公司。

去年,庄里村与北京中科惠泽公司达成合作意向,投资1.8亿元共同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并成立黄山知仁投资有限公司。采取“公司+企业+协会+农户”的经营模式,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营销、统一收费、统一管理,组织农户、企业和村集体兴办乡村旅游,通过公司租赁村民房屋为外地游客提供农村生活度假,接待户年平均经营收人达5—10万元。

庄里村通过美好乡村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明显的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初步达到了“兴业富民生活美”的美好乡村建设的要求。

黟县推动乡村旅游和美好乡村建设捆绑式发展

黟县,别名桃花源里人家,位于黄山西麓,是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的所在县,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境内拥有西递、宏村、南屏、屏山、关麓等多处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山明水秀,古木苍天,环境优越,乡村旅游经济十分发达。

自美好乡村建设以来,该县便将美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两大核心工程捆绑式发展,实现了环境优化、农民增收和旅游综合效益持续攀升的良好态势。

该县落实保护村落资源,促进打造文化遗存精品游,对全县境内徽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细致的清理普查,并逐一登记,建立档案,编制项目加快维修,同时坚决制止与古村落环境风貌不一致、不协调的建筑出现,重点对西递、宏村、南屏、屏山、关麓、碧山等村落实施整体保护,制定保护规划,划出保护区,加快水资源的治理和原始生态环境的保护,保持古村落的空间布局和历史风貌。

据该县旅委数据统计,2012年全年接待游客1010.26万人次,增长31.7%,其中入境游客41.38万人次,增长14.05%,旅游总收入75.4亿元,增长32.72%,旅游创汇7035万美元,同比增长33.92%。

黟县通过优越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壮大乡村经济,同时紧紧抓住美好乡村建设的契机,通过整体规划、科学布局,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升级转型,取得了十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示范效应。

第六章结论

研究结论和成果

乡村旅游和美好乡村建设都是时下热点命题,对于将两者相结合的互动模式的研究也是学界的主要研究课题。本文在回顾了有关乡村旅游与美好乡村建设文献、文件的基础上,以黄山市为例,从乡村旅游与美好乡村建设两种有关农村的发展模式——乡村旅游引导美好乡村建设以及美好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旅游出发,分析了乡旅游与美好乡村建设互动发展的原因、可行性以及需要具备的条件,同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乡村旅游与美好乡村建设的互动模式,同时以黄山市各区县为例详细说明了乡村旅游与美好乡村建设的互动模式,并希望研究能够为黄山市的乡村旅游发展和美好乡村建设提供些许借鉴。

参考文献

[1]LaneB.whatisruraltourism[J].JournalofSustainabletourism,1994,2(12):7~21.

[2]周静,卢东,杨宇.乡村旅游发展的起源及研究综述[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8):764~765.

[3]arieReichel,odedLowengart,adymilman.Ruraltourisminisrael:servicequalityandorientation[J].tourismmanagement,2000,(21):451~459.

[4]邹统钎等.乡村旅游——理论•案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3~5.

[5]罗明义.发展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经济问题探索,2006,(10):4~7.

[6]郑铁,刘健.发展乡村旅游推动新农村建设[J].农业经济,2007,(4):18~19.

[7]伍勤忠.发展乡村旅游推进新农村建设[J].广西农学报,2008,23(1):63~79.

[8]王世金,白永平.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乡村旅游发展思路[J].广西社会科学,2006,(11):5~7.

乡村旅游模式篇4

【关键词】郭家沟;乡村旅游;模式

随着国内外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旅游消费理念的转变升级,乡村旅游在中国迅速发展。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太多的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国内因地方政府重视程度、经济投入、经营体制、管理理念、发展思路等原因,造成乡村旅游项目建设普遍缺乏规划,杂乱无章,各自为政,盲目经营;经营过程中权责不明确现象不同程度存在;经营项目单一,产品特色少,雷同多;无序竞争带来很大危害;基础设施不健全,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大;现代管理意识薄弱,品牌宣传促销不力,行业整体缺乏系统性营销策略;季节性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瓶颈等[1]。

郭家沟位于天津市蓟县下营镇东部,依山傍水,山湖相依,风景秀丽,泉甜物美,民风纯朴。山上松柏郁郁丛丛,山下的果树花果满枝,是一个山清水秀的美丽小山村。郭家沟村除了拥有独特的生态景观,优美的生态环境等先天资源外,还开发了一个生态环保的绿色旅游产业,工艺葫芦的深加工。近两年来,郭家沟村充分依托固有的自然环境优势,发展生态农业,大搞农家旅店,用商业的眼光审视生态,用发展的眼光经营生态,将郭家沟建设成了山村风貌凸显,生态特色鲜明,人居环境颇佳的旅游专业村。

随着郭家沟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原有的规划设想、基础设施、接待规模、营销体系、服务水平、利益分配方式等已滞后,不足以支撑郭家沟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问题愈显突兀。为进一步提升郭家沟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天津市政府出资,并以蓟县主导,按照天津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完成郭家沟旅游项目控制性详细规划,对郭家沟乡村旅游项目进行整体规划,合理布局。蓟县下营镇人民政府委托巅峰智业集团进行运营咨询,对郭家沟乡村旅游项目进行全面梳理,提出具有郭家沟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运营模式。

郭家沟乡村旅游模式在郭家沟优美的自然风光、浓郁的乡村文化、丰富的民俗文化等特色资源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由郭家村成功经验并结合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2],通过实践、提升,笔者总结出该类型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政府主导、农民参与、企业治理”,不同于以往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在“政府主导”中,“大规划、大联动、大融资、大产品”是政府主导的特征;在“农民参与”中,农民成立村集体机制,全程参与经营、全程跟踪监督;在“企业治理”中,“统一管理、统一营销、统一分配”,最大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即郭家沟乡村旅游运营发展新模式[3]。提出此模式,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激起业内人士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考,对国内乡村旅游未来的发展、改革、创新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政府主导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一)政府引导,旅游发展规划

天津市级政府起到良好导向作用,不仅从高度和深度上对郭家沟乡村旅游项目规划进行宏观把控,并出资修编《郭家沟旅游项目控制性详细规划》,并以蓟县主导,聘请专业的规划单位进行编制。蓟县政府对项目规划提出具体的实施操作要求,明确郭家沟乡村旅游的功能定位。这充分说明国内乡村旅游保持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政府对乡村旅游产业和行业的宏观指导。

(二)创新机制确保旅游发展资金

政府部门通过重大项目、转移支付等形式,对基础设施,特色产业、生态补偿等关系乡村旅游发展领域的引导性投入,吸引了金融机构资金以各种形式参与郭家沟乡村旅游业,提升了郭家沟乡村旅游硬件配套设施,解决了发展乡村旅游的资金问题。同时,郭家沟采取权益融资方式,创新了农村大规模土地流转机制,解决了农村土地合理、有效、规模化的利用问题,有利于提高土地产能;让农户以土地入股的形式组成经济联合体,参与郭家沟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从而形成规模化集群效应,增加了郭家沟乡村旅游的抗风险能力。

(三)打造核心产品确保区域领先

在乡村旅游产品打造上,郭家沟乡村旅游以定位高端产品为核心,摒除了传统乡村旅游产品的低层次、低等级问题,重点发展以自然风光、乡村文化、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旅游产品,重点打造文化创意型产品、休闲景观型产品、参与体验型产品、商业经营型产品、特色主题型产品这五大产品体系,塑造“山水田园风光、北方乡村文化、塞上民俗风情”美好意境。以高端、休闲、度假的理念,打造郭家沟乡村旅游度假产品,为蓟县乡村旅游,甚至是天津地区模范起到带头作用。

二、完善农民利益分配制度

农民是国内乡村旅游发展中最活跃的一个群体,也是经济利益再次分配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群体,如何激发农民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支持,保持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的激情,以及有限的参与乡村旅游的管理,一直困扰着中国旅游的理论界和实践者,而郭家沟的农民全程参与运营和监督,创造性的解决了这一难题。

