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本学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09:17

高中数学课本学习篇1

一、要不断改进阅读的基本条件

1.要掌握数学常用的名词和概念。阅读数学教科书就是通过阅读,在有关名词、俗语、定理、公式、性质等相关的问题中获取信息,再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找出其中有用的信息。如果不掌握这些相关的信息,那么阅读数学课本就一无所获。

2.要理解数学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以及图形语言间的相互关系。学生在阅读数学课本(读题)后,除了认真梳理有效信息、理解关键词语、分析题意外,还要重视题中的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以及图形语言间的互译。

3.重视数学概念的回收和利用。所谓的回收,就是对以前学过的概念进行回忆和收集,起到巩固所学,促进自觉应用的目的。

二、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

具备了基本的阅读条件后,要想不断地提高和充实自己,就得向课外读物要效益。面对众多的课外辅导资料,往往会感觉这本也不错,那本也很好。阅读时这本翻翻,那本看看,浪费了大好时间。资料的选择要和课本配套,课外资料是课本的拓展和延伸,在阅读时可以进行相互对照参考,也可以用于课后的巩固和提高,达到课内外优势互补。若将课外资料只当作课本中习题的参考答案,则是不可取的,也是非常有害的。

三、要勤于思考。在阅读中思考时,常常会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而局限于表面的东西,不善于分析、类比、转化、联想。常常因某一知识点未考虑到,而出现思维受阻,失去思考的兴趣,挫伤阅读思考的主动性,导致读而不思,严重制约着阅读能力的发展。

阅读中思考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力求理解。阅读数学课本时,应当边读边思,力求理解,弄懂书中所说的每一个概念的含义和题中已知、未知及其相互关系。边读边画边思考。在题读完之后,再联起来看一看,想一想,找出相互间的联系,或通过类比、回忆、猜想以便问题解决。

高中数学课本学习篇2

【关键词】高中数学授课效率课堂导入积极互动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3.182

高中数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在高考中所占较大比重,更在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及数学思维的培养,这些都将使学生受益终生。而高中授课,时间紧任务重,需要任课教师想办法提高授课效率,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从而最大限度地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在高中学习中,流传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语句,这句话至今仍被很多家长奉为圭臬,尤其重视这三门的学习。与物理、化学不同,数学学科的学习是不分文理的,唯一区别是学习的难易程度可能有差别,即便如此,数学仍是学生在考试中拉分较大的学科,可谓“得数学者得天下”。当然,这是从比较功利化的应试角度来说,从其他方面来说,数学知识对于学生学习物理等理科学科有帮助,数学思维更是会对学生将来的工作生活产生极大影响。

既然数学如此重要,高中学习时间又比较紧张,如何提高课堂授课效率呢?根据我自身的授课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注重课堂纪律,建设班级文化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课堂纪律是保证课堂效率的前提,良好的课堂纪律才能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教师要在授课前明确课堂纪律,建设班级文化,一方面保证课堂学习氛围,防止乱哄哄的现象出现;另一方面有利于凝聚班级力量,促进学生团结与合作,帮助学生共同提高。

建设课堂纪律和班级文化,一般而言,这是班主任的任务。数学任课教师可以在班级文化的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添加自己的想法,建设特有的适合数学课堂的纪律。一般说来,相关的课堂纪律除了基础的不能交头接耳、扰乱课堂纪律外,数学的课堂纪律还应包括积极与教师开展课堂互动,认真独立思考问题,踊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等。数学教师自己制定数学课堂授课纪律,不但可以保证课堂秩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更有利于树立教师认真负责的形象,使学生不能随意懈怠懒散,有助于从精神上鼓舞士气,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做好课堂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良好的课堂导入是一堂课顺利进行的基础,课堂导入的精致与否,决定了该堂课的效率与基调,对学生们的学习心态产生影响。因此,数学教师要认真准备课堂导入,使学生们在课堂导入结束后,能够明白该堂课的研究内容,做好接受知识的准备,进入上课状态。

高中的课堂导入一般分为两种,创设情景式导入及回顾式导入。创设情境导入即根据即将展开的授课内容安排导入,让学生在课堂导入后能够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研究重点,让学生做好学习准备。良好的情境导入能够激起学生好奇心,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认真探索,配合教师的授课。而回顾式授课,则是在课堂新内容展开前,先带领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复习,一方面帮助学生加深对学过的旧知识的认识理解,另一方面,将旧知识与新知识创设关联,让学生在掌握旧知识后过渡到新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系统性的学习知识,对相关知识点达到“触类旁通”的良好效果。

三、讲授课本知识,重视课后习题

高中生学习的知识主要以课本为主,高中课本的编著经过多重审核,是最为适合学生的学习材料,且高考试题也来源于此。因此,教师要重视课本知识的讲授,使学生能够通过课本例题真正掌握数学的相关原理及解题方法。同时,教师要重视课后习题的练习与讲解,习题授课是高中数学的重要授课内容。高考数学题虽然不是习题原题,可是数学题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因此,认真探索课后习题是提高数学解题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高中数学课本数量较多,要在三年内全部授课完,且进行几遍系统复习,则需要教师提高授课效率,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听懂教师对数学知识的推理与演绎。课本知识是高中生需要认真对待的,这是高考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教师要格外重视。至于课后习题,它们是对课本知识的完美演绎,学生对课后习题的解题正确率就能说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在认真讲解完课本例题后,要让学生彻底弄懂该数学原理与解题步骤,然后让学生根据刚刚的学习,解答课后习题。这些习题都是配套课本使用,与课本知识是完美对应的,需要学生利用刚学的知识,学以致用,解答题目,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四、认真批阅作业,积极开展互动

