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育随笔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13:54

小学音乐教育随笔篇1

回顾过去的音乐课堂教学,基本上就是四大步:组织教学发声练习节奏练习新歌教学。每堂课下来,作为音乐教师,笔者都会感觉兴味索然,因为老教材中的发声练习曲和节奏练习死板无趣,“啊啊啊”“呜呜呜”“大大大”,把学生仅有的一点兴趣也给“磨”没了。再有就是学唱歌谱,学生经常会带着几分无奈地问:“老师,这节课还唱歌谱啊?”可见,陈旧的教材与陈旧的教学方式已经严重地扼杀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正所谓:“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作为一名音乐教师,笔者感到困惑,但又不知如何为自己的教学打开一个新的局面。

当课程改革的春风吹进农村小学音乐课堂的时候,笔者真真切切地看到希望,同时也实实在在地看到学生的希望。

1)新教材给学生提供了无尽的想象空间。打开新教材,首先看到的是令人耳目一新的目录,一个小耳机,一支小话筒,一台小电脑,多好的创意啊,学生看了小脸儿笑得像花儿一样。笔者知道,他们和笔者一样,是发自内心地喜欢这本“新书”。

手捧着新教材去上课,笔者的心里充满渴望,因为自己是多想和学生一起分享这来之不易的快乐呀!最难忘的就是在教学人教版音乐教材第一册第七课的聆听曲《野蜂飞舞》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先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小蜜蜂是怎样唱歌的呀?”学生不约而同地“嗡嗡嗡”地模仿起来。“那你们知道吗,俄国著名的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把野蜂的歌声谱成一首动听的曲子。”紧接着,笔者又让学生打开书看书上的插图,然后绘声绘色地给他们讲述了萨丹王子动人的故事。音乐一开始,学生闭目聆听,突然,一个学生大声说:“老师,野蜂把我蜇了!”学生都忍不住大笑起来,笔者没有责怪这个学生,因为知道他已身临其境,想象到野蜂飞舞的画面。

学生在音乐声中显得越来越兴奋,终于,他们再也坐不住了,都纷纷离开座位飞舞起来,他们飞着,笑着,叫着……笔者抓住时机,及时地加以组织和引导:“孩子们,你们飞到哪儿了?”“我正在飞越大海……”笔者在体验他们快乐的同时,自己仿佛也变成一只大大的野蜂,飞舞在学生中间,为他们传递快乐的信息。紧接着笔者又抓住时机让学生把他们刚才飞过的路线用线条画出来,虽然他们画出来的线条各不相同,甚至有的画成了直线,可看着他们一张张因兴奋而涨红的小脸儿,还有那小脸儿上自信的笑容,笔者为每一个学生画出来的线条竖起了大拇指。

在以后的课堂上,学生曾多次要求笔者重新播放《野蜂飞舞》这首曲子。笔者想,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好的乐曲能在无形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而恰当的引导则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空间无限,学生的想象力也会随之拓展,让一首给了学生快乐的聆听曲在他们的心中扎根,也许一生都不会忘记。

2)新教材给教师带来无限的灵感。新教材不仅给了学生无尽的快乐,同时也给了笔者教学的灵感。

首先,在聆听歌曲为歌曲打拍子这一环节上,以往笔者只是带着学生做拍手拍肩区分强弱的练习,时间一长,他们对此失去兴趣。而在新教材新歌曲的指引下,笔者把打拍子的动作设计得更加丰富,也更加趣味化。

如在教学人教版音乐教材第一册第六课演唱曲《洗手绢》时,笔者带着学生随录音范唱拍一下手做一个洗手绢的动作,一起从动作中体验劳动的乐趣;在教学第五课《闪烁的小星》这首演唱曲时,就一起拍一下手转动一下手腕,让学生用自己的动作去表现星星的闪烁,同是两拍子的一强一弱,可他们体验到的却是不同的乐趣。在此基础上,学生还根据不同的歌曲创造出拍手――睡眠状、拍手――摇绳、拍手――青蛙跳、拍手――吹号等他们自己做起来既熟练又乐此不疲的动作。由此看来,新教材不仅给了教师灵感,也给了学生创造的源泉。

其次就是全新的歌词展示方式给笔者带来的灵感。新教材以一种十分生动有趣的方式把歌词展示出来,例如把歌词写在与歌曲内容相关的图画上,像把“笛儿悠悠吹”写在一支小笛子上,把“云儿轻轻飞”写在小小的云朵上,或者为每一句歌词配上相关的图画,并且用小圆点来显示歌词的先后顺序等。

这种全新的方式使笔者的头脑也变得灵活起来。如在教学人教版音乐教材第二册第八课的土家族民歌《乃哟乃》时,笔者把歌词中的每一个字都写在一张卡片上,发给学生,然后让他们按歌词的先后顺序及旋律的音高分别站着、蹲着、坐着。然后像体育课上的报数一样练习轻声读歌词。这样在一种既紧张又有趣的氛围中学生既了解了音有高有低,又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学会歌词后竟强烈要求原地不动地学唱歌曲,问他们为什么,他们的回答是:“太好玩儿了!”笔者不知道学生的快乐是不是笔者带给他们的,但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只要学生在课堂上找到乐趣,便是笔者最大的满足。

又如在教学人教版音乐教材第十课《谁在叫》这首表演曲时,笔者首先被教材上歌词的巧妙安排所吸引,于是灵机一动,在课前准备了小猫、小鸡、小鸭、小猪、小老鼠、鸡妈妈、小鱼的头饰,在上课时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来分角色表演,每个学生戴上头饰后要边读歌词边画旋律线,几组下来之后就变成纯粹的表演,即边背歌词边画旋律线边表演。这样有趣的方式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住了,然后再让学生听着范唱进行音乐表演,接下来就是自己边唱边表演。如此一来,学生成了课堂上名副其实的小主人,看得出,他们得到极大的满足和快乐。看着他们兴趣盎然的模样,笔者竟然有一种心花怒放的感觉,知道这都是新教材给音乐课堂教学带来的又一个春天。