(一)全程参与经营

按照规划设想,郭家沟村民参与旅游发展经营的内容有:直接到旅游公司就业,旅游公司成立后,将吸收郭家沟村民到公司就业。参与各项节庆活动,为丰富旅游产品内容,提高郭家沟村知名度,旅游公司每年将举办不同主题规模的旅游活动,每次活动村民自行参加。参与销售旅游商品、从事旅游接待,在旅游公司和村党委的帮助、引导下,村民可以搞工艺品生产、土特产品加工,从事旅游住宿接待等。

(二)全程参与监督

公司成立后,农民可以成立村集体机制,参与郭家沟旅游发展,监督村中及公司财务开支,通过村集体机制组织表达自己的意愿。旅游经营中,村民如有意见或想法,可通过村集体机制与公司和村党委进行磋商。为了确实反映村民的意见,郭家沟村村集体机制负责人由村民自己选出。

三、企业治理市场化运营确保高效率

郭家沟乡村旅游在运营管理上采取的是公司化的运营管理方式,从而将过去单一的一家一户农家院经营发展成农户乡村旅游联合经营体。管理上效益、营销促发展,分配增和谐,有利的推进国内乡村旅游企业管理变革和创新的步伐。

(一)企业统一管理

为规范和提升郭家沟乡村旅游品质,形成规模化的产业集群,郭家沟在政府主导下,成立了村旅游公司,并征得农家院经营户同意,与其统一签订《委托管理合同》,对农家乐经营户进行统一的经营管理。村公司负责整个村庄的旅游环境打造、维护、整治;对农户的床上用品进行统一的采购、洗涤、消毒;通过宅基地置换和土地流转,对参与的农户土地进行统一的规划、合理的布局、有效的利用,最大程度的发挥土地产能;制定规章制度,规范农家院经营秩序,避免恶性竞争和揽客现象;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加强村民素质培训,定期质量检查与监督,创造竞争、有序的经营环境。

(二)企业统一营销

为避免市场竞争,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郭家沟乡村旅游将传统的由农家院经营户单体销售进行整合,利用村公司的优势,集中、统一的对郭家沟乡村旅游的产品渠道销售,重点打造郭家沟乡村旅游的品牌形象。郭家沟乡村旅游营销的最大创新就是通过蓟县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将智慧旅游概念引入到郭家沟乡村旅游中,通过智慧旅游挖掘客源,实现乡村旅游的科学化、信息化营销管理。广开渠道和网络,坚持品牌理念,系统运用营销精细化管理工具,实现郭家沟乡村旅游发展的二次飞越[4]。以上举措均走在了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沿,开创了规模化、节约化运作乡村旅游市场的先河。

(三)企业统一分配

郭家沟乡村旅游统一分配的模式有两层含义:一是客源的农户分配,二是经营收入的分配。客源的分配。统一分配方式,解决了困扰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多年的利益分配难题,是一种创新策略。

村公司根据各农家院装修、规模等综合条件设定农家院等级,不同的等级统一制定差异化的价格,村公司根据游客的实际需求,按照排序进行循环安排,最大程度地保障同一等级层次农家院的接待量。

利润的分配。郭家沟乡村旅游利润的分配原则是在扣除农家院经营户缴纳给村公司的管理费的基础上,依据公平的原则,按照“核定股份比例+经营考评”办法进行。村公司根据对农家院经营户日常服务质量、环境卫生等的综合考评,结合农户土地入股比例进行利润分配。

统一管理、统一营销和统一分配的方式,能够极大的提高土地产能,增强村民的经营意识,避免了粗放式经营,同时公司利用各种资源可以有效地开展服务意识和质量的培训与管理,进一步从软件上提升了郭家沟乡村旅游质量。

四、郭家沟运营模式研究的意义

郭家沟乡村旅游模式的研究,产业效用示范、经济效益提升、社会效益凸显、环境效益明显、文化效益可期。在推动蓟县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推进蓟县基层民主建设、提升蓟县乡村旅游管理规范、提高蓟县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提升蓟县经济结构布局和农村经济水平的同时,也对国内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创新了国内乡村发展和谐社会新模式;开创了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新课题;开创了政府主导下乡村旅游发展新方向;破解了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资金瓶颈难题。

(一)创新了国内乡村发展和谐社会新模式

“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历来是党和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常抓不懈的一大难题,特别是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农民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而郭家沟乡村旅游模式的研究,恰好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难题,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方法、范式。按照郭家沟模式的发展,最终会是形成城乡经济有效互流、城乡文化相互融合发展、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企业长期投资获利、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推动中国城乡政治、经济、文化又快又好的发展。

(二)开创了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新课题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近30年,国内众多学者对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进行研究,在乡村旅游发展类型上基本取得一致意见,但是在乡村旅游发展的经营机制、管理模式研究上,始终存在一定的分歧;始终没有找到一种可行的发展模式。即使有些学者提出一些理想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机制,但是因为没有实际发生案例佐证,始终成为一种“乌邦托”式的理想。在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中,不管是河南“栾川模式”、成都“龙泉驿模式”、还是贵州的“天龙堡屯模式”,都解决不了利益长期分配问题,而郭家沟乡村旅游新发展,恰好可以为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案例。

(三)开创了政府主导下乡村旅游发展新方向

中国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决定了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在政府主导下,如何发展乡村经济、政治、文化,郭家沟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给出了一个满意的答案。目前,中国乡村旅游遍地开花,但是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乡村旅游模式较少,通过对郭家沟乡村旅游的研究,旨在从规划、产品、管理到营销角度提炼出一套发展乡村旅游模式和思路,一方面丰富中国乡村旅游模式的内涵,同时能达到良好的示范意义,进行全国乡村旅游的纵深层面的推广。

(四)破解了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资金瓶颈难题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不缺优美的自然、文化资源,最缺的是资金支持和优惠政策支持。中国城乡特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注定了中国绝大部分乡村无力自己出资发展乡村旅游。农村财政紧张,金融机构少,且贷款数量非常有限,乡村旅游发展缺少实质抵押品,向银行融资极其困难。郭家沟乡村旅游发展破解了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融资难问题。郭家沟同时通过投融资模式创新,在不改变土地性质的情况下,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模式,招商引资,引进企业作为战略投资主体,投资建设郭家沟乡村旅游,解决乡村旅游发展资金瓶颈问题。

参考文献:

[1]陈辰.近二十年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进展[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69-73.

[2]王曦.近年国内乡村旅游研究概述[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10:118-120.

乡村旅游模式篇5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发展层次

乡村旅游源于19世纪中期,在欧洲发达国家出现了这种以体验乡土气息、领略田园风光为主的旅游形式。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乡村旅游的诞生。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乡村旅游成为了一种大规模的旅游形式。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的一项新亮点,它以非常快的速度,迅速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乡村旅游业起步比较晚,大约是在20世纪50年代,是适应外事接待的需要,在山东省石家庄村率先开展了乡村旅游活动。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势头十分强烈,现代的乡村旅游首先在经济发达的省份和大城市展开。乡村旅游的发展初期是属于自发型,主要是城市居民在双休日到附近的农村旅行,以一日游为主,旅游方式简单,主要为全家或者和好友一起出游,自主性强。乡村旅游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到现在进入了自觉阶段。

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一)国际乡村旅游发展形式

1.休闲、观光、度假旅游。欧美发达国家的旅游者喜欢到乡村度假,尤其是那些风景优美、远离喧嚣城市的农村甚至是比较偏僻的地方,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修养身心,体验另外一种生活方式。许多旅游者住在当地农民的家里,和他们一起生活,吃着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一起在农场里劳动。例如在美国西部的许多农场,都有为那些来自大城市的旅游者提供住宿休息的设施,这些旅游者还可以和农场主一起放牧、割草或者采集水果、农产品。www.133229.Com在劳动中,他们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增加感性认识。

