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德育学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11:10

高中德育学堂篇1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8-0143-01

新课改要求我们努力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数学要充分发挥基础学科的堡垒作用,在提升数学实用性、提高学生数学人文涵养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德育教育的探索。只有这样,数学课堂才不会仅仅停留在数学技巧和数学运算的传统教学模式上。

一、数学教师应深刻理解教材并加大教材挖掘力度

高中数学教材不仅仅是一门习题和讲义,在习题的背后,往往蕴藏着一些可以进行德育教育的材料和延伸部分。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加大仔细挖掘的力度,将数学教材作为一种知识、能力、德育的综合性材料。

(一)用数学家的故事激励学生

在高中数学的教材中,碰到新公式的时候,往往在课本的下方或者课本最后都会链接上发现这套数学公式的数学家的故事和简单经历。高中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有效渗透德育教育,可以将数学家的故事连同相关公式一起讲解出来。当然,课本上的简介比较简单,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重视课后材料的整理与收集、延伸工作。通过绘声绘色地讲解数学家的成长经历和事迹来激烈学生,鼓励他们不断摸索,不畏艰辛,勇于探索数学中的奥秘,并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二)运用现实材料来渗透德育教育

在高中数学中,材料题的运算比较多。这类题型往往只是运用材料的躯壳,实际上只运用材料中的数学内容。在传统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讲解往往也容易忽略材料。在新课改下,教师为了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必须加强对材料的理解与运用,尤其是现实材料。一些现实材料涵盖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脉络,也涵盖了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成就。教师应该通过材料来提高学生对我国经济、社会、精神文明等发展的重视,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并鼓励他们积极成长,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通过数学规律来讲解辩证唯物主义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高中数学的内容涵盖了很多规律性的东西,这些规律性的东西往往蕴藏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和内容。比如等差数列,通过寻找特殊规律来实现规律的一般化处理。因此高中教师应该注重运用数学规律来向学生讲解辩证唯物主义,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事物之间的特殊联系,并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课堂中的德育因素

高中数学的教学课堂是德育教育的一种重要载体,教师可以通过德育环境的创设、德育环节的搭配,来充分利用数学课堂中的德育因素。

(一)创设德育教育的课堂情境

数学课堂是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场所,高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德育教育的课堂情境来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比如在开展数学教学前,可以通过与所讲的公式紧密结合的时事国情,特别是我国在科研创造、科技发明等方面的重大成就。通过播放相关视频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通过了解我国的新成就,来提升自己对该公式的重视。这样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又能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

(二)通过学习小组来渗透德育教育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比如开设学习小组或者课堂讨论小组。在讲解到某个数学规律时,让学生们分组进行讨论学习。通过学习小组,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高中数学教师通过学习小组,既能丰富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互助学习的氛围,同时也能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

(三)教师在课堂上要学会适时鼓励

课堂上,教师的适时鼓励和鼓舞,既可以极大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能通过教师的客观点评渗透德育教育。当然,这种适时鼓励的方法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要求教师在进行点评的时候,要将内容进行一定的升华。比如有学生总结出了很好的数学记忆方法,教师在鼓励的时候,可以将鼓励的内容从认真学习上升到学生积极探索、主动求索的层面上。

三、在数学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的建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德育教育的可行性。不是说所有的数学课堂都需要渗透德育教育,而是要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情境等适时适度开展德育教育。还需要仔细分析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从他们的角度出来,选取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来开展德育教育。否则不仅无法有效渗透,还容易引发学生对数学课堂的抵触与反感。

四、总结

在新课改下,高中数学不再是简单的一门技艺,而是数学技巧、思想内容等的综合载体。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数学课堂的思想桥头堡作用,通过创设情境、改良方法来有效渗透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高中德育学堂篇2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堂;德育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042

一、英语语言所蕴含的德育功能

早在上世纪20年代初,萨丕尔就指出,语言是描述人类经验与对世界认识的方式,同一语言社区的成员有着共同的、系统的信仰和理念,他们决定了社区的结构,并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因此,语言与文化不是互不相干的、孤立的现象,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当代语言观认为,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习得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而离开了文化,也不可能正确地习得与学习语言。何谓文化?英国人类学家泰勒(1871)指出,文化是指社会成员习得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与习俗的综合体。tomolin等人则进一步将文化分成三大块:思想、产物与行为,而其中思想起着决定性作用。由此可见。英语语言本身就承载着思想道德的内容。学习英语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从另一个角度接受德育教育的过程。