小学音乐教育随笔篇2

小学音乐形象直观法应用

音乐是一门通过声音来描写自然与社会现象的抽象学科,小学生在思维特点上处于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特有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决定了小学音乐教学方法。应用形象直观法就是针对小学生特点而采用的较为广泛的教学方法。

一、乐理知识讲解时,以直观形象法激发兴趣

小学生刚刚接触音乐,对于音乐乐理知识几乎一窍不通。乐理知识的单调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照本宣科”讲解方式的低效性,不仅不利于小学生的理解,还会感到索然无味。久而久之,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与激情。基于此,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音乐教学工作者,在利用教具的同时还应具备生动有趣的语言。例如在对渐强和渐弱记号的认识教学时,提问:“请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声音具有渐强或渐弱的规律呢?”这一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开动小脑筋寻找答案,随后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些具备这些规律的最为常见的声音,将抽象化乐理知识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例如汽车的鸣笛声、风声、雷声等。从远到近的鸣笛声渐强,雷声从闪电的开始,到雷鸣再到下雨的这一时间段内的雷声则是从弱到强,在从强到弱的过程,从而引导学生在无形中了解这一乐理知识,并对音乐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音乐作品理解时,以直观形象法化解困惑

很多音乐作品的创作都具有独特的创作背景与年代。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作品内涵,就十分有必要对音乐作品进行讲解。这对于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帮助是不可或缺的。例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时,虽然这一歌曲唱遍了中华大地,几十年来深受全国青少年儿童的青睐,但很多学生都不知道其是电影《祖国的花朵》中的主题曲,且拍摄于1955年。因而笔者在向学生介绍这些基本资料后,具体讲解了当时的创作背景。该歌曲是作者对当年少年儿童参与电影《祖国的花朵》拍摄的真实写照,更是对上世纪50年代中国少儿生活年代的具体描述,对于处于当今幸福时代的少年具有极大的激励和鞭策的作用,使学生从小树立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热爱祖国的情怀。这一讲解过程采用了谈话的方法,帮助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直观而又形象。从而为教唱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埋下了伏笔,而后学生满怀激情地演唱,并从活泼而又欢快的的歌声中抒发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三、教唱歌曲时,用形象直观法帮助学生掌握

小学音乐教学中,理论知识的讲解相对较少,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大多数的课时都在教学生唱歌。但不同的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不同,其取得的效果也截然不同。因而在教唱歌曲时,教师如果能利用形象的动作辅助教学,那么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歌词的理解,还能引导学生学习音乐的魅力。以《小小雨点》教学为例,笔者首先引导学生结合歌词创编动作,有的创编了小雨点落在花园里的动作,有的创编了小雨点落在鱼池里的动作,有的创编了鱼儿张嘴巴、摇尾巴等动作,随后笔者与学生一道学唱:“小小雨点、小小雨点,落在花园里,花儿乐得张嘴巴……”与此同时,将雨点落在花园里花儿张嘴巴、鱼池里鱼儿摇尾巴、田野苗儿向上拔等歌词中张嘴巴、摇尾巴、向上拔的动作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这样学生在歌曲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了学生的表演天赋,加强了对歌词大意的理解,从而绘声绘色的将歌曲演唱出来。

四、欣赏教学中,用形象直观法促进认知

欣赏课是小学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这欣赏教学中应用形象直观法,对于学生深刻领悟音乐作品中的音乐魅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小学生往往好动活泼,如何使其静下心来迈入音乐欣赏之中,以更好的提高欣赏教学水平呢?并引导学生大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深刻感受音乐作品欣赏带来的愉悦和,从而对音乐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例如在《龟兔赛跑》欣赏教学中,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欣赏,笔者分别播放了三种动物单独赛跑时发出的声音乐,并分别要求学生找出每段声音中是哪种动物在赛跑,并将认为的根据说出来,比较一致的说法是:第一段声音沉重,而大象的腿很粗,第一段肯定是大象在赛跑,而第二段的声音很平稳,所以应该是乌龟在赛跑,第三段是声音听起来轻快而又活泼,所以应该是兔子在赛跑。但笔者随后又播放了三段不同的音乐,这三段是由多种动物组成一起赛跑声音,学生通过音乐就难以分辨,因而笔者邀请几位学生上台,结合自身实践模拟自己所模拟动物在跑步时发出的声音,虽然表现的声音不够真实,但是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了不同的节奏、不同的速度、不同的旋律形成的相应的音乐形象,且笔者最后加上了音色的区分,这样各种动物的赛跑声音变得更加逼真和形象。

五、综合教学中,用形象直观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小学音乐综合教学主要是将音乐作为教学的主线,借助音乐材料同相关艺术门类及科学联系起来的新型课型,可以是音乐与影视、音乐与舞蹈、音乐与美术、音乐与思想品德、音乐与文学等。在小学音乐综合教学中应用形象直观法应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致力激发学习兴趣,打造高效综合课堂。以《G大调小步舞曲》综合教学为例,笔者首先要求学生欣赏了巴赫的《G大调小步舞曲》,在欣赏同时笔者随着曲子的节拍舞动右手,引导学生听出所欣赏曲目的名称,然后对音乐之父巴赫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在随后的教学进行中笔者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利用钢琴表演了音乐的上下行。随后引入级进与跳进这一新知识点的学习,再在《G大调小步舞曲》的基础上填出《我们大家跳唱起来》的歌词,并引导学生随着音乐和笔者的以脚步的移动节奏配合音节的变化,再挑选8位学生上台,在笔者的引导下要求学生亲身感受G大调小步舞的跳法,最后播放《我们大家跳起来》的曲子,配合G大调小步舞与学生一道跳舞,再引导学生对整个课堂教学从《G大调小步舞曲》的欣赏、填词、级进与跳进新知识点的学习、G大调小步舞的基本跳法以及三拍子节奏的感受等环节总结学习内容。这样,整堂课始终在教师或学生的表演下进行的,对于知识点的构成有着直观形象地了解,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六、结语

总之,对教学音乐教学中的形象直观法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音乐教学工作者,在不断完善自身专业技术素养的同时还应为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努力,应用形象直观法于小学音乐常规教学、欣赏教学、综合教学等方面,着力打造高效音乐课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艺术素养,以全面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质量,并为实现新课改教学目标而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胡美菊.浅谈如何让小学生在音乐课上“玩好”\[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7).