提高课堂授课效率,除了课本内容的高效讲解外,课后知识点的巩固与复习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之处。数学与其他学科不同,不仅仅是背过公式进行套用就行,它需要学生根据数学知识,对知识进行整合,才能正确解题,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因此,教师要格外重视课下作业的评阅。

高中数学课本学习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高效学习;学习手段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推进,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实现高中数学的高效学习,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学习热忱和钻研兴趣,从而能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一、激发学习兴趣,促进高效学习

在高中数学学习阶段常会出现不适应情况,其中主要原因在于高中数学课程与初中数学课程相比,无论是知识内容数量还是课程难度都有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初中数学课程更为基础,难点讲解也更加通俗易懂。但高中数学课程则涉及到更加具有逻辑理解难度的数学原理学习,相应的需要学生进行课后消化和巩固联系的部分也更多。但在高中学习阶段,各个学科的课业任务都相应增大,能分配给数学课程进行巩固学习的时间并不会太多。因此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应用高效的学习手段,能够更加有助于高中数学知识的掌握。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高中数学课程学习中,首先应保持学习过程中的轻松感,并不将其当作需要攻克的重难点学科。在课堂学习阶段,与教师保持学习步调的一致性,对于不理解的课程难点进行简单标注,后期询问师长或同学,不囿于某个暂时无法理解的知识难点,避免影响数学课程学习的一贯性,造成无谓的心理负担。另外,可以与数学学习水平较高的同学协作组成学习小组,在遇到难点问题时可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习探索d趣,同时也可以通过适当的数学比赛激发竞争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方程组相应的解法之后,可以在小组间举办小范围的解题竞赛,比赛谁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正确解题答案,同时还能通过适当的小奖励和小惩罚激励小组内部的竞争热情。这样能更大程度激发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学习热情,也能促进高效学习效果最大化。

二、夯实数学基础,实现高效学习

高中数学课程尽管相对初中数学课程来说,逻辑思维理解上存在一定难度,但实际上,高屋建瓴也离不开基础的夯实。对于高中数学学习来说,课程教材里的基础知识、数学原理、基本概念以及基本的解题思维和方法都是需要重点掌握的部分。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因课本知识的简单易掌握而产生轻视心理,偏重追求难题的解答。实际上,再难的题目都是建立在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相应变化和衍生,因此一味追求难题的攻克并不是科学的学习方法。在课堂学习中,应该认真听讲,对于教师讲解的原理内容进行扎实掌握;在课后学习中,应该加强基础性知识的练习,在此基础上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夯实数学基础。只有真正掌握了数学基础思维能力,才能更好地运用基本技能去理解综合性的数学知识,实现数学课程的高效学习。

三、培养良好习惯,利于高效学习

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对于高效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高中数学课程来说,前期充分的课前预习和后期及时的课后复习都是非常重要的。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师授课的节奏相对于初中阶段要更加快速,因此学生进行充分的课前预习有利于增强课堂学习的目的性,能够带着质疑和困惑,有针对性地掌握数学知识,培养自身独立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避免被动盲目地跟着教师授课节奏而失去了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动性。另外,高中数学课程的知识内容数量庞大,在课堂上接受的知识学量丰富,如果不进行及时的课后复习极容易对之前的课程内容产生遗忘和疏漏。同时在高中学习阶段,需要分配给其他学科的学习实践也很多,因此应用题海战术并不现实也缺乏其科学合理性。及时的课后复习能够应用记忆曲线进行知识的重复记忆和重点理解,通过针对性的基础练习和提升联系强化数学学习效果,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知识遗忘,造成重复复习的时间成本的浪费,同时真正实现高效学习的目的。

四、重视自主学习,增强高效学习

在高中学习阶段,学生成为了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在这个阶段,学生应注重培养自身的自主能动学习能力,避免一味依赖教师的授课和解疑,而失去了自身对于学习进程的能动把握。随着现在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也大量应用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对于现代学生而言,学习不再仅仅只有课堂教学唯一途径。在遇到数学难点时,可以通过互联网以及多样化学习设备进行相关的解法搜索。不仅能够通过自主学习方式攻克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部分,同时还能通过自身的积极思考,探索不一样的数学解法,打开逻辑思维的维度,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数学课程的高效学习。

结束语

在当今新课改的趋势之下,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愈来愈高。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应改变传统的依赖于教师授课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实现高效学习,提升学生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以提高中数学课堂的学习质量,提升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牛艳茹.如何创设高中数学高效课堂[J].山海经,2016,(03):64.

[2]董德涛.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研究[a].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三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6:1.