二、高中英语课程中的德育功能

要开发和实现高中英语课程中的德育功能,首先要澄清德育教育的内容是什么。道德是一个人对人、事、物及其关系的基本观点,态度,情感及行为表现。在人与人(他人与群体)之间,主体我(i)与客体我(me)之间,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人与工作、人与神之间都存在道德关系。从1997年3月正式开始实施的“全球生活价值教育项目”(LivingValueseduca-tionalproject)所提出的核心德目对我们的德育教育应该具有启示和指导作用,它们是:合作、自由、幸福、诚实、谦卑、爱心、和平、尊重、责任、朴素、容忍、团结。

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的课程性质作了如下规定:“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拓展事业、丰富生活经历,开发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这其中显然包含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相应地,《英语课程标准》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等作为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

我们现行高中英语教材是高中英语教学的媒介物,是经过筛选的学习资料,这些材料本身就蕴含丰富的德育功能。以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英语第二册(上)为例:该书包括10个主题单元的内容,这10个主题分别涉及到了辩学、自然、文学、艺术、文化、生活、环保等领域,为学生提供了相关方面的一些知识,同时也为他们深入思考人类与这些事物之间的道德关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比如,第一单元的阅读文章no:Boundaries给学生简要介绍了StephenHawking,学生可以在学习掌握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了解Hawking顽强的奋斗史,从而去追问顽强、信念、意志、责任之于生命的意义,去探求自由、幸福的哲学意义。

三、英语教学与道德教育情境的创设

如前所述,英语作为一门学科,其本身即承载和蕴含有丰富的德育功能。但这些德育动能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教育情境。情景是道德教育中重要而有意义的组成部分,情景不同,所产生的学习方式不同,其学习结果和效果也不同。

1.课堂教学与虚拟道德情景

课堂教学就可以提供一种道德教育情境。以扎实高效的认知法(thecognitiveapproach)为例,其步骤一般是这样的:(1)复习导入,讲解新词;(2)讲解语法;(3)语法练习;(4)讲授新课,并展开小组活动,逐句讨论课文内容与意义,教师总结;(5)回到课文,听录音,学生就课文内容提问。如此,尤其是在开展第4和第5步骤的过程中,学生在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下,在阅读材料和课堂所提供的虚拟情境中,即可获得一定的道德认知。但认知并非道德教育的全部,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动亦是道德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毕竟“人是做成的而并非生就的”。对于虚拟情境中的个体来讲,他的所作所为只是他的一种意象,并不能保证其在真实情最能够达到道德知、情、意、行的统一。

2.课堂教学与真实道德情景

课堂教学中的真实情境最主要的是课堂人际交往中发生的各种场景,包括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等。这种情境因为过去一直没有受到教师教育意识的足够关注,教师和学生往往会在这种情境中展示出自己最自然本真的一面,因而它所体现的道德更多的是直觉性和习惯化的行为,因此也就更加利于师生之间进行更加有效的道德观察、道德评价和道德教育。当然,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采用一些鼓励课堂人际交往的教学方法,如交际法、提示法、社区式语言学习法、整体教学法、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合作型学习等,并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关注自己和学生在课堂交往时的道德行为和表现,及时给予评价或鼓励。

需要说明的是,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无论是虚拟情境抑或真实情境中,应鼓励学生在对话与协商中提升其道德判断和行为抉择的能力。为了保证师生、生生之间对话与协商的有效性,在课堂交往中教师应注意有关言说与倾听有关的问题。在这里,哈贝马斯(Habermas.J)所界定的理想言说的四个条件或许会有帮助:言说内容的真实性;言说行动的适当性;言说者意向的真诚性;言说含义的可领会性。至于倾听,教师则应注意避免“不倾听”“不健全倾听”“虚假倾听”“拒绝倾听”“批发式倾听”和“同情式倾听”等几种情况和倾向。

高中德育学堂篇3

职高体育课堂德育教育方法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越来越注重人力资源综合能力的提升,人力资源的身体素质是各项能力的基础保障,因此,向职高体育课堂教学职工渗透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众所周知,体育教学是职高学生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同时担负着体育教学和品德教育的任务。在体育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全面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是现代体育课堂教学发展的主要方向。

一、职高体育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意义

学校教育在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单位不仅是提高学生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更是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关键平台之一。学校教育具有全面性和奠基性等特点,其特有的性能是影响学生今后社会生活的关键。职高教育的对象是即将走向社会的青年人才,这类人才均接受了具有专业性的技能知识,在今后的发展生涯中,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道德品质将直接决定大学生的发展道路。职高学生意志品质组成比较复杂,优秀的德育品质包括坚忍不拔的性格、集体主义精神、乐于奉献以及尊老爱幼的精神等,上述道德情操均与体育教学有直接关系。在职高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思想观,因此,职高体育教学工作者必须清楚认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二、职高体育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