2.乡村民俗文化旅游。这种模式下的乡村旅游主要是将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起来,使游人在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的同时还体味着几千年历史积累下来的民族文化。参与这种旅游的消费者群体的文化水平比较高,他们来到乡村主要是体验和欣赏传统的文化,而这些文化在工业文明的浪潮中早就被湮没。来到乡村的旅游者是要以发现的眼光去寻觅传统的文化和古老的习俗。比如乡村的民居、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流传着的乡村戏曲、武术、杂耍等。对于这些旅游者来讲,到乡村去旅游主要是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是获取高层次生活的需要。乡村旅游成为一种更高档次的旅游方式。国际上开展乡村民俗文化旅游最好的是匈牙利。匈牙利的乡村旅游模式,即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发展乡村旅游的范式。

3.农业旅游。“农业+旅游”式的乡村旅游现在正成为许多地方和国家发展乡村旅游的又一个模式。以旅游带动农业,以旅游促进农业的发展,把农业生产和旅游活动结合起来,使农业和旅游业的相互促进,既能够增加旅游业收入又带动农业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据预测,欧洲每年旅游总收入中农业旅游收入占5%~10%。仅法国乡村旅游每年可给农民带来700亿法郎的收益,相当于法国全国旅游业收入的1/4。

4.生态乡村旅游。把生态旅游和农业旅游相结合,建立生态农业园,用高科技手段来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的种植与管理。旅游活动在生态农业园内进行,旅游者通过在农业园内生活,参与农业园的劳动。并且可以通过购买或者租赁的形式在农业园内选择一块土地,自己种植一些农作物。有的国家的生态农业园非常大,形成一个联合体,乡村旅游活动都在生态农业园内进行。进行生态农业旅游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是波兰。波兰的生态农业旅游区的面积超过了4000公顷。

(二)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最初是一种自发型的,没有具体的模式和组织运做,是在探索中不断发展。最初的乡村旅游者主要是国际游客,这些旅游者不再到那些传统的旅游热点,而是到一些比较偏僻落后甚至是尚未开发的地方去旅游而且乐此不疲。他们喜欢到中国的内陆和边远地区,尤其是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地方。都市里无法体会到那些原汁原味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乡土习俗,而在上述地方却可以满足他们的需要。随着到乡村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乡村旅游”这个新的旅游形式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并且逐渐形成了几个大的乡村旅游热点地区。例如江苏的周庄、同里、乌镇等以江南的小镇古色古香的建筑和水乡生活方式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皖南黟县的南屏、歙县的郑村(棠樾牌坊群)、徽州的汤口等村落生产纸、笔、墨等工艺品,以传统的制作手艺和富有特色的民居建筑为吸引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上述几个地方的乡村旅游搞得红红火火以外,还有许多颇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地尚未开发,还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这些尚未开发的乡村旅游地大多数都位于偏僻的地方,尤其是在中国的西部以及那些老少边穷的地方,那些地方农业经济不发达、工业落后、交通不便,因而不为外界所知。但是当地的风景却十分优美,并且得以保存了众多原始奇特的自然景观和古朴浓郁的民族文化,成为发展旅游业的后发优势。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经济发展,以乡村旅游带动扶贫工作,是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模式。以贵州省为例,贵州省大约有85%的人口居住在农村,经济水平比较低。贵州省少数民族众多,大多村寨是珍稀民族文化的保留地。贵州省提出“以旅游促进对外开放和脱贫致富”的指导思想,创造出四个主要旅游扶贫模式:一是景区带动,如黄果树景区就带动四周村寨的农民脱贫致富。二是发展村寨旅游。如郎德苗寨、石板寨、镇山村等,旅游成了这些村寨经济发展的支柱。三是企业加农户生产旅游产品。如台江民族刺绣厂,带动千家万户在搞民族刺绣蜡染。四是把旅游当作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如荔波、施秉,县域经济的发展靠旅游。据不完全统计,到2002年底,贵州农村有53.2万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摆脱了贫困。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层次

乡村旅游从发展层次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面:

(一)基础层次

以观光度假休闲为主,吸引物主要是乡村幽静的环境、秀丽的景色、淳朴的民风和较为缓慢的生活节奏。乡村旅游是使城市居民体验乡村劳作、了解风土民俗、领略田园风光和回归自然的最佳方式。这种以观光度假为目的的国外游客大多数是来自经济发达的都市,收入水平比较高。因此基础层次的乡村旅游的客源十分稳定,游客的重游率比较高。根据法国的统计数据表明,有70%游客采取乡村旅游度假的方式,更有超过15%的旅游者每年都住在同一地方。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地大多数是以观光为主。参加乡村旅游的国内游客,绝大多数是为换个环境来度过假期生活。因此主要是去那些接近城市的附近农村旅游,出游的时间也都比较短,一般是利用双休日或者其他假期一至两天的时间。

(二)提高层次

注重乡村旅游的内容和文化内涵。乡村旅游内容要广泛而富有特色。在国内客源市场上,许多游客对于农业生产活动很有兴趣。“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和采摘各种农产品的旅游很受欢迎。

除了以在农田里耕种、采集等方式让游客来体验农村生活的乐趣之外,传统的制作工艺完全可以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吸引物加以发扬。天津杨柳青年画、贵州蜡染、南通扎染、潍坊的风筝、手工造纸以及各种刺绣、泥人、甚至是食品的加工,都可以成为乡村旅游的文化依托。例如澳大利亚葡萄酒业生产制作就成为澳大利亚文化的重要组成,澳大利亚葡萄酒业已成为重要的乡村产业。并且由此产生了澳大利亚葡萄酒业旅游。

在提高乡村旅游层次的另外一个吸引物就是乡村所保留下来的珍贵的传统文化、风俗和完好的古代建筑。巍峨气派的乡村宗祠祠堂,高大挺拔的镇村古塔,村边的土地庙等等,是乡村在历史发展中的一面镜子,折射出乡村居民生活。还有一些民俗活动也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一些乡村风俗习惯像我国各地的锣鼓戏、舞狮子、扭秧歌、祭祀谷神等,都可以成为乡村旅游开发的引力点。

(三)可持续发展层次

乡村旅游发展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世界保护联盟(iucn)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在不损耗或破坏资源的情况下所允许的开发过程。这些资源不仅包括自然资源还包括社会资源和人文资源。乡村旅游的发展有的是依托美丽的自然风景,有的是独特的民族风俗习惯和珍贵的传统文化,有的是以生态农业园区来开展旅游活动。农村和城市相比是“保守地带”,因此才能够保持一些原生态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但是这些也相对脆弱,而开发旅游,会不会给相对落后的农村带来冲击,从而导致农村生活模式发生巨大变化,农民模仿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导致一些传统文化的解体?在贵州省早期开发的一些乡村旅游地就曾经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为了方便游客住宿,在青石寨建立起洋楼,往日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耳边到处可以听见山歌对唱。如今却是卡拉ok在播放流行歌曲。那些淳朴的少数民族不在安于现状,外出打工,剩下老弱妇孺……。长此下去,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就丧失了,乡村旅游必定会走向衰退。因此,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文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不破坏资源,尤其是社会文化资源。不破坏少数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如何在开发旅游的同时,又能够有效的保护珍贵的文化?这就要求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走新的路子,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必须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要求,追求旅游的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提高乡村旅游质量,即追求旅游精品,不能乱开发,乱建设。要有统一的规划,在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的引导和指挥下,乡村旅游地的群众积极参与旅游中来,并且要引进市场机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运作,实现利益共享。既有效的调动农民开发旅游的积极性,又加强管理,避免出现一窝蜂乱开发搞乱市场最后吓跑游客的现象。