高中数学课本学习篇4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习方法;过程

同学们从初中进入高中,见到的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大家由陌生、新鲜、到熟悉,逐渐进入紧张的学习中。由于大家来读高中都有一个学习目标,希望通过高中三年的学习,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了达到目标,掌握学习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通过对高中数学学习方法的探讨,来掌握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

一、克服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中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着以下问题:不订计划,惯性运转;忽视预习,坐等上课;不会听课,事倍功半;死记硬背,机械模仿;不懂不问,一知半解;不重基础,好高骛远;赶做作业,不会自学;不重总结,轻视复习。要克服以上问题,必须掌握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中学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一般指的是:制订计划,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独立作业,学结,课外学习,掌握课前、课堂、课后、作业常规。中学数学学习的课前常规:了解新旧知识联系,理解概念,掌握规则,看懂例题,适当练习。课堂常规:课前准备,集中精力,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认真观察,充分理解,掌握方法,抓住重点,做好笔记,注意交流,配合练习,听师总结。课后常规:认真读书,整理笔记,深思熟虑,勇于质疑。作业常规:复习内容,再做作业,字迹清楚,表述规范,计算正确,按时上交,重做错题,注重总结。

二、掌握数学特有的的方法

数学的特点一般指的是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应用的广泛性。

数学高度抽象性的特点,要求学习数学首当其冲是学习抽象,而抽象离不开观察、概括、比较、分类、联想。例如通过观察桌面、水平面、黑板面等概括得出数学中平面的概念。因此数学学法要求掌握观察、比较、分类、概括、抽象等思维方法,多观察和制作模型,并把实物和模型联系起来。

数学逻辑的严谨性的特点,要求观察和实验不能作为论证的依据和方法,而要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才能得到承认,而逻辑推理在数学中主要通过证明和计算来完成,所以数学学法也就是具体的证明和计算方法,而证明和计算主要依靠是归纳、演绎、分析、综合。因此数学学习方法须掌握归纳法、演绎法、分析法、综合法。

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表现在数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大至宇宙,小至粒子,快至光速,无处不用数学。而应用数学解决问题主要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准确地用数学语言表述,建立数学模型,证明和计算,检验评估,因此数学学法必须掌握建立数学模型,用数学语言描述客观事物,并对之证明、计算、检验。

三、抓好数学学习中的“读、听、讲、写”四个环节

数学学习中要求会学,会学的基础当然是会读,“读”包括:①读课本,数学课本是学习数学的主要材料,是编写得最好的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读课本包括课前、课堂、课后。课前读课本属于了解内容,发现疑问,课堂读课本则更能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掌握有关知识点,课后读课本达到全面系统的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②读书刊,如《中学数理化》报刊,《数学通讯》等.它能使我们捕捉身边的数学信息,体会数学价值,了解数学动态;数学学习中的读,需要纸笔演算、推理来架桥铺路。

数学学习中的“听”主要是听课,它是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系统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包括:①听老师讲课,主要是听老师讲课的思路,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疑议,检验假设的思维过程,既要听老师讲解、分析、发挥,更要听好关键性的步骤、概括性的叙述。特别是预习读课本时发现和产生的疑难问题。②听同学发言,同学间的思想交流更能引起共鸣。从中可以了解其他同学学习数学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加之老师适时点拨和评价,有利于自己开阔思路,激发思考,澄清思维,引起反思。

数学学习中的“讲”是培养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是提高数学素质的重要方式。包括①讲体会,通过读教材、书刊、听讲课、听发言,再讲教材内容体会,书刊中数学内容概要,讲老师讲课,对同学发言的看法,讲自己存在的疑问。②讲思路,通过大胆地讲,才能反映学生的思想,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有利于教师掌握准确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高中数学课本学习篇5

关键词:职高;兴趣;导入;教学;评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已成为指导教学的“真理”。但是,在很多学科教学中,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并没有真正将兴趣的培养落到实处,尤其是在职高教学中,我们将主动点都放在了专业技术学科的教学中,导致数学这类必修课的教学质量根本得不到提高。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组织多种教学活动,以端正学生的数学学习态度,也能为学生健全地发展做好保障工作。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进行论述,以确保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

一、从导入环节入手激发学习兴趣

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第一步,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环节。所以,在课改下,我们要改变以往简单的开门见山的导入方式,要通过组织多种导入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集合的概念”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了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选择了“微课导入法”,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直观的视频中轻松地理解集合的概念,而且也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设计的短视频包括以下内容,一张篮球队的照片、一张不同长方形的图、一张不同平行四边形的图等,组织学生在直观的视频展示中思考这些图片之间都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总结出“群”的观点,之后,顺势将“正数的全体”“数轴上的数字”等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出“集合的概念”。可见,在这样的导入活动中,直观、形象的导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视觉的冲击下找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二、从教学环节入手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环节是决定高效数学课堂顺利实现的重要环节,也是数学课程价值最大化实现的保障。所以,作为新时期的数学教师,我们要通过组织多种教学活动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借助丰富多彩的活动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例如:在教学“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也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更为了锻炼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时,我组织学生开展了“自主学习活动”,以期能够真正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一理念落到实处。所以,在具体实施的时候,我首先组织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然后,组织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情境:如右图,如何在不一一数的情况下求出这一图形由多少个圆组成。如果这一图形按照一定的规律向上、向下无限延伸,你能求出圆的个数吗?组织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自主思考,并结合教材内容自主推导出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即:Sn=na1+n(n-1)d/2。之后,我再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以确保高效数学课堂的顺利实现。最后,为了检验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我还组织学生对下面的几道练习题进行解答,如:等差数列{an}中,S4=1,S8=4,则a17+a18+a19+a20=_____。最后,我再针对解题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讲解。通过整个教学活动的简单概述,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都在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体验自学中产生的乐趣,而且也能在成功解题后感受自主学习带来的成就感,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减轻学生对数学课程的畏惧感都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助于高效数学课堂的实现。