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在职高体育课堂中开展德育教育具有明显的优势,其优势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体育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相比具有群体性,学生在开展体育活动时,开展形式以群体为主,在群体活动过程中,学生之间必然要形成相互协作、共同奋斗的关系,和谐的交流环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德育品质;第二,体育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较强的涵盖性。体育活动过程中有许多项目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如果学生德育教育存在问题将很难顺利完成体育活动。如长跑项目考验的是学生的耐力,这就需要学生具有超强的毅力才能完成教学任务。第三,体育教学过程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开拓性的特点,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将与体育教育相关的德育教学内容穿插到实际教学工作中,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思想意识。

三、在职高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一)抓好课堂常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抓好课堂常规是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常规建设要求职高体育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班级制度的建立,从而形成班级内部的动力机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技巧与行为习惯。因此,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制定相关的课堂实施措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次序、有步骤、有重点地将德育教育内容与体育教育知融合在一起,以此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准则。例如,体育教师应该严格要求学生在统一地点准时上课;课堂上不得有学生不顾教师允许私自离开课堂;迟到必须向教师报告后才能归队等。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将德育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的每个细微之处,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充分发挥体育教材的特点

1.在耐久跑教学中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很多学生缺乏独立办事能力和艰困耐劳的品质,在体育课堂上怕长跑和怕吃苦。因此,在开展体育教学时,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实际思想状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例如,在开展长跑运动时,面对不能坚持跑完全程的学生,教师应该在明确其不能坚持跑完原因的前提下,具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面对怕苦不愿意跑下去的学生教师应做好其思想工作后,再给学生一次长跑的机会,使其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正。

2.在球类项目教学中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

球类项目与其他运动项目相比具有明显集体性和竞争性等特点,结合球类运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意识、团结协作能力和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球类运动以集体力量和团队成员之间的密切合作为依据,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队友的失误,正确看待裁判的漏判和误判等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

3.在体育游戏中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团结互助的精神

体育游戏对学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在体育游戏过程中学生智力和体力可以得到全面提升,是提高学生德育品质的重要方式。因此,职高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体育活动趣味性的作用,引导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从而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团结互助的精神。

(三)发挥教师榜样的作用

在体育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身榜样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较大的影响,作为一名职高体育教师,既要具备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的威严和严肃的风度,还要充分发挥自身健康向上的朝气。教师还要通过自身的外在形象感染和影响学生正确认识外在美;通过自身的语言修养引导学生养成文明礼貌的良好习惯。因此,在实际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必须使用规范的语言进行教学;衣着必须符合运动的特点,最后,举止必须大方得体,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结束语

总之,在职高体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因此,职高体育教学工作者应该在明确德育教育重要性的前提下,了解体育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从抓好课堂常规、充分发挥体育教材的特点以及发挥教师榜样的作用等方面出发,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丹梅.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科技信息,2012,(34).

[2]张高峰.试论如何在职高体育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3,(13).

高中德育学堂篇4

中学历史教学如何“高效”,如何通过学科素养的培养渗透德育?通过对中学历史学科素养的归纳和在此指导下开展的“讨论教学法”的实践及其操作的具体实施,力求为一线历史教师提供一种可操作的渗透德育的“高效课堂”实践。

关键词:

学科素养;高效课堂;学习小组

全面而又深刻地把握历史教材的新思维、新特色,创新历史教学,是“高效课堂”实践下历史教学改革的关键,课堂讨论教学法既是“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体现,也是避免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思维束缚的有效途径,更是历史学科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本人在一线教学实践中对讨论法在历史课堂中的德育渗透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组织好学习小组

从实际效果看,全班讨论由于规模较大、分工不明确,讨论效果不好,而小组讨论的效果则好得多,因此笔者确定在课堂上以小组讨论作为主要形式,这样小组的组建就成了基础性的工作,从实践来看,没有好的学习小组,就没有好的课堂讨论。学习小组的组建一要注意小组成员的成绩差别,配置一名综合素质较强的学生,一名学困生和两三名中等生,要求各组总体水平一致,“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保证各小组展开公平竞争创造条件,组员还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以方便学生相互熟悉、相互帮助、共同成长。

二、制订反馈、激励评价机制

反馈是最好的总结,评价是最好的促进,为提高小组讨论的效果,笔者采用以下方法:小组间同一个标准,小组内部不同标准,即小组内基础较弱的学生给予较高的评价分数,对小组内部主动性强的学生给予基础性分数,当小组内部的成员违反纪律时小组成员捆绑评价、全体受罚。以小组为单位的评价使全体组员认识到每个人的分值对小组都是十分重要的,“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从中强调了每个成员在小组中的平等地位,激发学生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合作学习之中。“以小组间的竞争促进组内合作的方式,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提高小组的凝聚力”。小组成员也在合作中加强了交流,学会了沟通。

三、精心设计课堂讨论(课前研究)