结论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各地农村风俗各异,乡村旅游在我国发展有着良好的基础和广阔的前景。因此,当前在乡村旅游热潮中,应该紧紧抓住有利时机,进行精心准备,及时推出精品乡村旅游线路,打造乡村精品旅游地,重点是神奇的自然景观、灿烂的多民族文化、古老而美丽的地方。在市场上尤其是国际旅游市场打造“中国—乡村旅游胜地”的形象,使我国的旅游业发展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乡村旅游模式篇6

关键词: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渝东南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5005301

0引言

乡村旅游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以乡村旅游资源和其所决定的乡村意象共同构成核心吸引物的旅游形式。在世界范围来看,发展较为成功的有法国的“政府干预与市场经济整合”模式、英国的“多景点联合互补开发”模式、美国的“乡村旅游基金(nRtF)支持模式”、日本的“生产、研发、休闲一体化农业农园模式”等。中国自1986年成都首个农家乐“徐家大院”诞生后,乡村旅游经过20多年的发展,也涌现出了成都模式、贵州模式、北京模式等典型模式类型。相比之下,处于渝鄂湘黔四省市结合地带的渝东南山区乡村旅游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肩负着旅游扶贫和城乡统筹的政治使命。基于渝东南在资源、区位、资金、政策上的特殊性,研究其乡村旅游的产品类型、经营模式对于深度剖析问题、设计开发路径意义重大。

1渝东南乡村旅游开发的基础条件

1.1资源基础

渝东南地处大娄山和武陵山两大山系交汇的盆缘山地,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森林、洞穴、峡谷、草原、冰雪等是重庆主城及其周边地区不可多得的资源,苗寨、吊脚楼、风雨桥、花灯、西兰卡普、摆手舞、啰儿调、哭嫁等更为渝东南民俗旅游的开发提供了载体。目前渝东南拥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项、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8个、中国传统村落8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个。

1.2区位交通

渝东南是重庆“一圈两翼”中的东南一翼,与湖北、湖南、贵州四省接壤,包括黔江区、彭水县、酉阳县、武隆县、秀山县和石柱县所辖区域。受大湘西旅游带、黔东南旅游带的形象遮蔽,以及远离客源市场,渝东南区位劣势突出。随着渝怀铁路、渝湘高速相继开通,乌江航道整治和国道319线改造完工,渝东南交通条件得到了巨大的改善,乡村旅游驶入了快车道。尤其是黔江舟白机场投入运营,武隆南方喀斯特申请成为世界自然遗产,渝东南旅游集散双中心开始显现,旅游客流迅速增长。

1.3资金投入

由于渝东南地处民族特困区域,社会和政府投资不足,从而使得大多数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环境建设落后,严重影响了乡村旅游开发进程和旅游质量。近年来,渝东南整合农村建设、村庄改造、高山生态移民、小城镇建设、旅游扶贫等多项资金,拓宽了乡村旅游的融资渠道。目前,渝东南启动乡村旅游重点项目26个,总投资88.89亿元,项目用地191595亩。

1.4政策支持

渝东南是少数民族聚居地,集老、少、边、穷等特征与一体。除了享受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特区等若干优惠政策外,在产业布局、项目扶贫、基础设施投入、社会事业发展、金融信贷、税费优惠、财政转移支付、人才引进等方面也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2009年,国务院下发3号文件,提出重庆旅游发展“一心两带”的布局规划,确定了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带的战略地位,指明了渝东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方向。2010年以来,重庆市政府更是将发展乡村旅游与农村扶贫相结合,拨付扶贫基金打造武陵山区乡村旅游示范带。在这一背景下,渝东南的乡村旅游产业迅速崛起。

2渝东南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

2.1“农户自营”模式

农户自营模式以”旅游个体户”的形式出现,农户通过对自己经营的农牧果场进行改造和旅游项目建设,多在景观突出地带、交通节点等地独立经营乡村餐馆、旅馆,吸纳附近闲散劳动力,完成旅游接待和服务工作。如黔江冯家渔滩人家、武隆茶园山庄、秀山花灯寨等。该类模式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初级模式,投入少,易开发,但吸引力弱,交通区位要求高。由于“农户自营”模式缺乏整体规划,低水平粗放式的开发,而且农户间相互模仿,很多地区忽视了环境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乡村性受到了破坏,市场效果也不如人意。

2.2“政府+农户”模式

政府根据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项目详细规划,投入部分财政资金进行基础设施、文化设施建设和景观打造。按照相关政策和财政资金资助标准,引导农户集中迁建或原有建筑风貌改造,建设“巴渝魅力美丽乡村”或者移民新村新建与改造。农户参加政府组织的乡村旅游培训,开展乡村旅游项目建设,接受乡村旅游管理委员会管理。这一模式在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示范项目中广泛采用。如彭水周家寨乡村旅游接待点、石柱石家石龙山寨项目、武隆新华村乡村旅游等。由于项目大多由政府和村民投资,几乎没有公司进驻。因此在政府推动下,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可以勉强解决,建筑物修缮以及旅游功能导入难有资金,经营管理更是大问题。

2.3“政府+合作社+农户”模式

采取集中管理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餐饮住宿联合运营模式,成立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建立乡村旅游品牌。合作社对乡村旅游项目实现统一管理,规范运作,宣传、指导、扶持乡村旅游项目发展。农户是主体,其以土地、房屋等多种形式入股。政府在基础配套、资金补助,信贷优惠,房屋改造等方面予以支持,实现经营者、投资者等多方利益共赢。

为了支持乡村旅游合作社的发展,重庆市扶贫办将过去全部用于补贴农户的经费分为两部分,其中50%仍然用于补贴农户,10%作为合作社的工作经费,另外40%则用作基础

设施改善,包括环境绿化、新增健身器材等。目前渝东南山区正积极探索发展该模式,如石柱黄水人家、彭水县长生镇、秀山县金珠苗寨等。

2.4“政府+公司+农户”模式

由政府招商引资引进具有相关能力的企业整体开发乡村旅游项目,这些项目中社区和农户拥有一些资源性产权权益,可通过公司和农户直接合作,农户既可参与公司统一运作下的部分项目经营,又可获取部分资源所有权收益,同时公司通过培训,吸纳农户就业。典型代表有武陵仙山国际旅游度假区、濯水古镇蒲花河旅游度假区、彭水摩围山樱桃井等。这一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其他模式资金不足的困境,有利于扩大规模和影响力,但在渝东南山区的实践中农户参与程度较低,处于乡村旅游发展利益链的底层。

3渝东南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3.1产品结构简单、内涵狭窄

从开发现状不难看出渝东南乡村旅游产品的资源支撑体系单一、缺乏综合性的整合开发,因而乡村意象表达不充分。例如以高山蔬果产业基地建设为依托的农业景观型与重庆主城及其渝西板块相比有较大的差异,以农业功能为主,旅游功能并未完全发育成熟。而休闲农家型乡村旅游,消费内容多以品尝农家美食、购买农副特产为主。高山度假型观光、娱乐、体验功能欠缺。最具综合开发潜力的民俗村镇型也大多依附于大型景区生存。

3.2资源提炼不足、盲目模仿

渝东南虽然拥有大量近乎垄断性的特色资源,但自发式的农家乐开发和景区化的相互模仿,乡村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现实版的开心农场在部分地区取得成功后,渝东南大量模仿,最具代表性的武隆木根村“开心农场”和黔江开元村“QQ农场”等均表现平平。在传统民族古村聚落的开发上,渝东南遍地开花。青石板、吊脚楼、木板房、摆手舞、六口茶、西兰卡普是各个民族古村的共性表达,而文化特色却表达生硬,缺乏个性。

3.3扶贫项目多、计划大于市场

重庆市政府发展乡村旅游与农村扶贫相结合,拨付扶贫基金打造武陵山区和秦巴山区乡村旅游示范带。渝东南的乡村旅游项目大多在这一背景下进行。这些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在空间上分布零散,远离市场,扶贫意义远大于旅游意义。从资金来源上看,项目大多由政府和村民投资,几乎没有公司进驻。因此在政府推动下,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可以勉强解决,建筑物修缮以及旅游功能导入难有资金,经营管理更是大问题。

参考文献

[1]尤海涛,马波,陈磊,等.乡村旅游的本质回归:乡村性的认知与保护[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9):158162.