小学音乐教育随笔篇3

关键词:音乐课的创新;创造动机;课程价值;音乐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1-013-02

“音乐课的创新”是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之所以将“音乐课的创新”作为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因为与其他学科相比,音乐学科具有突出的创造性价值,它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学科之一。音乐艺术的这一特质,使音乐教育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给学生一个创新的支点,你会发现这世界因为他们而变的更加精彩!因此,笔者认为音乐教师要给学生精心搭建“音乐创新”的舞台,使其音乐创新的能力得以充分发挥。

一、音乐创新的内涵

普通中小学音乐课教学中的“创新”并非指专业音乐学校的创作活动,而是指通过音乐创作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它是以强调有探索性的生动活泼的创作过程为目的,而不过于强调创造结果的发展性教育。首先音乐课的创新必须确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脱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审美教育的价值就无法实现。正如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所说:“儿童是音乐活动的源头,一切音乐活动均产生于儿童的内在需要。”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的观念,应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而不是面向少数音乐特长生的专业音乐教育。在音乐创造教学中,除了让“白天鹅”展示自己的才华,也不应忘记那些不起眼的“丑小鸭”。孩子们的自信心和创造力是在鼓励和赞扬中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的,教师要及时送上最热情的赞扬。成功的教育应该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为他们创造机会,让“丑小鸭”和“白天鹅”一样的自信。其次学生音乐创作结果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参与音乐创作的过程。我们不能以创作水平的高低作为衡量孩子创作的依据,而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的“作品”,体验他们创作成功的喜悦。孩子有孩子的精神世界,孩子有孩子的成功法宝,对音乐的创作,孩子有他们自己的成功方法。因此,孩子们的音乐创造和音乐大师的音乐创造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在音乐创造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多鼓励学生,不要过分计较学生音乐探索与创造的结果,而应该保护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所积累的点滴信心和勇气。惟有这样,才能在学生中逐步培养出热爱音乐的种子。

二、音乐课创新的内容和方法

教学本身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音乐课教学更是如此。音乐课创新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引导他们创造性的表现音乐。培养音乐课创新的内容和方法有:节奏、旋律的接龙和问答;乐句的填空和创编;为歌曲、乐曲即性伴奏和即性表演;命题作曲等。

如在教乐理知识二分、四分和八分音符时,一般教学只讲“二分音符唱两拍,四分音符唱一拍,八分音符唱半拍。”这些概念对于一、二年级小学生来说既枯燥又抽象。笔者从学生内心听觉出发,制造一个由学生自身感受、想象的音乐环境,从而将“拍子”的抽象概念进行化解。首先,让学生们分辨出声音的长短:火车汽笛声长,汽车喇叭声短,猫叫声音长,狗叫声音短等等。其次,通过海关钟楼钟声、电子钟秒针跳动声和机械快摆秒针跳动声来分别代表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使学生得到直观的感性认识。接着,让学生闭眼聆听老师发出的不同节拍的走步声和跑步声,然后用拍手、跺脚的方式把听到的模仿出来,从而完成由声音感知到动作感知的过渡。为巩固已学的概念,老师把几段风格各异的儿歌,让学生按一定节拍的规律朗诵出来。当他们亲自感知到节拍的实质概念时,就可以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分别写在黑板上,从而也完成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转换。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感到新鲜、有趣,而且学的透、记得牢。

再如教律动时,以往总是“教师编,学生做”的机械式模仿,束缚了学生们的手脚和大脑。笔者在教学中打破这个常规,让学生自己听音乐、自己去感受、自己去理解、自己去想象,把听到的音乐用自己的手、脚做动作去自行发挥、自我表现。

下面笔者谈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1、自由感受创新

在音乐课上,笔者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请说出来,让我们一起分享和解决。”对学生们各种离奇古怪的想法和问题,笔者的态度是鼓励、支持。同时,笔者也要求同学们相互尊重和理解,由此在课堂上逐渐形成一种友好宽松的学习氛围,使每个人都乐于畅所欲言。例如:在课堂上,笔者用双手抓住两个撞钟碰了一下,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辩这是什么声音,大部分同学都回答:这是撞钟的声音。只有一个很胖的男孩子仍然把手举的高高的,他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好像是打鸡蛋的声音。”他的回答使全班同学都捧腹大笑,有的同学还说:“你就知道吃!”而笔者没有贬低这个同学,反而启发诱导其他同学,并且鼓励刚才那个男生,说:“的确,撞钟和鸡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距离是那样的遥远,但用手捂住的撞钟相撞声和打鸡蛋声是非常相似的,他能够听出来,说明这个同学具有敏锐的听觉和丰富的想象力。”笔者认为,在听声音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教师友善、支持的态度,期望性、肯定性的语言,能树立学生进步的信心,营造轻松友好的学习氛围。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了尊重、接纳他人,这种民主、平等、自由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也为学生搭建“音乐创新”的舞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贴近生活创新

音乐不仅是课本上的符号,它还无时不在我们的身边。音乐教师应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创新中学习,使学生成为音乐学习的真正主人,使学生积极地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增强音乐学习的实践意识、创新意识,使音乐教学焕发无限生机。例如:学习2/4拍节奏时,教师紧紧把握节奏特点,让学生用身体的动作从生活出发创造性的表示上述节奏,有的同学用“洗脸”的动作表示四分音符,用“放牙刷”的动作表示最后一个二分音符;有的同学用“刷牙”的动作表示四分音符,用“照镜子”的动作表示最后一个二分音符……他们的动作模仿得惟妙惟肖。这样促进了身体各部分之间的协调配合,整个过程可以随时注入学生自己的灵感、自己的创造,充分展示了自我的才能和个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展了学生的音乐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整个课堂学习气氛达到了高潮。

3、创编歌词创新

音乐的丰富多彩源于创造,要给学生以创造的自由,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主动思考和讨论,努力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笔者选择简单、易于创编的歌曲,利用创编歌词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和情感,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例如上小学一年级《动物说话》,唱会歌曲后,教师启发:你们在还知道哪些动物?能不能把它编进歌词里唱一唱,并用动作表现出来?孩子们自编歌词,边唱边演。有的学生表演:小羊、小狗、小牛等歌词。根据学生的创编,师生即兴创作了六段音乐。学生们在创编歌词的过程中个个兴趣盎然、把歌曲表现得淋漓尽致。笔者认为:只要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创造潜能,为他们树立自信心和勇气,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就会得到发展。