“确定讨论内容,设计好讨论题目是课堂讨论好坏与否的关键,它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要设计好的讨论题目,对老师来说要具备较高的学科素养和敏锐的学科把握能力,选那些存在争议的人、事、物进行讨论。由于是在课堂内的讨论,所以题目设计要结合每学期课程标准所规定的重点、难点,确定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事件进行讨论。由于这类题目的评价有歧义,学生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同一历史事件会有几种结论?学生在兴趣与疑问的引导下查阅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以七年级“中国历史”为例,适宜做讨论的内容有:对秦始皇、汉武帝、武则天、朱元璋、赵匡胤、康熙、乾隆等人物的评价及分封制、科举制、资本主义萌芽、闭关锁国等问题,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些有争议的重大问题。而在具体的题目的设计上则要“小处入手”,例如,关于资本主义萌芽的讨论,在讲完相关内容后,可设计“你如何看待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或“有人说如果没有清朝的闭关锁国,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会发展壮大,是否如此?”

四、提供足够的时间

在解决设计的问题后,还要给学生相对充足的时间去准备;准备时间就是完成课前小研究的时间,一般提前两节课下发给学生,学生在课外预先查阅资料、完成小研究并上交老师,由老师进行评阅,评阅后发给学生再进行补充、完善。讨论时间就是课上交流、争论的时间,一般的做法就是讨论进行到各小组都基本结束为止,讨论时间太仓促会使讨论流于形式,等同失败。先讨论完的小组一般要求把讨论的结果形成文字或作巩固性的练习。

五、随时关注,必要指导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生为本”,突出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开展积极讨论的时候也是老师主导作用具体体现的时候,在讨论前老师的主导体现在对课前研究的设计、评阅;在讨论中老师的主导体现在深入多个讨论小组中,通过加入他们的讨论,同时给予必要的指导或思路点拨,或释疑答惑,或严肃矫正以使讨论有序进行,课堂有效展开。例如,在讨论“工业化的起步”时自己在巡堂时发现学生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国内人民的作用上,而对苏联的帮助则涉及较少,于是自己就及时予以提醒,从而打开了学生的讨论思路,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引导讨论向思维的深度延伸。

六、及时总结

按照生本教育专家郭思乐教授的说法,这个环节就是汇报、交流的环节,即在学生讨论结束时应及时地让各个小组把讨论的情况在全班进行交流。老师对各个小组的交流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一是各个小组应汇报本小组讨论过程中出现的不同观点及其理由,经过讨论小组成员的意见是否一致,还需要提出什么问题让全班同学讨论等。通过交流既可以促使各个小组认真地进行讨论,又可以促使学生把讨论的情况进行归纳整理,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等能力,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再对各小组讨论的情况加以总结:一是评价各小组讨论的情况,肯定讨论效果好的,指出讨论不足的,及时的评价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及小组的表现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二是概括讨论中出现的观点,特别是对学生在讨论中存在的模糊认识一定要加以澄清。笔者通过课堂讨论这种教学方法的实践与运用,深刻感受到此法体现和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又渗透着合作、尊重等德育内容,更在此过程中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沉闷,在讨论中还能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者:涂筱辉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属中学

高中德育学堂篇5

关键词课堂教学中职学生德育

在十七大报告中,主席曾经提出了政府应该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方针。随着世界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加快,在当今社会中,企业越来越注重劳动者的职业道德精神以及思想道德品质。所以,就必须加强对中职学生进行德育教学,作为中职学校,其对于整个社会的历史责任就是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以及社会主义接班人。在对中职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德育课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舞台。德育教育必须将学生的个人特点作为立足点,要在自身的发展中,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对提高德育课堂的实效性以及发展性进行积极的探索,使德育教学的作用能够切实有效地发挥出来。

1转变教学理念,灌注时代气息

(1)加强对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德育教学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其具有不同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任务,所以,具体的教学方法是因人而异的。如果教学方法只是一味地墨守成规,就会容易使学生出现非常消极的抵触心理。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其具有更加成熟的自我意识,思想更加的先明,对社会有着更加强烈的接触欲,并且,很多学生刚踏入校门,就对自己的职业方向非常明确了。所以,学生往往不喜欢过于空泛的思想说教。基于这些特点,说明德育教育对其来说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以及紧迫性,同时因为德育教育的因人而异,决定了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以及特异性。

(2)对教学功能的深度性进行提升。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生产行业或者是服务行业从事生产或者是管理的实用性人才,基于这一特点,人们对专业基础课以及应用技能课加强了重视,但是却忽略了对学生职业精神素养以及思想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甚至有的学校都认为德育教育没有实际意义,可有可无。这种思想跟现代的教学理念完全背离。人要想得到全面发展,就首先要净化并且升华其思想道德品质,注重对自身的人格进行提升以及不断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于时代以及企业发展的需要。之后,才是培养职业技能。