[2]王云才.国际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经验与借鉴[J].旅游学刊,2002,17(4):4550.

[3]孙其勇.国外农业生态旅游对苏州农耕文化旅游发展的借鉴意义[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7):421422.

乡村旅游模式篇7

关键词:乡村旅游 民族地区 开发模式

一、前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国家。共有s个少数民族自治区,26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少数民族大部分分布地处偏远山区、牧区以及高寒地区。这就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其赖以存在的基本物质基础,即范围广阔的农村,而其原始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明、自然与历史遗存相结合的农业和农村景观以及淳朴厚重的民族风情的存在,又进一步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所以,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社会等诸多领域存在着较大的劣势,但另一方面,其在开发乡村旅游方面却是具有显著优势,而如何把这种潜在优势转变咸现实的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是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首先分析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借鉴汉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提出了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保障措施。

二、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的制约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滞后。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到技术落后、资金紧缺、人才奇缺的情况下,旅游业的发展所要求的服务档次、接待规模以及施标准很难达预期的标准,旅游业运作过程卜分艰难。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的条件下,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面临如下问题:旅游开发所需资金不足,接待能力和开发规模有限;当地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体系不健全,旅游业产品供应不足,市场经济发展落后;旅游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导致配套接待设施条件难以达到规定标准;民族地区自我积累能力不足,人均收入水平低下导致商品流通滞后;教育培训严重缺乏,导致旅游人才缺u较大,旅游接待和服务的质量难以向国际标准看齐;旅游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2.政策依赖性强。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过程中,政府起到了主导的作用。无论是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还是旅游产品的对外宣传等-系列工作,都需要政府来主导参与。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对地方经济增长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因此旅游业才被很多地方政府列为优先扶持产业或主导产业。为了尽快开发民族地区经济,当地政府制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参与旅游开发经营,以出让土地、景点等资源和各类优惠政策作为对外引资的条件,而对当地少数民族具名的补偿主要采用核算的土地出让金的形式的方式,同时也忽视了当地少数民族居民自身发展能力的培养。

3.乡村旅游内需不足。目前我国比较成熟而且市场效益较好的一种旅游发展模式是利用大都市客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主要是考虑可以充分利用了都市郊区相对城市良好的独特的人文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和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一般学者认为,乡村旅游目的地的位置应以旅游者自驾车大约l小时能到达的范围为准,那么这种距离是最优的,比较适宜采取城乡互动的旅游开发模式。但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处于偏远的山区,城市化水平比较低,依托周边大中城市的庞大旅游市场开发乡村旅游不具备条件,缺乏有力的市场支撑。基于以上原因,造成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内需不足,难以吸引足够的外地游客。而少数民族地区往往具有较多的较高级别的风景旅游区和流量相对集中(向游客,依托景区发展乡村旅游具有一定的优势,即使没有景区的支撑,少数民族地区也可以依托原始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明、自然与历史遗存相结合的农业和农村景观、靠边疆(或边区)的特殊区位以及淳朴厚重的民族风情,开发特色乡村旅游,形成相对独立的乡村旅游区,吸引游客。

4.出游成本高。从地理位置上看,城市居民旅游和休闲出游目的地随着与大中城市距离增加而逐步衰减,大部分的出游目的地市场集中于距大中城市500公里以内的范围。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处于牧区、边疆和高寒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难以进入。这是自然条件形成的。而且从历史上来考证,几个世纪以来,中国境内各民族很少进行迁徙,除了因扩张和征战而进行迁徙从而与汉民族发生融合的部分少数民族,这是这种自然文化特征,从而形成了较为封闭的地理人文环境。所以少数民族地区远离中心城市,加上交通和通讯不便,游客出游成本相对较高。

三、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开发创新模式

1.产业链本地化。根据乘数理论,旅游目的地旅游业乘数效应大小决定了区域旅游产业链的发育程度。产业链越长,则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也越大,旅游业通过产业关联能带动更多的部门,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反之,则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就比较小。所以,以旅游业作为龙头产业,优化配置上下游产业,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在本地生产和销售产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最大限度地使旅游收益留在本地,有效安置当地居民的就业,是提高旅游效益的重要手段。在乡村旅游开发的时候,最大化当地群众的利益是第一原则,只有遵循这一原则,将旅游开发与当地居民的利益作为共同体,才能为当地居民所接受。所以,只有实施乡村旅游产业链的本土化战略,才能有效地带动当地乡村经济的发展,并最大化当地群众的利益。

2.经营者共生化。经营者共生化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分工共生模式,在该模式中,本地经营者和外来经营者同时提供不同类别相等级的旅游产品吸引不同(阿旅游市场,他们之间相互竞争,相互依存,避免了同质化的恶性竞争,共同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另一种是合作共生模式,本地经营者和外来经营者合资合作开发乡村旅游,利益共享,比如天龙堡的合作模式。广西上林县新东村是实施“经营者共生化”模式的典型代表。上林县新东村开发乡村旅游的成功的关键在于很好地处理了外来者合本地业户的关系一以互补代替竞争。新东村的“鹅和鸭农庄”的投资者是外来户,其目标市场是在广西的中高档次入者。 “鹅和鸭农庄”占地二干多亩,是广西富有特色的名胜农庄休闲处,它的“鹅和鸭”取名来自英国著名的“鹅和鸭”酒吧,其投资者融合了迪斯尼风格和中国苏州园艺以及广西为代表的南方风格,是高档乡村俱乐部的雏形。该农庄里有迷你高尔夫球场、跑马场、卡丁车场、游泳池、彩弹射击场、射箭场、沙滩排球场、棒球发射场,以及儿童游戏的蹦蹦床、攀岩、滑梯等游乐设施,还将建成保龄球馆、壁球馆、儿童乐园馆。由于“鹅和鸭农庄”的成功经营,提高了新东村的知名度和吸引力,给新东村带来了滚滚客流,特别是“鹅和鸭农庄”开展大型活动时,当超过农庄的接待能力时,很多客人被分流到新东村当地民俗户进行接待。 “经营者共生化”是一种本地业主和外来者互惠双赢的安排。

   

四、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的保障平台建设

1.健全政府管理机制。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政府采取有效的行政、经济、法律等相配套的宏观调整、监督、指导和管理手段和方法,乡村旅游地政府要明确各自的工作责任,把乡村旅游的管理纳入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切实有效制定出乡村旅游相关管理制度或条例,在规划审批、安全管理、经营管理、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规范、监督,引导其逐步走向行业协会自律管理。虽然在内部,乡村旅游是由一家一户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但从游客市场和社会的角度来看,乡村旅游地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全局利益和整体形象。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和职能管理部门西欧那个广大游客的利益、当地经营户的利益出发,合理规划,积极引导,制定相关法令法规,使乡村旅游的运作向