三、从评价环节入手保护学习兴趣

所谓的课堂评价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及时的肯定,也是保护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的活动。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改变以往“说教式”的评价方式,要选择“鼓励性”的评价方式来保护学生的学习信心。还以“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这节课的教学为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思考能力以及课堂参与度等做出及时的评价,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位学生,并用恰当的评语来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以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学习态度走进课堂,并在鼓励性评价中找到数学学习的兴趣。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有意识地从多角度入手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同时也确保学生在高效的数学课堂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中数学课本学习篇6

关键词 大学数学 重修课程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大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为后继专业课程服务,数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学生数学能力和数学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由于实行了学分制,在一些课程的正常上课考核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未能通过考核的学生,这些学生则需要重修该门课程,以获得相关的学分。

自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扩招以来,高校在校生成倍增加,入学新生的整体素质有所下降,且学生个体间差异较大,大学数学作为经管类、理工类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不及格人数也在逐年增加。数学重修课程教学便成为本科正常教学管理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完善重修制度、提高重修课程的教学质量对保证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1 大学数学重修课程教学现状

宁波大红鹰学院是一所民办三本院校,在2011级学生中对经管类和理工类专业70余个行政班,三千余名学生开设不同层次的大学数学课程,该课程的教学工作由基础学院数理教研室承担,分为文科类的管理数学和理工类的高等数学。学校升本四年,现在的大学数学教学改革才处于初级阶段,对数学基础层次不一的学生还未实行全面分层教学,随着招生人数增加,考试不及格人数也在增加,另一方面,每年都有重修仍未通过考试的学生,逐年积累,每年重修学生数呈逐年递增趋势。

现阶段在大学数学重修课程中采取单独开班的方式,分为管理类的管理数学重修和理工类的高等数学重修。由于重修课涉及多个专业,要定一个与各重修学生其他课程时间不冲突的上课时间较难,因此重修课程通常利用下午后两节课和晚上的时间上课。

高等教育中如何教好大学数学这门课程,提高大学数学教学质量,不但需要不断开展深化高等数学课程改革,对于大学数学重修课程教学改革的开展也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因此,大学数学重修教学改革有其必要性。

2 大学数学重修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在重修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存在一些有别于普通课程教学的特点,需要任课教师采取针对性措施,才能保证重修课程按时按质完成。

(1)学生数学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数学底子弱,信心不足。部分学生重修是由于自认为数学基础还不错,但是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认真听课导致;而大部分重修学生是由于一直以来数学基础薄弱,信心不足甚至对数学有畏惧心理,特别一些来自外省的学生,高中时各省份地区间数学教学内容和要求的区别,也是导致学生基础不同的重要原因之一,据调查我校2011级高等数学重修课程中外省学生占约40%的比例,其中内蒙的学生居多。

(2)课时数少,课程信息量大。重修课程的开课时间比一般课程晚四至五周,按每周5学时算,比正常教学少二十多个学时,而重修课程的教学内容并不比正常教学内容少,这对教师如何处理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增加了挑战性,因此重修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和教学计划的合理安排尤为重要。

(3)学生思想上不重视,学习动力不足。参加重修学生某种程度上来说,在学习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相对是欠缺的,有些甚至对学习存在排斥心理;部分学生对重修的认识不正确,他们认为重修课程就为取得学分,交了重修费,老师应该会高抬贵手让其通过重修课程考试的,而不是从本身数学知识对其后续专业课程的重要性出发。

(4)课堂出勤不尽人意。由于学生来自不同专业,要安排一个时间让所有重修学生都没有与其他课程上课时间冲突较困难,因此有些重修课程安排在周五晚上,甚至周末,导致到课率下降;即使课程安排在周一至周四,也有与学生的实验课、金工实习等课程冲突,请假情况较多,又因为数学课程本身的特点,学生落下某几次课后很难跟上后面的学习。

(5)没有专门统一的大学数学重修课程教材,学生课外学习时缺少明确参考依据。目前的办法是学生各自参看之前发的教材,但是重修课程中一个教学班往往涉及多个年级、多个专业的学生,而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教材不完全相同,教材内容和难易程度不尽相同,甚至使用记号上都可能存在差异,这不但加重了教师备课工作量,而且对学生课外学习也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如何提高教师和学生对数学重修课程的重视度,如何有效地实施数学课程重修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不论从教学管理、教师和学生的角度来看,都是十分重要的课题。

3 大学数学重修教学开展的对策与思考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做好学涯、生涯规划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对大一学生的数学课程,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数学在其后续专业课学习中的作用和地位;关心学困生的学习生活,让高年级学生、优秀毕业生现身说法,在校每一阶段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2)重修课堂上,教师除了理论教学,更要注重学习方法上的引导,鼓励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循序渐进,加强学生动手练习,适当增加一些教师单独指导的机会,不单纯为教学进度而讲授内容,注重学生实际学习效果。

(3)加强教学管理力度,完善教务层面的政策保障。切实落实考试资格审核制度,对于无故缺课累计超过课程学期总学时的1/3,或缺交作业累计超过课程教学要求的1/2的学生,取消其课程考试资格。第一次课上就强调好相关规章制度,平时课堂上加强出勤管理,让学生重视重修课程。