2合理运用德育资源

在当今社会,国家有着非常丰富的德育资源,主要包括:爱国、节俭、崇尚勤劳、正直,注重民族气节、尊老爱幼、见义勇为等,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需要吸收其优秀的合理精髓,同时将其赋予时代内涵。并且也要借鉴西方道德准则教育,例如注重信誉、遵守法律、公平竞争、遵照规章纳税、文明消费等。尤其需要借鉴西方国家在教学育人方面的优秀方法。中职学校必须注重学生对其个性的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诚实正直、勇气、自尊等优良品德,同时也要对学生注重礼仪方面的教育。

3坚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信息社会中,最好的解决教育问题的一个方法就是努力让受教育者转变成自我教育者。受到我国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很多教师都认为教育课就是对学生灌输科学的世界观以及方法论,将学生简单地认为就是受教育者,或者是需要进行锻造培养的对象,却严重忽略了学生个人对思想论的理解程度、信仰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人格以及思想道德品质并不是其发自内心的真实表露,而是一种具有阶段性的、不成熟、不稳定的表现。所以在进行实际的德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转变固有的教学观念,要积极有效地改革德育课堂,要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自身的发展潜力不断地进行激发。

4务实发展

在当今社会中,团队之间的合作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社会对个人的团队意识也越来越注重。如果一个人不能够跟集体、社会不能够很好地融入,即使其有多么高强的能力,其的发展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在德育课堂上,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以及强化,教师可以通过对小组设置难题、布置任务等方式让小组合作完成,使学生能够在分工合作、意思组织协调中深刻体会到合作的乐趣。

5结语

人们常说,“立身百行,以德为高”,由此可见,社会对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视。在教学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就是德育教学,因为德育教学是进行其他教学的首要条件。作为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师,一定要切实改进课堂的固有教学方法,使课堂的教学内容得到一定的充实,将德育教学看做是一项铸造灵魂的伟大工程,放在中职学校教学的首要位置,要切实加强管理中职教学德育课堂的发展性以及实效性。努力使德育教学回归其应有的地位,使德育教学向学生的自我实践、自我要求、自我发展以及自我完善方面进行转化,使中职学校所培养出的学生首先必须是一个有着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学生,并且让其最终成为与社会发展、时展相适应的人才,服务于社会、奉献于社会。

参考文献

高中德育学堂篇6

德育教育;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300-01

1英语语言所蕴含的德育功能

早在上世纪20年代初,萨丕尔就指出,语言是描述人类经验与对世界认识的方式,同一语言社区的成员有着共同的、系统的信仰和理念,他们决定了社区的结构,并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因此,语言与文化不是互不相干的孤立的现象,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当代语言观认为,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习得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而离开了文化,也不可能正确的习得与学习语言。何谓文化?英国人类学家泰勒(1871)指出,文化是指社会成员习得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与习俗的综合体。B.tomolin等人则进一步将文化分成三大块:思想、产物、与行为,而其中思想起着决定性作用。3由此可见。英语语言本身就承载着思想道德的内容。学习英语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从另一个角度接受德育教育的过程。

2高中英语课程中的德育功能

要开发和实现高中英语课程中的德育功能,首先要澄清德育教育的内容是什么。?道德是一个人对人、事、物及其关系的基本观点,态度,情感及行为表现。4在人与人(他人与群体)之间,主体我(i)与客体我(me)之间,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人与工作、人与神之间都存在道德关系。5从1997年3月正式开始实施的“全球生活价值教育项目”(Living?Values?educa-tional?project)所提出的核心德目对我们的德育教育应该具有启示和指导作用,它们是:合作、自由、幸福、诚实、谦卑、爱心、和平、尊重、责任、朴素、容忍、团结。

教育部干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试验)》对英语的课程性质作了如下规定:“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拓展事业、丰富生活经历,开发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这其中显然包含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相应的,《课程标准》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等作为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

我们现行高中英语教材是高中英语教学的媒介物,是经过筛选的学习资料,这些材料本身就蕴含有丰富的德育功能。以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英语第二册(上)为例:该书包括10个主题单元的内容,这10个主题分别涉及到了辩学、自然、文学、艺术、文化、生活、环保等领域,为学生提供了相关方面的一些知识,同时也为他们深入思考人类与这些事物之间的道德关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比如阅读文章no:Boundaries给学生简要介绍了Stephen?Hawking,学生可以在学习掌握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了解Hawking顽强的奋斗史,从而去追问顽强、信念、意志、责任之于生命的意义,去探求自由、幸福的哲学意义。

3英语教学与道德教育情境的创设

如前所述,英语作为一门学科,其本身即承载和蕴含有丰富的德育功能。但这些德育动能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创设一定的教育情境。情景是道德教育中重要而有意义的组成部分,情景不同,所产生的学习方式不同,其学习结果和效果也不同。