4、师生角色转换创新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全过程中,要以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知识为目的,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得到充分体现。音乐教学的创造实践并不是指专业性的创作实践,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音乐实践,主动地去创造美的动作、美的声音、美的旋律、美的世界,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创造。基于这些认识,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的音乐活动,把比较枯燥的音乐术语和概念变得直观和生动起来,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主动地接受、掌握他们。例如在教学生掌握顿音时,老师向学生提问:什么动物最活泼?学生们回答:小猴子、小猫、小山羊等。这时,笔者随便指出一种动物,如小猴子,让学生做出小猴子蹦跳的动作,体会它速度较快、有弹跳感的动作特点。然后,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两小节曲谱

2/4

1333∣3555∣

让学生用这两小节曲谱吹奏出小猴子蹦、跳的特点,这样学生很自然地把顿音的感觉找出来。在此基础上再启发学生为活泼的小猫、可爱的小山羊创作短小的曲谱,学生们很快把握住了小动物的特点,全班60名学生中有58名学生都能恰如其分地反映出小动物的音乐形象,并且用顿音方法活灵活现的表现出来。笔者深信,这样的教学定会挖掘出学生蕴藏的无穷的创造潜能,爆发出无数灿烂的思维火花,结出累累的创造硕果。

综上所述,在音乐教学实践中,笔者始终注重在人人参与的音乐活动中愉快地学习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也就是说:所有音乐概念的获得都是在各种音乐活动中自由发展的结果,这无疑是培养音乐创新能力根最有效的方法。笔者认为,音乐学科对创造力的培养,是任何学科都无法相比的。如果说,整个教育界把开发儿童智力、提高学生素质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那么,我们的音乐教育更是以它本身的优越性走在前列。作为教师,要精心地耕耘和栽培,让孩子们如鱼得水、尽情表现,创造性人才正是在这一个又一个“尽情表现”中成长起来的,让播撒在孩子们幼小心灵中的创作种子得以生根、发芽、开花,让创造之花开在我们的课堂,愿它能在天真、活泼的孩子们心中永远绽放、永远芬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组织编写《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001.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002.

[3]浙江音乐家协会主办《中小学音乐教育》,20018.

[4]金亚文主编《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办《中国音乐教育》.

[6]王爱萍《向快乐出发》中国音乐教育,200311.

[7]印小青《学校环境因素对儿童音乐心理的影响》[J].《中国音乐教育》,20013.

[8]赵晓楠《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J].《中国音乐教育》,20012.

[9]《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小学音乐教育随笔篇4

关键词:枯燥性;盲目性;随意性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227-01

新《纲要》要求激发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进而主动的表现美,具有审美情感萌芽。绘画是幼儿表现美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形式,一支笔一张纸在幼儿手里能出现千变万化的世界。一定绘画技能是幼儿顺利地进行美术表现必不可的工具,是幼儿艺术表的必要前提。可小班幼儿生活经验缺乏,表现手段、方法、水平较低,绘画技能匮乏。绘画技能是要通过反复练习才能形成的动力定型,我们能让小班的孩子进行反复枯燥的临摹、涂色吗?显然,这个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如何在有趣的环境中培养小班幼儿的涂色和绘画技能并能够科学掌握正确的握笔常规呢?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经指出:“视觉能变成听觉,反过来听觉也可以变成视觉的画面。”这一句话就精辟的指出了视听两者之间的微妙转化在新课改的前提下,我们把音乐引入到美术的课堂教学中来,充分体现音乐和美术在审美教育中的不同,把音乐的美与美术的美融合一体,使新课程的内容更充实。那么将音乐与美术有机融合对美术课堂有着什么样的实际意义呢?

一、藏在音乐里的涂色技能,赶走涂色时的枯燥性

3、4岁的幼儿对色彩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会大胆的用色彩来表现自己的所见所想。但涂色只处于涂鸦阶段,涂色时往往会出现不认真、涂到一半没耐心,所表现的内容也常会出现一些大小不均匀的空白,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孩子涂色的正确方法,以及握油画棒的正确姿势。根据小班的年龄特点,进行美术活动兴趣是第一位,其次才是一些美术技能的练习。小班的孩子我们会发现幼儿最感兴趣的是音乐伴奏下的朗朗上口的歌曲,基于这一特点,我们创编了《涂色歌》,选择幼儿熟悉、喜欢的物体――灯笼,在线内涂色,按照一定的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里到外进行横涂、竖涂或圈涂的练习并且提醒孩子尽量涂满、涂均匀,不涂到轮廓外。同时歌曲中正确的握笔姿势和正确的坐姿也是对幼儿握笔常规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有了良好的涂色基础,孩子的作品就会收到加倍的效果,不管多么稚嫩的勾线,加上了美丽的色彩一定会是一幅有趣的、丰富的作品。

二、藏在音乐里的绘画技能,赶走绘画时的盲目性

在小班由于幼儿的观察力、双手协调动作不完整,但幼儿创造性的想象力异常丰富,千奇百怪,在绘画活动中他们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绝不考虑自己想的与实际情况是否相吻合,那么又怎样来提高他们绘画的技能呢??除了选择吸引孩子关注的绘画物体外,有趣的绘画指导方式更是提高绘画技能的“灵丹妙药”。由于音乐具有抽象性与通感性,音乐的曲调诙谐,幽默又欢快,让人们在聆听音乐时可以展开联想,幼儿根据旋律来想象出画面内容。因此,课题组成员据此创编了歌曲《画小鸡》,让幼儿在歌曲《画小鸡》的歌曲旋律中提高绘画情绪,随着歌词的提示,自然习得绘画小鸡的方法和步骤,就这样,童趣盎然、气韵生动、灵动多样的小鸡形态一下子展现在眼前。在孩子在画出自己喜欢的物体后,教师进一步提问:“你的小鸡在干什么呢?”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往往都是滔滔不绝的,充分激发他们讲述的愿望,在讲述之后,孩子作品由单一的个体延伸到一幅幅具有情境性的画面。