(4)建立数学重修课程专门的网络课程。目前各高校大力提倡教学资源信息化,积极开设各门课程的网络课程,但是很少有在重修课程中开展应用。实际上,参加重修的学生一般来自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很难实现集中信息、答疑等环节,重修课程更加需要借助网络这个平台。通过网络课程建设,实现通知、作业答案等信息及时,在线答疑、在线自测等功能。教师每周定期对课程信息进行维护更新,收集学生在线提问,并进行在线或课堂集中答疑。

高中数学课本学习篇7

关键词:高中数学高效课堂途径

一、审视高中数学高效课堂建设的必要性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难度进一步提升,学生学起来就会增加了一定困难。而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如何从根本上达到教学相长,成为当前高中教师关注的焦点。高中数学教学一般来讲是经由课堂讲授来完成的,数学课堂效率往往成为师生关注的重点。高中数学关注的是如何在有限的一节课内做好知识点的讲授与习题练习工作。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因为教学条件与教学深度方面的限制,对课堂时间把握不充分,课堂教学效能不高,在数学知识讲授上只是关注基本的教学内容,但是没有充足的时间练习数学习题以及探讨数学深度。采用新的课程标准后,创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是随着高中数学教学需要提出来的。该理念重视从根本上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效能,这为高中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强调采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去实现教学效能最大化。因此,研究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方式,对提升高中数学教学水平意义重大。

二、教师备好课,并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要创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需要教师在上课前做好备课方面的工作。教师既要备教材与备学生,还要在对教学的重难点进行充分的理解,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选取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设计好课堂教学活动。对数学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细节问题进行提前审视,设计好相关的应急方案,保证课堂教学能顺利进行,还应该设计好质量高的课堂练习。再按照教学的过程以及教学的实际需要,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从不同的角度挖掘,就会获得不同的内涵,实现新的收获。

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教师可以采用导学案教学方式,比如在讲授《对数与对数运算》前,教师先编订导学案,将课程的知识点进行一一列出,指导学生在正式上课前进行自主探究,掌握教材内较为简单的一些内容,对那些比较难懂的知识点,可以让学生积极进行思考,在课堂上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学生可以经由课前对导学案的预习,掌握对数的基本的内涵,这能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在倾听教师讲解的同时,也能进一步巩固预习的知识,并补充在预习时没有掌握的相关知识点。因此,教师在上课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设计好教学导案并对所授班级内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全方位的了解,这样设计的导学预案更加具有针对性,进而做到有的放矢,将重难点有深入的了解,提升教学效能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去体会成功的欢乐。

三、讲解过程中明确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

在进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创建高效课堂,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做到重点与难点突出,所以,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充分明确教学目标,这样学生才能有效指导其展开学习,避免浪费时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实现需要教师根据目标采用科学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以及相关的辅手段等,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并且让学生在技能、知识、情感等多个方面实现预期学习目标,进而能做到全面提升学生整体素质。例如在讲授相关的高中数学“向量”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来认清向量产生与发展的基本问题,在教学中贯彻该教学目标,这能做能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也需要突出重难点。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将重难点采用板书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引起学生的重视,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学生把握重难点,进而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程度,从中整体上提升课堂效能。

四、成立数学学习学习小组,创建立体式教学结构

当前,从高中生现实情况来看,其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需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并针对不同的学生加以引导,就能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能。在当前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是强调学生本身的自学能力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创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制度,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合作,互相监督,进而提升高中数学学习能力。在强调学生合作的基础上,可以成立数学学习小组,在数学小组内,让学生既做好课前预习工作,在课后,数学学习小组也可以充分发挥彼此的主观能动性,做好教师布置的作业。成立高中数学学习小组,既能让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降低学习难度,提升自身学习能力,还能让学生对知识点与难点展开探究,提升数学学习效果。所以,构建学生数学小组合作制度,对高中数学高效课堂建设来讲,是一个有意的探索。

随着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其已经广泛运用到数学教学中,高中数学课堂也需要积极引入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手段。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就似乎,能大大简化高中数学教师的工作量,将画图部分以及立体几何的工作量,交给计算机来完成。在高中数学课堂内,教师可以采用数学课件来展开式数学的教学,这既能让教学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还能让学生对数学概念以及数学模型有充分的了解,降低学生理解数学问题的难度。因此,创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需要积极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创建立体式教学结构。在当前的高中教育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手段,便于学生理解相关的数学概念与定义,能起到积极效果。

总之,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对提升高中数学教学效能意义重大,为此,采取教师备好课,并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讲解过程中明确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成立数学学习学习小组,创建立体式教学结构等途径,实现教学相长,从根本上实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孟祥云.谈如何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氛围[J].黑龙江科技信息

[2]冯遵凯.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

高中数学课本学习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教学;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当下教育课堂中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在新课改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倡导采用小组合作模式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将小组合作学习方法运用于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教学中,不仅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在小学数学生本课堂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有效获取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还能在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合作意识等,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了在小学数学生本课堂中有效采用小组合作w习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小组划分

小组合作是生本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前,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考量,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合理划分小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例如,学习“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内容时,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来科学合理地划分小组,比如将某些数学计算能力较好的学生安排与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在一个小组内,使得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小组内有效带动学困生学习,并帮助他们有效学习,这样就可以整体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教师在划分小组的时候要尽量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使各小组内能够相互帮助,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使各小组间势均力敌,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斗志,使各小组件形成良性竞争,全面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