3.1课堂教学与虚拟道德情景

课堂教学就可以提供一种道德教育情境。以扎实高效的认知法(the?cognitive?approach)为例,其步骤一般是这样的:1、复习导入。讲解新词;2,讲解语法;3、语法练习;4、讲授新课,并展小组活动。逐句讨论课文内容与意义。教师总结;5、回到课文,听录音,学生就课文内容提问。如此,尤其是在开展第4和第5步骤的过程中,学生在老师有意识的引导下,在阅读材料和课堂所提供的虚拟情境中,即可获得一定的道德认知。但认知并非道德教育的全部,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动亦是道德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毕竟,“人是做成的而并非生就的”。对于虚拟情境中的个体来讲,他的所作所为只是他的一种意象,并不能保证其在真实情最能够达到道德知、情、意、行的统一。

3.2课堂教学与真实道德情景

课堂教学中的真实情境最主要的是课堂人际交往中发生的各种场景,包括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等。这种情境因为过去一直没有受到教师教育意识的足够关注,教师和学生往往会在这种情境中展示出自己最自然本真的一面,因而它所体现的道德更多的是直觉性和习惯化的行为,因此也就更加利于师生之间进行更加有效的道德观察、道德评价和道德教育。当然,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采用一些鼓励课堂人际交往的教学方法,如交际法,提示法、社区式语言学习法、整体教学法,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合作型学习等,并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关注自己和学生在课堂交往时的道德行为和表现,及时给予评价或鼓励。

高中德育学堂篇7

1爱国主义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让学生学习科学家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了解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从而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把爱国主义的觉悟和情感变成刻苦学习的动力。

我们在讲授“元素、元素符号”这节时,向学生介绍在元素的命名中体现了不少爱国者的赤子之心。如两次获得诺贝尔奖金的著名化学家居里夫人,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国波兰,用“钋”来为她发现的新元素命名。讲“硫”时,可写“一硫二硝三木炭”的反应方程式,提到黑火药的发明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创举;在讲金属的冶炼时,提到商代的“司母戊”大方鼎是现今世界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在近代,我国著名的化工专家,“侯式制碱法”――创造者侯德榜先生,怀着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毅然离美回国,在强烈爱国主义的驱使下,忘我工作,打破了外国垄断的制碱局面,在中国建立了一座碱厂,他研制出了“侯氏制碱法”,使世界制碱技术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中华民族争了光;结合“蛋白质教学”可讲1965年我国成功获得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结合“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可讲2005年我国的“神舟六号”载人上天;我们也可适当地介绍我国丰富的矿产资源,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2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2.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化学是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通过学习物质的组成和微观结构,使学生认识到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电子、光子及其他基本粒子构成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世界上一切物质都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一滴蓝色钢笔水滴入水中的扩散现象是分子在水中运动的结果,人们嗅到的特殊气味是特定物质在空气中运动的结果。使用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还可直接观察物质分子的微观化学运动及结构。

2.2对立统一规律。化学变化就是吸引和排斥的矛盾运动过程,吸引和排斥达到平衡,建立起统一体,达到相对稳定状态。中学化学中对立统一关系比比皆是。例如在讲纯净物时,介绍了绝对纯净的物质是不存的,如高纯硅,硅的纯度可达99.999999999%,可仍有少量的杂质;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概念,但是,有得必有失,所以在同一个反应中有氧化剂则必有还原剂;类似的还有原电池和电解池的电极反应,化学反应中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化合和分解,加成和消去,极性键和非极性键,吸热与放热,风化与潮解,可逆反应的正反应与逆反应,平衡与非平衡等都反映了化学变化中的对立统一规律。

2.3量变质变规律。恩格斯说过:“化学可以称为研究物体由于量的构成变化而发生质变的科学。”量变到质变是化学运动的基本形式。化学中的量指的是相对分子质量、核电荷数、电子数、化合价、原子半径、离子半径、键角、键能、键长等等。化学知识中充满着物质由于量变而引起质变的事例。例如缓慢氧化导致自燃,缓慢氧化产生的热逐渐积累达到一定量(即着火点)就会质变(燃烧);由于原子内核电荷数的变化引起的元素种类的变化,揭示了物质世界的一项根本性规律――元素周期律,如核电荷数为1、11、17的分别代表三种元素,具有很不相同的化学性质;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由于碳元素、氢元素原子个数的不同,形成了成千上万种烃类化合物;无水乙醇与浓硫酸共热反应,在140℃时生成乙醚,继续升温,在170℃时生成的却是乙烯等等。

3环境保护教育

“人口、能源和环境”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三大核心问题。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发展,给人类带来进步和幸福,同时也带来环境污染的负面影响。如全球化的能源问题,水资源污染问题,有害废弃物问题,臭氧层破坏和地球升温问题等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宣传“绿色化学”观念,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高中德育学堂篇8