三、藏在音乐里的握笔技能,赶走握笔时的随意性。

小学音乐教育随笔篇5

1、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音乐教学对学生的审美发展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这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首先學生要对音乐感兴趣,这样才能够对音乐产生热爱之情。小学音乐教学的面对是帮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如果学生对音乐完全没有兴趣、甚至还有一定的抵触心理,那么很明显学生是不可能感受到音乐之中蕴藏的美的,因此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通过音乐帮助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我们就要有意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让学生真正的投入到感受和欣赏之中,学生才能够真正发现音乐的美,而这需要教师积极灵活的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举个例子来讲,笔者在第一节课的时候并不会直接给学生将音乐的知识,而是给学生讲一些音乐的历史,同时也给学生将一些音乐界的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比如某些音乐家的趣闻。小学生年龄都比较小,对故事的兴趣还是很大的,因此一般来说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都比较高,对音乐也会慢慢的产生一些兴趣,这个时候笔者再征求学生们的意见,放一首学生们最喜欢的歌。但是在放之前笔者会给学生们提一个问题,那就是你为什么喜欢这首歌,这首歌要表达的是什么并且你的感受是什么。在这样的要求下,学生一般都会很认真的听,而且因为学生之间的注意力就比较高,这个时候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就有了保证。但是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在学生听完之后笔者会让学生站起来和大家分享,分享的内容包括对音乐的理解以及对音乐之中的美的感受。在这些环节的帮助之下学生对音乐的立即和掌握会明显的提供,同时对美的感受也会更加的深刻。

2、针对学生的兴趣制定教学计划,鼓励学生多交流

笔者在教学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就是学生的兴趣。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笔者会有意识的将学生的兴趣列在第一位,对于学生比较反感的歌曲,虽然不至于绝对不可能进课堂但是笔者也会甚至的进行选择。此外,笔者会有意识的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让不同的观点相互摩擦、相互碰撞。这样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的真实想法,并且比较自己和他人想法之间的异同,这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优点,同时帮助学生建立更好的审美标准。在这样的帮助之下,学生的审美能力一般都会有比较高的提高,而教师这个时候要做的是继续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还有价值观,这些对于学生以后的成长和发展都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3教学过程艺术化

音乐的学习应该是轻松愉悦的,然而当前教师对每一个音调都严格控制,当老师把音乐欣赏课上成音乐鉴赏课时,学生很难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轻松愉悦的感觉。因此,教师的教学过程要艺术化,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首先,教师要对所教的音乐有感情,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被教师的情绪所感染,从而对所教音乐产生感情。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悟音乐,比如,教师可以多问以下几个问题,你听完这首音乐有什么感觉,这首音乐的节奏是怎么样的,能通过这些节奏看出作曲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吗,你能带着作者表达的感情唱一下这首歌吗?

小学音乐教育随笔篇6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0126-02

随着科技发展,教育教学手段也在不断进步,多媒体手段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正逐渐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比之前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能最大限度激发小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教学内容有效创新,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那么,对小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怎样灵活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呢?

一、符合学科特点,突出音乐美感

激发小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是开展音乐教育的首要目标,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务必思考如何展示音乐本身的魅力,而不能着眼画面精美、视频精彩、声音动人等,以致于喧宾夺主、主次倒置。一堂课下来,学生记住了课件内容,音乐一点没弄懂,只是成为若隐若现的衬托。小学生只有充分领略音乐作品内在的美,才可以触动心灵,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对音乐的兴趣又能让小学生对音乐的探索欲望在更高的水平上发展、提升,音乐会变成小学生的终身需求。

比如,以《春天悄悄地走来》教学为例,笔者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把小学生带入春天万物萌发的环境里,启发小学生回忆在什么季节看过柳叶吐绿的情景,引导小学生感受春天的季节特点及生机涌动的美。借助文学渲染、音乐烘托、生动的画面等多种媒介,小学生零距离感知春天如梦如幻的色彩,对歌曲中传达的美也有更深的领悟。到了春天,小学生会自然想到这首歌,主动到广阔的大自然去寻找春天的足迹。多媒体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还给小学生创造出饱含情感、身临其境的真实氛围,唤醒了小学生内心的记忆,给小学生的情感表达提供了机会。

二、结合学生特点,深化音乐认知

小学生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带有很大的形象性和随机性,小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存储、想象及表达都需依靠具体直观的音乐形象。借助多媒体满足小学生的心理需要,为小学生提供声音、光线、形象、动作等综合刺激,提高音乐的感染力,激发小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记忆、想象和表达。比如,以《赶花会》教学为例,全曲分为三个片段,分别描述小鸭子出门前的准备,在赶花会上发生的事情,欣赏完回家的心情。三个段落的音乐,无论是节奏感的抒发还是音乐情境的描绘都很形象、活泼。可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光听是听不懂的。笔者在指导小学生听音乐时,为这段音乐配上相应的动画,让小学生在听与看中理解歌曲的内容。抽象的音乐变得可见可感,小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认识了音乐形象,把握了音乐内涵。在小学生理解音乐内容的基础上,笔者再让小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音乐的内容,就水到渠成了。

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遵循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而且符合音乐课程的特点,保证整堂音乐课小学生保持高度的关注,让每一个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都得到充分发挥,整个教学流程和谐流畅。

三、营造音乐氛围,促进全面发展

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奇、热衷模仿的阶段,对事物的理解没有经过细致的思考,基本是借助动手操作、参与活动来完成。小学音乐教师使用多媒体开展音乐教育时,一定要利用这个规律,丰富小学生的经验知识,促进小学生全面和谐、生动、积极的发展。比如,在《听,谁在唱歌》的教学中,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笔者设置三个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中,笔者引导小学生认真倾听小动物的唱歌比赛,用小动物活泼可爱的形象,引起小学生倾听的兴趣。在这个环节,笔者用各种节奏指导小学生注意小动物的叫声,让小学生感到新鲜新奇,在短时间内,掌握各种叫声的不同特点。第二环节中,通过多媒体音频合成技术,笔者播放小动物一起唱歌的声音,引导小学生想象小动物唱歌的情景。把小动物合唱与分唱的效果进行对比,帮助小学生把握歌唱的正确方法,引导小学生辨别音色差别,让小学生知道唱歌必须一个接着一个唱,这样唱出来的歌才好听。在第三个环节,笔者安排分组角色表演,引导小学生用自己感兴趣的方式表达对作品的想象和感受。有了前面的铺垫,小学生举手抢着表演,极大地培养了小学生的表现力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小学音乐教育随笔篇7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化