法制化、规范化健康发展。同时还可以成立行业自律组织,如成立乡村旅游协会等,保护乡村旅游资源,避免旅游资源遭受生态环境和景观开发性的破坏。 

2.强化服务规范。要提高乡村旅游接待的整体服务水平,就必须强化旅游服务意识,提高相关人员的整体素质。首先加强对旅游知识的培训。旅游从业人员的知识储备反映了当地旅游接待的征途服务水平。增强旅游知识培训,有利于旅游从业人员更好地了解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形势和趋势,有利于与游客进行直接交流。二是加强对服务规范的培训。乡村旅游能与其他类型的旅游产业向区隔的原冈在于它以“特色”吸引人,但这种特色的前提条件是规范服务:因为没有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服务,特色也就不复存在。目前乡村旅游市场上存在诸多不规范的现象,各地政府部门要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强化这方面的培训,以规范的服务来引导和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三是强化经营知识的培训。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从业人员外出学习、考察,扩大他们的视野,另一方面聘请有经验的专家加强对全体农民的旅游经营知识的培训,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提高旅游产品文化含量。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文化开发可以结合实际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树立鲜明的乡村意象,乡村意象是乡村在常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人们头脑里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图像”,其主要表现为乡村景观意象和乡村文化意象。其次注重产品性和知识含量,提高产品安全性,提高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和知识含量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手段,也是留住游客,延长其逗留时间的最好方法。乡村旅游经营者要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农家气氛及农事活动,使旅游项目贴近农家生活,营造出一种真正的“农家乐”。通过提炼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使旅游者体验返朴归真和乡野的乐趣,通过收获劳动成果使旅游者从中获取一定的知识,满足旅游者寓教于乐的需要。再次是挖掘乡村资源的文化内涵。民族乡村资源的文化内涵丰富,有着反映人与自然的依存和延续、形态独特的乡村聚落;有着反映我国千年的传统文化、社会组织形式和家庭关系、古朴雅的乡村建筑;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乡村节庆、农作方式、生活习惯、趣闻传说。将这种文化内涵挖掘出来,深层次、多方位开发设计适销对路、具有乡村特色的产品,才能增强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乡村旅游模式篇8

关键词:乡村旅游;开发;婺源模式

1“婺源模式”开发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

婺源,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与皖、浙两省交界,它不仅拥有秀丽的山水风光,还有独特的人文景观。婺源旅游启蒙于上世纪90年代,当时主要通过外界散客,尤其是摄影团体的传播,形成了一定的社会知名度和品牌认可度,“中国最美的乡村”——从少数游客的感受,通过民间口耳相传和互联网多媒体传播,逐渐成为婺源的旅游形象和地区形象。2001年,婺源旅游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经历了从市场自发经营向“放手民营、政府主导”转变的第一次跨越,无论是游客数量、门票收入还是旅游综合收入都急速提升。

2007年,是婺源旅游发展史上的第二个分水岭,有两个标志:一是在内部经营管理上,按照“一个公司、一张门票、一大品牌”的思路,通过全县旅游资源整合,组建婺源旅游集团,增强了婺源旅游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为婺源旅游走集团化、集约化、规模化、市场化和资本化道路创造了条件;二是在旅游形象和品牌运营上,作为江西省县域旅游品牌的唯一代表,婺源被评为中国旅游强县,为对外市场营销和品牌推广创造了先机。

2“婺源模式”的形成及影响

从婺源乡村旅游发展进程来看,旅游业的“婺源模式”,简言之,就是将一个县的旅游资源进行整体打造,通过政策引导、市场运作、集团开发,形成“一个公司、一张门票、一个品牌”的格局。由一个企业做一个县的旅游业,这在全国都很少见,婺源旅游从零起步,经历了起步、放活和整合三个发展阶段,经历了从市场自发到政府主导,从社会分散经营到资源整合运作的两次大跨越。婺源旅游已经进入了提质提速、转型升级新时期,旅游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支柱地位更加明确,成为统筹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核心产业。

自从2007年组建婺源旅游集团并成功运作一年之后,2008年,《中国旅游报》推出《婺源之路》长篇报道,首提“婺源模式”。2011年6月下旬,央视财经频道在婺源举办了“婺源模式”高层论坛,“婺源模式”推行以来,“中国最美乡村”的品牌唱响大江南北。婺源已建成3条精品线路、10多个景区,其中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7个,是全国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最多的县、首批中国旅游强县。截止2012年5月止,全县共接待游客350万人次(最高日接待量16万人次,创历史最高),实现门票收入9589万元、旅游综合收入15亿元。

3“婺源模式”开发乡村旅游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3.1引入先进的开发模式,统筹规划

在婺源旅游开发启蒙时期,主要是个人或单位的自主开发形式,其别是农民自主开发比较盲目和急功近利。比如一家开饭店,有点前景,其他村民就跟风而上,饭店遍地开花。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尽管从2001年起,婺源旅游业经历了从市场自发经营向“放手民营、政府主导”转变的第一次跨越,但笔者认为此次旅游开发模式的改革还不够彻底,婺源旅游开发可以引入武汉市黄陂区开发旅游的一种模式:“四主”开发模式。即:武汉市黄陂区通过有效的政府组织和市场运行机制,把政府、企业、农民和行业主管四者联系在一起,共同开发旅游事业的一种旅游开发模式。这种旅游开发模式对婺源的旅游开发同样有效。由婺源地方政府主导本地旅游开发,通过对本地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的调查进行旅游规划,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对旅游产业开发的企业和个人予以扶持,并对项目开发建设过程进行组织、协调、服务。而企业则通过政府招商进入婺源旅游市场,在遵循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实行自主开发、自负盈亏,企业也可以和农民、政府联合开发,企业承担主体投资,农民和政府则以土地等资源入股经营,各方按比例获取报酬;或者通过租赁或购买方式获取经营权,独自开发经营。当地农民则通过土地、人力、房产等资源主动投入开发,既可与企业联合开发也可以自主经营。只有政府、企业、农民和行业四方的力量联合在一起共同开发婺源旅游业才可以保证婺源旅游业迅速、健康、持续的发展。

3.2合理地整合旅游资源,真正满足旅游者的需要

2007年,婺源地方政府按照“一个公司、一张门票、一大品牌”的思路,通过全县旅游资源整合,组建婺源旅游集团,制定了景点联票制度,确立了“中国最美乡村”的旅游品牌,增强了婺源的旅游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但是,笔者认为实行景点、景区联票的做法方面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婺源景点联票价格180元,5天内有效。包含了除古樟园和石城以外几乎所有的景点。宣传资料上的理由是方便群众、减少排队、优惠游客。粗略一算,即使花上3天整的时间也只能匆忙游完联票所列的这些景点。长途外来的旅游者大多时间紧张,就现有的资源来说,是很难在婺源呆上3-4天的。如果时间所限,那么只有两个选择:一是接受联票和强制消费,为你不想去或不能去的景点买单,二是放弃所有的景点、败兴而归。经过网络调查,这一做法引起了许多旅游消费者的不满,一定程度上也损坏了婺源的旅游声誉。在这一点上婺源可以借鉴桂林的做法,桂林景点的门票就有3个景点、5个景点联票和单点门票多种,由游客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

3.3着重打造趣味性和参与性强的“农家乐”旅游产品

现代乡村休闲旅游是以绿色生态休闲为主的水果采摘、塘边垂钓、郊外野炊、园艺习作和农事耕作等。而这些在婺源并不多见。笔者认为,婺源可以利用乡野的自然氛围、宽敞的农舍以及丰富的农产品大力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玩农家乐”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特色旅游产品。一方面,可以满足现代旅游者的需求,另一方面,对于农民来说,发展“农家乐”旅游可以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使得家庭收入多元化。所以,大力发展婺源“农家乐”旅游对促进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4加强全民环保意识,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从需求的角度看,乡村旅游源于人们对工业化、城市化负面效应的腻烦和对乡村恬静、温馨、纯净环境的向往回归。所以说生态环境的保护尤为重要,当地政府应当通过举办文化下乡或发行环保小册子等手段,加强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乡村旅游是一种特色旅游方式,需要专业的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可利用旅游院校、培训班、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方式,培养一大批从事农村休闲旅游接待的专业人才。服务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业务知识和技能,礼貌待人,诚实守信,才能保持对游客的吸引力。实现婺源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婺源模式”开发乡村旅游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婺源乡村旅游的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改变了婺源农村单一经济的结构,起到了兴一处旅游——富一方百姓的目的。我相信,随着“婺源模式”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婺源的乡村旅游有着广阔的前景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赛江涛,乌恩,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的界定,河北林果研究[J],2006。