历史课堂中实施德育教育,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加强道德情操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要把自己的情感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多媒体等传递给学生,注意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爱美、赏美的情感,同时还应热爱学生,并渗透到历史课堂教学中去,使学生有一种安全感、信任感,搭起感情的桥梁。这样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内心世界的共鸣,激发他们对知识的不断探求,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这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广大青少年是教育的重点。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中去,特别是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爱国主义教育应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去,其中历史教学担负着重要任务,爱国主义教育应是贯穿历史课教学的一条主线,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中学历史教学不但要从知识、理论、技能诸方面培养、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还需要从情感、意志、素质等方面为学生高尚品德的形成打下一个坚实基础。

根据自己多年教学的实践,要加强对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必须在历史教学中着重进行以下方面的教育,方可收到预期的效果。

一、要进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一国的国民对本国历史的了解愈深,愈是能激发他的爱国心。”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只有对祖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有深刻的了解,才能产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崇敬之情,进而产生对创造祖国灿烂而悠久的文明和现代经济政治生活文明的人民热爱尊敬之情。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下五千年,人才辈出,群星璀灿,在创造物质财富对人类文明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还创造了不朽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不仅包括了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而且蕴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不仅孕育了无数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教育家、军事家,而且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史迹、经典著作,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通过讲授大量丰富的史料,教育学生在祖国优秀的文化宝库中不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进而体验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及其对整个人类的卓越贡献,同时感受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确立学生对祖国的自尊、自信、自强的进取心,学习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并使之发扬光大。

高中德育学堂篇9

德育学习动力活动教学法中职德育教学是针对学生的思想、纪律、法制观念、职业道德等进行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对学生的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培养、良好习惯和高尚情操的培养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引导和辅助作用。德育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是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德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教学活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德育课堂教学效果,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创新能力,以适应高技能、高素质、综合型中职人才培养的需要。尤其是在中职德育教学的严峻现状下,这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学校重视不够,对德育课堂教学缺乏强有力的支持

“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观念在目前中国教育体系中深入人心,中职学校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生存危机,在这方面表现的更明显,学校为了追求学生较高的就业率,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忽视学生德育的培养。导致德育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德育教学师资配备不足,甚至缺失。

2.德育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一降再降,课时数量一减再减,在个别中职学校中甚至已经是可有可无,导致教师不能正常完成德育教学任务。

(二)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对德育学习缺乏兴趣

1.中职学校学生文化知识基础薄弱,学习吃力,导致学习挫败感强,缺乏学习动力,例如不少基础差的学生听不懂课,让他对课堂学习产生兴趣比较难。

2.学生玩心重,自我控制力差,课堂迟到、早退现象严重,严重影响课堂教学。

3.当前社会就业压力大,导致学生对就业信心不足,对未来工作充满疑问和困惑,继而对学习的有效性产生怀疑,课堂学习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三)现行的中职德育教材大部陈旧,内容缺乏现实性和实际操作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也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作为德育课堂教学的重要参与者和设计者,教师存在诸多因素,制约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1.教师课堂教学方法不当,导致课堂教学难上加难,继而形成恶性循环。

(1)虽然素质教育已是主流,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无法真正转变角色,仍然以灌输式教学为主,甚至是照本宣科,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本来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就更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课堂教学严重依赖教学工具,尤其是对教学电脑课件的依赖,导致教师的教学技能出现退化,甚至有些教师,上课一停电就不知道怎样上课。

(3)教师课堂教学方法单一,不能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使学生产生课堂学习“审美疲劳感”,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信心及课堂学习的兴趣。

2.部分教师没有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的真谛,在思想上还无法真正做到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仍然坚持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就可以。

二、德育课堂教学的革新之道

(一)德育课堂教学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学校重视,这是学校德育教学搞好的基础和前提。

(二)教师是德育课堂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和设计者,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推动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特殊身份,决定了它虽不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却对课堂学习活动的走向及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因此,在我看来,中职学生或许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导致德育课堂教学难度加大,但德育课堂教学的革新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师,有以下几点值得尝试:

1.教师要彻底抛弃应试教育的思想,坚决反对填鸭式教学方法,转变课堂教学角色,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变主动为被动,将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甚至是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针对学生基础薄弱,学习挫败感强,动力不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表扬,少批评,合理降低对学生的期望,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3.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学习和丰富自身的教学方法,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有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断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动力。

4.尤其是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对于改善德育课堂教学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这里我推荐一种教学方法――“活动教学法”,它脱胎于“行为导向”教学法(“行为导向”教学法源于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学生与教师互动的教学情境,由师生共同确定学习任务和目标,引导学生在学习时心、手、脑并用,强调教、学、做相结合。这种教学法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提高团结协作能力为本位的教学。)。