一、加强观念转变,提高对音乐教师的管理

(一)更新音乐教育思想观念。音乐新课标中强调了音乐课程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想要改变当前农村音乐教育的情况,首先需要市各级部门的领导要更新音乐教育思想观念,把农村音乐教育工作提到议事日程,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学校的音乐学科是审美教育的主体学科,它不仅是教授学生基本的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境界,增加个人修养,使学生能更好地全面发展,这些优势并不是其他学科都能给予的。因此,笔者认为本地区农村教育部门领导应以素质教育为己任,解放思想,努力地创造条件,使本地区农村小学音乐教育跟上时代的脚。

(二)设立音乐教学评价体系,改革考核方式。通过科学的评价,不仅能够激励教师积极进取、也能促进教学的完善。因此,笔者建议作为农村地区小学应充具备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尽快建立科学且详细的音乐教学评价体系,可采取多种方法从学生、教师、课程管理等内容上进行评价。没有对音乐教学的评价,音乐教师的进取心将会减小;没有对学生音乐学习的考核,学生对音乐课的重视性也会降低。在音乐课考核方面,笔者认为应对学生的音乐学习进行正确的考核,考核内容可从审美能力与表现、艺术活动与表现两个方面进行,音乐教师应充分意识到,正确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自己的教学水平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利用多种途径,建立专职音乐教师队伍

(一)鼓励本地音乐人才到农村任教。据笔者了解,笔者所在地区的音乐人才是很多的,这些人才有些来自于音乐学院,有些来自于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但大多数人并没有选择去学校任教,而是设了自己的音乐培训学校或改行。笔者认为,上级部门可以制定一定的倾斜政策,挑选这些师范院校的音乐毕业生并鼓励他们到农村任教,缓解师资的紧张。

(二)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笔者认为在农村地区可以建立一个大学生实习基地,定期安排省内院校音乐专业的大学生来该市的农村小学去实习,并享受倾斜政策。在任教的同时,对音乐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进行宣传,学校的专兼职音乐教师可以组织起来积极地和他们多接触,通过和音乐专业的实学生一起咨询、探讨和学习,农村学校的音乐教师可以了解最新的音乐教育方面的知识,更加地丰富农村音乐教师的教学,而实习生又能亲身体验生活,获得教学经验,丰富自己的阅历。

三、改善工作环境,激发音乐教师工作热情

(一)建立独立的音乐教室。学生们都渴望有一个优越舒心的环境,他们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更希望音乐教室和他们听到的音乐一样美。建立一个有助于他们成长的独立的音乐空间,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他们在音乐中遨游与成长。这个空间并不用那么华丽,那么奢侈,只要在教师黑板上贴上关于音乐的名言,在墙壁上贴上著名音乐家的画像,又或是贴上一些乐器图片,在后墙课布置一些学校文艺活动的照片,这样简单的设计便能将孩子们的音乐热情激发,也能使教师们上课的欲望。

(二)配备基本的音乐器材与资料。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它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而这个途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利用音乐器材与资料。按照音乐课程标准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来看,是要求每个学校至少配备一台电子琴,一台收录机,一套教学挂图和一个音乐教学用品柜。由于本地区农村地区经济条件并不富裕,因此不用配备钢琴类昂贵的音乐器材,但应努力配备较为便宜、简便的音乐器材,例如:较为便宜的电子琴、口琴、竖笛、三角铁等。资料方面应配备完整的教学参考书和其他与教学科研相关的资料,有了这些器材与资料,不但为学生增添了兴趣,也激发了教师们上课的热情,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四、注重教师培训,提升音乐教师自身水平

(一)提升音乐教育科研能力。音乐教育科研能力应作为培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提高教师教育能力的方法之一。通过科研,教师可以丰富教学的内容拓自己的思维,提高教学的质量。因此要树立教师们的教育科研意识,注重教育科研基本方法的培训,并围绕新课程的实施,把培训与教育科研紧密地结合起来。根据学校、教师实际,针对当前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应确定研究课题,引导教师从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与总结,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

(二)提升建立“校本培训”模式。由于农村地区的教师工资并不高,经济负担较重,再加上兼职教师过多,笼统地组织培训很难找到针对性。校本培训它能有效的克服制约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诸多不利因素,对于农村学校来说,校本培训是一种比较实际、适用、经济且有效的培训形式。校本培训的出发点是学校课程和整体规划的需要,场所是学校,主体是学校教师,目标是满足个体教师的工作需要。这对于条件相对较差的农村学校来说是非常可行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教育的越来越重视,农村音乐教育也一定会逐渐得到改善。笔者认为只要带着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朝着音乐教育改革的方向前进,相信农村音乐教育必将会迎来光明我国的音乐教育也将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作东、王辉,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素质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2/03

小学音乐教育随笔篇8

关键词:校外音乐教育功能创新

校外音乐教育作为社会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弥补着学校音乐教育的不足,对于青少年儿童音乐技能的提升和全面素质的发展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笔者通过多年经验的积累总结出校外音乐教育的功能并提出了创新的模式,希望可以促进校外音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校外音乐教育的功能

一般认为,音乐教育是指学校的音乐教育,不可否认学校音乐教育在整个音乐教育事业中占据着主导性地位,但是依然存在着局限性。音乐教育必须从学校中走出来,面向全社会,尤其对于少年儿童来说,校外音乐教育尤为重要。笔者在下文将对校外音乐教育的功能进行具体阐述:

(一)校外音乐教育是社会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社会音乐教育,主要指学校以外的文艺单位、团体或个人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有关音乐方面的教育。它是国民音乐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与学校音乐教育、家庭音乐教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校外音乐教育作为社会音乐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提升国家整体音乐水平的重要支柱,因为它承担着培养少年儿童音乐素养的重任。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是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少年儿童处在学习的前期,同时也是音乐学习的敏感期,历史上著名的音乐家如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都是在这个时期接触音乐的,这一时期对于音乐素质和理解力的培养非常关键。

(二)校外音乐教育是家庭音乐教育的重要补充

家庭音乐教育,是指父母或其他年长的家庭成员对子女等进行有关音乐方面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塑造孩子的性格品质起到奠基作用。随着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对孩子进行音乐普及。但不可否认的是,一般家庭不具有专业的音乐教育素质,无法对孩子进行行之有效的家庭音乐教育。因此,校外音乐教育成为了家庭音乐教育的重要补充。

校外音乐教育拥有专业的教师团队,专业的教室和教学器材,并且有能力组织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同时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各种音乐专项学习,对于增进少年儿童对音乐的兴趣、音乐专业技能的培养以及音乐潜能的开发都有不可取代的优势。

(三)校外音乐教育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延伸

不可否认,学校音乐教育有专业的教师,系统的教材大纲,通过课堂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在音乐教育中占据主流。但是,校外音乐教育也有自身的特色与优势。

首先,学校音乐教育实施统一管理,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音乐项目,但是校外音乐教育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分班。就器乐来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学习民族乐器如古筝、扬琴、二胡等或者选择西洋乐器如钢琴、小提琴、长笛等,充分尊重了学生个体的意愿。其次,学校音乐教育实行大班授课,教师不能照顾到全体学生,但是校外音乐教育大多采取小班授课,教师对于每个学生的指导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第三,校外音乐教育有精力组织大量的音乐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满足少年儿童的表演欲,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总之,校外音乐教育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延伸,对发掘青少年的音乐潜能、提升音乐素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校外音乐教育的创新改革思考

(一)培养青少年参与意识

传统的校外音乐教育教育模式通常采取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主要是接受性学习,课堂上很少组织学生之间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或安排活动让学生参与进来。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对课堂缺乏兴趣,缺乏主动的参与意识。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做出适当改变,比如在组织学习新的乐曲或歌曲之前,让学生认真听范唱,然后进行小组讨论说说从这首乐曲中感受到了什么。也可以教师在简单介绍作品创作的背景后,安排学生根据作品编排舞台剧并表演出来,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并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举例来说,教师在组织欣赏贝多芬的《月光曲》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感受,有的学生感受到莱茵河的静谧;有的学生感受到贝多芬内心的澎湃;还有的学生对美丽的盲姑娘充满同情。不同的观点在课堂中进行交流、碰撞,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

(二)着力开发校外课程资源

校外音乐教育在开发校外课程资源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首先,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师生的生活经验进入课堂,使教学生活化。例如,传统的音乐教学,如钢琴、小提琴等,都是一对一教授,老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可以尝试利用故事法、创设情景、游戏法、体态律动、表现法、创作法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有机会展示自我,老师参与其中,师生一起吹拉弹唱。不仅拉近了师生距离,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有利于音乐潜能的开发。

其次,还可以转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变被动为主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如去图书馆收集相关影像资料,收看音乐电影、电视,或者利用网络。通过这些方法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

(三)发展青少年音乐思维,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传统音乐教学关注的是传授技能,在对学生知识和技能培养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广,音乐教育逐渐把培养音乐审美确定为核心内容,而音乐思维对于音乐审美的培养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利用联想、想象发展音乐思维。例如在学习歌曲《红蜻蜒》时,教师可以先放录音然后再弹唱。伴随着美妙的音乐,让学生想象夏天的景色,碧绿的田野、绚烂的山花、快乐的小鸟以及飞舞的红蜻蜒,闻到馥郁的花香、听到小鸟的鸣叫,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少年儿童甚至会随着音乐做出红蜻蜒在天空中忽高忽低飞翔的动作等,在歌曲伴奏下边歌边舞。既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又发展了音乐思维,加深了对音乐的理解。

三、结语

音乐是一门陶冶性情的艺术,校外音乐教育很好地弥补了学校音乐教育和家庭音乐教育的不足,对发掘青少年的音乐潜能、培养音乐鉴赏力、提升音乐素养有很大的帮助。希望本文的写作可以促进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推动校外音乐教育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音乐教育随笔篇9

关键词小学音乐多媒体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126-02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多媒体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各学科教学中。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把电化教学引进音乐课堂,辅助音乐教学,使抽象的音乐理论表象化,使虚幻的形象直观化。这样能更好地创设愉快的课堂气氛,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爱好。通过实践证实它是音乐教学中先进的有效手段,它通过音像把音乐的艺术形象直接地表现出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创造能力。那么,如何利用电教手段来为我们音乐课堂教学服务呢?下面谈谈我的体验。

一、结合学科特点,突出音乐美感

激发小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是开展音乐教育的首要目标,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务必思考如何展示音乐本身的魅力,而不能着眼画面精美、视频精彩、声音动人等,以至于喧宾夺主、主次倒置,一堂课下来,学生记住了课件内容,音乐一点没弄懂,音乐成为若隐若现的衬托。小学生只有充分领略音乐作品内在的美,才可以触动心灵,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对音乐的兴趣又能让小学生对音乐的探索欲望在更高的水平上发展、提羿,音乐会变成小学生的终身需求。

比如,以《春天悄悄地走来》教学教学为例,笔者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导人新课,把小学生带人春天万物萌发的环境里,启发小学生回忆在什么季节看过柳叶吐绿的情景,引导小学生感受春天的季节特点及生机涌动的美。借助文学渲染、音乐烘托、生动的画面等多种媒介,小学生零距离感知春天如梦如幻的色彩,对歌曲中传达的美也有更深的领悟。到了春天,小学生会自然想到这首歌,主动到广阔的大自然去寻找春天的足迹。多媒体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还给小学生创造出饱含情感、身临其境的真实氛围,唤醒了小学生内心的记忆,给小学生的情感表达提供了机会。