[2]张辉,九江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与对策研究,商场现代化[J],2006.10。

乡村旅游模式篇9

论文摘要: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促进农村发展的社会活动,所以构建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模式是提高乡村旅游竞争力,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目前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还没有统一的体系和标准,其营销模式也没有系统的规划,因此本文通过探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营销现状及问题,分析了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发展趋势,提出了营销模式构建策略。

一、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目前对乡村旅游的概念并没有达成共识,各国学者对其的界定也各有差异。1997年世界旅游组织将乡村旅游的概念定义为:乡村旅游是指旅游者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方式的活动。我国旅游学者对其界定为: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的一种旅游类型。因此可以看出,乡村旅游是依托农业这个大环境,将农村生活、农业生产融为一体并进行旅游开发的。乡村旅游一般以城市周边的农村自然景观和田园特色风光为主体,以城市居民为客体,以为城市居民提供古老乡村劳作体验、了解当地风土人情为目的。因此乡村旅游被称为人类回归自然的最佳方式之一。

在我国,乡村旅游是在满足了市场多元化及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亟需调整的要求下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能够改变我国农村经济结构单一的情况,而且能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当地经济收入,从而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双赢,促进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旅游的特点

1、乡村旅游以农家乐和农村观光的形式为主

乡村旅游主要为旅游者提供一种回归自然的体验,其通过提供特色农家旅馆、农家菜肴、农家生产劳作等一系列能够享受农村的旅游活动,使得旅游者能够体验当地的民俗风情并采购特色农产品。这种农务采摘旅游能够推进乡村旅游的健康长久发展。

2、在开发层次上处于低水平的开发阶段

在我国,近几年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由于经历的时间较短,对其的开发仍处于较低的水平,还没有转变传统粗放的开发模式,切没有明确的主导方向。

3、主要分在景区边缘地区、老少边穷地区、都是郊区

在这些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生态景观及原始的乡情习俗,构成一个个特色浓郁,且带有极强的文化与生态色彩的乡村旅游地,这些能够为乡村旅游所提供丰富的旅游资源,是的乡村旅游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

三、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1、产品开发项目缺乏弹性,开发项目单一,粗放式经营管理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以观光旅游和农村自然景观为主,其农业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虽然现阶段对其开发的旅游产品和内容名目众多,但是都没能充分的开发利用这些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没有充分挖掘其价值。开发项目单一,切没有深度和特色支撑。一些开发者局限于眼前的利益,对产品进行不合理和过度开发,造成环境破坏、影响当地文化等问题。存在对产品开发并运作期间管理混乱的问题,部分管理人员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不够,不能及时的解决突发问题,更有部分开发管理人员过分的追求效益,忽视旅游者的差异需求和满意度,产品缺乏创新,形象设计意识不强。造成乡村旅游产品种类单一,管理形式粗放。

2、价格水平不高

乡村旅游由于其本身的特点要求,一般对其的开发都处于城市郊区或者景点附近,依靠城市辐射或者景点辐射得到客源,所以在价格方面大多较低,以吸引游客。乡村旅游以农村景观为主,其资金投入势力和政府支持强度相对于风景名胜区较弱,其主要吸引周边城市周末、节假日休闲度假的出游的居民,这些居民出游的弹性较大,对价格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因此带来的经济效益较少,因此在“薄利多销”意识的促使下,对乡村旅游的营销采用低价策略。合理的低价策略能够增加经济效益,但是过度的地价营销会导致乡村旅游经营的恶性循环。

3、营销意识不强,营销手段落后

我国乡村旅游的销售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体系,个体农民营销意识薄弱,地方政府依然采取先发展当地旅游再营销促销旅游的策略,严重阻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在产品促销方面,轻促销或者无促销是乡村旅游的普遍现象,缺乏市场经营理念和市场开拓意识,只局限于简单的“住农家、吃农菜、干农活”的层次,对产品的研发、包装、市场销售等方面没有创新意识。在营销手段方面,旅行社是基本的销售方式,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提高和网民用户的增加,网络销售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在乡村旅游营销方面,仍然选择单一的旅行社销售,忽视网络销售。转贴于

4、旅游基础设施过于简单

乡村旅游以农村旅游为主体,绝大部分旅游的选址在农村,并且很多旅游活动是在农村居民的家中进行,因此对旅游设施的建设还不完善,对设施的日常的修建和维护没有标准化、规范化。农村居民因不能提供旅游设施建设所需要的强大资金,使得旅游场地设备的简陋和不完备,从而不能使用先进或者统一的旅游设备,满足旅游者对旅游活动所依托旅游设备的需要,从而减少游客量。

四、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策略

1、乡村旅游市场营销观念的创新

观念创新是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先导。然而营销意识的淡薄和营销理念的落后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在传统营销模式的创新中转变观念、更新策略,才能顺利地完成市场升级。乡村旅游的市场营销观念必须与时俱进,必须与现阶段的旅游市场需求相适应,必须满足目前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需求,必须首先在市场环境的大背景下进行营销观念的改革。传统的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未能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不能满足多层次游客尤其是青少年和儿童求知、求真、求趣的需要,学习别人的先进管理经验的要求不强烈。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的营销意识,必须将体验经济理念融入旅游市场营销观念中。乡村旅游不仅要通过让游客感受“亲情”从而建立感情,还要具有旅游的知识观,能够拓宽游客的视野和增加知识积累,还要在经营乡村旅游的同时保护环境,将绿色营销观念深入到乡村旅游市场,从而协调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2、加强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宣传促销

旅游宣传是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促进旅游产品销售的主要形式和手段。乡村旅游要保持不断扩大的客源市场,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全方位,多形式的乡村旅游宣传促销活动。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渠道多种多样,如积极如积极参与全国性或区域性的旅游促销会议,通过展览宣传促销;编印旅游手册、乡村旅游公园简介,导游图等刊物宣传;制作旅游纪念品,如风光明信片、t恤衫等;与各大旅行社及宾馆联营,让利依靠他们帮助促销;制作旅游标示牌,门票宣传等。提高乡村旅游地整体旅游形象质量和知名度,除对旅游产品整体成功的宣传促销外,还应维护旅游产品的整套形象,保护旅游产品的质量,要以实见闻,而不能让旅客扫兴而归。

3、开发特色浓郁、高品位的乡村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产品由核心部分、外形部分和延伸部分三个部分构成。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融合为一体组成旅游产品。优秀的旅游产品能够极大的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特色的旅游产品是吸引国内外游客高档次的旅游项目,因此必须全面的打造富有特色的优秀乡村旅游产品。加大对旅游产品研发、包装等的创新,使得旅游产品差异化,并根据当地的特地因地制宜打造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应该极力的增加具有地域风土人情、感人故事、农事农活等能展现本地区魅力的旅游活动,在实施产品策略时,必须采用新思路、新方法,以提升产品的质量。另外,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应尽量保持旅游资源的原始性和真实性。具体表现在不仅保持大自然的原生韵味,而且保护当地特有的传统文化,避免因开发造成文化污染,避免把城市现代化建筑、设施移置到乡村景区。旅游接待设施也应该与当地自然及文化协调,保证当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供原汁原味的“真品”和“精品”给游客。但这并不是说阻止乡村进步,阻止当地发展经济,而是实现旅游与经济发展二者的最佳结合。

4、乡村旅游市场的细分,准确定位目标市场

乡村旅游市场的具体场所主要是在城市郊区或者景点附近,这些地区必须具有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的自然资源,城市或者景点附近的居民会利用节假日体验乡村旅游产品。但是由于各个乡村旅游产品所处于的地理位置、区位环境、资源条件、产品种类及知名度都不同,因此在选择具体的目标市场也是不同的,所能应用的组合战略和营销策略也不尽相同。因此各产品在确定目标市场时,必须根据自己的特点来确定客源市场。所选细分的市场必须符合市场营销主体的经营目标、产品形象等。否则,便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5、加强乡村旅游的管理,明确管理模式