二、根据教材内容,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在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需要教师选择适当的时机,并不是教师想什么时候采用就什么时候采用,或是在小数数学教学课堂中一直采用小组合作模式,这种方法明显是不可行的,而且也会影响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因此,在小学数学生本课堂中教师要根据数学课本的内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小组合作教学,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对自己平时生活中常见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图案进行探讨,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还能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碰撞出新的思维火花,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像“1亿有多大”这样的数学内容,就不需要学生去讨论了,教师可以通过有效讲解让学生了解,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让数学教学课堂更高效。在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有针对性,使得小组合作学习的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只有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学习时机,才能有效、全面地促进数学教学成果的提高。

三、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开展多维评价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教学中的反馈、展示,因此,在小学数学生本课堂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对教学的评价,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有效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促使学生能够不断完善自己,使学生发展更好。

例如,教师可以在一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合理评价,用激励性的语言给学生鼓励,有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也可以对小组间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团结,有效增强班级凝聚力。评价的时候也要让学生参与其中,比如可以让学生进行组内互评,使每一位小组成员都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也可以进行组间互评,让每一个小组派出一个代表说说其他小组在数学教学中表现较好的地方及不足之处,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关注彼此间的学习动态,有效学习他人的长处,也能让学生明白自身的不足,从而培养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总之,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入改革,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学已成为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应用到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教学中,不仅是有效践行新课改理念的表现,也是充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将来获得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高中数学课本学习篇9

关键词:职业教育;高等数学;改革思路

作者简介:王素华(1978-),女,山东菏泽人,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河北秦皇岛066100)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115-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面临着新的社会形势和任务,教学上必须不断地进行改革,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在改革中发现,课程的改革是重中之重。作为职业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工作者,主要谈谈目前“高等数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

一、当前职业教育“高等数学”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等数学”课程和专业课程缺乏关联性

“高等数学”作为公共基础课,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专业成为当下研究的重要课题。单纯地、系统地全面讲授高等数学基本知识,不合乎现代科技知识间联系、渗透、结合的特点,与当今生产和生活所具有的综合性、变通性、流动性也不相符。由于与专业课程缺乏联系,学生意识不到“高等数学”的实用性,教学中出现了重专业、轻基础的现象,学生的学习也因此变得被动,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

2.“高等数学”课程和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

“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通常仅仅为了教而教、为了学而学,缺乏实际的应用性,不利于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据学生反映,课程中的内容与职业、生活联系不多,真正走上社会,仍觉得用处不大。因此,在教学中没有重视高等数学的学习,不能取得应有的学习效果。

3.“高等数学”课程的组织者和学生缺乏沟通

“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基本是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学生不能很好地参与“高等数学”课程内容的选定;由于课时的消减、内容又多,课程的授课计划不合乎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再加上缺乏沟通,照顾不到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教学的方式方法还是以传统的填鸭式的讲授为主,忽略了学生的学。总之,很大程度上没有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没有更好地去汲取学生的意见,单纯地让学生去适应课程的内容和进度,不能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

4.“高等数学”课程呈现方式呆板,对学生学习不利

课程学习的效率主要取决于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主要取决于其呈现方式。课程呈现方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高等数学教材内容的编排方式;二是指课程的教学呈现方式。对于第一方面,其呆板性表现为形式单一,通常是概念、公式定理、例题和习题内容陈旧,不能很好地结合当今实际;对于第二方面,其呆板性表现为需要讲的知识过多、教学形式陈旧,通常是教师讲,学生听,不能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教学变得枯燥乏味,课堂往往是教师个人的舞台,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高等数学”课程缺乏迁移性,不利于其他课程的学习

迁移性是指一门课的内容对于另一门课的内容有联系性、转换性和促进性。就是说,学习“高等数学”这门课程不单纯是为了会求导、求几个积分,它必须有助于其他课程的学习,知识都是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要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迁移性取决于内容的基础性,方法的灵活性。譬如在一点处的线应变恰好用导数的解析定义式来表述;而导数概念在经济学上又表现为边际分析、弹性分析。“高等数学”作为基础课、工具课和素质培养课,应加强课程内容和方法的迁移性。

6.“高等数学”课程的考查方式过于形式化,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的考查方式都是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考前画出复习范围,考试题目大部分是范围里面的,平时不怎么学习、考前背题的同学往往考得很好,而平时好好学的反而考得不好,考查方式不能很好地反映实际情况,这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届传一届“不用学,考前画范围背背就过了”的想法也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利于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二、职业教育“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的新思路

为适应经济的发展和满足社会对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职业教育从未放弃过探索发展,改革从未间断,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首要的任务。[2]下面浅谈“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路:

1.“高等数学”课程改革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高等数学”课程必须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以市场经济为导向进行改革。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工作岗位变动愈益频繁,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高等数学”课程不能单纯地、系统地讲授其基本知识,应根据市场、职位的需求,拓宽基础,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具备建立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基础上的科学分析及决策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分析能力,以及使用数学思维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基础。因此,可以根据需要,增加选修内容,并不断地加大选修课比重,扩大推行弹性学习制等。