“活动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将教学内容分解、重构,设计、转换成一个个“工作任务”或者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该教学方法有以下几个“全新”:

(1)全新的教师角色――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授课者,老师讲,学生听。“活动教学法”中教师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甚至是旁观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不同的角色面对学生,如朋友、伙伴、咨询员等,对课堂教学只是起到引导、辅助和校正作用。

(2)全新的学生角色――“活动教学法”中,学生是活动学习的主体,学生自己主导课堂,独立设计活动,在老师的引导和辅助下,自我完成,自我学习。

(3)全新的教学思路――打破教学与实践(实习)相分离的教学思路,使教学与实践(活动)融为一体,在活动中学习、掌握知识,提升技能。

(4)全新的知识体系――对现有教材知识内容重构,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转换成活动(工作系统)。

课堂教学实践证明,“活动教学法”使学生在德育课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使他们体验到德育课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体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达到德育目标。并且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与他人共同分享成果等。

总之,中职德育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以上是笔者粗浅之实践与感悟,希望在德育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生活中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更好地实现有效教学。

高中德育学堂篇10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德育教学;高效授课

品德,是人与动物进行区别的重要依据,一个人若是没有品德,就无法在社会上生存立足,更无法谈及取得成就和荣誉了。在德国,人们建立了诚信制度,一个人若是在地铁中逃票,其逃票的记录就会被记录在案,而影响他去找工作。由此可见,品德对人们非常重要,于是品德教育也为人们所重视,而如何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就需要教育者研究和思考,接下来,笔者将对提高道德教育的效率进行解析。

1.把握好课堂,实施高效授课

课堂是传授知识的最佳场所,同时学生学习能力也在课堂之中展现,教育者只有抓住实施高效课堂的机会,才能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使其获得知识的稳步提升。所以教育者一定要注意课堂教学方法,善于带动学生学习热情,切勿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小学是学生智力与品德发展的重要阶段,教育者一定要以身作则,对学生强调形成良好品德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进行自我道德修养。要教育好学生,教育者除了要拥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同时还要对教学理念和课堂授课方法进行选择,以便提高德育教学实效。

2.教育者自身道德修养

身为教育者,必须完成对自我的道德修养,以便在学生道德观念形成之初对其进行规范。教育者应时常翻看关于品德修养的书籍,并且切时关注社会中体现人性品德的新闻事例,以便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教育者应当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无形之中对学生形成积极影响,从而有利于在课堂上现身说法进行德育教学。

3.教学理念和课堂授课方法的选择

教学理念无非就是在学生智力发展的同时,强调德育的重要性,以达到学生道德与智力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目的。对于课堂授课方法,不同的教师自然是见仁见智,各有异同,然而万变不离其宗,课堂授课方式虽多种多样,但是殊途同归,教育者要达到的教学目的都是实现高效课堂授课,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1)展开“品德与社会”教研活动。这个活动是属于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教师之间先通过交换教学思想与授课方法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然后经过商议与整合,讨论得出结论,并且把结论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获得学生的反响,再进行总结和交流,找出更佳的教学方法,让教学组得到新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知识,从而提升整个教学组成员的教学水平。教育者们必须注重这个环节的流畅性,要及时做好教学总结,以便教学方面的问题能迅速解决,不至于让教学进程受阻。

(2)教学现场演绎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新时代的教学方式不可照搬旧时,教育者不能只站在讲台上简单地进行文字叙述,要让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从而实现学生的高效学习。那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上怎样使课堂气氛活跃呢?根据教育者多年的教育经验得出,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容易被带动的,而教育小学生当然要适时宜地寓教于乐,把他们带到教学内容设计的情景之中,让他们切身感受当事人对于人性品德的展现,从而实现教学融入情景,在情景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中,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获得知识,以实现提高“品德与社会”德育教学实效的目标。

(3)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除了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外,教育者还应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小学生心智并未发育完全,所以更有利于教育者进行引导性教学。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互相学习?这就需要教育者在学生之间树立一个或多个榜样,进行原则之内的奖励,从而带动其他小学生的向优心理,实现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进步。

4.德育效果的现实展现

德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就是完成对学生完整人格与高尚道德的塑造。所以教育者需要私下观察和了解学生的个人生活行为,再对教学内容的侧重的方向进行规划。在进行观察和了解的时候,教师要与学生家长保持观念的绝对统一,让学生的情况在教师手中得到真实反映,这样就方便教师对学生行为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从而得出德育效果的现实展现。

综合而言,教育者要完成自我的道德修养,把握好课堂实施高效授课的机会,择优选取适合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研,设置情景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间相互学习,观察德育效果的现实展现,找到授课侧重的方向,实现提高“品德与社会”德育教学实效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游雁.《品德与社会》教材的比较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2]徐晓燕.广元市利州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现状调查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