二、创设音乐情境,深化审美认知

小学生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带有很大的形象性和随机性,小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存储、想象及表达都需依靠具体直观的音乐形象。借助多媒体满足小学生的心理需要,为小学生提供声音、光线、形象、动作等综合刺激,提高音乐的感染力,激发小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记忆、想象和表达。比如,《赶花会》教学为例,全曲分为三个片段,分别描述小鸭子出门前的准备,在赶花会上发生的事情,欣赏完回家的心情:三个段落的音乐,无论是节奏感的抒发还是音乐情境的描绘都很形象、活泼。可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光听是听不懂的。笔者在指导小学生听音乐时,为这段音乐配上相应的动画,让小学生在听与看中理解歌曲的内容。抽象的音乐变得可见可感,小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认识了音乐形象,把握了音乐内涵。在小学生理解音乐内容的基础上,笔者再让小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音乐的内容,就水到渠成了。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遵循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而且符合音乐课程的特点,保证整堂音乐课小学生保持高度的关注,让每一个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都得到充分发挥,整个教学流程和谐流畅。

三、营造音乐氛圈,促进全面发展

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奇、热衷模仿的阶段,对事物的理解没有经过细致的思考,基本是借助动手操作、参与活动来完成。小学音乐教师使用多媒体开展音乐教育时,一定要利用这个规律,丰富小学生的经验知识,促进小学生全面和谐,生动,积极的发展。

比如,在《听,谁在唱歌》的教学中,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笔者设置三个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中,笔者引导小学生认真倾听小动物的唱歌比赛,用小动物活泼可爱的形象,引起小学生倾听的兴趣。在这个环节,笔者用各种节奏指导小学生注意小动物的叫声,让小学生感到新鲜新奇,在短时间内,掌握各种叫声的不同特点。第二环节中,通过多媒体音频合成技术,笔者播放小动物一起唱歌的声音,引导小学生想象小动物唱歌的情景。把小动物合唱与分唱的效果进行对比,帮助小学生把握歌唱的正确方法,引导小学生辨别音色差别,让小学生知道唱歌必须一个接着一个口昌,声音不吵架,这样唱出来的歌才好听,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唱歌习惯。在第三个环节,笔者安排分组角色表演,引导小学生用自己感兴趣的方式表达对作品的想像和感受。有了前面的铺垫,小学生举手抢着表演,极大培养了小学生的表现力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手段不具备的优势,能够把小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让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动起来、活起来,提高小学的多方面素质。总之,在运用多媒体对小学生进行音乐教学时,小学音乐教师一定要牢记音乐教学目标、尊重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发挥多媒体手段的特点,确保三者完美结合,真正服务小学音乐教学。

四、运用音乐软件,培养创作能力

小学音乐教育随笔篇10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多媒体信息技术;有机整合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网络、多媒体应用技术逐渐在教育领域渗透和推广。音乐作为小学教学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小学生审美素养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将二者有机整合到一起,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有效性,还能够促进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对小学音乐教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一、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新课改下,音乐教育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情感表达、情境感受等多项能力。音乐教学中的歌唱与欣赏教学,通过多媒体素材融入歌词、声音当中,能够更为直观、生动地表达音乐情感,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与音乐产生共鸣,促使音乐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目标。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将音乐的不同风格、类型等更好地展现出来,将音乐情绪传递给学生。学生通过多媒体,全面了解和掌握音乐,逐渐形成对音乐强大的感知能力。且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开展针对性教学。多媒体信息技术提供了音乐教学声、形结合的音乐学习情境,在提高学生欣赏能力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传统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枯燥,难以激发学生兴趣。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新鲜元素,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热情,与教师共同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形成良好的音乐审美情趣。

二、小学音乐教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整合策略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创建良好学习氛围

小学生身心处于发展阶段,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多媒体课件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展现出来,创建良好、生动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将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如笔者在进行《两只小象》歌曲教学时,由于很多学生并没有接触过大象,为了增强学生对歌曲的印象,笔者将歌曲与大象画面剪辑成小影片。在屏幕上播放,让学生伴随着音乐,欣赏画面,深入到课堂当中,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欲望。同时在学习后,教师可以借助附件中的录音机将学生演唱的歌曲配上伴奏录下来反馈给学生,不仅能够增强音乐体验,还能够培养学生参与意识。

(二)突出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有效性

就心理学角度而言,动态刺激效果远远大于静态刺激,且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更为深刻。在实践中,将静态形态的材料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结合,能够恢复其生动的画面,赋予其生命。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多功能性,其中Cai动态图像演示,能够突出教学重难点,增强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印象,为学生日后音乐知识体系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如笔者在《在草原上》教学中,作为一首两声部歌曲,学生此前接触较少,为了能够让学生正确演唱,笔者利用不同颜色将高低声部展现出来,并运用音频解霸录制两个声部的伴奏,提醒学生在演唱中需要注意的要点,从而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习歌曲,同时感受作者对蒙古草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再如在《丰收锣鼓》音乐欣赏过程中,笔者第一遍播放时,采取原速方式,让学生在听后谈谈自己的感受。之后采取慢速播放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形成强烈的对比,通过这种方式强调节奏在音乐中的重要性。

(三)兼顾学生视觉与听觉,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音乐欣赏作为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能够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十分必要,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能够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主动投入到欣赏活动中,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如在欣赏《龟兔赛跑》音乐时,笔者运用多媒体图像,向学生介绍作者、乐器等,通过单簧管及大管两种乐器的差别来表现兔子与乌龟,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四)发挥网络优势,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音乐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其自身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对于培养学生能力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如在《小叶子》教学中,笔者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收集自己喜欢的叶子,并利用网络搜集关于秋天的信息,制作各类叶子标本等,在此基础上学习歌曲,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小学生思维能力尚未形成,而通过音乐教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整合,能够帮助其形成思维能力。如在《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中,笔者将草原和视频及相关的文章、图片等按照一定的链接形式,放到课堂教学网页上,实现对小学生课上、课后教学,以强化学生对音乐的认识。

三、结语

小学音乐教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整合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等方面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在教学中,音乐教师要明确认识到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并结合教学内容及小学生身心发育特点,构建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有效性,从而促进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秋子.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路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S1).

[2]赵佳.浅谈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戏剧之家,2015,(11).