2.“高等数学”课程改革必须坚持以素质为本位

在知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职业教育课程理念由能力为本位转向以素质为本位。[1]在多变的职业环境中,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现实生活中,常听人说现在的学校向社会输出的不是一个可用的“成品”,而是一些“半成品”,甚至连“半成品”的级别也达不到。这种说法充分体现了现在的教育教学方法,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素质。据了解,我国职业人才、劳动力在国际劳动市场上竞争力低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综合素质差,不适应人才素质“与国际接轨”的需要,所以职业教育“高等数学”课程改革必须坚持以素质为本位。[2]“高等数学”课程作为提高学生素质的载体,在内容结构上可以使知识传授与人文价值培养结合起来,其展现方式也要考虑怎么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通过课程的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和生活素质等等,这样的学生将来不仅会工作,而且会生活;不仅有科学素质,而且有人文素质,有责任心,能适应职业的变化。

3.“高等数学”课程改革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形式基本是黑板加粉笔,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适应课程,在课程中缺乏主动性。学习目的一旦仅为通过考试,就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高等数学”课程改革重要的一环就是改变课程中学生被动的局面,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使其充满活力,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课程改革的决策与设计过程要吸收学生参加,听取他们的意见,可以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其次,让学生参与课程内容的选定和进度计划的修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采用座谈会的方式进行。再次,在课程教学上,特别是教学实施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采用学生板演或学生讲解的方式进行。当下的高职学生有思想、有观点,“高等数学”课程的改革要尝试适应他们的个性发展。

4.“高等数学”课程的学习过程要以探究式学习为主

“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外加一些练习。学生虽然掌握了一些数学概念、公式和定理,但不会探究,更不会应用。这种课程形式脱离了职业发展的实际,背离了现代教育理念――培养的必须是会探究、能动手实干的人。探究是一种探索、研究、解决问题并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活动。在教学中,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提高为目标,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比如在讲授新知识时,先举不同领域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共性,使他们学会思考和探究。以发现问题为学习开始,以解决问题为学习过程,以产生新的问题为学习的小结,学生一旦掌握了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对他们自己终身学习都有积极意义。在探究的过程中也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意识,培养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在探究式学习盛行的情况下,“高等数学”课程也应努力体现以探究为主要学习形式的改革新方向。

5.“高等数学”课程改革要以终身学习为导向

终身学习是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大趋势,当然也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高等数学”作为职业教育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其改革要以终身学习为导向。“高等数学”课程不仅仅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和基本素质,重要的是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学习、不断增强终身学习的意识。这就要求在“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自己探究、发现新知的机会,或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6.“高等数学”课程考查方式以应用为目标的改革思路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高等数学”课程考核的方式必须改革。考核方式可分为三个方面,其一是平时表现,占30%;二是客观题(书上或类似书上的例题习题),占40%;三是主观题,占30%,主要考查学生掌握、理解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凸显真正深入学习、善于思考的好学生,让“学得好”名副其实,这很大程度上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职业教育“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的实施要点

1.要充分地认识高职教育“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高等数学”课程内容以经验性为特征,教学目的是知识、经验和技巧的传授,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听。但高职学生的基础和自制力较差,缺乏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因此,在“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上必须下大工夫,在“必需、够用”的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挥“高等数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更好地实现“高等数学”课程教育的目的。

2.“高等数学”教材内容的建设与改革是其教学改革的关键

在编排“高等数学”教材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尽可能按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基础状况编写。尤其在引入新概念和新知识时,尽可能采取“温故知新”、“实例引入”等方法,使之自然地导入或引入,以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和接受的难度,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水平。同时,内容尽可能反映当代的新理念和应用的新背景,例题习题吸收现代社会具有应用背景的案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3.高职教育“高等数学”课程改革坚持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

课程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着力点。课程现代化的特点是教学内容和目的不仅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内容和计划要注重多样性、灵活性以及富有弹性,以适应学生的全面发展,把教学过程与探究过程结合起来,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和图像处理技术的提高,现代教育技术使得信息传播更为直观、形象,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职业教育“高等数学”课程改革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作为“高等数学”课程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应丰富教育科研知识,优化数学知识结构,加强实践,了解市场所需,提高研究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使课程改革深入地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高中数学课本学习篇10

关键词:高三;数学;复习课;策略

复习课难上首先表现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因为大多知识都是平时学过的,课堂上教师一再重复,学生也就没有了兴趣。其次是在方法上,更多教师在复习课堂都采用“先讲后练”,即通过对知识的归纳性讲解后,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学生也感到有些厌烦。其实复习课并不是对所学知识的简单重复,也不是简单的练习,而是一个知识巩固和应用的过程,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以新课标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能自主复习,这样才能逐渐提高复习课的效率,促进学生的

发展。

一、以新课标为出发点

新课改中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对于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高中数学课程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形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不难看出,新课标中尤其强调高中数学的基础性,并注重对学生问题能力的培养,这在近几年的高考中也得到了体现。因此,在高三的数学复习课堂中,(1)要从基础性知识复习做起。在新课标的5个模块中,初等函数、不等式、数列、立体几何初步、解析几何初步是基础中的基础,在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复习时,教师要围绕基本概念、定义、定理、法则来进行,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渐去应用。而对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等选修知识,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高考的变化而逐渐渗透到复习课中。应该说,在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更注重对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教师要摒弃传统的繁琐计算教学,而要引导学生对基本的数据处理、统计和概率进行复习、应用。(2)要注重在复习课中渗透数学的文化价值。从近几年高考的分析来看,问题中涉及数学价值的题型所占比例有所上升。而这也是对新课标的诠释。数学本质上就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学科,对数学的学习不仅仅是简单的数量关系的知识学习过程,也是对人类文化学习的过程,正所谓“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这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新课标中也明确指出“提倡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数学对推动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在复习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学”的过程逐渐转向“用”的过程。如,对专题的学习(算法和统计),教师就不能简而化之,而应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来进行研究,在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价值观,这样的复习课才能真正体现出数学本身所具有的价值,也才能让学生从枯燥的题海战中解脱出来。