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专业的管理知识。乡村旅游具有旅游业的所有特性,从属于服务行业,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不能进行量化和标准化,因此地方政府必须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协调,并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指明方向。地方政府可以组织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增加其对乡村旅游的认识,提高其自身的业务知识、服务意识和管理理念,在充分认识旅游产品整体性的基础上,协调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价值。为了促进乡村旅游更健康的发展,政府还必须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严惩一切恶意或坏旅游环境或者旅游活动的行为,规范当地旅游市场的秩序,从而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并使得其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乡村旅游模式篇10

 

关键词: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市场营销 营销策略 

一、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目前对乡村旅游的概念并没有达成共识,各国学者对其的界定也各有差异。1997年世界旅游组织将乡村旅游的概念定义为:乡村旅游是指旅游者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方式的活动。我国旅游学者对其界定为: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的一种旅游类型。因此可以看出,乡村旅游是依托农业这个大环境,将农村生活、农业生产融为一体并进行旅游开发的。乡村旅游一般以城市周边的农村自然景观和田园特色风光为主体,以城市居民为客体,以为城市居民提供古老乡村劳作体验、了解当地风土人情为目的。因此乡村旅游被称为人类回归自然的最佳方式之一。 

在我国,乡村旅游是在满足了市场多元化及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亟需调整的要求下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能够改变我国农村经济结构单一的情况,而且能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当地经济收入,从而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双赢,促进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旅游的特点 

 

1、乡村旅游以农家乐和农村观光的形式为主 

乡村旅游主要为旅游者提供一种回归自然的体验,其通过提供特色农家旅馆、农家菜肴、农家生产劳作等一系列能够享受农村的旅游活动,使得旅游者能够体验当地的民俗风情并采购特色农产品。这种农务采摘旅游能够推进乡村旅游的健康长久发展。 

 

2、在开发层次上处于低水平的开发阶段 

在我国,近几年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由于经历的时间较短,对其的开发仍处于较低的水平,还没有转变传统粗放的开发模式,切没有明确的主导方向。 

 

3、主要分在景区边缘地区、老少边穷地区、都是郊区 

在这些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生态景观及原始的乡情习俗,构成一个个特色浓郁,且带有极强的文化与生态色彩的乡村旅游地,这些能够为乡村旅游所提供丰富的旅游资源,是的乡村旅游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 

 

三、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1、产品开发项目缺乏弹性,开发项目单一,粗放式经营管理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以观光旅游和农村自然景观为主,其农业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虽然现阶段对其开发的旅游产品和内容名目众多,但是都没能充分的开发利用这些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没有充分挖掘其价值。开发项目单一,切没有深度和特色支撑。一些开发者局限于眼前的利益,对产品进行不合理和过度开发,造成环境破坏、影响当地文化等问题。存在对产品开发并运作期间管理混乱的问题,部分管理人员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不够,不能及时的解决突发问题,更有部分开发管理人员过分的追求效益,忽视旅游者的差异需求和满意度,产品缺乏创新,形象设计意识不强。造成乡村旅游产品种类单一,管理形式粗放。 

 

2、价格水平不高 

乡村旅游由于其本身的特点要求,一般对其的开发都处于城市郊区或者景点附近,依靠城市辐射或者景点辐射得到客源,所以在价格方面大多较低,以吸引游客。乡村旅游以农村景观为主,其资金投入势力和政府支持强度相对于风景名胜区较弱,其主要吸引周边城市周末、节假日休闲度假的出游的居民,这些居民出游的弹性较大,对价格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因此带来的经济效益较少,因此在“薄利多销”意识的促使下,对乡村旅游的营销采用低价策略。合理的低价策略能够增加经济效益,但是过度的地价营销会导致乡村旅游经营的恶性循环。 

 

3、营销意识不强,营销手段落后&nb

[1] [2] [3] 

sp;

我国乡村旅游的销售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体系,个体农民营销意识薄弱,地方政府依然采取先发展当地旅游再营销促销旅游的策略,严重阻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在产品促销方面,轻促销或者无促销是乡村旅游的普遍现象,缺乏市场经营理念和市场开拓意识,只局限于简单的“住农家、吃农菜、干农活”的层次,对产品的研发、包装、市场销售等方面没有创新意识。在营销手段方面,旅行社是基本的销售方式,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提高和网民用户的增加,网络销售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在乡村旅游营销方面,仍然选择单一的旅行社销售,忽视网络销售。

、旅游基础设施过于简单 

乡村旅游以农村旅游为主体,绝大部分旅游的选址在农村,并且很多旅游活动是在农村居民的家中进行,因此对旅游设施的建设还不完善,对设施的日常的修建和维护没有标准化、规范化。农村居民因不能提供旅游设施建设所需要的强大资金,使得旅游场地设备的简陋和不完备,从而不能使用先进或者统一的旅游设备,满足旅游者对旅游活动所依托旅游设备的需要,从而减少游客量。 

四、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策略 

 

、乡村旅游市场营销观念的创新 

观念创新是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先导。然而营销意识的淡薄和营销理念的落后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在传统营销模式的创新中转变观念、更新策略,才能顺利地完成市场升级。乡村旅游的市场营销观念必须与时俱进,必须与现阶段的旅游市场需求相适应,必须满足目前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需求,必须首先在市场环境的大背景下进行营销观念的改革。传统的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未能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不能满足多层次游客尤其是青少年和儿童求知、求真、求趣的需要,学习别人的先进管理经验的要求不强烈。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的营销意识,必须将体验经济理念融入旅游市场营销观念中。乡村旅游不仅要通过让游客感受“亲情”从而建立感情,还要具有旅游的知识观,能够拓宽游客的视野和增加知识积累,还要在经营乡村旅游的同时保护环境,将绿色营销观念深入到乡村旅游市场,从而协调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宣传促销 

旅游宣传是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促进旅游产品销售的主要形式和手段。乡村旅游要保持不断扩大的客源市场,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全方位,多形式的乡村旅游宣传促销活动。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渠道多种多样,如积极如积极参与全国性或区域性的旅游促销会议,通过展览宣传促销;编印旅游手册、乡村旅游公园简介,导游图等刊物宣传;制作旅游纪念品,如风光明信片、t恤衫等;与各大旅行社及宾馆联营,让利依靠他们帮助促销;制作旅游标示牌,门票宣传等。提高乡村旅游地整体旅游形象质量和知名度,除对旅游产品整体成功的宣传促销外,还应维护旅游产品的整套形象,保护旅游产品的质量,要以实见闻,而不能让旅客扫兴而归。 

 

、开发特色浓郁、高品位的乡村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产品由核心部分、外形部分和延伸部分三个部分构成。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融合为一体组成旅游产品。优秀的旅游产品能够极大的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特色的旅游产品是吸引国内外游客高档次的旅游项目,因此必须全面的打造富有特色的优秀乡村旅游产品。加大对旅游产品研发、包装等的创新,使得旅游产品差异化,并根据当地的特地因地制宜打造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应该极力的增加具有地域风土人情、感人故事、农事农活等能展现本地区魅力的旅游活动,在实施产品策略时,必须采用新思路、新方法,以提升产品的质量。另外,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应尽量保持旅游资源的原始性和真实性。具体表现在不仅保持大自然的原生韵味,而且保护当地特有的传统文化,避免因开发造成文化污染,避免把城市现代化建筑、设施移置到乡村景区。旅游接待设施也应该与当地自然及文化协调,保证当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供原汁原味的“真品”和“精品”给游客。但这并不是说阻止乡村进步,阻止当地发展经济,而是实现旅游与经济发展二者的最佳结合。 

 

、乡村旅游市场的细分,准确定位目标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