数学新课标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指明了方向,在高三复习课教学中,教师不能盲目,而要真正理解新课改,以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为出发点来对复习课进行设计,如此才能保证复习课的有

效性。

二、以学生为主体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复习课中,基本模式是教师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性的讲授,然后给学生练习题,学生解题后,教师讲解。这种模式中学生大多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在练习中,大量的练习让学生感到身心疲惫,效率不是很好。新课标中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自主意识支持下去获得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构建起数学知识体系,为问题的解决奠定基础。以学生为主体,旨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高三数学复习课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1)要注重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自主归纳。具体落实到复习过程中,教师可对复习的章节让学生进行自主归纳,课堂中通过小组形式进行总结,教师再进行点拨。但在该过程中,教师事先要向学生明确哪些知识是需要了解的,哪些是需要掌握的,这样才能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方向。以“函数”的复习为例,函数的概念、构成函数的要素、求定义域和值域的基本方法、映射的概念、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表示函数、分段函数的概念及其应用、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值、最小值及其几何意义、函数奇偶性的含义、对函数图象的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的分析就是基本内容,此外涉及的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函数与方程、函数模型及其应用都是教师需要学生进行一一巩固和掌握的知识。(2)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应该说,学生个体之间客观地存在着一定差距,传统“一刀切”的复习方法很容易导致“优生吃不饱”和“差生吃不消”的现象发生,这是典型的忽视学生差异而造成的结果。考虑学生的实际,就是要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来进行复习方法的引导。以“集合”的复习为例,复习课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可引导其理解集合、子集、交集、并集、补集的概念,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能够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能正确地表示一些较简单的集合,而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引导其理解并掌握集合交、并、补的运算法则,能够运用集合语言与集合思想解决有关问题。在练习中可通过变式来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集合。如,已知全集为R,a={y|y=x2+2x+2},B={y|y=x2+2x-8},求:

(1)a∩B;(2)a∪(■RB);(3)(■Ra)∩(■RB)就可将集合B改为B=

{x|y=x2+2x-8}来引导学生进行求解。此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清集合中元素是什么,如{x|y=f(x)}是数集,表示函数y=f(x)的定

义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复习课中,只有真正立足于学生这一主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在原有基础知识上有所进步,这样的复习课才算是真正有效的复习课,而不能一味地以解题为唯一方法,最后将学生弄得身心疲惫而无所获。

三、以方法为主导

学习数学关键的是方法。很多学生怕复习课,除了害怕做题外,就是害怕教师不断地讲题,同样的方法,同样的问题,教师一再重复,学会了的学生感觉厌烦,不懂的学生听得一头雾水。在复习课中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就是要从基础知识出发,通过个案来找到共性,让学生掌握同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要从教材出发

在传统高三复习课中,很多教师已经不再使用教材了,相反是用大量的模拟卷、仿真卷代替教材。其实不然,教材是复习的基本材料,是具有基础性示范作用的。在复习课中,教师要以《考纲》为引导,以教材为基本出发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哪些知识是自己已经掌握的,哪些是还不理解的,哪些是考试中经常出现的,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复习中才能紧跟教师的步伐,真正和高考“零接触”。同时,要注重对教材的认真解读,如,在对函数的复习中,很多问题就是原题和变式题,教师要选择好教材中的例题来引导学生对方法进行总结,理解高考“源于课本,高于课本”的真正含义。

2.要重视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单纯的知识教学只能是学生知识的积累,而思想和方法的教学则潜移默化于能力的提高过程中。同样是在函数的复习中就渗透了分类讨论思想、等价转化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数学方法有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比较法、构造法等。数学思想方法是以具体的知识为依托的,在复习教学中,要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着重研究解题的思维过程,有意识地渗透思想方法,使学生从更高层次去领悟、去把握、去反思数学知识,增强数学意识,提高数学能力。例如,映射的概念,判断下列对应是不是从a到B的映射。(1)a={1,2,3,4},B={3,4,5,6,7,8,9}对应法则是“乘2加1”;(2)a={x|x∈n*},B={0,1}对应法则是“x除以2得的余数”的问题中,抓住在对应法则的作用下,集合a中的任一元素在集合B中是否有唯一确定的元素与之对应的方法,问题就可得到简单解决。如问题1就是映射,因为集合a中的任一元素,在对应法则的作用下,都有唯一的元素与之对应(1对应3,2对应5,3对应7,4对应9)。

总之,在高三数学复习课中,以新课改为引导,准确把握命题方向,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复习过程中,在掌握解决问题方法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才能逐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复习课才会更加有效,也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娟.高三数学总复习策略[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0(02).

[2]张小平.高三数学复习课教学策略[J].师道:教研,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